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原和人》第三期

贪一滴,占一点,点点滴滴是深渊;留份白,留份清,清清白白在人间。贪一滴,占一点,点点滴滴是深渊;留份白,留份清,清清白白在人间。

山东原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YUAN
HE

企业与员共发展

Resources

Human

03

2021年第3期总第3期

专题策划

“灵”时代,“灵”就业

原和星空         人为什么工作 
HR复盘           ISO三体系标准认证

01/02

卷首语

成大事者不纠结,一篇文章终结你的选择困难症

每个人一路走来,都在做着这样或那样的选择。
小的选择有你今天是选择白水煮青菜还是啤酒炸鸡排,大的选择有你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跟谁结婚,跳不跳槽。
选择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之所以难,就是因为我们在当下看不到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摆在我们面前的选项往往都各有千秋,各有优劣,着实让人难以抉择。
其实,选择的不同,往往来自于每个人内心不一样的价值取舍,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价值观。选择的过程,就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对于人生中可能的选项进行优先级排序的过程。
而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从而让选择在生活里开花结果,塑造自己的人生。

01 选择主动

快节奏的生活里,时间太赶,难题太多,选项太多,我们总是很容易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不得要领,焦虑烦躁,总是想要追求那个最优解,但却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主动地做出选择,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你最需要的是质疑那些在耳边反复念叨的“应该如何如何……”,然后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做选择。
即使最后发现,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和别人的建议是一样的,那也是你自己主动的一次人生探索,而不是你投机取巧的一次盲从。
尽管这种主动的选择有可能是错的,但它却真正地属于你自己,而且正因为我们会犯错,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去纠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舍标准,让自己更快地成长,从而让未来的选择更可能接近真相。

选择

02 选择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就是一开始驱动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起心动念。
面对生活的选择,我们更需要回到出发的原点,找到自己当初为何出发的理由,发现那个快要被自己遗忘的内心力量。
而不忘初心的选择,能够让你专注地,长时间地去做那些真正能够激起内心动力的事情。
这时候的你不是被外界理性的目标所裹挟,比如得赚多少多少钱,要达到什么样的地位,你是被一种情感的强大力量所鼓舞,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而选择初心,就是在抉择之前,问问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是什么,问问自己做一件事的意义在哪里,问问自己什么东西是你真正在意的。

03 选择善良

关于善恶好坏的道德评判,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个基本客观的定义:
1. 你的行为是否具有逻辑的普遍性?
2. 你的行为本身可不可以持续?
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们要做那些能够让自己的行为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续性的选择,如此才能让我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
而选择善良,就是保证自己的行为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续性。

04 选择长远

很多人问我在生活如何进行升维思考。
其实,最简单的升维思考之一,就是把人生的时间线拉长到5年,10年后来思考。
当你把自己的视角从当下这个点转移到5年后,10年后,你就越清晰当下该如何做出选择。
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打磨的过程,它让我们更清晰,在自己的人生中,我们在意的是什么,看重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是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创造自己生活的过程。
得到和失去,存在于生活中每一次选择背后的较量。
有选择就会有得失,有得失就会有好恶,有好恶也就生出了各家意见,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阅历,经验,感悟,所以各自的选择也就千差万别,大相径庭。
选择没有对错,它只是我们给生活交出的一份份没有标准答案的答卷,我们无法确保每次答案都令人满意,但我们却可以依赖于那些更接近于世界真相的价值原则来做决策:
1. 选择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2. 选择内心所向,不忘初心
3. 选择善良,做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可持续性的事情
4. 选择长远,用升维思考来做决策
当我们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那我们也就越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
在人生的路上,该左转还是右拐,该前进还是后退,这全在于我们自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无愧于心的选择来成就独一无二的人生。

03/04

总经理说

刊首寄语   总经理说

General manager's message

《原和人》内刊第三期与大家见面了。
转眼,公司2021财年已过半,这半年我们努力过,拼搏过,然而与公司既定的目标仍有差距。2021年是公司扩大规模的关键时期,人员、市场等因素都在经受着考验,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这就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要正视工作中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为公司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尽自己一切努力度过公司发展时期的“瓶颈”,同时也是见证员工奋斗的光辉时刻!
公司将招聘业务作为核心业务,将人才寻访事业群作为核心部门,也是公司生存的“命根子”。所有部门要优先为人才寻访事业群提供支撑保障,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想尽一切办法拓展招聘团队,对接优质业务,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努力。
公司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人才的培养、项目人员流失率高等问题,望全体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实现公司2021年度目标奋勇作为!
                       
                           总经理: 李斌
                           2021.9月

热点聚焦

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通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人大常委: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拟作出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国家发改委回应制造业招工难: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强培养培训
调查: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专题策划

“灵”时代,“灵”就业
新职业青年的小欢喜
两栖青年 的面包和远方

Contents:

刊首寄语

刊首寄语

/GENERAL MANAGER'S MESSAGE

卷首语

/Preface

05/06

原和星空

甲方乙方

《个人信息法》对HR管理的10大影响与应对
上班时间提前开溜发生 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
在工作时间从事非本职工作 而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在上下班途中出了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

战高温 送清凉
2021原和第二届辩论赛
调整周末休息时间
关于嘉奖参与申报2021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 人员的通报
人才寻访事业群首个月薪过万人员产生了
石榴籽众创空间职场优化
人为什么要工作

