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刊名称:福元简报2024年第7期
发布作者:front
发布时间:2024-08-07
阅读次数:663
书刊简介:传承 弘扬 发展
其他信息:《福元简报2024年第7期》电子宣传画册作品由front于2024-08-07制作并发布于FLBOOK电子杂志制作平台。FLBOOK是一款HTML5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画册制作平台,使用FLBOOK可以快速制作和发布电子书刊作品。
阅读3D版
主 办:福元药业有限公司
主 编:徐芳
通 讯 员: 鲁洁婷 孙 敏 方丹丹 王宇婷
吴琦明 骞梦安 杨 珊 刘 芬
刘青霞 潘素媛 张 玫 蒋 旭
陈惠莉 郑国秀 马文娟 喻继承
联 系 电 话:0563-2625553
01 / 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柏藩老师莅临福元药业视察指导工作
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柏藩老师
莅临福元药业视察指导工作
7月29日上午,新和成控股集团董事长胡柏藩老师莅临福元药业视察企业生产运营和项目建设情况,公司总经理王斌超老师陪同。
座谈会上,胡老师对福元药业的发展成绩给予了肯定,希望全体干部要从过去看现在、由现在看未来,设定好“十五五”发展战略目标,鼓励大家勇担重任,团结协作,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奋斗!
他强调,好的企业一定要有好的文化,要从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出发,做好文化落地;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对标和分享交流;完善制度流程,把握好工作规范化与创新的关系,打造核心竞争力。
之后,胡老师拜访了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淳宽,双方就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合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
此次胡柏藩老师的视察指导与政企互动,为福元药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公司将秉承“创造财富、成就员工、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7月26日,市政协副主席陈红英一行莅临福元药业调研指导,公司行政总监罗传国老师、相关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
调研过程中,罗传国老师对市政协陈主席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这是对公司极大鼓励和支持。管国林老师详细汇报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包括公司在产品创新、市场规划以及人才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在“老师文化”的引导下,公司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产品的研发与上市,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同时,企业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老师文化”吸引人、事业平台成就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随后,王香龙老师带领陈主席一行深入到生产车间进行了实地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他详细讲解了车间的生产流程、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各项工艺操作的细节。
陈主席对福元药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并鼓励公司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宣城市政协对福元药业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福元药业将继续秉承“求实、求新、求质、求效”的企业精神,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勇攀新的高峰。
8月1日,福元药业如期开展第十期企业文化大讲堂。本次大讲堂邀请了罗传国、戴建和庞世莉三位老师进行授课,他们以案释法,将法律规定融合用于企业管理实际。
药品专利和技术秘密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罗传国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技术秘密和专利保护的特点和风险,通过案例分析,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其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方法。
企业文化大讲堂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知识的传递。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法律合规和技术秘密保护,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保障和助力。让我们增强法律意识、坚守合规原则,积极创新并保护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公司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合同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文件,贯穿于公司运营的各环节。它不仅是保障公司权益的重要工具,也是规范业务流程、防范风险的关键手段。通过庞老师的以案释法,希望提高大家的合同管理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在医药行业,药品法规是保障公众健康、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的重要活动准则。戴老师在授课中为我们普及了药品法规相关知识,并通过案例传递出,工作中要开放心态、学以致用,以发散性思维理解运用药品法规的培训。
凝“新”聚力 逐梦新程
福元药业举办2024届大学生入职典礼
2024年7月19上午,福元药业有限公司迎来2024届大学生入职典礼。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助理管国林老师、质量总监助理张夫海老师,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欢迎这批新生代力量的加入。
典礼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新入职的大学生们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分享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发言,展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风采和精神面貌。
各部门负责人及代表也纷纷交流发言,向新员工们介绍了工作内容和团队建设情况,并分享了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为新员工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们表示将全力支持新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期待与大家携手共创公司的美好未来。
入职典礼的最后,公司为新员工们准备了丰富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公司环境,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工作流程。
此次入职典礼不仅是一个欢迎仪式,更是新员工融入福元药业大家庭的起点。期待他们开启精彩的职业生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管国林老师代表公司对新入职的大学生们表示热烈欢迎,他围绕公司发展规划、对新职员工的期许、各部门传帮带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管老师强调了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鼓励新员工们珍惜机会、主动学习、尽快融入、积极作为,在福元药业广阔的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助力公司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对一线工作者们的身心健康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致敬坚守在岗位的工作者们,传递公司关怀,福元药业开展“夏送清凉”活动。
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消防员们依然坚守岗位,时刻准备应对各类紧急情况。福元药业党总支带领工会,带着清凉饮品及红霉素软膏、伤湿止痛膏等药品,来到了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进行慰问,致敬这些勇敢的“逆行者”。
高温下作业的一线职工们也始终牵动着公司的心。送清凉小队来到生产车间、项目现场、仓库等高温作业现场,为坚守岗位、奋战一线的员工送去生活用品和防暑药品,送去清凉与关怀,在炎炎夏日中为职工撑起“防暑遮阳伞”。
每一滴汗水都是对职责的坚守,每一份坚持都闪耀着敬业的光辉。我们向高温坚守者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各位老师做好防暑降温保护,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健康工作!
