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声》第14期

2022年02月第14期

新的一年, 
我们砥砺前行,再次起航! 
——

IN THE NEW YEAR, 
WE WILL FORGE AHEAD AND SET SAIL AGAIN!

contents

目录

《和声》编委会

总编辑
主编
编委
执行编辑

马万成
王    晶
窦丽娜    徐    威 
丁国强    崔    艳
王    梅    常    娜    党   琦     赵志敏    康琳娜    傅若乔    关    越    于   昊    李    艳    李   琳
李    敏    时利娜
孙志敏    于佼月
宋    曼

01

特别关注

 05  办教育要有定力

02

教师学堂

08 育人为本 提质增效(刘健)
12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卢丹)
14 増趣 提质 助成长(杨静)
16 让学习真正发生(翠琼)
20 从“双减”中探寻新路径(杨慧)
22 动起来,玩起来,讲起来(邢月杰)
24 浅谈课堂“提质增效”(曹雅婷)
26 低年级课堂的提质增效(朱梁岩)
28 遵循学生规律 提高课堂实效(翟爱玲)
30 转变教学理念 引领学生成长(刘慧)

34 脚踏“双减”实地,擦亮教育“星空”(曲慧研)
36 以学习为中心,构建语文“四有”课堂(杨奕)
40 对小学舞蹈课程未来发展之思考(孙诗幔)
42 让音乐沁润孩子们的心灵(李倩茹)
46 “双减”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王颖)
48 根固叶荣 砥砺奋进(杨乐亭)
50 秉承初心——重基础更重个性发展(刘嘉)
52 让教育有温度(李艳)
54 减负增效,静待花开(杨超)

04

教育锦囊

65 从四大核心内容看即将出台的新课标

05

与书为伴

68 《镜子的寓意》
68 《人是如何学习的》
69 《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口述实录(第一辑)》
69 《教海漫记》
69 《价值的理由》

03

思辨之音

56 “双减”背景下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于昊)
60 影片《音乐之声》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发(刘克)

新春特刊

02

FOCUS ON

特别关注

办教育要有定力

这是一个家长需求众口难调、教育理念众声喧哗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满足各方要求?相信每位校长在上任之初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下称“民族小学”)建校于1890年,虽有130余年历史,却一度校园环境杂乱,师生士气低落。马万成自2003年就任民族小学校长以来,将这个百年老校发展成一座育人森林——学生在这片森林里尽情奔跑,获得成长需要的养分和阳光。
谈及任校长18年的感受,马万成说:“教育需要定力,更多的是要回归常识,遵循基本教育规律,再落到实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本文经《半月谈》记者采访马万成校长成稿)

2003年,刚上任时的情况让马万成至今难忘:海淀区民族小学每年靠出租学校房屋创收100多万元,付出的代价是学校周边布满了小卖部、台球厅,校内还有沙发厂、菜场,有近百名外地务工人员住在这里。校园内污水横流、杂乱吵闹,这样的校园环境怎么会有家长愿意送孩子来?
无论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都需要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个朴素的办学理念让马万成当机立断:“不当‘百万富翁’,我要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还孩子一个纯净校园。”
自此开始,十几场官司、近百万元的租金赔偿、几百万元建校欠款……在马万成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后,问题被一个个解决。

不当“百万富翁”,还孩子一个纯净校园

学生,首先是大自然的孩子,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在一个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获得自然而又健康的生命成长。
——马万成

新春特刊

02

FOCUS ON

特别关注

民族小学有近百个社团,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发展特长、培养专长的平台,有多样化的课堂,项目制任务合作,小课题研究,红领巾责任岗……这些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教育形式为每个孩子看到心中那个最棒的自己提供了可能。
“孩子们的学习程度不同,于是我们就从‘齐步走’变为‘尽情跑’,无论在日常活动还是课堂学习,都为孩子们树立了高低各异、远近不同、‘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马万成说。
以学习古诗词为例,民族小学自编了一套6本乐诵经典古诗文闯关教材,孩子们愿意选几关就背几关,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多背诵,不断闯关。“小学6年,有的孩子能背几百首古诗,出门看见某处景色,出口成章,家长都惊呆了。”民族小学王晶副书记说。

“在城市环境中,许多家长学历高、教育需求也特别多元。我们学校一年级学生50%以上的家长是研究生以上学历,90%以上的家长是本科以上学历。”每个家长对学校都有不同的需求,对学校提出了期待和希望。怎么去满足他们的需求?
马万成提出,要推动学校从传统的办学机构变为教育的超级社区。具体而言,就是积极挖掘整合校内外一切育人资源,以开放的姿态,为师生、家长、友邻单位搭建起一个个平台,让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角色相互体验和转换,自发自愿地组建起生命成长共同体,使学校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和社区的文化殿堂”。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民族小学每年都会举办几百场讲座,邀请家长及友邻单位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作讲座。“家长走进教室给孩子们当老师,很多人上完一节课,就知道当老师很不容易,也会特别理解老师。”王晶说,“家长们在各行各业工作,孩子也因此增长了见识,有了远大理想,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我最想做还没有做成的事,就是跟每一位家长聊聊他们的孩子。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尽力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充分解释,获得家长的理解。”马万成说,“我们希望能给学生未来的无限可能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

如今重建的校园内,可以看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孩子们在校园中可以触摸到有着百年历史的螭首、龙纹,能够在四合院红柱回廊间嬉戏玩耍,犹如接受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洗礼。
“让孩子爱祖国,要先从爱校园,爱身边的人、物做起。”民族小学德育副校长徐威说。采访时,五年级学生杨蕴宜正与老师、同学一起练习校园文化介绍:“这是学校的石板步廊,每一块石板上都刻着古今贤人的名言警句。有来自颜真卿教人勤学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希望校园里充盈着5种味道——自然的味道、中国的味道、教育的味道、孩子的味道、家的味道,孩子可以在这里尽情释放天性。”马万成说。

和而不同,从“齐步走”到“尽情跑”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生长环境不同,发芽时间不同,开花结果的方式也各具特色。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善待差异性,像爱护花朵一样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
——马万成

多年以来,民族小学一直秉持“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逐渐形成了以“基础素养类课程+个性拓展类课程+多元实践类课程”为基本结构的“和融”课程体系,全面培固学生成长的根基。
这与“双减”目标不谋而合。马万成说:“‘双减’对我们原来做的很多工作是一个印证,我们现在更自信了。”“双减”不是目的,提质增效才是关键。学习肯定是不能丢的,但学习的方式要变。 
民族小学教学副校长窦丽娜介绍,在教学形式上,学校一直倡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开发了研究性学习、乐诵经典古诗文闯关等,将课本知识通过学生喜爱的形式传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三年级学了童话,孩子们在学会基本的教材要求后,学校会让三年级的孩子自己去组队,去研究童话的特点,去编童话、讲童话、写童话。窦丽娜说:“有一位同学甚至自己写了6000字的童话故事。”

直面关切,办一个新型城市学校

对许多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指责。作为教育人,我们要直面社会关切,用更加专业的方式积极回应社会与家庭的关注与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马万成

育人为本   提质增效

学习马校长《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的文章后受益良多,反观这学期的教育教学,自己也有一些反思,在此次分享一下。
正如校长所说:“双减工作是国之大计,重大民生问题,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命运。”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是“双减”工作落地的直接责任人。因此在开学前自己就努力学习相关文件,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长的解读,不断地反思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循规而行,提质增效”。通过学习和讨论,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课外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怎么让学生在这些时间里能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益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育人为本,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六年级组   刘健

学校根据“双减”政策,对学生作息时间有了很大的调整,第一节课时间延后了,中午午休时间延长了。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安排有意义的活动,早晨孩子们来到校园内进行晨跑,我们鼓励学生每天晨跑不少于800米,进教室后可以选择自由阅读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吃饭的时间我会给孩子们播放教育意义的影片,如《一个都不能少》、《被数学选中的人》、《跟着书本去旅行》、《我的牛顿教练》等,通过观看有意义的影片,不仅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同时也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渐渐地孩子们对物理、化学,对于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都有了浓厚的兴趣。饭后组织学生进行午休,一部分孩子可以安静地睡个午觉,为下午的学习提供保障;睡不着的孩子在保证教室的安静的前提下可以读书或做自己喜欢的事。

除此之外,孩子们会从家带羽毛球、乒乓球来学校打球,同时学校也给各班配备了羽板球、长绳供同学们选择。现在班里掀起了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跳绳的热潮,一些原本淘气的孩子有了新的输出口,内向的小姑娘也通过运动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同时,配合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魔方比赛,孩子们积极练习,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双减”后孩子们的学校生活不再沉闷,而是呈现了勃勃生机。

