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声》第9期

主编: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第9期  

CONTENT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004  在小学教学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窦丽娜)

特别关注

核心议题——写在“希望杯”之后

016  浅谈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常雪连)
021    “小”笔记 “大”智慧(陈红育)
029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主题活动设计策略的实践探究(戴欣)
038  《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家长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实践研 
        究(周雪莲)
046  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探索(赵志敏)
056  信息技术课中借鉴电子游戏设计思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
       (兰绍芳)

教育锦囊

062  音乐课,因你的参与而多姿多彩(李倩茹)

与书为伴

065 童话类书籍阅读评价任务设计与实践---以《小猪唏哩呼噜》为例(王海云)

在小学教学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

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面对升学的压力,孩子们苦读、苦学,大量的作业占据了他们大好的时光。除了得高分外,他们失去了健康的身心、快乐的童年。
追根溯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背后是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偏失,一方面,对基础教育的定位理解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不够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确的方向,扎实有效的行动来改变当前存在的违反自然规律的教育现状。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北师大的肖川教授在阐释“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时说:“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我们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也是我校的育人目标。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留给学生的是要让他们受益终生的财富,而不是无穷尽的学业负担和没有“人情味”的考试成绩。
我们开展了“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系统对策研究”的实践研究,通过实验层层深入地开展,我们对于减负的思考与实践逐渐深入,并且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赋予了“减负”更为深刻的内涵。
我们认为:减负工作绝不仅仅是减少作业量这么简单,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做到减负不减质,就要对学校教育做全盘的谋划,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减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减负”。秉承“恰负高质”的思想理念,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不忘提高教育的质量,回归教育的本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因此,我校在减负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举措。

副校长  窦丽娜

摘    要:面对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背后的教育理解偏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确的方向,扎实有效的行动来改变现状。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系统对策研究”的实践研究,通过实验层层深入地开展,我们对于减负的思考与实践逐渐深入,并且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我们认识到:减负工作绝不仅仅是减少作业量这么简单,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做到减负不减质,就要对学校教育做全盘的谋划,要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减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减负”。秉承“恰负高质”的思想理念,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不忘提高教育的质量,回归教育的本真,落实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减负 策略 差异 综合素质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我校每个学期都要进行至少一次的全校性作业交流,搭建作业展示的平台。师生一起在相互欣赏他人作业的同时,相互学习。我们还把学生优秀日记编辑成集,学生作品布置成展板,网络平台进行登载,校园广播进行宣传等,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2.个性拓展类课程,使生活丰富起来。
理想的学校应当是学生每天渴望去的地方,应当是学生充满期待的地方,在知识增长的同时,要让孩子的精神生命同生共长。遵循“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育人目标,我校从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之心、规范之行、健康之体、聪慧之脑、多才之身”五个方面,构建了五育融合的和融课程体系。其中的个性拓展类课程,为每个孩子发挥个人专长、满足个人兴趣、搭建发展平台提供了可能。每名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在每周的课程活动时间,有相同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学习、交流、分享。这段时间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参与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中去。足球、网球、健美操、舞蹈、机器人等50多门课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身心愉悦,培养了兴趣,释放了压力。
(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质量
学生减负了,成绩是不是肯定会下降呢?这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担心的问题。奋斗?不奋斗?怎样奋斗?不同的选取择注定了不同的结果。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追求,不断进取,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把任务性的学习变为好吃又有营养的自助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我校在一至六年级都开展了古诗文考级的活动。我们根据年段要求,把古诗分为八级,同时在学生中招募“古诗文小考官”。每个年级的学生考完对应的级数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申报高一级的考试。这样,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变任务为兴趣、变齐步走为尽情跑。不同水平程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学习,主动性也被激发了起来,孩子们走路时都在热情地讨论各自考级的情况,负担自然而然转变成了兴趣。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一、深刻认识减负的意义,全面推进减负
影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因素较多,只有深刻认识“减负”的重大意义 ,才能使广大教师满腔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减负”工作中去。
(一)控制学习任务,减轻课业负担
减轻课业负担,绝不只是单纯地减少作业量,更要关注作业的质,提高作业的效度。力争让作业脱去厚重的外壳,成为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1.精心设计,让作业快乐起来
我们严格控制每天的作业量,低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中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高年级作业不超过一小时。同时,校长向全校家长公开手机号,家长可以无障碍地反映情况,保障作业减负工作的落实。说到作文,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头疼。本学期,我们大胆进行改革。一学期只写两篇优秀的习作即可,剩下的习作练习就改为日记的形式。或长或短,写自己想写的事情与感受。学生们觉得轻松了很多,日记作业也十分精彩。
学生做作业的过程,是巩固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要获取完整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完成,所以,作业的设计必须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实践中引来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实践性的作业中提高素养。我校倡导各学科都要加大实践性作业的比例。比如:语文组围绕单元主题“春”、“桥”、“中国龙”等布置了集手抄报、朗诵会、调研报告、诗歌创作、课本剧等形式的实践性作业。英语组围绕“cooking做饭”一课时,布置了视频作业,让学生在家录制自己做一道菜的视频,用英语解说,结果学生们的作品非常优秀,甚至是令人震惊的。孩子们全程进行流畅的英语解说与操作,呈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能力和烹饪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使得学生英语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低年级故事阅读中,老师们布置了故事表演的视频作业,孩子们发挥了极大的创意,和家长一起完成了角色扮演。这些视频作业有的诙谐,有的温馨,在学校内网播放时,每每下课学生们都挤在楼道的播放器前,不厌其烦地看了又看,笑了又笑,里面的同学仿佛也成了电影明星。为这样的作业,孩子们付出了比常态作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3.学生调研,提高课堂实效
倡导老师选择每个单元的重点课,开展学生前测研究。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技能等情况进行的课前测试,充分了解学生整体情况,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设计有依据。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前测。前测结果发现有83℅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直径、半径和圆心等圆的基本结构要素。这些学生已有的经验应该怎样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不是学生就真的理解了这些结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了呢?经过分析讨论,我们认为学生的认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理解的层面上,本节课的定位就不能只让学生知道这些结构要素,而是要让学生从不同的素材中多角度地认识圆的组成,感受圆的本质特征。 正是有了“前测”,让老师对学生有了细致的统计分析,进而逐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学、辅导更加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得到了加强。 
(四)实行家校联动,减小外部压力
 减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只依靠学校也不能从根本上减负,学生家长也应参与其中。学校和家庭就像是两个船桨。一个用力,另一个不动,船也只能在原地打转。所以,减负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家校要达成共识,协同减负。
我校通过家长大讲堂、小型家长沙龙和读书会的方式进行家校沟通,结合“减负”这一主题共举办了4期活动,主题为:教育走向改变、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什么、关注学习压力,家校共同减负。
例如:我校开设的家长大讲堂活动,主题为“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什么?”我们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向家长们展现了一个个刻不容缓需要家校共同关注与改变的问题。例如:家长只关注了学生的学习,不断增加学习砝码,忽略了孩子习惯的培养、责任心的培养,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健康问题等等。听课的家长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可。随后,我们介绍了学校关于减负的新举措,以及这样做的初衷。活动后,家长们都会反馈自身的反思与感悟,有的家长说道,通过一期期的活动,他们对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各种减负举措都十分认可,并表示要重新审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愿意与学校携手一起行动!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2.掌握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我们教师在布置和检查作业时,就有意识地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老师要求六年级学生利用假期对小学数学前11册书中的知识点尝试自己梳理。在布置作业时,老师就教给学生怎样给知识分类,收集整理哪些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等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范例。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不仅较轻松地达到了构建知识网络的目的,而且学会了学习,终身受益。
(三)提升教师素质,变革教学方式
教师的责任是呵护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湛教艺可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1.教师学堂,搭建学习平台
教师素养的提升是贯穿教师生涯始终的命题。为了教师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个人专业和职业素养上不断有新的提升和进步,学校组织了“教师学堂”,就是为了让老师们能够有一个平台去学习、交流、探讨和研究,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发现自己的缺憾之处,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通过自学弥补短板。而且,教师不可能是全才,但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长项,教师间如何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学堂通过一些问题设计的驱动,形成了一种链式学习的模式。
2.双轨教研,形成研究氛围
我校采取每周一次学科大教研活动和日日组间小教研活动。大教研活动由教学干部和学科骨干负责,任课教师全员参与。老师们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认真钻研一至六年级全套教材,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按照知识点、能力培养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细致、详实地梳理,并集结成册,形成知识库。这种教研活动帮助老师们将知识点把握得更加准确,注重上下贯通,准确找到自己年级的定位。 我校每个年级都设有学科组长,依据年级特点自主开展教研活动,有时是某一教学内容的研究,有时是某一个细小环节的推敲,有时是学生错题的分析,浓厚的研究氛围使教师更加敬业爱生,也为肩负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5)卢老师对王同学的作业坚持面批,同时指导她使用错题本。不仅要写原来的错题和改正后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写清楚错题背后的原因。这样使王同学不必做那么多重复性题型,而且还更加深入地思考错题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差异减负,取得一定成效
1.学生负担值降低了。
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6个个案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生活越来越愉快。而且在对学生进行的实验前后负担值的测量数据上,也能明显看到他们学习的负担感明显减轻了。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二、研究学生的负担差异,针对不同情况实施差异减负
学生不同,造成学习压力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开展系统减负的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采取了差异减负。
我们根据学生的前测数据情况,在三个实验班里选择负担值较大的六个学生进行了个案研究。 
   (一)多种途径,分析负担重的成因
 实验教师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个案学生的负担成因,通过问卷分析、学生及家长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途径进行细致地分析。例如:个案对象王同学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1)来自于升学的压力。
(2)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3)老师的关注不够,教育教学方法还有待于改进,课堂的活动不够丰富。
(4)家长与老师的一些观念还有待于沟通。
(5)作业内容、形式单一。
老师们正是对个案学生压力的成因有了具体的分析,才能够进一步采取减负措施进行干预。
 (二)多种手段,实施减负干预措施
例如:结合以上五点原因,卢老师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干预。其中,针对于王同学缺乏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问题、老师关注不够这两点原因,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减负措施进行干预。
(1)课堂上多给王同学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设置购物的情境时,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老师特别关注王同学,主动让她扮演难度不太大的售货员阿姨,并给她鼓励的眼神和微笑,让她从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尤其是邱同学和韩同学,负担值分别降低了38和39 ,可见,我们采取的差异减负取得了成效。
     2.学习有了进步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个案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的完成、学习成效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个案白同学,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家长也感受到,孩子在家学习主动,每天回家都能够主动的先做数学作业,由于有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每天都能及时改错,也就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原来她的数学成绩一般是70分左右,现在多数验收成绩能够达到80多分,上个学期的期末验收成绩达到了92分。学生的自信心也由此增强了。

