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领导参阅2024年第5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6-07
295

领 导 参 阅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部刊物

2024年第5期
总第166期

目录

contents

高层声音
把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鲜明特点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助力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热点关注
“以旧换新”补贴多多 我国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
鼓励光伏行业兼并重组  释放了什么信号?
上市公司积极“抢滩”低空经济蓝海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展开  医保待遇有何变化?
煤炭前沿
“零冲击”管理与智能化开采
继续上涨,6月煤价仍有向好预期
矿山救援规程发布 7月1日起施行
煤焦市场后劲不足,或将面临调整
煤矿防治水“五必须、五严禁”
清洁转型与安全发展“两手都要硬”
学好用好判定标准,有力查治重大隐患
用好政策红利,让装备“换羽重生”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7
28
30
    

目录

contents

观点集萃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在创新上用力
经济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社会预期持续改善
看清时与势,抓好谋与干
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国工匠
学习党规党纪,这两种观点要不得!
管理纵横
淮北矿业集团数智赋能为印章加把“智慧锁”
煤炭企业如何走好管理创新之路?
政务号减量 减的是形式主义
    

 
31
33
35
37
39 
 
41
42
43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把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鲜明特点
       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之举。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党的纪律的基础性法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同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党员息息相关。深刻领会《条例》的思想内涵、微言大义、内在逻辑,需要把握好《条例》的鲜明特点。       政治为魂       贯通《条例》的政治灵魂就是服从服务于党的使命任务,更好保证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大战略部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以政治为魂是《条例》最鲜明的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就能更好把握《条例》的政治内涵、政治意义和政治要求。       全面系统       全面系统主要体现为:对象全覆盖,坚持和贯彻党纪面前一律平等。领域全方位,不仅从总体上作出规定,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纪律处理或者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而且重点对党员在履行职责、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的言行列出清单。可以说,党员八小时内外、网上网下、境内境外的言行都不能越过纪律底线。情形全包含,违反六项纪律基本上涵盖了当前条件下违纪的主要类型,并且每一种违纪的具体情形都有详细规定。此外,对其他违纪情形,第三十五条、第四十八条还作了兜底性规定。时段全周期,不仅对在职党员进行规范,而且对离职、退(离)休党员的违纪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一百零五条、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之中。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科学精准       制度规范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就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这次《条例》的修订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党的纪律建设规律,贯彻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明确具体规范等要求,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又根据实践发展新要求不断完善发展,及时把那些新出现的违纪行为纳入规范范围,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       严管与厚爱结合       《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通篇贯穿着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但严管并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为了促进广大党员健康成长、更好干事创业。《条例》将厚爱寓于严管之中,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纪严于法、纪法贯通       违纪容易导致违法,违法必然触犯党纪。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党员,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条例》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执纪执法有机衔接、有效贯通,形成监督管理合力,体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的内在一致性和互补性。
——摘自《求是网》2024-05-27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
助力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印发《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则》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制度规则遵循,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探索实践。       “我们基于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实际情况和需要,组织开展了此次修订工作。”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则》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门规章,是正在组织编制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中的“1”,将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修订的一系列电力市场基本规则等规范性文件提供依据。       从能源转型发展趋势看,当前,非化石能源发电逐步转变为装机和电量主体,化石能源发电向电力支撑主体转变,新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集商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规则》充分考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新形势,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定义,对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交易等进行了明确,着力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传统电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架构。       “《规则》共分为11章、45条,主要作了以下调整完善。”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是修改规章名称,将规章名称由原《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改为《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与《电力监管条例》相关表述保持一致。       二是调整有关市场范围、运营机构、交易主体表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明确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线图”,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储能企业等新兴机构和主体迅速发展,市场注册管理制度大范围推广,第10号令中相关内容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需进行调整。  三是完善市场成员、市场交易类型相关表述。电力市场成员包括经营主体、电力市场运营机构(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和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企业等。明确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要求,电力交易机构负责建立市场注册制度,负责注册管理、注册审核公布及报送政府部门备案等工作;交易主体进入或退出电力市场需办理注册或注销手续,严格执行市场规则。基于当前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普遍开展、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全覆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现状,完善电力市场交易类型构成表述。  四是完善电能量、辅助服务交易等定义和交易方式。根据交易周期将电能量交易分为电力中长期交易和现货交易,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包括调频、备用和调峰等有偿电力辅助服务。电能量交易可通过双边交易和集中交易方式开展,具备条件的辅助服务采用市场竞争方式确定提供者。此外,细化了风险防控相关要求。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5月2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以旧换新”补贴多多
