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简介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9月,是石景山区委教工委、教委落实市、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术委员会目前有正高级和特级教师21人,主要职责是为石景山区教育高端、绿色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专业咨询,为区域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科研及成果等重要事务提供学术指导与学术评定,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各级学术交流。从学术角度对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每位学术委员会成员,还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从而形成一个个研修共同体,带动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进而促进石景山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
CONTENTS
目录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 刘世彬.......................4
运用多元化教学法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李佳雯.........................19
小学美术课堂艺术实践之媒材研
朱力军.........................32
“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研究艺术活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潘红............................46
版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研究
刘千惠........................ 57
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张京婧........................64
探析美术欣赏课 / 刘恩洋............................77
特级教师工作室大事记(上接封底)..............96
【“刘世彬工作室”刊】美育研究
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简介
·特级教师I刘世彬
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汇集了石景山区七所学校的美术教师。工作室聘请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组组长、前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为导师,结合艺术学科特点,近几年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专业提升、展览策划、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绘画展评、读书分享、课题研究等丰富的活动。工作室成员近年来在全国、市区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两百余项,培养出市区骨干教师三人,有效推动石景山小学美术教育向好发展。
工作室导师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编写组组长博士生导师 教授
侯 令:原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特级教师
工作室学员名单
李佳雯: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 高级教师
朱力军: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高级教师
潘 红: 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 高级教师
刘千惠: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二级教师
张京婧: 北京市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一级教师
刘恩洋: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二级教师
以美育人·向美而行
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 刘世彬
一、以“美”育学校发展之“根”
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位于石景山首钢黄南苑小区内,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学校建于2002年5月,经过二十年的探索,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全体教职员工把“校本课程做精彩、学生教育做精巧、校园生活做精细”作为精心建校的三个维度,努力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文化。
办一所有“根”的学校——用文化推动学校内涵的发展,用课程带动学校特色创建,是我的办学初心。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稳步快速发展,成为石景山区优质学校。根深方能地固,枝繁才能叶茂,一所学校的发展更是如此。我认为:“有根的学校是能够持续发展的学校,唯有学校有底蕴,这所学校才会有无尽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的根?如何让根扎得更深更稳呢?良好的社会口碑,鲜明的学校特色,优质
的教学质量,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对学校的热爱,教师对学校的全情投入,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优质的教师团队,良好的教风、学风,优美的教学环境以及和谐向上的学校氛围……这一切都是学校这株大树的根系,学校文化则是这些根系赖以生存、稳固自身并从中汲取营养的土壤。因此,要让这一条条根长得旺,扎得深,就必须着力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在建设一所有“根”的学校。
重;对自己学业与生活的责任与坚持。当我们送走一批批品学优良的毕业生后,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乐观自信,对母校的依恋。这就是我们成功的教育,学校的根基也就粗壮起来了。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最重要的“根”,创建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让他们自然、自由、自觉地成长是学校的目标,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能否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让善与美根植于学生心中。会欣赏美是一个人可以享用一生享用的财富,如果学生拥有平常事物中发掘美的能力,世界在他的眼中就愈加可爱,愈加美丽。因此,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在办学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人、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和憧憬;对自己、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对大千世界、多元文化的好奇与尊
二、用“美”育学校环境之“魂”
校园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那么,校园环境文化应该如何定位?怎样将办学积淀、育人目标、发展理念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怎样让美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每一个孩子?
2013年7月,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迎来了整体装修改造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工程。这是一个能够将学校十年办学积淀、育人目标、发展理念融入环境建设中的绝佳契机。面对这样的机会,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善其谋而后动。开工前期,当各种设计方案、施工材料扑面而来时,我们目标明确、沉着应对,本着服务六至十二岁的小学生,创建一个适合师生共同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的目
标,通过学校短信平台向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征集改造建议,全面分析小学阶段各年级孩子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等需求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化墙。一面的主题是“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童话城堡中的每个小窗都是可以打开的,里面可以放置学生的照片,鼓励孩子争做学校童话城堡中的小主人。另一面的主题是“我喜欢的童话人物”,在这里摆满了学生熟知的、喜爱的、形象各异的毛绒玩具,孩子们可以去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通过与毛绒玩具的互动,可以缓解一年级学生新入学的不适感。教学楼的二层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主题定为“有知识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小学知识殿堂,在主色调上选择充满生机的绿色,寓意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从嫩芽期进入成长期。而在文化墙以“体验欢乐节日庆典”为内容,让学生从每一个蕴含爱与传承的节日文化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学楼的三层是高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主题是“有梦想的校园生活”,主色调选择象征着梦想、智慧的蓝色。高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几年的小学生活后,即将从母校毕业起航,蓝色寓意着学校对学生充满了激励与期待。这个楼层的文化墙聚焦“分享世界遗产之美”的主题,引导高年级的学生关
色彩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总是爱用花枝招展、色彩艳丽来“定义”小学阶段的孩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学校的功能性,作为师生主要的生活、学习空间,过于缤纷艳丽的色彩无疑会对视觉、情绪产生过激的刺激……校园环境中对色彩的科学运用不仅要彰显学校育人理念、文化元素,还要为校园增添和谐舒适的情调与气氛。于是,我们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校园环境,依据不同楼层分布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不同主题、不同色彩的方案。如教学楼的一楼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域,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把一层的主题定为“有乐趣的校园生活”,主色调设计成可爱的浅粉色。在通向教室楼道的两侧,特别设计了两面文
注世界文化,珍视世界文明。教学楼的四层是学生活动及专业教室区,主题定为“有情趣的校园生活”。这一主题主要引导学生要做一名有自己兴趣爱好、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一楼层,特意设计了主题为“我爱收藏”的文化墙,同时还配以吧台、休息椅,为学校的每个班级、每名学生提供举办展览、交流的空间。
的实施是否能推动孩子们的成长进步;是否能让孩子持续发展,享用终生;是否能让孩子在学习探索中乐此不疲。
“将学校理念融入校园最美的景观,将学生的成长融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将学校的文化融入整个校园”,这一校园文化理念真实地呈现在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生活、学习在这里的师生耳濡目染,沉浸于此。
