注册

闻广散文——田园生活——人物篇

其他分类其他2023-01-12
547

闻广散文选

田园生活

人物篇

前          言

天下芸芸众生,能相遇的都是缘分。我在退休之后的生活中也遇到很多人和事,其中不乏让我终生难忘的感人的故事,也不乏令人捧腹大笑的人事。还有使我永生难忘值得崇敬的好老师、好朋友。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人生故事,跟我有缘有所交集。那么这些记忆文字便是交集碰撞的火花儿!这里摘选新浪博客中的很少一部分人物和故事。也许只能让读者了解一点点。各种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才构成了这复杂多变的世界。读者看看这些人和事,是不是都像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其实呢,我所难忘的人和故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目           录

1、我家留住了位女大学生…………第4页
2、老卜理发…………………………第10页
3、邻居出了个养狐户………………第15页
4、种罢秋菜归去来…………………第19页
5、有这样一位学员…………………第26页
6、骑自行车的妈妈和孩子…………第32页
7、小巷邻里一瞥……………………第35页
8、细微小事暖人心…………………第40页
9、菜市场上的小摊主………………第43页
10、我陪妻子买衣服………………  第50页
11、路上遇见老同志………………  第56页
12、我有个学员七十三……………  第59页
13、为我的文友顾伟喝彩…………  第63页
14、韩宇龙我的美术启蒙老师……  第68页
15、看望朱希彬老师有感…………  第76页
16、拜访画家吴春有先生…………  第83页
17、老漫画家——陈季先老师……  第88页
18、拜访名画家李世元先生………  第95页
19、邻居大娘求我办的事…………第104页20、板儿的车夫老佟的电脑梦……第110页
21、丹东访友与车中读书…………第115页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06-07-13        我家留住了位女大学生        那天上午,我刚给学员们讲完课。门口进来了一个20岁上下的女孩儿,齐耳短发,端正面容,脸上渗出了细微的汗珠儿。非常朴素的短袖浅色衣,双肩背着一个学生背包,手腕上还挎了一个黑色的旅行包,进屋后就左右看。我立即站起来问她:是来学习电脑的吧?那女孩儿嗯了一声。我看了她这样子猜想是刚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就问道:你是刚下车吗?才放假的吧?
她说:我们已经放假了,我回家后才又回来学习的。噢,那你是哪个学校?“南京**教育学院的”我一听:“噢!原来是培养特教老师的啊。”她点点头说对。我赶紧让她放下包,坐下。“孩子你先坐下歇歇,然后再说要学习什么”她见我很和蔼,就很听话地放下了旅行包,坐在了椅子上。“在南京读书,家在这儿的?”“是,我家在农村**镇”“那你有一些电脑基础了吧?”

“不,我没有。现在大一了,回去要考计算机课程,我不会,所以趁暑假来学习。”“好啊,就在这里学习吧!虽然不能按照计算机考试级别进行授课,但是,学习初级到中级计算机教程,还是可以的。”这女孩儿显得非常老实忠厚,不善言语不张狂,还有几份怯怯生生的感觉。我立即问到是不是在县镇有亲属啊?她回答是有个姑姑,但是家小地方不方便,如果能解决吃住地方就好了。我一听,是这样情况,马上想到,完全可以到我家里来吃和住的——“你等等啊”
       我就向老伴说了这个女孩儿的情况。老伴是个爽快人,加上看了这个女孩儿的面相,也觉得是个非常老实的孩子,就满口答应了:“你到我们家吃住吧”,连吃带住就收你100元,学习的费用你问他(指我),我答应说,学费一律200元,总共是300元。姑娘一听很满意,因为到别的地方,光学费就是300元,加上住宿和吃饭还要掏250至300元的。

便立即掏了钱交给我,我给开了收据票给她。她的名字叫“爽爽”(化名),听了这名字有点想起过去的一个老电影《李双双小传》。不过这姑娘的性格却不是外向型的,显得很有些拘谨,也许是刚来不熟悉的缘故?
  一切安排好了后,立即进行计算机教学。她是个大学生一年,学习接受能力很强,很快就学会不少东西,两小时不到就把指法姿势掌握好了。中午,给她一台自行车,我骑了摩托车领着她回到了我们家。她看到我们家宽敞的住房和比较现代化的设备,还有那小园田地和满院的果树,很是高兴,脸上绽露出真诚的笑容。
  我家的老保姆见来了个女孩儿也很欢迎。爽爽进屋就勤快地要帮助干这干那——说明在她自己的家里也是个会干活的勤快的长眼色的好闺女。午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是几个大碗蔬菜全都是自家生产的绿色蔬菜,她也吃着很香。

 爽爽的到来,使我的放假后在姥姥家度暑假的佳佳高兴极了,每天可以和姐姐一起出门参加学习,放学后回家一起玩儿,一起吃饭。佳佳的话也格外多,姐姐长姐姐短的,像是佳佳真有了个亲姐姐似的。
  爽爽给她农村的家里挂了电话,说明了情况,家里很高兴。在这里学习了几天后,我接到她爸爸的电话。爽爽刚走,没有遇上,但是我立即将爽爽在这里的情况向他述说了一下,夸了这孩子如何好。爽爽爸爸是农村力工,给人家泥瓦匠打小工的。今年也就四十来岁,我告诉他我的年龄,他对我称呼是“叔”。不管怎么样,听得出他家也是很满意的。
  老伴对该女孩儿的印象也不错。今天早上和我一起在园子里干活儿时,跟我说:“爽爽的家里挺困难的,上大学是贷款去上的。孩子很懂事,听话,一进门就要帮我干活儿,咱孩子不在家,这不就像咱自己的孩子一样吗?你要好好教人家啊,多学习点计算机知识”我点了点头。

住了一会儿,老伴又说:这孩子上个大学不容易啊!我准备这么样办,现在先这样。等到她快学完了时,我要把她的学费和吃住费全退给她。我惊奇地看了看老伴儿。老伴说:几年来总是提要扶助农村家庭困难的大学生,现在困难大学生就在眼前,孩子又老实,怎么能不帮一把?……
 …老伴说的对,我完全赞成。不过老伴又说:先不要告诉她,等她离开时再对她说。让她努力学习好。我说对,我会让她多学习一些东西的。咱就把她当自己孩子那样地帮助吧!起码咱家还是有一定条件的。
  老伴儿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感动……
 …我想:等明年暑假,如果没有什么变化的话,我家还可以多接受几位家庭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在这里学习和吃住,我也应该像老伴儿那样,最后看学生的表现,施行完全免费捐助的方式帮助她们。

  我们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有才华的年轻人能走上光辉的前途啊!我们自己觉得,如果真能帮助几个贫困的孩子度过难关,或者叫助一点点微薄之力,也算是我们老两口儿的一点奉献吧!

爽爽在我家住时主动帮助干家务活儿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07-06-20 |                     老 卜 理 发   又该理发了。在老伴的建议下,我来到培训部后的一处门前放着“老卜理发”破旧灯箱的小棚厦式“理发点”。
    老远就看见一老者坐在门口凳子上,穿一件白色旧理发工作服,头发雪白,显然他就是理发师“老卜”。见到我来,他马上站起,笑吟吟地接待了我。我首先问好:“你好!老哥,听说你是‘理发大拿’啊!”估计他岁数能比我大所以先称呼他为‘哥’。理发师并不正面回答我,笑容满面地把我让进了屋子。里面也就有四米见方,拥拥挤挤地摆满了各种理发的“设备”——最中心的是中一个旧式铁理发椅,高大、沉重、稳定、可升降、可仰卧——说明该椅子确实有“悠久的历史”。面对的是一面陈旧的大镜子,下面隔板上摆满了各种推子、梳子、剃刀等理发工具。两侧有条椅和水盆、水缸等。我坐上了理发椅,理发师就开始了工作,同时我俩也开始了缓慢的聊天对话。

“看你的头发雪白,脸色不错嘛!您有五十几啦?”我估计他可能有六十六岁以上,但猜人家年龄还是尽量说“小点”啊。“六十三”哇!和我同岁?我在心里估计——也许没我大呢?“嘿!我也是六十三,都是属鸡的对吧?”他点头称是。我接着说:“我四月生日”“噢,那你大你大,我是十月”哈,看来我还是他的‘老哥’呢!所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老卜的理发技术肯定是没的说,他的手法熟练、程序顺畅,虽然理得有点儿慢,但是非常仔细。让人感觉到他的理发技术确实很‘悠久’。“你是从哪儿退休的?”“我就是从理发行业退的”他回答说。“是市饮食服务总店?啊呀,你是国营的职工呢!退休金能拿多少?”“什么都算上能拿上八、九百元吧!”“那,你这确实比一般企业退休职工拿的多呢!”“比一般企业好些,我干的年头长啊!我11 岁参加工作!”“啊?!可能吗?是吗?那不是童工吗?我便好奇地问起他来。接着他断断续续地边干活边讲述了自己的过去……

他虽然和我同岁,但还是早我一年上学,只上了小学六年级,中学只念了半年,因为家里人口多,供不起上学,就下来学理发挣钱补充养家了。那是五七年公私合营时期,他虽然年龄小但是理发技术却学得很不错。在本市的理发饮食业算是很早的理发‘手艺人’。在“大跃进”年代,他参加全县理发比赛是第一名。后来还去安东的“青春理发店”干了一年。回到县城后,就成了‘骨干’,理发的什么活儿都会了。
  他十八岁结婚,十九岁就有了大孩子,现在他四个孩子。连最小的都39岁了!我说“你真是早结婚早得济啊!”后来,沈阳成立“辽宁大厦”到丹东地区找理发师,丹东地区唯一的年龄小、技术好的就选中了老卜,可最后被本县理发饮食行业总店给拦住了。要他留在本市作为理发行的“头儿”。文化大革命时,曾经把他结合进行业“革命委员会”……进过“班子”。但是,他在那个时代还是“831派”,要么对俺老伴比较熟悉嘛!……

 …他说,他干了一辈子理发匠,教过五十个徒弟,现在好多徒弟还和他有联系,而且都对他不错:“今天是端午节,光徒弟给我送的粽子就吃不了,俺家不用包了”。“我现在可能吃了,早上吃八个粽子,中午吃了六个!”“有一年我一顿吃过十四个粽子呢!”“真的啊!”我瞪大了眼睛,惊讶极了!因为我现在的饭量就够大的了,才一顿吃三个粽子就饱了。那粘粘的东西,老年人虽然喜欢,但是也不好消化吸收啊!吃上八个那胃能受得了吗?!“没事儿,我乐意吃啊”……我问他:“除了理发外,你还喜欢什么?比如喝酒抽烟等”“我呀?酒不太行,老伴不让喝了,烟我还是抽的,也不算多。”“喜欢玩什么啊?”“啊——扑克、麻将、象棋、围棋我都会”噢,会的还挺多的。“人家老了去扭秧歌儿,你不去扭吗?”“我爱意看,不会扭,我一看见得瑟的就烦了。”“扭秧歌的老人很多嘛,还有的会跳舞呢!”“不行,我看不惯……”“那年五几年,跟苏联学的,社会上到处举办工厂、俱乐部等办舞会,有的人通过跳舞找对象,我就看不惯。我一看见,男男女女在一起搂着,灯光还弄那么暗就烦,那是干什么玩艺儿啊!我就离开了。不正经!”看来,老卜还是个“很正经”、“很传统”的人啊。

  我理发、锔头大约用了100来分钟,整修完毕也快六点了。“真对不起,今天过节,我来理发影响你回家过节了!”“没事儿!没事儿!有好饭什么时候吃不行?没关系!”
    我对镜看了看自己,头型不错。回家再洗洗头就更妥了。又‘年轻’了几岁。我付了10元钱:“不知道够不?”“够了够了!再来啊!”……
  行,俺又认识了一个好邻居。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07-08-03               邻居出了个养狐户        三个多月前,我家附近又搬来了一户人家。搬来后就忙着把下面的停车场围了一半,外面钉了桩,装上了石棉板。里面树立了高高的电线杆。这是在做啥呢?老伴说,听说是来了个养狐狸的专业户。“养狐狸?”敝人对野兽动物一窍不通,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养殖业,究竟会有多大的效益。总是有点神秘和奇怪。
  今天中午,我下班回家,由于家前的路被水冲刷损坏,就将摩托车放在山下,步行上坡。顺便就看了看那“狐狸养殖场”
养狐的专业户男主人不在,女主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问:“这狐狸养了多久了?”“三个月了”“从什么地方买来的?”“从锦州那边啊”“噢,这东西多少钱买的啊?”“三百多,加上运费等支出就算四百一只吧!”“这东西吃什么?拿什么喂的?”“它能吃的东西挺多的,我家还买鱼给它们吃呢。”“你家养了多少只?”“不多,才三十来只”“养多长时间能长成?”“四个月就是大狐狸啦!”“能卖多少钱一只呢?”“怎么说也得翻番的。”“噢,”

我上网搜索了一点资料,可作为对狐狸的解释: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它尖嘴大耳,长身短腿,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全身棕红色,耳背黑色,尾尖白色,尾巴基部有个小孔,能放出一种刺鼻的臭气。
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住于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觅食,到天亮才回家。由于它的嗅觉和听觉极好,加上行动敏捷,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也食一些野果。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故事中的狐狸形象,绝不能和狐狸的行为等同起来。
狐狸有一个奇怪的行为: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12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仅叼走一只。狐狸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把数十只鸟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归。这种行为叫做“杀过”。 

狐狸平时单独生活,生殖时才结小群。每年2月--5月产仔,一般每胎3只--6只。它的警惕性很高,如果谁发现了它窝里的小狐,它会在当天晚上“搬家”,以防不测。
狐狸分布很广,我国几乎各省区都产。狐狸皮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裘皮。
动物学家发现,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虫、野兔和老鼠等,而这些小动物几乎都是危害庄稼的坏家伙,狐狸吃了它们,等于是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所以说,狐狸应该属于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狐狸属食肉目犬科,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鼠类、鱼、蛙、蚌、虾、蟹、蚯蚓、鸟类及其卵、昆虫以及健康动物的尸体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配使饲料为主,在重要饲养阶段,补饲一些动物肉杂碎如,肠、胃、头、骨等作为饲料,可基本满足狐的需要。

