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特级·师说 第8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2-10-25
819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简介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9月,是石景山区委教工委、教委落实市、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术委员会目前有正高级和特级教师21人,主要职责是为石景山区教育高端、绿色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专业咨询,为区域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科研及成果等重要事务提供学术指导与学术评定,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各级学术交流。从学术角度对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每位学术委员会成员,还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从而形成一个个研修共同体,带动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进而促进石景山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

CONTENTS

目录

《椭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及点评
              ——李艳丽 ....................................4
 高中数学《频率与概率》教学设计及点评
              —— 田 娟..................................... 21
“读书明智”单元整合课及专家点评
              —— 张 悦......................................49
《快速跑》教学设计及点评
              —— 刘宏伟...................................63
 幼儿园活动设计《让世界更美丽》及专家点评
              —— 马炳霞 ...................................69
 装饰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
              —— 刘恩洋....................................79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大事记....98

《椭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及点评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 李艳丽 【专家点评 刘永江】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师:如果点A是除M,N外的椭圆上的任意一点,这个命题是否还能成立?
生:应该能吧。
师:好,那我们需要先明确当点A在椭圆上动起来后,要证明的命题是什么?请同学们写出要证明的命题。
预设2:我觉得证明三个太麻烦了,我直接证明了一般性,当点A是椭圆上的任一点时,这个命题是成立的。
师:咱们有极个别的同学证明了一般性,但是大多数的同学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对特殊的三个点进行了证明,那么我们暂且把一般性的命题当成是一个猜想吧,一般性的命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将这个命题写出来,看看它是什么?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本节课我们复习的内容是《椭圆的再认识》,之所以谈“再”,是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对椭圆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从一道探究作业谈起,请一位同学来简单分享一下探究作业的题意和解决思路。教师环视一周。
预设1:请张雨同学。待张雨分享完,这个命题就是在说,教师板书:直线MN过定点(0,0)。
师:通过课前的探究大家觉得这个命题的成立是必然还是偶然呢?
生1:必然成立。
生2:可能是偶然成立的。

师:板书猜想出的命题内容。要完成这个一般性的证明,需要对哪两个命题进行证明。一是KAM·KAN =- b2/a==  当直线MN过定点(0,0);
二是直线MN过定点(0,0)
==KAM·KAN =- b2/a2   。大家说哪个命题会好证些呢?

发现了这个命题并完成了一般性的证明,我们来展示一下他的证明。
       师:现在,这个一般性的命题可以当成是椭圆内的一个重要性质了,教师板书将一般性质写出。分析这个性质中的斜率之积,点以及定值。指出MN就是椭圆的直径。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了。
        师:那老师想问,你想没想过,椭圆中为什么会有这个与斜率之积有关的性质存在,是说在我们之前认识的椭圆中它就应该蕴含着与斜率之积有关的信息吗?
        生:哦,可能是的。
        师:那么研究椭圆,我们肯定是要从标准方程入手的,就请同学们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进行变形处理,看看能不能得到与斜率之积有关的信息?

生:第二个。
师:哦!那第一个能证吗?
生:能证,可能会麻烦些。
师:那课上请同学们完成第二个的证明和第一个的证明思路。
生:完成第二个命题的推导。
师:请一位同学展示,非常好。我们用GGB软件来验证一下第一个吧。其实,我们有一位同学和老师不谋而合,他前几天在做题时

师:很好,至此,我们得到了椭圆的另一种轨迹定义,以斜率之积为定值来生成,之前学习的是点点距之和为定值的点的轨迹是椭圆。这样我们有了两种定义椭圆的方式。
正因为椭圆可以有斜率之积为定值来生成,椭圆中有我们刚刚证明的性子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椭圆的斜率之积为定值的定义与椭圆的斜率之积的性质有何不同呢?我们来用GGB软件演示几个,让大家看看它们的差异。
生:轨迹定义形成椭圆时,两定点恰为椭圆的长轴,是椭圆的最长直径;当在椭圆中时,MN只要是直径斜率之积为定值就成立。
师:至此,我们不仅学习到了椭圆中的一个重要性质,更明白了它为什么会有这种性质,都是因为斜率之积可以生成椭圆,这已经蕴含在标准方程中了。
有没有同学有疑问:当斜率之积为定值,定值的取值范围有所变化时,动点的轨迹是否会发生变化?

