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丹东
岁月匆匆第十五章
马文光著
我的青少年时代
《岁月匆匆》第十五章 迁回丹东
1、两地通勤
举家搬到丹东那是1984年春天的事情。
在我家没有搬到丹东的时候,我开始是在丹东市委党校组教处工作。在八道沟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建筑大院里,有我的一间房子。那是从党校大门进入后,右侧的小二层楼。进门的第二间房子,就分给了我,意思是要我把家搬到丹东来。可是,当时夫人在凤城县政府的计划生育办当主任,工作得很好,生活虽然非常紧张,带三个孩子,两个开始上学,一个还小。她是计生办主任经常要下乡,要随县长书记(当时的县长李双和、书记牟新海)等领导到乡下走访和处理工作,没有办法就带着小三跟着领导,乘坐吉普车下去工作。我就每个星期六下午回凤城,星期天在家洗衣服、劈柴、买煤和煤、压一满缸水,再辅导一下孩子。周一的清晨,离家乘车去丹东。只有在寒假和暑假,孩子们也放假了,有过几次我给带到丹东的宿舍去住上几天。
在带孩子的日子里,我是尽量把孩子们的假日安排得有意思一些,比如有一段时间,带孩子们每天早上去一个地方。我带着照相机,第一天上元宝山,第二天上鸭绿江边,第三天上锦江山公园等等。在家里教孩子学下国际相棋、学画画,白天我到办公室上班,让孩子们在院子里玩儿,孩子们还认识了我同事的孩子,交上了朋友……孩子们会有些记忆的。
我记得有过一次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有一次是领的二女儿从丹东回凤城,去沙河镇车站乘车回凤城。我一手拎了一个小水桶(八勺子)里面装着给家里买的肉和水产、食品等。一手领着二丫,孩子还没到上学的年龄。从八道沟进入沙河镇车站是从山上路的豁口进入铁道的,往车站走还要经过很乱的铁路道叉子。那是傍晚时分,我领着孩子慢慢走着,听见后面有一声火车鸣笛声。
回头看认为那会是经过另外一条铁轨,我走的铁轨是空着的,印象上这列火车不会从我走的这条铁轨经过。没有想到的是,那火车还是在叫。同时还听到几米远的一位铁路员工也在喊:“快躲开!火车来啦!”我边低头看二丫边奇怪,也不走这条线叫什么叫?!我正在没有离开的意思时,那个人快速窜到我跟前,手起一拳砸在我的后背上,我咧趄一步,马上意识到有危险,顾不上疼的感觉立刻抱起孩子跳出铁轨,靠在了铁轨边的红墙上。只一瞬间,后面的火车呼啸着发出巨大的声音从我刚才躲开的铁轨上经过!有两分多钟,火车带起的呼呼的狂风刮得飞沙走石的,我搂紧了孩子,二丫头吓得紧紧贴在我的怀里,不敢睁眼也不敢动弹。
火车过后,我才感觉到被那个人狠狠砸疼的地方好疼啊。但是,我却在连声道谢:谢谢啊!谢谢啊!真是救命啦!!我们是父女俩人啊!我感动得流下眼泪……那人又气又笑,接着又训导我几句,我直门点头哈腰致谢。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如何对人家感谢了。确实是好险的,如果没有那个人的紧急救护,我和二丫头真就是没命了!孩子正是六岁时,应该有印象。那次回家和妻子说起这事,遭到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我一句话也不敢反驳。自从那次涉险后,想起来就后怕的很,再也不敢带孩子走铁道了。
2、五年拉锯
我就这样地往返在丹东和凤城之间,两地生活了有差不多五年。 后来我从市委党校转调到元宝区宣传部工作,还临时住原来党校的房子一年之久。党校搬迁到蛤蟆塘去了,八道沟的地址转让给丹东师范专科学校,房产也转给了他们。师范专科学校的后勤部门就天天来撵我搬家倒房子,我却以家属要搬来没地方住为理由占住着。当时,非常希望家属能抓紧搬到丹东,因为丹东的房子很紧张。我到了元宝区宣传部后,已经多次申请要住房,直到1984年,元宝区政府盖了新楼,让老住户住进了新房,倒出了旧房让给我们这样的后来干部。
为了要不要搬到丹东住,我和夫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拉锯战”。我讲了很多很多理由,尤其是关于孩子上学的教育问题和生活的方便问题。而夫人近似狂热的工作热情,使她对生长的家乡凤城更加热爱,当时又要学习律师,又要照顾三个孩子,还要工作,压力确实太大了。领导对她也很器重,在八三年的选拔县级领导,要选个女县长的考核中,据说妻子也是候选人之一!就是文凭不是大专,其它条件都是挺优秀的。可是,我仍然是恳求爱人看在孩子和我的份上,就答应去丹东吧!别考虑升职的事情了,因为元宝区政府马上就要分房子了。
