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视野VOL.14

看/见/更/多/可/能

2022.3

VOL.14

Seeing more possibilities

视野

our
sight

目录

Contents

儒雅智慧,勤奋学习,超越自我,角逐未来

主编:马长俊
副主编:徐然林
编写人员:杨明坤

深度学习

01

“双减”政策

07

五项管理

10

项目式学习

12

01

深度学习

01

深度学习

·02·

·01·

一篇关于“深度学习”的干货好文,让你的
学习效率提高10倍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讲深度学习的干货好文。
读完这篇文章并好好实践,你就不会身处信息海啸之中却不知所措了。

人们的深度学习能力越来越稀缺

胡适的英语老师、民国时期自学成才的出版家王云五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是这样自学英语写作的:
“找到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以后,把它翻译成中文,等过了一星期之后,再依据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这个期间绝不查阅英语原文。
翻译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和不够精良之处。”
如此反复练习,王云五先生练就了扎实的英文功底,为日后的英语教学和出版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个科技、信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年代,有限的学习条件迫使人们静下心来转向这种深度学习。
时间拨到百年之后,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变。
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信息丰富时代,新奇有趣、轻简浓缩的知识随处可见,人们担忧的不再是无知识可学,而是学不完的知识。
时至今日,恐怕很少有人能像王云五先生这样主动静下心来深度学习了,甚至很多人认为,现今时代的学习已经不必如此“费劲艰辛”。
人们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让自己轻松地获取知识。
比如每天听一本书、参加牛人的线上课、订阅名家专栏或参加某某学习群……轻松高效,干货满满,只要自已持之以恒,就定能有所成就。
可惜的是,这种认知注定是一个错觉。
因为科技和信息虽然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巨变,但人类的学习机能并未随之快速变化,我们的大脑运作模式几乎和百年前一模一样。
更坏的消息是,“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方式”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深深地损耗着人们“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罗振宇在2017跨年演讲中曾提到这样一个事实:“用钞票和用微信、支付宝支付,有什么区别?”
表面是更快更方便;实质上,用钞票支付,是在理性决策;用手机支付,是在冲动消费。
购物,越来越不是理性的决策行为,用户用本能花钱,追求的是快感。

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得人们低层次的“原始脑”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高层次的“现代脑”功能则进一步弱化。
而深度学习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层次的“现代脑”。
商家已经看清了这一点,于是想方设法推出各种代读、领读、听读的产品,让人们瞬间体验到轻松获取知识的快感,并且产生勤奋的感觉。
而现实的情况是:人们越学越焦虑、越学越浮躁,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现在,更别说是一生了。
我隐隐约约看到这个世界正朝着两极发展:
一小部分知识精英依旧直面核心困难,努力地深度钻研,生产内容;
绝大部分信息受众享受轻度学习,消费内容。
就像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一样,知识阶层也在逐渐固化。
如果长期陷于错误的认知或习惯于轻度学习,一旦丧失深度学习能力,将很难打破知识阶层的限制,永远被困在认知低层。
深度学习的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在时代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那就应该尽早抛弃轻松学习的幻想,锤炼深度学习能力,逆流而上,成为稀缺,否则人生之路势必会越来越窄。

什么是深度学习?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01

深度学习

01

深度学习

·03·

·04·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
听书
自己读书
自己读书+摘抄金句
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自己读书+践行操练
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好一点的情况是自己读原书,但读完之后却不回顾或少有提炼总结,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
卿不见,几天之后就想不起来自己读了什么吗?
更糟的是,这种努力会导致盲目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的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的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初级阅读者不可避免会踩入这两个坑,而另一类浅层次学习的人数也不少。
这类人能够自己阅读,也做读书笔记或思维导图,但遗憾的是,读书笔记的内容往往是把书中的内容梳理罗列了一番,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纲。
很多人醉心于此,似乎自己对全书的知识了若于胸,殊不知自己只是“农夫山泉”而已——“我们不生产知识,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虽然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属于主动学习,但它仅仅是简单“知识陈述”,与高级别的“知识转换”有很大的不同。
更深一层的是,读书之后能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哪怕有那么一两点让生活发生改变,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从这一刻开始,知识得到了转化。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自己知道或做到是一回事,让别人知道或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信试着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向别人清晰地讲出来,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心里想得挺明白,讲的时候就开始语无伦次了,如果再让你把知道的东西写下来呢?你可能根本无从下笔。
请注意,这种困难才是真正深度学习的开始!
因为这必须动用原先所有的已有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
罗振宇在60秒语音中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
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个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缝合”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合知识”这一步,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另外,一些人有了一定的缝合,但缝合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得学习深度大打折扣。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毕竟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办法让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化下来,时间一长就会烟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迹。
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合”会相互形成巩固和循环。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也能明白你讲的东西。
可见,逼迫自己通过“获取高质量知识”+“深度缝合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去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这是我目前能够觉知到最高层次的深度学习了,也许还有更高级的,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能做到并做好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如何深度学习?

