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导 参 阅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部刊物
2024年第4期
总第165期
目录
contents
4
6
8
9
11
12
14
15
16
18
20
21
23
25
高层声音
《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2024年能源工作“定调”
十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
税务总局明确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实施办法
煤炭前沿
国家能源集团发布国内首个工业设备诊断运维大模型
焦煤供应阶段性偏紧 市场有望继续上行
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矿区生态大数据
未来较长时期全球用煤仍将处于高位
热点关注
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 3亿吨储备量能否满足调峰需求?
去年中国产权市场交易总额达25.38万亿元
算力疯长,能源能否兜得住?
一季度南方五省区用电量同比增长10.5%
国企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应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录
contents
新一轮国企改革,有哪些发力点?
产业研究
多部门发文以旧换新 释放万亿级消费市场需求
国家发改委 : 当前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已经具备较好基础
潞安化工集团 : 从“井下挖煤”到“直播卖油”
全国规模最大构网型储能电站并网
观点集萃
把纪律刻印在党员干部心上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企业管理
安全责任书不是“挡箭牌”“免责单”
安全培训怎能“照猫画虎”“逢场作戏”?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
政策解读
一、文件起草背景及必要性 建成一定规模的煤炭储备产能,可在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恶劣天气多发、供需形势急剧变化等极端情形下“向上弹性生产”,快速释放储备产能,有效提升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煤炭产能储备可有效提升煤炭供应灵活性,保障煤电更好发挥支撑调节作用,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二、总体要求 统筹考虑产能储备煤矿建设实际,《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可调度产能储备。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是加强供给端管理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主要是提升煤炭供给弹性,《实施意见》提出的产能储备目标是一个产能的概念,产能储备仅为应对极端情形的一种储备措施,日常情况下并不启用。 三、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主要包括产能储备煤矿建设的工作规则、管理程序、配套支持政策等内容。 (一)产能储备煤矿建设的工作规则。一是明确了产能储备煤矿设计产能、常规产能和储备产能的定义。二是为规范产能储备煤矿建设,分别从规划、核准、建设、验收、生产等5个阶段确定了相关工作规则。三是明确提出安全建设生产相关要求。 (二)产能储备煤矿管理程序。按照企业提出申请、地方具体组织、国家统筹确定的原则,提出了产能储备煤矿的申报条件、申报流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程、启用机制以及中长期合同签订相关要求。 (三)配套支持政策。分别从产能置换、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及规划环评手续办理、新增产能指标等方面提出相关配套优惠支持政策,提高各产煤省区和煤炭企业建设产能储备煤矿的积极性。 四、组织实施 《实施意见》分别从加强组织协调、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等3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形成推动产能储备煤矿建设的工作合力,保障煤炭产能储备制度落实落地。一是加强组织协调。二是压实工作责任。三是强化监督管理。
——摘自《中国能源新闻》2024年4月1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2024年能源工作“定调”
能源生产总量达49.8亿吨标准煤左右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 《指导意见》明确了基本原则,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坚持积极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提出的“坚持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的基本原则,与2023年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把“坚持把能源保供稳价放在首位”的提法,有了明显的区别。 今年能源工作目标明确 《指导意见》提出了2024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是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9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持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8.3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47.1亿吨,原油产量2.09亿吨,天然气产量2324亿立方米。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 二是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消费稳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终端电力消费比重持续提高。 三是质量效率稳步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煤电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三改联动”持续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取得新进展。 