二、增效提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

从数学学科角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关注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1、注重课内知识的延伸,关注学习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联系。
 “双减”以来,由于减少了机械练习的题量,课上我们更加重视对课本内容的充分挖掘,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和交流想法。例如:刚学完的“储蓄问题”一课,虽然储蓄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这个知识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有距离的。概念教学一般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学生们在课上通过交流一一解决了困惑,除了解决课本问题,学生还提了很多课本以外的内容,如:“什么是国债?整存整取三年,我中间急需用钱,取出来怎么算利息?”“存三年中间再想存入点钱怎么算利息?”“我先存一年,一年后连本带息再存,这样存三年利息多还是一下存三年利息多?…”孩子们简直是太棒了!思维之活跃出乎我的想象。这些问题的提出源于:①老师给了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② 在老师创设的宽松的氛围下,孩子们把每天的学习不是当作任务去完成,而是真的全身心地在解决自己的真问题,探讨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也使孩子们对学习更加感兴趣。本来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扩充为两节课来上,前三个问题我让两个孩子回家采访在银行工作的家长,给我们做了专业解答。最后一个问题留作了课下作业,让孩子自己探讨问题的答案。很多孩子一下课就围在了一起讨论,很多孩子回家进行了更认真细致的思考。第二天所有孩子的回答,都赢得了大家的一阵阵掌声。
数学好玩中《反弹高度的内容》,我们没有直接给数据讲解,而是让孩子们亲自试验得出结论,并且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解释自己的发现是否有科学依据及理论支撑,同时还拓展了相关的知识。
2、改变固有的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双减”后机械性作业减少了,我们更多的增加了实践性和研究性的作业。

例如:学完统计图,让孩子们利用统计的相关知识,调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的想法真是多种多样,如:每周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统计、每天锻炼身体时间统计、双减后每天睡眠时间统计、每周喝饮料情况统计、上学方式统计、喜欢上什么课统计、喜欢吃什么水果、姓氏统计等等,孩子们经历了从数据收集、整理、制图、分析等完整统计过程,对统计的方法有了根深的理解,同时解决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每个调查,我都要求学生有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统计的内容进行分析,培养孩子关注生活,了解生活,进而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孩子们的能力真的让我们刮目相看,如:其他内容都好分析,调查完姓氏后,又如何分析与解读呢?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我们的孩子真是太棒了!能够查找理论依据分析统计数据,做到有理有据,对社会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研究性学习:
“双减”后孩子们自主支配的时间长了,一部分学生特别渴望跟小伙伴一起,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学校的引领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目前孩子们已经上报了10多个课题,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有跟课本内容相关的,有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等等,内容丰富。如下图:

课题研究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解决问题能力、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研究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爱上研究。
总之,“双减”后给孩子们带来的不是作业后的无所事事,而是更深刻的思考。是课内知识的延伸,是生活问题的解决,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可贵的是学会用发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世界……所有这些的获得必将为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马校长在《循规而行,提质增效》的发言中倡导民小的孩子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变齐步走为尽情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都成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陪伴者和指导者。
作为低年级的小同学,虽然年龄小,但是孩子们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却很高,我们一样采取自愿报名,自由组队,自主选题的原则。没有想到42个孩子,竟然有32个孩子积极报名参加。由于孩子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所以老师的指导家长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每周利用至少两次430的时间指导小组活动外,(四个小组选了不同的四个研究课题,都与本册教材内容息息相关)每个小组还建立了自己的小组讨论群,家长、孩子和老师都参与其中。每一周要进行一次线上的头脑风暴,推进研究的进度,解决研究过程的困难。作为老师,每周要指导四个小组,并且要开四个小组的视频会,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孩子和家长们的热情,就觉得一切值得!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二年级组  卢丹

各小组研究主题如下!:
第一小组:抽对称图形及旋转平移在生活的运用以及思考(以动手实验操作和观察生活为主)
第二小组:寻找身体中的那些“数学“秘密(以实际测量为主)
第三小组:长度单位的前世与今生(以查阅资料为主)
第四小组:零花钱引发的思考(以调查问卷为主)
孩子最初把数学研究学习小组的活动任务带回来时,我们家长的心里还是冒出了一个大问号:团队研学这种活动,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完成么?特别是孩子还领了组长的任务,会不会拖累他的团队?在老师的指引下,随着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很快地进入了小组中的角色,也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新方式。
作为我们班的家长,被孩子的主动、友爱、坚持所带动,和孩子一起寻材料、找问题、觅亮点,资料打印出一叠叠与孩子一起探究,再一起归纳、总结,完成孩子自己负责的部分并录制了孩子个人的视频。随着孩子们的时间规划的推进,家长们协助孩子收集、汇总小组的研究成果,形成小组报告,更进一步整理、编辑小组视频。活动过程中,小组的研究工作成了和孩子日常聊天的主要内容,遇到问题,孩子主动交流,我们也会适当给些小意见,接受便修正结果,拒绝就再论证过程。我们在这次活动中更加深了朋友般的亲子关系。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总结能力、判断能力等都有提高,最让我们惊喜的是整个小组的研学活动没有用家长、老师来督促,孩子们按照自己商量的时间表自觉地推进。老师和家长们也在活动中与孩子们一起进步成长。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设立了“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小目标,并愿意和小伙伴们团结在一起,努力去完成去实现。家长们也相信多参加类似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活动,孩子的进步会更快。通过研学的活动,家长们更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育人在校更在家,家长们会更热情地参与、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双减”之后快乐成长,成为更棒的自己。

増趣  提质  助成长

“双减”是指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了在更好地落实双减要求,我们在校领导的引领下,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再思考。提质增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研读教材、积极教研,努力让课堂实效得到提升;设计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爱上学习。
马校长说:“我们要将有意义的事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是变得有意义。”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时刻落实着这一教育理念。一年级数学重点内容之一的计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加与减的意义,我们设计了讲数学故事的活动。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讲出了一个个真实发生的生活故事。他们有的讲教室里同学的进出导致人数的变化;有的讲家中鱼缸小鱼数量的变化;有的讲自己文具数量的变化。不仅用语言表达故事,他们还学会用数学算式来将故事表示出来。这些身边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并启发他们继续思考,于是有更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一年级组  杨静

多地同学参与到讲数学故事的行列中来。讲完故事后,同学们还将自己讲的数学故事用画笔记录下来,进行了展示。不仅如此,在课后服务的时间,我们还开设了趣味数独、扑克游戏、数学绘本阅读、火柴棍游戏等有意思的数学课程。在这些有意思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们学习了数学知识,更让他们经历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意思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爱上了学习数学。
马校长说:“鼓励孩子们的学习变齐步走为尽情跑,给每个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不仅学校的古诗考级让学生们在古诗的海洋里傲游,我们的计算练习也让学生们跑了起来。在数学课堂上提高课堂实效的同时,把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同时,我们鼓励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学生在这个时段自主进行计算练习。这个小小的提议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他们一个个比着练,积极性极高、主动性极强。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互感染着,整个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越练越熟练,正确率的提升,让他们变得更自信,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在开学一个月后,就有家长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纷纷发来信息,与我分享:
小雪同学的妈妈说:“小朋友今天跟我说感觉数学很有趣。这是最棒的事情!”
小郭同学妈妈说:“现在没作业了吧,孩子回家反而还时不时的主动拿出课本来念一念。有一天早上说自己做几道数学口算题再走,就把课本后面的计算题做了一页,好像还没讲到那呢。做完了,又把答案擦了,说等老师讲了课上做的时候再做一遍。真是太让人惊喜了。她语文、英语和美术都有这现象,有一天自己拿出语文课文读了一遍,英语课文也时不时的自己拿出来读。报的画画班,就指望课上时间画,回来从来不摸。但现在在家也主动开始画呢。学习积极性,比报班时高多了。我觉得教育的本质还是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资质不一样,可能学的结果有差别,但是保有学习的激情,这个很考验老师的水平。尤其数学,内容更抽象,能让孩子喜欢学,主动愿意学,非常不容易。”……
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对学校以及老师的工作特别地认可。他们积极与老师沟通,进一步了解学校的理念,配合学校工作,努力做孩子终身学习的同行者。
“双减”减的是学生的负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老师就要做“加法”。我们要加的是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的实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做到“双减”的加与减。

“双减”政策下,孩子们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减轻,校外的学科培训需要减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如何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好的提升教学效能做到“减负增效”?
结合一年级上册数学《加与减(二)》这部分内容,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将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有意思的事情做的有意义,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一、整合情境,提质增效
教材中“20以内进位加”的三种情况分为三个例题呈现,顺序分别为9+几、8+几、7,6,5加几。从9加几入手,让学生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算理。但考虑到9离10比较近,是否会影响学生对“凑十”的判断,所以我选择将7,6,5加几入手,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接下来9加几、8加几就迎刃而解了。

