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特级·师说 第11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2-06-02
743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简介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9月,是石景山区委教工委、教委落实市、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术委员会目前有正高级和特级教师21人,主要职责是为石景山区教育高端、绿色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专业咨询,为区域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科研及成果等重要事务提供学术指导与学术评定,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各级学术交流。从学术角度对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每位学术委员会成员,还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从而形成一个个研修共同体,带动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进而促进石景山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

CONTENTS

目录

课程研究
《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证研究》成果报告 ——刘世彬............................ 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以《北京市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课程为例—— 张爱弟/  程硕 ................34
德育心理
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研究
         ——以两节“生涯探索”主题教学为例    
                 ——白晔 ......................................53
学术委员会大事记(上接封底)................71

课程研究

《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
实践实证研究》成果报告

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分院 / 刘世彬

摘要: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证研究,充分发挥了北京博物馆资源的文化优势,学校编写校本教材,让每位同学在小学六年至少完成12次以上有主题、有目标、有计划的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六年的实践研究,学校完成了多学科联动的综合实践校本教材《我爱博物馆》,这一校本课程不但丰富了学校课程建设,而且成为最受师生欢迎的课程。
配合博物馆小本课程的实施,学校为学生建立“博物馆学习成长册”,这是记录每一位学生博物馆学习的成长档案。它大大激发学生在博物馆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观博物馆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博物馆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研究期间,我们不仅遴选了适合不同学段学生参观学习的博物馆,还总结出不同年段的博物馆学习方法,这一成果发挥了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学校博物馆课程的实施,同时学校还在继续做着新场馆的开发和学习方法的研究工作。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年)》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学校建构怎样的教育体系,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的综合能力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探索实践的课题。博物馆校本课程,成为了解决这一问

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证研究成为外语实验小学发展道路上新的生长点,学校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学校新的特色亮点,受到学生、家长、兄弟学校的好评与关注。
关键词:(3-5个)
小学生;博物馆;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正文: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证研究从2010年开展至今,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学校开发出的博物馆课程已经是外语实验小学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课程从前期探索,教材编写开发,实践完善到形成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历时六年,此门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给学校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证研究是基于国家、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培养方向,是区域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需求。

子们有机会在学习实践中,构建、形成良好的观念和素养。开设博物馆课程,就是我们尝试的重要途径。  

题的突破口。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于课程设置的原则中指出:“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到博物馆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综合实践和合作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知识综合化的能力;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要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这些能力、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为孩子们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孩子

(二)小学生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证研究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达成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

学校的特色发展需要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支撑。外语实验小学,是一所以英语教学为特色学科,小班化教学为模式的小型精品学校。学校以“办适合学生成长的精品学校”为办学理念,以“全面健康发展,凸显人文素养,培养国际视野,彰显英语特长”为育人目标。我们以学校的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发展。我们把小学生带入博物馆,让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在博物馆中观察、探索、体验,激发

间不足2小时甚至根本不进博物馆。博物馆是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缩影与精华。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任何一所学校不可能具备的。
        今天的博物馆越来越注重教育的功能,许多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能够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工作,让孩子们在模拟环境中产生真实体验,使学校预设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成为可能。充分利用身边这些教育资源,形成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主题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有内涵的社会人将大有裨益。基于以上现实情况,我们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让小学生到博物馆学习,确实是适合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有效教学方式,它对学生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始进行《我爱博物馆》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使其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北京博物馆资源优势,教育功能优势,成为开发校本课程《我爱博物馆》的坚实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会对我国公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博物馆认识的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尽管有95.7%的人坚定地认为青少年应该经常参观博物馆,但只有约20%的人每年参观博物馆的时间能达到4至6小时,其余80%的人全年参观时

二、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博物馆校本课程目的:

1.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北京拥有得天

孩子探究的欲望;传授在博物馆中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精神,以达到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独厚的资源优势,众多的博物馆又是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我们的博物馆课程是引导孩子们在展馆中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应该是对孩子信息搜索甄选、观察比较、思考记录、总结概括、同伴互动、公德礼仪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是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敲门砖;是我校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达成育人目标的有力的支撑点。
        2.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学习意识。我们计划每位同学在小学六年至少完成12次以上的参观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参观习惯。我们把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通过教师有效地引领,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其目标是激发

(二)博物馆课程意义:

《我爱博物馆》校本课程,让教师、学生共发展。“师生共发展”是外语实验小学共同愿景,本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推动了教师教材的编辑能力,对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本课程最大的受益者是全校学生。学生在六年的学习中,进行至少十二次的主题式博物馆学习,这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学习能力的培养,参观博物馆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

课程框架详见附件《外语实验小学博物馆课程一览表》

推动和启蒙作用。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样是一所学校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三、研究内容、过程与方法