01

HOT       FOCUS

热点聚焦

07/08

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通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
近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经济圈,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通知还指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人大常委: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拟作出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今日,据报道,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今天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草案明确: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删除与三孩生育政策不适用的规定;采取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国家发改委回应制造业招工难: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强培养培训
针对怎样支持制造业用工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30日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简称《规划》)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提高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提升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强化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培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

调查:六成大学生认为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13日,据报道,中国青年报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关于就业的调查,回收2700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00后对自己进入职场后的薪资比较乐观,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过万,其中8.20%男生和3.25%女生预期自己会进“5万元俱乐部”。此外,67.65%大学生评估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02

THEMATIC  PLANNING

专题策划

09/10

“灵”时代,“灵”就业

从借一个共享充电宝,叫一个代驾司机,到录用一位灵活员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会像今天一样,可以灵活地、随时随地地达成各种需求。同时,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新就业形态,外卖运营师、互联网营销师、连锁经营管理师等新职业从业者不断涌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 1186 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新职业对新增就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年轻一代探索创新精神持续的伸张,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抱着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能有一个好生活的观念已是过去式,时代改变了一群人,如今的 90后、00后更加追求自由灵活的工作,他们不再满足于本职工作带来的收益,更多的是通过副业来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而这个群体的规模超过8000万人,这足以证明一个现实,中国社会职业个体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个体劳动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随着产业升级换代的加速,职业的新陈代谢也在加速。新职业转正为青年人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会进一步促进以Z世代(1995-2009 年出生)青年为主体的新阶层的兴起。在崇尚多元的社会氛围内,年轻人选择多元化的职业道路正在成为一股浪潮和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主动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两栖青年是中国新一代年轻人迎接各种挑战并快速崛起的缩影。一方面,新时代正在改变着年轻人成长固有的路径,也在改变着社会大众对他们会不会成为国家栋梁的担心;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近些年来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正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展示出来。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寻求改变并从中创造自己更理想的生活,这恰恰凸显出他们对自己的发展不设限。追求多元化的人生,等于是在为自己的个人发展不断蓄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努力与奋斗,必然会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天地,给自己的新生活带来美好与希望,这是我们期待与盼望的。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新职业的发展孕育了肥沃的土壤,而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也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打开了就业的新空间,让就业的"毛细血管"更加充盈、健康。新业态意味着就业更灵活。本期专题策划——"灵"时代,"灵"就业,帮助职场人快速适应多种形式的工作、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变革,并反思如何让"新职业"走得更远。

11/12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新职业潮涌的时代。家里太乱了,可以请一个整理师,帮你塑造一个舒适的居家环境;去海边哪家酒店适合亲子游入住,试睡员会帮你列出各项参数供你选择;还有食物造型师、无人机飞手、服装陪购师、时尚博主、网络主播……不知不觉中,我们所谓的三百六十行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细分的需求。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2021年3月18日,人社部发布第四批新职业。至此,自 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发布 56个新职业。此外,还有大批未进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的新职业已经破土而出或逐步成熟。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职业青年正在新的领域艰难前行,如诉求高度分化、社会保障覆盖不足、成长发展压力大、社会认同偏低……新职业青年群体亟须得到关注。

身份要转正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游离于传统的党政机关、国有单位、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之外的"体制外空间"迅猛发展,现代管理革命和技术革命大行其道,促进了"蚁族"(未稳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工蜂"(高校青年教师)、"洄游"(返乡青年)、社会组织从业者、新媒体从业者、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新移民等诸多新兴社会群体的快速崛起。这些群体以80后、90后和 00后为主。
对新职业的转正,会让新职业青年更好地享受社会红利,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新职业青年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学历低、劳动能力低,而是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获得了全方位的科技赋能。随着数字化技术向各行业快速渗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数字化管理师、在线学习服务师、全媒体运营师等新职业应运而生。从目前发展看,这类新职业市场空间大,从业人员市场需求量大,能够给从业者带来较好的薪酬待遇与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甚至催生了不少年薪百万的从业者。另外,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新阶层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他们更习惯并善于用屏幕进行社交活动以及参与公共事务。
二是他们更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消费品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新职业青年群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他们更加认同祖国、民族及文化,也更加关心、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是群体构成复杂,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新职业是在单位体制外出现的新兴职业。在选择新职业的青年中,有的是从学校走进社会,有的是从农村走进城市,有的是从单位走进市场,有的是从家庭走进社区,还有的是从国有企业走进非国有经济组织。由于职业类型、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新阶层青年群体构成日益复杂,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新职业者都是"单打独斗"的,这也让他们面临维权渠道窄、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为此,相关部门不妨为各个行业的新职业青年成立有效的行业组织,并使之走向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有了坚强的组织后盾,新职业青年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这也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激发经济创新发展的潜能。
四是深受消费社会的影响,注重符号消费和精神享受,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新阶层青年群体有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与消费观念,更加注重内容享受和精神享受,更加强调追寻自身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内在意义。特别是在餐饮、服饰、休闲娱乐、人情关系等方面,他们的支出比重往往较大。
五是彰显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更加关注公平正义。新职业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取向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特征∶向往开放和独立自主的思想与行动,喜爱变化;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突显,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博爱友善,平等接受他人,关心他人福祉;关注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认同奉献社会的重要价值;自驱力较强,渴望成就事业以实现人生价值。