银狐全称银黑狐,原产北美北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是目前主要饲养狐种之一。银黑狐因其部分针毛呈白色,而另一些针毛毛根与毛尖是黑色,针毛中部呈银白色面而得名。银狐嘴尖、眼圆、耳长,四肢细长,尾巴蓬松且长,蓝狐也称北极狐,原产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北部高纬度地区,北冰洋与西伯利亚南部均有分布。蓝狐形似银黑狐,但体型略小,喙短,耳宽,嘴圆长,四肢短小,体态圆胖,被毛丰厚。体色有两种,一种是浅蓝色,且常年保持这种颜色;另一种是冬季呈白色,其他季节颜色较深。成年公狐体长45—75厘米,尾长25—30厘米,体重5.5—7.5公斤,母狐体长55—75厘米,尾长25—30厘米,体重4.5—6公斤。
狐皮是较珍贵的毛皮,毛长绒厚,灵活光润,针毛带有较多色节或不同的颜色,张幅大,皮板薄,适于制成各种皮大衣、皮领、镶头、围巾等制品,保暖性好,华贵美观,深受国内外客户喜爱。 )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10-08-08 10:01:31)
            种罢秋菜归去来《镜子》
  “头伏萝卜二伏菜”,说的是要在盛夏季节的头伏和二伏之时,将秋冬的蔬菜及时种好,误了农时秋菜就长不好了。近两天,是在连续多日阴雨天和大暴雨中突然放晴的日子。我也和所有农户人家一样,抓紧好农时,把自家小院的秋菜种下。不过,农户人家是整日劳作,大片的菜田很快种植完毕。而我利用的是早晚两头,加在一起,顶多四五个小时吧。一来是白天还有我忙着的事务,二来也可避过酷夏烈日的照射。
 种植秋菜其实主要是种萝卜和白菜,冬天上冻前收获储藏,解决冬季吃菜问题。两个品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首先是要整理院落地块。那片起完土豆的地块上,已经种上了大萝卜,出了嫩嫩的小菜苗儿。十几垄玉米地,那些玉米棒并没有成熟,为了倒出地块,我和妻子一起,全部掰了棒子,扒开外皮,露出半截半成玉米。掐掉前半截留着喂兔子,后半截积攒了两大筐,压到大锅里。烧了一晚上,煮熟的整整一大锅玉米棒够我们俩吃好多天了。

那砍掉秸杆的地上还露着根札。还要用撅头刨札子,敲掉须根之泥,堆到田边。地块被雨水浸泡又湿又粘,那札子刨出来后,敲砸多次也难以把粘土敲净,只好半带粘泥地堆积一旁。
  那芸豆、菜豆地块上,已经摘过四五遍豆角了。最后一次,连未成熟的小嫩豆角一起摘下来,然后拔了支架连同豆秧,都堆在田边,来不及将竹杆整理抽出,最重要的是要早些将白菜种下嘛。
  使耙子耙净田地上的杂草碎叶,用手拔掉顽固的草根杂物,平整了地块后,便开始用撅头重新刨地起垄。近二十来垄菜地,我早晚刨了两个小时。略有些气喘,浑身发热冒汗,穿短裤,脱了背心,光着膀子干活儿。
  自己也在笑自己,想想在职之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像一个坐了一辈子机关办公室的文弱书生,到在退休之后,竟然会成为像农户人家一样,每天耕耘在菜园之中,而穿戴形象也与普通农民并无两样了!

种菜整地最艰难的工序是施底肥。按照往常种地惯例,应该用土篮或者独轮车推来成熟的粪肥,用锹顺着垄沟滤满粪,然后再破垄、合垄,在合好的有底肥的垄上刨坑撒种儿。
  今年的粪肥是鸡兔粪和人粪尿的混合,被雨水浇淋后有些稀汤。只好用粪桶装载,一桶一桶地拎到菜地里,用废旧大饭勺咼到刨好的坑里。这样一来,那远在三十来米的粪堆和菜田之间,还有杂草和树丛,地上泥泞,而且草树枝叶难以通行,拎着臭味很大的粪桶,穿行如此难行的草丛道,一趟又一趟地撒在菜田里,实在是相当艰难的劳动。没有外援,不能求人,必须独自完成!于是,自己不顾一切聚精会神地,十几桶粪肥就这样慢慢地运输并均匀地撒在地里。粪肥上完后,我在田边喘息着,擦着脸上脖子上如雨般的汗水,那腿上、短裤上、手臂和上半身都沾了不少腥臭的粪点子……
  妻子回来帮忙。陪我在菜地上培土撒种,忙了好一阵儿,终于将白菜全部种上了。

 “这五垄是我种的,其余是你种的。你做个记号啊!”妻子总要分出个高低来,似乎她种的就能特别出众似的。“做什么记号啊?不用做,我知道,你种的一定会长出最大的白菜,我种的一定不如你,行了吧?”我不太在意地说道——我都累成这样子了,哪有心思搞这种比较。
  去前院水缸里咼了满满一盆清水,洗了头脸,包括手臂腿脚,然后摘了根黄瓜,冲一下水,边晾着腿脚,边吃起了黄瓜……
  绿树丛中传来了有人饮酒说笑的声音。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
  “是刘总请客嘛,怎么还来晚了啊?把这杯干了!干了!迟到自罚三杯!”
  “哈哈,不好意思,不就是三杯嘛?小意思,我空腹不喝酒,先吃几口饭菜再说吧!”
“不行、不行,你看李局还在这擎着酒杯等你呢,你快先饮为敬!”
  “是啊,没让你坦白迟到原因呢,还不赶快喝酒?”
  “是哪个小秘栓住刘总的腿了?重色轻友可不行啊,哈哈哈”
  “带来嘛!你带来一起乐合乐合有什么嘛?”
  是四五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声音。随后静听着有人咂酒的声音和一阵“够哥们儿”的喊叫和嬉笑声。

那是前院邻居家开的鸭锅饭店。一排有五六间房屋的酒席桌儿,早已坐满了来客,又在绿树掩映的坡地上支起了五六桌凉棚雅座。在酷夏之季,似乎室外雅座比屋内酒桌更加幽静和凉爽。
那些客人都是乘坐着各种轿车和高级面包车来的。有公家人也有私营业主,更有他们临时找来陪客的男女朋友。我常在下午三四点钟或者晚间七八点钟时路过这里,看到从那家饭店走出摇摇晃晃、醉熏熏的男女,有身姿臃肿的中年男人,有打情骂俏的女人,也不乏穿戴时尚鲜艳的年轻人。只是在酒醉饭饱之时,大都是面如桃花粉里透红,身如杨柳随风飘摇,同行者不是搀扶就是搂抱着,阵阵酒气和醉话散播四方……
   我与妻子提起酒客的醉态时。妻子哼了一声反唇相讥道:“还说人家干什么?你忘了你的过去了?!灯红酒绿、饮酒唱歌,你们公款吃喝,你吃的还少啊!……”
  一句话噎得我哑口无言。

 妻子说的也对。本人在岗时,每月遇到的应酬吃喝,酒席宴会真是不少,三天一小酌,五日一大宴,而且大都是公款吃喝,部分是私人招待。反正都有地方报销,无须自己掏腰包。
  酒席喝多了,见识也广了,酒官司也能混混,祝酒词也会说上几句,酒桌上的礼节也略知一二,下酒的荤素小段也能学上几段。那时候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理所当然。认为只要不贪污、不受贿,小吃小喝无所谓。来往应酬,事在必然。退休时,还自觉两袖清风、坦然无愧……现在怎么觉得这么扎眼,这么不得劲儿,不知不觉地从心底涌出不少的羞愧来,为什么呢?
  镜子啊!镜子……

我默默祷祝:让年轻一代、后来者,更加自勉自重、廉洁谨慎些吧,以便在将来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能够多些自豪与坦然、少些羞愧和遗憾!
  忽然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悟以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10-07-05 09:10:44)
     有这样一位学员
  从去年装修新房以来,我就很少招收新学员了。
  一来是家事较多,时间太少,忙不开。二来也觉得这活儿实在绑人,只要招收一个学员,我就要付出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地为人家服务。不把人家彻底教会,我不会放手。第三也是有人在劝我,年龄渐大,精力不足,就不要勉为其难了。
  可是,春夏以来,又不得不重操旧业。因为有人经常打电话来,迫切要求跟我学电脑,说是听人介绍,我这儿教得好,老师认真负

责,学的效果很好。加上部分亲属、邻居和熟人也有学电脑的要求,我才陆续少量招收几个学员。

半年来,多了没有,约十几位中老年学员,就是从我这个小小培训部学习结业出去的。有人刚来时,连电脑部件如什么叫主机,什么叫显示器都不知道。经过培训后,结业时能熟练地打字、排版,能上网搜索资料,会发电子邮件,会使用QQ聊天连接视频,会下载文字图片和软件,会看网站玩论坛,听歌曲、看电影、玩游戏都不在话下,而且大都建立了个人博客。甚至聪明的还尝试到制作简单网页和图片处理的技法……
  在最近的几位学员中,有年龄偏大的六十多,也有偏小的才十九岁,凡是能够坚持不懈努力来学习的,都使我受到感动,我都认真负责地教她们。也有性急、浮躁、坐不下来的,我也能理解、不断给予勉励。即使暂时停顿了学习,我也并不在意,鼓励她们可以随时回来学习,随时来我欢迎。只要学员有时间有精力,我一定会让他完成确定的学业,把所有的课程全部学完。

有一位在私营企业打工的女学员,是我在给这个企业制作和维护网站时认识的。过去她曾零星地问了我一些电脑知识,但总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一个月前,她跟我商量,能不能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来学习电脑?其实,这个先例是没有的,只是在午休时,可以留学员在培训部自习。我如果答应她学习要求的话,就等于我必须放弃午休吃饭和休息时间,来专门为她上课,至少需要坚持一个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我要一个来月,不能午睡、晚吃午饭,我犹豫了。
  但是,想起她渴求的话语和眼神,想到她迫切想进修电脑技术的态度,又想到她本身那么辛苦,是个一年四季没有假日的上班打工者,还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她的时间有多么紧张、多么宝贵啊!可是为了学习电脑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拿出这么珍贵的休息时间来学电脑,我怎么忍心拒绝她呢。

 “那你每天中午不回家吃饭了?”我问她。
  “没事儿,中午不饿。”她朴实地回答道。不饿?怎么会呢。
  “中午教学,要耽误老师的午休时间了,不好意思……”她倒很会理解别人。
  “没事儿,我可以晚点儿吃。”是啊,这里我说了算,即使下午有学员在,我也可以到附近小饭店补上个午餐的。而这个学员却只能饿着肚子再赶去上下午班,她还是比我难啊。
  “那你每周不休息一两天吗?”我问她。
  “……没有。现在私营个体企业都这样,没有假日的。”咳,这些私企就是这样,谁管?
  于是,我答应了她的请求,专门为她开个中午班。反正中午也总有留在培训部自习的学员。我还为她排出了个特别的学习课程表,打印出来给她。于是,近一个月来,每天上午11点35分左右,在门前,我看见她骑辆简陋的小自行车,风尘仆仆地赶来,跳下车就扑进教室。
  “老师,我来了。”然后就如饥似渴地坐到电脑前,开始学习。我知道她的时间少,每当她来到,我便即刻到她面前,专门给她上课。

 她听课非常专注,很少打断老师的话,认真听、仔细记,然后就按要求操作练习。她的悟性很强,我讲过的课程,她很少让我重复,练习时遇到困难,总要先自己不断地钻研,直到弄懂弄会为止。实在弄不懂弄不好时,才来找老师问讯。每当我再给演示和讲解一遍时,她总要歉疚地说声“谢谢老师”。
  我发现她学习的重点内容,都是她工作中所急需的。例如作表、统计、文字排版、制作幻灯片、收发电子邮件和图片简单处理等。我说还可以教你学学怎么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和聊天儿,她笑着说:
  “这些东西,知道一点就行了,我一般用不上……”我知道她是个很要强的人,非常明白自己迫切需要的是什么,不会把宝贵时间浪费掉。
  下雨、打雷都不能阻止她来学习。偶尔她不能来学习时,便打了电话来请假:
  “老师,真对不起,今天中午厂子加班儿,去不了啦。”

“那好,你忙吧,明天再来接着学。”于是,在她中午请假的时刻,我才能离开培训部,按正常时间去吃个午饭。
  我是过来人,也经过中年拼搏的负重时代。所以我明白,当代人最紧张的时间段,正是在三十多岁时。家务、工作、学习,几副重担同时在肩。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不能懈怠,孩子不能放松,还要兼顾进修学习,有多难啊。我经历过,所以我非常理解。
  年轻人啊!只有用坚强的毅力、用拼搏的精神、才能度过难关,闯出一片新天地来!
  我赞扬这样的年轻人。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07-07-21 |                  骑自行车的妈妈和孩子      早上,我正在维修摩托车的钥匙门儿。忽然听见旁边一位领着孩子过路的妇女喊叫了一声:“哎!那孩子的脚!……”说时迟那时快,话音刚落就听见一个小孩的惊叫声:“妈呀!——哎呀……”。我闻声转头一看,原来是有一辆自行车从小巷中路过,那是一个约三十几岁的妇女,车座后带了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儿。那个小孩子的左脚蹩在了自行车的后轮幅条中。“不好!”我一个高儿跳过去,把住了那孩子,那台自行车也停了下来,那当母亲的下车也伸手去搂小男孩儿。“别拽!不要拽!”我喊着,帮助那孩子从车座上抱了下来。看孩子的左脚鞋已经蹩掉了,脚背上被幅条蹩了两处伤,那嫩嫩的、白白的肉皮,破了皮、青紫色,尚未流血。那孩子却大哭大叫起来。我知道那当然是很疼很疼的。那小孩儿的母亲接过了孩子,一面用手摸着孩子的左脚,一边心疼地说着:“怎么把脚伸到底下去了!”周围也围上了几个邻居。大家上来看看小孩虽然哭着,幸亏及时停车,伤的不算重。