生1:推导出与长轴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b2/a2
生2:推导出与短轴两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
师:分析由标准方程变形而来的这个斜率之积为定值的表达式,观察动点与定点,说明椭圆中本身就存在斜率之积,只是这个斜率之积的两点为定点,教师画出图解释。再往回看,动点满足与两定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这个动点的轨迹会形成去除两点的椭圆,教师仍然画出图解释。如果我们把斜率之积设为k,那是说,凡是与两个定点(       a ,0)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k的点的轨迹都是椭圆吗?
生:不是,k应该有取值范围。
师:是什么范围呢?
生:应该是(-1,0),因为a>b>0

+

-

教学时间的目的,更是为本节课学习的展开确定了合适的起点。
        2.数学学习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体操的舞台。好的数学问题,好的设问方式是学生学习与获得思维经验的前提。李艳丽老师的在本节课中设计的探究问题,是基于对椭圆代数生成方式的另一定义的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心设计,含金量很高,指向性明确,非常有利于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
       3.知识与经验的获得与积累离不开意义的建构,数学学习的困难,往往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对数学知识或问题的本质的理解与阐释就极其重要,揭示本质,把握本质,也就抓住了数学学习的根本。在本节课

就请同学们根据曲线方程继续完成探究。
其实,数学家们早已思考了这个问题,能否用斜率之积为定值来统一定义圆锥曲线,当定值取不同范围时以此来表示不同的圆锥曲线。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更高一层的想法,希望大家能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体会。
本节课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结束:点点距和成椭圆,斜率之积得椭圆,变中不变找寻根,标准方程是本源。

教学设计点评

1.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即:学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目标。李艳丽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把思考与探究的问题前置到课前,并事先了解了学生的作业情况,既达到了节省课上

点评人: 刘永江

直径端点处的切线平行的两条线段,则两条线段的平方比与直径上两条线段的乘积之比相等。
         在图1和图2中有:

中,李艳丽老师有意把问题的代数方法——解析几何的根本方法,作为学生探究的首选之法,是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规律,同时也为后边逐步引导学生揭开“现象”的面纱,进而让“本质”水落石出,形成了一种既自然又新奇的学习体验,非常有利于学生积累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的数学经验。
        4.两点建议:(1)在本节课所揭示“过两定点的直线斜率之积为非负一的负数常值”这一般规律的背后,其实还有其他椭圆之所以为椭圆的重要几何特征。(如图1,2),这就是斜率积为定值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一结论是可以有几何证明的,在本节课上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数学文化告诉学生。
       基本事实:
从椭圆(双曲线)上的两点分别向直径上作与

图1

图2

以椭圆为例,如果F点成为直径AB的中点,就会得到:                        =常数(其中a,b分别为椭圆的半长轴与半短轴)。
如果把上面的式子稍作改造,就可以得到 
                 的形式,然后只需要以椭圆的中心为原点,以长轴与短轴所在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即可得到我们所选题目中                       的结构了。
(2)当揭示完动直线MN过原点O这一规律之后,让学生观察四边形AMBN的形状,进而再品味MN过原点的必然性会更有数学味道。

高中数学《频率与概率》教学设计及点评

北京市京源学校 / 田 娟 【专家点评 周春红】

课题: 《频率与概率》
教材: 人教B版必修3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倡导的数学“再创造”的教学原理,认为数学更应该被看作为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能有错的活动,要求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不是将数学当作一个现成的体系来教,而是在教学中充分强调每个学生应尽可能有机会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充满了创新思考的过程。鉴于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已有的概率知识入手,让学生明白本节课为什么要学习频率与概率,借助Ipad中的Microsoft Excel软件,动手操作模拟掷硬币试验,层层深入,得到数据并分析数据,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课标同时还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著名的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Freudenthal

二、教学背景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随机事件和概率,对随机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版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在概率的一些内容安排上存在一些差异,如下表1所示。初中概率这部分难度不大,主要是会通过列表、画树状图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在高中阶段,必修3第二章讲了统计内容,本章概率内容是就是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之上的,让学生用统计的思想理解概率,发现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和随机的思想。

