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创新速递》2022第五期

INNOVATION JOURNAL

创新速递

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构建银行业数据流通新生态

● 智慧物联网系统上线
● 福州分行软件园园区线上线下全生态圈联盟获客

01

目录

Contents

开放创新

02

理论前沿

18

园区金融优秀案例:福州分行软件园园区线上线下全生态圈联盟获客

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的理论与实践

芯片研发预调研:探索新型基础设施

隐私计算:构建银行业数据流通新生态

分布式数字身份:推动构建新型数字信任体系

应用前沿

41

更高效的研发:DevOps能力体系建设

更精准的决策:智慧物联网系统上线

更多元的交互:数字人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更高效的业务:RPA机器人适用场景挖掘

02

园区金融优秀案例:福州分行软件园园区线上线下全生态圈联盟获客

【案例背景】福州软件园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区,聚集了1200多家科技企业,3.5万名人才,园区内配套成熟,招商活跃,每年新入驻企业超200家。此外,该园 区仍有部分工业厂房陆续出售,按揭贷款需求充沛。除线下开发建设、招商入驻、买楼租楼、食堂商超等一条龙运营外,该园区还打造了“福园宝”园区微信小程序服务。目前用户数达11000人,C端流量可观。但因该园区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竞争尤为激烈。为此,福州分行另辟蹊径,从园区关键部门、关键角色入手,巧妙转换切入视角,通过搭建“一站式服务”机制,线下系列活动参与、线上B2C平台嵌入等模式,实现与园区从招商到运营管理到企业服务、个人服务的全生态联盟合作,并通过重点信贷政策的有效突破及重点行业外部政策的赋能,成功将该园区打造为我行优质且可持续引流的获客渠道,为我行公司金融业务不断输入“活水”。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全行半年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区域+行业”经营,加快提升园区金融科技赋能水平,大力强化园区系统平台建设与数据对接,以更好地服务园区管委会、园区运营商、园区内企业和个人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兴业数金目前已成立“园区金融”系统建设工作专班。

//

作者:总行公司金融部,福州分行企业金融部

开放创新

04

【案例剖析】一是借力关键核心部门,转换思路,打造“一站式”服务机制。前期各经营机构主要采用“扫楼、关系人营销、不定期活动参与”等较为分散的拓客方式,且仍以授信作为经营客户的手段,难以与激烈的同业竞争抗衡。对此,福州分行抓住园区对招商过程中配套服务的需求,拟定了《园区企业招商“一站式”流程服务方案》:由我行人员为招商新入园企业提供核名、工商注册、开户结算等“一站式”流程服务。该方案得到园区极大认可,并通过微信群搭建“招商审核人拟入驻企业信息定点推送机制”开展业务实践。自此,我行已通过抓住招商的第一手信息实现优质客户的源头把控,并率先形成了长期可持续的获客机制。此外,我行以作为当地龙头银行机构且掌握着4万多企业客户资源为由,顺利争取成为该园区“产业链调研系列活动”的唯一参与银行,实现了每周优质企业定期批量触达。机制搭建仅2个月以来,累计对接园区招商企业近百家,已落户优质客户30家以上,跟踪意向客户近20家,其中包含多家上市、拟上市等核心优质客户。同时,分行与园区关键核心部门达成长期常态化互动模式,让园区获客有了“源头活水”。
二是延伸服务边界,入驻“福园宝”实现B2C线上获客引流。利用长期参与活动的契机,我行顺利争取到在活动场所通过电子大屏开展“普惠云”线上平台宣传,利用园区自身平台流量实现我行线上平台宣传及拓客的目标,并通过关系人转介对接了“福园宝”运营团队,成为首家入驻的银行。因该平台用户主要以园区内C端客户为主,我行将“兴生活”平台嵌入其中,另一方面直接在“福园宝”平台上线“加油卡”等优惠权

开放创新

03

开放创新

,重点开展零售客户的拓客引流。目前我行产品在园区平台的点击量已破千次,引流零售客户破百户。

三是信贷突破,成功落地软件园工业厂房按揭贷款创新模式。该园区因开发公司无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级证明,不完全具备我行工业厂房按揭管理办法中的要求。考虑到福州软件园属省级软件产业基地,项目销售情况佳,福州分行决定首次引进市担保公司为购房企业提供阶段性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自此,我行成为唯一一家能够为福州软件园购房企业提供法人按揭贷款服务的银行。自落地以来,我行累计落地按揭项目近40笔,规模3亿元、价值客户30余户,代发工资近千人。同时使我行得到了后续园区运营开发资源的更多倾斜。2021年,我行给予“软件园E区25地块福州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项目贷款2亿;2022 年,我行协助园区开展发债融资累计1.45亿元,资金回存情况良好。无独有偶,基于与该园区的深度合作,我行于2022年顺利成为福州市工信局规模以上软件行业贷款贴息的首批参与银行,并优先获取423家规模以上软件企业沙盘,为我行对该园区的资产构建提供了更多抓手。
【案例启示】一是抓“关键部门”“关键需求”,变“短期零散获客”为“长期批量获客”。面对同业竞争剧烈、获客手段单一的问题,福州分行通过抓住招商处、公共服务平台等关键部门,分别承接前端招商、后端服务的需求,搭建长期批量获客机制,在园区赛道上以“简单的模式”、“较低的成本”获取了长久的获客源头和优质客户效益。

04

二是抓“关键系统”“关键平台”,变“线下单点服务”为“线上线下全生态圈联盟”。分行打破传统的线下单点企业服务思维,与园区运营体系紧密挂钩,趁着平台搭建的风向,将我行系统、平台与园区系统、平台巧妙整合,通过与园区生态圈的合作联盟实现线上线下的全面获客引流。
三是抓“关键痛点”“关键政策”,变“同质化授信难点”为“针对性授信创新”。在同业难以解决共性授信政策难点时,我行勇于突破创新,为园区解决了工业厂房按揭贷款痛点,并多方整合政策资源,为我行的资产服务打开了难以替代的“鳌头地位”。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福州分行企业金融部游小琴(025894)

05

开放创新

“传统碳账户”是指碳市场的交易主体在交易机构开立的类似于人民币账户的碳交易账户,在其中存放配额或碳信用等碳资产。为了将用户群体扩展到未被碳市场覆盖的企业以及个人用户,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广义碳账户”则定义为从“碳维度”对有关经济主体碳排放的全面记录,通过对更广泛的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和减碳行为开展核算和评价贴标,形成了“广义碳账户”中的碳资产,以及以“碳效码”“碳积分”为评价基础的“碳征信”体系,继而将其与金融服务、用户权益、碳普惠机制挂钩,未来甚至可将其中的碳资产兑现成真金白银。广义碳账户既有企业碳账户,也有个人碳账户。

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杜譞(881011)、钱立华(880222)

2021年以来,围绕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此,本文解析碳账户的概念,并聚焦企业碳账户如何扩充金融服务新场景,个人碳账户如何推动碳普惠新实践,分析地方实践和金融服务与创新,发掘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的潜在作用与价值,为商业银行支撑双碳目标开展相关业务提供参考。

//

一、什么是碳账户?

