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2021年2月1日 第二期
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们收获了很多成绩、很多喜讯,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很多感动。在大家的总结汇报中,我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正值制定新的五年规划之际,站在新的起点,马校长又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蓝图:我们仍然要坚持“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理念,遵循四个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人成长的规律),打造好“四堂”(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社区的文化殿堂),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直面社会关切,建设城市新型学校”!
大的梦想是由一个个小的梦想拼成的,大的目标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而实现的。下学期,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发力呢?
首先,我们要把课上好。我们要让课堂变为学生的讲堂。我想,这个“讲堂”,并不是让孩子站上讲台那么简单,那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其真正的意义是希望孩子
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研究、去探讨。学生的讲堂并不止发生在课堂,它应该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辅导和复习,到测试与反馈评价等,形成学习的闭环,螺旋式上升。
其次,我们要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上发力。为孩子设计课程,就是在为他们设计未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力补充,在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的“和融课程”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体系框架,但是还不成熟;我们的各个学科也已经在特色校本课程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但在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还需要再完善提升。知不足方可有进步,新的学期,相信我们的课程会有新进展、大进步。
第三,我们要在班主任工作上下功夫。新的阶段,校长提出了将“班主任”作为第一学科来建设,实乃英明决策。我们常说要直面社会关切,要加强家校共育,要培育合格公民……这一切都和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密切相关。因为,你们是面向学生、面向家庭、面向未来的第一线。班主任是值得尊敬的岗位,作为班主任,是否能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有赖于班主任工作能力的提升。学校会为班主任设计课程,助力班主任的成长。
第四,我们更要在自身的成长上追求卓越。团队强,个人强;个人强,团队会更强。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让我们站得更高,走得更远!要想成长迅速,加入课题,深度思考,开展研究,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学校已经有很多项课题与中国教科院专家对接,期待你的加入!此外,我们在“教师学堂”这个大班级里,互相促进,勤学习、勤思考、勤动笔,练就一身本领,让我们的脚步紧紧跟上团队,更好地为民族小学发展贡献力量。当然,我们还要大力培养名师,在三年后的市级骨干评选中,甚至在未来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队伍中,希望出现我们民族小学教师的名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伴随着新春脚步的临近,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努力吧,我的民小!奋进吧,民小的伙伴们!
未来五年,做幸福的追梦人
卷首語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王晶
CONTENTS
目录
核心议题
04 学生课堂本来的模样 / 刘健
第一学科
18 小胡变形记 / 李雪
26 他笑起来很好看 / 党春玲
卷首语
02 未来五年,做幸福的追梦人 / 王晶
思辨之音
30 小学科学观察记录的个体差异分析 以
及相关教学建议 / 于佼月
CONTENTS
不负韶华
49 绽放青春 建功新时代 / 王晨阳
53 发现学生心中的美 / 耿琳琳
与书为伴
56 让读书成为习惯 / 王海云
58 我为什么要读书 / 摘自网络
教育锦囊
34 数学实践课程之美 / 徐静霞
38 如何建立数感 / 赵月
12 解读校本课程 / 张亚楠
41 小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拓展的适
度性案例研究 / 张丽丽
45 小习惯,大未来 / 程静云
60 把握好可以改写明天的现在
学生课堂原本的模样
Original form of the students' classroom
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不能只想着传授什么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和知识方法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校长常说,当今时代,学校要面向未来,进入重塑阶段。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要交给学生怎样的知识与本领?作为小学,担负基础教育的重任,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培养学生未来的关键技能,便是课堂的使命。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刘健
什么是学本课堂?
什么是决胜未来的关键技能呢?长久的学习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未来的人才能够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也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如何保护孩子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如何学会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本课堂。
团队合作意味着什么?
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必须要团队合作。那么如何在每一节课中落实团队合作?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共同体和小组合作,让孩子学会协同学习,学会相互合作。这些在我们的课堂中都有所体现。其实这就是校长跟我们常说的,要跳出学科去看学科,要有大的教育观。深化课改的关键就在于把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所以在做这些事情之前,把这些道理都想明白了,就知道给怎么办了。
什么是核心素养?
我们常说的核心素养,不就是校长经常说的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那些素养和素质吗?我们所说的思想、方法,不就是我们想研究这个学科时,我们交给学生怎么去研究吗?这就不是学本么,不就是学生如何去学么?这些都是想通的,不是割裂的。所以我们在备课、备单元的时候,要真真正正的把对未来人才的理解放到整个单元里,这样,我们就知道该做什么、该教什么了。不是仅仅教学知识,而且在教知识的同时,把核心素养和数学思想方法落实进去。
如何备学情?
备每一课的时候要把学情加进去,例如在上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学完这节课后续要学习哪些知识。备课时,关键问题的预设也很重要,对年轻老师来说更重要。不光要把预设的问题写出来,还要把这些预设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写出来。预设学生怎么回答问题,老师怎么接学生的问题,或者怎么顺势引导出什么东西,这就是对生成的一个反应,这对年轻老师来说是可能是一个欠缺地方,那么在备课预设时尽量要考虑到这些。(这就是所说的持续性评价,即老师对学生的生成立刻就能有所转变和调整等反映)
核心议题
题型的作用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主要的题型都已在样题、全解、练习册、单元卷这几种材料之中体现出来了。那么题型的作用是什么?难道就是让学生学会、了解这些题就可以了吗?肯定不是。我们了解这个题型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要讲到什么深度。有很多老师说,看完了教参之后,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讲,不知道讲到什么程度合适,也不知道给学生留什么题合适。我们总结这些题型,不是在于会解什么题型,而是关乎到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讲到什么宽度,讲到什么深度。所以,我们掌握这些题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明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深度,并在确定了深度和层次后,再去研究如何分配到每一节课中。
真正的单元整合是什么?
在单元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明晰下来。要彻底明白这个单元中每一课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只有把这一点想明白了,才会知道每一课应该讲到什么程度,应该落实哪一点上。我们现在不是在强调课堂效率的提升么,那么完全可以在讲这一节课的时候把后面一节课的内容融进去,进行单元整合重组。这样一来,课堂效率很定会有改观。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各课之间的联系、单元整合的内容,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时刻思考和落实。这个单元的总体情况掌握了,这节课的情况也掌握了,那么这一个单元中每一课之间我们能不能联系上、能不能整合上?比如,一年级的加与减,前三课都是已知整体,知道一部分,整体减部分,得到另一部分。三课都是相同的模式,那么学完第一节课后,我们就要思考,能不能把第二节和第三节整合起来学?这样的思考,不就是单元整合么?所以说,这些东西都是在平时备课中可以思考的,不是说当做一个问题提出了才去思考。
只有老师可以整合单元吗?