概率的研究对象——随机现象是偶然的,但其中又蕴含一定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它是通过对外显的、看似偶然的数据的研究,以此来把握事件的本质规律。这种随机观念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克服了过去片面强调确定性的倾向,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用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以后的进一步工作与学习做好准备。频率与概率就是研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基础上频率的一种统计规律性,它给出了一个估计概率的方法。

(一)内容分析

表1

(二)学情分析

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
        高中:在必修3第二章学习了统计,有了一定的统计基础;
        学生自身的特点:
        我所教授的是高一普通班数学分层的第二层(共两层)学生,他们在思维上较第一层学生不够活跃,但在日常数学学习中还是比较踏实认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并且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

已有的知识储备:
小学:对不确定现象有初步的体验,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并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在活动中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初中:我校学生使用的是京教版教材,学生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

本节课是人教B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事件与概率的第三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随机现象、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之后,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之前教学的。理解好本节知识是学习本章后续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重要前提,同时为以后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手段:PPT课件、板书
技术准备:投影、Ipad、Wifi网络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过程,体会偶然性与必然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重点:用严谨的语言表述概率的定义
难点: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一)知识与技能:

在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频率的规律性,并归纳得出概率定义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发现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问题1:掷一枚质地均匀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问题2:学校准备举行投篮比赛,我们班打算派谁出场?为什么?
设计意图:
1.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唤起学生对初中所学概率知识的记忆;
2. 利用这两个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 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认识到这两个问

(一)问题引入,铺垫新课

设计意图:
设置一个小冲突,澄清学生脑中对概率频率的模煳认识,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频率和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初步感受到频率是变化值,而概率是确定值。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
预案:
学生容易受频率0.35的干扰,认为相应的概率也是0.35,此时可以再多给出几个频率数据,多次提问上述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无论频率如何变化概率都是0.5。
问题4: “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而同学们掷硬币的频率数据里只有一个0.5,那么还能用频率代替概率吗?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日

题其中一个能算出概率确定值而另一个不能算出概率确定值,为后面的自主探究和认识概率的意义作铺垫;

环节1:(课前)选择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从同一高度竖直向下掷硬币20次,记录“正面向上”的次数并计算出频率。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
问题3:曹暄同学掷硬币20次,正面向上7次,“正面向上”的频率是多少?“正面向上”的概率呢?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
我们研究的思路和历史上的学者是一样的:看试验次数多了是不是离0.5更近了。同时增强学生做研究的信心。
问题5:是不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就越来越接近于0.5?大家都这样认为吗?
环节3:借助Ipad中的Microsoft Excel进行模拟掷硬币试验。老师先示范操作,学生再进行自主探究:是不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就越来越接近于0.5?并将所得的频率数据通过超级表格反馈给老师。
示范步骤如下:
第一步,新建一个excel文档,在A1单元格调用函数 =IF(RAND()<0.5 , "反","正"),这就得到一次实验的结果了;
第二步,复制A1单元格,选中A列,再粘贴;

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意识”(问题2中用频率代
替概率)不断产生摩擦,刺激学生对频率与概率的深入思考。
        预案:
学生较易回答:投掷次数少,多投几次就行了。引导学生在现有数据下可以将数据进行累加就相当于多投了很多次。
        环节2:历史上一些学者做了成千上万次掷硬币的试验,如下表:

表2

预案:
可以模拟100次,1000次,10000次,100000次。
问题7: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频率一定越来越接近概率?
设计意图:
1. 通过Ipad操作,让学生对一次实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试验结果的规律性的有了深刻的认识;
2. 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试验次数越多越好,为后面得到概率统计定义作铺垫;
预案:
1. 学生容易根据自己得到的“一组”数据就下结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编辑栏          的按钮 ,(每按一次就得到另一组数据),去观察这些数据之后再下结论;

第三步,我们先在C2单元格中输入“n=100”,然后在C3单元格中调用函数=COUNTIF($A1:$A100, "正") ,这样就统计出100次掷硬币试验中正面向上的次数;
第四步,在C4单元格中计算频率。
设计意图:
1.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发现:随机事件一次发生具有偶然性,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频率数值呈现规律性;
2. 利用Ipad信息化手段,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新知识的生成,在“做”中学,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增加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不同的数学学习方式。
问题6:我们得到了100次投币正面向上的频率,为了研究:是不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频率越来越接近概率0.5,接下来我们投多少次呢?

