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领导参阅2023年第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03-30
454

领 导 参 阅

2023年第3期
总第152期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 部 刊 物

目    录

contents

高层声音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两会观察
带薪年休假不能总是纸面福利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谈两会后重点工作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释放哪些信号
加快换电模式推广,促进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解析2023年中国经济关键数据
推进中国光伏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国企改革
2023年国资国企改革,稳增长、优布局、强创新
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推进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完善国企公司治理体系
国企员工持股
煤炭前沿
矿山安全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印发
中长期合同全力保供,煤炭价格或将重心下移
    

  4
  5
  6
  8
10
11
13
14
15
16
18
20
22
23
    

目    录

contents

重新审视煤炭价值,发展安全高效产能
产业研究
2027年太阳能将成为最大发电能源
工信部加快6G技术研发,多家上市公司已布局关键技术
强化关键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当务之急
热点关注
ChatGPT,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临
煤炭消费占比微升并非开倒车
基层治理“伪创新”为何层出不穷
观点集萃
国企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意蕴和实现进路
扎实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四个着力点
管理纵横
元宇宙思维的领导学价值
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融资路径分析

25
27
29
31
32
33
34
36
37
38
40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整体框架: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摘自《全国总工会》公众号2023年03月0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带薪年休假不能总是纸面福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强制实施带薪年休假相关政策,避免长时间劳作给职工身心带来不利影响,让职工享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发热议。提及带薪年休假,总是让人既爱又恨。近年来,随着带薪年休假制度深入人心,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的情况已有改善,但必须承认的是,部分企业的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多年来,年休假似乎还是一纸空文。  为什么带薪年休假制度久久难以彻底落实?原因多种多样。对于部分企业,员工休假势必会带来岗位人员空缺以及用工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运转,也就难免缺乏落实的主动性;同时一些劳动者怕影响就业岗位、工资收入、职级晋升等,不敢提、不愿休;还有的劳动者休假仍要加班,导致“休假比不休还累”。在现实困境面前,带薪年休假制度只能一再被搁置。  不可否认,企业有巨大的人力成本压力,但这不是规避带薪年休假的理由。落实这一法定制度,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监管部门的职责。实行强制带薪休假,无疑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约束。此外,正如委员所建议的,应当适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标准,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倒逼企业重视职工带薪年休假权益;另一方面,还要为职工维权提供帮助。退一步说,即便职工本人同意不休假,企业也应按照规定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带薪年休假是重要一环;让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年休假,不应该总是一道难以迈过的坎。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3月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谈两会后重点工作
      金壮龙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促进重点行业增长。我国工业行业中有一部分行业规模比较大,占GDP比重在1%以上的如电子、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对稳增长十分重要,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稳住重点行业。       第二,加大投资。我国 “十四五”规划已经部署了很多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实施好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推进产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       第三,扩大消费。要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继续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动制造业 “三品”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在高端化方面,一手抓基础支撑,一手抓高端装备引领,也就是说一个“顶天”,一个“立地”。其中,重点实施好两大工程:一是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二是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要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       在智能化方面,实施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打造一批智慧供应链。       在绿色化方面,总体上是 “1+4”。 “1”即总方案,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4”即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都制定了碳达峰方案。 “建、用、研”并举 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建”就是多建基站。 “用”就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是扩大5G应用。要实施 “5G+”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 “十四五”期间建1万个以上的5G工厂。 “研”就是加快6G研发。
——摘自《中国工业报》20230307期 A4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释放哪些信号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了13项措施,涉及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集中力量办大事
