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声》第6期——研讨会专刊

《 和声》第六期特刊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在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来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海淀具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体现着传承文化、“淀积千里”的厚重感和立足于科技前沿的创新活力;海淀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金名片”,她随着共和国的发展不断成长,站在新时代教育的前列,发挥着引领作用。本场研讨会作为2021年上半年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系列“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的第一场,开在春天里,开在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学校——海淀区民族小学,有着特别的意义。 海淀区民族小学是一所有着130多年历史的学校,历史积淀值得追溯,特别是2003年以来,学校飞速发展与成长。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民族小学,提出了少年儿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六字要求,为教育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指明了方向。
作为海淀的学校、海淀的校长,受到“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的滋养,得到海淀区党组织的大力培养,通过本次研讨会,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实践进行梳理,发掘和探索海淀育人的根本优势,使海淀教育能够传承百年、走向未来。

目录

1

主题报告   4

海淀区民族小学校长  马万成

2

来宾感悟   18

区党建督查组成员、责任督学  常有盛

3

专家点评   2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于发友

4

领导致辞   28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  尹丽君

5

领导讲话   31

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  李奕

6

教师感悟   40

海淀区民族小学全体教师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矢志不渝的共同奋斗,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
民族小学建校于1890年,历经时代变迁、战火洗礼、几番更名。学校在一代代教育人的执着、奋斗与坚守中,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孜孜不辍,时至今日,成为一所拥有2400余名学生、160余名教职工,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深受师生热爱、家长和社会信赖的学校。  
滴水虽小,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芒。民族小学今天的发展,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事业伟大成就中的一道涓涓细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在少年儿童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未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海淀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民族小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和而不同   快乐成长

和融·坚守

从教40年,我深刻地领悟到,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事。犹如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物种一般,它们的成长需要自身内部的和谐,也需要在适宜、开放的生态环境中,与其他有机体协作共生,从而实现平衡的生态、物种的多样与繁茂。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校园的和谐氛围、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些都有如生物成长一样,需要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需要各要素通过分享与合作实现协同共生,需要系统内外通过输入与输出实现动态平衡,也需要积年累月的循序渐进。海淀是一片沃土,为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积极、自由的管理氛围,多维度的全方位考量,不但引领学校树立高远的发展目标、宽广的发展格局,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与此同时,家长们满腔热忱、广泛参与,教师们饱含激情、身正为范,学生们朝气蓬勃、茁壮成长,这些无不构成了海淀独有的和谐共育的教育生态。正因如此,民族小学得以扎根、生长、发展。
(一)积淀成长:让学校植根生态沃土
我从小生活在海淀,童年时光与花草树木为伴,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和恩惠为我的成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没有离开海淀这片土壤。1981年踏上工作岗位,正式成为海淀的一名青年教师,民族小学是我从教生涯的第七站。在海淀教育工作40年,无论是个人教育思想上的成熟,还是民族小学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海淀教育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海淀具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体现着传承文化、“淀积千里”的厚重感和立足于科技前沿的创新活力,其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学院文化、中关村创新文化,以及海淀教育高品质的追求都滋养着我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金名片”,素以积淀深厚、开放包容、务实创新而著称,这也正是民族小学办学实践中一直笃行和始终坚守的理念。在海淀学习、工作、成长,使我感到很幸福,也很骄傲。  

一、用心用情用力,建设优美校园生态

主题报告

海淀自然山水、人文环境的浸润使我逐渐明白,学生,首先是大自然的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在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获得自然而又健康的生命成长。在海淀成长、办学的经历也让我强烈地意识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是塑造形成每个学生独特精神品质的重要源泉。只有为学生构筑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丰厚的文化生态相互交融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内心才会感受到快乐,精神世界才能不断充实和丰盈,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在海淀生活近60载,从事教育工作40年,在民族小学任职已18个春秋,个人的生命成长与从教办学的职业生涯早已融为一体,个人的教育情怀与民族小学的育人根脉早已深深植入海淀这片沃土之中。我和孩子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带着对生命成长最本真的理解和认识,在良好的自然生态与文化氛围中汲取着营养,收获着成长,并带着所学、所悟回到广阔天地中去开拓、去创造。秉承一份最淳朴的初心,在和谐共融的教育生态的打造与维系中,学校发展之基、师生发展之根也愈加深厚稳固。
(二)坚守发展:让校园充盈五种味道
2003年1月15日,我正式履任民族小学校长。在当时,校园环境破败,师生士气低落,周边的老百姓也不信任这所学校。百年老校的发展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薪火相传的担当、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让我和老师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办一所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一定要把学校办得和海淀教育的品牌相匹配。
面对百废待兴的学校,“发展是硬道理,求生存靠自己”的信念激励着大家齐心协力改变原来的样子。尽管办学经费短缺,但我们仍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校每年上百万的出租款项,宁愿赔钱上百万、身陷十几场官司,也要清退租户,还给孩子们一个纯净的校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始终是自然的一部分。现代城市里的学校,最缺的是大自然的味道,是万物的生机盎然带给我们的感受。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建在森林里,要让学校变成孩子们的植物园、动物园和乐园。一百多种花草树木,20余种瓜果蔬菜,“鸡兔同笼”的小动物园……自然生态弥漫的校

园让孩子们享在其间;春天里孩子们观察植物如何生根发芽,夏天里孩子们赏花戏蝶,秋天里感受果实的丰硕,冬天里在雪地嬉戏玩耍……大自然的规律与丰富的样态,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人与自然融于一体。十几年持续不断的环境建设,校园里终于充满了自然的味道,孩子们亲身感受自然、了解自然、读懂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并从中学会欣赏美与创造美,学会珍惜生活与追求美好。
      学校坐落在后黑寺遗址上,一砖一墙都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发挥它的作用。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厚重,在学校修建的过程中,我们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在风格上融合在一起,把历史的痕迹尽可能地展现出来,让孩子们在校园中可以触摸到有着百年历史的螭首、龙纹,能够在四合院红柱回廊间嬉戏玩耍。校园里充盈着的中国味道,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将家国情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内化于心。
      孩子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我们要让校园处处充满孩子的味道。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生活、交往、玩耍、成长的地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所学校不是因为有了孩子自然就有孩子的味道,而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去建造,努力将学校变成他们的成长乐园,为他们开设符合各自兴趣的各类课程,营造顺承天性的教育氛围。