(3)精简书面作业,保证读书时间
我们要求家庭作业中要布置阅读的作业,其他的书面作业要精简,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前完成了作业,老师就把阅读作为奖励。这就大大激励了学生,他们会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努力高效地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
 一年来,孩子们经历了大量的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个班的同学在一年的时间里,从不爱读书到酷爱读书,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同学们从拼音读本开始读起,现在基本已经能够阅读普通书籍了,甚至有些同学开始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像《明朝那些事》、《西游记》、《红楼梦》等,每人一年平均阅读量达到十几本到上百本。大量的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虽是二年级,但很多学生就能写400多字的作文了,题材涉及诗歌、散文、记叙文。学校还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如在家长会上,为全校家长和同学展示了他们的读书成果。
另一个班的学生在读书积累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触景生情,对于生活中的小事、美丽的景色、温馨的家庭、学习的收获都能变成美丽的语言,成为朗朗上口的小诗。这样一首首的小诗收集起来,便诞生了他们第一本诗歌集,还有同学还单独出了自己的一本诗集,并公开出版发行。
可以说,书籍的营养润物无声地在滋养着孩子们的心
3.走向开阔的操场,锻炼身体
近些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尤其是视力与肥胖方面的数据不容乐观。以损伤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棵树,只有深深地植根于广袤的大地上,才能长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孩子们正像是树,他们应该属于大自然。只有充分的享受阳光、积极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三、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回归本真
(一) 开展“三个一”活动
为了在减负的同时,这学期我们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拥有一笔好字、一个爱读书的好习惯和一个强健的身体。
1.停下忙碌的脚步,静心练字
以往中午吃完饭后,老师和学生都在忙着改错、做练习,忙得不可开交,效率低不说,大家都很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中午的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每天中午1:00—1:15这个时间段,广播便开始播放练习书法的古筝曲,全校师生都停下忙碌的脚步,静下心来,共同练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加强指导,如老师要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纠正,书法老师播放录像进行书写指导等。各班教室和校园内都设有书法作品展示区,展示优秀师生的书法作品,记录下成长变化。
2.放下重复的练习,潜心阅读
如今的中高考改革,语文的分数将增加,引导我们关注对学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而阅读就是其中一条必须要走、一定要走好的道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学生觉得压力最大的就是习作,而大量的阅读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因此,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
(1)随处可见的书架。除了图书馆的开放外,我们还在楼道的各个角落以及班级中,建立了很多的图书角。学生信手便可获得图书。
(2)加强读书的指导。如果只是布置读书的任务,而没有指导,孩子们读书便会流于形式。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学生、家长要同读一本书, 各个年级结合学生读的书目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一年级的《春之声》诗歌朗诵会、四年级的《我谈三国演义》、五年级的《课本剧欣赏》等等,一个个异彩纷呈的活动,一次次智慧的交流与碰撞,掀起学校读书的高潮。

我们在采取减负措施的同时,也对考试和评价进行了革新。就拿语文学科为例,将一张考卷定乾坤的模式改变为阅读评价、学科实践活动以及试卷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例,成绩总和作为评价学生素养的依据。这样的创新和改革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孩子们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将视野放得更广,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增,这样高涨的兴趣让学生们觉得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生活中的某一种历练。相信,长此以往,在减轻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必将提高。
总之,减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还孩子一个愉快而幸福的童年,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沿着基础教育正确的轨道阔步向前。
参考文献:
[1]  卞勇.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调查与对策研究 — — 以山东省微山县部分小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2-4.
[2]  方丽萍.让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18.
[3]  李红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综合治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3-4.
[4]  程素萍.教师专业素质对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8):16-20.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因此,我校现在严格规定,确保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如果一天中没有体育课,除了课间操的活动外,中午12:00—1:00这个时间段,一定要在操场活动。学校还把每个班出来活动的时间进行了排表,安排专门的负责老师记录考勤,进行监督。
我们开展的“三个全民”行动,是伴随着减负工作开展的,是我们学校创造性地通过实际行动对于“减负”赋予了新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活动既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也获得了很多家长的认可。
(二)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推行多元评价,保障减负举措的落实
以往,我们的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考试给了学生很大的压力。如果考试与评价标准不改,那么,我们一切减负的举措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一、找准起点,调整教学重心
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前教师会借助“学情前测”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进行“摸底”,通过统计与分析前测原始数据,教师能很清楚地了解到,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是学生的难点、困难点需要课堂上花大力气解决的;学生会不会依据已有知识、思考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来解决一类旧问题,既达成某些课的目标,如果不能,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安排。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课前,为了确定符合学生目前思维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安排,笔者选取了六年级2个班共计69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学情前测题目设计如下:
学校图书馆新进了450本书,想分给1班、2班,其中1班40人,2班50人,你觉得怎样分配合理,并写或画出分配理由和过程。(可用多种方法)
前测后,笔者对69份前测进行了批阅、整理、分析、反馈如下:
学生们的方法有如下7种:
方法一:先求每人分到多少,再求每班分到多少
方法二:平均分
方法三:平均分后又根据人数微调
方法四:按照班级人数连减5次
方法五:列方程(设每人分多少本)
方法六:列表格尝试分
方法七:按比分配、先求出一份多少本、再求每班分的多少。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学情,依学情实际来施教。基于此,设计有针对性的学情前测和分析,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起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本文笔者将以《比的应用》为例,举例说明如何将学情前测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
 学情前测就是在课堂正式教学之前,对即将使用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进行检测和摸底。这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数学老师可以根据学情前测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浅谈学情前测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六年级组   常雪连