(一)遴选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博物馆学习主题。

博物馆是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文化机构,是人类智慧的集合。它的直观性、专业性、生动性是教科书所无法呈现的,是孩子们实践学习的好地方。然而,如何在众多的博物馆中,选择适合小学不同年段学生参观的场馆;如何在一座展品繁多,内容广泛的博物馆中,选择适合小学生不同年段的学习主题内容,让博物馆课程成为有效、有趣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探索适合小学生各年段的博物馆学习模式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及心理发展水平,我们分别运用导引导学法,参与体验法,自主探究法,组织学生完成不同博物馆的学习活动。
 1.小学低段(一、二年级)学生博物馆学习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6-8岁)是儿童发展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渴望同伴、集体认同。这一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以及到博物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相差很

在近5米高的水月观音像前面时,当古筝乐曲袅袅萦绕在孩子耳边时,对壁画精美的赞美,对画面宏大的感叹,对古代画师的敬仰,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已经给每一位学生上了第一课,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接下来,教师现场让同学们用“寻找壁画局部”的方法,体验如何欣赏壁画。最后,同学们用线描的方法临摹壁画局部,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种参与体验式的博物馆参观学习法,适用于美术馆、首都博物馆、消防博物馆等场馆。通过老师精心的设计,均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学生博物馆学习方式。
       小学高年级学生(10-12岁)开始陆续进入青春早期。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开始用审视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注意力容易集中,逻

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我们主要带领学生感受、体验博物馆中的部分知识内容,为学生掌握在博物馆学习的方法奠定基础。
本年段的学生,我们主要采用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介入到教师设计的博物馆学习活动中,亲自处于学习环境中而产生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博物馆学习与学校课堂学习的不同,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注重博物馆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思考、感受。
 例如:四年级《探访身边古迹,线描重现壁画——走进石景山法海寺》一课。这是结合统编教材四年级美术课《我们身边的壁画》一课,发掘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出的一个内容。当孩子们步入壁画环绕的大殿时,当孩子们静坐

下完成“我们的行动计划”到故宫活动当天,各组负责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而游览线路,现场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行处理解决。这是对高年级同学的挑战,更是对小学六年博物馆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
        以上三种针对不同学段的博物馆学习方式,在我们的实践尝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每个博物馆的主题学习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很多老师将这三种方式灵活运用、相互补充,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逻辑思维渐渐加强。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我们把博物馆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拓展学习,自学能力培养上。
        本段学生,我们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老师指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组建活动小组。场馆内以小组自学为主,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例如:六年级《探访故宫——走进故宫博物院》一课。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站了解故宫,并为学生提供了五个研究主题和一个自选研究主题(1.故宫的布局有私密;2.故宫的色彩会说话;3.故宫的蹲脊兽有寓意;4.故宫的雕塑智慧多;5.故宫的龙纹千千万;6.我感兴趣的选题_________)。学生们根据不同兴趣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

(三)编写既是学生读本又是教师教本的校本教材《我爱博物馆》

作为一所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我们考虑

包括“活动前测”“参观礼仪”“参观前的知识准备”;第二课是实践课,主要展现的是参观博物馆当日的活动步骤,同学们要完成的学习记录单,现场学习提示等;第三课是汇报课,主要引导师生做好总结、反馈、分享、评价活动。

到该课程的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我们编写了既能引导学生学,又能指导教师教的校本教材《我爱博物馆》。
本教材首先明确了博物馆课的课程设置,即:在小学六年十二个学期中,每学期完成一家博物馆的主题学习。为了让教师、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教材还提供了三家备选的博物馆学习方案。
        在教材的编写中,每一课都以统一的框架模版编写,以便让上课操作的教师有清晰的思路,这其中包括:课题,引言(本课知识目标),博物馆名片(基本信息及网址资源),知识链接(即与本课学习知识相关联的内容),活动安排(对授课教师的辅助指导),课文(分为三课)。课文中,第一课是准备课,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

(四)确定有效的实施方法。

具体实施办法和课时安排:以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期内每个年级要确保安排全体学生以年级为单位到一家博物馆进行实践学习。以博物馆资料夹的形式留下每一次活动的足迹。让博物馆校本教材成为国家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不仅了解到场馆内的资料,更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针对某一方面,运用一定方式、方法对博物馆资料

博物馆课程在外语实验小学实践了五年,我们欣喜的看到,我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博物馆情结。
1.学生对博物馆课程充满了兴趣,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探宝行动及其他多种多样活动的喜爱程度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计和想象,通过每学期的问卷调查,在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及课程中,“博物馆”课成为学生最爱的课程,喜欢率达96%。
2.我校对四至六年级学生的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学校90%以上的学生在假期中都会主动要求家长带领去国内外博物馆参观学习。应该

