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端午节放假通知

其他分类其他2022-05-25
1769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放假通知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本公司将于2022年6月3日-6月5日放假调休 —

共计放假3天

1

周三

儿童节

2

周四

初四

3

周五

端午节

4

周六

初六

5

周日

初七

31

周二

初二

温馨提示:
节假日期间,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切实做好应急值班和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快速反应、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扫码关注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节日介绍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前几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文化影响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中国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2008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习俗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赛龙舟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赛龙舟,是端午节传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习俗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悬艾草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习俗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祝福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喝上一杯雄黄酒,好运必定能长久,吃上一粒香粽子,快乐伴你一辈子,戴上一个小香囊,幸福生活万年长,再来一个赛龙舟,今年又是大丰收,端午节愿你吉祥如意,开心永伴。龙舟一盏,乘八方幸福之风,破四海好运之浪,龙粽一串,连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节到了,祝您粽是快乐,粽是幸福,粽是惬意,粽是平安!送你一个粽子:幸运铺满清新的叶,快乐裹成美味的馅。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注意事项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为了您和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又有意义的小长假,请您关注以下几点:

节日教育

了解端午节的相关习俗,请告诉孩子,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不能互道节日快乐,要说“端午安康”!

预防溺水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会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疫情防控

当下疫情防控工作仍不可松懈,请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每天做好孩子的体温测查,并及时完成日报工作。凡有发热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居家观察,如实上报给班级老师。如有离肥的,请在返园当日提交“端午节外出行程单”。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节注意事项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为了您和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又有意义的小长假,请您关注以下几点:

作息与饮食安全

放假期间,请您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坚持早睡早起(尽量做到中午让孩子午睡)。夏季是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流行性水痘、手足口病的高发季,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喝生水、不吃霉变过期食品,保证孩子有规律的饮食与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出行安全

假期如若出门,孩子必须由家长带领,选择正规部门的交通工具,遵守交通规则,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遵守公共秩序。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关注我们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5动态3D仿真翻页电子杂志
在线制作与发布平台
支持PDF一键上传转换、图片一键上传转换 
支持空白页自由排版,无需下载软件,在线创建精美作品 
支持添加链接、音视频、动画、事件、密码、表单、留言等 
支持自定义工具栏、外观、背景、logo等 
支持创建个性化书架/书橱、书房、主页,集中展示和阅读
网址:flbook.com.cn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