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2021年4月第4期
CONTENT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006 “教改元年”,你准备好了吗?(徐威)
卷首语
010 探寻“以学习为中心”的民小课堂DNA (窦丽娜)
核心议题
022 智慧思考 科学工作(翟爱玲)
026 家访,让爱延伸(曹雅婷)
第一学科
029 成长型思维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党春玲)
037 找准学生起点 把握课堂落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
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王海云)
044 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李敏)
思辨之音
CONTENT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060 安静下来没有那么难(周静)
064 孩子,自信地表达!(张亚楠)
068 以生为本活动学习 五育融合全面育人——记植 物种植社团学生活动(李艳红)
教育锦囊
不负韶华
076 我们的梦想
党史学习
076 党的历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2021年将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年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彪炳史册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国家伟大复兴新征程,向着2035年远景目标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初始之年。
国家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2021年海淀区民族小学这艘百年巨轮将再启航。
中共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委将在民族小学召开“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助力学校梳理办学成果、凝练办学理念……
/////////////////////////////////////////////////////////////
“教改元年”,你准备好了吗?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徐威
卷首语
OPENING FOREWORD
在马校长带领下,民族小学敢梦、有梦,18年的筚路蓝缕、倾尽心血将学校发展推至当今习总书记到校参加少先队活动并发表讲话的全国教育先进集体。
今天的民族小学,校园古朴端庄,师生斗志昂扬,社会声誉鹊起、资源支持雄厚,教科院附小荣誉加持……学校的再生长点在哪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更好的教育从哪里去寻找?
——教改,2021民小教改元年!
“教改”当前,亲爱的老师们,你准备好了吗?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到2019年《关于深化教育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无不提出“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应以直面教改来践行教育者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一、从教育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看教育改革
科学技术进步加速推动社会变革,并给人类发展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教育是为未来社会人类进步提供栋梁人才。在当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学习方式多元的时代,教育方式几十年不变或者慢慢改变,必定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
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学校教育的科学化,迫在眉睫。无论是立德树人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课堂教学改革,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倒逼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作为。我们不能等待,不能被动执行,必须个人先在思想上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有“我想转变”“我要转变”的迫切愿望。
卷首语
OPENING FOREWORD
卷首语
OPENING FOREWORD
卷首语
OPENING FOREWORD
二、从创新发展、成长需要面对学校课改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发展如此,各行各业进步亦如此。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随时代和社会变化而变化。如今的儿童与十年前的儿童在思维模式、对世界的价值判断、获取知识的方法等早已截然不同。
探索符合当今儿童成长规律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树立品德和价值观的育人方法,是肩负育人使命的师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深入思考“人”的因素,以科学的方法、符合教育规律的行动,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总结反思,循序渐进,探索发现新的教育模式。
三、以求真求实、研磨实践落实学校课改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教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作为学校教改行动的领头雁,各学科主任积极行动起来,在校长的推动下,在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摸石头过河,勇敢迈出第一步。班主任工作作为教改第一学科,也在搭建培训体系,统筹培训内容,深入开展育人实践和典型案例的分析研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没有轻而易举、简简单单的成功,这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必定充满荆棘和坎坷。我们要突破的瓶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强化校本教研、形成特色校本教材;我们要科研引领、理论助力实践;我们要加强教师学堂、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我们要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加强研究,千锤万磨;我们要走进儿童,求真求实创新方式……“向着目标永不停歇,遇
到困难锲而不舍”是我们每一个民小人牢记于心的座右铭!
教改元年,教改之路,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
四、以五育并举、全员育人深化学校课改
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德育放在首位,把育人放在首位。在教改过程中,我们要谨记将思想教育融入每一堂课、融入每一个学科、融入每一次活动,全校所有教师都是德育教师。只有站在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思想高度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
我们还应转变闭门造车的小格局,如校长所说“像办大学那样办小学”,善于挖掘和利用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将他们吸引到校园中来,吸引到育人的共同目标上来,为教育改革服务。凝聚更多的智慧、凝聚更多的资源,求同存异,办好教育大事。
亲爱的老师们,“教改元年”您准备好了吗?教育改革、课堂革命不是一句句空洞的口号,不是人云亦云的附会。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转变观念,肩负重任,打起精神,迎难而上,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蜕变!社会栋梁从我们手中培育,美好的民小梦在我们手中实现!
什么是DNA?民小课堂的DNA是什么?
这是一种课堂的文化与理念,是民小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不管是哪一个学科都拥有的共性的特征。
学科不同,即使同一个学科也拥有不同课型。但无论怎么变,一定有共性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要探讨的是这个共性的东西。
2021年,是民小课堂的改革元年。改革不是一两个月的事,也不是这一学期的事,而是我们一直坚持要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探寻“以学习为中心”的民小课堂DNA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
大家都说,课程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但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民小改革和以往的课堂改革,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我们得弄明白它的根本区别在哪。以往的改革更多的主要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要价值取向。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必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相结合。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2018年,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14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转变,课程实施要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
核心素养落实到课标中,就是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教学由原来的只关注抽象知识到更关注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只有建立在具体情境之中的知识,学生知道如何去运用,最终才能变成他的素养。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为了素养中心。知识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素养为中心,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也要随之改变,改变观念、模式、方法,使课堂学习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和长远化,直指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与根本。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窦丽娜
第三,由教师中心要转为学生中心。目前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既是历史必然,又是发展趋势,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树立这个意识和觉悟。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和教育发展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研究,开展体验式的、合作式的、探究式的学习。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目标的确定
以往我们在备课时,必须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开展学生分析、教材分析。但现在的备课,必须首先考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只有将这个问题考虑明白了,才可以正确把握接下来的教学过程。
那么核心素养在教学目标中怎样去落实呢?
我们可以运用两种思维。
第一种是正向思维,即分析本单元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发挥的作用;
第二种是逆向思维,想想学习的内容对学生以后生活和工作有什么作用,能够帮助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什么作用,学科价值是什么。
我们想让学生能够学明白,应该让他们知道学习是有意义的,运用逆向思维,想想学会了将来有什么用处,这点很重要。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就要想,学会正确的动作模式不但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培养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其实还应该思考这个动作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学习的一个情境就出来了。比如,当不小心摔倒的时候,学会这个动作,可以顺势滚动一下,能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这个场景我们在足球训练场上或者跑酷运动中经常看到,运动员们快要摔倒的时候都会用到前滚翻这个动作,这样可以降低受伤的几率。了解到这些,同学们就会明白学习的意义了,很多同学估计就愿意去学习和尝试了。
至于能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这里不仅是解决未来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对未来学习奠定什么基础,这就是学习这门学科的学科价值。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连续的,比如:一年级数学学习图形的认识,只是通过直观感知图形的特征,中高年级再学习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的时候,就要细致到定量的刻画,到了中学就会数形结合,更深一层研究图形的原理。其实这就是指向学科本质大概念的学习。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梳理教材也会树立整体意识,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承前启后。
学习目标想明白,定位准,后面的设计才有意义。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为中心,在潜意识里应该把学生做什么放在首位,而不是总想着老师怎样做。所以,在描述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的时候,主语应该是学生。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
1.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的单元大情境
我们以廖祎老师做过的一个单元主题设计为例,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是“预测”,廖老师将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构,设计的单元学习主题是:预测,让大脑快乐地奔跑——“习惯预测,乐享阅读”读书分享会。对比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廖老师设计的单元学习主题是从学生的角度表述的,更加有趣味,让孩子看到这个主题就有兴趣。定位在让大脑快乐的奔跑起来,其实直指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就体现出来了。预测是让学生养成边读边预测的习惯,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读书分享会实际上是整个单元的创造的一个大的情境。
我们要了解的是,单元教材呈现的是编排的主题,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题。所以在学习一个单元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怎么让学生去运用。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倡导学习一个单元就要设计让学生完成一个大任务,我们要创造性地调整单元学习内容的顺序。假如不是有严谨的逻辑顺序要求,可以灵活调整顺序和课时,这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有挑战”就是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太简单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挑战不想学;学习内容太难了,根本不懂,也不想学。而跳一跳就能实现,能够激起学习的欲望,有成就感。
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学生才愿意主动学习。学生自我系统没有开启,学习就不会发生。例如:我们的于昊老师讲过《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课文讲的是徐霞客的故事,他的人生历程与成就。课文的语言特别对仗,4字词语和对仗的短语很多,这种语言在对联中常见。结合这个特点,于老师创设的情境就是让学生为
徐霞客的故居设计一副对联,要介绍出徐霞客的生平与贡献,凸显人物的品质与精神。相比传统的语文学习,让孩子们为徐霞客的故居写一副对联,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学习不仅仅是读课文,品词品句,而是引领学生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理解、积累并运用,创作对联,这就很有意义。写对联本身很有意思,又引领学生学习了对联的特点。这个任务贯穿学习始终,而且这样的学习有意思、有意义、又有挑战。
2.单元大任务引领学习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确定这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应该是能驱动素养目标实现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任务。然后设置一些子任务通过每课时来逐步完成这个大任务。课堂上,我们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老师要做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情境。学生们围绕核心问题讨论,老师可以追问和启发,让学生思考的更深刻,而不是问一个问题,学生答一个问题。围绕核心发问与追问,课堂就避免了零碎的问题。
是一个创造性的调整教材。教材是一个学习材料和工具,所以,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教材。另外,我们可以增加新的学习资源。
值得注意的事,我们备课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大情境,这应该是一个持续的问题。而好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
“有意思”是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习任务是否有吸引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意义”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个学习内容对生活有何用处。如果只是将只是抽干了传授给学生,而没有实际运用的价值,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意义,就不愿意学。
好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有意思、有意义、有挑战。
比如,个体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共学,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模式,通常是发布一个核心任务,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小组学习,接着全班分享,在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下,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与收获。那么,小组学习——全班共学——个体学习,这个模式什么情况下适合呢?例如,布置了预习作业,提前给出核心问题,学生课前已经自学,上课的时候,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碰撞。随后,全班共学,分享展示,总结方法。随后,老师可以再给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尝试通过个体解决,或带着一个新问题离开课堂。这三种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排列组合。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设计
现在我们备课要转变思路,在确定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之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学习评价的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一方面达到了目标,哪一方面还欠缺一点。所以,学习评价设计应该在课前,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就会心中有数。
评价标准怎样形成?
