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声》第8期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课程与科研中心    2021年8月第8期

CONTENT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006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人民日报》评论)

010   读史可以明志 拓展思维深度(关越)
015    怎么来、怎么舞、怎么美(卞一贺)
018   以生为本 五育并举(韩玉钦)
021   构建新型课堂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权利(王新宇)
025   尊重学生 在课堂中成长(戴欣)
028   让学习真正、有效发生(王婷婷)
031   创造逻辑的场域,培养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张宇燕)
035   让学习真实发生(李情)
038   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南俊红)

特别关注

核心议题——写在“希望杯”之后

CONTENT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041   “学本课堂”观念下的教学案例探析(王超)
047 探索智慧的学习型课堂(杨小丽)
051    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成长(韩旭)
053 贯通学生学习,涵养家国情怀(周静)
057  构建四有体育课堂(张莹)

第一学科

060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教育(党春玲)

与书为伴

064    这个假期,老师们在读这些……

核心议题——写在“希望杯”之后

“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各方密切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意见》的印发实施,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福祉、回应百姓教育关切的生动体现。《意见》传递了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坚强决心,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
这是一份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目标,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为重点,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方向的重要文件。《意见》统筹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在校内方面,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使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兼顾校内校外,体现出对当前义务教育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的系统思考、综合施策。
这也是党中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所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意见》统筹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要求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评论

“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意见》起草组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部分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专家和培训机构代表座谈会,摸清基本情况,并迅速梳理了近几年来校内学生减负工作,开展了10个省份100个区县1.86万家培训机构、68万名学生和74万名家长的大数据评估,对校内和校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研判,搞清因果链,理清责任链,弄清路径链。《意见》的主要政策经过充分论证,广泛吸收采纳了各方的意见建议。《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于近日印发。(教育部网站)

针对综合治理的实施路径,《意见》科学统筹专项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两项工作。以专项治理体现鲜明态度。《意见》对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重拳出击,大力规范。以改革创新展现长远眼光。《意见》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等作出明确要求,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制度基础,为工作科学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定能显著减轻,教育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方塘)

2021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特别关注

特别关注

学校重视课堂改革,将2021年定义成民族小学课堂改革元年。做一件大事,总是需要有一名总指挥官的,我想窦校长应该就是课堂改革的指挥官、领航者。改革这个过程必然会经历一次次的阵痛,但没有什么事的达成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如果有,那说明此事意义不大。其实就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有勇气,更需要勤回头看,过程反思,总结规律,策略调整。作为年轻人,作为略有一些教育理想的年轻人,我希望与领航者一道,将改革继续推进,让改革红利落到学生身上,把对知识的渴望浸润到孩子的心里。
下面谈一谈关于《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这节课的一些反思。
一、选题有策略,授课教师要与这节课看对了眼
这次选择了学习科学史的一节课,并不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其实一直都是受到质疑,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一课。因为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对科学的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其历史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其本质,在不了解何谓科学的前提下去学习科学,动力不会长久,深度也有限。所以我决定大胆挑战一下。还有一个原因,是曾经在北师大听过一节科学阅读课,教师引领学生从文字中找寻科学历史的秘密,梳理脉络,循循善诱,别具一格。
1.全学科阅读。上个学期,学校成立了三个中心,于昊老师大力倡导个学科开展阅读,也就是全学科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科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此举措也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这节科学史的课就很适合用阅读来进行学习,如果老师进行讲述,那前期肯定也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为何我们不把阅读这件六年级学生也可以做的事让他们自己来完成,我们不必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书上那些原汁原味的知识多有味道。这个方式决定之后,老师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了,选取合适的书籍,从中进行删减,设计阅读导学单。阅读学习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不能给太多不能给太深,在不明重点时,学生会被杂乱的细节所吸引,而错过要点,所以内容上教师要进行设计。

2021年的“希望杯”落下帷幕,个人认为“希望杯”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包容性,老师们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择上课模式,自主选择年级,可以在上课备课期间充分将自己的想法思考付诸实践。各学科教研组内融洽的人际氛围,可以让年轻老师们心无旁骛地成长,稳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素养。
从2013年开始,我便参加了希望杯评优课,每一年,教研组内老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备课,让我得到了切实的成长。我从老教师身上学到了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更学到了上一辈教师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比如责任、认真、稳重,这些都是太值得传承的教师职业道德,在这个时代里,这些尤为珍贵。
本次“希望杯”,我们围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开展课的设计。课堂从教引向学,这种转变其实不易,但没有人否认,这种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由教书转向育人,让孩子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一点深刻的成长,这是一名教师真正应该做的。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读史可以明志 拓展思维深度

四年级科学学科 关越

完,30分钟就过去了,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死气沉沉,谈何自主学习。在与窦校长张老师于老师交流后,我们决定进行取舍,再压缩前期各组介绍,完善深化探讨交流。在7班,我就用了一整节课进行交流探讨,自主学习的效果出来了。之后我再去完善探讨深化的环节,利用小故事等手段去一步步引导,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全方面的思考问题,当时间充分时,小组探讨才有效,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组组之间的碰撞才能更刺激。一节课的设计,我们必须要抓住最重点的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明确了,我们再设计环节和细节时,就不会太跑偏。在课堂上内容太多未必是好事,内容就代表重点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该把力量打在哪,学习目标更不容易达成。
      

2.深入思考,小组碰撞。上课的前提是课前的阅读,而课上最主要的就是交流,碰撞,深化,表达。这一点应对着生生之间的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本节课上,我设计了一些小故事,小策略来引导学生们可以讨论出更多的内容,比如文艺复兴简要资料,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叛变等可以引发思考的小故事,有些内容突破学生固有认知,形成矛盾,这时容易迸发出新的思考。另外窦校长所提出的小组X成员,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小组内讨论是主要,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3.翻转课堂模式。其实这节课有些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学习,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交流探讨,让课堂更有效率。翻转课堂看似更轻松,实际上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去成为了一名学习设计师。翻转课堂成立的前提也是学生具备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课前的认知,课堂上效率将大打折扣。
4.学科融合,知识跨界。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是跨界的,更像是一节关于早期科学发展的阅读课,学生分析课文,之后进行交流。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因为知识其实是融会贯通的,我们不是培养专业人才,育人才是小学阶段的最主要的目的,学科融合,能让学生更全面的看待问题,将知识进行迁移,将体验进行内化深化。
二、一堂课的设计,要有侧重,要会取舍
1.想要的越多,失去的越多。这节课的内容本身是比较多的,但是都比较浅,更多的是了解科学家提出的科学理论,而没有去深挖科学自身的研究过程和科学家自身的科学精神。在深入研究教材后,我觉得可以进行改变,可以利用这节课,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也和导师们商议,看如何改变。而改动之后,内容就更多了,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完成目标,所以我需要再进行分析,进行取舍。通过两次试讲,我发觉如果把时间更多的給各个组进行介绍,那课堂效率很低,探讨氛围几乎没有,两个学生讲,其他学生听,不感兴趣的连听都不听,而八个组依次讲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2.教师做该做的事。在正式讲完之后,我觉得是有遗憾的,因为从时间线中,学生讨论出了崇高的科学精神,而更多的哲学层面,方法论层面的内容学生没有说出太多,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将科学自身与社会、历史、经济、技术发展形成联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前几次试讲,教师的话语太多,

一、培养学生舞蹈文化素养的舞蹈课
舞蹈来源于生活,藏族舞蹈多为腿部颤膝动作,是什么影响了动作的由来呢?藏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服饰,让人们肢体受到限制,不由自主的颤膝。是什么影响了舞蹈?是地域的文化。本节课的舞蹈《阿细跳月》来自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的彝族,彝族人民更是信奉火,把火作为本民族的图腾,他们更是拥有刀山敢上火海敢下的精神。他们的舞蹈阿细跳月就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就像舞蹈课中“三步踢腿”的动作,来源于他们的传说,并真是的反映了生活。我们的舞蹈课一定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几只舞蹈而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培养一种肢体表达的能力。学几只舞蹈容易,但过一学期学生们基本上就忘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来自于我们教学的出发点错误。只有让学生从了解舞蹈文化开始,了解动作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跳,才能知其所以然的自由的舞蹈。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才会记忆深刻。我还需深度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设计出学生喜爱的舞蹈课。

