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2021年12月第12期
CONTENT
CONTENTS
目录
教师学堂
04 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马万成)
“双减”进行时
TABLE OF
44 论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的影响(汪红 胡彬 刘克)
50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英语“四有”课堂的建构探究(党春玲)
思辨之音
不负韶华
与书为伴
10 双减背景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课堂教学之魂(窦丽娜)
14 善用学生“问题” 以学定教(陈红育)
19 寻课堂教学之初心:立德树人(毛海岩)
22 我看课堂教学(李颖)
25 育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命脉(杜景芝)
28 让课堂从学生出发(王海云)
31 临海听涛(杨奕)
35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盛开(李欢)
38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盛开(盛夏)
41 体育何以让“综合育人”成为可能(侯艳伍)
56 五十个好习惯(推荐人:马万成)
62 读好书:《帕夫雷什中学》等(推荐人:杨颖东)
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
一、双减引发对教育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播下希望的种子。因此,一直以来学校都坚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供更多可能的平台,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争做最好的我。双减落地,让我们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更坚定了办学的方向。
有舍才能有得,先舍才能后得。面对双减,我们要思考并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减的是过重的作业负担,减的是课外培训的负担,学生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课外班超前的知识学习中,不浪费在刷题的困境中。双减带来了诸多变化:作业量少了,但是变得更加有意义、有意思了;3:30以后,学生都安心地留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答疑巩固,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了;体育和劳动的活动更为丰富了;放学后,学生也拥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学校来说,我们的教育还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学得更有意义。
“减”与“增”都是变化的,但遵循规律做教育永远不会改变。民族小学这些年来,也一直倡导遵循规律办教育,比如,我们主张教育要做到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这是遵循教育的规律;我们倡导背诵古诗文以自主闯关的形式开展,变齐步走为尽情跑,这是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我们认为在如今的时代,见识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开办大讲堂,专家讲、家长讲、学生讲,让学生汲取最前沿的营养,对未来有目标,对学习有动力,这是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循规而行,实现提质增效
教育要有定力,要坚持遵循规律办教育。双减背景下,我们更明确了自己的办学思路,以“和融课程”为着力点、以“四有课堂”和“研究性学习”为突破点、以“家校合力”为支撑点,推动实现“四大改变”,实现提质增效。
马万成
“双减”工作是国之大计,重大民生问题,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命运,“双减”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基础教育的自我革命。
对于双减工作,我们高度重视、了解需求、回应关切、认真落实。同时我们认为,学校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政策、指标要求,这只是底线。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双减工作与办学理念、发展路径相结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
“双减”进行时
“双减”进行时
——在海淀区推进“双减”工作系列现场会上的发言
3.打造“四有课堂”,培养扎实学习力
增,不是简单地做加法。高品质的育人课堂,要有优秀文化对生命的激发与浸润,要有教师高尚道德和教学智慧对生命的启迪与感召,还要有学生主动性的释放与张扬。
我们对教师的备课提出要求,挖掘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有意思的核心问题,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领者。
课堂中,我们由研究教师怎么“教”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提出了“四有课堂”的主张,即: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好学。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起来、组成团队讨论起来、动手操作实践起来,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启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4.开展研究性学习,变齐步走为尽情跑
当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了。我们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学习力,
1.完善“和融”课程体系,培固坚实根基
“和融课程”是学校教育生态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关注当下,更注重可持续发展,让孩子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将课后活动也纳入到课程体系,4:30-5:30课后活动纳入个性拓展课程,学校开放所有室内、室外活动空间,开展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类的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班级组织的课后活动纳入多元融合课程,多学科融合,强化实践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2.上好三门必修课 打牢人生基础
学校将读书、写字和跑步作为民小三大必修课,在双减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了课后活动的选择,涵养了身心,为孩子未来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倡导多学科阅读,通过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开放。
字如其人,每天习字既修身又养性。学校倡导学生每天自主练字,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学生的专注力得到提升。
保证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小时锻炼。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水平和身体条件,设计了多种跑步形式,让学生们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双减”进行时
“双减”进行时
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要尊重差异,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与平台,让他们学得更高效、更广泛、更长远。
因此,我们倡议学生自愿参与、自主选题、自由组队开展研究,从当前学习、生活的经历和经验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将所学和所用结合起来,制定研究计划,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请教师长等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形成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是持续性的,不仅在学校,也在课后,在家庭里,甚至延伸到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都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领者、陪伴者和指导者。
例如:学生学到语文的神话单元,就自主研究“从中西方神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走进四合院,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发现原来校园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也生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而组成小组,自主开展研究。
这样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学习。在研究中,孩子们获得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 四大转变,实现高品质办学
“双减”进行时
特别关注
双减工作的落地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回归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育人境界的提升永无止尽,高品质学校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崭新的时代起点,直面社会关切,致力于推动实现学校教育中的四大改变:
▲ 推动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和担当历史重任的传承者。
▲ 推动教师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 推动家长从焦虑的教育委托者,变成孩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 推动学校从传统的办学机构变为教育的超级社区,以“聚合资源、搭建平台、重塑角色、构建成长共同体”作为基本策略,使学校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和社区的文化殿堂”。
“双减”落地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将始终注重教育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质优效高为目标,遵循规律办教育,在高品质办学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育人点,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以及作业的设计等等都是育人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育人是在每时每刻,育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中润物无声地落实的。
二、双减背景下,再谈课堂教学的高品质
李铁安教授这几篇文章,无论是谈立德树人,还是谈高品质、高效课堂,都是从课堂的原本意义出发,结合三个要素来谈。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学的活动,三是教师教的活动。高品质的育人课堂必有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必有教师高尚道德和教学智慧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必有学生的主体生命动能自觉完成的释放与张扬。这三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探讨课堂如何立德树人,课堂如何实现高品质、高效,都要三个要素结合来做,缺一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双减背景下,我们从减少作业量、减少学生学业压力的着眼点,逐渐转变为全面辩证地减负,有减必有增,我们的课堂需要增质,作业要增效。怎样做到增效、增质呢?李铁安教授从育人课堂三要素的角度给了我们明确的努力方向。
1. 着力发掘并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这是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要求,教师备课不仅仅要思考教学内容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应该挖掘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挖掘课程承载的育人价值。然后,再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内涵转化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有意思的核心问题、具体问题情境,教师真正地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这就说明,高效、高品质的育人课堂,源于学习活动设计时的教师的深度思考。马校长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高站位、大格局,也正是强调课堂教学的育人格局,不能仅看到知识技能,要跳出这一课再来看,甚至跳出学科再来看这一课,就能看得更全,更透。
