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领导参阅2023年第12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12-28
245

领 导 参 阅

2023年第12期
总第161期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 部 刊 物

目    录

contents

高层声音
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热点关注
京津冀三地共享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技术
用电用气需求处高位 保畅保供持续发力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我的“10+1”笔记
年末国企整合重组好戏连台
煤炭资讯
优化煤炭产业链供应链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供需矛盾缓和,煤市自身的调节能力正在增强
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公示
煤价或将逆风翻盘
煤矿机器人技术产业痛点及智能化分级标准
山西省两部门联合约谈山西焦煤集团
优化煤电运营 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
中国矿大首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    

  4
  
10
11
13 
15
17
19 
21
23
24 
26
28 
29
31
    

目    录

contents

产业研究
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1元打火机为何20年没涨价
观点集粹
紧日子里的辩证法
开放共赢 构建我国能源监管发展新格局
明年经济工作,这几个发“力”点要读懂
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管理纵横
安全检查不可重“上”轻“下”
年度预算:是“花”的,不是“省”的
注重细节 防患于未“燃”
    

32
33
  
34
36 
38
40
42
43 
45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走势?此次会议围绕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释放哪些重要信息?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会后第一时间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深入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明年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问:今年经济运行有何特点?如何看待明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答:概括起来讲,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一高一低两平”的特点,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一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有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全年经济增长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二是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比去年低0.4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0.3%。三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额同比基本持平,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望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四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据国际机构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整体上不如疫情之前。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企业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一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二是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三是政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策空间仍然较足。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问: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明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考虑?       答:实现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我们理解,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几点。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第三,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第四,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问:目前我国需求不足的问题较为明显,明年如何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答:实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二是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是积极稳定外贸基本盘,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要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要巩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支持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为世界”,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问:今年以来我国吸引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外界炒作“外资撤离中国”。引资规模波动的原因是什么,未来走势如何?下一步有哪些举措更大力度吸引和用好外资?       答:受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今年前10个月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下降9.4%,但金额仍处于历史高水平,特别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增长32.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9.5%,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大幅增长。       对于近期外资数据出现的波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一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出台大力度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二是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三是随着国内发展阶段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弱化。       展望未来,我们吸引外资仍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二是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力。三是新发展格局的聚合力。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问: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涵,怎样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答: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到地方考察调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问:我们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答: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三要凝练产业需求,优化创新体系布局。       此外,备受关注的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大政策落地力度       问:今年中央推出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目前落实情况和成效如何?怎样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答: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随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举措,形成了“1+N”政策体系。目前,这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些政策举措正在抓紧落实落地,民营经济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进行部署,再次强调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要完善相关政策举措,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着力让民营企业可感、可及。       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是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       三是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问: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明年政策侧重点是什么?       答: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需要着重把握好三方面内容:       一是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今年以来,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了首套房“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支持金融机构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       二是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三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次会议就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这次会议对防范化解风险做了哪些部署,如何防范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答:领会好、落实好会议精神,需要把握三方面的原则:       一是要统筹风险化解与稳定发展的关系。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二是要全面加强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要善于盘活存量资产,抑制增量风险。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总的看,尽管当前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工作方法,风险仍是可防可控的,一定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 摘自《人民日报》2023-12-1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京津冀三地共享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技术
