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紫荆树下》总第35期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电子杂志

(总第35期)

汕尾校区专辑

2022年第2期

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委员会
主任:徐颂军
副主任:钟伟红
执行主编:徐 珊
责任编辑:李施慧、黄 蕾
美术编辑:万 斌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电话:020-85211040

2022年第2期(总第35期)

目录

CONTENTS

 >>>

----------------   部门风采展
----------------   紫荆丽人秀
----------------   紫荆人物秀
----------------   经典永流传
----------------   读书咖啡吧
----------------   文学手工坊
----------------   艺术小剧院
----------------   亲子幸福书
----------------   自由背包客
----------------   征稿启事

04
10
20
24
32
40
56
62
68
72

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巾帼新篇

文 / 刘剑文

两年前,汕尾红城长沙湾畔,水泽淤渚,水鸟翔集。现如今,一座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现代化大学拔地而起,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像初生婴儿般呱呱落地。百余名教职工秉承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的校训精神,在学校和校区党委团结带领下,舍小家顾大家,克服校区开学时间紧、建设选址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困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暑期无休、夜以继日,圆满完成2021年9月如期开学任务。从此,粤东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双一流”大学、“211工程”大学在这里扎根,360多万汕尾革命老区人民实现了“家门口上大学”的历史夙愿。而这一切,从来不曾离开校区女教职工们忙碌的身影。
巾帼从不让须眉,凤凰台上启高歌。校区建设办学以来,广大女教职工巾帼不让须眉,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令人动容、使人敬佩!她们在各个岗位上奋勇争先,绽放巾帼风采;在教育教学最前沿辛勤耕耘,尽展巾帼才华;在服务师生第一线默默付出,书写巾帼情怀。有的女同事临产在即,挺着大肚子,加班加点准备专业设置的申报材料;有的女教师主动放弃与丈夫、孩子团聚的时光,坚守工作岗位,全心全意扑在教学科研中;有的女职员克服校区在建期间的艰苦条件,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她们用一抹抹“巾帼红”为校区建设发展贡献“半边天”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女教工的使命与担当。
岁月从不败美人,耕耘自有新收获。办学一年来,汕尾校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赞誉如潮,荣誉接踵。党建工作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办表彰;荣获2022年“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人才培养成绩喜人,学生学科竞赛分获广东省亚军、冠军;参与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重点项目)立项;教学科研成果凸显,教师荣获“2021国际新锐女装设计师赛大奖”“汕尾市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累计获4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1项校级教学科研项目......这一项项荣誉、一份份表彰,离不开校区全体女教职工的凝心聚力、精诚协作与倾情奉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辉煌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当前,校区正大力推进华南师范大学(汕尾)创新发展研究院、汕尾人才研究院、汕尾立法研究基地等高端平台建设,吸引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扎根汕尾、服务汕尾,全力支撑汕尾建设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现代化滨海城市。前路漫漫,纵然艰险。我们坚信,传承了红色基因、昂扬向上精神斗志的校区女教职工们,定能为汕尾校区打造创新型大学的示范区、高水平大学的增长极、服务汕尾和粤东地区的桥头堡,谱写新的篇章与辉煌。
最后,祝汕尾校区全体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心、家庭幸福!

汕尾校区风采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汕尾校区党委书记

汕尾校区风采

部门风采展

汕尾校区教职工联欢会

(2021年12月30日)

部门风采展

汕尾校区风采

部门风采展

汕尾校区风采

紫荆丽人秀

汕尾校区女教职工风采

华师有佳人,美丽又自信。
“紫荆丽人秀”是华师各学院展示女教职工风采的舞台。每一位女教职工都在这里呈现自己美丽动人和自信的精神风貌。

材料与新能源学院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创意设计学院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公共课教学部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基础教育学院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商学院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汕尾校区管委会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行知书院
工会小组女教工风采

紫 / 荆 / 人 / 物 / 秀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水玲玲老师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卓越中展示真实。
“紫荆人物秀”旨在讲述优秀华师女教职工的故事。故事里有平淡,有热烈,有温柔细腻的小确幸,更有志向高远的大追求。

