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导 参 阅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部刊物
2024年第1期
总第162期
目录
contents
4
5
6
7
8
10
12
13
16
18
19
20
22
23
高层声音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国家发展改革委详解经济形势和政策
热点关注
多家银行亮出2024年信贷投放路线图
加速去库存 广州探索房票安置
国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关键之年:改什么?怎么改?
新一轮国企改革迎关键年 产业整合发力“新赛道”
煤炭前沿
“双碳”目标下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新思路
2023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
观望情绪浓厚 主焦煤仍将下行
河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越煤电
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
科技含量越来越足 煤炭“论克卖”
我国恢复煤炭进口关税!普通税率为20%
我国首套煤层气 提取高纯氦气装置成功应用
目录
contents
智能采煤工作面建设最新成果在京发布
产业研究
健康消费成为行业新风口
解难题强产业 发展银发经济
利好政策频出 氢能产业加速蝶变
人民日报关注:旧手机,如何物尽其用
趋势分析
2024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024,政策发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企业党建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机制研究
管理纵横
“定制培训”破解员工“本领恐慌”
安全培训怎能“照猫画虎”“逢场作戏”?
25
26
27
29
31
33
35
37
38
39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2024年能源工作要坚持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要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职责,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抓好能源增产保供。二要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三要瞄准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扎实开展能源标准化工作,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四要发挥改革关键支撑作用,落实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有关工作部署,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五要着眼完善能源监管体系,健全完善能源监管制度,创新开展过程监管、加大监管工作力度,有效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六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安全生产,坚守安全生产底线。七要积极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话语权。八要大力加强民生用能工程建设,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能需求。九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1月5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详解经济形势和政策
围绕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国务院新闻办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回应了一系列热点问题。 2024年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说,从困难挑战看,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从机遇条件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我国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彰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政策空间依然充足。 刘苏社说,总体上看,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 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高质量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从严从细把关各项政策对经济总量和结构、供给和需求、行业和区域、就业和预期等的影响,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
他表示,要推动相关部门科学研判形势变化,抓好政策出台窗口期;切实强化预期管理,充分征求意见建议,合理设置政策过渡期,确保各项工作充分衔接、有序推进;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潜在风险的分析研判,促进政策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
——摘自《新华网》2024年1月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多家银行亮出2024年信贷投放路线图
近日,多家银行透露2024年信贷投放工作重点,2024年将在保持贷款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逐步优化调整贷款结构,整体来看,制造业、民营企业、科创、乡村振兴等领域将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政策指导和经济恢复推动下,2024年信贷规模将保持稳步增长,单月波动将会有所减缓。 加大加快信贷投放 每年的“开门红”是银行业的大事件。“开门红”通常从上一年四季度开始,1月份是信贷投放旺季,在这期间,银行会加大、加快信贷投放,以实现早投放、早收益。整体来看,多家银行2024年“开门红”信贷项目储备较为充足。 向重点领域倾斜 多位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在信贷投放方向上,2024年将会向先进制造业、民营企业、科创、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倾斜。 某国有行一支行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的信贷投放重点仍是加大对实体经济、民营企业、普惠领域、乡村振兴、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的投放。 “我们在信贷投放上会重点聚焦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智造金融以及当地特色产业这几大主要方向。”某股份行一分行负责人表示,在信贷投放节奏上,符合条件的客户,能投尽投,加快投放。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1月2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加速去库存 广州探索房票安置
1月4日,广州市通过了《广州市房票安置实施方案》,探索通过房票安置形式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1月5日,广州市荔湾区发出广州市第一张房票,标志着广州市房票政策正式落地。此举,无疑在全国具有风向标意义。 按照老政策,拆迁户只能在原址或是特定的几个小区小范围使用房票,且回迁周期长。按照新的房票安置政策,拆迁户可以在全市范围内的在售商品房中,直接挑选现房。 推行房票安置,能够有效推动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进程,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投资与扩大内需,对于解决商品房去库存有重要意义。 对于被征收人来说,房屋征拆后,被征收人有房票在手,可以凭房票在较为宽泛的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无论是居住位置,还是居住品质,都可以自由选择,有利于拓宽被征收人的选择面,满足更加灵活、多元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可缩短安置时间,提升征拆安置幸福感。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房票安置有利于空间结构优化。通过减少安置房建设量,避免大量新建安置房的资源浪费,借助市场力量合理配置资源,让“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更多土地用于安排产业、文化、公服等公共功能,优化空间布局。 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有利于去库存。当前,房地产市场库存总量多,去化周期长,房票安置既解决了被征收人的安置问题,当他们用房票去市场上购买商品住房时,也能起到去库存的作用。市场需求侧不振的环境下,房票安置能够定向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侧增长,缩短市场去库存周期。房票安置也能够缓解政府短期集中支付拆迁安置费用的压力。
——摘自《经济日报》 2024年1月17日6版产经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关键之年:改什么?怎么改?
