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特级·师说 第3期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简介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立于2018年9月,是石景山区委教工委、教委落实市、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保障体系”的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术委员会目前有正高级和特级教师21人,主要职责是为石景山区教育高端、绿色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与专业咨询,为区域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育教学评价、教育科研及成果等重要事务提供学术指导与学术评定,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各级学术交流。从学术角度对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为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每位学术委员会成员,还通过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以工作为主线,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从而形成一个个研修共同体,带动石景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进而促进石景山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

CONTENTS

目  录

名家视角 两“然”四“化”
           ——谈数学教育 / 刘永江 .................4
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 武凤鸣 ................22
薪火相传 助力成长 / 杨红兵 ...................52
基于观察、解读幼儿的园本教研
         马炳霞.............................................66
教学应从读懂学生做起 /周春红..............84
新起点 新目标 立德树人 文化为本
         ——打造适合孩子成长 / 刘世彬.....104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大事记               (上接封底)..................................126

两“然”四“化”——谈数学教育

北京市古城中学/刘永江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成为日常的教学内容,而非仅仅是目标!
                                               ——笔者

名家视角

数学教育在我看来可以拆分为“数学”和“教育”而非数学的教育,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表达数学是教育达成的一个载体或者途径,因而要达到教“数”育人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数学这门学科,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比如:数学家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数学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从这个角度上看,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个人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数学学术形态的自然形成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把学术形态下的数学转化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形态,这当中体现的正是教师教学的智慧。

一、对两“然”四“化”合理性的思考

“悟”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悟,觉也,从心,吾声。其造字本义是“明心见性,发现自我”。可见,“悟”的对象是“我”,是发自内心的自省。只有是自己对自己的发现才可以称之为“悟”,换一种表达就是从别人那听到的、看到的、再好的经验道理,如果自己没有亲身去经历,那么它很难被自己的内心认同与接受,也就很难成为自己的思想。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对此感触颇深,记得在自己参加工作的第五个年头,严格说是自己高中教学的第一年,我第一次听到同组的吴雅芳老师说到了立体几何中关于

“辅助平面”的说法。她指的是在寻找线面平行中的平行直线时,需要构造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是“辅助平面”。我当时听她在讲这些话时,只是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但并没有觉得有多大价值,现在想来,其实吴老师那时表达的完全是她多年总结教学得出来的宝贵经验, 如果当时我能认真请教,仔细体会与领悟,或许我就不会后来用那么长的时间来认同“辅助平面”这一宝贵经验。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我个人的这种经历可能是具有共性的一种正常现象,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可能大多就是这样,哪怕最终的结果与别人的结果雷同,但我们依然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蹒跚地用自己的脚重新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好像似乎只有

这样,最终的结果才真正是我的收获。其实,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它也适用于学习的一般规律,即:一个人的认知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上自己建构起来的。
       当我们自己的经历与悟性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别人放到我们眼前的哪怕是旷世珍宝,我们可能也会认为一文不值,这也正应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最早的时候,我狭隘的认为,这师父也有些太不负责任了,但现在我越来越认为,这 真是一句金玉良言,我对两“然”四“化”的归纳与感悟的过程的确印证了上述的观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表达的意思很明确,就是“知道这样的结果,还应该清楚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之所以把这句话来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总的指导原则,是源于两个视角的感悟过程,一个视角是从数学教育的价值方面进行的思考,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历了一个由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渐变过程,这一转变大致发生在入行十年左右的时候,这一时间节点可能恰恰是自己已经完成了,由一个师范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完成了由技术青涩到技术熟练的专业转变过程。这种角色的转变,为我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追问:数学教学除了

(一)对两“然”的思考

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之外, 还能够得到些什么,甚至更具体到除了中考、高考,当学生们走入社会,数学又会给他们的未来提供些什么。结合我个人的经历与对数学的理解,我逐渐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数学应该让人更具有理性,更具有科学精神。我甚至认为,学数学应该让人变得更诚实,更守信用,更具有契约精神,因而也更会具有守法的自觉意识。既然要“讲理”,那么数学教学就应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了。顺着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追问,就会很自然地回到对数学教学原则的追问,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大多是以抽象、严谨、系统的形式与结构呈现的,它们是前人发现与创造的文明成果,对这样以“结果”示人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师应当如何处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呢?
        回顾我自己的教学经历,最初的几年,我关注更多的是让学生记住结果。例如,对于数学公式,更注重的是照猫画虎的应用,对于数学定理,甚至有时都忽视成立条件的强调, 而只在乎结果的获得,我当时的这种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在于对知识的“搬家”,其落脚点则是应试的成功与否。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逐渐意识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危害,开始明白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这种观念的转变也正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另一种注解,这种过程其实就是弗赖登塔尔所说的

“再创造”的过程。正是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与不断的点滴感悟, 让我逐渐把“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作为了自己的一条数学教学的主要指导原则。
        在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曾对两“然”的总结提炼沾沾自喜,但是再后来,我发现早有 数学教育的前辈有过这样的提炼,例如:北京四中的周长生老师就在他的《为不教而教》 的著作里有过这样的表述。对此我曾有过两种感受:最初的感受是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 及前人;后来的感受是,或许数学教育的确存在一些共性的规律,我很幸运能够在自己的 教学生涯中,认识到其中的某一点。其实,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我前面的“重走一遍”的观 点,自己看清楚、想明白的道

理,对于自己而言才是真道理,即使有时候别人的指点也会 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效果,但那一定是建立在“心有灵犀”的前提之下,没有阅历与 自省的积淀,是很难达到“一点通”的奇效的!

(一)对四“化”的思考

“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这四“化”的归纳提炼,也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中“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是源于对教学规律的反思。作为课程的数学知识,采取的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熟悉到陌生的组织形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

升”的学习规律,这一规律首先给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 教学思路;另外,这一原则同时也是建构主义认知观的一种反映,学习者同化与顺应的过 程,都离不开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也决定了熟悉与简单对于陌生与复杂的基石作用。
        四“化”也出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反思。之所以有些学生的学习发生困难,往往是因 为他们不善于把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实际上是思考方式的一种欠 缺。教师要在自己教的过程中去落实“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的原则,还要帮助 学生培养反其道而学之的学习方法,即:要养成把“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

题,把复杂问 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这个角度看,打好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与活动经验 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也是我国数学教学一直以来强调要注重基础的原因之一。
      “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最初的样子是“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符号意义化”,这两个“化”的形成是源于我对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的感悟,“抽象”本身首先是一个动词,它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抽象后 才形成的;另外,“抽象”本身又是一个形容词,我们所面对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形式化 的数学知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种高度的抽象性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

认知困难。正 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尽可能地还原数学知识由具体而抽象的 生成过程,同时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也要努力教学生学会面对抽象的问题时,可以从具 体问题入手,以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即:抽象问题具体化。
       正是因为数学在抽象化、形式化的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数学符号,因而抽象化造成 的认知困难,就大量地在数学符号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而我个人认为这些困难产生的主要 原因还是忽视了对数学符号引进过程的充分体验,忽视了对数学符号所表达的数学意义的 充分理解,因而强调数学符号的意义,也应该成为数学学习中非常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正 是我总结“数学符号意义化”的

缘由所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一直在倡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符号之初,要直接读出数学符号的意义,而非只读出符号的发音,例如。sin 5 ,尽量要读成“五弧度角的正弦”,而不是读作“[sain] 5”;再如, log2 3,应尽量读作“以 2 为底 3 的对数”,而非“以 2 为底 log3”, “数学符号意义化”的提法,实际上是“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情况之一,所以我总感觉它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表达,后来我受到认知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 的启发,就把“数学符号意义化”替换成了“一般问题特殊化”。表达的也是两个想法:一方面,在数学发现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归纳的思考方