做进一步地研究,开展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培养全面发展、有内涵的社会人。
       学习线路图:“课前调查-----实践探寻----课堂交流---课后反思”。课前调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参观博物馆、观看展览之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关博物馆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初步了解、设问探究、自学知识、激发兴趣;实践探寻的过程,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探究与实践,实现博物馆课程的目的;丰富学生的知识。课堂交流的目的则是为了展示实践成果、学生交流互动、独立思考、提升认知水平;课后反思是为了引导学生反思这一活动的收获,产生生成性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可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四、实践效果

(一)让学校的每个孩子真正爱上博物馆。

强实效性,在教师们的不断地探究下,探索出博物馆课程的四个环节,即:“课前调查——实践探寻——课堂交流——课后反思”,这四个阶段是老师们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究、不断研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摸索出的博物馆课程教学模式,博物馆课程调动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究实施中,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成为活动的策划者和负责人,这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2.学习方式的改变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顾明远先生说:“教师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教学方式。”在博物馆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一改以往的学习方式,每个人都走进博物馆,实地考察,全方位收集资料。这是对在职教师学习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同样影响着教师对日常教学工作的思想、路径,更

说,经过学校博物馆课程的熏陶,在校学生基本上形成了逛博物馆的习惯。
       3.博物馆课程改变学生参观的思维模式,变游览中的“走马观花”到“一路探寻”。引发了孩子对博物馆的持久兴趣。在博物馆课程中,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学生带着学习的兴趣与学习任务,“深入”参观。每次参观学习活动均受到场馆工作人员的好评。

(二)博物馆课程成为推动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1.博物馆课程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校90%教师都参与到了博物馆课程的研究中,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增

课程成为了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学校以此课程为依托,形成了学校新的特色亮点,受到学生、家长、兄弟学校的好评与关注,新闻媒体多次进行了相关报道。学校先后与宁夏中宁、山东日照、潍坊、四川宜宾、贵州册亨、江西赣州、新疆和田等多地校长、学校科研室主任研讨、交流;在近几年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从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北京市课程研讨现场会、石景山区教研活动中多次做经验介绍;本课题对其他学校的博物馆学习活动起到辐射作用,周边学校多次到校学习,交流博物馆课程实施方法,现在外语实验小学分校已经开始进行博物馆课的实施。五、研究特色与反思
        1.将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紧密结合。
        博物馆课程的定位是根据区域资源的特

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打造学生的实践空间。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开放式的环境营造。教师不在扮演知识权威,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五年间,学校参与本课题的教师中,有多人以此课题为内容的各项评比、竞赛、交流中获得奖励,六位教师评为市区骨干教师,一位教师评为区教学能手,占教材编写人员的49%。

(三)《我爱博物馆》校本课程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扩大了学校影响力,辐射了周边学校。

外语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在以外语教学为特长,以小班教学为模式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一所学校的发展要靠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爱博物馆》校本

“博物馆学习成长册”是外语实验小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的成长档案。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孩子们进入第一家博物馆学习。他们的课前学习资料,课中参观记录,课后反思,作品都会保留在这个文件册中。待到六年级时,“成长册”中就会呈现出每位同学至少十二家博物馆的学习记录。从一年级生涩的拼音、图画,到六年级个性的感想、小报,孩子们会看到自己的成长。这个“成长册”将作为毕业礼物分发给每位外语实验小学的毕业生,成为他们小学生活的见证。
(三)博物馆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博物馆课程是引导孩子们在参观展览中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地学习。这种学

点,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而精心开发的,力争让博物馆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有意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我们选择参观的博物馆是根据现行的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英语、社会等学科的国家教材中某一个单元或某一课中涉及的知识内容,选择合适的场馆,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博物馆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还注意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形成课内外的联系与延伸。因此,《我爱博物馆》这门校本课程成为了多学科联动,打破学科界限的桥梁。课程有效地综合了学校教师资源,社会场馆资源,成为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点,拓宽知识,延展视野,提高师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课程。
       2.“博物馆学习成长册”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伴随孩子六年成长。

了高度评价。我们邀请区教科所的老师及其他学校的科研主任,参与我们六年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五年级的《探访红楼梦中人,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走进大观园两次活动。活动后老师、家长纷纷留下了宝贵的意见。我们还聘请了红学专家,和我们一起走进大观园,为我们讲授红学知识;我们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在博士的指导下观察、探究;我们在动漫基地观看电影的制作;我们在法海寺聆听所长给我们讲诉古钟的传说。生活即课堂,博物馆即课堂,学生们徜徉在博物馆,成长在博物馆。
        作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我们始终没有停下研究实践的脚步。2015年寒假,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学民俗 逛庙会 过大年”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进社会学习、观