如上,深度学习有三个要素:
获取高质量知识;深度缝合新知识;输出成果去教授。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的安全感,同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难的处境,甚至还会“备受煎熬”。
但请一定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直觉的,一开始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人真正产生收获。
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改进。
1. 尽可能地获取并亲自啃读一手知识。
从读书角度讲,就是读经典、读原著,甚至是学术论文。
经典的一手知识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价值深度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
‍‍‍‍‍‍把精力集中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一手知识上,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干货幻念,虽然那些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
亲自啃读虽然更艰辛,但唯有亲历过才能感受到深度理解或认知产生的真正快感,比吸收二手知识不知道要爽多少倍。
读书这事最好不要请人代替,从长远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2. 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知识写出来。
每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
尽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角度去解释、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合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合。
所以在重构时只取最需要的观点就好了,其它无关的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
真正深度的好文,往往与原书没有太大的关系。
只是原书触发了思考,引用了案例,最后看来,读书笔记往往是一篇全新的文章,甚至创造了新的知识。
这个过程是渐近的,虽然刚开始说的好像都是别人的观点,但逐渐地就会衍生出自己的观点。
虽然起初会有些吃力,但只要持续练习,能关联的经历、观点、案例就会越来越多,对一个主题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
所以无需求快、求多。如有必要,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
当一个趋近你当前最好水平的作品打动了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收获远比每天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强得多。
我鼓励大家写作,是因为一旦能写清楚了,就必定能讲清楚。
而且文章具有复利效应,可以随时被他人读到,这样也间接地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3. 反思生活。
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水流一样经过我们,不会停留,如不留心,很难留下痕迹,就像最浅层的被动学习,留存率很低,缺少反思的生活难以产生深度。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他每天早上大约要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复盘反思,而且要求自己的员工也这样做。
他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阐述了反思的方法和好处,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受这个理念的影响,我从去年2月份开始,持续每天反思总结,有时几句话,有时上千字。
通过反思,我发现很多没想明白的事情在反思的时候想清楚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在反思的时候变清晰了,很多看似并不关联的事情居然找到了底层的联通……
持续反思让我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强,生活给我留下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或许这篇文章的立意与构思有很多要素也来自平日的反思。
如果让我推荐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我必推反思。

01

深度学习

·05·

·06·

01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好处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放弃浮躁,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说到,人的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才干”。
三个层次:
1. 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你读到医科博士,也照样不会做麻婆豆腐;
2. 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专业技能组成,迁移性要好一些;
3. 而到了才干层面,职业之间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牛人能够轻易地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跨界。
因为他们已经通过深度学习达到了某一领域的才干层面,而这些才干在其它领域同样适用,所以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能玩得转。
但反过来,如果你在一个领域从未达到过才干层面,当换到其它行业时,只能从底层的知识和技能重新开始,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学习能够帮助人们跨界,这毋庸置疑,同时它还能帮人产生灵感。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在去专利局上班的路上,看到伯尼尔钟楼时,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公交车以光速移动,那么从车上看钟楼的指针会不会是静止的呢?”
这个假设使得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狭义相对论从此走入人们的视野。
而另一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做了个白日梦,梦到一条首尾相咬的蛇,这条蛇成了他发现了苯分子结构的线索。
人们都惊叹科学家们的直觉和灵感,但假设爱因斯坦是一名理发师,凯库勒是一名管道工,他们就不会获得这些直觉和灵感。
因为只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入时,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出来,这些原理在现代脑科学研究中都得到了应证。
虽然我们不是科学家,但深度学习依然能让人更大概率地收获意外的惊喜。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能让我们在高处俯视,看到一般事物的更多关联,产生洞见,并且积累得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比如当我深度解读《超越感觉》,知晓正确思考的核心是让自己的主观认知尽量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后,我突然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字就有了全新的认识。
原来我党一直就是这样做的,再看看祖国近年的发展,如此大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真理是极其正确并重要的,而换作之前的我,肯定是看不到这个关联的。
不仅如此,如果自己在一些领域的认知深度积累得足够多,那么即便是面对影视节目、娱乐八卦、新闻热点这些“腐蚀”人们注意力的事物时,也同样能调动高级认知,把它们与有益的思考关联起来,产生比众人更深刻更独特的见解。
比如之前我带女儿去看电影《西游记之女儿国》,剧中女儿国国王与唐僧经历生死之后对他说:
“我做了一个梦,多年以后,你蓄满长发,和我一起慢慢变老,但是你并不开心!”
我立即感慨到,这就是“未来视角”啊,国王用未来视角俯视现在,然后做出了理智的决定,克制了自己的感情放唐僧西行。
因为我正好写过一篇关于未来视角的文章《用什么来拯救你的行动?》
换作以前,我肯定是对此无感的,而在女儿眼里,能看到的只是国王好漂亮,猴子好搞笑……
据我所知,很多严肃的成长者同样喜欢娱乐消遣,比如李笑来喜欢看电影,师北宸喜欢看综艺……
我敢说,他们身处娱乐时,依旧是“现代脑”在主导,不断地关联认知,而非单纯地满足“原始脑”的直接需求。
再延伸了说,热点娱乐并非没有价值,浮浅知识也同样具有意义。
但前提是:你需要先有足够的认知深度——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专注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说了这么多深度学习,那些专栏、精品课、听书等产品应该如何对待呢?彻底拒绝或远离吗?
我觉得并不需要,因为深度学习与浅学习其实并不冲突,浅学习也有其价值。
重要的是不要搞反权重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过程全部寄托于此。
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通过这些平台和他们保持连接。
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就像这篇文章,如果触动了你,也仅仅是为你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
最终能否获取深度学习能力只能靠你自己去行动,没有人能够替代。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02