第一个以任务为驱动,评价标准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共同达成的。例如,要写一篇写人的习作。那么怎样的习作才是好的呢?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边学习课文,边从中总结提炼出写人作文的标准。最后,学生在这个评价标准的指导下,完成一篇习作。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这个核心问题可以源于学生,也可以源于老师。比如,数学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课前产生了很多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什么不懂,难点在哪里,这样确定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来源于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学生具有整体意识,会建构一个整体思维,能够构建起学习意义和价值。
3.三种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民小课堂包括: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全体共学三类学习方式。个体学习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课堂上一定要有个体学习的时间保障。小组学习和全班共学是与他人的对话,是学生参与社会协商,学会怎么与别人交流,怎样与人合作。
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排列组合可以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遵循规律,恰当地使用。
另一个方式就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比如,食品营养的科学课,大情景任务可以是制订一天的食谱。学习活动中,教师发布依据情境设计的学习评价,评选黄金营养师、白银营养师和青铜营养师,老师要发布具体的评价标准。上课时,学生就可以依据这个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了。
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或者学生自评。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课后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维度可以是对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评价,还要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小组学习的状态是否积极等。
另一个方式就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比如,食品营养的科学课,大情景任务可以是制订一天的食谱。学习活动中,教师发布依据情境设计的学习评价,评选黄金营养师、白银营养师和青铜营养师,老师要发布具体的评价标准。上课时,学生就可以依据这个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了。
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互评,或者学生自评。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课后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维度可以是对知识方法能力方面的评价,还要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小组学习的状态是否积极等。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学校工作计划
给孩子充分个体自学的时间。比如,做数学题,不给学生思考时间,上来就是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没有一个思维过程,参与讨论也不会有深度,听不懂的仍然还是听不懂的。
一节好课必须有静下来的时间,一节热热闹闹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往往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就是拉大学生差距的原因。学习一定是建立在自己思考之上的,才会有目的、有需求地去听,这点很重要。
所以,学生在自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巡视,了解学生的学情,随时帮助指导那些比较弱的学生。巡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好的学习思路,就可以作为亮点来呈现。
第二,小组学习,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小组讨论。小组学习还可以来检查预习效果,评价学习效果,分享讨论结果,解答疑惑,检查修改情况等等。小组合作时,老师需要组织控制音量,了解参与情况,监控合作情况,适时点拨,发现共性问题等。发现的共性问题就是后面的共学要探讨的话题。老师要关注小组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人都要轮流发言,一个组内的学生一定是具有不同的特质,他们之间互补。学习弱的学生可以优先发言,小组内交流氛围要和谐、安全。
第三,全班共学时,老师要引导同学间有质疑的意识,鼓励相互提问、补充、质疑。当学生提出一个困惑,老师不着急立刻解答,可以让别的同学来解答,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老师惜字如金就是智慧,老师少灌输,学生才真正拥有足够的学习思考时间。
五、学习活动的实施
学习活动的实施中,老师应该做什么呢?第一就是减少单边活动。这并不是说老师不能讲,而是这种单项交流要较少,尤其到中高年级一定要缩短老师直接讲授的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
哪些是老师要讲的呢?学生本来就会的,或者能通过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会的就不需要老师讲了。老师要做的就是要观察和适时指导与点拨。老师可以指导必要的学习方法、组织讨论、反馈评价、答疑解惑等。
1、学生在学习,老师做什么
第一,学生自学的时候,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都会有自学,一定要
教师要高于学生,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受到更大的启发,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获得思想的启迪,获得思维的提升,那么老师的点拨与启发尤为重要。比如关越老师的一个教学设计,他组织学生开展的是一节科学阅读课,学生阅读与天体中心学说相关的资料与书籍后,在课堂中展示分享,但是汇报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在小组分享结束后,老师就把学生汇报的各个学说按时间点放在一个历史时间轴上,让孩子们去观察和思考,联系起来思考,建立在整体意义上的深度思考,看看他们能有什么新发现。孩子就会透过时间轴发现,地心说持续了1000多年,哥白尼敢于推翻地心说,提出日心说,这就是科学精神,敢于质疑。他们也许还会发现,中国古人对于天文的观测早于西方很长一段时间,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产生民族自豪感。他们还会发现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天文观测的成果更加丰硕,从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2、倾听习惯的培养
老师们会发现,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往往存在重复性,一个同学说过的,后面发言的还会重复。有的学生上课不善于倾听,尤其是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培养倾听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没有培养倾听的过程,仅要求是不行的;第三,学生自己不感兴趣,觉得没有意义,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所以不想听,就走神了。
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办呢?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
第一,直接提出要求,告诉他们“当有人在说话时,我们都要用心、安静地听。
第二,老师要做倾听的榜样,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他们回答问题时,老师要微笑着认真听,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如果老师喜欢一直唠叨,那他也肯定是不善于倾听的人。
第三,不要随意打断,即便答案不是老师想要的,也不应该直接无礼打断,或者直接否定,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们就怕课堂不顺,遇到有反对意见的学生举手发言时,老师就不敢叫他回答问题。
第四,教会学生倾听,一定注意要教他们会听,教他们思维的方法,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串联,将学生发言与书本进行联系,教学生们将发言与其他学生的
核心议题
核心议题
学校工作计划
发言进行联系。另外,还有将学生发言和社会生活经验联系,或者将一个学生的前后发言联系。将知识与知识联系,将昨天与今天联系,将现在与未来联系。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这么进行串联,就是在教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所以,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会听,学生才能够主动建构,这不是小问题。
第五,还有一个方法是教学生“反刍”。什么叫反刍?大家都知道,牛的反刍过程,那么,教学中的反刍是什么呢?也就是总结回顾,或是在重难点环节反复讨论,让学生倾听、反馈、讨论的过程。我们的课堂不能在环节上有去无回地往前赶,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真的学会了。只要学生们没明白的时候,就要找不同的学生说,反反复复地讨论,这不是浪费时间。
第六,还有一点,就是为学生提供思维工具。比如,在发言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逻辑方式给学生,比如,听到别的同学发言,可以用“我同意你的说法”或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想给某某同学补充一下”等等。老师把这个思维工具提供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或者全班共学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个思维工具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结:到底怎样落实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呢?