2. 如果有学生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频率不一定越来越接近概率,要给予大力表扬,并让他作示范。
环节4:老师引导学生对得到的每个人的数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绘制成折线图。通过图去观察频率数据呈现的特征。
问题8:我们来看这一群百次频率,这些频率有什么特征?(图4所示)一群千次频率有什么特征?一群万次频率有什么特征?一群十万次频率有何特征?(数和形)
预案:

图3

图4

图5

问题9:将这四组频率折线图绘在一张图上,观察有何特征,有什么规律?
预案:

图6

设计意图:
1. 通过数和形两方面的分析,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随着试验次数增多频率的规律性:在0.5附近摆动,并且摆动幅度一般越来越小,有利于后面完成对概率定义的概括。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在实践

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自我发展。
       (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问题10:结合之前的试验过程和分析,尝试给概率下定义。
         概率的统计定义:
         在n次重复进行的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率       当n很大时,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随着n的增加,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
        问题11:概率的定义中很好地揭示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概括总结,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再次回顾研究的过程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类种子的发芽率约为0.9,为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概率定义的理解
例2:现在我和王业彤约定:投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她给我11元,否则我给她10元,问:这公平吗?我们比几分钟,我肯定赢吗?如果我俩比一个礼拜,大家说我能不能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一个和数学课代表的约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又很好地巩固了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增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五)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
回顾本节课频率与概率的探索过程,分享在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加深对频率与概率的理解。将数学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问题12:回顾问题2中投篮问题,我们能否用频率估计概率了?
        设计意图:
        前后呼应,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很多随机事件我们没有办法算出来,我们需要在相同的条件下,经过大量的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体会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四)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例1.:为了确定某类种子的发芽率,从一大批种子中抽出若干批作发芽试验,其结果如下:

(1)计算表中的各个频率;
(2)读者对此教辅图书满意的概率P(A)是多少?
(3)根据(1)(2)说明读者对此教辅图书的满意情况。
选做:了解概率论的发展简史
设计意图:
必做作业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选做作业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所提高和收获,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点评
这是我校田娟老师设计并实施的一节数学概念课,整节课围绕“概率”的概念展开教学。我们知道:概率的研究对象———随机现象是偶然的,但其中又蕴含一定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它是通过对外显的、看似偶然的数据的研

设计意图:
1. 希望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理解概率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感受到Ipad这些信息化手段给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不同的体验方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数学学习的方式。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作业:
必做:名师1号:1—5,10
12.某出版社对某教辅图书的写作风格进行了5次“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间与精力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对学生数学能力的与数学素养的培养将产生一股助推力。结合田娟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关注数学的本质,既要使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隐藏在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研究方法。
        概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正像前面所述学生在小学、中学对这种不确定现象都已有初步的体验与了解,特别是在初中学生学习了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停留在比较感性,模糊,甚至有一些误解的情况,这为高中的进一步学习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定困难,非常可贵的是田娟老师对教

究来把握事件的本质规律。这种随机观念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克服了过去片面强调确定性的倾向,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用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以后的进一步工作与学习做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到概率的概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但这节课老师们普遍认为不太好讲,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在小学、中学都已接触过这个内容,思维中已有些印象可能对后续学习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如何让学生真正搞清楚“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从田老师整节课的问题链设计到课堂问题情境的引入,层层递进,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自己感悟、归纳出概率的概念…可以看到田老师在概念教学上下了很大功夫。我认为这个时间

是本节课的难点。为此田老师借助Ipad,通过Excel模拟掷硬币实验辅助教学,使得大量的重复性实验在课堂短时间内快捷完成,分散了教学难点。使探究活动简洁精准,生动形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使用Ipad教学很感兴趣,愿意去尝试与日常学习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汲取知识,从而得到自身的不断发展。但是从课堂学生反应看,学生对Pad中的软件操作还不够熟练,多数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希望今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软件,进而自主探索研究出数学知识、规律及应用,真正实现借助现代技术辅助教学!
        另外教师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无论课前准备还是在课堂上教师都积极鼓

材和学情有十分充足地了解,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力求精确,尽可能用严谨的语言表述概率的定义。为此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试验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逼近定义,这样引出的新概念容易被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实践证明也是如此。
        其次借助新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它是实验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基础,高一的学生难以给出一个理论解释。只有通过大量的重复实验进行感悟、体会、认可,但多次实验(相对有限),频率仍不稳定,甚至偏差较大,难以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这