“双减”政策

·07·

·08·

02

“双减”政策

褚宏启:“双减”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生态发生剧烈变化,资本大幅撤离培训市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87%,学校普遍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显著减少,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与过重作业负担总体上均大幅减轻,原有的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培训机构的关系格局被重新改写。但教育新秩序还远远没有形成,“双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从字面上看,“双减”减的是“量”,但最终目的是“质”,即提升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减负而减负,“双减”一定要坚持质量导向,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一、要有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思考和推进“双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必须从更上位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出发,去思考该减少什么、该增加什么、该优化什么,否则就是盲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的,甚至越减问题越多,陷入误区与泥潭。高质量的教育不是或者不只是培养出“会考试的人”,而是培养出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即人的现代化),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高质量的贡献。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必须能够促进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无效作业、题海战术、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就是把学生从片面发展、被动发展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通俗而言,教育目标的高质量体现在,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利益,培养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素养”,而不只是考试这“一时”所需要的应试技能。为了一时,牺牲一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既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强调重点发展。全面发展要求“五育并举”,但是,目前在一些学校出现了五育“摊大饼”的现象,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因此,只提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是不够的,还需要突出重点,找到每个“育”当中的重点,例如,培养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属于智育的内容,但是应该以创新能力为重点。重点素养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中关键的、至关重要的核心素养。要在强调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等的培养。
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双减”中作业的减量与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与核心素养对标对表,只有这样,“双减”才不是盲目的,才是目标明确且志向高远的。

二、要有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

不论是常态课讲授的内容,还是学校课后服务提供的内容,都属于课程内容的范围,这些课程内容要提升质量,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好吃有营养,应该少而精,要根据培养目标的重点来确定课程内容的重点,课程结构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能“两张皮”。课程内容要求体现鲜明的素养导向。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修订完毕,即将颁布,新课标的突出特征就是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一门课程的每一块内容,都是核心素养的延伸与细化。
课堂教学要提升质量,传统教育教学中,满堂灌、题海战术大行其道,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陈旧,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学生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营造安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积极创新。
目前的减负特别关注作业的减量与优化、特别关注课后服务供给,这种关注是必要的,但又是有欠缺的。实际上,作业与课后服务都是常态课堂教学之后的活动安排,都是“马后炮”。某些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于是课堂不行作业补,以作业取代教学、弥补教学,把课后服务变成学科教学的加长版。如果课堂教学质量高,教师讲得好,学生学得好,就可以少布置作业,课后服务就可以用于发展兴趣特长,学生的负担自然减轻。因此,作业之前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至关重要。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比通过减少作业实现减负,更为基本也更为重要。

·10·

03

五项管理

·09·

02

“双减”政策      

三、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变长,教师工作负担显著增加,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日常的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时间开展,这些对教师的体力、动力与能力均产生了影响。教师的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体力恢复也需要时间,保障教师的休息权、让教师得到必要休整迫在眉睫,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亟待落实。“双减”对教师的能力、动力、体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对教师能力提升的要求尤为迫切。学校成为教育主阵地,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去培育学生一辈子都需要的核心素养,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空前提升,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方式需要变革。
总之,推行“双减”政策,不能只是重点关注作业与课后服务问题,关注的重心应该转移,要更加关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教师素质等,只有这几个方面达到了高质量,“双减”的政策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落实“双减”政策 加强“五项管理”