新职业青年的小欢喜

社保要享受
以网约车司机为例,多数网约车司机对现在的收入和工作状态都比较满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忧虑,就是缴纳保险难——参保比例不高、参保项目有限。他们很期待能像出租车司机一样,有地方缴纳保险,明确规范运营事故中的权责划分和保险理赔,给予他们权益保护。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有保障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目前,网约车行业大部分用工主体社保缴纳责任得不到落实,从业人员社保缴纳面不宽。大家都只看眼前,等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反而就很麻烦。调研发现,1/4 的新职业青年没有参加社会或商业保险,电子竞技员、网络主播和网络文学写手的社保覆盖率最低。
张威从事网络写作多年,他发现很多网络文学写手没有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的意识,这既需要国家层面补齐短板,也需要教育引导从业人员主动跟进这些社会保障措施。青年网络作家赵堃也认为,很多灵活就业的青年没有明确的雇佣劳动关系,部分新职业青年主动参保意识不强。按照作协的统计,现在大概有 1700万网络作家,职业写作的网络作家也有近百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很多新职业是不占用社会资源的,也不太占用公共资源,很多人基本上就是在家里通过网络完成自己的职业,也算是比较环保的职业。
新职业跟传统职业最大的区别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很多网络写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不断变化的政策也不了解,没什么保障。其实他们也需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和法律法规上的保护,尤其是在自身权益保障方面,比如说帮他们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或者至少要提醒他们做好社会保障。
新职业要发展好,需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监管体制,保障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才能引导建立良性循环的市场竞争和社会服务关系。调研显示,新职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排在前三的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维护劳动权益、完善相应就业政策和服务;希望雇方做的事情,排在前三的是增加工资、提供更人性化的福利、提供更多职业技能与素质培训。

环境要友好

新业态产生新经济,新经济促进新动能,新动能转而推动新职业的出现和发展。作为滋生新职业的沃土,互联网经济规模逐年走高,带给人们更多的互联网红利。
打开招时网站,搜索“电商工程师"这一关键词,随之会出现海量信息,薪酬1万元到3万元不等。互联网经济催生出的新行业让众多年轻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大数据"让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了香悖悖。他们活跃在许多企业以及专业学术机构中。他们每天浏览成百上千个网页,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热门话题如数家珍,熟知网络流行语和热门段子,迅速把握热点,准确分析奥情,预测舆情走势,有效化解危机。
除了网络舆情分析师,外卖手、短视频创作者、网络直播都已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真正崛起,更多的青年人在互联网领域深拼,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催生新职业,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互联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进入新媒体行业的玩家呈井喷式增长。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使得竞争格外激烈,新媒体行业在内容、品质方面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短视频优质内容生产制作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就是人才。
当前日益涌现的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的自媒体从业人员,以及"剧本杀"编剧、"密室逃脱"策划师等新职业该如何管理,也不容忽视。很多微信、微博大V写手的作品影响力是很大的。包括青年的网络用语和表达其实体现的是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感触颇深的痛点,不仅可以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盼,更能切身体会他们在社会上打拼的滋味。因此,我们应该多打造一些活动或平台,拓宽新职业青年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途径,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此外,新产业、新业态有着极强的造富、造星能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极强。但相应的,对相关从业者的职业培训尚未跟上。比如,电竞从业者由于在人生的黄金时段放弃学业加入职业战队,导致职业规划、法律意识、理财意识较欠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有可能给从业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完善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培训,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就业培训系统。只有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择业水平,才能逐渐改变当前新职业青年缺少职业发展规划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为新职业青年赋能,可通过进一步完善新职业在国家职业认定与分类系统中的界定,尽快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技能等级评定体系,让新职业青年的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运用市场化和公共服务

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服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提高新职业青年的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
认可要跟上
目前来看,市场上对于新职业人才的需求星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新媒体运营、直播运营等等各方面的人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和消费方式催生了新的职业,而在新职业发展阶段,相对而言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更为突出,抓住这一时间节点入局,或许将成为职教机构的新增长点。
职业社会认同度不高是新职业青年面临的共性问题。职业教育是和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必须与生产过程对接,只有这样,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校企合作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岗位的实际需求,了解企业的真实需要,在真实的岗位上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同时通过密切的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良性的发展格局。
当前,新职业的潜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还未被市场完全认知。尽管很多新职业已经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从业人员规模,但相对于其市场空间仍然偏小,许多新职业仍然急需大量人才进入。要更好地挖掘新职业吸纳就业的空间,一方面,劳动者应关注新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在新职业中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培训资源供给,建立长效学习机制,构建线上培训系统,完善新职业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从业者可以获得新职业技能,在新职业中得到充分发展。
新职业为青年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很多青年在新经济行业中找到兴趣爱好和职业的结合点,用创造改变生活,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理应获得社会更多喝彩和鼓励。青春正当时,敢为人先才能不悔青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社会应该为新职业青年的别样人生喝彩。