式,这就体现了由特殊而一般的猜 想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个一般性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先从特殊的情况入手进 行尝试。前者突出的是教法,后者强调的则是学法。
        四“化”的提法是对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由感而悟的结果,是我对数学教与学的基本方法的提炼。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还以为自己挺有成就感,并引以为傲,但事实又一次说明,我又走过了别人早已经走过的路。在前不久,我在阅读郑毓信老师的《数学方法论入门》时发现,原来我的四“化” 的部分内容其实是与数学方法论相通的,譬如数学的化归思想,它就是数学家重要的思考方式之一,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的

攻击,而是 对其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转化为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的问题1。化归的一般模 式如图 1-1-1:

这个化归模式显然适用于我所总结的两“化”——“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在感叹自己读书不多,眼界狭窄的同时,我只好以“英雄所见略同”来安慰自己了,我越来越发现,每个人专业成长的感悟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似乎是一个铁

化归

解决

解决*

问题*

问题

律,彩虹同样美丽,但必须是眼见为实,看起来,专业成长的道路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一次,才能真正明白别人说的“道理” 的确是“道理”。从这个意义上看,成长的结果——经验亦或教训是难于直接拷贝的,但通 向它们的路却往往是相同的。
       在对两“然”四“化”进行再思考之后,我们可以发觉,实际上两“然”四“化”已经具有了一些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味道,辩证地看待数学教与学的关系,既独立又统一,或许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状态;另外,我在表述两“然”四“化”的过程中, 实际上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的学习视角,一名教师在思考数学教学的

问题时,他会有意无意地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主观地产生判断,但是,真正的数学教学,却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作为一种自觉。以学定教,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数学教学原则。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0 年
课题申请书集团化与
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
建设的实践研究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武凤鸣

课题研究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是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 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 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各校之间又相对独立,追求 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以保证教育品质。
2.一贯制办学:一贯制学校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是根据国家教育法有关实施教育 年限的规定组建起来的,贯穿小学与中学教育的一体化学校(目前最常见包括九年一贯

制和十二年一贯制,也有将幼儿园纳入其中的十五年一贯制的),主要体现了教育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
        3.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 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终身 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
百度百科关于一体化概念的含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 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一体化 integration 

亦称综合化,是生态学、经济类、国际交往中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课题组认为,在此课题研究中,“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进行解析。因为,课题研究就是如何解决“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化构建,形成“一体化” 的课程。如果将二者割裂开解读,则不能称之为“核心概念”。
      “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是指在不改变课程性质的前提下,遵循中小学教育特点与 规律,依据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动作发展特征、身体发展特点,结合各运动项目特征,通 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实施,让各学段课程完整性更好,学段之间衔接更加紧密,教学 实施更加一致。以达成体育课程目

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终身体育需求,促 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运动习惯养成,指导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 本任务的落实。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动态

在中国知网(www.cfed.cnki.net)进行相关检索,可以发现,从 2002 年起,国内学 者针对“大中小体育课程” 相关研究文献达 35 余篇。其中不乏课程一体化(14 篇)、课程内容(17 篇)的研究。如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周誉、于素梅的“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现状”,张茹茹的“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综述”,尹军的“对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

建设的认识与思考”等研究。
       从 2000 年起,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国内学者针对“中小体育课程” 相关研究文献达 414 篇。其中,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调查、内容体系、评价、改革等方面研究居多,也有对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研究。如胡震的“上海市部分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衔接现状研究”,马海涛的“新时期中小学体育的课程改革研究”等。
       此外,以“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为关键词频,共有 48 条检索结果。其中 30 篇来自期刊文章,重点是 2018 年以来关于“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相关评论和观点。其他主要是体育教学、体育资源现状

分析的局部研究,没有发现关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 的全面整体研究。
      2018 年 7 月 17 日,教育部启动了德育、体育、美术、音乐四个学科的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大项目研究,其中“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VFA180003-12)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启动,必然会引起全国大中小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www.cfed.cnki.net)检索 “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未有相关检索结果。此外,在其他资源检索中也未发现关于“中 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 的整体性

研究成果。
       以上文献资料的研究与观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理论依据。截止目前, 相关报道、评论比较多,未发现实施于课堂实践中的实质性与整体性的研究成果。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目的、意义

1.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价值需要。
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担负着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育人方针的落实,更是国民体育的基础,肩负着为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生终生体育打基础的重任。可以说,在学校

教育体系中,体育学科育人功能独特,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夯实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构建以人为本、符合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科特性的“一体化”体育课程,对切实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16 年 4 月 21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 号)》中明确提出:“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
        2018 年 7 月 17 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研究”(VFA180003)研讨会,启动了德育、体育、美术、音乐四个学科的大中小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大项目研究。
         2018 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随着体 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入,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多维角度思考,建立各学段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更加迫切。可以预见,“体育课程一体化”是未来几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研究的焦点之一。
         3.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截止 2018 年 9 月,我区基本完成四大学区、八大教育集团(已组建 7 个)的教育布局。其中八大教育集团涵盖了我区全部 47 

所中小学(含八所一贯制学校)和部分幼儿园。
       与传统意义上的一所独立中小学相比,在教育集团化与一贯制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 避免的衍生出来关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新问题,如体育课程一体化的问题,处 理好、解决好这些新问题是保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
        4.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着整体性不够、连续性不充分、一致性不足
等问题。
       当前北京市主要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标准按国家相关规

定,普遍执行小学 1-2 年级 4 节/周,小学 3-6 年级、初中阶段 3 节/周,高中阶段 2 节/周。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体能、田径、体操、武术、球类、游泳及冰雪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及其他新兴体育项目。
       目前,小学、初中阶段体育课程一般执行单元教学,高中阶段执行模块教学,每学年完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教学内容。其中小学每个学期设四个考察项目,初中每个学年设四大类过程性评价项目,高中执行模块学分制。此外,基层学校在实施体育课程中,除执行课程标准,结合本校体育硬件设施、教师资源等基础性条件之外,还要完成学生体质监测、体育中考、高中体育会考等具体性

任务,同时兼顾落实“每天一小时锻炼”、学校体育特色 发展等诸多内容。
       基于以上现状,可以把目前中小学实施体育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问题一:各学段体育课程相对独立,教学内容、评价机制之间没有明确、清晰的衔接, 处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
       问题二:各学段年级之间教学内容相互关系不明确、不系统、不成体系,教学内容简 单重复、学生个体针对性不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比较明显等实际问题。
        问题三: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不能全面兼顾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生 终生体育多重功能,存在着学科育人功能落实的不够全面、不成体系的实际问题。

研究成果。
       以上文献资料的研究与观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理论依据。截止目前, 相关报道、评论比较多,未发现实施于课堂实践中的实质性与整体性的研究成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将依据现行的课程标准,结合我区集团化、一贯制办学特点,聚焦“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对多学段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评价、学科育人功能进行体系化整合研究与实践,以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多学段纵向衔接、学段内横向一致的课程体系,达成学科课程一体化育人的目标。

课题研究将有效解决目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整体性不够、连续性不充分、一致性不足等 现实问题。同时,课题研究将充分挖掘学科育人功能,探索体育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融合 发展有效途径,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课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让体育课程服务于学校(集团)整 体育人理念的落实,促进集团化、一贯制学校办学的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品质。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构建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小学、初中、高中多学段纵向衔接、学段内横向一致的课 程体系。

(二)研究内容:

