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特级·师说 第2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7-21
131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简介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9月,是石景山区委教工委、教委落实市、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术委员会目前有正高级和特级教师21人,主要职责是为石景山区教育高端、绿色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专业咨询,为区域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科研及成果等重要事务提供学术指导与学术评定,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各级学术交流。从学术角度对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每位学术委员会成员,还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从而形成一个个研修共同体,带动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进而促进石景山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

CONTENTS

目   录

市规划课题:《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武凤鸣...............4

【课题研究 】

【教学研究】

初中排球教学的“学、练、赛”一体化研究——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抛球》课程为例      /魏佳怡...............77
“新体育中考”背景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                                               /李双强...............98
                   
                   (上接封底)...............109

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科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过程中,体育承担着使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重要任务。本课题立项时北京市中小学主要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体育课程,研究过程中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科课程正处于改革关键节点,在课程组织与实施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与困惑:

课题负责人:武凤鸣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课题主要成员:魏佳怡、苏晨、曲牧、颜良、闫威、马元铂、吕学彬、何超、刘超)

“重复教学”现象普遍存在。2022版义教新课标未颁布之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学段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尤其是教学内容的学段衔接不够,各学段各自为阵,具体表现为上下学段的“重复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针对一个运动项目(主要是技术环节较少的田径、体操、武术、体能等项目)的重复教学;二是针对一个运动项目中部分技战术(主要是技战术环节较多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重复教学。受相关条件制约,当前中小学在不同学段的计划制定上,以上两种形态的教学内容重复安排是普遍现象。
“片段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2022版义教新课标未颁布之前,大单元、体系化、结构化的学科教学几乎不存在。此外,受考试、过程性评价、师资、场地资源等相关条件制约,各学段的教学计划设计普遍存在不连续、片段式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安排连续课时较少的小单元教学居多(一般少于18课时),不符合学科

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造成学习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制约着针对一个运动项目系统的“教学练赛评”体系的形成。高中阶段在执行模块教学后,也或多或少存在模块教学课时不足或模块教学中断现象,“片段式教学”也广泛存在。此外,学段间与学段内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与体系化设计不足,既是传统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这也是形成“片段式教学”的主要原因。“片段式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以完成既定的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不完整、不全面的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没有全面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递进性、序列性、科学性,对教与学的程度没有体系化设计。
学生主体地位未受到足够重视。重复、片段式教学及教学计划制定的不系统性,导致了在现实的体育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被动地教学,学生被动地学,教与学都很难达成理想效果。这样的课堂生态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完整系统的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另一方面不能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复、片段式教学既不符合学校体育“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新模式,也不利于“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组织新方法的实施,更不能全面达成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新目标。
2.切实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价值需要
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担负着“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育人方针的落实,更是国民体育的基础,肩负着为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生终生体育打基础的重任。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学科育人功能独特,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夯实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教学中,受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重技术、能力教学,轻学科育人的现象,存在着学科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结合不充分的实际问题。
构建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科特性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对切实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截止2019年12月,石景山区全面完成四大学区、八大教育集团的教育布局。八大教育集团中除实验教育集团没有高中校外,其他七大教育集团都包涵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学段。其中包括9所一贯制学校(4所12年一贯制、5所九年一贯制)。与传统意义上的一所独立中小学(这里泛指独立法人、单一学段)相比,在教育集团化与一贯制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衍生出来关于学校文化、管理机制、育人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其中, 课程建设是核心问题,是发挥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优势、保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体育既是学科课程,又是学校文化建设、德育管理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非常关键的学科。受传统的课程教学形态、学校软硬件条件及资源的影响,当前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中,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学科内容之间、育人价值链、资源共享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衔接不好、连续性不够、共享

不足、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现象与实际问题,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
此外,我区集团化、一贯制办学10余年来,都在积极探索体育领域的特色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受相关条件制约,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与集团或学校办学理念相匹配的学科整体建设机制。
基于以上三方面背景,课题组于2018年开始就着手进行“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并积极申请了相关研究课题,经过两年的努力,《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于2020年批准立项为市规划办课题。课题组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解决学科领域的相关困惑与实际需要,为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学科体系化建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与实施建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结合学校资源与课堂教学实际,开展基于一体化理念下、针对性的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实践尝试。利用

多校、多学段、多年级的大样本,采取多个运动项目同时开展系统的内容梳理、整合和课时再分配,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多学段衔接、整体构建的多单元与多模块体系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新样态。形成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多学段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形成体系化实践案例,在实践中探索体育课程教学与学校特色发展、学科育人的全面融合。
二、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以“体育课程一体化”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找到660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386篇,学位论文42篇;以“体育课程一体化”和“中小学”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找到78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28篇,学位论文12篇。以“体育课程一体化”为篇名进行文献检索,共找到80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39篇,学位论文3篇;以“体育课程一体化”和“中小学”为篇名进行文献检索,共找到18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7篇,学位论文2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最早以“体育课程一体化”为篇名发表的文章是2003年,2017年以后开始增加。

本研究对上述文献经过初步筛选与整理,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侧重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国内文献进行综述,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政策与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一)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政策与必要性的研究
1.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政策及相关要求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2〕53号),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制订和实施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 [2014]4 号),提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

图1 “体育课程一体化”期刊发表年度情况

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201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2019年,国务院印发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指出“学校应当按照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建立较为完整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2020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体发〔2020〕1号)提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综上,整体规划大中小学育人目标及各学段功能定位,协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学校体育纵向上

的全过程育人和横向上的全方位育人。落实文件精神,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前后贯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政策的颁布,学者就体育课程一体化政策落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相关探讨。顾晓艳(2003)[1]认为,如果要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得到实质性进展,必须进行具体改革,其中包含课程评价体系一体化的改革。王玮(2007)[2]认为,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改革必须关注到学生,关注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主要强调了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主要服务对象以学生为主,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莫景褀(2018)在“享受体育乐趣 培养奋进精神 协同创新研究”为主题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推进会指出:“体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体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体育学科的直接体现,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在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将为解决当前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对于推进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毛振明(2018)[3]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是谈论体育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的机会,另一方面,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还特别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于素梅(2020)[4]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实施应该符合课程在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的要求。杨超智,高志丽(2020)[5]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应遵循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结合的原则。因此,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研究不仅需要从学生和老师不同的侧重角度分析研究,同时还需要两者相互联系的分析问题。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一体化既是一项具有宏观性质的顶层设计,也是一项涉及学校体育各要素的大改革。它既需要各级管理层来统领全局,又需要学校体育各主体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1.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研究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进行描述,唐照华等人(2005)[6]对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整体规划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使之顺应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每个阶段的课程安排要有侧重,着重实现该阶段对学生的培育目标重点;体育课程一体化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体育学科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魏亚楠(2017)[7]从核心素养角度开展了关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认为课程“一体化”应该追求各阶段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连贯、完整地接受体育学科相关知识、技能。李本源(2017)[8]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主要是体育课程衔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确切地说是就目标、内容、任务、评价指标等要素对大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合理布局。于素梅(2019)[9]从横向、纵向、内在统一性、形式四个维度系统地阐述了一

体化体育课程的要求:纵向维度强调各学段乃至各年级之间体育学习内容的衔接;横向维度指不同地域如东中西部、农村或城市体育教学内容的相对一致性;内在统一性要求无论学习哪项运动,都要把握知识、能力、行为和健康促进这四项目标要求;形式指的是课内外、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有机联合。
综上,学者们均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指的是各个学段的体育课程教学必须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递进的、有效的、符合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教育教学体系。
2.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的相关研究
江水绍(2008)[10]认为我国各学段体育课教学内容存在一些低级重复,体育课程有效衔接首先要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重复;小学阶段应是儿童运动能力和爱好培养的关键时期,体育游戏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运动综合素质的黄金时期,高中阶段是体育知识、技能全面进阶时期,应注重拓展性教学,大学阶段应帮助学生发展专项专长和爱好,并引导学生树立

“终身体育”价值观姜勇(2019)[11]认为当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的统领方向与设置对应性与衔接性不足;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简单重复,缺乏渐进性;课程实施三大途径缺乏联动,互通不足;课程评价对象、内容和方法脱节,缺乏整体性。曹瑾(2022)[12]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开展存在以下问题: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逻辑性不强,课程标准缺乏系统性,体育课程不受重视,体育场地不足,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王祥全等(2021)[13]认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非直线性”“非阶梯性”“非难度逻辑性”严重影响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对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学理基础、发展维度及实施困境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学生学业信息是课程衔接的主要维度;体育课程一体化长期“难治理”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法规针对性不强、上下贯通的理论体系不健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缺少“一以贯之”的主线、学生学业信息无追踪数据等因素。宁军徽(2023)[14]借助CiteSpaceV软件,对我

国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在时间分布特征方面,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发文趋势具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997-2006年为研究初步发展阶段;2007-201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为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呈现出各自为营的碎片化研究格局;研究机构方面,中国教育体育科学研究所位列榜首,研究机构之间的缺乏交流与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未来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重点是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与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实施模式的构建方面。
综上,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在实践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低级重复、半途而废”“非直线性”“非阶梯性”“非难度逻辑性”,以及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衔接均存在问题,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缺乏专业支持等。
(三)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1.围绕课程要素开展的相关研究

第一,从教学目标方面。李树怡(2004)[15]认为,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是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初中学段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向,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是高中学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大学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实际应用、实现体育多方面价值为主。王崇喜(2007)[16]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纵向上将每个学段教学目标分为 5 个方面;从横向上对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作了衔接设计。朱建国(2010)[17]根据篮球项目特点,从横向上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多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衔接设计。王成军(2017)[18]认为,因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有所区别。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中学时期的教学目标应是向学生传授常见的运动项目技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大学时期的教学目标应是在发展学生运动特长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价值观。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方面,提出了关于大中小学教学目标衔接原则和侧重点的