06

开放创新

图表 1: 基于碳交易市场的碳账户与碳金融概念

图表 2: 广义碳账户概念及其应用

资料来源:碳金融产品标准,兴业研究整理

资料来源:兴业研究整理

07

开放创新

企业碳账户在部分地方已开始实践。浙江、广东、上海、湖北等地的政府部门通过地方法规、行动方案等文件支持碳账户体系的建设,探索通过企业碳账户,推进绿色低碳信息共享,衔接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碳普惠、碳市场、自愿减排市场等。
企业碳账户如何构建。企业碳账户的创建由数据采集、碳核算、评价贴标、产融对接这四个环节构成,最后配套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
1)数据采集,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由政府部门主导率先开展了企业碳账户数据采集工作,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和安装采集终端等。
2)碳核算,湖州、衢州等地发布了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指导企业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核算。
3)评价贴标,根据碳排放强度、碳效数据对企业进行评价和贴标,以衡量企业碳排放表现。湖州、衢州、广州等地尝试了工业碳效码、碳征信报告、标准化碳信用报告等贴标工具。例如,湖州对工业企业在全工业所处的碳效水平分为低碳、中碳、高碳3个等级,对企业在所处行业的碳效水平则分为5个等级。

二、企业碳账户扩充金融服务新场景

08

开放创新

图表 3: 基于企业碳账户的金融产品创新

4)产融对接,各地通过出台支持政策、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碳账户对接相关业务。如衢州依托”衢融通”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碳征信e报告,并采用碳金融e超市的模式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线上对接。

银行 产品 具体情况
兴业银行湖州分行 双碳贷 根据“碳效码”对企业的不同评级,提供不同的融资支持。若评级为“低碳”,提供“低碳贷”授信支撑,而对通过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升碳效水平的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则提供“碳效提升贷”授信支持。同时,不同碳效等级也将体现为差别化的利率定价。“碳效码”推出不久后,兴业银行湖州分行就给当地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一家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发放了1300万元和2480万元的“双碳贷”,贷款利率比该行平均利率低0.5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绍兴分行 浙里碳效贷 节能减碳技改贷 在综合考量借款人实际经营、财务状况、资金需求和偿债能力之外,将工业碳效码作为客户准入重要依据,对优先支持类、适当支持类工业碳效码企业进行营销合作,充分运用工业维度、行业维度的碳效等级评价结果分档分类,实行差异化授信审批政策,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截至2022年6月,对碳效码企业合作87户,融资金额57.36亿元。

09

开放创新

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 工业碳惠贷 已服务企业53户(1级碳效44户,2级碳效9户),授信余额7.27亿元,其中,普惠小微企业34户,合计授信2.26亿元。
中国农业银行衢州分行 绿色减碳贷 工业减碳助力贷 依托衢州市“碳账户体系”,探索将碳账户、碳征信、衢融通等绿色元素融入现有的信贷体系,同时搭建贷款前中后全流程共8项33条碳账户应用机制,针对“深绿”和“浅绿”等级的工业企业,分别最低给予贷款利率减10BP和5BP的优惠政策,对纳入工业碳账户名单“浅绿”等级以上、亩均税收超过省市平均水平的企业,则给予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
民生银行 民生碳e贷 旨在解决中小微企业在低碳转型中存在的难计量、难评价、无收益、无激励等痛点,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低碳转型的普惠金融支持。包含四大服务场景:一是“低碳普惠”,依据碳评价数据,给予减碳效应优惠权益包,加强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二是“降碳融链”,依托能源大数据提供绿色增信,赋能供应商降碳提效,打造能源绿色供应链;三是“减碳通关”,依据降碳表现,助力跨境中小微企业向减排要效益,提升减碳收益;四是“节碳科创”,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依据其“碳账户”评价结果,打造全产品链、全周期、全场景优惠产品。

10

开放创新

浦发银行 企业碳账户 办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形成对应的碳积分,当积分积累到一定值将具有不同的等级权益,包括基础费用减免、快速审批通道、绿色金融资讯、绿色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
江苏银行 2021年8月 苏碳融 信贷额度利率与企业碳账户挂钩,内嵌的碳核算模型能自动核算碳减排量并纳入企业碳账户,作为核定授信额度和利率的依据。
江山农商银行 农业碳融通 将碳帐户运用嵌入信贷全流程,针对不同碳排放标签的企业,实施全流程差异化金融政策。截至目前,该行已为全市39家农业碳中和账户企业授信3.64亿元,贷款余额3.04亿元。

资料来源:兴业研究整理

11

开放创新

金融机构如何应用企业碳账户。一是扩充金融支持“双碳”的服务场景:银行基于企业碳排放强度和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相对碳效水平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比如授信准入、利率定价、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二是挖掘碳效水平低企业的节能减碳技改项目的绿色金融业务机会。三是作为核算工具,探索银行金融资产碳核算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进而促进银行调整资产结构,逐步降低资产组合的碳排放,走向碳中和。

三、个人碳账户推动碳普惠新实践

个人碳账户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应用平台,不同的政府和机构对个人碳账户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应用。
个人碳账户的创设与应用。
1)账户创设基础,个人碳账户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有效记录个人在办公和生活等场景中的碳排放量和减排量,由此建立完整的个人碳排放和减排数据库,最主要的环节是记录个人低碳行动所产生的减排量信息,准确定义和识别个人有效低碳行为。
2)数据采集,运营机构需建立完备、详细、有效、便捷的数据监测、收集、记录方法,以便快速准确地获取个人低碳行为数据,实现数据的可计量、可追溯、可验证。
3)碳减排计算,个人碳账户中碳积分的获取与累积源自个人低碳行为减排结果可以科学准确地核算,需要个人低

12

开放创新

碳行为减排方法学作为技术支撑。4)账户应用,挂钩各类碳普惠机制。应用场景方面,目前已覆盖绿色出行、线上业务办理、电子缴费、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植树造林、在线会议和二手交易等领域,还将在绿色政务、绿色信贷、绿色生活、绿色公益等领域继续拓展。奖励办法方面,主要涵盖礼品兑换、费用优惠、权益奖励和公益奖励等。

个人碳账户的碳普惠实践。根据主导机构的不同,个人碳账户主要可以分为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个人碳账户、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个人碳账户、以集团企业为主导开展的内部个人碳账户、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面对公众的个人碳账户等四大类模式的碳普惠实践。
1)政府主导模式,部分碳普惠平台包含低碳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可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参加碳普惠举办的低碳活动等场景,平台对用户低碳行为核算后给与碳积分,用户可以使用碳积分兑换相关优惠和服务,如兑换购物卡、乘坐公交、环保商品、景区门票等。
2)商业银行主导模式,部分银行通过量化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碳排放以及减排行为,按照一定标准给予个人对应的碳积分,以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绿色金融服务、兑换相关权益或参加公益行动等。
3)集团企业主导模式,部分大型集团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个人碳账户的开发和使用,通常是以服务集团内部“双碳”

13

开放创新

目标和行动为主,用户对象也主要为集团企业内部员工,产生的碳积分也主要在集团内部使用。如国电投针对集团内部员工开发的碳普惠平台,员工低碳行为获取的碳积分可以在平台换取物质奖励、公益活动证书等。

4)互联网企业主导模式,目前互联网企业基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天然具有较好的降碳属性以及良好的数据记录和使用环境,部分互联网企业或独自、或联合政府、或联合其他组织,开发出面向大众的个人碳账户产品,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全民减碳行动中,其中有代表性的个人碳账户产品包括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腾讯的低碳星球。

图表 4: 各商业银行个人碳账户普惠实践

银行 产品 具体情况
中信银行 中信碳账户 中信银行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中信碳账户”。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在用户授权后,其可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量化核算出对应的减排量。用户可以将减排量兑换为相应的积分,并用于相关权益的换取等。目前,“中信碳账户”已经具备包括账户开通、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碳排放计算器等基础功能应用,并识别和引入电子信用卡申请、电子账单、线上生活缴费等特色金融场景。未来“中信碳账户”将进一步开发包括绿色金融、绿色出行、绿色回收、绿色阅读等低碳场景,让民众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下享受低碳行为所带来的奖励。

