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领导参阅2023年第11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11-30
293

领 导 参 阅

2023年第11期
总第160期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 部 刊 物

目    录

contents

高层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
国家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热点关注
甘肃两煤矿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技能人才前景广阔
煤价止跌反弹
新一轮寒潮来袭 煤炭企业积极“备战”保供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发布
中国自主研发的煤矿掘进系统不断刷新纪录
煤炭前沿
17项矿山安全行业标准发布
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明年起煤电定价机制将进行重大调整
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必由之路
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暂行规定将施行
趋势分析
储能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相关标准亟待完善
    

  4
  5
  
  6
  8
10
11
13
15
 
17
18
20
21
23
24
    

目    录

contents

管理纵横
“双碳”视域下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观点集萃
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共生体的利益冲突与治理
拓展税电指数应用场景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要养成俭朴之风
    

 26
  
 28
 30
 32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首批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试点共35个,将在15个省区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探索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目前,虽然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制定了本地区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但在城市和园区层面还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探索的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方案》应运而生。       《方案》提出了“坚持积极稳妥、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安全降碳”4条工作原则,以及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试点范围内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基本构建,一批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初步形成,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结构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基本清晰。到2030年,试点城市和园区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改革如期完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全面建立,有关创新举措和改革经验带动作用明显,对全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摘自《中国能源新闻》2023年11月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国家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对外发布《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通知明确,将现行煤电单一制电价调整为两部制电价,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该政策不涉及居民和农业用户。  其中,电量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灵敏反映电力市场供需、燃料成本变化等情况;容量电价水平根据转型进度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并逐步调整,充分体现煤电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调节价值,确保煤电行业持续健康运行。  通知明确,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适用于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煤电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煤电容量电费纳入系统运行费用,每月由工商业用户按当月用电量比例分摊。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一方面,近年来国内新能源快速发展,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迫切需要煤电更好发挥基础性支撑调节作用。推动煤电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撑保障和电量并重转型,平常时段为新能源发电让出空间、高峰时段继续顶峰出力,对促进新能源进一步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煤电机组越来越多时间“备而不用”,通过单一电量电价难以完全回收成本。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容量电价回收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从而稳定煤电行业预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推动新能源进一步加快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  这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主要是电价结构的调整,煤电总体价格水平是基本稳定的,特别是电量电价小幅下降,将带动水电、核电、新能源等其他电源参与市场交易部分电量电价随之下行,工商业用户终端用电成本总体有望稳中略降。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第164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甘肃两煤矿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合计建设规模1300万吨/年
       11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了《关于甘肃宁正矿区九龙川煤矿项目核准的批复》(发改能源〔2023〕1541号),标志着甘肃宁正矿区九龙川煤矿这一重大项目正式落地庆阳,拉开了甘肃能源化工投资集团打造庆阳煤、电、化综合能源基地的序幕。  甘肃宁正矿区九龙川煤矿项目自2023年4月底重启核准手续以来,甘肃能化集团牵头,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在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自然资源厅等单位的精心指导下,在甘肃电投集团、庆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落实与庆阳市政府、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签订的三方协议,统筹谋划、合力推进项目土地预审、规划选址、安全评价、项目评估等各环节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核准批复。       甘肃宁正矿区九龙川煤矿项目是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建设规模800万吨/年,总投资165.74亿元,配套建设相同规模的选煤厂。项目建设达产后,年总收入预计达到47.9亿元,年上缴利税约6.3亿元。