基于前测后的问题3,笔者把教学情境调整为我校真实的点点卡奖励,用此情境导入,让学生想象如果他们是分配点点卡的学校老师,如何合理分配给六7班和六6班人数,一部分学生们会想到平均分给两个班,但当老师出示不同的班级人数时 ,学生就开始觉得平均分不合理,通过上述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当两班人数相同时才能平均分,否则欠合理。
(二)基于前测问题 巧妙设计问题
情境调整后的第一环节,让学生对平均分方法有了正确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平均分不合理,那怎样分才合理。学生认为平均分不合理,是因为两个班的人数不同,但两个班人数不同,学生就能想到按比分吗?从前测中我们也能看出,两个班的人数不同,学生不用比也能解决,是因为我们给了要分配事物的总数量,也就是学生习惯于先知道总数,再按照班级人数平均分,这个方法,学生二年级就开始用。基于此,让笔者想到,是不是不给要分配事物的总数,学生无法知道总数,就开始利用所学比的相关知识想新办法了呢?上课中学生的反应,的确验证了笔者的猜测与分析。一些学生对于没有要分配事物总数这个问题,开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想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使用第一种方法,即先求每人分到多少,再求每班分到多少,这在笔者的预料之中,但又超出了笔者的预料。预料之中是因为这种方法在学生二年级学除法时就开始使用,学生很熟悉,所以更愿意使用,也更容易想到。预料之外是2个班,近70人,居然只有1名同学想到了用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想而知,比这个内容虽然学生在前3课一直在学,但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应用比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于学情,聚焦核心问题
通过学情前测,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有连带关系的,我们需要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核心问题上下功夫,教在“学”的起点上,从而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教学。
例如:在执教《比的应用》一课时,笔者关注学生的真实疑难,将核心问题聚焦如下:
1、对于比这个内容,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课时,学生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应用比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比的应用》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应用比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前测中,两个班近70人,只有一个学生想到了用比来解决分配问题,那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及教学环节,才能让众多学生有真正的意识和需求去用比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以前的数学经验呢?
3、对于前测中使用平均分方法及平均分后又微调方法的学生,设计什么样的情境让他才能体会到平均分只是合理分配方法中的一种,生活中不是所有问题都适用平均分来解决。
三、抓住核心问题,实施有效教学
找到教学的核心问题之后,关键在于如何转化实施,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基于前测问题 调整教学情境

摘   要:数学笔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有帮助。本文从数学笔记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形成主动的问题意识;养成主动完善的能力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说明借助数学笔记可以使学生“会学数学”,从而彰显数学笔记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学笔记;自主学习;问题意识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信息社会,很多国家都把“学会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极为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由此看来,探索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而数学笔记的实施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笔记也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更加有助于学生从“学会数学”过渡到“会学数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到了最近在学习的比,觉得也可以按人数比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借助课前的前测,很有效的解决了前测后的问题1、2,也进而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本次基于学情前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核心问题”不断思考与开掘,在生生、师生之间对话及与自我认知不断修正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让学生理解、并学会了“按比分配”这种高级形式的平均分。
       学情前测是对“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并加以运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以学情前测为突破口教在“学”的起点上,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建平.学情前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半月,2013(03):23.
[2]  朱兰芝.学情前测的方法及教学价值[J].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2012(09):16.
[3]  袁彩萍.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7(06):44.
[4] 饶斌.陶知行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国的运用[J].学周刊,2011(10):37.

五年级组  陈红育

“小”笔记 “大”智慧

所以,笔记整理在初期有难度的基础上,如果师生都能持之以恒,相信学生一定会逐渐养成主动整理知识的习惯。
2.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主动思考的品质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主动思考能力的人,更容易拥有成功的生活和事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造成一些孩子不会思考的一大原因,是带给他们无限便利的高科技,高科技带来的越来越完美也让这孩子懒于思考,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活中需要思考的机会不多。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
数学笔记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到了高年级以后,学生的知识储备达到了一定程度,学生自己对于知识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时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慢慢就会主动的思考:哪些地方是易错点;哪些地方有相通之处;哪种方法最简便;这种方法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这些恰恰就是主动思考的展现。如在《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学生除整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外进行思考,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
①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②商不变的规律中,如果有余数,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此时余数会变吗?如果变,会怎样变呢?
③9÷2=4……1,90÷20=4……10这两个算式的余数不一样,但为什么如果得到小数结果时,却都是4.5呢?
学生在笔记整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深入,而这些清晰和深入就是主动思考习惯的逐步形成。所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包括教给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
美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一、借助笔记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1.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整理知识的习惯
对于刚开始学习做笔记的学生来说,记笔记的习惯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积累的过程,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到中高年级后有很多孩子不会记笔记,甚至不会记笔记,就是缘于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这样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无疑是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如果从小做起,一点一滴的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万事开头难”,即使这样,也要让孩子们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生一开始学习记笔记,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带领孩子们分析有价值的记录内容。如在《里程表一》一课,“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画一画,学生的画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在路线图上画一画; ②模仿路线图,画出了直观图; ③线段图
这些画法学生彼此读懂之后,可以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会发现,线段图更加清楚、直观,而且线段较直观图而言,改变了方向,对学生来说也是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一次飞跃。通过商议,学生对问题理解更加深刻,进而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录,形成自己的笔记内容。如此坚持,学生便会养成主动分析、整理知识的习惯。比如下面这位学生在学习相交与垂直后进行的笔记整理:

所以,思维导图不再是用线性方式记录句子,而是用画图的方式,将知识融会贯通,就会形成有条理的知识网,对培养学生的回顾、反思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二、借助笔记促使学生形成主动的问题意识
1.积累预习笔记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总,提出了6大素养18个要点,其中“具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等都指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有很多问题不是立刻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而是需要经过反复的、甚至是长时间的思考,有时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或者查阅资料。这个时候使用问题笔记本,可以随时记录下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坚持的过程中,也可以将问题进行分类、反思,留下有价值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针对个人具体情况的问题集,对于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如:在《里程表二》一课,学生在预习中就记录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前面学过《里程表一》,接着要学习的《里程表二》与《里程表一》带有什么区别?
②要想知道这五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还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
③课后习题第四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针对孩子的问题,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有的放矢。所以,在笔记中记录预习中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成为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词典。
总之,善于发现问题、好奇、生疑、提问是人的天性,而这些问题恰恰表明了人们的需求,也彰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关心并且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对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更要予以肯定,并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到这样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是之后的回顾。”回顾、反思是发展数学能力的关键。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思维模式,是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反思的习惯。比如,下面的这位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就进行了知识的梳理:

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思维导图就很好的把知识树等一些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
如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一课,便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反思。学生以体积为核心,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基础知识,在梳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与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能用V=SH,是不是所有的“直”柱体都可以运用V=SH?
针对学生的质疑,组织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和思考,进而将立体图形的体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将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V=SH的适用范围变得更加明确和清晰,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回头看”,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习惯。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2.分析错题笔记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做好错题整理笔记,分析错题笔记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记载练习或考试中的错误,并把错题抄下来,时间长了就成了一本错题集。以错题集为重点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剖析原因,总结其思维过程,揭示解题规律。还可以将错题进

行分类,将涉及相应知识的错题整理到相应的地方,这也是对知识的再次理解深化。如学生在整理出的以下错题中:①300÷4×25 ②300÷4÷25,经过对比就会发现两道题的表面形式和深层意义的不同,表面形式显而易见,但深层意义的挖掘恰恰就是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还有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5×(a+8),有个别学生往往会算成25×a+8,错在哪里了呢?学生发现表面不同后会主动进行对比,在这个对比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会想到一些方法,如:
       ①设数法,而数的选取也是有小窍门的;
       ②还有运用乘法的意义进行比较;
       ③还有画图理解;
       ④还可能会给它赋予一个现实情境,回归生活进行理解等。
       在分析错题笔记中的问题过程中,学生想到的这些方法正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逐步提升。所以做好对错题的整理,从错题中受益,才是真正的“吃一堑,长一智”,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笔记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完善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笔记就是数学文化的一种体现。学生在笔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以下方法可促使学生不断主动完善笔记,激发主动完善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1. 善用颜色:每个人的笔记应该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而一本笔记在记录之初就应想好这几种用笔的颜颜色,基础知识色,标题色,关键概念公式色,重要知识色。如果分的再细致些,还可以加上易错点色,反思色等等,如果一本笔记在制作之初就做好这样的规划,那么自己的笔记本一翻开,所有的知识点变的了然于胸,赏心悦目,也会更便于我们的学习。
2.活用图像:简单的插画会让头脑印象更深刻。所以用简单的插画来表现知识,并将之呈现在笔记本上,肯定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但是,插画一定要简单、省时、易操作,不能舍本逐末。当然也可以将一些现成的图片,题目等进行剪,贴,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笔记整理和插画完善两不误。
3.增加目录:给笔记加上目录,可以和课本的单元章节或者和某个知识点相匹配,便于查找和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笔记。
4.规划区域:记笔记时,可以把页面合理规划,比如:可以分为两列,左列可以记录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内容,右列可以作为是对左列的解释和延伸,也可以记录自己的反思和深度思考。在复习时,也可以把右列遮挡起来,根据左列里的关键词和基础知识来进行回忆,尝试复述出全部内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将单元整体的概念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单元,为每个单元设计一个能够发挥单元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人文性特点的,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促进语文素养提升的恰当主题活动是最难突破的。本文将以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策略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利用好单元主题活动,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主题活动;策略
一、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活动的内涵与功能
(一)单元主题活动的内涵
单元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其实,笔记不仅是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还是提高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愿意创造、敢于创造的有效手段,更是思维过程的展现和提炼,也是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完善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数学笔记能加深记忆、储存备忘,而清晰简明、结构良好的笔记,帮助理清、理解和掌握知识、明白思想方法。数学笔记同时也有助于归纳、整合、条理清晰等能力、习惯的养成和提升。所以数学笔记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只要坚持下来,不断扩大成果,就能克服“盲点”,走出“误区”,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因为笔记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主要手段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更是学生数学生长的“根”。
参考文献:
[1] 洪翠莲.让学生的数学笔记“活”起来[J].新课程(下),2014(07).
[2] 尚学鹏.记好数学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J].学周刊,2012(28).
[3] 张会梅.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 马丽.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5] 夏曙东.如何有效的记课堂笔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