让学习真正发生

课始,我出示情境图:树上有7只小鸟,又飞来了6只,一共有几只?让学生列出算式7+6,这是学生很容易得出等于13,接着我追问:你是怎么得出13的?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有的是数出来的;有的是知道6+6等于12,所以7+6就等于13;还有的是把7或者6凑成10进行计算。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为理解“凑十法”打下基础。
我结合“一共有多少只小鸟”的问题来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数的方式算出“7+6=13”,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者计数器拨一拨。最后我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达出来:7+1+1+1+1+1+1=13(一个一个数);7+3+3=13(凑十法、拆小数);6+4+3=13(凑十法、拆大数)。这些都是思考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一年级组  崔琼

二、探究方法,寻找规律
在研究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已经有“数”的经验。在借助小棒讲解凑十法时,可把6拆成3和3,利用“7+3=10,10+3=13”来进行计算。也可以把7分成4和3,利用“6+4=10,10+3=13”来解决。再利用“凑十法”来解决20以内进位加时,可以凑大数拆小数,也可以凑小数拆大数。
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大数变为小数,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谁能用我们总结的方法来圈一圈、算一算5+6”,由于刚刚已经经历了“凑十法”解决7+6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10根小棒圈一起,把5或者6凑十来进行计算。再让学生回答把5拆成5和1,6+4=10,10+1=11;还可以把6拆成5和1,5+5=10,10+1=11.
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序思维的整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再次加深“凑十”的理解。
接着我让学生计算“8+6,9+5”。
计算“8+6”时,借助小棒摆一摆,并用算式将摆的过程表达出来可以把6拆成2和4,“8+2=10,10+4=14”;也可以把8拆成4和4,“6+4=10,10+4=14”。
计算“9+5时” 借助小棒摆一摆,并用算式将摆的过程表达出来可以把5拆成1和4,“9+1=10,10+4=14”;也可以把9拆成5和4,“5+5=10,10+4=14”。
学生在摆小棒与表述中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及凑十法的内在规律。
本节课中,我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表达,鼓励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发散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三、回顾梳理,提升认识
“谁愿意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我会算得数是两位数的计算了。
生:我会使用小棒、计数器来计算。
生:我知道大数在计算时,可以先拆数凑成10计算了,凑十法计算比较简单。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凑十法”来计算,这样的方法需要我们拆其中一个数,将2个好朋友凑成10。”在学生梳理回顾时,也是一次知识的整理、学习。从学生的回答中,也看到了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知道需要进位的计算时去拆数计算。
本节课孩子初接触“凑十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应用“凑十法”,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进位加的计算。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进位的计算转为10加几的计算。“凑十法”的思考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初步感知算法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我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并总结问题。我引领学生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直观的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小棒和计数器这些学具又反过来帮助孩子理解“凑十法”。在充分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放手解决其他20以内进位加的问题上。
在数学学习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双减”挑战,我们需转变教育观念,带领学生多动脑筋、多想方法、整合知识、亲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动身,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欢乐数学”。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双减”工作是国之大计,重大民生问题,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命运,“双减”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基础教育的自我革命。有舍才有得,先舍才能得。面对双减,我们要思考并处理好“减与增”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双减”减什么?双减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作业负担”是减掉过重的、重复的、机械性的作业。“双减”的目的不能光减,还要更注重“提质增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如何落实呢?
1、重视态度和习惯
低年级还是以习惯养成为主:听讲的习惯、书写的习惯和及时查漏改错的习惯。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爱上这个学科就像给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点燃助推器。有了好的态度和习惯,才会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让学习的道路越来越宽,而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2、重视思维的培养
拿二年级下学期的乘法口诀举例,有些孩子在假期里就会被乘法口诀了,但是乘法口诀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这个口诀是怎么得到结果的,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深度思考:发现乘法口诀的编写规则、乘法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没有除法口诀?可见,口诀的学习决不能停留在会背上,还要理解算理探索得到结果算法,理解乘法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思维。

在学习图形部分:轴对称图形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是轴对称图形。而是给学生留下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动手操作验证的时间,孩子们在课上经历了观察-想象-操作-发现-总结的全过程,感悟到轴对称的特点。想的过程就是在培养思维的过程,这样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
3、变练习题为活动课
一改以往单调地课后练习题,在学习“人民币”单元的时候,让孩子带着“人民币”的模型和“物品”的模型,让孩子们经历真实的“买卖过程”,结合着年级的综合实践“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识生动而深刻。
在学习“测量”单位的时候,让孩子们带着米尺真实地去测量身边的物体,从教室走向操场,从学校走向家中,让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把“米尺”,带着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孩子们就是在亲身经历感知中,真正理解了。
4、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针对全体同学,学校增加了实践活动的时间,对于个别同学,教师也会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如果是读题理解题意能力欠缺的孩子,老师就可能让他画一画图,摆一摆小棒;如果是口诀没有背熟,可能找其他同学帮他查查口诀背一背;如果是有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不够,老师就会和他一起量一量、折一折。
“双减”落地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将始终注重教育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质优效高为目标,遵循规律办教育,在高品质办学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从“双减”中探寻新路径

二年级组  杨慧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双减”政策在本学期落地有声,作为教师我由最初的迷茫到渐渐接受、理解到实施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矛盾过程。今天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深切的感受到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学得更有意义。
一、让课堂动起来
以往课堂是属于教材的,属于考试的,属于作业的,“双减之后”我的语文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业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我结合课文引领学生进行多种相关的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自由结组选择研究主题,如“我爱诗词”小组选择研究“苏轼的写意人生”;“文学家”组选择研究“鲁迅的白话文”;“红色文旅”组选择研究“抗美援朝精神”……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各个小组百花齐放,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与锻炼,呈现出部分研究成果。如“我爱诗词”小组的几名同学通过研究体会到苏东坡的诗词内容清幽舒缓、大气磅礴,表达的情感都积

极向上、旷达豪迈,偏偏苏轼的一生大多时候是在贬谪过程,在仕途遭受逆境时他却能顺势而为、乐观向上,是非常难得的一种性格的感悟上。研究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大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切实感受到苏轼人格的伟大。并通过诗词创编抒发对校园生活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二、让课间玩起来
       “双减”之下孩子们的生活更加自由灵活。课间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各班掀起了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跳绳的热潮,一些原本淘气的孩子有了发泄的出口,内向的小姑娘也通过运动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特别让我兴奋的是孩子们自发组织了羽毛球和篮球比赛,从策划、分组、训练到规则的制定、比赛的组织等都井井有条,他们的能力和才华真是让我刮目相看。课间让孩子们玩起来不是放养式不管不顾,而是组织培养一批合格的小干部,带领组员有序有意义的活动,锻炼了身心,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小学生该有的样子。
        三、让托管讲起来
       “双减”政策要解决部分孩子放学家长不能早接的问题,于是5:30便成了常态,这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以前是看着他们看书或者写作业,孩子们秩序很不好,吵吵嚷嚷打发时间。本学期学校要求托管时间要有主题有内容有收获,作为语文教师我就想让孩子们讲起来。因为六年级的小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喜好,尤其是课外阅读很丰富,可是在学校没有分享的时间。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看过的名著里边感悟深刻的人物、故事、背景讲给大家听,尤其是男同学,特别喜欢历史书籍,讲起来格外生动,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讨论,阅读的兴趣越来越高。
     “双减”政策的落地还需要慢慢深化,但是遵循规律做教育永远不会改变,我还在要继续努力。

动起来,玩起来,讲起来

六年级组  邢月杰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顾名思义,“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能够切实落实“双减”教育政策,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提高教育质量,是每一名基础教育者需要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在这个学期中,我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要落实“双减”政策,那么必须转换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改革,以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说到课堂改革,我们必须要先思考现在的课堂中存在什么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主要存在一下三个问题:

1.实践活动较少。平时的课堂中,讲、听居多,而围绕课堂内容开展的实践活动比较少。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却没有用武之地,不能在实践中运用、提升。
2.表达空间较少。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要在生活中运用表达的,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达空间被大大压缩。学生表达的范围小,时间少,表达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3.课堂要有取舍。水满则溢,有时候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发现内容实在太多,这造成了几个后果:学习效率低、学生吸收慢、老师上课累……而梳理这些内容能够发现,其中有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有些是超出学生能力的,有些是没有必要在这节课体现的……充沛的内容反而拉低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针对以上几种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要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必须改变教育理念。上半年,学校提出了“四有课堂”理念,即: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我秉承着这个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小学语文的单元整体教学一直被提倡,而之前多是将几篇课文合并同类项去讲授,只注重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容联系,而忽视了功能性联结,缺乏层次性、递进性,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们的学十分不利。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整体关联视域下的习作教学,我的体会比较深刻。在习作教学时,应树立整体教学观,从整体出发,纵向对比,把握教材序列;横向关联,让学生提前介入习作学习,再逐篇精准定位难点,落实教学知识,在整体关联视域下,实现从“教材”走向“教学”。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做好课前、课时、课后三方面准备,一是要课前认真研究学生、分 析 学 情,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二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三是要课后积极反思课堂的优缺点,为接下来教师更好地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保障。