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 《指导意见》在健全完善能源法律法规部分提出,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能源法,加快修订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接受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我国现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是以全额保障收购为核心机制,即国际上通行的固定上网电价机制(Feed- in Tariff,FIT),这对于推动我国风电光伏规模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风光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发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和补贴的退出,“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机制。 “可再生能源法修订的重点,应该是确立未来一段时间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制,明确消纳责任主体、考核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林卫斌说。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4月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十部门联合发文
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
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将对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境外机构投资者加大在华投资,更好支持境内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若干措施》聚焦境外机构业务特点和境内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提出优化管理服务、加大融资支持、加强交流合作、完善退出机制4方面16条具体措施,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加强配合、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共同做好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各项工作。 当前,科技型企业面临广阔发展机遇,对更大力度、更多层次、更宽渠道融资支持的诉求进一步上升。商务部财务司负责人表示,《若干措施》积极回应市场需求,既涉及境外机构“募投管退”各业务环节,也包括支持供需对接、畅通投资退出等政府管理服务。 加大融资支持方面。积极支持境外机构和其所投科技型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丰富科创资金来源。对于境外机构,在华发行债券尤其是人民币债券能帮助其补充资金来源、降低汇兑成本。 加强交流合作方面。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是境外机构与科技型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境外机构在相关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特长。《若干措施》支持境外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优质标的,促进投资高效对接。 完善退出机制方面。能不能顺利、高效实现投资退出,是境外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若干措施》重点内容。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围绕境外上市、并购重组等退出渠道,推出了一系列配套举措。
——摘自《人民网》2024年4月2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税务总局明确资源回收企业
“反向开票”实施办法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4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的具体措施和操作办法,为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全产业链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助力提升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 记者梳理发现,《公告》明确了实行“反向开票”的开受票方范围。开票方为资源回收企业,既包括单位,也包括个体工商户,实行“反向开票”必须具备从事相关回收行业的资质,同时还需要实际从事资源回收业务。受票方为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既包括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报废产品的自然人,也包括销售收购的报废产品的自然人。若自然人销售报废产品连续12个月“反向开票”累计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资源回收企业应引导持续从事报废产品出售业务的自然人依法办理经营主体登记,按照规定自行开具发票。 据了解,目前,从事社会化资源回收的前端自然人往往采用“不带票销售”方式将报废产品销售给资源回收企业,资源回收企业缺少“第一张票”,既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也难以获取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成本费用的凭据。实施“反向开票”后,资源回收企业可以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若开具专用发票,在“征扣税一致”原则下,实行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的资源回收企业,可以抵扣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税额,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畅通,其购进支出还可据此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若开具普通发票,也可作为资源回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从而解决成本税前列支堵点问题,使资源回收行业的税费政策运行更加顺畅。