和融·坚守

主题报告

杜威曾说,学校应该是理想家庭的扩大。我们努力将学校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老师和孩子们能在校园里感受到家的温情与味道。为师生们提供营养丰富、种类繁多的可口饭菜;高年级的同学像哥哥姐姐一样带领低年级的同学参观校园,引导他们学习;老师像慈爱的父母一样关注他们每天的情绪变化,为他们调解内心的忧愁焦虑,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关怀鼓励;关注每一位老师的生活与个人成长,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装进心里……正是有了这样的爱与关怀,学校成为了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大家都说,民族小学是一所有味道、有故事的学校。自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教育的味道、孩子的味道、家的味道,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民族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不断迸发出蓬勃生机,让孩子们释放天性的同时,营造安全、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在水边观鱼,把石榴、海棠、葫芦画在纸上,捡起不同形状的树叶夹在本里,在四合院吟诵古诗,在大槐树下弹奏古琴……在民族小学的校园里,我看到了童年该有的样子,感受到了孩子们那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不断向着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生长延伸。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但精神却只能浸润。他们的成长,给我们以力量,不断激励着我们用心、用情、用力,用18年如一日的坚守打造一个真正符合儿童精神世界的教育生态。

二、立德固本铸魂,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落实立德树人,需要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遵循自然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人的自然属性和天性,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本领和素养;遵循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有效的育人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

和融·坚守

主题报告

展;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做什么就像什么。以四大规律为根本,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5月30日,对民族小学师生来说,是一个无比激动和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民族小学,与师生共度国际“六一”儿童节。在座谈会上,总书记谈到,“海淀区民族小学注重树德育人,组织开展了很多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很好,我们想到一块儿了。”总书记还对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明确了共同的教育使命和责任,那就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总书记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实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具体表现。在育人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明白,育人工作的立意要深、站位要高,但落点要小、做法要实。一些好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把它做到实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和而不同:助力学生的快乐成长
      我们常说,拥有好的教育理念不难,最难的是如何让理念真正落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教授知识与技能,更是要让每个孩子成为内心充盈的人。
       2007年,我们提出了“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行。这种差异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生世界。就如同学校的七彩校徽,一个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个体组成了和谐相处、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不论来自哪一个民族,有着怎样不同的生活背景,我们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民族小学获得成长。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尊重、欣赏每一个不同,理解、包容每一个差异,树立共同的目标、愿景,营造和谐共融的氛围,让每一位师生的成长都有肥沃的土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老师们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百花齐放的近百个社团,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一个

发挥特长培养专长的平台;多样化的课堂,项目制任务合作,小课题研究,红领巾责任岗……这些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教育形式为每个孩子看到心中那个最棒的自己提供了可能。孩子们的学习程度不同,于是我们就从“齐步走”变为“尽情跑”,无论在日常活动还是课堂学习,都为孩子们树立了高低各异、远近不同、“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我们共同营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共同学习进步,共享成长带给我们的快乐,在受到尊重、得到关注的校园中,努力“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精神引领。民族小学是一个拥有19个民族的大家庭,我们努力营造“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氛围,促进民族文化多元融合,为推进民族团结做出应有贡献。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围绕着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学校特色,那就是通过文化的认同来培育、涵养学生的精神风貌,从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让当时的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世界成为地球村,全球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培养的孩子,将来要面对怎样一个世界?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立足于这样一个国际交融、飞速发展的世界?我们的教育,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关,要与社会的脚步同频共振。这些认知为办学打开了思路:民族团结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可以从文化认同上入手:无论来自哪个民族,我们的孩子首先要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作为中国人的底蕴与根基;各民族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孩子们也要拥有国际视野,建立广阔的胸怀和格局。基于此,2009年学校凝练出民族小学学生所应具备的“三气”精神: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这既是民族小学对学生所应具备的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也是我们对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所应具有的健全精神人格的中国化表达,更是学校对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和融·坚守

主题报告

意识”的教育探索和积极回应。 无论是“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理念,还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三气”精神,亦或是“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的校训,都是在民族小学这片独有的教育沃土中生根发芽,都是民族小学18年来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育人实践的智慧结晶。不但指引着学校各方面工作,更阐释了民族小学教育生态的核心内涵:尊重不同,和融共生,持续发展。
        (二)和合共进:成就教师的卓越幸福
      没有谁会否认,好教师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文化的认同和践行,课程的创设和实施,治理中的自律与参与,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只有教师育人素质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教育质量才能提升,学校发展才有希望,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记得刚到民族小学时,全校仅有30余名教师,学校发展停滞,社会声誉不高,教师士气低落。通过初期一系列的“刚性管理”方式,教师队伍有所改观,老师们上紧了发条,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经过深刻反思,我们提出了“要想老师爱学生,我们先要爱老师”,去同理、去共情,打造一个和美、融洽、同学、共生的教师团队。“刚性管理”被充满人情味儿的人文管理所取代:从听推门课、打等级到和老师约课、

一起备课;从关注老师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从末位淘汰到树立一个又一个身边的榜样;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共同进取;从师徒结对到构建成长共同体;从完成任务的“跟跑者”到承担项目的“领跑人”……十几年来,学校坚持思想引领、精神鼓励、专业搭台、身心关爱,激励老师们从自身开始做出努力,提升自我修养,练就专业本领,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逐渐成长为一名热爱事业、关爱学生、努力奋进、有情有义的好老师。“只要民小团队在,一切困难不存在!”民小的教师团队在共同拼搏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获得了成长的喜悦,体悟到了教育的幸福。
      对于老师来说,最大的幸福是来自学生的认可,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每年教师节,在全校的庆祝大会上,都有一项隆重的颁奖典礼。走上颁奖台的,便是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赏识、自我认同的“明星教师”。这个奖项的评选与表彰从2006年起,至今已举办了15年。2013年起,连续8年,学校党组织发起了“感动民小的人和事”的推选,一件件感人的小事汇聚成民族小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营造出了满满的正能量。
      为了使老师们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我们建立了“教师学堂”,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结合学校实际和老师们的实践需要,安排学习内容,增加交流研讨,强化反思练笔,提高学习实效。“教师学堂”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老师们师徒结对,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树立起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并使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阳光向上的教师团队氛围洋溢在整个校园。
渐渐地,民族小学的孩子和家长们心目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贴心人,学校里也充满了老师们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体贴入微。老师们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家庭都充满希望”成为民族小学每一位教师的铮铮誓言。
       (三)和融课程:培固成长的坚实根基
       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我们希望,民族小学就像我们民乐团所演奏出来的动人旋律一样,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合奏精彩乐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精彩。