14/15

两栖青年
面包和远方

两栖青年近些年来正成为青年人群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兼职者、创业者、生意人,他们是小微企业,他们有主业有副业,因为多一份"工作",所以在资金的需求和频次上,要高于普通人。他们在现实和理想中间,巧妙地找到属于自己向前的道路,所以将此类人群称为"两栖青年"。据一项对 1945名 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30.3%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就是两栖青年,61.4%的受访青年有想法、正在计划中,两者合计91.7%。前有斜杠青年,现有两栖青年,都表明当代新青年不安于现状,追求美好未来。当然,对于两栖青年,也有不少人提出反对声音。
主业看潜力,副业顾爱好
从事会计工作的王楠说,她身边的朋友不少都有多重身份。有的在本职工作之余,还经营了一家书店或奶茶店,也有的在晚上下班后开顺风车。已经工作两年的李夏还有第二个身份——微商。大学时,她趁闲暇时间做起了微商,赚零花钱。一开始只卖衣服,慢慢有了许多回头客,也积攒了自己的渠道,货品也越来越丰富,包括面膜、鞋、包、家居用品等。工作后她也一直在坚持,还开了自己的网上店铺。"很多顾客加了我的微信,常来问有没有新品,不少都成了朋友。我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潘维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就职,春节前和同学聚会,因喝酒找了代驾,聊天时得知对方是兼职,挺年轻的小伙子,工作日每天下班后开始接单,平均每晚能接五六单。通过朋友圈,他感觉做微商的人比较多,也有的开了微信公众号,聊聊自己行业的事儿,或者写热衷的领域,比如讨论股票、抒发育儿心得等。

13/14

两栖青年中,有的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是过渡性的,有的就是为了职业多元化,给自己的履历上多写上几笔。未来,如果人们的收入来源都是多栖的,分布于不同机构、不同时间点,可能就没有职业这个概念了。但拥有多个职业并不意味着人们的技能得不到提升、体验差、生活凌乱。这是一种新的工作生态,一种新的市场格局。
做任何工作,在初期都很难,但是如果把从0到1这个阶段走完,后面的东西就比较自然了。如今,做两份甚至多份工作的人还是很多的,一些企业老板也支持员工去做副业,但前提是你需要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极致。如果你没有把主业做好就去做副业,等于说你是在拼命地拿时间去换钱,这是最廉价的赚钱方式。但如果你要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你就可以用你的专业去赚钱,自然会有人主动来找你,你的价值会更高。年轻人都要有现金流思维。比如说你只有一份工作,如果突然有一天这个工作没有了,你的现金流也就断了,所以需要再培养一份或者两份职业。副业是从哪来的? 通过兴趣,也就是你最专业的东西。
主业做不好,副业别充数
多重职业身份对职业发展有何影响,各方还是褒贬不一。两栖青年看起来是鱼和熊掌兼得,可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里用多了那里必然用少了。调查显示,青年选择的两栖事业相对集中在微商代购、快车/顺风车司机、网络自媒体等三类职业。这些副业看似时间自由,其实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拿微商代购来说,如果在主业时间内,有信息要不要回、有订单要不要接、有投诉要不要理?仅仅是"白天想着夜晚的事",就会极大地牵扯精力。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不同状态的自由切换,只要工作上分了主业和副业,就很难不受影响。
两栖青年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很多人都在向往一种理想状态,主业干得好,副业也不差,甚至副业有可能反超主业;哪怕副业发展一般,只要没有影响主业,就没有什么损失。在网上,类似"主业三千副业三万"的故事并不少,很是诱惑人。可就怕,副业干不好,反而有可能影响主业,最后得不偿失。
做好任何一门工作,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来保证的。尤其现在知识更新快,面对挑战多,想要轻挖一做就出水,不是神话而是鬼话。现实中,很多人都是择一事终其一生,一辈子从事一个行业,用心用情用劲,这才做出一点成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连钉子都钉不好,更不要说成就一番事业了。两栖青年还是要调整、分配好时间和精力,不影响本职工作。这个建议很好,但真正在现实中做到,困难并不少。即便明确分出了主业和副业时间,做到了下班再忙副业,可是做好主业难道仅仅是8小时之内吗?不断学习思考的时间又从哪里来?
两栖青年的出现,一定意义上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尤其是互联网发展给青年跨界提供了可能。但还是想提醒广大青年,有句老话叫"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还是要考虑自身情况,规划好现实和未来,不要脑子一热,把主业扔在了一边。
成为优秀的两栖青年,还是要先弄清楚为什么想成为两栖青年。多重身份意味着要在不同工作与生活之间做好平衡,时间更紧、身心压力更大。没有明确的目的,糊里糊涂地盲从,很难坚持下去。两栖青年得明确主副业之间的侧重,做副业不能荒废主业。发展副业要在身体条件、其他资源都有所支撑的情况下,而不是随大流,盲目开始,要有规划、有安排、有准备。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明辨是非,副业要合法,不能为了赚钱去做违法或打擦边球的工作。
对于两栖青年的职业发展,多数青年还是认为做副业前要充分了解公司规定,不违反协议,不盲目跟风,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针对全日制用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这属于过错性解除。当然,企业和用人单位也可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在职期间从事兼职视为违反劳动纪律。这对员工也存在限制。有律师表示,成为两栖青年,前提就是不影响本职工作,其次是平衡好时间精力和提升本职工作技能。如果已向用人单位报备兼职情况,对方知情且同意,那用人单位就很难用兼职理由解除劳动关系。
对于新型的劳动模式,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使无论哪种形式的劳动都能得到相应的保护,同时也保障或平衡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这会更有利于劳动者对于劳动权的选择。