建议。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在教材建设方面,柴如鹤(2011)[19]对近10年来发表的体育教材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89.4%的研究为理论研究,10.6%的研究为实践研究,由此可见实践研究明显不足,在理论研究中,仅有0.62%的研究是关于体育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静石宇(2013)[20]通过对现有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小学教材应以游戏为主,通过跑、跳等形式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地生长发育;中学教材对学生“育体”和“育心”共同兼顾的前提下,其侧重点以运动技能为主;大学教材重点应以体育文化功能的传授为主。阳武艺(2017)[ 21]观摩、学习了美国 CPE(Conception Physical Education)课程后,认为我国体育教材应走出以技术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提高学生对科学锻炼的理论认识和应用能力,向学生传授运动促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实现“终身体育”。学者们从教材衔接、教材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建设重点。

在运动项目集中在篮球、足球和武术上,郑健(2013)[22]认为当前我国课程标准中,武术的教学内容从水平一到水平六表现出根基不稳、内容重复、相互脱节和层次错位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郑健认为:第一,学段内的横向衔接应平稳、连贯、有序地过渡。例如,在水平一学习单式动作,水平二中的组合动作应包含水平一中的单式动作;在对练套路中,甲乙双方应采用已学到的不同拳术来对练。第二,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应体现不同侧重点,难度梯度逐渐加大。宋陆陆(2016)[23]针对篮球项目认为,为了适应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初中、大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应当依次遵循趣味性、提高性和实战性的原则进行教学。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方面,殷荣宾(2018)[24]认为,小学阶段,1—4 年级全面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5—6 年级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运动技能,而且要教授运动项目共同技能,为将来发展各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基础;初中阶段,要注重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各类运动项目,培养学生

的多种运动技能,使学生从中发展自身擅长或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某一专项运动能力重点培养,强调某一专项运动技能的深层次、系统化教学生的多种运动技能,使学生从中发展自身擅长或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某一专项运动能力重点培养,强调某一专项运动技能的深层次、系统化教学。学者们均强调运动项目设计原则、教学内容和学段培养重点,体现了尊重项目特点和学生学情的系统设计。
在课程实施方面,李征(2019)[25]提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其主张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中强调课外要建立新型的单项体育俱乐部;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兼顾个体差异性,构建具有实际公平意义的分层评价体系;建议通过信息技术,搭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该模式的主张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体系,体育课程一体化不仅体现在课内,课外教学也是属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一部分,在体育课

程一体化体系构建中也要充分考虑课外教学的部分。蒋新成,钱明明(2020)[26]认为体育课程一体化中的“学、练、赛、评”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提倡通过“构建“教材三个一”的学习模式”,“打造有机衔接学体育课程体系”,“完善体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等方法来解决学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顽固的问题。杨国华(2020)[27]提出“构建大学及其附属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管理机制”,提倡将大学体育学院与相对应大学附属中小学进行联动结合,充分实现场地、器材以及学习的价值最大化。可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学校建立体育联动机制和加强体育课程内容落实等方法促进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该实施策略的提出主要通过多种管理的形式充分利用体育资源,有效实现体育资源价值。于素梅(2020)[28]提出可以在实施场所方面进行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实施组织方面进行规定、选项结合;实施形式方面进行学、练、赛综合;实施主体方面进行管、教、督配合。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可从多角度促进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发展。张晓林(2015)[ 29]认为

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体育教学是分裂的,联动性不够,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效衔接需从内容、目的、评价指标各方面多管齐下;体育教育的基础课程需重视,各个阶段的递进要循序渐进;加强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监督与管理才能保证一体化顺利实施。王锡娟(2014)[30]提出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重新规划、设计体育课程内容;定向培养体育教师;科学定位体育课程目标。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课程实施路径、模式和方法,在实施层面关注有效衔接。
2.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策略
李本源(2017)[31]认为,为了促使各学段体育课程有机衔接,应当统一课程理念;构建富有整体性、层次性的体育课程目标、逻辑性、序列性的课程内容和有效性的课程实施与评价。于素梅(2019)[32]认为,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要做到纵向衔接,即上下学段及年级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具有衔接性。姜勇,徐光建(2019)[33]提出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构建需要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

主线;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途径应该灵活变化,内外联合;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体系构建应该逻辑清晰,具备序列性;体育课程一体化的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上下层递进,从多角度构建。该实施策略主要沿着体育课程目标、实施途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阐述策略方法以此来解决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衔接不足等问题。张磊(2021)[34]通过对课程政策文本和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发掘了台湾地区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三条重要经验,对大陆地区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启示主要有:(1)系统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2)确立以"内容统整"为重点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3)重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导向作用。林锦实(2017)[35]认为,要建构一体化课程体系注重对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实践研究,通过实现“五个对接”推进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杨东博,张强(2020)[36]认为,要突破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应该在统一目标方面、在统

一教学方面和在优化监督方面三方面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入手,建立顶层设计,改善体育课程一体化出现的困境。张晓林,陈新键(2015)[37]提出要在体育课程一体化中建立标准的管理体制;在教学的衔接方面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在体育教材方面加强学科的衔接性、基础性与逻辑性。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体育课程中出现衔接不畅的问题。
综上,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样态很丰富。从研究者来说,既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教师,也有中小学教师;从研究内容来说,从理论层面上从宏观性的、政策性视角出发探析的,又含有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探索;从研究对象来看,有从整个大、中、小幼学段作为研究对象出发的,也有将独立的某个学段作为研究对象出发的,也有将某个学段与某个学段之间作为研究对象出发的;从研究方法来看,既有理论思辨的研究,也有经验总结性研究。

1.顾晓艳.体育课程“一体化”整体改革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03):48-51.

2.王玮.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393-394.
3.毛振明.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性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 2018(09):29.
4.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20,27(01):15-18. 
5.杨超智,高志丽.浅析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创新思维[J].商情,2020(21):187.
6.唐照华,卢文云,刘骏.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115-118.
7.魏亚楠.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研宄[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7):71-72.
8.李本源.不同学段衔接的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与实践方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3):114-116..
9.于素梅.从一体化课程建设谈体育素养的培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3):8-11.
10.江水绍,杨海.大中小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研宄[J].科技信息(学术研宄),2008(21):217-218.
11.姜勇,徐光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97-103.
12.曹瑾.健康中国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22-03-25
13.王祥全,冯志钢,姜勇,孙健鹏.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构逻辑、实施困境及推进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40(03):25-32
14.宁军徽.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热点·脉络·趋势——基于CNKI数

据库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第三十一、三十二届中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2023-04-08
15.李树怡,宗华敬,靳润成,等.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研究—兼评我国体育课程目标: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北京,2004[C].
16.王崇喜,孙涛.大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07-110.
17.朱建国.大、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一体化的衔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41-43.
18.王成军.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有效性衔接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7(2):160-161.
19.柴如鹤.建构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必要性[J].体育学刊,2011(6):91-93.
20.静石宇.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21.阳艺武,王琳,黄彩虹,等.中国学校体育教材内容体系的创新思路研究— 基于国外CPE课程及教材的思考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3):72-78.
22.郑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武术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优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40.
23.宋陆陆, 李笋南.大中小学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5):125-128.
24.殷荣宾,蔡赓,季浏.中英美日基础教育运动技能课程内容比较[J].体育学刊,2018(3):110-115.
25.李征.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施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06):132-135.
26.蒋新成,钱明明.基于课程一体化视域下实施“学-练-赛-评”的策略[J].浙江体育科学,2020,62(06):48-52.
27.杨国华.基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实践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150-151+154.
28.于素梅.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20,27(01):15-18.
29.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30.王锡娟,曾建明.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衔接的反思与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02):85-87.
31.李本源.不同学段衔接的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与实践方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114-116.
32.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9,26(4):16-21.
33.姜勇,徐光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及优化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97-103.
34.张磊.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台湾经验与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47(05):31-37
35.林锦实.实现“五个对接”推进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J].辽宁高职报,2017,19(10):52-54+103.
36.杨东博,张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2):41-47.
37.张晓林,陈新键,毛振明.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效衔接现存问题及改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02):78-83.

以上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与观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理论依据。同时,本课题立足于“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的学科课程一体化研究,除学科宏观研究外,更趋向于学科课程的微观研究与实践,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各校之间又相对独立,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以保证教育品质。
(二)一贯制办学
一贯制学校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是根据国家教育法有关实施教育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中学教育的一体化学校,主要体现了教育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
是指在不改变课程性质的前提下,遵循教育特点与规律,依据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动作发展特征、身体发展特点,结合各运动项目特征,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实施,让各学段课程完整性更好,学段之间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实施更加一致。以达成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终身体育需求,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运动习惯养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含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构建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与集约化、体系化的实践模型。
(二)研究内容
1.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内容体系化研究
2.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

3.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体育课程教学与学校特色融合发展研究
(三)研究假设
本研究构建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能够突破当前体育教学困境,学段之间衔接更加紧密,各学段课程教学完整性更好,教学实施更加有效。
本研究探索构建新型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多学段衔接、整体构建的多单元与多模块体系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新样态能够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学校整体育人目标。
(四)拟创新点
学术观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不仅关注各学段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充分拓展学科育人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科课程实践与育人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在达成学科课程目标前提下,服务于学校整体育人理念的落实,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
研究方法:关注基层学校、老师、学生对学科课程

的实际需要,以调研数据指导课题计划的制定与实践,用实践实时反馈、矫正研究方向,确保研究的实践性、真实性、实效性。
研究特色:本研究遵循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特点,依据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注重课堂实践与学生实际获得。确保课题研究不脱离学科实际,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脱离学生实际。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含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实施步骤
研究初期(2019.9—2020.9):查阅文献,开展调查研究,研讨交流,撰写课题申报书,组建研究团队,组织课题开题。
研究中期(2020.9—2023.7):在两大教育集团及四所一贯制学校开展三个年度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基于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与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阶段性成果。
研究后期(2023.8—2023.12):反思研究经验,

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结题。向全区八大教育集团推行一体化成果。
(二)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研、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及问题,了解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与建议。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制定研究计划提供依据与参考,同时指导研究过程。
行动研究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与改进,边实践边反思,在行动中探索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经验。
(三)技术路线
第一步:对我区两大教育集团及4所一贯制学校开展综合调研,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步:根据调研信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结合各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办学特点,制定不同形式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整合计划。