       按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键”,不仅需要一线科研人员“干得好”,更需要制度体系“撑得住”。方案建议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将现有的一些职责和下属机构分别划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理顺功能,健康发展
       13项改革措施中,与金融监管直接相关的有6项,包括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国证监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以及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
       有学者认为,此番调整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将形成“一行一总局一会一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的架构。说明中对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表述提到了强化5种“监管”,即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提高金融促发展动力的同时,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是改革,也是大考
       此次改革释放了积极有力的发展信号,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也是一场大考。
       方案建议的“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精减”,引起多方关注。
       说明中透露,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
       薛澜表示,这将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强化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能力,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凝聚全国力量在特定科技创新领域集中攻关。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3.03.09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加快换电模式推广
促进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但“补电难”的短板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冯兴亚建议,加快全国换电模式推广的整体布局,研究出台各类对换电模式支持的扶持政策,扶持奖励汽车企业推出换电车型、加大车电分离政策鼓励,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或行业协会加速统一电池标准,在电池规格与换电站标准上统一先行先试,推动汽车电池全面标准化快速落地。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3月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解析2023年中国经济关键数据
李晓喻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用一系列数字勾勒出今年中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增速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2022年中国经济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最终GDP同比增长3%。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考虑到中国实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仍有较大空间,且2022年基数较低,如果不出现“黑天鹅”事件,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超5%“没有问题”。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比去年“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有所上调;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与去年目标持平。据官方数据,十年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2022年在全球通胀达40多年来新高背景下,中国依然保持了价格稳定,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
  ——赤字率拟按3%安排
  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中国赤字率拟按3%安排。这一数字较去年“2.8%左右”的目标有所上调,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具体体现。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人民币
  2022年中国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3.65万亿元。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这一数字将继续上升,达3.8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摘自《中国新闻网 》2023年03月05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两会观察

推进中国光伏产业良性发展
大力发展抽水蓄能
  刘汉元今年计划提交的议案中,关于“推进中国光伏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等内容备受关注。
  刘汉元介绍,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规模、成本、市场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制造、中国资本、中国技术成为推动和引领全人类能源转型的第一主角。
  “过去十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0.3元/KWh以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到0.25元/KWh以下,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如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仅需西部国土面积的1%至2%发展可再生能源,即可满足双碳目标下我国未来一次能源消费的大部分。”刘汉元说。
  针对抽水蓄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刘汉元表示,当前,不稳定性制约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其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储能成本在0.21元/KWh至0.25元/KWh,相较其他技术成本最低。离河抽水蓄能又是未来发展抽水蓄能的最主要方向。
  刘汉元表示,用5年至10年时间率先构建起我国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和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储能系统,有力支撑我国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助力能源转型,同时拉动水泥、钢材、电气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离河抽水蓄能电站还能起到类似湿地公园的效果,可调节水库周围的大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3月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2023年国资国企改革
稳增长、优布局、强创新
  2023年,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要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统筹稳增长、抓改革、强创新、促发展、防风险等多重监管目标,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增大国资国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分量。