14

开放创新

浦发银行 立体式碳账户体系 浦发银行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立体式碳账户体系,依托该体系,浦发银行可以识别企业和个人的碳排放情况,为有减碳、固碳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差异化的快速结算、更便宜的资金和更灵活的服务;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与绿色消费、信贷等挂钩的权益。个人客户通过如线上生活缴费、线下绿色出行等日常低碳生活行动,可以实现碳账户中碳积分累积,以此获得相应的权益等级和礼品兑换。
建设银行 个人“碳账本” 建设银行拟为个人客户打造个人“碳账本”,并基于个人“碳账本”提供不同的个人金融服务。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构建碳减排计算模型,在获得客户授权后,基于客户的各项数据,可以计算得到用户的低碳生活水平。根据用户“碳账本”中的信息提供差异化的信用卡提额及分期优惠、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在计算客户碳减排量时,所采用的数据包括内部数据(如手机银行生活缴费、TC缴费等)和外部碳减排行为数据(如乘车次数、线上办理政务业务次数等)。

15

开放创新

衢江农商银行 点碳成金贷
衢江农商银行面向个人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绿色金融行为碳减排量计算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分别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例如,授信提额方面,按照上述三个等级予以“30%-100%”差异化的综合授信提额;贷款利率方面,“深绿”客户给予优惠30BP、“中绿”客户给予优惠20BP。截至目前,衢江农商银行已对155户客户进行授信提额,授信金额3625万元,其中通过碳账户积分增信290万元。
平安银行 低碳家园 平安银行上线个人碳账户平台,采用碳减排量和绿色能量双重价值体系,其中,碳减排量可衡量客户绿色低碳行为对环保公益的贡献,绿色能量则是平安银行针对开通“低碳家园”个人碳账户用户的独立积分奖励,可用于兑换平台提供的相关权益。目前该平台支持公交出行、地铁出行、公共缴费、共享单车、新能源充电、高铁出行6大场景绿色行为积累碳减排量,此外,信用卡分期、还款、口袋扫码付等15种绿色行为也可积累绿色能量。绿色能量可用于兑换平安植树公益,未来还将陆续开放单车券、公交地铁券、数字藏品等更多绿色权益兑换。

16

开放创新

日照银行 个人碳账户平台
邮储银行 C邮记 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推出个人碳账户平台——“C邮记”,围绕绿色金融、绿色生活、绿色乡村、绿色公益四大低碳场景,打造城市和农村两种绿色生态,携手中国银联湖南分公司,记录用户步行、公交、地铁、数字人民币、线上贷款、绿色寄递、绿色电商等20项绿色行为并自动核算碳能量值。用户可以使用碳能量值进行奖励兑换,或者通过捐赠碳能量,加入黄金茶古树保护计划等公益行动。

资料来源:兴业研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个人碳账户相关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充分发挥个人碳账户在“双碳”工作中的作用,建议未来:建立个人减排核算标准,完善个人碳账户开设和使用制度,开发更多更有效的碳普惠机制,探索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

17

开放创新

“现在,我行已是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运营单位,在科技应用创新之外,在科技基础研究创新上也要有所作为,为我国金融科技自立自强做贡献。”
—— 吕家进董事长

18

理论前沿

依据本行基础技术前瞻性研究的要求,金科院组织开展芯片研发预调研工作,与海思、中科龙芯等芯片先进制造企业及行业专家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为更好了解国产GPU的发展,6月30日、8月17日在上海分行科技部及浦东支行、南翔支行的支持联络下,金科院牵头拜访两家沪上头部GPU企业壁仞科技及燧原科技。据预调研情况,当前银行同业暂未直接介入芯片设计与制造产业链,通过采购、使用AI芯片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模型的场景(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计算机视觉领域,语音识别等智能语音领域,语义理解、机器阅读等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应用场景)。华为、腾讯、百度、阿里等头部高科技企业均深度布局芯片产业,研发并推出不同类型芯片产品。
8月26日,美国政府禁止英伟达及AMD出口高性能芯片至中国(含香港),立即生效。本次禁售的英伟达A100、H100与AMD的MI250均为加速AI任务的高端GPU芯片(制程12nm以下、FP64双精度计算),主要配置于国内企业级云端数据中心,应用于AI模型训练和推理或高精度科研计算,例如天气预报、石油勘探、航空航天流体力学计算。因此,受美国对华限制影响,中国超级计算和云计算及相关产业发展短期内将受到阻碍。但长期而言,国产GPU及AI计算芯片厂商有望借此机会扩大市场份额、加速产品升级,持续提高加速计算GPU领域的国产化比例。

芯片研发预调研:探索新型基础设施

作者:总行金融科技研究院

19

理论前沿

面对芯片产业当前形势,金科院牵头成立科技管理部、数据管理部、科技运维部、兴业数金等科技条线人员组成算力芯片技术研究工作小组,探索新型技术架构、芯片新势力与人工智能、云原生等敏捷基础设施的结合,为后续本行算力中心建设提供指引与参考。工作小组已分别邀请华为、百度、寒武纪、燧原科技四家企业深度交流国产通用GPU的研发与应用。下一阶段,工作小组将组织开展国芯+国产算力相关芯片验证性适配工作,进行验证模型性能测试,并同步研究算力相关芯片的技术市场情况和产业链情况,结合测试情况形成产业报告。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总行金融科技研究院黄杏(011410)

20

理论前沿

隐私计算:构建银行业数据流通新生态

作者:侯筱莛(893096)

一、谁驱动了隐私计算的发展?

数字要素进入发展大周期,数据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被视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释放要素价值的关键环节,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交换流通成为重要趋势,其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流通存在三个问题:数据权限的界定不明确、数据流通的安全风险高、如何保障流通过程的安全合法仍较难把握。为解决这些难题,“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成为了技术突破口。
2014年至今,国家层面不断推动数字要素的流通基建,全力支持数字化发展与转型。

图1:2014-2022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进数字化发展

21

理论前沿

与此同时,为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法也相继出台。这无形之中为大数据发展增添了一定难度。为了在数据充分使用和用户隐私合法合规之间找到平衡,隐私计算应运而生。

图2:2018-2021年,国家出台相关法规保护数据信息等安全

二、隐私计算是什么?

隐私计算是面向隐私信息全生命周期保护的计算理论和方法,是隐私信息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时隐私度量、隐私泄漏代价、隐私保护与隐私分析复杂性的可计算模型与公理化系统。

22

理论前沿

从上述定义看,隐私计算是一个较大的范畴。从应用的角度讲,隐私计算涵盖了信息在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处理过程中,各信息处理方基于隐私评估与保护的所有内容;从技术角度讲,隐私计算不是单一的技术,往往综合应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密码学、集成电路等多领域技术,达到隐私保护的全部或部分目的。隐私计算中主要涉及的三种技术: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
(一)多方安全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MPC):“敏感数据不出库但可计算,一组基于密码学的安全协议。”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于1982年通过突出和解答百万富翁问题而创立。MPC作为密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为数据安全融合而生的技术。
(二)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FL):“多方联合学习一个模型,数据不动模型动。”又名联邦机器学习、联合学习、联盟学习等,实现在本地原始数据不出库的情况下对中间加密数据的流通和处理来完成多方联合的机器学习训练。最早出现在Rakesh Agrawal 和Ramakrishnan Srikant 在Privacy-preserving data mining论文,2016年由谷歌首次提出“联邦学习”概念并进行相应的工业落地。
(三)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TEE):“以可信硬件为底层技术的方案。”通过硬件方法在CPU中构建一个安全区域,保证其内部加载

23

理论前沿

的程序和数据在机密性和完整性上得到保护。它是Global Platform(GP)提出的概念,是与设备上的Rich OS并存的运行环境,并且给Rich OS提供安全服务。它具有其自身的执行空间,比Rich OS的安全级别更高。目前主要的TEE技术方案包括Intel SGX、AMD SEV、ARM TrustZone,国产芯片有海光CSV、鲲鹏FT-TrustZone、兆芯ZX-TCT。

三、隐私计算如何影响数据流通技术?