文化灯塔
生产现场管理是制造型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能否对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规范生产秩序,关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的最终质量。
由于生产现场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要素的复杂系统,生产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了多项管理策略和措施。首先是优化人员配置,加强巡检监督,生产部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各车间的生产现场开展巡检工作,将每次发现的问题汇总成月度巡检报告反馈给车间,责令专人限期整改,同时形成整改报告;其次是完善考核体系,强化目标责任,将每月现场检查的结果纳入车间考核,对现场发现的管理亮点或是显著提升成品率及有效控制成本的举措予以奖励,对各类质量隐患或差错事故进行处罚,强化各车间及责任人的责任意识;最后是评估改进效果,确保持续改进,每半年组织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就此前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评估改进措施的实际效果,通过评估发现现场管理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轮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制造业的持续演进中,生产现场管理的角色日益凸显,车间生产现场管理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包括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更新。落实巡检、强化责任、持续改进,为车间生产现场管理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极大地保障了生产流程的畅通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榜样力量
作为生产部门,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销售的发货需求,为市场提供质量好、成本低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主动将党建工作和生产管理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各岗位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亲身示范,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车间通过开展改善提案活动,改善现场,提高效率,促进质量提升;开展车间员工技能评价活动,鼓励每位员工主动学习设备操作维修技能;每年举办员工技能大赛,员工积极踊跃参加,在轻松愉快的比赛活动中,寓教于乐,增加员工的归属感。作为车间党员干部,我们始终要有“做管理,就是做服务”的理念,平时工作要多维度全方位的参与和融入,多倾听了解员工的想法,了解需求,在部门的生产工作中达成共识,那么生产过程的规范、安全、质量、效率等目标便能顺利实现。
优秀党员是我们工作中的标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安徽福元的一份子,杨漫老师曾不断强调过:“身为一名党员,要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要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最终,她证明了自己,获得了“优秀党员”的称号。
一、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杨老师深知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务必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她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自2019年年底进入公司,从服务部到市场部再到业务四部,职位变动间,杨老师自觉结合自身工作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学习信息化知识和公司产品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本领,切实做到懂政策、业务精、潜力强,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并配合公司发展的脚步。其次杨老师思想先进,工作之余,杨老师用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进取。
二、勇挑重担,不断创新
创新是新和成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担当”是干部行为准则。杨漫老师在业务四部担任组长期间,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勇于创新,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组员在她的带领下也都找到了属于各自的发展方向。任职期间,杨漫老师起到作为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作为一组之长的责任,都是亲力亲为,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完成。公司拓展业务期间,她也是勇挑重担,砥砺前行,为公司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三、爱岗敬业,脚踏实地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恰是杨老师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小到拼多多店铺数据核实,大到公司部分决策,都是踏实认真地完成;哪怕是一组之长,不懂的问题也会虚心请教,精益求精。
党员风采,不仅在于形象,更在于行动。新时代,新征程,每一位党员将继续发光发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并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榜样力量