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丰富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共识。

“读书明智”单元整合课及专家点评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 张 悦 
【专家点评 杨红兵】

一、教学目标

谈读书的观点。

1.针对自己读书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梳理古人谈读书的观点,结合两位作家的读书经历,深入理解“恒”、“心”等观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尝试寻找解决阅读问题的方法。
2.阅读名人读书小故事,结合《论语》、自己搜集的读书名言,端正读书态度、了解读书方法。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或收获。交流、展示阅读《名家巨匠谈读书》的多种方式,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结合两位作家的读书经历,深入理解古人

三、教学难点:

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或收获。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生字词,通读了课文,完成了学习单,了解了课文大义。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小调查,发现了自己在阅读时存在的问题。(不能坚持读书,不爱阅读经典,不能专心读书)
教师出示统计数据。今天,我们尝试通过对这个单元的深入学习,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阅读中的问题。

(一) 整体回顾 产生需求

(二)单元建构 深入理解

点评:读书若心到,便会时而欢笑,时而落泪。心到即情到。你可以在这段经历旁批注一个“心”字。
出示思维图示。
再次圈画批注。
小组合作,利用小白板,画思维图,合作展示。
预设二:谈“恒” 曾国藩读书要有“恒”,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冰心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1980年,因腿伤,在家“读万卷书”。请学生结合冰心的资料思考,冰心读书的经历中如何体现“恒”。叶文玲从少年时代开始的读书经历,也能感受出“恒”。
预设三:谈“难” 冰心先生从小开始阅读

1.回顾单元内容,整体建构
板书:谈读书 古人 今人
2.针对问题,自主发现
通过阅读,学生自主发现,尝试解决读书存在的问题。
预设一:谈“心”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忆读书》中,冰心谈到读关羽死了,诸葛亮死了,都大哭一场。《我的“长生果”》中,作者看连环画如痴如醉,忘了吃、忘了睡。相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回顾送别诗特点,导入新课。

的都是经典小说。指导朗读第9段“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叶文玲也喜欢读大部头的小说。相机指导朗读,第13段,自己的作文从巴金先生《家》中借鉴词句。
        为什么她们都喜欢阅读经典的书籍呢?这里有生动的形象(六段); 有朝代和家族的盛衰(七段);有做人处事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8段);有优美的语言(13段《我的“长生果”》)
       有了比较就会有鉴别。《忆读书》第九段,这就是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根据学生需求,及时给“锦囊妙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需求,深入阅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有障碍处,相机点拨。联结古人观点与今人事例,学习表达方式。

(三)拓展阅读,尝试表达

补充阅读《论语》,名人读书小故事。尝试用观点加经历的方式进行表达,谈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结合小故事,运用自己积累的读书名言。
【设计意图】结合之前四年级背诵过的《论语》,结合名人小故事,尝试用观点加例子的方式进行表达。深入理解先贤的思考,进行文化传承。

(四)自主表达,推荐阅读

1.大家都有成为名人的可能,如果请你也来谈读书,你想谈些什么呢?
2.展示多样阅读。积累本摘抄;和家人谈收获;做思维导图。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你读书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问题,相信你能从这些名家巨匠的言语中获得启示。所以,去阅读吧!
3.布置作业
(1)写下《**谈读书》 。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阅读《名家巨匠谈读书》。
【设计意图】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转化。拓展整本书的阅读,在阅读中深化认知,促进表达,发展思维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专家点评

单元整合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课文共有的特点为“魂”,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起来,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整体施教。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读学材”,更是在“学方法”。
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主题,选编了

阅读中的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课内走向课外,从阅读几篇课文,走向阅读一本书,从学习表达走向自己表达观点。

《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人们读书的态度、方法、经历与感悟。《古人谈读书》说明观点,谈出了古人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写出经历,通过两位作家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总结读书、作文的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本课以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古人的观点与今人的经历相联结,体现语文要素的落实,又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尝试解决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学习表达方式,了解读书方法。学生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读书方法,但缺少对于自己阅读问题的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张悦老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文本的探究与解决自己