我们要求教师进行单元整合,而现在我们经常强调学本,那么有一些简单的单元,能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个单元学习单,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单元整合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这个单元要学到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简单易学的,哪些是重点难学的?逐渐让学生具备独自整合单元的学习能力。这样,课堂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讲堂,我们所说的学本也就落到了实处。
核心议题
三、校本课程的类别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第二类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四、校本课程的特点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该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这一界定试图反映校本课程的三种基本属性,即关联性、校本性和可选择性。
关联性:学校的校本课程要与该校的总体目标与育人功能密切相关,能进一步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与目标。
校本性: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依靠学校生成并植根于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资源。校本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
可选择性: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选择空间。
五、校本课程的价值
校本课程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师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在学校确定的大方向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路确定开设课程,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因此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定位,从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开发的过程中,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
核心议题
解读校本课程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张亚楠
一、校本课程的发展背景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六条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提出来的。
二、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核心议题
本教材。
4.校本课程门类越多越好
校本课程要针对学校课程体系和学生素养结构中的突出问题,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开发质量比较高的课程,体现出丰富性、选择性、探究性和活动性,避免课程开发“深而窄”“广而浅”。
5.校本课程就是地方文化类课程
只要是学校作为主体开发的课程就可以看做是校本课程,其既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是活动课程,;既可以是分科课程,也可以是综合课程;既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课程。
八、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学校完成第一个步骤后,可以从其余五个步骤中的任何一个入手,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五个步骤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 组织建立
组织建立是指要成立课程委员会或相应的工作小组,这是一个组织保证、进行宣传和动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委员会或者工作小组的成员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必须有学生及其家长的代表、社区人士代表等,并且要体现出学校教师主体的特点。
2. 现状分析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需求评估,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因素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其次是资源调查,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相应的资金情况,办公设备和用品,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教师、教育督导、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 。最后是问题反思,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提出改进的措施 。
3. 目标拟定
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
核心议题
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种文化建设。它是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六、校本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权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校本资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那么是否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专家的事情呢?其实并非如此,校本课程并非高高在上,如此神秘,反而是校本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权。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质上看是教师在学校一级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其次,校本课程在定位上是以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非学术性质。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第三,校本课程侧重采取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第四,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样的。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只是无校本课程之“名”。
七、常见的对校本课程容易产生的误解
1.校本课程就是一所学校单打独斗,闭门造车
目前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门类大同小异,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其实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多挖掘社会资源、家长资源,从而凸显本校特色。
2.校本课程一定要体现“特色”与“原创
校本课程并非一定要原创,教师可以借鉴已有的课程进行选择、创编、与重组。这样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而且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支持,质量相对有保障。
3.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并非从一开始就一定要开发出校本教材,但是必须制定完整的课程方案,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每门课程还要形成课程资源包,支撑教师校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当课程稳定,具有实施、保存和推广价值的时候,可以再编写校
核心议题
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制定目标,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制定课程目标,即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 方案编制
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意义在于:(1)课程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是随意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2)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有助于协调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的关系。(3)有利于集中培训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能力。(4)有利于统一开发具体课程的教师的思想和认识。(5)便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议。
5. 解释与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因此课程开发过程中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一般情况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依靠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校外专家、地区开发中心与教育督导部门以及课程开发小组反思过去的经验。
6. 评价与修订
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一般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方面: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形式上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
核心议题
班主任,第一学科
The first subject
”
马校长说,要把班主任工作作为学校第一学科来重视。这足以见得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作为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家长”,班主任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数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中,如何不断提升自我,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如何将家校纽带联结的更加紧密,如何成为孩子的贴心人……这些都是永不停歇的话题。从本期起,将设“第一学科”栏目,讲述班主任们的故事和成长,并从中探得一些经验,总结一些做法,形成一些规范,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很多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届学生都跟上一届相比,都不一样,都比上一届学生难教。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优越很多,他们没有经历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学生难教,是因为他们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傻”了,他们的信息来源多,自我意识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教师要继续维持以前的“师道尊严”不是那么容易了。学生更多地把自己放在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因此,老师们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走进学生内心。学生虽然聪明,但是教师要“更胜一筹”!碰到问题,不是埋怨,不是发火,而是动脑筋,想办法,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想出最佳的方法来,最终圆满解决。