第三步:各学段、各年级全面开展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收集学校、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梳理信息,进行效果诊断。
第四步:根据实践反馈与效果诊断,提出矫正计划,再实践完善。
第五步:总结研究过程与结果,形成一体化成果。同时适时向其他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推广试行。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初期(2019.9—2020.12课题研究第一、第二阶段)
查阅文献,开展调查研究,研讨交流,撰写课题申报书,组建研究团队,组织课题开题。
第一阶段:2019.09-2019.12文献研究,课题申请阶段。
第二阶段:2020.01-2020.12系统调研,收集相关信息,为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依据,组织课题开题。
(二)研究中期(2020.12—2022.1课题研究第三、第四阶段)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合计
年级 1-5 6-9 10-12 12
班级 40 30 11 81
人数 1438 964 336 2738

第三阶段:2020.12-2021.01根据开题专家建议,依据调研信息,结合各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办学特点,参研学校制定不同的研究计划,开展两个年度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基于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与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阶段性成果。
1.小范围试点
选择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针对一个运动项目开展学段衔接实践,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从实践中反思研究计划。
(1)实验校基本情况
样本校为12年一贯制学校,其中九年义务教育按五四学制。数据见下表:

表1:学生基本情况

表2: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该校教学内容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和评价需要形成,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合计
人数 10 7 2 19
本科及以下 9 4 1 14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1 3 1 5
高级 1 1 2
中级 3 3 1 7
初级 7 3 10

学段 小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 1-2 3-6 7-9 10-12
每周课时 4 3 3 2
教学内容数量 5-6 4-5 4-5 2-3

表3:开设课程情况

大课间、课外活动、社团等不计入课时。小学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棒球、田径、武术、体操、跳绳、民族传统体育;初中主要包括:排球、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高中主要包括:篮球、体操、田径、体能、排球、羽毛球。
(2)实践研究项目(篮球)内容体系化设计
选择研究内容为篮球。依据篮球项目特点,细化技术、战术、体能、竞赛等教学分类,根据年级分别设计进件梯度规划,原则上12个年级教学内容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整体上不重复。依据相关标准,用一个学期近1300节课时,各学段开展一轮系统化研究与教学实践。(见附件1-1、附件1-2)
教学实践中主要发现如下几个问题:不同教师制定计划与执行尺度不统一;学段内内容还需要丰富;虽然学情不同、教学效果不同,但是学段之间的衔接是明显的,一体化设计是科学的;课时量可以更集约化,给其他内容预留课时。
反复研讨之后,原12个单元224课时,调整为10个

大单元共180课时,比原课时减少44课时。从学校整体统筹课时的角度,小学还可以减少课时。
2.多校实践,验证一个运动项目进行学段衔接的一体化设计可行性。
第四阶段:2021.02-2021.12依据第一轮小范围教学实践与反思,制定第二轮、第三轮计划并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试点校教学实践情况,引导其他教育集团和学校参照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整合计划。7所实验校集体研讨,形成5个教学内容13项次的研究实践计划,全面开展两个轮次实践研究,两个学年共开展教学实践11984节课时,在实践中完善,总结、收集成果。

表4:各实验校教材梳理与重组情况汇总(初期计划)

序号 教育集团或学校 内容
1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篮球、排球
2 北京市京源学校 足球、田径
3 北京市京源学校莲石湖分校 田径、体能
4 迁安首钢矿业子弟学校 篮球、体能

表5:教学研究实践情况列表(第一期研究项目)

序号 教育集团或学校 内容 单元/课时/实践
1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篮球 10/180/1194
2 北京市京源学校 足球 8/135/972
3 莲石湖分校 田径 18/107/792
4 首钢矿业子弟学校 篮球 15/198/2628
5 北大附中 篮球 7/102/1062
6 北大附小 篮球 6/108/0
7 人大附中京西分校 篮球 7/180/288

5 北大附中附小石景山学校教育集团 篮球、冰雪
6 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教育集团 篮球、田径
篮球4项次、田径3项次、体能2项次、足球+排球+冰雪各1项次

表6:教学研究实践情况列表(第一期+第二期实际进度)

序号 教育集团或学校 内容1 单元/课时/实践 内容2 单元/课时/实践
1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篮球 10/180/1194 排球 16/218/1502
2 北京市京源学校 足球 8/135/972 田径 11/105/486
3 莲石湖分校 田径 18/107/792 体能 6/36/0
4 首钢矿业子弟学校 篮球 15/198/2628 体能 9/162/1872
5 北大附中 篮球 7/102/1062
6 北大附小 篮球 6/108/0 足球 12/216/0
7 人大附中京西分校 篮球 9/180/288 田径 30/216/864
共计:研制13项次157个单元,实践11984节

期间于2019年6月5日举行了第一次课题组全员展示交流与研讨会,邀请国家体育课程一体化负责人于素梅给课题组进行了专题培训,同时部分学校做经验介绍,远洋分校做展示课三节。
2021年5月25日课题组承担“石景山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暨区域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推进会”,做展示课3节,课题组和三所学校做经验介绍。
(三)研究后期(2022.1—2023.7课题研究第五阶段)
依据第二、三轮教学实践情况,制定第四轮教学实践,进一步丰富多元实践样态,在实践中完善,总结、收集成果。
本阶段教学实践主要目的如下:
1.进一步完善针对一个运动项目的多学段、多单元+模块的体系化教学设计,达成结构体系、学段衔接、课堂实践科学、符合学科特点。
2.进一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组织方法,转变教师的课程思维、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环节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新的课堂组织方法,不断丰富教法与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聚焦一个运动项目完整的学练赛组合,提高学生课程体验感和课堂教学效果。
3.不断探索基于“一个运动项目的多学段、多单元+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评价改进与完善,在传统的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基础上,更多的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教、促学、促学生参与的功能。

法,转变教师的课程思维、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环节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新的课堂组织方法,不断丰富教法与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聚焦一个运动项目完整的学练赛组合,提高学生课程体验感和课堂教学效果。
3.不断探索基于“一个运动项目的多学段、多单元+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评价改进与完善,在传统的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基础上,更多的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教、促学、促学生参与的功能。

表7:教学研究实践情况列表(第三期内容)

序号 教育集团或学校 内容 单元/课时/实践
1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篮球 10/180/1194
2 北京市京源学校 足球 8/135/972
3 莲石湖分校 田径 18/107/792
4 首钢矿业子弟学校 篮球 15/198/2628

5 北大附中 篮球 7/102/1062
6 北大附小 足球 12/216/0
7 人大附中京西分校 田径 30/216/864

七、研究发现与结论
(一)形成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注重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段衔接
要解决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片段化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段衔接。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课题组重视教学内容的学段衔接,合理地设置理论部分和技能部分的比例和课时,重新规划体育课程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内容的知识体系,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将其分配到各个学段,以保持学段和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关系,并根据学段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从而使相邻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在教学实践环节,以排球

项目为例,课题组创新使用“大小单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段特点合理设置运动项目的训练难易程度,以确保相邻学段之间运动项目的连续性,从而使得各学段体育教学的衔接更加顺利。
2.重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20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课程目标。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样强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并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不难发现,坚持素养导向是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如何将体育学科核心素

养进一步转化,形成教学实践领域的具体内容呈现,影响着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课题组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加强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思考,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引领和定向作用,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3.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培养,为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师资保障
有研究表明,尽管体育教师们主观认为自身可以胜任小学、中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但目前学段各自为阵的状态下,体育教师难以全方位发展,难以满足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王金稳,陈静,202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样发现,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进行。可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课题组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角度出发从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和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对区域内实验学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培训指导,促进其专业素养提升,为中小学体

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具体来看,课题组的培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课题组全体成员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内部交流与培训,主要在课题组集体交流研讨、各学校内部教研中完成,以排球项目为例,培训内容聚焦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需求,兼顾理论与实践,涵盖具体运动项目细节培训(见表10)。二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包括邀请国家体育课程一体化项目负责人于素梅老师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宏观专题培训;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院长、张庆新副院长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地方课程开发研究》针对球类运动项目的相关培训。

表8 2022年1月—2023年4月教师培训清单(以排球项目为例)

活动时间 培训内容 地 点 时长 参训人员 方式
2022.1.17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排球大单元教学 体育组 12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理论研讨
2022.1.19 一般准备姿势与移动、垫球初期教学 体育馆 9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实践

2022.3.8 移动步伐练习、发球(下手发球、大力上手发球、飘球) 排球场 9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理论研讨
2022.10.11 巩固、提升垫球技术 体育馆 9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实践
2022.12.13 传球1、拦网初期教学 体育馆 9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实践
2023.3.7 扣球1、传球2 体育馆 9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实践
2023.5.17 排球竞赛规则1 二层会议室 90分钟 全体在职 体育教师 理论实践

(二)形成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模型
在充分调研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课题组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形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在后续课题推进过程中,以此模型为依据,开展相关运动项目的一体化推进实施。如图2所示,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以篮球、足球、排球、田径四大运动项目为切入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课程目标上,课程组坚持素养导向,重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学段衔接;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段纵向衔接,着力解决学段内容各自为阵、低级重复的现状,按照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在课程实施上,课题组强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并创新设计了“多模块+大小单元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模式,重视体育教学的课内化一体化实施;在课程评价上,课题组强调从多个维度,如单项技能、比赛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详解、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充分利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主体参与教学评价,用多人视角验证学习效果。
图2 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践推进模型

(三)形成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以“运动项目”为切口进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的基本路径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教与学的载体,是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者提出,当前体育课程最突出的问题是关于课程内容的问题,而构建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则是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38]而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内容影响着教材内容的编写,而教学内容是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教学化。作为“上承”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下启”体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关”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则是实现高质量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问题。
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要求对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安排,使其更加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使得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能够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让各学段的教学工作有序、有特点、有重点,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时,先进行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的小范围试点,针对一个运动项目开展教学内容的体现学段衔接的一体化设计。该校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和评价需要形成各