1.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2.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路径与内容体系化研究
3.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
4.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体育课程教学与学校特色融合发展研究

(三)重点难点:

重点:集团化、一贯制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组与实践。
难点: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最大化,在达成学科课程目标前提下,服务于学校整体育人 理念的落实与学校特色发展。

(四)研究假设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区两大教育集团及 3 所 12 年一贯制学校、一所 15 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开展体育课程一体化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对我区两大教育集团及 3 所 12 年一贯制学校、一所 15 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全面调研。获取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根据调研信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结合各教育集团、一

贯制学校办学特点,制定不同形式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整合计划。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拟在两大教育集团 10 所学校(含四所一贯制学校)各学段、各年 级开展三个轮次的教学实践。预计参与教师达 90 余人,班级 265 个,总课时 5.2 万余节。从实践中收集学校、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梳理信息,进行效果诊断。根据实践反馈与效果诊断,提出矫正计划,再实践完善。
       总结成果阶段:总结研究过程与结果,形成一体化成果。同时适时向其他教育集团、 一贯制学校推广试行。

(五)创新之处

学术观点:“中小学课程一体化”不仅关注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充分拓展学科育人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科课程实践与育人功能进行全面整合。在达成学科课程目标前提下,服务于学校整体育人理念的落实,服务于学校特色发展。
研究方法:关注基层学校、老师、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实际需要,从调研入手,用实时、 现实的依据指导课题计划的制定与实践,用实践实时反馈、矫正研究方向,确保研究的实践性、真实性、实效性。
研究特色:本研究遵循学校教育与学科教学规律,充分尊重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特点, 依据现行国家课程标准,注重课堂实践

与学生实际获得。确保课题研究不脱离学科实际,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脱离学生实际。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研究初期(2019.1—2019.7):查阅文献,开展调查研究,研讨交流,撰写课题申报书,组建研究团队,组织课题开题。
研究中期(2019.9—2022.7):在两大教育集团及一所 15 年一贯制学校、3 所 12 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三个年度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基于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与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探讨交流,

反思问题和经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阶段性成果。
        研究后期(2022.8—2022.12):反思研究经验,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结题。向全区八大教育集团推行一体化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研、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的 现状及问题,了解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有关“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 情况。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

程标准(2017 版)》、北京市体育学科教学、评价、考试的相关文件,为制定研究计划提供依据与参考, 同时指导研究过程。
        3.行动研究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与改进,边实践边反思,在行 动中探索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经验。
       4.总结归纳法:总结研究过程,形成一体化成果。

(三)技术路线与可行性

第一阶段:2019.01-2019.05 文献研究。课题组拟对 2000 年以来的国内外期刊杂志中获取关于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参考文献开展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2019.06-2019.07 问卷调查与座谈。对我区全部中小学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开展体育课程现状进行系统调研,收集相关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2019.08-2020.07 根据调研信息,依据相关标准,结合各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办学特点,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整合计划。在各校全面开展第一轮教学实践, 从实践中反思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2020.08-2021.07 根据第一轮教学实践成果与反思,制定第二轮计划并

实施,再实践完善,总结过程、收集成果。
       第五阶段:2021.08-2022.07 根据第二轮教学实践成果与反思,制定第三轮计划并实施,再实践完善,总结过程、收集成果。
       第六阶段:2022.08-2022.12 总结研究过程,形成一体化成果,课题结题。向全区八大教育集团全面推行一体化成果。

(四)实施步骤

1.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是体育特级教师,核心组成员共 9 名。其中区体育学科教研员 3 人,一贯制学校体育负责人 6 人。10 名核心组成员中, 6 人具有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4 人是中学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课题组负责人及核心组成员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主持北

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与健康选修课教学研究》 、主持北京市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排舞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德育工作影响的研究》)能够 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此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预计会有 50-60 名学科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
        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申请书撰写及课题申报工作,立项后负责统筹课题全程研究工 作,包括相关材料的报送、开题、专家咨询会的组织、中期汇报、结题,同时负责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和预期研究成果的撰写,以及结项验收工作。
       核心组成员: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实施及过程监控。各校教研组长依据课题总 计划,制定各集团校、一贯制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监控教学实践过程,落实研究计划的执行与成果收集。
       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教师负责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的搜集。
       专家组成员:拟聘请市教科所二位老师做课题研究指导,全程参与、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实施步骤
        第一步:对我区两大教育集团及 3 所 12 年一贯制学校、一所 15 年一贯制学校为调研对象。收集体育设施硬件与师资、各学段教学内容执行情况、体育课程与学校特色发

展结合情况、课程育人功能与学校办学理念融合情况等相关信息,收集学校领导、学科教师、 在校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理,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步:根据调研信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要求,结合各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办学特点,制定不同形式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整合计划。
       第三步:各学段、各年级全面开展教学实践,从实践中收集学校、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梳理信息,进行效果诊断。
       第四步:根据实践反馈与效果诊断,提出矫正计划,再实践完善。
       第五步:总结研究过程与结果,形成一

体化成果。同时适时向其他教育集团、一贯制学校推广试行。

(五)预期成果

1.课题总报告《集团化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2.出版专著《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与实践》--基于集团化与一贯制办学 的体育课程建设。
3.“集团化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策略”论文、案例。
4.出版《集团化办学下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指导手册》。

参考文献

于素梅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发挥“大学科”领航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18 年第 9 期毛振明 “对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方向的整体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18 年第 9 期
尹 军“对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18 年第 9 期
余立峰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规范教学行为的基石”---《中国学校体育》2018 年第 9 期
周 誉 “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中国学校体育》2018 年第 9 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 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1 月
《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1-6 年级共六册)北京出版社 2014 年 7 月

薪火相传 助力成长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杨红兵

名师风采

——杨红兵特级教师论坛发言原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薪火相传 助力成长》。
       我于 1981 年参加工作,18 岁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成为了有 38 年教龄的老教师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38 年中,在一线教书 12 年,在这12 年间,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992 年被评为北京市教书育人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获得了北京市优胜课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石景山教委、石景山语文教研室、古城第二小学这个温暖的集体对我的培养。然而,在这里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师傅李秀琴老师,她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

范,是我区小语届的领军人物,可以说是德艺双馨,我能跟师傅学习,是我一生的荣幸。曾记得在石景山区师徒结对大会上,师傅和我分别作为师傅和徒弟的代表进行发言,从此,在成长的路上,我心中有了主心骨,有了依靠。我和师傅同在一个年级组,师傅作为年级组长手把手教我, 从如何做好班主任,如何上好语文课开始。曾经,在青年教师培训中,我看过师傅的一节录像课《火烧云》,师傅声情并茂的朗读与绘声绘色的讲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向 师傅讨教讲好语文课的秘诀。师傅说要想让学生受到感染,首先自己要被感染,要动情, 在上课之前要反复朗读课文,让自己的心走进课文的情境之中,可谓是感人心者,莫先

乎情!我牢记师傅的教导,努力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每次研究课、公开课我都将课文读上 10 遍、20 遍,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由此,走进课堂,让我的孩子们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如今,在指导一线教师备课时,我都会听教师的现场朗读,曾经,有一位教师整节课不敢开口朗读,我们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我不太会读,也不敢读。于是,我现场示范,指导朗读,并让她回去反复练习,研究课下来,她激动的说:杨老师今天的研究课我开口示范朗念读了,看到教师的进步,让我从心里替她高兴。
        师傅的教导远不止这些,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师傅帮我备课的情景。每一次几乎都是 在晚上我到师傅家里去备课,对于教材的