也许是亲属也参与劝说的力量,加上当时妻子最亲密友宋丽鹃的说服,我夫人终于同意到丹东了。元宝区政府告诉我有两处房子可供我挑选,虽然都是旧房,但是地方不一样。要是等分配新房子还要等很长一段时间。妻子到丹东看中了四道桥子的一处旧平房,于是我们就确定了。那是一位区计委主任的旧房子,他家搬到新盖的楼房里去了。而我家搬到这里时,当时他的儿子还不太情愿倒给我们,临搬家前,把屋里的地板还拆了个乱七八糟。我家搬到的时候,屋里地还是土质的地面。没办法后来找了些砖头铺上了,屋子里面就算是有了铺砖的地面。
3、举家迁丹
这样,在1984年春,我们全家就从凤城搬到了丹东四道桥子的平房中。搬家那天,我在丹东,是妻子在凤城处理家里东西的。说起凤城的那个家,真是不错的地方,也是令人不舍得离开的地方。有院子、有水井、有菜地、靠大河很近,屋子里面的结构,那是我画图设计的。我家搬走,房子就交公了,给了县计生办的其它同志住。可以说,搬这次家,确实有很多的损失。一辆大卡车就把我们家从凤城搬到了丹东。小姨子来了,家里亲属来了好多帮手,大家七手八脚把家具搬好,放置停当,吃了中午饭就返回了。
新的丹东的家,即是我们第四个家。
那是在四道桥子的一条胡同里,前面是锦山大街、二轻局浴池。在这条胡同里住着一批非常普通、可爱的邻居。对门儿的老纪家、小霞“大喇叭”家、左边是一个在房产上班的,男的是民政局的,总是一副很傲慢的表情。右边一个门洞,住着好几户人家,有一家男的会武功,女的是地税局的。两口子常闹矛盾打架,男不喝酒还挺好,一要喝了酒一打架手就要打出血,很吓人的样子。我家从外面看,就是一门一窗。进门后就是个厨房,直对着的是个小屋,小屋子后面是个小小的独院儿,原来里边有花房子,我们进入后就砌了鸡窝,养了几只鸡。从厨房进住房,屋子里临窗是炕,地下是后来砌了砖地,朝东南方向是个后窗。地上放了桌子和立柜,炕上放了被罩子和箱子。
(女儿们的评论《新浪博客》) 这些我都记得,自己小时候会下象棋、国际象棋、跳棋,都是爸爸一点一点教的,与二姨家的兄弟们下象棋下不过,就改国际象棋,这下他们不会了,也就占上风了,哈哈!
住在党校的日子也挺快乐的,好象早上脸都没洗,就让爸爸赶上元宝山或是锦江山了,只要是周日一定会要我们出去玩的,吃的也很香,记得总是下挂面,那个时候吃挂面是细粮,很好吃.自己好象还用煤油炉做过米饭呢,有点在水泥槽水池边淘米的印象。
自己好象在党校住的时间比姐姐和妹妹多。
火车的那次也有印象,但真的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害怕.那时太小了,不知道危险。
住在四道桥的房子印象也很深,西边有菜市,记得有时会去拾螃蟹腿还有剩下的菜叶回家让妈妈煮,自己也为这样的节约感到骄傲。晚上菜市上黑黑的,我就领着胡同里的小孩子们一起装神弄鬼,吓唬过路的人,那时候胆子也特别大。故事好多啊。
二丫4月19日
第十六章 江城之乐
1、小巷风情
1984年春天,我终于结束了和家两地生活的历史,把家搬到了丹东四道桥。我的工作也已从元宝区委宣传部调转到了丹东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而妻子工作落在了元宝区的“经打办”,后来调转到区政府办公室的信访办任主任兼政府办副主任。她的这个正科职比我要早好几年。我刚调到文化局时是副科长。 大女儿去丹东六中上学,老二和老三就在金汤小学念书。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五口都团聚了。
搬到丹东住的最大好处是全家每天都能在一起了。大人孩子都很高兴,妻子尽管多少有些惝然若失的心理,但看到全家的团聚、孩子的振奋、工作安排的顺利、生活上使用上了煤气灶,出门就是市场、商店,上班上学再也不用像在凤城那么艰难时,也逐渐高兴起来。
早上起来,大家一起打打羽毛球,或者去锦江山公园、去元宝山、去鸭绿江边一趟,或者练跑步和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晚间吃饭后,在宽敞的锦山大街的人行路上散步、玩耍,然后回家看电视等,都是很温馨新鲜的生活。