三、以“美”育学校课程之“神”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夯实国家课程、开足地方课程、做精校本课程是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坚守的课程实施准则。怎样让校本课程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有力支点,展现出学校特有的精气神?在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我们关注的是学校特色课程
在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博物馆课程已经开设十二年,作为学校重要的一门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给学校特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1.到博物馆去感受美
《探访身边古迹,线描重现壁画——走进石景山法海寺》(四年级)一课是结合统编版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壁画》和地方教育资源来设计的。当学生步入壁画环绕的法海寺大殿,静坐在近5米高的水月观音像前时,当古筝乐曲袅袅升起,萦绕在学生的耳边时,学生对精美壁画所叙述的宏大故事发出了感叹,对古代画师的高超技艺生出了敬仰之情,对家乡文化产生了由衷的自豪感,这就是博物馆教学的魅力。
2.到博物馆去发现美
在《探访故宫——走进故宫博物院》(六年级)一课
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搜索故宫博物院官网上的信息了解故宫的基本情况,为学生提供主题方向。然后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点组建学习小组,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各组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对于游览线路、现场学习方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则由学生发现、交流和解决。这种学习方式既是对高年级同学发出的挑战,更是一次对六年博物馆学习成果的检验。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学习,读懂文物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是学校博物馆课程设计的初衷。
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究,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该主题的博物馆实践学习。在古钱币展厅,各小组同学按照前期制定好的主题展开学习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里观察、描画,学习单上记录学生对美的思考与收获。
3.到博物馆去探究美
《小学生在国家博物馆主题式学习》是我主持的北京市规划办课题。作为课题组组长,我从美术的角度出发,进行“花钱里的秘密”课程设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探讨古钱币中压胜钱(压岁钱)的吉祥图案及美好寓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通过介绍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提高了学生对古钱币鉴赏的基本能力。当学生对钱币的历史知识有了解之后,
我们开发博物馆课程,引导学生到博物馆进行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的学习活动,每位同学在小学阶段至少完成12次以上的博物馆主题学习活动及3次以上的参观活动。在博物馆的选择上,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以小学现行各科国家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力求校本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紧密结合,让相关博物馆课程的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爱博物馆”“我爱国家博物馆”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本校最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师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着学校的气质与神采。
四、以“美”育学校活动之“趣”
人们常问:如何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先让孩子有一颗柔软的心。曾经有一次组织学生去龙庆峡景区参加实践活动的路上恰巧赶上雷阵雨,学生们小声地抱怨着“天公不作美”,我则告诉孩子们,“我们是何其幸运!正是因为这场雨,让大家看到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三种不一样的风景。”还有一次在康熙草原,那天烈日当空,学生酷暑难耐,被晒得没有游玩的心情,于是,我又开始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静下心来,向远处眺望,感受草原的辽阔,又和学生们一起趴在草地上,观察小草的形态,感受泥土的气息……
除了走进大自然,校内的艺术实践活动也是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一张靓丽的名片。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策划开展“亲情·才情·少年情”诗词诵读活动。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水彩画,让学生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转化为画面,展现在灯笼上,感受装置艺术的魅力,感受用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来装扮校园所带来的美感与快乐。。于是,整个校园被五彩缤纷的纸灯点亮了。有的灯
笼上画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有的灯笼上画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的灯笼上画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盏灯笼下都有与画相呼应的诗词卡片,图文并茂,意境唯美。家长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拿着手机拍照合影,灯笼前充满了欢声笑语,感受到参与和创造的快乐。
石景山是“双奥之区”。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石景山这些年的变化,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特意为学生策划了一场“印象·石景山”主题的艺术展。在展览现场,既有跃然纸上的法海寺壁画,也有以首钢滑雪大跳台为主题的泥塑作品。从参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们对家乡真实的、带有真挚情感的表达,他们用线条、色彩、彩泥表现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发现家乡的美好,而且会将这种美好的感受通过展览活动印刻在她们的记忆里,直到永远。
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是神圣的、高尚的。石景山外语实
验小学的教师们在日常的教育中用心制造新奇和美感,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美的种子,带领学生向美而行。
作者简介:
刘世彬,女,现任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及分校校长。高级教师, 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委员。先后荣获全国百佳美育校长、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者、北京市优秀美术教师等称号; 全国小学美术教材(人美版)核心编委。
编著出版《如何上好欣赏评述课》《我爱博物馆》等五本教育教学书籍。近几年在欣赏评述教学、 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运用多元化教学法培养学生
艺术表现素养
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 李佳雯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其中,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现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启发性教学法——以线描写生为例
用线条作画每个学生都会,只要把笔尖点到纸上,移
动点就变成线,再根据意愿画成,这种简单的线条画学生是不用教学的。然而,怎样用线画才有美感?这体现了美术教育功能的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领会,从而自由地、轻松地提高造型能力,进而使学生潜能得到发展。
物品最好是有特点、有变化、不规则、有趣味,便于观察,便于用线表现的内容,同时本身还要具有形式美感。比如,画蔬菜、水果,有些菜外形简单,学生不容易观察和表现其中细致的变化,如果切开来画,内部构造却十分丰富美观。(如下图左)
选择静物不仅要注意形态变化的趣味性、生动性,还要考虑写生时便于用各种变化的线去表现。如下图右,高帮靴上的鞋带,可以摆成各种姿态,能给画面增添许多趣味。
(三)如何进行观察
我发现许多低年级学生用线画画十分大胆,小手紧紧握笔用力画,线条稚拙而有力度,没有哪个学生用碎线描画。但有些学生不敢画,是因为有心理压力,怕画坏受责备。由此在线描教学方面总结以下方面认识:
(一)如何画线
画短线依靠手指运动,常用于画细部;画长短有限度的线靠以肘为支点手腕移动;画长线,只有用肩和肘运动才能画出灵活自如的线。因此,画线时不能将手紧摁在桌面上,最好练习用肩做轴,使手能自由滑动。开始练习时最好用长线连绵不断地画,运笔要慢、要稳,一笔画到头,笔笔都要交代清楚,不要养成用碎线描画的习惯。
(二)如何选择写生物品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写生物外形特征,包括形状特点,如:人的高、矮、瘦;动物的体形如北极熊头小,臀部肥大,长颈鹿脖子和腿都长等;在审美感受方面,如景物秀丽、建筑庄严雄伟,人的气质豪放、和蔼等。其次,分析结构,物体有哪几部分组成,分解观察物体构造,并看清每一部分如何衔接,以便把关系交代清楚。再次,观察细节,找出用于装饰美化的部分,如书包上缝纫的针
迹、花纹,手套上毛线编织的花纹等。
发现和培养学生造型表现中体现的萌芽状态的美感,并加以肯定和发扬,使他们对美感的认识和表现更明确,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得以提高。
(四)如何去画
无论是画静物、景物还是人物,首先都要定位置,先把外轮廓用基本形状勾画出来,比如画一个学生的双肩书包(如下图左),先要判断它的角度,这是一个半侧面,那么在定位时可以用长方体勾画,同时兼顾构图;其次是要画出书包的几大部分,包括肩带、小层兜、中层兜、后侧大兜等;再次是要画细节,把书包画的具体、真实,尽量把观察到的内容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注意线的疏密安分布必要的,用线处处都紧密,必然主次不分,用线处处都稀松,画必然空洞,用线有疏有密,画面才有美感。
一幅优秀的线描画,要求构图安排得宜,主体刻画深入,线的运用有节奏感,画面处理繁简适当。如下图右,绣球和香囊,学生在处理穗的细节时,注意到了它的质感,柔软而又繁密,选用了细头的勾线笔勾画轮廓。
美术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参加美术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得到启蒙和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不断
二、临摹教学法——以《画家凡·高》一课为例
凡·高的绘画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一直为学生所喜爱。四年级教材中《画家凡·高》一课为欣赏课,之后为凡·高《向日葵》的专题学习,从欣赏到创作系统地讲授了色彩知识。我把两课整合,并补充了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大胆地进行了临摹教学。通过欣赏深入了解凡·高创作技法,通过灵活运用材料的变化和色彩对比进行色彩创新。
(一)深入理解原作创作手法
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绘画专业学习,似乎其身心特点似乎决定他们只能理解“浅显”的知识,对大师作品特色的理解往往止于皮毛。但学生对艺术品的感受和理解的深浅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本身。因此,在创作前我通过搜集图文视频资料和教材配套课件的