      人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这样的自行车怎么能载孩子啊?”、“没有小车座儿不行啊!”、“这个当妈的真粗心!”、“幸亏骑的不快,要是快的话,那小脚不就完了吗?!”……这些话说得那当妈妈的的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头越低越低。我对着邻居们笑着摆了摆手儿,意思是大家别说了,哪个当母亲的愿意这样啊?!这时,那妇女想再把孩子放到车后座上,那孩子挣命地不干:“我……不……坐……车!啊……我不坐车了嘛……”我看这孩子还需要休息稳定一下情绪才成。看到那当妈妈的又内疚又着急的样子,抱了孩子没办法。           我立即从电脑培训部里搬出一把椅子来,她把孩子放在椅子上坐下,用双手摸着孩子的小脚儿,检查着有没有内伤和骨折现象。
       看到此情形,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时候,也曾经有过一如此遭遇。忘记是哪个孩子了,记得也是乘坐妈妈的自行车。那次的伤害得比较重,一只脚都血淋淋的了。想起来就觉得心里疼的慌……好像养了好几天,敷了几天的治疗药棉,才逐渐变好。从那以后就开始在后座安上了一个小椅子,让孩子能坐能磴,不至于把脚蹩在车条中……
  

   当然,现在的外孙儿们不会再乘坐自行车了。在北京爸爸妈妈的身边乘坐的都是轿车,要注意的应该是不能太任性和顽皮,开关车门时必须注意安全,再就是行车注意安全。即使孩子们在姥姥和姥爷身边,也不用骑自行车了。有摩托车和电动车,车座足够大。只要掌握慢速度,就不会有什么危险的。那个伤了脚的孩子终于停止了哭声,安定下来。那当妈妈的一手抱起了孩子,另外一只手推了自行车把子离开了。临走前,回头看了看我给搬出来的椅子,对着我的背面说了声:“谢谢啊!”当我修好摩托车锁门回过头来时,那妇女已经走了。我便将那椅子搬回屋中。
  小事一桩,心里觉得很欣慰…… 

《闻广散文——人物篇》2007-05-27                   小巷邻里一瞥   俺的“培训部”座落在一个居民密集的小巷中。如今已两年多了,俺却与附近邻里均很少言语,更很少来往。这倒不是俺自恃清高,不屑与小市民为伍,主要是俺不善交际,同时也太忙,总是无暇与他(她)们聊天接洽。说起来,这真是俺的一个“重大缺陷”。今儿个倒想试着简单勾画一下邻里的概况,不过知之甚少,只能粗略地“一瞥”了。
  右:隔着小胡同的巷道,向对面看去,正对着一户夹在楼房中建造的棚厦房。那经常敞开着的铝合金门窗里,经常晃动着众多的人影。不时地传出人们的吵杂欢笑和“哗啦啦”推麻将牌的声音。这家主人是一对未过不惑之年的夫妻,两人个子都较矮,但是都是胖墩墩地样子。那男子短胖平头满脸络腮胡,骑着一台摩托车经常在门前转悠。家门口常年放着铁货架子,上面还挂着些鸟笼,里面养了些各色各样的鸟和鸽。看起来这两口子目前都没有固定的工作,开设家庭式麻将馆,也许是他家唯一有收入的“生意”。不过,每天到其家的人们,据我观察,大都是些社会闲杂人员,大都是每日离不开烟酒麻的人。

 这样的邻居,虽然我每每遇到都和善地点头招呼,客气地寒喧,而他们那“麻城俱乐部”,我从来没踏过门坎。      左:与我同住一楼对面屋门的是一户偶尔做“刮痧、拔罐、足诊”的业户。夫妻俩也是四十刚出头。丈夫似乎在某事业单位工作,中等个头书生气足,比较内向和寡言少语的男人。我就是不大爱说话的人,而他似乎比我更甚。见了面总是低着头避免与人对话的样子。那妻子倒是个活泼好动之人,身板挺壮。爱穿时髦衣服、烫了个赤红色的披发,经常在邻居群中说说笑笑。他们的女儿不常看到,也许总是上学吧。前年我刚搬来时常听到弹钢琴的声音,近两年听不到了。不知是钢琴卖掉了,还是那女孩儿该学别科了。女主人显然是一家之主,不过所开设的“刮痧拔罐足诊”业务可能生意太少,只是偶尔有客人见牌找来。由于她家的招牌钉在我房屋的外墙角上,甚至有的客户还错以为是我这里而进了我的门儿,每次我都和颜悦色地领到邻居家中。女主人去年曾经来我这里“学习电脑”。我很热心地接待了她。她问:多少学费?我回答:不必不必,远亲不如近邻啊,你来学学我怎么能收你钱呢?你随便来学吧!

她笑笑没说什么,于是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习了几天,基本上能打字了,渐渐地也看不到她来学习了。胡同里看到她,我还主动招呼她:没事常过来学学啊!她点头示谢。前:也是一处楼间的棚厦,然而改成了一处理发店。女主人接近六十岁,是个爱说话爱联系人的女子。那低矮的理发屋中,总是有些年龄较大的女人在那里,有的是在烫发理发,多数人是因为闲着无事,在那里和女主人漫天捞海地瞎聊,偶尔也开着玩笑,哈哈地笑个不停。由于距离我太近了,我也曾在此理过几次发,甚至还在这里锔过头发。感到这里卫生环境条件太一般,中老年妇女的开心笑话使俺有些不堪忍受,后来还是改换地方理发了。她的丈夫偶尔也来这里,早上开门生炉子,收拾卫生等,都是男子的责任。她家的烟筒从棚厦墙上伸出来,正对着我的大门,冬天我每天出入自己家门时,她那烟筒冒出的烟尘,常常呛得我又咳嗽又头痛,但是,都是邻居,怎么说呢?咱不能提意见让人家拆掉炉子吧?没有暖气,安装个小煤炉那也是取暖的必须呀!她儿子是开出租汽车的,也经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轮换着开出租汽车赚钱。

 后:俺培训部的后侧20米处,正门对着我窗的是一户居民小卖店,门前安放着一个蓝色的“中国电信话吧”的广告牌。屋子里摆放了两三个货架货柜,摆了些不算丰满的小百货。这家女主人是个三十刚出头的秀气女子,也曾经来我的电脑培训部来学习过一个月的电脑,不过她经常比较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来学。她的性格似乎很爽直,听到她在打手机说起话来是那么直言不讳、粗声秽语的,感觉也是个很泼辣的人。她家男人似乎岁数大了许多,是看起来很憨实的人。偶尔路过时也听见里面设桌摆了麻将,招揽了一些客人在此玩儿,而且常常是连宿搭夜地玩儿。听女主人说,也能有点收入……

上:二楼上是本楼居民的“楼长”。我说的是三楼,年轻的女子也是去年下楼来我这里学习电脑的。男子是警察,因为经常看到一台警车停在楼旁,里面正是那女子的丈夫。他个头不高,大眼睛,很壮实的身体透着朝气方刚。女子也有工作,孩子四五岁,每天要送幼儿园。婆婆是个高个子小眼睛烫发的女人,也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常常哄着小孙女在门口玩儿。在我购买摩托车的那天,在摩托车销售部看到他正在帮他姐夫选择车型,我突然发现是俺邻居,跟售车的问了问,才知道该警察还是个管道路交通的交通民警呢!我打了招呼,心想,这样的人俺也需要交往的,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有用得着的朋友呢!
……嘿嘿!——“远亲不如近邻”啊。要和人家和谐相处,当然就需要和人家联络友好啊。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2007-11-25               细微小事暖人心         清晨,我出门要去小食部吃早餐。
  从胡同路过,看到前方路边的垃圾箱旁,有两只塑料袋。估计是有人在扔垃圾袋时没有在意而遗落在外的。正当我想到这是谁这么不小心的时候,一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儿走到那塑料袋面前,弯腰伸出了小手儿,飞快将那两个塑料袋提起来,小心翼翼地送到了垃圾箱中,随后,她便若无其事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胡同口的路面有点小坡度,一位老太太正推着卖热豆浆大麻花儿的小货车,那车轮卡在路面的坎上,她正在低头观看时,一位中年妇女经过她身边时,顺手帮了她一下,将小货车拉过了那道小坡坎。那老太太点头微笑着道谢,帮人的妇女不经意地摆摆手走了。
  我进了一家“豆腐脑大火勺”小吃部。食客很多,有站有坐来来往往的。那三条长桌几乎都坐满了人,只有一个女孩儿服务员在忙着。我选了一条刚空下来的餐桌中间坐了下来,喊了一声:“一碗豆腐脑儿一个火勺儿!”人声嘈杂,这声音早被淹没。我耐心等了一会儿,看着那服务员逐个为站着的和坐着的食客盛豆腐脑、端火勺。忽然我坐的餐桌边上又挤进一位新进门的人,

他穿着劳动棉装,戴着灰呛呛的棉帽子,黑色的连鬓胡须给人以没洗脸的感觉。我下意识地挪动了一下位置,看似礼让,其实是怕他脏外衣碰着我。那女服务员终于开始给我坐的餐桌端豆腐脑了。只见她端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放在餐桌的头儿上,正好放在我身边这后来人的面前。我心中泛起一丝不快,心想:我是先到的,应该先端给我才对啊。我看着服务员,没说话,只是左手指下意识地在餐桌上敲了两下。很显然服务员根本没有看到这一镜头,她又忙着去端新碗了。而旁边这位,我以为他会毫不在意地立即狼吞虎咽起来,因为吃早餐的都是赶着去上班,谁不着急啊?然而我想错了。他在稍微一愣之后,竟然用双手轻轻抵着那豆腐脑碗下,慢慢将那碗豆腐脑推到我面前,同时还客气地说道:“你来,你来……”。这意想不到的小小举动使我立刻面红耳赤,一时语塞,连句谢谢的话也忘说了,只是向他点了点头儿。
  实际上不到半分钟的光景,那女孩儿服务员便把新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脑端在了他的面前。我在心里责备着自己:我真是何必呢?怎么能争这几秒钟啊!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我见那人抬头向我里边的餐桌上看了看,立即明白他是在找羹匙。

 这当然是个回谢的好机会,我立刻伸手把餐桌里边的筷子盒儿端给了他,他也朝我笑了笑点点头儿。一切都在不言中……也许不到三分钟,我旁边这位已经吃完了豆腐脑和火勺,起身离开。我也并没有先于他出门。
  在我交了钱要出门时,又看到两个偶尔在小吃部见面的熟人在扯扯扒扒地争着要给对方交餐费。“我来,我来!”“不不,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他们笑着我也笑了。出门时听到门内人有的说:“别争啦,喝碗豆腐脑儿才几个钱啊?!”
  是啊,一碗豆腐脑儿,两个火勺,总共才2元钱。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2010-06-29 15:52:52)
     菜市场上小摊主
  窄窄的巷道口,两侧摆满了出售各种农家自产的蔬菜摊。中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在一台打开车箱板贩卖西瓜的男摊主右侧,在一个张着大伞卖蔬菜的女摊主左,有一位带着眼镜、长相秀气的小女孩,正坐在石台上,面前摆了一个竹编篮和一个塑料箱。篮子里装了大半篮红红亮亮的大樱桃,而那白色塑料箱中却活跃着九只小白兔,正在啃咬着青草和菜叶。篮旁摆了两张A4纸打印的“小白兔,真可爱,爱吃萝卜爱吃菜。”和“酸甜大樱桃,纯绿色无污染”。
  路过的人多有在小姑娘摊前停下来观看的,有不少人蹲下来,伸手摸摸那小白兔,情不自禁地说着:“啊,真可爱啊!”有的就打听起来:“你小白兔多少钱一只?”小女孩摊主抬头告诉说:“大点的15元一只,小点的13元。”

一人带着三四岁的小娃娃,停在了兔箱跟前不挪动。那小娃娃一直盯着小兔子,还不时地伸手摸摸小兔的毛。那些小兔子们没有见过这么人在蹲着站着观察它们,都吓得蜷缩在一起,把头钻在别饿兔子的下面,只露出一只小眼睛,惊恐地看着外边。
  有人对编织提篮里的大樱桃很感兴趣,说道:“这樱桃儿挺新鲜的,你卖多少钱啊?”“三元一斤”周围游客一听才三元一斤都围过来看,有人还尝了一个:“哎呀,不甜啊。”小姑娘摊主说:“就是这种酸甜品种的,要是甜的不是要卖七八元一斤了吗!”
“嗯,三元倒是满便宜的。”……
  小摊主便是俺的小外孙女儿。那小白兔儿,是我家养的两只母兔生的兔崽儿,那大樱桃正是我头天下晚在我家大樱桃树上摘的。还没决定让小外孙女上市场摆摊时,我老伴儿就提议要如此办。我笑着摇头反对说:
“卖什么卖!12岁小女孩儿哪能干那个?再说咱家有什么卖的?”老伴儿说:
“你等把那大樱桃儿给摘一筐。”我说:
“咱家那樱桃儿也不甜,谁能买呀?”