编者按:
与水玲玲老师的对话约在阴雨连绵的夏初,云层低矮,水汽氤氲。她笑呵呵地将我们迎进办公室,干练的短发扎成小巧的马尾,落座便畅快地聊起来,一扫空气中的阴翳。老师的双臂常交叠着,有学者的威严,亦有学生般的认真,她爽朗地笑着,细细分享着成长经历和生活体悟,与对话框里的简洁话语对比鲜明。
我们试图呈现她的表达,以透过种种标签,看见真实又鲜活的水玲玲。
以下是她的自述——
跟着感觉走
从小我就觉得科学家好厉害,电视里称“Dr. XXX”的都是了不得的人物,可能从那时起科研就成为我懵懂的梦想。但最开始读书,我并没有设立远大理想,后来读高中,读大学,甚至读研究生,都有些“随意”,有些机缘巧合,好像在看似必然的命运牵引下,偶然地跟着感觉走。
小时候我不算“好学生”,四年级还因为数学没考及格留了一级,读初中时,考上公费中专是我的梦想,因为是中专毕业后包分配,还能农转非上户口。我当年考了第五名,没能读上公费的中专。父母本来准备送我去打工,毕竟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庭极少有送女孩子去读高中的,更不要说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但是做小学老师的三伯却坚持让我去读高中,他一直强调读书能改变未来,似乎也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醒悟了,是的,我不要去打工,我要读书!
高一我的成绩并不好,在班上还是倒数前十名,高二进入了前百分之50%,后来稳定在20名左右。高考是我考得最好的一次,因为压力比较小,想着圆了初中专没考上的梦,能考上个高中专就行了,假如能考上马鞍山师专,毕业后能当个英语老师也很好啊。高考成绩出来后,我自己和家人都挺惊讶的,没想到自己能考那么好,一不小心就幸运地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这对于一个农村女孩子来说,在那个年代还是很不容易的。
入学时我的学习成绩也是排在后面,但是我一直努力,从没有奖学金,到拿到一等奖学金。毕业时,学校保研有8个名额,我是第6名。我开始是犹豫的,想着要不要早些工作帮助家里。我爸咬咬牙说,既然保送了就上吧。
命运就这么神奇,我成长过程两个转折点,一次是差点辍学,再就是这次差点放弃继续深造,每一次都不经意越过了,然后一步一步走入了科研道路。
很多人问我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我的回答是一直跟着感觉走。我自己也和导师们说起过这些经历,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有最好的家人和朋友,人生中遇到的几位导师也是最好的。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和我说:“玲玲你知道吗,有些事情并不是你刻意求得的,而是你做到后的水到渠成。有时不是你选择,当你做到了你能做的,是事情选择了你。”
是的,虽然也考虑过去企业或考公务员,却依然被科研“选择”了。
我喜欢做科研,在科学的世界里能够发现新的现象,研究出新技术,享受造福人类的成就感。其实,我自己读书时对于科研方向想得并不多,不像现在很多孩子思想比较独立,会提前思考研究方向。我读研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科研思路,都是跟着老师一起,围绕课题组的项目展开。导师会提出一个高瞻远瞩的设想或者目标,我们跟随着探讨、思考和研究,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在实现目标的过程里学到科学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渐渐也拥有了提出问题设立目标的能力。或许这也是我的导师所说的意思,投入之后,做到之后,事情就会选择我们。也就是说,当我们跟着感觉去做事,喜欢的事情也就变成了职业,这个时候,不仅仅是我们选择了职业,也是职业选择了我们。
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应该具备的特质是细致,也就是细心和精致。细心对待每一件事,精致地完成它。科学的核心技术的进步就在细微之处,比如在最简单的方程里面,有几个参数、几个未知数,每个参数的限制条件是什么,任何一点微弱的差别都会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我来说,也许生活上吃的穿的可以不精致,但是科研上的理论或技术必须要做到精致。此外,我们科研工作者还要做到坚忍,坚持和忍耐,要有韧劲。现在兴起的量子技术,20多年前(我当学生那个时代)热门的纳米技术,它们的各种效应都是在理论和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被发现的。像大家熟知的爱迪生的故事,做十次实验成功一次。我们何尝不是和他一样呢,在失败中尝试与摸索,在坚持中最终获得成功。
说到成功,除了刚才说的这些,还需要合理的规划,需要一点点运气。不过,我导师说,运气从来都不只是运气,是因为已经通过努力将不好的选择排除在外,所以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更大。我喜欢的《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我一开始也觉得他挺傻的,后来由衷地感到敬佩,他的成功其实就是不断努力,屡试屡挫,愈挫愈勇。人如果具备郭靖身上的这种坚韧精神,运气都不会太差。
我自己也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我说不上聪明,但自认为还是勤奋的努力的。以前我们学院没有去离子水,就自己拿着桶去制水中心接水拎回来;没有玻璃仪器,就自己把图画好,拿到仪器加工中心加工。我刚到国外实验室时是跨行进入全新的领域,什么都不懂,语言沟通也不顺畅,但是我的导师说:“你足够努力,有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放弃。”
当然,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说,我们可能还要额外付出更多。像我这样70后的女性大多会做家务,要养育孩子,虽然很辛苦,但是慢慢地养成了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做事有安排有交待,有始有终。其实工作和生活差不多,管理一个实验室带一个团队也是如此,统筹安排,合理行动。而且,女性还更细腻敏感,在沟通和交流中更善于关注他人的感受,不会过于尖锐和独断。我记得有个调研发现,项目主持人为女性的项目,做得优秀的比例更高。
这个时代,有很多知名的女性科学家,比如李兰娟、陈薇和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她们是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也是我们的榜样。我相信,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她们坚持不懈,不吝付出,在无数次试错和纠错之后,最终成就了她们的运气。
是严师也是益友
“怎么和学生相处”一直是我们和年轻老师常常讨论的话题,早上我和几位年轻老师还开了个小会,就谈到如何与学生相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自然也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我刚做老师时,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与自己想的一样,但当看到他们对我口中的“常识”流露出茫然时,我意识到要换一种方式,不仅仅是给出目标和要求的严师,还要像朋友一样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们。
作为所谓严师,我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方面,会特别强调要打好基础。我会给我的研究生推荐相关的学位论文、综述性的文章,帮助理清概念。我们每周开组会,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针对一个报告、一篇文献和一项成果进行讨论和提问题,引导低年级学生思考。其次是告诉学生多看、多听、多思考。我也常常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去用显微镜观察和拍照,去验证那些最熟悉的公式,把书本上的理性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感性体验。
而说到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大部分同学其实在本科毕业时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人格。我是对于自己的学生,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要求他们独立自主。现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学生们总是能快速有效地吸取和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丰富的主观世界。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老师都有些跟不上他们前卫而独立的思考,这其实让我蛮欣慰。谁说一代不如一代,完全是一代胜于一代。
独立之外,我还希望他们对待生活要乐观。疫情期间很多同学和外界的沟通交流减少了,理工科的同学又大都比较内向,钻进书本,对生活关注的就更少了。但人都是社会动物,首先要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样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也在照顾别人的同时学会热爱生活。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学生都挺可爱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个毕业蛮多年的学生,他在上海工作,来广州开会,本来要赶时间去机场,但还是抽空来看我。他特别可爱,特别跑到北亭买了杯奶茶带过来,我一激动,又赶紧给他订了外卖,也叫了一杯奶茶回礼。其实,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因为各种事情跑回华师来,但凡回到学校,他们都会来看我。我就会和他们一起去食堂吃饭,重温往事。这个时候,我们就像真正的好朋友,我会很开心。尤其看到也成为老师的学生,这种开心就会加倍,这真是当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啊。
我有个习惯,晚上睡觉前花几分钟想想今天有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儿,有没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有时候是白天讲课时突然出现的灵感和想法,就会补充到明天的上课资料里;有时候是想起和学生的交谈,觉得“今天开会讲了一句不该讲的话啊,是不是批评得太严厉了?”还有的时候,想起还有没回的学生微信,也赶紧去回复……
所以啊,说我是严师,我乐意,说我是益友,我更开心。
随性做自己
对科研精致,对生活就做不到那么精致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过,精力再有限,我也会抽出时间打打羽毛球。我常开玩笑说我打羽毛球能超过90%的女生,因为10个女生里面有9个不打。我也和我老公经常打羽毛球,我们俩打混双,打的时候会互相批评,他说我这个球打得不好,我说他那个球没接着,这些都不伤感情的,打球本来就是娱乐,也很容易增进感情,结交新朋友。
我有时候也会看看“傻白甜”电视剧,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看过《香蜜沉沉烬如霜》,每次看剧的时候心情都很愉悦,一是养眼,二是不用动脑子。SCIENCE杂志上有篇文章说人的休息不仅仅依靠睡眠,而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放松大脑,才能充分地使用和开发大脑!
我刚到华师工作时给自己写过一句话:“开心充实也是一天,伤心无聊也是一天,我选择前者。”那时候觉得工作上好多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遇到一点小事都会不开心,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世界上很少有没法解决的问题,学会请教对的人,学会耐心等待时机,很多问题压根不是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经历的挫折比较少,大部分同学都不缺吃穿,会认为很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者遇到一点小事也觉得是天大的事。我们这代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困难的心态可能会有所不同。我年轻的时候,会觉得相比于吃不饱穿不暖,其他都是小事。我是安徽人,我们老家冬天很冷,会下雪。我记得我初中有一年的冬天,连续52天阴雨天,还下雪了。我和妹妹每人只有一双胶靴,已经破了,但是破了也得穿,走到学校后脚已经全湿了,赶紧用毛巾把脚擦干,换上棉鞋,再遇到有水的地方又立马换上胶靴。那时候对自己的鞋子可爱护了,穿到很破才会扔掉。现在的生活可不是这样了,大家都是选着穿,不能太冷不能太热还要好看。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审美问题了。当然,社会进步也意味着对年轻一代的要求也更高了,个人的小审美自然要有,国家的大发展更是要面对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更需要有家国情怀,因为生活基础好了,就要去做更难更高的事,这就像物理上的“能级”一样。
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想做什么就趁年轻赶快去做吧。回国后我有两次想再去国外学习,但是有孩子有家庭还有学生,根本走不开。现在孩子倒是大了,又放不工作和这么多的学生。所以年轻时尽可能去尝试吧,尝试了不一定会成功,但至少有50%的成功几率,不尝试就是0。更何况,你已经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你就可能赶上一个好机会,然后,你就和我一样努力着,成为一个一直有着好运气的人。
再说了,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文 / 本刊记者   侯雨心  邱梓澄

水玲玲:运气从来不只是运气

经 / 典 / 永 / 流 / 传

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与大师同行,相遇真善美。“经典永流传”,旨在提供一个精致充盈的精神空间,领略名家风范,感受高贵灵魂,一起走进美好隽永的精神世界。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气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了。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原因,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
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会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了嫁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
是什么是那些平凡的米,变成芬芳甘醇的酒?
也是时间。
到底,时间是善良,还是邪恶的魔术师呢?不是,时间只是一种简单的乘法,令把原来的数值倍增而已。开始变坏的米,每一天都在不断的变得更腐臭。而开始变醇的美酒,每一分钟,都在继续增加芬芳。
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看到过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越陷越深,终于变得满脸风尘,面目可憎。但是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延伸,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求善良的人身上。
同样是煮熟的米,坏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点酒曲。
同样是父母所生的,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成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紧紧环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时间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了。
(选自席慕蓉编《席慕蓉散文精选》,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 

《时光》

作者:席慕蓉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墨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道藏院到冬日小雨连绵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来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呢?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无了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了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也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青少版》崇文书局2019年版)