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梵高作品进一步了解。
油画棒覆盖,少部分底色在画面色彩视觉效果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临摹凡·高作品后所呈现的不一样的色彩效果时,美术表现的素养也在逐步的提升。以《星月夜》临摹作品为例,大部分学生的作品与凡·高的原作相比,在构图、内容、色彩及笔法运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但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表达。
以《星月夜》为例,这件作品是凡·高重要代表作之一,不同的人对其美感有不同的感悟,学生从画面内容、构图、笔触、色彩几方面做到简单了解不难,难的是对美感和创作本身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其理解凡·高不平凡而又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搜集电影《致爱凡·高》、《星月夜》创意动画视频,全方位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理解到位了,临摹创作既有据可依,又可以自由变通。
(二)用材料丰富的变化促进美术表现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用油画材料临摹原作非常不现实,白纸、水彩笔或油画棒是常规的小学美术学习用具,鉴于凡·高作品里所展现的有力的笔触,我选择了彩色砂纸和油画棒作为临摹创作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变原作的色彩设计,学会掌握砂纸底色和使用油画棒色彩产生的色彩关系。在绘画过程中,砂纸的大部分底色被
儿童绘画之初起源于自身的表达欲望,以及对生活经验乃至图像的模仿,但他们活泼的天性,不会仅停留于此,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刻板无趣的教学是违背儿童天性的。临摹虽是学画的必经之路,但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一味要求相似,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大师的创作方法,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进行临摹和创作。
三、辅导教学法
课标指出“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杨景芝教授则鼓励儿童创造
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成人偏见的束缚,让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的创作。基于上述理念,在教学中要建立在学生特点基础上进行辅导,着力于去发现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寻找合适的指导方法,让学生获得提升,促进发展。
个性色彩,从而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1.创作题材点拨
辅导学生创作,首先面临“画什么”的问题。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他们刚开始的创作可能是随意的,并非画什么都能成为一幅好作品,因此,教师要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做适当当点拨。
(一)关注学生,发现个性
对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辅导式,首先应了解学生,尤其是发现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通过对学生的习作分析,谈话交流等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在喜爱内容、绘画风格、擅长表现等美术方面的不同特点,为辅导打下较好基础。
学生的习作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美术特点,所以要关注学生的习作,分析学生的习作,读懂学生的习作,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二)尊重个性,适时点拨
在美术创作辅导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更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的美术创作始终保持着鲜明的
(1)拓宽创作思路
对于命题创作,教师应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欣赏、讨论、体验等方法,唤起学生记忆,加深学生的感受,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有特色的创作题材。
在一次“善与和平”的命题创作中,许多学生只想到和平鸽、橄榄枝等内容,思路狭窄,题材单一,教师预想到了这种情况,事先准备了世界各国地标性建筑图片、各国国旗、和平的标志等图片供学生欣赏,开阔学生创作的视野,创作了《和平之眼》、《奏响和平的乐章》等优秀作品。
(2)挖掘草图创意
在学生的草图中,往往隐藏着学生的创意想法,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成为创作题材。在四年级教材《小小旅行壶》一课中,学生设计具有不同功能的旅行壶。教师对A同学的草图不甚理解,通过学生解释,发现这个水壶的功能是根据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之后设计出来的,水壶既实用又美观。她在设计时,并没有天马行空,而是考虑到外出游玩时,为了方便辨别方向,在水壶中添加了指南针;另一位同学的草图中,水壶里设置了制冷区域,教师建议她把制冷区域改为冰块储藏,这样更贴近实际。
2.创作技法点拨
选定了创作题材,接下去,便要解决“如何画”的问题,即如何构图、如何造型、如何用色等技法上的问题。
(1)构图调整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构图审美意识,但在作画时,往往注重内容的陈述,喜欢从一个局部开始作画,画到哪里
算哪里,从而出现构图平均、松散、小器等现象,要引导学生做一些适当调整,从构图上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
(2)媒材的选用
在美术创作中,最常用的材料是蜡笔、水彩笔,但仅仅局限于这些则使得创作形式单一,也使学生失去了体验创作媒材多样性的机会。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根据所教年级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尝试了不同的材料作画,如宣纸扇面、KT板、叶画、超轻质粘土等。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使用其他工具材料,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创作的乐趣。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学生创作了大量有个性、有创意的作品,提高了美术表现与创作的能力,还让学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个性的彰显,对学生今后的美术创作起着
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李佳雯,女,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美术教师。高级教师,石景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美术课《四季如画》荣获石景山区教学大赛课堂教学一等奖,课例被评为教育部“优课”;教学案例《中秋文化创意作品设计》荣获首都原创课程辅助资源一等奖。
美术创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创造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希望能够通过启发性教学法、临摹教学法和辅导教学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素养,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使他们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通过课堂实践不断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差别化、多样化,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未来思考和探索的主题。
一、“双减”政策关注小学美术课堂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可检测的实际教学操作及学生的课堂艺术
实践(即美术课堂实践作业)。通常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大力倡导美育教育,聚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激活孩子在创新、审美、思维方面的能力提升。对美术学科的具体要求为: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提质增效,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感受艺术,放飞自我,进行全面健康的教育发展,进而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运用丰富的媒材进行艺术创作,培养学生个性化审美,提升文化内涵是必要的。
义务教学《艺术课程标准(2022)》将美术教学分成四个学习领域,这样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以自主探究为方法,以综合为形式的课程设计思路,直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中华本草”为媒材的教学实践内容完全符合教
小学美术课堂艺术实践之媒材研究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朱力军
——中华本草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中指出要“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美育中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传承祖国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责,如何扎实落实则需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
本研究依托中华本草资源,融合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中华本草作为媒材,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中。既丰富小学美术课堂艺术实践中媒材的多样性,又巧妙结合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形状、颜色、肌理等艺术元素,明暗、形体、空间、比例等设计原理进行艺术实践,再现中华本草艺术之美。
育部规定的教育大纲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建议也完全吻合,对这些纲要的梳理与分析为本课题指明了方向。
情感的自由表达。这些阐述都对本艺术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托。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有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这些理念支持我们以中华本草为媒材,结合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尝试将新的媒材创新地应用到美术教学实践,运用艺术设计原则和艺术元素表现本草的艺术之美。艺术实践策略中应关注知识的渗透,在教学中朝着知识的多元化和立体化方向发展。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凸显美术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和人文性。美术课堂艺术实践的设计应具有实效性,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从而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双减”背景下对美术教学策略应该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美术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艺术灵感的激发和内心
二、以“中华本草”为媒材创新艺术实践