研读,师傅都会帮我逐字逐句推敲,对于教学设 计从课的整体构思到问题的提出,到如何启发学生,如何去训练学生的表达,师傅都会耐 心而又细致地一一指导,每一次师傅的点拨都会让我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我的每一 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师傅悉心的指导。我们常常备课到很晚,师傅从来没有怨言,每次 都是师傅和她的爱人王鑫老师把我送回家,无论是在业务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 助。从师傅身上我学到了踏实、扎实、朴实、厚实的研究态度与钻研精神,这成为了日后 开展教研一直秉承的工作作风。以情动情、以美育美、润物无声成为了以后我语文教学研 究的行动指南。
       1993 年临近暑假,我接到了调令,我被

调到石景山语文教研室成为了一名教研员。当 时,我舍不得离开师傅,但师傅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是应该得到回报的时候了,是应该挑起重担,带动更多青年教师成长的时候了,在师傅的鼓励下,在丁校长的期望中,32 岁的我走上了教研岗位,一干就是 26 年。 
       这 26 年是伴随着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发展、成长的 26 年。26 年中带了多少个徒弟,指导了多少位老师自己可能也数不清了,但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是始终牢记的,那就是当好教研排头兵,带好一支队伍,要把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怎样带好队伍?发挥教研员的研究、引领、指导、服务的作用呢?回顾

这些年的研究历程,总结起来有三大法宝:

一、研核心、导疑惑——探寻学科本质

2001 年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我曾带领小学全体教研员到上海、浙江、贵州、厦门等地学习,我还有幸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如何将我的所学传递给教师,让教师在徘徊中找到切入点,跟上改革的步伐呢?通过学习新课标,我们敏锐地把问题聚焦于“语文实践活动”,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语文实践。在研讨中, 疑惑来了,蒋新华徒弟问:我们的研究创新点在哪儿?这里说的与我们平时做的语文实践活动有什么区别呢?刘畅老师问:综合实践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

么区别?我怎么觉着越研究越偏了?这些老师的疑惑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我带领课题组老师到国家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到北京大学参加培训,学习成为了我们深化研究的基石。同时, 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联系现实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途径与策略研究》,我们的定位点是要联系生活开展实践,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而避免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境。同时,语文实践活动要突出语文的特点,其无论怎样的实践都不能脱离听、说、读、 写关键能力的培养,在研究中我们也对实践、语文实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有了更为严谨的定义。尽管是对一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使我们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从这一

技术路线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研究理念与研究路径,这一课题研究的最大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化语文的思想指导下,让生活的泉水流进生命的课堂,让生命的翅膀放飞生命的大课堂,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的建立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及能力奠定了基础。 由此带动了 16 所实验校,80 余位实验教师。这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 年这本专著获得了北京市第五届科研成果奖。

二、研问题,导关键——把握教学规律

10 年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也有了长足的进步。2011 年, 站在这个承前启后,进入深综改的时

代,石景山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成立了,怎样带领骨干教师,乘势而上,策马前行呢?又怎样带领他们具有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呢?在听课中,我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比如讲古诗课,似乎低、中、高年级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会去教方法,然后套用方法,走入了模式化的怪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教师的教学就事论事的现象严重,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把对“课程”的理解窄化,甚至于把课程改革理解为改课。看来,从课程的角度进行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小学同类问题教学有效梯度训练案例研究》这一专题为 抓手,依托系统论的思想,进行课程化的思考,对教材做大手

术,梳理 12 册教材,分类整理课后习题,课外拓展阅读,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备课打破了低、中、高的界限,我们按照文体进行分类,如:神话、童话……,习作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分类,以骨干教师为引领,带领所在学校的团队开展研究。刘晓群老师认领任务时说:师傅现代诗歌没什么好讲的,您给我们换一个内容吧!怎么挑肥拣瘦,看似简单,深入研究,便可见端倪, 通过研究,不但发现了现代诗歌教学的规律,还由此引发了对校本教材的思考,校本课程应运而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研究一类书的阅读,由此去构建整本书阅读的体系。这样的研究让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了结构化的思考与理解,能以更高的站位,统领教学,达

成了整合的思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更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学习。既找到衔接点、提升点,又找到素养培养的落脚点。这一研究历时 8 年,推出组课例研究 50 多组,研究课百余节,案例分析数十个,研究报告获北京市特等奖,带动了学校的课程研究,带动了整本书的阅读,获得区域科研成果一等奖。

三、研变化,导创新——探索创新改革的路径

2017-2019 新课标、新教材的出台,对当前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怎样避免新瓶装旧酒。前期研究对新教材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新教材的双线结构,引导教师以

单元为单位既关注人文主题,又关注语文要素, 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而由单课教学向单元备课转变,就成为教师开拓创新的着眼点。而之前我们以景山版教材为例,进行单元整合的研究,开了好头,在工作室中,教师探索的以点带面,教、扶、放结合,课课关联、一线串珠的多种方法成为探索新教材的有力助手,而理念先行又为创新指引了方向。
      其次,新教材倡导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领读-自读-整本书的阅读,工作室的教师也不会感到陌生,在文与文的整合中,对于一类书的阅读,前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开学初,金二小就在童话类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学科阅读的培训,走出了学校在

在整本书阅读的新路径。那天的培训已经到了 5:30 老师们依旧兴趣盎然。
       第三,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通过教材落地生根。
       一类课文,一类书的阅读为学生找到语言的特点及运动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在上一周 的开放型语文课实践上,孙晗老师做了这样的指导,在未来课堂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创 新。
       今天,我们师徒齐聚一堂,在这个大好时代,在改革之路上,让我们将努力钻研、不 断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传下去,让这点燃在心中的教育激情保持下去,让我们带着教育 的梦想,行进在追梦路上,让教育的春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唱响。

基于观察、解读幼儿的园本教研

北京师范大学石景山附属幼儿园 /马炳霞

名师风采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当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 儿的基本方法”。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方式。教师只有准确地观察、解读幼儿,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兴趣、与同伴、环境的互动状况 以及自身具有的独特的学习特点等,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在不断的理论学习过 程中,教师们认识到观察、解读幼儿的重要性,但对于应该观察什么、何时观察、怎么观 察以及如何基于对幼儿的观察进行准确解读和支持等,仍然欠缺可操作的方法和经验。这 些问题折射出教师存在理念与实践两层皮、观念与行动脱节的现象。基于观察、解读幼儿 的园本教研活动正是要

解决这个问题,尝试通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如何观察幼儿、解 读幼儿。

一、教研要素

二、教研案例:区域游戏中,如何解读幼儿的不按“规则”玩?