项目的建设,实现了省属企业在陇东煤炭资源项目开发的新突破,将有效缓解我省煤炭供需矛盾,保障全省煤炭稳定供应,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推动陇东能源基地建没,加快庆阳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1月20日,平凉市灵台矿区唐家河矿井及选煤厂项目日前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       据了解,灵台矿区唐家河煤矿项目获批,推进了黄陇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保障了煤炭稳定供应,优化了煤炭产业结构。灵台矿区唐家河煤矿项目总投资74.98亿元(不含矿业权费用),建设规模500万吨/年 ,配套建设相同规模的选煤厂。煤矿工业场地位于井田北部,采用立井开拓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方式,初期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投产时布置1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井下煤炭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煤炭洗选采用重介旋流器分选工艺。双回路电源分别引自朝阳330千伏变电站和达溪110千伏变电站。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3年11月2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技能人才前景广阔!
这些领域人才缺口将达近3000万人
       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5G、虚拟现实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应领域的技能人才需求也不断增长。近期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就专门面向产业需求和行业热点设置了相应赛项,选拔高技能人才。       短短5小时内,参赛队伍需要按照要求先设计测试出汽车计算、传感等功能使用的芯片,然后将芯片整合到一辆小车上,模拟完成仿真路段的自动驾驶应用。在全国工信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现场,来自全国的1055名选手都必须参加类似的实操考核项目。今年大赛共设置汽车芯片开发应用、工业大数据算法、工业互联网安全、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4个赛项,均为当下的行业热点,人才需求迫切。       广东省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 杨旭:汽车芯片封装测试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待遇水平应该会在五位数以上。我们学院现在是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技术等专业,就业率能够达到100%。       在今年新增的另一赛项“5G+虚拟现实开发应用”比赛现场,选手使用国产混合现实头戴显示器,对工业生产、文化娱乐等多业态中的应用场景进行开发设计。直接面向产业需求的赛项设置,也吸引了不少企业来到现场发现人才。       广东某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吴边:我们通过选拔赛以及决赛,其实已经发现了一些优秀的选手,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时间方面已经相当不错了。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后备人才。       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十四五”时期,全国目标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以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副主任 刘明亮:要把我们产业端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规格、要求、实践标准,引入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供给端,把平台构建起来。
——摘自《央视网》2023年11月2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煤价止跌反弹
       新一轮寒潮将来袭,多地气温将创今年下半年以来新低。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气温普遍下降6~10℃,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西部和北部、黄淮东部等地降温12~16℃。加上近期港口煤价跌幅收窄,部分前期观望需求陆续释放,贸易商心态有所好转,市场偏低报价减少,周中成交重心开始小幅上移。  后期来看  一是近期冷空气活动频繁,终端需求逐渐释放。气温下降将使得用电需求出现增量,终端耗煤逐渐进入旺季水平,下游北上询货需求增加。而当前发运成本仍偏高,下游需求回暖情况下,贸易商挺价情绪较浓,港口价格继续下行空间有限。  二是煤矿安监力度严格,供应增量或有限。近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迎峰度冬”增产保供期间,产地煤矿安全检查力度将持续较大,后期国内煤炭供应增量或有限。产地煤价回调整体落后于港口,发运成本对港口价格仍有较强支撑。  三是港口库存高位,压制短期市场价格。近期终端派船尚可,预到船舶、在港船舶均有提升,北方港口库存有所下降,但整体仍运行于2800万吨以上,集港货源的稳定与高位库存,将继续压制短期市场价格,关注后期港口去库速度。  整体来看,尽管当前港口环节库存偏高,但近期主产地煤矿事故频发,产地安检力度有所加大,后续煤炭产能释放将受到一定影响。叠加近期大范围、高强度寒潮降温,电厂采购需求会进一步提升,煤炭供需关系有所好转,煤炭价格支撑力度逐渐增强。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3年11月2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新一轮寒潮来袭  煤炭企业积极“备战”保供
       新一轮寒潮天气来袭,有煤炭上市公司公开表示,全力以赴增产保供。  从煤炭供给情况来看,当下煤炭产地日产量处于高位水平,电厂库存超过2亿吨,创历史新高。目前动力煤供给充沛,预计价格将维持窄幅震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0月份,原煤产量约为3.89亿吨,同比增长3.8%。煤矿开工率维持高位。  动力煤价格是煤炭板块风向标,供暖季开启,动力煤价格止跌企稳。电厂日耗当前已处于季节性底部,后续将随着全国自北向南的供暖需求增加而逐步提升,此外港口和电厂都将开始冬储补库。  从煤炭生产企业来看,国内煤炭产量保持稳定。例如,云南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公司坚持多措并举确保手中有“货”,全力以赴增产保供。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公司自产原煤累计完成831.49万吨,同比增长4.87%。同时,公司还积极落实电煤长协机制,电煤保供合同签约率达100%、履约率达81.34%。截至11月2日,累计保供电煤395.3万吨,让利5.57亿元。  生产企业加大生产供应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增产保供号召,推进符合条件的矿井产能核增,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煤炭生产能力。  从政策角度来看,首先,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了煤炭产能管理,推动了煤炭企业的产能调整和优化。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提高煤炭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确保供应能够满足需求;其次,政府加大了对煤炭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按照环保和安全要求进行生产。通过加强环保检查和安全监管,防止因环保问题或事故导致煤炭产量下降或供应中断。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从煤炭运输来看,主要通道也加大基础保障力度,持续提升煤炭运力。据国家铁路局披露信息,近日,在我国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朔黄铁路完成换新的桥梁上,列车轰隆驶过,源源不断运送煤炭,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今年9月份,在内蒙古,由中铁电气化局承建的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经棚特大桥连续梁成功合龙,这是我国“蒙煤东运”的重要能源通道。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也透露,为加大电煤保供力度,前三季度国家铁路发送电煤11.35亿吨;截至9月底,全国371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可耗天数保持在37天以上。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11月2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发布