本草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从矿石、植物、动物等材料中萃取出来的,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结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突破以纸材,泥材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以身边的本草材料为新的媒材,开辟一条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学实践路径。
(一)“中华本草”体现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将“中华本草”作为一种媒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艺术实践及教学资源的拓展和补充,材料的纯天然性,使其具有清新、自然、朴素的美学特征,非常符合现代绿色环保的需要。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集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以及传统文化于-体。同时,有些本草材料是天然的染料,在美术实践中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绘画色彩的了解和崇尚自然的审美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学生会发现“本草”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谓生活无处不本
草。如厨房中的肉桂,八角,花椒,蔬果中的柿子、南瓜,大枣等等,它们安全系数高,非常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
椒等)等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在趣味性、活动性中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本草文化,感受本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珍视和传承中华的这种传统文化。
可见,“本草”作为媒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会带给学生充满乐趣且独特的艺术实践。其一,拓展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创作媒材资源的丰富性。其二,在国家“双减”教育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感知本草形、色、味等艺术美感,丰富学生的艺术创作形式,切实提升质量。其三,通过综合的艺术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化自信。
(二)“中华本草”融入艺术实践的课程策略
1.通过“中华本草”主题式的美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入学校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艺术活动。依托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中华本草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结合点。(1)建立本草与学生经验的联结。从学生身边的熟知的植物(如:蒲公英、艾叶等)、蔬果(如:无花果、柿子等)、调味品(肉桂、花
(2)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推动主题落实。充分调动学校美术老师的主动参与积极性,自主开发主题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项目里能够得到审美感知、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学生艺术表现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实践活动,学会创造美的生活,进一步将身边的本草作为新媒材进行统一规划、艺术实践,引领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带领学生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形成文化自信。
2.审美角度构建课程
我们扣住本草之美和艺术之美,进行融合研究。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本草,对本草植物的外形、颜色特征及其特性进行深入了解,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线条、形状、颜色、肌理、明暗、形体、空
间、比例等艺术元素再现草本植物艺术之美。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手绘材料通过插画、水拓画、书签等多种形式进行本草植物的绘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美,感受本草文化中贮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思维,让孩子们在拓展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传递环保精神。培养孩子们创新精神,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引领孩子们形成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价值观的认同。同时以中华本草为纽带,不再囿于传统古板的形式文化,拉近学生与文化遗产的距离,增进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本草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织、有计划、有具体实施方案的课程设计,使得草本与艺术在实践中实现基于创意和应用的融合实践。通过各种大胆尝试的创意制作,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审美想象。其四,构筑健康向上的艺术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传承经典文化,从而在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的同时,也促进校园里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
3.开展多元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迸发出学生的创意和应用。具体来看,其一,每一次活动了解一种本草以及其药性的基本知识,并实现艺术元素及设计原理有机结合。其二,采取观察、比较、团结协作、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做到课程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其三,通过有目标、有组
(三)中华本草丰富艺术实践的教学策略
总策略:以“中华本草” 作为一种媒材,通过学生艺术创作为美术学科的艺术实践注入生机。
实现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创新组合,构建极具表现力的空间。艺术元素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是艺术家构成创作的基本原料和媒介。艺术元素包括色彩、明暗、线、形状、形态、质感和空间。艺术设计原则一般包括,强调、统一、多样、平衡、图案、律动、比例等。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本草植物不规则形状进行组合、利用本草植物肌理制作水拓画、利用颜色对本草植物进行描绘(水
彩、彩铅、马克笔、色粉等)、利用本草植物特性制作香包等装饰品,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学习本草。
2.感知色彩认识天然染料
中国传统绘画中大多的颜料都来自于本草中的植物和矿物,体验染料之美,形成崇尚自然的审美情操。如提取草本植物的颜色,根据颜色的特性进行艺术品的制作,尝试扎染、滴染、面塑等制作,引导学生体验单色到多色结合的创意乐趣。
具体策略:
1.图像识读发现本草之美
通过赏析浓墨重彩的经典古籍药典插画,发现本草材料之美。有些古籍中特别绘制了精美的插画,用以表现药材的原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关于中药的采集、炮制方法等。学生通过欣赏这些浓墨重彩的插画,一起来感受古代本草的艺术之美。学生可以通过亲自研磨矿物质中草药如朱砂、赭石、红花、藤黄等得到不同色彩的颜料。另外还可以应用中草药中提炼出的色彩来进行扎染、草木染等艺术实践。
图1 古籍中的经典插画
图2 学生植物敲拓染作品
3.创意实践构筑想象空间
本草材料里的形态各具特色,学生们可以依形,借形,随形的尽情创作,大胆联想,构筑想象空间。通过基本的拼贴作品、挂饰饰品、纸雕、滴胶,敲拓染等工艺品
制作,探索更多的综合材料与本草创新结合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在认识中草药的外形特点后,根据形态展开联想,进行设计、拼摆、粘贴、剪贴的工艺制作。最为典型的当属毛猴的制作。通过对虫部的蝉蜕,木部的辛夷外形特点观察,在进行艺术加工后通过组合和粘贴设计完成毛猴的制作。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材料所属纲目,也了解其简单药性。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制作毛猴的方法。除了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寻找。如果能在冬夏亲自搜集会更有趣的多。
4.文化理解品味百草香
本草植物的味道以及药理作用,启发学生设计香囊与驱蚊包等的制作。本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中国有着悠远流长的历史,也被智慧的中华民族加以利用着。纵观古今,本草文化的影响更是扩大到全世界,我们乐于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分享出去,但也要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回看:艺术实践与本草融合的价值
大千世界的花花草草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最美的礼物,所谓一花一世界,这些花花草草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祖先躬行大地,尝遍世间百草,用本草破解了健康的密码,这些动物、植物、矿物被先人们赋予了极高的能量。当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中用本草做媒材,会发现本草美妙的颜色,优美的姿态以及独具特色的滋味都是那么奇妙。以在美术课堂的艺术实践中深入发掘中华本草宝库中的精华为活动内容,可以提升学生对中华本草的了解的认识,建立对中华本草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图3 学生课堂植物滴胶作品
艺术自身是一个十分开放的领域,它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接受新技术与新意识观念的冲击以实现其自身的不断的扩展更新。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再现中华本草艺术之美,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美,感受本草文化中贮藏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孩子们创新精神,提升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期待学生能够守正创新,在融合性的艺术实践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朱力军,女,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美术研修员,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材、教参编委。
放式的绘画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施设计创作的主题内容。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设计方式来解决班级文化马的设计绘制这个问题,在现实真实地解决问题的情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艺术活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研究
艺术活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 潘红
[论文摘要]