       日前召开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知识产权发展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目前已有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技术在京津冀三地共享。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京津冀建设7家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涉及光伏、卫星互联网、核能等多个重点产业,为知识产权的供需对接、交易流转提供便利。       据介绍,截至2022年,京津冀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2家、优势企业491家,打造了一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强、转化效益高的企业标杆。在协同保护方面,京津冀布局建设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今年前10个月,累计受理专利预审案件3.29万件,知识产权维权案件2.93万件,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效能不断提升。       京津冀三地知识产权部门不断完善联动合作机制,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北京打造全国首个“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实现1万余件海外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天津聚焦专利转化运用,与北京、河北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京津冀知识产权交易信息,为区域知识产权交易提供信息挂牌、交易撮合、科技成果评价等服务;河北深入开展“专利转化燕赵行”等活动,促进京津专利技术在河北转化1139次,河北专利技术在京津转化793次。
—— 摘自《环球网》2023年12月1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用电用气需求处高位 保畅保供持续发力
       “目前,全国用电用气需求处于历史高位。12月17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2.42亿千瓦、用气量14.23亿立方米,分别比去年供暖季峰值高出8300万千瓦、1.08亿立方米,创下供暖季历史新高。”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据介绍,为做好强寒潮天气应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在寒潮来临前提前研判并进行准备,在寒潮期间加强资源统筹调度,全力增加电力、天然气顶峰保供能力,快速协调解决局部区域不平衡问题,本轮寒潮全国能源供应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近期,我国遭遇今年入冬以来的最强寒潮,多地出现大范围的强雨雪天气,对能源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受寒潮和后续较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一周,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持续偏低。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表示,当前正处于迎峰度冬电力保供关键期,受寒潮天气影响,用电负荷大幅攀升。全网即将进入新一轮寒潮保供关键阶段,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形势严峻、电力保供任务艰巨。  走进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装车站,装载能力达5000吨/小时的卸料溜槽繁忙运作,管道内的原煤经过抑尘站封装后运出,发至东北。面对寒潮天气,国家电投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障和保暖保供,截至12月15日,整体电煤库存1851.0万吨,可用天数35.7天。同时,发挥清洁能源项目保供作用,积极探索清洁能源供热新方式。12月以来,国家电投累计发电293.09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量143.63亿千瓦时,占比49.01%。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进入供暖季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位;日均发电量25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天然气供应充足,日均供应量1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26天。全国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容量处于历史同期较低水平。天然气储备能力较去年大幅提升,地下储气库、LNG储罐可动用气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       “从今年供暖季能源保供总体形势看,在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入冬以来全国能源保供总体形势良好,各项工作平稳有序,群众用能需要得到较好保障。”李超说。
——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12月2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微信群逐一刷遍,问题没解决几件”“每个部门都有App,挨个打卡,手机都要瘫痪”“为追求网络评选排名,要求干部集中投票、点赞、转发”……数字时代,一些指尖上的事务给基层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形成了新的形式主义风气,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生活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一面“屏”、一张“网”,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现实需求。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错将手段当作目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只图“有”、不管“用”、不想“优”,背离了发展数字政务的初衷,影响了数字化改革的实效。       大体来说,有几类突出表现:一是滥建平台,政务应用程序重复建设、功能交叉,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二是冗余功能,除了必要的政务事项,脱离实际设置打卡签到、积分排名、在线时长等功能;三是强制使用,强制推广下载、定期登录,将线上留痕作为考核评价、评比评选的依据;四是不重实效,群众不会用,反映问题收到“套路式回复”……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长此以往,数字“赋能”就会变成“负能”。       线上“收到”代替实际“做到”,工作实效就难保证。随时盯着手机看、生怕漏通知,把有限的工作时间耗费在“指尖”,每天忙着签到转发、防止被批评,多头上传表格、纸上凑业绩,从小处说,浪费了行政资源,影响了工作进展,让党员干部疲于应付;从大处说,妨碍了政策方针落实,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效率。       拼痕迹代替拼业绩,干部作风就会走偏。干部干部,关键在“干”。看回复消息的速度,不看解决问题的程度,看线上留下的痕迹,不看干事创业的实绩。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错误导向,使干部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习惯于官场作秀、“指”上谈兵。污染党风政风。       “键对键”代替“面对面”,民生短板就难以补齐。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办事员”。打卡拍照再多,不等于群众急难愁盼解决了。如果干部成为被网络束缚的“网络干部”,长期以“群里吼”代替“实地走”,不仅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会让群众失去信任、离心离德。       整治形式主义永远在路上。要驰而不息、重拳出击,刹住歪风邪气,让广大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12月2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我的“10+1”笔记
       做强做优做大       “强”、“优”、“大”,这三个字绝对是国企改革领域中的“老演员”。容易理解,但也易误解。其含义,我认为,第一层含义:强调发展顺序、战略重心。必须先从“做强”开始,可以从“小而精”起步,但不是终点。第二层含义:“既要,又要”的关系。最终的目标是“强-优-大”。不是舍弃其一。很多人一听到“大”这个字儿,很上头,以为只要“大”,就不“强”;其实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又强又优又大”。“强”体现了竞争力,“优”体现了控制力,“大”体现了影响力。       “三个明显成效”       “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三个成效”,引发了我的三大疑问:       能不能?现有国资布局、国企分布、国企产业状况,能否有效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行不行?“市场化”机制提出已多年,为何至今仍是“曲高和寡”,国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化运营机制”?