铜仁市第五小学关于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和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五项管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工作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学生健康发展新格局,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就我校“双减”工作、“五项管理”措施告知您,请您认真阅读,积极配合,让我们履行好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家校携手共同努力,同心同行,一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1.减少作业总量;
2.提高作业质量;
3.强化教师职责;
4.减轻家长负担。
二、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1.解决家长上班时间无法接送的后顾之忧;
2.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图片
三、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1.坚持从严审批机构;
2.严禁资本化运作;
3.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
4.收费严格遵照政府指导价。
四、家长和社会如何配合做好“双减”工作?
家长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孩子言传身教的老师,履行好法定监护职责至关重要。
1.密切家校联系;
2.更新育儿观念;
3.营造融洽家庭氛围;
4.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

一、作业管理 

 为了进一步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减负”工作的指示精神,学校严格落实 1-2 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3-6年级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不用手机布置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我校教导处今年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要求各备课组书面自主编写,尊重学生学情,真正发挥差异性作业有效性分为: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基础题设计内容侧重在基础知识的呈现,侧重夯实学生基础,此题全员参与。提升题和拓展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学生可自主选择二选一,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选择全部完成。
学校给您的建议:
1.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自觉性。
2.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
4.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查出错后,让孩子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忆深刻,以免下次再犯。
5.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指导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示,让孩子思考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用类似题目让其巩固。
6.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督促孩子回家后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激励孩子坚持进行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
7.不要凭自己的感觉随意给孩子布置作业,加重孩子学习负担,不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孩子大量报兴趣班,占用孩子休息时间,增加孩子身体和心理负担。

二、睡眠管理

     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是良好精神面貌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前提。
学校给您的建议:
1. 了解科学睡眠知识,重视睡眠管理,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30.
2. 家长尽可能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孩子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不熬夜,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3. 教师每天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时与家长沟通。
4. 学校定期对孩子睡眠状况进行调查、监测。

03

五项管理

·12·

·11·

04

大单元教学

三、手机管理

学校给您的建议:
1.加强沟通引导。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防止孩子因为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在对孩子的手机管理上,应以教育引导为主,“疏堵”结合。
2.多陪伴孩子,积极培养孩子其他健康的兴趣爱好,防止在手机管理中出现“打、骂、摔”等粗暴行为,坚决避免发生极端事件。
3.培养课外兴趣,参与学生课外活动。家长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特长,如球类运动、乐器、书法等;节假日可以让孩子锻炼身体或参加公益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预防孩子沉迷于手机,也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4.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生活,指导孩子合理作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网络游戏沉迷和不当行为。
5.加强监督管理。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情况要承担起监督责任,希望家长行动起来,监督孩子使用手机情况。同时加强与学校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建议不要为孩子配备手机。

四、读物管理

学校给您的建议:
1.鼓励孩子认真阅读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书籍,让孩子从喜爱阅读入手,培养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做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
2.每天挤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享读书成果,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孩子终生阅读打下基础。
3.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走走,以国家推荐书目为重点,为孩子购买一些适合的书籍。

五、体质健康管理

体育锻炼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体育锻炼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和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增强学生体质,深化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学校给您的建议:
1.督促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增强自身的体质和疾病的抵抗力,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学习的根本保证。
2.叮嘱子女在锻炼与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要检查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并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3.告诫子女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既要克服困难,更要量力而行,加强自身安全保护。如子女确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体育运动,请家长及时告知学校和相关科任老师,以免影响正常的上课和体育锻炼,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4.请家长做好家校联系,保持通讯工具畅通。如学生有紧急伤病学校会及时通知家长,并将学生紧急送医。电话若有变更,请随时告知学校。

【体育教案】体育学科大单元整体教
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从大概念、大主题、大单元架起连接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课程改革的核心依旧是高质量课堂教学。
要从体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认知层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是改变6-8课时/学期的技术小单元教学,转向至少18课时/学期的主题大单元教学;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设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学习、练习、比赛、评价等结构化、进阶式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04

