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图书馆电子馆刊(2024年第1期)

云海悦

2024/3
总第18期

美文阅读 读书札记 航海文化 艺术欣赏

书香海院

编 委 会:图书馆
主 审:曹小妹
主 编:魏 伟
副 主 编:袁家莉
文字编辑:周莹莹 李娟 王春妍
图文编辑:姜璐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电话:025-86176878

卷首语

如果你热爱一个地方,那么,你会愿意在那里放上几本喜欢的书,最好是复本。这样,不管在哪里,你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如果你热爱一座城市,愿意在那座城市终老,那么,你会愿意,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且,用书籍装满它。
反之亦然。当你一心想要逃离一个地方,首先,你会搬走之前带来的书,哪怕最终只能妥协。当你感到书房是巨大的负担,那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因此而无法在一座城市里自由流动。
书籍是巨大的锚。而你的整个人生就是一艘大船。你需要巨大的锚,来稳定自己的坐标,抵挡狂风和暴雨的来袭;你需要巨大的锚,来保持内心的静谧。
但是,一旦抛下这巨大的锚,你会发现,要收起它,是多么困难。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书籍的隐喻》)

书籍是巨大的锚

黄成

目  录

1

美文阅读

P01/12

爱的接力棒
观雪
将进酒
谁闻岁月不语声

2

读书札记

P13/30

成功路上阐明的三个道理
见微知著的纪实性表达
一曲信仰与传承的交响
意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

3

航海文化

P31/50

法兰西帝国的海洋谋略
古代战船
食物与健康——渔业
西北航道(二)

4

艺术欣赏

P51/62

梵净山
马克思故居
书法之美
五牛图

爱的接力棒

1

美文阅读

1

美文阅读

小时候,每当生病时,父亲总会问他:“想吃什么饭?”他就让父亲将耳朵贴过来,悄悄地说:“当然是辣椒炒肉啦。”父亲会爽朗地笑着,然后去集市。父亲选的是那种头比较尖的尖椒,因为他知道儿子最喜欢吃辛辣的,然后去割半斤肉。回家后,将辣椒洗净,把里面的核拽出来,然后将辣椒切成一道道细丝与肉丝一起翻炒。
他在吃父亲做的这道菜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咂吧着嘴,显出大快朵颐的神情。有时他问父亲为什么不吃,父亲总是笑眯眯地说:“看见你吃就像吃在我肚子里一样。”他当时以为父亲不舍得,稍大一点才知道,父亲并不喜欢辛辣的味道。
他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开他了,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将他拉扯大。虽然日子清贫,但成长的岁月里,有辣椒陪伴,他感到很满足。

高考后,他报考了四川的一所大学。却不知道,四川原来有那么多辣椒的吃法。在学校里,他吃到了很多新花样,也是从那时起,他对辣椒有了更深的认识。
毕业那年,他带回家一个四川妹子,她是他的大学同学。她很爱他,甘愿背井离乡,与心爱的他生活在一起。结婚那天,他的父亲告诉她:“他最喜欢吃辣椒。”她莞尔:“我早知道了。”同窗四载,她怎么会不知道他的饮食习惯呢?但没人会想到,身为四川辣妹子的她竟不沾一点辣椒。
婚后,她买来了烹饪书籍,开始尝试做辣椒。像红油辣子、双椒回锅肉、辣子肥肠、炸辣椒等菜肴,他百吃不厌。
转眼间,他的儿子已长大成人。儿子闲暇时,喜欢下厨房给老妈打下手。她便教给儿子如何炒菜,并特别教给儿子辣椒的几种做法。她嘱咐他:“等有一天我先一步离开你爸,你一定要经常做辣椒给你爸吃。”

1

2

儿子的一席话让他彻底惊醒。那天下午,他到菜市场挑了最大最尖的尖椒,准备做一道辣椒肉丝。回家后,他将辣椒洗净,把里面的核拽出来。这时,他感觉手指有点辣,在锅里翻炒时,他开始咳嗽不已,空气中弥漫着辛辣的味道。
忽然间,他想起了老父亲、妻子还有儿子。他吃了一辈子辣椒,才知道香辣可口的辣椒肉丝,做的过程是如此艰难苦涩,他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62年来,他身边的亲人像接力赛跑一样,忍着辣甘愿为他做辣椒吃,他们无怨无悔地为他默默做着一切。
这是一根无形的传递着爱的接力棒,只要生命不息,这根接力棒就會永远传承下去。

儿子结婚那天,爷爷特别高兴,多喝了几杯酒。没想到这几杯酒诱发脑出血,爷爷半夜离世。喜事变成了丧事,几日来,父亲一直守在爷爷的遗像旁默默地垂泪,悔恨自己没有劝老父亲少喝两杯。岂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母亲在爷爷走后第16天,不幸遭遇车祸。弥留之际,她留下一句话给儿子:“记得好好照顾你爸。”

生命中两个亲近的人相继离父亲而去,父亲感觉天塌了下来。在那段日子里,他整日呆呆地坐在沙发上,不说一句话。
儿子记着母亲的话,每天变换着花样做辣椒给父亲吃,昔日香辣诱人的辣椒而今对他却是食之无味,他以惊人的速度苍老。那天,儿子终于忍不住,对他说:“爸爸,我不希望看到你颓废下去,虽然爷爷和妈妈离开你了,可你还有我呀!”

转载自:张忠辉 《意林》2023.05

1

美文阅读

1

美文阅读

3

4

1

美文阅读

观 雪

              宋---杨万里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懒,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译文

坐看落雪,其深已一尺有余,更在这黄昏时分发散着缕缕寒光。
雪花在半空中舞到疲倦,显得轻柔无力,然而些许微风吹过,又翩然起舞。
上天浑然不怜惜,让琼花似的雪落尽,将梅蕊、海棠的封存在冰雪之下,花香杳无。
有谁能将这高洁的雪做成汤和饼,来涤荡人们满是人间烟火的肠胃。

作者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留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

1

美文阅读

5

6

1

美文阅读

将 进 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唐代李白沿用乐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
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不易把握。而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也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不过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这些都表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具有出色的艺术成就。