例如,在备赛海淀区世纪杯中,各学科都有了大格局的意识。研究数学《交换律》一课时,常主任带着数学老师研读了大量的文献,一次次地讨论,他们认
一、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不可空谈
在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不可空谈,当然,课堂教学中的育人也不可空谈。老师们都懂得立德树人应落实到每一堂课中,但是教学中却往往流于形式,重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育人的功能。或者,有的老师只认为渗透了思想德育的内容就是育人,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
李铁安教授是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他不仅有高的站位,更接地气,他长期深入实验区、深入课堂,参与指导课堂教学。我们有多位教师特别有幸得到过李教授的亲自指导,通过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的直播课,跟随李教授一起备课,我对课堂教学立德树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将学习内容与思想道德品质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健康身心,审美情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
双减背景下,坚持以
“立德树人”为课堂教学之魂
窦丽娜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随着课堂改革和“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更加成为了学校和教师们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课堂教学的突出地位,是我们民小教师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近期,学校教师学堂组织老师们共学了三篇李铁安教授的文章,带给我很多启示。
组,也同样是对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可持续学习力的关注。所以,谈到双减,谈到课堂高效,并不是摒弃我们的研究基础,加强课堂练习,而应该继续在加强“以学习为中心”的研究之路上继续深入探索,努力打造学生学习共同体,激发持续的学习力与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高品质的,才是立德树人的课堂。
为,交换律学生都会,看似很简单,这节课没什么好讲的,但是这节课我们要让学生到底获得什么?这是很多老师在上这节课没有深度思考过的。交换律的知识不难,而学生缺少的是数学研究的素养。猜想、尝试、验证、反证、得出结论是数学研究的历程,是思维提升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提炼并运用,才是这节课的学科育人价值体现。对课的思考与定位想透了,备课才是有效的,课堂才真正能实现育人的价值。再比如,英语学科将借物的情境对话教学,进行了再定位,跳出借物来看此课,学生仅仅就是学会了如何借文具吗?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学会寻求帮助时的语言技巧,学生遇到困难要善于寻求帮助,懂得相互帮助的意义。舞蹈的创编课,老师们将舞蹈创编放在中国汉字与书法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舞动身体来表现书法的魅力,感受不同书体汉字的特点。以一个大美育观的视角设计学习活动,育人效果必然是高品质的、高效的。
2. 着力激活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品质、高效的育人课堂,必定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被动接受的课堂永远也称不上高效。在有价值的学习情景中,学生应该展现出自主的学习意识,自发的情感态度、自觉的思考探索。课堂中要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并敢于在问题解决中尝试犯错,善于进行深层次探究,勇于大胆质疑。
在《追问“先学后教”之意味》一文中,李铁安教授就深刻地阐述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特点,学习应该自然发生,而不是课前给学案学习,课上答疑,当堂练习这么简单。一说到课堂要高效,老师们自然想到的就是课堂上要多写多练多做题就是高效,这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为指向的课堂定位。一节课即使没有进行大量练习,但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有深度地思考,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有还要继续研究的兴趣了,我们相信,学生课下也会自己主动地学习探究,不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学习。只片面的关注课堂对知识技能掌握的高效,是短视的高效,而忽略了学生长期、持续性学习的高效。
在马校长的引领下,我们对民小“四有”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也正是基于学生真正参与、主动学习的研究。在双减背景下,校长提出学生要组成一个个学习研究小
3. 着力弘扬并强化教师的育人功能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就不重要了,李教授讲到,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老师课堂中的点拨与启发,对学生细致入微地关注与评价,对本学科的热爱与深厚的功底,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与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老师是否给了他们更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困生,在班中躲在角落里从不发言的学生,老师对否关注到了。老师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在课堂中有充分思考、深入探究的机会,有质疑或提出困惑时的宽松氛围,这对于学生来说,弥足珍贵。
立德树人的高品质的课堂,以及现在我们谈的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更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就要减少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提升,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价值。
三、思考与感悟
通过阅读李铁安教授的文章,结合马校长对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是相同的,一脉相承。包括谈到立德树人的课堂,谈到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这些都并不矛盾。不能因各种改革和政策要求,而忽略课堂育人的真正价值,对待课堂教学,不能非黑即白,更不能走偏。
我们在各种改革浪潮之中,有专家的高人指路,有扎实的实践探索,把握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就不会迷航!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实践,提升思维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概念的理解基本停留或局限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等层面,对教学基本规律或原则的理解大多片面地认为“让学生走上课堂的前台”,忽略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偏离了育人的初心和轨道,学生思考和感悟无从谈起,何谈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此,不断地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有效地凸显出来,才会使学习真正发生。
一、学生“问题”的价值
《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由此看来,探索学生数学自
主学习能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学生的“问题”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为。它有助于学生从“学会数学”过渡到“会学数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善用学生“问题” 以学定教
五年级组 陈红育
二、学生“问题”的运用
善于发现问题、好奇、生疑、提问是人的天性,问题恰恰表明了人们的需求,也彰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关心、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
1.学生提出“问题”,以学定教
例如在北师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单元《街心广场》一课,地砖的面积0.3米×0.2米=0.06平方米,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通过单位的转换:2分米×3分米=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这种教法的本质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看似“顺利”的背后并没有给学生思维带来挑战,也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按照李铁安教授的提议,我们不妨转变思路,让学生提出问题:0.3是3个0.1,0.2是2个0.1,3个0.1×2个0.1=6个0.1,学生提出自己知道答案肯定不对,可到底哪里错了?
有的学生告诉他:你根据单位换算得到的答案0.06来看,那应该是6个0.01呀。
我们能这样通过正确答案来打发学生吗?显然不能,孩子纠结的是过程不是结果,这是多么宝贵的思考啊!
所以,我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后,学生的收获不仅知道了应该是6个0.01,还有如下的收获:
有助于学生从“学会数学”过渡到“会学数学”,让学习真正发生,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①3个0.1×2个0.1,不是3个0.1+2个0.1,计数单位发生了改变;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②3个0.1+2个0.1,最后的计数单位还是0.1,他们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而3个0.1×2个0.1计数单位也要相乘;
③3个0.1×2个0.1计数单位也要相乘,原因是0.1的十分之一,就变成了百分之一;
④3个0.1×2个0.1,乘积的计数单位变成了百分之一,是因为在不断地平均分,把0.1又平均分成了10份;
⑤0.3×0.2的竖式小数点就不能像加减法那样对齐了,那该怎样列竖式呢?
通过讨论和交流以及学生一连串的发现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将学生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串”起来,推动课堂向前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就是所谓的基于学生问题的“以学定教”。
2.善用学生“问题”,以学促教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包装》一课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探究一】
之后我就组织孩子们进行3.4×0.55与2.4×1.55的乘积是否相等的讨论和交流:
学生1:
学生2:
学生通过交流有如下的发现和思考:
学生①二者的答案并不相同,所以不能用这样的转化进行大小比较;
学生②当把3.4的“1”给0.55时,“1”的含义发生了改变;
学生③2.4×1.55的答案更大一些;
学生在进行大小比较时,有学生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3.4×0.55能变成2.4×1.55吗,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吗?随后在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孩子是因为看到了其他三道题左右两边都有相同的数,如:6.5×0.9○6.5,两边都有6.5,所以只要比较0.9和1的大小就知道哪边大,哪边小。由此他就想:如果3.4×0.55能变成2.4×1.55,那两边的比较不是就轻而易举了吗。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学生④基于学生③的发现,追问:如果再把2.4变小一点,变成2.0,1.55变大一些,变成1.95,答案会更大一些吗?
【探究二】
学生继续探究:如果再把2.4变小一点,变成2.0,1.55变大一些,变成1.95,答案会更大一些吗?
学生发现:随着两个数的不断接近,乘积变得更大了。
学生追问:小数是这样,整数也是这样吗?