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每天一早到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去上学校,背着炸药包……”据了解,小胡的童年是在父母经常吵架及大量阅读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画书中长大的。除了反映二战的书籍,他最爱看的书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每天不管课上课下,小胡要不拿着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高喊“换书吗,谁换书”,到处找同学换书,要不就往桌子上一趴,画战争小人,而且是随处画,桌子上、书上、纸上、墙上、窗台上……
小胡变形记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李雪
他的桌面上、桌斗里、柜子里永远是一堆纸。课上不画画了就会随便接老师下岔儿,跟老师唱反调。听到同学的问题,他会马上非常夸张地笑出来。记得一次英语单元检测后,班里有个女孩得了70多分,卷子还没发到女孩儿手里,小胡就在班里大喊“谁谁谁只得了70多分,是不是傻啊,谁谁谁只得了70多分,是个大傻子!”
这样的孩子每个老师见了都会头疼,说实话,我也是。他自己不学,而且还影响别人,真是让人又气又急!怎么办呢?班主任老师一开始也没有找出多么高明的方法能一下子改变他,而且孩子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学指出,一个人养成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而改掉一个坏习惯更是难上加难。作为班主任,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非常了解孩子,你越是批评挑毛病,就越会让他们远离你,老师的教育引导越会事与愿违。在没有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前,要耐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寻找适合的教育时机。
从画画入手,找到沟通话题
小胡总是趴在桌子上到处画小人,桌上桌下乱哄哄的,所以老师决定先解决他的卫生问题。一次课间,老师提醒小胡整理东西,还动手帮他整理起来。老师随手拿起他的大作,仔细看了看说:“这一张又一张画的……哎,你别说,这画得还真挺传神的……”一边收拾一边跟小胡说话,他也不理老师,就趴那儿接着画。嘿!速度还真快,刷刷几笔,一个个穿着军官制服,手拿机枪,头戴小军帽,准备向敌人射击的士兵就画出来了。老师禁不住夸奖他:“你这小人画得还真传神,你学过画漫画吗?”“没有啊,都是我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画的。”“哇!那你可真厉害,比我儿子画得好多了,看这小眼神。呵!还有情节呢,
这两边准备打起来了,谁和谁打呢……”就这样,老师和小胡第一次愉快地聊了起来。“你这画画得多好啊!但就是画的到处都是,扔了多可惜啊?!不如你把画都画在一个本子上,按照漫画的形式,编成故事,一个情节一个情节连续地画,以你这能力,以后就能出本漫画书了!怎么样,考虑一下,到时候出书了我给你在班级里做漫画展……”中午,老师在班里跟所有同学说起了这件事:“同学们,我发现咱们班真是人才济济,卧虎藏龙。看小胡的漫画画得多好啊,你们发现了吗?那一个个小人画得很传神,还有故事情节,一气呵成,从来不需要打草稿,自成风格。以后小胡说不定能成个漫画家呢!”同学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趴在桌子上的小胡也自觉地坐直了。
放大闪光点,寻找积极因素
从这以后,小胡上语文课的态度发生了些许变化,课上渐渐爱跟着发言了。与此同时,老师在班里组织了全班通过行为表现赢取印章换奖励的活动,也经常在全班面前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大家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把别人的优点大声说出来,看到别人的问题在他(她)耳边说,做好自己,老师最欣赏能够实现自我超越的同学。谁进步了,老师就会奖励奖章,肯定他(她)的积极进取。
活动中,老师总是特意关注小胡,多奖励他。“看小胡现在进步最大了,课上能跟着大家一起看语文书并积极发言了”“看现在小胡能把自己东西收拾整齐一些了(其实没啥变化),小胡真棒”“小胡课上能够不随便出声音了,自我修炼就是这样一点点改变”“如果能做眼保健操时不乱动,跟着一起做就更好啦”……活动开始后,小胡每天得到的奖章总是最多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的一下课就会拿着奖章本到处炫耀,然后在老师面前来回唠叨,“老师我表现怎么样啊”“有进步没有啊”“今天怎么没给我奖章啊”。有时候语文课上小胡不能记下笔记,为了得到奖章,下了课就会跑到我办公桌前趴着补笔记。
看到他身上发生的变化,在高兴的同时老师也知道,孩子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果然,好景不长,没过一个月,小胡原有的问题又逐一暴露了。尤其是到处画画,他把班里的作文稿纸随便拿来画,酸奶箱的硬纸板拿来画,去教师办公室借问问题之名顺手牵羊拿A4打印纸来画。
随便拿东西肯定不允许, 决不能放纵这个问题。虽说要教育小胡,但不是直接叫住孩子在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批评孩子,而且小胡这么做的背后肯定有他的原因,其实有时孩子的理由很幼稚很无厘头,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他生活的世界,就是他的快
乐来源。
一次,老师又发现小胡拿了办公室里的A4纸,于是就悄悄从办公室追了出去,询问拿白纸的原因,而且告诉他如果真有需要,跟老师说,老师肯定会拿给你用,但是不能随便拿,这个行为不好。小胡一听,很不好意思地低着头,主动说:“老师,我错了,但是我想做我的漫画书。”“什么做书,这个怎么做书呢?”“能做,我都快做完一本了,我还打算出第二本。”“是吗?快拿来我看看……哇,不再是战争小人了,是上学的故事,很贴近你自己的生活,这不就是你吗?嘿!还有语文课的内容呢,真有意思……小麻雀是老麻雀的元首,你还挺幽默的。我说你有当漫画家的潜质吧,很多漫画家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等你长大真出书了一定想着李老师啊,给我寄过来一本啊!”小胡虽然没说话,但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眼神里有信任的目光。后来,老师在班里对小胡行为习惯上的提醒,他能听进去了,并落实到了自己的行为中。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就是好的开始。每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都会说,妈妈会陪着你慢慢长大!作为班主任,对于班里比较特别的孩子,也要能像妈妈一样,慢慢陪着孩子,鼓励孩子慢慢长大,慢慢改变,越心急越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寻找他们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这能让孩子们觉得受到了认可并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是孩子发生改变的先决条件。
规范严要求,做好家校沟通
看到小胡的积极变化后,老师便开始对他一些不当的行为逐一进行严格要求,比如及时清理垃圾。有一次放学后,老师进行教室消杀,看到小胡的桌子下有纸屑,走近细看,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呵,他把垃圾纸屑都扔进了暖气片下面,桌斗里也塞得满满的,留下托管的同学反映他柜子里也全是。热心的孩子们说着就要帮忙清理。
老师当时没有让其他孩子帮忙清理,他自己的行为后果应该由他自己承担,自己要对自己负责。要让小胡自己经历清理的过程,让他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酿的果子不管是甜的还是酸的苦的,都得自己吃。于是,第二天老师便和小胡说:“请你把桌斗里、柜子里、暖气片下面的垃圾清理干净,放学的时候我来检查,不合格不能走哦。”小胡一听就炸了,说:“这不是我扔的”“这个我还要呢,我不想扔。”“不想扔可以拿回家留存,学校不能存放,会有细菌在上面寄生,每天教室都要做好消杀的。”“我妈不让我把这些放家里。”“那我来跟你妈妈沟通,除非是不利于你成长的你妈妈才不允许。”“不要给我妈打电话!”“就让我放这吧!”……一个下午,小胡嘴上一直在不停地念叨,一直到放学也没有清理。“小胡清理完垃圾再放学啊!”老师提醒他。
过一会儿发现小胡不见了,垃圾也没有清理。但既然已经跟他明确了要求,那必须要落实,不然就成了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执行中打折扣,孩子就容易钻空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变。于是,老师联系了小胡的妈妈,跟她说明了孩子的问题,以及让孩子回来清理垃圾的必要性。老师的意见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他们把孩子从家里送了回来(家离学校也较近)。小胡回来一进班就带着怨气与怒气,嘴里不仅碎碎叨叨,还出现了骂老师的语言:“我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还让我怎么着啊,真是的,我都做得够好的了”“为什么非得让我扔了啊……”老师虽然也有怒气,但内心不停地告诫自己,谁急谁就输了,这个时候小胡急了,输的是他。老师递给小胡一个垃圾袋,让他可以把垃圾放进垃圾袋里。
让他可以把垃圾放进垃圾袋里。他一边收拾一边唠叨,还把垃圾气愤地往楼道里一踢,老师见状笑着说:“这下你清理的范围又扩大了。”这时正在拖楼道的后勤爷爷看见了,递过来一个黑色大垃圾袋,说了一句“要帮忙吗?”老师马上回应,“不用啦!我们孩子可以自己整理的,您辛苦啦!”小胡见状也默不吭声地把地上的垃圾收拾干净了。
当晚,回到家后,小胡妈妈也特意发来短信,说小胡知道自己做错了,更不应该跟老师说那些话。第二天,小胡还特意写了一封道歉信交给了老师,虽然内容很简单。在之后的日子里,小胡桌斗里、柜子里不再有一堆垃圾了。其实,像小胡这样有“反社会人格”的孩子也是能做到“人走桌面净”这些常规要求的,只要多一些耐心。在这次与小胡的“较量”中老师赢了,赢在看到孩子的问题不急不躁,赢在有要求能落实,赢在微笑中的严格要求。
像这样与小胡的“较量”不止在卫生方面,还有科任课不随便下座位;全班做眼操时不出教室,跟着大家一起做眼操;课间操跑步不掉队等。在一次次的“较量”中,一方面,严格要求,检查,反馈;另一方面,表扬肯定他的点滴进步。每一次“较量”的结果,一定是在班中大力表扬他结束,给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树立自信心,刷出班级存在感
在班里,不管看到小胡在哪方面取得了进步或者哪科取得了好成绩,老师都会在班里对他大力夸赞,有时还开玩笑地说:“如果你纪律能再好一点,你就是咱班的学霸啦!”给他树立自信心与目标。同时还会不断地找机会让小胡来为全班帮忙,做他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帮老师个忙好不,帮我把垃圾倒一下呗”“小胡,过来帮把作业发一下”“小胡字词掌握还挺好,你来帮我给同学来听写吧”“小胡的电脑用得不错,你来负责管理咱班的电脑吧” “每天同学脱口秀前,小胡你来帮同学把演示文档(PPT)拷入电脑”……
如今,虽然小胡总是在出现各种违纪现象,但是他与同学的矛盾越来越少了,夸张地嘲笑同学的声音没有了,他的集体荣誉感越来越强了,在班级没有获得流动红旗的时候,小胡会在黑板上写“下周要加油了”,小胡越来越愿意为班集体做事了,现在每天中午吃饭后会拿着垃圾袋安静地收所有同学的餐后垃圾,每天早晨进门就会亲切地喊一声“老师好”,而不是“炸药包”了……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有人曾经这样写过: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得会更动人。
作为班主任,看到小胡在慢慢变化,哪怕那一点点变化,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老师会继续陪伴着他慢慢长大,做一个静待花开的平和“妈妈”。
【教育小妙招】
他笑起来很好看
He has a nice smile
为人师者都希望自己成为受学生尊敬、喜欢的班主任。然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很简单,他们不会因为你是班主任,就给予盲目的信任和尊敬,他们也不会因为你是班主任就刻意地亲近你,喜欢你。小A同学就是其中一个。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党春玲