而 正式讲课时,教师的话语又太少。教师应该在该他出现时及时的站出来,对课堂的发展有一个正向的引导。可以是通过课堂的设计,也可以是通过对某位学生的评价,这可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功力,在课堂上有敏锐的嗅觉,能一下子抓住一个时机。有时候教师的话多一句则多,少一句则少,分寸需要拿捏到位。这应该是需要时间和经验去积累总结的,我也会在自己的课堂中有意识的积累经验。
        三、课堂以外的重要
       从2019年开始,我便对天文和科学史颇有兴趣,经常去野外进行星野的拍摄,同时也阅读了一些科学发展史的科普书籍,如《时间的形状》《上帝掷骰子吗》《科学的历程》《星空的琴弦》,这些书籍让我更清醒地认识了科学。在这个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今天,我们对科学已经有些麻木,这个时候再去回看科学发展的历史,尤为重要。通过阅读,我自身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培育了科学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论是中国的科学家还是西方的科学家,这一点都是科学精神中最核心的一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教师,我就应该把这一点传递给我的学生们,也无愧于教师这一行业。了解历史真的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学史可以明志,知古方能鉴今,读史可以明得失。
       这节课结束后得到了一些老师们的认同,我个人是很高兴的,当然我更应该理性回想思考,就像本课的主旨,回看历史。备课过程,收获颇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们!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怎么来、怎么舞、怎么美

三年级舞蹈学科 卞一贺

蕾舞拉伸、本节课阿细跳月舞蹈的上肢的手位和脚下左右腿交替的练习,为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铺垫,美中不足的是时长过短,还可在细化、充分的练习达到热身作用,欣赏者的角度也更完整。
       2.本节课的音乐可能暂停的时间不当,过于考虑学生的练习,有些忽略音乐完整性的结束。
      3.一节好课是在不断的否定,不断的肯定中成长起来的,我很幸运能遇到良师,能拥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锻炼自己。一节好课荟聚了特级专家任老师,学科主任赵老师的辛苦和悉心指导。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我的教书之路,路漫漫,我仍需深度研究,不断努力,未来不断的做出好课,不枉费学校、学科赵老师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负责。

二、舞蹈动作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这次的舞蹈课《阿细跳月》打破了常规舞蹈课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文化,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动脑动手去开发动作,从他们的自主探究,小组探究中提炼动作元素,最终形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彝族舞蹈代表性的动作。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后再深入的规范、讲解舞蹈动作,反复的自主练习,小组练习,教师示范,师生间配合的不断深入记忆。这种良性的循环,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下欢乐的舞蹈。情境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舞蹈当中,感受民族文化,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并产生深度记忆。
三、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就是美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像这句诗词说的那样,当任何行为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的情感时人们就跳起来了。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我在参加启航杯时,赵老师和我做过前侧,记忆特别深刻,赵老师给我画饼图做ppt到晚上10点多。那一晚我们都没有吃饭。前测的内容是①“你会跳民族舞吗?”②“随便放个音乐你能舞蹈吗?”前测结果不尽人意,我其实也在想舞蹈教育哪出问题了呢?我们国家有那么多国际一流的舞者,我们更是有像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那样高等院校。随便找出一个孩子让他唱首歌、画幅画都能够很轻松的展示。可舞蹈却不能,他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也不曾掌握这种技能。在赵老师帮我备课的过程中,我慢慢的明白了,我想可能是我们的舞蹈基础教育的方向错了。我的舞蹈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肢体表达情感的能力,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美,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提高审美的能力。所以在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能够从面部上表达喜悦的情感,甚至有的学生高兴地边跳舞边呐喊。
四、改进之处
1.本节课第一环节是来自于赵老师的指导,编排的基本功热身活动,专业的芭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所遇到的挑战。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想要让学生做到主宰课堂,那一定需要考虑到知识的难度、学生理解水平差异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曾经改过三版课,前两次的调整其实都还是在教师主导的课堂,最后这一次,我们索性就让学生把这节课“演”出来。最终,通过窦校和党主任提出的中肯建议,我们将这堂课的基调定为第二课时,也就是改变为一堂以任务为驱动的绘本故事课。以任务为驱动的课堂,则可以让学生主动学,绘本故事的学习已经在前一节课进行过,那么这一节课就可以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完成课堂目标的设立后,我们继而就需要将这堂课的核心任务搞清楚,从核心任务分散出一系列为这个核心任务所服务的小任务。一节课要有整体性,并不是松散的。比如我的这堂课的核心任务就是演戏剧。将阅读的绘本故事演绎成一部戏剧,而这个任务之下,需要进行人物梳理、绘本内容复习、小组角色安排、演练等环节,共同串起这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将课堂还给孩子们,相信他们能够主宰课堂,其实孩子的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所以学会放手非常重要。在难点方面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一味地让教师让步,甚至没有发挥作用。而是说,在课堂中,教师不是完全地将课堂全部教给学生,我们也要注重在遇到课程中的难点的时候进行追问、引导、启迪,这样能够将课程的内容引到更深的一个层次。
        因此,本节课设计的“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核心任务也就是表演为驱动,引领学生对绘本的深入学习。一切都是为“表演”来服务。第二,情节的回顾。对于绘本故事的回顾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将绘本变为“剧本”,体现了情境任务的价值。并且,加入了“剧本”这个真实情境后,情节回顾不仅仅是对绘本内容本身,还有着更高的要求,即演绎,比如体会角色情感、肢体动作、台词等等。这正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让学习变得有意义。第三,作为六年级这样的高年级学生,他们需要有不同于低年级的英语学习需求,他们需要有自主的学习空间,锻炼自身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灌输的阶段,这也正符

这学期的希望杯已经结束,但是这次对教学模式的改良与探索并未结束,相反,这反而是一次新的起点。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马校长高瞻远瞩的教学改革理念。而此次希望杯,让我也深刻地体会并且经历了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什么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非常感恩感谢有这次宝贵的机会,作为新老师参加希望杯比赛,也更感谢学校、马校长、以及各位领导给予的机会,让我在民小的平台上不断更新自我、不断砥砺前行。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此次希望杯比赛带给我的思考以及我自己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中心
本次课是一节绘本课,如何呈现绘本课,并且能够让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成了我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以生为本  五育并举

六年级英语学科 韩玉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希望杯的备课、试课、改课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有了很多感悟与反思。
一、构建有意义、有意思的课堂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单元学习主题设计,是将它与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设计出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用真实的任务情境把学生带进课堂,用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评价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单元的视角整体备课,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每一课在单元中承担的功能,清楚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循序渐进地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我对课堂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合了正常的学习规律。
       二、五育并举的课堂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近些年一直倡导学科育人的理念。我们需要将素质教育引入课堂中,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层面的东西,更需要将人文价值带到课堂中。这次绘本课我们是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演绎绘本故事,而这其中其实在教会学生绘本故事、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的同时,提升学生美育方面的品质。感受故事人物的情感,提升共情能力,体会角色的表情、动作,学会控制情绪的表达,与此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一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拓印在纸张上的知识,同时还有透过层层纸张冒出的情感之泉。
       三、探索之路未停止
       前期的试讲磨课是最能够让自己发现问题的过程。比如像之前,我的课堂基本上还是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整个课堂的呈现依旧是教师主宰的课堂,经过窦校、党主任以及英语学科老师们的指导建议,我才意识到自己课堂的状态差强人意,因此一次次地教研、调整、打磨,到最后呈现得比之前要有很大进步。这个改变的过程很痛苦,但是痛并快乐着,当自己真的做出改变后,你会发现原来改变是一件好事。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更需要有用于创新、用于改变的魄力,希望今后我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课堂模式的思考,多去思考如何将课堂更多地还给孩子们。过程艰难,但结果总会比之前好。
       最后,特别感谢这次希望杯,感谢校领导为我们教师搭建的平台,让我们真正切实地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落实到自己真实的课堂,并且还有难得的机会观摩其他学科进行的评优课。我今后一定会珍惜这次所学到的精髓,坚定不移地将课堂改革的 理念融入到后期的课堂中。再次感谢感恩!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构建新型课堂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权利