2024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新一轮改革行动将在哪些重点领域谋求新突破?怎样打通改革向基层穿透的堵点?1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释放了新的信息。 大力推进功能性改革 聚焦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发力,是当前这轮国企改革的鲜明取向。“新的一年,各地国资委要着眼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责任、加快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指导推动企业调节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 除了加快同类业务横向整合和产业链纵向整合外,也要加强跨层级国有资本流通与合作,在更深层次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 巩固制度性改革成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设规范的董事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国企董事会已应建尽建的基础上,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强化董事会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下一步要配齐建强董事会,完善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专职外部董事与企业现职领导的双向交流力度,促进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通俗讲就是打破“铁交椅”、打破“大锅饭”,通过签订并严格履行聘任协议和业绩合同等“白纸黑字”的契约,明确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 持续完善改革推进机制 此次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各地国资委要加大改革统筹推进力度,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实各项重点任务,务求在重点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力争2024年底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70%以上主体任务。“各地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责任人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预期成果和验收标准,重点难点任务要往前排。” 国务院国资委将在2024年一季度开展2023年度地方国企改革评估工作,各地也要结合新一轮改革任务的特点,优化改革进度跟踪和评价体系,对功能使命类的改革要加强考核引导,对体制机制类改革要注重“形神兼备”。扎实推动国企改革,让改革穿透到基层十分关键。
——摘自《新华社》2024年01月1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迎关键年
产业整合发力“新赛道”
中国稀土合并广东稀土、宝钢股份全面启动对山钢日照协同支撑……新年伊始,国企重组整合就动作不断。从近期相关部门和企业透露的信息来看,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重组整合稳步推进且更凸显产业引领。业内人士认为,在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专业化整合的重点领域。 1月2日,宝钢股份全面启动对山钢日照的协同支撑工作。2023年12月28日,中国宝武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及相关投资协议,中国宝武将持有山钢集团49%股权,宝钢股份将持有山钢日照48.61%股权。 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中重组整合稳步推进的缩影。瞄准“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的重点,2023年年中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打响了“发令枪”,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两端发力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重组整合成重要抓手。 知本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13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事件共2496起。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683起,涉及公用事业、国防军工、电子、基础化工、建筑材料等行业。地方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1813起,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房地产、公用事业、基础化工、传媒、交通运输等行业。 “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各央企要深入推动实施,统筹安排进度,在重点难点任务上务求突破,力争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众多央企提出2024年将加大力度推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实落地,整合重组成重要任务之一,且更加突出产业引领。例如,中国海油提出立足油气主业,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接替发展。同时,推进整合重组,提升资本配置效率。“立足产业价值最大化,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促进业务横向集聚和协同发展,深化专业化发展和战略性合作,持续推动业务有序进退、资本有效配置,努力打造中国海油主责主业更加突出、核心竞争力更强、整体效能更优的业务格局。”中国海油有关负责人透露。 地方国资也有着同样的谋划。1月2日召开的重庆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动员部署会明确,要聚焦国企改革攻坚突破,系统性谋划、精细化推进重点企业“止损治亏”,加快国企瘦身健体,实质性推进一批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会也提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方式整合重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加大实业主业发展力度,做好涉煤企业重组整合“后半篇文章”。 “2024年国企并购重组将以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两条基本途径,着力推动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知本咨询公司国企产权研究院院长常砚军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预计是未来专业化整合的重点。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也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更加强调要突出做强做专,从整体上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可以预期2024年市场化的整合重组将进一步提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专业化整合的一大看点。
——摘自《光明网》2024年1月5日
——摘自《新华社》2024年01月1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双碳”目标下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新思路