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为更好落实“反向开票”措施,《公告》在现有政策框架下,通过允许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适用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给目前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的资源回收企业一次增值税计税方法的选择权、做好与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衔接,明确对从事资源回收业务的经营主体给予支持。 与此同时,《公告》考虑了资源回收企业实行“反向开票”的便利性。对于资源回收企业而言:一是各类票种均可开具,二是商品编码单独设置,三是开票额度因需调整。对于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而言,此前按照规定,销售报废产品需要按次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并缴纳相应税费,实行“反向开票”后,《公告》明确资源回收企业应当按规定为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代办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事项,有效减轻了自然人的办税负担。 实行“反向开票”,通过税收政策的规范适用、执法标准的全国统一,更加有效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方面,实施“反向开票”后,由资源回收企业代其办理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缴纳,在减轻自然人办税负担的同时也降低了从事回收业务自然人的税收和经营风险;长期来看,前端收废环节的“阳光化”经营,将进一步助推销废、用废等后端环节“去风险”,从而促进整个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全产业链规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规范资源回收企业行为降低虚开发票风险。 为尽快释放政策效应、回应社会预期、满足资源回收企业开票需要,《公告》明确自4月29日起有“反向开票”意愿的回收企业,即可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资料,履行完规定的简单程序后,就可第一时间便捷实现“反向开票”。
——摘自《人民网》2024年4月2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国家能源集团
发布国内首个工业设备诊断运维大模型
日前,国家能源集团数智科技公司自主研发打造的国内首个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AI大模型正式上线,模型管理应用平台同步投入使用。 针对当前能源行业设备种类多、结构和机理复杂、运维难度大等问题,数智科技公司基于国家能源集团自建的人工智能底座,创新打造了国内首个可全面覆盖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 专用和通用设备的综合诊断运维大模型。该模 型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文本理解能力,相比目前行业内通用诊断模型,在样本覆盖面、泛化 能力、诊断准确率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该模型通过构建综合智能知识库,研发"培训智帮"功能,为用户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综合设备运维指导服务;基于模型搭建的管理应用平台,为运维人员提供了集故障定位展示、拆 装、培训于一体的三维可视化工具,助力企业实现设备智能化维修管理,实现提效降本。该模型创新采用"云端训练、边端应用、持续更新"模式。在云端,基于海量数据计算分析,对模型进行精准训练和优化;在边端,模型能够迅速适应不同设备和工作场景,为用户企业提供实时、精准的设备运维决策支持。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4月4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焦煤供应阶段性偏紧 市场有望继续上行
今年以来,持续走弱的焦煤市场,终于在4月中旬迎来了反转。4月15日开始,焦炭开启了两轮涨价200-220元,第三轮提涨4月25日启动,短时间落地应该也问题不大。期间焦煤价格快速反转,主焦煤上涨100-300元。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 一是,山西焦煤主产地煤矿前期有限产情况,安监形势依然较严,部分煤矿取消了夜班生产。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下降明显,整体供应略显偏紧。山西省累计原煤产量27161.7万吨,累计同比降幅18.9%,较1-2月同比降幅18.1%继续扩大,其中3月原煤产量水平为2020年以来同期最低月度水平。山西省炼焦原煤产量占比接近30%,焦煤资源受到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二是,煤矿销售出货较好,焦煤价格上涨。煤矿库存快速下降至正常水平略偏下,数据显示,上周样本煤矿焦煤库存周环比下降90万吨,而焦钢企业增加30万吨,中间贸易商环节拿货积极性高,分流货源,造成终端采购紧张,助力焦煤上涨。焦煤涨势加快,对冲了焦炭价格上涨,涨幅对应了焦炭4轮的涨价。焦企利润平均-126元,盈利状况并未见明显好转。 目前焦炭提涨两轮顺利落地。预计还有两轮左右的提涨,因原料煤涨幅较大,焦企亏损运营,焦企难以提高开工率。焦企出货良好,厂内库存较低,客户提货积极。 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煤焦钢黑色系市场全面反弹。一是国家政府层面议召开会议,督促专项债快速注入实体,带来良好预期,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良好,提振了市场信心。二是,全球范围内贵金属、能化产品价格普涨大幅上涨,带来大宗品供应紧张预期,而煤焦库存一直以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处于低位,个别企业焦煤库存不足5天,叠加焦煤供给弹性较小,市场一旦反弹,焦煤价格跟进的速度较快。同时焦煤期货盘面大力拉涨,也加大了对市场较好的预期。三是,煤炭减产特别是山西减产的溢出效应比较明显,且年内减产基本确定,带来采购情绪由放松变为紧张。 目前,钢铁消费端仍显吃力,除房地产表现较差外,基建工程还有待发力。今年一季度,中国小松挖掘机开工小时数累计201.3小时,同比下降9.2%。说明基建发力的强度还有待提高;铁水日产从220万吨恢复到226万吨左右,恢复力度仍显不足,但钢材价格涨势明显,加之钢材库存呈现下降态势,山西主产区煤矿减产,预计在节前补库节奏下,焦煤价格易涨难跌,优质主焦在2000元/吨以上运行。