学校艺术活动“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以项目式学习活动方式开展,学生在深入了解马文化后学习设计方法,进而设计出班级文化马并绘制,在校园呈现展示,共助校园文化建设。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小确立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建设和谐优秀校园文化,从而达到立德于活动里,树人于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艺术课程的根本任务,借艺术活动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校园马文化。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绘制千里马这个开
[关键词]艺术活动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 项目式学习
为了进一步推动彰显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师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风貌,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校围绕中国传统马文化开展了“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项目式学习艺术综合实践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马文化,并学会用绘画的方式绘制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形象,从而深刻感悟马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一匹匹千里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洋溢灿烂的童真、活力,成为国之栋梁,民族的希望。立德于活动中,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一、制定周详实施方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为了使项目活动“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活动顺利成功实施,首先我们在活动之初确立了核心任务:根据班级文化设计班级文化马用于装点校园。活动前对活动进行整体构思,对前期准备和具体实施过程制定周详的计划。
老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学科知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案设计、实践体验活动、成果呈现等做出周详的计划,让老师与学生在学习之初和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行为导向,每一步都按着既定的时间与任务开展活动,确保活动高效实施。
在前期进行书法和美术跨学科融合,以了解马文化为起始点,书法课通过学习写“马”字,了解马精神,理解马文化的深刻涵义,美术课具体学习画文化马的方法,把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象的图形符号,为学生们的创作做好充足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在具体实施环节中,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是师生绘制个人文化马的设计图,活动二是设计师生文化马徽章,活动三是绘制班级文化马,其中活动三是整个项目学习活动的核心任务。有了前期的准备以及具体实施环节,为实现完成活动总目标、了解中国传统马文化提供了有利
的支撑。
史与文化”,在交流中学生们了解到马自古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感悟到马的热情奔放,忠诚高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进而理解马的自由进取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出示“马字演变”的视频,使学生们直观地看到“马”字几千年的字体发展过程。激发了学生书写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何写好“马”字。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演示功能等电教手段,设计互动环节,编撰“马”字口诀等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对比师生分析书写的“马”字不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后进入尝试创作与创新阶段。在老师提出在讨论先后分别在田字格书写“马”及写彩字“马”的任务要求下,学生进入到实践练习阶段,掀起本次活动的另一个高潮。当学生们将写的“马”字装饰在“千里马”上时,有学生自然流露,要像千里马一样,不断奔跑,努力前行,拼搏进取,一马当先,一日千里,马到成功。至此马精神
二、项目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项目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发挥指导作用,针对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探究,在实施过程中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书法课中,从了解马文化,理解马文化的深层含义入手,一步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探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采取创设情境与激趣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观看两段视频——“万马奔腾,千军进发”和“马的历
已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
接下来在美术课中,学生学习设计个人文化马的创作方法,学会将自己心中的千里马思想转化成具象的艺术符号,绘制出属于自己的千里马设计稿,同时老师设计20年校庆徽章背景图案,然后师生作品合作完成千里马徽章设计图并制作成小马徽章。在此活动中,学生已经学会绘制个人文化马的具体方法,为项目核心活动——绘画班级文化马做好了充分的技能准备。
接下来进行项目核心环节,各班设计并绘制班级文化马。首先师生确立班级文化,学生分组,根据班级文化马绘制步骤的需求,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小组分工,每个班级分为文案组、设计组、绘制组、后勤组、宣传组共五个组。
班级文化由文案组的学生整理成文字稿,制作成班级文化马介绍的介绍牌,立于班级马旁边。设计组根据班级文化文案进行商讨,确定文化马设计稿并不断完善。绘制组根据设计稿分工合作完成文化马绘制工作。后勤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确保绘画材料的充足。老师每天早晨组织各班代表参加晨会,及时了解工作进度及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配合协作以及解决绘制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层含义基础上——不论是班级文化马制作还是校庆徽章设计,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不断强化正向暗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集体荣誉感的教育渗透在作业中,时刻鞭策鼓励学生不断进取、拼搏奋斗,在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
艺术教育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马文化正是以鲜明的方向为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建设富有精神文化内涵的和谐校园。
这一匹匹的千里马现在矗立在校园的绿地上,美化学校生活的环境,每天都陪伴着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注视着他们一天天的成长。在孩子们的心中,同样也驻守着属于自己的那匹骐骥。我们相信学生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
文化马绘制活动前后历经1个月的时间,活动中注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马文化深入探究并理解、完成了校园马文化绘制的项目核心任务。绘制的文化马伫立在校园绿地中形成校园艺术装置景观。在整个项目活动中学生最大程度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在项目中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班级文化的设计与绘制中。活动与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潜能得以发挥,美术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三、绘制校园文化马项目活动的思考
随着活动的结束,在艺术展示区我们可以看到项目成果:个人文化马及班级文化马的设计图、个人文化马徽章、班级文化马。这些艺术作品在校园艺术展示区进行展示,小马徽章在校庆活动中作为特殊的礼物发放给师生,同时校园文化马作为重头戏闪亮登场,作为校园艺术装置妆点美丽的校园。
校园文化马活动根本目的是在深刻理解校园马文化的
下每天会不断奋发有为,拼搏进取,最终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
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艺术课程内容要求指向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主要涉及色彩知识、表现活动、中国话、版画等,学业要求能使用传统或现代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以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制作藏书票》为例,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同时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藏书票作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课堂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将艺术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在美术课堂中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再
作者简介:
潘红,女,北京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美术教师,高级教师,区骨干教师。参与《我在博物馆中学习》、《我爱博物馆》《艺术与本草》市级课题。
版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性实践研究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 刘千惠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正是 “学以致用”学习观的体现。
的思维,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其四是版画是画和操作的结合物,带有一定的手工性,学生更愿意参与,通过制作版画作品不断锻炼技巧,磨练耐心。
一、版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美术学科作为培育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承担着培育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情感表达核心素养的任务。新课标提出转变旧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单一、被动和陈旧向多样化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时间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版画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学生的自主构思外,画、刻、印这样的操作性极强的过程也同样重要,通过不同技法、不同材料的使用,以及不同呈现的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