自主学习是一个形成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必定需要大家耐下心,不断研究,探索,也同样会等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这个改革虽然不容易,需要慢功夫,但是老师们一定要坚持下来。
第一,加强组内的自主教研,开放课堂相互听课。课堂改革中,我们这种课要变成常态课,学科内的老师要多相互听课,共同研究一节课,以此变成我们日常教研的主题。通过上学期的听课笔记发现,老师们听本学科的多,跨学科的少。其实,跨学科听课,老师们经常会有不同的发现,获得不同的启发。
第二,听课时应该多关注学生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所以,老师们在听课时的位置要有所改变,建议大家坐在教室两边靠前的位置。坐在这个地方,离学生最近,可以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此外,记录的内容也要变,我们要关注孩子在说什么,孩子的学习活动是什么,多记录一些思考。
总之,课堂改革之路,就是我们的研究之路,就是我们走向幸福的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教走向学”成为必然。
正是由于这样的担心和考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顺利完成家访,为接下来一学期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设定家访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思考,我首先确立了家访的两个预期目标。首先是“基本目标”——和家长建立联系,了解学生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然后是“争取目标”——通过介绍自己的情况和带班理念,稳定家长的情绪,争取和一部分家长建立起长效沟通机制、增加彼此的信任。
二、做好提前准备
目标清晰了,我该做什么也更加明确。
1. 留好第一印象——叫对每个学生的名字
因为我和家长是电话沟通,所以我想通过声音给家长们留下一个好印象,那就一定要亲切而又自信地叫对每个学生的名字。班里有三十九名学生,我提前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尤其是遇到生僻字,我就挨个查字典确定准确的读音。
2. 做好充分预设——事先准备沟通话题,预设家长疑问
为了让沟通氛围自然亲切,从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我事先列出了所有沟通的话题。比如,孩子的性格怎么样?班里的好朋友都有谁?兴趣爱好是什么?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喜欢运动吗?都上什么课外班、兴趣班?因为疫情,孩子在家很久了,情绪怎么样?平时家长上班都忙吗?孩子的学习谁负责的多一点?家住的离学校远吗,放学都是谁接?孩子在家做不做家务?对于家长可能会提出的一些疑问,比如怕孩子不能适应新班主任,学校的升学政策,孩子爱玩游戏,不爱写作文等,我也做了预设,提前考虑好回答的要点。
3. 根据差异分层——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沟通
班级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针对学生的差异,我和家长沟通时传达和收集的信息也不同。班集体中的三好学生和班队干部是良好班风建设的关键,他们的家长也
家访是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也是老师更好地动员学生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的必要途径。尤其对于新接班的班主任而言,一次成功的家访会帮助老师快速的走进家长和孩子们的心中。
2020年初的冬天,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席卷而来,几乎整个春季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生都被迫居家学习,缺少与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对面沟通。就在秋季学期开学前的暑假,我来到民族小学工作,接任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
刚刚到校报道,我就接到了全员电话家访的任务。说实话,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着实有些担心。一方面,我刚新接班,和几十位完全不认识的家长电话聊天,感觉有些尴尬;另一方面,我所接的班级也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更换过三任班主任了,家长们对更换班主任这件事非常敏感。但是家访工作是在海淀区教委和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一定要完成的,而且许多学生及其家庭都因为疫情受到了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对一的全员家访迫在眉睫。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翟爱玲
第一学科
智慧思考 科学工作
——记我的一次家访
第一学科
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力量。于是我首先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家访,主要了解每位家长的教育理念,听取他们对孩子们的具体期望和要求;每个班级中也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老师关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我和这些孩子的家长家访时,主要希望了解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否很了解,他们是否配合老师的工作;大多数的中间部分的孩子,是容易被班主任忽视的群体,但也是稳定班集体、促进班级整体进步的主力军,通过家访我向每位家长表达了自己会及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希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孩子们不断进步。
三、总结家访效果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我拿起话筒和家长们沟通时感觉胸有成竹。果然,每次家访,我都能很快和家长畅聊起来,不仅没有出现我担忧的尴尬冷场,还获得了非常多的学生信息,取得了家访预想的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1.增进了解
经过平均一个小时的交谈,老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之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如有的家长工作十分忙碌,老人陪孩子比较多;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报了很多课外班等等。有的家长和孩子个性非常鲜明,虽然还没有见面,但是他们的形象已经在我的头脑中活灵活现了。
2.建立信任
在有质有量的交流过程中,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对家长的真诚,让家长孩子对老师产生了好感,初步建立了信任感。所以开学后有一点感觉最明显,那就是我和家长见面聊天时很自然,就像是老朋友见面,一点也不陌生。
3.拉近距离
很多家长都在家访时问我,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要这么家访,当我回答是的时候,家长们明显感受到了学校对孩子的重视,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新学期家长主动配合年级的各项工作。
4.明确方向
通过家访,我提前了解到一些孩子的特殊情况,为开学后对这些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明确了方向。比如说小L,妈妈介绍说孩子从小就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不服从于权威,如果遇到他不愿意的事儿,怎么强迫他都不会做。于是开学以后,我有意跟孩子减少硬碰硬的机会,尽量通过侧面的激励,正面的引导来影响和转变他。
四、带着思考再次出发
马校长时常嘱咐老师们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长和具体家庭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家校沟通,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成长。通过这次家访,我已经体会到做好家校沟通的益处,同时也有两点思考。
首先,除了家访这种传统的方式外,还有更多的家校共育途径和方式有待探索和实践,我会坚持爱与责任,继续摸索总结,从而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其次,回首反思这次家访经历,我庆幸自己并没有因为困难和忧虑而却步,而是在学校德育工作总体部署的推动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运用科学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我会认真落实学校把班主任当作“第一学科”来建设的目标,在班主任工作的更多方面智慧思考、科学工作。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第一学科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曹雅婷
家校共育工作一直都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而家访更是班主任和家长深入沟通的重要渠道。马校长在指导班主任老师工作时,也不断强调:“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与进行深入家长沟通,才能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家访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成长共同体的机会,在去年的“一对一”全员家访过程中,不但让我对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更为我日后开展家校工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帮助。
一、家访让我发现“隐形”的学生——增加关注的广度
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名学生J,她性格内向,不善表现,极少与同学发生矛盾;她学习成绩中等,作业正确率较高,永远工工整整;她上课认真听讲,极少会
扰乱纪律,但是举手发言较少,思考不够积极主动。在班集体中,她好像“隐形”了。在“一对一”家访中,我发现她在家庭生活中也有很多“小问题”:她不沉迷手机游戏但是喜欢玩手机,不特别叛逆但是不时会和家长闹脾气,学习成绩尚可但不够积极主动等。
这名“隐形”的学生背后也有一位“隐形”的家长。通过家访我才知道,她的家长对这些“小问题”也有困惑,但是不好意思与老师主动交流。实际上,这名“隐形”的学生代表了一个群体。班级中像J同学一样在学习和纪律方面没什么问题的学生,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班级的特殊学生身上。而这些“隐形”学生们的家长也并非没有困惑和焦虑,只是同样被我无意识地忽略了。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开始特意地多去关注他们。比如J同学,我在班级中多给她创造锻炼的机会,从担任小组长开始,增加她与老师和其他学生沟通的机会。在老师的鼓励和她自身的努力下,上个学期她还被推选为了班级卫生委员。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J同学的学习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地家访每一个家庭,确实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家访应该是每一名学生和每一个家庭都应该享受到的“待遇”。努力走进每一个学生和他的家庭,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可能在家访的过程中得到家庭教育的启示;对于调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家访更全面地了解问题而更加宽容。而对于这些“隐形”的中层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获得其家长助力,也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为了增加我对学生关注的广度,我制作了一个家长联系记录表。从整个班级的角度,记录与家长沟通的次数,从宏观角度,调节与不同家长沟通的频率,缓解“问题学生”家长的焦虑,增加“隐形”学生及“优秀”学生的家长认同。
二、家访让我认识“动态”的学生——增加关注的深度
临近期末,一名学生的妈妈突然跟我反映新来的老师比较针对她的孩子。这名学生多次向妈妈反映,老师课上总点他的名字,还老是批评他。一开始她还会开解
家访,让爱延伸
思辨之音
第一学科
孩子,告诉孩子老师肯定是看到她做的不好,才会督促、提醒她。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在家情绪特别不好,而且依然总说这件事情,妈妈心里也没底了。说到最后,这位平时十分开朗的妈妈竟然哽咽了。
听这位妈妈说完,我就纳闷了。这名学生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女生,比较胆小。平时比较老实,也很少违反纪律。她的妈妈跟我的关系也特别融洽,不会故意为难老师。但是我也了解这位新老师,她并不会特意的针对这名学生。所以,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安抚好家长,我分别找了孩子和老师了解情况。实际上,老师没有刻意的批评她,甚至对她的印象还不错。通过跟孩子交流,我发现孩子是因为没有表现好被老师点名而觉得难过。我更加纳闷了,之前孩子并没有那么敏感,现在她为什么这么敏感呢?