       第一,着力抓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二是深化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三是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四是着力增强国有资产监管效能。五是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二,着力推动提质增效稳增长,加大国企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突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二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着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四是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22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着重于强链、补链、延链,完善国有资本产业布局。促进国有资本投向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关乎国计民生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由国有资本立项攻关,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强产业链全链条企业深度合作。
       第二,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优化国有资本区域布局。以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产业园、重点企业为抓手,扶持其成长并带动辐射周边区域,重点投入、集中投入、以点带面。
       第三,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国有资本创新绩效。将研发资金重点投向5C、人工智能、量子研究、网络安全、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海洋、核工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重要研发环节。
       第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国有资本海外布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主线条,共建产业发展联盟、产业研发联合实验室,建设境外高质量产业园区。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26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推进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完善国企公司治理体系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现代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机统一起来,着力推进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企业之治”迈向更高境界。
       几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客观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与推动国企改革相关的主体对于改革认识不一致、缺乏改革动力等方面。
       法人治理结构尚待厘清。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对国企权责利关系的重新配置,是国企的制度创新和管理革命。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各方面改革发展取得较好进展,但企业法人治理仍存在出资人监管方式未根本转变、董事会未发挥有效作用、监督体系有待健全、国企党组织法定地位不明确等问题。
       经营机制没有有效激活。一方面,国企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根本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份制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与经营机制不活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薪酬能高不能低的问题依然存在,锐意改革的文化氛围还未形成或不够浓厚。
       激励和约束机制还不完善。国企薪酬激励政策自主性不够,薪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导致国企工资水平与市场水平脱节,造成企业关键、重要岗位上的人才流失严重。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很大程度依靠经验考核,导致员工薪酬核定、薪酬调整、职位晋升等方面随意性较大,难以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
      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尚未根除。因代理人与委托人具有不同的利益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目标,加上信息不对称,部分国企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特别是企业“一把手”未得到有效监督,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还制约了国企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公平。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22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加快完善国企公司治理体系
       国企公司治理机制建设是一项事关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工程,要始终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国企实现体制融合、机制融合、标准融合和监督融合,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
       第一,体制融合,治理主体权责透明。要以有效制衡为核心,明确党组织在法人治理机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管理体制,准确行使对发展战略、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等否决权、建议权和监督权。有效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主体作用、经理层的决策执行作用,清晰界定职责功能,探索落实董事会用人权、分配权、财务权、投资权、经营权、规划权等,在有效权力范围内扩大经理层经营自主权。
       第二,机制融合,推动治理协调运转。要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坚持依法治理,清晰界定党委、董事会、总经理的权责边界和主要工作内容,分别制定党委前置决策清单、国有股东授权清单、董事会决策事项清单、经理层经营权限清单等权责清单。完善治理主体会议机制,强化治理主体之间沟通联络,形成治理主体密切配合、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风险可控的工作机制。
       第三,标准融合,充分向下授权赋能。要以授权赋能为途径,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系,实施差异化授权机制,科学合理、因企而异精准授权。突出由直接管理向治理管控转变,常态化开展权力运行有效性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决策执行效率 。