全国新发现煤炭产地6处
       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了《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着重介绍了2022年以来中国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开发利用,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新进展,矿产资源政策法规新变化 ,矿产资源管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新举措,矿产资源科技创新方面的新动态,以及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新成果。  《报告》披露,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其中,煤炭储量2070.12亿吨。《报告》指出,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22年中国油气和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实现双增长。非油气矿产中煤、铁、铜、金、“三稀”等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  2022年,中国地质勘查投资1010.22亿元,较上年增长3.8%。其中,油气地质勘查投资823.87亿元,增长3.1%;非油气地质勘查投资186.35亿元,增长7.2%,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       非油气矿产勘查中以煤(16.53亿元)、铀(11.74亿元)、金(10.71亿元)、铜(6.57亿元)、铅锌(5.72亿元)为主,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 51.8%。与2021年相比,投入增加的矿产主要有磷、锡、钼、煤等。2022年煤炭地质勘查投入16.53亿元;同比增长22.5%;钻探工作量 138万米;同比增长6.2%。  2022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32处,其中大型34处,中型51处,小型47处。新发现矿产地数量排名前5位的矿种分别是水泥用灰岩(14处)、建筑用花岗岩(14处)、建筑用灰岩(11处)、饰面用花岗岩(9 处)、煤炭(6处)。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全国完成阶段性勘查的矿产地495处,其中普查131处、详查255处、勘探109处。  2022年,中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主要矿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保供成效明显,自给率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报告》指出,2022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5%,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0.6个百分点。在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分别增长 24.4%和33.3%;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5.5%、8.4%和17.3%。  能源增产保供成效明显。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6.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2%。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67.4%,石油占6.3%,天然气占5.9%,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20.4%。能源消费总量为54.1亿吨标准煤,增长2.9%,能源自给率为86.1%。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2%,石油占比 17.9%,天然气占比 8.4%,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占比17.5%。与十年前相比,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2.3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了7.8个百分点。       2022年,煤炭产量为45.6亿吨,比上年增长10.5%,创历史新高,消费量约44.4亿吨,增长4.3%。原油产量2.05亿吨,增长2.9%,连续4年保持增长,消费量7.0 亿吨,下降3.1%。天然气产量2201.1亿立方米,增长6.0%,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消费量3727.7亿立方米,下降1.2%。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3年11月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中国自主研发的煤矿掘进系统不断刷新纪录
       检查设备,工作人员就位,自主导航、位姿矫正,按动按钮、一键启动……这是如今智能化煤矿掘进工作面的情形,不仅告别了过去的肩挑手抬、人海战术,而且实现掘进、支护、运输平行作业,还一举创下煤巷掘进月进尺的世界纪录。  这当中的关键设备,正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煤海蛟龙”。近日,记者随“走进新国企•打卡新坐标”网络互动传播活动走进“煤海蛟龙”诞生地——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看“煤海蛟龙”如何跑出煤巷掘进的“中国速度”。  掘支运平行作业,月最高进尺打破世界纪录  “煤海蛟龙”全称是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用于煤矿巷道掘进。  在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这台最长可达200多米的“长龙”。整套系统由“龙头”掘锚一体机和“龙身”锚杆转载机、连续运输系统以及协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它能完成割煤、煤矿巷道支护、煤块运输等多种工序,将煤块源源不断运出井巷。  据介绍,巷道掘进作为煤炭开采的先行基础工程,约占煤矿井下采掘工程量的70%—80%。中国每年新掘巷道1.3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的直径,工程量位居世界第一。  安全、高效的综合机械化采煤问题,中国已基本解决,但与之对应的综合机械化巷道掘进仍属世界级难题,需要更好的技术。  对此,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快速掘进系统总设计师王虹很有感触。40多年前,王虹还在煤矿实习,一次事故给他带来强烈的震动。“我当时就想,如果未来能从事装备设计工作,一定要在掘进技术革新上有所作为,尤其是要保障安全。”王虹说。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多年来,王虹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2012年,他带领科研人员大胆创新,针对国内外现有掘进技术装备成巷速度慢、用工多、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率先提出了掘进、支护、运输平行作业的构想。近十年来,“煤海蛟龙”不断迭代创新。       例如,由于中国地质条件复杂,“煤海蛟龙”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方面仍有所局限。通过不断优化设计,2022年,设备在中等稳定围岩条件下创造了月进尺2086米的掘进进尺纪录,在复杂围岩条件下创造了月进尺856米的掘进进尺纪录。至此,太原研究院开发的快速掘进成套装备实现了从稳定围岩条件到复杂围岩条件的全覆盖。       伴随着“煤海蛟龙”从1.0到4.0迭代,导航与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精准,工作人员有望离机器越来越远。从半机械化到自动化、少人化,煤矿采掘这一传统行业正日益变得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并向着无人化的智慧矿山持续“掘进”。