《时光》

作者:冯骥才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选自沈从文著《中国20世纪名家散文经典沈从文传》,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时间》

作者:沈从文

读 / 书 / 咖 / 啡 / 吧

阅读一本好书,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咖啡吧”旨在提供一处静谧读书的空间,展现教职工们读书学习思考人生的感悟和思想,让读书人的智慧光芒在此熠熠生辉。

作为城(市)中(年)富(态)女年过40后开始更关注饮食健康,因为吃不仅仅是刚需,还是爱好,也是永远的热门话题。疫情期间宅家变着花样做饭的男女老少们,应该没少想过,咱们早中晚都吃点啥?更细致更有追求的还得冥思苦想地换着花样、荤素搭配、色香味美、少油少盐地来上一桌。那咱们今天就来看看,哪些书能帮助我们了解该怎么做,该怎么吃。
《救命!逆转和预防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
豆瓣评分:8.9
这是一本美国超级畅销书,在亚马逊图书总榜上排名第9,健康类排名第一。
这本书教你如何通过饮食预防和逆转富贵病和慢性病。作者通过总结大量科学数据和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对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来说,基因发挥的作用仅占10%到20%;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饮食来改变基因对健康的影响。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份部分以疾病名称划分,详细地分析如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远离此类疾病。第二部分以食物名称划分,指导读者如何加工和食用这些食物以获取营养。
书中还贴心地附上作者自己喜欢的食谱,方便读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肉食爱好者一样可以通过本书的介绍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和蔬菜的比例从而达到吃得美味又健康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翻查。
《你是吃出来的》
豆瓣评分:9.0
本书是前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夏萌总结自身患病经历和10万临床病例写成,可信度极高。可以被称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指导书。
许多我们想当然的认知,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人群都以为低油低脂保健康,所以不吃或者少吃油,其实这些慢性病多是蛋白质缺乏式营养不良,他们误以为只能终生服药或手术,忽略了饮食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真正康复。
这本书是营养学里通俗易懂的一本书,全书分为五章,首先告诉读者慢性病该怎么吃能预防,接下来解析不生病的奥秘,之后介绍中国式的平衡膳食,最后回答我们到底该怎么吃和病了该如何吃的问题,让我们掌握科学、健康的吃法。
这一本书就能重建我们的健康饮食认知,将会使我们记住,一日三餐才是真正的保健品。
《饮食的迷思》
豆瓣评分:8.3
当今都市流行各种所谓“健康”饮食法:生酮、轻断食、阿特金斯……各种营养成分也都受到过“健康”的追捧或“不健康”的指责: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健康/植物油伤脑、动物脂肪不易高温变性/动物脂肪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糖分给大脑快速供能/糖分扰乱分泌、红肉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2/红肉蛋白诱发癌症……关心健康的你,到底何去何从?
来看看这本获《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推荐的书。本书全面细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也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口味差别巨大,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益生元的好处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可能更健康……
“科学家的身边人往往难逃为科学精神辐射的命运”,拥有傲人发表量和超高引用率的“学霸”作者不但不放过自己,也拉着自己的儿子乃至实验室的同事一起做饮食试验,吃/不吃特定食物,控制口腹之欲,检测便样,汇报主观感受,行事极客,非常之拼;而作者接触的他人案例——300多公斤的女士,发育差别很大的同卵双胞胎姐妹,只吃批萨却无比健康的男子……蔚为大观之余,更刺激或启发作者不断深思,相信也能启发读者你!
《食品真相大揭秘》
豆瓣评分:8.1
疫情期间在线购物可以不买衣服不买包,不能不买吃的东西。食物为我们提供养分,食物的质量更决定着我们的健康。然而时时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心存恐惧。怎样才能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贵的不代表是对的,广告多的不代表是健康的。既然不能指望食品加工业者都变成谦谦君子,那就让我们消费者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吧!
本书就是由“食品添加剂之神”揭秘食品制作真相!食品是怎样制作的,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了多少、什么样的添加剂,这些事实一直不被消费者所知。作为一名曾与食品添加剂亲密接触的“添加剂翻译”,安部司在本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己的经验,带领普通消费者深入食品加工的“背后”,让你了解根本想象不到的真相,并教你怎样选择真正的好东西!
本书简直是一本食品添加剂的全方位扫描仪,是吃货必备的工具指南,让你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吃得心里有数。
《吃的真相》系列
豆瓣评分:7.9
尽管本书的评分未过8分,但是想读的人数也过了1.9万人。
提到作者,可能不少读者看过他的专栏。他是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博士,是著名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科普明星,长期为《新京报》、《南都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写稿,并在《瞭望东方周刊》《读者·原创》《中国周刊》上开设“食色物语”个人专栏。你猜到了?对,作者就是云无心,到这你还怀疑这本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吗?
本书中的章节和小标题都是我们熟悉并常常吃的日常食物,作者就是要通过对饭桌上常见食物的成分和特性分析,来破除国人饮食的迷信与偏见。饭桌上的盲从恐慌,都根源于不明真相。
有人看完之后,可能觉得,天啊,都没什么能吃的了!而有些人看完之后会觉得,太好了,这样我能吃得更安心。
本书就是想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现代食品科学的好处和坏处,以及这些结论的出来的依据,你就可以安心地做出选择。

吃好不简单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李雪萍

先悦读,再成长。
悦读带来力量。
本栏目邀请赵小华老师开启“悦读者说”专栏,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悦读”世界。
阅读,是快捷了解世界的不二法门;阅读,是体验丰富人生的必由之路。能够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成长,是为悦读。
对儿童来说,一切阅读皆心悦而起,一切阅读皆为悦读。孩子天生携带着七色花瓣来到人间,其神奇魔力还有待我们的发现和运用……