“就有人爱吃那酸甜儿味儿嘛,你看我就非常爱吃酸点儿的。”
“好吧!你说能卖就卖吧,我可告诉你,我费事把力地摘那么多大樱桃,要是卖不出去可都要烂了的!”
“你放心,保证卖得出去!外面卖的大樱桃都卖七八元一斤,让佳佳去卖,就卖3元一斤,你看有没有人来买!”
  于是,我就在傍晚用了一个多小时,在我家大院的大樱桃树下摘,登了梯架去摘,还爬到树上摘。说真的,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我看树倒没有什么难栽的,倒是果儿难摘啊。我这岁数的人,爬到树枝上,一手提篮,还要有一手摘樱桃儿,两脚支撑后背靠着,忍耐着树枝树叶的扎挂,一个粒一个粒地摘那红红嫩嫩的大樱桃果儿,真的是好不容易的呢,摘一会儿就累得浑身不自在,仰脖子仰得颈疼,那篮子还勒在左臂上,勒出了一道道印痕……
 那些小兔子是两只大母兔产下的,大点的不到一个月,小点的有二十天。从母兔产崽开始,我加倍精心地进行喂养,一天三遍草和料,尤其是母兔产崽后,我保证了精料和水的供应,才使得小兔崽存活下来。因为过去曾经有过两窝小崽没有成活,据说就是水供给不及时,母兔便吃光了兔崽儿。

吸收了教训后,这次精心照顾,才让小崽成活了。此外,每天我蹲在草丛中给兔子拔草不止,哪一天都需要三四土篮子的各种草和菜叶子。偶尔小兔崽儿跑了出来,我还要满院子去追去扑,累了个气喘嘘嘘地,才把小兔崽子捉到,重新放入铁笼子里……
  昨天早上,我用摩托车载着兔箱子和大樱桃筐,后边还载着小外孙女,拉到了培训部,然后和她姥姥一起给送到菜市场。我问:
 “卖大樱桃还得要有称来称呀?小姑娘会称吗?你还要去买个称呀。”老伴儿说“今天先试试,暂时不买称,如果好卖、成功的话再买。”
  老伴儿领着小姑娘去到菜市场,很快就找到了地方,并和两侧的邻居摊贩搞好了关系。几句热乎话,加上一把大樱桃,就把两边的一男一女两个邻居摊贩联系得很亲切友好。都主动热情地让出地方来,让小姑娘在中间取得一块市场,放下了“货物”。上午,我正在辅导学员学电脑时。老伴儿回来一趟,那只原来装大樱桃的提篮空了,拿回来一放,得意地给我说:“你看怎么样!大樱桃卖光了,都抢了!三七二十一元,卖了21块钱,给佳佳收起来了。”“真的?噢,还真有买帐的啊!”我不由得对老伴儿的判断能力佩服极了!

“小兔卖出一只,还有八只,一只15元。你有空去一趟照顾照顾吧!”妻子离开有事,通知我照顾离市场不远的小外孙女——摊主。
  住了一会儿,小姑娘突然跑了回来:“姥爷姥爷,快点儿,有人要买一公一母,你会看兔子公母吗?”我哪里会啊,可是巧的是我有个学员会看,于是她便和我一起到市场上,帮助客人看公母兔子。很快公的母的都分出来了。可是,女学员说,你选一公一母不好,将来养大了,这不是近亲繁殖吗?我提议你买两只小母兔,再另外买只公兔儿,这样一来,可以解决近亲繁殖的问题。”“说的对!”顾客同意如此办,于是在摊前买了两只母兔儿,并预购了我那女学员第二天从家里带来的小公兔儿。
   这样一来,就卖出了三只兔崽儿了……

 天有点阴了,零星细雨扬扬洒洒的。我给送去了褥垫和雨伞,并带了照相机,给小姑娘摊主拍照着,要留下有意思的场景。
  其实,小外孙女摆摊儿卖东西,仅仅是我们训练和锻炼孩子的手段而已。姥姥说,卖回的钱都给小姑娘,留做上学自己支配使用。于是,小姑娘颇有积极性,当起菜市场的小小摊主了!
  我想,小外孙女的妈妈知道了,也会很高兴的。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我陪妻子买衣服
  当丈夫的常常不明白,当妻子对你说没有衣服穿时,并非是真的没有衣服穿,而是说没有合适的衣服穿。本人年轻时,当妻子这样说,我就感到很奇怪,便指着衣箱和大衣柜反驳道,说什么呢?你能没有衣服穿?看看家里到处都是你的衣服,怎么能没有衣服穿?这样一来,妻子便生起气来,说我一点都不理解女人。后来我才明白,她可能是在想参加一个什么样特别的聚会,想有一件合乎身份的服装,把自己打扮得光靓一些,起码不能让某些专门爱笑话别人的女人瞧不起。
  是啊,哪个丈夫不希望自己的妻子穿得光鲜动人啊。不过给妻子买衣服却不是男人的长项。所以,当妻子半开玩笑地说,你从来也不给我买买衣服的时候,丈夫也搞不明白,家里的财政大权是女人控制着,去商店买东西是妻子为所欲为的长项,我怎么知道妻子会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反正,只要你喜欢什么衣服,你买就是了,那不也可以算是我给买的吗?

其实,妻子还是希望男人能独立自主地买到她喜欢的衣服,以此来衡量对妻子的关爱程度。记得我也曾给妻子买过满意的衣服,那是在1975年我出差去上海,走前妻子千叮咛万嘱咐,想有一件合适的夏天穿的好看衣服。那时文革还没结束,街上还流行着清一色的灰蓝衣裤。我到上海后,把繁华的南京路上的几家大商店都跑遍了,花费了整整大半天时间,才为妻子挑选到一件天蓝色浅白花点的的确凉衣衫。为了买得合身,当时我还邀请了一位和妻子身材差不多的陌生女人给试穿了一下,才决定买下的。就是那次买的衣服回来,妻子还算满意,穿了好多年。
  最近,我和妻子经常出入新住宅小区,在那里出出入入的女人,穿戴都比较讲究,妻子常自觉寒酸起来。经妻子一说,我也发现了此情。不过,人家大部分是做买卖的,自然是富婆居多。而我看着并不顺眼,觉得那些女人的穿戴俗气。妻子产生如此心态也许也正常。我也默默地感觉到差异了。不过我本人的穿戴倒蛮不在乎,就是别人把我当做装修工人也没关系。可是女人不同。

前几天,妻子忽然说在某服装商店看到一套自己喜欢的衣服。我立刻说好啊,那就买下来吧!妻子说一百多呢,不舍得。我说,一百多有什么不舍得的?咱花这个钱!因为我刚刚得到承作网站的一份报酬。别说一百,就是二百三百也买得起。
  几天间,我常催促她,什么时候抽时间带我去服装商店,我给你买你看中的衣服吧,也算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妻子答应了。可近来她忙着到处看用于装修新房的材料,总也抽不出时间让我一起去挑选衣服。
  昨天,新房已经将地砖铺装完毕,需要养生一天。我便随妻子一起逛市场。其实逛得多的依旧是建筑材料商店,只是在我催促时,才来到两三家服装商店。我俩把摩托和电动车停放在银行,徒步走进步行街。我以为妻子会领我直接去那家她看中衣服的店家,实际上我想错了,她是要多看几家服装店,想要货比三家。这样一来,可算是苦了我了。也许男人都这样?最没有耐心陪着夫人挑完这件挑那件,走进这家再逛那家……

在一家服装店里,我听见妻子和女服务员说话中提起我:看俺家那位快要不耐烦了。那女店员看了我一眼笑道,是啊,男人都那样儿。我装做没听见,转头从镜子里看了看自己的表情,是不怎么样。马上调整一下五官的位置,别让人看出咱的不耐烦。
    按我的习惯,先想好买什么东西,到商店直奔柜台,买了就走。咱哪有功夫跟商店里的衣服和店员磨来擦去的?
   终于在一家服装商店看到令妻子满意的服装了。那是一套穿在模特身上的似运动服又不是运动服,那作料细腻讲究,款式大方,蓝黑色高级质地,领口和袖口裤线都缀了红色装饰条,内衬一件暗红色有闪亮装饰花片的毛衬衫,也算不上高档,反正妻子穿上觉得还可以。她试着比量了一下,又看了看价格是228元。她问女店员,能便宜点吗?那女店员摇摇头,似有轻蔑之态,不屑一顾的样子。妻子自尊心受了伤,扯了我一下离开了。出门后说,你看她那态度,但凡她热心一点,会说几句话,我就买下那衣服了!哼,瞧不起我?怕咱买不起?我一听,原来如此。

我随妻子又转了几个商店后说:还是去那家你看中衣服的商店买吧!咱买的是衣服,也不买她那态度,只要衣服满意就成嘛!再说,她要是看到你真心实意买衣服,我想她的态度就会转变的,咱还是回去试试吧!
  可能她觉得也对,加上后来再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服装商店,我俩又返回那家服装店。那女店员确实态度转变了,脸上有了笑容,热心地说起话来,妻子也不再跟她讨价还价。我替妻子拿了小包和杂物,让她腾出手试穿了几套,最后我连喊这件合适,这件好的时候,才确定下来。打包吧!就买这件。还是我明确地说了这么一句,才结束了漫长的挑选过程。付了款,拿了衣包,刚开始往外走,妻子的眼光又投向另外一服装模特身上,那里也有款式一样、但质地似乎不同的一套服装。一看价格,妻子说,才贵二十来元,应该要这件才对,你看这套质地更好一些。真的吗?我仔细看了看、摸了摸,而且又把买好的包内衣服拿出来比较了一下,我说,质地和价格差别不大,不过这套没有我们选的那套好看,没有装饰条不精神,样式不行……在我的坚持下,妻子才答应不换了。

走好,再来啊!那女服务员在身后很职业式地招呼着。我知道,买的不如卖的精,再精明的顾客也比不过商家,她赢了。
  我跟妻子说,好了吧?这套衣服就算是我给你买的生日礼物了,这是你说的对吧?妻子目视前方,鼻子里嗯了一声。
  走出服装商店,我才如释重负,长出一口气……

这是到车站接到外孙子和外孙女的场面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路上遇见老同志              (2008-10-14 13:52:30)
  记得在职时,常忠告自己:一定要敬重离退休老同志,绝不能因为人家离退休、无职无权了,便不理会人家。所以,每当在街头遇到离退休老同事时,我便早早做好了打招呼的准备,以便表达一下“人走茶不凉”的热情。可是,偶尔还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当我仰着脸对向对方时,却见对方似乎根本没看见自己一样,或目视前方,或低头看地,竟然一言不发、擦肩而过。自己奇怪,难道是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才惹得人家退休后都不理自己吗?想来想去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以说是“百思而不得其解”。
  现在,我也退休了。走在路上,也遇到过现在依然在职的同志,看人家匆匆忙忙的脚步和神情专注的样子,自己就想到:在职的人工作肯定是很忙的,咱是退休下来的人啦,闲人一个,不能浪费在职同志的时间,要知趣,还是不要主动打招呼才好,倘若打了招呼,人家不和咱说话吧,怕咱说他“人走茶凉”。

人家和咱说话吧,咱又没什么事儿,人家哪有时间和咱们闲聊呢?干脆为了省点儿事,一低头过去算了。估计对方也正希望这样擦肩而过呢!
   身份和地位不同了,心理活动也很不一样了。由此来看,自己在职时的那种对不愿意和自己打招呼的老同志的猜测,可能基本上是错误的,自己有了亲身体验,便也理解了老同志的心理活动。
   其实,我觉得这都是一些心理上的误解和误区。退休的曾经是在职的,在职的也总有退休的一天,身份虽然不同,也都是每人的必然经历,谁也避免不了的新陈代谢规律。作为同在一起谋过事的同志来说,无论官职大小、关系亲疏,其实在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见了面热情地打声招呼是人之常情,是为人处事正当合理的细微小节。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人以笑容和问候,等于送达一个友好的信息,送去一丝温馨之情,譬如寒冬输送的一股温暖的气流,酷暑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使人惬意,令人温暖。
  此后,我便改变了过去的偏狭的心理,开开朗朗地待人处事。不因个人退休而卑已,不因同志在职而偏见,偶然街头见了面,就大大方方地打招呼,相互问讯、关注,有事谈事,无事短语,依然如在职一样地相待,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如此这般,风气将会越来越好,新老同志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当然,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还是在职的同志,真正从内心敬重老同志的话,就一定要善解人意,诚恳实在地对待老同志,这样一来,我们的事业才能长江后浪赶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我有个学员七十三             2006-12-08
  不少想学电脑而又怕年龄大学不好的人,总是在哀叹自己过去年轻时没有抓住时机好好学学。而实际上,这些人只不过才四十几岁、五十几岁。请看照片上的这位老先生,他的年龄已经是七十三周岁了,去年在我这里学习了一个来月,不仅学会了打字、上网,还能在网络上和远方的亲属、老同事,好友用电子邮件互相传递自己所写的诗词文章和数码照片呢!  刚开始来学习的时候,他自己也怀疑自己能否学会“这玩艺儿”,怕自己年龄大,脑子迟钝、手不灵活等。我观察这位老人十分健谈,思想超前,比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就大胆地勉励他,您一定能学会,能学好,只要您能坚持每天来这里练习操作,我可以保证您在一个来月的时间里,把电脑学会!