一、找准切入点,实现关联阅读

教师让学生在通读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学习找到了切入点,并将三篇课文有机地关联起来。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古人阅读的观点;然后,再让学生找到与观点相关联的例子。老师这一引导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学生将按照例子展开后续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教”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此时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学习方法,形成观点与例子连接的思维图示,为后面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给学生搭建支架,促进探究

1.教师结合日常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送小故事,进一步巩固运用关联阅读的方法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形成对观点的再认识。
2.以本班学生录制的小视频为例,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3.教师出示范例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小报、给文本加批注、积累摘抄等方法进行阅读积累。达到学用结合,读书明智的目的。
张悦老师的单元整合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打破了教学的原有模式,以主题为核心进行文本的关联阅读,促进学生梳理、筛选、整合信息,在阅读中提升获取信息及思维能力,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同时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并促进学生将课内外的学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学习效果。

学生有了前边方法的引路,接下来的探究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批注,并将学习思考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在小白板上。此时,学生的阅读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性,自然而然地将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统盘考虑,思考更加深入。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将阅读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关联,进而把握住内容要点,此时思维在阅读中得以培养。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将阅读批画的效果呈现出来,教师在过程之中随时加以指导。教师还以资料拓展的形式,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开展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能够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引进课外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得到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快速跑》教学设计及点评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 刘宏伟【专家点评 ·武凤鸣】

课时计划(略)

排了队列练习,就必须强调科学、规范。
        2.任何教学示范,都必须注意合理的示范选位与正确的示范。教师在本课的示范选位不是很理想,有改进余地。
         3.在进行埋雷、排雷迎面接力赛前,没有明确交接棒具体要求,个别同学接力方式选择不对。虽然及时纠正了交接棒方法,体现了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较强,但是也暴露了教师对教学细节把握不到位。
        4. 本节课设计与课堂呈现,体现了以游戏化为主要的教与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练、赛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很高。建议老师坚持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设计中,多设计情景化的教与学生学练赛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学练赛的课堂比重。

整体评价:本课设计过程充分考虑了教材特性与学情特点,符合学科教学规律。教学组织得当,过程流畅,教法实施达到了为学法服务的目的。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较好。教师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
教学建议:
1.常态体育课不宜做过多的队列练习,建议以单元教学进行简约化设计。课时内既然安

教学点评—武凤鸣

5.本课的学、练、赛还有改进空间,针对学情对主、辅教材可以进行更加优化的选择与分配。比如:把跳绳与跑的结合、跳绳跑与接力的结合等等,都可以替代单一技术的学习,使课堂内容更丰富,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

幼儿园活动设计《让世界更美丽》
及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石景山附属幼儿园 / 马炳霞

一、活动背景

丽的事情”的愿望,养成不怕困难坚持、勇敢的意志品质。

2020庚子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每一位大朋友和小朋友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是小朋友成长中的特殊经历。《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每一名孩子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绘本《花婆婆》中,别具一格的画面、温馨宁静的意境及深层的精神追求——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面对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如何使幼儿变得更坚强、勇敢,努力的去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非常契合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此,我以《花婆婆》这个故事为导引,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初步理解“美丽和爱”的情感,激发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表现“美

二、设计思路

针对幼儿特点,我以绘本故事《花婆婆》为导引,突出社会领域核心价值的实现,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实现教育目标。听——美丽的故事,回顾《花婆婆》故事内容,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重点。说——美丽的事情,引导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做——美丽的使者,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变成美丽的小天使,在美的世界里播种美的种子,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回顾绘本故事《花婆婆》,使幼儿

四、活动准备

为什么大家称呼她花婆婆?
       (二)基本部分
          1. 听—美丽的故事

(一)经验准备:幼儿基本熟悉绘本故事《花婆婆》的内容,有简单的制定计划的经验。
(二)物质准备:绘本故事 ppt、音乐、幼儿的一些艺术作品、小视频等。

初步理解“美丽和爱”的。
       2.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表现“美丽的事情”。
        3.能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养成不怕困难坚持、勇敢的意志品质。

教师用优美的语言讲述绘本故事《花婆婆》引导幼儿回忆内容,深入理解花婆婆的性格特点。
提问:
※ 艾莉丝答应爷爷做三件什么事?(“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住在海边”“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 完成这三件事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尤其是第三件事,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播撒鲁冰花种子,受伤后还坚持去做这件事情)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出示图书封面,猜测故事的名称?