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力带动了儿童阅读。“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报告显示,我国0-17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4%,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71本。其中,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与十年前的数据相比,0-8周岁儿童阅读量提升最大,从4.78本上升至10.02本,十年间数量翻了两倍多。
与此相应,中国童书比重逐年递增。“得少儿者得天下”成为出版界名言,无论对于书店还是出版社,都一再显效。在高速发展的路上,童书出版依然存在着原创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回头看看曾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绘本——《幼童文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若论中国第一套具有现代意义的原创儿童绘本图书,充分体现了中国儿童绘本的原创能力的,非《幼童文库》莫属。
《幼童文库》是193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一套大型绘画书,全书共200册,包含故事类、社会类和自然类等12个类别,内容丰富,适合3岁以上幼儿以及小学各阶段的孩子们阅读,是献给低幼小读者的精神食粮。
作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经典儿童绘本,《幼童文库》也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鲜有的精品少儿图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很多著名的学者在少儿时期都阅读过这套书,并对这套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王选说起父母购置了数百成千本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从学龄前的《幼童文库》到《小学生文库》《中学生文库》;卞毓麟少年时代就爱看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其中一套叫《幼童文库》的令他念念不忘,“那套小小的百科全书什么都有,每本书都很薄,但每张纸倒是厚厚的,彩色的图画很美丽……”
《幼童文库》是幼儿启蒙读物,文字有趣易懂,表现形式颇多:故事类《小鸡学啼》似连环画,有连续的情节发展和对话;自然类《益虫》《害虫》《蚂蚁》则似绘本,有讲解、肢体说明、细节展现等等。整套书以图画为主,共计3500余幅手绘插图和封面画。插图画风淳朴,充满民国时期的味道,而与图配搭的文字简洁明了、童稚有趣,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真实亲切,如:“月亮团团,像个银盘。月亮弯弯,像只小船。”念读有韵,易记易懂。儿童阅读时容易引出天真的想象。
这套图书的编写理念是回归儿童本身、回到人性的纯真。
儿童喜欢小动物,《益虫》里就告诉孩子们:“有些虫类,会帮助我们除去害虫,和做别种有益的工作。我们喜欢他吗?当然是喜欢的。”这样的问答写得如同大人与孩子在进行对话,生动有趣。“大石头对大树说:‘请你让开些,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大树不理他。”这样稚拙的话语,看似简单,实际上编写者需要怀有一颗稚拙的心,加上平和细腻的笔触,才可写出这样童趣的小故事。
《能干的孩子》从几个铜板换小鸡,换一群鸭子,换牛羊,最后开了大工厂,是不是有点早期财商启蒙的味道呢。
另一篇故事《两夫妻》,讲老爷爷用牛换车,用车换羊……最后一手空空回家。一个贩牛的路人看见了,和老爷爷打赌说,如果老爷爷回家后老奶奶没有吵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牛都送给老爷爷。结果老奶奶对老爷爷只有关心,贩牛路人就把所有的牛都送给了老爷爷。一个一个的故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类别丰富,简简单单却寓意深刻。
更有意思的是,整套书的设计是繁简对照的。图画上是繁体,下面的文字是简体。由于故事简单,孩子看图时很容易就看懂了繁体字。几本看下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只看毛笔字,忽略了简体字的存在,只有遇到不懂的繁体字才去看看简体字。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和认识了繁体字。
1970年9月,时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的王云五先生在商务月度会议上提出了“创造性出版物”的概念,认为“一个出版家能够推进与否,视其有无创造性的出版物”,并由此推论过去的70年只有30种出版物可归入其类,包含《幼童文库》和《小学生文库》,其余万余种统统不在此列。
《幼童文库》注重将教育融入生活,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品行,文字浅显、言简意赅,辅以数百幅手绘插图,当年细腻的画风和优质的内容,放在今天众多的儿童读物中,依然是佼佼者。
《幼童文库》的重版序言,为王云五的儿子、台湾商务印书馆前董事长王学哲所写。他提到,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中,上海商务印书馆才刚被日本飞机炸平,半年后商务印书馆立即复业,在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下,王云五策划出版了《幼童文库》200册和《小学生文库》500册,在1934年2月出版。联想到其时艰难的时运,百废待兴,唯有教育没有被荒废。多少大家如叶圣陶、丰子恺等,都在躬身为孩子们编写一册册薄薄的读物。而在物质极大丰富、技术极其发展的今天,全国孩子都在使用的教材上,插图、审美和内容方面都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实在令人震惊。
时光考验了《幼童文库》,也成全了《幼童文库》。曾经的文库读者,在喜爱的书目里保留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今天喜爱阅读文库的儿童,从这依然经典的图画和文字中品味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汲取文化的营养。待他们逐渐成人,也许会认识到中国绘本的特色,体会到前辈们在常识普及教育方面的远见,开始思考何谓经典的问题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
(若需借阅本套书,可与作者联系)

《幼童文库》里的童年

文 / 机关  赵小华

文 / 学 / 手 / 工 / 坊

写一个故事,抒一段真情,让梦想照亮现实。
“文学手工坊”是为文学爱好者搭建的一个以务虚来实现务实的创作空间,大家在这个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文学世界里,成为一名散文家、诗人和小说家。

玉兰路上见芳华,紫荆巷里写流年。
本栏目“紫荆巷诗社”,邀约华师热爱写诗的女教职工,一起描绘最美的生活,抒发最真的感情,表达内心最善的愿望。
让生活如诗,让诗入生活。

沉默之余(外一首)

文 / 国际商学院   卢絮

《沉默之余》
语言噤声的时候
世界便喧闹起来了
我惊讶于小小阳台上
一阵风对一棵树的胡搅蛮缠
一滴水,如何
在玻璃上一步三回头
即便是深秋了
偶尔跃出的几声鸟鸣
清脆而响亮
盖过城市沉闷的低频喘息
你一定见过
尘埃在阳光里挣扎吧
它们也有不甘堕落的一生
如同人群中的大多数
若有说不出的苦衷
不说也罢
看看眼前的三角梅
又一次挣脱时间的裹挟
在沉默中抬起头来
《梦境》
多年后我们相遇
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我们生活过的岛屿
被抛弃在海上,如孤儿
那里也曾鸟语花香,炊烟袅袅
不落的信仰如太阳
我们扛住了雷电风暴
却被慵懒的时光击垮
鱼儿藏起尾巴,天空收回闪电
一群群乌鸦在头顶筑巢
我们在黑暗里沉默
猜测彼此眼角残留的爱意

冬日里的龙舟

文 / 国际商学院   朱德芬

水时而柔缓时而激荡
岸边有疾走的脚步
有靠着栏杆相互依偎的恋人们
鱼在树的倒影里若隐若现
小鸟轻快地掠过水面
冬日里的龙舟
斜卧在湖边的浅水之中
安静得如同墙上的一帧画
我自诩足够了解她——
冬日里的龙舟
她看似永恒静默的姿态
她所有的等待,无他
只为一年一度
她等一次汗水的洗礼
用温柔积蓄力量,在忍耐中体会坚强
她等一次摇旌呐喊的乘风破浪
我一次次从她身边经过
日渐熟悉她的色泽,她的轮廓
她优雅的弧度
乃至她随和的性格
——船身上雕刻着玲珑的图案
——她和波浪合奏出动听的歌
她的梦想,远比我的理解
素朴的多,悠久的多
她并不等待什么
我们时常纠缠与混淆
存在的方式和存在的意义
对于她——
一叶冬日里的龙舟
意义可有可无

雨晴观荷(外二首)

文 /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朱艳卿

《雨晴观荷》
池上浮光静,红娇翠盖新。
沾衣荷气溢,心底了无尘。
《雨荷》
一片琉璃碧,亭亭万点红。
朝朝横雨洗,依旧笑薰风。
注:薰风——和暖的风;初夏时的东南风。
某日,课毕,至砚湖。湖边日光清澈,四顾悄无人声,惟闻鸟语虫鸣。湖上碧叶田田,白莲朵朵,玉雪玲珑,疏落有致,闪烁其间。莲花亭亭玉立,娇羞照水,摇曳生辉,无人而自芳,一派洁净空明之象,让人止不住浮想联翩,故作小诗以记之。
《咏莲》
冰姿晨照水,菡萏晚摇风。
愿化莲一朵,卷舒烟雨中。
注:菡萏:花苞,未开的荷花。此处指晚上花瓣合拢成花苞状。

与春亲吻(外二首)