1

美文阅读

7

8

谁闻岁月不语声

肉桂是我在大学校园认识的第一只猫,有着棕黄相间的花色,圆滚滚的身材,棕得发亮的瞳孔。其他流浪猫见到有人路过都会像惊弓之鸟一样躲得远远的,只有它,像是天生的将军岿然不动,有时甚至会化身妖娆的舞者在我面前躺倒,翻来覆去地展示一番。和肉桂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把宿舍发潮的被子拿到外面晒。宿舍楼前有一排椅子,是晒被子的好地方。下午上完专业课后,我又累又困,想着把吸满阳光的被子抱回去好好睡个大觉,这时便看见了肉桂这个不速之客正舒服地躺在我的被子上,沐浴着残存的一点阳光,一动不动。
我绕树两圈,苦思冥想,就在我企图用一根长一点的树枝把肉桂叫醒时,它像是做了什么噩梦,突然站起来左右晃了晃头,吓得我急忙把树枝挡在身前。短暂的静默后,肉桂打了两个哈欠,顺带舔了舔嘴。随后,它从我的被子上一跃而下。

我松了一口气。只是,紧接着,它竟全然不害怕我手里细长的树枝,径直向我走来。
它来到我脚下,转着圈地蹭我的裤脚,左脸蹭完右脸蹭,一边蹭还一边“喵呜”地叫着。许是见我没反应,这下它直接躺在地上,打起滚来。
宿管阿姨适时地走了出来,递给我一罐猫粮。我学着阿姨的样子晃了晃装猫粮的罐子,肉桂的叫声立刻大起来。我小心翼翼地蹲下来倒了点猫粮。肉桂“腾”地四脚着地站起,全神贯注地吃起地上的猫粮来。见状,我急忙抱着被子溜之大吉。
那次之后,肉桂像是对我有了印象,每次我从楼下路过,它总是不知道从哪个树丛“噌”地一下蹿出来,对着我“喵呜喵呜”地叫着。
大四下學期,我的校园时光开始倒计时。有一天写简历写到很晚,从图书馆走出去时闭馆音乐已经响起,三三两两的同学结伴走出去,只有我孤身一人。从图书馆到宿舍的那条路上没有灯,怕黑的我三步并作两步,几乎要跑起来。

1

美文阅读

1

美文阅读

9

10

在那之后,我变得更加繁忙,生活就像是被时光强行推着走——准备答辩,去图书馆还书,上交校园卡,宿管阿姨反复来宿舍问我们几时离开……我是在邮寄行李回来的路上看见的肉桂,彼时它半坐在宿舍楼前那棵不知名的树下。树上开满了耀眼的黄花,风吹过,偶有几片花瓣落下,肉桂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看着人来人往,像个久经沧桑的老者。

我随着肉桂的目光一起望,像是在观赏一部电影——穿着朴素的姑娘独自一人,肩膀上背了两个大麻布袋子,走之前还郑重其事地给宿舍楼拍了张照片;穿高跟鞋的女孩像是着急去面试,走了没几步,似是脚上的鞋不合适,险些崴到脚,随后缓慢又坚定地向前走去……
第二天,我拎着行李离开,泪水反复冲上眼眶,可我在宿舍楼下却怎么都找不到肉桂了。我慌张地扔下行李去问宿管阿姨,阿姨说肉桂被学生收养带回家了。比预想中的分离提前了一些,我很难过,像是心里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挖走了一样。如此想来,那天下午,其实肉桂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途经它生命的每一个人道别吧。
我深吸一口气,拍拍行李上的尘土,在心里向肉桂道别,随后挺胸抬头,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转载自:花落夏《意林》2023.04

草丛里似是有响动,来不及转头,肉桂的声音便出现了——喵呜。这是在撒娇。莫名地,像是迷路的孩童见到了妈妈,瞬间我心里的忐忑和恐惧一扫而空,唯有满满的宁静和安定感。

1

美文阅读

1

美文阅读

11

12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成功路上阐明的三个道理

——读《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写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李善德把一件原本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做成功了,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吏看似微不足道,却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读后让我感慨良多。我觉得这本书向我们阐明了成功路上的三个道理。

道理之一就是成功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作者在文后说明中所说: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成功万头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万头秃有些夸张,但是李善德运送荔枝的短短4个月内就“一头斑白头发”足以证明成功之艰辛、成功之摧残。
在没有空运、没有冰箱的时代,把保质期只有四五天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到5447里外的长安而不变质,作为一个算学出众的人,李善德当然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他先是进行了2次试验,第一次四个队伍从四条路同时出发往长安运送荔枝,第二次又组织两路队伍运送,无疑都失败了。他没有放弃,通过总结教训,又安排队伍第三次出发,自己还亲自跟随。尽管这次也没有获得成功,但李善德已经掌握了争取时间的办法,并最终成功地把荔枝如期运送到长安。
李善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这过程中,他殚精竭虑,劳心费神,梦中都在想着如何提高转运效率。

13

14

作者:谢文龙

他白天赶路,晚上研究资料和沿途地势、里程;他到荔枝林里向种植户桐人学习,研究采摘和保鲜方法;他发明了非常科学的记录方法——格眼簿子;他甚至差点丢掉性命……所以说,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轻巧的,更不是随随便便的。这就告诉我们,成功靠的是坚定目标、坚定信念、坚韧不拔、不怕牺牲。
道理之二就是主宰命运的只能是自己。李善德当上荔枝使,不是他的自愿,是同僚甩锅作弄欺骗的下场。整个事件中,他始终是高层的一颗棋子,是他人操纵的一个玩偶。宦官、右相为了争宠、为了利益,一直都在利用李善德,甚至要取他性命。尽管他后来才明白事实真相,但他没有动摇,坚持做自己,坚决完成使命,一次次把自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可以说,李善德能得以善终,靠的是他自己,靠的是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不顺从,靠的是他个人坚定的目标和信念,靠的是他主动作为、成功突围。尽管命运有几分天定,或者由不得我们自己,但是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结局,这完全取决于我们。

道理之三就是做人还是要善良。李善德的夫人评价他是个笨拙、胆小、窝囊的人,看完这本书,我认为他还是个真诚、耿直、尽责、善良的人。特别是他的善良,挽救了他的生命。在被岭南五府经略使派人追杀时,正是他当朋友对待的林邑奴救了他一命。他在研究荔枝保鲜方法时,就与种植户们打成了一片,处成了朋友,就连阿僮都说他“跟其他的城人不一样”。作为皇帝派出的特使,虽然职位低,但可以利用特权大势捞钱。李善德不仅没有这么做,甚至还要自掏腰包和举债。当他得知右相杨国忠借运送荔枝敛财时,为了普通的农户、为了岭南的桐人,勇敢地站出来犯颜直谏,不惜流血牺牲。
小人物虽小,但力量却无比惊人。我们每个小人物都应从李善德身上汲取力量,向上生长!