学段教学内容,小学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棒球、田径、武术、体操、跳绳、民族传统体育;初中主要包括:排球、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高中主要包括:篮球、体操、田径、体能、排球、羽毛球。大课间、课外活动、社团等不计入课时。
以田径为例。试点学校在确定各学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田径项目开展学段衔接实践,在教学内容的一体化上,根据田径项目的特点,细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项体能练习等教学分类,根据年级分别设计进阶梯度规划,原则上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整体上不重复。实验项目(田径)教学内容及课时设计如下表。(见附件2)
(四)形成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基本策略与系列实践案例
1.实施学段衔接的“多单元+模块”中小学体育一体化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实践的起点,因此教学设计的

系统化、多学段衔接是进行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的重要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结合学校资源与课堂教学实际,分别针对1-2个运动项目进行内容梳理、整合和课时再分配,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多学段衔接、整体构建的多单元与多模块教学的项目体系化设计新样态。
针对一个运动项目采用多学段、多单元与模块的设计,和传统的一个单元或一个模块完成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样态对比,主要优点如下:
第一,多学段、多单元+模块的基本结构,课时量加大,为一个运动项目的体系化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建构空间。充足的课时量为项目教学整体性、学习完整性提供了保障,有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片段化和教与学的重复性、片面性。
第二,多学段、多单元+模块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科特点,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满足一个项目的完整性教学和学生全面掌握该项目知识与技能,也有助于形成该项目运动专长。

第三,多学段、多单元+模块的基本结构,在考虑一个运动项目教与学更加完整、更加注重整体构建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各学段、同一个单元或模块内的闭环体系化设计。不仅有助于延续和继承学科传统教与学的生态,也为创新和拓展新的课堂生态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
第四,不同的教育集团或学校针对篮球、田径、体能等项目的体系化设计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有助于区域内形成不同项目教学多元生态,有助于形成区域内学科教学特色。
其中,单项课时量最大的是北京市京源学校的足球项目,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初中7至八年级、高一和高二整体设计了12个大单元、2个小单元、3个模块,小学每个大单元18课时,初中每个小单元12课时,高中每个模块是18课时,共计276课时。单项课时量较大的是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排球项目,在小学二至五年级,初中六至八年级,高一和高二整体设计了9个大单元+7个小单元教学内容,每个大单元为18课时,每个

小单元为8课时,共计218课时。课时量较小的是北大附中的篮球项目7个单元102课时。(见附件3)
2.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形成了“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方法
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教会、勤练、常赛”纳入课程理念,有研究者提出,“教会”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勤练”是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提高;“常赛”是学生体育技能的应用、拓展和延伸,是检验体育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学生交流展示技能的平台(曹玉龙,2021)。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学生学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以活动、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以排球项目为例,在教学设计环节,课题组采用大小单元相结合方式,整体规划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在教学准备活动中设计了相关项目体育知识的讲解和各项基本技术的练习,以保证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达成“教会”目标。同时,

课题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以确保学生“勤练”,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各类小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运动技能,并通过课内外充足的体育锻炼加强运动技能的巩固。此外,学校还形成了常态化体育比赛机制,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例,学校建立了校级赛事体系,推动校级体育比赛常态化,每年3-6月是全校的篮球联赛,9月是全校运动会,10-12月是全校的足球联赛;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安排了与学生学段相适应的体育比赛,具体比赛内容与时间安排见(附件4)。
3.重视课内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课内外相结合是学生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注重

课内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课题组老师在“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式,以大小单元相结合的方式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了教学实效。同时,还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体育类课后服务项目,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之外,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学校丰富的体育比赛活动,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附件5)。
4.聚焦核心素养,注重综合评价
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评价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完善教学评价”,并从“丰富评价内容”、“改进知识评价”、“突出能力评价”、“完善行为评价”、“强化健康评价”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并对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为此,

课题组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扩大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以篮球项目为例,课题组从真实比赛情境出发,通过考核的方法来展示学生的运动能力,针对学生篮球项目的考核评价设计了学段纵向衔接的25项篮球教学考核内容。以篮球技能的考核评价为例,针对篮球技能的考核,课题组形成了兼顾单一技能和比赛能力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内容见表7。在单一技能考核上,课题组力求做到与北京市中考标准相统一,同时在高中阶段,做到了关注学生差异;在比赛能力考核上,课题组注重学段的差异,在小学低段考核内容趋向游戏化,高段则更贴近比赛情境;中学阶段重点关注与小学的衔接以及男女生的差异。在评价方式上,课题组在小学低段采用定性评价,小学高段和中学段则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课题组教师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力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全面的评价学生能力发展。(附件6)

(五)形成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体育课程教学与学校特色融合发展的基本样态
实验校1: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三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排球传统校、北京市青少年排球基层网点校重点示范校,2020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排球项目是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排球基础教学涉及小学,初中、高中模块教学,曾先后开设小初高排球兴趣班、初高中排球选修课、八年级校本排球课,2015年成立小学初中排球社团,学校社团梯队建设完善,曾代表石景山区连续参加北京市第十五、十六届运动会排球项目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排球工作基础良好。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选择以排球项目为突破口,进行一体化设计。

图3 排球一体化课程模型

1.在排球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方面,重点从三个方面解决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定位。
一是课程整体设计时,首先确定一体化教学最终目标(在校期间,让学生真正掌握排球运动技能),然后采用倒排、逐级推进的方式,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主题目标,构建进阶式一体化教学进度表。通过单元教学计划,将阶段主题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节课。结合阶段目标或者每节课目标设计每节课堂展示或比赛的内容,完成“学练赛”一体化设计。

二是课堂实施教学时,依据学情、教材认真备课,明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讲解、示范、动作分解、多媒体应用、游戏化教学等,围绕新课标专项运动技能内容要求的6个维度教会学生排球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排球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三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某项或某个组合动作,以及将所学排球运动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战的能力,观察记录学生练习、展示、比赛过程中表现的体育核心素养情况,检验排球一体化教学目标落实情况。
2.在排球运动项目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遵循了学生运动发展规律,解决了教学内容学段、年级之间的衔接,避免出现单一技术的片段式、重复式教学。
一是构建了一体化大小单元互补的排球课程框架、教学内容。学校二至高二共设计9个大单元7小单元。

大单元实施是在该学年的某一学期,没有大单元的学期,安排8-10课时小单元。以排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6个维度整体设计进阶式教学内容,完成一体化排球教学进度表、各年级大小单元计划。
二年级主要培养排球兴趣,以球性练习、排球游戏为主。三、四年级以排球自垫球、双人对垫、下手发球为主。五、六年级巩固提升垫球技术、加强传球技术、学习扣球拦网、进行技术组合练习。七、八年级加强技术组合练习、巩固提升基本技术、进行简单战术演练、组织6vs6正规比赛。高一、高二以合理运用、熟练掌握各项排球基本技、战术技能,灵活运用各项基本组合技能,合理利用攻防技战术进行正规比赛,了解“立体攻”进攻战术,建立整体攻防转换体系,不断提升排球比赛实战经验,达到熟练掌握排球运动的目标。
二是制定了多元排球教学评价体系。完成各年级大单元考核方案,考核方案中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引导和单一技术考核,高中阶段过度到了技能组合练习以及简单

进攻战术考核。教学实践过程,评价的内容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紧扣排球学业质量,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3.排球运动项目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
一是排球一体化大小单元相结合教学前后师生情况的变化
①学生变化(以2021-2022学年度四年级为例)
教学前后,对四年级学生排球兴趣、接触情况、技能水平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显示,教学前,四年级学生对排球感兴趣的人数达到了90%,喜欢排球的仅有10%,接触过排球的仅有4%,排球技能基本为“零”。教学后,70%的学生对排球非常感兴趣,90%的学生喜欢排球,69%的学生非常喜欢排球。技能水平方面,自垫满分的学生164人,占总数的56%,3m对垫满分的学生86人,占总数的29%;从各个班级看,自垫满分最少的7班, 44%,最好的5班69%;3m对垫满分最少的7班11%,最好的4班47%。

表9 学生排球接触情况调查表

接触过 没有接触过
教学前 4% 96%
教学后 100% 0

表10 学生排球兴趣调查表

非常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一般 不太感兴趣 非常不感兴趣
教学前 26% 64% 8% 2% 0
教学后 70% 21% 7% 2% 0

表11 学生排球喜欢情况调查表

非常感兴趣 比较感兴趣 一般 不太感兴趣 非常不感兴趣
教学前 15% 10% 75% 0 0
教学后 69% 21% 10% 0 0

表12 2021-2022学年度四年级第二学期排球大单元测试成绩

班级 班级参测人数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1班 37 19 51% 10 27%
2班 35 21 60% 14 40%
3班 35 18 51% 16 46%
4班 38 26 68% 18 47%
5班 36 25 69% 8 22%
6班 39 20 51% 8 21%
7班 36 16 44% 4 11%
8班 38 19 50% 8 21%
合计 294 164 56% 86 29%

对比表1、2、3数据,发现教学后,70%的学生对排球非常感兴趣,90%的学生喜欢排球,69%的学生非常喜欢排球。技能水平方面,自垫满分的学生164人,占总数的56%,3m对垫满分的学生86人,占总数的29%;从各个班级看,自垫满分最少的7班, 44%,最

 自垫(高度50cm-100cm)≥20个满分       3m对垫≥10个满分

好的5班69%;3m对垫满分最少的7班11%,最好的4班47%。数据表明,排球教学实施后,学生排球兴趣、对排球的喜爱程度、排球技能得到大幅提升,排球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②教师教学态度变化
对比学生排球教学新模式实施前后排球兴趣、喜爱程度、排球运动技能发展情况以及教师排球教学态度的转变,结合师生访谈结果,发现69%的学生已经喜欢上了排球运动,并有不断扩大的优势,教师已经接纳排球一体化大小单元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并逐步适应持续开展排球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二是相关科研成果丰富
近两年完成市区优质观摩课、展示课各一节;区教学设计二等奖两篇;市论文二等奖三篇,市三等奖一篇。
表13近两年课、设计及论文成果

