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视野VOL.3

其他分类其他2020-11-30
725

看/见/更/多/可/能

2020.11

VOL.3

Seeing more possibilities

视野

our
sight

目录

Contents

·01·

·02·

儒雅智慧,勤奋学习,超越自我,角逐未来

深度学习的体现

03

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及案例研究

07

语文项目式学习笔记 

14

主编:马长俊
副主编:徐然林
编写人员:杨明坤

01

深度学习

01

深度学习

·03·

·04·

深度学习是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者的自学,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理论,重新思考教学设计问题:
第一,“为什么教的问题”,即目标的重新设定;
第二,“教什么的问题”,即要达到目标,教师需要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或者教学内容;

第三,“怎么教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
第四,“教得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学评价的问题。
深度参与是深度学习的前提,而聚焦核心问题学生易于切入问题的关键,学生的分析、

讨论、探究、展示容易把握重点,不至于脱离主题,造成课堂的低效。因此聚焦核心问题教学更易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更利于学生深度参与课堂。

深度学习的体现

01

深度学习

01

深度学习

·05·

·06·

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重点,聚焦核心问题易于引导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深度思考注重问题的引导,通过问题的铺垫进行层层推理,进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能力

深度反思是深度学习的延伸,聚焦核心问题的特点以整体关联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反思是基于教师对学情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的系统设计。深度反思的关键是教学问题能否按逻辑关系形成问题链,是否按认识水平提供方法论,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解决个别、孤立的问题,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就不能及时引导学生深度反思。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要让学生体验并感悟参与的快乐,思考的深刻,反思的深化。另外,深度并非指盲目求深、求难,深度的把握是大多数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的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深度的关键在于适时点拔,时时参与,深度思考。而聚焦核心问题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倡有针对性、选择性的教学,能针对问题节点,引领学生深度参与,深度思考,深度反思
什么是深度思考?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有五方面的表现。

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对各种概念及其中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
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01

深度学习

02

大单元教学

·07·

·08·

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其中的不变的东西,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深度学习更多要迁移应用,有学习就会有迁移,甚至“学习就是迁移”“学习为了迁移”。“应用”则是“迁移”的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如果把学习活动看作一个闭环结构,那么“迁移”便在闭合处,既是学习开始的端点,也是学习结束的端点,从别处“迁移”来,又从这里“迁移”到别处去;“应用”也是如此,既是上一个环节学习结果在此处的“应用”,又通过“应用”开启着新的学习。如此,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随着活动深化而展现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都在“迁移与应用”中得以显现。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落实学生的
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混绕点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对象,这其中教师的高质量备课是关键,学期大备课、单元中备课、课时微备课;自主备课、教研组备课、专家指导备课;个备(初案)、合备(合案)、再备(个案)、复备(新案);具体备课内容: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叙写、达成评价、活动任务、主问题设计、流程设计、学程设计、练习设计、作业设计等。
照本宣科地挪用教材内容是低水平的备课,高水平的备课是能驾驭学段知识体系、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起点),得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关注学生的单元学习后达到的水平(目标),也就是学生独立、同学间合作后不能完成任务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其意义在于学生今天能在老师的助力下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变为明天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打下基础,也就说今天学校的学习为明天迈入社会,把学校知识与技能转变为迈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运用素养。而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区域,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即教学最佳区,是教学的活动区,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好的老师教学不是教知识,是基于学情,教在学生需要处,教在学生困惑处。很多时候谈及最近发展区时,会将目标定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但实际上,这样的目标不是在描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目标,那么这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而把目标定位于此,是低估了学生的智慧水平,放弃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未免有些浪费时间。

·10·

02

大单元教学

02

大单元教学

·09·

所以好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但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这时,学生发展的空间才宽阔,就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学生需要从教师的帮助中开窍,扩宽思维的空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将其从现有水平带到未来水平,而是应该让学生独立经历逐步、主动的活动过程,走向未来水平。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在未来水平阶段应该接触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在现有水平中能切入的材料。

大单元教学是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整体的活动组成部分,具有整体所具有的一切基本特性”从知识点到知识单元再到学习单元的过程,就像从“砖”到“房子”到“家”,要从知识点开始,建构成有知识结构的“房子”,再将其变成学生生活、活动的“家”,温暖的家,留恋的家。
大单元与课时的关系:课时微单元关注学习过程,是整体的活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仍是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而无论是哪一个课时,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让其保持单元的特征,即这个课时应该保有这个单元的一切基本特性。

各学科为什么要研究单元,从大单元与课时关系来看,必定大单元教学、大单元先于课时、大单元决定课时 、大单元认识课时、 大单元大于课时之和,当然,课时又是大单元的组成部分,没有课时,大单元很难落地。

单元整合、任务驱动,设计更有意义的
大单元教学

编者按

按篇目教学似乎已成为惯性,但活动单元的产生,单元目标的统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
今天就由江干区青年研究小组第四组的潘宁宁、杨瑜和刘飘飘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自己关于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和大单元设计的思考。欢迎各位小伙伴们对我们的观点进行评判和指正,我们相信,这会使我们一直走在热爱的语文之路上。