五年级语文学科  王新宇

第一,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课堂上要舍得给时间。最初,我总是在提出问题后迫不及待地让孩子们来回答,但是举手的只有寥寥几位,绝大部分的学生只能等待别人的答案,听一听,而后我积极地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再举手发言,这样经过思考的内容才是课堂需要的,学生需要的。
第二,给予学生提问与出错的权利,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课堂上的错误与疑问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在试讲中,学生上台回答时出现了有争议的内容,台下学生对他们所说的“曹小三的心理活动变化”有不同的见解,孩子们很积极的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思维,在双方的阐释中,他们对侧面描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三,将教与学让给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是简单的汇报,更重要在于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活动应当以学生的评价、补充为结束,而不是以汇报、发言为结束。在课堂中,我将汇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来控制的课堂的进行,引导他们询问其他学生的想法,其他学生则会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展示不同之处,这样天然的形成了评价、补充过程,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也更加的顺畅、自由。
三、以问带学,以评带学
学生是个性化的学习者,对知识的习得与理解是一个主观的内在过程,教师应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而驱动学生学习的链条就是教师的问题、课堂的任务。
第一,对于整节课堂应当有一个主问题,即学习目标的体现,其应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整体性、提升性,这要求教师在学生已学内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设想,它的答案并非是很快就能得出的,这样学生才能有思维的空间、阅读的空间。在《刷子李》的课堂上最中心的问题就是“作者是怎样体现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反映在课堂上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分析已经掌握的“动作、语言、外貌”描写,

第一,教师对于教材要有深刻的解读,对于学情有深刻了解,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对于学生的依赖性极大,这也导致了课堂的随机性与发散性,极大地考验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引导能力,这要求教师本身对于所学的内容与学生本身有着充分的了解,创设能够引导学生思维的有意思的情景。一开始,我对于课文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到位,在前两次试讲中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总是回答“说得很好”“讲的不错”,无法产生新的学习与思考,当我加深了对教材的掌握,就能迅速判断出学生回答的不足,以引导、追问的方式推动课堂的进行。
第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宁静、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自然平和,卸下自己的精神防御,进入学习状态,维持良好的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这样才课堂上我们才能听见有意义的质疑与争论,听到沉浸的欢笑与鼓励。在讲授过程中,刚上课的时候学生往往过分拘谨,不敢大声发言,不敢举手质疑,等到学生沉浸其中后,我们就能听到鼓励声、质疑声,学生的思维才真正的活跃起来。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助燃剂。
第三,关注立德树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首先强调了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在课堂上要有思考、有见解,不是照本宣科,要言之有物,有层次、有逻辑。更高层次要培养出具备深厚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以课堂去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格、性格,并且不单单是在课堂的最后升华思考,更是要渗透到课堂的每一分钟,利用到课内课外。
二、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权利
如今不断强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课堂的目标总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初我在上课时总是着急学生答题打不到点上,汇报的内容总是说的不对,台下的孩子缺少质疑等等,充满了对时间、获取、知识的焦虑,后面我会不断的提示,怎样回答、关键在哪里,我们要纠正这种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的行为。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一、关注学生“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设计”什么
1. 依据低段学情,设定学习情境,点燃童真童趣的创作激情
这次希望杯,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小诗《彩色的梦》。教参中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能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彩色铅笔画的梦,并仿照课文相关段落把自己想画的内容写下来。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写作并非易事,不少同学听到“写”就开始打退堂鼓,认为自己“没得可写”。况且是仿照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并且是以诗歌的形式,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在设计教案之前,先根据我对于本班学生的了解进行了访谈式前测,发现学生虽然对“写”犯难,但是对于“梦”这一意象想说的话有很多。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喜爱又恰如其分的学习情境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点燃写作的热情,解决由“想象”到“落笔”的难关。

同时会发现没有深入学习的知识点——侧面描写,以此为基础再深入学习、理解,这样在课堂中既有复习巩固,也有学习新知,让他们循序渐进的提升。
第二,课堂的架构来源于老师,但小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成。在多次的试讲中,我发现现在的课堂与学生的学情联系十分紧密,他们的学习状况、理解能力、班级架构都会影响到课堂的进展与学生的生成,所以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与预设,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发言有充足的应对与精准的评价,保证思考的容量,引导学生的生成。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有价值,无论是提问还是评价,教师所有的话语都是为了推动学生思考、学习,所以此前课堂中经常出现的,无意义的重复学生的发言,简单的总结学生观点都不应该是教师所做的,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要在学生提不上去的的时候搭架子,在学生想不到的时候开思路,在学生思考的时候保持沉默。在《刷子李》的教学中,教师只负责抛出大问题,而小问题如某句话的作用,某一点的分析,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唯有当课堂陷入停滞时,我才会抛出新问题,这样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状态,推动课堂生成。
第四,学生对于课堂评价的充分利用。课堂评价应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设计,贯穿于整个学习任务当中。学生能够结合评价标准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已达成哪些目标?接下来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明确的指导作用。本节课中核心目标就是“感受侧面描写”,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课堂上作文修改与佳作推荐,都是服务于此,在交流中体会作用,在写作中尝试运用,在赏评中感受优劣。
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应贯穿于整堂课当中。教师应明确每一环节要达成的目的,以及这一环节对于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的回答并不是教师的预设,也能用评价语引导学生学习,做好范例,在确保学生已习得方法后,再让学生明确目标开展学习。同样在学生评价的时候,要重视他的发言,该较真的时候需要强调。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尊重学生 在课堂中成长

二年级语文学科  戴欣

自己作品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降低写作难度。为学生搭建了一条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2.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再认识
       通过此次备课,我发现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创设恰当的单元主题学习情境即单元主题活动能够更好的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通过单元的学习活动,逐课逐步落实“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的语文要素,学生能结合本课的核心任务,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学习欲望强烈,学习氛围浓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核心素养,实现高效语文课堂。单元的主题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做到把教材当作“例子”,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建构主动思考的意识,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于是我依据学情设定了学习情境,情境式学习是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本课依据六一儿童节的真实情境,结合单元主活动主题,设定了“献给童年的礼物——为自己写诗集”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对于写作的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充分依据低年级学生想象丰富、喜欢用画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基础学情,本课设计了“诗配画”的延伸活动,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将脑海中的想象落在纸上,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加强了学生对于写作的信心。
2.精彩的课堂不是教师的展示堂,而是学生的绽放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写作,学生需要通过老师搭建的学习路径“有的写、学会写”,因此在上课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掌握更丰富的提问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反复的提出相同的问题直到有人答对。好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热热闹闹的,而应该是有思考,有生生互动,有思想碰撞的。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可以通过本身的学习进步,更能通过整个学习场中的互动完成自身潜移默化的投入和提高,并最终完成自己角度的绽放。作为青年教师,我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的课堂中,总是对教案和教学目标念念不忘,对于学生的生成点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提高。
二、关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只为完成教学任务。
1.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核心任务,搭建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仿写是难点。因此本课在设计中,课前发布主题写作任务,让学生带着目的走进课堂,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在帮助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理解诗歌意境时,我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实施,使学生从画面上直观感受到诗歌第二小节颜色的变化之快、之丰富;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本身的意境;通过多元的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修辞手法,并正确使用;通过丰富的儿童画、图片等小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本次希望杯备课时,我从孩子学习的角度来进行课的设计,将每个步骤中的学生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和阐述,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设置情境,介绍作者的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己进行小组阅读、设计思维导图并进行汇报交流。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我扮演着帮助者,指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在他们遇到问题时,我去指导,给予一些建议。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合作、交流、质疑与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学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2. 合理利用思维工具,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工具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外显化,合理利用思维工具有利于我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非常有助于我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绘本是一篇non-fiction类别的绘本,介绍了非洲三种大型动物的各种特征。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动物进行阅读,再进行气泡图的绘制,最后再根据气泡图进行交流分享。孩子们在绘制气泡图的过程中,归纳要点,理清了思路,掌握到了这些动物的基本信息。在交流分享时,通过气泡图再进行语言的组织,分要点进行介绍,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把握绘本教学的本质,让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化
       在绘本学习中,语法、词句并不是最重要的。绘本具有丰富的故事内容和强烈的情感陶冶功能,学生通过绘本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得到提升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在本节课的绘本中,作者待在非洲四十多年,研究那边的动物,向人们揭示他们的生存现状,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他们的重视,能够做到保护动物,爱护自然。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阅读绘本、交流分享了解动物的特征,并通过教师提供的对比图,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激发对动物的喜爱和爱护之情,体现了学科育人的理念。
       三、精当提问,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我以前的课堂中,从未留意课堂学习的效率,经常会问很多的问题,也没注