       第四,监督融合,有效保护创新活力。要围绕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等,构建全面覆盖、分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加强事前规范指导、事中跟踪监控、事后考评问责,开展各级各类企业运行数据收集统计、数据共享、分析研究和监督评价等工作,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既要对积极改革创新实践者纠错容错,又要对探索改革创新失误严管厚爱,保护企业创新活力。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23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国企员工持股
       最近40年以来,国企员工持股这个事儿,可以说是非常曲折,几经轮回,中途走过许多弯路,经过了数次中断,一直到 2013年才又重新被提起。
       可以讲,国家确定的深化国企改革的数十项任务中,员工持股被视为其中最具挑战性的硬骨头之一。
       艰难原因在于,员工持股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方式,而国企是“体制内”,动辄参公管理,有事没事儿讨论下“国有资产流失”...貌似在“属性”上存在天然的“对立”。这俩放一起,犹如虎狼之药,要么药到病除,要么一堆麻烦。
       看起来简单的员工持股,其实一堆问题,他是一个系统,哪一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捅娄子。
       关于国企员工持股,几点理解和建议。
       一、工具无罪
       员工持股:本质是一个中长期激励的工具,恰当的利用,是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二、抓住重点激励人群
       员工持股,绝对不能搞成全员福利,必须是抓重点,围绕核心人员进行,比如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核心的业务员工等等
       三、增量分享
       员工持股,要玩增量,不要分既有的国企存量的蛋糕。
       国企存量的蛋糕就是国有资产,这个里面你拿一分钱,都是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没说的。但是,你可以拿增量的一部分,这个就合情合理了。
       所以,对于很多国企的管理层想搞持股,可以玩期权激励,比如管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理层和公司签订期权激励的合约,管理层把业绩做到什么样,公司给我什么样的激励。比如,公司平时的净利润1个亿,管理层和公司签订的期权合约,是连续三年每年达到净利润1.8个亿,业绩完成之后,公司约定管理层可以以1元一股的价格,购买公司多少股的股票。这个就是分的增量。
       四、精心雕琢核心环节
       股权的转让、买卖、锁定、收益等等环节:一定要提前讨论充分再做员工持股。在这个过程里,企业一定要聘请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咨询专家,做为顾问,不要再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这样你能少犯很多错误,节约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最重要的是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五、不要“硬上”
       没有上市计划的地方国企、或者盈利能力比较普通的国企,就不要考虑员工持股了。这个时候,员工拿你的股份,就是鸡肋,花钱买了,没收益,员工意见会很大;你企业卖给他那点股份,换回的现金,也干不了啥,都没意思。
                 ——摘自《国资国企研究》2023-03-01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矿山安全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印发
       最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矿山安全标准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标准管理、标准制定以及标准的实施、监督和奖励进行了规定。
       《办法》明确,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职责统一领导矿山安全标准工作。政策法规和科技装备司负责统筹协调矿山安全标准具体工作。局机关各司具体负责本司职责相关的矿山安全标准工作。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依法建立矿山安全标准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协助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开展矿山安全标准工作。
       政策法规和科技装备司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开展矿山安全标准计划项目征集工作,按年度工作安排或者视矿山安全监管监察工作需要下达矿山安全标准制修订计划。局机关各司、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各省级局、地方矿山安全监管部门以及矿山安全领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均可提出矿山安全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立项申请。
       《办法》要求,矿山安全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矿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将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核准及事中事后监管监察执法的重要依据。政策法规和科技装备司定期组织技术委员会对矿山安全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抽检和评估。
       《办法》由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第6078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中长期合同全力保供,煤炭价格或将重心下移
       2023年在地缘冲突、气候变化、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全球能源市场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我国国内,一揽子稳经济措施持续发力,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稳步复苏。随着煤炭产能的不断释放,煤炭产量或将再度提高,煤炭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或将得到彻底缓解,煤炭价格重心亦有望下移。
       煤炭进口关税恢复 全球煤炭需求保持强劲
       据财政部消息,自2023年4月1日起,我国将恢复实施煤炭最惠国税率3%-6%不等。税率恢复煤炭成本增加,或将对进口量产生一定影响。受春节长假影响,当前国内终端用煤和用电需求有所减弱,抑制终端对进口动力煤的采购需求,而随着国内煤炭产量增加,长协合同覆盖范围扩大,煤炭进口市场或将保持相对平稳,但具体情况还要视国内外价差而定。
       中长期合同全力保电煤 煤炭价格或将重心下移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2年10月31日印发《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工作方案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要求,电煤在长期合同供应方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在产的煤炭生产企业;而需求方范围缩小至发电和供暖用煤企业,在2022年中长协中受到支持的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在2023年均不再享受中长协煤炭供应。同时中长期合同基准价格自2022年的700元/吨下调至675元/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前不久召开的年度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部署会议上再次强调,将对2月8日前未实现100%签约全覆盖影响能源安全保供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2023年煤电企业普遍加大了长协煤的采购力度。随着国内煤炭产量的增加,长协煤兑现率会明显提升,煤电企业市场煤采购量将进一步减少,发电成本有望下降。冶金、建材、化工等非电企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业煤炭需求对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将提升。