从单篇走向群文,从低阶迈向高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活动·探究单元集中性体现学生在大量实践中,运用策略,调动语言、肢体等形式对文本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探索语文规律。
在此基础和前提下,笔者建立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主要关注三个维度:基于课程、基于过程、基于学生。
在部编初中语文的实施下,教学内容围绕三维目标逐步从单篇走向群文、整本书,从实用性读写、文学读写走向思辨读写。
以九年级上诗歌活动·探究单元为例,通过群文阅读呈现系列诗歌:《沁园春·雪》 《我爱这土地》 《乡愁》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看》 。群文诗歌教学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立足于整体阅读和系统思考之上。依循诗歌文体的共性,挖掘作品的独立个性。
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群的形式驱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朗读、创作,推进学生能由低阶至高阶转变。任务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习的目标集中、明确;二是学习的步骤明确、具体;三是强调在真实场景中展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指向明确、序列推进、方法贯彻的学习任务促使语文学习的真实发生。
诗歌任务群分别是——任务一、自主欣赏,教师搭建策略支架,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五首诗,涵泳品味,系统地把握诗歌的特点;任务二、自由朗读,利用已具备的朗读技巧(停连、中印、节奏等),读出诗歌的情感韵味,形成个性化的朗读作品;任务三、尝试创作,在把握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利用诗歌的形式,针对一个对象,抒发情感。三个任务规划体现了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层级性,体现了从低阶思维(记忆、领会、运用)到高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的发展。

02

大单元教学

02

大单元教学

·13·

·11·

以上的任务设置体现了包括阅读、口语交际以及写作能力的多样化特点,教师需要研究让学生由浅入深、台阶式上升的教学思维导图,再切入细口对教学环节进行详细明确的加工。
第一步整体感知,由五首诗歌归纳文体特点,形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
第二步则通过分析、综合独立诗歌作品的个性教学渗透点。
第三步为评价、创造。因为语文情境中的高阶思维活动不是简单的思维体操学习,而是指向语言理解与应用的实践活动。
诗歌构成要素包含标题、字、词、句、节、分行分段、标点、节奏、韵律等;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分行分段的处理,标点的个性化使用;字词的聚焦包含意象、意境的勾勒,副词、形容词、语气词的把握。
以此确立诗歌阅读策略:1.把握感情基调,诗歌朗读、背诵(节奏、韵律);2.连接创作背景;3.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并进行画面想象;4.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5.语言形式;6.对比意味的关键词;7.连接同主题作品;8.译文比较;9.批注体会。
根据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要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来认识,即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中加以考察和把握。一是把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视作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二是在思维过程中必须把每个具体的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内来考察,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内外上下、纵横前后的联系和演变进行全面、立体、完整的考察。以诗歌的构成要素、文体形式和阅读策略为研究对象,建立诗歌教学的一般系统。

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思考

活动探究单元是以活动为主体、以探究为内核、以任务为引领的单元组织形式。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教材分别收录了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四种新闻体裁。这一单元中有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区别不同的新闻体裁,把握新闻的主要因素,还要尝试进行采访以及新闻稿的编写。
一、新闻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作业本进行了教学任务设计,在作业本中明确将阅读新闻的任务以关键词形式进行区分,包括消息结构、新闻语言、主观倾向、体裁对比、新闻背景和新闻引语,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将任务顺序进行了适当调整,我们认为不同体裁的对比可以放在最后,并且将主观倾向、新闻背景和新闻引语进行了整合,因为在作业本的内容中这三者的考查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做出了一些调整。
首先结合《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引导学生把握消息的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带来了自己家里的报纸,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熟悉的载体中迁移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新闻的语言时,可以通过《消息二则》和《飞天凌空》的对比阅读得出结论:新闻语言是客观准确的,也可以是生动有趣的,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选择不同的新闻语言。学习新闻背景时,重点抓

住课堂作业本上的一个提示:新闻背景即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只要学生能够理解这句话,基本上就能区分新闻当中的背景信息。但是学生对于主观倾向的把握相对比较困难,尤其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则新闻评论,从体裁和内容上,学生都比较陌生,所以在阅读时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了解相关的史实,在此基础上阅读新闻评论会加深理解和感受。在所有阅读任务完成以后进行体裁对比,学生的视角会更广,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二、新闻采访
在新闻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们希望能够将名著阅读结合起来,所以在完成新闻主观倾向这个阅读任务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揣摩斯诺在来中国之前的一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自选立场假设对斯诺进行一个采访。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根据书本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思考,根据自己选定的立场设计采访提纲。
三、新闻写作
为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将新闻写作的内容适当调整,等学生切身经历了秋游、运动会等相关事项之后,再进行新闻写作。但在写作之前,我们布置了相关采访任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小分队,每个小组要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以及写作目的,制定相关的采访计划,参考作业本内容设置采访提纲,完成写作。此后,还要根据评价量表对写作内容进行修改和整合,最终每个班级完成一份主题小报。