我国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预计到2027年,工业、农业等七大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据测算这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元以上的大市场。为抓住巨大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已纷纷出台推动设备更新的实施方案。       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远东:中央新一轮行动方案出台以后,浙江省迅速出台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积极筹措资金,出台了省级财政政策总体方案,逐项对标重点领域,逐个配套财政政策,一共有24项,可以说实现了重点领域全覆盖。       工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 多领域智能化升级  作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省也正在加快实施多领域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力争推动4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改造,带动工业技改投入900亿元。  针对企业的设备更新需求,当地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建筑材料、氧化铝和化工装备等行业企业进行了重点走访,梳理出了有设备更新需求的企业20余家,更新设备需求资金近2亿元。同时还针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实际投资额,实行最高10%、最高补助金额5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淄博经济开发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局局长 陈宁:企业设备更新方向主要在产品升级、节能降耗、环保减排和安全提升等方面。针对他们不同情况,我们指导设备更新企业用足、用好设备购置补助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打造区域性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关键环节。湖北省正着力提升资源加工利用再制造水平,支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  据统计,每回收再利用1吨废旧电池,可以减少约3吨碳排放。目前,该企业每年可回收废旧动力电池15万吨,生产出6万吨磷酸铁,1.5万吨碳酸锂和1.5万吨再生石墨,相当于处理了60万辆报废新能源汽车。这些材料不仅可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领域,同时更加绿色环保,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生产负责人 王致富:由于整个项目是全链条一体化,某个工序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可以进行捕集,用于其他工序做原辅料,从而实现降碳减排。已实现正极材料碳减排近50%,化学物耗降低达40%,真正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  目前,湖北已有多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正在联合上下游企业,构建“回收—拆解—再生—利用”产业链,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摘自《新华网》2024年5月2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美国极力渲染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引发一些国家跟风炒作。这么做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是众目昭彰。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最大企图是遏制打压中国优势产业。美国已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战略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美国试图打压中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事关绿色低碳转型和未来发展,必然成为美国对华竞争和遏制打压的重点。彭博社4月2日报道援引多位专家的观点,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几家新能源车企产能利用率都在80%以上。美国政府对这些事实视而不见,恶意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歪曲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企图联合盟友伙伴推动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脱钩断链,其背后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不公平的非市场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的重要意图是扶持美国本土产业发展。在新能源领域,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政府由于执政理念差异,在维护传统能源利益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二者间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政策“钟摆效应”阻滞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先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此后又宣布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能源政策向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倾斜,近期美国气候能源政策再度作出重大调整,出台《通胀削减法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设备等产业给予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如此反复折腾,令美国众多新能源企业无所适从,错失产业发展重要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归根到底是要为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争取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也是为了服务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当前,美国国内经济社会矛盾重重。在美国国内对中国持续发展壮大焦虑感和戒惧心加剧的情况下,将中国作为“替罪羊”,把矛盾向外转移,对华示强甩锅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正确的自然选择。无论是宾夕法尼亚的钢铁产业、密歇根的燃油车产业,还是佐治亚和亚利桑那的光伏产业、威斯康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内华达的电池产业,都面临着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竞争压力。此时抛出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正是美国大选候选人为了赢取选战胜利、迎合关键摇摆州选民和利益相关方需要采取的重要策略。       美国出于国内经济、政治需要,无视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渲染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经济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新托辞。少数其他国家出于各自短期利益,盲目跟风。这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不利于相关国家,也不利于整个世界。希望美国和少数其他国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福祉出发,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