 摘自《扬州晚报》2024年1月4日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15

16

见微知著的纪实性表达 

《米花之味》是一部描写留守儿童问题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它的影像表达具有见微知著的纪实性特征,引发观众共鸣。影片聚焦儿童成长和农村少数民族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影片还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江金雨

  心灵与地理的距离
  影片一开始,镜头跟随单身妈妈叶喃驱车回到了村寨,她遇到了向司机努力兜售鸡蛋的小女孩。初次看到她,叶喃仿佛看到了即将见面的女儿喃杭,内心充满欣喜和期待。回到村寨,她目睹女儿的种种恶习,触碰到母女之间隔着的那道无形之墙,准备无奈离开时,再次看到了卖鸡蛋的小女孩。两次遇见最终触动了叶喃,让她突然意识到:女儿的恶习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关,于是又返归家中。叶喃返回家后,剧情出现了转折。这时,她对女儿的态度完全转变了,她开始理解女儿,没有指责,而是引导女儿去领悟是非对错,用爱去感化她,由此拉近了与女儿的距离。
  正如片名中提及的米花,它是傣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加工时需要两个人共同协力完成,象征着幸福团圆。米花品尝起来寡淡却回味无穷,如同我们的生活,其本质亦是平淡的,但爱是炽热的。只有爱与陪伴,才能真正拉近心灵间的距离。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17

18

——《米花之味》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
  《米花之味》里的村寨保留了大量传统的元素,它与现代的元素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寺庙里的Wi-Fi、传统婚礼与西式礼服、汽车与牛车、在建的机场等。在这些纪实性的画面中,无一不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当然,传统和现代之间并不完全是相互接纳的,也存在着一些冲突,比如喃湘露生病时,没有立马被送去医院治疗,爷爷坚持“叫魂”,仪式结束后才肯将喃湘露托付给支教的林老师,由他骑着摩托送去医院。对死亡的恐惧使村民想依靠“请山神”“拜石佛”等方式来祈福,保佑喃湘露恢复健康,但实际并没有奏效,最终喃湘露去世。这同样引发观众思考: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应当如何化解?
  在影片的后半段,村民以机场建设为契机,筹备将村寨打造成旅游地,以提高生活水平,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可见,面对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村寨的人们还是保持着乐观和接纳的心态,从中体现出村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民族文化需要回归
  舞蹈是《米花之味》一大亮点,为影片注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影片一开头,喃杭参与村寨组织的商业活动并跳起了印度舞,与傣族村寨显得格格不入。这是对过分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批判。而影片的最后,母女二人在两亿年前形成的钟乳石洞中跳起了傣族舞,二人的光影映衬在岩壁上,此时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肢体语言更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配合着灵动的音乐,对观众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米花之味》中的乡村景色和音乐也具有民族特色。影片的取景地在云南边境的傣族村寨,片中景色自然呈现,没有过多的后期修饰,富有层次变化和视觉冲击力,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为影片定下了轻松明快的感情基调。影片中的配乐也让人耳目一新,欢快的节奏,将田园的风光与打击乐相结合,将人真切地带入到故事情节中,也更能感受到傣族的民俗风情。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19

20

《米花之味》的创作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是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并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
《米花之味》对“留守儿童”等乡村问题进行探讨和剖析,以纪实性的风格,勇于创新,创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推进了少数民族电影的多元化发展。从吃不饱、穿不暖的往昔,到改革开放修建机场,傣族人民一步步融入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与内地的其他民族一道,投身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生活、新使命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以艺术形式生动地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主题。

摘自《西双版纳报》2023年11月24日

一曲信仰与传承的交响

携半尺素书,重拾尘封的情怀。书信是一种温柔的艺术,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尺素(帛)”或“简牍”,其亲切细腻有时超于日记、笔记,致使许多文人墨客都有收藏书信的习惯。《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一书收藏了长征途中革命先烈的珍贵书信,汇集了红军将士的家国情怀,重现了红军长征的英勇历程。本书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21

22

——读《长征书简》

长征,不仅是我们党史军史上的一个绝无仅有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是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事件。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本《人类一千年》的书。为此邀请了全世界3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来评选人类1000年以来发生的最重要的100件事情。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事情必须“影响人类进程”。公元1000年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岳飞所在的年代。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这1000年当中,仅仅要选出100件事。结果,中国入选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火药武器的使用。它标志着人类热兵器时代的开始,一直到今天,不管战争形态发展到电子战还是信息战,只要还有枪还有炮,人类的热兵器时代就没有结束,这件事依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进程。第二件事是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服半个欧洲。第三件事就是长征。长征为什么能入选?因为长征从精神层面影响人类进程。
日本学者河上肇读了《西行漫记》后,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在阅读过程中,再三掩卷落泪……像我这样落魄如残骸朽木的六旬老翁,也感到人生中仍然能获得力量,至为喜悦。

”法国女学者戴博瓦尔在长篇纪实报道《长征》中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长征展现出人类精神、信仰能带来的巨大可能性,认识长征就是在认识人类自己,就是在发现人类精神的价值。
中共党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步,莫过于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最深重的苦难和最耀眼的辉煌皆出自于长征。为国家、为共产主义而献身,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是我们党整个精神谱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一精神在长征中历经考验,发挥到了极致。8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长征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在这些书信中,既有热血男儿的沙场绝笔,也有严父慈母的谆谆嘱托;既有兄弟姊妹之间的默默心语,也有恋人之间的爱与深情……字里行间,时空穿越,我仿佛看见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飘拂的画面,心中涌动的是信仰、精神、情怀与传承的奏鸣交响。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23

24

从方志敏的三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我们今天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就有一条是铁一般的信仰。而我们的先辈那是一种怎样的历史自觉?于是我们找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广大红军将士无限忠诚与浴血拼搏,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之间真诚有力的战略配合,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核心因素和根本保证。正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所说的“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
方志敏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领袖。他独自创立了一支红军,一个有50个县、100万人口的赣东北根据地,被中央称为模范根据地,并授予他红旗勋章一枚。中央红军西征前,他受命率孤军北上,全军覆亡已成定局。兵败后,他本可以不死。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800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回接应。部队被打散后他又有一线生机,“本来我是可以到白区暂避一下,但念着已有一部分部队回到赣东北,中央给我们的任务又刻不容缓地要执行,所以决心冒险转回赣东北,一方面接受中央的批评和处分,开会总结皖南行动,作出结论,同时整顿队伍,准备再出。”