 浅谈课堂“提质增效”

六年级组  曹雅婷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业水平,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强调,要精准分析教情、学情,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日常作业、初中期中考试、学业质量监测等途径,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答疑,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重点帮扶,确保学生学业质量水平达标。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社会各界、校外机构、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在发生改变,从转变观念到付出行动,努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课堂是“双减”的主阵地,如何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提质增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联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要变得有效、同样必须变革师生关系,必须变革教师、学生、课堂这三者的关系。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就是好的课堂。
一、改变教师行为,打造“四有课堂”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教具。这是作为“讲堂”最基本的内容,但是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堂,更应该是学生的学堂。所以教师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学法,备学情,备学路。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用心建构,形成高质量的设计。此外,还要融入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补共享,形成针对性的导学案。
在民族小学主张“团队备课”,一个教师备课,组内其他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协同备课。本学期我们二年级组针对第五单元,进行单元整体备课。确定单元主题为“开思维之窗,促表达之趣”,开展“童话故事配音秀”活动。
民族小学的课堂致力于打造“有意义、有意思、有挑战、有收获”的“四有课堂”。我们都知道学生成长的过程固然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也提倡把书本中死的知识与精彩的社会生活高度关联起来,赋予知识以真实的情境和意义。
学生们对真实的情境非常感兴趣,而且富有挑战。低年级孩子对于声音、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这是有意思的情境。通过配音的方式,体会不同角色的语言,能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说话,这也是有意义的学习。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有收获。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学习情境才是教师备课的重点。

低年级课堂的提质增效

二年级组  朱梁岩

二、改变课堂理念,变课堂为学堂
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学习的机会、方式,学习的权利、选择还给学生;就是要变教书为教学,变课堂为学堂,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就是要尽量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在二年级伊始,我们语文组教师就针对教材中“写字”部分进行了研讨,考虑到一年级孩子们已经学习了所有的笔画、偏旁和大多数独体字,因此在一年级我们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即一观察笔顺规则,二观察结构特点,三观察关键笔画。二年级上学期我们不再采用逐字指导的方法,只针对重点易错字进行指导,更多地引导学生书写后的比较评价从而提高孩子的书写能力。学生在完成语文书的生字之后,采用听写先行的方法,听写全对并且一百分的同学可以免写生字作业。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调动学生认真书写的自主性。
三、改变学习方式,探索学习之趣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时间,自我空间,尽可能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更自觉的学习选择与尝试,更灵活的大胆想象与探讨。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们注重识字方法的交流,课堂识字不再是老师教授生字,而且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学习,既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也为中年段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能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问题导向性学习的多样态、好状态学习中,实现自我认知,自主参与,自由成长,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探索与发现知识,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强大内驱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二年级的数学课有一节“认识人民币”,我们将这一堂课延伸到课外,开展年级的爱心义卖活动,这不仅是学校德育和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也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还是学校落实五育并举的传统实践活动,语文、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共同参与,体现了民小的多元融合课程。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科知识,掌握了本领,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奉献了爱心,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双减”,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一次教育的深刻革命,既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对重构课堂的一种难得机遇,更是为此开启课堂寻变之旅的必然选择,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道路且长,仍需努力。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识字不能再通过大量的重复去完成。怎么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一年级学生尽可能地多识字,提高课堂实效呢?
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感受。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而且有一些学生在学前就认识一些汉字,所以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讲的多,学生就越听越没有兴趣。后来我发现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展示自己,当他们说的内容被同学和老师认可的时候,就特别自信,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和展示的环境,吸引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能把学生看成一个“容器”,被动地去接受教学内容。
在识字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有的孩子会联系自己看的书,或者是在路边看到的招牌等识记生字;也有的同学会联系前面课文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式识记;也有的同学喜欢给生字编故事,比如学习“果”字的时候,同学们通过字形,想象出:下面的“木”是一棵苹果树,上面的“田”的两侧是大树的六个枝杈,而且每个枝杈上都有好多红红的大苹果,苹果弯下来,都连成了一条线。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将字形和生活联系了起来,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很发达,他们很善于想象,因此在识字的时候,我常常鼓励同桌两个人试着给生字编个故事,并到台前来展示。往往这个时候,听的同学也特别认真,所以不仅仅是编故事的同学有收获,听的同学也有收获。
除此之外,在学生认识了一定的生字之后,我还会请同学们用简单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相同偏旁或者是相同的特殊笔画的生字归归类。这样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做,他们不仅能写学过的字,还会写很多认识但没有学过的字。
二、课堂要慢下来等待,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提供思考、深入探究问题的机会,不轻易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要让学生敢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犯错误。

遵循学生规律 提高课堂实效

一年级组  翟爱玲

可是另一方面,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总是担心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经常会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一旦发现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短时间内学生对问题不能理解,便急于给出答案。其实,这不但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质性帮助,反而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比如在写生字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怎样才能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但是这个观察的过程往往非常耗时间,从结构说到形体特点,说到关键笔,再说到重点笔画的起笔收笔位置等。有时候老师就会代替学生说,这样看似节省了时间,但是在学生写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关键的地方,学生并没有记住,写的生字不是那么规范和美观,然后需要重新订正,这样反而更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会给中高年级的学习埋下隐患。所以在后来的学习中,老师耐下心来等待学生观察,观察好了再写。对于刚一个学期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现在慢一些,是为了把基本功练的更加扎实,为以后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教师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不断激发学习动力,带领他们走进生动有趣、有挑战、有收获的课堂,那么学生们一定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认真阅读了马校长《循规而行,提质增效》这篇文章后,我对“双减”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双减不仅仅减轻了孩子们过重的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更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基础教育的自我革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二年级语文老师,一名班主任,为了能够顺应“双减”,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各方面有新的认知和转变,就像马校长所言:“教师要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以立德树人为使命的、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引领学生的成长。
一、转变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播下希望的种子。传统教学理念是时代的产物。由于学习介质很少,教师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想要学到知识就必须认真听讲。

转变教学理念 引领学生成长

二年级组  刘慧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理解和记住知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长久以来,就形成了师本主义,即教师负责讲、教现成的知识,学生负责听、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唯一主导者与主要参与者,学生成为自主的行动者和实践者,教师则成为学生行为和实践的辅助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在自主的行动与实践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民小作为一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型小学,一直以来都坚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提供更多可能的平台,给每个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这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要真正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二、更新教学方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把怎么“教”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研究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好学。学生以真实情境的问题为引领,在课堂中思考起来、组成团队讨论起来、动手实践起来,老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黄山奇石》一 课中 ,我先做了课件让学生观看不同的黄山奇石,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样子,自己再编一块奇石,学生有的编了“双狮抢球”、有的编了“龟兔赛跑 ”等等 ,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尽情驰骋 ,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听、说、语言组织能力得以发展,课内知识得到有效延伸。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活跃思维,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新的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推进的探索实践中,学生需要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学校和老师具有具体营造的职责。作为一名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如何创设环境、更新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呢?一是制定现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原则,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二是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可产生巨大感染力,激发思维,促使学生愿学、乐学。三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和谐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现实的教学中,老师的责任是引导、激发、创设情境,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实行不动的方式进行互补。
三、提升教学水平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不仅仅要思考教学内容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应该挖掘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挖掘课程承载的育人价值;要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内涵转化为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有意义、有意思”的核心问题、具体问题情境,教师真正地做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领者。最终使学生“有收获”。那么该如何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评价教师能否掌控课堂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成熟成长需长期的艰苦训练,同时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加强理论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潜心备课,研究教学方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全面配合双减工作,必须从提供备课水平和备课能力入手。从学生学情出发,低年级学生对于表演很感兴趣,有不理解的词语,就引导孩子用肢体的动作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们不仅能对词语进行理解还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三是重视情感投入,营造学习氛围。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重视感情投入,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句老话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爱学习爱某科可以是因为爱老师。

在进行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这个写话训练时,由于图片自身描绘的内容是较少的,并且很大一部分内容没有主观意识的参与,我对图片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更多的学生扮演其他的角色。这样的表演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章写作的顺序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课堂的活跃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结束后,我针对学生的写话训练进行引导:小老鼠为什么如此慌张?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呢?你主要写什么?请同学们一起写一写,并在写作完成之后互相讨论。
以上是我对在双减政策下老师如何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引领孩子们成长的认识。作为一名青年小学教师,孩子们人生路上的启蒙导师,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必须不断夯实自己,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师德,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对自己负责、对孩子们负责,这样才能为国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双减”政策出台对于教师是新的挑战和机遇,老师们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心用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回归教育本质,提高育人质量。面对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家长的“教育焦虑”,我们应该如何做呢?认真学习了马校长《循规而行,提质增效》的讲话和几篇关于双减的文章,使我明确了方向,收获满满。
一、遵循规律,回归儿童视角
马校长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播下希望的种子。”“要坚持遵循规律办教育,要做到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教育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作为一年级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意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原认知为起点,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经验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3+2=5”时,虽然有一部分孩子会计算出得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在课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算法,每一个学生都全情参与,有的学生用小棒摆,有的学生动笔画,有的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互动对话,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会算,还知道了为什么这么算。对于不同性格、不同思维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尊重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问题的产生,给学生进行自主表达、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育中我们也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的天性不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快,有的孩子接受知识慢,有的喜欢书法、画画,有的喜欢阅读,对学生应该多一些评价标准,看到学生的成长进步,在学生的一点一滴变化中去评价孩子,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自信,和而不同快乐成长!
二、四有课堂,以趣促学重能力
马校长指出:“教育还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