文 / 文学院   张静

《与春亲吻》
你的双眸凝视春的降临
盯紧
只感到唯一的纯粹
只感到春暖花开的脚步声渐近
与春背靠背
隔绝所有喧嚣的灰尘
听春的倾诉
风拂杨柳的呢喃频频
推开春天的窗
敞开心扉的门
与春亲吻
《眼神坚定的一个姑娘》
傍晚漫步在花城
百步远的地方
小蛮腰直插云霄
别让雾霾绊住双脚
太阳就在云上——
雾海之巅的漫游者凝视
仿佛命运端坐天堂
花城啊,花城
温暖永远的家
清澈的珠江水流去哪里——
擦干眼泪
拆散长发辫
用雨水和玫瑰妆点自己
绝不让阴霾与空旷
抢劫自由漫步的铿锵
《很想温和地走进夜晚》
日暮时霞光燃烧
怒斥光明的消逝
智性懂得黑暗有力
很想与之交谈
温和地走进夜晚
脆弱善行在绿色里舞蹈
抓住翱翔的太阳
不想在途中悲伤
如流星一样
温和地走进夜晚
晶莹的眼睛闪耀
怒斥光明的消逝
孤独拥抱寂寞
生命牵手死亡
温和地走进夜晚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双眼看华师,一支笔写物语。
本栏目邀请谢子娟老师开启“紫荆物语”专栏,为我们描写华师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植物世界里的别样的华师。这是一个倾听万物说话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倾听我们自己内心的美丽新世界。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每一种植物都有其性灵,或高洁如莲,或淡雅如菊,或古拙如松,一花一叶之间承载着中国文人宁折不弯的骨气、谦逊博大的胸怀、超凡脱俗的眼界和载文传世的担当,沉淀出澄澈的审美意向与精神世界。
因为习惯了文人笔下浓荫蔽日、粗壮遒劲、高大挺拔的关于对树的形象,所以当疏朗俊逸、笔直芊秀的小叶榄仁涌入眼帘的时候,突然有点难于名状的词穷,就像在一群壮汉莽夫之间一位谦谦君子孓然而立,既有饱读诗书的端庄文静,又有饱经风霜却又不染风尘的稳重清新。
其实,我对于树的刻板印象来自于儿时在客家山村的乡居经验。印象中,客家地区每个山村入口总有一处由村民自发上香敬茶、用三牲果品敬祀的土地神,名曰“伯公”,伯公旁边通常有棵高大挺拔的大树,其挺拔伟岸既佐证着“伯公”的威仪和灵气,又默默为香客和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因此被人称做“伯公树”。“伯公树”的灵验总是体现在离奇的故事里面,比如某家孩子生病,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最后“求神问仙”得到答案是爬了“伯公树”冲撞到了树仙,结果用“伯公树”树叶树枝熬水冲洗就自然好转;有些心术不正的外乡人觊觎粗壮的“伯公树”想偷偷砍伐,结果往往是在去的路上摔了跟头,或者在砍树时被斧子砍伤了手脚,又或者还未出门就患了肚子疼的急症。这样的故事在今天讲起难免牵强搞笑,可在儿时却把关于树的神秘、粗壮、伟岸、灵性种在我的记忆深处。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还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了解到对树的崇拜还源自于树可以做上天下地的天梯,供上古神人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比如《山海经·海内经》中记有:“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此处的“建木”正是为提供人神对接的天梯树。
小叶榄仁是完全消解我对树的刻板印象的一种存在,就像一种外来物种丰富了我对树的理解。小叶榄仁之所以被誉为“雨伞树”,得名于其枝桠以笔直的主干为轴心呈水平状轮生,整齐有序地向四周铺展,使树形层次分明如塔状,其分枝结构交错排列,使植株得以获得更多的阳光。其树叶呈椭圆形状,细碎有致,整棵树木看起来疏朗通透、清新明净,宛如谦谦君子,彬彬有礼,是南方地区极具观赏价值的园林绿化树种。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笔下的小叶榄仁树:“小叶榄仁的绿,片片皆是春水裁成,莹冻粹炼,在它乍醒睁眼的瞬间,也足够令观者猛然一惊,从俗务的宿醉中醒来。”这种清新淡雅的美一经点染即成诗画。说起它的叶子,还有一个特点非常有趣。小叶榄仁的拉丁学名是Terminalia neotaliala ,其中属名Terminalia来自英语单词terminal,英文为“终端,终点站”的意思,这是因为小叶榄仁树的叶子总是聚集在枝条的终端,正是这个很典型的特征让小叶榄仁越发地疏朗通透。太阳光照在小叶榄仁的身上,总是经过层层叠叠疏密有间的树叶,一层又一层逶迤而下,在不断地被遮挡和被消解中逐渐散开、变弱,最后变成深浅不一的光斑,在地下形成一张光影斑驳的网,恰如时光的诗篇铺呈开来,如有微风吹过,这张网四处摇曳,这首诗便飘逸成歌,四下飞扬。盛夏的午后走在大学城华师二路的校道上,道路两旁高大的小叶榄仁树如优雅的绅士撑开了碧绿的雨伞,一路斑驳的光影会让你徜徉在这俯仰之间都是诗画的情境之中,久久不舍得离去!
小叶榄仁获得优秀园林景观树种的称号还在于它本身营造的季相景观。孟春的鹅黄嫩芽、盛夏的碧绿如画,深秋的半绿半黄,冬天的一树黄金……最是迷人季在于小叶榄仁换衣裳的立春时节。南风起,小叶榄仁的黄叶扑扑簌簌落地,使春雨浸润的土地上赫然呈现一地洒金之美。此刻的小叶榄仁枝丫正如伞布脱尽的伞骨架,恰似用笔枯墨少的干笔渴染出来的,光秃无叶看似了无生趣,但枝干处却笔劲厚重,枝条尽处又润含春泽,别有韵味。一两周后,新芽萌出,嫩叶清新可人,温润秀雅,小叶榄仁又以她惯常的优雅孓然于世。
除了作为景观树的颜值担当,小叶榄仁还有强大的海岸树种的优势,它的枝干极为柔软,根群生长稳固后极抗强风吹袭,而且耐盐分不拘土质,耐热耐旱耐瘠薄,还能降噪抗污染,正是树中的谦谦君子,盛衰交替之中,灼灼其华;一叶枯荣之间,温润如玉。卑以自牧,不矜不伐,含章可贞,是为树中之君子也!

小叶榄仁: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文 /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谢子娟

艺 / 术 / 小 / 剧 / 院

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至善至美。
“艺术小剧院”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艺术真知的舞台,展现的是教职工们在艺术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艺术之美在此大放异彩。