(一)问题来源

在区域游戏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本应是用来探索“什么可以吸,什么不可以

吸” 的磁铁被幼儿当作“垒高高”的玩具;本应是在图书区阅读的绘本被幼儿当作积木来搭“城墙”。每个区域都有着教师和幼儿共同商定的玩法或规则,但是很多时候幼儿并不按照预设 的玩法或规则进行游戏,如何解读幼儿的不按“规则”玩?究竟是马上制止还是默认许可? 这是困扰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问题。

(二)教研过程

1.回顾提前发放给教师的案例《阅读区里搭城墙》
一天,小班阅读区里有四个幼儿在看书。过了一会儿,一个女孩拿了五本一样大小的书排成一排,说:“我要搭城墙。”旁边的两个男孩也感兴趣,专注地看了一会

儿,开始给这个女孩递书,帮她一起搭。女孩说要一样大的书才行。两个男孩就反复比较,找到大小形状相同的书递给女孩。很快,“书墙”搭好了。男孩很高兴,把它当成跨栏,在图书区里跳开了。三个人玩得热火朝天,旁边在看书的幼儿一会儿伸头看他们搭建,一会儿又看看书。(案例改编自《学前教育》幼教版 2016.11)

2.引导教师解读案例中幼儿的游戏行为
实录片段一:了解教师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基本立场主持: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如何反应?
教师 1:幼儿违反了基本的游戏规则,如果是我,我当时可能会制止。

教师 2: 我肯定会制止,因为其他幼儿没有办法安静阅读了。
教师 3: 我会等一等,看看幼儿接下来会怎么做,然后再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教师 4:如果在图书区干别的也可以,那还叫图书区吗?所以我肯定也会制止。
主持:还有多少老师会立刻制止的,请举手。(超过半数教师举手)老师们刚才都能够 积极思考,大家对于同一游戏行为产生的不同反应表现出大家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不同立场。
分析:以上交流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教师认为会等待幼儿,在观察、了解、分析

原因后再做出下一步的反应。超过半数的教师都表示会立刻制止,这说明教师心中有着对于不同区域固有规则的“守护”,同时也说明教师缺乏对于幼儿游戏行为准确、全面的解读,而这恰恰是接下来研讨的关键点。
       实录片段二:从行为、语言角度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主持:回到案例中幼儿的游戏行为本身,仔细分析,从他们的行为、语言中,你能“读” 出什么呢?
       教师 1:幼儿把书当成积木,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行为表现。
        教师 4:女孩找到几本一样大小的书,男孩又帮着她找到形状大小都一样的书,

说明这些小班幼儿对物体大小、形状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够进行常见的比较。
       教师 5:幼儿坚持完成一件任务,体现出持续的专注和投入。
       教师 2:虽然很专注,但是在图书区里搭城墙的行为确实影响到了别的幼儿。
        教师 3:旁边的幼儿确实受到了干扰。
        主持:从哪里看出来的?
        说明这些小班幼儿对物体大小、形状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够进行常见的比较。
        教师 5:幼儿坚持完成一件任务,体现出持续的专注和投入。
        教师 2:虽然很专注,但是在图书区里搭城墙的行为确实影响到了别的幼儿。
 

教师 3:旁边的幼儿确实受到了干扰。
主持:从哪里看出来的?
主持:大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幼儿的表现。我们现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解读分 出积极的、负面的两类。
教师 4:幼儿主动积极地创造了新玩法。
教师 5:处于小班的年龄就产生了自发的合作行为,这值得称赞。主持: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 5:当小女孩说她要搭城墙时,旁边的小男孩就默默地给她递书。这就是自发合作行为的体现吧。
主持:大家认真阅读案例中幼儿的行

为、语言,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了解读,分析得很全面。
        分析:此环节主持人重点引导教师就案例中幼儿的行为、语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
        教师们能够从积极的行为表现和客观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分析较全 面,也比较准确。
       实录片段三:分析幼儿游戏行为产生的原因
       主持:你认为幼儿在图书区里搭城墙,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 2:幼儿拿图书搭城墙,有可能是因为他周末刚跟爸爸妈妈去了城墙遗址,有

着相关的生活经验,兴趣正浓。
       主持:很好。其他教师还有不同的解读吗?
       教师 3:幼儿发现硬纸板书比空心积木更适合搭建,恰好他们的兴趣最近集中在搭建上。
       教师 2:也有可能是因为图书区没有他们想看的书,所以玩起了别的。
       教师 4:我认为这是幼儿思维特点以及年龄特点决定的,即游戏中的行为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主持:刚才大家分析了幼儿不按规则玩的多种可能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老师们可 以总结下,当我们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背

后的原因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
       教师 5:可以从生活经验、兴趣、幼儿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此环节主要是引导教师初步尝试分析幼儿产生“拿图书搭城墙”游戏行为背后 可能的原因,帮助教师学会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幼儿需要等多种因素去分析幼儿行为。
       实录片段四:引导教师辩证地看待幼儿“不按规则玩”的问题
主持:在讨论之初,超过半数的老师都举手表示会制止幼儿这样的行为。现在我还想再做个调查,此刻的你面对幼儿这样的行为,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大部分教师笑了,纷纷表 示不会武断地制止) 

教师 1:因为经过分析、解读,让我看到这几名幼儿虽然违反了阅读区规则,但是却获得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发生的游戏行为是他们感兴趣的、自发的。
教师 3:可是,如果不制止,其他幼儿都去模仿,都在阅读区里打打闹闹怎么办?
教师 6:我认为不要扼杀幼儿的自主游戏和创造,也就是不打断幼儿当时的游戏行为, 但可以在区域分享评价时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阅读区的常规。
教师 7:也可以事后和这几个幼儿聊聊,表扬他们的创造性搭建,但也要告诉他们,这样在阅读区游戏是会打扰到别的小朋友的。
教师 8:我觉得这个事件之后教师要思考

和做的工作有很多。除了刚才大家提到的区域分享评价和单独谈话之外,也要从阅读区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角度下功夫,去思考如何更加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让他们更加喜欢阅读。
        主持:他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从区域本身找 原因,让我们的区域设置足够吸引幼儿。讨论到这里,第 3 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大家心里已经都有数了,“区域游戏可以不按照规则玩吗?”
       教师 7:视情况而定吧。像案例中的情况,就应该是允许的,但我可以引导他们到建构区去搭建。如果玩的内容不健康,还有安全隐患的问题出现,那就要适时介入巧妙

引导,转 移幼儿的注意力。
       分析:研讨前、后教师们对于案例中事件态度的变化说明大家解读幼儿的视角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教师们在研讨中,有质疑、有对话,更有问题的解决策略,充分体现了“研” 的氛围。
        3. 总结提炼
       主持:通过今天的研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 7:教师需要观察,不能武断干预、制止。
       教师 8:看游戏行为方式是否有益,然后再决定是否干涉。
       教师 1:幼儿在区域中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看是否在积极主动的建构经验。

教师 4:区别看待幼儿不按规则玩的问题,有创造性获得发展的,要支持。
教师 8:看到有幼儿不按照规则玩时,作为教师要思考,自己投放的材料或创设的环境是否需要调整。
教师 9:要允许幼儿出现与自己预期不一致的游戏行为。
教师 3: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主持:老师们普遍认识到,一是要区别看待幼儿不按规则玩。如,特别想玩但是不清 楚规则时要帮助幼儿了解规则;清楚规则但不想按照规则玩时,要观察分析原因,避免“负效介入”;严重违反规则,发生攻击

性行为时应马上制止。二是要转变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视角。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要建立在充分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兴趣和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集体研讨的方式展开,结合典型案例,围绕 3 个关键性提问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教师在生动对话中建构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三是“由表及里”,梳理关键经验,促教师认识明晰化。有效的教研活动,既应注重过程又要有一定的成效。过程是“表”,获得的“经验”是“里”。主持人认真聆听教师的发言,捕捉主要观点,梳理、归纳发言中的核心经验。结束时,针对本次研讨的核心内容和教师们一起总结收获,有效地帮助教师梳理了研讨的经验成果,促进了教师认识的提高。

(三)教研活动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基于教师经验、聚焦困惑问题,利用关键提问引发教师思考。
一是“去伪存真”,分析已有经验,聚焦教研真问题。在准备本次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了教师的困惑问题和已有经验,并据此设计了研讨的题目和内容。
二是“去粗取精”,善用关键提问,在对话中建构新经验。教研活动以案例分析、