·13·

·14·

02

大单元教学

03

项目式学习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专题研讨学习心得

随着部编教材的投入使用,语文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明确的变化,最明显的改观就是单元整合教学,虽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倡导过大单元整合教学,但从来也不是理念上的引领和思想上的转变,部编教材的这一创新显然透露出语文课程改革自上层建筑到物质基础的改变,这也标志着大单元整合教学将成为未来语文教学的大势所趋,一线语文老师应当改变思想,顺应改革潮流,夯实课堂基础,将单元整合教学当成坚持研究持续研究的课题,使其发挥该有的功能。大单元整合下的新闻教学该怎么展开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在此,我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单元整合教学需要以单篇课文为依托,即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达成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比如,八上第一单元的新闻教学,关于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对应《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一课;关于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对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关于新闻题材,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对应《一着惊海天》和《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关于作者的主观倾向,对应《钟声》一课。所以从八上第一单元的课文设置来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还是非常清晰的,在做整合教学之前,目标、学情、重难点要把握准确。同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的新思路,同一个教学主题下的课文是不是可以整合到一起来进行学习呢?比如八上“动静结合”的古诗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采桑子》三首诗是不是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呢?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渔家傲》《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三首诗是不是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呢?能不能将八上所有的古诗在开学时候就做一个主题整合,就按照整合后的主题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们的知识点掌握会不会更扎实?
主题相同的课文教学,有利于设计活动情境来串联教学,现在语文教学强调与生活的关联,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一定要设计形式多样又符合学情的可操作性活动。这一活动不仅仅是指课堂上的活动,也包括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比如学习新闻单元,学生课下进行的采访活动,采访要点记录,采访报道分享等,就可以将直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我的思考是,如果是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活动,一定要下发步骤明确的任务单和评价标准,如果是小组活动,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负责人,小组内要有执行力较强的学生带领,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也要多样,如果是以课件形式呈现的话,那么是谁来做最后的整合工作?谁来做分享?谁来归纳信息整理?等等,只有对这些事情明确了,才能确保所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否则,活动的结果就只能是能力强的学生越来越强,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丝毫的提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在单元整合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前提,对学生课堂表现以小组评价为主,进行过程性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果;上课前在黑板上进行小组评价表,对于课堂学习中各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进行加分,记录评价过程,老师最后做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是,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语文学习状态及能力。

记四年级神话单元的教与学

项目式学习是一套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通过制作作品来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教学模式。它是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相比较传统的学习,它更注意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学期,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了神话单元的教学。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不仅要落实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而且更要指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在确定单元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后,用什么样的问题来驱动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我们认为一个好的驱动问题必须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指向本单元的本质性问题;
2.建立起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或冲突与争论;
3.问题设计有结构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在核心问题上探索;
4必须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可行性。

本单元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神话”。根据这个本质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这个驱动问题:2050年,地球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人类成立了“地球命运共同体”,作为人力资源官的你,请从《中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中聘任最适合的神话形象来分别担任共同体中的“农业部长”、“健康部长”、“教育部长”、“人类军队总司令官”、“环境部长”等职务。并请学生为所选聘的人物写下聘书。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把驱动问题和任务制成了一个小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激发兴趣。

当然聘书的设计也非常重要,这里面涉及了问题的结构。在聘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更注重学生在聘书的写作时能够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双达标。
设计驱动问题是项目式学习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才是关键。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既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高控制性课堂,也不是放任的没有老师主导的课堂。基于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的课堂:
1. 是教师提供支架和和资源支持学生进行任务探索的课堂; 
2 .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梯度的任务的课堂; 
3 .是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演变并建立起有效评价的课堂。

悦目临窗校长日记
基于语文学科的项目式学习

·15·

·16·

03

项目式学习

03

项目式学习

我们把驱动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介入到每节课当中去。根据子问题,我们或是把单元中所有的课文进行整体学习,或是把几篇课文进行类比的学习,或是把一篇课文和相关材料进行关联性的学习。帮助学生通过一个个子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最终完成他们的驱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把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在课堂中逐一落实。

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们都能对神话有了自己的理解,对“英雄”这个概念有了自己的界定。有些同学还能对比中希神话,阐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英雄定义上的差异。
最后孩子们通过海报制作和交流的方式来完成驱动任务。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孩子们出项时候的表现。
学生在展示和交流自己想法和公共产品的同时,也在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过程。

驱动任务的完成标志第四单元的结束,但是在期中四年级语文口语测评中关联这个单元的主题,设计了不同难度系数的演讲题供学生选择完成。包括“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神话英雄,想象你和他为了帮助人类完成一件事而共同渡过的一天”;“结合具体的故事阐述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在神话英雄塑造上的异同点”;“结合具体的故事阐述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异同点。”
一个好的项目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最终还要看它:
1.是否让学生有真实研究的空间; 
2 .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是否能让不同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孩子都有进步。 
当然这对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研究也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机。

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
电话:87137996
邮编:611800
地址: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安康北路21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