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4月2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 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据了解,此次方案提出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转型行动、绿色装备推广行动、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明确,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对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能效水平提升为重点,推动工业等各领域锅炉、电机、变压器、制冷供热空压机、换热器、泵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应用能效二级及以上节能设备。加大安全装备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安全应急监测预 警、消防系统与装备、安全应急智能化装备、个体防护装备等升级改造与配备。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指出,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此外,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4月1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
矿区生态大数据管控系统上线
日前,全国首个空天地一体化矿区生态大数据管控系统在京发布。该系统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航集团研发,主要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活动全周期监管。 空天地一体化矿区生态大数据管控系统利用华电煤业集团所属矿山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下开采数据、地表现状数据等基础数据,建立华电煤业生态数据库,为矿山地质生态状况分析、系统功能研发奠定数据基础。 目前,该系统涵盖了矿山数据管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矿山生态修复设计、效果评价等功能,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结合不同矿山区域特色,聚焦监测对象的异质性,实现了"矿山生态 问题能追溯、修复工程可管控、修复红利可衡量"的全周期监管。面向矿山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构建了项目级、区域级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生态等三个方面,实现"矿山---修复项目--修复个体"的成效综合评价。 该系统是煤航集团多年来深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矿山生态修复领域,不断沉淀技术和经验的结果。近年来,煤航集团依托大数据中心,积极打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设计、治理、监测综合服务产业链,先后研发了青海省木里矿区生 态整治项目工程监测系统平台等,荣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4月1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近3年来,全球煤炭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都在增加,价格则呈现剧烈波动的特点。预计2024年,全球煤炭产量、消费量和贸易量还会继续增加,但供需结构、流通格局等正在发生变化。”近日,谈到近几年国际煤市情况和今年会呈现哪些新特点时,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梁敦仕如是说。 2023年12月15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煤炭市场报告2023》。报告预测,2024年至2026年,世界煤炭产量、国际贸易量都将下降,煤炭需求也将出现下降趋势,但印度和东盟的煤炭需求增长将抵消欧盟和美国的需求下降。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4月10日报道,2024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煤价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梁敦仕预测,展望未来较长时期内,全球整体用煤水平仍可能维持基本平稳,继续处于高位。 梁敦仕认为,整体来看,国际煤市在未来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全球煤炭消费需求继续小幅增长趋势不变,但两极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需求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南亚、东南亚其他地区及发展中国家需求仍将增长。二是世界煤炭产量继续增长的趋势不变,但集中度提高,更加集中于主要产煤国。三是国际煤炭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趋势不变,但由于地缘政治、产需变化和贸易政策调整,全球煤炭流通格局将进一步深刻重塑。四是煤炭成本推动价格持续上升的趋势不变。2023年,国际煤价经过连续调整,已从由于疫情、俄乌冲突等突发因素叠加激起的过高价格上,逐渐回落到供需基本面日趋正常的水平。五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清洁能源转型的趋势不变,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策略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能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源安全的平衡,不同矿业企业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增加煤炭产能的方式不再是新建矿山,而是采取兼并收购方式。 国内方面,梁敦仕预测,2024年,随着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发展,国内煤炭消费需求将继续小幅增长。但新的一年国内煤炭产量和进口量增长的空间可能进一步收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内煤炭库存储备比较充裕,水电也可能恢复正常。整体来看,2024年国内煤炭供需仍将保持基本平衡,可能比2023年偏紧一些。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4月15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
3亿吨储备量能否满足调峰需求?