学生探究:
学生发现:两个数越来越接近,乘积越来越大。
学生感受:感觉到了数的变化,好像是长方形在变形。
【探究三】好像是长方形在变形,什么意思?
学生探究:
得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在纷繁的教育理念的交错中,在不同的教育声音的背景下,一线的老师们越来越茫然,不知道的何去何从?老师们如何有火眼金睛,去伪存真?李教授在《课堂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一文中明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人应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命脉。
一、辩“新理念”--学习但不盲从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同的教育理念,各种教育主张层出不穷,“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就是其中之一。在《追问“先学后教”之意味》一文中,李老师从高站位,多角度发表了不同的声音。当然,李老师作为一名教育专家,有实力也有影响力。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还没有来得及理解、分析、质疑大咖的想法,就先批判了自己。但是这篇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值得深思。
如此看来,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的问题,他背后蕴藏着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能量巨大。
总之,我们老师应立足课堂教学的原本意义,教学过程是“以学定教”与“以教导学”的动态统一,努力实现具有本真意义的课堂教学。
寻课堂教学之初心:立德树人
二年级组 毛海岩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深耕教育一线的老师,其实是最了解学生,最了解课堂,离教育最近。我们有实践、有经验、缺少理论。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时,就迫不及待的为我所用。遗憾的是新理念的更迭换代实在太快了,老师们还没有学明白前面的,后面的新词就又来了。作为一线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处处打井的劳累,也感到井井不见水的无奈。
能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的人一定有实力的,能让自己的“主张”在教育界形成一股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至少是一部分学生受益的。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老师也要学着分析,批判地接受。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最为离学生最近的老师更要学习李老师的这种思辨精神、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哪些方法对学生好,我学习并应用于课堂;有些方法不适合,守住底线不盲从;也有的拿不准,关起门来试一试!“拿来主义”不一定全错,适合学生成长的才是好的。
二、寻脚下路——引文化进课堂
课堂教学一个活动系统,应是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有人类的优秀文化的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引文化进课堂,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初心的重要途径;发挥人类优秀文化的发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们真的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活动“系统”和一种教育“文化”了吗?也许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学科性质,要彰显人类优秀文化,要弘扬人类高尚的主题,要有机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引文化进课堂,绝不是引用一个历史故事,或者讲讲人类文化,而是必须发挥课程文化的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例如:小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可以作为经典的数学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对孩子有没有教育意义?有的,会引起学生对数学家的崇拜,感受到高斯很聪明。但是数学课的育人目标,绝不是让孩子崇拜数学家,而是学会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文化”真正的发挥作用,达到育人的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
学生“学”的主体性。还以高斯的故事为例,课堂上老师不给学生讲高斯的故事。而是可以经历下面几个过程:
1. 直接给出这道加法题,让学生自己算一算。2. 当学生感受到算起来太麻烦时,再引导学生思考:这要算到什么时候啊?怎么办呢?有没有其他的简单的办法。让同学们再去思考。这时可能就有同学能想出巧办法,得到结果。3. 接着就可以给大家分享这种办法,再提出问题:这种方法你能读懂吗的?你觉得可以吗?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互相启发,启迪智慧。4. 最后再揭开故事的面纱: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你们今天的想出的好办法,居然和大数学家高斯一样啊!
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中,把文化转化成了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犯错误,也尝试改正错误。学生不仅在思维方面得到提升,在情感方面也得到了释放,师生同享人类优秀文化从而获得生命的成长。
三、灵魂自问,自悟自省自觉
李老师在文章提到了几个问题,也特别值得深思。教师要不断追问自己:你的心中是否装着学生的喜怒哀愁?你是否关注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地投入学习,其实还有一个躲在角落里,甚至是存在于身边的那个不知为什么而寂寞孤独的孩子?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更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自认为对学生充满爱,对数学充满爱!但是当我读到这几个问题时,我还是心虚了!是啊!我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很喜欢他吗?还是仅仅以爱的名义在传道授业?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动脉,扎根在课堂的一线老师,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培育学生就是把握着国家的未来。责任如此重大,不值得每一位教师自悟自省自觉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立德树人融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育人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命脉。让我们做一个眼中有人,心中有爱,脚下有路的教师!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叶圣陶先生曾说:“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先生把学科教学形象地比作车轮的辐条,而教育就是车轮的轴,显然离开了车轴,车轮就不能旋转。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育人。
一、树立大教育观的思想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比如:语文,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而是要从这方面养成语言的好习惯,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学生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同时不忘记所有科目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成就健全的公民。
二、教学的最终目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
我看课堂教学
四年级组 李颖
到不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教,且要教好,最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不需要教,也能终身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一辈子的能力。比如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先从交给学生预习开始。从上三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进行了语文预习,通过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主预学课文的生字新词、字音字形等,解决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和小组同学的交流互动,促进知识点的巩固,锻炼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学习能力也提高较快。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教师的身份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想不通数不清楚的时候不启发他。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回想自己在教学中是否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呢?是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呢?往往在课堂教学中以时间紧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为借口你,为自己开脱,是以“瓶子的观点”进行教学的时候多。由此我想到我们学校的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四有课堂,上学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持续尝试这种课堂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最重要的“源头”,但我们的备课开始往往都是“我觉得……”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而忽略了从学生出发的学习难点和学习重点,这时学情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比如在三下《海上日出》一课,初定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可是通过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这些老师确定的重难点掌握比较好。所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及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同时,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更多的时候,教师也是课堂中的学习者,是和学生一起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将课后题转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化成为学习路径或设计学生学习的情境,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学习评价的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充分自学、预学解决最简单的并提出质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找到最佳答案,通过小组展示、互相补充、互相质疑、互相争辩,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课堂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思想不断碰撞的过程,学生定会从中学到更多的本领,提高更多的能力,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三、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成长
所谓教学相长,教与学互为前提而存在。一个理想的课堂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是学生处于主体,教师处于主导体位的学堂。叶圣陶先生提出: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老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不上不需要教的道路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材能有整体把握,不管是横向联系,还是纵向分析,备课中,教师提升单元整体意识,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时间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出现。教学生获得阅读的方法,在课堂中分层次、有策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助推阅读质量和写作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是叶圣陶先生的睿智,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动脉;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渠道。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应该全方位、深层次和根本性地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以课程文化(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统一以实现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必有人类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必有教师的高尚道德和教学智慧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必有学生的主体生命动能自觉完满的释放与张扬。为此,立德树人要融入并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育人。事实上,课堂教学必然有人类优秀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对学生生命的启迪、鼓舞与浸润,必然有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感召与示范,也必然有学生自身主体生命的充分激活与完美释放。