三年级组  戴 欣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
主题活动设计策略的实践探究

(二)联系生活,生活化的情境让知识落地
特级教师李怀源认为:“语文虽然是工具,但是需要以人文的方式去教。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追求的是长远的人文性。” 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把教材当作“例子”,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帮助学生建构主动思考的意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下图以部编版小语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之趣”,教材围绕自然之趣编排了三首古诗和三篇散文,并在“习作”中应用单元所学动静态描写的方法,体现了学生“习得——运用”能力的输出。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笔者利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的“校园秋景征集令”,设计“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心中的最美校园征文活动”,通过“预写作” “单元学习” “修改并完成征文”的活动设计,将单元学习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建立关联,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驱动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动静态描写的好处,不断的发现总结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实现自我的知识建构与升级。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结起来,并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二)单元主题活动的功能
       1.实现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联系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的本质,也是二者互动产生的结果。情境认知理论提倡情境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学习单元中的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将知识全方位地调动起来,深层次地捕获并解决问题,立足于已有知识经验并建构新知识,把学到的新知识灵活运用到最终的主题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2.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以评促学
       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整合和探究,设计单元主题活动,不仅要将单元的知识要素进行横向的整合,还要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真实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三、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关键策略
策略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计划或方案。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笔者将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国情怀”的单元教学为例,探究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关键策略。
(一)以立德树人为依据,确定单元主题活动
课程整合的目的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更是鼓励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教师要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定位实施课程整合,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结合单元主题、语篇内容以及学生情况,从学科育人的角度思考课程整合,使课堂教学触及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五上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从对于人文主题的纵向分析得知,这一题材在小学教材中分布在各个年段。从低年级的热爱祖国的山水,了解祖国的历史,到高年级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循着历史的脚步,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语言表达上逐步落实为行动上的实践,实现学生小学阶段爱国情感的成长路径。从对语文要素的分析来看,学生在三、四年级相关的单元,学习收集、整理的只是单一的内容(传统节日、现代诗歌)。而本单元,学生为了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不仅需要查很多方面的资料(词句意思、写作背景、思考题等),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三)巧设评价,动态评价调动主观能动性
动态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单元整体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依托于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学生在这个动态的评价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在思辨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学习。
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评改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学习评价的设计服务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理解,评价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导向,采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行为贯穿学习的始终,评价的标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制定并完善,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诊断和自我调整。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设计了如下的评价系统:

学习初期,由学生共同设计写人文章的评价标准。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能够更清楚优秀的写人文章所具备的特点,评价标准也随之得到一步步地完善,最终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份完善的评价标准。在此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元认知,学生通过评价自主监控学习的目标是否已达成,不断反思和调控学习,不断促进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调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能够结合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本节课的难点。因此,笔者在课前发布了“圆明园要不要重建”的辩论会情境,引导学生在课上的小组合作中学习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资料,避免资料喧宾夺主,为课后的辩论会做准备。
 (三)围绕核心素养,安排主题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明确了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为本位出发的,设计的基础要基于学情。在设计中应该以单元教学资源的解构、整合为基础,设计方向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大方面,服务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开展,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课例的研究,我将以上设计策略总结为四个具体的可视化步骤:
1.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的目的是获取教材中的表层信息,为单元整体的学习搭建基石。这是设计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的第一步。对单元教学资源中语文信息的解读程度就决定了这座大桥能搭建的最终高度。
2.分析文本
教师通过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在解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码和再阐释,从表层信息走向深层信息。这个过程开始融入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自我思考,从各个角度对文本的人文性、工具性进行再阐释。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还需要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因此,本单元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收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类型和内容等方面继续深入学习,还需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情感。只有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扎实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逢十月是学校传统的爱国主题月,因此在单元教学之初,笔者以“结合资料感国殇之痛 激爱国情书家乡未来——‘我和我的祖国’活动”为主题,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任务情境,依托“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单元学习成果的输出,将语文单元学习和爱国主题活动相结合,不仅为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创设了特定的学习情境,为母语学习训练提供了具体的文本和落脚点,也实现了学生爱国情怀的成长目标。以此实现单元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基于学情,以生为本创设活动情境
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使每一位学生能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学到应掌握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把教学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前测分析了解到学生学生已经能够有目的地查找资料,有57.2%的同学能够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谈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但是仍有42.8%的学生并不能把文本和资料恰当相互结合,存在过度使用资料,过多关注资料内容,对课文文本关注反而减少的情况。

本课时,根据之前课时学习过的方法制作了过程性评价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评价单展开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巩固学习到的方法与技能,为形成最终的能力做支架。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3.建构意义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再阐释,实际上就是重构文本意义的开始。单元整体教学强调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文本相结合,有选择性的重新搭建教学框架,重构文本,最大程度的发挥已有教学资源的价值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知识、思维和审美层面的二次发展。
4.迁移运用
在教学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容易停留在知识层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从文本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经验内化、迁移并运用。通过情境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促进其自主的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主题活动中调动情感,寓情于境,最终完成从知识层面到能力素养层面的进阶。
有效运用“解读文本”、“分析文本”、“建构意义”、“迁移运用”四个策略设计的单元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将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新知进行建构与融合,再通过“联系生活”“通过实物”“通过图像”等具体方法在精心设计的大情境中实现新知的运用、在实践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升级、核心素养的进阶,是提高单元整体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在五上四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在以上四个策略的推进下,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依托于“结合资料感国殇之痛 激爱国情书家乡未来——‘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并确立了“启动活动,发布要求”“穿越时空感国殇”“未来城市规划师”三大任务,为单元中每一课时设计了相对应的具体活动,紧紧围绕核心素养,逐课逐步落实语文要素,实现学生爱国情怀的成长目标,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以评促学,动态评价为学习搭建支架
本单元的学习单设计服务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理解,评价方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导向,采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行为贯穿学习的始终,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诊断和自我调整。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运用,切实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结语
综上可见,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创设恰当的单元主题学习情境即单元主题活动能够更好的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提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策略,巧设主题活动,从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7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5]王少菲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杨向东、崔允漷.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教育资源,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长更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作用。不同的学生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兴爱好和生活阅历,或有特殊技能,或有专业的知识,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如能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借助家长的力量,使教学更加开放,使教育更加有效,将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深刻理解家长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新观念,充分重视和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运用能力,把潜在的家长资源变成有效的课程资源。让家长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大有效资源,成为合作学习的一个课外伙伴,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是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有效策略。那么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推进家校合作,为学生搭建更为丰富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呢?
一、开放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
家长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专业性强,类型多样等特点,他们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构建学校内部和外部交错相连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学生家长的参与可以是助教,家长辅导员,活动指导者,信息提供者等多种角色进入课堂。
(一)现身说法,让爱浸润孩子的心灵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品格培养,注重实践的探索。课堂仅是一种载体,家长作为一种隐形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可再生性。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尤其在信息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让家长以教学助手的身份走进课堂内,辅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活跃于课堂外,丰富学生的学习元素,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帮助学生健康的发展,实现家校共育。本文从开放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展示平台;走出课堂,学生综合实践性学习得到延伸两大方面进行阐述笔者的思考与研究探索。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家长资源;主动学习

四年级组  周雪莲

《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入家长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实践研究