在“双碳”目标下,“煤”、“废”、“碳”构成了煤炭的“不可能三角”,严重制约着煤炭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秉持“以废治废”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着眼“煤”的减损化开采、“废”的功能化利用、“碳”的低碳化处置三维视角,探索“煤”、“废”、“碳”协同发展路径,为破解煤炭“不可能三角”和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第一、阐明了“煤”的减损化开采科学内涵 明确了生态脆弱区含(隔)水层空间组合特征、采煤减损技术应用下的覆岩移动规律和覆岩采动损伤下的地表变形规律等减损化开采科学问题,提出了面间煤柱“掘-充-留”一体化、窄条带式充填开采和综采架后充填开采等减损化开采技术。 第二 阐明了“废”的功能化利用科学内涵 明确了固废功能化利用的科学问题,包括镁-煤基固废原材料改性方法与机理、多元固废协同作用机制、全固废充填材料性能调控理论3个方面,形成了以固废原材料改性、固废基胶凝材料研发、全固废充填材料制备为核心的固废功能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 第三 阐明了“碳”的低碳化处置科学内涵 提出了“碳”的低碳化处置科学实践框架和实施路径,厘清了在“碳”的低碳化处置过程中关于矿化材料制备、封存空间构筑、CO2封存机理与调控、CO2封存长期环境效应和储库稳定性等科学问题。 立足煤炭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煤”的减损化开采、“废”的功能化利用与“碳”的低碳化处置,对推动煤炭行业“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煤炭学报》2024 -01 -1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2023年煤炭科技十大新闻
1 “如何实现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入选十大产业技术问题 矿区通过冲击风险的智能感知与预警以及采掘工程的自适应与自优化,形成矿井设计与区域卸压,采掘工程源头防冲、过程减冲、系统无冲的防冲技术链、减灾工程链;实现由工程致灾向工程防灾、减灾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实现防冲、减冲、无冲,将大量深部煤炭资源由冲击风险产能向安全产能、先进产能转变。 2 煤炭行业AI应用场景拓展加深加快 AI技术与煤炭工业深度融合,拓宽了煤炭科技的发展范围,有助于开阔煤炭人的研究视野,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互补共生。 3 我国深部矿井热害治理实现重大突破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热害治理已成为煤矿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格力电器公司联合研发的“深部矿井热害治理新型制冷成套设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空调制冷技术在煤矿特殊环境的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将有力解决矿井高温高湿、逢夏停工半生产的现实难题。 4 煤化工领域首个大型CCS示范项目开钻成功并取得实质进展 榆林化学公司抓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历史机遇,通过实施该项目,建设西北地区二氧化碳减排国家级示范基地,逐步建成国家级CCS研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成为大规模二氧化碳咸水层地质封存技术策源地。 5 我国成功发射两颗矿用卫星 7月23日10时50分,我国首颗矿业专用卫星“矿大南湖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见上图),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8月10日,“河南理工一号”AI智能遥感卫星搭载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作为通信遥感一体化卫星,“河南理工一号”AI智能遥感卫星可实现物联通信、智能感知遥感。卫星遥感监测,创新了我国煤矿监测方式,提供全景式巡检视角,有助于将隐患消灭于未然。 6 大海则煤矿打造世界最大立井煤矿全矿井智能化标杆 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之一,中煤能源陕西公司大海则煤矿秉持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建设理念,开发融合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精地质系统的煤矿开采装备和运销技术,实现矿井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解决了复杂水文、埋藏深、大采高、软岩偏帮等地质条件下的高效生产难题,形成2000万吨级世界最大立井煤矿全矿井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建井树立了新标杆。 7 榆家梁煤矿无人化采煤工作面建设成果国际领先 9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牵头完成的“无人智能采煤工作面成套装备技术的集成攻关与工程示范”项目进行科技成果鉴定。经过深入矿井实地考察后,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 我国露天煤矿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应用成效突出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上,华电煤业集团数智公司生产的矿用无人驾驶机器人亮相;易控智驾公司发布全新的露天矿无人驾驶运输解决方案“著山”,并发布行业首个新能源无人驾驶线控平台“御石”,意味着矿山无人驾驶技术再次迎来突破。 9 我国含氦煤层提取高纯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2月,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科院承建的全球首套3.6万Nm3/d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标准立方米/天)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装置在窑街煤电集团甘肃科贝德煤与煤层气开发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一次开车成功,顺利产出99.999%以上纯度的高纯氦气,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含氦煤层气提氦成套工艺及其工程化技术。我国含氦煤层提取高纯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0 我国首套矿井甲烷排放智能监测系统上线 11月,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矿井甲烷(瓦斯)排放智能监测计量系统上线运行。这是我国首套矿井甲烷排放智能监测计量系统。 该系统的上线运行,有助于实现煤矿、选煤厂甲烷排放量的综合监测和智能管控,推动煤炭企业甲烷排放计量技术进步。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12-2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观望情绪浓厚 主焦煤仍将下行