习过程是对孩子信息搜索甄选、观察比较、思考记录、总结概括、同伴互动、公德礼仪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它更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敲门砖,并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开拓学生视野,这正是支撑我校育人目标的有力支点。
       (四)《我爱博物馆》校本课程,打开了学校的大门,成为学校与家长,与专家,与博物馆,与社会的纽带。
       为了把我们的课程研究做得更扎实、更深入,让家长了解我们课程,我们把四年级的《了解昨日硝烟,珍惜今日和平》——走进军事博物馆,活动面向四年级家长及学校家委会开放,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活动。家长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讲解、引领、示范、教授,在活动中表现异常兴奋,活动后对学校课程给予

学生、教师、学校的变化。《我爱博物馆》校本课程以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学校特色要关注社会对人的需要;关注我们的特色教育是否能让孩子持续发展,享用终生;关注我们的特色是不是在推动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关注我们的特色教育是不是能让孩子乐此不疲。《我爱博物馆》校本课程满足了这些需求,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

察、实践,学生们用孩子独特的视角拍摄、记录下自己眼中石景山区的庙会。石景山区旅游委领导看到这些照片后,如获至宝,以往宣传介绍石景山区旅游产业,总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有很浓的广告色彩,有什么比孩子们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拍摄出的五光十色的照片,更能展现石景山的新面貌呢。于是,旅游委在石景山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了活动中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引起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当孩子们手里拿着登有自己或同学摄影作品的报纸,他们对博物馆课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博物馆课不但让孩子开拓了视野,更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办学的桥梁。博物馆课程也为外语实验小学开拓了发展的视野,打开了高品质办学的大门。
        经过六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特色
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索

【以《北京市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课程为例】

张爱弟 程硕 (肖伟华工作室)
(北京市第九中学,北京 100041)

此文为北京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大课题“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北京市教学、考试、招生一体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CAMA19055,发表在国家学术期刊《地里教育》2021年第五期。
摘要:立足地理学科基础,以学校周边环境资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为目的,探索“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设计与课程评价、案例设计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及改进方向等方面讨论了“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为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校本课程;地理实践考察

课程是以地理学科为基础,以学校周边环境资源为载体的地理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模式口地区为北京小西山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多样,地层典型,周边丘陵原始次生林密布。附近区域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除此之外,本区域内形成了以磨石文化、古道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为代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学生能够运用工具进行相关地理测量,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环境下遇到的地理问题。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到模式口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考察、调查,从中获取当地的地理信息,提升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在考察和小课题研究中深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鼓励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腹地,所在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为地理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开发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地理学科特色课程《北京市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

一、课程设计思路

《北京市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

本课程开设可根据实际情况贯穿高二学年,课内学习研讨、实践基地考察研究和研究报告撰写汇报一共安排30课时,具体课程内容要求见表1。

刻思考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框架结构共有三个维度、五个主题、十个小专题(见图1)。从课程目标上看,强调立德树人、落实地理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从课程内容上看,充分体现了学科综合的特色,自然与人文综合。

图1 《北京市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课程框架

二、课程内容设计

表1 《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实施以学生的活动、体验和研究为主,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通过合理有效地分工合作,设计研究方案和调查问卷进行自主探究、角色扮演(小地质工作者、

三、课程评价:

在《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课程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模式口地区改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小课题研究,本课题共分成四个阶段进行:

小记者、小导游等)、调查研究,并以讲座、展板、小报、论文、表演等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课程的评价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中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层次划分为主要依据,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有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有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既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评。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学习成果提交占50%,学习过程评定占50%。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做比较全面学习的评价,本课程参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中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层次设计了学生评价量表,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进行分层评价。(见表2)

表2 《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课程学生评价量表

四、课程实施案例——以《模式口地区改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

畅等问题。小组同学决定从污染物的处理和污水处理两方面进行考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确定地区污染物处理和污水处理方式。对比前后情况,小组同学认为改造颇有成效。小组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在改造中提出了“拆除违建、还绿于民”的口号,随即开始对口号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采访居委会负责人、采访居民、拍摄景观图片等方式,分析街道环境的变化,另外也发现了改造中还需更加关注的细节问题。
        第三阶段是展示交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改造蓝图与实地考察情况,你认为目前与蓝图差距最大的是哪一条?给出的宽窄巷子改造实例、《北京市石景山区“十三五”时期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建设规划》摘要以及两幅示意图,小组讨论,对模式口大街未来的发

第一阶段是课题准备阶段。学生首先确定选题,课题发起人介绍选题来源及相关背景材料,介绍模式口大街改造的背景和改造的蓝图。然后依据所选内容进行课题讨论。根据课堂所学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结合改造蓝图,将本次课题分成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接着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细化课题,明确研究的具体内容。
第二阶段是课题的实施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调研等方式,最终形成考察报告,在第三阶段进行展示。本文选取生态组作为案例,介绍小组考察过程。学生查阅老照片,发现改造前巨大的人流量和本地居民生活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市政设施不完善导致污水排放不