级别 获奖 等级 类型 作品名称 活动名称 完成或发表时间
市级 优质课 观摩课 二年级《移动抛接球游戏》 2021“青蓝计划”中学体育班教学观摩实践活动 2023.5
区级 优质课 展示课 三年级《正面双手垫球》 2023年石景山区“教育教科研带题授课活动” 2023.5
区级 二等奖 教学设计 《软式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2022年石景山区第九届融合教育教学与科研成果征集与评优活动 2022.6
区级 二等奖 教学设计 《排球-移动后垫球》教学设计 2023年“北京市优秀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石景山区级评选 2023.4
区级 优秀作业 论文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排球一体化大小单元相结合教学行动研究》 在“2023 年上半年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教育科研培训提高班”中,撰写的成果被评为优秀作业并进行交流汇报 2023.6

市级 二等奖 论文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排球教学探究》 北京市教育教学创造教育委员会2021年学术论文 2021.12
市级 二等奖 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一贯制学校一体化排球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北京市教育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征文 2022.10
市级 二等奖 论文 《四位一体“以体育人”排球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例》 北京市2021-2022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 2022.5
市级 三等奖 论文 《“三步走”培养中小学生排球兴趣爱好》 北京市2022年“落实全教会精神,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主题征文活动 2022.6

实验校2:首钢矿业子弟学校
首钢矿业子弟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

项目是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有着良好的基础,基于我校周健老师、孙洪涛老师关于篮球方面的课题,作为我校篮球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基础;我校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篮球专业,也深深影响着学生们;基于矿山篮球特有的氛围,每年矿业公司举行的“六好杯”篮球联赛深受小初高学生的喜爱,矿山一批批优秀篮球队员也成为矿山学子追逐的明星。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篮球课程体系,学校篮球课程注重大中小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按照重基础、多样化、强专项的要求,构建小初高篮球教学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篮球一体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学校选择以篮球项目为突破口,进行一体化设计。
1.首钢子弟学校篮球运动项目的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
在篮球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从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出发,分学段设计了教学目标,并明确了各学段的学段总目标与各年级目标,在学段内形成了各学期具体目标,强调各级各类目标的学段衔接。(附件7)

2.首钢子弟学校篮球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
在篮球项目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首钢子弟学校进行小学、初中、高中篮球项目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其中小学阶段,从小学中段和高段,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中的水平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关注了篮球项目的内容难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各学段学习的适宜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附件8)
3.首钢子弟学校篮球运动项目一体化设计的教学效果
(1)篮球一体化大小单元相结合教学前后师生情况的变化
学生变化:我校除了初三和高三年级外,其余全员参加篮球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小学:三年级399人全员参与,四年级456人全员参与,五年级440人全员参与,六年级358人全员参与 初一:275人全员参与 初二:199人全员参与 高中:高一212人全员参与,高二

174人全员参与,学生对篮球感兴趣的人数达到了90%,篮球一体化课程实施教学后,80%的学生对排球非常感兴趣,70%的学生非常喜欢打篮球。技能水平方面,半场折返上篮全部及格,优秀率达到70%,1分钟投篮优秀率达到75%,体能优秀率达到80%。
学生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 1、每月举行一次3V3半场篮球赛 2、每半学期进行一次篮球联赛 3、每学年参加一次石景山区中小学篮球联赛
媒体报道 1、子弟学校校园网报导四次 2、 矿业公司网报导一次 3、首钢日报一次
学生反馈 篮球技术增长明显,越来越喜欢篮球运动
教师发展 获得石景山区优秀教练员

数据表明,篮球一体化教学实施后,学生篮球兴趣、对篮球的喜爱程度、篮球技能得到大幅提升,篮球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教师教学态度变化:教师已经接纳篮球一体化大小单元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并逐步适应持续开展篮球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2)相关科研成果
近两年课、设计及论文成果

级别 获奖 等级 类型 作品名称 活动名称 完成或发表时间
区级 优质课 课程建设 应用“体育+”模式,探索多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石景山区课程建设 2020.12
市级 三等奖 论文 明理、健体、育人 北京市论文评比 2021.8
区级 三等奖 教研活动 运用篮球游戏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021年石景山区教研活动与展示 2021.12

区级 三等奖 教学设计 运用篮球游戏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021年石景山区教研活动与展示 2021.12
区级 二等奖 教研活动 提升高二女生课堂实效性 2021年石景山区教研活动与展示 2021.12
市级 三等奖 教学设计 提升高二女生课堂实效性 2021年石景山区教研活动与展示 2021.12

八、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化构建有待进一步丰富
历时两年的研究实践中,虽然课题组研究内容达到5个项目、13项次。但是,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冰雪、游泳、民族传统体育等中小学常见体育运动项目还未涉及。受现行的课程方案、评价机制、研究时间、相关资源等限制,参研学校目前只选择了1-2个教材内容进行研究与实践,占全学段传统教学内容的约15-30%,占全学段总课时数12—28%之间,覆盖面还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学段教学所需。

不能完全满足全学段教学所需。
后续研究实践中,鼓励有全面改革意向和条件的实验校针对更多的项目开展研究与实践,使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既能全面贯彻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课程教学与学校特色融合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课题研究过程中,部分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方面进行了尝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和突显。
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主要由体育组老师着手研究与实践,未能站在学校整体的高度去构建与实施,比如是否领会与落实学校办学理念,是否考虑各学科之间、空间与时间的协调等,这样就出现局部与整体不协调的实际问题。二是,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主要从学科的视角出发,与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度不高,这样就出现出发点与目标不统一的现实问题。

体育既是学科课程,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非常关键的学科,既是学校特色发展、文化建设、德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又是学校落实办学理念、多样化办学的重要渠道。后续研究实践中,让体育学科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服务于学校整体育人理念的落实,进一步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有很大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三)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课程评价有待进一步多元化设计与实施
各实验校在总结研究实践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过程性评价一般以出勤率替代,终结性评价大多数采用量化、定性的、针对单一技术的考核为主,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要。
基于新的课程模型和教学实际,教学评价需要跟得上教学的改革,评价的内容、方法需要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更加科学、直观、全面的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教促学的功能。其中,评价的内容紧紧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紧扣学业质量,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观察记录、单一技术考核、技术组合、团队合作等方法,最终落在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和实战的能力,以此来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技术考核、技术组合、团队合作等方法,最终落在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和实战的能力,以此来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初中排球教学的“学、练、赛”一体化研究—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抛球》课程为例

摘要:排球课程是中国中学体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排球课程的开展优良,对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重要的影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最近针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而出现的新型教学探索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抛球”教学设计为例,依据国家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初中实际教学设计,研究验证精讲、勤练、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初中排球教学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排球;学赛练;一体化教学
一、引言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一体化体育课

魏佳怡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程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未来学校体育要努力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教”,就是要教会学生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教会专项运动,对应学生的“学”就是学会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学会专项运动。第二是“练”。体育作业、课余训练要成体系化。第三是“赛”。学校体育一定要有竞赛,要让学生至少在班里的比赛中能上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中。这是目前为止对“学、练、赛”最精辟的解释。
二、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教学设计体现
体育教学中的“学”是教师精讲、教授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起点是学生对不掌握的体育项目,经过“学”的过程了解、掌握、内化的效果;“练”是经过重复练习,把动作技术内化为动作技能的过程,它的起点是学生由不会运动技术经过“练”的过程达到会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稳定性、协调性等会越好。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才使动作技

术由不会到会;“赛”在体育课上主要是将教学目标融入具体形式的趣味比赛,它是在比赛中不过分要求技术质量而要达到快乐的效果,重视比赛过程忽视比赛结果,其在作用上主要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评价一堂体育好还是不好,不同专家将“学、练、赛”提出了相似的考察维度:即“乐、动、会”或“懂”“会”“乐”。一堂优秀的体育课一是要使学生能明白老师所教的内容即“懂”;二是要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即“会”;三是要使学生能够从本堂课中感受到快乐即“乐”。还有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用”和“健”,其实都是在不断地丰富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内外维度,他们从所要达到的效果和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学、练、赛”“用”是达到“懂”“会”“乐”“健”的必要过程和手段,在注重体育课堂上的“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训练、比赛、实践应用。“学”固然重要,但“练”、“赛”也同样重要。因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粗略的运动技能,然“学”后不“练”、不“用”,

则使很多学生学过就忘。这造成了我们的体育课都是在不断的重复教学内容,但从体质检测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仍然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学生只有在“学”的基础上勤加练习,不断的重复锻炼,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会的程度;而带有一定运动技能的趣味性比赛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更可以使学生从比赛中获得快乐;学以致用,“学、练、赛”的目的就是“用”,而“用”的多少,运动技能应用是否正确,会影响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是关系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键。故在初中体育课中只有把“学、练、赛”结合起来,合理的分配各部分时间与内容,才能使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学、练、赛在教学设计一体化组织方式
“学”的环节是在课堂上完成,主要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师在课堂上把专项技术动作、专项理论知识、专项裁判工作以及教学技能等课程教学内容,与专项课开课学期、周次、学时相结合,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方法、进度。

“练”的环节是教师根据专项运动特点利用早操、晚自习、课外活动时间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其中早操时间应在各专项教师的带领下按照专项出早操,早操的内容可以根据专项运动需要的身体素质安排,如耐力、速度等练习。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程安排,找出学生共有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其可以为每周3次左右,每次大约2小时,而课外的其他时间鼓励学生自由活动。
“赛”的环节是学生要把学到与练到的动作技术以比赛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由教练组织的专选班内部进行的单循环的比赛,具体的操作为由教师规定比赛的时间、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组织比赛过程,如比赛的编排、裁判的执裁、比赛成绩的公布等;二是由教练组织的与周边院校之间的交流比赛,具体的操作要求教师加强与周边有相同专项开设的学院之间的联系,在课余时间组织交流赛;三是学校和教师要支持与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比赛,具体的操作为学校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知识技术支撑,