       有没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评价体系,真刀真枪的“硬指标”来评判,何为“世界一流企业”、何为“专精特新”?而不是段子里讲的:山上有座庙,就是“专”;只念一本经,就是“精”;和尚穿道袍,就是“特”;和尚网上念经,就是“新”。       三大作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国资国企要发挥“科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大作用。产业控制:主要是为了获取“主动权”。体现在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核心要点的控制,这里是价值链的高端,也是“咽喉”所在。掌握这里,就掌握整个该产业的“高地”,成为了“链长”…在产业竞争厮杀中就拥有无可比拟的主动权。
—— 摘自《 国资国企研究》 2023-12-0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年末国企整合重组好戏连台
      时至年末,国企并购重组浪潮涌动。业内人士认为,将于近期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将对2024年国企改革作进一步部署,国资重组整合有望提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央企专业化整合新趋势。  央企整合持续推进  一方面,传统产业专业化整合向纵深推进。12月8日,宝钢股份公告称,收购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48.6139%股权。此举将提高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此外,还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板块与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上市项目成功完成。       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组整合步入快车道。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题会,14组23家企业单位在此间分两批进行了重点项目签约,涉及矿产资源、医疗机构、新型基础设施、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  地方国企重组潮涌  放眼全国,多地国企重组整合大潮涌动。  江苏正以苏豪控股集团为基础,整合数家商贸企业。双方在12月5日签署相关协议。12月13日,*ST凯撒发布的公告显示,实际控制人将变更。这意味着青岛国资将控股凯撒旅业。  近期,海口市新组建的6家市属国有企业集体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该市形成“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4家行业集团”的国资国企新布局。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实施市属国企整合重组。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从二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已有300余家地方国企并购重组,主要涉及房地产、电力等行业。       “地方国资委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省管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形成一个阶段性‘高发期’。”       本轮地方国企除了在传统产业领域展开重组整合,还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如地方按照“管资本”打造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在地方国资委推动下整合一些国企,如为了补链、强链积极打造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成立新的国企,或将原有分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整合重组,地方国企总体数量减少,但进一步提升了国有资本集中度,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企业核心功能。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趋势  国资央企重组整合成为明年国有企业改革重要方向之一。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12月13日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要坚定信心底气,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坚持价值创造导向,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整合重组,加大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12月1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优化煤炭产业链供应链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目前,我国煤炭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煤炭已有能力为下游产业链稳定供应保驾护航。”12月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在2024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开幕式上表示。       煤炭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目前大型现代化煤矿产能占全国煤炭产能的85%以上,煤炭供应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1月至10月煤炭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1月至10月,主要产煤省区扎实推进煤炭保供工作,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稳产增产,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保持增长,煤炭生产总体维持较高水平。       本次交易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向全行业发出倡议,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以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保障全国煤炭市场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平衡有序发展;签实签足电煤合同,严格履行电煤中长期合同,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序足额兑现履约;有效应对高峰需求,提高今冬明春顶峰时段电煤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强化运行监测工作,提升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水平。
       交易会开幕当日,有包括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供需双方在内的32家企业,实现中长期煤炭购销合同签约量和意向量合计4亿吨左右。       上下游产业链共谋发展       数据显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耗煤行业中,电力用煤占比约54%、钢铁用煤占比约18%。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专职副理事长安洪光表示,能源保供仍面临不确定性和压力。迎峰度冬时期,局部地区和时段性受天气不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确定影响非常大,要进一步夯实煤炭、煤电保供基础,加强供需衔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调研部主任童明华指出,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钢铁是工业发展重要的基础原材料。“钢铁行业整体呈现高产量、高成本、地价格、低效益的运行态势。随着房地产行业震荡下行,预计我国钢铁行业将在盈亏平衡点附近运行较长时间。”童明华直言,“煤焦钢产业应进一步加强协同,深化合作,完善中长期合同机制,促进煤钢共赢发展。”       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王郁涛指出,水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煤炭占生产成本的60%左右。水泥行业每年消耗标煤1.5亿吨左右。       “今年以来,中国水泥协会与煤炭运销协会积极走访,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建立了‘2+5+5’工作机制,目前相关工作正在开展,共同探索煤炭与水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王郁涛说。       明年煤炭供需或将相对平衡       “目前秦皇岛港5500大卡下水煤价格在每吨900元到1000元左右震荡。现在市场价格和长协价格价差很小。相对于前2年,煤炭供需紧张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实现了供需平衡。”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秘书长赵建国说。       据预测,2024年,我国将继续推进煤矿产能核增,新增产能幅度可能回落,而部分保供煤矿生产或将面临不确定性。明年国际煤炭供需形势改善可能导致我国进口煤价格优势缩小,年度煤炭进口量或将在今年高点基础上有所下降。煤炭供需或将相对平衡、略显宽松。