——摘自《全国总工会》公众号2023年03月0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17项矿山安全行业标准发布
       2023年11月13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官网发布了2023年第3号文件,公布了最新的《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等17项矿山安全行业标准。具体包括:         1、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         2、煤层底板石灰岩含水层超前区域治理技术规范。         3、井工煤矿生产时期排水技术规范。         4、煤层底板采动破裂深度压水试验测试方法。         5、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技术规范。         6、矿井突水水源水化学判别方法。         7、煤矿水化学分析方法。         8、矿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9、煤矿地下水连通示踪试验方法。       10、煤矿(区)地下水管理模型技术要求。       11、煤矿巷道矿山压力显现观测方法。       12、回采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探测方法。       13、煤矿用水压记录仪。       14、煤矿用下运带式输送机制动器。       15、煤矿用瑞利波探测仪。       16、煤矿用防爆低能γ-γ组合测井仪。       17、煤矿用密度测井仪。
——摘自《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官网 2023年11月1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本文针对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通过对历年来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设备老化、设备维修保养不当、作业人员操作不当等。为此,本文提出了从设备管理、人员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降低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确保矿山生产安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矿山企业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1、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分析       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通常包括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等。其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包括人为疏忽、操作不当、安全意识不强等因素。设备的因素包括设备质量、维护保养、老化和损坏等因素。环境的因素包括天气、地质、地形和温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设备的运行产生影响。管理的因素包括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如管理不力、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等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 矿山机电设备安全事故对策研究       2.1首先,对于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要求不够高,导致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其次,监管不到位,矿山企业自我监管意识薄弱,导致监管缺失和不完善。再者,设备维护保养不足,缺乏定期检查和保养,从而加大了设备故障和事故的风险。       2.2 提高设备安全性的技术手段
       (1)现代化检测技术。常用的现代化检测技术包括声波检测、红外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设备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检测,准确发现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2)智能化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维护技术。智能化维护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其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手段,对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和隐患,并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维护。(3)新型材料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是指应用于设备生产的新型材料,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强度高等特点。采用这些材料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和风险。       2.3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养       应该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优化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流程。       2.4在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管理流程的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合理优化管理流程,才能更好地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总之,要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养、优化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流程等对策措施。在预防性措施方面,本文提出了完善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等建议。
——摘自《中国设备工程》2023年第11期上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明年起煤电定价机制将进行重大调整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即由原先的单一制电量电价政策转变为两部制电价政策。       何谓煤电容量电价?煤电经营成本包括折旧费、人工费、修理费、财务费等固定成本和燃煤等变动成本两大部分。目前,我国对煤电实行单一制电量电价,即煤电只有发电才能回收成本。新推出的两部制电价包括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其中容量电价是为回收煤电机组固定成本而专门制定的电价。       更通俗的解释,容量电价相当于“底薪”,即便煤电不工作也能获取稳定收入;电量电价则是“奖金提成”,根据发电量多少获取相应报酬。       实施容量电价后,容量电价调整不涉及居民和农业用户,这些用户电价水平维持原状,工商业用户则要“算大账”。
——摘自《经济日报》2023年11月16日 第6版 财经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必由之路