学校的希望杯赛课活动结束了,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展示和提升的平台,感谢领导们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收获很多,提升也很快。如何让学习真正、有效率且有效果地发生呢?下面我将谈谈我的感想和收获。
一、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1. 教师适当地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马校长一直提倡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的理念,他主张教师在课堂中减少话语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它落实到英语课堂中。在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让学习真正、有效发生

六年级英语学科  王婷婷

在今年的希望杯中,对于数学教学我想尝试一种新的课型,在选课初期,我比较擅长的是代数计算部分的教学和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因此,我选择了我从来不涉及的《数学好玩》中的内容——填数游戏。填数游戏这节课,我将目标定为:创造逻辑的场域,培养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节《填数游戏》虽然是一节游戏课,但是我在思考让学生不仅仅“玩儿”好,“学”会,还要学会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想事儿”,因此,我对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有以下思考。
一、激趣导入——让数学“好玩儿”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想从“闯关”这个情境出发,让孩子们先“玩儿”起来,热闹起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数学变得有意思,因此我选择了喜羊羊闯关的情境,由蚂蚁元帅、山羊爷爷、牛魔王守关的活动。但是在教学中却发现了问题,

意过提问的逻辑性和深度,经常会问得过细、过浅、过多,这样导致孩子总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我的步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同时思维水平也没有得到提升。在本次的备课中,领导提出了核心问题的概念。核心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 中能够起主导作用,对整节课的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本次希望杯比赛中,我的课的题目是:Africa’s Big Three。属于人与自然这个主题,绘本主要介绍了在非洲生活的三种大型动物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生存现状,希望孩子们了解它们,并能做到保护它们。在第一遍试讲时,我提了很多问题,如:你们想了解这几个动物的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你想了解作者的哪些信息?等,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关联和逻辑性。窦校和党主任帮我精心设计问题,最终将核心问题定为:Why did the writers write this book? 通过这个核心问题的提问,层层深入进行交流,其他的问题也就顺势解决了,如:学生在了解作者相关的背景信息和读完封面信息后,提问:为什么作者写这本书?他们回答的是:向我们介绍这三种动物,接着顺势提问:那你们猜猜作者会介绍三种动物的哪些方面呢?学生猜完后,让他们自己打开书进行阅读对照,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整节课紧紧围绕着这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共读、完成任务、分享汇报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绘本整体的内容进行把握,从而提高他们分析理解归纳文本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本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精准;组内学生没有进行细致的分工,导致一些孩子在小组合作时参与度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谨记校长的理念,真正将学习在每一节课上真实、高效地发生。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创造逻辑的场域,
培养从“头”到尾思考问题

一年级数学学科  张宇燕

中,我尽量做到放手。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这三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有序的进行思考。但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学生独立想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让学生思考完毕,做完题目之后,再进行同桌之间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相互之间“商量好,聊好,问好,分析好”后,再进行反馈,在这个环节中,我不做任何言语上的帮助,从规则,到分析,到解答全部由学生来表达,当然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你先从哪开始的?还能从哪开始?这样关于“想事儿——培养思维有序”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从哪开始,为什么从这儿开始很重要。在反馈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大声质疑,在之后,我让学生上来进行“检查”,思考要完整。
      反思:对于这个环节,我的目的不是教学生怎么做题,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从分析规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检查问题,这是一个完整思考的过程,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学习,做题,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不盲目,不抓瞎,有的放矢的让学生面对生活。
     

因为这些任务可爱的形象,让学生总是“跳戏”,出情境,甚至在思考:为啥这么可爱的形象却帮着灰太狼做坏事儿呢?使情境变得“虚伪”,因此在和学校领导的沟通中,我们对这几个人物进行了调整,从守关的蚂蚁元帅变成笑嘻嘻的红太郎,从憨态可掬的羊爷爷变成怒气冲天的红太郎,从威武霸气的牛魔王变成恶狠狠的灰太狼,让整个故事有连贯性,有参与感,学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我的思考:对于情境的选择,我们虽然不能都以“真事儿”让学生相信,但是伴随着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让学生有参与感,有信念感,而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这种“真”体现在孩子“真信”的基础上,让这种信念感支撑起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会分析问题,遵守规则,创造逻辑的场域
       对于第一道题,我出的是一道简单的3×3的“数独”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规则,虽然这道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存在困难,因此,我的重点并不在于让学生做对题,而是认真审题,熟悉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因此在出规则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读规则,做题,而是通过“比划”让学生感受“行、列”的区别,切实的了解规则应该是什么样的,做一切事儿的基础就是遵守规则。当然,一切逻辑培养的基础就是“读懂规则,寻找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我让学生上来讲每一道题的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够讲明白,他一定是想的明白的,在反馈时,我没有任何的讲述的过程,对学生就是:你来讲,我们听,有问题就交流,在说的过程中给予肯定,为孩子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让他们有的说,愿意说。
       反思:对于初始环节首先要培养:学会分析规则,认识到规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让学生懂规则是初始问题的关键。表达对于学生同样重要,当学生能够说清楚的问题就让学生说,在生生交流中,碰撞逻辑的火花,查漏补缺,当然,安全的表达环境是老师要着重培养的。
       三、规则深化,让学生用逻辑思维,从头到尾想问题
       有了第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于“数独”的规则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学习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一、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当真”
1.挖掘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常说“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作用于生活”但在自己的课堂中又有多少数学知识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以往我在做研究课的时候,每次都很努力去尝试挖掘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实际上自己所谓的真实情境仅仅是引出了课题,却并没有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中,只是打着“生活情境”的幌子,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学生可以亲生经历的,符合生活实际的,还能从中发现一些数学的味道。
在我执教的《分数除法》中,我让孩子们自己一道能用分数除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学生的众多题目中,我挑选了“把 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苹果?”这个题目,目的是为了得到 ÷2这个算式,却忽略了这个情境在生活中的实际性,自己在潜意识中将数学与生活割裂开了。当问题情境缺少了跟生活的联系就缺少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让学习真实发生

五年级数学学科  李情

四、让学习有意思,有挑战,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最后一个环节,我选取了数学书上一道比较难的题,跟数独没有关系,但是想让学生用学会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从规则设置,解决问题,到反馈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是也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能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在这道题中,不断的有孩子发出“难死了”的声音,当孩子们走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办啊?先自己想一想,能不能看到别的,所以我让孩子自己在“难死了”的环节中,想一会儿,煎熬一会儿,就像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了深刻的“纠结”才能对解决问题有认真的思考,知道自己有啥问题之后,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才会有成长!当然,当这一步走不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从全局出发,“培养学生的大局观”,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思:对于学生的成长,他们可能会忘记小学学习的知识点,但是我们应该教完,30分钟就过去了,这样的课堂没有活力,死气沉沉,谈何自主学习。在与窦校长张老师于老师交流后,我们决定进行取舍,再压缩前期各组介绍,完善深化探讨交流。在7班,我就用了一整节课进行交流探讨,自主学习的效果出来了。之后我再去完善探讨深化的环节,利用小故事等手段去一步步引导,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全方面的思考问题,当时间充分时,小组探讨才有效,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活跃,组组之间的碰撞才能更刺激。一节课的设计,我们必须要抓住最重点的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明确了,我们再设计环节和细节时,就不会太跑偏。在课堂上内容太多未必是好事,内容就代表重点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该把力量打在哪,学习目标更不容易达成。