而后终于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随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
方志敏求死,而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转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尽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2篇文章著述共13.6万字。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1000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这种精神和人格上的贡献已远超出他具体领导的军事斗争。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写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我们今天读到方志敏这三封书信,提到最多的是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读方志敏的信,我们看到的是他坦然面对死亡。他说:“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如此从容。他是在为民族赎难,以身殉国。他在狱中细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党史研究留下珍贵的资料。最让人落泪的是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那是怎样的一种向死而生?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25

26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80余载岁月的回望,历史究竟凭借什么告诉未来?一凭经验,二凭精神。精神是创造、汲取、运用经验的先导和内在动力,精神奠定着经验的价值取向。长征,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的永恒。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走好今天新的长征路是我们对长征精神最好的传承。我想,这也是《长征书简:重温我们先辈的长征记忆》这本书所寄寓的意义。

转载自长安街读书会

意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

张惠雯的四部小说集《两次相遇》《一瞬间的光线、阴影和色彩》《在南方》《飞鸟和池鱼》存在内在关联,他乡与故乡是作品的基础视界,她记录并修正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平凡日常的体认。如果说《在南方》是对他国生活的首次检视,那么新作《飞鸟和池鱼》是对家园记忆的重新确认,同时,后者还承接与《两次相遇》的连续性,它转达对故土“再次”目之所及的新变和心之所念的新知,演绎散文集《惘然少年时》记述的青春情怀。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27

28

——评《飞鸟和池鱼》

  我必须直面“飞鸟”和“池鱼”预设的意象性,它自然是新小说集不可绕开的议题。被困与解救的对抗是两者产生矛盾性的根本动因。《飞鸟和池鱼》保持张惠雯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坦诚当下女性的共性困境:你喜欢的人和你不喜欢的生活捆绑在一起。她运用无性别的写作方式标明性别态度。两性都可以担任故事主体,两性处境都可以成为叙事内容,她其实是以中性立场关照生活,从各自角度站位检视,获取对两性选择的理解和谅解。事实上,其作品对男性心灵层面的剖析被忽略了,男性形象特色在于剥离了根植于创作者本人性别的经验性,而更趋向理性。“他”实为“归来”系列中主导寻找行动的施事者。斯坦纳以梅里美的“卡门”为例,提出虚构作品的奇妙生命力,“无论卡门多么浅薄、怪异、轻浮,她与其他不朽的虚构人物一样,有一个核心的品质:她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像艺术中一切伟大的人物,她既是我们的镜子,又是我们的梦想。”(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反观张惠雯小说,女性精神内核更加饱满,以清醒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强大的心理建设能力,建立女性独立的现实路标。

依附是短暂妥协,在任何困厄面前,她们都具备以己之力解决难题的决断与执行;在任何诱惑面前,她们都能不加拖沓地适时抽身。  
张惠雯在新小说集中展示出处理物变、心变的优秀文学控制力。《飞鸟和池鱼》多采用今昔类比思维的故事模型,从感性的形象层切入,唤醒昨昔之感,由纹理层面的意象和意境,刻画心灵的各异性。她讲究精致的“停顿”,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留白”,在给予和制止间抓住人的本质。“人的创造和堕落是同样的事,而能够拯救我们的是我们内心的那点火花,这火花并不在人的创造之中,反而归于那原始的深渊。从那被毁掉的、创造的废墟中闪烁出的宏伟或者崇高,正是原始的深渊发出的亮光。”(哈罗德·布鲁姆)《飞鸟和池鱼》集里的故事都是不同情态下的“临渊”,但谁也并不准备放弃他人、放弃自己,最终篇《关于南京的回忆》以“我”回到原轨收束,我没有被“细碎、无声跳跃的小光点弄得虚晃”(《临渊》),“有时,独自一人的时候,当我想到他如今也快四十岁了、不知变成了什么模样,想到我后来过得很幸福、他也应该过得很幸福,泪水竟会涌满我的眼眶。”(《关于南京的回忆》)《飞鸟和池鱼》实现了从一个阶段(他乡)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故土)的经验转折,它如同“废墟”的意义,从瘠地中再造沃土,同时将生命中美丽的碎片用文字珍藏下来。我想,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温柔善意,那在别人看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也许最后会成了记忆里最好、最持久而稳固的东西”(《良夜》)。

——选自《学习强国》

2

读书札记

2

读书札记

29

30

法兰西帝国的海洋谋略

法国海上力量的诞生、成长、受挫、重振、发展,大致上分成四个历史阶段。它们分别是: 一、路易十四时期,二、相持时期,三、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四、美国独立时期。下面逐一介绍。
法兰西帝国的起始端较为模糊,远溯可及1453年一一该年英法百年战争(1338年一1453年)结束,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一国家,在大陆上战胜英国;近溯可定位在1598年一-该年宗教战争(1562年一1598年) 结束。经过百年战争和宗教战争,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生机勃勃的国家,法国的政治结构和法兰西民族精神,经受了剧烈的动荡和重整;国王的威望和权力大增,他成为法兰西国家的化身,有了任其支配的国库收入和常备军队,还能利用不断强化的民族整体意识——种泛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新教运动在法国全国范围的失败,使荷兰式的议会民主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都未能在法国扎根一一恰恰相反,17世纪的法国,走向了另外一条中央集权的强国之路。

传统意义上的陆上强国,其崛起通常要靠几代贤明孔武的君主接力来完成。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连续跳跃。路易十三(1610年—1 643年在位)在枢机主教黎塞留的鼎力相助下,确立了法国政治哲学的神圣准则,即“国家利益”:国家的需要和国王的专制权力是一致的,缺一不可。为保证专制权力,必须加强中央官僚机构,选拔和培养忠于职守的可信赖官僚。法国的这套文官制度无论从效率还是延续性上,都大大优于西班牙帝国的贵族制度:黎塞留限制大贵族作为顾问对国王的影响,禁止贵族世袭特权,降低了贵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这些做法都保证了法国的统一和强大,使之在欧洲舞台上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和活力上演了一出出好戏。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31