于是,我又联系了孩子的妈妈进行了家访。经过沟通,我们一起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那段时间这名学生的家庭成员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家庭氛围有点紧张,孩子的心情也越来越压抑。孩子正值青春期,心理情绪也有一些波动,她又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可能一个小小的“刺激”,都会让她的情绪瞬间崩溃。
家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后悔不已,她真诚地向我表达了感谢。后来,她尝试改变家庭氛围,孩子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这次家访让我认识到学生的身心情况以及家庭情况都是动态变化的,不能满足于以往对学生的认识,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或许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甚至心理,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一旦发现反常就应该给予重视,跟家长深度沟通,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关键信息。
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班主任承担着绝大部分家校沟通的使命,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的交流通道就是班主任,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的关键着力点也是班主任。目前学校正在将班主任作为第一学科来发展。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家访的意义,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经验,让班主任工作闪耀更多智慧的光芒。
成长型思维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党春玲
摘 要: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与其自身的思维模式密切关联。她提出的“成长型思维”从人的角度探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各异。她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了无限的能量。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未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换言之,即思维决定命运。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关键期,培养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尤显重要。本文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对比分析,提出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增强情绪控制能力、激发潜能、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成长型思维模式,小学生行为,培养策略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胡婷炜(2020)运用成长型思维理论探讨中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是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必要任务。本文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结合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论,探讨该理论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策略。
一、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1.1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比较
德韦克认为,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每个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是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也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不擅长培养自己克服困难、获得进步的能力。而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渴望新的任务,勇于挑战,看得见自己的进步。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迎接挑战,获得更大的进步。基于此,加强对小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途径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德韦克提出了人的思维模式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孩子,表现为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而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孩子,则通常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自怨自艾,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平庸之路。而德韦克的这个观点,将人们的视线重新聚焦于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将重点放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心态上。
从德韦克对思维模式的传播内容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成长型思维是可以双向输出激发人的潜能。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成长,而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人成长。正如作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在谈到学生的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欣赏和赞扬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学生接收到的鼓励、表扬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不断地接受更多挑战,实现自我成长。
目前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实践和落实成效分析。国内研究集中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学科课程的落实方面,有些研究将成长型思维的实践运用在各学科课程。例如,凌志兰(2019)结合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的策略。
1.2 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路径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而拒绝接受挑战,从而使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但通过一定的方法,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也可以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以下是实现转变的“秘籍五式”:
第一式:坦然接受。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将其视作自己思维模式的一部分,并告诉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情,进而接受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预设身份。
第二式:审视内心。激发自己去观察和内省,对激发了自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行为追根溯源。比如在遭遇考试失败、受到批评等困难的时候,固定型思维便极易出现,这时便是找到并总结那些让自己害怕失败、害怕改变的心理原因的好时机,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对抗这些念头。
第三式:贴个标签。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拟人化,比如给考前恐惧心理取名叫夏洛,然后告诉自己夏洛的烦恼是不必要和没有意义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意识到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存在,引发自己的警觉性。当想要责怪他人或试图证明自己的时候,可以及时提醒自己,夏洛的烦恼又出现了,而不好的结果就是夏洛特烦恼。
第四式:自我教育。这是“秘籍五式”中最关键的一个招式,其要义是找到科学的思维练习方法去运转一个有效的转换器,一旦自己的固定思维出现的时候,转换器的功效就开始发挥效应,让自己用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比如找出上一次考试失败的原因,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情况谁都可能碰到,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五式:明确计划。也就是在第四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具体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将问题解决目标化、项目化,设计为详细的计划并将计划付诸实践。
二、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它相信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智力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和刻苦练习得到不断提高,困难和挫折是另一种学习成长的契机。成长型思维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它在健全的人格、情绪管理、行为习惯乃至学习和健康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一书中提到,在激发孩子的思想与潜能方面,因倾尽所能的去帮助每一个孩子,给他们适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勇气与信念。应让孩子明白,困难并不是跨不过去的“坎”,只要能够勇敢面对,努力去解决,都是可以顺利迈过去的。
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代教育重要任务之一。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的人格会显现一些问题,比如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束手无措,不是积极想办法应对而是选择逃避、自卑心理造成不愿意去尝试挑战,甚至不和他人交流、厌学、逃学……。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它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成长型思维就是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勇于试错,坚信只要不畏艰难不放弃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和进步。即便努力了没有获得成功,仍然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体会努力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和成长。成长型思维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相信自己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做得很好,他们会更在意自己在挑战的这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挑战成功。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2.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的会因为一些小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发生冲突、有的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把试卷揉成纸团来发泄情绪、有的因为自己的水杯找不到而乱发脾气、大哭大闹……面对以上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时,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更正面和积极地处理,他们会把自己坏情绪的原因记下来,从中找到经常激发自己强烈情绪的场景或事件,对它们进行重点防范。他们会把不理想的考试成绩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找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还没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主动向老师或其他同学寻求帮助。他们相信如果再多一点时间思考、反复多次练习就会有进步。
因此,成长型思维模式会帮助学生冷静面对和处理坏情绪,让自己保持快乐的情绪。
2.3 有助于挖掘小学生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意指人的体力、智力实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他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迅速,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用积极的心态和自我鼓励的话语不断激励自己不懈努力,面对挑战寻找各种方法。他们认可人的潜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努力进行塑造的。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优势,并且利用自己的特长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那些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变得更好。
三、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策略
3.1 营造班级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并非通过说教就能产生良好效果,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需要外在因素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墙面上张贴培养成长型思维里经典的九个场景的思维海报,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换个说法,换种思维。例如,把“我犯错误了。”换成说“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把“我不擅长这个。”换成说“我正在提高。”;将“我做不好这些。”变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把“这太难了。”换成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换个说法:“我得试试学过的其他方法。”;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把“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换另外一种思维“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在班级文化墙的“成长榜”专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栏,定期评选出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学生,利用班队会让这些学生分享他们的转变历程。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培养成长型思维的九个场景的海报时刻提醒大家,把固定式思维模式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用语言习惯影响思维模式。通过表彰的形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勇于尝试改变,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大家促进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形成,并长期保持这种思维,再用思维指导行动。
3.2教师善用表扬与鼓励得语言,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语言是教育不可穷尽的资源,教师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对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人格的涵养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自尊,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理想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培养都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着直接的关系。换种说法就能换种思维,运用正确的表扬和鼓励的语言能帮助学生把固定型思维转换为成长型思维。
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最大努力表扬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自己,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当学生在考试或比赛中输了,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成长作为教育的契机点,巧妙地表扬学生所做的努力、付出和坚持。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告诉学生前进无止境,戒骄戒躁,鼓励他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行。
教师要善用成长型思维,通过表扬和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成功并不难得,任何困难都是他们提高的机会。换一种表达,会有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效果。
3.3 家校联动,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是巩固成长型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通过家长会或班级公众号的方式向家长讲解“成长型思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简单介绍培养方式,从而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在成长型思维方面卓有建树的家长专家为家长宣讲“成长型思维”的理论知识及其价值意义,对家长进行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家校联动,共同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四、结语
每个学生都伴随着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成长,成长思维不仅有诸多积极意义和作用,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培养。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使得学生不畏挑战和失败。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帮助学生拥有成长性思维,让他们成为不断前行和成长的自己。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摘 要:部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贯穿起来,均衡递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且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笔者经过两年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实践,遵循小学语文课标的要求和部编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运用游戏互动、情境展示、小组合作、大问题教学等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握课堂教学及生成的落点,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课堂 学生起点 课堂落点
参考文献
找准学生起点 把握课堂落点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王海云
[1]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2]杨秀美.美国小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体系研究.喀什大学,2018.
[3]凌志兰.学习内驱力激发的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机制探索——以任教学校四年级小学生为对象.云南师范大学,2019.
[4]胡婷炜.指向学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初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20.
[5]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上海三联书店,2017,207.
[6]杨瑞红.墙壁会说话 教室成教师[J].教育现代化, 2018,5(33).
一、问题提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语文素养得以提升。那么具体的学习过程该如何落实?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探究。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等平台查找相关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以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研究思路。
(二)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研究法,在语文课堂实践中发现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通过收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等开展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
三、实施过程
(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实现教材编排的落点
部编教材入学教育以后,不是先教拼音,而是识字。这个顺序的改变有点回归传统,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想办法让小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挺有意思的。
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入学之初的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天地人》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1.游戏互动,趣入新课
活动一:同学们玩过“相反动作对对碰”这个游戏吗?老师说举起右手,你们就举起左手。我说什么,你们就做相反的动作,明白吗?