展提出想法。
        第四阶段为课题延伸阶段。将学生提出的想法转换为课题,为发现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的解决措施。为课程中后面的模式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做铺垫。
       课题组同学能自主设计研究方案,选取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利用鲜活调查资料不仅分析了模式口地区环境治理的举措,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思考和分析模式口地区改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根据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特别是同学们在调查中能够独立设计考察方案,分析处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对地理事项进行科学解释与评价,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学生通过到学校周边进行地理学习实践,在课堂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相互交融中 “识乡土、懂乡情、化乡愁”。 通过实践活动,本地区的地域文化深入学生心中,为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的传承打下基础。课程实施也让更多的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对所在区域更加热爱,在模式口这样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地方留下乡愁。教师勉励学生利用课堂所学为所在地区发展建言献策,承担起作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培养有抱负、有担当、有品位的现代公民。

五、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方向

(一)、实施效果

 3.在课程实践中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访谈时由胆怯变得大方、展示时由慌乱变得从容、遇到困难学会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见证学生成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学科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更加开阔。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仔细研读课标、将区域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结合,扩展教学设计思路,提升教学技能。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次到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借助学校平台请教相关专家,查阅相关文献,学科专业知识得到提升。
课程开发成果在国家级、市区级地理教研活动进行了交流和推广,获得各方肯定。2019

  2.通过区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地理教学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课程开发挖掘校园周边的课程资源,立足于真实的地理环境,优化地理教学内容,以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切入点,兼顾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人地协调观在真实情境中的生成和提升。本课程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与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虽为校本课程,但所设课程内容均为国家课程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在课堂教学中,受场地和课时所限,大规模开展地理实践课程比较困难,本课程能够很好的改善此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指导,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其在地理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充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学习评价方面定性表述较多,通过数据量化分析的少,研究效果还需进一步通过调查实验验证等。这些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进一步转变观念,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地理实践素养,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实践,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进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分水平培养与评价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参考文献:

年12月,课程组老师受邀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综合学术年会做《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与教学资源深度整合》专题报告,课程组老师在承办的北京市地理教学研讨活动上进行模式口地理实践课程建设成果的交流发言与课例展示,撰写的课程开发论文获北京市第六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二)、改进方向

《模式口地区地理实践考察》校本课程实施三年以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通过地理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的地理小课题研究和学科综合考察活动进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面临着全员参与不足,研究问题不深入;对核心素养的分水平、分层次培养研究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姚炳华. 中学地理野外考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地理教育,2020(7):10-13.
[3] 尹厚霖.以校本选修课程为依托的研学旅行探索[J]. 地理教育,2019(4):55-57.
[4] 张爱弟,王双. 地理实践力不同水平层级的培养策略——以“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为例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1):16-18.

德育心理

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研究1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 白晔

【以两节“生涯探索”主题教学为例】

1.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的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中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结题成果(课题批准号:CIBB19121,课题负责人:白晔)

极心理品质[ 林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下半月刊):13-14]。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引入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后,引发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探索。笔者对于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本土化的四大类24项积极心理品质结构模型[ 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75-76],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立了与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应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体系。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心理活动课教学是前期理论研究背景下的实践探索,力求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运用中国的文化基因,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

摘要:此项心理课教学研究以“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品质体系”为理论框架,教学实践案例体现出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突出心理活动课目标设置的人格导向,提高心理活动课的长效性。第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教学资源,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适合中国文化的特点。第三,采用情境创设引领真实体验的教学方法,以积极经历和积极体验促成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心理活动课、生涯教育、生涯探索、本土化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方向和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具体研究了24种积

积极心理品质也可称为积极人格品质,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的心理活动课强调在当堂和短期可见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目标的基础上,埋下人格导向的种子,指向更加内化和持久性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将以心理课当中“生涯探索”为主题的研究课展开讨论。
“职业价值观探索”这节课,改进前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选择职业时看重职业的哪些价值,探索这些价值在自己心中的排序。教学流程以“我希望我的工作是……(自己想到的第一个形容词)的”快速接龙活动为引入热身环节。此后的课堂主体活动是“职业价值模拟选购”。假设每位同学拥有40个单位的

一、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人格导向

“求职从业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工作投入等。教师依次展示可用一定数额资本换取的十件“商品”,每件“商品”代表一种从事某职业能带给人们的价值。“商品”换取过程中先不要反悔。十件“商品”分别是于学生而言未来所选职业的“兴趣契合度”、“能力匹配度”、“发展空间”、“创新性”、“时间自由度”、“社会功能性”、“稳定性”、“薪资”、“人际关系”、“兼顾家庭”。每件“商品”分为三个不同的规格档次,换取高档、中档、低档的该“商品”分别需要8个单位、5个单位、2个单位的“求职从业资本”。例如:“兴趣契合度”,如果于学生自己而言希望未来职业非常符合个人兴趣,那么就需要投入8个单位“求职从业资本”换取这件商品的最高档“高契合”,否则,可以根据需要,选