有了我的鼓励,他下定决心来学习了。刚开始,他确实坐不住,练习一会儿就要起来走动,甚至出去溜达。我说开始完全需要这样,继续鼓励他。练习指法两三天,就把26个字母的键位记住了。随后就学习打汉字。他有一定文化底子,汉语拼音还是满熟悉,于是我就教了他从全拼开始,接着学双拼打字法,没出十天(其实他每天也不过来练习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他就能随意地打汉字了。
  进一步学习中文处理软件,对打的字进行排版。这时学习得比较麻烦,一个操作总要给他讲两三遍,过后他还是记不住。没办法就强迫他认真多做练习,步步引导他将基本的操作学会了。

接着教他上网,学习浏览新闻、学习搜索资料、学习下载文字和图片、学习收发电子邮件,虽然每一步都要反复教几遍,总的来说,他毕竟是学会了。
  他常说,和年轻人比起来,我当然没有优势,所以我就要“笨鸟先飞”、“多下功夫”。只要功夫到,我想一定能学会的。

 高老学习的时间在一个多月,随后就买了一套电脑在家里,开始了个人独立的电脑操作。后来办理了宽带包年上了网,每天有好几个小时,在电脑前度过。他说:“有了电脑,上了网络,我觉得世界变小了!我的眼界变宽了!”“我的心里觉得特别自豪,虽然年龄大,我也赶上了信息时代的时髦儿啦!”是啊,现在高老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除了早上和老伴逛市场、晨练、散步外,白天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上网,甚至还会QQ聊天和视频语音聊天呢!
  高老从去年“结业”后,还经常来我这里坐坐,也经常来电话询问关于电脑故障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只要我会的,我都耐心地予以解答,每次他都非常满意。这样一来,我们也成了“忘年交”。高老认为:老年人容易迟钝,但是学了电脑后,脑子活动多了,手指关节也天天活动,知识面扩大了,交往圈子也更大了,好处实在是多得很啊!
  今天下午他又来我这里坐了一阵,我俩愉快地聊了一会儿。在我的鼓励下,他还准备尝试写写博客呢!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为我的文友顾伟喝彩 
                    2006-12-06
  打开12月4日的《鸭绿江晚报》第10版,首题照片是一个熟悉的面孔侧脸,标题是《顾伟的诗生活》,那是臧然摄影加撰文所介绍的我的好友——顾伟秘书长。
  怀着喜悦之情读了臧然的文字——“没有文学的生命是卑微的,没有艺术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诗意的生活肤浅的——这一观点之于顾伟,非但深有同感,而且致使他一直保持着对自然及人生的诗意的追求。由是,便有了——顾伟的诗生活。”
  从该文中得知,顾伟已经出书了。书名叫:《馨斋诗语》。我的心中立即升起一种想得到该书的欲望——找他!打电话找他!翻抽屉、找名片、翻旧的通讯录、查找顾伟单位电话。很久很久没有和他联系了,我退休前知道他已经是民进丹东市委的秘书长了,退休后只是因怕他忙,不便打扰,就没有见到过。但我一直是呼吁他进入电脑网络的,他若进入了,他的多才多艺会因此而插翅翱翔!翻了一阵,自己忽然感到太笨了,猪脑子!问114呀!

于是,两个民进办公室的电话得到了,可是均无人接听。可能开会了吧?再问一个电话,结果话务员告诉了我的是“民建”的电话。最后,还是找了报社的臧然,麻烦他告诉我顾伟的手机号,这才一拨即通!“喂,你好”“您好!”声音一下子就听出来是他。“我是老马啊”“……”虽然相熟,但是约有三四年没有见到,怎么能忽然想起来呢?“噢,你是老马,是马文光吧?”“听出来了?真了不起!”“你怎么样?挺好吧!”“我已经退休了!”“对了,我还想找你送你书呢!”……
看看、看看!他一下子就钻到我的心里了!几年没见,一个电话他就明白我是来要书的!这才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哪!于是,废话少说,我俩简单的互相说了近况后。他还提到:“那天听于秋彬提到过你”——噢,小于和他也是不错的文友,提到我不奇怪的。我说有空我去你那里拿书去,一定要给我留一本啊!我知道他当了秘书长,忙得很,元旦春节临近,政协和民族党派活动很多,他岂能不忙。最后,我又一次劝他赶快加入网络队伍!电脑玩得怎么样了?他说:“还行,就是时间太少。”他要是说“还行”,那就是真的很行了。而且,他说也有了一个博客了。我说,你那么多的佳作,那么多的才华,在网络上可以大有作为的呢!他笑着答应“我会努力的”我们就放下电话了。

 我和顾伟相识,那是在1984年。我刚调到电台政治生活部当记者不久,到政协和民主党派采访时,是我所认识的最聪敏好学的通讯员。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经常给媒体写稿。后来发现他的爱好竟然很多和我相似:爱好集邮、爱好书法、爱好绘画、爱好诗词、爱好摄影、还爱好音乐、还爱好收藏……而他的爱好的每一项的成就,都远远超过了我。
那么年轻、那么好学、那么谦逊、那么热情,给了我极好印象。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我还写了一大篇介绍顾伟的文章,发表在《丹东广播电视报》上。有一次我还应邀到他的家里作客,看到了他的厚厚的自制作品集和“环屋皆书也”的“壮丽”景象。他和夫人热情地张罗了一桌丰盛的酒宴款待了我。席间那种欢声笑语至今仍在耳边……
  

我从电台调到出版局工作后,接触虽然少得多了,但是办公楼临近,也时不时地去他那里看看聊聊,他也曾来我办公室玩玩。我当时还心生想调他来我们单位工作的想法。可是,人家是政协和民进的重要人才,自然不肯放松。很快他就晋升为民进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秘书长。“这就叫天生我才必有用”,顾伟本来就是个能人,会有的是伯乐在赏识他的。

2006年12月7日正是作者登门索书时合影

 算起来他今年也是半百的年龄了。但是,他的人生收获却是很丰富,看如下列表,即可知道他是一个多么勤奋多才的“超人”啊!
  顾 伟:
现任民进丹东市委秘书长(连选两任)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加入作协等学术团体18个  ————————— 他的忙也因为此
被授予各种光荣称号31个  ———————— 他的累也许因为此
人名或作品编辞书19部  ———————— 他的知名度已经留存后世
主持婚礼、联欢会298场    —————— 他的演说口才为众所公认
创作“篆书藏头诗”书法作品432幅  ————他的艺术才能深入大众
藏书近万卷,丹东“十大藏书家”之一———— 他的细心耐心和毅力非常超群
写日记29年,办《家庭周报》862期   ———— 他对家庭和孩子的爱是那么镌永
设计制作家具61件             —————————— 他热爱生活付出无数真正的血和汗
1956年生于沈阳,15岁离沈来丹     ——————— 丹东有顾伟应该感到自豪!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韩宇龙老馆长 ——  我的美术启蒙老师
           2006-12-12
   近日为几位老年朋友筹划制作个人作品网页时,不禁使我想起好多位艺术精湛、成果丰厚、德艺双馨、忠厚诚恳的老领导、老同事。今天回江城办事时,就拜访了两位我所熟悉的老文化馆馆长,一位是振兴区文化馆老馆长韩宇龙,另一位是元宝区文化馆老馆长李世元先生。丹东市城市区只有振兴区和元宝区两个区,我怎么会跟两个文化馆长都相熟呢?因为我在“文革”前后曾经分别在两个区机关工作过,与这两位馆长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记人写事不能一笔写两位,还是今天写一位,明天再写一位吧。
  接近11点时,我才搭车找到报社家属楼,见到了站在小区铁栅栏门前、满头白发、性情爽朗的韩宇龙老馆长。本想下车后在附近买点水果点心地来看老同志,毕竟是两年多没有见面了,又比我年长。可是一下车就被他接到,想返身去买东西,又有些不好意思了。

于是,在韩老的带领下,来到了他楼上的家。一进门,老韩就先向我介绍了他的还在患病的老伴和在家里服侍母亲的女儿。我更加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些买点东西,免得此时此刻的尴尬。我打量一下韩老的家,这是一处两室一厅的旧房。也就有十平米上下的小厅里,摆了两个双人沙发和两个木座椅,墙角一台29寸的老式彩电开着,在演出京剧节目。厅的墙壁上一幅字联使我很注意:那是由四个隶书墨字组成的:“心平气和”!我十分感慨,韩馆长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他的一生处事待人,就正是用这四个字可以代表的。
    他从五十年代就是安东市振兴区的文化馆馆长,工作四十多年,在职务上既没有提升也没有下降,一直担任着这个馆的馆长职务。用很多人的话来说,他是个“老好人”,不论谁有求必应,特别好说话,热心肠来帮助别人。我从五十年代开始接触他,就从来没见到他跟谁发过火吵过嘴,就是批评人也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说教……

记得1959年、60年期间,上初中的我,迷恋上了美术,报名参加了振兴区文化馆举办的美术班夜校培训。那时候全都是免费培训,每天晚饭后来到文化馆,(那时在如今的福民街临街拐角处,是个二层楼式的建筑)听美术教师(毕鉴德、迟景德等)给讲素描课、写生课、水彩课和漫画课等。 我的美术的爱好和基础,应该说正是在那时候建立起来的。上课之余,韩馆长对我比较注意,也格外关照,领我到他的宿舍去,给我看他个人收集整理的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些时事漫画作品,大部分都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漫画和一些正面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除四害讲卫生、公安部门宣传画等等。那时给我看的很着迷,心里真是非常羡慕和敬佩韩馆长了不起。记得,我正是接近初中毕业之时,高中阶段何去何从尚未确定。当时,韩馆长就对我说,要推荐我到沈阳鲁讯美术学院附中读高中,将来可以造就美术人才,那学院有他认识的老师和领导,可以推荐优先录取的。这当然是非常美妙的理想学校。然而,我家庭生活困难,弟兄太多,家里没有能力出钱供我读这样的学校,只好放弃了。

没有料到的是,我读完中师(完全由国家提供食宿和学费)毕业工作后,又来到振兴区,随后的多年又和文化馆打了交道。以文化馆(在电业局对面的楼房)和头道街道办事处为阵地,组织了“振联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文化馆为阵地,组成了振兴区的“铁流漫画”组。在文革时期,编辑和创作了大量的漫画,特别是发明了用两大张图画纸大小,构思画成标语形状的漫画,张贴在七经路鸭绿江饭店二楼的长长的大墙上。远看是标语,近看是人物漫画。这些大部分都是由我构思创意,并和韩馆长、毕老师等一起绘制成,由中学生组织抬梯子、浆糊上大街张贴的。每次张贴字画时,七经街上人山人海堵得水泄不通。“联合派”的以“铁流漫画”为主,对立八三一派的以“鲁艺65”为代表,开始了以漫画“打派仗”的“连台好戏”。今天我们连宿带夜画出了“支持大联合,拥护驻军支左”的漫画标语,第二天便贴上了对方的“砸烂公检法,炮轰革委会”的漫画,很是热闹。尽管那些内容,现在看来都是比较“荒诞”,至今看来是很可笑的东西,但是在当时,真成了丹东街面上一道大大的风景线呢!

后来我下乡十年,回城后又干上了新闻记者工作。这时振兴区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搞的如火如荼。尤其是连续多年,举办了每年一次的《迎春青年歌手比赛》活动,我不仅被聘请为“评委”之一,而且连续几年都为该赛事进行了及时的新闻报道。要说是接触少了的时候,那就是我调到文化局工作后。本来到了一个系统(都是文化的),为何反而不如在新闻单位了呢?那是因为本人的工作在出版局,是与新闻、出版、书店、印刷打交道,责任重了、业务忙了,不容许像当记者那时可以随便到处跑。不过文化馆和韩馆长我依旧还是总不能忘记,休闲闲暇时,也总要跑到那里,弹弹琴,看看培训班,看看各种表演等。
  在韩馆长家,我看到了他收集整理的厚厚的十多本作品集。从50年代到90年代,各个时期的漫画、宣传画都有保存。特别是他后来写了不少歌词,而且大多都是歌颂家乡丹东的。从年代和内容看,确实是比较久远一些。但是,那都是些历史啊!

 老馆长感慨地说,自己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按照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配合宣传搞的东西,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价值啊。而我却说:不,这些都是你对政府、对党的各个时期工作的最直接的支持,在当时都发挥了应用的作用。谁也不应该忘记历史,谁也不能割断历史!韩馆长没有出过画册书刊,不是拿不起出版税,而是他也看到一些老艺术家花了不少钱出了书,可是出书后无法出售、连赠送都觉得怕没有人感兴趣。“现在的人感觉有意思的事情,就是钱”对于文化、文艺的高雅东西,很少人会欣赏。
  我也同意他的看法。也觉得这些东西确实不能像有的画家的画,装饰性强,商业运行非常有价值。但是,这些东西也是有生命有血肉的艺术创造啊!起码它代表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真实。也证实了您韩宇龙先生一生中对社会对国家所作出的创造性的劳动!
  当然,韩老最杰出的奉献,是他四十多年如一日地,呕心沥血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歌咏比赛、舞蹈培训、故事会、美术培训班、声乐器乐比赛、书法培训班……每月每周文化馆的馆员都必须下到区属单位,如学校、街道、工厂等,去直接辅导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可以说,韩馆长他起到了组织协调,管理教育并实施关键性作用。
………………

 与韩馆长聊天不知不觉过了中午,自己想走都走不成了。韩馆长的妻子要让孩子弄几个菜招待我。我这个“空手而来”的“不速之客”怎么好意思让韩老破费?!我坚决没有让,韩老说:那好吧,咱们是多年老同事,就不必客气了,俺家吃啥你吃啥吧!
  于是,端出了老韩女儿已经做好的家常午饭,老韩还倒了杯葡萄酒,硬是要我俩“干一杯”。正吃着,老韩的二儿子回来了。当年在文化馆认识的小胖子,现在是四十来岁的瘦中年人了!现在开了个杂货店。他还有个当过兵的哥哥。
  

我对韩馆长说:“您还是很幸福的,你看儿子女儿都在身边,又这么孝顺啊!多好啊!”临别时,老馆长一直送我到楼下,我衷心诚挚地对他说:“韩馆长,多多保重啊!身体是第一重要的!”
 (后补:我将给韩老制作的个人网站的首页设计图初稿 2007年)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看望朱希彬老师有感 
                              2006-12-17
  气温骤降,寒气逼人。我选定今日再到丹东一次,一来是到鲁石和周溪明老师处送还有关资料和照片,展示制作成功的他们的网站。二来是还要去看望我青年读师范时的美术老师、后来又成为丹东市新闻界、美术界著名人士的——朱希斌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见面,却使我产生很大感叹和感动。
    我拍下了朱希彬老师家里挂在墙上的两幅山水画。都是他自己的作品
   朱老师是从丹东日报社退休的,今年69岁。原任丹东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报社摄影美术组副高职编辑。在我1979年从农村又重新调回市内工作后,勉励并指导我重新拿起画笔,为各级报刊创作漫画,选编和发表了我不少漫画作品的正是朱老师。记得那时,我经常会构思创作一些讽刺性较强、锋芒毕露的漫画作品,甚至具有政治性的讽刺漫画不少。是朱老师每次进行评点,指导我怎么样修改成可以公开见报的成品。他温文尔雅的举止,耐心细致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总是给我莫大的鼓励和帮助。