数据流通技术更迭,从传统模式下的数据包、API传输开始:

图3:2010年前,数据的流通须通过数据交易平台介入,进行离线的传输;
2010-2020年间,明文数据接口成为主流,实现线上日调用量上亿的传输

24

理论前沿

伴随大数据时代发展、隐私保护相关法律的出台,传统模式下的数据传输面临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明文方式提供数据方式不符合新法规,无法将数据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采用API的方式,将明细数据进行汇总加工以后提供,符合的法律规范但又无法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要求。隐私计算为此提供了答案:既可以用明细数据建模,又不暴露隐私信息。通过协议或算法使得数据计算服务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挖掘数据价值,真正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数据定制化,隐私计算带领数据传输技术进入新时代——“隐私计算+时代”。

图4:2021年至今,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传输,将加密数据的建模结果回馈给企业

25

理论前沿

四、隐私计算如何影响银行业?

金融行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金融机构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既要守护客户隐私,又要利用数据。面对这种需求,隐私计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平衡工具。

图5:隐私计算的银行业务应用场景

26

理论前沿

在银行常见的业务场景中,数据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隐私计算解决和改善的银行业务基本分为四个方面:通过对中小微企业的身份核验,提供线上融资服务,利用隐私计算及联邦建模技术实现对融资的风险控制,提供更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务;通过建立基于多维数据的用户画像产品,运用智能判断规则更精细化地实现智能营销;通过梳理银行卡开户欺诈产业链路,研发反欺诈模型,增强银行智能反欺诈策略;通过用户信息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实现对银行的智能风险控制。
2020年底以来,央行先后出台两份金融行业标准——《多方安全计算金融应用技术规范》《金融业数据能力建设指引》。此后,各大头部银行都加快了隐私计算布局。

(一)普惠金融:交通银行-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案例 

图6:基于多方安全知识图谱计算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27

理论前沿

(二)智能营销:建设银行-集团内部速盈客群价值提升案例 

案例中利用了多方安全图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惠民服务和中小微企业融资两大类场景切入,数据融合应用,结合风控平台结果,为客户鉴权、增信,运用在线金融工具实现信贷业务申请、审批、签约的线上操作,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交银e办事”服务。交通银行“多方安全计算平台及场景应用项目”利用多方安全图计算等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开户真实性意愿审核的辅助手段,是纸质材料、现场走访审核的补充。其中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多方安全图计算数据、模型及反馈结果的应用;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建模和反欺诈相关信息;上海富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多方安全计算及图计算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搭建。

2020年下半年,由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大数据智慧中心牵头,建信金科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建行集团子公司建信基金,利用隐私计算技术进行了集团一体化建模探索,参与联合建模的双方在生产环境中验证了隐私计算技术在金融产品智能营销场景下的可行性。

28

理论前沿

在生产环境中,利用真实的业务数据进行了基于用户特征维度拼接的纵向联合建模,综合客户基本信息、客户金融属性、产品特征等几十维数据特征,针对用户对产品的偏好情况进行模型训练及预测,针对“速盈客群价值提升场景”,实现跨双方隐私计算纵向模型建立,定位目标客群,助力建信基金侧的客户价值挖掘和提升;在实际的营销中,针对评分前5%客群的响应率相对于单边模型提升34%。

(三)智能反诈:工商银行-反欺诈联合建模案例

图7:建行云环境部署示意图

2022年9月,由隐私计算联盟(PPC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CCSA TC601)共同举办的“隐私计算金融反欺诈应用”沙龙成功举办。会上,工商银行金融科技研究院介绍了隐私计算在金融行业反欺诈等场景的应用。

29

理论前沿

从数据层面分析,运营商特征具有一定前验性。在运营商侧,对公安部通报案件发现诈骗分子的异常行为及逆行分析(如更换手机设笛、异地联网等)更加便捷,可以提升银行的风险发现能力;企业欺诈特征涉及大量隐私数据,无法通过明文方式直接共享数据。
 从建模方案出发,项目应用联邦学习技术,联合工行侧样本标签以及近百个样本特征,以及运营商侧超50个数据特征,在数据互不出库的基础上建立工行手机银行登录行为异常识别模型,旨在通过本次数据合作验证提升银行内部模型效果,更早地抓出可疑客户,并为进一步分析欺诈风险和优化区欺诈模型提供决策支撑。

图8:工行与运营商智能反诈联合建模方案

30

理论前沿

(四)智能风控:招商银行-法人风控案例

图9:信贷反欺诈模型的评分效果

招商银行与中国银联合作,利用招商银行内风控建模数据和银联建模数据建模,优化招商银行风控模型。在行内已有的风控模型入模特征基础上,增加银联C端和B端的数据进行补充构建离线联邦模型,主要沉淀企业主行外模型以及企业主消费能力模型,用于企业风控场景,和存量企业客户违约推理。
该案例利用银联全国性数据,扩展银行风控模型入模特征,提升银行现有风控模型效果;在遵循数据信息保护的前提下,在对公风控中通过联邦学习的方式,与其他机构进行合法合规的数据合作探索。

31

理论前沿

近期,由数金公司数据服务中心数据基础技术研发团队开发建设的兴业银行隐私计算保护平台项目一阶段已成功上线。兴业银行隐私计算保护平台利用隐私计算及联邦学习技术实现了可视化联邦建模以及在线隐匿查询、隐匿求交服务,相应场景也在建设当中。

欢迎对隐私计算平台有兴趣的同事,对本行的隐私计算保护平台的功能、场景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图10:兴业银行隐私计算保护平台系统架构图

五、隐私计算技术在本行的开发应用情况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数据服务中心高海隆(890046)

32

理论前沿

元宇宙为企业打造数字化未来提供了全新的方式。然而,新兴的元宇宙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架构和技术创新领导者必须了解元宇宙的范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在和未来的潜力。

分布式数字身份:推动构建新型数字信任体系

作者:王帅(892562)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传统身份有了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数字身份,除自然人以外,机构组织、智能设备、虚拟网络都可以作为实体并拥有数字身份,这些实体作为数字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数字生态。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身份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显得愈发重要。传统数字身份基于中心化方式管理,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互联网巨头依靠平台效应垄断市场,利用用户数据作为护城河,产生了大量价值,但用户并没有对自身的数据拥有话语权和价值收入;在利益驱使下,围绕用户数据发生的非法收集、数据泄露和买卖行为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用户利益。
2021年11月,《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从法理高度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支撑,并对个人信息过度收集、数据垄断、安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规制。与此同时,公众已逐渐开始关注身份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并增强维护自身数据所有权、控制权和使用权的诉求。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新的数字身份体系。