日前,煤炭产业迎来重磅新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增强煤炭供应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3亿吨储备产能可否满足需求? 此次《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确定3亿吨/年产能储备量,有哪些考量因素?能否满足煤炭调峰需求? 对此,牛克洪认为,3亿吨这个煤炭产能储备数值的确定,是基于近几年我国煤炭年生产量46亿吨左右基数提出的,3亿吨产能约占原煤年产总量的6%左右,即便到2030年使用3亿吨产能也可调控市场供求状态。同时,随着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将增大其市场能源供应量,而煤炭消费量的增速会随之缓慢下行甚至出现下降趋势,3亿吨煤炭产能储备作为调剂量,基本上可满足我国煤炭市场调峰的需求。 3亿吨煤炭储备产能如何确认和分布?《实施意见》明确,优先支持山西、蒙西、蒙东、陕北、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内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或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井工煤矿建设储备产能。 如何推进煤炭产能储备制度落实? 确保《实施意见》有效落实,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 落实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关键应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工作规则,包括编制产能储备煤矿建设规划、项目审核、办理各项建设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手续、做好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完善“平急转换”工作机制。二是明确管理程序,包括明确产能储备煤矿的申报条件、规范申报流程、确认工作程序,建立产能储备煤矿投产后的启用机制等。三是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包括给予产能储备煤矿产能置换政策优惠,优化调整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实施煤炭新增产能指标单列。四是制定保障措施,国家能源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全国煤炭产能储备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指导,研究解决产能储备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产能储备各项要求落实落地。 业内专家指出,煤矿产能储备制度可以视为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在市场供需循环不畅的情形下,通过政府手段撬动市场重回正常水平。储备制度作用的发挥需要坚持并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原则。
——摘自《中国煤炭工业》2024-04-23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去年中国产权市场交易总额达25.38万亿元
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2023年中国产权市场年度交易总额达到25.38万亿元,同比增长12.79%,交易规模稳定增长,再创历史新高。 近日,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中国产权协会)发布报告,对2023年产权市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研判和展望。上述情况是此份报告释放的信息。 根据报告,2023年,产权市场全年资产股权类业务成交额合计2.04万亿元,同比增长8.51%;完成包括金融不良资产交易和金融产品交易在内的金融资产类业务交易额达13.83万亿元;全年完成的自然资源类业务、环境权类业务以及阳光采购类业务的成交额分别达到9920.08亿元、416.93亿元、6.58万亿元,同比增长52.69%、212.7%、29.13%。 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2023年,数据要素类业务首次被纳入产权行业年度统计——全年行业共完成数据要素类业务13674宗、成交额107.62亿元。 近年来,产权市场在服务国资国企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明显。报告显示,2023年产权市场全年完成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项目4257宗,交易额4789.7亿元;完成知识(技术)产权交易34180宗,交易额2253.98亿元(含技术合同登记),有效发挥了市场在技术要素定价、交易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产权协会在报告中表示,展望未来,全行业将在夯实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效能的基础上加快向全要素、全资源市场升级转型;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功能优势,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摘自《人民网》2024年4月2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算力疯长,能源能否兜得住?
近年来,AI、大模型、区块链、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各行各业渗透,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但支撑其算力的能源,消耗也处于较大增量。新时代,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面对算力的急速增长,现有能源是否继续支撑得住?如何破解“算力的尽头是能源”难题?由算力引发的能源消耗、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正引发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算力究竟有多耗能? 《纽约客》杂志近日的一篇报道指出,“ChatGPT每天为响应用户的约2亿个请求,可能要消耗超过50万千瓦时的电力”。这相当于一个中国普通家庭100年的用电量。 算力带来的耗能可见一斑,主要是数据中心的IT设备、制冷设备、供配电系统和照明等其他设备带来的能源消耗。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1.5%至2%,大致 相当于整个英国的用电量”。 看向国内,近5年来,我国算力规模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6%。研究显示,2022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315EFlops,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2700亿千瓦时,约占我国耗电总量的3.13%,超过2座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算力处于高速增长中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指出,预计到2024年底,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将从2022年的1715台增至1875台。未来六年,新增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平均容量将达到现有规模的两倍以上。 华为《智能世界2030》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由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将在2020年的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基础上增长500倍。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根据《2022—2023年中国IDC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的预测,到2026年,我国所有数据中心所需年耗电量至少达到6000亿千瓦时,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我国用电量比重预计将从2016年的1.86%增长至6.06%。 可以看见,当前大模型呈现爆发式增长,多家机构陆续发布多模态大模型场景,如百度的“文心”大模型、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对垂直应用场景进行赋能。如果将所有垂直应用场景都考虑在内,“我国对算力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将会激增”。 