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提到,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课程是启智润心的重要载体,是每个学生实现自我精彩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根本源泉。为此,在国家课程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逐渐形成了以“基础素养类课程+个性拓展类课程+多元实践类课程”为基本结构的“和融”课程体系,全面培固学生成长的根基。
基础课程以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为主,突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在内容上,积极发掘课程内涵,重视知识技能的实践性运用。教学形式上,我们倡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例如乐诵经典古诗文闯关、爱心义卖、校园双语标识等活动,将课本知识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传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多元实践类课程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设不同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如民族教育融合课程、“校园24小时”毕业课程、主题研学、心有榜样、国际理解等主题课程。通过多学科融合,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和融·坚守

主题报告

个性拓展类课程为每个天性不同、特点不同、专长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课程选择。学校每学年为孩子们开设近百门选修课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培养重点、不同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在民乐、合唱、非遗、书法、足球、网球、武术、健美操、单片机、机器人、天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中满足个性化成长的需要,为他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潜能搭建宽广舞台。
除此之外,学校全体师生还有三门必修课,那就是写字、读书、跑步。每周的固定书法课、每周的一小时习字、每周的教师书法作业展示、每年春季的“海棠雅集”书法笔会……书法成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必修课程,并在亲手书写门牌、对联、海报的实践中,使书法与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大家乐在其中,共同感悟着书法带给我们的益处。大量的阅读扩充了知识面,打开了眼界,同时通过演讲、讨论,丰富了精神世界,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跑起来是民小师生共同的任务,老师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完成每天的锻炼任务;师生相互鼓励,结伴锻炼,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品质。三门必修课夯实了师生基本素养,拉近了师生关系,更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锻炼习惯。
课程的生态不只关注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课程建设正是支撑学生应对未来的重要载体,也是落实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和融课程体系的深刻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见识的增长,也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相融。我们要让孩子们学会的是永葆探寻未知的好奇心、高效学习的能力,成为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四)和谐生态:组建生命成长的共同体
教育是每一个个体和家庭、社区都要参与的社会体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系统性视角出发,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知、相融,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集聚力量,统筹资源,彼此协作,实现教育和谐生态的良好运行。同时,学校内部系统的健康发展也非常重要。
学校的管理,既不能自我割裂,也不能自我封闭,尤其是在当前这样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把学校看作是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学校。在学

和融·坚守

主题报告

校内部,将“项目负责制”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将各项工作分解,每位师生都承担项目,成为项目负责人,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同时,改革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年级、学科“双轨”管理体系,既利于学科间的融合,也利于年级部的自主管理。
       2014年,我们提出了“要像办大学那样办小学”,为学生提供开放、多元、包容、自主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氛围,让孩子增长见识、树立远大的志向,日后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虽然我们是在办小学,但目标、格局和胸怀绝不能小,这是对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更是对学校构建和谐教育生态的深刻体悟。
目前,民族小学2400余名学生,90%以上的家长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50%以上的家长是研究生学历;他们就职于各大机关部委、科研院所、艺术体育院校,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特别高,也十分愿意参加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陪孩子一同成长。于是,我们积极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共同治理之中。我们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让教师和家长成为教育的“合伙人”。学校成立了有100余人参与的家长理事会,下设十个专委会,家长们有机会广泛地参与到学校方方面面的育人工作之中。例如:家长走进教室开讲堂、组织读书会、指导戏剧社、辅导机器人社团、担任年级足球队教练等。在学校,活跃的家长合伙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定期召开家校座谈会,学校向理事会介绍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家长理事会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和设想,大家一起商讨发展大计,一起为培养好孩子共同努力。
       此外,学校还积极挖掘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资源,以开放的格局,为师生、家长、友邻单位搭建一个个平台。师生走进标准化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周边科研单位的实验室、展览馆,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与海关总署共同开发国门生物安全课程;携手幼儿园、中学,共同探索一贯制教育的路径;成为国培基地,接待来自祖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学习交流、跟岗培训;与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学校建立手拉手关系;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市教委、中国电信等单位党组织开展联合党建……学校作为平台,为大家提供了合作发展的机会,营造了“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

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区、友邻单位共同参与的生命成长共同体,不断集聚各方力量,增强协同育人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三、直面社会关切,构建城市新型学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生工程,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期待与希望。作为教育人,我们要直面社会关切,用更加专业的方式积极回应社会与家庭的关注与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崭新的时代起点,学校直面社会关切,回归育人常识,在营造和谐办学生态的同时,从四个角度,致力于推动四个改变:
首先,推动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和担当历史重任的传承者。
其次,推动教师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第三,推动家长从焦虑的教育委托者,变成孩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第四,推动学校从传统的办学机构变为教育的超级社区,以“聚合资源、搭建平台、重塑角色、构建成长共同体”作为基本策略,使学校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和社区的文化殿堂”。
秉承“和”文化的理念,营造内外两种和谐生态,凝聚“三气”精神,遵循四个规律,打造五种“味道”,家校社融入一个生命成长共同体,使孩子拥有健康之体、关爱之心、规范之行、聪慧之脑、多才之身,在构建城市新型学校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生态观,始终信仰和谐的力量,始终在育人的路上不辍前行。
跨越百年的民族小学,有着悠远的记忆与传承。130年前,回族教育家张子文,苦苦求索,教育救国,保存国家正气;100年前,丁子瑜校长艰辛办学,拒绝向保守势力妥协,几易校址,在教育岗位上殚精竭虑、鞠躬尽瘁;60多年前,王德忠校长寸土不让,保住了学校土地;50多年前,赵莉老师为学生一生着想,苦心育人,因材施教,激发起了郑渊洁在写作上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出了中国的

和融·坚守

主题报告

童话大王……这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书写了学校百年育人历史,谱写了精彩育人篇章。这所起于义学的平民教育学校,在13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矢志不渝、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铸就的是民族小学“向着目标永不停歇,遇到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传承的是有教无类、无私奉献、和谐共处的文化基因。这种精神文化让我们懂得了教育的使命,领悟了育人的真谛,接过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更让我们在新时代依然坚守教育初心,脚踏实地地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学校百年生存发展的历程恰恰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苦中走来、从危机中走来的历程,学校百年来铸就的精神文化恰恰是党在百年征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在与祖国共同谱写未来教育新篇章的道路上,民族小学将秉承百年精神,坚守初心,牢记使命,饱含情怀,永远前行。