能力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学得更有意义。”提质增效就要构建高效课堂,在备课时我们要读懂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学科本质,挖掘课程承载的育人价值,运用我 们的智慧设计出有意思、有意义的核心问题,还要多关注学生学习起点和经验,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交流方法的机会,不断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挑战,让学生的探究有目标,思考有深度,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有收获。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探索,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说”数学、“画”数学、“做”数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有意义的数学有意思,让有意思的数学有意义。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表演乘车的情景,孩子在表演在情景表演中知道了计算车上现在有几人,要加上上车的人数,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还会解决关于乘车的实际问题。课后我还让学生模拟乘做公交车,边表演表思考:到动物园有几站?学生在表演中突破了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说一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画一画,引导学生用图画的形式表示数学知识和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很好的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欣赏到数学的美。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做一做等动手操作活动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家校联动,协同育人
       马校长提出让学校成为“学生的讲堂、教师的学堂、家长的聚智堂和社区的文化殿堂”。我们教师一边潜心研究,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还不要忘记家长的巨大作用。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家长对孩子的积极态度,调动学生潜能,让他们在学校真正绽放自我。在开学不久我们班就建立了班级公众号,热心的家长积极参与设计了班级标识和班级口号,全体家长积极参与投票,大家献计献策为班级服务。学生讲堂家长们也是大力支持,不仅制作精美的ppt,还带着孩子在家反复练习,在学校班级搭建的平台中,孩子们得到了锻炼。只有家校和谐相处,一起协作,才能让教育功效最大化。
“双减”是每一个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如何让学生“减负增效”,作为一线教师,我还要不断学习,秉持初心,砥砺前行!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脚踏“双减”实地,擦亮教育“星空”

一年级组  曲慧研

“双减”,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一次教育的深刻革命,既是对传统课堂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对重构课堂的一种难得机遇,更是为此开启课堂寻变之旅的必然选择。通过课堂的寻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便乃当务之急。
那么,在“双减”背景下,课堂究竟怎样寻变呢?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性格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来看,我认为学校提出的“‘以学习为中心’”,努力构建‘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四有课堂”教学理念恰逢其时。
以我上学期所执教的《搭石》一课为例。这一单元是快速阅读策略单元,以“提高阅读速度”为线索构建了“阅读群”,这个“群”的共同要求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记录阅读的时间。但是,每一篇课文都为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承载了不同的任务。《搭石》一课的任务是“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经过和语文王主任的一番研课后,我们决定先不让学生接触文本,以此检验他们真实的学习状态、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其实,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思考者,打造学习的课堂,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就拿《搭石》一课来说,要想在没有提前任何预习的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对于老师而言,亦然。我需要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调控学生学习状态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一堂课从零开始,从新开始,从未知开始。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构建了“初读内容——再读画面——三读情感——四读质疑”的阅读框架,以“速读”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借助四次默读提示,以完成“阅读闯关”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提前接触文本,所以每一次阅读闯关对他们来说都是挑战,而且这些挑战的难度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层层递增,这本身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挖掘文本、探求知识、深思质疑、表达内心的欲望。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理解的更深刻,他们的思维也在四次默读中不断地得到深化和提升。
但是,趣味和挑战本身并不是课堂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经历一堂课的洗礼后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以学习为中心,构建语文“四有”课堂

一年级组  杨奕

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特别叮嘱学生可以多读几遍课文,以便熟悉课文的内容。本以为万无一失,可试讲起来,才发现了问题:由于学生提前接触了文本内容,导致阅读速度过快,一味追求速度,反而忽略了阅读质量,课堂效率并不高;很多学生提前查阅了资料,很大程度上补充、丰富、加深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也就导致了上课过程中出现了“无疑可问”、“无趣可寻”和“无关可闯”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任务的落实,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更与现在的“双减”政策、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怎样检测这一点呢?是老师生拉硬拽地塞给学生吗?又或者是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标?很显然,都不是的。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而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适用于多篇课文的学习方法,是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拥有一颗能及时感知自然万物的敏感的心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能细心体会人世间各种情感,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就拿《搭石》一课来说,我在课文学习结束之余,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尝试着总结既能帮助自己提高速度,又能提升阅读效率的方法,学生经历前面四次阅读闯关的挑战,已经将这些方法了然于心,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这些方法将伴随着他们的阅读生活不断地得以丰富、拓展和深化。当然,学生在习得方法的同时,也沉淀了文中人们走搭石、摆搭石的美好画面,沉醉于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可谓“言意兼得”。由此,我深深地明白:
一、教师适当地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我们常说,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事,课堂既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在课堂这“一亩三分地”上,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教师需要因“度”而教,学生需要顺“度”而学,各自做好分内之事,使课堂效益最大化。

那么,如何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学呢?我认为,教师在备课之余,不妨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动脑、动口及动手的学习基地,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在这里碰撞出深层次的思维火花。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愉悦。正所谓“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不但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真正将“‘以学习为中心’”,努力构建‘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有收获’的四有课堂”的教学理念落地,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提质增效”吗?
二、“乐学”是“会学”的基础
一堂好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是好玩儿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将课堂打造成情趣盎然的课堂,是走向一堂好课的必然途径,也是一堂好课的归宿点。学生只有先“乐学”,才有后面的“学会”和“会学”。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能够读懂学生的语言,并能够用他们的语言,加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与学生交流对话。如此以来,教师就打破了与学生之间的身份壁垒,学生上起课来就好比在与自己的同伴交流一样,与教师建立起信赖感,更喜欢上这堂课。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及展示活动、设置多种挑战性任务等。这样的语文课堂有生气、有活力、有情趣,学生也就自然乐于学习了,这不正是我们“双减”的目的吗?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在“双减”的政策下,教育改革正在推进,作为教师的我不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舞蹈教育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的小学舞蹈课程又该如何发展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结合《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一文,我认为小学舞蹈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课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天性为前提,顺应成长规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使舞蹈课程真正地成为学生人格形成和品格塑造的基石。
一、 教育理念的变化
小学舞蹈课程的教育理念正由重视身体开发逐渐向关注品格塑造转变。舞蹈的载体是

身体,多年的教学习惯使我一度在课堂中更注重身体的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动作是否规范标准、力度能否收放自如、节奏如何准确把握都是我评判学生舞蹈课程的重要标准,也曾是仅有标准。后来,随着课程改革推进,学校育人理念的深入理解,尤其最近对《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一文的认真学习,我发现小学的舞蹈课程并不是舞蹈家的摇篮,不需要用有趣快乐的课堂气氛换取极致的身体能力,我们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的是那一份“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美好,让学生从舞蹈中感受幸福快乐,从而建立自信活泼的心态,坚毅不拔的品格,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舞蹈课程的价值意义所在。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
小学舞蹈课程的学习内容正由功能学习逐渐向审美培养转变。小学的舞蹈课程是普及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每一名舞蹈教师进行思考,小学的舞蹈课程不是要塑造出一个个舞蹈专业人才,而是应该探索通过舞蹈课程,为学生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各类骇人听闻的教育事件背后,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育,缺乏对生活的感知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世界,只是应付各类的考试。这类学生看似见多识广,实则内心脆弱。在这种不良的教育环境下,教学改革正在进行,在《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的文章中,更是阐述了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舞蹈课程更应如此。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舞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给学生快乐、幸福,让学生 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期待,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挑战,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自信。小学舞蹈课程的学习内容应以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让学生主动且有兴趣的内容是舞蹈课程产生积极意义的有效保证。在舞蹈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有趣生动的舞蹈形象,使学生热爱生活;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浸润,使学生增长见识;以民族文化的展示传播,使学生不忘根本。小学的舞蹈课程,不仅仅是身体的开发和锻炼,更是文化传播、建立品格、陶冶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的舞蹈课程也应循规而行,多角度多渠道探索提质增效的方法。而舞蹈课程的效果究竟体现在哪个方面,更值得教师们从育人的长远角度去思考和探索,目的全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对小学舞蹈课程未来发展之思考

二年级组  孙诗幔

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

长远角度

一.以生为本,植根课堂
教师放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等一系列新挑战扑面而来。要让学生潜意识跳出固定型思维走向成长型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是变革的根本。这要求我们课前备课要精准、优化。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在备课中应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中