——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2月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供需矛盾缓和,煤市自身的调节能力正在增强
       入冬以来,我国煤炭供给保持在较高水平,港口、电厂等环节煤炭库存处于高位,下游用户日耗拉升幅度有限,保持刚性拉运,存煤可用天数较高。受高供给和高库存影响,煤价在传统消费旺季走出振荡下跌行情,冬季动力煤市场“旺季不旺”特征显著。       近两年里,煤炭市场一直处在强力保供政策的主导下。在调控“组合拳”发力下,国内煤炭产能加快释放,全国煤炭日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煤炭进口量不断增加,今年更是有望达到4.5亿吨的绝对高位水平,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也保持较高水平。而动力煤市场特别是现货市场,也从两年前的卖方市场逐步转变。从当前的动力煤价格水平看,供需双方势均力敌,主观上推动价格明显变化的意愿较低,预计短期内市场僵持局面仍难打破。
       今年以来,煤炭供需矛盾逐步缓解,保供政策的强度也在减弱,从2024年的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方案可见一斑。与2023年相比, 2024年的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要求发生变化,需方范围变窄、签约弹性增加,价格机制与2023年相同,但尚未给出明确价格指标。这些变化可以看成是对中长期合同制度的修正,也可以看作是给“市场之手”发挥作用留出一定空间。       当推出煤矿核增产能政策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增产的第一阶段任务应该是下游电厂库存达到相关部门的要求,第二阶段充实中间环节的库存。当市场各环节库存稳定后,第三阶段根据需求情况调节增产的数量,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回到正轨,让煤市稳定、有序。目前看来,当前煤市已处于第三阶段。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建立煤矿产能储备制度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煤炭产能储备,到2030年力争形成年产3亿吨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届时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而在微观层面,随着市场改变,市场主体行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前两年很多煤矿产的煤根本不愁卖,销售人员盯紧发运环节即可,而今年不少煤矿重新布局市场,跑客户推销煤炭成了销售人员的日常。       当前,市场需要的是性价比高的煤炭产品,无论内贸煤还是进口煤,产品适应了需求才有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比重下降是必然,煤炭市场充分竞争也是迟早的事。届时,一家煤炭企业要与进口煤竞争、与省外煤企竞争,还要与竞争力强的煤企抢市场。       随着煤市自身的调节能力增强,“市场之手”真正发挥作用,才能让参与者主动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以成熟理性的心态看待煤市的起伏。也唯有“市场之手”,才能让煤炭市场进入新平衡阶段,让煤炭行业适应新常态。
——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2月12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拟表彰对象公示
       为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激发引领广大工程技术人才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根据评选表彰工作部署,在相关地区和部门组织推荐、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确定丁文红等83名个人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拟表彰对象、5G标准与产业创新团队等50个团队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       国家卓越工程师拟表彰对象中,煤炭行业有1名个人人选,即山西大学程芳琴(女)。程芳琴现任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长期致力于工业固废处理与处置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中有3个涉煤团队人选,分别是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团队,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煤矿瓦斯防治与智能绿色开采团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煤矿安全开采地质保障与生态修复团队。
                                                                       ——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2月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煤价或将逆风翻盘
       近期,终端需求依旧偏弱,维持刚需采购,市场延续僵持平稳局面。12月20日,“CCTD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5500K、5000K、4500K三个规格品价格分别收于954、853、735元/吨,日环比持平。  终端用户电煤保持高库存状态  今年以来,受库存统计口径扩围、热电企业供煤热值偏低等因素影响,终端用户电煤库存始终处于相对较高水平,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本周初,沿海区域动力煤终端用户库存较去年同期增长12%;内陆区域动力煤终端用户库存较去年同期增长11%。为确保迎峰度冬电煤稳定供应,预计终端用户将继续保持电煤高库存策略,短期内去库意愿偏低。  北港煤炭库存冲高回落  调入端来看,近期阶段性封航导致北方港口库存场地紧张,影响电煤到港,同时,发运成本倒挂压制了贸易商的发运积极性,上周末至今,大秦线日发运量一直在100万吨以下,北港调入量明显下降。  调出端来看,虽然近期锚地船舶数量有所减少,但仍处于下半年以来的较高点位置,下游刚需采购需求仍在,北港调出量小幅下降。  受以上因素影响,港口库存冲高回落。截至目前,北方九港库存已降至2900万吨左右,较前期高点下降110万吨。       煤市预期好转  未来10天,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上线,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仿佛掉入冰窟窿,最低值普遍会低于上一轮寒潮影响期间,寒意加剧,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低1-3℃。       本轮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降温将促使下游电厂日耗显著提升,终端用户为维持电煤高库存状态,其刚性采购需求或将增加,同时,北港已解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除封航,后期港口库存或将逐步减少,预计短期内港口市场将有支撑,待终端用户需求释放后,煤市将打破僵局,并向上运行。
                                             ——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2月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煤矿机器人技术产业痛点及智能化分级标准