小A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上课、下课都是面无表情。接班的两周时间,我没有见过他笑的样子,他冷漠的样子与他的年龄实不匹配,在他稚嫩的脸上看到更多的是鲜有的沧桑。小A很少和其他同学一起玩,有时候许多学生课间围着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但他从来不会加入其中,他总是酷酷地站在窗前向外张望,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当有些同学带来小礼物和全班同学分享时,他从不接受,我问他原因,他会冷冷地说:“这个东西我不要,我家有。”小A总是拒人千里之外,让人很难接近他,更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出于职业毛病和母爱的天性,我越发想了解这个孩子,想帮助他找回这个年龄的孩子脸上该有的笑容。
平时我会主动找他说话,问问他学习的情况,中午打饭的时候总会关切地问他够不够吃,有时候会把属于我的那份水果送给他吃。他一着急说话就结巴,当有同学嘲笑他时,我会严厉的批评那个学生,并教育学生要多给与小A理解和鼓励,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小A。小A有时显出一副不领情的样子,但我依旧关心着他。有几次,我发现他总默默地帮我把水果放在讲桌上,一声不吭地走回座位,我知道这个孩子是在用行动感谢我对他的好。
有一节我没课,在班里办公,这时小A推门进来,看到我,他有点惊讶,结结巴巴地说:“老师好。”我问他为什么不上体育课,他说跑步摔了一跤,体育老师让他回班休息。我关切地问他哪里受伤了?他指了指膝盖,我连忙起身过去扶他,查看伤势。当我挽起他的裤腿时发现膝盖蹭了点皮,有些出血,我赶快找来药箱,用药用酒精棉为膝盖消毒,他疼得向后退了一下,我安慰他说:“别怕孩子,消毒后用止血贴贴上就好了。”我轻轻地为他处理好伤口,把他抱在座位上,他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执意不让我抱他,后来我告诉他,每次老师的女儿受伤只要我抱抱她就不疼了。这时,我从小A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微笑,原来他笑起来特别好看。当天放学时,我和小A妈妈说了今天孩子受伤的事情,并趁机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小A是单亲家庭,在他6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小A跟着妈妈生活。妈妈为了支撑这个家打着两份工,每天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小A经常一个人在家,也许是担心妈妈会伤心,所以他很少在妈妈面前提起爸爸,他也从来不会像别的小孩一样向妈妈撒娇。在妈妈眼里他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懂事。当我提到小A性格时,妈妈抽泣地说是这个不完整的家伤害了孩子。从那以后,对于小A我除了给予他老师的爱之外,多了一份母亲的爱。
我了解到小A喜欢足球,就找来班里几个足球队的孩子课间带着小A一起玩,看到他在操场上奔跑时非常阳光的样子,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找到小A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学校足球社团?他听到这句话时眼里闪着光,使劲地点了点头,说愿意。我和他约法三章,如果加入足球社团一要刻苦训练,二不能影响学习,三要和同学们团结。小A爽快地答应了,他拽着我的胳膊笑着说:“谢谢老师。”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小A的笑脸,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张笑脸是那么生动美好。
自从小A加入足球社团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和班里的几个足球小子成为了好朋友,还经常有说有笑。遇到我总会笑着打招呼,课上也越来越喜欢举手发言,课间也看不到他忧郁的样子,因为一下课他就和同学到操场上踢球。在一年一度的学校足球比赛中,他作为球队主力代表班级参赛。当天我邀请了小A爸爸来到现场观赛,小A看到爸爸既激动又兴奋,一个劲儿地和爸爸招手致意。比赛开始了,小A表现勇猛,几次被对方撞倒后依然勇敢地爬起来继续比赛,他和队友配合
的也很默契。在小A和所有队员的努力下,我们班最终赢得了年级组决赛的第一名。同学们欢呼雀跃,小A的爸爸激动地把儿子抱起来转了几圈,小A咯咯得笑出了声。
他笑起来真好看。
每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他们有着相同的幸福,也有着各自的不幸。老师要用爱心为学生创伤,用情去感动和感化学生。想让学生喜欢老师,老师先要学会用心爱学生,用心与学生沟通,学着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交心。
【教育小妙招】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小学科学观察记录的
个体差异分析以及相关教学建议
摘 要: 作为科学认识的经验认识方法,观察是指认识主体人应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仪器、设备来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的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观察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客体、进行观察记录、搜集科学事实的重要环节。在同一个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记录可能因为先前经验、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呈现出差异性。教师在进行观察教学活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施以相应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观察记录 差异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于佼月
作为科学认识的经验认识方法,观察是指认识主体人应用自己的感官通过仪器、设备来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的方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观察仪器与方法的进步,观察过程变得更完备、更规范、更具理性也更为复杂。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观察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客体、进行观察记录、搜集科学事实的重要环节。由于观察过程的复杂性,小学生的观察记录作为一种科学事实,存在着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同样的观察活动,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本文就这一教学现象,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分析,进而对如何改进教学实践做出几点思考。
一、小学科学观察记录的差异现象
在科学课上,学生的观察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在同一个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定量性的观察出现差异,主要是一些数据性的记录,例如观察测量温度、长度等;第二,描述性的观察出现差异。例如,同样是观察花瓣的颜色,不同的同学描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第三,观察全面性出现差异。例如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有些学生会观察的方面比较齐全,有一些则只注意到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
二、小学科学观察记录差异性因素分析
(一)观察者先前的理论与概念系统
近代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反应活动,是消极的、被动的,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应该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纯粹客观地进行观察,他们是“纯观察说”的主要代表。现代逻辑经验主义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验主义的理论传统,提出了“中性观察说”,但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并逐渐为当代科学哲学家所接受。按照汉森的观点,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他把观察的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加以区别,眼睛从观察对象得到光刺激而形成视网膜印象是物理过程,但“看到”却是一种视觉经验,是心理过程。“看到”除了接受外来光刺激外,还受到观察者的理论体系,还有过去的知识经验的影响。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与“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的基本思想也是一致的。关于认识的发生问题,皮亚杰认为,认识并不是如经验论所认为的是由客体给予主体的,也不是唯理论所认为的是主体先天就有的,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认识主体以其“图式”同化、选择、建构客体的结果。这样看来,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观察结果也同样受到不同观察主体的影响。
库恩也说:“看到一张等高线地图,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制图家看到的是一张地形图。”[3]当观察者的知识结构改变后,他的感觉经验也随之发生变化。
(二)观察主体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观察活动初期,是一个外部刺激引起感官效应的阶段。具有不同生理素质的观察主体,自身感官对外部信息的敏感性和分辨力方面会存在差异。例如用秒表计时单摆摆动十次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学生由于各自的反应时差不同,按下秒表的时间有前后差异,可能就会得到有些差异的时间。患有色盲的学生在对色彩进行分辨时也会得出跟他人不一致的结论。因此生理素质的差异对观察结
思辨之音
果也会有影响,但观察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很多心理因素对观察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个体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在科学观察中都会潜在的影响着观察的每个细节。态度认真,实事求是的学生做的观察记录可能会更全面、深刻;态度不认真、带着不良情绪进行观察活动的学生,可能会忽略很多观察对象的细节,所做的观察记录也可能出现伪造数据、过于简化等不好的现象。
(三)观察活动所使用的方法与仪器
观察活动需要动用各种感官去获取客体的外部信息,但人类的感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学仪器能逐步克服和超越人的感官的阈限,帮助人类扩大和改进自己的感觉器官,大大丰富了感性认识的内容。例如,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靠眼睛是观察不到细胞的,更没有分子原子的直观图景,现在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却让人们能成功拍摄到原子的照片。科学仪器的作用还在于他们能帮助人们改善观察的质量,使获得的材料更加客观、准确。尤其是一些仪器能够提供比较可靠的计量标准和准确的记录手段,大大提升了观察记录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当然这是建立在测量仪器系统误差较小的基础上)。但是,对于小学科学来讲,学生由于刚刚接触仪器设备,如果没有掌握好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往往也会导致观察记录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
三、关注学生科学观察记录的科学性,提高学生观察记录的水平
(一)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澄清科学概念
观察是渗透着理论的,任何科学观察都涉及一系列先前的概念与理论。观察记录作为一种科学事实,就是观察者所掌握的概念系统对感官材料进行解释并表达的结果。例如,在观察矿物时,观察者若不能掌握矿物本身的颜色与矿物条痕颜色这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在进行观察及做观察记录时都可能会出现观察不到位,表述不准确的现象。科学课进行观察前,教师应该通过讲授或学生自学的方式对一些必要的理论与概念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记录的科学性。