炼焦煤内贸现货 随着QX低硫主焦2440元/吨和担炭沟4#主焦煤2485元/吨竞拍的成交,基本表明了山西地区的低硫主焦报价要逐步下移至2400-2450元/吨的区间。介休地区1.3中硫主焦出厂价格也从前期2350元/吨的高位,逐步下调至2150-2200元/吨。12月采购高价主焦的煤焦企业,目前成本仍处于倒挂,再一次陷入高成本低询盘的困境。特别是焦炭价格有可能面临3轮左右的跌幅预期下。 炼焦煤外贸现货 蒙5原煤价格在1550元/吨左右,情绪仍是偏弱。甘其毛都口岸1月以来通关车辆持续高位,从982-1300辆不等,日均在1145车左右,高于12月日均1100车的通关量。短盘运费从220元回落至170元。 煤事建言 目前山西地区已经明确了主焦价格见顶,唯一的问题是下跌空间会有多大。回溯国庆节后节奏。同样也是乡宁煤焦开始根据自己的库存情况调降价格,山西低硫煤从国庆节前的2400元/吨逐步回落企稳至2250元/吨。11月中旬在吕梁东泰事故后,一发不可收拾冲至2600元/吨左右。12月中下旬吕梁地区低硫主焦供应紧张进一步推升了补库囤货情绪,最终在一场大雪后站上了年尾的价格高岗。而随着官方钢铁产量数据带着咨询机构的铁水产量不断下行,蒙煤价格提前一个月较山西地区焦煤价格见顶。11月原煤产量4.1亿吨,是史上单月第二高,说明整体煤炭供应不是问题。山西2023年完成13.65亿吨的产量目标也不是问题。 2023年下半年以来,山西地区的矿井事故不停煤价涨不停。山西的低硫骨架煤已经把价格从10月推涨到了12月,推得下游焦化和钢铁都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难以承受了,也就该有回调空间了。钢厂打压焦炭和焦煤的方向,也必然是停不下来的蒙煤(11月蒙煤进口量是历史新高,达到了601万吨)。合理空间在哪里,是国庆之后的启动点,还是长协的价格支撑,都要看钢厂。而钢厂则在苦苦地唱着张学友的《偷心》:是谁偷偷偷走我的盈利,不能分辨原料到底补不补库......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1月1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河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越煤电
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获悉,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6700万千瓦,煤电装机占比降至50%以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越煤电。 据统计,河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由2019年年底的2256万千瓦增长至2023年年底的6776万千瓦(其中风电占比32.1%,光伏占比55.1%,水电占比7.9%,其他可再生能源占比4.9%),年均增幅32%。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河南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举措。近年来,河南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光伏、风电和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大力支持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发展,可再生能源结构和品种进一步优化,产业逐步聚链成势,绿电交易取得新进展。2023年,河南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1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约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四分之一。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迅速提升,为统筹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河南省出台政策明确分布式光伏公平参与运行调节,建成省域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分布式光伏线上群调群控,2023年累计调控39天,有效保障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摘自《新华网》2024年1月1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开工
日前,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在山西省大同市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山西省2024年开工建设的首个重大项目,是山西深化能源革命和全方位转型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550亿元,规划建设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600万千瓦,配置新型储能容量约340万千瓦时,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产。 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是国家推进“双碳”目标布局的12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也是山西省“五大基地”建设重点示范项目,主要布局在大同市新荣区、左云县、云冈区、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据介绍,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依托大同—天津南外送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冀输送清洁电力270亿千瓦时。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1月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科技含量越来越足 煤炭“论克卖”
一块块煤炭,通过研磨、配料、再成型等工序后,热值、硬度大幅提升,价值也得以提升数倍至数十倍。在山西晋武能源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创新,煤炭被制作成高端铸造型煤,漂洋过海成为丰田、奔驰、宝马等世界知名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材料。 型煤是一种碳基新材料,也是铸造过程中的重要原料,作为“高端铸造型煤单项冠军”企业,晋武能源在行业内重新定义了高端铸造型煤。 如何让煤炭实现“论克卖”的质的转变,是企业8年磨一剑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结果。 晋武能源原本是一家炼焦企业,因为环保原因,同类型企业于2008年逐步关停,根据相关政策指导,高端铸造型煤成为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么淘汰,要么科技攻关、发展新材料。” 技术的突破并不容易。铸造型煤脱胎于煤炭,在没有相关学术支持的前提下,常年炼焦的一群技术工人成了技术攻关的“土专家”。 “黏性不够就添加黏合剂、硬度不够就替换不同的材料,煤化工领域的材料被我们试了个遍,花费上亿元,‘秘方’才试成功。”史孟水是晋武能源的技术总监,也是从业30余年的“老焦化”,虽然学历不高,但却是多项专利所有者。 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晋武能源持续发力科技创新,高端铸造型煤产品不断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 如今,晋武能源的产品长期领跑国际、国内市场,“晋武牌”铸造型煤已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材料,被中国铸造协会授予“优质铸造材料”称号。2023年出口额达2亿多元,总产值5亿多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元,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了4月份。虽然地处晋南小村子,但却是大国制造的重要一环。