胡维老师是安环部的能源与特种设备管理员,他在公司兢兢业业工作了近20年,工作期间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在岗位上恪守奉公、无私奉献,先后三次被公司评为年度优秀员工,两次被评为6S优秀工作者。他如同一座灯塔,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质,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心中的楷模。
一、坚定信念,统一思想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胡维老师对党的忠诚,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的誓言,更在于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与践行。他积极参加公司党支部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用心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坚持党的路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那份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如同他书桌上那盏永不熄灭的台灯,照亮了他的内心世界,也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二、工作勤恳,作风扎实
参加工作以来,胡维老师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着端正的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树立了不骄不躁、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自我素养和工作技能,同时又能给予年轻的员工工作指导,做好“传、帮、带”。
在工作中,胡维老师总是敢于尝试新方法,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他在节能降耗改进方面年年出谋划策,为公司节省一大笔资金;在公司工程项目建设中认真负责,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在特种设备管理方面,加强管理与培训让员工掌握特种设备理论知识,防范风险、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在他的管理下无任何特种设备事故发生。
同时,他还能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地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事,谦虚谨慎,主动理解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善工作。
胡维老师以其坚定的信念、勤恳工作的作风,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优秀党员典范。他常说:“责任是‘担当’,责任重于泰山,担当诠释忠诚。党员要首先担起岗位职责。”他珍惜公司提供的平台,珍视赋予的每一个职责要求,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百 秀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如果你没有看过《我们仨》的话,就永远想象不到一个平凡的家庭可以经营的有多幸福。这本由杨绛先生创作的家庭生活回忆录——《我们仨》 ,在我认真翻阅2遍后,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重新的思考,对我的心态也产生了了持久积极的影响……
杨绛出身世家,品行美好,善良敦厚。1932年,杨绛在清华大学与著名作家钱锺书相识。钱先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有一颗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能给到对方很高的情绪价值,二人相互吸引,一年后在苏州成亲。婚后不久,他们一同出国留学,到过牛津,去过巴黎,并在国外生下他们的爱女钱瑗。杨绛对丈夫和女儿,倾注了所有的爱,她是慷慨又幸福的女人。而钱先生感情细腻,幽默风趣,是妻子的好丈夫,更是女儿的慈父兼好朋友。两人很懂得经营生活,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他们家庭和睦,风气开明,耳濡目染下女儿钱瑗自小就乖巧懂事,聪明好学。但生活往往不会永远风平浪静,父女二人先后被病魔袭击,在女儿和丈夫因病去世后,杨绛先生经历了这世间最沉痛的悲欢离合,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崩溃,可是她没有,仍然调整心态,投身创作,在92岁高龄用最温情朴实的语言记述了他们这个家63年的点点滴滴。
《我们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以杨绛在丈夫过世后,“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杨绛用虚实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一段相守牵挂,动荡温情的故事。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回忆中一家三口最温馨快乐的生活点滴,记录了二人出国留学的美好时光,以及生下爱女后归国在老家的生活趣事,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坎坷的过程既让人心动又让人心痛。
《我们仨》之所以如此打动我,不光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杨先生一家温情哀婉的故事,我会被他们平凡又温馨的生活日常所吸引,更敬佩她坦然面对突变生活的勇气和豁达。她用最简单质朴的文字描述着这个家庭令人神往又怅然的点点滴滴,生的部分显得历历在目,死的部分教人唏嘘痛心。 2016年杨绛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这个优雅可爱的女人,用尽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幸福家庭最大的深情,给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正确指引,提醒着我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好像很久没有来电影院看电影了,所以也是冲着沈腾的新电影《抓娃娃》上映之后去放松一下。可是看完后却看给我颇多感悟,作为一个新晋父亲,更是让我警醒,未来孩子的教育这条路,如何才能更好的走下去。