后来,我参加过劳动宫举办的漫画讲习班,经常与朱老师、李志、曹文才、陈季先、李国祥等老画家们一起活动,还接触过从北京来丹东和本溪讲学的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 朱老师待人诚恳真挚,他和我同样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存在看不惯的想法。但是,我的表现则往往过于外露,从画作中可见一斑。朱老师往往站在党报的立场上,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怎样从一种良好的愿望出发,用画来表现出来,引发出使人警觉醒悟的结果,而不是极尽嘲讽之能事,无情打击有错误思想的人。以此来设计和创作漫画,怎么样能让人在笑中乐于接受。这样一种创作漫画的思路,使我启动了思维,开发了能与时代相合的作品。
  后来,我在出版局工作期间的1992年,发现丹东市没有一份比较像样的交通旅游图,就萌发了设计绘制一种可以在全市发行的《丹东旅游交通图》,我在得到领导的支持下,找到了在报社工作的朱希彬老师,来请他给绘制《丹东市城区交通图》和《丹东地区旅游景点示意图》。这份由敝人创意设计,由朱老师落笔绘制的《丹东旅游交通图》,先后在丹东市出版发行了八年之久,中间先后印刷过四次。每次绘制都是请朱老师出山的。后几次他虽然退休,但是没有闲着,有各种各样的事务要每天忙,为了赶图,他往往夜间灯下戴着花镜、伏案勾画。是表现出一位“老布尔士维克”的本色。

在印刷厂校对和修改图样是个很细致很累人的事情,也是朱老师陪我完成。出版后所能支付给他的报酬虽然很微薄,他却从不计较。总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美术家,所以,他担任过几届丹东市美术家协会领导职务,辅导过大批青年画家,在丹东美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朱老师人好画也好,本该出品很多精品巨制的。但是,由于新闻工作的特点,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在报社中为配合报纸的出版,而每天埋头于设计绘制插图中。翻开他工作时期的丹东日报,几乎每天每版都有他设计绘制的插花、插图、题头等。工作量之大,时间之紧迫,压力之大可以说难以想象。每天都要埋头画很多的画。所以如果说多产的话,没有比在报社搞美术的编辑多产了。劳累也没有比报社美术编辑那样累!
  我有五六年没有见到他了,退休后离开市内,往往经常想到要与他联系。可是,过去留的电话号码挂不通,听韩馆长说朱老师还在那个楼住。于是我前些天到丹东去,登门敲了半天门也没人应声,我只好在门上缝中留下了我的名片,心想朱老师开门就会看到我已经来过,并可以跟我联系了。

今天我买了点水果,心想一定会见到他的。但也是敲门好长时间,才有朱老师的老伴来开门。这才惊讶地知晓,朱老师昨天刚刚从医院“出院”回家休养。原来是他病得很严重,并动了手术,割除了息肉。我敲门时,老伴正在给他的刀口处换药呢。我看到朱老师面色苍白,毫无血色地躺在床上,盖了棉被在身上。
   朱老师见是我来看望他,很虚弱地点点头,面上显现一些笑意。我本不想打扰他,但是他却主动跟我说起来。我详细问讯了病情,问讯了朱老师家中的情况。看来有女儿女婿和老伴的护理,只是在医院病房得不到良好休息,没办法才回家疗养的。
  随后,朱老师跟我谈起了美术。他说自己确实因为工作的关系,把一辈子都奉献给党报了。而自己的美术创作就没有什么“建树”,“东西不多”。自己也看到社会上不少后来者居上,出名成才的年轻画家层出不穷。尽管这样,“我并不后悔”。朱老师说:“真正搞艺术的,搞美术研究的人,是没有几个能发财的。因为他们把自己已经融入社会,奉献给党和国家了,只能把有效的时间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工作岗位,才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朱老师还说:“没病的时候,我还有许多想法,过去在职时期没有时间画创作。现在退休后有时间了,就做了些计划,有许多画想画。可是,这一病就不行了,恐怕很难完成自己的设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说:“现在您一定要静心养病,不要想的过多了。将来病好后,你还是可以重新做起来的,您还没到古稀年龄呢!”“听说,你搞了个网站?做得不错啊!”这朱老师是报社老人儿了,消息能不“灵通”吗?我说是,坚持了四年多了,现在还在给一些企业和个人制作网站呢”接着又谈了些关于网站的事情。
  

朱希彬老师挂在家里墙上的自创山水画作品

大概我在老师家中呆了有四十多分钟,我想不能再多和他谈话了。他身体依旧是很虚弱的。所以,我最好是赶快离开,让他休息才对。
  我道了别,一再请朱老师“多多保重,好好疗养”并说,我一定会再来看您的!
临行时,我对朱老师的身体也不大好的老伴说:您受累了,您也要保重啊!
  人都是要衰老的,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老年人患病,却是很不幸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老年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业绩、尤其在文学艺术等各方有所建树的人才中,身体非常健康之人还有多少呢?

朱希彬老师的国画作品当时挂在自家墙上的两幅之一

在回家的车中,我有些伤感地想,像朱老师这样的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给党和国家了,而自己没有积攒下钱财,没有成为大款,甚至本来有条件成为名人的也无私地放弃了。他们最后只剩下病弱的身体啊!我们的组织我们单位,除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之外,还能不能再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呢?而作为老师的学生,我还能为老师做点什么有益的事情呢?
   现在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祝愿:亲爱的朱老师,病体早日康复,欢乐愉快地度夕阳!

这篇插图是朱希彬老师精心专门为我的小小说《家庭小事》创作的配图。笔画简略形象,生动鲜明,三个人物突出,是插图中的精品。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拜访画家吴春有先生 
                       2007-01-05
   春有先生是我很早就认识的一位丹东美术界名人。十年前,我在出版局工作时,他就在《满族文学》杂志社担任美术编审。我们的工作单位在同一个楼,只是分上下两层。我俩经常在上下班时相遇打招呼。为杂志社编辑资料审批出版内部书号,他曾多次上楼来与我打过交道。但当时,真不知道他的画是那么好,他的速写、他的人物白描、他的连环画都是那么精美绝伦。在我当初的印象里,他如农民般黑黑朴实的面孔,真让人想象不出他的美术才华是那么地出众!真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也。
  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许多出版社编辑要排着队来邀请他为即将出版的书刊画插图、连环画策划。去年,我听说他出版过五本美术专集,在韩馆长家看到几本。因为我也很喜欢美术,就想得到他的书。一次我特地去了他所住的楼房,但是究竟是几楼几宅,电话多少我茫然不知。临时又有别的事情,于是离去。

那一次我在市文联终于抄到了他的宅电,并给老吴打了电话。接了电话刚开始他还一楞,当我提起当年,这才猛然想起,马上非常热情和谦恭地和我聊了起来。原来,春有在去年遭遇了一次车祸,骑着自行车被一辆疾驰的轿车撞倒在地人事不省。头、肩、腰、腿多处受伤,在医院住院抢救终于把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却昏睡了半年多。头部严重震荡,手臂无法挥笔绘画。一个刚刚六十的人成了“废人”。但经过最近几个月的治疗修养,身体状态渐渐有所回转。
  今天,我带了点水果去看望他。让他喜出望外,非常热情接待了我。他知道我是讨要他的画集的,没说几句话,就前屋后室地寻找他的书。找到了三本,并写上了赠言盖了红章,送给我,使我非常感动感谢。这三本书就是:《走进生活——吴春有的一个人物肖像速写本》、《创造生活——吴春有的插图艺术》、《远去的春天——吴春有连环画选页》

 我俩谈起了丹东美术界的老画家们的轶事,又谈起前不久去世的市作家协会主席王中和先生,也谈到春有先生以后的打算,能不能继续画画时。他说:“我现在的伤残是做梦也想不到飞来的横祸,我的艺术生涯也被断送了,因为今后我很难能再拿起画笔作画了!我的脑子不行、手也控制不住了。现在我什么也不想了,只想好好养病保命啊。”
  我的心也在为他流泪,为他疼痛。但是,我还是勉励他要相信自己的毅力可以战胜困难的。也许恢复得很快很好,您还能重新拿起画笔来的。

老吴的老伴也很热情,协助他拿出了过去吴春有创作绘制的许多画作给我看,我边看边赞叹他绘画技巧的高超。老吴的画品确实很多,足见他往日的的勤奋和多产!

现将他的简介抄在下面:
  吴春有 辽宁鞍山市人,1946年生。先后毕业于辽宁省艺术师范学校美术专科、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辽宁大学中文系。曾任职美术教师、报社美术编辑、外贸包装装潢设计、文学杂志社美术副编审等工作。现在是辽宁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辽宁省连环画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会员、丹东市美术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连环画、中国画、报刊插图、封面设计、环境艺术雕塑等创作活动,出版参展的各类美术作品数千幅。代表作品有中国画《悠悠岁月》、《染》、连环画《草船借箭》、《明姑娘》、《手中手》,插图《春之乐》、《正月里来》、《村长》,封面设计《情人岛》、《满族文学》1977年封面系列,雕塑《巴黎骑士》,专业论著《走进生活》、《创造生命》……其中在国内外获奖和被收藏的作品数十幅。已经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
  愿美术家吴春有先生早日康复、再挥画笔,来继续描绘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吧!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老漫画家——陈季先老师                     2006-12-19
 早就想要拜访我的漫画老师——丹东地区最著名、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老漫画家陈季先老先生。过去工作忙无暇顾及前往拜访,现在退休后有了闲空就常想见见他。一想起他,面前就出现一幅戴着“前进帽”脸上总是挂着幽默和微笑的面容。
  我七九年从农村回市工作后,开始为报纸投稿,除了写新闻稿件外,也经常设计创作漫画,这样一来就开始了和陈季先老师的接触。以往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他的画,非常崇拜他。可他和我一见面就非常热情亲切。和气耐心地和我一起构思漫画、分析漫画、评论漫画,他能非常快速地画出生动形象的漫画人物来,经常是持笔一挥而就。在劳动宫的漫画讲习班,他经常给学员讲课和评画。有一次组织去本溪参加辽宁全省漫画活动时,我与陈老师、曹文才老师住在一个旅馆房间。白天、晚间都听到陈老师幽默的笑话,和他与曹老师的戏虐性对话,我常常被笑得前赴后仰的流着眼泪大笑不止。

我在宣传部门编辑《社会新风谱》小报以及后来做记者采访撰写新风尚文章时,有过几次去见过他。他原来所住的兴东后街的家,我也曾去过两次。记得每次他总是把我领到他的小阁楼上,将他的新画作拿给我看。他说有一个习惯,每天很早就醒来,怕影响家人,就自己悄悄登上阁楼,在一张旧书桌上摊开画纸,手持碳水画笔就开始作画。等到家人起床,他已经画出不少画了。所以他的“产品”很多,品种也包括连环画、双幅画、装饰画、单幅画等。在外人看来,他总是挥笔而就,也许是不精心很随意的,其实他是下过非常大的功夫。不仅他的漫画,线条儿非常麻利准确,人物形象逼真可爱,而且他画中的情节设计得幽默动人,发人深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动笔画成的。
   那时,他应全国各报刊媒体之约,每天都有画不完的漫画。忙得很呢!后来,我经常去采访和报道民主党派的一些活动,有时也常见到过他,因为他是民革元宝区委主委,市政协委员。此外,他的主要“头衔”有: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会员、辽宁漫画家协会理事、丹东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一家“商务文化有限公司”的“顾问”……

现在的他,在哪里呢?屈指算来,他也该是七十八、九岁,很快就是八十的老人了。我估计他已经“功德圆满”,儿女满堂,住上了豪华高楼阔气的房间,生活得很悠哉的。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虽然在网络上搜索,能找到许多有关他的信息。但是,却找不到他的电话。我今天去元宝区政府办事,顺便打听了曾经担任过机关党委书记的陈敬先的电话和住址,他就是陈季先的弟弟。有人告诉我敬先退休后,现在开办了一个“欣欣幼儿园”,是很出色的“园长”呢。
   我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他。其实我俩也是老同志,当年我在元宝区工作时,他是某学校教师和辅导员。后来调到区机关工作,逐渐成为机关总支的负责人。在“欣欣幼儿园”中见到了陈季先。他走起路来又轻又快,办事情总是特别讲究效率,见了我便紧紧握手,热情爽快,搂着我道长道短。我看到他的退休生活安排得非常忙碌,大约有近百名孩子在他那里上幼儿园、还教授美术和音乐。有八名幼儿教师成为他的部下……事业真是“欣欣向荣”啊!我俩急急忙忙聊了点各自的情况后,便问到了他哥哥的电话号码。

我得知,陈季先的家就在“虹桥小区”,去那里一打听都知道他。因为他是“十佳市民代表”,平时总在街道帮忙办各种好事,办板报,画画等等。于是,我请敬先的部下为我俩拍了合影后,我就搭车去寻找他的哥哥去了。
  
  

我搭车到了新修建的“虹桥”,从兴东街道办事处,找了好几条街,后来又走过大桥……
   在“武警楼”前终于见到了出外回家的陈季先老师。他刚买了几瓶汽水,听我在喊他,一转头就认出了我。马上显得非常高兴,紧紧握着我手,拉我上了楼,介绍了他老伴儿。我说:老大嫂,忘记我了吗?我曾两次去过你们在后艚沟的家呀!她笑着点头儿,也热情地欢迎我,递茶送水地忙着。
   陈老的这房子是个陈旧的老楼房,屋子里的摆设也很古旧,根本没有新家具。过道上就算是“厅”了,正面摆了彩电在演博节目。里面屋子,连一把椅子都没有设置,只有一张挺大的双人床和床脚前的桌子。桌子上摆着一台小点的旧电视和几摞书本和纸片等。陈老师将我让到了看上去铺得很厚很松软的大床上坐着,于是我俩便开始了谈话。我告诉他我这些年的工作辗转和退休后的活动,我也问及他的变化。同时说了我对他这些年情况的基本了解……我们谈得很爽、很快活。他不时地要请我喝水、吃苹果等,我只在兴奋地谈话,哪里有时间吃苹果啊。我们谈得最多的当然还是漫画……