绿色算力需要传统能源兜底 两年前,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依托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将东部的数据引导到西部进行计算、存储,同时《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制度相继下发,极大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面向未来,绿色算力是趋势、是方向,但在笃定走好绿色算力发展之路上必须要先立后破、步履坚实。 由数据可见,我国火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实现双增长,尤其是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大。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作贡献的基础上,与算力的爆炸式增长对比来看,能够为绿色算力赋能多少仍值得思考与研究。 一些国外专家学者如美国能源部前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认为,“可再生能源无法满足数据中心增长的电力需求”“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建造产能达到1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因此,在发展绿色算力、抢占数字经济高地上,应保持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注意力,发挥好煤炭、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摘自《中国煤炭工业》2024-04-15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一季度南方五省区用电量同比增长10.5%
今年一季度,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36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增速较2019年同期高5个百分点。 全社会用电量实现“开门红”,印证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五省区各地生产消费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拉动用电量快速增长。 分产业看,一季度五省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6%、9.4%、14.1%和10.4%。细分行业看,国民经济分类133个行业中,五省区有109个行业用电量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近半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速超10%。 一季度,南方五省区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4%,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对区域用电增长的贡献率由33.2%提升至42.5%,增幅接近一成。 一季度五省区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3.8%,增速高于高耗能行业7.7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行业用电量涨幅居前,增速分别为17.1%和15.4%。 一季度,广州、深圳、东莞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均呈两位数增长,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在广州,该产业用电量居前,增速达18.9%。用电数据见证五省区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随着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实施,一季度五省区消费类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推动第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可选消费类行业、升级消费类行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6.6%、14.2%。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从数字消费看,一季度五省区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30%。从绿色消费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三新”行业用电量增速超四成,其中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增速达57.5%。从健康消费看,卫生和社会工作用电量同比增长13.5%,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4.9%。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消费升级创造了需求,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和更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新型消费更加注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体验化等特点,消费升级可以引领产业升级。 一季度,南方五省区文旅消费市场持续高涨。其中,以零售、餐饮为代表的服务消费保持高位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分别增长23%、17%;与文娱旅游相关的新型消费加速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4月2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应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新思想、新科技、新材料运用等引发社会生产组织体制、经济管理机制、企业运行机制等生产关系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驱动力发生根本性转换,从而使社会经济整体生产力水平及生产组织效率水平出现根本性、不可逆转的提升,并在新的生产力起点上孕育出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高级化演进。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化机制的有机融合,实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综合创新,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挥新质生产力主体力量作用。 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由生产力推进的。影响生产力发展及其质量的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方式的进步。 二是思想解放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状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质量。 四是国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是组织与管理体制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的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是先进的社会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是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四是构建国际国内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需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五是党的二十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国资国企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国资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一是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微观保障。 三是以创新引领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
——摘自《现代国企研究》杂志2024年04月19号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有哪些发力点?