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利用各种“版”的这种媒介形式,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二是版画的复数性特点——一版多印便于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送亲友或是作为展示作品其三是:版画的制作是画、刻、印这三个过程,学生易于产生兴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同时启迪学生
在版画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到集体力量。以学校“扬长教育”办学理念为核心,以版画为媒介的主题活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版画创作活动中,扬学生发展之长,从而丰富学校特色活动,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从顶层设计到实际落地的路径。与传统课堂上的合作活动相比,学生更加轻松愉悦,课程内容更容易被接受,更易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借助信息技术改变美术教学方式
以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制作藏书票》为例进行研究,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制作藏书票》一课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发现标记藏书的新方法——分析与版画的区别——学习新的知识——赏析藏书票——小组探究设计方法——阐述设计思路——观察总结示
范——实践展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加入信息技术中的希沃交互式白板、微录仪、互动反馈等技术辅助本节课的教学,高效呈现出学生的操作过程,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做到引思导学、启思导学、激思导学、促思导学。整个设计始终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环节,例如:讲到“胶版工具”时,发现单纯的讲述知识略显枯燥,学生也不易记住,于是借助游戏形式加深学生认识,在软件中找到合适本节课的游戏——“分组竞争”。游戏玩法则是:两位同学根据所给题目要求,在触屏电脑上点击所选答案,游戏结束后会出现排名情况。游戏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在美术课上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基于希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有效处理生成性问题,实现高效课堂。
1.互动反馈统数据
藏书票虽是一种小型版画,但它与版画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需要学生借助已学的版画知识作为脚手架,运用信息技术中的互动反馈技术,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同学们通过观察、对比、分析,选择心目中的答案,将同学们反馈的结果呈现在屏幕上进行数据统计,一目了然看到选项占比情况,利用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化课堂中的教与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2.希沃白板提效率
本课课件运用希沃交互式白板技术,通过手机下载的app同步电脑课件,方便了教师教学。希沃中的小游戏也
3.多屏互动有妙招
借助微录仪将学生设计作品轻松投射在画面中,藏书票作品成果的展示与同屏进行比较。
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课使用投影仪进行投屏,然而一屏的使用限制了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也让教师无法真正关注到每一组操作时的细节。这节《制作藏书票》,借助信息技术,使用微录仪,由一屏到多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领取实践任务制作一枚藏书票时,微录仪打开投射每组操作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借用微录仪中的拍照功能,记录下学生在制作藏书票时出现的问题,使课堂形成生生之间学习,师生之间交流的气氛,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有参与性,老师对学生作品指导时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程。作品的展示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学生初步实现了“善学、负责、践行”核心素养的形成,形成了整体素养和兴趣特长的协调发展,在美术课标的指引下,关注学生实际获得,运用信息技术,发挥其教学优势,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图为使用微录仪进行多屏展示
着美术课堂的形式转变,主题式、项目式学习内容的有效开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调整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变化,从被动接受教师的教授,转变成自主的主动学习。学生从学习中也领悟到做事的方法,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运用自己的所学,体验了完成一件事情的完整过
作者简介:
刘千惠,女,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美术教师、大队辅导员。二级教师,石景山区优秀辅导员。美术课《制作藏书票》荣获石景山区教学大赛课堂教学一等奖;校本课程《有“版”有眼》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撰写区级课题《基于版画主题性创作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情感表达的研究》。
[摘要]
在聚焦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主题式教学活动逐渐成为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是以“风筝”课程设定的主题式实践活动,以“审美感知、创意实践”为内在构建,运用美术语言及美术方式创造视觉形象,开拓与灵活运用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在主题式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思维不断开拓,实现知识的输出,真正理解、内化和应用学科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 主题式,风筝,实践活动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
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张京婧
——以《风筝》课程为例
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欣赏艺术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丰富想象力,运用媒介、技术和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形象思维创作情景生动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的能力。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题,教学需要重新设计,调整至整体化、系统化。笔者尝试把相关的学习内容、设计原理等课程综合提炼,用以学生为导向的、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使美术教学更加多元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获得,是当前教育关注的重要领域。纵向分析小学阶段全套教材,通过欣赏各种民族艺术,引领学生了解传统艺术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当下,学校的教学方式基本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课一主题”。以《风筝》为例,仅一节课程的讲授,相对知识面内容较多且广泛,教学内容集中在一课时时间非常紧张且学生学不透彻。可见,想要吃透这个主
新课标强调,要遵循“守正创新”的传承与发展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素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做传统工艺品及文创产品,以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展示自己创作的工艺品与文创产品。故笔者将《风筝》主题式课程细致分为划分为三个活动层次,使学生有所侧重、循序渐进地学习,形成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不同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的综合认知,达到对传统艺术的深度理解与学习。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继承与创新是传统工艺创作的重要原则”,目的是借助对风筝的学习探究,把设计绘制(认识表象)提升到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传达情感)这一层面,提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综合认识与学习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借助主题式课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美术学科的主题式课程设计遵循了艺术学习逻辑,是将美术知识解构重组后的集合。要思考主题内容及相对应的核心素养,思考合适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法,后将教学目标分化到具体课时中,使素养的形成找到落脚点。同时,分析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思维方式,以合适有趣的教学模式、艺术创作方式,将传统的美术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渐进递增式”的学习。
《风筝》三课时,层层递进的学习实现知识的输出,以“赏、绘、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用艺术语言表达生活,做到真正理解、内化和应用学科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二) 结合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与生活建立关联
新课标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发信息化艺术课程资源,从内容和方法上拓展艺术课程的空间,使艺术
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时代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本节主题式课堂上,教师借助平板电脑等网络技术,将中国传统艺术推荐给学生进行图像识读、审美赏析,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理解和认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了解、喜欢传统文化艺术。利用多媒体电子设备引领孩子们走进生活场景,让孩子们体会到在课本学习中的经验可以迁移到生活中,真正将生活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体会到应用价值。
三、主题式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及实施流程
(一)《风筝》主题课程:
第一课时:“综合学习”。本课学习有关风筝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及派别,艺术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以欣赏、制作为主线,感受我国民间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绘制布面风筝,体验放飞风筝的乐趣。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风筝历史文化价值、种类派别。欣赏不同形
式的风筝作品,了解风筝作品中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学习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和设计理念。
