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习路上(第一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0-08-11
1051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宣传部

【学理论 悟原理】

之《资本论》辅导素材选编(上)

(第一期)

编者按

今年以来,南京分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创办《一起学习》电子刊物后,不仅成为辖内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参考,也成为辖内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必读刊物,深受广大干部职工喜爱和欢迎。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国人民银行委员会宣传部关于开展“学理论 悟原理”活动的通知》(银党宣〔2020〕5号)部署要求,扎实推进辖内干部职工“学理论 悟原理”活动深入开展,近期,南京分行党委宣传部创设了《学习路上》电子微刊,与《一起学习》互为补充,主要刊载理论学习辅导资料、干部职工学习心得等。本期为第一期《<资本论>辅导素材选编》(上),供学习参考。

目录

contents

通俗《资本论》(节选)

04

《资本论》导读(节选)

33

2

1

仅供内部学习培训使用,请勿外传,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通俗《资本论》(节选)

洪远朋

第一章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年版

【学理论 悟原理】

仅供内部学习培训使用,请勿外传,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Issue 5, may 2020

《资本论》导读(节选)

《<资本论>导读》编写组

第二章

来源于“学习强国”网站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学理论 悟原理】

仅供内部学习培训使用,请勿外传,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第二节《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要准确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首先需要弄清“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含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范畴。在不同的语境下,马克思赋予这一范畴的含义往往是各不相同的。他大致是在三种含义上使用这个范畴的。第一,指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通过什么样的劳动组织进行生产。这是在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第二,指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围内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和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体系。第三,指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由于对马克思著作中“生产方式”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也存在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
作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性文献,《<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有关思想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经济活动区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依照唯物辩证法,对这些环节的考察

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基于这样的思想,可以将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表述理解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的生产关系,是狭义的,即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这种解读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相一致的。事实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力的状况进行了研究,这集中地反映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论述中。在那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产生到确立的历史过程的阐述,正是以劳动组织由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不是工程和工艺研究,也不是科学技术史考证,不是从技术和工艺、生产流程层面来研究生产力。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劳动组织的演化,以及这种演化如何引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还可以从它的研究目的来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任何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都是由内在于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因此,要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运动规律,就必须研究它所特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资本论》的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对这一方法的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所证明。”在当时,有人说马克思“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认为是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有人“发现”马克思用的是分析的方法;有人还攻击马克思的方法是“黑格尔的诡辩”。为了澄清这些误解,说明自己的方法,马克思对俄国学者考夫曼写的一篇关于《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文章作了具体评论。考夫曼认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在论的”,即唯物主义的,而叙述的方法不幸是黑格尔辩证法这种“坏的唯心主义”。他大段地引证了马克思为在《资本论》第一卷之前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关于经济学方法问题的论述,并加以详细解说。针对考夫曼的这种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对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都是适用的。唯物辩证法包含的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也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现了这种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事实上,那位俄国学者考夫曼在他的文章中引证的,正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这段表述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还探讨了抽象思维和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按照马克思对这一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解释,科学的抽象是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为根据的,因而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经过科学的抽象,作为出发点的具体,在研究结果中表现为多样

性的统一,即从具体存在中分析和提炼出来的许多简单的、抽象的规定或范畴的综合。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但决不是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简言之,所谓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用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理论描述的方法,或者说是阐述理论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指出:“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毛泽东在谈到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写法时说过:“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这是对马克思这句话原意通俗易懂的解释。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探讨了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相联系的理论阐述应按历史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行的问题。他认为,在一定限度内,在历史上曾作为独立的现象先于当前所要描述的发展了的复杂具体而存在的简单范畴,可以作为理论思维的起点。比如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又发展为社会财富的一般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式或最简单的要素,所以,要对资本加以理论阐释,必须以商品为起点。在这种场合,理论阐述的逻辑顺序与历史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要保证理论推演的科学性,逻辑又必须摆脱历史顺序的制约。比如地租这个范畴,它在资本主义之前就存在,但要说明资本主义的地租,必须先说明作为其来源的剩余价值。在这种场合,逻辑与历史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马克思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可见,决定理论阐述中各种范畴出现顺序的,是这些范畴所反映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保证理论阐述的科学性的一条原则。无论理论阐述中的逻辑是否与历史顺序相符,只要它遵循了这条原则,它就是科学的。

三、《资本论》的结构
《资本论》的写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不同的结构计划,《资本论》的结构是在这些计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确定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提出过一个“五篇结构计划”。这个五篇结构计划的标题分别是:(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

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4)生产的国际关系。(5)世界市场和危机。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看,第三章即“资本章”的各篇标题是: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篇资本是结果实的东西(利息、利润、生产费用等)。在这部手稿的进一步写作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马克思又将“五篇结构计划”进一步发展为“六册结构计划”。1858年4月,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作了详细说明:“1.资本;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 世界市场。”在“六册结构计划”中,马克思已经决定将原计划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定”不再作为单独的一篇或一册,而是放到作为第一册的“资本”中。在后来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及《资本论》第一卷时,马克思一直贯彻了这一计划。