——煤电与新能源有效协同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国能源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国家能源政策对新能源发电和煤电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回顾过去不难发现,新能源发展需要煤基能源支撑,煤电作为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立足当下,综合多方面因素,煤电与新能源有效协同发展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必由之路。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电在我国能源、电力中的主体地位,电煤又是煤炭最重要的消费领域,在煤炭消费中占一半以上。近年来,我国能源产业规划政策不断调整。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强调煤炭的兜底安全保障作用,发挥煤电等支撑性调节性电源作用,同步有序推动煤电建设和煤电灵活性改造等。       近年来,我国风光等新能源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发电增量贡献中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主,水电占比下降,煤电仍保持相对较大规模增量。中电联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比增速波动明显,但仍是发电量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升级持续进行,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上行的趋势,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改变,而这两者将驱动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继续快速上行。然而由于现阶段风光发电量规模仍相对较小,相当一段时间内煤电依然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能源。       从当前来看,新能源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带来一系列挑战,煤电与新能源有效协同发展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必由之路。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煤电与新能源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对立关系,新能源高速增长的同时给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带来一系列挑战。“新能源+储能”并不能成为煤电的替代者,这在过去新能源与煤基能源同步增长的实践中已得到验证。煤电作为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的功能定位也将更加明确。       今后,随着新能源电量占比提升,电力系统消纳瓶颈问题凸显,同时计算机、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及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用电占比提升,将增强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的需求弹性与增长韧性,社会用电需求有望继续超预期增长。此外,从能源安全保障作用角度看,煤电发电量仍然占总发电量的近一半,煤电在电力保供的重要地位中短期内难以改变。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1月14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暂行规定将施行
       11月7日公布的应急管理部第12号令指出,《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经2023年10月7日应急管理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规定》包括总则、制定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容和适用规则、制定程序和管理、附则五章内容,共三十五条。       应急管理部门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适用《规定》。消防救援机构、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地震工作机构行政裁量权基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按照《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规定》所称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是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征用、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给付和其他行政行为,按照裁量涉及的不同事实和情节,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中的原则性规定或者具有一定弹性的执法权限、裁量幅度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以特定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施行的具体执法尺度和标准。       《规定》指出,应急管理部门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由应急管理部制定,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中国地震局按照职责分别制定消防、矿山安全、地震领域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       《规定》强调,应急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应当坚持过罚相当、宽严相济,避免畸轻畸重、显失公平。应急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应当包括违法行为、法定依据、裁量阶次、适用条件和具体标准等内容。       《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0年7月15日公布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试行)》同时废止。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1月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储能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相关标准亟待完善
       2023世界储能大会日前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业内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双碳战略大背景下储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探讨储能市场、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的新路径,以期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储能产业发展加速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需求空间迅速打开,储能产业成为无可争议的能源风口。  我国储能产业规模正快速扩大。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2023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下一步,工信部将与有关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二是注重中试验证和场景牵引,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四是深化国际合作。  资本纷纷进入 激活新型储能市场  近两年,我国储能行业爆发性增长,各路资本跨界进入储能行业,引发行业一定程度上的过度竞争。储能产业如何面对挑战?各路嘉宾齐聚“全球视野下的储能市场、政策与环境”主题论坛,共同探讨储能产业未来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新能源侧电网侧储能市场机制和盈利机制仍不健全,成本疏导困难,储能系统利用率不高,储能投资方收益水平整体偏低,并存在产业链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机遇之下的挑战应对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这几年不但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开始做储能电池,其他行业如地产、家电、服装、食品等都纷纷跨界做储能。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而上的风险。”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主题演讲中,谈到国内储能行业的发展现状时,直面行业一系列痛点。  吴凯说,储能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又涉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是一个关键的基础设施,试错成本极高,因此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必须一开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  吴凯认为,系牢安全带,储能才能真正融入发展的高速路。但全球已出台的标准法规大部分集中在电池本身安全和电站的消防规范,在并网前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仍是空白。“行业亟须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高标准的测试与实证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法旺认为,当前储能技术路线可谓百花齐放。“会上,很多专家都进行了分享,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那么到底兼具安全高效经济的储能技术是什么?”他认为,国家层面应该结合应用场景分析,从近期和远期去做规划,通过技术路线去推导、布局相适合应用场景的最合理技术路线,不断夯实我国在储能领域的优势。