计方法。通过教师示范绘制视频,引领学生掌握绘制方法,达成能设计绘制风筝的能力,感受民间艺术实践的乐趣。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2)了解风筝工艺的制作流程及扎、糊、绘、放的制作技艺的方法和技巧;知道飞升是风筝的基础,在取材、造型、用料和工艺制作中的讲究。
(3)了解风筝布料透明、挺韧的特点,利用透视拓印的方法画出另一面。运用国画的着色方法,用分染和罩染的手法绘制出图案的层次感。
图1:体验放飞风筝的乐趣 图2:绘制布面风筝
第二课时:“北京沙燕”。本课学习以沙燕为代表的北京风筝,通过观察沙燕实物、图片视频欣赏,掌握沙燕的造型特点,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进行小组探究沙燕的设
(1)总结沙燕风筝的结构、种类,以及吉祥图案的寓意及象征。通过游戏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掌握。
(2)根据设计原理(完全对称、相对均衡)对沙燕风筝进行图案位置的分析,通过视频对比“宫廷沙燕”与“民间沙燕”色彩特点的区别。
(3)欣赏创意沙燕风筝图片,对沙燕风筝进行多元化绘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设计作品内容,从传统工艺的角度感受民族传统的艺术魅力。
图3:“宫廷沙燕”色彩特点 图4:“民间沙燕”色彩特点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颜色——以风筝为例”,继续深入探究关于《关于中国传统颜色》的魅力。本课重点在于认识传统颜色,并将颜色运用到风筝之上。教师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颜色,拍摄并记录下来。通过学习色谱等相关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平板电脑)运用几项软件进行教学,最后上传到通讯软件,分享彼此的作品成果、相互评价,说一说设计理念以及收获,感受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乐趣,做到学以致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颜色。引领学生欣赏民间年画、千里江山图、民间泥玩具等具有中国传统颜色的作品,畅所欲言分享感受。
(2)认识颜色。通过书本、图片认识色谱以及传统颜色名字的由来。带领学生走访城市(首都博物馆),记录现实生活中属于我国传统的色彩。
(3)运用颜色。利用多媒体(平板电脑)教学,采取4个应用程序,分别是“色采、中国传统色、爱笔思画X、QQ。”将风筝线稿导入软件中,利用软件“吸取”色彩
功能将风筝进行填色,或直接利用笔刷绘制风筝或创意类的风筝作品,制作成专属于自己的、学校的文创产品。
图5、6: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彩绘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百家“筝”鸣主题活动展
通过三节侧重点不同的风筝课程实践活动,在教学时结合了北京地域特色(沙燕风筝)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历史悠久和文化丰富多彩,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百家“筝”鸣主题活动展以学生策划、合作布置为主,将学生的布面、纸面、多媒体电子作品以及其他风筝文创产品等进行展出,让大家深刻地体会到风筝文化的魅力所在。
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提升解决
问题能力。提出在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有效应用,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让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次主题式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形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度学习,从而让学生构建新知,形成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发掘、充分利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美育资源,将丰富多样的优秀艺术资源、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设立明确的主题与方向,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推动学生深度学习,逐步提升其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探索、创新实践的能力。
图7:学生创新性“风筝”作品,体验放飞风筝的乐趣
作者简介:
张京婧,女,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一级教师。“2020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活动——《风筝》教学设计及课例、说课比赛一等奖;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优先关注课题《基础教育开放性实践课程实施策略与跟踪评价研究》;参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学生实践活动手册的编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教育理念下,教材对美术欣赏加大了力度,无论是造型表现,还是设计应用,常常可以看到经典作品的欣赏,欣赏教学得到了大家的空前重视。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是小学开展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艺术课程,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要明确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利用欣赏与探究性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开阔眼界,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阶段,在陶冶情操、提高兴趣、丰富感情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学欣赏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异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使学生从中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获取真、善、美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小学美术的欣赏与探究教学对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学生创造能
探析美术欣赏课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刘恩洋
师,另一个是徐悲鸿三请齐白石。在这种主讲艺术人物的欣赏课中,我用精彩的故事来吸引学生,以小舞台剧的形式来表现画家齐白石的经典故事。同学们通过参与舞台剧,亲身体验齐白石的事迹,能够让学生了解画家的一生,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齐白石一生非常勤奋,他创作的大量绘画、书法、篆刻等流芳百世。1953年齐白石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老人,其对艺术的至高追求,对创作的精益求情,都深深的打动了学生们。一个花甲老人对艺术的坚持,是我们现如今快节奏的社会所缺少的。这种弥足珍贵的精神,影响着欣赏课中的孩子们。通过对白石老人的绘画作品《虾》《蟹》《白菜》《和平鸽》等经典作品的欣赏分析,让学生们了解形似中追求神似的风格。《画家齐白石》这一节欣赏评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于艺术大师的兴趣,更让学生们体会到了艺术家那至高圣洁的追求。其浓厚的人文性,对艺术的执着,都感染着孩子们。这位艺术家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同学们欣赏之后,也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做了
自己的见解,并学会了评述齐白石的作品。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成为孩子们灵魂上的塑造者,引路人。一个懂的欣赏美的人,才能创造美,才会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艺术之美是影响孩子们一生的“美”。通过美术欣赏课,以浓厚的人文性来熏陶学生,以文化与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通过欣赏课,获得艺术知识,培养优秀的品格。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个性。
二、学生们在美术欣赏中要具有自主性与探究性
在如今的美术欣赏课中,时常会有教师出现一味的讲解。忽视学生的自身感受,学生们很少有深入欣赏、体验艺术的机会。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之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利用美术欣赏与探究性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课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通
过欣赏让学生们对美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美术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美术能力的发展。当代小学生和家长广泛存着对美术缺乏重视的现象,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小学美术的学习中去,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需要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的欣赏课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究性。
寻生活中的艺术,提高审美水平。
(一)利用艺术欣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各个事物都比较好奇,但科任课中美术欣赏课吸引力却不足。学生也不太重视美术课。所以利用有趣经典的艺术作品来吸引学生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加强美术探究能力是小学美术的重要内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将不同样式的美术作品当作主体,进行主观的审美感受。通过欣赏与心理活动,达到提升审美开阔眼界的目的。教师不仅要利用艺术作品来吸引学生进行欣赏学习,也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欣赏。加强学生们对美的探究,通过自主欣赏与探
在三年级的《漫画欣赏》欣赏课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员们在组内发表自己对于漫画内容的理解。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利用组内讲故事的方式,让组员们充分互动,交流。在有趣的漫画欣赏中,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有趣漫画,让学生们探究漫画的特点,评述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美术欣赏课,每一名学生都是小小评论家。孩子们热情会空前的高涨。让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课程。
(二)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不善于和其他学生相互探究交流,也不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观能动性较弱。因此,在教师的带领下,每组组长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责任到人。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能力对学习进行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探究问题框架交给学
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及时对遇到困难的组进行辅导,引导小组学习方向,促进小组探究进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美术学科上来看,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加强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