孩子们交流的语言,只有在交流中,思维才能有机会进行碰撞,思维碰撞了,我们才能擦出不同凡响的火花来。
       这次评优课,孩子们之间能相互交流起来,他们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加敢质疑他人的想法,我也渐渐地融入到孩子中去,和他们一同去质疑和提问。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解放了老师,把课堂的权力还给了孩子。同时也是对教师的高要求,只有教师吃透了教材和每一个教学流程,才能更加流畅地接着孩子们的课堂生成,这一点我还需要多磨多练。
       2. 给予足够的思考交流时间。课堂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让他们能够相互启发,达到真思考、真研究、真学习。在我执教的《分数除法》这节课,有孩子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的时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去思考,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过程中一些问题孩子们之间就能相互解决。不要追求课堂的快节奏,而是放慢速度,把时间交还给孩子去思考,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建构。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虽然采取了这些方式,但仍然存在一小部分人是不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也让我反思,如何在小组交流中组织好组长来协调本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应该走进这些孩子的身边去指导他,帮助他。我相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孩子也会有所改变。
       三、今后的教学改进
       1. 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方式等方面的培养,要在平时的课堂就进行训练。
       2. 注重学生的小组交流,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进行分组,分配好每位组员的任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 注重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已有认知的掌握,对教学环节和重点的灵活转换,以应对孩子们不同的课堂生成。

同时,我对比了教材中原有的数学问题“将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生活中对分数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是用小数、整数或者百分数来描述,教材中比较严谨地表达出分数的实际意义,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教材中的几分之几并没有表示数量,而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加贴近分数的实际实用意义。这也让我意识到:当找不到合适的生活情境的时候要读教材,读明白教材编写的真正含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才能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经历了这次评优课,我创设情境有了新的认识。一开始我认为只要是有一个问题情境能够引出课题和算式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所谓的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可以是新闻时事类,需要学生知晓的国家大事或社会现象;也可以是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还可以我们面临的生活问题,需要学生来解决。这些方面都可以挖掘出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来作为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要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把这件事情当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真实发生。同时,我还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情境,不要为了情境而去创设情境,应该是需要情境帮助孩子理解才去创设情境。
二、多一些思考空间,让学生互动起来
课堂改革,开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打破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1. 教会学生交流。我们经常说课上要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起来,相互质疑,这需要我们老师在前期进行引导和培养。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去交流。像“请大家跟我一起看”“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补充吗?”“你同意我的想法吗?”“我对你的想法有补充”类似这样的话术需要教给孩子,让他们形成主动交流、愿意交流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形成一种默契,明白一个人回答完问题后,如果我有其他想法,我就会主动举手来提问,如果我赞同他人的想法,我会给予他掌声,这些都是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数几个孩子会算但说不明白计算的道理(父母或一些课外辅导中提前接触,机械的计算);13%不会精确计算的孩子,1人选择估算,2人完全无从下手,4人在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百位时遇到问题。
       本课作为整数乘法计算的关门课,学生的生长点不仅应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而且要能够类推多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即打通整数乘法计算的通法通则。87%的这些孩子是否已经达到能够解决整数乘法计算的能力?学生之间能否在合作交流中解决一部分他们的困惑或存在的问题?
       本课在学生经历独立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后,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多种算法你能看懂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没教过,为什么你们这么多人都会算?通过小组内交流,首先给组内每位孩子表达的机会,并且交流过程达到初步解决小组内成员内一些困惑的目的;其次,通过小组内同学的交流,启发一部分同学产生新的生成和思考,在全班交流时,可将讨论推向更高一级的层次。
       2. 合理使用教材
       经过反复研读教材和、并对学生一次次地前测访谈,几次的试讲分析研磨后,为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本课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算理,并能真正延伸打通整数乘法的通法,我们团队将本课各环节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设计(114×21没变),主要安排如下:
       (1)本课未用教材中的情境,导入选择让学生练习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14×21,唤起已有的经验。然后对上面算式进行微调整114×21(三位数乘两位数),你还敢挑战吗?意在让学生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迁移至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中,进而通过交流、讨论、回顾算法探索过程,由此受启发总结打通整数乘法算法通则。
       (2)将本课探究的新知应用到学生熟知地生活实际——学生每月餐费统计单,通过帮助班主任老师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兴趣,从而深化对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是整数乘法计算的最后一课,也可以说是整数乘法计算的关门课,即本节课是新授课,也是练习课,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通过前期调研,87%的学生可以借助之前的学习经验解决这节课的新问题,当面对学生“不学而会”的教学现状时,课堂应该做什么?学生进入课堂又走出课堂,他们的思维发生变化了吗?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大胆整改,课堂上主要通过学生大胆尝试、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等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完成学习,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历程,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一、深入研究学生,合理使用教材
1.那87%学生真的会了吗?13%的孩子他们的问题是什么?本课学生的生长点在哪?
问卷调研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87%的学生中一部分学生能够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经验类推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讲解清楚,其中少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

三年级数学学科  南俊红

高效的学习任务设计和核心问题设计是激发生学习动力的佳解决方案
认知科学中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三个关键因素:
A. 我是否喜欢正在学习的内容;
B. 正在学习的内容对我来说是否重要;
C. 我能否胜任这些内容的学习。
如果学习者对于这三个关键因素的反馈都是肯定的,那么学习者就会一直处于主动的学习的状态之中。
基于对民族小学“四有课堂”理念的理解,这三点正对应着“小组合作模型”中“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趣的课堂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喜欢学习的内容”对应着学习内容是否“有意思”;在高效的课堂中,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习内容是否重要”体现了着学习内容是否“有意义”;一节优质课应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原则,学好课堂上的内容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能否学好这些内容”则意味着“有挑战”。

(中间有0)算法算理的理解,同时感受估算的价值。
        (3)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不完整竖式的填空题,再次深化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4)最后谈收获,并说说还想研究乘法的什么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深入思考,提出想继续研究的乘法问题,为学生创造课后继续探索的空间。
       二、关门课如何沟通联系,让计算教学走向远方
       从二年级第一次接触乘法竖式,理解乘法可以竖着表示结果,到今天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体悟笔算原理,实现能力迁移,体现了竖式教学的整体架构仔细琢磨不难发现,竖式教学的内隐思想是“转化",其原理是“拆分,外显特征为记录,多位数乘多位数就是对拆分成的几个几、几十个几、几百个几及其和的记录。这也正是乘法分配律的核心。开始我理解本节课打通整数乘法的通法通则,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又有经验的基础上,类推出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法(位数多的乘位数少的),经过本次刘延阁老师的点评,我理解了打通通法通则不仅要考虑横向位数的增多,还要考虑调换乘数位置后,纵向乘积的层数增多的情况。 数学知识是一个充满联系的体系,在学生分阶段学习笔算乘法的过程中,要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共性,把握知识的本质,整体架构知识,推进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
       经过历时一个半月(12次的试讲)的磨课经历,与数学组内老师思维的碰撞交流,与不同学生的接触,我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感。以单元为整体创设任务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促使师生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体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以学习为中心”观念下的教学案例探析

一年级英语学科  王超

真正的“问题解决”应解决以英语为媒介的信息的接收、传递、加工、应用等问题。甚至,从更为广义的角度理解,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并不一定必须用来解决某一情境下的问题,对问题本身的认识角度、认识深度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可以算作问题解决的一部分。[2]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我调整了本课的教学思路,重新设计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设置学习任务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以制作每位孩子参与制作班级绘本为大任务来学习,孩子为了能够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一页绘本,会亲自经历了解熟悉绘本范例绘本(Frog Food)的词汇和句型,产生学习新的食物的欲望,与同学制作绘本并分享绘本的喜悦,对于老师来讲,这样既能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在玩中学,有了学习任务的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会从被动接受老师的布置的任务(要我学)转变成主动的汲取知识(我要学)。
2. 正在学习的内容对我来说是否重要——有意义
然而“有意思”的课程只会让学生暂时唤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想要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持久续航”就要把课程变得“有意义”。就是要解决“正在学习的内容对我来说是否重要?”这个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在备课阶段,我认真反思了以下几个问题:
绘本都是由童话故事为基础虚构的,学习这个绘本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哪些现实价值?
学科认识方式是指学科特有的认识活动和推理模式,需要独特的认识事物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和方法[7]。作为英语学科,在这个绘本的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对英语学科而言,提升思维品质就是英语学科独有的学科认识方式。通过研读语篇,在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对主题意义下问题或文本的深度学习是英语学科认识方式的重要体现。