晋武能源是山西省发展碳基新材料的一个缩影,作为综合能源基地,山西省不断拓宽以煤为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在山西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被制成高端润滑油,走向千家万户;在山西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煤炭伴生的煤层气被抽采后制成金刚石,成为航空、芯片等产业的重要材料。 目前,新材料产业是我国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依托资源禀赋和能源优势,山西以煤化工为主的碳材料已形成数百亿元产值,背后的科技含量越来越足。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1月2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我国恢复煤炭进口关税!普通税率为20%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2024)》,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法律、行政法规等对进出口关税税目、税率调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相对于之前发布的公告,本次公布了进出口产品具体的税则,也包含煤炭。 税则显示,2024年1月1日起,恢复煤炭进口关税。普通税率为20%;特惠税率为0;协定税率基本为0;最惠国税率中,无烟煤、炼焦煤、褐煤为3%,其他煤为6%。 按照自贸协定,来自澳大利亚、印尼的进口煤适用的是协定税率,均为0;来自包括俄罗斯、美国、南非、蒙古等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进口煤实行最惠国税率。
——摘自《中国煤炭工业》2024年1月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我国首套煤层气 提取高纯氦气装置成功应用
近日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获悉,该集团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煤科院)承建的我国首套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装置近日成功应用,顺利产出99.999%以上纯度的高纯氦气。 这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含氦煤层气提氦成套工艺及其工程化技术。我国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技术获得重要进展。 “氦气是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有战略性物资之一,被称为‘黄金气体’。”煤科院煤化工分院炭材料研究所副所长、项目技术负责人郭昊乾介绍,氦气用途极其广泛,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半导体制造、大科学装置等众多领域。目前,氦气唯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是从天然气中提取。 煤科院此次开发的含氦煤层气提取高纯氦气装置应用于窑街煤电集团所属海石湾煤矿。该煤矿煤层气属于我国极为稀少的含氦煤层气资源。煤层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相较于常规天然气,其成分更为复杂,提取氦气难度大。而海石湾煤矿煤层气同时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分离提氦难上加难。
为解决含氦煤层气制备高纯氦气难题,自2021年开始,煤科院联合窑街煤电集团围绕含氦煤层气提氦技术开展科研攻关。郭昊乾介绍,凭借在气体分离提纯领域的技术积累,煤科院攻关团队融合变压吸附、膜分离等多项气体分离关键技术,创新开发了“变压吸附+膜分离+精制纯化”的煤层气提氦工艺。 “这种煤层气提氦工艺不同于天然气液化提氦,我们攻克了多组分煤层气变压吸附脱碳、浓缩、提氦一体化分离关键技术以及膜分离和高效精制纯化耦合关键技术,提取的氦气纯度最高可达99.9999%以上,为高纯氦气资源获取提供了新途径。”郭昊乾说,不仅如此,提取氦气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资源获取提供了新途径。”郭昊乾说,不仅如此,提取氦气后的煤层气可继续用作发电原料气,使煤层气和氦气资源同时得到高效利用,为企业创造了“一举多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据介绍,下一步,煤科院提氦成套工艺技术将推广应用至常规天然气提氦领域,以增加我国氦气资源供给途径,为我国低温超导、高温气冷堆和大科学装置等领域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1月5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智能采煤工作面建设最新成果在京发布
近日,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主办、国家能源集团承办的2023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总结大会暨智能采煤工作面建设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大会发布了智能采煤工作面建设成果,共评定智能采煤工作面71个,其中薄煤层智能综采赛道5个,中厚煤层智能综采赛道19个,厚煤层智能综采赛道20个,智能综放赛道27个。大会还总结了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建设存在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工作任务。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在讲话中表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在基层采掘一线,煤矿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煤矿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按照自身定位探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工作切入点,大赛取得的成果令人欣慰,体现了煤炭人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感谢采掘一线的同志们的辛苦付出。 梁嘉琨建议,要以煤炭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煤矿整体生产系统的优化,以及改善一线工人作业环境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出发点。下一步,要将大赛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着力点,进一步总结优化工作方向,坚持“一矿一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他强调,煤炭行业是极其特殊的高危行业,采煤队长等一线矿工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要关注培养人才,进一步发扬爱矿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建立煤炭企业特色文化。
——摘自《中国工业报》2024年1月1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健康消费成为行业新风口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养生大军,复合维生素、筋膜枪、洗鼻器、无糖饮品等新消费掀起热潮。健康消费已成为消费市场最具活力的细分市场之一。随着国民健康意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治未病+健身+康养”的全方位健康管理理念,正在持续创造健康消费新场景。 健康消费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两个。 一是要提供多元化和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和体验,更愿意为定制服务买单。未来,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身体状况的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健身计划和营养膳食方案等,或许将从支流变成主流。 二是要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跨界融合挖掘消费新亮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健康管理、医疗保健等服务也在向智能化和数字化迈进,出现了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受消费者欢迎的新服务和新产品。前沿科技创新与精细健康指导的融合,将给消费者带来更多贴心的新产品。医疗机构可以与健身机构合作,推出针对慢病等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食品企业也可以与科技企业合作,研发新型健康食品。