雨醒诗梦来蕉叶,斫桐一日沐春风

文 / 文学院   史风华

2022年5月9日这天几乎是斫琴工作室疫情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周一斫琴组的人都来了,好友黄医生带着她的相机和朋友来访,两个学生过来谈论文,丰俊下午过来开板(注:新做的琴,需要把木头按照做好的模型开出面板和底板的基本形状,然后再慢慢精工细刨/磨)。趁着人多,还是做了庆祝斫琴100次活动。我做东,请远芳订了芝士百香果味冰淇淋蛋糕,还叫了麦当劳外卖。
技术上,找到了解决我的琴徽不平整问题的办法:用白色的色漆或者用透明漆调金粉来补坑,干了再打磨,直到平滑。
事实上,上周四(5月5号)下午下课后,我申请过来工作室做了个实验:以平莳绘的方法在徽面用金箔胶仔细画上樱花形状,在将干未干时上粉——紫色日本“大极上”(是极细的意思吧,非常细腻的粉)“光彩泥”。想象中应该是闪烁亮丽的,结果粉一上去,就像一位女老师穿着东北大花布棉裤一样俗气,还没干就能看出不好看,和“雨醒诗梦”这床琴的浪漫儒雅的文人气完全不搭,给师傅看了一眼,就果断擦掉了。这个琴徽,从一开始就想与众不同,请喻老师烧了珐琅,原以为最后会晶莹如水滴,但过程中先是把珐琅的釉打磨花了——打磨掉了——有的露出白色不透明不反光的底色——有的部分磨出了黄铜的底子,每个都不一样,看起来像是日蚀。周四晚回家后就琴徽的问题想了一会儿,决定接受这样的琴徽,取其自然之义,不折腾了。安慰自己说,这样也挺好的:沧海与桑田,琴徽演自然;日蚀映蕉叶,瓢虫现七星。写完这几句话,意识流出了毛姆的话:“任何瞬间的心动都不容易,不要怠慢了它。”对这床琴,也算是尽了心尽了力,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情绪都认真对待,都没有怠慢没有遗憾(如图:左侧琴徽VS右侧日蚀)。
师傅说,琴徽这样也挺好的,独一无二。嘱我把琴徽打磨干净,上面的很小的黑点也要打磨掉,这些煤尘一样的黑点令琴徽看起来不太干净。我认真打磨了一上午,发现根本打磨不掉。后来师傅认真看了一下,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徽面本来就不平,想起来当时烧制这些琴徽的时候,烧白色底的料是细沙状的颗粒(目测大约有180目的样子),那些沙料喻老师冲洗得很干净,雪白雪白的。烧好后在白瓷底的基础上又上了几遍釉。几经打磨,釉掉了之后,就显示它的密度应该不够,表面会有肉眼几不可见、指肚可以感受到的坑,这些坑导致黑漆在里面打磨不掉,这应该就是那些小黑点磨不掉的原因了。
找到原因,自然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补漆,说是用白色的漆来补。晚上回到家,我想了想,觉得可以用纯金粉加少量透明漆(或者黄色的漆?我正好有一管)调成金漆,补了等干再打磨,反复,直到平滑,这样琴徽上不平的地方最后会有金点,那样就更像日蚀了。马上起身,把各种金粉及工具都放在工具箱里,以免周一去工作室时忘记。但我发现,做漆(应该别的事也一样)想是一回事,做出来又是一回事,比如给琴徽做莳绘,想象很丰满,实践很骨感。还有金粉,一次只能用一种,不能混用。有一次我做金缮,用了几种不同的金粉(每次用剩下的不舍得扔,收集在一起),当时没什么,结果过一段时间就花了,呈现出不同的金色,脏兮兮的,只好磨掉重新来。有时候自己做的东西还能把自己恶心到,所以大漆有关的每件事还是要做出来才知道效果。
还有一个发现:美就像一缕幽魂,它不能单独存在,必须要附身在某种形式、某个易朽坏的媒介上才能被人看见。每个好的想法,变成现实都要经过复杂的试炼,不论是我镶在琴上的瓢虫、水滴、琴徽,还是妖娆的蕉叶边,都是如此。这大概就是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学家要把美和美的东西严格区分开来的原因吧。柏拉图说艺术和真理(理念)隔了三层,要是展开这个问题,又是一番没完没了的讨论,所以柏拉图说:“美是难的”,在一个工匠的角度说,那个美的理念是难的。远芳的漆灰也是没干透,铲掉了返工,今天她在师傅指导下上了细灰。在美产生的过程中总是有丑,总是有不想看第二眼的难看,最后才能看起来好看,就像华美舞台的后台也是一片忙乱。法国电影《梅子鸡之味》里小提琴家阿里的女儿喜欢木偶剧,她爸爸带她看了后台,原来那些可爱的木偶都是那些丑陋的大叔在操控,用假声说台词,于是小女孩就抑郁了,从此她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刚好最近在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里面有一段话,大约可以说明我的这个看法:
“世界就是游戏,在这种游戏里,有乐有忧,有道德亦有堕落,有知识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恶。‘如果罪恶和痛苦在创世时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吗?’我将以全力否定这种说法。我能提出的最好设想是,当绝对在这世界上表现为善时,恶也自然而然联带着出现。没有地壳灾变的那种无法想象的恐惧,你就决不会见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中国烧瓷的匠人能够把花瓶烧得象蛋壳一样薄,烧得造形那样优美,点缀上美丽的花饰,着上迷人的色彩,涂上粲然的光泽,但是,由于它的本质是瓷,他就没法改变它的脆弱性。如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会变成许多碎片。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恶的东西共同存在,你说是不是呢?”
“拉里,这是一个很别致的想法。我觉得并不怎样令人满意。”
其中关于中国匠人烧制瓷器的说法,也可以类推到古琴上:即使精美的制品可以存在千年,也终究是要朽坏的,不管当时的斫琴者花了多少心血,也不能留住这种美。它的价值就在于制作过程以及琴成后存在的那些日子。人生也是如此,对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终极的美、终极的意义,那些都是人无是生非的赋予,生活的过程、每一个当下就是美本身,对永恒的追求类似一种强迫症,终究是人类自导自演的一个笑话。
一口气说完了琴的事,可以记述一下今天的活动了。远芳订的蛋糕还贴心地写了“好好斫琴”四个字。大家先吃麦当劳,然后吃蛋糕,只有我是先吃的蛋糕。黄医生还带了她的朋友戴女士,也是在部队做医务工作的,她们退了休到处游山玩水,十分惬意。黄医生喜欢摄影,今天着实出了不少片子。我还让远芳做了个试验:看看钱多多是不是也让她摸头,结果是可以。我说:“原来是我自作多情,还以为它是我的专宠,只让我摸,没想到它是人尽可摸。”但它仍然是个小可爱,黄医生也很喜欢它。
午饭后客人们纷纷告辞,我跟钱多多玩了一会儿,丰俊就来了,他忙着开了两个板。也没有穿围裙,从机床室走出来的时候黑色的T恤上粘满了木屑:“你像个刺猬。”我笑着说,师傅也笑。然后丰俊就拿着砍刀去劈木头。两个研究生就一前一后来谈论文以及找我签字,我们就坐在院子里的台阶上聊了好一会儿,阳光照在院子里,不热,但是人也懒洋洋的。送走了学生,就看到丰俊砍木头起劲儿,就试了也砍了几下,工具不趁手,他也没戴手套,果然过一会儿他受了伤,手指流了血,我帮忙用酒精冲洗了伤口,用创可贴帮他包扎了。又看看他砍的那块木头,已经有大大小小多处裂纹,觉得施工难度应该很大,就问他要不要换一块木料,他说可以粘呀,我说:“那不成了百衲琴了?”又想想,说:“不过你喜欢就好,就好像是你愿意娶个村姑,然后把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妻子,就像《源氏物语》里的源氏一样。”大家都觉得我的比方很好笑,工作氛围相当融洽。我也暗暗地发现,在工作室好歹混了两年多,还是长了不少见识,比如对木料是否适合制琴,制琴的难度有多大,也有了一点判断能力。
下班前师傅打扫卫生,翻出两块烂木头问我还要不要,我说:“又不是我的,我不要。”
“这就是你的,你有一天在什么路边捡的,说要做个什么的。”师傅笑着说。
“哦,我想起来了,那还是我刚斫琴的时候,觉得万物皆可斫,捡了来,想要做什么倒忘了。扔了吧,没什么用。”我有点尴尬。
是啊,两年多过去了,那时候,看见什么木头都觉得可以做漆做木雕做琴的某个配件,搜罗的东西自己都忘了。就像有一次家里打扫卫生,妈妈拿着那本被翻得卷了边儿的《两只孔雀》,问我还要不,她要拿来夹个鞋样子,想了半天才想起来,那是小时候的宝贝,后来藏在自己也找不到的地方了,自然是不要的了。我女儿大了,家里的娃娃几麻袋,都是她小时候的宝贝,不许人随便碰的,问她怎么处理,她轻描淡写地说:“谁要送给谁吧。或者放在袋子里扔楼下,写上FREE,谁想要拿走就是了。”还有她喜欢的周杰伦的限量版唱片,当时她是周杰伦的铁粉,我费劲千辛万苦舍下脸面求人给她要的周杰伦亲笔签名的CD,那是那年周杰伦来广州体育中心开演唱会,我陪她去现场,耳膜都快震破了,还找赞助商给她要了签名,她宝贝得不行,都不舍得拿出来让人看。她大学毕业,问她这些宝贝如何处理,她说:“扔了吧。”我不舍得扔,在同事群里问有没有周的粉丝要,有老师秒回,就送了那人,也算没有亏待这些CD。如今的这块木头令我感触良多:那些我们曾经的宝贝都会有一天一文不值,也许它们也从来没有当时认为的那么值钱过。但我想我的琴不会,它是我生理和心理都成年以后的作品,要是它不值钱,那就是说我视自己为无用了。
就这样忙碌着又是一天,仿佛也没干什么,想想又一日飞逝而过的斫桐种种,木香漆香沁人心脾,提神醒脑,如沐春风。