——摘自《人民日报》2024-05-12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鼓励光伏行业兼并重组 释放了什么信号?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公众号消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于近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明确,加强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       自去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落后产能问题突出。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5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突破所有在产企业现金成本。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具体分析目前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此前不少跨界光伏的企业都陷入了发展瓶颈,有的是技术路线落后,有的是业绩亏损严重,可以说,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第一批倒下的多是跨界企业。       两年前,光伏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各方资本被吸引入局,其中不乏跨界而来的企业,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在产业链产品需求旺盛时,部分跨界企业也享受到了行业红利。但随着产能持续扩张,市场进入到供过于求阶段,技术积累和资金实力不够的跨界企业面临项目失败的风险,落后产能面临出清。今年以来,多家跨界企业的光伏项目宣告终止。比如ST聆达拟终止投资建设铜陵年产20GW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       另一方面,曾经颇为风光的老牌光伏上市公司,有多家已走到了退市边缘。       截至5月23日收盘,在光伏概念板块整体上涨的态势下,ST爱康跌停,股价跌至0.86元/股;ST阳光股价更是连续14个交易日下跌,报0.74元/股,已持续6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  而ST爱康和ST阳光目前的境遇在光伏行业并不是个例。截至目前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已有7家A股光伏企业“披星戴帽”。  从光伏行业发展形势来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此时鼓励兼并重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意味着光伏行业在经历了多次周期发展后,又走到了优胜劣汰的关键期。光伏行业从快速扩张逐步转入回调,淘汰部分企业是必然趋势。  会议还提到,光伏行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更宜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目前的行业困境,但也应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通过兼并重组,行业内的资源会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优势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可以扩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此外,光伏行业的落后产能依靠低价抢市场,挤压了行业利润空间,扰乱了市场秩序,兼并重组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能利用率,减少无效竞争,进一步缓解行业困境。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4年5月14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上市公司积极“抢滩”低空经济蓝海
       2024年以来,伴随着利好政策的频繁落地,据Wind统计,目前A股共有69家公司被列为低空经济概念股。不少公司在近期发布的年报中,均披露了目前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以及未来在细分产业链上的发展战略。  央地支持政策不断落地  今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多个部委和地方也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全面推动无人机产业发展。今年4月18日,国家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另外,1月份以来,北京、广东、安徽、山西、四川等约18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的各项政策,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更多细化支持举措也在陆续落地。如安徽省发布的《安徽省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低空经济产业的纯信用、低成本信贷、中长期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贷款产品。  万亿规模市场渐次打开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多为3000米以下)活动为核心,以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联网等技术组成的新质生产力与空域、市场等要素相互作用,预计到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明确指出,低空经济涵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行业,产业链条绵长、业态形式多样,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为我国经济开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新增长极。  上市公司积极“抢飞”蓝海  据Wind统计,目前A股共有69家公司被列为低空经济概念股。业绩方面,上述上市公司中,2023年实现盈利家数达59家,占比约为86%。2023年合计营业收入3619.39亿元,同比增幅约为10.19%;净利润合计170.33亿元,同比增幅约为2.87%。  不过,业内人士提示,“低空经济”概念板块日前持续火热,备受资金热捧,需注意一些个股“炒概念”引发的短期波动风险。亦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价异常波动情况的说明,或澄清自身业务并不涉及低空经济。
——摘自《新华网》2024年5月1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展开  医保待遇有何变化?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展开,有群众担心医保待遇会有变化。医保支付方式怎么改?对参保人有什么影响?围绕群众关切的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做出了解答。       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控费”       问:有人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因为医保基金没钱了,要控制费用支出。这一说法有根据吗?       答:医保支付方式是医保经办机构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具体方式,包括按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不同方式对临床诊疗行为有不同的引导作用。我国先后启动DRG(按病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试点。到去年底,超九成统筹地区已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后,改革地区住院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占比下降到1/4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控费”,而是引导医疗机构聚焦临床需求,采用适宜技术因病施治、合理诊疗,避免大处方、滥检查,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改革后的支付标准随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变动等适时提高。每年,医保基金支出都维持增长趋势,并高于GDP和物价的增幅。       从未出台“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之类的限制性规定       问:这几年,在一些地区,有患者住院2周后被要求出院,再重新入院,说是支付方式改革后有规定“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这是怎么回事?       答:国家医保部门从未出台“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之类的限制性规定。2022年,国家医保局还专门印发《关于全面排查并取消医保不合理限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全面深入排查对医疗机构的不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理限制,存在问题的地方已完成清理。       “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的情况,可能是部分医疗机构为了完成“平均住院日”“次均费用”等考核指标,设置比较粗放的管理措施。对于将医保支付标准的“均值”变“限额”,以“医保额度到了”为理由要求患者出院、转院或自费住院等情况,我们坚决反对并欢迎群众举报,将予以严肃处理。       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可按实际发生的费用结算       问:按病种付费模式下,医疗机构添置新设备或给患者使用价格高的新药,会不会产生成本压力?医务工作者看诊过程中使用新药新技术“花超了”,绩效收入会不会受影响?       答:个别地区个别医疗机构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支付方式改革的初衷。相反,为支持临床新技术应用、保障重病患者得到充分治疗,支付方式改革中还引入了相关规则,如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可不纳入病种支付标准的“除外支付”规则,显著高于病种平均费用的重症病例“特例单议”规则,这些都可按实际发生的费用结算,请广大参保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放心。