       在“机器人+”大时代背景下,从机器人企业数量、地域分布、产业园区建设、优势赛道、国家政策等层面阐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并阐述国内互联网和制造业大厂入局机器人带来的变革与挑战;重点分析了煤矿机器人技术及产业痛点,指出了煤矿机器人实现智能化应具备的 3 大能力;提出了应加强其供应链、标准体系等方面建设;详细介绍了煤矿机器人 L0~L5 的分级标准。       煤矿机器人基于环境特性的智能化程度和抗干扰性方面的要求也更高;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环境更恶劣,多为高温、爆炸、粉尘等极限环境,技术难度更大。其背后的逻辑是环境的复杂性和任务的离散性的增加导致研发难度的递增。煤矿机器人技术由共性技术和工艺性技术2部分组成。共性技术主要包括防爆轻量化、智能感知识别、导航等技术;工艺性技术则是面向煤矿典型环境特征与作业工艺任务特征的作业流程工艺机器人化。       1、煤矿机器人技术痛点       煤矿机器人存在的技术痛点最终反应为 3 大能力的缺失:①机器人本体对于区域作业场景下快速建图及规划能力;②与应用场景的交互能力;③机器人融入新环境后面向数据特征形成新的运行与作业能力。这3 种能力是煤矿机器人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2、煤矿机器人产业痛点
       煤矿机器人产业在供应链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和产学研用协同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痛点。煤矿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矿山”的全新技术领域,其迭代升级与不断演进都需要时间。
       3、煤矿机器人分级标准
       将煤矿机器人划分为6 个级别,从感知、决策、控制等方面进行综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合评价。从 L0 到 L5,其中 L0为最低级,完全需要由人工参与;L5 为最高级,智能化程度最高。L0——无智能化;L1——感知支撑;L2——部分智能化;L3——有条件智能化;L4——高度智能化;L5——完全智能化。      煤矿机器人分级标准的建立,将增强机器人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的紧密程度,帮助行业认识到煤矿机器人产品规律,有利于煤矿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从而提高机器人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助推煤矿机器人产业稳步发展。
—— 摘自【煤矿安全】 2023.12.22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山西省两部门联合约谈山西焦煤集团
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和提醒
       12月18日下午,受省政府委托,省应急管理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联合对山西焦煤集团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通报煤矿安全生产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和工作提醒。  约谈指出,当前山西焦煤集团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除煤矿数量多、灾害重、保供压力大等客观原因外,还暴露出部分煤矿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汲取事故教训不深刻、安全管理有漏洞等突出问题。  约谈强调,山西焦煤集团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扣紧压实责任链条,持续开展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加强应急信息处置,严肃事故调查处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矛盾问题上较真碰硬,在抓落实上再下狠功,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为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贡献力量。  此前,中国网财经报道,山西焦煤集团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沙曲一号煤矿在清理煤仓时发生事故,造成4人被掩埋。经过救治,1人生命体征平稳,其余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山西焦煤要求华晋焦煤在吕梁市所属煤矿立即停产整顿;山西焦煤所属矿井立即组织开展安全专项排查;由各煤炭子公司牵头,各矿井立即开展工程外包和挂靠行为全面排查和专项整治。同时,华晋焦煤、沙曲一矿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配合事故调查,同时积极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 摘自《中国网》2023年12月1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优化煤电运营 加大新能源投资力度
       华能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历新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双碳”目标对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以及公司发电结构中煤电占比较高的问题,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不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
  火电与新能源协调发展
  “公司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自主建设为主’的原则,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一是推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加大资源获取力度;二是巩固沿海地区优势,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三是优选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项目,持续推进整县光伏开发。同时合理配置调峰储能,服务新能源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的目标。”黄历新称。
  同时,火电仍旧发挥着电力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华能国际开展了火电机组的节能减排与灵活性改造,将围绕煤炭与煤电、煤电与新能源“两个联营”以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合理安排煤电建设规模
  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逐步推进,系统电源结构将逐步调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在2035年将超过50%,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军。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煤电等其他调节资源提供容量保障。在此背景下,火电行业出现了容量电价政策。
  作为行业龙头,黄历新表示,容量电价机制的出台可以帮助煤电转变盈利模式,促进煤电企业主动为新能源做好调峰调频,推动煤电从提供电力电量保障的主力电源逐步转为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此外,容量电价机制的出台,将保障煤电机组正常运营,引导煤电投资建设,有助于煤电继续发挥其保障电力电量供应的“顶梁柱”和“压舱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石”作用。  坚持‘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型、燃煤为主向多元燃料转型、发电为主向多元供应转型’的原则,按替代发展一批、转型改造一批、关停备用一批、资本运作一批的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黄历新称。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23年,华能国际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截至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55.71亿元。公司700℃高温材料项目自主研发出650℃/700℃机组用镍铁基新材料,完成部件试制,形成技术工艺规范及企业标准,高温锅炉管已通过全国锅炉与压力容器标委会的纳标评审,该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119项;在电力安全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为电站提供了更加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