(二)激发学生对于观察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主体的态度、兴趣、情绪等心理因素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整个观察的进程与结果。因此,在观察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观察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在科学态度上,教师可以讲述科学史上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故事,依靠榜样的力量
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良好的科学习惯与态度。避免学生在做观察记录时,出现伪造数据等不良现象。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与仪器使用方法
科学观察为了提高观察的精确性,需要借助科学的测量仪器手段,像温度计、放大镜、显微镜等。小学生由于刚刚步入科学探究的大门,对这些仪器往往不能了解正确的使用方法。教师对于每种测量仪器,都要通过演示、讲解、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确保学生不因为使用不当而导致测量误差。
四、尊重学生个个体情况,正确对待学生观察记录单的差异
(一)分析错误记录背后的原因,诊断出学生的错误概念并加以纠正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的。学生在进行科学观察前,对于观察对象,已经通过生活经验或其它方式形成了一些相关的前概念。学生进行观察前,如果依然坚持着之前的错误概念,很可能就会在观察记录中体现出来。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观察渗透理论”也是一致的,先前的知识经验与观察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学生观察花的结构,如果将雄蕊与雌蕊的概念混淆,那么在统计它们各自的数量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错误。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抓住教育时机,及时诊断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二)考虑到拥有丰富理论或不同背景学生,设计体现个性化的观察记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可能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期。根据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拥有更多理论背景知识的同学可能观察到其他学生观察不到的现象。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时,教师可以设计体现出学生个性的观察记录。例如观察花的结构一课,除了要求学生观察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外,还可以另设“其他发现”一栏,可能就会有同学发现:雌蕊的柱头是粘粘的,是为了更好地粘住花粉。这样的个性化记录,不仅给予学生更好地发挥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尊重学生因为生理缺陷等原因导致的观察错误
观察是需要动用人的各种感官器官去获取信息的,如果观察主体在某些方面存在生理缺陷而导致观察误差,教师应该给予尊重与关怀指导,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例如很多学生因为色盲而不能正确的分辨颜色,教师要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悉心指导,尽量减少错误的可能性。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曾很早就提出,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艺术的兴趣”的教育目标。在贯彻这一目标上,学校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教育中,最为突出。除了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还非常注重在各学科中渗透美育教育。
学校一直倡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因此,站在数学文化的角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便是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既能大量补充数学文化信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在深切体会数学如此有趣的同时,更加引领学生享受数学文化所蕴含的美,获得美育教育。这种实践活动具有思维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寓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于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之中,而且让学生真正在学中玩,玩中学,在玩乐中培养兴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不仅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让数学走下神坛,深入生活,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带来的无限快乐,获得美的情感教育。
数学实践课程之美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徐静霞
教育锦囊
初识十五巧板
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必须根据实践活动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品种繁多、精彩纷呈的数学实践器具,了解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形式等。其次,在欣赏数学实践活动器具的基础上,教师要分门别类地指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游戏中,努力进行正确地操作,进行初次体验。
例如,十五巧板是一种需要我们动手巧拼的传统民间数学益智器具,深受人们喜爱,是老少皆宜的好玩具。这种拼接器具,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时拼摆方法变化无穷。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十五巧板前,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七巧板、乐高拼装玩具等入手。在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对七巧板的了解时,教师利用七巧板历史由来的故事,引出十五巧板(也叫做益智板),让学生感受到十五巧板的图形更多,更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并想象用它来拼摆的图案会更美观,更丰富。课的开始,教师巧妙地借助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解,不断激发学生对十五巧板的兴趣,并对制作十五巧板跃跃欲试。而后,学生通过仔细观看教师直观演示十五巧板的制作过程,在小组相互帮助下,也成功地制作十五巧板,并迅速开展各自的拼摆活动。
激发思维,体验无限乐趣
拼摆当中,有的学生先独立拼图,再与同组伙伴交流介绍各自拼摆的图案;也有的学
生发挥每个组员的聪明才智,大家一起拼图,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拼摆活动中,拼摆出造型各异的图案,其中有简单的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建筑、交通工具及自然现象等,丰富多彩、花样繁多。拼完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作品,介绍所拼图案的含义。在整个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学会提出问题、表达各自的主张,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在引导学生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动手动脑体验创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更在拼摆与呈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图案当中,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以及这种活动方式所蕴含的美的情感教育。
数美融合,助力成长
学生在开放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亲自实践、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在玩乐活动中,获得快乐,体验成长;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人人平等、相互谦让、相互尊重、文明游戏。与此同时,学生还在思维的碰撞与激发中,感受到了成果的美,这种美,既是思维之美,也有作品之美,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亲身体验到了数学之美。这种美的力量会让他们支持以恒的爱上数学、学习数学、钻研数学。此时,数学与美育的有机融合,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如何建立数感
一、研究背景
在三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时,会遇到很多估算问题。班级的孩子不会先估再算,而是先算好结果再进行估算大概结果。尽管强调多遍,但孩子们还是很难接受估算这一方法。
课堂片段1
我现在所在的年级为三年级,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就是除法竖式。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感。二年级时学习过乘法口诀,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竖式除法的计算速度及准确性。例如在385÷7的竖式计算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就能一下找到38÷7最大能商5,或者是从其中一个数进行推导,进而得出应该商的结果。缺乏数感的孩子往往会从1×7开始慢慢的尝试,一直到最接近的数出现,有些时候甚至会超过原来的数。这种能够不从1开始尝试的方法是我们不能直接教授的,而是需要学生多熟悉乘法口诀表,多进行除法竖式的计算,进而慢慢熟练这一过程。
课堂片段2
计算要准,估算要精。在《集邮》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想一想285÷5的商是几位数时,有一位同学的发言特别好,思路和其他的同学不一样,是一种新奇的想法,但是很容易理解。这位同学说,最小的三位数是100,100页邮票需要500张邮票,500张远远大于题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赵 月
目中的285,所以商是两位数。这应该是一种很巧妙的估算方法。这道题孩子不是直接将285估算成多少进行的,而是直接估算的结果,很巧妙,也很有助于学生理解。在讲授过程中,我找了两名同学复述这一方法,孩子们说的很清楚。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而为了强化学生的数感,就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并且给他们消化吸收这部分知识的时间。
课堂片段3
我们一起学习《我们一起去游园》,题目中说班级有48名学生,有两种车可供选择,一种是小车可以坐12人,120元,一种是大车可以坐18人,160元,那么哪种租车方案更加便宜呢?本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列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由于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我所理解的有序是指按照一定顺序,从最大的数开始试,然后依次递减;或者是从最小的数开始试,然后依次递增。我发现孩子们只试了两种方案就选出了其中最便宜的方案。当时我并没有深挖,而是向孩子们强调书中的方法。下课后,我询问了孩子们为什么试了两种方案就得出最优方案了?孩子说大车人均八元多一位,小车十元一位,所以应该尽可能多的安排大车,但是还要有更少的空座位。所以在试了都是大车后,剩余的空座位太多了,所以减少一辆大车,加一辆小车就可以了。本节课我过于重视“有序思想”,反而忽略学生先天的数感。孩子们不是对数字进行一一的尝试,反而是孩子数感能力强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思考