——摘自《人民日报》2024-05-11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零冲击”管理与智能化开采
       “我国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从来没有达到像今天这样的思想统一度。”潘一山指出,由于冲击地压的突发性、破坏性和复杂性,其防治理论观点、防治措施和方法争论较大。但随着《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的修订及相关文件的出台,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不断规范,防治知识普及,冲击地压防治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那么,冲击地压矿井能否实现“无人员伤亡、无巷道破坏、无设备损坏”的“零冲击”管理目标?  对此,潘一山认为,“零冲击”既是对冲击地压防治标准的高要求,又是冲击地压防治“以提高安全性为目标”的新理念。通过巷道支护上的局部吸能装置,在冲击过程自适应破坏并吸收能量,使支护整体不被破坏,围岩吸收能量,“零冲击”管理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他举例说,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任何一处冲击地压矿井都不能保证不发生围岩能量释放,但如果在支护上安装预设了吸能装置,在围岩释放冲击能量作用于支护上时,由吸能装置发生破坏并吸收能量,而整个支护体系没有失效破坏并保证围岩整体性,那么该过程使围岩的塑性区也吸收了能量,进而使远场释放的能量被支护和围岩塑性区吸收,冲击停止下来,就实现了无人员伤亡。  具体到“零冲击”实现途径中,可以通过合理开采布局、开采保护层、地面压裂、爆破断顶、底板爆破、水力压裂切顶、控制开采速度等措施,降低环境应力、减少能量释放。  在冲击地压矿井实现“零冲击”案例中,吉林龙家堡矿就是一个典型。该矿采深超过1000米,2019年6月9日发生一起冲击地压事故,停产一年多时间开展灾后冲击地压治理,2020年复产后至今连续实现安全开采。2023年12月4日,该矿发生震级为1.9级的矿震事件,矿井采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取综合防冲措施,巷道采用锚网索+O型棚+液压支架三级防冲支护,避免了破坏事故。
  如果冲击地压矿井“零冲击”管理目标能实现,那么,智能安全高效开采能否实现?去年10月22日,“如何实现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入选中国科协发布的2023十大产业技术问题,这也是煤炭行业唯一入选的问题。       对此,潘一山认为,我国冲击地压煤层智能安全高效开采应采取“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是智能,即一般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其总体框架包括通用基础、支撑技术与平台、煤矿信息互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及装备、安全监控及防控装备、生产保障6类标准。第二步是安全,即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全要素分项智能化体系建设,基于冲击地压类型、机理,实现危险性评价、监测、防治、支护、防护五大要素智能化。第三步是高效,即没有智能化就根本无法实现冲击地压煤层安全高效开采体系建设。根据冲击地压不发生的应力条件、冲击地压不发生的能量条件,通过智能化彻底解决冲击地压主要两个安全高效开采问题:全巷道液压支护、充填开采。       “冲击地压矿井和行业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借助智能化发展的东风,不能把智能化当负担;要破除消极情绪,实现灾害矿井在智能时代的弯道超车。”潘一山说。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年5月2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继续上涨,6月煤价仍有向好预期!
       近期,在旺季预期和成本支撑下,港口市场贸易商报价较为坚挺。截至5月21日,“CCTD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5500K、5000K、4500K三个规格品分别收于866、771、674元/吨左右,较昨日分别上涨3、5、3元/吨。  进入6月份,“迎峰度夏”将正式开启,煤炭市场能否延续涨势?  1、电厂补库需求或逐步释放  6月份,据国家气候中心消息,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随着用煤旺季特征逐渐显现,多地制冷需求将增多,电厂日耗将随之提升,补库需求或逐步释放,但电厂在较高库存水平下,其采购力度不会很大,仍将以长协煤补充为主,刚需采购为辅。  2、非电用煤需求有望得到提振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去年我国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项目,专门用于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目前,在已落地的1.5万个项目中,1.1万个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72%,剩余项目将力争在6月底前全部开工。预计6月份,随着宏观政策落地生效,水泥、钢铁等非电用煤需求将得到提振。  3、产地煤炭供应将增加  近期,国内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开会或发布文件的方式部署后期煤矿安监工作,安监正逐步趋于常态化,后期煤矿生产受到的影响将日益弱化。此外,山西省能源局要求省属煤炭集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既要严守安全底线,又要确保高效率生产,预计“迎峰度夏”期间,产地煤炭供应将有所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产地煤矿安全与生产并重,因此后期增产速度将较为缓慢,增产空间仍需观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4、港口库存或增加  5月份以来,大秦线日均运量仅为110万吨左右,后期仍有增长空间,预计随着港口煤价持续上涨,贸易商发运利润得到恢复后,其发运积极性将有所提升,大秦线运量增加将推高北港库存。  5、水电预期向好 替代部分火电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6月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北部、西南东部等地降水偏多,整体水电出力或持续好转,其对火电的替代作用或较为明显。综上,6月份,煤炭市场供、需均存在增长的预期,而由于供应恢复的进程或较为缓慢,预计煤价将呈现震荡上行态势,但上涨空间或有限。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5月2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矿山救援规程发布 7月1日起施行
       根据5月8日发布的应急管理部令(第16号),《矿山救援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已经2024年4月15日应急管理部第1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规程》包括总则、矿山救援队伍、救援装备与设施、救援培训与训练、矿山救援一般规定、救援方法和行动原则、现场急救、预防性安全检查和安全技术工作、经费和职业保障、附则共十章一百七十二条内容。       《规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及尾矿库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以下统称矿山救援工作)。       《规程》指出,矿山救援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彻科学施救原则,全力以赴抢救遇险人员,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安全,防范次生灾害事故,避免或者减少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规程》明确,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应急值守、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应急投入等规章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演练,储备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矿山救援工作全面负责。
       《规程》指出,所有矿山都应当有矿山救援队为其服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专职矿山救援队;规模较小、不具备建立专职矿山救援队条件的,应当建立兼职矿山救援队,并与邻近的专职矿山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专职矿山救援队至服务矿山的行车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规程》要求,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及尾矿库企业应当分别按照《煤矿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尾矿库安全规程》有关规定向矿山救援队提供必要、真实、准确的图纸资料和应急救援预案。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矿山企业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采取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措施组织抢救,全力做好矿山救援及相关工作,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事故情况。       《规程》明确了“矿井火灾事故救援,瓦斯、矿尘爆炸事故救援,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救援,矿井透水事故救援,冒顶片帮、冲击地压事故救援,矿井提升运输事故救援,淤泥、黏土、矿渣、流砂溃决事故救援,炮烟中毒窒息、炸药爆炸和矸石山事故救援,露天矿坍塌、排土场滑坡和尾矿库溃坝事故救援”九个方面的救援方法和行动原则。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5月1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煤焦市场后劲不足,或将面临调整