大单元教学

·14·

·13·

04

大单元教学

二、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困境

1.体育课上成中考项目训练课,学生被动执行训练,学习兴趣被扼杀。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体育教师奋战在体育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但是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放弃了现行的体育教材,中招考试考什么就在课上练什么的问题较为突出。若干年下来这一部分体育教师只会上中招考试项目的训练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建议内容和教材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却渐行渐远。而中学生三年面对这样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学习兴趣渐渐被磨灭,甚至谈体育课而兴叹,迫于考试却又不得不练习下去,处于煎熬的状态,与国家所提倡的体育教育标准和目标背道而驰。
2.忽视学生学情,急于提升成绩,导致部分学生成绩提升进入困难期。
每所中学生源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具备的体育技能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体育课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身体素质强,相应掌握了一些体育技能;相反,开展较差的学校,则学生基础薄弱,体育技能弱化。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一客观事实,在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开展无差别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提升。例如,篮球运球这个内容对于有些男学生来说早在小学阶段就完全掌握了,有些学生都能参与篮球比赛,灵活掌握了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等技术。
3.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顶层思考,教师无序执行,教学合力难以形成。
因为学校对教育课程没有逻辑化、规范化的整体构思和设计,导致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堆积,缺乏纵向的整体把握,致使学生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没有螺旋式上升的积累。例如,唐老师今年带的是七年级,那么唐老师在七年级的教学中依据中招考试项目教授学生足球运球、篮球运球等一些项目技能内容。可是到了八年级换成了李老师,李老师又会在八年级的教学中依据中招考试项目重复教授学生上述内容,像这种情况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体育课 程全局性的思考,没有系统的规划,如此简单重复课程内容,就难以从量变达到质变,体育组全体教师的 合力也不会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形成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螺旋式上升的积累。

三、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的策略

为了规范现行初中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站在升维的高度审视和构思体育学科课程搭建,以统筹细化和顶层思考为手段,把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学生的课堂之中。我们提炼出考试必备的关键技术和必备的关键身体素质,以步骤、层次、程度为标准,从“简、易”到“繁、难”分配到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中。本着科学创新的体育教学观念,以队列队形和大课间常规课程单元、基本身体素质课程单元、中招考试技能形成单元、学校或教师专长特色单元、教学机动单元为内容载体,以“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全面发展”为指导,对每学期的大单元组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论证。
1.队列队形和大课间常规课程单元。课堂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队列队形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开学初在体育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是保证上好每节体育课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大课间常规是利用开学初的体育课快速将大课间的内容、路线及要求灌输到每一位学生心间,形成传统,让大课间发挥提高体能促进技能发展的功能,达到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机构颁布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2.基本身体素质课程单元。学生身体基本素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特点共同构成的,培养好的基本身体素质不是单纯为了中招考试,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其他运动技能的基础,为达成学生健康成长和基础储备的目标提供支撑。所以这一部分的课程单元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练习难易度。同时,身体素质经过三年六个学期螺旋上升式的积累,在中招考试的素质类项目考试中定会脱颖而出。
3.中招考试技能形成单元。由于小学阶段升入到中学阶段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初中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起始点,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考什么练什么,忽略了技能形成的规律,一味拔苗助长。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中招考试的技能项目安排到三年六个学期中,既兼顾学生的技能形成规律,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技能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设计好课程,让教师把学生成绩的提升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让学生学好、练好,相信经过长期的课程熏陶,会在学生身上形成特有的体育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是高于体育中招考试的,成绩必然提升。
4.学校、教师特色课程单元。每个学校的特色技能形成课程都有它的特定使命和目标。因为多数学校所谓的特色技能形成课程都是校方领导安排的体育课程,既不是学生能上的,也不是体育教师想上的,所以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缺乏整体构思和顶层思考的。当然,由于中学升学压力大,有些学校不想搞什么特色,只想成绩提升,那么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单元交给任课体育教师来发挥他的主动权。通过这种形式,首先,可以调动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其本身的技能和专长;其次,横向多项目的课程选择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维度,加深学习深度;最后,学校可以逐渐积累建立特色技能形成课程的宝贵经验。
5.机动课程单元。在所有课程单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不可抗性因素导致课程单元不能有效开展。比如在实施课程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一个学期的课程排得满满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阴天下雨、雾霾等天气因素,临时开会、节假日活动等人为因素总会导致我们的课程不能按原计划执行, 所以我们要用机动课程单元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遇到天气因素不能上室外课,那教师就可以利用机动课程上室内理论课。如果是现实因素导致课程难以开展,那么机动课程单元就可以作为随时安排的替代课时数,两者结合能体现出课程的普适性和趣味性。
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来说,按照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把五个单元横向组合就组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接下来依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课程纲要的形式说清楚这一学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最后撰写出每节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以“四有课堂”的要求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发展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相信学生一定会在这样的体育课程中享受乐趣、学会技能、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
电话:87137996
邮编:611800
地址: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安康北路21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