1、什么是数感
数感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的汇合点。很多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都能通过“数感”得以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和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培养数感,现在已成为数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题。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一种直觉”,与语感、方向感、美感等类似,都会有一种“直感”的涵义,具有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包含感觉、知觉、观念、能力,可以用“知识”来统一指称,这一知识是程序性的、内隐的、非结构性的。
教育锦囊
数感是孩子先天具备的一种能力。从孩子刚一出生开始,在孩子面前放三个物品,趁着孩子不注意拿走一个,孩子就会有所察觉。但是如果孩子面前摆放着五个物品,趁着孩子不注意拿走一个,孩子就不会察觉。这说明孩子先天是有数感的,只是每个孩子对数字的敏感能力不相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数感也会有所增强。那么这时,老师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数感。
2、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我们在培养学生数感时应该: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对于低学段的孩子来说,数感只是对数的概念的建立,还没有入学时,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数数,但是他们真的理解吗?孩子们能够从1数到100,那么他对数的理解就够深刻吗?孩子们在认识5这个数字的时候,是从5个苹果的实物中抽象而出的,但是5只是代表5个苹果吗?能不能代表5个梨、5个人……孩子们对5这个数字的认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而来,但是最终要回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这时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通过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小例子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数感是数出来的,是学生在数数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的经验。在刚开始学习“百”时,老师往往过于强调从99跨到100这个过程,反而忽略了重点“百”的认识。应该让孩子们通过从100数到185这样的一个过程,充分体会一下“百”,多数一数帮助学生理解。数感主要是指有关属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需要我们每节课进行渗透,孩子们在每节课中充分感知数,慢慢提升数感,最终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小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拓展的
适度性案例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张丽丽
一、案例背景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养、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多抓住教材中各话题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化的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我在课堂中经常联系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拓展,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本学期一次与数字相关文化知识的拓展课程却带给我对此问题的反思。
二、案例描述
在一次区内的教师小组相互听评课活动中,我选择执教的内容是《北京版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 3,Lesson 9的Listen and say部分。此课的教学内容是询问“What’s your number?My number is...和This is my lucky number.”通过学习,学生相互问答对方的幸运数字是什么。考虑到其中涉及到了对数字话题的学习,我决定在本课中对“数字”开展进一步的文化拓展。本次教学要求学生能询问并表述自己的“lucky number”。像以往一样,我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片并猜测图中人物所谈论的主题,继而出示新知内容,引导学生听录音、学单词。接着,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设置的小组接龙、快速抢答、猜一猜等操练活动,基本都能使用新知句型表达自己的幸运数字是几。
在完成了对语言知识部分的教学内容后,为了使学生在本课中能够体验更多的数字文化,我开始出示本课的文化拓展部分。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西方国家中不少人都认为“lucky number”为7,并简单介绍这是因为上帝花费7天创造这个世界。然后,我又通过PPT中的图片结合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的“lucky number”为6、8、9。在介绍以上两点时,学生们听的聚精会神,而且都很感兴趣,甚至刚刚那些选择了6、8或9为幸运数字的同学还流露出沾沾自喜的表情。接下来,为了进一步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我在幻灯片中还为学生介绍了中西方不同的“unlucky number”。我一边请学生观看名画 “最后的晚餐”,一边讲解耶稣在受害前与弟子们共进晚餐,其中第13人犹太为了金钱出卖了耶稣并使它受尽折磨。参加晚餐的一共有13人,日期也恰逢13号,因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我还使学生联想到有些高楼的电梯里是缺少按钮“13”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补充。学生们认真的倾听着我的讲解,通过眼神告诉我他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最后,我在中西方对比中举出了中国的“unlucky number”为4。为什么中国人认为4是不幸运的数字呢?这时班里没有同学举手。我继续解释道这个字的谐音是“死”,这是一些中国人比较忌讳的一个字。而伴随着我说出“死”这个字字的出现,我发现教室里出奇的安静,而且有的同学甚至瞪大了眼睛,显出一副很惊讶的样子。因为还有其他教学活动需要进行,我当时对此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课后,我对这节课上关于数字拓展的环节进行了反思。如果按照往常的拓展思路,教师为学生拓展中西方的数字文化是对帮助学生建立多元文化意识、进行有效沟通。但为什么在那一瞬间,学生们会表现的如此安静呢?这不符合他们平时课堂表现的习惯。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于是在课间,我又走进了授课班级。我从6个小组中分别随机选取了2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访谈。我问这些同学“你们今天上课时想到了4是‘死’的谐音吗?”在这12名学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想到4和死是谐音,当老师在屏幕中展示出汉字“死”的时候他们感觉很诧异;还有少于半数的同学认为死是可怕的。这就不难解释课堂上我看到的学生表情:有的学生因为经历了4和死这种意想不到的联系而感到吃惊,还有的学生因为想到了“死”这个词的含义感到了些许害怕。
通过这次谈话,我开始反思:如果我再讲一次这节课,到底要不要告诉学生中国人不喜欢数字4是因为它与“死”是谐音呢?
三、案例分析
通过4与“死”的这个案例,我对自己遇到的文化拓展应该拓展到哪里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我给学生拓展的内容出了什么问题呢?我开始对自己为学生准备的拓展内容和拓展方式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发现我所解释的“4”与“死”为谐音的拓展确实存在一些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忽略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关注
我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年龄多为6、7岁,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接触到的多为积极向上、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事物。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出示的“死”字带有一些负面意义。这个字虽然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成年人的眼中4为不吉利的数字,但是对于个别刚刚上学的小学生而言,这个意义抽象的字代表着悲观甚至是可怕。
(二)欠缺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意识
我根据教材准备的拓展内容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个人认为应该向学生介绍的文化知识,没有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课中,“死”字没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与学生经历相差过远的文化信息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语言是靠有意识地、在沟通中体验这种语言,也就是靠有意识地体验那些与他们的年龄层次、兴趣和课堂环境相符的文化知识及现象。
(三)没有遵循文化导入的“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文化体验中所选择的材料的适合程度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本课中,我中所选择的“死”字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教师直观的出示抽象的汉字也造成了学生接受困难。
教师只有真正做好学情分析、关注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衡量拓展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才能恰当的为学生拓展他们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参考文献:
[1] 安凤歧,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67.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 程晓堂,刘兆义.《小学英语》.3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柯顿,达尔伯格.《语言与儿童:美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指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5] 鲁子问.《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21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杨海丽,陈健,魏武莲.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拓展》.[J] 教育与职业. 2007.