应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个体差异,承认学生的能力差别,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课堂上增加授课知识点的分层,也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备课,充分将学生主体落实,时刻不忘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二.学生主角,教师搭台
       教师与学生相处要学会沟通,学会表达,学会换位思考。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建立,强调从“做中学”获取知识。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引导着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例如将音乐会搬进课堂,我每个月都会在班里举行一次“小小音乐会”,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学习过的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上台表演的形式,可以合唱、可以自己编创节奏律动,也可以拿起教室里的打击乐器为组里的同学伴奏,当然,小主持人和记票员也少不了。鼓励每位同学都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并以开放的心态主动的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其他同学分享,积极的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进而生成新的知识,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三.教师点燃,学生创发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投入度,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从音乐走向生活的思想。因此,课上引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学习材料,从事例和学习材料获取知识,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应用。
       在新课改的引领下我们知道,旧课堂是学生被动学习,新课堂学生主动学习。一堂音乐课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牵动学生的心,新课导入是关键。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活跃的思考,以促成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例如,故事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由原本的老师给大家讲故事,转变为老师邀请学生上台给大家讲故事,让学生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人。这就调动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故事,采用小组交流、和学习伙伴讨论等方式共同分享收集成果,加大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让音乐沁润孩子们的心灵

一年级组  李倩茹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它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生态系统,需要形成合力才能减轻负担,才能提高老师自身的专业本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习重点、学会做人是关键,必须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实施,理性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读完《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之后,我有很多感受和思考,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个有趣的童话,一段神奇的传说,会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的氛围。在教学的新授环节,要加强合作,乐于分享、开展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唱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多元的教学方式。比如教一首歌,在旧有的课堂模式中,总是局限于先讲解知识,示范演唱,不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会让学生先站到舞台中央进行试唱,即使出错也没关系,由教师来帮助学生纠错,并教会正确的唱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欣赏歌曲《快乐的小熊猫》时,结合书上的三副画面,让学生联想音乐的内容,讨论故事的结尾,学生非常活跃,积极地参与了编故事结尾的活。他们说出了多种不同的结尾:小熊猫掉进了水里;小熊猫帮小鸟打水;水桶里跳出一只小青蛙来;小熊猫突然肚子疼了,请小鸽子送信给医生……这样的教学活动,比直接告诉给学生结果要有趣、有意义得多。充分引导学生想象,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学会歌曲后,还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根据旋律歌词进行一些简单的创编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参与,寓教于乐
音乐课堂的体验式教学以音乐情感体验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之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师生互动,相互主导,探究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学习音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只有当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例如,《玩具兵进行曲》一课初听乐曲时,我给孩子们讲玩具兵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很安静。在复听时,我让孩子模仿玩具兵的样子在教室里行走。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熟悉歌曲,学会歌曲,并且获得表演的乐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我希望能在每一堂课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下,灵活地将听、唱、表演等各种音乐常规训练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
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乐于分享。科科能育人,课课能育人。而音乐教学更是“美”的教育,它决不仅为了娱乐,更主要的是经由过程对学生审美和鉴赏美、缔造美的能力的培育,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在教授常识与技能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各育于美育之中,丰硕和拓展音乐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陶冶,在情操、品质、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今年的七月底,由国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双减”工作的落实,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美术课堂教学也更要动起来、活起来、更加有意思。
马校长常说,孩子的培养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成长的规律,低年级的美术课更要这样,才能保持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教材中课程的安排与校园中的真实情景结合,能够能让孩子们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艺术如何源于生活,生活中又有怎样的美感。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如《多彩的秋天》一课,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喜庆、温暖的色彩表现有疏密变化的画面。欣赏画家作品固然能感受美,但是在校园中有更直观的美等着孩子们亲自去发现。我们在初秋认识校园中的树木,观察每种树的高矮、叶子的形状、树冠的宽窄,在学会基本造型的基础上描绘北校区的教学楼,大门上的彩绘。住在学校周围高层建筑里的孩子们还画出了教学楼顶上的小亭子、升旗仪式领流动红旗的场景。深秋,我们一起观察树叶色彩的变化,树枝的生长方式,一幅幅稚嫩的画面让我感受到孩子对于学校的喜爱,对绘画的真诚。美术课堂是表达美的媒介,更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媒介。
循规而行,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那么美术课就不再只是学习绘画技巧,更要让学生感受美带来的愉悦。课堂上不再是为了完成一幅作品而创作,而是通过创作感受到愉悦,并能够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前为了更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学生的评价方面,我更注重的是课上的技法孩子们有没有学会、明确的运用并说出来。而现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要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孩子们最喜欢这幅作品的哪里、为什么这样画、产生了怎样的联想、想要送给谁……评价的引导,从对技法的重视,转变为情感和兴趣,这样,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学生去分析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联想更能收获美术带来的愉悦,学生对美的感受就有了个质的提升。
“双减”的落实,督促我们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和创新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灵活运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深度学习,更加注重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下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

一年级  王颖

 结合国家的“双减”政策,在深入研习了马校长《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的文章后,对“双减”政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自本学期以来,按照上级领导指示,在民小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在这段未知的旅程中,有大家对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也有体会着成果的不断积累和提高的喜悦,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的我来说,在这几个月中,也在不断学习和了解教育新政策,有对最新教育政策进程的总结,更有对未来的教育改革的畅想。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双减落地 教研先行
所谓“增效不增量,减负不减质”,对于教师来说,赋予了课堂教学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对于整体教学有着进一步精细化的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将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台阶。
小学美术教学以创造、开放为本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现今最好的教学方式,如果说体育给予了学生们强健的体魄,那么美术则给予了学生们超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以马校长提出的“学本课堂”教学理念为基础,学生们由学习到会学,身为美术教师的我能明显感知到其中的变化。在美术课程中,升入高年级的孩子更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探索、小组交流、共同合作制作美术作品。当然,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是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去校园中写生,自主探索大自然中的生物,了解每一片银杏树叶的造型、结构等等,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也越来越多,他们脸上的笑容也愈发浓烈,这些也激励着我不断对教材以及课堂之外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期待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而随着“双减”在本学期的快速落实,孩子们在课堂以外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放学后孩子可以约上小伙伴去公园里玩耍,享受快乐的童年。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替代了原有繁重的作业以及校外培训课程,虽然老师们推迟了些许下班的时间,但看到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作为“陪伴者”的角色我看到是孩子们在“增减”变化中的成长。
跬步千里 不断追梦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而言,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唯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并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勇于创造,最终才能枝繁叶茂。正如马校长文中所说,把时间交给学生,把学校变为“社区”,教师和家长成为引领者、陪伴者,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变的则是以教育为主体的平台,这也是千百年来更古不变的主题,这就是传承之所在,“双减”的政策更是打开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枷锁”,为学生插上了起飞的翅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们会拥有更多更广阔的天空。

根固叶荣    砥砺奋进

六年级组  杨乐亭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将双减工作与办学理念、发展路径相结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优化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

“双减”工作作为今年最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意在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负担。也正如我校马校长在题为“循规而行 提质增效”一文中所提到的:“双减”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基础教育的自我革命;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只有坚持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每个民小教师的初心,也是当前形势下教育的本真。所以,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学质量才是真正意义的减负。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秉承初心——重基础更重个性发展

一年级组  刘嘉

科学本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学科。所以在“双减”政策下,想要尊重规律、提升质量,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动力。
首先,重视探究实验并不表示知识点不用落实。而是应从教材出发,将实验原理和所需掌握的技巧以多种形势进行渗透。例如观察感知时的问题引导、过程探究时的小组研讨等,深化知识点要尽量在课堂上完成。
其次,科学学科的作业形式本就区别于其他学科,“双减之下”就更加趋于灵活。课后独立观察、家庭实验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深化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后设置相应的观察引导问题,但不规定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走近自然,用自己的方法去感知、去领会,对相关知识的反思和对相应能力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都会有所增长。另外学生在课堂上虽然都有进行小组实验,但是小组实验的弊端是有可能导致个别同学没有动手的机会,学生独立实验的机会同样没有,而且课堂实验时间有限,没有机会深入探究,因此实行家庭实验可以给学生创造这些机会,增强学生兴趣,同时,邀请父母参与也更有益于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有益于加强家校合作。
另一方面,科学刊物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阅读不单单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科学同样需要孩子重视阅读。鼓励学生课下进行绘本和书籍的阅读可以更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双减”的意义所在。
最后,科学学科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联系知识点的关联性,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也是应该注重的。可以组织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共同绘制整个单元的思维导图或科学小报,然后进行展览展示,拓展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就如马校长总结的一样:“双减”落地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无限可能。作为教师需要始终注重的是教育生态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质优效高为目标。遵循学科的本质,不拘泥于以往的形式,将学习内容以灵活、多变且适合学生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感情的同时,也要促进家、校、社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双减”工作,是一项要统筹做好减法和加法的重要工作。减法,是减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法,是让我们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才是 “减负提质”的关键和重点。政策出台后,马校长带着我们全体老师积极思考、主动作为,高标准落实“双减”政策,在做“减法”的基础上,着力做好“加法”。
减负提质,实际上是突出了学校教育的主体性,作为民族小学来说,我们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之体、关爱之心、规范之行、聪慧之脑、多才之身的未来社会合格公民,为幸福人生奠基的目标是不变的,所以减负提质的前提仍然是遵循规律:自然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
一、铸牢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要继续以学生为中心的“四有课堂”为重心和着力点,从而落地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要构建的高效课堂,是学生感兴趣、有意思、自主参与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课堂。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例,老师们从“改进课堂生态、变革课堂模式、研究课堂实践”的视角,总结课堂提质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校还注重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养,赋能教师成长,从而使每个老师都能够精准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不同学力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让教育有温度