一、 传统数字身份痛点

33

理论前沿

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共同驱动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字身份形态——分布式数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相对于传统中心化数字身份,分布式数字身份通过密码学、分布式账本、可验证凭证等技术,将身份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归还给用户,其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安全性,分布式账本避免了用户身份数据被单一中心化机构所控制,用户身份信息不会恶意泄露并且信息的提供符合最小披露原则;二是身份自主可控,用户可自主管理其数字身份,并控制身份数据的分享,无需依赖于第三方;三是身份的可移植性,身份所有者能够在多种场景下使用其身份数据,无需依赖特定的身份服务提供商。
分布式数字身份的发展普及,有望使得数字身份跨入“自主权身份”阶段。在该阶段,用户以“身份钱包”的方式实现自我主权身份,身份数据存储在个人设备或授权托管的云端。用户对自身各类身份信息和凭证拥有所有权,而不依赖于任何组织、机构或其他实体。用户在知情和授权条件下主动发起的数据共享,不仅满足法律法规要求,而且能够实现数据的精准流动和安全共享,最终推动数据在全社会的安全共享。

二、 分布式数字身份(DID)

34

理论前沿

作为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万维网联盟(W3C)于2019年发布了首个分布式数字身份DID标准规范,定义了身份标识符格式、描述文档以及身份凭证的生成、出示、验证等流程,覆盖了数字身份和凭证管理的全生命周期,使得DID朝着规范化、标准化迈出了一大步。W3C DID标准结构如下图所示:

三、 基本原理

图1:DID标准结构

DID规范定义了身份标识符(DID标识符)及相应的描述文档(DID文档),该规范可用来标识人、组织、物品、抽象实体等任意主体。其中,DID标识符是一个特定格式的字符串且全球唯一(类似于身份证,如图2所示),用来代

(1)DID规范

35

理论前沿

表一个实体的数字身份;每个DID标识符都会对应一个DID文档,文档为JSON格式,主要包含了与DID验证相关的密钥信息和验证方法,用以实现对实体身份标识的控制。

图2:DID标识符

需注意的是,一个实体可对应多个DID,实体在通过注册申请后可获得一个或多个DID标识,不同DID标识所代表的身份之间互不相关,有效降低了身份信息之间的耦合性。总的来说,可以将DID看作是一个键值数据库,DID标识符当作键,而DID文档则是对应的值,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如图3所示。

图3:DID标识符与DID文档对应关系

36

理论前沿

DID标识符和DID文档本身并不带有任何个人身份信息。若将DID绑定到现实世界的某个实体,使得这个实体拥有与该DID相应的证明(如驾照、结婚证、学位证书等),则需要通过可验证凭证(Verifiable Credential,VC)技术来实现。
可验证凭证(VC)是由凭证发行人作出的一个声明或由多个声明组成的集合。凭证包含标识符以及用于描述凭证属性的元数据,如发行人、有效期、用于验证目的的公钥等,元数据由发行人签名。可验证凭证是一组不可篡改的声明和元数据的集合,可通过密码学技术证明谁是凭证的颁发者。

(2)可验证凭证

分布式数字身份系统的参与者包括:
凭证持有者:可以是各类实体(个人、组织,甚至仪器设备),拥有一个或多个数字凭证
凭证发行者:拥有用户数据并能出具证明的实体,如政府机关、行业协会、司法机构等。发行者创建可验证凭证,并将凭证发送给持有者
凭证验证者:接收一个或多个凭证并进行验证,验证成功后为凭证持有者提供相应类型的服务

(3)系统参与者和工作流程

37

理论前沿

数据注册表:数据注册表是用来创建和验证身份标识符、密钥和其它数据的基础设施。数据注册表可采用集中或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账本等技术。
如图4所示,可验证凭证流转模型的工作流程为:首先,凭证发行者根据身份持有者的请求签发一个或多个可验证凭证;其次,身份持有者将可验证凭证保存在凭证存储库中(如数字钱包、云服务等);再次,身份持有者根据验证者需求,自主提交凭证给验证者进行验证;最后,凭证验证者在无需对接凭证发行者的情况下,通过检索分布式账本中的身份注册表,即可确认凭证与提交者之间的所属关系,并验证身份属性声明的真实来源。

图4:可验证凭证流转模型

38

理论前沿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涉及大量的企业交易信息、贸易背景信息、物流信息等,数据敏感性高,存储分散且复杂,真实性难以核验。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和可验证凭证技术,能够实现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匿名凭证流转——凭证由融资企业向背书方(核心企业或上游企业)申请,并提供给金融机构进行验证。基于凭证的密码学属性,金融机构无需依托凭证流转者(融资需求方)即可确认凭证来源并信任凭证内容,从而方便开展信贷业务。
开放银行:分布式数字身份有望解决开放银行向谁开放和安全身份认证问题。基于分布式数字身份可以形成开放银行生态中用户之间信任建立与传递机制,降低信任关系的建立成本和机构合规风险,减少用户身份与权限认证的时空限制。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对可信声明等在开放银行生态中的流通过程进行存证,有望建立一种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和身份范式来支撑开放银行的用户体系。
数字版权保护:线上数字内容往往会面临一系列的版权纠纷,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及数字身份自主可控的特性,可有效解决数字内容版权保护问题,实现多方信息的实时共享、版权认证、交易维权,促使数字资产合法合规流动。链上参与者通过使用DID技术,使得作品具备唯一标识,著作权经过认证后,成为不可篡改的链上凭证,可以作为举证、流转的声明,应用于资产确权、数据定价、流转监测以及侵权取证等场景。

四、 潜在应用场景

39

理论前沿

物联网及边缘计算:物联网设备通常分布在不同地域,采用多种方式接入网络,这也使得其编码标准存在多样性,具有较高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使用DID技术为物联网设备分配全局唯一标识,并结合厂家生产信息、物联网运营商以及设备的所有权信息,为设备颁发凭证,赋予设备可声明、可验证的自主身份,即可在区块链上实现设备身份和数据的高效分布式认证,有效保障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对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确权、计价。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应用创新中心王帅(892562)

40

理论前沿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技术更为先进、数据更为丰富、客户追求极致体验的世界。未来的银行必须有更加高效的研发、更加智能的决策、更加多元的交互方式,服务客户,才有生存空间。”
—— 吕家进董事长

41

应用前沿

更高效的研发:DevOps能力体系建设

作者:陈庆(892786)

DevOps与敏捷密不可分,可以理解为DevOps是敏捷的进化。敏捷宣言发布后,敏捷成为一场运动被迅速地推广和应用。早期的敏捷专注的还是研发交付阶段,站在业务的角度,它的目标是帮助产品和研发团队提升敏捷响应能力,达到“更早地交付价值,更灵活地应对变化”。2009年,越来越多的IT专业人士开始摈弃传统的瀑布方法,转而拥抱非线性的敏捷方法。他们实现敏捷方法的途径是,让每个开发阶段独立,在早期就把持续测试纳入进来,并且把持续测试贯穿在整个部署周期中,从而提高了效率并减少了风险。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它使得开发者可以基于他们收到的持续反馈而在部署到生产环境前做出快速的变更。虽然敏捷方法通常增强了部署,但是在到达部署的时候,流程中仍然存在着脱节,因为在部署中依然采用的是瀑布方法,这减慢了交付,并且把测试留到了这个过程的最后,而这个过程错误的划分了所有者关系。它带来了交付周期中的巨大瓶颈,因为如果在接近部署后期时发现一个问题,那么开发人员需要从头来过。
随着制造业精益思想的出现,它聚焦两个方面的目标,即价值交付过程和价值本身。精益思想现已超越了其诞生的制造业,深刻影响了各个行业,这其中也包含产品开发。事

一、为什么会有DevOps?