32

1697年, 法国人口已经有1900万。经过工业革命、农业革命、商业贸易,政府税收增加,国库充足。在对西班牙的30年王位继承战争(1618年一1648年)取胜之后,整个欧洲大陆上已经没有哪一个国家堪与法国相抗衡。现在,结合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和海洋谋略,来分析一下路易十四执政时期法国的成败得失。
当法国政体的总设计师一一枢机主教黎塞留——于1642年去世时,他已经建立了一套可供后继人使用的运转有效、成绩卓越的方法和政策。次年,路易十三去世,他的继承人路易十四年仅五岁,于是大权落在贪婪腐败的枢机主教马萨林手中。法国国内原有的矛盾不断激化、暴发,法兰西动乱不休。路易十四是历史上少见的拥有雄才大略的君王。枢机主教马萨林死后,路易十四在1661年掌握了全部王权。他发誓不让孩提时代目睹的动乱重演;在内心深处,他想成为查理曼大帝那样的人,并重建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国王,他每日勤奋工作,事必躬亲,绝不依赖大臣,决策时充分体现了他自身的威严。他修建了壮美绝伦的凡尔
赛宫,在宫廷中以令整个欧洲惊讶的方式培养出社交礼仪和时代风尚。

全欧洲都在效仿法国皇家的风范。欧洲的每个国王、小王侯、贵族都纷纷模仿凡尔赛宫来建造自己的宫殿和别墅。制造精美针织品和豪华家具摆设的工业发展起来了。奢华工艺品的买卖十分兴隆。雪花石膏雕刻、彩色陶瓷、镀金木器、金属制品、印花皮革、丰富悠扬的音乐、辉煌的绘画、美丽的印刷品、诱人的美食、醇香的葡萄酒、在家具和镜框边上彩绘的“绅士”、假发、紧身裤、鲸骨架长裙,高跟鞋、高发髻,这一切,在今天和当时都被称为“路易十四风格”。“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影响远及寒冷的斯德哥尔摩和封闭的莫斯科,只是在这一切奢华高雅的光影下,无数怨恨、阴沉、瘦削的法国农民和市民看不到“伟大君王”的光芒,也看不到他那些吞噬了无数金钱的走廊、挂镜、花坛、喷泉和园林。
路易十四创建了法兰西科学院,奖励文学、艺术、科学上有突出成就的人。他常把诗人、剧作家、哲学家、科学家请到宫中,从而影响了欧洲王室的风气。

转载自: 宋宜昌 《决战海洋:帝国是怎样炼成的》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33

34

古代战船

古时候的战船以桨帆战船和风帆战船为主。其中桨帆战船是未装备火炮以前最常用的战船,这种船为木质船体结构,船型较瘦长,吃水较浅,干舷较低,主要靠人力划桨摇橹推进。顺风时辅以风帆。早期装备冷兵器,后期开始装备燃烧性火器。桨帆战船一般只适于在内河、湖泊和近岸海域航行作战,撞击战和接舷战是其最主要的作战方法。

地中海是古代战船的发源地之一,单层桨就是出现在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战船,公元前1200年出现于埃及、腓尼基和希腊。公元前800年左右,单层桨战船为了方便进行撞击战,开始装上船首冲角。公元前700年,在腓尼基和希腊等国造出了两层桨战船。

公元前550年,希腊最先造出三层桨战船,长40~50米,排水量约200吨,有170支桨,划桨时航速可达6节,顺风可使帆。在此之后,三层桨战船就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海军舰队的主力,这种局势一连持续了十几个世纪。
中国也是古代战船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商代人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就已将舟船用作军队的运载工具。最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中国的吴、楚等诸侯国已经出现了舟师(海军部队)和战船。当时的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船种都是吴围舟师中的重要战船,还有“馀皇”一类的大船,这种船犹如近代海军中的旗舰;此外还出现了专用的水战器具"钩拒”(亦称“钩强”)。

西汉时期,中国战船得到进一步发展,战船的性能已经逐步赶上和超过当时战船比较发达的地中海国家,并一直保持到15世纪中期。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35

36

1488年,英国建成“总督”号四桅战船,装有225门小型火炮;1520年,又建成“大哈里”号风帆战船,排水量达1000吨,装有火炮21门,口径60 ~ 203毫米。

15世纪,中国出现的战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好的船舶。具有船体结构坚固(采用铁钉联接)操纵灵活(采用舵、橹、硬质纵帆等),装载量大(如楼船设楼2~5层,大型的载千人)和船种多(有主力舰“楼船”、攻击船“蒙冲”、冲锋船“先登”、快艇“赤马”和侦察船“斥候”等)等特点,这些特征都非常适于水战。
桨帆战船过渡到风帆战船,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风帆战船也属于木质船体结构,吃水较深,干舷较高,首尾翘起。竖有多桅帆,以风帆为主要动力,并辅以桨橹。风帆战船的排水量一般比桨帆战船大,而且航海性能好,能够进行远离海岸在远洋航行作战。其主要武器是前装滑膛炮,主要采用双方战船在数十米至千米距离上进行炮战的作战方法,并有时辅以接舷战。
1405~ 1433年,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所乘坐的“宝船”,该船长44丈4尺(约137米),宽18丈(约56米),有9桅12帆,并装有火铳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帆海船。到了15世纪初,北欧国家开始出现装有火炮的风帆战船。

1561年,中国明代戚继光抗倭时造出一种装有大发贡1门、碗口铳3门、佛郎机6门、鸟嘴铳10支的“福船”。1637年,英格兰出现了排水量达1700吨并装有100门火炮的风帆战船“海上统治者”号。1797年,美国造的“宪法”号风帆战船,排水量1576吨,装有火炮44门。
到19世纪,各国的风帆战船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大的风帆战船,排水量接近6000吨,装备大、中口径火炮100门以上。当时有的国家海军按排水量大小和火炮多少将风帆战船分为6个等级:1~3级称战列舰,排水量1000吨以上,在三层或两层甲板上装火炮70 ~ 120门;第4、5级称巡洋舰,排水量500 ~750吨,在两层甲板上装火炮40~ 64门;第6级称轻巡洋舰,排水量约300吨,在单层甲板上装火炮6~ 30门。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37