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有了初步的感触,与家长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寓于实践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爱国情怀。家长课前、课堂上的适时参与,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富有张力,而且慢慢的,学生也学会了在课前主动去利用家长的资源辅助自己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家长资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障。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和我的家》一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和家长一起整理自己家庭的照片,并挑选出一张“最”能展示舐犊之情的照片,让家长说一说背后的故事,学生们在家长的娓娓道来中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教学环节活动二中,学生们展示了挑选的照片,并述说了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照片,讲述背后的故事,很多孩子留下了泪水,感受到了、辨识到了家人的爱。
这节课,学生通过了解家长的辛酸苦辣,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在现实中,由于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较强,经常与家长发生各种矛盾,通过家长给孩子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尊重家长的职业,关心家长,孝顺家长,实现教学目标。
(二)参与教学的环节,丰厚课堂张力
在教学中,在某个环节中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元素更为多元,学习的环境更为开放。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家长的时间,学生学习的需求等合理的安排家长进入课堂。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家长的资源参与到我的教学环节一和教学环节二的教学中。学习环节一“新中国的生日”中有了曾经参加国庆阅兵的军人家长在课堂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感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无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之情,进而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为自己的父母在各个岗位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而骄傲。在讲第二节课“庆祝我们共同的生日”前,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1),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前主动寻求家长帮助,通过对身边人的采访,对如何

(三)利用地域资源,彰显地方特色
我们的家长不仅来自不同的职业,更是来自不同的地方,这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非常值得利用的一个宝贵资源。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我特意联系家长设计了此次活动。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中,我课前先动员了班级的学生,学生自发地动员了自己的家长,请他们进行家乡物产调查(见表2),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几种家乡物产的资料。课上,我先请学生分享了自己所调查到的家乡物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年龄所限,他们的介绍比较简单。这时,我将事先录好的,一位家长的讲解视频播放给学生。家长准备了内容详尽丰富的家乡物产介绍,如家乡物产的名称与特点,尤其是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关系等。学生被家乡物产中所蕴含的情感关系所动。课后,班级里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家乡物产博览会:每人带1—3样家乡物产进行展览,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物产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之情。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二、走出课堂,学生综合实践性学习得到延伸
(一)延伸至家庭
《道德与法治》课程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有一课是《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正好涉及到了重阳

由于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使学生尊老活动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但解决了以前教学“只说不练”的问题,还解决了家庭教育、学校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活动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感谢学校开展这样的活动,让我的孩子也学着关心、帮助老人。”“感谢老师的教育,因为要配合孩子的活动,我们家第一次过了敬老节,孩子更求我们一起给我的老母亲买礼物和洗脚,老人很感动,学校的活动也教育了我。”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有了家长的支持往往能事半功倍。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第4课《干点家务活》中提到了做家务活。家务活是每家每户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家务劳动的繁杂和辛苦呢?于是,我设计了“家务小能手”记录表(见表4),邀请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并记录学生回家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节,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重阳节,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平时我们要怎样尊敬老人?”可是教学时如果我们只在课堂上进行,那么活动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而若要学生真正参与家庭中的尊老敬老活动,教师又不可能一一去落实、去指导。为此,教学时我就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我把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在重阳节前一周上,制作了“家校联系卡”(见表3),意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活动,要求家长和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家庭中的老人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去关心、理解、帮助老人。

在这个活动中,家长帮助学生通过记录,量化了自己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和过程,在点滴的积累中孩子感受到了家务的辛苦和家人的辛劳。通过为期一周的活动,学生纷纷表示更加体谅到家人的不易,家长也表示孩子通过活动成长了很多,变得更加懂事、更加体贴家人,一家人的感情也更加相亲相爱了。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现在能坚持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家长这个资源,让课堂延伸到了家庭,学生不仅能体验生活,更能主动参与生活。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在学习完一年级下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一课中,老师与家长沟通,协商,安排了全班周末的自愿出游活动。家长带着孩子们去八大处爬山、捡垃圾。由于家长的参与,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在父母的带领下参与了此次活动。学生不仅在安全的前提下亲近了大自然、小动物,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快乐,在生活中为保护大自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感。家长是教育的一部分,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育者。[3]家长资源既是学生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又是我们课堂活动延伸的支柱。
《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永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就要求学科教师树立家校一体的思想,让家长走近课堂,走近课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对家长课程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立足学生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教学工作的主体性,更好的达成家校教育共识,丰富课程资源储备,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的创建,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玉兰,李维.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道德与法治1—2年级[M].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师大出版社,2019.
[2] 钱淑云.教室外的天空——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
[3] 比尔・卢卡斯.让家长走进学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二)延伸至社会
家长的资源有专业性,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信息的有效交融,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向综合延伸。[2]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我校有一家长是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这一资源,和他一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带着学生和这位家长共同制作了保护动物的宣传展板。展板的内容有濒危动物统计、世界动物日、保护动物倡议书、保护动物的方法等。周末,我们一起带领学生共同参观了保护动物展,学生边参观边听动物保护协会成员的专业介绍。随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我是动物保护宣传员,让学生把在校学习的关于保护动物重要性和方法向我们的亲人、好友宣传。
后来在周记中学生写到:再一次去到动物园时有人想拿自己的食物投喂动物,被我制止了:不能随便投喂食物,不然会破坏小动物们的健康!由此可见,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家长的参与进行专业讲解,学生对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动物保护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1. 儿童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向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是逐渐从直观的、感性的水平向词语的、理性的水平发展。就算到了五年级以后,其认知还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
2. 儿童的情感特点
小学生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此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热情越来越稳定而深刻。
3. 儿童的行为特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有了比较长远的目的,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喜欢自己判断,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做的事不惜代价,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受同龄人的影响更为明显,有叛逆性。
4.儿童的个性发展特点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个性虽有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其中兴趣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综合以上心理特点发现小学生好奇性强,好游戏、好动、好胜,而对学习注意的持久性较差。而学生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学习,掌握,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注意到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学习方式,提高音乐学习效率。为此,我也进行了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实验探究,本文就是对这一探究的理性总结。
二、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学习方式

摘   要: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影响,同时学生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学习,掌握。在小学阶段,符合学生心理和发展规律的音乐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从分析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展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实验,从中总结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方式等几方面,阐述音乐学习中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特点 音乐学习方法
一、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分析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进行音乐表现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

五年级组  赵志敏

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探索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小学生以学习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伴间的关系,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所以在参与音乐学科学习时,要避免学生内心产生压力,应该选择适合学生情感特点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音乐课的优势在于音乐学科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愉悦性和形象性,所以在快乐教育中的作用是得天独厚的,而同时让学生有成功的感受,激发其自信心,感受成功。
(1)乐在创新,体会成功
成功是一种享受,面对小学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事业,家庭等等大的目标上取得成功,这样学生就会生活在压力当中,产生不出学习的快乐,不符合其心理发展特点,但小学生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是可以的,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视为一种成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就要让学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创新,从创新中体会成功。
例如学习《布谷》一课,在学习完sol (5)和mi(3)两个音的唱名和线间位置后,难点就落在了用口风琴吹奏5 3 | 5 3 |(1=C 2/4)如果让学生一味的练习5 3 | 5 3 |的演奏方法,那未免有些枯燥,而且演奏位置很难掌握,不适合低年级学生,于是我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通过音符歌学习的mi是小猫咪咪,sol是老鼠嗖嗖,老师提出:
—— 你能用你的口风琴表演,小老鼠在前面跑,小猫在后追的情景吗?
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讨论,试奏,最后学生奏出了几条旋律
——(1)33 33 3 — | 55 55 5 — |(教师提示老鼠在前,猫在后)
——(2)5 — | 3 — |
——(3)55 55 5 — |33 33 3 — |
——(4)5 3 | 5 3 | 5 3 | 5 3|
等等,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发挥了创造力,掌握了知识,并从中找到了创造和成功的乐趣。

1.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决定了他们学习音乐程度。因此,音乐课上的学习要讲阶段性、顺序性。
例如:学生在获得音乐技能方面,一、二年级是基础;三年级是巩固;四、五、六年级是运用、提高,如果在一、二年级学习中一位强调记忆,掌握,学生是不能理解的,而且在一、二年级学习的知识中,含概了一半的基础音乐知识,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学生是否爱上音乐课的关键期。所以在音乐课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特征,为学生选择适合其心理的方式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
例如:在一年级学习节奏 X — 走 噢, X X 走 走,XX XX 跑跑 跑跑 时
我设计请学生表演一些动作,并用手将表演的节奏拍出来 :
老爷爷走路:X — 走 噢
爸爸,妈妈走路:X X 走 走
小朋友快乐的跑:XX XX 跑跑 跑跑
爸爸妈妈和我:X X 走 走
                         XX XX 跑跑 跑跑
全家人一起出游:X — 走 噢
                             X X 走 走
                             XX XX 跑跑 跑跑
学生从动作和拍手体会到,音符时值的不同和相对比例,让学生牢记这几组节奏。运用适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从简单,形象的记忆出发,不急不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为中年级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抓儿童的情感特点——因“乐”而学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让学生变得自由,没有压力和包袱,情感得到释放,并且步步递进,激发了学习热情,了解了歌曲背景,所以在歌曲的二度创作——演唱中,他们用声音描绘北方人民红红火火过新年的热闹场面,表达出北方人民迎新春的愉悦心情。同时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在“舒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又例如在学习一年级十一课综合训练(二)时,学生在不知道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片段。