主业是面包,副业是远方

如今,年轻人有多重身份已成常态。除了主业,很多人都有多种头衔∶淘宝店主、自媒体写手、培训教师……成为两栖青年能为年轻人带来什么?多数青年坦言能够从事真正喜欢的事情。
成为两栖青年能够探索更多发展的可能性。笔者身边就有同学因为无聊打发时间做起来的公众号,现在的粉丝数已经非常可观了,经常还有广告收入,发展前景不比本职工作差。
在青年人群体中,代购人数占有很大的比例,一些兼职代购表示,这份副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多样了。"与买方沟通和购买过程中,也能对当地一些品牌和特色有所了解,帮助提高我的选品能力。"代购这件事可以给自己带来活力以及吃苦耐劳的韧劲。
不同的两栖青年群体,得到的也是不一样的。立志通过创业或者兼职有一番作为的人,以及出于兴趣爱好做兼职的,得到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是个人价值的认可与提升。迫于生活压力做兼职的人,得到的是减压、生活中更多的从容。无论出于哪种目的,都能得到成长。
青年两栖的身份于个人发展而言既是矛盾的,又是互补的。一方面,目前更被认可的可能是更专业化、更细致、更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两栖使精力被分配,可能影响做好主业。另一方面,也是互补的。现在有"跨界"的概念,主业和副业在跨界过程中,能够进行叠加,开阔视野,提高职业创新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找到工作对于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当下,我国两栖青年规模庞大。尝试新鲜事物,探索不同发展途径,延伸兴趣爱好…年轻人选择两栖的原因多种多样。两栖青年群体规模不断壮大,这说明新兴行业和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变大。许多人表示,兴趣爱好是选择成为两栖青年的主要原因。
青年人选择成为两栖青年,能够在副业当中充分发挥兴趣爱好,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一种手段,他们会非常享受自己的副业,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压力和任务。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很大一部分人成为两栖青年是迫于生活压力。副业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收入,降低生活压力。
眼下,各种新兴职业变得越来越多,有更多灵活副业可供年轻人选择,既不是很占时间,又不用占空间和资金,这些副业的出现推动着年轻人两栖。而且,现在年轻人的就业观很自由,不认为一个职业就得干一辈子。两栖青年群体不断扩大,因素很多,是市场、个人、用工单位、技术、法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当下年轻人追求多元化工作的体验,以及通过尝试不同的工作去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企业、用工单位本身的需求也存在变化。
如果说斜杠青年是指掌握多技能的人,那么两栖青年更多是指同时拥有多职业的人。两栖青年早就流行了,这些年来经过各种青年导师不遗余力的宣传,更是热得发烫,俨然有"不两栖就落伍"的架势。
一个人在主业之余,愿意找一份副业来做,是向往并积极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青年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论是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是永不满足的劲头,都值得尊重。然而,事物总是有两面性,任何一种流行现象也都有其特定背景,有时候并不适合所有人。正如两栖青年,看似在主业和副业之间能够发生叠加效应,但处理不好,也有可能产生减法效应。
许多青年人表示,做两栖青年的前提是工作相对没那么忙,不然不可能两栖。大家把一份工作当成柴米油盐的来源,一份当作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来对抗平庸和虚无,努力不让自己变成一个落伍的人。
做一份工作,不管做什么行业,都是要坚持的。因为很多职业可能是你做一辈子都学不完的,不是说你做个几年就能到达顶峰。只有坚持,才能让你从这个行业汲取到更多的养分来内化和提升自己。有很多人说过这句话∶你做的工作不一定是你喜欢的。那我们为何不尝试着让自己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呢?毕竟人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上,如果无法改变生活,就要学会改变自己。

14/15

03

YUANHE STARRY SKY

原和星空

15/16

战高温
送清凉

2021

为有效激励优秀员工,树立公司模范,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掘人才、表彰人才,特每季度评选出表现优异的员工以资鼓励。

第三季度原和人大事记

HRO事业群开展“战高温,送清凉”慰问活动,8月2日,季玉霞、时浩然抵达福利发放点,为项目一线员工们送去清凉,带去关怀。

活动现场,公司为大家准备了套圈小游戏、茶叶大礼包。圈套西瓜,圈住快乐,站好位置,找好角度,手起圈落,现场所有员工欢声大笑。西瓜现套现吃,原地开瓜,众人对西瓜赞不绝口,直呼:这个夏天有点甜!

14/15

比赛一经开始,我们就迎来了选手精彩的演讲,双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论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引起全场嘉宾与观众的阵阵喝彩,敢拼敢打,敢于竞争,工作中的我们亦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原和人的魅力与风采。

本次辩论赛以“人的成功是机遇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为论题展开。

2021原和第二届辩论赛

辩论赛

17/18

关于嘉奖参与申报2021年山东省
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
人员的通报

取消每周固定(周日)一天的休息标准,调整为大、小周轮换休息制度。每月按大、小周循环,第一周为小周(6天班),休周日一天;第二周为大周(5天班)休周六、周日两天,以此类推。在小周时如遇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五一、十一假期等),则当期自动调换为大周(具体以实际放假通知为准)。

调整周末休息时间

公司于2021年6月接到山东省科技厅下发的《2021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通知,由综合管理部牵头按照要求进行项目申报工作。6月30日公司组织决策委员会成员及主责部门以半封闭状态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修订,确认申报项目为“人力资源大数据智能交互应用共享管理系统”,明确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及人力资源智能系统的定位。
该项目的临时调度充分体现了公司“不推脱勇担当”价值观,参与人员积极配合、不求回报、忘我投入,公司决定给予全程参与此次项目的人员晋升一级工龄补贴的奖励,人员名单如下:李斌、杨国旗、张涛、肖京林、张卫明、柳勇、丁宝森。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再铸辉煌唯有实干!愿所有原和人能够心连心、共奋斗,在公司遇到临时性、紧急性协同类任务时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担当、始终不渝!

14/15

人才寻访事业群首个月薪过万人员产生了~  

过万!