       煤焦市场近期这波上涨行情始于4月中旬。经过1个月的上调,焦炭累计调价4轮,共计每吨上涨400元,炼焦煤每吨上涨200元至300元。出现这波行情,主要是因为钢材需求转好,钢厂重新获得利润,高炉开始提产,带动原料需求提升。但是近期,焦炭第五轮涨价出现延后,落地预期正在减弱,炼焦煤价格涨势也有明显放缓迹象,拍卖流拍现象开始增加。而且随着期货盘面率先回落,对市场敏感度较高的进口煤价格已经开始松动。煤焦市场在经历1个月的短暂上行后,是否将迎来拐点,我们从供需两个层面做下分析。       一方面供应略有回升,但同比仍处于低位。近期国内炼焦煤供应水平环比有一定回升,主要是前期一些停产减产煤矿近期陆续恢复产量,但又有新矿井停产减产,加上山西几个重点煤炭集团减产,供应层面减量同比依然较为明显。从数据看,一季度,全国原煤产量11.1亿吨,其中山西原煤产量2.72亿吨,同比下降18.9%。山西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炼焦煤资源供应基地,同比将近20%的产量下降,推动炼焦煤供应的减少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口方面,炼焦煤依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一季度,我国炼焦煤进口量总计2688.99万吨,同比上涨20.75%。但是进口煤的增量短期很难弥补国内产量的下降,所以炼焦煤总体供应水平同比依然处于偏低水平。5月开始,供应情况会有一定好转,但是几个重点企业减量,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供应总体水平会长期处于同比偏低的状态。       另一方面下游利润快速收缩,补库力度减弱。由于原料价格近期涨幅较大,而钢材终端需求支撑力度有限,市场后期淡季预期下,钢厂很难通过涨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导致钢厂利润被快速压缩,目前国内成本控制较好的钢厂盈利能力在每吨100元左右。这意味着大量钢厂处在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亏线附近,部分钢厂已经再次进入亏损状态,而且今年下游企业资金普遍有较大压力,所以在成本控制上力度较大。原料库存作为成本大头,在前期提产预期下,不得不进行补库,但随着库存水平逐步提升,继续提高库存水平的意愿不强。下游用户原料低库存生产将是较长周期下的常态化现象,所以补库需求近期会有降温预期。不过,近期钢厂的刚需提升较快,5月6日开始的这一周,钢联铁水日均数据已经接近235万吨,上下游供需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铁水继续增量,炼焦煤可能会再次出现供应偏紧的局面。所以,在目前的供需格局下,由于刚需回升,需求下限有保障,但是补库需求预期减弱,导致原料价格向上空间不足。尤其是焦炭第五轮涨价搁浅后,市场各环节抛货现象开始明显增加,贸易商开始集中出货,加剧了市场对未来行情的担忧。       结合上下游情况来看,钢材终端需求在强势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带动下,下限是有保障的,但是国内基建需求减弱,使得市场对铁水产量恢复后的需求充满了担忧。而且钢材市场即将进入淡季,前期的正反馈可能会再次转为负反馈。煤焦市场自身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下游市场的变化对煤焦市场影响将是较长一段时间的核心因素。预计煤焦市场不久将会进入一个调整阶段,不过目前上下游结构相对健康,调整空间不会太大。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5月2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煤矿防治水“五必须、五严禁”
       五必须       ◆必须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专职探放水队伍和专用探放水设备       ◆必须采用物探、钻探等方法查明矿井及周边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出现透水(突水、溃水)征兆,或极端天气可能导致淹井等重大险情,必须立即停产撤人       ◆必须储备必要的水害抢险救灾设备       ◆必须开展水害监测预警       五严禁       ◆严禁采掘工作面边探放水边进行采掘活动       ◆严禁在水体下或老空水淹区域下开采急倾斜煤层(煤层倾角45度以上)       ◆凡放顶煤开采后有可能与地表水、老空水、强含水层、离层水、松散含水层导通的,一律严禁采用放顶煤开采       ◆严禁在暴雨、洪水、台风过境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安排人员入井作业       ◆严禁开采各类防隔水煤柱
——摘自《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2024年5月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清洁转型与安全发展“两手都要硬”
       “五一”假期,很多煤炭企业坚持生产,稳住煤炭产量, 尽好社会责任,为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夏做着准备。假期前 后,有一些关于煤炭的信息值得重点关注。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强煤炭 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主要针对的是煤炭下游产业,但实际上,对煤炭行业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一来,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一个环节的改变,也意味着其他上下游环节的改变;二来,为了提高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很多煤炭企业已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煤炭加工利用甚至成为其主业。       提高煤炭及上下游产业发展质量,是实现“双碳”目标 绕不开的话题。2030年距离当下并不遥远,直面现实是最好的选择,很多煤炭企业已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五一”假期,国务院安委办印发紧急通知,要求深刻汲取梅大高速塌方灾害教训,深入查找当前安全防范工作的 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消除重大事故隐 患、有效管控重大安全风险。通知强调,要举一反三,切实 做好矿山等其他行业领域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防范遏制重大事故灾害发生。防微杜渐,始终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需。多想想、多看看、多走走、多问问,从一丝一毫的迹象中推演可能会发生的灾难,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对煤炭行业同样重要。面对汛期和市场需求旺季,发展决不 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清洁高效利用与安全生产,两个话题反映的其实都是对煤炭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于煤炭产业而言,清洁转型与安全发展“两手都要硬”。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5月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学好用好判定标准,有力查治重大隐患
       企业人员学习掌握不够、对照检查不够,发现不了问题;中介机构评价不准确、辨识不深入,查不出问题,甚至误导企业;执法人员手握“利器”而不用,避重就轻,影响了执法公信力;一些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组织学习和指导解读不及时、不到位;面对同一问题,专家各持己见,甚至相互矛盾……当前,在一些地方、行业领域和部门单位,学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暴露出诸多问题。       近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通知,强调要学好用好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以下简称判定标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切实提高排查整治质量,持续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判定标准是基于事故血的教训、科学归纳事故诱因而制修订的,对促进各方科学精准查治隐患、有效防范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学好用好判定标准是首要。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判定标准落地的主要受益者,必须承担起自身责任,组织好教育培训,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等“关键少数”和安全管理人员要带头学习,深入掌握判定标准,对照标准组织重大事故隐患排查。中介机构要学好用好判定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供准确、深入的辨识和评价服务,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标准加强内部学习培训,科学准确理解判定标准的内涵实质,严格履行职责,并不断创新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解读。       