这三点正好对应了本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活动中“和声课堂”模型。我将此理念运用到了自己的Frog Food课程设计中。
1. 我是否喜欢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有意思
按照传统绘本教学的设计,在Frog Food(该绘本讲述了一只小青蛙每天都要吃加了虫子的各种食物)一课中,教师应当带着学生阅读绘本的封面,筛选作者、插画师以及绘本题目等重要信息,然后通过反复提问5W1H(what where when how why)对绘本进行图片环 游,对学生逐页提问,并反复听读学习陌生的单词。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完成很多小任务,回答很多小问题,朗读很多次绘本,下课的时候学会的是几个关于食物的新单词和一个新句型,但是他们依旧会是迷迷糊糊的,他们不知道学习Frog Food(青蛙的食物)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学生的表现更倾向于在课上完成老师的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对于绘本学习更重要的内容漠不关心,更不可能对这样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这样的课堂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6] 就本课而言,问题是探究文本主题意义的载体,主题意义是问题设计的灵魂。在阅读教学中,应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设计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逐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促进学生的思维由浅层走向深层。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可理解为受到目标指引的认知操作序列,即个体应用认知操作,突破现有条件的限制,使问题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目的性,无明确目的不是问题解决;第二,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历经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过程;第三,认知操作,问题解决必须有认知的参与。[3]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在思维品质方面,通过平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状态的观察和调研,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仅关注文字或者仅关注绘本上的 图画,这也使得绘本阅读变得走马观花,丧失了阅读策略。在本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使用“I see...(我看见......) I read...(我读到......) I think...模型(我认为......)”模型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全面关注绘本的图文信息,并发展个性化思维,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外也会大量阅读绘本作为知识拓展,这个思维模型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获益。
      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本节课选用的是经过改编的故事性绘本,绘本童趣十足,蕴含了大量的卡通插画和作者的想象。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长期阅读此类绘本容易把绘本中的或者动画片中作者打造的虚拟世界和现实混淆(即认为青蛙是吃披萨,爆米花等事物的),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所有小动物都吃人吃的东西)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给小动物喂自己的食物等)。区分事实和故事,就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用逻辑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贯穿学生的一生。在本课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本课核心问题分出了层次及“What is Frog food(in the book)?”和“What is frog food(in real world)?”并且在童话绘本学习以外又补充了一个科普绘本(介绍青蛙的习性和食物)。探讨以上两个核心问题可以让学生区分绘本故事里的青蛙的食物以及现实生活中青蛙的食物,让孩子们培养出“尊重事实基础、基于事实讨论、勇敢表达观点”的习惯。
       为了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的欲望,我将教学内容(Animals’ Food)的中“了解其他动物的食物”转化为一个小项目(将同学们的调查结果合并起来做一个班级小绘本,专门介绍Animals’ Food),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调查的潜能,有的孩子善于绘画,可以完成绘本的绘画工作,有的孩子词汇量大,可以完成新单词的收集工作,有的孩子善于口头表达,可以承担在班级介绍绘本的任务,有的孩子善于组织协调,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完成任务,有的孩子家里有很多资

通过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明确了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例如词汇、句型之外,作为英语学科,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应该能做到将自己的所学习的语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真实世界中表达出对于事物的喜好和需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除此以外,学生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了解到真实世界的青蛙和其他动物的饮食习惯,简单区分童话故事和真实世界(思维品质)。最后,同学们能够获得良好的绘本阅读方法(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分享的习惯。
所以我设定了本课的核心问题“What is frog food?(青蛙吃什么)”让学生在探讨和解决“故事中青蛙究竟吃什么”和“现实生活中青蛙究竟吃什么”,在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来内化核心知识,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的词汇和句型),当他们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们解决问题(了解青蛙的食物)和完成任务(续写故事制作新绘本)时,孩子们就会主动进行思考并且主动吸收新知识(新的词汇,绘本上的句子,新的绘本等),的问题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每个同学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的进度也许不一样,但是每个同学的学习过程都是围绕着本课的核心知识进行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3.我能否胜任这些内容的学习——有挑战
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保持一定的趣味性,更应当呈现对学生成长有更高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利用实用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增长见识、提升综合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等。
作为英语学科教师,就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提升的学生的语言能力(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思维品质(分析、推理、判断能力)、文化意识(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和学习能力(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四个维度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除了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外,我更希望发展学生的思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49-53.
[2] 赵连杰.运用英语结构化知识助力问题解决的案例探析[J/OL].中小学教师培训:1-5[2021-06-25].
[3] 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含义、过程与教学模式[J]心理科学,2020 (1) ;151-154 .
[4] 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 周国华,任志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教书育人,2013(36):78-79.
[6] BARR R B,TAGG J.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ange,1995,(11/12):13-15.
[7] 王磊.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5(9):83一92.

源,可以给同学们提供大量的绘本和视频。通过这样一个任务,孩子们锻炼了合作能力,挑战了自己的能力,也看见了自己的成长。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为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即教师的讲授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构建而成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知识的理解。[5]“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新的教学方式,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
       因此教学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这次希望杯的主题是践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什么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单元整体设计与实践,也积极观摩了老师们的课堂,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有幸参与学校的希望杯,我受益匪浅,我将从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和思维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一、问题设置
1.核心问题确立
只有确立了核心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核心问题需具备导学功能,引领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投身阅读文本。
本节课属于第五单元Free Time,补充绘本主题为学习主人公业余时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大问题由此确立为:How to enjoy free time when ……? 在这个大问题的推动下,绘本从故事高潮出发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经过反复推敲,如果将核心问题设定为:Who can play with her? Why? 绘本则能从故事文本建构开始就推动学生探究与思考,可以作为贯穿文本始终的大问题。

探索智慧的学习型课堂

四年级英语学科  杨小丽

2.问题的逻辑性与层次性
大问题确立后,课堂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小问题的设计。这些小问题应该是递进式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文本、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
反思我这节课的小问题,多数问题是递进式关系,有个别问题问的有些碎。如实际课堂上,我用问题带领着学生解读了主人公与爷爷奶奶的故事情节,这之后,又用同样的问题带领学生解读主人公与哥哥之间的故事情节,问题之间的层次没有做到很好的区分,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也容易让学生思维在同一个层面得不到发展。因此,各个小问题间要做到层次分明,下一个问题的产生最好是在上一个问题的解读下自然生成的。这样学生在解读问题的过程中层层解读文本,思维能力得到多层次的锻炼。
二、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的频率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鼓励小组合作,因为小组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组合作的次数越多越好,有的问题学生个体思考在课堂上会更高效,频繁地小组合作可能会造成学生心理的期待降低。因此,开展学生合作学习需考虑:问题需要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解决吗?
在本课的实践中有两次四人小组交流是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的,即问题:Who will Liz choose to play, why? 和问题:If you were Liz, how to enjoy free time when your family is busy?这样既可以为学生读后输出环节预留更多时间,也能促使小组交流思想深度的提高和词汇、句子的丰富使用。
2.小组合作的时长
小组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的保障,因此,要给小组合作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在确定合作契机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设定为小组合作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交流,如在分析关键问题If you were Liz, how to enjoy free time when your family is busy?时,学生此处在了解故事前情后,对主人公有了深入的了解,带着对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思考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肯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本处应该给学生预留出更多的小组合作时间。
三、思维发展
1.思维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促进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而且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过程,如读中问题Who will Liz choose to play, why? 学生回答:I think Liz will play with her grandpa, because he is waving his hands. /I think Liz will play with her sister, because they are all girl……再如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Liz? 学生回答:Liz is clever/optimistic/lovely…学生的多元回答,体现了学生多元的思维,学生通过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其思辨精神。
2.思维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在课堂体现为:倘若一个问题的答案的开放的,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到了发展。如读后问题If you were Liz, how to enjoy free time when your family is busy? 学生回答: I would do jigsaw puzzles. /I would play with other friends./ I would help my mom and then play with her./ I would wait./ I would read with my sister…… 针对同一问题,阅读文本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而学生在学习故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提出了更为丰富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创造性地解决方案也能对学生今后的实际生活给予启示,而这些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思维和方法都是来源于学生自己,这一点弥足珍贵。
通过实践和反思希望杯,深深感到我们民族小学的教学改革是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列,是教育改革的引路人,这样的改革是有挑战,同时也是有意义,有趣味的。正如民小系列丛书《幸福地播种》中提到的从引导学生“学会”转变到“会学”,让学生学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增长智慧,提升人格,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从“教给”到“教会”的目标。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教育焕发生命的气息?我想就是我们民小的课堂改革,我将跟着学校的步伐,不懈探索民小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和而不同,快乐成长”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老师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差异教学,在“异”中求“和”,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当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我们改变思维、与时俱进,同课异构,让学生拥有更高效的课堂。我以“教学改革”的思想为依据进行备课,设计了《小小旅行壶》这课,在结束后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想。
一、立足合作研究营造“学习共同体”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绘制设计图的方法表现旅行壶的设计构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任务驱动与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同