42

应用前沿

实上,主流的敏捷开发方法都直接受到了精益思想的影响,遵循精益的基本原则。

最初,敏捷和精益思想都还只是关注开发侧的实践和行为,运维并没有成为关注的重点。但是,光有系统开发是不够的,开发完的系统必须即时顺利部署,并连续稳定运行才能够实现价值。而传统上,这部分是由运维负责的。从价值的角度,开发加运维才构成相对完整的IT 价值链。在传统的IT 组织下,开发团队(Dev)和运维团队(Ops)之间诉求不同,即开发团队(尤其是敏捷团队)追求变化,运维团队追求稳定。双方往往存在利益的冲突,比如,精益和敏捷的团队把持续交付作为目标,而运维团队则为了线上的稳定而强调变更控制。部门墙由此建立起来,不利于IT 价值的最大化。
2009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二届Velocity 大会上一则演讲《10+ Deploys Per Day: Dev and Ops Cooperation at Flickr》中,来自Flickr的Allspaw和Hammond 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开发与运维之间的各种冲突:如“It's not my code, it's your machines!”,深刻反映了Dev和Ops关系的现状。接着他们演示了如何消除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的壁垒,双方通力合作,借助工具和文化的改变让软件的发布和运维变得持续和高效。这次演讲是DevOps 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为了更快交付和实现价值,必须弥合开发和运维之间的鸿沟,并给出了解决方案——需要在文化、工具和实践方面的系列变革。

43

应用前沿

同一年,比利时独立IT 咨询师Patrick Debois受此演讲启发,通过透视在开发和部署中的这种脱节并理解在软件交付的全部方面都拥抱敏捷所带来的好处,Debois想到了DevOps的理念,把开发和运维嫁接起来,同时采用由敏捷和精益所扩展出来的最佳实践和原则,那么就有可能极大地提高效率并且降低交付的风险。他组织了第一届DevOpsDays,DevOps正式登上舞台,DevOps 的理念开始流行,其相关的工具和实践也快速发展。
今天,DevOps已成为企业数字化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对IT交付和运行的基本要求。当我们重新回头看看敏捷宣言12条原则,我们会发现,作为软件交付的流程末端,把Ops当做“客户”是十分合适的。在IT部门提升“个体和互动”,加强“客户合作”,一起“响应变化”,部署“工作的软件”实际上就得到了DevOps。DevOps发展的同时,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了企业界的共识,大部分企业数字化框架都把DevOps作为最核心的能力之一,DevOps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力求提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必然选择。

二、DevOps是什么?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之下,IT 不仅要保证产品的开发和交付,系统部署和运行同样重要。DevOps到底是什么?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DevOps只是Dev(开发人员)+Ops(运维人员),它继承了敏捷和精益开发的理念,又补上了运维的部分,但DevOps 绝不是开发和运维的简单叠加。

44

应用前沿

从2009年首次提出其概念发展至今,DevOps的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包括组织文化、自动化、精益、反馈和分享等方方面面。总的来说,DevOps是一组过程、方法、工具和文化的统称,它强调团队赋能、跨团队沟通和协作以及技术自动化,每个人都秉承DevOps理念,建立DevOps文化,依托各研发、测试、运维支撑工具,通过使用CI/CD及自动化技术,打通各研发实体关系,有效落实研发规范要求,建立端到端的研发交付过程,从而助力业务价值更频繁、高质量的交付,形成组织的良好实践。DevOps不局限于敏捷研发,实际上支持敏态和稳态双模;它强调研发支撑的基础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其先进性,更好的支撑每一个环节;需要通过配套的规范和指引,降低工具的使用门槛;需要打通工具之间的壁垒,强调协同,建立可追溯的交付链;并且通过度量分析,助力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研发质效。

三、本行DevOps能力体系建设

本行DevOps的核心理念强调:首先,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保持一致,在能够理解无歧义的、开放和一致性的沟通所带来的力量,能够理解业务目标的基础上,识别出软件开发、IT运维和QA等是如何相互依赖的,从而进行跨团队、跨部门协作,建立各个角色之间的协作文化;其次,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水线,提升自动化水平进行快速部署,通过提高发布的频率和速度,不断得到快速的反馈,早期发现问题,DevOps团队可以快速地改进产品,快速发布新功能

45

应用前沿

和修复缺陷有助于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质量和可靠性、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等实践可确保变更正常运行且安全无误,从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同时,监控则有助于团队实时了解性能。通过将安全性集成到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管道中,实现安全左移,通过将主动安全审计和安全测试集成到敏捷开发和 DevOps工作流中,可将安全性植入产品内。进而,通过引入度量,驱动持续优化和改进,提高研发交付质量和效率,提升组织工程能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此外,更快速更频繁地实践 DevOps,发布可交付成果的团队具有更高的品质和稳定性,他们会分担责任,协调工作,进而改善公司组织文化、提高员工的参与感。

46

应用前沿

作为本行技术中台之一,DevOps助力敏捷、稳态精益化研发交付团队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交付。2022年6月,兴业数金技术委员会发布了《DevOps能力实践指引》,具体包括16个能力,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技术栈的项目/系统提出了不同的能力实践要求,旨在进一步扩大本行DevOps能力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整体提升研发交付工程能力。
本行DevOps能力体系建设在不同层级都提供了支持。如图所示,在研发运维支撑工具层,提供组织级工具/平台,收敛技术栈。在DevOps应用层,一是以需求为视角建立需求流水线,可视化展示需求研发进展。通过需求管理能力融入DevOps,延申为BizDevOps,将需求流水线与DevOps各能力集成,自动化收集并展示需求对应的研发状态及研发成熟度;二是以研发为视角建立工程流水线,打通整个研发交付过程,标准化研发交付过程。通过安全能力融入DevOps,延申为DevSecOps,将工程流水线内置、集成安全能力,支撑安全研发左移,及早发现、控制、解决安全问题。因此,通过需求流水线(电子看板)、工程流水线(DevOps平台)配合而成的“双流”,整合研发运维支撑工具层各工具/平台,建立端到端、标准化、质量内建的的研发交付过程。在DevOps分析层,通过建立研发数据仓库整合数据,对研发质效进行度量分析,促进过程改进,建立研发质效指标体系,数据洞察驱动过程改进,持续提高工程能力、研发质效。此外,计划构建全生命周期的DevOps运营体系,支持,建立完整的DevOps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与进阶体系,以全方位支撑本行DevOps整体能力。

47

应用前沿

目前,DevOps研发支撑工具层已基本建成落地20余个工具/平台;DevOps应用层中,电子看板接入系统310个,DevOps平台接入系统310个。DevOps全能力实践推广今年已完成44个,累计完成81个,正着进行中10个。通过不断的在总行、分行、子公司等各个研发机构推广实践DevOps,本行工程能力精益化率已达到26.7%。此外,“DevOps技术部落”以“传播DevOps文化,落地DevOps实践”为使命,定期组织技术分享、培训交流、DevOps能力实践闯关、DevOps黑客马拉松等活动,为本行培育DevOps人才,推动员工DevOps能力持续提升。基于此,“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方法的规模化运用”荣获兴业数金2021年度技术贡献奖三等奖,未来也将持续推进本行DevOps能力体系建设。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技术服务中心李雪盛(890047)

48

应用前沿

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正向数字化时代的转变,推动物联网在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为金融行业创新提供重要的数字化方案和数据输入,智慧物联网系统应运而生。业务方通过智慧物联网系统接入和管理海量物联网感知设备,银行将获取到标准化、高可用、实时准确的生产经营数据,打造银行的第四张报表,为金融业务赋能。在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和技术开发,2022年9月,智慧物联网系统开发完成,正式上线!