 必然趋势,也觉得电脑网络太神奇了,能够在网络上展示美术作品自然是传播更广更远的。他还跟我提起他的新计划:由于漫画线条的特点,非常适合转移向剪纸,所以,正在设计和制作着新的大型作品。……陈老师的漫画作品太多太多了,他自己收集都收集不过来。近几年,他又培养指导了好多漫画和绘画学生,最值得他自豪的是,支持他的儿媳妇成为“巧女剪纸大王”,丹东广播电视报专门进行了报道:
谈起电脑和网络,还有数码照相机,他并不懂。但是他知道电脑网络的…我们还谈了些别的。例如陈老师的退休金只有700来元,还有他弟弟曾邀请他去协助教幼儿少年画画,他为什么不去等等……不知不觉近中午了。陈季先老两口,总想留我吃午饭,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就婉言谢绝。先请陈老师的老伴为我们俩拍了合影后,我就告辞而去。这是陈老师拿给我看的,新近设计的剪纸作品。
  

 《燃 烧 的 晚 霞》——记丹东市第九届爱心奖优秀奖获得者陈季先……最后面的文字是:陈老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了,他却仍然精神矍铄,热情饱满,思维敏捷,睿智练达,谈吐间流露出精明和大度,令人赞叹和敬佩。他用漫画讴歌祖国,尤其是对家乡的这片土地和青少年们寄予了更深的爱。他的每一期黑板报和每一期专刊的内容,都流露出对社会,对生活,对民族的热爱之情,都是对下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他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贡献是突出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是我们振安区不讲报酬、不为索取、无私奉献的令人信服的好典型。他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归结为“是使命,更是责任”。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陈季先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一个人的生命不在于多活几年,关键在于给社会、给后代留下什么。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腐烂与燃烧”。陈季先选择了后者。是的,他正象一朵火红的晚霞,燃烧着,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这便是“欣欣幼儿园”的园长陈敬先老兄。他比俺大四岁呢,可是他的精神头却很足呢!)

《人物篇》2006-12-13            拜访名画家李世元先生 

   照片上这位风姿潇洒的先生,就是著名画家李世元。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丹东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他从艺四十多年,画路宽广

不仅在国画,而且在油画、年画等方面都下过切实的功夫,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我认识他有26年了,他还做过我的领导呢。
知道世元在江城新建的“女人街”上有一处艺术品门市部。昨天下午刚过晌,我就乘车来到宝山市场的“女人街”。在高大繁华的新建商家之地“女人街”里的“文化街”走廊中,走进去五十米左右,便看到右侧一家门市上写“紫罗兰画廊”、“李世元美术培训班”。隔窗望去,屋内琳琅满目悬空的、墙面的挂着的全是大大小小的画。靠门右还放着几堆古旧书籍和一个巨大的老牛车轮。屋子里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临摩

国画,那人显然不是世元先生。我敲门而入,一开门那门边便发出一声:“您好!欢迎您的到来!”的问候语,原来是个自动发声的电子设备。那人抬头看了看我,说了声:“请进,来吧!”但手上的笔并未放下。我度步在屋子里转了转,问了声:“世元不在吗?”那人说:“还没到,可能在家睡午觉吧。”“噢,你是世元的学生还是合作的朋友?”我问道。那人静了一会儿回答说:“我是李世元的儿子”儿子?大虎?不对,我认识啊,还有他的女儿我也认识,见了我的面一定会叫我“叔叔好”的。这小伙子也是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壮实。“我是他的小儿子”“噢,怪不得呢,是纤维厂那个?长大了不认识了!大虎是你的哥哥。”他点头笑笑。我简单说明我和他父亲的关系后,他说请您坐会儿,一会他就会来的。住了会他打了电话,家里说世元已经行在路上。屋子里悬挂的国画下面标着:素描每幅500元,国画每平尺2000元……当年,粉碎“四人帮”后,79年我从市委党校调到元宝区委宣传部工作,当时李世元还是文化馆的馆长。也是我久闻其名的丹东市当时最出名的画家之一。我到职工作的第二天就前往文化馆去结识了李世元馆长,看了他的画室,谈了谈绘画艺术。

给我的印象是,他并不十分健谈,但是在慢条斯理地表述中,透露出他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刻意追求。我在宣传部分工负责文化方面的事务,所以就经常能到文化馆来,区文化馆的戏剧演出、美术展览、舞蹈培训、声乐教学、曲艺创作、还有张甲田的小说学习班,都搞得热热闹闹。文化馆的演出阵地也很大,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群众文化活动骨干来到这里参加各项活动。当年,我还参加组建了“鸭绿江曲艺团”团长赵连功也是很出名的曲艺相声演员。
  后来,李世元调任到区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和我在一起工作了约四年多。但不久因为市里新建了“青少年宫”,世元又被调去做首任的领导“主任”。也许世元并不喜欢做“管人”的工作,据说也就一年左右就由个人申请辞职,退出领导岗位,又回到元宝区继续做“名誉馆长”,而专业搞美术创作了。那时,我已经从元宝区调到电台做记者。我想起他曾遇到过一次全市都轰动的“险情”。在八五年(?)有一次在市文化宫听市长讲“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会时,世元是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听报告人之一。中间起身要去厕所,当他走在会场座位的过道时,突然眼前发黑,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当时满场上有上千名干部在听市长作报告。此时大家看到有人突然晕倒在地,全场顿时慌乱起来,台上的市长都停止了讲话,嘱咐人立即抢救,估计是心脏病发作,很多有经验的人在周围指挥如何如何处置,后来才抬上医院。这是他非常突然得的一场可怕的“心梗”病,当天,全市都传遍了。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抢救得法,去医院时他已经苏醒过来。如果那次有抢救不得法的话,也许就此就再见不到他了呢!
作品名:烽火鸭绿江 5.25m*2.23m 此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美术杂志2005.6刊登。中央

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在观展中驻足此画前说:画得好,当年就是这种情景,我就是沿着这个浮桥过江的。作者哪去了?我得和他合个影。于是李世元就和迟浩田合了影]

《江上友谊》李世元作品

从此以后,我每每想到他时,都在担心着他的“心病”。还好,后来一直到多少年后的今天,据说他都没有再发生过那种险情。听说他已经戒掉了烟和酒,比较注意了身体的自我保护。
  世元是我非常尊重的艺术气质很浓厚的长者,我在出版局工作的十年中,也偶尔去看过世元先生。每次都看到他在宽敞的文化馆画室中,对着墙壁上的画稿,在凝神端详着、思索着,不时地添上几笔,然后在屋中度步,而且还经常聆听来人来客的评点意见……我于是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成功的佳作,可能要花费画家的几年功夫。因为,想创作一副传世的名画,确实并非是挥笔而就的事情,那需要反复琢磨、不断修改,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思索才能创作出出类拔萃的画作的。世元正是这样一位对所钟爱的事业,有着一种不懈追求精神的学者。

   [国画:雨落黄昏花易落_作者李世元]   

 下午2点半,世元终于来了。他从门口进来时,还戴了顶旅游者灰色帽子,齐颈的长发在后面显露出来,我故意遮了自己的面部让他猜一下我。只见他不谎不忙地来到我面前,笑吟吟地似乎早就预料到是我地握了我的手:“我约计是你来了!”“世元您好!是走着来的吗?”“不,我骑自行车”“您还能骑车?身体蛮好的嘛!”“还可以”看上去,虽然已经是六十九岁的老人了,却还是脸色不错,精神也好。牵着我手将我领进里屋。看来里面也是个工作用的画室,到处全是画。

正月里作者李世元

我俩谈了各自目前情况,几年来的转折等等。谈到艺术创作,他拿出了自己的好几本画册,包括纪念抗日胜利的画册,选用他的作品,红军长征六十年纪念画册等等。我还颇含歉意地谈起在文化局工作时期,报社约一篇介绍李世元的稿件,世元转请我来撰写,因为我毕竟还是在新闻部门工作过。当时我倒没有细想就接受了。可是静下心来,看了一点资料后,提笔想写时,却发生了困难,这时才想到写这样文章,必须有较深的美术理论基础,并对画家和画作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各类画种都有比较透彻的研究,才不至于说外行话。然而,我仅仅算是个美术爱好者,对漫画也许能谈上些经验,可是他的画从品种看非常之广,从形式来看,又是非常时尚,风格中也出现过后来的“转向”,崇尚一种平常人看不大懂的“抽象派”和“灰色古怪”式的画面,我真的看不懂,理解不了美妙在何处,怎么知道如何评价才好呢。这不是评论一个普通的美术爱好者的画,这是一位国家级美术大师、名人的画,我才开始有了点“自知之明”。几度下笔不成,给拖拉了好多天,最后那篇文章还是请市文联主席包泉万先生写成后发表了。看到过包主席的文章,写得确实好,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这一点绝对不是推托和谦逊。当谈起我的歉意之时,世元脸上露出非常大度宽容和理解的笑容。

 我俩又谈到当前很多画家的售画问题,谈到我给一位本地画家制作个人美术网站后,该人获得的丰厚的经济效益,议论起什么样的画“好卖”,什么样的画“难卖”,或者说高雅深刻主题的画反而卖不出好价钱来的时候。世元说,作为一个真正追求艺术的画家来说,应该不能把钱当成最终追求,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创作上的更高更深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钱是好东西,我也不会拒绝财富,钱有时也可以代表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与否标志的一部分。但是,真正艺术的价值,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当代,也许有价值的东西会在未来历史文化的大浪淘沙中,会自然沉淀出来……
  我以为世元曾经在站前华联大厦租过楼上的店点,做过美术品销售,现在租的这间艺术室,主要目的也该是要想取得售画的经济效益罢。然而我通过与世元的触及深层的谈话过程,我明白自己想错了,这里不仅仅是市场,也是研究室、创作室和实验基地——他还是在追求美术领域更高境界的东西。
 最后,世元赠送了他的画册,也正是我想讨要的《李世元画集》和一些宣传画页。并且告知了我,他在全国的中国书画交易中心、中国书画销售中心的网址:http://lsy.sh1122.com 

《闻广散文选——人物篇》
               邻居老大娘求我办的事
                     2006-08-05
  我家右舍有一位八十四岁的大娘。她很少下地出门,更很少到我家来。
  昨天早上,我正在院子里聚精会神手持双刀轮番起舞地“当、当、当……”地剁着鸡食,一位几近九十度弯着腰、蓬乱着白发、并且还背着双手的人影走到我跟前。我一抬头就看到了,正是右舍的大娘,她笑吟吟地来到我面前,我发现她恐怕是有事情,就站了起来迎着她问:“噢,是大娘啊,快来坐坐吧!”大娘开口说:“我求你办件事儿”“哎呀什么求呀?有什么事我能办的就给你办呀!您说吧,什么事儿。”我看着她恳求的样子,估计也没有什么难办的大事儿的。她颤抖着手伸出来,我看到那是一块非常陈旧的手表。“求你上街给我换块电池,表不走字儿了……”我接过来那手表一看,真是块太老旧的表,很有分量,可能老人把它当宝贝一样对待,说不定还会有些“说道”呢!“怎么?还是块电子表?好的,我帮你换块电池。

”看来手表用的是微型的钮扣电池,去街上修理手表的一换不就得了吗?好办。“需要多少钱,我给你——”老人说着要去掏钱。我立马说:“不用不用,零钱我有。”我估计也就是块八毛的,要什么钱啊。昨天上午我是忙着去赶车出门的,可是既然答应帮人办事,就一定要办。所以我在临走前,去街上转了一圈儿,没有想到现在想找个修理旧式手表的摊床也找不见了呢。现在,很少有人戴手表,因为大家都有移动电话,那上面都有时间显示的。谁还戴个别扭的手表呢。忽然想到有个宾馆的门厅里有个修理手表的。
  于是,我很快找到了那地方。上了台阶,进了门就看见在窗边坐着位年龄也在八十多岁的老翁,头发白白的,戴着个老花镜,天热穿着白色背心,那脖子上还挂着个线穿的小布口袋,顺藏在脖下的背心里面。面前,是个老式手表修理桌,三面是旧玻璃,中间桌上摆放着各种修理手表的工具配件等,近前一嗅就闻到一股潮湿陈旧腐朽的气味,旁边还坐着位老太太,看年龄好像在六十上下的样子,谈笑风生,活动也灵便。见客人来了,那老太太离开座位,开始让座,并随手整理老翁面前的东西,尤其是桌上有五六个一元的币,她逐一将其推到远处。

我将手中的表递给老修理匠,他双手颤抖地慢腾腾小心拿过了手表,看了看我.我告诉说:“大爷!这表不走了,是不是电池不行了,给换块儿吧!”,老人用工具揭开了表盖,看了看里边的机器说:“这还是块日本进口的表,有年头儿啦!”老师傅拉开了抽屉边颤抖着边把一个“新”的钮扣电池按进了手表中,转过来看看,还是不走,他将表放在一个电烤炉上烘了有几分钟,拿下来,看到表针动了。我问:“这电池多少钱?”“八元”哇?!八元?怎么会那么贵啊?我知道使用过照相机,那机器里面使用的钮扣电池,最多也就三元到五元。这手表的电池比那要小得多,而且可以看出是很陈旧的纸盒子包的。我本想反问一下,为什么那么贵的话,可是一看那白头发老人战战兢兢的样子,就心中不忍了。好吧,八元就八元,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出来干,那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掏了个百元,让旁边的老太太给出去破开钱:“麻烦你了,给出去破开吧!我没带零钱……”不一会钱破开了,找完了钱。老太太把收到的八元钱塞到老师傅脖子上挂的那个布口袋中,边塞边说:“这回好好放好啊!别再丢了!”“丢了?”我问,怎么丢过包吗?“可不是嘛!前两天有一次就丢了钱包了,老头儿没有活儿困了,挎在脖子上的钱包就被人偷跑了。”

“真的啊?!真是太缺德了!”我也替老人打抱不平。“那以后可要注意了!”“你是他的什么人啊?”我观察那年轻和她对待老人的亲切态度,估计也许是女儿?不过,老头儿说了:“是我老伴儿!”噢!我差不点说出不恭敬的话来,因为我觉得似乎他俩差了有二十岁。既然是老头和老伴,就证明我的感觉是错误的。
  表修好了,我带回去了。可是晚上给了,第二天早上邻居大娘又送回来了,因为表还是不走字儿。我只好拿着去找那老人,老人说:“这——表的电子线路板太老旧了,潮湿了就不动,干燥后就能走了。”他给又继续在电热炉上烤了几分钟,又说好了。我一看果然针动了。于是,我就将其拿回家,可是,仍旧不好用。怎么办呢?我于是又抽时间去问那老修理师傅,他说确实是机心和线路板的问题,干燥就能走的。电池没有问题…… …今天傍晚,我又见到了邻居老大娘,我告诉她修理表的师傅说,要继续烘烘就行了。大娘说放在炕上哄了大半天了,走两步就又停了……“能不能,把电池退了?”我一想,那老修理匠的样子,怎么好换呢?让他退钱?不,我不能让他退钱。不就8元嘛!