我俩收入不高,这样一来,免去了两地期间的多余开销,集中一起,生活费用也降低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也尽量表现出色一点,想让妻子高兴,有时也围上围裙学着做顿饭,让妻子和孩子们吃。妻子说:“我终于可以享受到丈夫的饭菜了!”我听了当然格外高兴。虽然实际上我做的很少,但是还是比较殷勤的。
妻子又是个特别爱说话、有人缘儿的人。在那个胡同里,没几天就和街坊邻右搞得很热乎,很亲近。想起那刚刚搬到丹东的日子里,真是非常温馨幸福呢!小胡同里每天都有些故事,我就记下来,经常写点小散文,当时在《丹东日报》上发表了几篇《小巷风情》,分别写了三四户人家的趣闻轶事。
2、和谐家园
三个女儿都念书,六中和金汤学校是我们常去的地方。一是经常参加家长会,再是经常接孩子上下学。六中有晚自习,每天晚上老大都是比较晚才回来。于是,我的任务就是天天去接。老大喜欢和同学放学后聊天,在不长的回家路上,却要走很长时间。为此,她受到过我们几次的警告和批评。后来,上二中了,也是下学比较晚,两个孩子差一个年级,都在二中。于是,晚间放学,自然接孩子是我们责任,因为都是女儿嘛,格外要多操些心是必要的。
我是电台政工部新闻记者,干了八年。每天奔波在采访路上,主要负责丹东市五大班子党政机关的报道。一般在市内采访,偶尔外出县城,但也有时候参加一些重要活动。比如有好多个春节除夕,我是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团聚过年的,而是负责了节日的采访任务。妻子的区信访工作也很重要,接待来信来访,为老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是她的责任。所以,她更多地接触了最基层的群众:有工人、街道群众、退休人员、过去受过迫害,政治上受过压迫的人们。她办了无数的案子,结交了很多的非常朴实无华的老百姓。
同时,对于好多人的感激和送礼,都婉言谢绝。什么七道沟老大娘、徐家胜、神经病的女人、沙河镇的那户卖水产品的人家、住珍珠泡的“沙哑嗓子”姨的故事等等。记得我还有数篇记载她们的文章,妻子也写了不少记实资料,现在如果找出来看的话,那都会是很感动人的。
1987年3月,我家住的房子开始要拆建了,当时宣传说是第二年就能住上新楼房。当然全家都很高兴,心中暗暗佩服妻子真有眼光选了这处房子,能这么快的赶上拆迁。然而,这一搬之后,可不是等待一年,而是等待四年,进行了四次搬迁!四年之后,我家才回到新建的楼房里。说起这四年,也是很艰难的,又是很幸运的。可以说,也同样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为了可以拿到早日回新楼的名次,我和妻子较早地就开始了到处找房子的行动。曾经在七道沟说好了一处房子,而且已经花费好几天,开始收拾、糊炕、修窗、修炕洞了,结果最后被房主的恶劣涨价行为给葬送了。我们收拾屋子花费的时间精力也都白费了,这是一次。
3、动迁岁月
下面是我家的第五个住处:
随后,我们找到了在九道沟的一处半间房屋。人家的家具还不能完全搬走,所以我家的东西不能完全搬进去,只好东挪西放,还有的东西放到元宝区政府办的仓库里。这样我家才搬出了四道桥。那是在九道桥下的一户人家的房子里。桥下密密麻麻住了很多户居民,全是火炕,大多人家夹了杖子。
我们一家五口就挤在一铺炕上。那炉子还不太好烧,一点火就冒烟,弄得屋子里外都是烟,人呛得流泪。孩子们上学也远多了,只好挤坐经过九道沟的那趟公共汽车。在这里,我家没有住多久,不超过两个月就搬了。
这算是我们的第六个住处:
那是在鸭绿江边的八号坝门附近。房主是我的小学同学张之炯的父母。他们家有两个老人和三个男孩子在家。老人很好,尤其是老太太很和善。老头是丹东石油公司的老退休职工。我们租住了他们的后面的阁楼。从江边胡同进入,从他们家门进入后院,在后院有个木制楼梯,踏着楼梯就上到二楼,有个外屋,里面又有两间,一间算是厅室,最里边的有炕的住室。在这里我们住得很快活,一来是屋子大了许多,同时是在楼上。上下楼梯也好新鲜,孩子们也很高兴。
吃饭有个小厅。最令人高兴的是离鸭绿江很近,几分钟就能到江边。这样一来,我们家就天天能到鸭绿江去玩了……可以说,就是在这里,我们家的几口人都学会了游泳!在暑假时候,凤城的亲戚,像铁牛、大庆、二小、四海等都来过这里,大庆来时,我们还拉着他上鸭绿江学习游泳呢!