育人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命脉
三年级组 杜景芝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教学内容的鼓舞与浸润。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学科本质,要彰显人类优秀 文化,要弘扬人类高尚的主题,要有机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中有机融入有助于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内涵转化为一个个富于挑战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一次,我们讲杜甫的诗歌,由于学生一直在进行古诗冲关的活动,我们背过很多杜甫的诗歌。我顺势问到:“你们都知道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那是为什么?”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他也就被关入监狱,逃出来后,就在连他自己的自顾不暇的时候写下了“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千古名篇。这种危机时刻,他担忧的国家;有人说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非常困苦,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悲惨境遇。即使自身难保,他依然心系百姓,喊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疵天下寒土尽欢颜”的绝唱;有人说杜甫这一生更是乐观的,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倒,反而更加乐观,这就是我们心中忧国优民的榜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话题厚植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药着力挖掘并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教师情操的感召与示范。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示范、启迪、感召和鼓舞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记得还是那次讲杜甫诗歌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讲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其中讲到了“石壕吏”,我也顺势声情并茂的把这首诗背诵下来,我看到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眼里满是期待、惊讶与欢喜,此时教室里掌声久久都为散去。课后,孩子们纷纷向我围来,激动地说:您是我心中最美最厉害的老师。于我而言,美和厉害都算不上,但我知道作为教师的我真实而生动的背诵感染了学生。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学生回家特意让妈妈把这首诗打印下来读诵,还把诗歌的意思讲给我听。万万没想到点燃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火花,此时
我想说只有洋溢着生命之光的课,才能感染学生,呼唤学生,这样的育人才是扎实的升深入的。许多时候,学生因为教师这个人,才记住他所教的那门学科。因此,我们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示范、启迪、感召和鼓舞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要以一份至真至爱的良知情怀尊重、关怀、呵护和抚育学生。我们才应该是影响学生最丰富、深刻的力量。
学生生命的激活与释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毋庸置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相信学生具有巨大潜能。教育中发现很重要,我发现有十多个孩子们对杜甫这个诗人特别感兴趣。课后我就找到这些孩子问他们想不想对杜甫有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愿意”也就是这样我们班有一伙“杜甫迷”正在带着主题如痴如醉地研究杜甫。我想不久之后,“杜甫的文化长廊”一定会定格在这些孩子的心中。其实我们顺势激发一下孩子们,就会将他们带入到更宽广的历史文化空间去,他们也会从更多的乐观伟岸的心魄中汲取力量。只要我们对学生生命关怀、感召与示范,也必然有学生自身主体生命的充分激活与完美释放。
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给生命以生命,给人以梦,给人以爱,给人以敬仰,给人以风范;就是一个生命照亮另一个生命,让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中复活;推动他们的生命状态向着美好顺畅发展,总而言之就是帮助学生积攒放射生命的华彩。因此我们要谨记:课堂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具有丰厚而深刻的内涵意蕴。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中华传统美德、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健康身心、良好审美情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必有人类的优秀文化对学生生命的激发与浸润,必有教师的高尚道德和教学智慧对学生生命的启迪与感召,也必有学生的主体生命动能自觉完满的释放与张扬。
学习三篇文章之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进行改进。让我的课堂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下面,我将结合《麻雀》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学会敬畏生命
《麻雀》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这个故事因猎狗与小麻雀的相遇而展开。事情的起因是猎狗想吃小麻雀,经过是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幼儿,结果是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撼而退缩。语言高度精练,用词准确传神。将一只奋不顾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拯救自己孩子的老麻雀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课堂上,当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一部分是基于猎人看到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表现而想,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时。我适时引导:“是呀!这是点睛之笔。那一刻猎人被老麻雀勇敢、无畏的行为所震撼,他唤回猎狗走开了,是对老麻雀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次朗读,体会爱的力量,体会对生命的尊敬。以此,弘扬人类高尚的主题,落实“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以课程的文化价值激发、启迪和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智慧。
二、凸显主体地位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是怎样把麻雀和猎狗相遇时的情形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呢?”自主学习课文的4—6自然段。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写法,在交流中内化吸收。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课文写法的精妙,我把课文相关内容重组放到表格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观察、发现。这样的活动激活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自主的学习意识、自发的情感态度、自觉的思考探究。
让课堂从学生出发
五年级组 王海云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三、让教为学服务
从学理上分析,“以学定教”强调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发现作者写作顺序的时候,我进行的不同情况的预设:
预设一:如果学生直接发现作者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记叙的,我会直接引导学生概括这样的写法有条理,可以帮助我们把文章写清楚。
预设二:如果学生有困难,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然后结合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完善思维导图,从而发现作者写作的顺序。
教师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后边的教学内容从不同起点的学生出发。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
总之,教师的教,要时刻从学生出发,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提高,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学生是否能主动发展,是评价一堂好课与否的关键。以后的教学,向着这个目标,再努力!
临 海 听 涛
一年级组 杨奕
《同上一堂课·名师课堂》电视直播课结束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怀揣激动的心情却迟迟未提笔写下我的所感所想。而今再次看到李教授的三篇文章时,我猛然感慨,这一课好似湖光潋滟,回头看看,一切的经历都是灿烂的霞光。
语文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究竟是什么?发自内心地说,对于一名从业七年的语文教师,我似乎未曾彻底想过。而对于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型——“单元导引课”,我也着实未曾听过。语文单元导引课——这是什么课?
于是,当我自己就要完成一节“单元导引课”时,内心是茫然和忐忑的。之所以“茫然”,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新课型,任何网络和书籍对于“单元导引课”的论述更是微乎其微。这样一来,可供我参考和借鉴的资料就少之又少了,这无疑加深了我备课的难度;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李教授和学校对这节课倾注了大量心血,报之以深深期许,如果我上得不好,实在有愧于他们的付出。因此,可以说我是带着如上复杂的心境开始这一堂课的研磨之路的。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起初,我把这一堂课的重难点落在了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上,引导学生从了解什么是“点面结合”,到借助课文片段初步感知这一写法的好处,再到尝试着自己运用这一写法写一个场面。可以说,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点面结合”这一写法展开,并无过多涉及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
当我自信地把教学设计呈现给李教授的时候,我观察到他的面部表情是凝重的。许久,他问了我几个问题:“你认为学生的难点到底在哪?我们应该借助这堂课传递给学生怎样的思考?这堂课如何落实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使命?”几个问题接二连三地向我抛来,是那样的掷地有声,我竟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李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沉思了许久,说道:“当我们上一堂课之前,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明确学生的难点,想办法找策略突破它,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价值。就这一单元来说,学生的难点应该是对从1921到1949这一段革命历史的不熟悉,我们首先就应该借助课内外资料解决这一难点。这个难点解决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不易,生发出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敬佩与爱戴之情来。这不就是立德树人吗?”
李教授的一席话就好似春风一般化解了我内心的焦虑,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使我茅塞顿开。于是经过一番细细的斟酌后,我再次踏上了这条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探索之路。
向文本更深处慢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对话,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壁垒,我们教师首先就要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品内涵和作(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难点是什么,而后借助各种教学策略将之逐一化开,更好地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慢溯。
就拿这一单元来说,它所选取的四篇课文均为革命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方面有难度。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点,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呢?
李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去读书吧!把这段历史了解清楚了,你就会如鱼得水,收放自如了!”是啊,其实仔细想想,学生的难点何尝不是我的难点呢?看来,备课只备单一的教材是行不通的,我必须向李教授所说的那样,大量地阅读这一时期的史料,把自己浸在这堂课中!
于是,我便开始上网查阅文献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抗日战争纪念网”、《长征》纪录片等都成了我每天的必读。当我自己沉下心来阅读、筛选、整理这些资料时,我发现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更明晰、更深入了,这些资料背后所传达出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刚毅不屈、乐观积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里,而这些是语文教材所无法给予我的。
我渐渐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我们向文本更深处慢溯时,我们才会发现教材之外的精彩,也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慢溯!