我对大娘说:“大娘啊,你这表太古老了!你家里不是有挂钟吗?”“有啊”“那看大挂钟不就行了吗?看什么表啊?现在谁还戴表呀?!”大娘低头不语一会儿,说:“唉,就是看习惯了,不看不得劲儿啊!”……“那电池要是退不了的话,等着我给你钱啊!”“不用不用!真的不用还了。”我决不会要老娘的钱的,因为首先是钱不多,我拿得起,再说也没有把她的表修理好用,怎么能让她花这份钱呢?
  事后寻思:老大娘家里有孙子和孙子媳妇,还有重孙女儿,每天都出外打工做事情,为什么老大娘不把这个事情交给她自己的孩子们去办,而绕门过来“求”邻居“帮忙”呢?其中必有原由罢。既然,老人习惯了看手表,我记得我家抽屉里放着三四只旧的不用的手表,有机械的也有电子的,估计有两三只都是能走字儿的。我想,抽空我修理好一只送给邻居老大娘吧!
……

… 再过二十年,我也是那般年纪了,我会不会办傻事情,让人笑话呢?也许到了那岁数的人,都会有异常表现的。人人都会老,谁也别笑话老年人啊!

该摄影中的人物正是文中说的邻居大娘

《人物篇》         “板儿的”车夫老佟的电脑梦 
                         2006-07-12
  我如今居住的这个县级市街道上有一大“景观”,那就是——“板儿的”遍街都是。啥叫“板儿的”?您看,没来县城的还真的没有这个见识。那是用“倒骑驴”三轮车改装的,专门拉客的小三轮的“美称”。您知道的,出租汽车被叫做“的士”,乘坐“的士”叫“打的”,那么乘坐这种“倒骑驴”三轮儿“板的”的客,也叫“打的”,不过中间加了一个字,即“打板儿的”。
  这种“板儿的”小巧方便,价格便宜。冬天安装了用塑料薄膜支起的架棚罩,乘客坐里边防风避寒;夏天搭上了透风遮阳棚,乘客坐上既防日晒又躲雨淋。车座低矮,上下方便,也就是抬腿迈步的功夫,那“板儿的”就搭上了。在县城街上转游,乘坐出租汽车一上一下估计每次得花四五块钱,有些“奢侈”。而搭乘“板儿的”就只花一两块钱,就能拉出好远,省时省力简便得很。

车有新旧之分,棚有蓝红之别,为了省力快跑,不少车主自己在车上还安装了“助力器”,脚扎子一蹬,那小小“板儿的”也能冒着蓝烟儿,像摩托车般地奔跑起来,听说交警察不认可这样的车,一旦遇到就将那烧汽油的“板儿的”,就要将车扣下,将那“助力器”没收。
  车夫的年龄也有大有小,年轻的三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六十开外。我一般想乘坐快车时,总是要挑选年轻一点体质棒一点的车夫干活儿。如果仅仅要行走不算远的路程,就乘坐年龄大点的,身体差点的。车子行路慢些稳当,同时也经常被客人忽略的情形,临下车时我总是要多给一点点车费。
  就在这个群体中,我认识了一位个子不高、嗓门不小的四十几岁的壮汉子、他姓佟,大家都叫他“老佟”。人的皮肤黑红黑红,眼睛大大的,经常穿件迷彩服,戴着迷彩军帽。他特别喜欢大声说话,显得爽快豪气情绪总是比较激动的那样。

 那是我两年前在私营电脑公司培训学校当校长时认识他的。从那时开始,我们国家开始施行了《下岗职工劳动就业免费培训制度》。我就要每个月要去劳动局领回几十个学员来。经过实实在在地一个月或者45天培训。结业时经过成绩考核合格,即可得到劳动局颁发的培训及格的证件,便可以优先安排工作。
    老佟上课非常积极,经常来的很早,而且走的很晚。上午没到八点就骑了三轮停到学校院子里,下午,他再出去蹬车赚钱。他的练习,绝对认真,但是,他在课堂上却是经常大嗓门喊话,经常用他那稍显沙哑的嗓音,向讲课的老师发问。常常惹起多人的不满。 我便常常走近他身边,和蔼地告知他——“小点声啊”,他粗大的手指,在电脑键盘上笨拙地按动着,十几个字母他能打半天。学习五笔字型他总背不下来口诀,学不会拆字和选键。
  十几天过去了,其他下岗职工已经学会了中英文打字,进入到学习办公软件了。他却停留在练习打字阶段。课程天天不拉,上机次次保证。但是就是进步太慢。为了能练好,他又经常上午下午都到教室练习。有时后就占用了别的学员的座位了。

正讲着课,忽然他发问:“我说老师啊,你说为什么要分成五笔呢?”“老师呀,我怎么就是打不出来啊?”还有时候,他竟然问一些很离谱的问题,使年轻的教师无法完全回答他。于是,我就将他找出教室和他聊话。
  “校长,我就赞成你这个人!”“为什么?”“你看你的态度多好呀!哪像她们总是不理我,你说我有没有权力发问啊?”“你有啊,有权力问啊,不过你也要考虑照顾别人吧,你那么大声说话,大家不是受到影响了呢?” “我这个人就是爱学,就是想学学电脑这玩艺儿。校长你说,我怎么那么笨”呢?”
  说着说着,老佟打开自己的迷彩服的口袋,把几件证件拿给我看。我看到,原来老佟是本市“个协秘书长”,还有获得“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标兵代表”看到这些,对他的印象显然好了一些。于是,继续勉励他学习,督促他多练习少说话……别人学了四十五天结业,他老佟没有结业,在第二批学员来校学习时,他又来听课了…… 有的老师将此情况报告了公司老板,公司女老板生气地找我说:这样不要脸的人,不能再让他来了,再来捣乱就撵出去!你是校长你该管管呀!

我答应。可是实在话,我还是撵不动他,只能低三下四地奉劝着。
后来,我离开该公司该学校。偶尔在街上又看到他蹬三轮拉客人。我也坐过他的车:“老师好!你是我的老师,我拉你怎么能要钱啊!”“那不行,你若是拉我必须答应收钱。”说着,我还是把比正常拉客费还要多的给他塞到兜中——
   时隔一年多了,我又在汽车站看见了他,并坐上了他的“板儿的”。攀谈中问他电脑学的怎么样了?他说:“咳!别提了,都忘掉了!”“那你家里没买一套啊?”“我倒是想买,没有钱啊!不过现在一台电脑多少钱?”于是,我便继续向他介绍如果买的话,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买,价格有很大浮动的。
  乘坐他的“板儿的”只经过很短一段路程,我总是给他两倍的车费,他不好意思地推辞者,最终还是揣到了他的口袋里……

《人物篇》   2006-12-07 新浪博客      
        丹东访友与车中读书 
  辽东地区的第一场雪迟迟而来,从昨夜零星飘落,到今晨铺在地面上的薄薄一层,总算是雪降人间了。从凤城看雪并不大,只觉风寒天冷。我乘车到丹东,才看到原来丹东的雪还是比较大的,那街道、房屋上,积满了约有两厘米厚的雪。       我今天有一件重要事,那就是去拜访好友顾伟,要去他单位,去取他赠送我的新出版书《馨斋诗语》。打了他的电话,恰巧他中午在机关食堂吃饭,饭后可到单位见面。于是,我匆忙地在街上也吃了午餐后,便来到市政协大厅的电梯处。政协机关和各民主党派的工作人员不少人从后面食堂吃饭回来。看到几位有些面熟的人,一位大高个突然发现我是个曾经熟悉的面孔,忙和我握手:“你是……这不是老马吗!”我和他握着手笑着:“是我是我,你好!”可是,我确实叫不上来他的名字,只记得过去我在电台当记者时,经常在政协看到他的。我告诉他,我是来找顾伟的。“噢,他在7**”

    在顾伟的办公室门口,我轻轻敲了敲。“请进!”听得出是顾伟的声音,很熟悉的啊。开了门缝,先看到墙边一台电脑,一个也不生的小伙子(司机小张)在上网看新闻,向中间一看,那顾伟就在办公桌前,见了我忙站起来,非常热情地喊道:“哎呀!老马到了!”我穿得笨笨的样子,快步上前紧紧地握了他手。发现,小顾胖了,发福了。起码脸蛋子又比过去圆了,也亮了,说明他的工作、家庭处处顺心。“快坐”顾伟还是那样子热情亲切。“有几年没见了吧?”“三年多了吧?”“我都退休,离开单位三年多了”“你还没怎么变啊!”“怎么没变?没看头发都白了吗?!”
    接着,顾伟首先把要赠送给我的书,展开扉页,写上赠言:“文光兄:谨以此书,见证我们永恒的友谊!顾伟 2006.12.7”。双手给我,我双手接书:“谢谢!太好了!我一定要好好拜读”“哪里哪里,请马兄多提提意见!”

“真应该给你祝贺啊!工作这么忙,终于能有空出上一本自己的书了!”“可不是嘛!我也是忙中抽闲,花了不少时间整出来的”我捧了书,翻看着目录和内页。忽然顾伟告诉,里面有两处提到我,一次是提到我曾经给他写了一篇文章登载在《丹东广播电视报》上,还一次提到的是,第一个积极提议他学习电脑的是马文光先生。我不禁笑着点头说:“忘了吗?还有一次,你和你爱人在家里款待我吃了一顿海鲜饭!”“对对,我想起来了,我的日记里记着呢!”
  由书提到电脑,由电脑提到网络作家,提到于秋彬和季老总,提到博客。我想让他立刻上网看看我给他写的一文,和在他的博客文字上写的评语,可是,他办公室的电脑网络实在太慢,老牛拉车似地就是打不开博客的页面。我笑着说,民进秘书长的电脑应该给配备得好一点啊,你要做那么多宣传业务,怎么能离开网络搜索呢?他歉意地笑着说:民进经费有限……我问,那你家里呢?上网了吗?他说家里电脑有,但是网络还没有包年。我又一次提议:赶快上网吧!办公室的机器应该换代,家里马上上网包年。因为现在已经到了信息时代,你有了网络后,真的是如虎添翼,可以插翅翱翔啊!……

看到他桌子上几大袋文件材料,知道他一定还在利用午休还要赶点工作。他说正在忙着编辑民进市委历年资料,组织材料、编写材料,工作量大,时间紧啊!我俩谈了约四十多分钟,我拿出随身携带的数码照相机,请小张帮助给我和顾伟拍照了合影,便忙忙地捧着书,背了包,告辞了。顾伟一直送我到电梯口,临别时还提出:“看了书给我提意见啊,来电话说”而我还是又一次催促他赶快把电脑更新换代,多上网参与一些活动!
乘上回凤的汽车,我便打开了《馨斋诗语》,看了王振刚主委给写的《序言》,非常朴实详尽地介绍了该书的内容和特色。随后在一个多小时车上的颠簸之中,我看完了一小部分,看到书中顾伟对父亲母亲的回忆和描写、对姐姐们的描写、对他爱妻的描写、对他宝贝儿子的描写……他是本市十大藏书家,这事儿我知道。因为当初主持藏书家评比时,正是我所在的出版局开展的“全民读书”活动之一。他做婚礼主持人和当选十大文明市民标兵,我倒是不十分清楚的。书的第2辑、第3辑也都是写人的,写了他所熟悉的老教授老先生老同志。第4辑开始写回忆录,从沈阳写起,写凤城,写北京,写天府,写长江,写楚天。

没有看完第4辑就到站下车了。我知道,该书是越到后来,我越感兴趣的。虽然才看了这么两部分,但我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感动,也受到启发很大。
震动的是,顾伟也是机关工作,也是非常忙,却能够抽出时间写成这本书,实在是不易!
感动的是,书中所谈全是真实的事情。用顾伟的话来说:“几乎全是我的隐私啊!豁出去了,全公开!”所以,书中有着真情实感,看到他对的父母亲的忠心和孝敬时,我两次落泪。看到他写妻子和儿子的趣闻笑话时,我又多次禁不住地笑将起来,引得汽车上旅客奇怪地瞅我是不是神经有什么毛病。
受到的启发是,原来这部书写得确实很特别。内容是那么详实,编辑又是那么讲究,回忆起来文字那么深沉,字里行间又充满幽默和趣味。书的结构也很奇特,每辑都有不同的特点。尤其那第5辑,基本都是使用数字来表示的。那种量的积累真正是非比寻常啊!

打住吧,该书中还有我更喜欢的内容:“我与谜语”、“我与雕刻”、“我与木工”
“弹琴的故事”、“下棋的故事”、“书法的故事”、“绘画的故事”……
总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原来这书也可以如此这般地来写。 

2006年12月7日正是作者登门索书时合影

闻广散文选
田园生活

人物篇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