撑,教师则要为加强学生的指导与赛场心理素质进行辅导。
学、练、赛的环节是学生要把掌握到的理论知识、技战术水平通过教学实践传授给他人。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有:一是在课堂上的教学实习,该方式是教师教授师范生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后,让专项班学生轮流在本班把教师传授的技能展现出来;在讲解结束后的教学实践,由教师监督,学生自主组织专项练习,根据所学专项技术的特点,结合本课程,寻找出与本专项相关的体育活动加以宣传,以无偿或抵偿指导的方式吸引本校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然后在一定的学员基础上为更多的校外其他人群进行有偿的培训与辅导;三是教学实习,该实习环节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经的环节,据以往的实习情况来看一大半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该阶段的重视程度。
四、初中排球学赛练教学模式构建与创新
本文结合xx学校初中组女生的实际教学,科学论证并提出“学、练、赛”一体化校园排球发展模式,以“教学是基础、训练是重点、竞赛是关键”的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为基本理念,将排球理论知识和技战术的学习、排球课外训练及排球竞赛融为一体,贯穿于模式探索、实施、实践、反哺等各个阶段。如何通过排球项目普及教学、选拔排球爱好者业余训练及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排球比赛,将校园排球“学一练一赛”有机结合,是研究重点。

是基础、训练是重点、竞赛是关键”的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螺旋上升”为基本理念,将排球理论知识和技战术的学习、排球课外训练及排球竞赛融为一体,贯穿于模式探索、实施、实践、反哺等各个阶段。如何通过排球项目普及教学、选拔排球爱好者业余训练及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排球比赛,将校园排球“学一练一赛”有机结合,是研究重点。
(一)螺旋上升、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创新
模式路径:扩大排球项目宣传,改善排球运动场地设施—培养学生排球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增加排球参与人数—促进排球课程改革、促进排球训练和课外排球活动的开展—科学选材、积极训练,提高排球运动技能—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提高知名度—构思课程时间环节—促进和提高运动成绩—反哺排球选材—反哺学生参与—反哺项目开展—反哺运动成绩。每个环节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在螺旋上升中形成校园排球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新理念指导下的技术与实践相结合训练方法创新

校园排球教学方法打破传统以技术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最新排球训练理念指导下,技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用,充分开发形式探求欲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任何技术动作都要设定比赛场景,模拟实战进行动态训练;每次训练前都不公布训练内容,训练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开发学生探求欲,发散思维,发展想象力。
五、《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抛球》课程一体化设计实证研究
依据以上的理论研习,笔者将“学、练、赛”理念扎实落地,遵循“精讲、多练、多赛”的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体育课“有强度、有难度、有对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技术质量。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抛球》课时计划 第3次课
教学内容 1.移动垫抛球 2.垫球比赛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学习,了解排球基本的竞赛规则,明确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的要领以及垫球在组织战术时的作用。 2.通过练习,70%的学生基本掌握正面双手

教 学 目 标 垫球的技术动作,能根据来球的方向和击球的需要,调整身体重心,快速移动取位将球垫出;30%的学生可以在降低难度的比赛中,结合移动合理运用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和空间的感知能力,提高控球能力。 3.在集体学、练、赛的环境中,学生做到勇敢果断、顽强拼搏,同时感受队友间默契配合的重要性,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形成乐于助人的合作意识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优良品质。

重点 降低重心,快速移动取位垫球 难点 快速移动后协调用力,准确击球

部分 课的内容 次数 时间 组织方法与要求 阶段目标
开 始 部 分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
3.检查学生服饰
4.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1111 组织:密集队形集合。教法:1.整队集合,接受体委报告人数。 2.宣布本课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养成体育活动时正确着装的好习惯

5.安排见习生 1 1’ 要求:1.集合整队快、静、齐。 2.整队报数声音洪亮。 3.精神要饱满,听从指挥。 4.学生要身着运动衣上课。 阶段目标
准 备 部 分
一、队列变换的热身慢跑练习
1 2’ 组织:两路变四路。 教法:教师语言指导,排头带领带领进行队列变换的慢跑热身练习。 要求:积极跑动,注意前后间距,口号声音洪亮。 通过热身慢跑,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排球热身操 1.手指拨球 2.压指提踵,绕腕绕踝 3.绕环扩胸 4.体侧运动 5.弓步体转 6.腹背运动 7.腿部拉伸 8.交换球提膝 9.并步跳跃 4x8 3’ 组织:体操队形。 教法:1.听音乐,教师示范带领学生跟做,口令提示,学生一人一球,进行排球热身操练习。 要求:1.动作规范用力,整齐一致、认真到位; 2.态度积极端正,认真完成练习; 3.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肌肉及韧带,避免运动受伤。 通过排球热身操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做好运动前热身,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快进入练习的最佳状态;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专项准备活动
1.小碎步击球模仿练习
6 1’ 组织:体操队形。 通过专项准备活动的练习,

准 备 部 分 2.移动 1)前后移动 2)左右交叉步移动 3.自垫球 112 3’ 教法:1.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听哨音,集体进行小碎步击球模仿练 习,体会正确垫球动作。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轮换进行移动和自垫球练习。 要求:1.击球动作注意两臂伸直夹紧,提肩压腕、前送,全身协调用力。 2.起动时蹬、迈动作的协调配合,重心保持平稳的移动。 3.体会手臂触球部位,前臂形成一个垫击的平面与球接触。 复习移动、正面双手垫球动作,提高快速反应和动作灵敏性,体会两臂夹紧的形成平面击球的感觉使学生逐渐进入运动状态,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基 本 部 分 一、正面双手垫球:移动垫抛球 1.“学”-复习正面双手垫球 1)巩固动作要点 动作要点:正面对准来球,两脚开立,两臂靠拢插入球下,在腰腹前约一臂距离的位置,用腕关节以上10厘米左右部位,触球的后中下部并快速等蹬伸前移重心;击球时,两臂伸直夹紧,提肩压腕、前送。靠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来控制击球的力量和方向。 112 3’ 组织: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练习。教法: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慢放 视频,回忆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点。垫球方法:插、夹、提,垫击过程:移、蹬、跟。 2.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一抛一垫的练习,巩固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强调击球位置、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来控制击球的力量和方向。 3.教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 通过放慢视频,帮助学生回顾动作要点,建立动作概念。

4.教师组织学生两人一组用两球进行抛垫配合游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5.优生进行展示,教师给予鼓励。
2)垫抛球练习 a.一抛一垫b.“彩虹传送”-抛、垫游戏游戏方法:两人两球一组,A抛球给B,同时B滚动地上的球;B垫抛球回球给A,A接地滚球后将球滚动给B,如此轮转循环。 1510 3’3’ 要求:1.体会击球动作要点,注意击球时手臂的角度,及击球点与击球部位。 3.抬头观察来球,快速反应,重心降低,注意相互交流,以及和队友的默契配合。 通过垫抛球练习及游戏,巩固学生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控球能力。

基 本 部 分 2.“练”-多种方式的移动垫球练习1)前后移动垫抛球2)左右移动垫抛球 10次以上10次以上 3’3’ 组织:两人一组,面对面进行练习。教法:1.教师讲解练习方法,语言引导,强调快速移动取位,准确击球。 2.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前后移动垫抛球练习,小组内相互比赛。 3.教师示范讲解左右移动垫抛球练习,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小组内相互比赛。 4.教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对共性问题集体进行总结。 发展学生的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同时相互鼓励,增强集体荣誉感。

基 本 部 分 3)四人配合自主练习 a.多人移动垫抛球 b.双人换位垫抛球 c.四角垫球 3 选2 8’ 要求:1.根据来球的方向和击球的需要,调整身体重心,快速移动取位将球垫出。 2.快速移动后协调用力垫球。组织:四人一组进行练习。教法:1.教师利用视频演示四人配合的三种练习方法:多人移动垫抛球、双人换位垫抛球、四角垫球。 学生分四人一组,小组间讨论,自 主选择,进行练习。 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感受队友间默契配合的重要性。

3.教师巡视指导,个别纠正,对于共性问题集体讲解,学生反复练习。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四角垫球的比拼。
3.“赛”-垫球比赛比赛规则:在限定区域内进行垫球6VS6比赛。采取每球得分制,比赛中,胜1即得球1分。每局比赛2′30″钟,三局两胜。 1 10’ 组织:六人一队,分三组进行比赛。教法:1.教师简述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2.教师集体点评进行总结。 要求:1.积极参与,协作配合,运用相关只是解决问题。 2.针对不同的情况,合理运用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在降低难度的比赛中,结合移动合理运用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提高学生控球及空间的感知能力。形成乐于助人的合作意识以及勇于战胜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身体素质练习 1.俄罗斯转体传球 1 2’ 组织:六人一组,围成圆形进行练习。教法:1.教师示范讲解,提出要求。 组织学生六人一组,围成圆形,跟随音乐进行练习。 要求:1.动作到位,努力坚持; 2.态度积极端正,认真完成习 发展学生核心、上肢力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克服苦难的优良品质,同时相互鼓励,增强集体荣誉感。
一、放松练习1.手臂拉伸2.腿部拉伸 1 2’ 组织:密集队形。教法:教师示范领做,学生模仿跟做,进行放松拉伸。 要求:动作认真,尽力拉伸。 充分拉伸肌肉,并让学生养成课后放松的好习惯。

二、结束常规 1.集合整队 2.课堂小结 3.宣布下课,归还器材 1 1 1 1’ 组织:密集队形。教法:1.教师总结、点评本课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表现。 2.安排学生收放器材。 要求:1.集合整队快、静、齐。 2.认真听讲,仔细反思。 3.归还器材码放整齐。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同时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正确的认识锻炼的目的及效果。