在碧波深处觅情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什么是人文呢?顾名思义:一是“人”,“人性、人格”;二是“文”,“文化”,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价值取向。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那么,如何通过语言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呢?李教授告诉我:“我们要回归文本,抓住语言,深入思考文本给予我们的生命启示和审美的感受,实现语文的人文价值和育人价值。”
实际上,细细品读这一单元,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丰富而不单调。四篇课文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为学生树立了英雄的形象。这不恰恰正是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和育人价值的绝佳素材吗?
于是,我紧扣文本,立足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营造阅读的最佳氛围。比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听了郝副营长的话,你有什么感受?当你再次聆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时,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这两问通过对文本语言不同层面的“咬文嚼字”,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之趋于饱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感受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进而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这环环相扣的语言品读,直抵这一单元的精神内核,从而完成教学的人文目标,铸就学生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品质。
所以,只有通过语言文字解冻我们内心的情感冰河,去为我们精神生命的构建而阅读而思考,正容以悟之,教学才会真正唤醒生命!
民族小学一直致力于构建“四有”课堂,视课堂为育人的圣地。马校长也曾告诉我们,教师要敬畏课堂,要视课堂为成长的熔炉。起初,我只把参与《同上一堂课·名师课堂》电视直播课当成一种工作任务,备课、上课只是我完成这一任务的其中一个环节,可当我真正走进这堂课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眷恋这这堂语文课堂带给我的精神洗礼,我深爱这语文课堂带给我的理念冲击,我誓将“立德树人”作为我语文教育根蒂,我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教育场境,更要为学生撑开一片展望远方、迈向明天的生活时空。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李铁安教授《追寻课堂教学的原本意义》一文,文章指出:课堂教学是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种“化人”和“人化”的文化,是师生同享人类优秀文化从而是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一种动态创生的教育文化。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只有将德育充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用心、细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下面我以今年参加世纪杯赛课所上的《寒号鸟》一课,谈谈对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认识。
一、选准教学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上盛开,首要前提是选准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如何改进语文课堂,立足于教学形式的改变,而对于“教什么”的问题关注不够。以前,我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大多数是根据文本内容的要求来选择,让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需求。然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盛开
一年级组 李欢
——以《寒号鸟》一课教学为例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而,“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好老师,它不仅是一堂好课的标准,而且能帮助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就拿理解词语来说,词语是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理解文意,一定要找准理解的落脚点。 这样的落脚点常常就是文中的那些关键词语。学生借助关键词语,找到解读的突破口,能很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寒号鸟》一课中,在对比喜鹊勤劳和寒号鸟懒惰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插图理解“衔”就是用嘴叼的意思,接着,通过介绍喜鹊搭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喜鹊就是这样每天衔着树枝或枯草来搭窝,一直忙活了两个多月,才能搭建这样的窝。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喜鹊的勤劳。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学习,使他们不仅了解了句子内容,还学会了理解的方法, 提升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善用方法引导,加深情感体验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上盛开,关键环节是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在语文课程的常态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一直以来,低年级以打基础为主,重点是进行学习习惯培养和词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字写好,把书读好,重点不在方法指导上面。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还没有到进行系统方法指导的时候。其实,低年级是小学的起步阶段,也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奠基阶段。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和词语教学,也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执教《寒号鸟》,在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内容上,我首先让学生画出喜鹊和寒号鸟之间的对话,接着找一组同桌读一读,在点评的同时,让学生都化身为这两只小动物,以采访的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把自己想象文中的人物,帮助更好地读出感情。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在不断的练习的过程中,感悟对比喜鹊的热心、善良和寒号鸟的懒惰、得过且过。
三、注重学以致用,增强德育效果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上盛开,归根结底是要注重学以致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贯彻落实课标精神,就应该把落脚点放在语言文字运用上面,引导学生将方法运用与生活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完《寒号鸟》一课,初步理解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我结合课后选做题,让学生把所学故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生讲完寒号鸟这类人的小故事之后,我紧接着追问:学习了《寒号鸟》的故事,你想怎样劝劝他?通过学习理解道理,关联实际生活,运用所学道理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 人”根本目标。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育人。就像李教授文中所说那样,课堂教学必然有人类优秀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对学生生命的启迪、鼓舞与浸润,必然有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感召与示范,也必然有学生自身主题生命的充分激活与完美释放。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者,我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活动系统。一切从学生和课文的实际出发,选好内容、方法、运用的落脚点,将“立德树人”理念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和融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国家培育合格公民,推动社会进步。
也就是说,坚持立德树人,需要在课堂上有学习方法作支撑。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将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让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升华和转变情感态度。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加强书法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是把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学书如学做人,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提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土壤孕育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学人的必修,对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道德情操大有裨益。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新时代“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机械的学科知识填压与灌输不仅在拖缓教育功效、增加社会焦虑的同时,还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书法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得益于书写活动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中国书法一撇一捺、间架结构的过程中不会感到过重的课业负担,并能够在书写这一原始时代行为冲动的兴趣下,感受美育的熏陶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此外,书法在数千年历史演进过程中,往往联结了国学、文艺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背景,具有跨学科的特质。加强书法学科在中小学阶段的教育配比有利于让有意思的事做得有意义。
教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教材,进行价值观引领的专题教学。例如人美版《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四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集字练习“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是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教师可根据四年级学生国学基础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课前由准备充分的小组进行先秦思想相关的专题汇报;人美版《义务教 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集字练习“学然后知不足”语出《礼记》,揭示了知识习得过程中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教师对其意义的阐释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普遍方法与路径,提高学习效率。1962年8月,郭沫若先生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关于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进行题词:“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这些都是书法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在“双减”背景下能够为学生起到的积极的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书法教育能够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贯彻下发挥事半功倍的功用。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心正笔正”之说,强调了书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的书法教学不应只着眼于获取书法学科内的一些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应该着眼于人的精神、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
书如其人,文以化之
六年级组 盛夏
“立德树人”教育途径浅探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2019年11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确立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下的青少年成长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书法因其展示文本信息的学科特性,对于加强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与引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古书史即有“以人论书”“书因人传”的传统,书家的人品在书法品评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书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讨论颜真卿、柳公权、黄道周、傅山等书家巨擘人生履历及爱国事迹的分享,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具有正能量的历史文化偶像。亦可以带领学生书写诸如文天祥《正气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爱国主义作品,抒发爱国情怀,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民族小学,看到同学们认真练习写毛笔字时说,“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书法课必须坚持”。 在新时代教育观的大力推动下,书法教学更是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每一位国人的必修。在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基于“双减”的政策背景,对书法教育途径的探索有宜于发现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接洽更多的潜在契机,对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积极意义。
体育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不仅能增强体质,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人感受运动的乐趣,还能深刻地触动内在品质的形成,习得与他人协作,培养团队意识,获得自我和他人认可,学会坦然面对失败等,从而形成健全人格、锤炼坚韧意志,这些品质的形成将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基于个人的认识和学校实情,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深度挖掘体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需认真思考。新时代赋予了体育教师新的使命,这也是民族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契机。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致力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学练赛”多元平台等,实现体育对德育的磨砺,对美育的启蒙,对智育的催化,对劳育的促进,让体育引领“五育并举”,实现综合育人。
一、以体育为突破口,挖掘综合育人价值
马校长十分关心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将培养民小学生都有一副好身体作为重要工作,在校长的支持下民小体育教师队伍逐步壮大。作为其中一员,我将充分发挥自身擅长的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对体育项目进行解析和审视,总结出适合学校和学生开展的教学内容,分析其育人功能。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紧紧围
体育何以让“综合育人”成为可能