最具科学家气质的作家阿城在《爱情与化学》一文写到马友友演奏大提琴的表情时,有过精彩的表达。他说马友友演奏时,他会“很被他毫无顾忌的类似性行为时的面部表情分神。”为了这一句能被读者精准理解,他侃侃而谈铺垫了很多科普知识。他说,人的脑子里有一个边缘系统是“情感中枢”,能直接作用于这个边缘系统也就是情感中枢的艺术是音乐。而在情感中枢的最前端是“快感中枢”,边上还有一个“痛苦中枢”。也就是说,人的性高潮其实是“生殖器神经末梢将所受的刺激,经由脊髓传到‘快感中枢’,积累到一个程度,‘快感中枢’神经细胞就开始放电。”
看到这里,数学好的,逻辑能力强的,已经成年的,大致能明白阿城关于马友友表情的说法。原来,音乐刺激了他情感中枢里面的快感中枢,引起他有些扭曲的面部表情。这种表情大部分看似是痛苦的,因为“快感中枢”和“痛苦中枢”是邻居,彼此太近,容易互相牵连。
这种表情其实并不是所有表演音乐的人身上都能看到,也不是所有被音乐触动到的人都会马上成扭曲状,否则的话,音乐就是原子弹,早把人类给灭了。
正如阿城原文里所提到的,光有刺激是不够的,刺激还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于音乐而言,要让快感中枢开始放电的音乐刺激程度,除了技术和情感之外,我想还需要加上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忘我。《乐队的夏天》里“大波浪”的李剑和“重塑雕像的权利”里的华东都是忘我型的音乐工作者。他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最高的忘我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
“重塑雕像的权利”第一次在乐夏露脸的歌曲是《Pigs In The River》。因为我不懂乐理,英文又差,其实听不太懂,却能强烈感受依次递进的节奏,感受到在节奏中有层次变化并愈来愈浓烈的情绪。而与节奏和情绪相对应的,是华东不断扭转着自己,全情投入,但与此同时又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队友,整个乐队和乐器完全融合。华东忘我的的肢体语言,自有华东式的优雅。或许正是这种优雅的忘我,对应的是音乐里克制的前进,营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魅力。
对于乐队,华东自己也是接受外界的表述,比如严谨、冷峻、理性。据说他保持的斜长刘海,长度也是固执的,十几年没有变化。有人说,他们在舞台上就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如果是这样,那么华东就是一台忘我的音乐机器。
重塑第二次站在乐夏舞台上是唱《一生所爱》。这次是贝斯刘敏主唱,也有两人对唱。这一次华东不再仅仅是忘我的音乐机器了,他还是忘我的爱人。
《一生所爱》这首歌太深入人心了,只要一听,眼前便浮现“大话西游”的经典场面。“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文字和音乐一样,只要和人的体验相契合,必定有情感共鸣。谁都会有爱而不可得的痛,或深或浅,这些痛常常被世人一再咀嚼,一次又一次,苦海之中,翻起的是苦涩滋味,却又让人再次心动。所以,我倾向于,这一次是歌词或者音乐首先刺激到了“痛苦中枢”,然后很快殃及到了“快感中枢”。
于是,华东再次出现了更加忘我的身体语言。在将爱恨交织的时空穿越之后,他如拉丁舞般的身体扭动,他从遮掩的头发里微弱睁开的迷离眼神,他恨不得把话筒吸进去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最后,他从无限旋转的浩瀚无垠的苦海里伸出手,无尽地伸向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还需要补充一下。音乐在作用人的快感中枢和痛苦中枢的同时,还会激活脑中的记忆区,所以在忘我地一边快活一边痛苦的时候,你还会顺便想起什么,并且毫无抵抗,你以为你全部遗忘的,会被音乐利用神经中枢又全部唤起。
“但对于我们乐队来说,我和刘敏在一起很长时间了,而且还结婚了,所以我们俩永远会在一起,虽然现在鼓手换了,但一直用这个名字的乐队去演出,用这个乐队的方式去创作,去出唱片,那是因为我和刘敏的存在。”
这是我听歌后去网上看到的2016年的一个采访。但是,我在微博上听说在豆瓣里有个小组,小组里的人都在说他们已经不在一起了,甚至说,华东已经有新的女朋友了。

乐队的夏天之一生所爱

文 / 文学院   徐珊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幸福的每一个瞬间。
“亲子幸福书”是一本期待父母共同参与共同书写的大书,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爱与自由的感悟,探讨依赖和独立的话题,一起进步和成长。

亲子幸福书

今天是母亲节,也是孩子学校为孩子们举行14岁青春礼的日子!圈里满屏洋溢着儿女们暖暖的爱意,青春礼现场也激荡着昂扬的青春气息,不觉间思绪飞扬,我也想晒晒爹妈,聊聊他们的青春故事!
爹妈今年都80多岁了,他们呀,是我心中最最伟大的父母!
老妈和老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都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是,他们却是最有前瞻性,最有眼光,最有见识的父母!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闭塞,读书人不多,挣钱的门路也不多,除了种地就是种地,也不像现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家里孩子又多,我们共姐弟5人。我的父母伟大就伟大在早早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一门心思要让我们姐弟5人读书学文化!可学费,学费从哪里来呢?每分每厘都是爹妈在土地里刨出来的。记得最清楚的是每次放假,那是既高兴又惆怅。高兴的是终于放假了,惆怅的是这开学的学费怎么办。从老大到我这个老小放假都要干活攒学费,大的帮着父母种菜地,浇水。那时候浇水可不像现在水管子一接,电闸一推,水就哗哗哗地有了。那真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方式,全是人工,压水井,一下一下压着,把水从地下压上来,每人轮流100下。这可不像现在我们去农庄体验生活,随便玩玩,这是真正的生活,不,是生存。浇一次菜地要三四天,并且过三四天再来一次,就这样周而复始。每一轮菜地浇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都落下了病,伤了胳膊,现在是老爹胳膊抬不起来,老妈胳膊也总是疼。大的浇菜种地,那像我这个小的就是放羊,放鹅,等羊鹅长大了卖钱交学费。
面对这样的囧况,村上无数人劝我父母:让他们上学有啥用?要是都种地,哪能这么受苦,还欠一屁股债,老了有你们受的苦。妈妈却说年轻受苦不算苦,年轻轻就不干,老了那才受苦呢!
我那从没上过学的父母就是那么有眼光,就是那么执着,就是这么有情怀,他们虽不会给我们讲什么深奥的道理和名人名言,但他们用行动告诉子女青春该怎样拼搏,青春该怎样不留遗憾,青春该怎样熠熠生辉,这样才能拥抱美好未来!他们一心坚持让我们上学,无论别人怎么说,也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甚至去东家借钱去西家借钱。他们说受够了没读书没知识的苦,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读书!
小时候想不明白,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妈妈,那瘦小的身板里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等自己成了妈妈,豁然明了,是妈妈这个身份,让她全身充满能量,她像巨人托觉着我们永不放弃一路攀升;她像灯塔,一路指引我们走出迷雾,寻找光明。她像超人一路引领我们越过高山追寻梦想!不,她就是她,就是妈妈,这个称号让她有足够的能量养育我们,呵护我们,指引我们!
有这样倾尽全力的父母,儿女们又怎敢懈怠呢。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姐弟5人都上了大学,就连我这个老小,全家公认的“最笨的人”竟也读了个大学,嫁了人找了工作过着不好也不坏还不错的生活。现在父母总该歇歇了吧,才不呢,即使我们现在也当了父母,爹妈还是总操心着我们每一位,他们担心你过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家里孩子淘不淘等等等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爹妈,你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儿女,这才是最闪亮最动人的青春!
爹妈,女儿想你们了,等放了假就回家!