教学应从读懂学生做起

北京市京源学校 /周春红

我曾观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心中的小星星》,这部电影融汇父母之爱、兄弟之爱、同学 之爱以及师生之爱,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影片中的师生之爱。影片的小主人公伊翔是一个 9 岁的小男孩,一个快乐而又充满了好奇和幻想的男孩子,他的世界色彩斑斓,由奇妙的幻想编织而成,丰沛不绝的想像力总是引领他展翅高飞,却也使他饱受他人的异样眼光。他读了两遍三年级,但数学语文仍然考 0 分,在学习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他常常因为上课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以及望着窗外幻想而被罚站,被老师和校长认为是智障。被认为是差生而遭到学校开除,家长认为他不用功,于是又找到一家寄宿学校,期待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能够让他专心学

习,但这个学校也同样要求分数,也同样体罚,比原来的学校有过之而无不及,就连美术课都要打手板,使这个非常爱画画的孩子都不画画了,学习成绩也没有任何改变…最后小伊翔到了绝望,自暴自弃的程度。直到遇到了尼康老师,他从这个孩子的眼睛里读到了呼救,读到了绝望,决心要帮助这个孩子走出现状,从专业的角度读懂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发现了小伊翔成绩差根源在于读写障碍,从而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
       影片里的伊翔一直在现实中存在,他们用不同的思维看世界,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 别样的,他们常常不被人们所理解,不仅被质疑,甚至被嘲弄、讥讽、凌辱,但当他们的 生活中出现了理解者,他们就成了最后

的赢家,于是惊艳了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没有伊翔这样幸运,老师会逼着学生达成所谓的教育目标, 家长会逼着孩子承担他们的希望。把一些功利性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延续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这时候,孩子自己的梦想必定被摧毁。尼康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样的老师是有责任、爱研究、会激励的教师。每个老师都有责任,用一双发现真谛的眼睛读懂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光明的未来。
        我校自 1996 年建校以来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美术特长班。这些美术特长生, 是以美术作为特长升入初、高中,以学习文化课为主,美术基础知识为辅,高考时

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视觉、空间感较强,并且智力特点倾向于艺术,他们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空间的感受力比较敏感,并且具有用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将来可以发展成为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设计师等,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才。但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对数学学习兴趣很低,每当有老师向我抱怨:美术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交作业时,我也很难受,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美术特长生的文化课较普通班一般要低30~50 分左右,在文化课学习中尤其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只是因为高考被逼无奈才学习数学…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美术特长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较普通班级

的学生来讲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美术特长生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有所不同,带着这个问题我选择了《高中美术特长生的学习风格与数学教学策略匹配性研究》 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课题实施初期就如何科学有效地了解我校高中美术生的学习特点,我与首师大张景 斌教授进行了共同探讨。可以说影响美术生学习效果的原因很多如学习动机、学习基础、 学习氛围、教学环境、教师配备…等等,但讨论后最终确定研究从学生的学习风格入手, 学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特质,学习风格不会随时间发生太大的变化。教师只有准确把 握美术生的学习风格才能真正“扬长避短”地做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为

此,我还请教了 我校的心理老师,采用了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学习风格调查问卷《所罗门学习风格调查 问卷》对全体高中美术生做了调查:
       调查显示,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数学学习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方式和思维特点上看,大多数美术生属于活跃型,学生学习时喜欢先做后想,倾向于通过积极地做一些事——讨论或应用或解释来掌握信息,且倾向于团队合作。即学习风格往往侧重于整体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而遇到抽象程度高的数学内容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从学生学习感知的情况来看,美术生又

偏向于感悟型,即学生偏向死记硬背,细心, 喜欢学习事实,结构化、有序化、理智化地对知识进行转换,不喜欢复杂情况和突发情况, 不适应测试一些在课堂里没有明确讲解过的内容,很擅长记忆事实和做一些现成的工作。学生依赖教师直接灌输现成的知识,更注重外部的信息输入和知识获得的结果。
        从知识的输入来看学生大多数是视觉型即学生擅长记住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表、 流程图、图像、影片和演示中的内容。
从知识的理解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属于综合型即喜欢先获得知识的综合视图,顿悟、 大步走。但这类学生往往对数学概念的细节很模糊,在没有完全掌握情况下学生总爱凭直 

觉,于是总是出错。
       可以说问卷结果大部分与我平时的观察相符,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比如:高二年级的调查问卷显示,从知识理解角度来看,高二年级整体有 47.37%的学生属于序列型, 52.63%的属于综合型,两种倾向差异不是很明显;但从性别上看,男生更倾向于序列型, 女生大部分倾向于综合型,这就与我平时所看到的不大一致,因为序列型学习者习惯按线性分析模式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每一步都合乎逻辑地紧跟前一步,他们喜欢一步一步地计算解题。序列型学生由于他们掌握数学过程是逻辑相连的,能对单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掌握较好,但涉及到多个章节的综合问题时,他们就表现得束手无

策。综合型学生擅长较为复杂的数学过程,一旦他们抓住了主要部分就用创造性的方式将它们组合起来然后突然获得它,但他们却很难解释清楚自己是怎么想到的,他们可能对数学概念的细节还是很模糊,因此同样在没有完全掌握情况下,这类学生总会出错。以我的观察女生多数应属于序列型而男生应多数属于综合型才对,为此我也对学生进行了谈话交流,发现大部分女生做题特别是做函数综合题时往往是凭直觉,但如果细问她为什么这么做,许多同学根本不知 道自己在做什么。说明分析结果还是真实可靠的,为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针对美术特长生的学习风格我尝试着做了如下的教学实践:

学习美术的学生多是对美术学习感兴趣。但他们的文化课尤其是数学学习可谓是一塌 糊涂,甚至有些学生在美术单考成绩过关的情况下,对学好数学考取本科还信心不足。因 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和学生沟通,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通过激励的语言、耐心的讲解,传 递出对他们的关爱和期待;课后及时找课堂表现不到位的学生谈心,询问他们的学习、生 活状况,帮助他们分析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对那些数学学习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结合他们的练习,和他们探讨“困难”的原因,探寻解决“困难”的办法。针对全班同学都关心他们的美术学习,肯定

他们在美术上取得的成绩,鼓励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也要有在美术学习上的精益求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我从来不苛求、不指责,让他们感受到我的谆谆教导之心,浓浓关爱之情,让他们有学习数学的动力。而我每次都对考试成绩做详细的分析,找出学生的进步之处,单独谈话或是和全班交流的时候,本人都及时肯定、表扬。 我想只要我们用心教书,精心呵护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想方设法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那么我们的美术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一、注重情感,调动兴趣,树立信心

二、扬长避短,多种方式,激趣引思

美术特长生的感性思维较强,对事物的

追求很执着,他们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地画一张画,但一看见不感兴趣的数学题连一分钟也坐不住,所以数学课堂能够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花费大量心思放在课堂引入上,在趣味、生动、贴近学生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学习对数函数时,我在引入时设置了很新颖的故事——马王堆女尸“辛追” 千年不腐之谜: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世界上首例历史悠久的湿尸。大家知道,世界发现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环境风干而成,而马王堆辛追夫人却是在湿润的环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形体完整,皮肤仍有弹性,关节可以活动,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进而提出问题:考古学家是怎么计算出这具女尸“沉睡”近 2200 年?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从而有效地达到了目的。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由于学生大多数是视觉型,擅长记住所看到的东西,在探究对数函数图像   y = logax(a > 0, a≠1) 时,我将 TI 图形计算器引入课堂, 利用图形计算器作出底数a 取不同值时各种对数函数图形(如图 1、图 2 所示),继而归纳总结出对数y = logax(a > 0, a ≠ 1) 当a > 1和0 < a < 1时的图像。看到学生们脸上露出的惊喜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让我感觉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效果。