2024年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地方国企整合重组将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趋势更为明显,在产业加快升级、梯度发展中塑造独特的新质生产力。 打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堵点断点。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按照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等“四新”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平均年龄35岁左右。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一国企改革关键年,向“新”而行,央企如何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当务之急。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中央企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 在改革穿透基层上狠下功夫。扎实推动国企改革,让改革穿透到基层十分关键。在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要在改革穿透基层上狠下功夫,持续深化“双百行动”“科改行动”等专项工程,结合新一轮改革任务的特点,准确把握各方面改革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督办,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国企改革关键年,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成为新要求。借力资本市场,在提升内在价值的同时实现市值的同步提升,成为国资央企改革加速破局新方向。
——摘自《中国发展网》2024年4月8号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多部门发文以旧换新 释放万亿级消费市场需求
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4月12日对外发布,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优化家居市场环境等22条措施举措,将撬动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为推动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换代,我国部署了“1+N”政策体系。“1”是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N”就是各领域的具体实施方案,由商务部牵头制定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就是其中之一。 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与地方政府联动,安排资金支持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汽车置换更新。 推动家电以旧换新——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出台惠民举措,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加大多元化主体培育力度,强化家电标准引领与支撑,推动全面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发展二手商品流通。 推动家装厨卫“焕新”——加大惠民支持力度,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培育 家居新增长点,优化家居市场环境。 眼下,不少地方和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启动,首日销售额破4500万元,补贴商品增至16类;宁夏推出报废(回收)补贴、旧车折价、新车补贴等政策组合方式,开展汽车进商场、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苏宁、国美、京东纷纷联合品牌企业上线以旧换新补贴专场和换新服务……
——摘自《光明日报》 2024年4月13日 01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国家发改委 :
当前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已经具备较好基础
今年以来,低空经济热度不减。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就低空经济当前发展态势作出解读时表示,当前我国发展低空经济已经具备较好基础。 一方面,有关部门围绕飞行活动审批程序优化、空域分类划设、无人机实名制登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近几年各地加强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登记的通用机场达449个、飞行服务站32个,因地制宜探索拓展低空经济发展场景,前不久“深圳—珠海”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跨越海湾完成城际飞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都将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金贤东表示,低空经济具有服务领域广、产业链条长、业态多元等特点,是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积极稳妥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前景光明。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规则制度体系、培育市场业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坚持稳中求进,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技术创新为驱动、空域开放为保障,推动形成场景丰富多元、供给智慧高效、监管安全规范的低空经济健康发展良好局面。
——摘自《光明网》2024年4月1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潞安化工集团 : 从“井下挖煤”到“直播卖油”
近年来,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潞安化工集团太行润滑科技公司抢抓发展机遇早早“触网”,通过“直播+”不断打开销售渠道,带动产业切入发展的“快车道”。 与其他直播带货形式不同的是,太行润滑科技公司将直播间搭建在工厂车间里,通过直播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互动,有效提高产品销量。目前,公司直播团队已形成主播、运营、客服、物流等为一体的工作体系,2023年完成销售额290万元。 “利用抖音直播对新兴企业直播流量的扶持政策,在集团公司品牌效应的影响下,直播间粉丝由最初的几千人,增加到现在的8.8万人。”太行润滑科技公司党群工作部杨凯介绍说。 据了解,太行润滑科技公司直播间主要产品是太行全合成机油,针对不同车主定制整套产品体系,能覆盖市面上95%以上的车型。在工厂通过线上带货直面消费者,从工厂直接供货并配送到消费者手上,不仅从源头上保质保量,还让消费者以最实惠的价格,享受最直接的售后服务。 目前,太行润滑科技公司直播间每天可以达到3000到6000人次的浏览量,直播时长约6到7小时。
——摘自《中国煤炭网》2024年4月1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全国规模最大构网型储能电站并网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宁东复合光伏基地项目配套储能二期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成功并网,这是国内建成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构网型储能电站。 该储能电站为全国首批1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项目之一,规划总容量为200兆瓦/400兆瓦时,与国能宁东200万千瓦复合光伏基地项目配套建设而成。电站分两期建设,一期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按照跟网型设计建设,于2023年6月全容量投运。二期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按照构网型设计建设,可以通过增加过流能力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提供系统虚拟容量与短路容量,实现对电网的同步电压支撑,抑制系统暂态过电压、改善阻抗特性,有效提高电网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并为下一步减少或替代调相机等设备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并网的二期储能项目实现了构网型技术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首次应用,开辟了构网型技术在提升特高压直流送端新能源电力系统短路容量、改善系统转动惯量的全新应用场景,对提升宁东电网、国能宁东200万千瓦复合光伏基地新能源消纳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摘自《中国煤炭网》 2024年4月0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把纪律刻印在党员干部心上