38

在风帆战船发展的同时,像运粮船、水船、军事运输船、通信船、修理船、侦察船等适应舰队远洋作战的勤务舰船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转载自 赵萍 《航海常识速读》

食物与健康——渔业

捕鱼活动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很久了,欧洲许多史前史学家认为,尼安德特人的骨骼显示他们缺乏维生素D,但可以在北纬40°以内接近赤道的地带通过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获得,他们不食用鱼,尼安德特时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具备可能捕获鱼的工具。相比之下,相当多的考古证据显示晚期史前时代人类文化中出现捕鱼工具和鱼骨头。为了捕鱼,探险者必须接触水面,包括跋涉深水,在航海史上这是重要的一笔。

历史上,所有进入海洋的社会群体都能收获海中食物,但鱼类作为陆上食物的一种补充,却很少成为人们饮食的一个支柱。如同海上其他方面的活动一样,在15世纪,西欧捕鱼业在规模和强度上也有令人瞩目的扩张,并最终促使全球性捕鱼工业的诞生。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39

40

正如人们所见,16世纪伴随着英、法和其他欧洲国家移民在北美的定居,舰船的数量也飞速增长,它们在纽芬兰、新英格兰和缅因州附近的水域捕捞作业。到16世纪末,为寻求滚滚财源,数百艘船只参与到捕杀鳕鱼和鲸鱼的队伍中。
大部分捕获的鱼出现在法国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餐桌上,他们比以往更喜欢吃鱼,部分是因为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造成的饮食需求。沥干、腌渍和运输方式的改善也使大获丰收的鱼能够被分配销往整个西欧。猎捕鲸鱼是为了获取它们的肉、骨头和脂油。19世纪时脂油忽然成为照明行业的重要原料。与19世纪的其他方面一样,航海捕鲸业也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但是斯堪的纳维亚和美国的船只也很引人注目。19世纪末期捕鲸和捕鱼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航海国家的重要产业。

16至18世纪,挪威的斯匹茨卑尔根岛是当时欧洲公认的捕鲸中心。来自荷兰、法国、英国的航船汇聚在这里,据估计,仅荷兰一国,每年捕杀的鲸鱼就多达6万头。他们捕获鲸鱼,主要为了用鲸鱼肉、鱼骨和鱼油牟取暴利。20世纪航海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本质上改变了世界捕鱼船队。以蒸汽机和柴油机为动力的巨型船只同时具备冷藏技术,使得渔民能够从本地港口出发航行到更远的地方,在海上待得更久、捕获更多。

声波定位仪和其他尖端的侦测方式使渔业成为一个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在深至900英尺的大海里用一艘或者几艘船合力将更大更有效率的渔网收起,可捕获不计其数的鱼,政府和国际组织迫于不断增长的压力,不得不禁止某些特定的捕捞方式,以保护海洋资源。自20世纪以来捕鱼业的生产能力伴随着持续增加的需求不断增强。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41

42

现在远离大海居住的人们也经常吃鱼,在英国,这种需求由炸鱼和薯条商店主导,已被作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一个不太明显但很重要的发展是,为了培育促进海洋生物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使用了鱼粉。
例如,对这些产品需求的增长是北大西洋青鱼和马鲛鱼遭到过度捕捞的重要原因,它也威胁着更小的鱼类如鞮鱼甚至鳞虾的供应。尽管可能会导致渔民歉收,但过去25年来世界各国持续关注过度捕捞,促使人们划定捕捞区域,规定渔网的尺度,制定配额和许可证制度。涉及渔场和资源储备时,国家利益经常发生冲突。
19世纪70年代,冰岛和英国甚至曾进行过多次被称为“鳕鱼战争”的激烈海军演习,以保护各自的捕鱼权。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其著名的小说《白鲸》中,讲述了新英格兰捕鲸船及其狂热船长的故事,赋予捕鲸以神秘浪漫的形象,但近些年来捕鲸的历史已经被视为是鲸的悲剧。为了应对北部大西洋水域的过度捕捞,捕鲸者在20世纪初进入太平洋和大西洋南部,一度把偏远的南乔治亚岛作为捕鲸行业的中心。

直到新技术成功研发后,捕鲸业才衰落下去,它不会再以先前那样的速度继续消费大鲸鱼了。

北方海域的须鲸和露脊鲸被捕杀殆尽,太平洋的抹香鲸也剧烈减少,鲸鱼已经成为迫切需要保护的海洋生态环境的象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只有日本还在继续经营着重要的捕鲸业,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日本人对鲸鱼肉的需求。

转载自:菲利普德索萨
《极简海洋文明史:航海世界历史五千年》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43

44

西 北 航 道(二)

之前说过,欧洲的封建制度和中国不同,中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而欧洲是自下而上的效忠,这造成欧洲封建领主在土地继承上纠纷不断。比如英格兰王室的成员和后来受英王加封的诺曼人,这些人本身已经算是英国人,但他们同时又是法国的封建领主,继承有大片的法国土地。这些新英格兰人当然认为他们继承的土地也是英国的,但法兰克国王认为这些土地是法国的,应该收回。于是两国大打出手,最终引发百年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一开始,英国占上风,节节胜利,法国人毫无还手之力,几乎亡国。危难时刻,一位传奇人物圣女贞德出现,扭转了整个战局。

最终结果是英国几乎丧失所有在欧洲大陆上的土地,完全成为一个岛国。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对英国也是一件好事,它让英国后来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欧洲大陆,而是转向海洋。作为岛国,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心理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那里是他们文化的来源,另一方面,如果大陆实力过强,他们这个岛国就有被吞噬的危险。最近英国脱离欧盟就是个例子,它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欧盟,欧洲大陆一旦铁板一块,作为岛国的英国只能被边缘化。同样的,日本对中国,也是类似的心理。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从1347年到1353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黑死病。黑死病属于鼠疫的一种,因患病者身体发黑而得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欧洲因此失去2500万条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比例上远远超过二战给欧洲造成的5%人口损失,可见这场瘟疫之凶猛。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45

46

黑死病给欧洲最大的影响是,人们对基督教宣扬的那套东西产生了质疑,因为无论基督教徒如何虔诚祷告,黑死病照样吞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没人敢怀疑上帝的万能,也没人敢怀疑牧师的权威。因为在百年战争中惨败,英格兰王国民怨沸腾,于是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世家起兵,反对国王亨利六世。亨利六世属于兰开斯特世家,以红玫瑰为标志。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玫瑰战争”。这两个家族都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为了争夺王位,又打了30年。直到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代表亨利都铎即位为英王,称亨利七世,娶约克家的女儿伊丽莎白为王后,两家和解,建立了都铎王朝。都铎王朝的建立让英格兰内部实现了和平,英国人这才有精力参与大航海事业。