现欲望。以此来培养学生们主动性。利用赏识评价,鼓励评价,让学生们对自主探究学习充满期待与主动性。将美术欣赏课塑造成一个展现自我,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五年级的《美术家达利》欣赏课中,天马行空艺术作品让学生们异常兴奋。教师可以将学习权交给学生,提出问题方向,让学生们自主学习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性,并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将自己所喜欢的原因,作品内涵,表现方法等分享给大家。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紧抓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进行各组辅导,引导学生对达利作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意愿。让学生们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热门作品《梅韦斯特的脸》《龙虾电话》《倒影变大象的天鹅》都是各组进行班内阐述的热门对象。每组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之后各组进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表
三、美术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
美术欣赏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的欣赏讲解,那么,欣赏美的过程就会变成师生消磨时间的过程,学生不能活跃于课堂,教师也无法更好地施展才华,彼此间缺乏积极互动,课堂一片死气沉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相互之间的主动、探究学习,将审美过程交给孩子们,可以让美术欣赏课渐入佳境,走上正轨。
培养好的欣赏者比培养好的创作者更重要。中小学作
作为基础教育,要让学生们学习基础美术技法的同时,更应该认清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好的欣赏者,使他们具备丰富的审美经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进而形成完善的学生人格,能让学生们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提升艺术审美,培养美术修养。
责,让他们在充满艺术美的环境中成长,是我们的追求。
小学美术欣赏自主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美术作品的欣赏中来,从欣赏中了解到美术作品的美,利用自身的探究能力来发现小学美术学习的魅力。现今的教育,强调的是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同时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
刘恩洋,男,二级教师,学校艺术组组长。曾获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大赛及说课大赛一等奖。多篇论文和教学课例资源荣获市、区一、二等奖。主持区级课题《小学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辅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区级艺术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评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每一天都在变化,知识每一天都在推陈出新,让孩子们爱上艺术,了解艺术、历史文化、美术美感、是我们美术教师的社会责任。对每一个孩子负
2023年1月9日
刘世彬工作室线上总结工作会。
2023年1月10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行为而不辍,未来可期”期末总结会。
2023年1月10日
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钱莉莉老师为高三物理教师进行专题讲座《2022年北京九中物理等级考质量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3年2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成学江老师应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之邀,给高三学生做历史高考复习的讲座。
2023年2月8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师大石芳做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业质量关系的思考》、北京市教研员刘媛做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题讲座。
特级教师工作室大事记
(上接封底)
第十八期
2023年2月9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研讨,邀请何彩霞教授做了《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讲座,工作室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何教授进行了交流。
2023年2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成学江老师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之邀,给高三学生做历史高考复习的讲座。
2023年2月21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以“室内外游戏融合一体化”为主题,召开骨干教师游戏研讨会,明确如何从目标、内容、材料等方面进行融合,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在玩中快乐成长。
2022年2月22日
蔡吉指导九中赵政参加北京市英语教学设计大赛。
2023年2月24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研修活动。
2023年2月24日
数学特级教师刘永江老师主持开展本学期第一次研修活动,主题为《读书分享》。
2023年2月25日
刘世彬工作室成员线上参与《中国美术教育年度发展报告》读书研讨活动。
2022年2月25日
蔡吉指导学校英语教研组建设课题汇报。
2023年3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师雪峰老师《高中历史活动课中开展线上和线下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考》获石景山区教育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论文征集二等奖。
2022年3月1日
蔡吉参与市教研活动。
2023年3月1日-3日
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凌云、李学老师参与区高三物理等级考模拟测试命题工作。
2022年3月3日
蔡吉进行高一高二盈余质量分析讲座。
2023年3月3日
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二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教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张鹤老师进行《指向数学思维的教学设计》的主题讲座,特级教师刘永江老师主持活动。
2022年3月10日
蔡吉工作室成员陈可晗,以及陈鹏、郝娜上区级研究课。
2023年3月10-28日
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凌云、李学老师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伴随式教研主题备课活动,内容为“机械能守恒定律”。
2023年3月13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陈学义在第四个国际数学日到来之际为北京九中学生题为《浅谈数学的趣与道》的讲座。
2023年3月14日
吴春萍工作室成员金莉老师为全区高一教师做必修2第3章和第4章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受到好评。
2023年3月14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了假期读书交流,工作室成员针对自己的课题及拟研究问题,交流自己选择的书目或文献,并交流了阅读对自己教学研究的启示。
2023年3月15日
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凌云老师为高三物理教师进行《2022年京源学校物理等级考质量分析与教学建议》的专题讲座。
2023年3月15日
周春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周春红老师介绍课堂管理的知识与技术,目的是培养青年教师对实践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管理学生课堂行为的能力,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2023年3月18日
刘世彬工作室部分成员及河北省美术教师50人参加了刘世彬《美术教学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讲座学习。
2023年3月22日
刘世彬工作室成员线上参与尹少淳教授专题讲座《让美术教育立体起来》。
2023年3月23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赵娜、周姣、赵丽娜等3人参加石景山区思想政治学科基本功说课展示,学员赵娜被推荐代表石景山区参加北京市2023年高中思政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
2023年3月24日
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三次研修活动,活动邀请了北京市怀柔区第五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长青老师进行了主题为《数学定理重发现》的线上精彩讲座。
2023年3月24日
吴春萍工作室成员吴盼盼老师录制的研究课“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在第二届北京市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作为课例观摩课,受到好评。
2023年3月25日
蔡吉组织参加北外杨鲁新教授主讲的“双减政策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2023年3月27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宋春雷老师,在石景山区2022-2023“教师寒假智慧平台研修”总结大会,分享了我们是如何借助“一案三环”的学习模式组织教师开展培训的经验。
2023年3月27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召开了“责任担当,明确方向”为主题的月度分享交流活动。
2023年3月28日
马炳霞工作室全体老师参加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组织的“播下爱的种子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体化德育展示活动。
2023年3月29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张爱弟作为北师大附校联盟高中地理学科培训专家,对北师大克拉玛依附校地理单元设计进行指导并点评。
2023年3月29日
刘世彬特级工作室部分成员与淮安52名校长参加了刘世彬《学校课程建设思考与实践》的讲座学习。
2022年3月29日
蔡吉组织参加“基于诊断测评实现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展评。
2023年3月30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京市教研员刘媛做了题为《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育人能力》的专题培训。
2022年3月31日
蔡吉组织白洁、由洋“听说”研究课。
2023年3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吴文涛老师微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在石景山区骨干教师课改实施能力提升第一期培训项目微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