教 具 排球37个 标志碟41个 隔网12个 号坎18件 排球车2个 运 动 量 曲线预计 练习密度预计 52%-55%

安全措施 1.课前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情况,并利用课堂常规检查学生的着装情况。 2.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练习前明确各项要求。 3.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有问题及时处理,体委负责协助教师工作,对突发的安全情况做好安全预案。 4.活动结束后,要做充分的放松整理。

“精讲”——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复习正面双手垫球的环节,将动作进行视频慢放,帮助学生回顾动作口诀及要点;在四人配合自主练习中,又利用视频演示四人配合的三种练习方法,让学生快速更直观、快速的明确练习形式、动作方法、移动路线,省去了繁复的讲解过程,把时间还给学生。
“勤练”——在准备活动的9分钟里,不但让学生巩固了手臂击球的模仿动作,还用轮换的组织形式,复习了移动步法和自垫球技术;基本部分的练习更是多达9种,在夯实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的同时兼顾体能发展,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少站立、

少等待、少发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负荷。
“多赛”——“随学随赛”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本节课的练习以两人或多人为小组开展,这也就创建了“赛”便利条件。在整个学练过程中,小组内相互协作练习的同时,进行“比数量、比时间”的小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练习效果;在降低难度的6v6垫球比赛中,学生更加理解排球基本的竞赛规则、也培养了竞赛意识。

“新体育中考”背景下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

一、前言
2021年12月9日《北京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 发布,过程性考核不在局限于初中三年,其中三、五、八年级计入过程性考核,体育现场考试更加丰富,也重视组合技能测试。以及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要让学生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和2021年北京出台“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体系;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而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每学期教学内容较多。这导致篮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较少,造成教学蜻蜓点水教不透,无法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更谈不上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在各个学段多次重复,例如,小学学习原地运球,中学高中还在学习原地运球,教学内容不断低级重复,不利于学生掌握篮球运

李双强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

动技能,更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和实现篮球的育人功能。利用一贯制学制的优势,整合十二年一贯制篮球课程资源,构建篮球大单元计划,有利于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实现篮球的育人功能。
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课程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大单元是指相对于小单元而言,一般规模在18课时的单元教学计划。大单元教学,指的是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系统。基于大单元教学理论的篮球教学,不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下碎片式的授课方式,而是在充分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运用更加完整、连贯的方式,帮助学生在难度逐层递增的篮球训练中循序渐进地巩固篮球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连续统一,可以降低低级重复的教学内容,并可以大大幅度进行学、练、赛,让学生在十二年的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掌握篮球基本技战术,了解篮球比赛规则,

并融入体能训练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在比赛中磨练意志品质,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构建十二年一贯制篮球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篮球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单元教学设计的突破和升华,体现出大体育教学观和思想。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指示。也是呼应北京中小学体育二十条提出的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并符合北京新体育中考的时代要求。
(一)“新体育中考”导向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
新的教学改革中,提出构建纵向衔接、横向相联、内容统一、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篮球运动技能的目标达成不是靠几节课就能做到的。大单元教学实施,能够解决

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做到基本技术的学练,还能够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比赛,比赛中掌握运动技能。
(二)系统论的整体原理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大单元教学可以把篮球技术、战术、专项体能、规则知识等学习环节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的知识链,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篮球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
(三)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要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阶段。篮球组合技术的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因而学生在学习篮球组合技术时,不仅要学会篮球技术的动作,还要熟练掌握多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方法。教师所传授的不仅是一种技术知识,而且是一种关于篮球练习的方法。如果学生的篮球技术掌握不牢固,那么篮球组合技术的应用就更难完成。因此,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时,应该增加篮球组合技术的学习时间,采用大单元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篮球技术的提高。篮球组合技术

的教学应在大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篮球组合技术教学的顺利实施,巩固学生的篮球技术。篮球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运动技能的三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合理安排单元学时设置,使学生逐步掌握篮球运动技能。
四、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大单元构建策略
(一)整体、系统性构建
根据学生的十二年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从整个十二年教学进行统筹、系统的设置,并在不同年龄段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并做到内容纵向衔接,螺旋上升,并融合篮球竞赛规则、篮球文化相关知识,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低端,以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为主,在单元构建中以篮球游戏为主,在中学重视技术,技术组合和简单战术教学,并让学生了解裁判知识,并能够在比赛中运用。在高中阶段强化篮球技战术学习的同时,要强化篮球专项体能训练,以及全场攻防战术的运用。让学生不断接受新的技术,体验比赛乐趣,最终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

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二)主辅性构建
在篮球大单元的教学不可能进行单一技术或战术学习,对于单一知识点的长时间学习,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所以。大单元教学中可以主辅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实现全面化、多样化。例如,在中学进行传接球训练中,可以加入比赛中的真实情景,还可加入急停急起等篮球专项素质练习,还有在进行学练赛时,同时进行裁判规则知识,让学生全方位体验比赛。
(三)穿插式构建
在篮球运动运动技战术学习中,无法在有限的单元内完成,这就需要在其他教学单元中贯彻补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技战术和裁判知识穿插到单元教学设计中。例如:篮球的专项体能训练和篮球的战术意识训练。
五、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大单元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健康教材,利用十二年一贯

制学校优势,统筹学校体育课时安排,结合不同学生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融合篮球常识、篮球基本技战术、专项体能、赛事体验,在小学低段重视学生对篮球兴趣的培养,高段重视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学习,初中重在对学生基本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高中重在发展学生比赛和身体对抗能力培养,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构建如下十个大单元,每个大单元18课时。并做到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螺旋上升。

单元 篮球常识 基本技术 基本战术 专项体能 赛事体验 适用年级
篮球场地概况 原地各种姿势运球、球性练习 直线跑、折返跑 抢球游戏、运球游戏 一年级
认识篮球器材 左右手运球、多种方式的抛接球、低球篮投准联系 滑步、基本站立姿势 抢球游戏、运球游戏、投准游戏 二年级

非法运球 行进间运球、原地传接球 一攻一防 滑步、侧身跑、后退跑 小篮球4VS4 三年级
非法运球 行进间运球、行进间传接球、原地双手投篮 一传一切 滑步、变向跑 小篮球4VS4 四年级
篮球规则时间概念(3、5、8)秒 运球急停急起、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传接球 二攻一 滑步、侧身跑、后退跑 半场3VS3 五年级
篮球规则时间概念(14、24)秒 运球组合、运传投组合、单手肩上投篮 二攻一 滑步、侧身跑、后退跑、变向跑 半场3VS3、全场5VS5 六年级

带球走:中枢脚概念、球回后场、对投篮动作的犯规 体前变向运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三攻二 变速跑、灵敏、弹跳能力 1VS1 半场3VS3、全场5VS5 七年级
比赛赏析、犯规 行进间投篮、行进间接传球上篮 传切配合 变速跑、灵敏、爆发力 半场3VS3、全场5VS5 八和九年级
篮球发展史、比赛赏析、裁判实践 体前变向还手运球、交叉步突破、单手肩上投篮 快攻配合 传切配合 盯人防守 爆发力、核心力量、耐力素质 全场5VS5 高一年级
中国篮球发展史、裁判实践、比赛赏析 同侧步突破、行进间投篮、跳投 快攻配合、掩护配合、区域防守 移动组合、核心力量、爆发力 全场5VS5 高二和高三年级

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大单元教学实践原则
(一)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篮球教学活动。例如: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在篮球基本技术教学中多采取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在高年级教学中学生身体发展逐渐成熟,在教学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篮球运动项目的整体理解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基础水平的前提下,确定教学方法和内容,尽量设计提高学生合作意识的活动,并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适合学生的简单技术动作,开展娱乐健身教育,并按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篮球比赛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在课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当个别学生的篮球动作没有获得同学的

认可时,教师应该适时地用语言鼓励学生,保证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进行课程学习。在进行学习过程评价时,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评价,采用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从而获得完成任务的喜悦感。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性和教学实施的连贯性
学生在一节课上通常只能掌握教师所教授的部分技术。等到下一次篮球课时,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就不得不重新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浪费时间,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大单元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新的学习内容,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单元教学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整合教学,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体会篮球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准确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好地与教师合作,清楚地认识到篮球课不是娱乐项目。同时,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大单元教学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篮球学

习氛围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篮球技巧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七、结论
(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篮球运用“大单元”教学可以降低低级重复,构建十二年的纵向衔接、横向相联、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二)在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做到学、练、赛、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
(三)篮球课程采用“大单元”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度学习篮球内容,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篮球技战术和理论知识,在多课时的学习中能够做到教会、勤练、常赛,能够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核心素养,最终实现篮球的育人功能。

特级教师工作室大事记

(上接封底)
第二十三期

2024年4月7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邀请到河北师范大学索桂芳教授,进行了“如何构建学校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专题讲座。
2024年4月8日, 特级教师唐翠萍为古城中学全体教师做了题为《规划职业生涯 绽放精彩生命》的专题讲座。
2024年4月8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高三英语西城一模测试工作。
2024年4月8日下午,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在外语实验小学召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创作”研讨活动, 大家将各自的教学实践成果进行了分享。
2024年4月9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做“高三英语西城一模讲评与阅卷工作”讲座。
2024年4月 9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区域高三二轮复习资料编制的第一次研讨,确定了编制目的、原则、主题内容。
2024年4月10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观摩陈新忠主持的“语言能力培养的多维度体现”教学研讨会 。

2024年4月11日,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王爽、郑玥两位老师,被评为北京市幼儿园骨干主班教师。
2024年4月11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李月老师在国培计划——云南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开展《心理课的设计与实施》专题授课。
2024年4月16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欢欢老师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20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教师戏剧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中做分享《教育戏剧活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4月16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区域高三二轮复习资料编制的第二次研讨,确定了有机化学主题的体例和框架。
2024年4月17日,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李梦莹老师,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幼儿园发展促进会组织的开放活动,做大班集体教学“辩论赛”展示,受到观摩教师的好评。
2024年4月18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做“高三英语