结     语

回首在海淀工作的40年,特别是做校长的20余年,我感到特别幸福。这份幸福来自党的领导与关怀,来自海淀区各级党组织的大力培养与支持,来自老百姓的认可与信任,来自孩子们的成长与微笑。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正是在这个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始终牢记党的育人使命,始终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不忘教育初心,扎扎实实地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作为个人,40年教育之路,是党组织给予我宝贵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信任我、培养我,让我不断加深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锤炼业务水平,在工作岗位中逐渐成长起来。 感谢党的培养,感谢组织的信任,感谢这个时代。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马万成
2021年4月

原东升学区书记校长、石油附小原书记校长、区党建督查组成员、责任督学 常有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应邀参加这个隆重的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非常高兴。在此,我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马校长和与会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在岗工作四十四年,如今退休已经六年啦。六年来,出于对海淀教育的眷恋与向往,自己还始终承担着一些与海淀教育相关的工作。
      今天,走上讲台,我仿佛又找到了当年做老师的感觉。今天,坐在课堂,我仿佛又找到当年做学生的感觉。
      俶海淀教育的老师,真好。做海淀教育的学生,更好!做海淀教育的老师是短暂的,而倣海淀教育的学生则是永远的。
      今天,我们作为学生,在这里听课。
讲课的是谁呢?讲课是马老师!讲课是高级教师,特级校长,北京市劳动模范和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马万成老师!

和融·坚守

来宾感悟

马老师他讲的是什么课呢?他讲的固然是思想政治课,是社会实践课,但是,我觉的,他讲的,好像是美学欣赏课,他用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实践,诠释着"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 我觉的,他讲的,好象是诗歌鉴赏课,他用自己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把一种的宏大气象,展示于新时代一个小学校诗情画意的校园里。 我觉的,他讲的,好象是人生哲学课,他把动机与效果的有效统一,量变与质变的逻辑关系,做出了条理的分析和清晣的道白。
    然而,我觉的,他讲的,更是一个有时间,有人物,有事件,有意义的历史课,他介绍了一块神圣的土地,一百三十年的演变过程,他描绘了一个"汲取海淀教育滋养,恪守海淀教育本色"的教育家,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他更述说了一个小学校"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粹,植根于中国大地办教育”,汇同海淀教育共辉煌的十八年的历史进程。
     听着马老师的介绍,看着马老师的描绘,想着马老师的述说,我感慨颇多,感悟至深。我要说的话很多,限于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几个小故事吧,确切地说,是讲几个片段。
第一个故事叫作《偶然的造访》。
民族小学原叫马甸小学,隶属老东升学区管辖,2002年暮秋,海淀教工委和海淀教委要专门调研东升学区,并且,要实地视察学区的二十八所小学。那时,我刚刚到学区工作。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调研,自己欲先打前站,了解一下各校的所在位置,这样,我便在十一过后的一个星期一的晚上,来到了马甸小学。 
当时,我慢慢地推开了学校虚掩的大门,轻轻地敲了敲传达室门窗,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悄悄地进入了校园,顺着泥泞的小路,沿着教学楼走向院落的深处。此时天上下着小雨,树叶不时掉落下来,院落里住着很多人家,偶尔传来人们的说话声,借助微弱的灯光,我看到了一片破旧的平房,看到了小院欲倒的围墙,看到了殿堂残留的地基,看到了滿眼的荒凉。俗话说,庙宇之堂不可擅入,何况夜色袭人,我略显心虚,便匆匆离去,临出校门之时,我把道边的两个垃圾桶,推到了传达室的门口,算是留下了一个记号。 

事后不久,马校长于2003年1月15日来马甸小学就任。通过马校长的细心调研和老校长的诚恳介绍,学校情况才逐见其明。
从学校管理的外部讲,小区开发商的建设处于滞留期,怎样落实教育配套设施,尚无定论。教工住户是按历史成因进驻学校的,且有当时政策规定之允许。学校闲置的房屋被租户大量占用,这在当时对缓解学校经费不足和保障结构工资,具有一定的作用,然却对以后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影响。
从学校管理内部讲,教师队伍处于新老交替期,班子成员以及会计出纳都将相继退休。由于地区改造的原因,原有住户外迁,生源下降,由于择校政策的存在,新进住户有限,生源流失。学校原有的基本建设,属于被保护的古建筑,限于法律的规定,拆,不行,修,除去经费,还需要种种申报审批。面对教育发展的新生问题,学校老校长在"想方设法保稳定,尽心竭力渡难关"的奋争之中迎来了马校长的到来。
第二个故事叫作《无意的呼唤》。
马甸小学原来的老校长不姓马,然学区校长例会点到时,常把马甸小学的校长叫作马校长,时间长了,大家也就都这么称呼啦。正是由于大家的千呼万唤,上级真的派来一位马校长。正是因为马校长的到来,学校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象陶西平老先生所说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如今看来,对于马校长的到来,所呼所唤,即是偶然的笑谈,但冥冥之中也是必然的结果。
如今知道当初笑谈的人,大都不在岗了,正如古诗所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第三个故事叫作《内心的不平》。
马校长的工作经历是比较丰富的。从学校到学区,从学区到教育机关,既而又分别在两个学校当副校长,再分别到两个学校当校长。这毎次调任,都是组织的安排。面对组织的选择,他欣然接受,面对困难的重压,他坦然相对,面对危机的考验,他竭尽忠诚,面对时代的呼唤,他奉献智慧。
马校长的学习经历也是比较丰富的,他几乎囊括了海淀教育举办的不同级

和融·坚守

来宾感悟

別,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培训。记得有一年,马校长参加了人民大学MPA班研究生课程学习。课下休息时,同学们聊天,一位同学对着马校长说,马万成,马甸小学那个破地,你去能干什么?!后来,这个同学的言语虽未尽,但其意已明了。
      马校长当面听之,很是无语,我在场视之,也很是无奈。对此,作为一个男子汉,他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作为一个相伴者,我的反应又怎么不纠结?!当天下午马校长没有留下来上课,后来问到他时,他说,听了那样的话语,受了那样的质疑,我怎能安心,又怎么能有心思再上课,我只好回那个破地啦,我只好去想能干什么去啦!
      史料曾证,激愤出大作!如今看来,我们还应该好好感谢那位同学的激励啊!
       第四个故事 叫作《殷切的期盼》。
       对于民族小学的建设与发展,各级组织在不同的时期,各位领导在不同的岗位,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次,我和马校长向一位主管领导汇报工作,其间,和领导请示最好拆了那些平房盖高楼。此时,这位领导深情地说,不能拆啊,不能乱拆啊!万成,你们要为中华民族保留点东西啊!
   