文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张新丽

最美青春

糖宝马上要上幼儿园大班了,五岁的她拥有了一个虎弟弟。还没见到弟弟的时候,她为我们对虎宝的牵挂而吃醋流泪;可一见到虎宝,她比我们还更欢喜疼爱,抱着虎宝一顿亲。虎宝偶尔大哭大闹,糖宝就模仿他的哭声,因为实在模仿得太像了,吓得虎宝瞪大眼睛,哭声都停了;继而虎宝感觉没有下文,就继续哭,糖宝继续学,虎宝又莫名瞠视,不敢吭声。如此循环反复,把一旁围观的大人都逗乐了。
糖爸和糖妈对小糖的教育近乎垂拱,我更是陪玩型的,只有小糖的奶奶偶尔会聊发传道授业之兴味,给糖宝上几堂数学课。因为我们晚辈几个大肆宣传爱的教育和理性引导,当年以对子女严厉批评教育出名的老妈也不得不耐起性子用带着土腔的普通话跟糖宝讲解。为了跟上时代,老妈会一边洗菜做饭,一边听视频讲解,做了几十年数学老师的老妈又成了一个新学生。
糖爸和糖妈希望小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小糖的兴趣爱好也极尽鼓励之能事,常带她去参加舞蹈班和绘画班。有时候去外面吃饭,遇到小朋友的游戏区,小糖一定要停下来玩上好一会才走,糖爸糖妈也都耐心在一边等候看护。我们大人时时跟糖宝说:没必要一定争做第一,做事的时候专心投入就好,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要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糖宝倒很“听话”,又活泼又快乐,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到了她这样就像过耳清风,很快就忘了。她一个人玩积木,做手工,画画,可以好几个小时浑然忘我。她健壮可爱,聪明有趣,喜欢一切诙谐搞笑的东西。她画中的人和动物,个个都像她一样,总是乐不可支,让人一见忘忧。
我们期待着糖老大和虎小宝的“糖伯@虎”组合会有更精彩的故事。

图文 / 文学院   郭浩瑜

糖姪画记⑥

自由背包客

背包在路上,看高山流水,看蓝天白云,看阳光总在风雨后;背包在路上,一起自在徒步,一起勇敢攀登,一起广阔天地自由行走。
“自由背包客”是用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更是用心走出美丽新世界。大家在此分享关于美与自由的感悟,一起看见更美的风景和更好的自己。

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旅行,仿佛变成了一种奢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焦虑的带娃之中,我们可以选择带孩子或约三五知己,在广州周边的大山中、田野间,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既不影响抗疫,又能锻炼身体、放松心情。
户外魅力何在呢?
首先,户外可调节心情。人生际遇难料,贫或富,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情。在困境中,我们可以选择怨天尤人,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当你累了,那么,请慢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也许明天,又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户外,可以让我们呼吸新鲜空气、累筋骨而松神经。在极度的身体疲惫之余,已经没有力气怨天尤人了。睡一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户外活动除了放松心情之外,还可以锻炼身体。登山是一种持续的有氧运动,一整天在山间行走,肩周炎、颈椎病等等都会远离。徒步不需要特殊的体能和技巧,可根据自身体能调整速度和强度。登山也没有特别的年龄限制,从三四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山去户外运动。对于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的人群特别实用。户外可促进睡眠,也会使人胃口大开。曾经带几个平时挑食的孩子爬山,下山后路边的炒粉,孩子们竟觉得是长那么大吃过最美味的食物。爱自己爱家人,最好的就是尽量让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不要给家人增加负担。
再次,户外可收获美景。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如果有可能,要尽量选择看更多的风景。雨后云雾缭绕的群山、春天盛开鲜花的高山、秋天金黄的草山、傍晚晚霞中的山脉……
无论是天气晴朗还是蒙蒙细雨,大山都会呈现他独有的姿态,只要用心去看,都能发现美景。
另外,户外还可锻炼人的意志。户外有不期而遇的美景,也有不可预料的风险。每次攀登时有多艰辛,到达上顶就有多舒畅。每次户外,都能体验到坚持所带来的酸爽。走得多了,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大自然会赋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各种各样的状况。人生就像户外,户外就像人生,重要的是过程,是体验。财富不能让人成长,但户外可以,经常带孩子户外,可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独立、勇敢、坚毅的品性。
细数那些年一起爬过的山:
1、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天河区,可导航到筲箕窝水库,大约十五分钟车程。徒步时间可根据线路长度调整,一般3~7小时。适合4~65岁人群。可自带午餐,也可下山后筲箕窝水库附近找农庄午餐。
难度一星;部分路况可参考以下图片。
2、天堂顶
天堂顶位于广州从化良口镇,海拔1210米,为羊城绝高峰。车程两个半小时左右,徒步线路约17km,徒步时间约8小时。难度级别为三星,登山途中无补给,需自带水和路餐。正常适合7~55岁有一定户外经验的人参加。
3、大南山
大南山位于惠东,有广东小“武功山”之称,最高海拔1250米。夏天可领略绿色高山草坡的风光,秋天可欣赏金色满目的壮丽景色,遇上云海的几率也比较高,是值得多次参加的一条路线。车程约3小时,徒步线路约12km,徒步时间约8小时。难度级别为三星,登山途中无补给,需自带水和路餐。正常适合7~55岁有一定户外经验的人参加。
4、莫六公山
莫六公山位于清远阳山,拥有绝美的山脊线,最高海拔1000米。车程约3.5小时,徒步线路约11km,徒步时间约6小时。难度级别为二星,正常适合5~60岁的人群参加。徒步路线大多是在山脊上,可领略千峰竞秀的美景。
5、英西峰林
如果觉得前面介绍的几条路线太过难走,那么,这条线路适合任何人,因为整条线路没有坡度,也没有难度。在稻谷成熟的季节,还可以在广东的小“桂林”欣赏风吹金色稻谷的美景。英西峰林的山峰,酷似桂林。英西峰林位于英德市,车程约3小时,无难度级别。
6、通天蜡烛
通天蜡烛位于广州从化良口镇,海拔1047米,是从化有名的千米高山。每年四月,山顶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像红烛照耀天空,所以取名“通天蜡烛”。车程约2.5小时,徒步线路约10km,徒步时间约7小时。难度级别为三星,登山途中无补给,需自带水和路餐。正常适合7~55岁有一定户外经验的人参加。
……
户外小贴士
打算入坑,装备先行。恰当的装备可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装备包括:登山鞋、速干衣、登山裤、登山杖、护膝、登山包等等。户外活动,充足的水是必须的,脱水会非常危险,正常情况每人每天需备2L,整个户外期间,需小口多次的喝水,以防脱水。

文 / 图书馆  张春燕

每一座爬过的山,都算数

《紫荆树下》征稿启事

《紫荆树下》是我校工会和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创办的反映女教职工工作、生活及精神面貌的电子杂志。杂志面向全校教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杂志的宗旨是展现美丽,追求理想,时尚生活。
《紫荆树下》是电子季刊,逢3月、6月、9月和12月刊出。
《紫荆树下》作为我校女教职工工作内外宣传的又一重要载体,作为华师女教职工展现自我的舞台、幸福心理的驿站,注重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来充分展现姐妹们“用心工作、健康生活”的风采。
《紫荆树下》招募美文如下,诚邀您惠赐佳作。
一、征稿对象:全校教职工
二、栏目设置:
资讯瞭望台(工会活动撷影)
紫荆丽人秀(女教职工风采)
紫荆大讲堂(教学科研收获)
麦田守望者(师生感悟故事)
读书咖啡吧(深刻睿智书评)
文学手工坊(原创文学作品)
亲子幸福书(温情亲子教育)
自由背包客(抒情优美游记)
女性养生堂(健康生活理念)
三、投稿要求:
1.内容积极健康,图片丰富多彩,结合工作,贴近生活。
2.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和联系方式。稿件字数不超过三千,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尺寸不小于1200x800像素。
3.文章如被采用,会及时通知作者。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必须来函声明。所有稿件择优刊发,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四、杂志官方网站链接:华南师范大学女教职工幸福伊家园
http://gh.scnu.edu.cn/ngw/index.php?s=/Article/index/id/160
《紫荆树下》编辑部

与您邀约,恭候美文

投稿邮箱:463611443@qq.com
投稿咨询电话:020-85211040

华南师范大学工会

《紫荆树下》2022年第2期

展现美丽
追求理想
时尚生活
幸福驿站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