(2)乐在探究,增强自信
探究是不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索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可以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全部过程,心理上得到满足。
例如“力度标记” 的教学,①在让学生欣赏《草原小骑兵》一曲时思考:“你在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内容?有哪些场景的表现?”讨论中,有些学生会回答“小骑兵骑着马向我们跑来”……②教师再次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是向我们跑来的呢?”这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释所听到的声音的强弱受距离的影响,离我们越近声音听起来就越强。 ③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结合录音,总结力度标记渐强和渐弱,这样,学生在发现中互动中学到了知识,并且可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学会的。”
从简单的问题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反复验证发现,充分还课堂给学生,同时让他们在探究中感受成功,提升自信,满足情感的需要。
(3)乐在释放,抵消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注受到超我○注、本我○注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即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而学生一旦产生心理防御机制,就会产生压抑等表现,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防御,引导学生轻松的上每一节课。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歌曲《过新年》时,首先让学生跟教师听音乐一起跳东北秧歌,让学生感知东北舞蹈的特点,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再看课件,了解北方人民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这种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师生一起亲自动手布置音乐教室,在互动中学生好像置身于东北人家,在这种气氛中学习歌曲《过新年》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进入了情景,打破了心中要分数,看排名的顾虑,

学生们带着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认为它们在做什么?”仔细的倾听着每一段音乐,由于闭上了眼睛,学生减少了压力,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①学生们认为是小鸟在森林里飞,②有的学生说是蝴蝶、蜜蜂在采蜜,还有的说苍蝇,蚊子在乱飞,③是狼在森林里找猎物,有的说是森林之王老虎,还有的说是熊在笨拙的爬着树。学生们边说边用动作表现出来,在音乐的律动中释放了自我,在没有压力的自由意识状态下,由音乐带领着,不自知的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 利用儿童的行为特点——学生为师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有了比较长远的目的,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开始减弱,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喜欢自己判断,自我意识增强,喜欢做的事不惜代价。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受同龄人的影响更为明显,有叛逆性。针对这一特点,我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采用把主权交给学生的方法,给学生充分自己设计的空间,自己掌控自己。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请学生根据这首歌曲的曲调,进行了再创作,题目为“唱唱你的童年、你身边的故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没有一会,学生就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作品
——(1)窗外面的小河边,青蛙呱呱叫得好烦,
                游乐场的设施上,没有人在快乐的玩,
                书桌前父母的教导还在拼命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等待着明天,等待着长大,等待自由的童年。
——(2)假如我是暴龙兽,一扒抓把你打到西天,
                假如我是钢铁诶咪,会把你打到地球另一面,
                恶魔兽木偶兽一个接着一个,艰险万难,
               迎战着敌人,等待着支援,多么快乐的童年。
——(3)昌平边的天通苑,保安在巡逻一遍又一遍,
                假期里孤单的我,只有坐在电脑桌前,
                ……
学生的创作真是五花八门,再经过教师的帮助,自己的修改,学生从中找到了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借助歌曲最后一句的切分节奏,还复习了课本上的知识,这可比学习书上歌曲中的切分节奏要容易的多,易掌握的多,何乐而不为呢?而这种创作的方法就不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语言逻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起来有困,在困境中学习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4.利用儿童的个性发展特点——做最好的我
儿童音乐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和可塑性。首先,发展的速度是不平衡的。其次,这种音乐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发展的个别差异上。音乐学习过程要讲究分寸感,哪怕是些细微的不同,都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特点,有别施教,承认差异,扬长避短。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例如:我在讲京剧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戏曲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难以理解的,不感兴趣,为了把这节课上好,我在课前和学生们协商,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设计这节课,并担任教师,这个时候,学生们的兴致来了,为了能当老师这个目标,学生开始收集材料,有的问父母,有的上网,有的出手抄报……学生们音乐教室布置成为“京剧博物馆”,在音乐教室的墙壁上挂上许多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的剧照,生、旦、净、丑的图片,一进教室,从视觉上先熟悉京剧,在课上学生们结合学校提供的录象从四大徽班进京谈起,说到湖北楚班剧团进京,说到因为一件大衣的分挣,让前门大栅栏成为戏园,说到“戏子”一词的由来,说到京剧的产生,学生对京剧的兴趣提了空前的高度,学生仿佛坐上了历史的快车,飞驰在时空隧道中。借着这一热情,我让学生们欣赏了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在欣赏后,我又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京剧的行当(唱腔),当介绍到“净,是反义词,是不干净的意思,脸上的妆最重……”并让学生进行分辨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从而结合《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解唱腔,了解现代京剧,学唱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时,学生们仿佛走进了大栅栏,又仿佛是一群京剧小票友,当我再给学生们欣赏其他京剧选段时,这优美的唱腔,已把学生们深深打动,有些学生已开始喜欢上了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
一节京剧欣赏,让学生从原本对京剧一无所知,到有些喜爱,一节课的成功,离不开对学生心理的把控。
再例如,高年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音乐技能,但由于年级的升高和对社会的接触,他们对有些音乐教材内容不感兴趣,有抵触心理,可是对于流行歌曲,可以说是百唱不厌,天天哼个不停,但是有些歌曲可并不适合小学生,可是又难以说服学生不听,这时我找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在学习完歌曲《看龙舟》之后,我组织学生学唱了歌曲《童年》。 (一段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操场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自信心建立后不能接受失败,如果教师对其问题进行批评,学生就会因此返回不自信的原点,而且自信心很难再次建立。这是本人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例如,在器乐学习中,对待中高年级的同学就要有不同的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正是性格形成的阶段,如果老师的方法不得当,很有可能造成对他们的伤害,起到相反的作用。于是,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发现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生性腼腆、内向,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的眼神和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是说话的语气都是很好的鼓励,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欣赏。如四年级的孙柏,他就是一个怕老师,内向的孩子,由于语、数的成绩都不佳所以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一定的心理负担,但是经过我和他的接触,我发现他在音乐方面有着优于别人的天赋,于是在音乐课上我经常要求他要做的比别人好,乐曲演奏不光要正确还要情绪到位,同时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辅导其他同学,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享受这种“与众不同”。从这时开始,音乐课堂成为了他展示的舞台,他在这里获得了成功,于是更加喜爱上音乐课了。还有一些学生,音乐基础不好,乐感较弱,这时的我就不那么严格的要求他们,让他们有喘息的空间,留作业给他们余地,让他们在进步的基础上不会因为压力而厌烦音乐课,而是慢慢的进步,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成度,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只要他有兴趣,我就让他参与,哪怕是敲一下锣、打一下鼓,都让学生有自信,为学会,会学打好基础。
三、成果及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通过让学生的音乐学习方法的改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实验班与对比班中, 通过这一简单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喜爱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同样的参与人数,在喜欢上音乐课和欣赏一项中实验班比对比班高出11%和14%,而从乐器的学习方面看,分别高出了41%和61%,悬殊非常明显。
通过学习方法的改变,学生对音乐各方面的兴趣,学习热情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学生心理的发展除了有自身规律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如果在教学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时间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如让学生自己探究,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影响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又如在让学生感受自己时,有些学生

总之,在音乐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细致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并采用正确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顺利,快乐,自由地跨进音乐这个大门,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 李丰意.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教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05):9
[2] 苗秀伟.音乐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9(01):153-155
[3] 蔡粤.浅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1998(Z1)
[4] 张帆.浅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数码设计.2017(11):224
[5] 江钰.浅析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3):25-26
[6] 孟祥振.音乐教育与生活[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6)
[7] 刘慧芳.浅谈“三位一体”音乐教育环境的构建途径[J].北方音乐.2014(15):105
[8] 郭琳.音乐教育与小学生心灵教育启发[J].文教资料. 2016(29):82-83
[9] 魏然.浅谈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J].中国音乐教育.2016(12):31-34
[10] 许沙.浅谈从少儿歌唱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北方音乐.2017(06):220-221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摘   要:我们说玩电子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然而这种学习行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学生都能专注痴迷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而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组织的课堂教学,却常常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游戏开发者对于用户的感受的有着强烈的关注,对于用户学习心理有着清晰的把握,仔细剖析电子游戏共同的设计思想和玩家的学习机制,借鉴这样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研究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一些条件和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电子游戏设计;学习行为;信息技术课
学习行为就是指从后天获得的经验性行为,那么玩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学生玩电子游戏的条件比我们的课堂教学条件差多了,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教辅资料,也没有系统的教学活动,甚至没有评估和考核,所有的学习都是依靠玩家的尝试与同伴的交流来完成的,然而就是这样恶劣的学习环境,游戏迷们依然以废寝忘食的精神与态度执着于这样一种“学习行为”。而我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常常却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从电子游戏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效性。