的高中生会很看重“薪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这节课尚待挖掘的深层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行动追求自己看重的价值,建立以“信念、活力、坚持”三项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归宿的人格导向。
        根据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人格导向,笔者对“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课进行改进,设定目标为分析个人的职业价值观,追求职业更高的社会价值,为实现自己看重的职业价值开始有计划的、持续的行动。教学流程上,简化了10件“商品”的选择环节,一次性呈现“商品”,由学生整体权衡“资本”分配,使价值排序显而易见。留出更多时间进行三方面的思考与交流。第一,每种“商品”代表

择投入5个或2个“求职从业资本”,换取“兴趣契合度”这件商品的“中等契合”、“低契合”中的任意一档。十件“商品”的换取完成后,教师引领学生根据投入的“求职从业资本”由高到低的顺序思考投入较多的是否是自己最看重的价值,有没有希望调整之处。
        “职业价值观探索”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深刻,从比较、判断、选择中进行了职业价值观的澄清,达成了既定目标。然而,笔者在教学研究中一直在思考,这节课的意义仅仅是让学生澄清自己选择职业时看重的价值吗?西方的独立我的文化取向和价值中立的态度接纳差异化的价值观,而在中国,互依我的文化取向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比如:现今70%

职业给社会带来哪些价值呢?这个问题体现“信念”、“活力”两项品质,帮助学生在得到的基础上反观付出,从“施”与“受”的平衡中进行价值澄清。

表的深层价值,特别是社会意义。比如:“薪资”代表创造财富与分享财富;“时间自由度”代表自主性和主动性;“人际关系”代表团队与合作;“兼顾家庭”代表亲情与责任。这时的人格导向是“信念”,即追求职业更高的意义,建立积极的职业目标。第二,换取某种价值时需要付出的“求职从业资本”具体是什么?比如:如何让一个有创新性的职业接纳你的加入?如何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何获得更多的薪资?如何找到一个与自己能力匹配的职业?这些问题的人格导向是“活力”、“坚持”两项积极心理品质,“活力”即积极主动地做事情,用投入和付出实现自己的追求。“坚持”即对达成目标有规划、有行动,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第三,10件“商品”是职业给你带来的价值,你希望通过从事自己的

二、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文化土壤

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讲求对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中国文化的解读,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文化基因。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对24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解读,这些解读可以作为相应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素材。以改进后的“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课为例,“信念、活力、坚持”三项积极心理品质都有相对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胡义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研究[J].船山学刊,2013(1):116-118],其凸显的是直面现实社会、在现实中有所作为的品质和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儒家文化在“求职从业资本”代表什么的探讨环节,为培养自我发展的“活力”注入了现实的“社会关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精力充沛地学习、发展、适应,提升自己,对社会有所作为。
        最后,关于“坚持”,荀子《劝学》提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还体现在四君子“竹”的品格中,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文化中的坚持,强调的既是一种顽强的品格、高洁的坚守,也是计划、监控、调节自己的能力,可作为交流如何积累“求职从业资本

首先,关于“信念”,儒家对人生理想和真善美的不甘放弃,对美好事物的不舍追求,正是积极心理品质“信念”的反映[ 尚媛媛.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1-12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立志的思想也是对信念的诠释。相对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强调对积极“信念”的执着坚守,从而帮助学生立志追求生命更高的意义。讨论“希望通过从业给社会带来哪些价值”的环节加入“立志”文化为素材,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建立职业理想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其次,关于内在心理动力和外在行为主动性相统一的“活力”,与之对应的正是儒家思想的“入世、有为、现实”[ 朱翠英,付在汉,

“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力探索”一课的课堂主体活动是“我为班级做贡献”。创设的情境是“一年一度的学校秋季运动会即将开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征集以下6个队的队员,请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加入至少一个队伍。”6个队伍分别是:“队列创意队”组织、训练入场队列,设计队形、口号、动作、手持道具等;“班牌制作队”班牌的造型设计、图案设计、寓意解读、绘画制作等;“宣传服务队”提交班级简介、宣传稿件,做好当天摄影和微信等信息报道;“后勤服务队”领取、发放矿泉水、巧克力等,维护卫生,保管衣物,照顾选手;“计分服务队”到年级登统、计算各班的各项比赛名次和积分,计算精神文明评比各项积分;“运动健将队”参加100米、800米、跳高、跳远、投掷等各项比赛。学生做出选择后