"为中华民族保留点东西",这大概就成了马校长惮精竭虑的追求和呕心沥血的实践。一方面,马校长借助民族小学的命名,全面梳理和凝炼学校校园文化,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另一方面,马校长借助地区改建的跟进,全面制定和实施学校整体规划,全力打造优质品牌学校。马校长不但保留了大厦林立之间具有民族品味的楼亭殿堂,更是延续,传承和升华了一种中华精神,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创造与实践相媲美的伟大民族精神。
记得马校长到校一年后,我和海淀实验二小的领导班子,一同听取了马校长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设想和现今工作的思路。马校长到校两年后,东升学区全体校长和学区干部三十多人,专程到校,领略了马校长带领学校所发生的可喜变化和初步成果。后来,民族小学被划分出去,但我还时时能听到马校长办学的佳音,以至最终得知马校长在十年的积淀之下,在三天的准备之间,代表海淀教育,光荣地去迎接主席的视察,去接受领袖的检阅。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的四个故事讲完啦,此时此刻,我油然对马校长产生一个种敬意。马校长是光荣的,马校长是成功的。"阳光下,豁达做人,仁者事成,风雨中坚韧成事,势在人为",这评价是对马校长为人做事的最好见证。
我们在探究马校长光荣的意义和成功的归因时,不得不感谢党对他的培养和和领导们对他的关怀,不得不感谢海淀教育这个团队对他的熏陶和同志们对他的帮助,不得不感谢家庭对他的教育和亲人们对他的付出。对此,马校长正是抱着一种感激的心情,一种感恩的执着,来献上他一一忠诚与智慧的礼赞!
在此,我由衷地说一句,马校长辛苦啦,马老弟多多保重哬!
在此,我也由衷地祝福大家,衷心祝福与马校长同伍同心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让我们珍惜岗位,珍惜当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为海淀的基础教育和自己的闪亮人生,做出永远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
我相信,今天,我们在这里一同感悟马校长"骁腾有如此"的办学实践,明天,我们将会一同迎来海淀教育"万里可横行"的壮丽前景和无限风光!

和融·坚守

专家点评

尊敬的李奕书记、尹丽君书记、王方主任,各位领导、各位校长,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倡导教育家办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和持续践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取向,也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天,海淀区教工委、区教委选择在民族小学召开2021年首场“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既体现出对马万成校长十八年来在民族小学办学实践成绩的高度肯定,也彰显出海淀区两委对倡导教育家办学的坚定信念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自觉担当。
       2009年,与马万成校长认识,初步了解民族小学;2014年,我院与民族小学建立合作关系;2016年,学校正式挂牌成为我院唯一的一所附属小学。多次深入民族小学实地考察和交流互动,刚才又一次参观校园、观看专题片、听了马校长的工作情况汇报,特别是民族小学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原东升学区校长常有盛督学分享的学校故事和精彩点评,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民族小学从一所曾经破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院长
于发友

不堪、甚至濒临关闭的薄弱校成为海淀区优质学校并进入发展“快车道”的艰难历程和不懈努力;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学校师生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感受到市区教工委、教委以及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学校给予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感受到全校师生对“和而不同 快乐成长”这一核心办学理念的用心思考、潜心实践和耐心守望;感受到以马万成为代表的教育家型校长老师们以校为家、甘于奉献的教育情怀,敢为人先、创新卓越的办学精神和持之以恒、担当作为的实践探索。
       借此机会,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第一方面,结合多途径多角度了解的情况,交流一下个人对民小办学实践的几点认识。
       一是注重环境育人,打造出了一个具有儿童味道、适宜师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幸福家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喜欢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民族小学致力于在城市建设一所“森林”式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学校,兴建各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精心营造儿童成长的环境空间,把学校变成孩子的植物园、动物园和成长乐园,使整个学校处处洋溢着自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教育的味道、孩子的味道、家的味道。记得第一次进入民小,我的最大感受是,这所学校像一个公园(我还曾经问老师们,天天在公园里上班是不是很幸福啊)。这种充满儿童味道的学校生态环境,为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
      二是注重全面发展,建构出了体现和融理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民小聚焦培养“健康之体、关爱之心、规范之行、聪慧之脑、多才之身”的育人目标,广泛挖掘各类课程资源,积极探索,主动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基础素养类课程+多元实践类课程+个性拓展类课程”为基本结构的“和融”课程体系,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另外,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学校还将写字、读书、跑步作为全体师生的必修课。

和融·坚守

专家点评

三是注重科研引领,培养出了一支自主发展、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校必先强师,强师必兴科研。依托与我院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选聘科研副校长、参与若干重要课题研究等方式增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倡导人人都做研究者,定期开展草根论坛,分享教育故事、育人经验;通过评选明星教师,鼓励老师做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赏识、自我认同的优秀教师;建立“教师学堂”,提供项目实施平台,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助推教师练就研究本领,成为好学善思、业务精湛、能够享受专业生活乐趣的幸福教师。
四是注重遵循规律,探索出了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立德树人有效落实机制。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民小提出办学必须遵循四大规律:即遵循自然规律,顺承儿童天赋秉性;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面向儿童未来生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呵护儿童持续发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总要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一件件小事做起,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教育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在民小举行,田学军副部长对民小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五是注重资源整合,凝聚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主动担责、密切配合、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秉持“用大学精神办小学”的实践信念,努力推动学校治理结构体系的深度变革。借鉴企业合伙人制度,将教师、家长和友邻单位视为亲密的教育合伙人,积极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资源,为各方搭建共同参与平台,逐渐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赢”的协同育人文化,为学生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生态。民小的办学成就,正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效果的有力体现。
儿童味道、和融课程、科研引领、遵循规律、协同育人,犹如五大坚实有力的支柱,为民小实现“和而不同 快乐成长”办学理念提供了全面而又牢固的基础支撑。
第二方面,结合对民族小学办学实践的深入了解和思考,交流一下本人通过民小经验得到的一些启发和感悟。