一、电子游戏的设计原则和玩家的学习行为
(一)电子游戏设计的原则
1.游戏有情境的体验
有的人一遍一遍玩同一个游戏都不感觉厌倦。因为在游戏的情境中,在自己的参与互动下,一次次让玩家经历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比如男孩子们喜欢玩的《实况足球》游戏,在游戏中,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玩什么角色,有的喜欢踢球,玩的过程中体会着盘带、过、配合和射门的快乐;有的喜欢自己经营一支球队,让它逐渐变得强大;有的喜欢尝试不同风格不同组合的球队,体验不同的悲喜感受;
2.游戏中有过程奖励
在玩的过程中,在每一关里,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随着进阶成功,可以实时加分、挣币,或让你的工具、武器增加威力等手段,让玩游戏者不断感到新奇和兴奋,而这种兴奋正是维持游戏不断继续玩下去的;
3.游戏的进阶设计
虽然游戏有好多种不同题材,但是大多用闯关作为基本设计。关卡的设计,就是构成一个挑战-反馈的机制。这种任务导引,是激发游戏者不断玩游戏的动力。在游戏设计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游戏难度的进阶设计,让玩家在玩的过程中充满挑战性。关卡维度和游戏难度维度,使得游戏的进阶设计呈现出多维提升的格局,从而让玩家玩起来真是意趣无穷。
4.“新手指南”的过程性示范
在玩游戏之前,会有一个示范性的情境,在每一个需要学习者了解的地方,都有提示性的标志,跟着这种示范,完成游戏规定的情境,就可以基本熟悉游戏的操作要求。
可以看出游戏开发者对于用户感受的关注,对于使用者心理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开发出的游戏让学生甚至是成人都会投入着迷。许多人觉得苹果公司的产品很厉害,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苹果操作系统的基础是大众不常使用的

五年级组  兰绍芳

信息技术课中借鉴电子游戏设计思想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unix,它能够将其变成一个时尚、让人喜爱操作方便的操作系统,关键不是技术,更是对用户使用心理的洞察,这是取胜的关键。这种洞察力,表现在软件设计过程中人机交互的设计,即用户界面的设计。良好的交互界面的背后,是设计者对于使用者心理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
       继续深入探讨玩游戏者是怎样学习的,在佩服游戏玩家学习效率的同时,思考这种高效学习的发生机制。

2.“同伴互助”的学习的基本形态。
游戏里面,你常常和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一起组队,在共同配合,共同作战,共同交流,一起竞比成就。所以,在电子游戏里面,你很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感受到和他人的合作与竞争带来的成就感。
3.不断试错中进行学习。
试错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前提是可以及时反馈、无限次重来;
4.根据问题需求查看攻略(游戏进程的详细解释、步骤以及一些技巧)。
当玩家在玩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总会想到去“论坛”看看别人是怎么讲解和介绍的,往往就能指导自己过关解决问题。“论坛”中这些攻略,,正是其他玩玩家学习的心得体会。
5.可以说游戏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学习。
高级玩家常做的事就是将同类游戏不断进行结构化梳理,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所有游戏背后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联想和类比,进行经验的迁移,从而实现自己的游戏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游戏设计的原则和玩游戏者的学习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开发者对于用户的感受的有着强烈的关注,对于用户学习心理有着清晰的把握。借鉴电子游戏设计思想,让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学习也变得主动积极。
二、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一)学生更愿意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让学习者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尤为重要。一个具体可感的任务或者令人振奋的问题,能够吊起学习者的“胃口”,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情境的设计要真实有效,符合学生的认知,要能够足够的吸引学生,而且这个情境不是脱离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应该是学习目标情境化的再现,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四年级学生在学习Word

(二)玩游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
游戏者玩游戏就是一种学习过程,而且可以说一种高效的学习,高效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呢?
1.“愤悱状态”全部开启。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对学习初始状态最好的描述。玩家玩的欲望和激情是与他们的兴趣和动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游戏中角色的吸引力、关卡的诱惑力和争胜的欲望,都使玩家处于一种激情之中。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文档软件的编辑功能,引入了学校要出版各年级优秀作文选这项活动,请大家积极投稿参选这样的真实学习情境。学生为了参与征文活动,自然就会认真投入学习文章的输入与编辑功能。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如何具体落实每个同学的认识和行动中呢?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习ppt基础时,引入国宝动物知多少的学习主题情境,同学们天生就喜欢动物,正好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
       (二)奖励,永远是有效的
       游戏中的奖励一定是“在游戏中”的奖励。比如,在打胜了一定量的小怪兽之后,玩家会获得某种超能力,这种超能力会在接下来打怪兽的情节中用得着。这样的奖励才是“有意义”的奖励。同样在课堂上让学生意识到某个学习环节得到的结论、方法和思想,一定是和即将展开的下一个学习环节有关系的。什么是真正的奖励,就是让学习者意识到习得的经验是帮助解决接下来的问题。这种环环相扣的成就感,是学习中最好的奖励,也是最具有调动学习内驱力的奖励。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四年级上学习Word的基础,而到五年级上学习Word提高,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以及逐步深入学习的学习方法。同样在课堂学习中,知识技能的梯度设计非常重要,让学生始终是处于一种“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状态。
        (三)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需要 “示范教程”
       课堂上我们太注重结论的获得,几乎很少关注获得结论的过程的示范和指导,总希望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悟,结果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不可控,学习成效不可控,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游戏中的攻略和示范操作,出现在初级难度中,这样让初学者能够很规范很快就入门。现在学生学习中强调探究,似乎所有问题都应该由学生自己获得答案,教师不敢提示和引领,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尤为突出,学生学习差异性很大,有的同学学习能力很强,自己看学习参考资料就明白了,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一定支架来辅助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用提供的 “学习锦囊”、“学习小助手”等形式的辅助资料,适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学习效率高。

(四)“团队合作,经验分享”
几乎所有的游戏玩家都是通过经验分享一步步升级的。玩家进入游戏场景,通过试错策略,多次尝试未果情况下,往往会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寻求帮助,当自己的经验形成后,又会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游戏人群真的做到了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那么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如果更加关注经验分享,促进学生会进行高阶思维,进行深度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质量、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比如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学习体会,也可以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寻找身边或者网络上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一起学习交流经验心得,也可以采用微信朋友圈打卡的方式分享每日进度,既有成就感又是对自己的督促。 在这四点中,第一点涉及课堂学习情境、学习环节,是整个学习的动力系统。其余三点,则是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维持以及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这两大系统一旦建立起来,形成良性互动,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活起来,学生学习热情也会高涨起来。 
作为学习行为,电子游戏设计与我们的课堂学习有着许多可以类比的方面。所以我们虚心向电子游戏界学习,学习电子游戏设计背后的“学习理论”,要将我们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是发自内驱力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电子游戏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游戏者访谈数据质性分析[J]. 高超民,罗文豪,张锦飞.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01).
[2]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J]. 吴云清.亚太教育. 2019(08).
[3] 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 中国林业出版社,刘显国编著, 2004.
[4] 普通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 2004.
[5]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探究[J]. 潘春辉.大庆社会科学. 2018(02).
[6]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 张敏杰.教育现代化. 2018(38).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一、 案例背景
当我走出校门,第一次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真正成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的时候,我就暗自在心里下了一个决定,我要带领眼前可爱的孩子们走进音乐殿堂,让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课堂。
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刚开始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明亮而又充满渴望求知的眼睛,我特别兴奋也特别激动,急切地想把自己这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一股脑儿的都灌输到孩子们的小脑袋里,所以就导致有时候课堂效果不太好。在学校里当学生的时候觉得只要听懂老师教的内容就是好的,可当老师后就不一样了,我慢慢发现,不但要教得好,还要让学生学得好。在这个时候“组织教学”往往就出现了问题,我深深地感到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音乐课上,因为孩子们生性活泼好动,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有时候也会由于自己情绪控制不好,而影响到后期教学效果,课堂上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这时,考验我的时候就到了,在课堂中强调教学常规,是确保教学有序进行,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一。