第七个住处是老孔家:
在江边老张家住的很好,如果不是人家二儿子要结婚用房子的话,我们还真不舍得搬走呢。杨日彬和郑君就是在那里认识的邻居。她们那个宝贝女儿,被父母逼着学习书法,经常听到妈妈责骂孩子的声音。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俩家直到现在还经常来往,他们那女儿已经出国上学毕业成才了。
从八号坝门搬走,就是搬到了离那里不太远的后艚沟,也叫兴东后街的老孔大娘家里。那是一条小街上的一户有较大房屋的人家。平房,门从外面看,是过道穿到后院。里面有四户住着,前面的右间就是我家租住的,左边住着姓谭的年轻一对。房东是住在后面。一个屋子里就是老孔大娘自己住着,对面屋子是她三儿子孔繁玉。在这里住时,又结识了老四孔繁林和他的妹妹孔繁华。后来在离开这里好多年,我们俩家还走动,老太太办生日等,我们都去赶礼。
现在,老人已经去世了,据说孔繁玉的那个女儿到北京打工了。而老四孔繁林,又经历了从乡到城,又从城回乡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家都知道,并且联系密切。在老孔家租住了共十六个月,过了两个春节………
一直到1989年,我们的四处租房搬家的日子才告结束。终于搬回了在四道桥市场前的金元宝商城的四楼204新房。从1989年到2004年期间,我的家就是在那里居住的。那算是—— 第八个家。
4、搬迁得失
我记得搬到那个家不久,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丹东日报》上。写的就是多次搬家的体会,现在抄在这里,算是这本《岁月匆匆》我的青少年时代自传的结尾篇吧。
《搬家的得与失》
在熬过了四年动迁颠簸岁月之后,乔迁到两水两气楼房新居时,那种“划时代”似的感受实在是难以言表。入夜难眠,楼台凭栏远眺,人间万点灯火闪闪烁烁繁若银河。不禁生出一股感慨:觉得人间万事纷繁,而事事如愿者恐难寻觅。常常是,有所得时必有所失,而有所失时却又必有所得也。此理虽不甚新鲜,然笔者二十年迁居八次,于此真可谓体会尤深。
二十年前安家县城时,月租五元住一间私房。结婚、生孩子,尝到了当家理财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滋味。失掉的是独往独来、快乐单身汉的清苦,得到的是兼具苦辣酸甜与天伦之乐的小家庭的温馨。
本文发表在《丹东日报》上
第一次搬家是在婚后第三年,搬到了周围多是朝鲜族人家的地方。邻居相处虽有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却在这里学会了做“高丽咸菜”、“辣白菜”、“打糕”,懂得了一些朝鲜族风俗习惯。
第二次搬家搬到了县城大河边。河水潺潺、清澈见底、十分招人喜爱。从此,河边便成为全家人洗衣服、放鸭鹅、夏日嬉水摸鱼,冬天滚雪溜冰的游乐场。
后来,我家从县城搬迁到江城。按说这算是一次“飞跃”,算是有所“得”了。然而新住处和县城故居相比,不仅面积小而且环境差。在拥挤嘈闹的胡同里的间半旧房,哪比得上县城那宽敞住宅和幽雅的环境呢!那故居小院的融融春色、那开花结果的桃李树、樱桃树,那河水的清新迷人,让人一想起来就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向往!但是话又说回来,家搬进城市,结束了两地分居的艰难五年,全家团聚节俭度日,孩子有了比县里更好的学习环境,这自然又是好事。
住了几年,我家又搬了。这是为拆迁而搬。为城区改造,平房变高楼,是件大好事。然而,新房迟迟不能竣工,大多动迁户为租临时住房不得已一搬再搬,在将就中流窜,在百事难中度日如年,可说是吃尽了搬迁之苦。
可是度过了这一段回头想想,在频繁的搬迁之中虽失去者颇多,但还是幸有所得的。且不说扩大了见闻、结交了众多邻友、经受了磨练,仅从家人自身而言,亦很有写意外收获。例如:搬在元宝山下住的那段日子,房小炕窄。我起得早、勤快、清晨领着孩子登山、观日出、林中散步、吟咏诗文,别有一番情致。在鸭绿江边住时,两个暑热夏季,我三个女儿都学会了游泳。看着欢快健美的孩子在碧波中嬉浪畅游,我与妻的心里都象泼蜜似的甜。
要说容易变得懒散,还是乔迁进高楼新居之后。住到舒适温暖的房间,睡上软颤颤的“席梦思”,晚恋电视、早贪床褥,连楼都懒得多下一次,更不用说每日上山或去江边了。这又是一得一失。