环节的重要素材。
        总之,中国的文化土壤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在于:个体性向社会性的延伸,突破“小我”的局限,向有社会理想、有自主发展、有责任担当、有奉献作为的人格发展。

三、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要有贴近现实的情境创设和在情境中的真实体验。“职业价值观探索”一课就创设了选择职业时对职业价值进行权衡的情境,真实性比较强,但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还不够贴合。下面以笔者设计实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力探索”一课为例谈一谈现实情境与真实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是不同的,某项任务的完成有时也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能力,这就需要“择己所长、尽己所能”且不断发展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在“我为班级做贡献”的真实体验和交流分享中,学生的“团队合作”、“领导力”、“信念”、“活力”、“勇敢”、“坚持”六项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培养。其背后的机制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与积极的情绪、情感更多的联结。即使原本认为自己运动能力欠佳,运动会贡献力有限的同学,也从其他优势发挥中体验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受。积极心理体验的获得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挥相辅相成,因此,相应的“信念”、“活力”、“勇敢”的品质得以形成。他们会追求个人对班级的价值,积极主动承担与能力

会在课堂上真实地加入自己首选的队伍。学生在各队中交流自己的能力优势,说明自己可以分工完成哪些工作,并对自己分到的任务提出完成的设想,体验“择己所长、尽己所能”的过程。
       “我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与学生在校的实际生活贴合紧密,帮助学生反思个人的能力优势,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评估自己的能力,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个真实情境也让学生了解到“运动会”不仅仅考验班级整体的运动能力,也涉及“合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写作与宣传能力”、“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和“创造力”。由此引出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在内的各种能力理论则显得贴合实际。而且引申到职业领域,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很可能

教学素材的挖掘和使用上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相关资源,让中国文化赋予积极心理品质更加深刻的内涵,让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更适合中国的学情和社会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应增加情境体验性,让课堂活动和话题讨论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实,更能触动真实的情绪体验,以积极的经历和体验促进人格品质的形成。未来,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研究在其长效性、文化适应性和体验性上值得进行深入而持续的探索。
        参考文献

匹配的任务,面对挑战勇于尝试和改进。另一方面,在融入团队,发挥所长的过程中,学生从积极经历中积累了经验。真实的,特别是成功的经历和经验是积极心理品质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在不同的团队中,学生获得为班级做贡献的经历,其“团队合作”、“领导力”、“坚持”的品质得到培养。“团队合作”具体表现为“善于融入团队,在团队中尽职尽责,积极与同伴配合”。“领导力”表现在“善于管理和协调事务,善于鼓励、调动、激发身边同伴”上面。“坚持”则表现在“做事情有计划性和自我监督、调整的能力”方面。
        综上所述,本土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心理课教学在目标设置上应注重人格导向,关注具有长效意义的求知、乐学、勇敢、坚持、活力、信念、乐观、感恩等人格品质的形成;在

 林莉.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下半月刊):13-14

 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75-76
 尚媛媛.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意义[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1-123
 朱翠英,付在汉,胡义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研究[J].船山学刊,2013(1):116-118

学术委员会大事记

【上接封底】

2021年5月25日
武凤鸣特级教师工作室承担石景山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暨区域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进会,三所学校20多名课题组成员承担展示课3节、经验成果分享4项。
2021年5月25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昌平区葛继宁特级工作室联合活动。就单元整体教学及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交流。
2021年5月27日
历史特级工作室成员师雪峰上公开课暨北京市视导课。
2021年5月28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赵娜在2020-2021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展示活动中作《寻觅社会的真谛》说课交流。

2021年5月14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工作室开展了“数学特级说·好课”系列活动之四,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长青老师,为工作室成进行题为《和谐统一,大道至简——关于一堂数学好课的认识与探讨》的讲座。
2021年5月16日—6月10日
特级教师蔡吉受聘为全国高考命题专家,参与北京考试题命制、评分定标和阅卷咨询工作。
2021年5月18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工作室成员杜建明做研究课“正弦定理”探讨网络画板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2021年5月19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工作室成员刘莎莎做研究课“探究图形变换下的性质”突出数学课在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

2021年6月1日
刘世彬工作室成员张京靖代表石景山区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现场说课大赛。
2021年6月3日
特级教师武凤鸣辅导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英子豪老师参加启航杯备课、录课。
2021年6月4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张剑在石景山区教育系统党建课题立项答辩会上代表《集团化背景下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作答辩发言。
2021年6月7日
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召开了“印象 石景山”艺术实践成果展研讨会,工作室成员及参与作品指导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本次展览过程中的经验,并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刘世彬对本次展览的布设、学生作品创作、教师指导方向进行的分析,引导老师们用更高的标准对待每个人的专业发展。