五年级 侯艳伍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绕“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习惯、弘扬顽强拼搏精神、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培植良好道德品质”五个方面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合育人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要成为主导者和有心人,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每节体育课除了教授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外,应有意识的将“立德树人”“综合育人价值”教学目标放在重要位置。教学内容选择上,可引用名人事迹加以分析,体悟他们身上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质;教学策略上,应积极引导,树立学生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精神和意志;教学方法上,强化学生讲规则,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延伸上,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国健儿的竞赛视频,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教学形式上,可以统筹体育课、大课间、社团活动、校园运动会、各级体育赛事等各类课程和活动,做到全方位实现育人目标。例如:在体育与健康水平二《50米快速跑》教学单元中,可以融入德育内容。通过讲述“亚洲飞人”苏炳添从第一次跑进10秒,到跑进奥运决赛,苏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的励志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民小精神“向着目标永不停歇,遇到困难锲而不舍”的意义所在。
二、以核心体育项目为引领,构建“学练赛”一体化发展思路
民小学校体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项目,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北京市冰雪运动项目示范校”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田径、武术、跆拳道”等项目。不仅如此,各年级也有自己的特色项目,如三年级是花样跳绳、中长跑,四年级是排球和篮球、五年级是板羽球和排球、六年级是排球和中长跑。如此多的课程与活动,我们应发挥优势、理清思路,逐步构建运动项目的“学练赛”一体化发展思路。在“学”和“练”的基础上,组织面向人人的体育竞赛,让每位学生成为运动场上的主角,激发参与热情、享受运动的乐趣。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级别的赛事体系。一是班级竞赛,教师通过单元教学,根据所学运动技能,在班级内组织专项体育比赛,保证全员参与,重在基本运动技能的普及和提高;二是年级竞赛,每学期各年级组依据学生乐于参与的特
色运动项目,开展年级比赛,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发现优秀苗子,还有助于提升班级风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三是校级竞赛,每年组织校级
体育竞赛,主要以学校优势项目为主,如足球、健美操、田径、趣味项目(花样跳绳、跳长绳、板羽球等),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感受体育带来更高层次的精神影响;四是体育文化艺术节,包括体育手抄报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多元的趣与美。以三年级2021-2022学年为例,学生们对跳绳项目兴趣浓厚,三年级组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年级竞赛,并于近期组织花样跳绳年级大比拼,项目包括单摇、双摇、编花、双编、单推交换跳、双人单摇、双人双摇、10人大绳绕8字。通过年级竞赛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跳绳运动技能、增强班级体凝聚力等,营造三年级“人人会跳绳、人人爱跳绳”的良好运动氛围。
作为民小的一名体育教师,需守望初心、不断努力。正如马校长所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正因如此,我会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与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在课堂教学中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的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让体育教学不仅“育体”,也能“育德”,让学生健康成长,也有体育教师的一份功劳!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汪红 胡彬 刘克
论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的影响
一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表现
(一)物质层面
新时代的中学生充满自信、乐观,喜欢追求新潮的东西。受中国传统音乐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学生在消费中更加倾向于选择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例如带有刺绣工艺的服饰、带有中国代表性图腾的器具等。与此同时,有更多学生喜欢收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品,例如搪瓷茶缸、风筝、玉佩、书籍等。中学生对这些物质的喜爱与选择,都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影响的表现。
(二)行为层面
中国传统音乐与生活更加贴近,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十分通俗易懂,容易传唱。但是有些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老土,远不如新音乐更能刺激自己的听觉,便排斥中国传统音乐。当然也有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音乐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释放压力、获得良好情操的有效途径。
(三)意识层面
中学生阶段,开始强调自我,追求个性、新颖事物,并希望塑造独树一帜的自我。在这些心理特征的支配下,中学生很容易价值观标准缺失,被不良事物诱惑,形成不良品行,甚至走上歧途。而中国传统音乐宣扬着中国优秀道德品质,展现着中华民族革命情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正面意义让中学生受到一定感染,从而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 、 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观念的影响
(一)使中学生感受音乐美
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2],依靠听觉形成感知能力。让中学生反复听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奏与曲调,音乐作品本身涵盖了音符、音调等元素,自身就具备美感[3],加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解读,能够有效引导中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感,从而开阔中学生眼界,让其获得最佳审美享受。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集中华优秀文化于一体,利用民族音乐形式将民族文化融汇贯通,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征的音乐,对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十分有益。本文通过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养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学生群体中物质、行为以及意识三个层面的表现,深入剖析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审美观念养成与审美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力求将中学生审美观念培养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音乐 中学生 审美观念 影响
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审美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已经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频频出现。其审美观念会受到逆反心理影响,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建立正确审美观念,不仅会产生错误的审美观念,还会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对中学生正确审美观念进行培养,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性与文化性提升中学生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创造能力、审美品位与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中学生。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学的结合点,将音乐注入到教学中,让中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音乐魅力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知识,提升自身审美观念。例如,在学习《高山流水》文言文时,难度较高的文言文理解让很多中学生“痛苦不堪”,为了让文言文在理解与学习起来更加简单,可以将中国传统音乐《高山流水》引入教学中。首先,播放有关《高山流水》传统音乐的音频,然后由教师导入教学环节,将《高山流水》这一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理念进行说明,由此进入正式教学环节,能够让音乐与文言文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形成“合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学习文言文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从中国传统音乐中获得了音乐美的感知。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相知可贵、知音难觅,从而养成正确审美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一直都是现代教学中的“痛点”,枯燥无味、单一不变的传统教育模式让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降低了教学效果。任凭教师教学水平再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仍旧无法适应中学生多变的学习需求,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急需对教育模式进行改变,而在改变中就可以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与作用,为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养成、审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品位
中国传统音乐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创作中严格遵循审美规律,对审美理想进行了全面表达。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教人辨丑美、辨是非。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中学生感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还要让其感受到音乐的意境美与感性美。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百鸟朝凤》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先了解《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创作的年代与背景,讲述《百鸟朝凤》背后蕴含的故事。虽然唢呐这一乐曲在中学生生活中并不多见,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实际了解唢呐乐曲,但是在一些影像资料中却极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影《百鸟朝凤》与《闪光少女》。便可以在欣赏《百鸟朝凤》音乐时穿插一些视频播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信念。
音乐教育一直都是中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以成绩为评价学生唯一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中学生拥有正确审美观念,首先要培养其审美兴趣。而中学时期是培养兴趣、形成习惯的最佳时期,便可以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培养其审美兴趣。让中学生多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例如《高山流水》 、《广陵散》、《平沙落雁》 等,都是充满中国传统内涵,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借助这些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审美价值,不断探索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美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审美兴趣。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对审美情绪的调动能力
中学时期文化课学习数量与难度都成倍增加,中学生们在学习重压下常常喘不过气,容易表现出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而音乐能够调动人们心理情绪。当学生积极参与一些音乐活动,多收听中国传统音乐时,就可以平复其焦虑、烦躁的心情,吸取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态度,培养中学生对审美情绪的调动能力。
(四)能够让中学生塑造良好人格品行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积极向上的理念,能够陶冶中学生情操,引导其释放负面情绪与消极心理,从而降低各方面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减少其不良行为发生。在心理与行为都向正确方向发展时,其人格品行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 、 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培养中学生正确审美观念
(一)合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改良教育模式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不比流行音乐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更广更快,但是其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操是值得借鉴与使用的。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肯定其中的积极理念与态度,让其成为培养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得力助手”。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背离,并且已经无法满足中学生日益变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会加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找到中国传统音乐与日常教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审美观念的培养关系着价值观的树立与道德品行的养成。因此,对中学生审美观念进行培养十分必要,中国传统音乐集中华优秀文化于一体,利用民族形式将民族文化融汇贯通,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征的音乐,对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十分有益。
指标的应试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任务在语文、数学和外语等主科目上,忽视了音乐教育[4]。即使有些学校注重音乐教育,也是看在其在艺考中的价值。然而,中国传统音乐不仅能够唤起中学生对美的认识,也能够激发中学生的创作意识、审美能力。因此,在中学教育中需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价值与作用,将其充分应用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提高学生审美品味。
(三)深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真善美的审美观念