新楼敞亮、便利,下班回家,那心情确实和过去大不一样。那种煤呀、泥呀、灰呀,统统“古都白”了!妻子说我的手脸也从此干净了许多。但是要说邻里人情的话,进了楼房正如进了一个自我封闭,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空中锁笼一般。又失去了住居民胡同时邻长里短、你帮我让、多信息多趣闻的热闹劲儿和那浓浓的人情味儿。这大概又是许多进楼人认可的一得一失。 就当初进城住新房住旧房而说,也有点意思。那时有两处房可供选择,一处新房稍远,这处旧房偏近。妻的眼光不错,着眼于孩子上学近,决意弃新住旧。住旧房是亏了一点,然而,恰是旧房处在动迁区内,几年之间就拆迁了。没有几年的“亏”,哪来今日的“得”?上哪去找地点适中的新楼房住呢!……
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固然是客观存在,但我想还应该信奉四个字,即“事在人为”。感慨不等于消极,在感慨之余是否还当多从积极方面着手,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以振作的精神,以必胜的信念,以踏实的努力去顺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呢?例如:楼房闭塞但安静,正可以与家人多读书,多学习,楼层高但眼亮,正可以登高锻炼,望远舒心,也不妨早起上山,去江边扩大视野,嫌楼内孤寂,就不妨楼内楼外多办些善事、益事,广结邻友,不时地去去繁华闹市挤挤转转,也算是种调节和平衡, 总之,凡事宜因势利导,乐观度日,令生活节奏有张有弛作息进退井然有序,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也。
1991年3月
编后:
第十五章内容不多,所以将第十六章也合并一起了。这两章重点就搬家之事,如搬过多少次家,依次概述一番。无非是继续着“颠簸”的生活、不稳定的居所。而我的工作也继续发生着变化: 由凤城建设局,调回到中共丹东市委党校。2年后,当党校与干校合并搬到蛤蟆塘(现在叫“金山”)时,敝人又转调到元宝区宣传部大约工作五年,随后又主动调向新闻单位——丹东广播电台。又干了八年,1992年又调到 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一直干到退休的2005年。 这本《岁月匆匆》只是写到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家居从凤城县搬迁回到丹东为止。之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发生。日后根据情况再写吧!
谢谢您的关注和赏读!
目 录 引子
第一章 鸭绿江畔
1轰炸三马路
2火烧新义州
3志愿军过江
4烽火度童年
第二章 1少年岁月
2怀念我母亲
3姥姥养育恩
4东顺铁工厂
5挨揍的记忆
6姥姥在梦中
7拉黄泥遇险
8和爷爷在一起
第三章 1求学路上
2初中时期
3我的继母
4爷爷去世
5冲破阻力
第四章1 勤学苦读
2初进师范
3钟情音美
4贫苦磨砺
5同窗情谊
第五章 教师生活
1、师范毕业
2、初临课堂
3、积极教改
4、刻苦改造
第六章 文革烽烟
1、振兴团委
2、运动初期
3、炮轰大会
4、串联分派
5、乱世铁流
6、消沉转向
第七章 灌水干校
1、争先恐后
2、风餐露宿
3、艰苦磨练
4、忠心宣传
5、热心服务
第八章
草河干校
1、当副连长
2、组织军训
3、劳动改造
4、文艺宣传
5、艰难入党
第九章 插队落户
1、报名插队
2、龙卷风中
3、同甘共苦
4、当小队长
5、进驻学校
第十章
沉而后浮
1、千人台上
2、青年领袖
3、参观开会
第十一章
婚恋生活
1、媒人牵线
2、特殊遭遇
3、组织干预
4、欲断还连
5、终成眷属
第十二章
凤钢岁月
1、钢铁与火
2、蜜月两地
3、苦中取乐
4、外调丢包
第十三章
回城之后
1、孕期焦虑
2、长女降生
3、月中趣事
第十四章
小家三迁
1、第一个家
2、第二个家
3、三次搬家
4、新添两女
5、女儿插评
第十五章
搬迁丹东
1、两地通勤
2、五年拉锯
3、举家迁丹
第十六章
江城之乐
1、小巷风情
2、和谐家园
3、动迁岁月
4、搬迁得失
后记…
回到丹东
岁月匆匆第十五章
马文光著
我的青少年时代
江城之乐
岁月匆匆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