两次模拟测试分析与教学建议”讲座。
2024年4月21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邀请到建工大学郑宁教授,进行了“认知行为治疗案例督导”专题活动。
2024年4月23日,吴春萍特级工作室京源学校基地校举行主题为“立足真实情境,落实核心素养”的学术年会。工作室导师吴春萍、工作室成员刘淑仙做主题发言,工作室成员吴盼盼老师为全区高中教师呈现一节《生物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专题下的一节研究课。工作室导师刘晓昕老师做点评总结。
2024年4月23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参加九中郑华老师课题中期汇报,并参与了两节代替授课活动,赵研和王晓军两位老师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指导和点评。
2024年4月24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牛彦芳老师在石景山区教育教学研讨季中,做《画心情》心理研究课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4月25日下午,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

“课程建设引领集团化办学 贯通培养推进一体化育人”的体育学科垂直整合展示与交流活动。
2024年4月26日,北京九中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活动有序开展,肖伟华做主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报告。九中市、区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鸿鹄班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2024年4月26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观摩许张金秀教授主讲“主题意义探究引领的中小学英语读写结合”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杨柳老师撰写的文章《按下“师生冲突”的“暂停键”》发表于《心理健康》杂志中。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杨柳老师创作的心理剧《这个“杀手”不好找》在“2024年石景山区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成果征集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剧目 二等奖、优秀编剧 三等奖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邀请 王维老师赴石景山区实验中学,面向初三学生开展题为“做心灵

spa 为梦想赋能”专题授课,效果良好。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燕老师参与承接北京市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工作,共同组织“石景山区班主任队伍建设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的指导与组织工作,效果良好。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成员何虹老师赴北京市第九中学,面向初三年级学生开展题为“即兴减压工作坊”区级公开课,效果良好。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成员何虹老师创作的心理剧《遇见自己》在“2024年石景山区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成果征集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剧目 一等奖、优秀编剧 一等奖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成员何虹老师创作的心理剧《遇见自己》在“北京市第四节中小学校园新流程过整机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沈景娟老师在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组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

共同责任”探讨暨培训再分论坛上进行主题发言《为每名学生搭建自我成长的平台》。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沈景娟老师在国培计划(2023)——云南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中,开展《探索我的情绪世界》心理优质课展示及说课,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沈景娟老师在国培计划(2023)——云南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中,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实践探索》主题报告分享,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5月,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赵娜在石景山区思想政治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培训研讨活动中,作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的教学分享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道静老师创作的心理剧《自信让我成长》在“2024年石景山区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成果征集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

2024年5月,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郭晓茜在北京市对石景山区教学视导活动中做选必二《严格遵守诉讼程序》的双师课。
2024年5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道静老师创作的心理剧《自信让我成长》在“2024年石景山区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成果征集与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编剧目二等奖。
2024年5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刘芳、王辉、师雪峰、付建河、隽军宁等老师担任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官。
2024年5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祁秋菊、隽军宁承担石景山市区联合视导全域教研双师课《唐朝的政治》,导师刘芳老师进行点评。
2024年5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隽军宁老师《“人的发现”:英国工业革命产生原因的教学探究》获北京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比优秀奖。
2024年5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导师刘芳老师为全体学员做讲座《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

2024年5月,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钱莉莉老师执教的《磁感应强度》荣获第三届北京市物理精品教学展示活动高中组一等奖。王凌云和李学老师荣获指导教师奖。
2024年5月,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钱莉莉老师指导北京九中王聪聪老师荣获第三届北京市物理精品教学展示活动高中组二等奖。
2024年5月6日下午,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在石景山文化中心美术馆进行了“儿童美术展览布展策划”研讨活动, 活动就展览的主题设定,布置形式,材料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现场研讨。
2024年5月6日,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李莹、郑玥两位老师参加石景山区第21届“萌芽杯”教育研究系列活动——教师基本功展示大赛,李莹老师成功晋级决赛。
2024年5月7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邀请到门头沟教师研修学院心理正高级教师张慧萍,进行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案例督导”专题活动。

2024年5月7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继续进行区域高三二轮复习资料编制的研讨,确定了五个主题的撰写形式。
2024年5月10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在教育分院做“后备教研员培训”讲座
2024年5月10日下午,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二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进行了主题为《基于反思的论文写作交流会》学员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工作室负责人、数学特级教师刘永江老师主持。
2024年5月13日,特级教师张景芳老师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房山心理教师培训班”中做《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5月13日,特级教师张景芳老师在人教社举办的“全国心理教师培训班”中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专题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5月13日,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凌云老师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与展示活动,主讲《电磁场的实际应用》。

2024年5月14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在教育分院做“第四阶段备考交流与诊断”讲座
2024年5月15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观摩许悦婷教授主讲“外语教师教育高水平论文写作与发表”
2024年5月16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观摩“北京市优秀教学设计展示”
2024年5月20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牛彦芳老师在石景山区教育教学研讨季中,做《个别化教育计划》分享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5月17日下午,刘永江名师工作室及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三次研修活动,此次活动特邀首都师范大学张景斌教授为学员们进行了主题为《反思与写作——由教学经验到教育主张的路径》的培训,活动由工作室负责人、数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刘永江老师主持。
2024年5月20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李月老师赴石景山区银河小学,开展《放飞学习动力之球》专题授课。

2024年5月21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邀请到西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心理教研员田彤老师,进行了“沙盘游戏治疗案例督导”专题活动。
2024年5月21日 赵研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高三二轮复习资料编制的第四次研讨,完成了五个主题的初稿。
2024年5月22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观摩北师大王蔷主持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认识与实践”活动。
2024年5月24日,北京九中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举行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024年5月28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欢欢老师在“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导活动”中,做主题为《用睡眠撬动记忆》的课例说课,效果良好。
2024年5月30日,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结构化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CDDB22378)中期检查,唐翠萍承担主持人,学员赵娜承担带题授课任务,讲授《法治

国家》一课。
2024年5月31日下午,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在石景山文化中心美术馆举行了“京西传古韵 蝶变绘新篇”学生作品展开幕式暨综合艺术实践成果研讨活动,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尹少淳,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侯令,北京市美育督学吴蔚参等专家老师加了研讨活动,并就展览作品给予了现场指导。
2024年5月31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道静老师在石景山区实验二小为二年级家长进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关系》的讲座,受到好评。
2024年6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道静老师在石景山区教育教学研讨季之“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升融合教育教学有效性”融合教育教研活动中做特需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分享,获得好评。
2024年6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道静老师组织实验小学参加石景山区教育教学研讨季之“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提升融合教育教学有效性”融合教育教研

活动中贡献突出。
2024年6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燕老师赴石景山区实验小学,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题为“未来探秘我来了!”区级公开课,效果良好。
2024年6月, 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邀请王维老师赴石景山区实验小学,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题为“种下一棵生命树”区级公开课,效果良好。
2024年6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成员何虹老师赴石景山区实验小学,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题为“你好!青春期”区级公开课,效果良好。
2024年6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沈景娟老师在国培计划(2023)——云南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第四期)培训中,开展《学会管理情绪》心理优质课展示及说课,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6月,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沈景娟老师在国培计划(2023)——云南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第四期)培训中,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主题报告分享,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6月,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凌云老师参加高一物理期末命题工作。
2024年6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付建河参与编写的著作《留得清白在人间——明代于谦名句解析》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2024年6月3日—6月20日,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李晓萍、王莹、李杰老师为内蒙宁城跟岗实习的老师们做现场教研和专题讲座,收到良好效果。
2024年6月4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开展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
2024年6月5日,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王爽、郑玥两位老师,参加北京市骨干主班教师优质示范课录制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2024年6月7日上午,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召开本学期学生艺术实践成果总结会,就本学期艺术实践主题成果系列活动进行了分析总结,此次活动期间来自各区县百余位美术教师,美育工作者人先后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展览部分作品被相关单位收藏,社会影响显著。

2024年6月7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道静老师在石景山区实验二小为一年级家长进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关系》的讲座,受到好评。
2024年6月9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参加北京教育考试院徐加永主持的英语高考考后意见会。
2024年6月18日,特级教师张景芳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进行了“我的优势和期待”交流展示专题活动,邀请到东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德育心理教研部主任赵晓颖进行点评指导。
2024年6月18日,吴春萍特级工作室成员金莉老师在北京市古城中学为全区高一高二生物教师呈现一节研究课《基因编辑技术与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陕西和内蒙的跟岗老师。
2024年6月20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王欢欢老师在国培计划(2023)——云南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第四期)培训中,开展《谁需要国王——理想班级构建》心理优质课展示及说课,获得一致好评。
2024年6月20日,周春红特级工作室成员苟梦瑶、闫晶在京源学校《聚焦教学评一体化构建课堂新样态》

研讨会上做展示课并做经验大会分享,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24年6月21日,北京九中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付建河老师为竹山县跟岗老师做《校本课程研发与活动开展》主题讲座。
2024年6月24日,特级教师张景芳工作室李月老师赴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开展《你好 考试君》专题授课。
2024年6月26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做英语高考成绩初步统计与分析
2024年6月26日,北京九中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举行分享活动,由学员孙彦进行主题为“初高中英语桥梁课程课题”分享,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
2024年6月29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组织观摩北京市“启航杯”教学展示
2024年6月30日,吴春萍特级工作室成员金莉老师参加了北京市基教研中心举办的“2024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和展示”的说课和答辩活动。
2024年6月30日, 周春红特级工作室成员陈君慧

老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4年6月30日,周春红特级工作室成员闫晶老师代表石景山区参加北京市“启航杯”教学大赛。
2024年7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臧家富老师为宁城、莫旗来京学习的老师做题为“中学历史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的讲座。
2024年7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吴文涛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我对文化史教学的粗浅感悟——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例》一文。
2024年7月,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臧家富老师、导师刘芳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发表《底蕴 理性 情怀——“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引发的几点思考》一文。
2024年7月1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参加北京教育考试院徐加永主持的历年高考分析编写组讨论
2024年7月3日,丁庆红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王凌云老师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实验教学说课展示活动,主讲《霍尔效应》。
2024年7月15日,英语特级教师蔡吉做2024高三英语高考总结汇报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