活动二:如果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2.情境互动,理解“你我他”。
学生从“你、我、他”三张生字卡片中选择一张,并用上卡片上的字与同学对话。如:“我是××,很高兴我们成为朋友。”“你喜欢什么?”“他刚才说的真棒!”先在小组练习,轮流说话,再请一两个小组上台展示。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动作、形象优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多器官、全方位的参与,积极开展语言实践,引导他们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实现教材编排的落点。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的落点
1.根据学生已知,确定学习重点
我校精选古诗篇目,编辑出版了古诗考级书。每本书两级,每级40首诗。整个小学阶段共6本书12级。学校招生之后,就鼓励家长利用假期辅导孩子背诵。从一年级开始古诗考级,基本能达到每学期考一级。最快的学生二年级结束12级古诗全部背完。所以,我校学生对古诗背诵有着丰厚的积累。
在二年级下册学习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为提高学习效果,组长在组织学习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而且交流时要时刻注意倾听,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组内交流完之后,记录员要及时总结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就能保证了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问题,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好的同学充当老师的角色,很有成就感。有困难的同学在小组成员的交流过程中,扫清识字的障碍,为后边集体的交流做铺垫。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探索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成长的落点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但是,课堂上琐碎的提问(包括谈话)会侵占了整个课堂,阅读和思考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问题细小而且琐碎,师生互动的节奏很快,学生根本无法触及并自主感悟课文的一些较为深刻的内容,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和真挚的情感体验。”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为了避免琐碎的提问,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比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题目“比尾巴”就是一个可以统摄全文学习的“文眼” 和“灵魂”。具体可以设计以下三大问题:
结果分析:
第一题所有学生都画了勾;第二题只有7个学生全对,有11个学生错一个,4个学生错两个,其他学生都错三个以上(全班40人);第三题选择第一首诗的学生居多,基本能画出主要元素。
通过以上数据和朗读、背诵抽查发现:学生对古诗背诵掌握的很好,朗读和背诵区别不大,只是熟练,没有诵出古诗的韵味。识字和有语气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应该放在对第二首诗的理解上。
通过前测,切实分析结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到“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握教学起点,让学生学有所得。
2.异质分组学习,化解学生差异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本身就存在着差异。课堂教学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有的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经常出现的。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
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前期学习。
(1)分组
明确各小组组员分工及各自的任务。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合作的内容、进度及做好分工工作;记录员一名,负责“识字学习单”的填写。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学习有序进行,又方便为组间交流。
(2)学习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点,小的可以便宜点。”“围巾也要有大有小。”“对,应该按大小来定价钱,不能按顾客来定,这样不公平。”“蜘蛛可以请几个人来帮忙,给他们发工资,这样它就不会累得趴到地上了。”“可以开一个工厂,这样口罩、围巾、袜子都可以卖,蜈蚣来买袜子也不怕了。”……一个个思维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在互相的碰撞中,想法在不断的创新,学生俨然变成了一个个精明的商人。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变成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很虔诚的在学习,不停地点头赞许。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感受能力。
四、结论与思考
部编教材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贯穿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均衡递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通过两年的探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遵循部编教材的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整体渗透,润物无声”的实现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
另外,在实践中也发现,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量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尽管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阅读,但是在阅读中应该如何选取适合的书目?怎样调动老师和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哪种阅读方法更有效?是我们进一步要思考的话题。
1.谁比尾巴?
2.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
3.比尾巴大赛的结果如何,你对奖项获得者有没有疑问?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首先自主阅读,动笔圈画出相关的词句:“长、短、好像一把伞、弯、扁、最好看……”,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识字、理解意思,对答游戏中积累运用。
这样的环节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的零碎烦琐,保障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也保证了“学”充分展开的可能性。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好奇”和“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的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机智的教学策略,展现课堂生成的落点
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注重“生成资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小学老师要学会“装疯卖傻”。什么是“装疯卖傻”?“装疯”就是和孩子演在一起,“卖傻”就是你知道的装作不知道。特别是面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要学会比孩子还天真。
如在学习部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时,我设计了下面的学习单,让学生自主阅读填写表格,再进行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有个学生在听到交流价钱的时候,她插嘴道:“这个蜘蛛真傻!”捕捉到这一信息,我指出她不应打断同学的发言,同时肯定她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要边听同学发言边思考,一会儿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学习单上的内容交流完之后,我请她说说自己的看法。她说道:“每位顾客一元钱,河马的嘴那么大,太吃亏了,一天才织完河马的口罩,可以向河马多要点钱!”她的话音还没落,又有同学举手了。“可以设计不同大小的口罩,大的可以贵一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1 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地享受运动过程,释放学习压力,强身健体,塑造良好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塑造优秀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得到安慰和满足,身心获得健康成长。心理学家认为,主动性(initiative)是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是指在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时外,学生出于自身某种目的而自主开展的、不需要外力的推动、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运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都进入了发育的高峰期,而促进这一时期身心健康发展最有效、最积极的手段之一就是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有关研究显示,出于自身主动意愿地参加体育锻炼,其产生的效果比被动参加更加显著。通过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小学生自发地增进运动需求和愿望,提升运动情感、体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体性增强,使体育锻炼成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身心体验,从而获得体育对小学生个体成长的多元价值。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家长及其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基于主动性视角,研究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实状态,并结合部分学校现有的各项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机制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影响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切实促进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及其影响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论文数据库、相关核心刊物等,围绕小学体育、小学体育活动、小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管理、学校体育制度等关键词查阅近10年来的相关论文50余篇,著作10余本,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摘 要:有效促进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对提高小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推动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基于主动性视角,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心理感受、体育锻炼时间及频次、场地设施以及家长的支持度等要素进行调查,并结合学校各项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机制综合分析,探讨影响小学生主动体育锻炼的因素,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学校和家庭切实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影响因素
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及其
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李敏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以及性别特征的渐趋明显,对各种事物的认知愈加丰富和复杂,因此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也有不同的变化。在对小学生是否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中发现,有88.86%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只有11.14%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将这个调查结果与性别和年级两个要素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女生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比高于男生6.07个百分点,高年级(四五六年级)中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占比高于低年级(一二三年级)。
2.2.3访谈法
围绕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对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影响,体育锻炼时间的多少对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体育场地设施对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学校现行机制对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等问题,面向样本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的专家共18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为研究获取一手资料。
2.2.4数理统计法
问卷调查所有有效数据通过问卷星统计软件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其对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影响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调查,经统计发现,有51.1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体育锻炼,35.31%的学生比较喜欢,12.8%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表示一般,还有0.71%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综合来看,有86.49%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为了进一步明确态度与性别和年龄是否存在相关性,对其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低年级的学生没有不喜欢体育锻炼的,而到了高年级则出现了1.41%(五年级)、2.46%(六年级)的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与性别的交叉分析显示,女生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低于男生,对体育锻炼不喜欢的占比高于男生。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你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和“你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通过具体分析可知:两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834,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这两项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小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是影响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性的重要因素。
3.2 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及其对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影响
积极的心理感受可以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并提高人体的机能,促进人的身体活动。小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会促进他们日后更加主动地参加到体育锻炼中。调查中发现,有63.27%和27.49%的学生表示在参加体育锻炼之后心理非常快乐或比较快乐。仅有0.24%的学生表示不太快乐。
同时,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与“是否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两项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当中,感受到快乐的学生(95.47%)明显多于不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53.19%)。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这两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得知,它们相关系数值为0.528,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这两项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是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3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特征及其对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影响
3.3.1 小学生校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一定的时间保障是开展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从调查结果来看,55.92%的小学生每天在校能够保证1小时及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38.86%的小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为0.5-1个小时,5.22%的小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
通过与学校教师的访谈得知,小学生校内的体育锻炼主要是在体育课、大课间以及各类体育社团中开展,而其他的校内闲暇时间学生并不会把体育锻炼作为首选。在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只有4.98%;较为充裕的午餐后时间,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比7.35%,绝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读书(59.48%)、抓紧时间完成作业(9.71%)等。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体育课是校内必须予以保障的体育锻炼时间。然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在学校承担各类少先队活动任务的增多,体育课被占用的几率也逐渐出现。有36.36%的六年级学生表示,体育课会经常被占用,21.93%的六年级学生认为体育课偶尔会被占用。从图10可以看到,在“经常占用”一栏中高年级占据了较大比例。