——摘自《改革内参》2023年第43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双碳”视域下领导干部
“双碳”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一、领导干部“双碳”能力要素       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是指有为政府中的领导干部在推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以新发展理念为原则指导,以生态领导能力和制度领导能力为核心内容,以政治责任和生态责任为责任基础,综合运用政策、经济、法律等多重保障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愿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能力。       评价某一领导干部是否具备“双碳”能力需要考察其五大方面的能力。第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政策实施能力。第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适当干预作用的市场体系建设能力。第三,以整体性、系统性观念为主线的环境风险预防和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第四,以生态承载力为极限的自然资源利用能力与能源“双控”能力。第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的国内区域和国际碳减排影响力。       二、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关键。其次,提升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是保障公民生态环境权益和应对气候不利影响的重要方式。再次,提升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是规制领导干部不作为和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双碳”视域下领导干部“双碳”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双碳”政策制定能力,避免出台“短命政策”       首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妥善处理降污减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转变主体角色定位,由政策执行者转变为政策制定者。再次,积极推进专家学者和公众“双碳”政策全过程协商参与,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保证政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二)综合运用多重保障机制,提升生态领导能力和制度领导能力首先,溯源生态领导能力内生逻辑,制度化完善生态领导能力。其次,厘清制度领导能力互动模式,提升制度领导能力。再次,综合运用多重保障机制,形成多重保障机制合力。       (三)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贯彻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原则首先,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清单,并与政绩考核评价挂钩。其次,“行为追责”和“后果追责”一体化,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度。再次,完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前置程序,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磋商机制。        (四)践行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国际环境合作        一方面,突破区域环境单元限制,强化区域间“双碳”合作。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双碳”合作,提高国际参与度和国际影响力。
——摘自《领导科学》2023年11月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共生体的利益冲突与治理
       企业新型学徒制不仅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技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其创新点在于以企业为核心主体,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等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并非易事,仅靠企业自身很难完成,需要政府、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及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因此,企业新型学徒制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其主要任务是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构建出一个涵盖各相关利益主体,由其共同参与和决策,并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共生发展模式。目前学界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较少从企业等共生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基于共生理论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共生体
       企业新型学徒制发展共生体中的共生单元,也是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目标实现或目标实现过程所涉及的任何个人或组织群体。依据每个成员在联合体中的职责以及与利益的链接程度,又可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主要由企业尤其是试点企业、以技工院校为主的正规化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政府部门、学徒等组成,间接利益相关者则包括家长、媒体和大众等。由于间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并未直接产生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治理。       (一)、企业“逐利性”与技能人才培养机构“育人性”导致合作基础薄弱
       (二)企业“排他性”与政府部门“全纳性”导致实践效果欠佳