作者:孙佳庆(893249)

智慧物联网系统能够作为全行新建及已建各项目的物联感知终端统一接入平台,建立统一的物模型,打破传统物联设备应用的“孤岛式”封闭管理状态,屏蔽来自底层硬件制造生的实现差异,上层应用仅专注于业务逻辑的新型物联应用开发模式,能够大幅简化物联网应用的开发难度与开发成本,缩短应用上线周期,全面提升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和运营效能。

一.智慧物联网系统功能亮点

>

更精准的决策:智慧物联网系统上线

49

应用前沿

1、设备兼容多——支持九十余种设备适配:系统可支持跨品牌、多协议、跨系统物联终端设备的统一接入,实现底层设备一站式管理。以摄像头设备为例,系统已完成对海康品牌的接入工作;以门禁设备为例,系统已完成了中识、千丁、海康等品牌的适配工作;在生物资产应用场景中,系统也完成了生物耳标的海尔数科、中农智联品牌的接入,实现0代码量接入。
2、设备接入快——多种协议快速适配接入:智慧物联网系统支持设备直联、网关代理、云云对接多种接入方式。提供多种协议接入、SDK接入。同时,智慧物联网系统为设备接入提供标准化的开发框架、开发模板,并提供完整的开发指南以及在线调试工具、设备模拟器等开发工具,有效降低开发难度,节约开发成本,实现设备快速接入,缩短应用上线时间。

50

应用前沿

3、应用编码少——抽象物理世界,实现“万物归一”:智慧物联网系统提供便捷、丰富的物模型管理能力,支持物联网设备模型的快速构建,高效实现海量物联网设备的统一管理,为上层应用屏蔽来自底层硬件制造商的实现差异,简化上层应用开发难度。以不同型号的摄像头为例,因其功能大体相同,故可建立统一物类型,实现统一管理。
4、云边协同好——边缘计算框架,实现云边协同:智慧物联网系统提供成熟的边缘计算框架,包括边缘节点管理、应用管理等服务,有效支撑业务侧快速构建云边协同的场景应用。边缘节点设备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上传、云端模型训练、模型下发与应用可实现AI边缘算法等边缘端应用,通过云边协同的整体架构,业务侧能够灵活、便捷地扩展创新应用。
5、数据安全保——平台统一认证,加固安全底座:智慧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认证服务,系统私有化部署在数金云,并运行在兴业银行内部网络,实现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设备的安全接入、支持设备身份鉴权与认证,通过云、管、端全方位的安全体系,实现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接入、安全传输、安全应用。

二、智慧物联网系统应用案例

1、生物资产监管应用(已对接)
智慧物联网系统自上线以来,已实现与生物资产监管平

51

应用前沿

台的对接,为多家分行的养殖融资服务提供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持。畜牧活体的物联监测设备种类与型号多种多样,每次对于不同制造商的同类设备都需要重复开发接入逻辑,代码复杂不易于平台管理,且对于系统的并发能力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挑战。在应用智慧物联网系统后,由智慧物联网系统统一接入并管理生物监测终端设备(如电子耳标、智能项圈、摄像头等),系统对同类设备只需一次接入标准物模型即可,由智慧物联网系统对底层设备进行统一纳管,为应用层的生物资产监管平台推送数据。借助智慧物联网系统的平台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单个项目的建设成本和建设周期,避免重复劳动力,满足各分行对于不同畜牧类型的物联设备的接入需求,打造个性化的生物资产监管解决方案。

2、智慧园区应用(探索场景)
兴业数金高度关注总行园区金融赛道的布局,并积极开

52

应用前沿

3、供应链金融监管应用(探索场景)
基于智慧物联网系统,结合仓库实际应用场景,通过摄像头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实现了流媒体的本地智能化处理,物联网传感器捕捉环境温度、湿度、气味变化,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异常情况,使AI守货实时在线,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货物的异常并触发告警,避免货物丢失风险,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构建起可靠的供应链金融监管应用。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应用创新中心陈创(890347)

展物联网在智慧园区应用中的预研与场景探索。智慧物联网系统能够快速、便捷地接入智慧园区中的跨品牌、跨种类、跨系统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例如用于智慧安防的摄像头、门禁、闸机,用于智慧物业收支的智能水、电、气表等,可解决复杂的底层设备接入问题,为上层智慧园区应用提供标准的物联感知数据支撑,多系统融合探索联动场景,赋能本行的园区非金融+金融服务。

53

应用前沿

作者:石广洲(892835)

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探索多元交互技术是本行探索“未来银行”的重要方向,也是践行数字化转型重点尝试的新技术之一。新技术新场景催生出了新的人机交互需求,数字人技术应运而生。通过数字人可以有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和发展,在数字世界中充分释放价值,有望在未来成为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与用户间最主要的一种交互方式,成为用户在虚拟数字空间中接触银行产品、银行服务的主要入口,为银行带来全新的流量机遇。多家银行先后引入数字人作为自己的数字劳动力,重点尝试在提高人机交互体验、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节约人力成本、增强品牌效应等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

一、 数字人产生的背景

数字人是指利用计算机数字建模技术,通过图形学、图形渲染技术、深度学习、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形成的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理解分析、表达输出等)、从多个维度模拟真人的数字机器人。
在外貌特征方面,计算机通过图形学、图形渲染技术可以模拟人物的外在形象,特别是模拟的超写实数字人具有人物外观仿真度高、栩栩如生类似真人的特点;在理解分析方

二、 数字人的概念及特点

>

更多元的交互:数字人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

54

应用前沿

在实际业务场景中使用数字人可以显著增强人机交互体验、替代部分人力实现降低成本、有效触达客户增强营销效果,进而充分体现数字人的应用价值。
(一)显著增强人机交互体验
人机对话交互应用一直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就像人类获取资讯的方式,经历了从报纸到收音机再到电视机的发展过程,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机对话交互也经历了从文本交互到语音交互再到多模态交互的发展过程。传统的文本交互简单快捷(如常见的在线文本服务机器人),但是用户体验冷冰冰,缺少情感;语音交互随呼随到(如智能语音客服和智能外呼机器人),但也缺少具象化体验。而多模态交互融合了语音、语义、视觉等多种AI技术,对人体的形态、表情和交互方式进行模拟仿真,打造出高度拟人化的虚拟形象,使机器能像真人般与人沟通互动,实现有“温度”的服务,增强用户的信任感和获得感。
(二)替代部分人力实现降低成本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近年来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增速

面,计算机通过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情绪识别等技术可以从多个维度理解用户;在表达输出方面,计算机通过语音合成、手势生成、面部表情生成等技术实现从多个维度向用户输出数字人信息。

三、 数字人的业务价值分析

55

应用前沿

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速,适龄劳动力资源持续短缺,劳动力相对价格保持较快上涨,企业的人力成本负担加重。数字人能够轻松应对庞大的数据信息,在数据迭代等情况下可以更快更轻松的完成业务知识升级,在部分场景下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服务。通过数字人在部分场景替代密集的人力资源需求,实现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或者将有限的人力应用在更复杂、更有价值的业务中。

(三)有效触达客户增强营销效果
在疫情和银行业间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数字人可规模化、可定制化、可复制化的能力可以有效触达理财经理覆盖不到的长尾客群,通过数字人能够推动改善传统环节流程、提升效能,可以大幅提升客户的业务体验,给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带来变革。同时营销数字人基于银行客户画像标签体系,精准洞察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直接触达客户并开展个性化营销,极大增强营销效果。