为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对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出部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展党的纪律教育,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需要,是深化标本兼治、坚持挺纪在前、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各级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纪律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以严实作风抓好纪律教育,把纪律规矩牢牢刻印在全体党员干部心上。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用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用纪律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强调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执行党的纪律不能有任何含糊,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做到遵守纪律无条件、执行纪律无例外。执行纪律从“宽松软”向“严紧硬”的转变,重塑了一个政党在人民眼里的新形象,标定百年大党在人民心中的新高度。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开展纪律教育,就是要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的必修课,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首位,把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向党员干部广而告之,做到挺纪在前、抓早抓小。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用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亮明纪律的红线底线,从而让广大党员干部“见不贤而内自省”,明晰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守住公与私的“警戒线”、是与非的“高压线”、情与纪的“分界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自觉尊崇纪律、敬畏纪律、维护纪律、严守纪律。
——摘自《浙江日报》2024年04月23日第7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已经渐趋成熟,但仍面临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不够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传统产业系统转型升级未完成等突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变量。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形成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科技创新归根到底在于拥有一流的战略创新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赢得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优势和主导权的战略资源。 发挥制度优势,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质态,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变革调整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传统思维习惯和生产发展方式,推进制度创新,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基石。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扭住产业现代化这个关键,进一步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18日第5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企业管理
安全责任书不是“挡箭牌”“免责单”
许多单位都会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来督促相关人员履职尽责,但也有一些单位把“签了”等同于“管了”,签完责任书后忽略事前管理、事中监督,以签责任书的形式代替监督环节,出了问题把责任书当“挡箭牌”,把责任书当成了“免责单”。 这些责任书,既有上级下发的,也有本级发的,不仅种类繁多且范围很广,内容涉及任务指标、安全管理等方面,会占用不少精力。一线员工对此颇有微词,但敢怒不敢言。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是签订责任书,没有其他“动作”,效果有限,甚至会适得其反。员工及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签订责任书只是摆样子、走过场,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在生产中放松警惕、降低标准,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责任挺在前,企业更安全。杜绝责任书泛滥,首先要真干事、干实事,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履职尽责不做“甩锅能手”,更不能用签责任书代替工作落实。责任书内容要依岗而定、因位而宜,做到工作岗位、岗位责任、岗位风险“三清楚”,做到人岗一致、人责相符。其次要能担当、敢担责,把心思用在主动作为、解决问题上,倡导员工严格落实操作规程,做到专心细心,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一起、人员凝聚到一块。再其次,要建体系、重监督,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权责体系,明晰各层级的权利和责任,做实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等工作,压实责任,强化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4-04-0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企业管理
风险管控决不能“一劳永逸”
矿山安全现场监控是干什么用的?当然是用于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和隐患,及时作出判断,及时进行处置,从而保障矿山安全的。 这样明确的目的,在一些企业却落空了。前不久,笔者跟随矿山安全监管人员到一家金属矿山企业检查,走进该企业的中控室,看到各项监控办法、值班制度上墙,两个工作人员端坐在岗,看上去规规矩矩。然而,检查人员提出调看相关监控视频,查看现场监控报警参数,在岗的两人却面面相觑、支支吾吾,盲目点击鼠标,但就是不知道怎么使用系统。直到几分钟后,另一个工作人员匆匆赶来,才按照检查人员的要求成功操作系统。检查人员发现该系统近一个月内居然没有出现一起风险预警、发现一个问题,连当场发现的隐患,监控系统也没有报警。“这样的系统,有什么用?就是摆设!”检查人员质问企业负责人。 布设的现场监控系统,本是对风险的动态管控,却搞成了静态,一成不变,成了“睁眼瞎”;本是为了防范风险和隐患,却主要用来应付明查暗访;本是人随“现场”而动,却成了“现场”随人而定。对风险管控做手脚,搞“一劳永逸”,深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只顾生产,把安全抛之脑后;另一方面,暴露出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开展风险管控的条件和能力,只能应付了事。无论是哪种原因,结果都是非常危险的。 众所周知,加强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的监测监控、动态预警,是化解风险、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必须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相应系统和制度,让其真正发挥作用。杜绝和防范风险管控“一劳永逸”的现象,必须首先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出发,让企业“搞真的”、动态管控风险;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的检查推动、指导帮扶,必要时通过执法强力督促,切实筑牢企业安全防线。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4-03-21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郄自成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任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