判定标准落实落地是关键。企业、中介机构、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处于查治隐患的前沿,要及时向中介机构和执法部门反馈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中介机构要精准服务,及时帮企业找出问题隐患,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指导;执法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苗头、不良趋势,就要迅速督促整改,防范各类不学、不用、乱用判定标准的情况。       安全生产工作永远在路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新业态新风险新问题不断涌现。各方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性和敏感性,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和更新判定标准,切实提高隐患排查整治质量。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这一通知的下发,是对判定标准落实落地的强调部署,更是各方总结反思的一次契机。在判定标准学用结合、学用相长过程中,要不断提炼经验做法,举一反三、补足短板、消除盲区,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 2024-04-1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用好政策红利,让装备“换羽重生”
       经过工艺改造,原生产装置的危险程度直线拉低,相当于一个炸药包的危险程度降至为一个鞭炮的危险程度。5月7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对山东省济宁市一家危化品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这家企业的做法无疑是科技兴安的一个缩影,也从一家企业的角度印证了当前各地推进化工(危化品)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的重要意义。推动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是促进安全技防、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关键之举。近年来,包括化工行业在内的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积极应用先进科技、先进工艺、先进装备,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大力推动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正逢其时,迎来大好时机。国务院今年3月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为此,国务院确定从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入手,打出政策保障“组合拳”,助力企业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成为生产装备和技术工艺“换羽重生”、填补安全技防薄弱环节、消除企业安全生产历史“旧账”的强力助推器。       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各类企业应抓住机遇,用好政策红利,扎实深入开展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补短板、强弱项,把安全风险降下去,把先进装备用到位,切实筑牢安全技防根基,保障企业行稳致远。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4-05-09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持续在创新上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出发点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点就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发挥科研机构集群优势,着眼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要科学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不断深化现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以推进“四链”深度融合为切入点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面融合、织链成网,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布局,准确把握“四链”融合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调动产业资源投入,科学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完善新质生产力的全域布局。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过程中,要通过顶层设计、政策保障、资源配置等多种方式,促进创新、产业、资金、人才有机联动,打造基础前沿技术研发储备—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的完整闭环,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平台建设和项目实施为发力点       推进有组织科研,基础是科研平台,抓手是科技项目。要通过建设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实施高质量科研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和有效释放,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进高水平研究设施共建共享。
——摘自《河北日报》2024年05月15日第7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经济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社会预期持续改善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4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其中,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工业、出口、就业、物价等主要指标总体向好,社会预期持续改善。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前4个月,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推动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3.2%和18.2%,在全部规上工业的占比也不断提升,助推我国工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型消费场景的潜力逐渐释放,形成了不断增长的消费新动能。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虽略有回落,但随着各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扩内需促消费的措施逐步推进落地,以及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的带动,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消费维持了稳定增长。综合来看,1-4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和服务零售额依旧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多地文旅实行减免景点门票等文旅消费优惠政策,节假日相关服务消费需求得到持续释放,表现强劲。可以预期,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的持续成长,将进一步发挥以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产供给稳中有增,市场预期持续向好。4月份,得益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稳步推进,制造业投资增势良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工业生产景气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超过八成的行业和近六成产品增速回升。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等稳增长政策发力,一方面,市场需求继续恢复,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潜力逐步释放,企业对市场发展预期向好,对制造业活跃度形成较好支撑。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PMI为50.4%,连续两月位于扩张区间,生产延续扩张,供给侧修复回升势头明显。另一方面,重点领域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将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有利于投资稳步扩大。       外需回暖,外贸进出口表现亮眼。据海关总署数据,4月份我国货物进出口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复苏态势,当月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8%。前4个月,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以机电产品、劳密产品等为代表的重点工业品出口优势继续巩固,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增速均超过20%,保持了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出口的突出表现带动了电子、纺织等相关行业进一步复苏向好,再次显示了我国外贸的韧性和活力。       就业物价方面总体改善,民生领域投入继续加大。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连续2个月下降;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稳中有升,4月CPI环比由降转升。同时,1-4月,教育、体育投资增长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下阶段,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确定的宏观政策,乘势而上,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造稳固支撑。