四、 数字人应用场景探索

因为数字人具备代替真人进行对客服务的能力,我们可以在政务大厅、展览大厅、银行营业厅等地方看到他们的身影,其也经常应用于车站和医院等的导航导览、导游和商品销售等的展览介绍、电商和直播等活动中的人机互动。按照应用场景或行业的不同,已经出现了娱乐型数字人(如虚拟主播、虚拟偶像)、教育型数字人(如虚拟教师)、助手型

56

应用前沿

(一)数字人应用在营业网点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可以将数字人应用在银行网点中替代或辅助客户经理完成对客服务。如新用户的风险评估业务,用户的首次风险评估必须在银行网点进行,并且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用户自己独立完成相关内容的评测,而实际情况为新客户首次进行风险评估缺少相应的经验,风险评估内容存在一些专业金融术语,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客户需要银行网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指导和问题的解答。为了解决该场景人力资源的不足和监管合规的要求,通过风险评估数字人引导用户完成风险评估全流程,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数字人可以实时解答用户对每道风险评估题目的疑问,并对整个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双录从而确保风险评估流程的合规性。通过风险评估数字人将客户经理从引导用户进行风险评估的流程中解放出来,极大降低了银行网点客户经理的工作量。
(二)数字人应用在专业的理财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可以将数字人应用在行内各个分支行理财经理培训场景中,培训内容涉及新发理财产品和新发基金产品的信息与特点、产品的推荐、营销技巧等,在每批理财产品或基金产品发售前,数字人针对新发产品的特点对理财经理进行培训,通过模拟客户的年龄、收入、投资等情况验证理财经理对某

数字人(如虚拟客服、虚拟导游、智能助手)、影视数字人(如替身演员或虚拟演员)等。下面主要介绍数字人技术在银行同业的主要应用场景。

57

应用前沿

个特定场景下对客的营销话术的合理性,并对营销话术进行打分,打分合格者方能通过本次培训。通过数字人培训师可以提高理财经理对新发理财、基金产品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增强理财经理的销售能力,提高理财经理服务客户的质量和效率。

(三)数字人为客户提供专业精准的财富管理服务
通过数字人可以为客户打造专属的金融服务专家,通过加入视觉和听觉维度信息,为客户带来耳目一新的用户体验,满足客户多元化体验需求,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千人千面”的服务。重点将数字人应用在智能交互的数字理财场景中,打造专业的数字理财专员,该数字理财专员不仅可以通过收集用户期望购买理财产品的特点如产品期限、起购金额等为用户推荐符合条件的理财产品,还可以对客户的历史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对客户当前的持仓产品收益进行分析、对客户的持仓情况进行诊断,并根据财富诊断结果引导用户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并给出相应的资产配置建议。营销数字人通过充分洞察并精准识别客户需求,打造“比客户更懂客户”的金融助手。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应用创新中心杨益明(890039)

58

应用前沿

RPA机器人应用已经覆盖了行内绝大多数总行部门、分行及子公司,在进一步全行业务推广的深入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不同条线、岗位、技能的业务专家,提供更贴近业务实践的场景,将RPA技术与行内业务流程实践更紧密的集成、融合,充分发挥BA+SA机制作用,切实落实数字化转型最后一公里建设。

更高效的业务:RPA机器人适用场景挖掘

作者:史良柱(890538)

RPA机器人适用的业务场景需要满足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或准则是机器人应用的前提标准,这些准则简单概括就是业务规则明确固定、大量重复,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考虑流程的稳定性、通用性,考虑需求采用其他技术方案与机器人方案的可比性。RPA机器人在联动不同系统及业务处理工具,代替人工进行系统值守等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当然我们现在通过引入更多的AI工具,使我们的机器人越来越聪明,处理场景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
那么如何挖掘身边的场景,使RPA机器人应用产生更高价值?做为一名在行内业务条线工作多年,又有幸加入RPA团队负责应用推广工作的跨条线工作者,以自己的应用经验同大家分享下机器人能解决的常见问题,希望能抛砖引玉收获大家的优质应用构思。

一、RPA常用场景概览

59

应用前沿

常用场景一:“大家来找茬”式数据治理。这类工作往往是突如其来、运动式的,比如监管要求、部门历史数据梳理。项目往往缺少系统的处理工具、无法批量的进行数据导入或者导出、处理的逻辑简单明确,但数据量庞大,检索不易实现。RPA机器人在实现上述功能时,可能在短期内根据处理逻辑替代人实现数据的更替、检索、导入或者导出。
常用场景二:为某一目的/流程,需要一个或多个系统交互获取数据/进行操作,通过RPA机器人实现一键操作。这类工作是日常流程中RPA机器人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业务人员应用引入机器人的目的是从纷繁复杂的系统操作中解脱出来,通过机器人的自动/半自动实现一键操作。实现的目的是通过机器人替代人进行系统操作,录入/导出数据,并登记台账/对导出数据进行整理。机器人能通过更细致的操作台账记录,对日常流程进行留痕操作。
常用场景三:机器人秘书,通知转达、流程管理。流程是基于人+系统联合进行驱动与推进,中后台管理部门,有许多场景需要通过催办、事后监督等方式跟进,联动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人员,进行流程管理。这类工作需要岗位负责人员,按时查看任务状况,及时通知待办任务负责人员,耗时耗力。通过机器人,对系统/邮箱等自动监控,获知任务列表,联动行内的Notes、微聊、短信等通知业务负责人员/业务操作人员,通过台账登记等方式进行台账管理。
常用场景四:行内已有多个解决相应业务需求的稳定数

60

应用前沿

据源,需要通过RPA+低代码的方式提供类传统系统服务。随着行内系统、数据集市、中台等不断地推进建设,业务部门对业务的支持数据源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由于业务需求迅速变化,系统建设往往滞后于业务需求。RPA+低代码技术的结合在本行有了很好的应用实践,本行兴魔方低代码平台已推出适配低代码服务组件,并在风险信息采集、反洗钱等场景应用落地。

(一)新建系统数据传输机器人
适用场景:数据治理/一次性作业
业务背景:某业务部门正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目标之一是“以全业务、全品种、全流程为目标,重塑业务系统群”,该过程需对新建系统完成各类数据初始化工作。一次性业务流程简单且重复,且挤占日常工作时间,耗时耗力。
机器人简介:机器人可通过下载原有系统的备案书、通知书、股东卡等各类数据文件,批量化逐个导入至新建系统,实现系统数据初始化,推进新建系统上线运行。
机器人价值和创新点:机器人充分发挥“桥接多系统数据孤岛,辅助推进新系统群建设”的作用,并形成模板化交付能力,后续可快速支持系统初始化工作。机器人半天交付,持续运行一周后下线,共处理约3000+个数据文件,节省约250小时,投入产出比达30倍。

二、RPA典型应用案例

61

应用前沿

(二)智能风控信息获取机器人
适用场景:兴魔方+RPA
业务背景:为减轻一线人员操作负担,通过RPA机器人实现总行智能风控系统上客户预警信息的自动获取,并更新风险信息采集报告。
机器人简介:机器人代替人工,登录智能风控系统,根据待查询客户名称,获取对应客户的各项行内风险预警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制作成报告。
机器人价值和创新点:引入低代码平台实现前台应用的快速部署:一次申请,按需采集。同时,通过解耦机器人与前台应用的方案设计有效提高了机器人的使用效率:RPA专注数据采集,低代码平台承担场景挖掘,实现了机器人单个许可证利用率的有效提升。

62

应用前沿

如想进一步了解,欢迎联系应用创新中心史良柱(890538)

63

应用前沿

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速递

使用微办公扫一扫
加入创新速递微聊交流群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