小学生在校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时间,例如体育课、大课间、社团活动等;另一类是课余时间、自由活动时间等,可以由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第一类时间的完全保障是基础,实现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并通过这个基本目标的实现,使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知识,为其自主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支撑。而第二类时间的充分利用和有效组织以及引导是促进小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障,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激发主动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主要是在第二类时间内体现。因而如何对这两类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落实,是摆在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为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保障。
3.3.2 小学生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及频次
除了在校时间,放学后和节假日时间也为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放学完成作业后,有45.97%的学生会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在所有行为选择中排第二位,选择看书的最多(50%)。与在校闲暇时间行为选择进行对比,小学生更愿意在放学完成作业后参加体育锻炼。这与小学生的身心放松程度、环境的轻松程度以及家长的陪伴等有密切关系。一天的学习生活之后,完成作业没有心理负担,且身处闲适的居家环境,有父母或者邻居小伙伴的陪伴,他们的心理状态更加放松,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这个时间的有效把握,也会对促进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小学生在节假日期间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以及频次的调查统计结果也能看出,小学生在校外时间对体育锻炼参与的投入度是乐观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图显示,能够保证每天1个小时及以上体育锻炼时间的学生占比为61.14%,占据一半以上;有37.91%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在1小时之内,还有0.95%的学生不参加锻炼。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针对小学生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频次的统计显示,31.75%的学生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57.35%的学生每周锻炼1-2次,还有10.9%的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
针对少部分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了原因追踪。通过统计显示,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73.7%),其次是没有场地(50.47%),第三个原因是没有伙伴(38.86%),往后依次是没有器材(28.44%)、认为不安全怕受伤(13.03%)、觉得太累太辛苦(13.03%)、没有兴趣(11.37%)以及觉得没有意义浪费时间(2.13%)等。由此可见,时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3.4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及其对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影响
体育场地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场地设施充足,使用便利,则会在客观上为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条件。通过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场地设施情况来看,59.24%的学生会选择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22.27%的学生选择去公园参加体育锻炼,8.29%的学生选择去收费体育场馆,4.98%的学生选择“其他”项,具体填写内容均为家中或小区内。
大部分学生将学校选择为主要的锻炼场地,是因为学生的日常时间主要是在学校度过,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便利,且场地安全。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去公园参加体育锻炼,与个人或家庭的休闲娱乐活动结合起来,使体育锻炼的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学生也更愿意参加。无论是收费体育场馆还是免费体育场馆,选择的人数均不多。这与场馆的地理位置、费用等有一定关系。体育健身路径是专业的体育锻炼器材,但小学生选择非常少。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容易导致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老年人及成人使用较多,小学生使用机会和空间受限。
由此可见,可供小学生选择的锻炼场地是非常有限的。场地设施的安全性、专业程度、便利性、经济性、干扰程度等都成为影响小学生场地选择的因素。场地便利、安全、经济、环境良好,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就会有保障,也有助于小学生便捷的选择相应的场地设施参加体育锻炼。没有符合小学生需求的场地设施,他们便不会选择去参加锻炼,继而制约了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3.5学校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保障机制及其影响分析
学校体育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正确认识体育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对全面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次所调研的六所小学,都有明确的保障机制或体育管理制度,对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但在更多的具体细节方面,各项机制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
3.5.1激励机制及其影响
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学校特制定了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激励机制。该项机制分为情感激励、兴趣激励和成功激励。情感激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进步和良好表现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的关心爱护,体验到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收获的成就感。兴趣激励,是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性。成功激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目标,在不改变技术动作要领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让学生通过努力最终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达到产生积极心理影响的目的。这个机制的建立,从情感、兴趣以及成就感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激励,对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与主动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激励需要与引导同步,这样才可以保证激励的导向正确,激励的科学有效。
3.5.2“每天锻炼一小时”机制及其影响
学校制定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机制,具体到了每个班的具体锻炼时间。该项机制规定当天有体育课的班级体育锻炼为体育课40分钟+课间操或跑步45分钟,累计85分钟;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每天下午15点在操场锻炼30分钟+课间操或跑步45分钟,累计75分钟。要求每次大课间活动教师要安排学生锻炼内容,精心组织,确保活动强度和安全。按照这个机制严格执行可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这些时间会因为各种临时情况受到影响或被占用。而且,除去体育课时间,真正体现小学生主动性的自主体育锻炼时间具有较大随机性,在日常实际中的保障程度有限。
3.5.3场地器材保障机制及其影响
调研的学校中,有的学校拥有数千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能够满足足球、篮球、网球、武术、体能训练等运动的场地需求,保障上千人同时开展各种各类的体育锻炼。六所学校均有专门的运动器材室,运动器材种类齐全完备。但通过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器材和场地使用有时不便利。具体体现在,运动场地多用于体育社团训练和比赛,无法满足其他学生的锻炼需求;运动器材的使用需要经过老师的审批才可使用,过程繁琐。学校设有专门的场馆、器材管理及联络部,制定了详细的场馆使用及器材借用制度,规范器材室物品,检查和督促社团场地及器材使用。但是在实施中没有考虑到器材如何便捷、高效、安全的提供给学生使用,体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调配,器材如何按需逐步更新与淘汰,器材的正确使用宣讲与示范等问题。因此,该项机制更多的是偏向于管理,而忽略了实际使用中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3.6 家长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度及其对体育锻炼主动性的影响
学校体育为小学生提供系统的体育教育和训练,家庭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激发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待体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态度,家长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孩子的体育行为。调查显示,有97.4%的家长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总体态度较为积极。
而对于体育锻炼价值的看法,家长们则从身体、心理、社会性等多个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其价值和作用,有着比较全面的认知。
通过对小学生的进一步调查验证了家长不但对体育锻炼的思想认知水平较高,而且在实际行动中也身体力行。86.73%的学生表示家长非常支持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接近98%的学生家庭都置办了一定数量的体育锻炼器材。节假日及放学后,有48.34%的学生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参与体育锻炼;96%的家长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亲子体育活动及竞赛。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通过对“家长是否会支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学生是否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两项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了非常鲜明的对比结果,家长非常支持的家庭里,有90.44%的学生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而家长表示不支持的家庭里,没有学生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家长对待学生体育锻炼的支持度会对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小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心理感受,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其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产生重要影响。态度及心理感受积极的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更强;反之,则会制约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因此,在学校以及家庭中,对小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正确引导与带动极为重要。
4.1.2 体育锻炼时间的充分保障,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便利性、安全性、经济性都会影响到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小学生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投入度和主动性更加积极,校内的体育锻炼则主要依赖于体育课内时间,而其他可以开展体育锻炼的时间缺乏有效的保障及引导。同时,为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提供更充足的选择,解决因场地设施不便利、不安全等因素造成的障碍,会在客观上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4.1.3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对全面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现有的保障机制或体育管理制度,对促进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学校的保障机制或制度仍有完善的空间。总体来看,激励有余,但引导不足;规划到位,但落实不够;管理严格,但忽略了以学生服务为中心;制度明晰,但没有评价机制,无法发挥保障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良性循环。
4.1.4 家长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支持程度以及陪伴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及主动性。家长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全面,对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且支持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校内校外的体育活动都积极参与,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就强。反之,就会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造成影响。
4.2建议
4.2.1 从学生自身而言,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积极的体育态度,激发体育兴趣,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是促进其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性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体育氛围,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将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同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不占用、不挪用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为学生提供便利、安全、多样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
综上所述,家长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积极,对其价值有正确的认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采购体育锻炼器材、陪同孩子一起进行锻炼、支持校内各种体育活动等方式对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予以支持,这些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进一步深化营造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带动孩子一同参与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逐渐融入生活,树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会对促进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帮助。
思辨之音
思辨之音
4.2.2 对于学校而言,为了能够全面保障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开展,全力促进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需要建立完善的、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校内体育锻炼的激励与引导机制,体育锻炼时间的统筹与保障机制,高效灵活的场地设施保障机制以及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考核评价机制等的建立与完善,为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有效促进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奠定坚实基础。
4.2.3 从家庭角度出发,家庭成员积极正确的体育观念要协调一致,并通过家庭氛围的建立,培养家庭体育锻炼习惯,营造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将体育锻炼融入于日常生活,成为家庭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亲子体育锻炼也是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激励方式、带动方式。这些都会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艳.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6):109-110.
[2]顾洪.父母对小学生体育参加的影响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7):158-161.
[3]黄全林.浅谈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6):119-121.
[4]丁小燕,洪平,章茹,张蕴琨.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2):211-214.
[5]廖文科.加强青少年体育必须尽快解决的四个突出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7):15-18.
[6]谷世春.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3):57-59.
[7]宋逸,张芯,杨土保,张冰,董彬,马军.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03):347-354.
[8]章茹,李海峰.江苏省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793-1795.
[9]章建成,张绍礼,罗炯,周成林,平杰,周里,吕万刚,唐炎,殷恒婵,金亚虹,雷震,陶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10]李墨,陈辉,丁霞.城区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5):16-17.
[11]刘新兰.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06):53-54.
[12]李卫东.欧美青少年体育组织管理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6):19-22.
[13]吴荣华.基于心理需求视角探讨小学生体育运动优化开展策略[J].青少年体育,2019(09):42-43.
[14]赵欢欢,曾杰雄,汪志胜.广州市中小学生体质特点与体育锻炼情况关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1):87-89.
[15]毛艳秋,曹国裕.葫芦岛市小学生体育行为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03):83-85.
[16]丁小燕,洪平,张蕴琨.南京市城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812-1814.
[17]李晓凤.小学体育如何培养学生主动锻炼意识[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2):140-141.
[18]董飞.我校五年制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07(07):45-46.