一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就像苏霍姆林斯基之于帕夫雷什中学、陶行知之于育才学校,校长的眼界、思维、胸襟和情怀都深刻影响着学校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境界。改革开放以来,众多薄弱学校成功转型的经验表明,一位好校长完全可以让一所江河日下的学校变得蒸蒸日上、生机勃勃。今天民小的马万成校长,就是一个鲜活的典型案例。
二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个好校长必须要有理想、有情怀、有智慧、有境界、有坚守。有理想,就是要有高远的教育理想,真正站在服务人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办学治校;有情怀,就是真心热爱教育、喜欢孩子、乐于奉献,带着感情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有智慧,就是要善于学习、思考和研究,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做好教育工作;有境界,就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光明磊落,以身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教育的忠诚热爱去影响家长、教师和社会协同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有坚守,就是要有对教育理想的定力和执着,不惧艰难困苦,不媚短期功利,始终向着目标砥砺前行。马万成同志正是拥有这“五个有”素养的校长代表。
三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真正把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作为基本办学取向。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小以“和融”理念为引导,以蕴底气、铸和气、成大气为重点,开创性地走出了自己的优质发展之路。真正把学生全面发展置于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已成为包括民小在内的许多学校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共同教育理念和普遍价值追求。
四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把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创新卓越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作。教师是兴教之源,强校之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办好学校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民小坚持思想引领、精神激励、专业搭台、身心关爱,构建成长共同体,成就教师卓越幸福,很值得借鉴。
五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科研犹如学校发展的“发动机”,可以为学

和融·坚守

专家点评

校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当前我国教育正进入由大到强、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学校也需要像民小一样,更加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更好发挥其对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
       六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课程教学是落实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基本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个性发展的根本路径。当前全国许多名校如清华附小、谢家湾小学及中关村123小,也包括我们的民小还有我们海淀的很多名校都是在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办好一所学校,需要不断提升课程教学领导力,着力构建能够满足全体学生成长需要,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同时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七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彰显着学校全体师生的教育价值和独特精神追求,体现了学校品牌发展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只有真正具有强烈文化自觉的学校,才称得上是一所好学校。民小提出的“和而不同 快乐成长”和“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的文化具有鲜明特色。
      八是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坚持把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作为重要抓手。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是社会中的“孤岛”。开放的社会和泛在的学习需要学校主动作为,正如民小正在努力尝试的,建立多元共治的学校治理体系,全力打造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超级社区和生命成长共同体,充分释放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能量。
      教育永远面向未来,追求办学之道没有终点。我由衷地希望,在市区两委和在坐各位同仁的持续关心支持下,民族小学这所有着厚重历史的百年老校,能够在迈向卓越发展的新征程中再创佳绩,再铸辉煌。同时,我也衷心地祝愿,在海淀这片海纳百川、不断追求创新发展的教育沃土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扎根本土、勇于探索的教育家,建设出一又批又一批像民族小学这样敢于直面现实关切、积极拥抱未来挑战的好学校。谢谢大家!

尊敬的李奕书记、于发友院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召开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这是教工委、教委在“十四五”期间的开篇之作。
      今天我们从观摩课到专题片,从马校长朴实的主题发言,到嘉宾和专家的精彩点评,感受到了学校的发展变化,感受到了民族小学团队对于教育的敬畏和执着,感受到马校长40年如一日坚守教育岗位,扎根海淀教育沃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马万成校长在海淀生活近60年,从事教育工作40年,校长生涯22年,来到民族小学18年。18年来,他坚守在民族小学这个小院里,带领全体干部教师坚守梦想,执着追求,克服困难,矢志不渝,把一所条件很差的百年老校,办成了今天花团锦簇、生态和谐、生机盎然的优质学校。这正是传承了学校的百年历史,就是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委员会 书记 尹丽君

和融·坚守

领导讲话

  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向大家展示在教育发展改革的过程中,民族小学成长中的教育家群体是如何思考教育的问题,探索教育实践,是如何勇往直前、走出困境,实现学校整体内涵式发展。今天的主题词是“和融、坚守”,定位非常准确,高度概括了马校长带领的干部教师团队不断奋进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看到马校长对教育理想的追求。马万成校长从师范学校毕业,就有一种教育理想:一定做个好老师,在教育岗位上有所作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做过教师,也做过少先队辅导员,有过学校的经历,也曾到机关挂职;他曾担任过青龙桥小学的校长,当然任职时间最长的是在民族小学。2003年百年老校的接力棒传到了马万成校长的手中。当时叫马甸小学,学校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校园环境破败,师生士气低落,学校的规模、生源、声誉都滑到了最低点。周边的老百姓怎么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面对种种困境,马万成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开始了长达18年的变革。他把个人的生命成长与从教办学的职业生涯融为一体,把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民族小学育人根脉植入海面这片沃土当中。18年,这所学校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我们看到了马成校长带领的团队,不忘教育初心,坚守教育理想的使命担当。
二是看到了马万成校长对教育使命的担当。2004年学校由马甸小学更名为民族小学,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更名,而是学校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内涵。民族小学不仅体现多民族融合,也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建设来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学习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的三气精神,既落实了国家课程,又体现了民族小学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是对学生健全精神人格的中国化表达。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民族小学,参加了学校的少先队活动。总书记对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教育非常肯定,对孩子们提出了16个字的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民族小学正是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使我们感受到了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是对海淀教育的热爱。海淀教育有了今天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海淀教育人的坚守,是一代又一代海淀教育人艰苦奋斗精神和改革创新勇气的薪火相传。只有对海淀教育热爱才能投入满腔热情,只有对海淀教育金名片的呵护,才能坚守优质特色发展。所以马校长和他的老师们是一支爱党、爱国、爱海淀教育的团队。
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已经是海淀教育的一个品牌。“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一直做下去,通过这个平台推动更多的优秀的书记、校长,打造他带领的优秀团队,希望更多的优秀团队涌现。
最后我也代表教育两委,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海淀教育、对民族小学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对于这次办学实践研讨会贡献智慧辛苦付出的同志们,谢谢。

和融·坚守

领导讲话

尊敬的马校长,于院长,尹书记,各位老师,各位校长: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于今天跨越百年的一堂课,海淀区民族小学的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胜利的召开,而且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和丰硕的成果表示衷心的祝贺。下面我就谈几点的体会。
      今天这个形式和整个的安排,还真的是跟以往的办学实践研讨会是不一样的,确实像个课堂。我们好久没有坐在这个硬板凳和小课桌前听半天的课了。另外马校长的这个安排也真像一个课堂,它形式多样,在这节课当中有讲解,还有情境创设,还有一定的启发性,就差提问了。中间再有点提问就更像课堂了。
      同时让我也感受到这个课堂的气氛是什么呢?上到一半的时候,给我们发了一个课堂的学案,在马校长前面讲的时候我认真的在记,但是实在有点费劲,记不太下来。他讲的这个内容和要素非常多,但是正当我们特别需要一个学案的时候,老师把学案发下来了,让我们可以把刚才讲的和即将要谈的一些要点仔细的在学案里找一找,所以我感觉真的是像一堂课堂。