一年级组  李艳

二、提升课后服务的人文性
减负提质,就要提升课后服务的人文性。“双减”从根本上说,是减少学生大量的单调、重复、低效的作业负担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投入成本。所以,它的提质不仅仅体现在课程育人、“五育”并举、教育评价等方面,更要体现在课后服务的人文性上。为此,学校将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关联在一起,把减下来的学业压力变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把减下来的家长精力变为家庭的协同和动力。
在发挥作业育人功效方面,学校在统筹作业管理、加强作业设计指导上下功夫。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年级组内更好地统筹作业。
开展课后服务的核心功能应该是“服务”。学校进行学生校内作业辅导,并且开展自主阅读、古诗考级以及“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学校特色活动。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在优化配置师资上,学校有特长的老师组建专业团队,开展优质的跨学科课后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各个层面高水平教师组成的社团,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兴趣需求,让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提升课后服务的整体品质。
三、增强家校育人的协同性
要更好地达成“双减”共识,达到提质效果,就要转变家长观念,进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家校工作,通过开设“家长讲堂”请来家长志愿者做家长学校的讲师,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传授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定期开展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包括亲子共读活动、亲子共讲活动等,使家长更好地参与了解学校工作,与学校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
总而言之,让“双减”工作扎实落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坚守教育的育人初心,担起新时代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使命,循规而行,提质增效,让教育有温度!

今年发布的“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而且对于社会、家庭、教师、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如今,“双减”落地四个月了,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通过学习和实践也有了一些收获。
“双减”减轻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出发,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要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学堂

教师学堂

减负增效,静待花开

一年级组  杨超

例如我们的体育课,就更需要教师设计出新颖的教法、学法和练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达成教学目标。马校长在给体育教师培训时候讲过,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学会和孩子们一起“玩”,漂亮的示范,扎实的运动技能等都会使老师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隐含着大意义,也指出了当今体育课的现状,教师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和其他工作,所以课上“懒得动”,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练习的时候少了一份乐趣,时间久了对于体育课的学习练习兴趣就会下降,最终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运动技能掌握不扎实等一系列问题。对照自己的日常教学,自己虽然几乎每节课都会跟着学生运动,但是跟学生互动共同练习和比赛的次数有限,导致课堂气氛和练习效果一般。这和“双减”政策中提到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不相符,所以本学期我牢记马校长的嘱托,体育课多陪学生“玩”,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练习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练习兴趣提高了,锻炼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共同锻炼身体,“双减”的同时“双赢”。
  我认为日常教学中上好每一堂常态课是减负增效的关键,只有向常态课要质量才是根本,那备好每一节课则是上好常态课的必要条件,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要加强课堂组织教学。灵活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用具,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等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生活,最后学会学习。“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加强体育运动,鼓励孩子拥有艺术、体育类的兴趣爱好。马校长说过:我们要为学生未来无限的可能,播种一颗幸福的种子。加油,民小人!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学校的教学课堂提质增效,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高效的学习效果。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承前启后,深刻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的关注重点。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基于单元视角,通过精准设计、优化效能,立足单元、系统规划,评价单促自评三个策略,进行作业设计。
关键词:双减 单元 作业设计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双减”背景下语文单元作业的设计

六年级组  于昊

二、立足单元整体,作业的整体规划更系统
统编版教材的特点是双线组元,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的引领下展开教学。在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学习中,“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语文要素贯穿整个“神话故事”单元的学习。为了实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基于此设计了以下两项作业:

一、 精准设计,优化作业效能
“减负增效”,既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机械性作业,又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精准设计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优化作业的效能。在制定作业目标后,可以从“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时间安排”“作业分层”四个角度对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作业进行整体设计。(见表1)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可见,立足单元整体,对单元作业进行设计,避免了零散、重复的现象,让作业的规划更系统。而这两项作业也如一条线贯穿整个单元,让语文要素的落实有层次、有梯度。
三、评价单促进自我评价和改进
课外作业中经常会有一些口头语言实践类的内容,如朗读课文、口语交际等,这样的作业很难检测学生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类作业,很多老师也会布置,但是可能只是作简单要求,如“阅读课外书30分钟”,学生到底有没有读?读了什么?效果如何?都不得而知。显然,这样的作业流于形式。本单元中课外阅读不仅要求学生阅读,而且提供了记录卡进行评价,让阅读有痕迹。这样的课外阅读作业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学生潜心阅读可以完成。在语言实践类作业,我们可以设计 “评价单”,一方面有效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另一方面提供评价标准,让评价者评有依据。
精准设计作业,减去不必要的重复性书面作业,增加综合性、实践性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弹性作业要求。作业更精简,但也更灵活,既守住了底线,又尊重了学生能力差异,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开放的生长空间,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作业一:神话城堡探秘。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学生讲故事给伙伴听,该作业虽然是同一主题,但是具体到每篇课文中有细微差别,由讲述文中的故事片段到自己创编故事片段,要求逐步提升,充分体现了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另外。这项作业在课堂上进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作业二:神话人物寻访。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内容就是阅读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两本书的阅读至少需要安排2个星期以上。将这项作业安排在单元课文学习之前布置,并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并行,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神话的认识,同时将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的阅读实践,实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系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一、认识音符(音阶)(A段,齐唱主旋律)
玛利亚让孩子们从七个音符开始学习音乐,并为这些音符形象地赋予了生命,且带着孩子们边唱边跳,使孩子们在趣味中认识并记住了这七个音符。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学习方法,孩子通过歌唱涌动出对音符的感受与想象,其乐融融。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如果是单一的读谱,或者是机械地按谱子移动双臂,他们的内心是得不到共鸣的。而这样的歌唱活动,则可以自然地帮助孩子认识音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即兴编创旋律(B段)
让孩子们认识音符后,家庭女教师即兴把音符凑在一起,组成旋律,带孩子们演唱。

“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学业水平,是我们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对于音乐课堂来讲,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让音乐课不再是少部分人的音乐课,我通过《音乐之声》中的女教师带给我了一些思考。
歌曲《Do Re Mi》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随着电影在全世界的放映而流行于世界各地,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音乐优美动听,内容生动有趣,影片中的家庭女教师玛莉亚引领孩子踏入音乐世界的故事,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她在教孩子学习歌曲《Do Re Mi》时用了四个步骤,分别是:认识音符(音阶)、即兴创编旋律、为旋律填词、用复调的形式歌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些教学片段。

六年级组  刘克

影片《音乐之声》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发

即兴,指事先毫无准备,依据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表演或演讲。家庭女教师通过即兴编创旋律,让孩子们再次加深对音符的认识,把单个的音符,即兴组成旋律,赋予音符以新的生命,音乐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们体验音乐的过程。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种即兴的创编是不多见的,老师们大多是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视唱练习,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即兴创编是可以发挥老师和孩子们的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给他们以更好的引领。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孩子们记住音符,认识乐谱,把枯燥的识谱教学变得自然生动,从而提高孩子们识读乐谱的兴趣。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奧尔夫所说:“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去体验音乐,教学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三、为旋律填词(B段)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为旋律填词这种做法大家并不陌生。在学习歌曲《Do Re Mi》中,玛利亚把对孩子说的话,套在前面即兴创编的旋律中,看似随意,却是老师逐步引领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而旋律填词也让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我在课堂上也曾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一是很自豪地演唱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二是通过旋律结合填词表达了他们的情感,他们对此乐此不彼。即兴填词能调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
四、用复调的形式歌唱(C段、D段、F段)E段例外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对于儿童尽早进行二声部训练,才能培养他们准确的歌唱。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多声部教学始终是一个难题。教材中有些歌曲虽然是二声部,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掌握,容易出现跑调现象,学生唱不了,也就只好唱单声部。这首歌以下的创作环节,也许能给我们—些启发。