——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12月2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资讯

中国矿大首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结果的通知》,依托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科研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赵跃民作为中方实验室主任申报的“能源资源高效加工与洁净化利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正式被批准立项建设。       据了解,"能源资源高效加工与洁净化利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是中国矿业大学获批的首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围绕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面向能源资源学科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和"双碳"目标重大需求,从煤炭/矿产资源智能高效分选、洁净转化及固废综合处置、煤基材料制备、二氧化碳吸附转化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实验室旨在通过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深度与广度,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力度,打造矿业工程国际一流学科,汇聚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创新人才,承担能源资源高效加工利用国际前沿重大科研任务,持续产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始创新成果,推动煤炭/矿产资源加工利用行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十分重视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的培育与建设,把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作为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自2018年"能源资源高效加工与洁净化利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以来,中国矿业大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撑,完善国际化运行机制。2021年,实验室获批首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纳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
——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12月5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2月6日商运投产,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模块化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运行的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领先,对推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能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先进堆型,是世界核电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丧失所有冷却能力的情况下,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反应堆都能保持安全状态,不会出现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外泄。该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项目,位于山东省荣成市,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2006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开工建设。中国华能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核心设备研制,研制出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93.4%。
—— 摘自《经济日报》 2023年12月7日3版综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1元打火机为何20年没涨价
       不少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普通打火机的零售价似乎没有变过,一直是1元钱。几十年来保持这样的价格,生产商能赚到钱吗?       记者在湖南省邵东市,这个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调查发现,他们不仅能赚到钱,还把这“1元钱”的生意越做越大了。这个看似很小的生意又可以做到多大呢?       邵东的小小打火机,年总产值竟达150亿元,年上缴税收2亿元,并且提供就业岗位8万多个。2022年,邵东出口打火机数量占到同期全国打火机出口总量的50.1%,包揽了全球70%的一次性打火机市场。邵东打火机产业用事实证明:小产业也能有大作为,传统产业也能有春天,各类产业都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火机虽小,但产业链并不短。”邵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邵东市打火机产业链链长罗莉说,生产一个普通塑料打火机的过程集纳了调火环、气箱阀等20多个零部件,涉及火焰控制、点火强度等多项精密工艺。打火机的产品系列有8个,包括防风机、直冲机、砂轮机等。不同类型的打火机叠加不同环节,配件总数多达200多种。       小产业不小,传统产业不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品。邵东打火机在技术革新上,可谓是全力以赴。在科研上舍得投入,如邵东打火机产业的龙头企业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就将经营收入的3%投入在磨具研发、新品开发上;在工艺上大刀阔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几乎涵盖了打火机生产的每个环节;在产品上不断迭代,一个打火机有20多个零件,每一个零件都在变。与固有的“打火机需要啥技术含量”印象不同,邵东打火机行业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 摘自《经济日报》 2023年12月18日9版调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紧日子里的辩证法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通俗地说,就是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过日子。比如,严控会议、差旅、培训、论坛等支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加上“习惯”二字,就是要求把“过紧日子”变成一种常态。
       “紧日子”里有艰苦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把“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要求,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       艰苦和奋斗是相互联系的,丢弃了艰苦,往往就丢弃了奋斗;传承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由此可见,俭朴还是浪费,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紧日子”里有忧患意识。
       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虽然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过紧日子的工作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只有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紧日子”里有为民情怀。