默付出的人和事)
        今年我们遇到了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这个困难,相信小朋友都很坚强、勇敢。
         提问:
       ※ 在居家的日子里你和爸爸妈妈都坚持做了那些事情,表现的特别勇敢、坚强?(展示小朋友视频)
        4.做—美丽的使者
        1)幼儿作品展示
        教师:“疫情期间小朋友做了那么多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而且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幼儿作品)
         2)制定计划书
疫情过后你还准备去做哪些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呢?我们一起做个计划吧!(出示计划书,引导请幼儿观看)

教师:长大后的艾莉丝她对生活的热爱支持着她努力去完成人生中重要的三件事,即使遇到困难,她也不放弃,她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坚持播撒爱的种子。
※ 假如你是“小艾莉丝”,你准备做一件什么事,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2. 说—美丽的事情
提问:
※ 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你看到了哪些人、做哪些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展示小朋友视频)
教师:对,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为让世界变得美丽而默默付出的人。其实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有很多,只要是有益于我们大家的,都是可以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展示各行各业为让世界变得美丽而默

活动点评

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做”激发幼儿变成美丽的小天使,在美的世界里播种美的种子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二是设计合理,提问巧妙。各个环节的关键性提问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幼儿思考的欲望。抓住每个环节核心要素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表达、表现“爱”的情感,在充分表述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什么是爱”、“如何付出爱”。三是选材适宜,贴近生活。本次活动抓住了突发新冠疫情,给每一位大朋友和小朋友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是小朋友成长中的特殊经历,通过“花婆婆”的故事,引导幼儿能够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疫情,养成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教学活动过程目标清晰、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衔接自然;结构设计合理、提问巧妙;选材适宜,贴近生活,幼儿的参与性强、积极

本次活动内容从幼儿喜爱的绘本《花婆婆》出发,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幼儿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充分满足了幼儿的认知和发展需求。在活动过程中,以“让世界更美丽”为主线,一是目标明确,脉络清晰。通过“听”、“说”、“做”三种方式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听”让幼儿理解故事“美丽和爱”的情感的内涵;“说”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让世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变成美丽小天使,在美的世界里播种美的种子。“孩子们,请你记住并努力去做这件美好的事情吧,等你们长大了,世界因为有你们,会变得更美好!”

性高,提高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表达、表现能力,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装饰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

古城第二小学分校 / 刘恩洋 【专家点评 刘世彬】

《装饰色彩的魅力》课例点评

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 / 刘世彬

本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学生参与体验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整个设计注重循 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总结有以下优势和不足:
1.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中运用听音乐找色彩,iPad 填色游戏,对比猜想等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精神,让同学们对色彩搭配有一个更加直观更加感性的认识,体会到装饰色彩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是一种理想化的色彩。多感官的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对色彩建立了更加立体全面的理解。
2.尊重学生差异,布置分层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欣赏·评述是本课的重点,面对个性差异、

的缺憾,这就说明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装饰色彩作品感受画面情节意向并有意识的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5.教学内容稍多,每个环节设置的时间比较紧张,缺少让学生深入思考研 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通过对色彩知识的回忆,对装饰色彩的感知,对装饰色彩 作品的分析欣赏,对装饰色彩的实际应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的总结,对作品的评述,以至最后对中国色彩的了解等多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达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但在 40 分钟内,每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体验实践显得比较仓促,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内化习得新知,所以整个教学还显局促,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针对教学目标削枝强干,把握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内容,给学生创设学习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知识积累不尽相同的学生,本课教学设计在此环节采用了自选评述卡的方式,分别为能力较强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可行的学习空间,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3.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教师本课在欣赏学习的尾声加入了世界各流派中的装饰色彩以及中国传统色彩中的装饰色彩欣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培养了学生接纳多元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的信心。
        4.学生在欣赏评述时,对作品深入的感悟思考还显不足。
         欣赏·评述课的主旨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观察分析画面,学会描述作品,最终感悟美术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思考。本课教学反馈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思考层面还存在着不深入、模式化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大事记

(上接封底)