[7] 张琳琳.《小学英语教学论》. 327.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小习惯,大未来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程静云
工作十年,每次接手一年级,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对这份职业的敬畏,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更深感责任重大。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要从“训练”和“督促”去养成孩子们的常规习惯。
一、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严格的训练下,学生有意识的反复学习中养成的。在我们班学习的途径有三种:1、跟着老师学,2、跟着同学学,3、跟着儿歌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午自修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例如整理桌斗的训练,我利用班会课,分解式、慢动作的教给孩子们,整理袋如何摆放,笔袋放在哪里,桌布叠成什么样子放在哪,都要一步一步的来演示。再如柜门的整理,柜门里书包摆放在什么位置,书包正面朝向哪里,都有严格的要求。除此之外柜门里还需要准备一个整理袋,用来存放科任课的用具,还有一个午休用的抱枕,其余的物品如外套、小黄帽等叠好了统一放到书包里,这三者的关系是横着放在柜门里,这样就不容易把柜门顶开,东西也不会掉下来。因此,在给孩子们提要求之前,一定要先说明为什么,这样孩子们容易接受,才会在行动中落实,也更有利于养成好习惯。
生生相学也是训练好习惯的方法。我们班小佳每天整理书包的速度都很快,有一次我就问他为什么书包整理的那么快,他神秘的说:“程老师告诉你个小秘密,每次上完课我都会看看课表,如果今天没有这节课了我就把这科的整理袋放到书包里,这样的话到了放
学我只需要收拾最后一科整理袋就OK了”,听完他的话我马上找了个时间,让他和其他孩子们分享他的好办法,现在经常会有孩子跑过来跟我说他用了小佳的办法书包收拾的很快。现在我们会定期针对班级的共性问题,让表现突出的孩子来分享他的好办法。这样一来老师省劲,孩子们起劲,他们也特别乐于上前面来分享,同时还能鞭策其他孩子努力朝着好习惯前进,争取也有分享的机会。
低年级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是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的特点,我把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课前准备儿歌:
“上课铃响进教室,拿好书本坐端正,
小后背要挺直,小手臂放端正,
小眼睛看前面,安静等待老师来”;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当学生握笔及书写姿势不规范时,也可以用儿歌来引导:
“两指握住笔,中指托下底,
笔杆小淘气,连忙往后移”。
低年级学生会非常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要求,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这时就需要老师教说儿歌的同时做好示范,边讲解边发一些指导性的口令。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慢慢地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督促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反反复复抓,所以督促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级是教师的督促。
例如:每次写字时,我总忘不了对学生说:“写字注意三个一”。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种方法我们都试过,作用不大。其实只要我们拿捏好尺度的适当重复,耐心提醒,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们说的做的正是你想要的。而且重复的过程给了孩子们一个学习、吸收的时间。
要求学生遵守的常规习惯,我都会制作成表格张贴在班级,基础分十分,表现好的加分,不足之处不扣分。之所以不扣分是因为我比较喜欢模糊教育,得了分的孩子固然高兴,那不得分反被扣分的孩子会很失落。就像专家说的“只赞美对的,不批评错的”。每周一的班会课对得分前十名的孩子进行总结奖励,对全班的孩子都是一种正向鼓励,大家都会向小榜样学习,长此以往,习惯也就慢慢形成了。
利用好班级文化墙这块阵地也可以发挥督促作用。我在班级门口贴了四个字“轻声慢步”,然后逐字向学生解释清楚意思后,让孩子们在日常时刻提醒自己。同时,还安排了一位同学做小小检查员,往往会挑选一些比较好动的孩子担任,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以身作则,做好示范。这样也有助于习惯的养成。
我相信身正为范的力量,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首先我要主动跟学生问好;要求学生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我要首先先收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我的带动和亲自示范,渐渐地也成了一种督促,时间久了习惯也就成了自然。
不负韶华
教育锦囊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王晨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是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拥有更优渥的物质条件,更加便捷的信息通道,更宽广的成长舞台。所以,我们应当以奋斗的姿态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挑战,我们应当树立伟大理想,做奋进者,大胆施展抱负,勇敢担当奉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功立业,在各个岗位中绽放青春!
班主任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
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接手了现在的六8班。我深知,接手这个班级,就意味着同时接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和一份
第二级督促是充分发挥好小干部的作用。
我给每个组的小组长都发了一份组员的名单,定期检查桌洞的整理,柜门的整理等,尤其是天气不好出不去的时候,利用这个时间展示小柜门,表现好的加分,得分最高的学生会担任下一周本组的组长,组内前十名的学生奖励去图书馆看书。因为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去图书馆,所以充分利用这块宝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养成好习惯。再如中午吃饭的时候,谁吃又好又安静,谁就当今天的餐管员,负责监督餐具的摆放,用餐垃圾的清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督促了习惯的养成。
第三级督促是充分调动家长的参与。
其实家长也需要老师的引领和指导。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家长们都很迷茫,很想配合老师,但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所以每周五我会编辑一条信息给家长,告诉家长们本周孩子完成的教学进度,习惯的养成有哪些,需要家长配合哪些工作。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作息时间表并严格遵守。当然,我也会告诉家长这样做的好处,比如按时到校不迟到孩子会很从容,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会很开心顺利的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会发一条信息给家长,表扬今天按时到校的孩子,同时也表扬家长。再如,每天复习完功课,家长需要督促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做好第二天上课的准备,课本、作业本、文具盒、手工劳作材料等一一检查,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孩子养成万事做好充分准备的思维和习惯。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会引导家长配合,向孩子讲明学习意义和重要性,并建议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活动时间表。有了这些引导和提醒,孩子就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准则,久而久之,就行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让家长明白,孩子能否遵守这些规定,取决于家长的支持度,只要家长坚持,孩子就能做到。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位老教师和我说:“咱当老师的,对孩子的问题,上点心准没错”。我牢记这句话,一个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我面对的几十个孩子,就是几十个家庭。如此大的信任和托付,我怎敢怠慢。
绽放青春
建功新时代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沉甸甸的压力。这笔财富就是我的班级曾经亲自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我们这一届学生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当时习总书记面向全体少年儿童提出的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十六字”总要求,即“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而这份压力就是我一定要将这十六字要求贯穿在班级教育之中。因而从我接班开始,便带领着孩子们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组织学习习爷爷对少年儿童提出的寄语,孩子们都感触颇多,写下了很多深刻的学习感受。不仅如此,孩子们还坚持每年六一儿童节时给习爷爷写一封信,向习爷爷汇报这一年以来,“我”的成长和进步。非常激动、也非常幸福的在去年的六一,我们收到了习爷爷给我们回复的勉励语:“海淀区民族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们,总书记收到了你们的来信。总书记表示,看到来信,想起四年前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主题队日活动的情景,得知大家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步,感到很高兴。总书记希望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祝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乐。”这不仅是对我们的勉励,更是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勉励,我们一定会牢记心中,并继续努力实践!
自此,我带领着孩子们践行“六个一”工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养成好的思想和习惯。
一手好字:每周三下午的书法练习时间,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写书法,并且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一副好口才:5分钟微课堂活动、习题小讲师、数学游戏的设计和讲解、科技节活动的主讲负责人、语文课本剧的展演、优秀小主持人团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敢讲、会讲。
一笔好文章:班级举办21天阅读计划、诗词鉴赏大会,这些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素材,人人都能写出一笔好文章,孩子们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被学校的公众号所采纳。
一个好身体:班级跑步计划,已经形成表格,家长们也会在假期自发的组织孩子们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会在群里分享锻炼的视频和照片等,家长们的支持和重视,孩子们的互相激励,在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锻炼气氛。
一份好担当:班级的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孩子们将班级事务细致划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不仅如此,他们还走进敬老院和社区,奉献爱心。
一生好习惯:在班干部们的带领下,进过孩子们民主商议,他们将小学生行为规范划分为十个方面,制定了班级积分制度,形成了自主管理体系,并且定期进行评比和奖励。
所有这些,最后都会以表格或是照片的形成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展示,更重要的是一种激励。从一点一滴起,我们都争做最好的自己,在自己最好的方面!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我和孩子们在共同努力,我们的班级也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团支书的光荣和责任
除了班主任的身份之外,作为学校的团支部书记,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
我坚持带领全体团员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团支部组织部分青年党、团员朗诵《光荣啊,中国共青团》,通过朗诵,青年党、团员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伟大意义,认识到现在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也非常关注团员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为缓解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我们在课余时间举办“运动青春,活力民小”趣味运动会,从不同的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身心健康教育,让他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这就是我,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愿以我的青春来丰富孩子们的人生,愿以我的积极乐观带领更多青年教师不断前行;这也是我们,一批新时代的青年们,愿绽放我们最美的青春,建功新时代!