       综合来看,2023年疫情的扰动逐渐褪去,在经济刺激和市场信心恢复的背景下,煤炭市场将呈现供需两增的态势,且供应端的增量可能会大于需求,动力煤市场供需面将向适度宽松转化。若不发生“黑天鹅”事件及重大外部冲击,煤炭价格或将维持区间震荡,并重心下移。
——摘自《煤炭视界》2023-03-02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重新审视煤炭价值,发展安全高效产能
       一、重视煤炭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中长期煤炭供需形势的研判,把握中长期煤炭资源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煤炭资源开发节奏,完善煤炭市场长效机制,维护市场供需平衡,提高煤炭供应质量和效率。
       二是发挥好煤炭资源优势,加强能源系统一体化整合,坚决消除自行建设、重复建设、标准各异、数据难以共享的弊端;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好煤炭资源的优势。
       三是建立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部际协调机制,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技术研发、市场准入、投资管理、节能环保等多方面,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推动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新能源发电与煤电的供电组合。鼓励煤企布局新能源发电,如风电项目和光伏项目融合开发,包括露天煤矿、采煤沉陷区建风电厂、采煤塌陷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等绿电项目。
       二、对先进产能建设给予更大政策支持
       除了积极谋求转型,煤炭企业依然要苦练内功。
       一是完善安全高效煤矿税收优惠政策,对安全高效煤矿实施税费减免、贷款和项目优选等优惠政策,鼓励安全高效煤矿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将安全高效煤矿置于先进产能核增的优先位置,对特级安全高效煤矿生产能力核增时,适当提高所需产能置换指标折算比例。
       三是支持鼓励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推广应用绿色智能开采技术,积极鼓励小煤矿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建设,提高安全高效煤矿达标率。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四是加大对安全高效煤矿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力度。
——摘自【中国煤炭报】 2023 年/3 月/7 日/第 004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2027年太阳能将成为最大发电能源
       10多年前,在国际能源竞赛中,太阳能还处于下风。当时,在所有主要发电能源中,太阳能电力所占份额最小,不到1%。现在,这一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际能源署预测,2024年,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将超过水力发电量。2026 年,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将超过燃气发电量。2027 年,太阳能将超过煤炭,成为全球发电能源结构中份额最大的能源。
       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到中国的安徽省,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一直处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前沿,并冲击旧的能源秩序。
       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预计未来5年,太阳能发电设施每年的安装量都会创下新纪录。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Heymi Bahar)说,“5年后,太阳能发电将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60%。”
       近年来,快速下降的成本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数据显示,未来5年,各国计划新建发电容量的60%都是太阳能光伏发电。
       为填补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留下的缺口,并避免过于依赖从一个国家进口能源,欧盟制定了激进的可再生能源计划,以达到在2027年前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化石能源依赖的目标。
       能源安全不仅推动了太阳能在欧洲的发展,在美国,太阳能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美国政府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将在未来10年为清洁能源行业补贴3690亿美元。
       然而太阳能发电产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世界各地的太阳能电力开发商来说,取得准入许可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这会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造成瓶颈并推高成本。同时,贸易冲突也使太阳能产业的发展面临风险。
       尽管如此,分析人士仍持乐观态度。“我们的预期是太阳能产业将继续扩张,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趋势。”爱德华•佐科说。
——摘自(《金融时报》2月2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工信部加快6G技术研发
多家上市公司已布局关键技术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保持5G发展势头,加快6G研发。记者注意到,不仅是三大运营商,还有中兴通讯、通宇通讯、信科移动等通信行业企业已经宣布进行6G相关技术的预研和储备。资本市场上,6G概念板块备受关注,表现不错。其中,3月2日,6G概念指数上涨5.61%。
       该如何理解6G?民生证券表示,6G相较于此前技术体系,最深刻的变革在于网络架构从传统的地面接入,向空天地海全方位多维度接入的转变。6G具有支持多种异构网络智能互联融合的能力,满足复杂多样的场景需求。
       “6G有很多关键技术,目前全行业都在进行探索研究。”通宇通讯副总经理、董秘马岩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6G核心解决方案在射频端,比如新型双工以及超大规模天线等增强型无线空口技术等。
       信科移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高度重视6G相关研究及技术储备,承担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多项6G课题,通过工信部IMT-2030(6G)推进组多项6G关键网络技术验证,并完成相关概念样机测试。其中,星地融合是其面向6G布局的关键技术方向之一。
       根据同花顺的6G概念板块显示,超20只成分股位列其中。从去年业绩预告来看,通宇通讯、意华股份净利润同比预增;盛路通信、三维通信实现扭亏为盈。
       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 Research Future预计,2040年全球6G市场规模超过3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449亿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将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达到58.1%。该机构认为,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6G市场之一,也将成为6G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摘自《广州日报》2023年3月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强化关键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当务之急