——摘自《经济日报》 2024年1月19日9版消费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解难题强产业 发展银发经济(权威发布)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关情况。 “我国有近3亿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期待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和需求不断增强。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涵盖一二三产业,孕育着新机遇,也必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表示,发展银发经济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发展银发经济,要坚持统筹协同原则,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统筹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将发展民生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聚焦老年人吃饭、购物、就医、养老等‘关键小事’,覆盖居家、社区、机构、社会等生活场景,保障基本民生、刚需服务,方便老年人享受美好生活;另一方面,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明确的潜力产业,丰富和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是顺应老年人愿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民政部大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取得明显进展。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围绕促进银发群体放心便利消费,《意见》提出了多项举措。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负责人朱光耀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优化银发消费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健康消费,深入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鼓励试点地区社区开展商业设施适老化改造,发展社区食堂,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平台作用,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持续推动在养老服务领域达成更高水平双向开放承诺;三是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实施家政兴农行动,鼓励引导家政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居家老年人的照护服务。
——摘自《人民日报》2024-01-23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利好政策频出 氢能产业加速蝶变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地出台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抢占产业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表示,在政策加持下,氢能行业各环节降本取得实质性进展,行业景气度提升。 抢占机遇 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创建广州南沙粤港融合绿色低碳示范区,推进氢能等清洁能源利用。 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地政府出台氢能产业利好政策,不仅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而且“真金白银”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为抢占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优化节能管理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大绿氢替代应用,推动现代煤化工、冶金、化工等行业开展“煤+绿氢”耦合、绿氢冶金、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原料等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研究对作为燃料使用的绿氢(如氢能重卡使用的绿氢等)不纳入盟市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 景气度提升 近日,多个输氢管道项目披露新进展,推动绿氢产业迅速发展。
张家口市康保-曹妃甸氢气长输管道项目备案近日获河北省发展改革委批复,该项目总投资金额约61.07亿元,预计于2024年6月开始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 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及下游氢能应用,氢能储运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是产业降本的关键环节之一。德邦证券研报表示,当前主流的长管拖车运输高压气氢200km运氢成本高达11元/kg左右,而1000km管道运氢成本仅为1元/kg左右,输氢管道建设有望解决绿氢消纳难题。 华福证券研报表示,自2023年起,中国已相继推进数个重要的管道输氢项目。管道输氢作为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的最佳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氢需求并缓解国内氢资源错配矛盾。 目前,上游电解水制氢经济性也逐渐显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新能源科学论坛2023上表示,随着风电光伏装机大幅增加,2023年上网波谷电价降低到0.15元/KWh,使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接近煤制氢成本,比预期提前5年进入经济性成本空间。 《中国氢能产业展望报告》预计,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将达到近8600万吨,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届时,在我国专门制氢的用能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2022年的1%增长至93%,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制氢占比将达2/3,氢源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申万宏源研报表示,目前,氢能行业正在经历蝶变,在政策加持下,氢能行业各环节降本取得实质性进展,行业景气度提升。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1月1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人民日报关注:旧手机,如何物尽其用