其实与孩子们相处,最重要的就是爱。一个人最崇高的爱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就是爱每一位学生,这就是师爱的准则。那么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也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能够关注到孩子们的一点一滴,赢得每一位孩子的信任,那么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自然而顺利。
【教育妙招】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发
现
学生心中的美
FOUND——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耿琳琳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就像雕刻师,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抓住每一块“石头”的特点,把它们雕琢成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对于教师,就是要发现每个学生内心的美,因善利导,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是如此,由于遗传、性格、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学生身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有的听话懂事,有的倔强顽皮;有的聪明伶俐,有的迟钝呆板。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学会信赖、鼓励和尊重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事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不甘失败的我,决定从细节入手,仔细观察这个孩子的性格,对症下药。通过一阵子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虽然逆反心理强,但在班上尤其是在不听话的孩子中很有威望,而且也喜欢张罗事,比较有组织能力。因此,我考虑反其道行之,让蒋同学担任体育委员,把他由跟老师作对的带头人变成“自己人”。在一次体育课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讲了他的优点,宣布由他担任体育委员。听了这个决定,平时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神情的他竟一下子脸红了,我想坚冰已经开始融化了。课下,我单独找他谈话,表示老师看到了他有组织能力、在班上有威望,希望他好好表现。很快这个尝试就产生了效果,得到“提拔”的蒋同学表现很踊跃,管理器械、维持纪律干的很带劲儿。原先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他组织下帮忙搬器械、收器械、组织活动,成了他的小帮手。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学生的性格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影响形成的。 “问题学生”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观察、思考,找出病因、对症下药。老师是雕刻师,不是造物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内心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把他发扬光大,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对症下药,防微杜渐。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决不能简单的压制他们,用纪律制度去逼他们就范,这样,学生往往会忘记为什么受罚,只为自己所受的待遇而难过、委屈、甚至愤怒。作为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时,应该认真听取他们的申述,尊重他们的意愿,想方设法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解开他们的心结,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教育才能取得应该有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育中我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但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要继续坚持用自己的爱心唤醒学生的真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2015年7月,我来到了海淀区民族小学担任体育老师。当时我满怀期待与憧憬,觉得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三乐之一。我也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
当时我接手三年级体育教学工作,工作没多久我就发现有几个不听话的孩子。如其中一个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体育课上自行其是,上课时经常扛着运动垫
子满场跑、拿着跳绳扔着玩、集合整队发出奇怪的声音,排队时横冲直撞,故意撞伤同学、诚心与同学发生口角等。对于这个学而生,我一开始信息十足,准备凭借我十几年寒窗苦读的经验和春风化雨的态度把他的性格掰过来。我想着先从谈话开始,了解这个学生的想法。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柔声细语地问他为什么不遵守纪律,是有什么想法还是不喜欢体育课。我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对症下药,没想到这个学生插科打诨,一会说身体不舒服,一会说跟同学闹矛盾,没有一句说到点上。经过几次折腾,我开始失去了耐心,批评、找班主任、找家长,把强硬的措施都用上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我想可能有些学生吃软不吃硬,我又采取了“温柔攻势”,给予适当的语言表扬和糖果、文具奖励,刚开始产生了效果。正当我自鸣得意时。他有旧态复萌了。经过这一番折腾,刚来工作时的满腔热情立马冰消云散了。
生积极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放到班级的图书角,充实图书的数量。年级开展跳骚市场,进行图书的置换活动。学校的图书馆,各个年级轮流在中午的时间去借阅图书。这些举措,为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供了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
三、保证学生读书的质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语、数、外等传统课程对学生只是结构构建、思维能力提高等培养目标,传统文化教育侧重于人格、价值观、情感等品德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与文化熏染,对于处于人生起步关键阶段的儿童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一年级开始,我们早读的内容都是一些经典内容。从一年级的《三字经》《弟子规》到二年级的《声律启蒙》再到三年级的《幼学琼林》。旨在倡导理念和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从一年级开始的古诗考级,通过对古诗词的兴趣阅读,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保障学生读书的兴趣
倡导有序阅读和有效管理。定期举行读书汇报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感想,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坚持写读书笔记。并建立读书卡,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兴趣。将好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并得到启示。
1.开展读书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诗歌朗诵会、主题读书活动等。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运用知识拓展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2.出读书手抄报
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收集有关读书、报刊小资料、格言和读书心得体会等,组织“读书小报评比”。制作一些精美的书签、封面设计、诗词配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显神通,有许多精美的作品出现,也充分展示了学生才能。
书是我们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书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和乐趣,他们在溢满书香的班级和校园中成长、进步!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尝试从以下方面做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让读书成为习惯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王海云
一、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为了让读书活动有序开展,班级认真制订了“书香班级”的读书计划。计划中为了保证学生读书时间,除早读外还安排学生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到一点,每周四的三点十分到四点十分是学生阅读的时间。另外,语文课隔周拿出一节作为“阅读课”,有专门的老师给予学生阅读指导,带着学生进行读书交流。
二、保证学生读书的数量
有了时间,孩子还得有书可读。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书单。例如:三上的书单包含五本必读书目《亲爱的汉修先生》《长袜子皮皮》《孙悟空在我们村里》《海底两万里》和《幼学琼林》,另外还有《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苹果树上的外婆》《杜立德医生》等10本选读书目。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供学生自由借阅。为了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学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谷。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彷佛站在巨人的肩牓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很幸运;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至匮乏。他们一翻开书,有时会因心有灵犀,而大声赞叹,有时又会因立场不同而陷入激辨,有时会获得劝导或慰藉。这一切毫无保留,又不带条件,是带亲情的爱情,是热恋中的友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式。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总是不知足。有人说,女人学会阅读,世界上才冒出妇女问题,也因为她们开始有了问题,女人更加读书。就连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智者中的最聪明者,临终前都曾说:「我看我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就觉得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自己面对的,还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没有尽头」。读书人总是低头看书,忙着浇灌自己的饥渴,他们让自己是敞开的桶子,随时准备装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头,只为了无聊地打水漂而已。有个笑话这样说: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强迫自己吞一只蟾蜍,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
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人。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我只知道,每次搬家,或多或少会扔或者送很不少。即便如此,现在在我家,两个大柜子、一个旋转书柜,都是书。
这些书,我有些还记得、有些已经忘了,但我知道,我看到的每一个字,都在潜移默化得影响我。
我为什么坚持读书?这里,我想用台湾奥美早年产出的一篇《我害怕阅读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知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夜的黑越来越漫长。
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世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画线注记的那一段。
我已经,数不清读了多少书了。
我为什么读书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把握好可以
改写明天的现在
关于心态、关于健康、关于生活、关于家人……你有为你的2021做下计划吗?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增加面对这个世界的底气。9个建议,提升你的幸福感↓↓愿你的2021,有更好的故事可说。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课程与科研中心
孩子们一拥而上,这种幸福只有老师才懂
The teacher's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