许勇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2023年工作重点是“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一、 加强勘查开发推动关键矿产增储上产
       矿产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矿产资源的供给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同时又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可以保证资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的能力。
       二、推进科技创新 夯实资源保障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讲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更需要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
       三、聚焦国际合作优化资源全球布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
       四、调整产业政策 激活矿业活力
       产业政策对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产业政策对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随着我国政坛完成换届交替,组成“新阵容”,推进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国内勘探的开发和增储上产,也拉开了序幕。
——摘自《中国黄金报》2023-03-21 001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ChatGPT,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临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发布了ChatGPT,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人工智能热潮。
       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即聊天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它通过与人类做文字对话的方式,“与人进行实时对话,即时回答问题;可以做到理解上下文,实现连续对话;可以撰写和修改计算机代码;编写文案、脚本、大纲、策划;快速生成新闻报道、创作诗歌”等,提供相应的文字回答,且回答的内容“形式上合理”。
       ChatGPT经历漫长的多类技术路线演化,现已逐步成熟与完善,对互联网行业业态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微软作为OpenAI的最大投资方,将ChatGPT整合自己的产品包括我们所熟知的office办公软件中。华为、百度、阿里等巨头在内的全球领先企业都纷纷参与其中,ChatGPT技术路线已经成为整个AI领域的竞争焦点。
——摘自《学习时报》2023年03月01日A6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煤炭消费占比微升并非开倒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但近一段时间,煤炭消费占比短暂提升,是意味着在“双碳”目标的道路上“开倒车”吗?如何客观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短期煤炭消费占比提升受到多重客观因素影响。其一,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能源局势动荡,能源价格飙升。其二,保障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的基本前提。另外,能源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到先立后破。其三,新能源快速替代煤电带来的系统成本提升问题也常常被忽略。
       煤炭消费占比短暂提升,并不会改变我国长期能源结构优化的趋势。小的波动不改大的方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路途中的挑战不会少,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3月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基层治理“伪创新”为何层出不穷
       基层治理创新是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绩效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机制,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为创新而创新”的“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基层治理的生态。
       1.“创新”泛滥:基层治理实践中的不良现象。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是提升基层治理绩效的重要机制,然而承担具体事务的工作人员对上级要求的创新都比较抵触,如果没有创新,就只能通过“写”的方式体现创新。基层各级政府、各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制造亮点,以吸引上级领导的注意力,形成“创新”在基层泛滥的现象。
       2.注意力转变的逻辑起点:过程管理取代结果管理。为何现在各领导都需要“亮点”,而过去不需要呢?这与内治理方式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有很大关系。各部门为竞争上级领导的注意力要靠“亮点”,恨不得所有的工作都是“亮点”,要有“亮点”工作就必须得有创新。
       3.注意力内卷:注意力的三维变化领导需要治理实践有“亮点”,下级工作就要有创新。领导的注意力分配到哪些工作上,哪些工作就成为重点工作,再加上前任领导关注的创新领域、创新方法未必符合现任领导的偏好,最终诱发的结果就是领导注意力的转变并末导致治理绩效的提升,反而导致许多工作并未做实,领导注意力出现内卷。
           4.基层治理“伪创新”产生:有限的治理资源与注意力转变的张力。基层工作人员存在“分工不分家”的特点,由于每一项工作都有了创新的需求,都要顶格处理并对标完成,这无疑成倍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创新治理的政治色彩加强。这无疑进一步消耗了基层有限的人力资源。再加上很多工作带有了“一票否决”的性质,当项目过多时,有限的治理资源就难以支撑,出事的概率就会升高。这样一来,就只能通过搞好形式,将形式主义做到极致实现“创新”。投入不多、难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度不大、社会显示度高的“伪创新”自然就不可避免。
——摘自《改革内参》2023年第7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国企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意蕴和实现进路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除具有党的领导力基本内涵外,还表现出政治能力、系统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特征。强化政治领导力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组织全面提升政治领导力,使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初步显现。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组织强化政治领导力,要坚持政治统领性、思想引领性、组织推动性、发展协同性、自我革命性、公共服务性,运用系统性思维强化政治领导力,不断探索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政治领导力实践模式。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第24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扎实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四个着力点