17/18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唯有前进。奋斗精神就是吃苦受累、敢闯敢试的精神;就是胜不骄败不馁、愈挫愈奋的精神;就是无惧无畏、一往向前的精神;就是踏实勤勉、一步一印的精神。
人才寻访事业群孙璐璐,凭借奋斗与不服输的精神,勇往直前,在2021年7月工作中达到160%以上的超额招聘任务,实现当月收入过万的小目标!
人才寻访事业群的“奋斗者计划”薪酬体系,打开了新财年招聘工作的新起点与征程,在月度招聘任务完成前提下不设上限,敢于实践高工资、高收入、高绩效,只要有能力,薪资无限高;万元收入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今天的最高表现就是明天的最低要求,愿人才寻访事业群伙伴们携手共进,月月过万!

石榴籽众创空间职场优化

公司财年第二季度开始,二楼石榴籽众创空间优化办公环境,陆续调整业务部门的办公区域、购置全新的办公桌椅、增加图书角等举措实现办公场地的合理规划和配置,为员工创造舒适、清爽、干净的办公氛围。

14/15

人为什么要工作

市场研发事业部   李琳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求学、毕业求职,就此有一大半的人生都花在工作上,直到退休。当我们大叹着“工作好累”的同时,却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工作?
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除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我们,活着是有价值的,工作能磨炼人格,能够使人成熟。一个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只知道伊甸园的美好,不知道社会的残酷,但是参加工作以后就会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都是磨炼人生,磨炼心性的过程,只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
有一种理论叫做1等于0,就是说一件事你经历了一次等于没有,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没有故乡,工作过一次等于没有,现在不肯吃苦的人居多,一言不合就跳槽,稍微苦一点就放弃。
我们要懂得思考我们为什么工作,我们选择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从两点考虑,一个是报酬,一个是工作环境,而工作环境指的很多,有没有发展机会,同事之间是否和谐,工作是否给我带来了幸福感,其实这些都是为了磨炼我们的心志所必须的。为什么要工作,我总结起来,是为了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充实人生的价值,提升人生的境界,让自己得到成长,让个人融入社会当中,让生命更健康。
工作首先为了生活,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来养家糊口,而在于工作中提升自我价值,学会报答社会,从中得到快乐。更多的是为了学会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没有生存,就更别提学习、生活和发展了。其次要从工作中学会负责,因为工作也是在社会中的一种责任。再次,工作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为人做事的经验。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工作只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不仅仅只限于工作。工作的意义在于发挥出我们的才能,使我们得到一种成就感,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愉悦,从而使我们生活的更加美好。而金钱、荣誉只是我们潜心于工作带来的副产品。当我们通过工作磨炼了心志,那么以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难不倒我们。

19/20

一、工作的回报让我们得以满足生理需求
人们之所以工作,首先就是希望通过工作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衣、食、住、行等生理方面的满足。事实确实如此,工作能提供给我们薪水,薪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如果一个人丢掉了工作,那么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一个人连生活都保障不了,那些长远的理想又从何谈起。
二、工作的环境可以实现我们的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既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在当代社会中,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司里,当一个公司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让员工实现自我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会内化成为归属感,这便实现了人的社交需求。

三、工作让我们得以体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再去想象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福祉、民族兴亡等宏大叙事之间存在着什么特别显著的关联。人们在意的是工作的本来面目。今天人们的个体意识早已兴起,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生的最重要目标,而人又是社会的动物,工作正好搭起了这座桥梁。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是工作的目的,而工作是人与环境沟通,加入社会最普通最好的方式。如果人们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苟且生活,那么,人就会越来越空虚和痛苦,一个人没有工作作为寄托,就好比没有灵魂的空壳,这和动物没有区别。工作虽然辛苦,会给人带来压力和苦恼,但人们也在享受着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努力工作,摆正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们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为什么要工作
人才寻访事业群 王艺璇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基本到高级依次排序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工作,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途径。

04

PARTY A PARTY B

甲方乙方

21/22

《个人信息法》对HR管理的10大影响与应对

1、《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宪法为制定依据
尽管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人格权篇提及“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但《个人信息保护法》并未以《民法典》作为依据。新法明确指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足以见得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协调与国际利益、公共利益的相互关系,也不宜过于强调“私权”。滴滴被查事件也反映出个人信息不仅涉及自然人权益更有可能触及国家安全,需要独立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
考虑《个人信息法》的独立价值,预计本法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国家和税收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相关执法力度将通过具体案例予以贯彻,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相关用人单位,都应当予以重视。

2021年8月2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于2021年11月1日实施。作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个人信息保护法》必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3/24