北京市委教工委副书记 李奕

所以我想刚才按照程序化先代表教育两委做完致谢之后,我更想用一个听评课的方式,谈一谈我参加今天半天的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这个跨越百年的课堂的一些体会。
我想分两部分来谈。
第一部分是这节课有哪些点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从我这个角度特关注的点。那就拿这个学案来谈了。我觉得今天马校长这个发言和这个学案有很独特的地方。这节课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来讲,有点像一节党史课。这个党史课不是党史的专家和历史老师来讲的,也不是拿着那4本必读篇目来讲的,而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工作和教育的实际来谈的。其实给我一个启发,到底党史、新中国史和我们需要知道的教育史到底在哪儿?是在那些教材里,是在一些历史的专题片里,还是就在我们身边?
我觉得马校长这个学案第7页“坚守发展,让校园充盈5种味道”里面提到“发展是硬道理,求生存靠自己”,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党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和当前最大的推动也是发展,我们天天做学习强国里面也都有这种题。
翻过一页来谈到“孩子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我们要让校园处处充满孩子的味道”。什么是人民至上啊?思想汇报、民主生活会的那个文件里我写了很多次了,但是真正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孩子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家庭的未来,我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营造顺成天性的教育氛围”。
紧接着在第二个标题当中谈到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马校长提到了4个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我觉得在4个遵循的这个基础上,他谈到了课程,谈到了老师,谈到了学生各项的活动。
第三点给我启发非常大的是在第14页,谈到了“和谐生态,组建生命成长的共同”。在这里面谈到了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相知相融。今天这个标题“和”和“融”和“坚守”,其实每个字的背后给我们这节课的听众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特别是在15页的第二段,特别提到了“学校的管理既不能自我割裂,也不

和融·坚守

领导讲话

能自我封闭”。我猛一看这个句式怎么特像现在我们学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啊?我们国家面临这样的一个形势,我们既不能封闭自守,还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那么循环绝对不是封闭的、自我的、国内的循环,而是国际国内的双循环。教育有没有双循环的问题?如果把双循环作为一个思想方法的话,我们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以及一所学校的自我隔离的问题和自我封闭的问题,包括学校和学区,学校和海淀、海淀和全市、全国之间的关系,在这里面也特别谈到,真的是在实践当中活学活用现在我们治国理政、党史教育、包括中央精神的两个维护、4个看齐等等一些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在下一段还提到“提供开放、多元、包容、自主的学生生活环境和氛围”。翻过一页又特别提到了“营造共建共享共赢”。换了一个词儿,总书记谈的词是什么呢?是共建共治共享。不仅是要在全球治理当中推进这样的思想,在博鳌论坛、在世界气候治理的论坛上这么谈,包括我们一个城市、国内的这个治理,也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让老百姓只跑一次或者一次都不跑。12345我们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其实教育当中的思想方法和我们治国理政的这种学习思想方法,以及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们的看齐意识,我们的维护意识,其实就体现在我们具体的工作当中,不用去贴那个标签、去表达那个词汇。我觉得这节课给我启发非常大,他就是在说他在干什么。

启发更大的在第4点,16页提到了“面向未来,构建城市新型学校”,谈到了“4个角度,致力于推动4个改变”。我们现在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开新局,新发展理念支撑下,要对目标、途径、方法和动力形成新的发展格局。马校长在这里谈到“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要让学生自己有动力,要让每个老师有动力,要每个校长有动力。其实这所学校十几年的重大变化,就是在于激发广大师生的内生的动力,包括家长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不信任这所破破烂烂的学校,到后来趋之若鹜、认同这个学校。这个认同不光是家长的认同,也有全校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冲击力很强的一张照片,就是马校长叉着腰在一个破平房前,还有一张是在一个修建好的、各种果树、绿树成荫校园里的,同一个地点、两个不同场景的这张照片。其实就像我们这个国家当前的建设一样,给我们全国人民、给我们全体党员树立这种信心,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事实上,在一个小小的学校也一样有四个自信的问题。文化的问题、认同的问题,道路的问题,只有把这个打通,我们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我们立德树人,守住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才是真的,要不然都是两张皮,要不然都未必是真情实感的。我觉得在这里谈到的4个角度,4个改变,其实都是当前最时髦的一些思想方法。比如第二点谈到推动教师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这就是教育的供给侧结构的改革。那么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老师就是教育的供给者,供给的是内容和服务,但是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是学生的消费。今天马校长讲了半天,讲了这么好,我们根本没听进去,根本没有感受。那你讲的再好,这个PPT做得再好,不是消费为引导,不是人民至上。而在这里马校长提到了教师要从简单的供给者变成引领者,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关注孩子的立德树人。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五中全会精神里头提到,高质量发展是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在我们一个小小的学校,在一个小小的学科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转变。我觉得未来的新型的城市学校的话,提到的这第二点很有启发,甚至启发到我们今年马上要评再一轮的特级校长和特级书记,我们关注的是他过去干过什么事,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成果,还是关注他是不是按照新的发展理念,在目标、途径、方法和动力上已经有了新的思考,

和融·坚守

领导讲话

更加关注实际获得,更加关注在孩子身上固化下来的一些东西。这才是我们未来这个城市需要的真正的好校长、好老师。启发非常大。
      另外还提到“推动家长从焦虑的委托者变成同行者,推动学校从办学机构变为超级的社区”,共建共治共赢,原来那个思想在这里又得到了一个发挥,其实就是我们国家现在整体推进的新的治理理念的问题。这个国家需要共建共治共享,需要协同,需要多边的思维,另外需要构建命运的共同体。从国际上来讲,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从我们国家来讲的话,两个百年,实现中国梦的命运的共同体;从我们小小的一个学校和教育来讲,教育有没有共同体的问题?老师、家长、同学,甚至包括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和培训机构。我们面向这个城市和国家的未来,要构建教育的命运共同体,这个超级社区现在是我们急需要和谐的建立起来,校长再也不能闭门办学了,一定要构成双循环甚至多循环。
      所以从马校长的一节课当中,我觉得给我们这些不同层面、不同工作岗位的受众提供了很多可思考的地方。我从教育工委的角度,在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未来,啊也不太未来了,今年上半年就要全面推进党组织领导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在这项工作的过程当中,党要管什么?党在哪儿?党怎么管?党如何跟业务的发展和整体的改革紧密地贴近起来,把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真正落实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细节,然后关注最后的成果?今天这节跨越百年的课给我启发很大,特别是马校长在最后的结语当中,又做了一些点题,他谈到“学校的百年生存发展的历程,恰恰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苦走来,从危机中走来的历程”,这节课变成思史课了,党史课了。“学校百年来铸就的精神文化恰恰是党在百年征程中所凝聚的精神力量。在与共和国在与祖国共同谱写未来教育新篇章的道路上,民族小学将秉持什么精神,守住什么处境……”其实这句话我觉得写得非常实在,它不是为了贴标签而贴一个历史的问题,而是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这一轮党史教育的过程当中,中央提了4个动词,叫做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重在后面那三个动词。我们在学、在感悟之后,到底办什么样的实事?我觉得在上午这一节课当中提到了很多办实事的切入点。当然办实事的背后是深刻的领悟。我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我们的这种感受,我觉得刚才我谈到这几点,真的是我们当