——摘自《人民网》2024年5月1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看清时与势,抓好谋与干
       继《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印发后,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日前对外发布,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等22条措施举措。与此同时,各地组建工作推进专班,出台消费补贴政策、开展惠民促销。压茬推进的时间表上,有分秒必争的紧迫感,也有事不避难的执行力。       “看准了就抓紧干”,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起步、良好开局,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看到,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牢固。越是任务艰巨,越是挑战严峻,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把握时与势,“看准了”是前提。比如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避免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关键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巩固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先优势;广东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加力提速,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特色农业等。实践表明,谋在前才能掌握主动,“看准了”才能干到点子上;自觉在大局下谋划、在全局中定位,就能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       实现总蓝图,“抓紧干”是基础。“来而不可失者,时也。”今年我国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把总蓝图变成施工图、进而变成实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景图,关键在实干、关键靠落实。从发展机遇来看,科技创新大潮澎湃、产业变革风起云涌,转型升级、民生改善都蕴藏巨大潜力,谁能抢先一步抓住机遇,谁就能赢得优势;从困难挑战来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等不得、慢不得。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增强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以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干劲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政策成效、取得最好结果。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壮大的,也必将在劈波斩浪中行稳致远。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谋和干结合起来,当好行动派、实干家,我们定能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定能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摘自《人民网》2024年5月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国工匠
       激活关键要素,选树时代呼唤的大国工匠       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国工匠,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制度环境,完善关心关爱劳模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常态化机制,加强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机制化建设,依托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培养大国工匠,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升级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同时,应健全工匠学院建设体系,结合地域优势和产业(行业)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工匠学院的平台作用,孵化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开展大国工匠培育选树时,要更加突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鲜明导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具备传统大国工匠所具备的普遍特征和精神气质,还需要在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方面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更长的生产链、产业链、创新链中推动形成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再到产业应用、生产一线的良性循环。       聚焦主要场域,推动技能人才数智化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更多大国工匠,这就需要涵养一大批在企业一线完成生产任务的高技能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梯队。应当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引育活力,推动传统技能人才尽快实现数智化转型。可充分整合企业各类创新要素,创建以工匠领衔、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加强与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匠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实用高效的企业内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可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加强数智化技能培训和推广,开发聚焦产业技术前沿的课程、举办劳模工匠创新交流论坛、举办高级专题研修班,激发技能人才求新求变意识、激活创新思维、持续提升技能水平。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围绕产业布局,培养新型高素质劳动者       一是深化科教融汇,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升级趋势和技术变革前沿,及时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开发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科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探索构建“1校+1龙头企业+N个区域紧密合作企业或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1+1+N”模式,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探索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方式,让学生更早接触产业前沿。       三是深化职普融通,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注重提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比重,加强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衔接。积极探索构建从职业教育本专科生到高层次专业硕士、博士教育的贯通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创造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鼓励支持高学历人才到一线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长为“理论创新—技术革新—技能应用”贯通型的复合型人才,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摘自《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5月14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学习党规党纪,这两种观点要不得!