中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肩、模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先贤们的智慧,蕴含着广大劳动人员勤劳、勇敢、英勇、无畏的精神,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促使中学生养成正确审美观念不可多得的素材。因此,在培养中学生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加大对音乐文化的渗透[5]。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思想观念提取出来,让中学生学习并接受。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九天玄鸟》中,其以《山海经》为依托进行创作,便可以从中国传统音乐中将《山海经》中的传统文化提取出来。例如精卫填海的永不放弃、大禹治水的不畏艰辛,这些都是优秀的品德修养,是劳动人民追求真善美的体现。引导中学生解读这些传统,不仅能够让中学生学习更多良好品德,也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体验。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抒发着创作者的情感,更展现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蕴含着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当代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与审美能力提升,需要融会贯通、内外兼修。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传统文化,让中学生审美培养内容更加丰富,让中学生更能领略到真善美的审美观念。
结 论
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是每个人所必备的,只有拥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才能看到社会的正面,认识到每件事物的积极性。而中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其
参考文献
[1] 徐玥琲.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20(04):105
[2] 陈丽.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探究(J). 教育观察. 2017(24):128-129
[3] 陈子名.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略谈(J). 读写算. 2019(13):61
[4] 李松涛.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J). 黄河之声. 2017(23):124-127
[5] 郑小英.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2):29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引言
“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和“学习活动整体性”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在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所依据的主导原则(夏鸣谷、杨良雄,2018:39)[1]。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建设新的小学英语课堂文化,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师生通过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达成同收获、共成长的目标。因此,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四有”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指导对构建“四有”课堂模式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内涵以及与“四有”课堂的关系
1、“以学习为中心”的概念及内涵
美国学者巴尔和塔格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次提出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思想,认为以传授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是两种不同的范式。[ ] “以学习为中心”即“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因此“以学习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要淡化教师的作用,也不是脱离教师的指导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以学为本,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而“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能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和终身学习的目标。
2、“以学习为中心”与“四有课堂”的关系
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学,所以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研究学生的学为基础,师生共同围绕学习这个中心交流互动,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学得有所收获。“四有”课堂模式的提出就是力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构建小学英语的高效课堂,在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课堂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摘 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教多于关注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低效化等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本文聚焦“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共同发展的学习者的位置,师生和生生之间在课堂活动的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为样本,结合课例帮助学生通过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和有收获的“四有”课堂,探讨在教学中内化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从而不断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小学英语;四有课堂;英语学习活动观
五年级组 党春玲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英语“四有”课堂的建构探究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为例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四有”课堂,可以改变学生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习惯,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发展思维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四有”课堂让同为学习者的学生和教师明确了各自定位,教师发挥了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学习的作用,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真学习的环境中会学、乐学、善学,课堂真正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四有”课堂的建构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和谐课堂;是师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的高效课堂。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英语拓展课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英语学习活动反映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内化、表达来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将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为一体,让学习真正发生。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为样本展开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
(一)“以学习为中心”创建“有意思”的英语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同课型的热身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背景知识,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会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以多样的形式和新颖的创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在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的课例中,这节课的话题为Making a Sandwich。笔者将制作三明治的真实食材带进教室,摆在讲桌上的菜篮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笔者接着提出本课核心问题:How to make a sandwich? What food do we need? 小组讨论后,组长作为代表为本组即将制作的三明治选择食材,并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选择的食材。
自主选择食材的形式不仅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复习了所学食物的词汇,丰富了语言输入。这种“自助选餐”式的热身导入
形式,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课伊始,趣亦生。
(二)“以学习为中心”创建“有意义”的英语课堂,成全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成长
为了创建“有意义”的英语课堂,教师需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和互动探知过程,来激活学习内生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 中Fun time板块教学内容为制作三明治,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用“Put the...on the...”介绍三明治的制作步骤。该板块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只呈现了制作三明治的步骤而缺少情景。因此,笔者将制作三明治的任务融入为家人做三明治早餐的情景中,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制作三明治成为有意义的事,把有趣的事赋予其育人价值。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给学生提高实践和体验成功的现实机会,也可以使课堂有意义。于是笔者采用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三明治,并用“Put the...on the...”介绍三明治的制作步骤。首先,笔者以自己要为妈妈制作三明治早餐为由,和学生共同观看了教材Fun time板块的三明治制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put...on的意义。其次,笔者引导学生用副词first,second,third,finally在组内交流制作三明治的步骤。接着,放手让学生现场实践,根据组长提前所选的食材,小组合作完成三明治的制作。最后,请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品尝完成的三明治,并邀请品尝者进行简单评价。整堂课,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制作三明治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真正在用英语做事情。
课后笔者布置了给家人做一次早餐的实践作业,效果良好。许多家长和笔者分享了孩子为自己做的美食图片、视频。有的学生把做好的三明治早餐端到外婆面前,给老人鞠躬后用英语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有的学生早上5点多起床为父母准备这份早餐,用英语介绍了制作过程、有的学生和兄弟姐妹一起为父母制作早餐,用英语告诉弟弟妹妹怎么做三明治......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并体验到做饭的乐趣和感受到家人的付出和爱。在劳动中学会关心家人,关爱他人。活动中渗透着育人价值,活动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这也是用英语做事情的意义所在。
(三)“以学习为中心”创建“有挑战”的英语课堂,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以学习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师应拥有新的课程理念和能借助专业技能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的设计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勇于挑战、敢于质疑的能力。
笔者在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 的教学中,大胆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内化语言,实现用英语做事情。笔者在课前布置了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的活动任务,学生课前需要查找中国美食的英文资料,翻阅书籍摘抄自己所要介绍的食物资料,包括食物的由来等内容,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但课堂效果证明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挑战。
课上,涛涛自信满满地站在讲台前,先把老北京的特色美食给大家介绍一番,还时不时地抛出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烧饼、春卷、驴打滚......”涛涛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问题聚焦在他要讲的肉夹馍上,并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中国三明治”,涛涛用标准地道的英语讲述着肉夹馍的来历、做法......听故事的学生有的咽口水,有的舔嘴唇,教室里回荡着掌声、笑声、赞叹声、质疑声。前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实现了原以为根本无法完成的挑战,同时对食物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制作食物的合作环节奠定了基础。
(四)“以学习为中心”创建“有收获”的英语课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好的教学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学,要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创设小组合作、生生交流、互帮互助的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地展示出来。分组学习是一个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的方式之一。
为了争取小组学习的效率最大化,笔者在三年级上册Unit 3 Food的拓展课中采取了异质化分组方式。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同学平均分配到各组,尽量做到男女比例均衡、性格互补。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事做,都有归属感,甚至是英语水平较弱或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在小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六个组的学生通过合作做出了6个不同种类的三明治,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组员之间相互挑战,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在制作完成后的展示分享环节,每一组的学生从他组的三明治分享中学到了他人的成功经验,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在互评、选出最美味的三明治的竞争形势下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思考,达成了互相学习、互助成长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以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Food为样本,以教师与学生同为课堂教学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初步探究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英语拓展课教学活动设计。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初步构建了“四有”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四有”课堂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体验,体会家人的关爱。
鉴于本研究的时间和深度上存在的缺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仍需在学情、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深入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用专业知识和智慧来唤醒学生的真学习。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实现终身学习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夏鸣谷、杨良雄.走进新课标,迎接新挑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福建教育.2018(11):38-41.