前从党的建设到国家的发展当中重要的一些思想方法。在这个学校的百年课堂和实践研讨会当中都有所涉及,都有所印证,让我们感觉这个新局是可开的,这个实事是真的好办,是可以办的。不是光办那个12345接诉即办,而是面向新的发展格局,面向未来的这个城市需要的这种教育,办的一些实事。所以这是我结合上午这节课和发的这个学案,认真的做了一些记录和一些感受,拿出来跟各位老师、特别是跟马校长来分享,不对的地方也请批评指正。
       第二部分,想谈一些思考和期待,也是利用这个机会面向我们海淀整个的教育同仁们,有这么两点的这种想法。
      一个想法是什么呢?就是在当前这个阶段,我们也到基层来听课,到学校来调研,前天我还在清华附小听了两节课,一节美术一节语文。我们在找什么感觉呢?其实在找一个未来教育的感觉。所以今天在这儿,我也想提出这么一个话题:海淀教育的未来是什么?和未来海淀的教育是什么?在王方同志一开始的主持词当中,用到了余军书记反复用的一句话,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还是金招牌。把它解构出来以后,可能我们海淀的教育人现在站在改革的这个潮头,我们是全国领先的,全市领先的,这个毋庸置疑。那我们想提出一个思考来,海淀教育,它的未来到底应该什么样?另外你们也帮我们一块来思考,北京,包括海淀区,未来的海淀、未来的北京会是什么样?他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思考。我想提这么几点的想法,也是跟刚才马校长这节课提到的一些思想方法是高度吻合的。比如说教育的发展是多边的,它一定需要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新型的命运共同体。就像我们现在全球的发展一样,一定是致力于推进多边的治理。在这里面没有单边主义思想或者双边的,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包括我们办学的治理理念,包括每一个科任老师对学科的治理理念,可能也需要有共建共治共享的这种方法。海淀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基础,疫情期间其实有更好的探索。我们率先成立了教育研究院,教育科研院,包括我们在互联网平台,在广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建设上,都有先行的这种探索。我觉得按照五中全会的这个精神和我们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这种变化,这个方向是需要我们坚持的。

和融·坚守

领导讲话

命运共同体,我们怎么去构建它?通过这样的构建来去缓解我们现在最麻烦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减负的问题,比如说家焦虑的问题,比如说培训机构的治理和协同的问题,包括构建整体的教育生态的问题。海淀的这种教育,首都的教育,未来将是一种和谐的生态,是多方力量形成统一战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优化的支撑,让他焦虑减缓,负担最轻,但是效益又最好,而不是以降低质量、减少这种效益为代价的所谓的减负和减少。所以在这方面可能需要我们有更多的智慧,我们希望海淀能够拿出新的探索。
第二个期待,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法。未来的教育肯定是需要高质量的老师,通过高质量的教师去形成高质量的教育,就跟我们现在谈到的党建的最终主体是谁?实际上管住干部教师队伍。那么未来的这个老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在这里形成了几个维度的这种想法,比如说未来干部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价值取向、思想方法、治理能力、业务素养,是不是整体的一个结构和维度?在这样的结构和维度当中,我们促进这5个方面高质量的形成。高质量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刚才在听马老师讲的这个过程当中,他谈到了五育并举,谈到了学生的评价,谈到了学校的一些治理的方法,我就在想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迁移,我们都要求对学生进行五育并举了,我们老师是五育并举吗?我顺手写了几个,老师有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师有没有美的感受?不管是哪个学科,哪怕你就是教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的。老师有没有诚实创新和辛勤的劳动精神?不是非要劳技课老师。老师有没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老师有没有创新动手的能力和学科的丰富素养?其实在老师身上也应该是五育并举。过去我们更多的谈的是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是教地理的,我就是地理全能,你问我半句历史知识,我都毫不惭愧的告诉你,别问我,我不会,我是教地理的,你让我背古诗我不会,我是地理特级教师,我不会一点都不寒碜。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是还是这样单科的发展?因为在孩子身上,我们提供的学科教学供给,它会产生化学反应,它会有联动的。当这种化学反应和联动我们老师驾驭不了的时候,你就适应不了未来了。我上个月在东城区一个示范校听了一节高二的外语课,讲人教社教

材当中的诗歌,当老师在讲英文的诗歌,美国的诗歌、英国的诗歌、爱情的诗歌的时候,讲秋天讲各种季节的时候,我旁边那个女孩,她跟我这小声互动当中反馈的是什么?她说语文老师刚给我们讲过艾青的诗,还讲过徐志摩的一些诗,那这些诗歌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留了一个作业,4月1号是这学校的校庆,请你用英文写一首诗为学校祝贺校庆。我就发现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在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学校的情感和外语学科之间联动的,我们的老师能驾驭吗?能不能去打动他?所以老师的五育并举和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不是现在已经有一些端倪和方向了?所以在学校的建设,包括我们对未来新老师、优秀老师的要求当中,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不是给我们一些思考?
       我觉得今天上午这堂课当中谈到的学校建设的成果,以及干部教师队伍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素养,这个方向已经越来越强烈。很多老师是用自己的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教育管理当中,已经形成了命运的共同体了。那么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其实是在这五育并举当中非线性的流动,就像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完全打通的,这种打通甚至可以小手拉大手,甚至可以影响到咱们旁边这个社区。所以在这方面也提供一个一个想法。
      好了,我想这个谈的体会主要就这么两大块。另外面向这个未来,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和思考的一些东西,不对的地方也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正。另外我们最后代表教育两委,祝愿我们海淀教育,特别是祝愿我们海淀民族小学能够越办越好,取得辉煌的成绩。谢谢大家。

和融·坚守

领导讲话

研讨会掠影

PHOTOGRAPH

2021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