       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       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学习党纪是领导干部的事,与普通党员关系不大。《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不管党龄多长,不论职务高低,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每个党员都应该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入领会《条例》的重要内容和着力方向,知边界、明底线,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  
       还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学规是为了不违纪,不违纪就不需要学规”。现实中,一些党员违纪,与对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掌握不够、脑子里没有“紧箍咒”不无关系。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如何防微杜渐?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聚焦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问题,从严从实检身正己,做到知行知止、令行禁止。纪律是一面镜子。经常对照党规党纪,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能够照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我们正衣冠、端品行。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自觉遵守了,才能防患于未然。       还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学规是为了不违纪,不违纪就不需要学规”。现实中,一些党员违纪,与对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掌握不够、脑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子里没有“紧箍咒”不无关系。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如何防微杜渐?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聚焦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问题,从严从实检身正己,做到知行知止、令行禁止。纪律是一面镜子。经常对照党规党纪,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能够照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帮助我们正衣冠、端品行。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自觉遵守了,才能防患于未然。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内无妄思,方能做到外无妄动。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与重托。
——摘自《共产党员 》2024-05-14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淮北矿业集团数智赋能为印章加把“智慧锁”
       传统的印章管理方式存在用印申请审批效率低,印章使用情况难以实时掌控,印章外带难以有效监管,数十枚印章日常出入库、保管、交接程序复杂繁琐等问题,已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复杂的用印需求。       淮北矿业集团依靠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印章管理平台,给传统印章加上“智慧锁”,赋予传统实体印章数字化、智能化属性,不仅实现线上申请、线下用印,让用印单位“最多跑一次”,而且具有用印人员自助快捷操作、用印全程可追溯、脱离监管自动终止用印行为等功能,做到用印前、用印中、用印后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印章效率低、管理难、成本高、风险大等难题。        “传统印章外带使用没有保护措施,用印没有真实记录,还需另外安排专人护送,不仅用印成本高,而且难以做到全过程监督。现在使用了智慧印章管理平台,用前线上申请,外带用印时GPS精准定位、二次校验,充分保障了外带用印安全性。”集团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现在,该集团将智慧印章管理平台嵌入内部OA办公系统,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管理特色的印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仅全面提高了用印审批效能、打通了用印单位“堵点”,而且实现了风险防控、降本增效、规范用印的管理价值。
——摘自《中国煤炭网》 2024年5月14日 要闻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煤炭企业如何走好管理创新之路?
       5月16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主办,国能准能集团承办的2024年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大会,吸引煤炭行业广大管理人员汇聚内蒙古鄂尔多斯,共同探讨煤炭企业管理创新之路。会议认为,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未来可重点关注五方面工作。一是关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出的新要求。煤炭企业发展不可偏离主业,要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方面作用。二是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给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重要位置。要研究煤炭产业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寻求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产业体系。三是关注煤炭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对煤炭生产力水平、生产运营、企业管理方式等带来的新变革。四是关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着井下技术人才短缺、年龄结构老化、高素质人才不足等结构性问题。要超前谋划好劳动组织模式和集约创新方式,既要加快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为生产一线培育复合型人才,又要搭建平台,培养新时代煤炭高级人才。五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国家能源集团将坚持把创新型企业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黄清说。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总工程师陈志军表示,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大,应急保障能力强,未来将不断提升内蒙古企业管理创新水平,更好发挥内蒙古的能源保障基地作用。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5月2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政务号减量 减的是形式主义
       这些年,互联网发展风生水起,一大批政务新媒体应运而生。微信、微博、小程序、客户端……各式各样的网上政务全面出新。随着摊子迅速铺大,弊端逐渐凸显。很多政务号沦为形式主义表演,不仅毫无意义,还成了基层负担。       近日,多地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并入属地政府网站,持续引发舆论热议。       政务号缩编、“瘦身”,是理性回归,也是切实减负。作为有效治理手段,网上政务运用得当将带来不少便利,关键是脱掉附着其上的形式主义外衣。比如,某地借助于“一表通”系统,加强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令当地养老、人社、司法等7个高频条线实现报表清零,备受基层工作者欢迎;某地乡镇间距离较远,借助于视频会议、网上办公传达指示,节省基层干部路上奔波时间,大家就很支持。说到底,要不要新开一个政务号,开设怎样的线上服务,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权衡运营成本和为民服务的收益。       关停不是终点,“瘦身”只是开始。某种程度上,如今政务新媒体已走过“人有我有”的扩张时期,进入到“末位淘汰”的“2.0阶段”。新一轮赛道上,不再需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必须集中力量做优做强主账号,构建整体联动、集体发声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多花些时间进行专业运营人员的培训管理,多投入资源研判新兴技术并随之更新迭代,让“键对键”数字赋能,不断加持“面对面”的干群情谊,这才是最漂亮的政绩。
——摘自《京报网》 2024年5月8日 锐评板块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郄自成
周伟田    王瑞红
樊学未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朱莹莹    张   芳    郝玲娣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任   倩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