在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成长

四年级美术学科  韩旭

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学习单上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任务,并在前测时合理分配好。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结合本课的核心问题,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交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了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巧用学习资源,发展核心素养
       针对课程内容,我设计了学习单,如第一题:学生选择不同情境下适合使用的旅行壶图片并进行连线。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他们自主探究出旅行壶不同功能的作用。也拓展他们对于功能设计的思路,为后面绘制设计图做铺垫。在设计范画时,我选择绘画去沙漠旅行时带的旅行壶。在画功能局部大图的时候,我用黑色卡纸进行遮挡让学生思考可以设计什么功能。这个形式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有一种神秘好玩的感觉,在揭开卡纸他们看到我设计的功能后,能有更多的灵感与思路。最后作品呈现的效果非常好。
       三、发展核心素养达成“知情意行课堂”
       本课为民小的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一款旅行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外观的设计上加入了学校的元素,校园文化贯穿始终,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将艺术设计与现实应用紧密结合,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构建了美术课堂上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也能使“全面育人”得到充分体现。
       正如我们的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一样,善待差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孩子快乐成长也一直是我的育人目标和我不断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在课程上多尝试学科融合,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和自己都收获满满!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一、基于学情,把握核心内容
1. 研读教材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本节课为部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一课时,教材因为限于篇幅,文字概括性很强,信息量很大,结论性话语较多。如果老师对相关内容不做适当的解读,以小学生的认识很难理解掌握。在备课时,逐字逐句、认真通读教材,尽可能掌握本课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教材中有疑问或拿不准的历史概念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员,直至弄清来龙去脉。对于不确定的内容秉承谦虚谨慎、求实务真的态度向学生诚恳说明与解释,做到继续跟进,不留盲点。

贯通学生学习,涵养家国情怀

三年级道法学科  周静

课前对学生前测,发现学生通过影视资料、讲座知识、社会新闻对本课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仅仅是一知半解。因此设计课前的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学习,并制作成“口袋书”呈现,认真研读并推进本课内容的学生,课上由学生汇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了问题链、时间轴、地图、板书、拓展资料、视频等学习工具, 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这段历史学习的内容不断拉近的过程,是从外在任务驱动的学习变成内在主动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 巧妙设计问题,促进精神感悟
本课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的话语环境,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质疑的过程,其实是展示自主学习情况的过程。学生的补充非常精彩,有很多教材中没有但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以及拓展资料。学生对于历史专业名词的解释也很到位。重视历史解释的作用,历史解释是指借助一定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寻找与求证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教材中“李大钊为何不惧死亡”的问题调整到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充分的学习后,感受革命先辈以及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学生会有很深刻的感受。对于中共一大的召开的内容设计两个新问题,这两个问题来自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嘉兴南湖的木船为什么叫做红船?”、“为什么中共一大的地址有两个?”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由学生思考讨论获得的感受比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有趣得多,有价值得多。
历史首先是人的历史,本节课紧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件事,围绕本件事探讨中国共产党能够成立有关的事情以及条件,探讨事件的背后是革命先辈们的付出,体会早期共产党人身上的革命精神。由事情看到人,然后感悟精神,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线索。构建学生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以化解“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二、学生自主建构,感受历史流变与必然
1.探究学习,深化学习体验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比较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课前为同学们布置查阅并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任务,学生制作了口袋书,课前对本节课中基本的史实和历史名词的意思进行梳理与学习。课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生生之间互相交流补充自己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课后,同学们传阅交流“口袋书”并且采访身边党员的故事,将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比较有特色,这份板书是一个时间轴,依次呈现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重大史事;这份板书还是知识结构图,揭示了中共诞生的特定时空即历史背景,有助于让学生初步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进而更好地理解“开天辟地”的内涵与意义。通过时间轴将重要的历史事件连成线索,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地位与作用,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关的历史事件有了整体的认识,深化学生的体验。
2.挖掘细节,还原情境,自然升华情感
本课核心问题串的设计基于学生课前的前测以及课前查阅整理资料时产生的真实问题,包括:“五四运动口号的背后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中共一大的地址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为什么这艘船叫做红船?”。在这些真问题的探讨下,学生发表的见解和发现,可以体现学生能够“穿越”般体悟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面对内忧外患,坚持反抗的爱国精神,感受到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建党时的“初心”坚守及以红船精神起源的革命精神的传承,循序渐进地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正是课上通过丰富的史料,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地图、五四运动的口号、中共一大开会的两个地址、李大钊牺牲前的视频等等,让这段历史中青年人、共产党创始人、中共一大的会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丰满起来,让他们的初心闪耀起来。从学生的表达可以看到,丰富的历史叙事和人物形象,拉近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距离,达到直击学生心灵,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首创、奋斗、奉献的革命精神。

三、审视本节课的教与学
1.动态生成学习资源有待加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始终充满着变数。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有两三位同学的补充非常精彩,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探讨、红船精神的介绍等。但教师没有抓住学生补充提出关键问题的契机,并展开全班讨论,而是按照原本教学设置的环节开展。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时刻关注课堂上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动态,应对学生的回答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应变策略。之后的课上,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每个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2. 本土资源挖掘有所欠缺
本节课的试课环节,设置很多的情境以及尝试挖掘本学校或者本地的学习资源。由于时间有限,对情境进行了取舍,开门见山,直接通过两位领袖提出“中国有了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的概括,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本土本校史料的引入比较少,本校而言,学校的百年历史,追溯那段岁月一定有很多的关联性,比如挖掘老舍先生为学校所做的贡献背后的资源;本土而言,香山李大钊公墓、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图文、各大博物馆中呈列的那段时间历史的真实资料,都可以呈现,让学生和这段历史的学习有更加立体深入的联系;就学生而言,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党员资源,听爷爷奶奶的故事等等,体会革命精神的传承。
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把握不够好,后边学习有些紧张。教师对史料的收集选取解读要更加明确,整合材料知识的能力还需提高。接下来,我会尝试和学生一起阅读更多的史实材料,为学生之后在中学和大学期间本课内容螺旋上升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国家认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以贯之的,本节课正是一节尝试贯通学生学习,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道德与法治课。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构建四有体育课堂