[19]周匡华.谈如何激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52.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周 静
安静下来没有那么难
四年级,小T已经是一个非常叛逆的学生了,“从这个学期开始,周老师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对你们印象特别好,二年级时在咱们班看过一节课,所有同学都在看书,特别的安静,周老师也很享受和你们在一起。”为了接手四年级这个班,我正想着法子和孩子们近乎,可是话音刚落,就听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冒了出来,“那是因为我不在吧,啊哈哈哈。”
我看了这个孩子一眼,只见他眼神扑闪,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为了维护新教师的威严,我假装淡定,没有被激怒。但后来的课堂上,他时常冒出一两句“怪声”,像小怪兽发出“嗷嗷”的叫唤,还会和老师叫板顶嘴。一开始,我用冷置的方法,严重时,我就提醒一下。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倒影响不少学生跟着学,出现一群“嗷嗷”的孩子们。还有一次,小T在我的公开课上当着专家的面,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冒了一句“下课了!”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能简单处理了。
受《正面管教》和《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的影响与启发,处理学生的问题要坚定而和善。我初步拟定了一个计划主要分为三步骤:第一,先了解小T的家庭环境,找出原因;第二,找到适合的方法,正向引导;第三,抓住他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
一、知己知彼,走进内心
在教室里很多时候我都在观察他的言谈举止,小T总爱自言自语,不顾音量的大小,在学校的朋友也不多。在有了足够的了解后,我找与小T的家长进行了深入沟通,以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原来,小T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但是自从妈妈有了弟弟后,他一直没有接受这个弟弟,妈妈告诉我,小T曾经说过,要是只有爸爸妈妈和我一家三口就好了。我知道小T是个聪明的孩子,一定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才会反其道而行。妈妈说小T不太爱和弟弟玩,但是很奇怪,当爸妈不在眼前的时候,他也可以很好的照顾弟弟。这件事让我对小T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个很善良,也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只是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尤其大人在身边时,变相“争宠”的行动就开始了。之前小T课上用反向的做法唤起老师注意的行为也就不言而喻了。我努力在记忆里找到他做的比较好的事情。比如,他是学校卫生岗位的负责人,每天午饭后都下楼去擦栏杆,风雨无阻。后来因为时间问题,我就和他商量暂时取消这个岗位。但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建议他去年级图书角整理图书,也方便读书,他欣然接受了。从那以后,我和小T之间有了更多的平等交流,而且再也没有那么刺耳的“回声”。
二、提供机会,找回自信
学生的言语方式和行为习惯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为了让小T能够充分利用好在学校的每一分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炼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充分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我便利用品社的机会和课前五分钟展示,鼓励他积极参加,并及时表扬他的优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锻炼机会让孩子忙碌了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准备当中。
小T圆满地完成了品社课上的展示活动,同学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于是,我便趁热打铁,继续鼓励他:
“小T,前段时间你那次品社课展示,讲的特别好,周老师的数学课还有个机会,你想不想试试呢?下周一的课前五分钟,就交给你,有信心吗?”
小T听完很干脆地回答:“好,讲什么主题呢?”
“就讲你开学准备的内容。如果你需要周老师帮忙的话可以联系我,周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得比上一次还好。”
“行!”
“好的,那咱们拉勾,一言为定。”
通过这一次沟通,小T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并开始逐渐打开心扉,与老师主动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他也明白了与人沟通的方式,不在于说话发出怪声,而有更加积极的方式。从那以后,只要小T发怪声的行为稍有改进,我就立即去表扬他。通过这种方式的不断强化,小T发怪声的行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有礼貌、守规矩的行为,学会了恰当的与人相处的表达方式。
三、抓住进步,及时鼓励
到了课前展示的那天,小T早早地到了学校,把PPT拷贝到电脑上,还问我能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不能在电脑上练一练。看到他那么上心,我满心窃喜。“当然没问题,好好准备吧!”那天课前五分钟的发言表达的很流畅,自然很发音,咬字也很清晰,进步特别明显。小T讲完,我问同学们:“听完小T的展示,谁想夸夸他?”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我觉得你做的课件内容图文并茂,准备的很认真。”“你说话很流畅,也很清楚。”“我还想给你一些建议,要是有些互动就更好了。”……课后孩子主动来找我说:“老师,谢谢您在发出捣乱的声音时,对我鼓励。现在我知道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别人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有多好。以后我也一定会这样做的。请您多多提醒我。”
小T在之后的课堂上,虽然偶尔还会随意讲话,但比起之前已经改进了很多。学生的行为问题处理是我们教师日常当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尤其是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强调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要避免指责与抱怨,不要用“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责任判断语言,让孩子承担后果不等于责难或羞辱。而应当正面引导,比如多问问:“你现在该怎么做了?”多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方法,并及时反馈与鼓励。教育的长期性意味着教育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我们坚持正面管教,静待花开,就会让每个孩子都有成长进步的机会!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一、 案例背景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他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一个负责任的好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仅仅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利于未来、利于人类的健康个性,用仁爱之心浇灌学生的生命和灵魂。
海淀区民族小学的办学理念“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也指引着我要像教师誓词中说的那样,倾注爱心,善待差异。工作六年,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努力用爱心、耐心、尊重和鼓励为学生营造一个时常有安全感、幸福感的班级氛围,并且尤其关注个别不自信的学生,努力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
”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张亚楠
孩子,自信地表达!
二、案例描述
九月,我新接手了四年级一个班级。在第一次数学测验后,一张40分的试卷闯进了我的心里。这张数学试卷的主人是女孩婷婷,留着短头发,瘦瘦小小的,平时不爱说话。回想平时她的表现,做作业速度很慢,课堂发言也不积极。令人印象最深刻地就是她说话声音总像是从喉咙里飘出来的,任凭老师如何鼓励,也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大大方方、声音洪亮地进行课堂发言。
考试成绩不理想,性格内向又不自信,这个孩子一下子成了我关注的头等对象。我发现婷婷是个很乖巧的女孩,非常乐于助人,时常和我确认某一项作业的要求,表现的非常认真。但是她在班里总是默默无闻,连一起玩的小伙伴都没有。通过日常观察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因为她回答不上来数学问题而笑话她。她不仅上课回答问题说话声音很小很轻,连平时和老师同学说话也这样。因此同学们更加不愿意和她聊天玩耍了。每天在学校,她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羡慕地看着其他同学玩。
看到这个孩子落寞孤单的身影,想到她在班里的处境,我非常心疼。每个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程度和数学学习水平都存在差异,确实在数学学习上落后于大多数学生,但这并不代表她以后都学不好数学。现在,她因为数学成绩差而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形单影只,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帮帮她!不能让她对自己学习数学丧失信心,更不能因为数学成绩而变得封闭,整天闷闷不乐。
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放学后帮她补习数学,希望从提高成绩方面帮她树立信心。就这样,我们俩开始了放学后的“数学约会”。经过辅导,婷婷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上课举手发言也更加积极了。但她说话还是那样,好几次我竖起耳朵努力地想听清楚她到底在说什么,却总是听不清。
于是,我还在每次辅导功课之外,教她“学说话”。对于不自信的学生,老师的肯定是最大的鼓励。我总是认真地看着她,语重心长告诉她:“张老师不在意你数学最终考多少分数,只在意你认真学习的过程。数学成绩我们努力提高,但是你一定要学会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大声说话!”一次又一次课堂上的鼓励和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示范,一天又一天的放学后辅导和谈心,不知道陪她练习了多少遍,有一天她终于迎来了突破!