       “过紧日子”并非意味着少办事、不办事,而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       显然,政府过“紧日子”,最终目的就在于,让群众过“好日子”。       如何“过紧日子”?“识见”认为,应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首先,从头脑中“紧”起。       首先在头脑中要“紧”起来,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清除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消除消极等待、碌碌无为的思想;树立拒腐防变、廉洁自律的精神,消除滥用职权、奢侈浪费的思想,真正把“过紧日子”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境界。
       其次,从政府机关“紧”起。       让政府过“紧日子”,必须减少政府的随意性支出,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压缩“三公”消费。各级政府在经费开支上要实实在在地减、真真正正地降、毫不松懈地紧,要把每一分钱花在关键处、花出最大效益。
       还有,从制度上“紧”起。
       一方面,“过紧日子”既要成为一种自觉,也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给各级单位花钱戴上“紧箍咒”。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严起,用简朴、务实的政府形象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紧日子”有意义,那是为民的初心;       “好日子”有滋味,那是幸福的味道。
—— 摘自《实践》杂志2023-12-20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开放共赢 构建我国能源监管发展新格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中国能源发展明确了道路。近年来,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和能源禀赋,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中国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效率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7.5%,以年均不到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效提升速度居世界领先行列。  ——我们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中国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4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超过30%,其中风电4.04亿千瓦,光伏5.36亿千瓦,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  ——我们积极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技术进步有力推动能源发展变革。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源重大科技专项扎实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光伏产能和60%的风电产能,有力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加速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进程。  ——我们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推进能源市场建设加大能源监管力度。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总方向,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持续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油气全国一张网,持续优化用能营商环境,能源领域市场化水平全面提升。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我们持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合作新格局。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倡导建立全球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为稳定全球能源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未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减排,坚持先立后破,持续推进能源革命。中国能源监管也将不断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持续发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3年121月2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明年经济工作,这几个发“力”点要读懂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此间专家认为,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在以下几个发“力”点上下功夫,把中央的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下去。       形成政策措施的“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度、效,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根据会议精神,无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非经济性政策,都要增强“取向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4年要扎实做好的九项重点任务,排在第一位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的成长壮大指明了发展路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提法令人眼前一亮,有利于为创新创业带来金融活水,呵护其从“小苗”长成“大树”。
       挖掘扩大内需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消费和投资一体两面,是扩大内需的两个重要支撑。未来一段时间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我国既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实现经济大循环畅通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内总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可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激发改革开放的新“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设民营企业同比增长15.3%。       伴随着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利用我国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赋能贸易。       强化落实的“执行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四个“抓落实”,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考验的是担当作为。好的政策,只有抓好落地性和执行力,才能发挥预期效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就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 摘自《中国工业报》2023年12月1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明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必须深刻认识到,“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只有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做到大方向要稳,方针政策要稳,战略部署要稳,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才能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推动中国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十分明确,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粹