2、用人单位使用员工个人信息需要有明确依据可循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个人信息:(一)取得个人的同意;(二)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 按上述规定,用人单位在日常用工过程中采集、存储、使用、对外披露个人信息需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前提。要么获得劳动者的事先同意,要么按照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或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需。
之于前者,用人单位应当获得劳动者的书面同意并就此承担举证责任。之于后者,并非用人单位可以直接主张“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即可处理员工个人信息,而系必须先通过依法制定规章制度和集体合同、在相关文本中明确个人信息范围、使用目的、处理规则后方可作为合法处置员工个人信息的依据。否则法条应直接表述为“或用人单位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即可”。 此意味着,用人单位需要在2021年11月1日以前通过民主程序依法制定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制度条款,以避免事后处理个人信息缺失处理依据。
3、处置个人信息仍需满足“正当、必要”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按上述规定,即使用人单位已经通过规章制度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或者通过合同获得员工授权,但在实际采集、处置个人信息过程中仍然需要满足目的正当、手段合理的原则。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入职时采集员工的"婚孕信息"即属于与合同订立无关的事项,缺乏目的正当原则,涉嫌个人信息侵权。再如用人单位在病假管理中除要求员工提供病例、挂号单和病假单之外,还要求提供精神分析治疗记录,则属于过度采集个人信息,违反了“最小化”原则,以此推进纪律惩戒将难以得到法院支持。
4、敏感个人信息处置不能通过规章制度设定依据
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提及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用人单位可以处置员工个人信息。但上述内容系“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的“一般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由于上述第二十九条系“敏感信息的特别处理规则”,属于法律条款中的特别规定。按照“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基本法律,用人单位处理员工的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等,应获得劳动者的单独同意。用人单位无法将规章制度、集体合同作为处理员工敏感个人信息的依据。
因此,用人单位如通过人脸识别考勤,需要采集员工的人脸识别特征,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制作书面同意文件安排员工签字确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告知-同意"的信息处理规则下,个人可以撤回同意,如劳动者同意人脸识别考勤后又撤回同意的,用人单位需安排替代考勤方式,而非以"永久授权"或"永久同意"抗辩。
5、用人单位对员工个人信息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九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第五十一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采取下列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 篡改、 丢失∶(一)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二)对个人信息实行分类管理;(三)采取相应的加密、去标识化等安全技术措施; (四)合理确定个人信息处理的操作权限,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五)制定并组织实施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按上述规定,用人单位需要通过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的部门和岗位、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个人信息执行分类管理、采取限制访问/加密措施、安排个人信息保护培训等多种措施来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设定了“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已经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则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6、用人单位需对个人信息保护设置处罚、举报机制
个人信息保护是用人单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用人单位系拟制主体,只得依托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来落实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如果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肆意获取其他员工、消费者或客户的个人信息,则按照《民法典》规定系职务行为的仍需要用人单位承担责任。虽然用人单位无法将员工违规行为的风险全部转嫁,但通过岗位职责、保密协议、规章制度对于员工设定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责任,对于预防、减轻用人单位违法风险至关重要。如用人单位可以规定劳动者通过邮件群发、社交媒体发布、传播涉及公司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个人信息的,一律按严重违纪处理。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有权对违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向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进行投诉、举报。收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举报人。这也意味着一旦用人单位的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员工举报投诉,给公司声誉带来巨大影响。用人单位需要通过内部制度规范投诉行为,对企业内部的个人信息违规设置内部举报渠道,以期在内部解决相关问题。
7、向境外供应商、关联公司传输个人信息需履行安全评估程序
实践中,一些跨国企业集中采购国外供应商的网络系统如考勤休假系统等,或者将中国的雇员薪资福利信息向国外关联公司披露,此不仅涉及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需要获得劳动者的同意或授权,更涉及国家安全风险。《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因业务等需要,确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二)按照国家网信部门的规定经专业机构进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三)按照国家网信部门制定的标准合同与境外接收方订立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网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考虑境外传输个人信息的复杂性,建议用人单位选择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进行风险评估。此外,本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三条明确设定了新法的“域外效力”,如果境外关联公司违规处理境内个人信息,不排除监管机构通过境内主题实施处罚。
8、用人单位应保障员工的个人信息相关权利
除了获得员工同意处置个人信息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还规定了个人在信息保护领域的诸多权利,包括知情权、决定权、更正权、复制权等。比如用人单位在办公场所安装监控,涉及采集员工肖像信息,用人单位应确保员工的知情权,通过书面告知等方式履行通知义务。如劳动者要求员工查阅劳动合同、入职登记表、工资单等,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其复制查阅的权利。
《个人信息保护法》还设定了“被遗忘权",新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一)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二)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三)个人撤回同意;(四)个人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违反约定处理个人信息;(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如劳动者离职后要求用人单位删除个人信息,结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和《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对超过2年的个人资料且未发生仲裁诉讼的,在无其他特别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宜删除或封存相关个人信息。
9、新法将导致用人单位用工自主权的限缩
考虑《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依托个人信息对员工实施劳动管理,在考勤、休假审核、利益冲突调查等多个领域将面临用工自主权和个人信息利益的平衡问题,预计在实际个案处理过程中,不排除劳动者以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抵制用人单位的管理手段,如拒绝录入指纹、拒绝人脸识别、拒绝提供完整的病假资料等,在新法实施的初期,用人单位应谨慎对待涉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案例,如以员工个人信息造假解除劳动合同,则该信息是否与劳动合同具有相关性、是否可能涉嫌侵犯员工个人信息将成为司法审查的重点之一。再如用人单位要求病假员工前往指定医院复查并安排专人陪同,亦可能被员工指责侵犯个人隐私。诸如该类案例应当稳慎处理,避免产生劳动争议。
在更加注重人格权保护的当下,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管理不仅要合法合规,更应关注如何通过培训、制度设计等方式推进管理者公平、善意、合理限度地行使用工管理权,极力避免歧视、骚扰和侵权,如此才能真正的行稳致远。
10、新法实施将导致用人单位管理成本增加
如前所述,《个人信息保护法》将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的违规成本。新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由省级以上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万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或者停业整顿、通报有关主管部门吊销相关业务许可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决定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担任相关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
一旦用人单位个人信息处置违法,按照新法规定最高罚款可达到年营业额5%。此外用人单位应付举报投诉和专项检查、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设置专业部门和专门岗位都将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而对用工自主权的限缩也将增加更多隐性的用工成本(包括违法解除成本),用人单位需要合理平衡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一方面不能完全无视风险,另一方面又要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兼顾管理成本,设定真正适合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伞”。