这段旋律采用了固定音型的创作手法,以第一个声部为主要旋律,第二个声部为固定音型的持续。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为"顽固”之意,指—个音乐动机或小型乐句(4—8节)不断贯穿于一段音乐或全曲。让孩子们从头至尾仅用一种节奏或音型为歌曲伴奏,就减少了学习的难度,使多声部歌唱一下子变得简单方便,获得较好的多声部合唱效果,也容易调整音准。
(E段再现A段 齐唱略写)

在这首歌的二声部中第一个声部唱主旋律,第二个声部唱长音保持,并很巧妙地让每个乐句开头的音相同,使第二个声部进声就能把音找准,这对初学多声部合唱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让一个声部移动时另一个声部保持不变,这样还可以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和控制两个声部结合时的谐和。这种练习对于多声部歌唱、多声部听觉培养都很重要。对清楚地、有把握地唱好单声部也很有效。它可以锻炼学生如何去听,如何调整音准,如何做到与他人配合,这在合唱教学中显得非常实用。

在这段旋律的和声中,一个声部为“创编旋律”,另一个声部用“音阶”做长音保持,和声易唱,节奏简单。同时让孩子们在创作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音乐的乐趣,巩固知识。认识音符(音阶),创编旋律,即兴填词,演唱乐谱,复调合唱,在玛利亚的教学中做到了。每一步都是非常有次序、有步骤、循循渐进、层层递进的进行,让我们深受启发。

思辨之音

教育锦囊

五、我的思考
通过这首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什么?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个学习音乐好的方法,还有一名好教师。柯达伊说过:“做一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一个歌剧院的指挥还要重要的多。对于一个不好的指挥,失败的是他一个人,对于一个不好的教师,他会持续他的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对于音乐的学习,我非常赞同柯达伊的思想理念,他认为,音乐教育和歌唱教育应该让孩子感到快乐,要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渴望,因为这种渴望会带给他们一生的热爱和向往。玛利亚除了教孩子音乐知识技能外,她关注的是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向往。正如柯达伊所述,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
我们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让孩子们自然地歌唱,能使多声部的歌唱变得美妙和谐。从《Do Re Mi》这首歌和玛利亚身上,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感悟。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短训:“我听说了,然后我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就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荀子也曾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说明,无论是音乐知识的掌握、运用,还是歌唱的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带领孩子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不要对音乐做太多的文字分析,而重在体验过程中感受音乐,为他们逐步建立一种体验和自由学习音乐的习惯。学习音乐的过程是放松的体验,是每个孩子所必需的,而这种自由的学习和音乐的体验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音乐。我愿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热爱音乐。

来源:马万成校长推荐

从四大核心内容看即将出台的新课标

目前,教育部正在紧锣密鼓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修改,2022年小学初中的教材都要使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这应该是历史时期的新话题。落实新课标,就不得不谈谈学生作业负担。
在分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构成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兴趣、爱好、生活、成长的关联;教学方式缺少对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关注。教学内容不管多与少,学生都不感兴趣,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学生进了学校、进了课堂,就感觉是在受罪,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课标的落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减的治本之策,在于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变学业负担为学习享受。这是最本质的办法。一定要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在动作,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要实现这个目的,就是要通过新课标,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本文从四个核心概念,即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来谈谈把握新课标的关键内容和价值追求。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一、大观念
1、大观念的核心是关注碎片、零散知识背后的结构、联系、规律。现在的教学太碎片化,太零散化了,要通过零散的知识来看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
2、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只要是观念上的东西,就有应用和迁移的可能。如果是停留在碎片上的知识点,就很难有根本性的迁移。
3、大观念追求的是知识能力、道德价值和力量升华。这一点太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转变为一种价值观和力量,就是大观念所要追求的东西。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不一定,如果知识没有通过深化,就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力量,只有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追求,知识才能变成力量。
二、大任务
有了大观念就有大任务,大任务是大观念的承载体,所以大单元教学应运而生,将来小学、初中的教学改革也会是走向大单元、大任务、大观念的路子。
什么是大任务?
1、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好,技能点也好等等,要想方设法地把一个环节,一个单元,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统整在一件事情或一个任务中,这是老师备课中的首要工作,即能够用大任务囊括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2、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做中学。不是老师一直讲,不是学生一直做作业,而是根据老师锁定的大任务,学生在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把该学该记该理解的都完成。相应地,大任务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3、学习结果的可视化、共享化:一件作品,一个成果。大任务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简单地做作业,尤其是辅助性作业,学生学习结果是可视化、共享化的作品或者成果,能够分享,能够交流。
三、真实性
请大家高度关注,真实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修订,要求在过程中追求真实性,主要有三点:
1、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有情境化考试的原因就是情境化学习,要增加内容和过程的情境性。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解决境况,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学。
2、建立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连接,以连接点为学习点。教材、课标,所呈现的是知识的逻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逻辑体系找到一个连接点,以这个连接点作为学习的起点,就能做到真实性。

3、像专家那样真实面对,真实思考,真实解决问题,不是虚假的,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真实性问题。比如,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下学期某礼拜要组织全校的运动会,同学们要为运动会制作广告标语、邀请函等,面对这些真实性的问题,学生会认真思考,不是写作业、写作文,而是基于真实的任务,去思考、设计。
四、实践性
实践性和真实性是关联的,但是还不完全一样。
第一,根据任务需要而确定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听课、做题。现在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构成只有两种,一个是听课,一个是做题,这是极其不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绝对不能等同于上课、听课、下课,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第二,增加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涵盖了创造、观察、考察、实验、调研、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等这些行为动词。它要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抬起头来听或者趴在桌子上做作业,做题,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过程,有了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学习的活动。落实课程标准,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性活动真正落在实处。
第三,提高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水平:量现,支架,评价。我们的老师更擅长自己讲,也擅长给学生布置作业,却不擅长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制作、实验、调研等等。所以,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老师要学会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量现的指点,支架的研发,对学生各类的评价。
第四,改进命题理念,怎么学就怎么考。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要让一线的老师做到以上几点,前提是通过考试导向,考试不考,老师很难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积极性这样去做。在改进教学方法的时候,连带的改革就是改进考试命题,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中考高考,命题改革怎么改,基本的原则是平时要求学生怎么学,考试时就应该怎么考。
我们要求学生大量读书,考试的时候就要考阅读;要求学生做实验,考试的时候就要考学生做实验,比如老师根据情景设计一种物理实验的方案,可以让学生评价这种实验方案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改变等等。一定要基于怎么学就怎么考。现在有些人感觉到考试和学习两回事,这是没有深入研究考题的直观体现。实际上如果真正研究考试,都要想办法把平时做的实践活动转化成为纸笔考试的评价中。现在某些省市的中考命题已经做得非常好,国际上的PISA测试,IB国际文凭测试,都做了非常好的尝试。
希望老师们能够真的解放思想,能在命题改革上做一些文章,用先进的理念去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节选自张卓玉《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

与书为伴

与书为伴

读书正当时莫负好时光

READING

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学校的校园、教室与课堂,丰富着教育与学习的“工具箱”;它通过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的某些技能与职业,重新拷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而依托网络与信息技术形成的网络社会,作为一面虚拟的镜子,则通过与现实镜子的分离,导致了分人与分语以及教育的非连续性,使教育已经“学以无己”。本书描述和分析了这种现象及对教育的影响,提出了网络社会教育变革的重要任务,并相信“破镜一定能够重圆”。

本书围绕7大主题——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通过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等多个分析层次,提出了 21 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的研究进展之大成的作品。

《教海漫记》1999年初版,2005年出版增订版,是于永正老师生前亲自选定的一本文集。作为于老师毕生教育教学经验的一个缩影,《教海漫记》一直被视为其代表作,“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综合篇”四大主题,全景呈现了一个杰出教师、一位优秀教育家精湛的教育艺术、对学生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不但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也是难得的师德教育读本和职业情感教育读本。

《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口述实录(第一辑)》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丛书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充分展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的生活历程、人格魅力、精髓思想、教育智慧、教学艺术及学术成果,生动揭示语文教育家成长及其教育思想形成的生态过程;丛书把口述史引入中国语文教育家研究领域,系统地观照和发掘教育家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国语文教育的见证者、观察者、思想者和探索者的心灵史。

本书是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分三辑:第一辑为2010年夏应徐晓之邀为《财新·新世纪》所写的十二篇专栏文章,包括名篇《救黑熊重要吗?》《哲人不王》等,此次有所修订;第二辑是围绕当时研究题目所写的一些文章,部分后曾并入《何为良好生活》;第三辑演讲、序与访谈。赵越胜评价:嘉映爱“讲理”,乍看有点儿“绕”,但读进去便知全是日常道理,只是日常看不见它,哲学来帮忙,便有了《价值的理由》。嘉映思得深,讲得巧,短章中能见出他几十年的殚思竭虑。真希望读者不同意他,和他“讲道理”,讲来道去,就涵养出智慧与自由的心灵。那儿才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