相比政府,商人的脚步总是快一些。早在1480年,英格兰西南海港重镇布里斯托尔的商人就开始组建船队去寻找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说法,大西洋中间原本有一个大西洲(柏拉图称之为亚特兰蒂斯),拥有高度的文明,后来发生一场大灾难,大西洲沉入海底,残存部分称为安提利亚岛。后来,有7个基督主教从摩尔人占领的西班牙出逃后,在岛上建了7座城,所以又称七城岛。
寻找亚特兰蒂斯的探险虽然毫无结果,但英格兰人终于迈开了远航探险的步伐。事实上,在1487年,葡萄牙国王在向非洲开拓的同时,也曾派人西航大西洋,去寻找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结果一去不返。1489年,哥伦布派他的兄弟来英格兰游说英王亨利七世。亨利七世先是不置可否,很久以后又想起这件事,打算投资,但为时已晚,哥伦布刚刚和西班牙签署了圣塔菲协定,英国人错失良机。
和王室的不紧不慢相比,布里斯托尔的商人显然要积极得多。1496年,布里斯托尔的商人们组建了一支船队从港口出发,目标是经过北亚到达香料之邦。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47

48

船队领头人物是来自威尼斯的航海家约翰:卡波特。根据卡波特的推论,在印度东北非常遥远的地方盛产香料,由于地球是圆的,对于欧洲人来说,那里就是比较近的西北方。这次探险最终没有成功,却使英格兰人的航海目的发生了转变,即从寻找传说中的神秘陆地转变为开辟去往东方的新航路。

他们在岛上没有发现人,但发现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随后,卡波特向南偏东航行,考察了纽芬兰岛的全部东海岸,并绕过纽芬兰岛的东南突出部(即阿瓦朗半岛)。在这一带的海水里,卡波特一行发现了大群的鲱鱼和鳕鱼。就这样,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的纽芬兰大浅滩也被发现,这就是纽芬兰渔场所在地,之前说过,纽芬兰渔场是由冷暖两股洋流在此交汇产生的。虽然此时的英国人并不明白渔场产生的原因,但丰富的渔业资源无疑给英国人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从此英国人不再到冰岛渔场,而是改到纽芬兰渔场去打鱼。

1497年5月20日,在布里斯托尔商人的资助下,卡波特再次出发,驶向茫茫的大西洋。船队只有1艘三桅帆船,乘员18人,包括卡波特的二儿子。按哥伦布的经验,他们也采用等纬度航行法,一直把航线保持在北纬52°左右。6月24日,他们发现了陆地,卡波特将其命名为“首次见到的陆地”。事实上,这里并不是大陆,而是纽芬兰岛的北端。在最近的一个港湾登陆后,卡波特举行了占领仪式,升英格兰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国旗。

转载自: 李不白《透过地理肯历史:大航海时代》

3

航海文化

3

航海文化

49

50

梵天净土一灵山

红云金顶奇观
由沙质板岩和石英岩石构成的“蘑菇石”伫立在悬崖边,高约10米,上大下小,外形酷似蘑菇。与蘑菇石对应的山峰就是梵净山的次峰新金顶。这里孤峰高耸,直刺云天,金刀峡将新金顶从峰顶至山腰劈为两半,其上峡顶飞桥相连,险峻至极。
红云金顶因其晨间常见红云瑞气环绕,故得其名。从峰脚到峰顶垂直高差94米,远眺金顶,像云海中高高耸起的巨大惊叹号,奇险无比。攀登金顶,需由右侧沿从绝壁上凿出的狭窄石阶,借助铁链才能攀援而上。一路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在最陡峭的云道间,人已经不能直立行走了,必须手脚并用,才能够跨过险境。
崖壁上风景不断,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伫立山顶,环顾四周,整个梵净山山体及云海尽收眼底。但见山谷间云海翻腾,紫霞万丈,燕子崖上成千上万的燕子迎空飞舞,两座寺庙在云雾缭绕间时隐时现,宛如天上宫阙。

梵净山,堪称镶嵌在北纬30度上的“梵天净土”。在这里,你可以领略梵净山历经十多亿年沧海桑田所拥有的独特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也能切身感受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梵净山“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于祖国大地上。
武陵第一峰的自然风光
在北纬30度附近,武陵山脉绵延千里,主峰梵净山雄奇秀美。梵净山闻名于世,它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这里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的唯一栖息地,被誉为“生态王国”“生物资源基因库”。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汇集了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春日里游梵净山,置身山中,满眼绿色让人陶醉。
梵净山也是一部中国西南地区地质演变的教科书,这是它成为世界遗产的价值所在。这里原是一片汪洋大海,一些浅海的泥沙硕石随着地壳的变迁和运动,与火山岩浆等混搅,经过十多亿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形成了今天梵净山的奇特地貌景观。

4

艺术欣赏

4

艺术欣赏

51

52

下山之时,缆车又在云里雾里穿行,仿佛未来就在脚下。耳畔似乎传来毛阿敏那缥缈空灵的歌声:“我的家乡梵净山,红云金顶入云端,云梯万步天路远,风雨飘飘几千…”或许,只要心中拥有那一片梵天净土,无论何时,都将遇到晴天。

转载自:《风景名胜》2023.419期

马克思故居探访

走进纪念馆,迎面而来的是一尊古铜色的马克思头部铜像,铜像背后的墙上,有放大了的马克思个人签名。
一楼大厅里有两个展览室,用于展览马克思当年的出生证明、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婚证书和马克思的逝世证明等珍贵文献,以及大量的马克思家庭成员的照片。另外,还有一个视频放映室,纪念馆开放期间以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中文向公众循环播放有关马克思生平的视频。
纪念馆的二楼共有六个展览室,第一展览室是马克思父母的卧室,卧室后面的小套间,就是马克思出生的地方。在第一展览室里,还陈列着马克思的大学毕业论文和博士证书,以及马克思许多著作的原始资料。
在第二和第三展览室里,陈列着记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革命战友从建立革命友谊和共同战斗直至逝世这段时间的各种历史史料。