       1.把握根本点,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前提,在于坚守方向性、注重继承性、彰显时代性。 
       2.聚焦敏感点,抓准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领域和内容。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素,在于占领关键地、紧盯关键事,加强对重点领域、敏感内容的引导和监管。
       3.突出新兴点,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全面创新。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之举,在于顺应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和人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以新应变,变中求新,以全方位创新深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达到更高水平。
       4.夯实基础点,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保障。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支撑,在于切实加大人力、技术、制度等方面的资源投入和整合力度,夯实综合性服务保障,使其具有最坚实的组织力和执行力。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第24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元宇宙思维的领导学价值
祝杨军
       元宇宙是对数字技术所驱动和连接的信息空间的一种新的概括性描述,实际上是一个会根据技术发展而不断增减内涵的开放性的集合概念。它的影响同样发生在领导学领域。
        一、沉浸思维的领导学价值
       元宇宙是通过VR、AR、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出来的,是与现实世界平行却又紧密联系且高度互补的虚拟世界,其首要特征是沉浸性。沉浸思维本质上是通过幻觉增强人的感官体验,极端情形下可能会使人丧失自主性。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不自觉地运用沉浸思维又被困于其中的状况十分常见。领导者的沉浸思维可分为三种情形,即无沉浸思维、部分沉浸思维和深度沉浸思维。
       这三种沉浸思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问题。
       领导者应该超越沉浸思维。超越就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又高于现实的行为,即领导者必须深刻认清领导情境的现实状况,发现盲区,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利用“增强现实”工具消除盲区,从而弥补自身能力和经验的不足。
       二、叠加思维的领导学价值
       叠加思维是实用主义思维(有效即真理)和整合思维的有机统一。领导者应正确理解叠加思维,在保持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扩展思维空间,整合、运用各方资源以实现领导目标,但同时要警惕外部反思。
       叠加思维的领导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领导风格、领导方法等方面。每个领导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来源于具体领导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及其方法论反思。
       三、分身思维的领导学价值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元宇宙中,分身思维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或观念世界的分离,确切地说,是一种混淆形式的分离,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的情境中分不清本身与分身。对于领导者而言,此时此刻拥有职位权力的个体存在可以比作原初现实自我,以此时此刻拥有职位权力的个体为基础而形成的制度、文件、文化、管理系统、网络身份等存在可以比作孪生数字自我。
       领导者提升分身思维能力,一是要具备系统思维习惯。二是应警惕分身乏术。三是要防止分身干扰本身。
       四、感觉思维的领导学价值
       感觉思维要求领导者摒弃工具理性至上的信念,与追随者建立共通感,关注自然幸福。感觉思维追求的是一种平等关系、互助关系、和谐关系,而不是理性思维所强调的等级关系、控制关系、对立关系。
——摘自《领导科学》2023年3月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融资路径分析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规模以上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融资往往仅限于银行贷款这一种途径, 但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整顿力度加大,银行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的重视加强,以及大型企业集团在银行融资渠道上的成本增加,让企业的融资工作开展面临很多阻碍。因此,加强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分析研究,成为当前大型企业集团融资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大型企业集团融资管理基本原则
       第一,紧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第二,融资需要创造价值。
       第三,风险分散原则。
       二、大型企业集团融资目标分析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资金短缺虽然是企业寻求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目的。首先,为了优化企业资产负债比、提升财务杠杆效 用。其次,为了保证企业盈利能力、避免成本增加。最后,为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改善资本结构,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让企业实现最大收益。
       三、大型企业集团融资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融资渠道单一,过度偏重银行贷款融资。
       第二,融资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四、大型企业集团多元化融资路径探讨及措施
       (一)增强银行互信、融洽银企关系
       (二)拓宽非银金融机构融资渠道
       (三)开辟债券融资渠道
       (四)民间融资渠道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五)内部融资渠道
       (六)资产证券化融资渠道
       (七)上市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多元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在单位时间内的融资规模,同时也能够起到分散融资风险、均衡各渠道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工作与企业战略目标契合度等多方面的作用。但融资渠道拓展不能盲目跟风,而是需要立足企业自身需求,从融资管理原则、融资管理目标以及现存融资管理问题分析入手,再具体讨论各类融资渠道的可行性,最终择优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渠道。
——摘自《中国集体经济》2023年第3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陈文锋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杨   欢    任   倩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