对《抓娃娃》最简单的概括,是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喜剧版的《涉过愤怒的海》或者《狗十三》,讲述的是自认为“我是为你好”的父母,如何打着爱的旗号,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涉海里的父亲老金千里追凶要为自己女儿娜娜报仇结果发现杀死娜娜的人正是多年前的自己。
《抓娃娃》里的父亲马成钢则更为恐怖,他人为地打造了个“楚门的世界”把自己的孩子困进里面,让他的人生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计划去走,精准地排除掉一切“干扰”的选项,包括孩子的感情和喜好。
但是马成钢从始至终都没有觉得自己错了,故事里他为儿子规划的每一步路都不容犯错,不允许儿子与他的梦想背道而驰,骨子里的控制欲与自私不仅营造出了一个可怕的形象,也暗示了他童年的不幸与苦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抓娃娃》的结局比涉海更为现实,在涉海上映的人就有人提出,像老金这样的父亲是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他只会把责任推卸给外界,推给李苗苗,推给前妻,推给娜娜本人,总之,他不会认错,自大的“父”不会检讨,更不会认错,你永远无法打动他,就算是削肉剔骨那样的惨然也不行。
这么惨烈的中式恐怖故事,导演聪明地用一个喜剧的外衣去包裹起来,让具有国民度的沈马组合出演,让很多这辈子都不会去看《涉过愤怒的海》或者《狗十三》的观众,毫无防备地走入影院,在前半程边笑边共情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牺牲,在后半程被计划奔向自由的马继业贴脸开大嘲讽,最终沉默着走出影院。
作为一个儿子,马继业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中式教育下大家相似的记忆。父母的苦难式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鸣,就像马成刚为马继业做的一切。父亲不舍得买新鞋,是为了减少开支为了更好的家。将所有的家当交给马继业管理是为了培养财商,而马继业当时毕竟还是个念小学的孩子,很羡慕其他同学可以用平板电脑玩切水果,所以他用500元买了个杂牌的平板电脑悄悄带回家,准备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期限内过过瘾。
结果,马成钢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对其进行挫折和愧疚教育,派人把马继业精心藏好的平板电脑泡了水,让他没办法退货,还让扮演奶奶的演员假装吐血,把马继业吓得直哭,想到去大街上捡瓶子卖钱堵上这个窟窿。这个情节细想起来是非常让人不适的,有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自己的牺牲去要挟孩子要知恩图报,“你看看我为了养大你吃了多少苦,所以你长大以后有出息一定要记得给我买大房子”
但是就连追梦的机会,父亲也没有给他,就连最真实的亲情,父亲也没有给他。就连父母对他的期待所谓的爱,到最后看来也是父母为了培养接班人而设置的一道道无形的枷锁锁住了一个孩子应有的童真,锁住了一个孩子的本性,锁住了一个孩子对未来和梦想的幻想。所以当马继业得知父母自私的爱的那一刻,他的灵魂也已经扭曲和消亡了。
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 其实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这是马成刚最后歇斯底里的喊出的话,似乎他还没意识到错误。
但是作为一个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去扮演一个领路人,而不是写剧本的人。每个父母都有自由的权利,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自己去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百感交集,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自省及反思,是对社会人性的剖析。
看到这本书时,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之中。看着柴静经历的一切,看到了一切,想着自己所看到的,以及那些看不到的,才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并不了解这个世界。就像柴静所说:“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到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是一个深层次剖析的过程,抛开自己的偏见,成见,将事件一层层剥开来看。
在看这本书前,我并未认真地探究过一件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东西。在这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快节奏的时代,我似乎已经习惯了从手机和各种网站上获得事件内容的方式,自己的思考却逐渐缺席,越来越少反思。自己的思维像浮木一样,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断打转,永远看到的只是表面,对一件事的看法,也总是在人云亦云,逐渐机械麻木。而看了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有时无意是远比死亡来得更可怕。我希望自己可以像柴静一样,像叶子从痛他看了这本书后,我意识到。有时,无意识远比死亡来得更可怕。我希望自己可以像柴静一样,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当我看到《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这篇中对非典时期的灾难采访时,我看到在灾难面前人的脆弱顽强,看到那些不顾生死逆流而上的医生护士,看到那个逝去的痛苦却坚强的世界。这远比当时的年幼的我所看到的新闻报道来得更加震撼。这篇内容也不由让我想起目前我国所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次又一次沉痛灾难的发生,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淡薄,基本医疗知识的缺乏。相关部门的不作为,部分民众对国家呼吁的漠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造成了此类事件的再三发生。然而,似乎每次这类事件发生后,就是声讨,反思,遗忘和再循环循环的过程。反思,绝不能只是搁浅在字面,应该深入人心,并去想应该做些什么去进步,在未来避免再次发生。