我国既是手机生产大国,也是手机消费大国。旧手机的综合利用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海量旧手机的规范处置、高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估算,近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同时,该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进入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新型回收渠道。 资源价值和环境风险并存 一部手机配件含超60种元素材料 一部手机配件含有超过60种元素材料,包含多种贵金属与稀有金属,手机材料还有占比达40%—50%的塑料等,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但是,废旧手机中也含有多种有害物质。 新回收模式不断涌现 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制约回收利用 目前,我国废旧手机新型回收渠道主要有3种:一是生产商回收,如国内一些手机厂商开展的“以旧换新”活动;二是销售平台回收,如一些电商平台提供的废旧手机报价和回收服务;三是企业回收,如一些企业通过自建平台、与生产商合作等方式回收废旧手机。 而对于有手机回收需求的用户来说,废旧手机的隐私保护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与手机保有量和报废量相比,我国手机回收率仍然较低。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是制约废旧手机回收利用的痛点。360集团手机安全专家葛健表示,目前清除手机个人数据的主要方式包括恢复出厂设置和清除存储数据两种,根据手机系统不同,具体方式有所区别。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回收产业发展仍需规范 面临标准体系不健全、综合处理能力不足等制约 近年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出台实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发展逐步规范,非法拆解环境风险也得到有效遏制。 不过,废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仍然面临政策标准体系不健全、综合处理能力不足、消费者回收废旧手机意愿低下、回收流程长、回收成本较高等短板。 如何进一步促进废旧手机回收产业规范化发展?王永良建议,应加强回收网络建设,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回收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加强产业链协作,推动制造商、销售商、回收企业和再生产企业等各环节形成联动。 刘建国建议,要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探索将废旧手机作为特殊品类垃圾开展专项回收的可行模式;加强面向公众的废旧手机回收宣传教育,促进废旧手机存量消纳与市场扩大。
——摘自《人民日报》2024-01-06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2024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我们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潜能 以改革促发展,靠改革添动力。2023年6月,上海启动进口机动车辆《货物进口证明书》和《进口机动车辆随车检验单》“两证合一”改革试点,使获取证书的时间能缩短1—2天,进口汽车的仓储、管理、物流等成本也随之降低。减“证”增“效”,成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大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力度的生动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有助于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我们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潜能。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从财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到以改革为发力点突破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提升。接下来,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我们依然要坚持系统观念,善打“组合拳”,发挥好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多做创新性探索,多出制度性成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尤其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这些重点领域改革都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关键处、攻坚点。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立字当头,改革引领,更加注重统筹政策、方案、力量、进度,方能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充分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未有穷期。展望今年全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解发展难题、优营商环境与增企业活力、强创新动力形成良性互动,中国经济将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潜能,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壮大,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
——摘自《求是网》2024年1月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2024,政策发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1月16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2023年,中国经济逐步摆脱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家庭消费的带动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从2022年的3%增至2023年的5.2%。摩根士丹利认为,尽管面临种种挑战,2024年,中国经济仍可在有力政策的推动下实现持续增长与复苏。 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文章指出,随着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回暖,2023年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增速可能超过GDP增速,这一趋势有望在2024年持续下去。有鉴于此,个人消费仍将是GDP增长的主要拉动者。 目前看来,家庭消费已经重回正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家庭消费增长,释放了一些超额储蓄。预计2024年,个人消费将保持在同比增长5%的强劲水平。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将同比增长3.2%,与2023年情况类似。此外,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将保持韧性。 在房地产领域,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有望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全球科技上行周期、绿色供应链的竞争力以及收入增长助推全球消费需求,中国的外需可能会反弹。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保持务实经济合作,并借助中国新兴跨国制造商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贸易将经受住供应链“去风险”的逆风。 中国政策发力应对挑战