2020年9月
历史特级工作室:导师成学江老师做专题讲座:《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以新时代下历史试题特点为例》;导师安丽萍老师作《山河共风雨,日月耀明天——高中历史特级工作室及全体教师战“疫”成果总结》;导师安丽萍老师做专题讲座:《如何用好新教材——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为例》(2讲);工作室成员王辉老师主讲《新高考传递了哪些信息——2020年高考阅卷的启示》
导师刘芳及部分历史工作室学员协助中央电视台,为我区教师节推出的“四有好教师”重点宣传人物——成学江老师录制人物短片。

2020年10月9日
蔡吉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参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杨鲁新教授讲座“外语写作教学反馈原则与策略”。 2020年10月12日,美术特级教师侯令为刘世彬特级工作室做“以开发地方乡土资源,挖掘首钢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探索”专题讲座。
2020年10月22日
举行“北京九中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第一次工作会,确定工作室成员、任务、目标、宗旨。
2020年10月27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五大领域集体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石景山区“萌芽杯”录像课大赛。

2020年9月
吴春萍特级教师工作室依托我区“好课堂”专家进校园平台,工作室成员刘淑仙老师承担了以问题、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设计的研究课。
2020年9—11月
武凤鸣特级教师工作室承担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2020年度NICEF”杯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风采(重庆地区)展示活动,包括10次线上培训讲座与15节现场直播听课与线上点评任务。
2020年10月
吴春萍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就单元整体备课进行研讨,研讨后撰写单元教学设计。

2020年10月22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李婉华为全区政治教师做了《高考质量评价分析》讲座。
2020年10月23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数学特级说好课系列活动之一—《好课之好》活动。
2020年10月29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赵娜和张剑在北京市“聚焦核心素养,落实统编教材”教研活动中展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正确认识中化传统文化》2节课,导师刘媛和唐翠萍作为专家做点评,全市300多人参加了活动。
2020年10月29
杨红兵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古城第二小学进行统编教材童话课堂教学研讨。

2020年10月30日
举行“北京九中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启动仪式”。
2020年10月30日
北京市教科院早教所、特级教师何桂香老师,为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做“如何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专题讲座。
2020年10月21日-30日
为进一步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张玲工作室成员每人完成一节展示课,学校课程发展处、学部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听评课研讨。
2020年10月—11月
张玲工作室成员研讨模块化课程开发,完成课程模块、任务设置、撰写模块课程标准。

2020年11月13日
杨红兵主持工作室课题开题会,各子课题组长及主要成员参加。
2020年11月2日-20日
张玲工作室聘请瀚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展影视造型专业培训。
2020年11月17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庞雪阳、王爽老师参加北京市幼儿园教师体育活动录像课展评活动。
2020年11月17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举行石景山区物理教学主题现场会。
2020年11月17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第二阶段研讨,主要针对郑华和王瑶两位老师的项目进行说课。

2020年10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办“骨干的作用”系列论坛活动。安丽萍老师在论坛第一讲中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谈骨干的作用》;学员师雪峰老师在论坛第二讲中作《责任与担当——北大附石景山学校史地政心文综教研组团队建设》
2020年11月12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开展了题为“新课标 新教材 新高考”的研讨交流活动
2020年11月13日
蔡吉工作室成员参与北师大陈国华教授讲座“外语教学语法研究”
2020年11月13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数学特级说好课系列活动之二——《整体观下的概念教学设计》研修活动,特级教师丰台二中孙泰老师出席活动。

2020年11月21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 “读原著 品经典 育新人”的读书沙龙活动
2020年11月23日
杨红兵工作室与怀柔区胡美茹工作室进行联合备课研讨。
2020年11月24日
北京市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长:武凤鸣)在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开题。
2020年11月25日
杨红兵工作室与大兴区开展联合研讨,并进行同课异构。

2020年11月18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承担主题为“发挥学科特色,构建三度课堂,提升学生素养”的石景山教育分会教育教学学术年会。
2020年11月18日-20日
蔡吉工作室成员参加北师大版初中、高中《英语》教材交流研讨会。
2020年11月20日
张玲工作室研讨十三五规划教材《剪吹造型》修订,确定教材框架及修订主要内容。
2020年11月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师雪峰老师申报的区重点课题《基于联合教研的中学史地政心学科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
历史工作室命题小组就“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学历史科命题研究”开展集体学习。
成学江老师在分院学术论坛作专题讲座:《雾区·误区·悟区——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断想》。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