按照计划和出版合同,马克思在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之后就准备出版第二分册,即“第三章资本”。1860年2月,在给恩格斯的信中,马克思第一次将正在写作和打算出版的第二分册叫做《资本论》。1862年12月,在写给库格曼的信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说:“它是第一册的续篇,将以《资本论》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标题。其实,它只包括本来应构成第一篇第三章的内容,即《资本一般》。”此后直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前,马克思一直在按计划研究属于“资本”册的各方面问题,其中包括后来的《资本论》各卷中的各方面内容。因此,马克思的研究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同时展开的,这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866年10月,马克思在写给库格曼的信中说:“我的情况(身体状况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老是把工作打断)迫使我只好先出版第一卷,而不是像我起初设想的那样两卷一起出版。而且现在看来总共可能有三卷。”马克思把《资本论》分为: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第一卷包括头两册,第三册编作第二卷,第四册编作第三卷。后来的实际情况是,马克思在誊抄付排稿的过程中又决定,第一卷只包括第一册,他在第一版序言结尾预告:第二卷将包括第二册和第三册,第三卷包括第四册。直到恩格斯编辑整理第二册和第三册手稿时,才将每一册各自编成独立的卷,并预定第四册“理论史”为第四卷。由于马克思生前未能出版后几册,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而考茨基则将马克思的《1861一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编辑出版为《剩余价值理论》。
以上情况表明,属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资本论》前三卷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是关于“资本一般”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与最初的“五篇结构计划”和“六册结构计

划”相比,《资本论》又只是马克思的宏大写作计划的一部分。作为一部完整的著作,《资本论》三大卷研究的一个共同的对象或主题,就是“资本”。其中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在这三卷中,马克思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来展开理论叙述的,他说:“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在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册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是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伟大变革。

第二节  学习资本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基础。学习《资本论》,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书迷习近平: 三遍通读《资本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体系,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宝库,是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解决了导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难题,完善了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建立起一个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在内的严密而宏大的经济学体系,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是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著作,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上的“证明”,标志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自身的发展完善。《资本论》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历史作用,因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著作”。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总体上掌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科学地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体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它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出发,通过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不仅客观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而且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必然性,从而论证了无产阶级的

的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必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100多年来,虽然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没有也不可能改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刻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刻根源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深刻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断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明辨各种思想与理论是非,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与主张的干扰,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资本论》阐述了一系列需要长期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唯物史观、消灭剥削制度、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比如,生产的首要性和生产的决定作用是《资本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这有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特殊规律,还揭示了社会再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如劳动时间的节约是人类首要的经济规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再生产的一般条件,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等等,这些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

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资本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其中贯穿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更有助于我们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时,《资本论》还是一部有着严谨的科学逻辑和丰富的理论内涵的著作,涉及的学术范围和学科领域极其广泛,除了经济学,还包含哲学、政治、法学、社会、历史、教育、道德、宗教、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深邃见解。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拓宽理论和学术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资本论》的方法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写作的鸿篇巨制,由于篇幅浩大、内容精深,要想真正读懂弄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一,要认真研读原著。想要真正了解并掌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与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认真研读原著。虽然阅读原著对于大多数人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为了求得真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下定决心,花费时间和精力,孜孜以求。在阅读《资本论》原著的同时,还应当阅读一些对理解和认识《资本论》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

判》,以加深对《资本论》的理解。马克思本人就曾经推荐《共产党宣言》和《哲学的贫困》这两本书作为阅读《资本论》的入门读物。另外,阅读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本论》的学术专著,对于加深对《资本论》的理解同样有参考和辅助价值。

第二,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根本方法。马克思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因此,只有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才能正确理解《资本论》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的科学性与生命力。同时,相对于马克思那个时代而言,相对于《资本论》的某些具体理论而言,当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科学的态度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本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克服教条主义与虚无主义。

《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是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学习《资本论》的重点,通过学习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提高理论素养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资本论》诞生100多年来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实践表明,《资本论》所揭示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是经得住时代考验的。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世界范围内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存在,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等,无一不有力地证明了《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第四,坚定攀登信念,运用科学方法。《资本论》是一部浩繁的理论著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学习这部著作要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念,不畏艰辛,持之以恒。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学习的具体方法。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动脑,而且也需要动手。比如,借助写摘要、做眉批、写旁注等方式,加深对阅读内容的记忆与印象;还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等方式,加深对一些难点问题的理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件艰辛的事情。《资本论》是人类社会科学理论的一座高峰,在攀登这个高峰的过程中,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不断攀登,同时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有希望最终达到这个高峰的光辉顶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