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改善社会预期,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理直气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 摘自《中国青年网》2023年12月15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安全检查不可重“上”轻“下”
       临近岁末年尾,强化安全检查,着力消除隐患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方法。然而,个别企业却存在对上级检查高度重视,对自身组织的检查不及时安排、不够重视的情况。这种重“上”轻“下”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安全生产,也会导致问题隐患依然存在,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大局。       安全检查,不管是上级部门来查,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其目的都是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企业安全运行。个别企业对待安全检查重“上”轻“下”的做法对自身非常不利:企业把安全生产工作重点放在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上,忽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对待问题隐患遮遮掩掩,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致使小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成为大隐患引发事故,影响企业安全发展;个别部门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往往先给企业打个招呼、通个电话,并由被检查的企业负责人陪同,如此一来,上级部门很难看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真实面目,更不要说查出重大隐患了。       如何解决部分企业对待安全检查重“上”轻“下”的问题?笔者认为,上级部门检查企业时,尽量多进行突击检查、暗查暗访,把检查重点放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贯彻落实、隐患排查整改等方面。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切实抓好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对于不安全的作业地点,要坚决进行停产整顿,真正把安全检查工作落到实处,抓细抓实抓好;要敢于坚持原则,严查“三违”行为,盯紧问题隐患整改,确保实现闭环管理。企业负责人要牢固树立“安全为天,预防为主”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消除侥幸心理,杜绝应付检查等错误做法,按照安全生产法定职责要求,切实拿出实招硬招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把职工的生命安全真正放在首位,经常带队深入查、仔细查,盯紧问题隐患整改,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3-11-2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年度预算:是“花”的,不是“省”的
       很多公司的资金预算,都要求“又好又省”,即完成既定目标,同时还要求员工节约预算,很多公司下足了功夫,大力提倡预算节约,节约之后,员工可以分成。这里面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什么是预算管理呢?       • 预算是一种管理工具,它的本质是预期行为与预期结果的量化,即将资源的消耗与目标联系起来,实现“事前算账”;       • 预算是一种牵引,有助于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目标和活动,牵引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 预算是一把标尺,为控制未来经营活动提供标准,为评价责任部门业绩提供依据。       关于资金预算执行中的“又好又省”,仅仅是个美好的幻想!实际工作中,是很难兼顾“又好又省”!非要员工兼顾,他只能“省”,代价是目标成为了牺牲品。       既然做了预算管理,已经实现了“事前算账”,这个“算账”是为了“省钱”吗?还是为了“完成”(目标)?       公司鼓励大家“节约成本”,以尽量小的代价来实现目标,从理念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仅仅是从理念上!到了预算层面,就不再是理念层面了!       而是已经做了“定额”。即规定了“花多少钱,办多大的事儿”。实际工作中,在确定预算数额的时候已经贯穿了“节约”和“够用”这个理念。       比如,公司做年度预算时,其实已经把目标实现,所对应的“资源消耗”压缩到很低了。所以,你不能再次要求,实施的时候,既完成目标,还要省出来钱!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举个例子,某国企,前任董事长,在业务招待费的问题上,是强调节约,强调每个部门一年节省了多少业务招待费。       新任董事长,很年轻,他把业务招待费视作“晴雨表”。公司的业务开拓、外部合作、商务洽谈等,都会涉及业务招待费开支,这些活动是可能“创造增量”的“开源”活动。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公司的发展肯定要受很大影响!       前任董事长,一再强调“节约业务招待费”,导致的结果,是外部合作交流极少、商务洽谈活动少,很多本能拿下的业务拿不下。归结原因时,没有人考虑这一点,更多的强调客观原因。       最后,做个简单小结,预算编制阶段,贯彻“节约”的理念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旦确定后,在实施阶段,就不要把“节约预算”作为一项要求。       作为公司,预算一旦确定,公司要为各部门预算执行从思想上“减负”,不要再要求“节约”,不要省这个钱,大家能在预算内完成都是好样的!       一句话,预算,不是让你“省”的,是让你“花”的!       最后,不要“省”预算!
—— 摘自《 国资国企研究》 2023-11-30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注重细节 防患于未“燃”
       冬季是火灾高发季节,这是有惨痛教训的。随着今年这个寒冷季节的到来,每个人都应该警觉起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提示应时时在心中回响。       我们注意到,过去每逢这个季节上海消防都会发布一些火灾防范提示,但是今年的10条提示尤为具体而细致。比如关照单位和家庭要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安全情况,电器设备使用后要随手关闭电源;比如规劝市民不要在电暖器上烘烤衣物,用完或停电时必须拔下插头;甚至还专门提到了电热毯的安全使用,要求市民,电热毯不要长期通电。       这些安全提示可谓苦口婆心,而细致入微的关照,也让人们意识到防火防灾重在细节。火是隐蔽又顽强的幽灵,总是在不经意中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所以防火关键的还是要防患于未“燃”,要做仔细的检查和甄别,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火减灾年年讲,但火灾事故却未见变少,这主要是防火举措没有落实到细节。比如很多居民都有在走廊楼道堆放杂物的习惯,这种延续日久的“风俗”,看上去实现了人人都有自留地的小实惠,却暗含着重大的火灾隐患——不仅杂物易引火,杂物也会堵塞通道,破灭了逃生的最后希望。在工作与生活中,很多人是“不拘小节”的,这种所谓的习惯和个性应该改一改了。因为火灾的突然发生从来都不是大大咧咧的。
       重视细节的防范,归根到底还是要了解火灾摧枯拉朽的厉害,要将防火减灾放在关乎生死存亡的位置上去考量。过去很多人觉得火灾固然可怕,但离自己很遥远,因而虽心有畏惧,但仍不以为意。这是责任意识的严重缺失,不仅对自己不负责,对所在的社区和单位也缺乏责任感。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是很难关注到细节的,于是很有可能为此付出代价。这已经为无数惨痛的现实所证明。
                                                     —— 摘自《青年报》2023年12月20日,第8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陈文锋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任   倩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