[2]冉玉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河南:焦作大学学报.2021(2):121.
[3]沈国锋.小学英语5C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29.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很多教师都想不断进步,走向优秀,成就卓越,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实优秀的诞生往往源于一个又一个好习惯。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这些好习惯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今天为你分享那些优秀教师的50个好习惯,赶紧学习起来吧!
50个好习惯
优秀教师必备,你有几个
1. 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
2. 有颗成为名师的心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对于教师而言,要有一颗成为名师的心。
3. 听课要学会“品”课
古人品茶,注重一个“品”字。一堂有活力和智慧的课,也需要听课者用心去“品”,才能咂摸出其中味道。
4. 让自己“现代”起来
一定要与时俱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5. 精彩人生需笔耕
笔耕不止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造就教师杰出教育成就的熔炉,是成长的摇篮。
6. 善觉悟,有恒心
永远对新事物保持敏感——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7. 向周围人学习
一个聪明的人能拜一切人做老师。因此,教师向周围人学习,要善于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8.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运用认知能力去认识真理,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只有那些善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奥秘。
9. 习惯“研究”自己
“认识自己”,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名言。作为教师,要习惯“研究”自己。
10. 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
教师要拥有研究机会。当前,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11. 读书要“品”书
读书是一门艺术,会不会“品”书,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只有通过“品”书才能达到为知、为己、为人的读书境界。
12.“嫉妒”是一种进步
教师所应有的“嫉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仇恨心理,而是要通过“嫉妒”学会见贤思齐。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13. 练好“三字一话”
“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技能,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练好“三字一话”意义深远。
14. 教师,不妨跨学科听课
当前,教师在全面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
15.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16. 要有良好的心态
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教师更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17.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
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有效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之根本。
18. 为生活创造快乐
真正希望过“很宽阔、很美好的生活”,就创造它吧。教师也应拥有生活的快乐。
19. 认识你自己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教师首先要看清自己,这是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20.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身体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的健康也会给你无穷的力量。教师,不妨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21. 教师应该有“静”功
教师要有“静”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教师需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22. 管理好你的时间
时间是最高贵而有限的资源,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都不能管理。作为教师,在时间上既要会“节流”,还要懂得“开源”。
23. 善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只有当一个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时候,他所处的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友好、充满温情。
24.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人之性行,虽有所短,必有所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25. 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
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因为,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别人也给你带来了无穷快乐。
26. 从小事做起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将来才能做成大事。
27. 有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他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并实践于生活中。
28. 今日事今日毕
今天能做完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历来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充分利用时间工作的。
29. 家庭和工作一样重要
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教师只有建立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30. 有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师毕竟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因此,教师应用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搞好工作、体验快乐、享受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
31. 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天
好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高远、激情奔放的,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不负韶华
不负韶华
42. 注重自己的仪表美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仪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
43. 敢于认错是一种美德
如果犯了错误,要敢于在全班学生面前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44. 遵守承诺
孔子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遵守承诺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准则,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应如此。
45. 学会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格。尊重人是全部教育的工作重心。
46. 强化服务意识
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需要服务意识,教师更需要有服务意识。
47. 说话要“真”“实”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应该成为语言艺术的典范,说话“真”“实”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48. 学会规划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做事有计划不仅是一种做事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
49. 学会真诚地赞美
赞扬能激励一个人潜藏的能量,能给人以自尊和自信,即使再优秀的人,都需要别人的赞扬。
50. 真诚地帮助同事
任何人的成长不可能只靠自己,都需要与他人彼此合作,需要他人的扶持和帮助。因此真诚地帮助同事,帮助他人也会获得他人的帮助。
32. 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他人很难,学会倾听自己更难。能善于倾听自己的教师,才能成为优秀的、充满智慧的教师。
33. 善于发现自己
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是发现自己。教师要想发展自己,就应从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等角度科学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34. 着装要有时代感
服装是视觉工具,你能用它达到你的目的,你的着装向世界传递你的个人品牌,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可信度。
35. 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品味,是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一个有品味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36. 语言要有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面镜子。
37. 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就不能依靠别人介绍,或通过学生本人回答,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观察。
38. 倾听学生的意见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
39. 教师,要有“约束感”
作为教师,需要有约束感。这是衡量一位教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40.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作为教师,要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41. 交流中面带微笑
教育是心灵交流的艺术,而微笑是教师在所有的交流中最有力的语言。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读书正当时,莫负好时光。从本期起,每期让我们一起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1条阅读方法和技巧。
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从政行为中,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多读书 修政德》(2006年2月17日),载于《之江新语》
善读书·成长
读好书
READING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这本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在《鞋狗》中,耐克创始人菲尔 奈特亲自讲述了耐克“从0到1”的过程:作为一位美国俄勒冈州的普通人,他出于对跑步的热爱决定进入跑鞋销售领域,从50美元起步,带领一支个性古怪的“杂牌军”,游走于随时破产的边缘,却最终缔造了一个强大的体育商业帝国,让耐克标志成为少数几个可以被全世界人毫不费力认出的商标之一。创业过程中,合作伙伴的背叛、开户银行的翻脸、竞争对手的构陷、国家权力的紧逼、狡猾的融资技巧、粗犷放纵的企业文化、近乎不要命的扩张策略……菲尔 奈特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真实袒露了一群“鞋狗”创业路上的挚爱、执着与疯狂。
本书总结了帕夫雷什中学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被誉为一部“活的教育学”。全书分八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教育集体的概况以及他们怎样团结一致为教育的精神风貌。第二章生动地展示了学校的教育物质基础及周边环境。第三章到第七章则分别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五个方面阐述了以作者为首的教育集体的见解和做法。在国内使用多年的德智体美劳五项全面发展的标准,就来源于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海淀区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