生活中,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件事,看待一个人。总是想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从多个角度看人看事情。然而在看见中,柴静一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百态的酸甜苦辣。她并未加入过多自己的情感,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读这本书也让我们学会了多角度的看问题,公正客观。跳出固定角度看问题,不麻木,不急求,不偏激。
柴静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曾说,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求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其实,这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做事方式,价值取向。但前提在于你要去了解他,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对等的人去看,而不是永远从别人嘴中去了解他。
在看这本书前,对于成长多少有些茫然不适,甚至有时拒绝去看见去感受。但看完这本书后,不能说豁然开朗。但我确实从柴静身上看到她成长的轨迹,学会了去多角度客观的看问题,学会了去接受成长中那个偶然犯错自己,也学会了将自己从坚硬的成见和固有模式中跳脱出来,自己去看见,自己去感受。
有年轻人曾请教稻盛和夫“心在哪里”,他脱口而出:“心是良心”。年轻人有些疑惑,他笑着说:“心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但心的本质就是真善美。”年轻人恍然大悟,既然心是良心,将其发扬光大即可,一意孤行,执着于心在哪里,往往劳而无功。稻盛和夫作为企业界的传奇人物,也是现代心灵导师,他的《心》这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心灵的作品,书中充满了对人生哲学的精辟见解,让人不仅在心灵上得到启发,更在行动上找到方向。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商心得,告诉读者如何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找到心灵的平静和力量。
首先,稻盛和夫认为拥有“纯洁心”,是构筑人生的基础。他提出:“净化心灵的最好的方法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通过每天的劳动,心灵自然得以磨炼,性情自然得以陶冶。”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当我这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时,思想中的杂念从头脑中被清除,心灵进入了纯净状态。好的思维方式也就不断冒出。
其次,稻盛和夫强调了“利他心”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成事者,都是在成就他人中完成自我的展现与圆满。自他年幼时为了帮扶家计、守护家人而进行的纸袋行商再到建立在“追求全体员工的幸福”的基础下而创办的京瓷公司。一次次的创业成功在于他有着利他之心。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也适用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常常被困在自私和狭隘的思维中,忘记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与他人分享和共同成长。他人优先,将自己放在后面,这是做人的朴素而单纯的行为。
此外,稻盛和夫还提到了“感恩心”和“谦虚心”。他认为,如果缺乏对他人的谦卑之意,感恩之心是无法萌生的。他在创办京瓷公司之初,一次次需要满足松下集团的苛刻订单,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他没有消极应对,态度谦虚,由此孕育出京瓷卓越的产品,能够进入美国市场,从当时蓬勃发展的IBM公司获得订单。成功之后的稻盛和夫并不忘记对松下集团表示感谢,认为正是他们提出的苛刻条件锻炼了自己。在工作中,我们常常因取得小的成就和他人的吹捧而变得傲慢。可大家不断地成长,是长期以来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的结果。态度谦虚,常怀感恩之心。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此后的命运将大相径庭。
最后,稻盛和夫强调了“强韧心”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生一世,得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具备不惧任何困难、果敢突进的强大意志,以及无论如何非达成目的不可的燃烧般的热情。2010年,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临危受命,对日航进行破产重整,仅仅400多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神话。在工作中,人们经常因受挫而进入精神的自我内耗。可我们在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正因为情况困难,所以才要相信局面必能打开,不断向前,这时候,命运之门就会开启。
总的来说,稻盛和夫的《心》让我深刻认识到心灵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尽管稻盛和夫的理论存在理想化的成分,过于强调心灵的力量,有时会让人忽视了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但其核心观点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需要在现实中找到平衡,在心灵和行动之间取得和谐,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寻求心灵平静和力量的人仔细阅读和体会。
净化心灵的最好的方法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通过每天的劳动,心灵自然得以磨炼,性情自然得以陶冶。
——稻盛和夫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