53

54

4

艺术欣赏

4

艺术欣赏

第四、第五和第六展览室里,则陈列着马克思与同时代其他革命家们交往的历史资料,其中有共同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第一国际、创建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等光辉岁月的历史史迹。在第五展览室里,陈列着一座由德国艺术家们所创作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
纪念馆的三楼共有三个展览室,第一展览室专门用于介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学说,陈列着世界各国不同文字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其中最珍贵的展品,是目前世界上仅剩下三本的德文初版《共产党宣言》,还有就是中国由陈望道先生根据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翻译过来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初版。
第二展览室里,则陈列着马克思于1876年在汉堡出版的《资本论》德文原版,弥足珍贵。在第三展览室里,陈列了许多马克思著作的首发版,以及马克思赠予友人的书籍、信件和手稿的原版,还有马克思送给他父亲的诗集手抄本,以及马克思为其夫人燕妮所收集的民间音乐和民歌的各种手稿等文物。

在这幢楼房的内园里和每层楼连接各个房间之间的过道上,馆方栽种了各种花草树木,纪念馆的花园花团锦簇,生机盎然。在花园的花丛中,馆方还安放了一尊巨大的黑色大理石马克思半身雕像。这尊雕像前面的花道上,每天都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来往往;我站在这尊巨大的雕像前面,感受着革命导师的气场,仿佛有一种与他本人进行交流的奇特感觉。

转载自:《旅游天地》2023.2

55

56

4

艺术欣赏

4

艺术欣赏

书法之美

文/卢晓菡

3000多年前,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等各种文字相继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出现,篆、隶、楷、行、草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中脱颖定型,书法艺术开始次第有序地发展。
彼时的士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题匾立碑、考经校籍,抑或作诗赋词、寄书传帖,笔墨未曾一日离手,书写成为他们与时代产生联结的直接方式。而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他们的进身之阶,也是其磨炼心性、彼此间交游往来的风雅韵事。
时至今日,书法艺术的养成和传习,依然深藏于江河湖海。那些立定挥毫书狂草,或悬腕俯首写小楷的瞬间,构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文化景观。在信息发达的当下,郑重地洗手研墨、提笔写字,不再只是传情表意的方式,而上升为一种美学的创造。

林语堂曾言:“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那么,延续千年的中国书法,究竟美在何处?
今人面对一幅古人的书法作品时,往往是先从辨识其文字内容开始。毕竟对于先民来说,书写最初的目的就是记录和传达。了解他们究竟在何种境遇下写了什么,是认识一幅书法作品最直接、最易行的方式之一。
这首先要谈到“碑”与“帖”两种不同的载体。无论是断壁残垣上墨痕斑驳漫滤的碑文,还是典籍展厅中供人无限臆测神往的书帖,其间的一撇一捺,都是从历史深处走来,有着对抗时间的强大力量。
书法何以打动人,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符号?想来是因为它作为一个个样本,承载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封存了那些久远年代里不为人知的风情、面貌,事无巨细地记录了祖辈生动生活的细枝末节……你借由亲近它们、观赏它们、心摹手追它们,得以进入那些不可能“在场”的时刻,并由此获得自身的文化认同感,让自己的渊源有迹可素、有根可寻。

57

58

4

艺术欣赏

4

艺术欣赏

古人把字叫作“千里面目”——一一幅书作上显现的,不仅是个人胸中的品格学识、手底的功夫技巧,还有他行走过的千山万水、他遇见的人与事,以及落定身心的当下。
而领略书法审美的关键,便是借由这些万干面貌的字,窥见书法家灵魂深处隐秘的风景——他际遇的起伏,他的来处和归途。

转载自:《读者欣赏》2021.2-3月号上

《五牛图》名画欣赏

韩滉虽然官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他的画,与张萱、周昉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他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展到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一大进步。据《宣和画谱》记载,韩滉有作品36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24件,但至今传世的却只剩下这幅《五牛图》。
这幅《五牛图》描绘了独立成章的5头牛昂首、独立、嘶鸣、回首、擦痒等动作,用笔厚拙粗辣,形准神足。该图无作者款印,尾纸上有赵孟烦、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14家题记。
画中的5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59

60

4

艺术欣赏

4

艺术欣赏

我们来看作者笔下的第1头牛,白色的肚皮用最浅色的墨线,其他大体用淡墨线,其浓度恰当表现了黄牛的毛色,牛大腿的内节、尾根、耳尖、角节等处则用了重墨线,眼、鼻处用焦墨线,使主次分明,变化丰富,一头老黄牛跃于纸上。
据史书记载,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这幅图可能就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吧。有专家考证,韩滉的《五牛图》将人的感情带入笔端,已不再是单纯的动物画,其中蕴含有深刻的内涵:韩滉画5牛以喻自己兄弟5人,以任重而温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内心为国为君的情感,那这可是一幅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了。
《五牛图》是中国古代动物绘画的典型形式,是一幅标志着我国唐代畜兽画已达到高度水平的优秀作品,其生动传神的写实程度不亚于古典绘画的同类题材作品,浑厚、朴实绘画风格成了唐后各朝画家竞相仿效的对象。元代赵孟烦为此画所做的题跋中,称之为“稀世名笔”。

第1头牛通体赭黄,头系红络,浑身透出劲健、稳重、老道之气;第2头牛黄中带白,似闻呼唤,正回首聆听,却挡不住它身体向前徐行的动态;第3头牛正面而立,略带苍黑,像是在张口鸣叫,比例谐调,透视准确;第4头牛身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一派悠闲神情,似是在举首长哞,又像是看见了什么东西;第5头牛也呈赭黄色,正伸颈摆尾地在荆棘上蹭痒,好不惬意。
这幅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尤其是那头正面而立的牛,视角独特,更是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虽然这幅《五牛图》无背景衬托,但作者通过对牛各不相同的面貌、姿态的描绘,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的和乖僻的。在运用技巧方面,作者独具匠心,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和行动迟缓,藏拙于巧,风格古朴,造型准确,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牛筋骨和皮毛的质感。墨色色彩层次分明,使得画面浑厚却不失轻灵。尤其是作者对牛眼神的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转载自:青木《世界名画中国名画》

61

62

4

艺术欣赏

4

艺术欣赏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电话:025-86176878
网址:http://218.94.132.146:888/tsg/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格致路309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