       (三)企业的“工具性”与学徒的“生长性”导致能量供给失配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四)同行业企业之间相互避让造成培养资源供给不足       在共生理论支撑下,通过构建高效及时的沟通机制、优势互补的参与机制、责权对等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完善的保障机制,有效解决企业新型学徒制利益冲突。       (一)建立沟通机制,促进各共生主体有效交流       1 . 构建信息分享机制, 2 . 构建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实现信息表达者与受众之间的良性沟通。3 . 构建沟通监督机制,实现各共生主体之间的良性对话。       (二)优化参与机制,确保各共生主体的有效参与       1 . 增强企业这一核心共生主体的参与意识。       2 . 保障学徒这一共生主体的有效权益。       3 . 建立多元化参与模式。一是参与方式多元化,除了让以技工院校为主的技能培训机构作为培训者的角色参与其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模式开展合作。       (三)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关注各共生主体的发展利益       1 . 协调共生主体的基本利益,确保企业在新型学徒制中发挥出主体作用。       2 . 优化利益分配方式,关注共生体中学徒的弱势地位。       3 .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尊重技能人才培养机构的应得利益。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实现各共生主体的持续发展       1.加大法律与制度保护,推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效开展。       2.加强基础设施保障,确保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效果。3.持续加大财政保障,确保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深化落实。
                                                   ——摘自《教育与职业》第21期(总第1045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拓展税电指数应用场景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要生产,就要用电;企业有销售,就会产生发票。将两个数据综合分析所得来的税电指数,如今已经在四川、江西、内蒙古等地广泛应用,成为监测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宏观决策的常规指数,也成为一扇洞察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新窗口。       税电指数如何反应经济运行状况?以四川为例,记者从当地省税务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四川整体税电指数为106.8,其中工业税电指数104.5,服务业税电指数107.3,均在荣枯线100以上,这表明前三季度四川经济结构整体健康,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都较好。       据业界专家介绍,税电指数主要反映经济景气程度并预判宏观经济走势,指数大于100则表明经济活跃,数值越大越活跃。       今年以来,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密集落地。四川税务部门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以税电指数为基础框架,创新推出民营经济税电指数,同时联合多部门创建了民营经济税电指数研究中心,构建起了涵盖370余万户的民营经济涉税经营主体名录库,用以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态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作为税电指数群的重要分支,民营经济税电指数很快嵌入到四川各地市税务部门的分析系统中,为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指南。       在四川省遂宁市,民营经济税电指数显示,今年1至9月,当地民营经济发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4%,生产经营用电同比增长11.9%,民营经济呈现均衡、平稳、良好的发展态势。       《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银税互动”和“银商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今年7月,随着税电指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四川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税电指数贷,将贯穿企业购进、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购进发票、用电量、销售发票等数据指标纳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银行授信评估模型,将税电指数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为主要授信依据,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获得“真金白银”信贷支持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当地税务部门还聚焦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助力银行升级形成涉农中小微企业税电指数贷,为涉农企业、合作社类无资产抵押的企业顺利获得贷款提供了有力帮助。       业界专家认为,税电指数是税务部门在挖掘利用税收大数据方面的创新举措,企业用电数与开票额这两个数据相互补充,共同反映经济运行情况,更加精准。与此同时,依托于税电举措推出的税电指数贷等创新举措,正切实为民营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
——摘自《人民网》2023年11月1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要养成俭朴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时,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对“以学正风”作出深刻阐述,强调“要养成俭朴之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风尚新作为。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时,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矢志奋斗的坚强意志所震撼,称赞这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挥霍浪费。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习近平总书记知之深,行之远。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他用的褥子打满了补丁,与他共事的同事说,“就没见他穿过新衣服”。到任福建宁德后,他要求办公室、宿舍不做翻新装修,一辆已经跑了10多万公里的上海牌老轿车,后来陪着他跑遍了闽东的山山水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带头厉行节俭。赴河北阜平考察,住的是16平方米房间;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住的是临时板房;在福建古田,同基层代表共进午餐,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到陕北梁家河,和乡亲们一起吃的是荞麦饸饹、油馍馍、麻汤饭;对出访活动,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团饭店入住天数,能省则省,不要浪费,住地不要豪华,干净舒适即可。总书记还多次就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蔚然成风、深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一个执政党要长期执政、一个国家要长足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过苦日子”的作风,任何情况下都要增强“过紧日子”的自觉。特别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尚俭戒奢”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的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传承弘扬俭朴之风,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要时刻警醒自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带头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摘自《党建参阅》2023年第21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陈文锋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任   倩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