图 1 对数函数
y = logax 当a >1
时图像 

图 1 对数函数
y = logax 当0 <a < 1
时图像 

此外,我还利用美术生形象性思维较强,对图形比较敏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
处。在学习立体几何时,让学生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上课时需要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带着情 感去上课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学习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去画图,师生共 同分析各种各样的图像,学生容易发现最值是取决于函数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而当 对称轴与区间关系不定时,分类讨论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课堂的重难点目标自然达成。

解就要适当放低要求。例如在导数概念教学时我就用生活中的大量实例让学生理解无限逼近 思想后直接给出导数的定义,这样学生就能较为顺利地进入导数的学习。再如,函数概念 的学习中,美术生对抽象的符号 y =f(x) 理解很困难,此时我就给学生做个形象的比喻:把“ x ” 可以认为是原材料,“ f ”是加工程序,“ y = f(x) ”就是加工出的产品,这样学生 就很容易理解抽象的符号y = f(x) ,而后续抽象函数的定义域问题则变得较为容易去理解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例题的难度适当降低,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 畏惧感,但要注重的是对于数学本质内容的揭示要做到位。

三、形象刻画,降低难度,揭示本质

美术特长生的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对于高度抽象化的数学概念的理

通过我多年对美术班的教学经验发现:美术特长生普遍来讲学习比较踏实认真,对基 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较好,但由于计算能力差导致严重丢分从而造成数学成绩很低。而低 分的结果还会恶性循环令学生失去信心。所以我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有理数运算开始就加 强美术生的运算能力训练,开展速算比赛等引起学生兴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与准 确率。随着学习的深入、数系的扩充计算也会越来越复杂,我在讲清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还 给予学生计算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不再成为美术特长生学习数学的 障碍。

针对美术生大多数学生属于综合型即喜欢先获得知识的综合视图的特点,我有意识地 对美术生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小结”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完每一章后,我鼓励学生对 本章运用“天地学习法”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学生对每一章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了,从 整体上把握了本章的脉络,有利于达成对美术生“学习时间短但要有效”的要求。
在学生在期中期末考试后,让学生养成做试卷分析的习惯,能够查缺补漏。在学生在 期中期末考试后,让学生养成做试卷分析的习惯,能够查缺补漏。

四、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

五、培养“建立知识联系——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

总之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教师在关注群体共性特 征的基础上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的方式等,要 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读懂学生、把握学生间的差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只有读懂学生, 才能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不难发现,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广泛,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

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参与学习的。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注重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认知、 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以学论教”,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良好的课程需要我们具有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因为这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新起点 新目标 立德树人
 文化为本打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精品学校

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 /刘世彬

教育改革

石景山区教育大会对于我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了办一流教育、建一流学校、 带一流队伍、育一流人才的具体目标,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城市功能定位、推进我区高端绿色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品位和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把握形势、抢抓机遇,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立德树人,文化为本,秉承“办适合孩子成长的精品学校”这一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实践文化体系,以文化促学校发展,对学校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总结、定位与思考。

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本在人,在于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从这个角度来说, 学校管理的最大价值,既在于做了什么事,更在于发现和培养了多少人才。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管理文化建设的核心:一是全面加强制度建设。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根据学校师资构成,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完善学校组织制度。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和导向性研究,做到“制度精细、表述明确”。例如《教师一日工作要求》 具体到学校工作的每个时段的时长和职责,表述明晰,操作性强。

二是切实提升制度意识。管理文化是建立在对教职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基础上的。宽松不等于放纵,宽松空间的边界是由各项考核条例和规章制度构成的,规定明确, 违反必究,尤其是对于师德、安全责任问题,我们更是一票否决,绝不姑息。
三是要不断优化服务管理方式。学校行政领导不脱离课堂,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与 教师比业绩,与教师比品格,管理学生走在前,服务教师用真心,形成了一个榜样型的管 理服务团队。例如:我校制定了不与工资挂钩的医疗假,建设了教师谈天交流的茶歇室, 中午休息的宿舍等等,全方位的关怀最终在课堂上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管理文化建设方向:精心、精细,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并济。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品德教育、综合活动 两大系列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一是“自主管理的”德育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先锋卡奖励机制、先锋岗体验课程、 校园环境文化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规则、习惯培养教育。
二是“综合活动”的主体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点,融合适合中国孩子特点的原版

英 文教材,学校进行了中西借鉴,开设了英文阅读课、表演课、电影欣赏课,欢乐节日庆典 课;同时学校将继续深化博物馆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学习 更加高效而快乐。围绕核心素养我们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二、课程文化建设方向:精巧、精彩,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力。

1.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开展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德育课程。
(1)以先锋卡为突破口,悉心探索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学生责任意识。

培养孩子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的关爱和责任感是我们教育面对的紧迫任 务。为此,我校开展了“先锋少年激励制”德育活动,内容以校园先锋,环保行动;友爱 互助,礼貌礼仪,社会公益五个方面为指标,以学生实际行动为评价内容,以全体教职员 工为评价者,运用“先锋卡”发放进行评价操作。孩子们一个标准的队礼,一声洪亮真切 的问好,一个拾起废弃物的动作,一次考试的进步,一种正确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方法,甚 至一次克服挑食习惯的午餐都会得到一张先锋卡。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这一开放性的德育活 动中,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推进学校尊重的育人 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构建校园先锋岗管理制度,关注

细节,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我们将教育活动慢工细作,细到每一个校园生活小节。在德育组的引领下,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我们为学生在校园中创设了的做小小社会人的空间,在校园若干个岗位上, 孩子们培训上岗,考核挣得“薪酬”得来的“薪酬”又可以在校园中“消费”。孩子们自我规范行为习惯,通过自主管理提高文明行为意识,已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的。
       2.从学生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建设学校综合实践课程。
      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 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学校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

对人的需求, 关注我们的培养,能否让他们成为今后社会最具活力,最为新鲜的人群。关注我们的特色 教育是否能让孩子持续发展,享用终生。关注我们的校本课程是不是在推动孩子们的成长 进步。
       (1)英语活动课程做精做活。
       我校自 2002 年建校以来就将英语教学视为学校特色的基点和突破口,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学校英语教学体系已日趋成熟,教学成果显著。然而,如果我们只把特色停留在英语学习成绩上,那只是浅层次的学科优势,不能称之为特色,我们认为特色应该是一所 学校表现出的独特风格,应该是这所学校呈现出的内在气质、作风、思想特点。基于以上 的思考,我校在英语课程建设中,开设有丰富的英文活动课程,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英文电 影欣赏课。让英语流动在校园

中,学好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为孩子们建构中西文化交 融的舞台,是我们期待的目标。
       (2)博物馆课程做实做强。
       我校开发的博物馆校本教材,是引导孩子们到博物馆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的学习,我们计划每位同学在小学六年至少完成 12 次以上的博物馆主题学习活动及 3 次以上的参观活动,其目的包括:以培养学生乐于在博物馆中学习的兴趣;掌握在博物馆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让学生在我们六年的引导下,逐步养成参观博物馆,到博物馆中学习的好习惯。这一课程的开设将有力的推进我校育人目标的达成。

在博物馆的选择上,我们以小学现行各科国家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力求校本 教材与国家统编教材紧密结合。让博物馆课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未来三年中,我们更 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深入开发国家博物馆资源,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融 入到教育教学中。

探究、小组 合作,兴趣盎然。
      课堂文化是指向成长的生命。作为以英语教学为特色学科的学校,我们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它的功能主要是帮助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认识了解世界。因此, 在做好英语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为学生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情景,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参与,不但能够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而且能够对主要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生活、知识等方面有所涉猎,让孩子们了解到英语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理念,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从而在学生成长的初始阶段就培养他们具备一种“大英语”