王某,一家单位驾驶员,单位规定上下班时间为上午8时至下午5时,中午有一小时的休息时间,单位的管理制度明确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凡请假外出的人员,需要履行请假手续,得到部门领导批准后方可外出。一天下午,王某4:30骑自行车离开单位,4:50在回家路上与一辆机动车相撞导致受伤。事后,王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认为其是在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要求认定工伤。
经调查核实,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为,单位规章制度明确且一贯要求职工外出按规章制度执行。事故当天,王某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未履行请假手续,也无其他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私自提前回家的行为属于擅自离岗。不属于正常的下班,在此过程中受到的交通事故不能作为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伤害来处理,故不予认定。
《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按此意见,“正常工作"应当是指按照用人单位规定的已为制度化遵守的工作时间,也包括用人单位默示的习惯化遵守的时间。
王某在正常工作时间擅自离岗的行为,其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其行为不仅与工作没有关系,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而且也不符合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因此不应被认定为工伤。

上班时间提前开溜发生
交通事故算不算工伤?

25/26

袁某系某机械厂电焊工,2005年10月21日上午9时许,因焊接工作中急需用铁板原料,袁某到剪板房取铁板,剪板房工人不在,袁某便自行开启剪板机剪铁板,在入铁板时,被剪板机切伤左手。当日被单位送往医院诊治,医院诊断为:左手食指、中指、环指、小指离断伤,住院25天.袁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局受理后,向其所在单位发出限期举证通知书。
该厂提交书面材料,证明袁某正常工作职责是对起重机进行焊接,无权到下料车间下料,其工作时间串岗,违反操作规程,私自操作设备致伤,不是履行本职工作。
劳动局认为,袁某虽是自行操作剪板机,但其目的是为了工作,是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因工作原因受伤。其受伤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项规定。该厂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用人单位认为不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本案,劳动局受理袁某的工伤认定申请后,向所在单位发出限期举证通知书,单位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因此,依据证据规则,应认定袁某受伤与工作有关。
袁某自行开动剪板其工作动机是为了单位利益,并非为自己谋取私利,客观上也是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而受伤,因此应当认定为工伤。劳动局做出袁某属因工负伤的决定,证据充足,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厂方认为袁某违反操作规程、私自操作设备致伤,可以按违反劳动纪律进行处理。
据此可见,《工伤保险条例》并未将是否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工作规定为认定工作的法定条件,也未将职工离开本职岗位到其他工作岗位受伤作为认定工伤的法定排除条件。
《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第6条对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亡,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的责任,都应认定为工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解释〈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中“蓄意违章"的复函》蓄意违章是专指十分恶劣的、有主观愿望和目的的行为。在处理认定工伤的工作中,不能将一般的违章行为,视为“蓄意违章”。

在工作时间从事非本职工作
而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在上下班途中出了交通事故,是否属于工伤?

我公司有一名员工,当地政府有提供了一套公租房给她居住,通常情况下,她和家人都住在公租房内,但是最近有3天她请假回到户籍所在地(离工厂车程1个小时),在某天早上返回公司上班时,被大货车撞了,请问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定义为工伤呢?
如是定义为工伤,如该员工因抢救无效死亡,公司这边需要支付哪些费用?

问题1∶员工能否被认定为是工伤,其情形比较如下法律规定的情形,她是在上班途中受到的伤害,但是是否是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需要根据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来判定。
问题2∶ 用人单位如未给员工参加工伤保险,原本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的费用将由用人单位承担,具体可参见如下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 客运轮渡、 火车事故伤害的;
第三十九条 职工因公死亡,其近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近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05

HR REPIAY

HR复盘

27/28

ISO三体系认证与风控

ISO三体系标准认证

2021年7月,公司顺利通过了ISO三体系标准认证,获得了认证证书。此次认证通过,标志着公司品质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完备、流程健全、制度完善,是一个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企业。
有成绩的同时也要自我要求更加严格,为做好风险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安全稳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结合本次ISO三体系认证通过,打造原和宪法体系文件的落实与应用,公司在2021年8月21日成立项目委员会,从宪法发布、确定文件目录、职能部门文件发布、运营部门文件发布等环节规范公司制度化行进路线。
实现了人力资源行业内的先锋创新之举,创造了行业内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数字化的标杆与突破。

14/15

06

HAPPY READING

悦读

29/30

《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全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德鲁克对人总是以正面评价,对事则是以负面评估,是各类组织最高的指导原则。

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称誉该书“永恒的经典,历久弥新的思想”。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在书中提出“七个习惯”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为忙碌人士带来超值的自我提升体验。用更少的时间,参透高效能人士的成功之道。帮助人们建立全新的思维方式,保持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工作、管理行为方式,直至习惯养成,最终成就个人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而演化为组织的竞争优势。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更是个人获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

目前市场上关于企业危机应对能力培养方面的图书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几乎没有一本是从管理者每天都在用的管理动作、管理方法入手来写的,而这些才是一个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都要用的内容、工具和方法。

电话:400-8008800
网址:flbook.com.cn
邮箱:123456@163.com
地址:上海市XX区XX大道XX号

山东原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下期征稿话题:
你好,焦虑
请发送邮箱:liumei@shiliuzihr.com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