我记得那天学习《观察物体》一课,她鼓足了勇气,在课堂上自信、声音洪亮的回答正确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纷纷诧异,婷婷竟然敢大声说话了!我带头给她鼓掌,同学们也都被她的改变振动了,集体为她鼓掌!在她坐下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婷婷激动的眼神和泛着泪花的眼睛。她越来越激动,最后竟然哭了!我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后背,鼓励她:“婷婷,以后就这样大声的说话,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关系的,我和同学们都支持你!”她一边抽泣一边说:“张老师,我……我数学……不好,但我……一定……好好学,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喜欢我。” 我笑着擦干她的眼泪,同学们也都给她鼓励:“婷婷别哭了,你真的很棒!”,我蹲下来看着她说:“可爱的婷婷,数学学习我们可以慢慢来,但一定要开始自信起来啊!来,我们拥抱一下!”我张开双臂,抱着她,她终于破涕为笑。
那天以后,我发现婷婷在班里也有好朋友了,下课总能看见她的笑脸。虽然数学成绩提升缓慢,但是我越来越经常看到她在课堂上自信的和同学们交流想法,而且她的其他学科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主动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开始专门学习画画。
三、 案例分析
看到婷婷的改变,我体会到了做一名班主任的幸福,也更加珍惜自己的角色。思想观念上,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因材施教”和“育人为本”的含义。育人为本,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全人”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身心状态。因材施教,则要我们理解、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性,遵循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我们不能用一把统一的尺子丈量所有学生,要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我们要真心的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勘察和开发脑子里的资源,让他们在自己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自己。在具体实施上,我体会到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的宝贵。教师的所思所想最终都要落实到陪伴学生成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中。放学后给婷婷的陪伴和帮助,不是一天两天即可的,正是教师坚持不懈的付出,才会收获学生的改变。因此,做教师,就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海淀区民族小学在“和而不同 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把培养具有健康之体、规范之行、关爱之心、聪慧之脑、多才之身的未来社会幸福公民作为育人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植物种植社团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种植活动增长学生的种植知识,培养学生的种植兴趣和技能,使学生亲历生命的成长过程,感悟生命的宝贵与神奇,体验劳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种植社团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以植物种植为抓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包括校园种植基地上开展的“绿色方田”种植课、行管局课后一小时植物选修课、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和少科院植物研究所课题研究活动。这些多元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实践机会,以融合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极大地拓展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育人价值,为学校课程全面育人贡献了力量。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多种形式的种植活动对学生的培养各有侧重,接下来将主要以“绿色方田”基地种植课为例进行介绍。
一、以生为本,活动学习
(一)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习主体
无论是组建团队、组织管理还是设计学习活动,种植社团都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管理、提升综合素质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学生在不断解决植物种植的相关实际问题中实现全面发展。
1.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种植社团团队建设的出发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植物社团每年从3-6年级中确定一个年级,召集有种植兴趣的学生自愿加入社团。其中具有浓厚的植物研究兴趣且有较好研究能力的学生可申请加入海淀区少年科学院民族小学植物研究所,进行更为深入的课题研究活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兴趣和能力组建团队,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有利于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最终让每个孩子都充分的进行科学探究,尽情的体验种植带来的成长和快乐。
2.充分放权,自主管理
植物社团的团长、副团长、组长和组员分工均由学生自荐、他荐,经由学生投票产生。学生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负责传达通知、发放材料,有的负责数据统计、拍照摄像等。社团老师大胆放手,只侧重在种植专业技术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搭建平台,拓展资源
学校对社团发展大力支持,为满足学生更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例如:组织行管局植物研学、实地参观中国科学研究院、邀请多级专家讲座等。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李艳红
以生为本活动学习 五育融合全面育人
——记植物种植社团学生活动
(二)教师引领,在活动中成长收获
绿色方田课的时间总跨度为每年3月至10月。具体活动时间按照植物生长所需而定,一般3月至6月每周活动2次;7月、8月的暑假期间则由社团带队老师负责基地绿植养护,学生在家养护;9月、10月每两周活动一次,共活动近40次。
3月底,社团召开植物种植启动会,让同学们提前了解植物社团相关活动目的和内容等。
4月,学生在校园种植基地和家里同时开展播种、观察、提交种植记录、撰写体会等实践学习活动。师生在植物种植交流群中共同分享种植经验,交流讨论种植矮番茄、鸡蛋茄、五彩椒等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5月、6月,北京天气炎热,紫外线强,教师鼓励学生每周一、周四中午按时参加活动。实际上,孩子们都会主动地如约而至,辛勤地在种植基地补种、浇水、耪地、拔草……很多同学还自发的成立了浇水小组、耪地小组、除草小组,避免了重复性工作。同学们虽然辛苦,但获得了很多的种植知识和技能,非常有成就感!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7月、8月是暑假期间,学生主要在家中继续养护绿植。
9月是孩子们收获的季节,当看到基地和家里蛋茄、矮番茄、向日葵、旱金莲们在自己精心呵护下都长得特别茁壮、硕果累累时,大家心里都开心极了!
10月,社团老师会把孩子们的种植成果进行分享展示和总结表彰。
4月至8月是种植的重要阶段,前期种子从萌发开始到发芽、长叶这个阶段,对于植物来说非常关键,稍微忽视或照料不佳植物幼苗就会夭折,孩子们就会有挫败感。而7月、8月的开花、传粉、结果阶段虽然基地由老师负责,但是学生在家里独立养护植物,也需要专业指导。此时教师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利用电话、微信群等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肯定、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激励学生遇见难题要树立积极的研究态度,勇于探索和学习。老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寻求多种办法积极解决问题,查资料自主学习、向园工工师傅请教等。通过辛勤的长时间付出,学生对植物更加悉心呵护,感悟到生命的宝贵和神奇。通过坚持不懈的观察和记录,坚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五育融合 全面育人
每次种植活动,孩子们都很辛苦但都特别用心,
2018.09昆虫博物馆植物研学
2018.10走进中科院
2018.07与植物所专家一起研究
热情高涨。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不怕苦不怕累,别提有多带劲了。
(一)展德育风采
孩子们都特别珍惜自己亲手种下的植物,经常在课间或者午休时间过去查看照料它们。通过种植活动,他们更加团结,更具责任感了,体验到了劳动的付出和快乐,也更加尊重和珍惜生命。
(二)促智育发展
学生分组负责植物的观察与培育工作,遵循植物生长的规律进行探究性学习。孩子们在种植活动中,坚持观察,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值得深究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矮番茄叶子边缘卷曲了?”“给五彩椒摘心后会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花蕾期还要不要施肥?”等等。团老师抓住发展学生智育的良好契机,引领学生更深入的继续进行观察、记录、研究、查资料。多年来,学生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思考后实践,提高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将自己的观察与研究撰写成科研论文,并参加海淀区金鹏科技论坛活动,多名学生获得海淀区一等奖的好成绩。多年来,在北京市中小学生植物栽培大赛中种植社团也是屡获佳绩,因此2019年植物种植社团为学校摘得“北京市栽培实践活动首批示范学校”的称号。
(三)助体育、美育、劳育提升
每学期植物种植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给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比如,让他们欣赏自己劳动时欢乐的场景照片,交流自已劳动的快乐体验,绘制绿色方田美好图景等等。他们的成果展示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体验到成功的骄傲和自豪,感到被肯定、被需求以及被欣赏的喜悦,真正体验了一把“锄禾”的成就和快乐。
植物种植活动是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良好载体。学生亲自种植、养护、收获、展示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认知自然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切实加强和推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锦囊
教育锦囊
BOOKS
Companionship of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
——习近平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习近平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习近平
我的梦想是: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大方、自信地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民小优秀学子。
这些是老师们的梦想
从心出发的梦想。
新学期的帷幕已经拉开,
记住我们的梦想,
用行动去践行。
(梦想未完待续……)
每个身影同阳光奔跑,
我们挥洒汗水回眸微笑。
乘风破浪举目高眺,
心中力量不怕万万里路遥。
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
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
在今天勇敢向未来报到,
当明天幸福向我们问好。
“我的梦想是: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以课改为契机,创新课堂,让孩子乐学、会学,体验成长的快乐。用心呵护陪伴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家长因有我的陪伴而幸福,骄傲!
我的梦想是: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难忘的地方,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孩子探索的热情。自己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超越自己不断成长。
我的梦想是成就学生,成长自己。做一个脸上长带笑容,心中充满阳光的幸福教师,走进学生心灵,陪伴学生成长。
Keep on going never give up
Sow nothing, reap nothing
教育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的事业,我的梦想是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撒进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让它生根发芽,长出美丽的种子,开出动人的小花。
我的梦想是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堂,点燃探究的热情、在课堂中持续成长。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积极学习与突破,成为一名有智慧有温度的教师。
"
"
我的梦想就是一朵七色花,一瓣一个能实现的心愿,最少也得有七个。用我的科学课、科技活动等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展示和锻炼的平台,切实开展好“科普有声朗读”“最新科技成果分享”“课前回顾总结”等课前三分享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在我的科学课堂找到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喜欢他们的科学老师,同时也喜欢上科学课,并从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热爱科学!
我的梦想是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学,喜欢上课,喜欢学习,学生永远不要埋在无穷无尽的作业中,并能各自得到最好的发展,将来做有用的人。
"
"
不负韶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学习党的历史,确立正确的党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党的历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历史、从党的历史中学习什么、学习党的历史要达到什么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接上期)
从党的历史中学习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学习党的历史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该学习和把握的党的历史的主要内容和应该采取的学习党的历史的科学方法。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最高理想最终目标。近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怎样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什么样的伟大历史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党的历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作者:曲青山 (来源:学习时报)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那么,什么是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呢?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是: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概括起来讲,就是“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把握了党的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就抓住了学习党的历史的总纲,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还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些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历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或庆祝活动以及在地方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3个伟大历史贡献。并总结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8个方面的历史启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4个方面对长征的伟大意义进行了新的概括。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发展壮大形成的历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
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的重要结论,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9个方面的宝贵经验。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10个方面对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总结。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3个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全面深刻阐释。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和精神风范,从崇高品格、伟大情怀、理论品质、政治勇气、战略思维、博大胸襟6个方面进行了阐发。
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场合的讲话中,还论述了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之源,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学习党的历史要达到什么目的
学习党的历史,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概括起来讲就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党员和领导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真正成为百折不挠、终生不悔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第二,要站稳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三,要勇于攻坚克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不断打开事业新局面。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课程与科研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课程与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