三、课堂文化建设方向:夯实基础、尊重开放的课堂,培育基础扎实,富于创新的外小学生。

课堂文化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学 校核心素养指导下,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努力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课堂上严谨扎实 的教风、学风是外语实验小学教学质量的保障。尊重开放的课堂让孩子们自主

学习的理念,一种广博的文化视野,一种国际理解能力。这是我们深化英语教学特色新的生长点。具体到学校教学,所谓“大英语”的理念, 就是把英语学习的场所,从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延伸到社会;把英语教学的内涵,从学科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文化教育。英文和中文,表面上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它们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社会内涵从本质上讲是相通的,是东西方共同认同、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比如说荣誉、责任、爱情、友情、亲情等等。因此,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关注个性化学习的探索。

教师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也是学校文化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 
(一)以校本研修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学校确立“科研引领、以赛促培、以书会友”的校本研修工作思路。学校以“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绿色课堂”为主题,开展“骨干教师引领课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 研讨、提高的平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坚持分层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新教师进行岗前适应培训。尝

四、教师文化建设方向:尊重包容,各扬所长的和谐团队。

试期的青年教师, 其发展目标是:“站稳于讲台”,明确课堂实质,领悟课堂结构。为了使新教师迅速成长, 我们采取“师徒结对子”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培训,重点是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听课、辅导等方面加强指导,打好基础,夯实教学基本功,使他们在师傅的“传、 帮、带”下迅速成长,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第二,建立一支市、区、校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提升期的骨干教师,其发展目标是:“延伸于讲台”,形成教学风格,提升教 学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制定了《外语实验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通过培训学习,拓展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广大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打下基础。

(二)尊重教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们尊重教师的个性,在学校教学研究时,我们强调每位老师的不同特质,希望每位 老师(特别是骨干教师)保持发扬自己的教学风格,有自己的学科专项突破点(例如:语 文教师阅读教学、数学教师解决问题教学、英语教师口语教学、美术教师创作教学等)让 老师们有己之长,自信工作。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 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 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

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我校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种潜移默 化、潜意识中的学习,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长。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应该是融入 学校血脉的内在气质。我们将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例如, 假期中我们请教师到影院看一部电影,逛一次书店,带家人、朋友参观一家博物馆等,利 用一切资源全方位的影响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

的自己。
     (一)我是努力的,做努力向上的小学生。
       学校通过先锋卡奖励机制,让学生人人参与,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进步的认可。  
      (二)我是自信的,做自信阳光的小学生。
       学校开张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不断激励学 生,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大方、阳光的气质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三)我是快乐的,做快乐健康的中国娃。

五、学生文化建设方向: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

我校结合育人目标,将学生文化定位为:做自己人生中的千里马。它是指导着学生做努力、自信、快乐的外小学生,做最好

学校引导学生做一名快乐的小学生,学校通过环境建设、课程设置、德育导向,让学 生发现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做快乐的中国娃。

六、环境文化建设方向:温馨舒适,相伴成长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 化的熏陶作用。学校结合实际,本着简朴、实用、高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对 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设计,营造了温馨舒适的育人氛围陪伴学生成长。                “校园”是指师生共同创建的、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的、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 环境。它应该是注重人文关怀,贴近师生

心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空 间意义上的概念,更应给师生营造一个充满幸福感和归属感的和谐校园。
       我们认为,温馨可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温馨校园建设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灵体验”另一方面是“环境感受”。而“环境感受”是师生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心期望的 达成的表象,反过来也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体验”。因此,校园建设要特别注重师生的感 受与期待。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硬件改善上,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空间格局)以及师生的现实需求进行建设。
       结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我们开发了学生校园环境文化读本,计划纳入校本课

程。
       结合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我们开发了学生校园环境文化读本,计划纳入校本课程。读 本不仅介绍了学校各楼层主题文化功能,更加注重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个人理解,注重文化 设施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所有孩子可以参与到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让孩子成为校园环 境建设的主人。学校配有环境文化讲解员,并形成讲解员竞聘、培训、上岗机制,让环境 文化植根于每个孩子心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的根本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是无形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将以石景山区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以

文化建设为脚手架,从环境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入手,搭建学生、教师发展、成长的舞台, 不断提高办学品质,努力创办人民满意学校。

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大事记

(上接封底)

2019 年 11 月 15 日
指导工作室成员在北京八十中进修同课异构现场公开课。
2019 年 11 月 21 日
杨红兵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开展以“单元整合阅读教学研究”现场展示活动。杨红兵老师做专题讲座。
2019 年 11 月 22 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京市丰台二中数学特级教师孙泰老师在北京市古城中学为工作室成员及我区部分高中教师进行《数学直观与数学教学》的专题讲座。

2019 年 11 月 22 日
吴春萍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金莉老师在 2019 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总结大会上作为一等奖获得者发言并进行说课展示。
2019 年 11 月 28 日
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大教授张帆面向初高中全体教师,做题为《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的高端学术讲座。
2019 年 11 月 27 日
杨红兵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北京市教育学会分论坛上做主题展示活动。
2019 年 11 月 28 日
周春红、刘永江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京市怀柔五中数学特级教师王长青老师为工作室成员及我区部分初中教师做《由一次函数数形互译讲起》的专题讲座。

2019 年 11 月 29 日
吴春萍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刘淑仙老师在朝阳区第八十中学召开的“第五届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上同课异构研究课。
2019 年 11 月 29 日
特级教师蔡吉在北外进行课题研究讲座,对象是 2018 和 2019 届北京市名师工程学员。
2019 年 11 月 29 日
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举行石景山区教研基地校教研活动。
2019 年 11-12 月
武凤鸣体育特级教师工作室参加 2019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面向教育现代化 2035”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与研究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地方课程开发研究工作,承担专项课研制工作。

2019 年 12 月 4 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来到刘世彬特级教师工作室做题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艺术课程》的学术讲座。
2019 年 12 月 6 日
武凤鸣体育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分院西楼特级教师工作室进行学员个人成长规划研讨交流会。
2019 年 12 月 10 日
王岳特级教师工作室与房山区王丽军名师工作室联合进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三一轮复习策略研讨》的研讨活动。
2019 年 12 月 10 日
张玲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马开颜, 进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讲座。

2019 年 12 月 12 日
北京市教育学会 2019 年学术年会远洋分论坛活动暨肖伟华特级教师工作室教学成果汇报展示在远洋分校举行。
2019 年 12 月 12 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在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蔚国娟做
《高中政治教学复习策略》专题讲座。
2019 年 12 月 12 日
杨红兵特级教师工作室在京源学校小学部开展“统编教材阅读与习作教学研究” 现场展示活动。
2019 年 12 月 17 日
吴春萍特级教师工作室邀请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张斌老师和生物备课组长刘赛男老师为工作室全体成员及高中生物教师进行《单元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

2019 年 12 月 19 日
唐翠萍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合石景山教育分院政治教研室在首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邀请北京市特级教师梁侠做《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解读》专题讲座。
2019 年 12 月 20 日
武凤鸣体育特级教师工作室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工作站正式成立。
2019 年 12 月 24 日
杨红兵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北方工大附属学校小学部开展“单元整合教学研究” 现场展示活动。
2019 年 12 月 25 日
杨红兵特级教师工作室走进外语实验小学分校,指导赵立影、马晓萌、张艳三位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集体备课研讨。

2019 年 12 月 30 日
马炳霞特级教师工作室在北师大石景山附属幼儿园召开“保教工作评价”研讨会。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