四年级体育学科 张莹

一、问题引领,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练习
1. 本课通过问题的引领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再进入本课的学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上课所教授的内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问与答的同时教师能够清楚的知道学生在哪个练习的部分出现了哪些问题,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设计教学内容,让孩子们正真做到能学会,能应用。
2.学生的基础不同,问题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或者在思考是需要同学或者教师的提示,那么就要求程度较好的同学耐心等待一会儿,不要很快的说出答案,或者提出很多的问题。给基础较弱的同学一个思考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相互帮助
本课主教材部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主,有对抗性的抢球练习,有一人做标杆一人带球的技术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在小组中足球基础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较弱的学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孩子们体会集体的力量。学生跟老师之间有时候会有距离,但是生生之间更能让学生放松下来,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合作去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层层递进,比赛贯穿始终
本课主教材共设置四个关卡和最后足球保卫战的比赛。从两人对抗的无球攻守到原地带球攻守,再到行进间的攻守,最后到分队进行比赛,根据学生通关需要,也是最终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比赛中间的练习内容,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技术去通过下一个关卡,每一个关卡对于学生都是一个新的难度,而每个难度都有之前的技术支撑。学生在不同的关卡中面对不同的挑战,一步步提高控球的能力,并且在比赛中磨练意志品质,接受输赢所带来的喜悦与挫折,通过团队的配合和自我的调整情绪,发扬足球精神。
四、学科融合,强化足球精神
1.把Football的每个字母拆分出一个英语单词,也是足球的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足球小将应该具备的素养,Friendship友谊、Optimism 乐观、Obligation 责任、Teamwork团队、Belief信念、Achievement成就、Liveliness活力、Loyalty忠诚,使“体”与“育”中充分融合,做到育人为本的学校体育。
2.本课用到了四年级所学的英语单词组成了一个football,只用在了最后的比赛当中,后面改进可以融进整个的课堂教学,穿插在教法中可以更自然,学生们的印象也能更加清晰。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五、欢乐课堂,享受课堂
1.争抢球的对抗练习,课堂中没有孩子该有的玩儿起来的感觉,跟前面放的音乐有关,也和教师的带动有关,教师没有进入孩子们当中,没能做到感同身受,大部分时间还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教学站位。改进措施从融入孩子们的课堂开始,加入孩子们游戏,赢了和孩子们一起庆祝,输了我们一起在努力。
2.本课用的tabata是最近比较流行的间歇性体能训练的配乐,音乐时间和节奏都比较规律,但是没能带起孩子们的情绪,过于沉闷。后面改进会选用一些活泼一点的音乐,能让学生的气氛从一开始就活跃起来。
六、教学评价,具体清晰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需要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感受,体育课应该是欢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评价方面以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为主,把足球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作为评价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

的成绩名列前茅,目标是将来让孩子上一所名牌大学,很少有父母去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这种家庭教育的观念无疑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因为健全的人格远比成绩和名牌大学更重要。而学校教育是介于社会和家庭之间,是孩子成长和纠正家庭教育失误的关键场所,如果教育得法,学校自然能够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由此看来,学校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因此,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除了靠学生自我调节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呵护和培养,只有当家校联合形成合力,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建筑儿童的人格长城就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二、案例描述
      北北,7岁,是家中独子,从幼儿时期到童年早期,他都是在母亲和爷爷、奶奶的呵护关爱下成长,父亲忙于生意很少在家,也不经常过问孩子的情况。北北的妈妈非常善良,但性格软弱,孩子的教育完全听从爷爷奶奶。北北小的时候在家里横行霸道,希望主宰家里的一切,其他家庭成员都要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如若不满足便会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每当妈妈要教育儿子时,爷爷奶奶就站出来“保护”孙子,老人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就懂事了。
      升入一年级的北北被各科老师列入屡教不改的黑名单,在学校里,他脾气暴躁,横行霸道,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例如,在课堂上搞恶作剧,在同学衣服后面画小人、把同桌的鞋带绑在凳子上。他对待同学粗俗无礼,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都躲着他。
       老师为了让北北不影响其他同学,于是将他调到讲桌旁的单独一桌,但是并没起到多大的作用,北北趁老师不注意便转头朝后面的同学吐口水,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老师批评他,他就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同学,又哭又闹,蛮不讲理。科任老师将北北的课堂表现告诉了新班主任,对于北北表现出的问题,班主任并没有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蹲下身和他平等对话聊天。通过交谈,班主任发现北北其实

一、案例背景:
人格教育指教育者根据教育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教育。儿童人格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活动中一个热点问题,从党和政府的文件要求,到百姓的日常议论,从学校到家庭,人们到处都在谈论这个话题。
儿童人格教育是多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活动,是一种发展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儿童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都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奇妙而独特的,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某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养育风格,对孩子的生活风格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今大部分家庭教育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关心的是为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让孩子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教育

党春玲

他以自己的方式朝着目标努力前行。
        三、案例分析
       1.家庭教育在人格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儿童拥有健全的人格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家庭教育对个体人格发展的特殊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也最立竿见影,它可以伴随儿童终生,影响终生。
       2. 学校教育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儿童进行人格教育。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知识来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单是智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任何教师都无法让所有的学生在同一学科上获得同样优异的成绩,但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适当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其完整的人格。因此,健康人格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教师要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坚持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看到学生人格成长中那些优点,那些闪光的、发展的、可爱之处,而非否定和挑毛病。学校对学生在人格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充分理解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基本需求,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实现社会需求,目的是促使其顺利而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学会做人做事。
       3. 只有家校合力共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儿童人格教育是健康性教育,更是发展性教育。只有家校共育,共同努力,携手并进才能更好的完成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重任,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心智健康,人格健康的合格公民。

很聪明,他很想用自己的行为引起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通过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表现来彰显他独有的特点,希望自己能够掌控同学们。北北的行为模式凸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在问题的背后隐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
       为了帮助北北获得健康的人格,教育他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好孩子,班主任利用北北活泼大胆的性格特点,让他在一次大型活动中代表班级发言,北北很高兴也很珍惜这次展示,经过反复练习,他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全年级师生的掌声和赞扬声。北北对班主任从此更多了一份信任和依赖。北北和同学之间总是有矛盾,他还经常动手打人,为了帮助北北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和如何友好地与他人交朋友,班主任特意开展了一次以“我们都是好朋友”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们在讨论环节畅所欲言,纷纷说说她们想和什么样的同学交朋友,并说明愿意和这位同学做朋友的原因。北北在班会上听得格外认真,他似乎也找到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原因。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北北也找到了他的好朋友,在班级里北北不再孤单,得到他人帮助的他也开始变得礼貌友好,不再横行霸道。班主任为北北安排了同桌,让他回到集体中,北北的恶作剧少了,遵守纪律的频率多了。
       与此同时,班主任与北北的爸爸妈妈单独沟通,共同分析了孩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给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妈妈在家和北北共同制定了奖罚表,严格按照表格的内容执行,奖罚分明。北北的妈妈在家里召开了家庭会议,家中成员明确了对孩子的照顾职责,老人负责接送,父母负责北北的生活和教育问题,爸爸也愿意调整工作时间,更多的和妈妈共同关注和教育儿子,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爷爷奶奶一致同意从今往后不再无原则的溺爱和袒护孙子,会配合爸爸妈妈一起帮助北北改正坏习惯。经过一个学期循序渐进的家校合作,北北蜕变成一个活泼开朗,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好孩子。在家里,北北一改以往的霸气无理,经常帮助妈妈分担家务,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乖孩子。
       由此可见,北北追求卓越的方向指向了积极有用的一面,他的人格发展也步入了正常健康的模式。北北的行为模式在学校和家庭共同设定的目标的引领下进行,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亲爱的老师们,假期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放假伊始,于昊老师便将暑期阅读群建了起来。从第一天开始,老师们便在这里分享阅读心得,推荐优秀书目,读到兴趣所致,更是热烈地讨论了起来,好不热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师们都在阅读、分享哪些书目,也许会给大家的暑假书单提供一些新的参考和灵感。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推荐了一些阅读及书摘类APP,既方便阅读,又方便书摘笔记。如: kindle阅读、藏书馆、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博看书苑、Anyview阅读、晒书房、书入法、滴墨书摘、萝卜书摘等。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阅读。保有一颗爱书、读书的初心,方得其中广厦千万间。

这个暑假,
老师们在读这些……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季羡林的《悲喜自渡》,正如张老师所说,读大师的书,就像面对一位智者,洗尽铅华,娓娓道来,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朴实无华的语言,慢慢说给你听,读起来很舒服。

《教育与幸福生活》,正如刘老师所说,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作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课程与科研中心

做幸福的教师
培养幸福的学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