文章进一步分析称,目前看来,低通胀现象明显。中国需要宏观政策发力,促进消费,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等等。房地产行业仍然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于政府来说,推进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就是在间接支持房地产行业。通过有效去库存和稳定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住房建设有望早日完工。而这又会吸引购房者,有利于恢复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文章最后强调,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摩根士丹利认为,若能打好政策组合拳,并在未来两到三年实现通货恢复,预计到2027年,中国将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
——摘自《中国日报网》2024-01-19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企业党建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逻辑与创新机制研究
在国有企业中,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驱动”来表述,犹如一匹骏马与马车之间的联系,党建工作所蕴含的动力就像是骏马的驱动力,能够带领马车向前驰骋。 只有党建工作具备优质属性,才能为既定生产经营模式灌输新的改革升级意识,提升生产经营的目标精准度、过程规范度、结果有效性以及后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必须将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从细节层面无缝衔接,在生产经营领域重大事项决策、重大干部上任、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建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 国有企业党建驱动生产经营的问题导向 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时间,我们的重大任务是如何引领社会,具有重要的挑战性和意义。国有企业的党建与生产经营息息相关,这是一个早已为人熟知的道理。 2. 国有企业党建驱动生产经营的七种运转机制及其剖析 党的建设是促进国有企业良性运营的强有力支撑,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党建,其驱动力来源于七大运转机制。 其中,领导机制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决策机制实行“党委研究、而后决定”的流程;人事机制通过“培养选拔、组织考察”来选拔人才;管理机制注重“联系职工、领导群团”的配合;动员机制鼓励“培养人才、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育人机制注重“政治先行、理论武装”;监督机制严格要求“从严治党、精准执纪”。这七种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构筑了国有企业的强大战斗力。
——摘自【现代商贸工业】2024(第一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定制培训”破解员工“本领恐慌”
开滦吕家坨矿业公司工会依据员工需求与工作内容专项定制培训项目,“按需点单”“依需接单”,促进员工队伍技能整体提升。 进入1月份,在开滦吕家坨矿业公司(以下简称为吕矿公司)准备一区5490工作面安装工程中,员工们仅用3班时间就将一台首次投入的变频无极绳绞车安装完成,而且试运行状况良好,为后期运输系统尽早投入使用创造了条件,这一切得益于公司工会推行的“定制培训”服务。 “变频无极绳绞车与之前安装的普通绞车相比,结构复杂,对作业人员技术要求更高,如果不经学习培训,上来直接安装,很难顺利完成工作,更别说保证安装质量和效率了。”准备一区工会主席高彬说,“对于这类新设备,我们落实公司工会要求,创新推行‘定制培训’,帮助员工克服‘本领恐慌’。” 近年来,伴随矿井智能化升级脚步的加快,综采设备也随之迭代更新,而面对新设备安装的技术空白,部分员工逐渐出现畏难情绪。对此,吕矿公司工会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以培训为抓手,以实用为准绳,以问题为导向,依据员工需求与工作内容专项定制培训项目,变“集中式”培训为“碎片化”培训,变“全员学”为“示范学”,化整为零,学用相长,促进员工队伍技能整体提升。 公司工会要求基层单位工会选派班组长、技术骨干到井上设备场地进行新设备组装培训,跟随厂家技术人员学习设备工作原理、各部件名称以及安装先后顺序等内容,再由“先遣部队”将学到的安装技术接力传到井下,在实践中配合设备安装图纸以及利用智能手机观看安装操作视频等形式,带领员工共同完成安装工作。
——摘自《河北工人报》2024年1月20日,第2B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安全培训怎能“照猫画虎”“逢场作戏”?
死记硬背安全规程,培训脱离实际,在紧急情况下,员工无法熟练使用自救设备……近年来,由于安全培训不到位引发的问题五花八门。许多企业的员工安全培训更注重理论知识传递,而忽视了将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一旦“狼来了”,难以迅速有效应对。 提升安全培训实效,需要多措并举,真抓实干。笔者认为,企业安全培训不能“照猫画虎”“逢场作戏”,应根据自身企业特点量身定制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涵盖多种紧急情况,还应注重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高员工在危险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注重场景营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员工的实际技能。通过场景模拟,让员工在近似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紧急应对能力。 让员工参与培训设计。员工亲身参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培训内容。企业可以设立培训反馈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使培训更符合员工的实际需求。 引入智能化技术手段。企业应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以更生动、更接近实际的方式进行培训,让员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危险特点,提高他们在紧急状况下的冷静应对能力。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使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员工个体差异,提高培训精准性。 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与评估机制。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企业可以与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高校等进行合作,推动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水平全面提升。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4-01-0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陈文锋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任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