二、 我的思考
思考一: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是要靠平时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细节之处慢慢灌输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把握住他们学习音乐的正确方向,以及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喜欢你?
思考二:音乐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注重情感的交流、情绪的体验。我特别希望我的音乐课堂是有趣且精彩的,是温馨而愉悦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课堂中的“美”,该如何启发和引导呢?
思考三:记得马校长曾经说过“学做幸福的教师”。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幸福的教师呢?我觉得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成长,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情商,才能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要多关注我们的学生有没有善良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学生的能力有没有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有没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在这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如果我们每天都心存报怨,心怀厌烦,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的眼里都会看不顺眼,一切工作也都会显得了无生趣、索然无味。而当我们把教书育人变成一种事业而非职业的时候,即使疲惫写在脸上,只要带着爱心走进课堂,那么再调皮的学生也会是可爱的,只要带着快乐走进课堂,再枯燥的课堂也会变得快乐。
三、 我的策略 
1. 欣赏教学
例如《在钟表店里》是低年级的一首欣赏曲。孩子们天生爱听各种节奏,速度、音高、长短不一样的音乐。我首先通过律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上课氛围,然后在新课导入的部分活跃课堂,分段欣赏音乐引导探究,创设情景展开想象,最后通过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活跃起来。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钟表敲击的声音,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并通过速度、节奏、旋律和音色的变化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各种各样形状不同的大钟小钟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像和我们的小朋友一起聚会一样,学生仿佛置身于欢乐的舞蹈海洋和美妙的音乐世界。

因你的参与而多姿多彩

音乐课

二年级组  李倩茹

教育锦囊

与书为伴

2.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启发学生创编歌词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其实要把孩子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利用起来,加上低年级音乐教学主要是以“动”为主,所以要在课上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歌曲《动物说话》时,先让学生把没有唱词的地方用手拍击出来,这个时候可以用激励的语气亲切地鼓励孩子们不仅可以用手拍击,还可以用你喜欢的动作来表示。于是学生们一个个活跃起来,纷纷学起了动物的叫声。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学生们智慧的小脑袋都纷纷动了起来。为间奏创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动作,还为这首歌曲创编了新的歌词,有的唱小狗、有的唱小猫,有的唱小羊,还有的唱小鸡。在下课之前我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示音乐会,邀请孩子们到教室前面展示刚才的创编成果,并准备了很多种奖励的贴画,发给表演的孩子和最认真的小听众。这样既展现了课上的成果,同时也强调了课堂纪律与常规。
3.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乐园,使其身心得到最大满足。
爱玩爱闹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课堂上抓不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就很难驾驭课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且课堂纪律更加混乱。因此,在上课前我先和班主任沟通,摸清每一个班级不同的情况,从而针对了解到的情况在备课本上做好标注,采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要不一样。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施教。所以我一直相信“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终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整本书阅读评价是通过特定方式的阅读测评,考查学生阅读某一本书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其目的是为判断、推进和内化,即判断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借助明确清晰的评价标准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实现评价标准的内化。让教师阅读指导策略的改进有依据,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标准开启未来的阅读,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多元评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本书阅读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从评价的时间来看,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评价,也可以是读完这本书之后进行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看,可以是自己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从

六年级组  王海云

童话类书籍阅读评价任务设计与实践

---以《小猪唏哩呼噜》为例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评价的形式来看,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是书面评价;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可以是对这本书的整体感知,也可以是对词句的积累,还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
       阅读不同类书籍,评价的重点也有所侧重。低年级阅读《小猪唏哩呼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评价。
       一、根据材料,猜人物
       评价内容:《小猪唏哩呼噜》这本童话故事中,除了小猪唏哩呼噜这一形象,还塑造了“大狼先生”、“月牙熊”、“八哥小姐”、“小蛇花花”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提供适当的人物材料,(例:他是唏哩呼噜的朋友,他很聪明但有点小气,他拥有一辆自行车,他掉光了满嘴的牙齿说话漏风,他给小猪出主意赚钱……)学生根据材料猜测人物。
       评价方式:教师利用PPT等多媒体资源,依次出示人物材料,学生根据出示的材料猜测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最先猜出,且理由合理获胜。
       评价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中注重训练学生采用描述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童话人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谈认识。”这样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小猪唏哩呼噜》中人物特点的把握,引导学生关注个性鲜明的童话人物,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教师从这一活动中了解了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情况,便于后续阅读指导策略的调整。检测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和形成解释能力。
       二、精彩情节,共分享
       评价内容:《小猪唏哩呼噜》是一本可以让孩子们从头笑到尾的书,全书由4个不长的系列中篇组成,每个中篇又是由一个个相关联、却也有一定独立性的短故事组成,而且又是全注音版的,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自己读。孩子在家读书时,跟家长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学生自己和家长根据统一的标准给予评价。具体评价内容见下面的“朗读评价表”。

评价方式:
根据评价表中涉及到的五个评价项目:读音、声音、语速、停顿和语气,进行评价。读音正确或错误在1到3处,可以给第一颗星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声音洪亮,在同一室内的每个地方都能听清楚,可以给第二课星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语速适中,可以根据语气有适当的变化,可以给第三颗星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逗号、句号和长句子有适当的停顿,出现问题不多于三处,可以给第四颗星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做到有感情,可以给最后一颗星星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根据自己和家长的评价结果,选取十名学生在班内展示,评选出“朗读之星”若干。
评价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阅读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选择片段朗读,咀嚼欣赏,激起听众的共鸣,实现不同主体的评价。在提取筛选故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和作出评价的能力。在准备和评选展示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三、读书反馈,晒一晒
评价内容:
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下面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况,制作的“读书记录卡”,“读书记录卡”学生随书携带,随时记录。利用读书记录卡追踪学生平时阅读状况,对学生过程性的阅读进行评价。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评价方式:
阅读中期和阅读结束时,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记录从书写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对写字和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定期评价测评不是目的,让孩子在有效的测评中学会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才是真正的用意。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阅读,都是要写一点东西为好。让学生养成一个随手记录的习惯。这项评价,检测了学生提取信息和作出评价的能力。
四、书中故事,我来讲
评价内容:
童话很温暖,读了《小猪唏哩呼噜》,引人致胜的故事情节时时牵动着我们的心。学生很愿意把这样地感受表达出来,与他人产生共鸣。班级故事会,满足了学生这样的心理,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评价方式:
1.个人准备阶段:布置任务,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故事,进行练习。

2.小组评选阶段:根据阅读分组,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讲故事比赛,评选1--2名优秀选手。(教师适当把握、了解各组情况。)
3.全班展示评价阶段:各组选出的优秀选手,咱班级展示,评选“小小故事大王”。(可以请家长、学生和老师做评委)
评价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低段口语交际指出:“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表达的自信心。”学习有输入也要有输出,阅读也是如此。这项活动,检测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五、人物品质,我学习
评价内容:
小猪唏哩呼噜憨厚、机智、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傻得执着,傻得可爱。孙幼军先生在唏哩呼噜身上寄寓了完美而又真实、质朴的儿童形象。学生阅读之后,在开心之余对于唏哩呼噜或者其他人物形象的品质要有所感悟,对于自己的生活情境一定会有影响。根据这一问题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阅读引入生活。
评价方式:
根据年龄特征、思维特点、认知规律,结合整本书阅读设计测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感受,在愉快的情绪中写一写,感受阅读的快乐和益处。
示例:当读到“不是打秋千”这一章(情)节的时候,我学习了唏哩呼噜遇到事情不慌张,镇定的想办法;记得有一次和爸爸妈妈去超市的时候和他们走散了,我没有慌张,我想到了找超市的工作人员帮忙,最后找到了爸爸妈妈。
评价意义:
通过对《课标》“总体目标与内容”和“评价建议”中阅读部分的检视,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体现了“态度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并行的观念。它注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重学生在“品德修养”“思想与感情表达”方面的因素以及文化和民族认同等方面的社会意义,这也反映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传统理念。学生阅读童话,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会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形象记忆,去领会、体验并表达。此题引导学生从阅读到生活,打通阅读与生活的通道,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检测学生联接运用能力和作出评价能力。
       清朝学士张潮在他的著作《幽梦影》中这样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可见,阅读也有层次的,这也给整本书阅读评价提供了一些参考。
       今天信息化时代,我国语文教育在保持传统语文教育特点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促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全方位提高阅读能力,为今后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这也是PISA阅读素养评价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本文作者基于这些认识,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过程中进行了以上几点尝试。通过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有一定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是否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所有的测评项目?)需要进一步探究。

全国中小学生补作业实况

开学第一天,一排新生家长贴墙暗中观察

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