2021年5月30日
历史特级工作室师雪峰、安丽萍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联合教研的中学史地政心劳动教育的研究》立项。
2021年5月-6月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研讨修改参赛作品、修改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实施报告,备赛北京市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2021年5月31日
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历时两个月,围绕家乡石景山的历史变化,指导学生完成的艺术实践成果展示在石景山区文化中心拉开了帷幕。本次展览是对工作室教育成果的总结与检验。多位知名少儿美术教育专家、石景山区领导、石景山区教委领导、各兄弟学校领导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2021年6月15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晶体结构与性质》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2021年6月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赵丽娜《守得“云”开见月明——线上教学引发的教学思考》获2021年北京市教师“基本功与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21年6月17日
刘世彬为工作室成员及海淀区全体美术教师做了题为《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讲座主要介绍了学校艺术综合实践的策划、实施与反馈,并提供了多个实践案例。讲座受到参会200余名教师的好评。
2021年6月17日
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蔡吉、钟淑梅主讲《特级教师活动:基于大观念下的整体教学设计》

2021年6月11日
蔡吉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参与北外名师全天培训活动,王文斌教授主讲《英语词汇语义与教学》,杨鲁新教授主讲《词汇教学原则与方法》,特级教师刘莹主讲《英语词汇教学》。
2021年6月12-14日
历史特级工作室成学江、安丽萍在北京市启航杯教学大赛中担任评委。
2021年6月14日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聘请北京市教科院马开颜老师做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2021年6月15日
吴春萍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区生物学科教研室联合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教研室主任荆林海老师为我区全体高中生物教师做题为《对“教、学、考、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初探》素养提升讲座。

2021年6月30日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指导北京市“京教杯”大赛参赛选手刘思含,集体备课、听试讲、修改教学设计、课件等准备工作。
2021年6-8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安丽萍、臧家富、段长波参加人教社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及课件稿件撰写,负责选必三内容。
2021年7月1日
历史特级工作室成学江老师应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
2021年7月
工作室成员赵娜的课例《社会历史发展》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课程资料已经由国家级培训项目的培训课程录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021年6月22日
特级教师吴春萍在区生物教研室活动中,以“从三系法杂交水稻到一系法杂交水稻”为题,面向全区初、高中近100名生物学科教师进行讲座,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袁隆平老先生。
2021年6月25日
蔡吉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参与高一高二英语听说定标。
2021年6月25日
蔡吉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听取刘润清教授《语言哲学与外语教学》、唐锦兰教授《人工智能与语言教学》、特级教师程惠云《优质课堂与价值观教育》”专题讲座。
2021年6月28日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安丽萍在分院建党百年庆七一活动中做主题发言。

2021年6-7月,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李洋、卢旭娟老师获北京市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2021年7月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耿怡、何新、范丽鹏参加全国“1+X人物造型考评员”、“1+X人物造型培训师”培训,3人取得考评员、培训师资格。
2021年7月9日
杨红兵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学科教学》这一主题,各实验校对本学期开展的研究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杨红兵老师做点评和总结。
2021年7月13日
武凤鸣特级教师工作室组织开展《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高中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可行性探究》成果汇总。

2021年7月2日
唐翠萍主持的区级党建课题《集团化背景下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做了现场开题论证答辩。
2021年7月5日
刘世彬工作室在外语实验小学分校召开“奋进者的舞台”市级教学研讨会。北京市美术学科教研员、各区县美术教研员、教师代表及石景山区美术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工作室成员分别就课堂美术教学、美术媒材开发、美术学科综合实践进行了专题汇报。
2021年7月6日
蔡吉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参与高一高二英语笔试阅卷定标。

2021年7—9月
历史特级工作室导师和部分学员参加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故事丛书的编写,并担任分册主编及编委。
2021年7—8月
历史特级工作室安丽萍、臧家富组织完成新高三世界史教材整编工作。
2021年7—8月
历史特级工作室成学江、安丽萍、师雪峰、臧家富等在国家期刊发表数篇专业论文。
2021年7-8月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继续研讨撰写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课程5个能力单元课标及考核要求,编写8个模块课程教材。

2021年7月17-9月15日
特级教师武凤鸣指导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人大附中京西分校三所学校体育教研组参加石景山区第十九届中小学教育教学培训与展示活动教研组集体备课。
2021年7月22日
吴春萍特级工作室成员刘淑仙为房山区高中生物学教师进行了选择性必修一模块《稳态与调节》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的讲座。
2021年7月25-29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前往内蒙莫旗尼尔基第三幼儿园,做讲座《绘本中的深度学习》、上体育示范课《小兔拔萝卜》并与莫旗教师进行集中研讨。

2021年8月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耿怡、何新、范丽鹏开发3门劳技课程。
2021年8月25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书香乐园园本课程”主题录制活动研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