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青年理论武装微课堂第十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0-11-26
1366

(2020年第十期)

(2020年第十期)

青年理论武装微课堂

青年理论武装微课堂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

2020.11

卷首语

    为进一步推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辖区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走心,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团委创办《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青年理论武装微课堂》电子期刊,这里有最新的时政要闻、重要的政策文件、丰富的知识测试,让青年理论学习有重点、有载体、有抓手。

Contents

目录

点击对应页码跳转

习语金句“悟一悟 ”  

01

时政要闻“看一看 ” 

09

全会精神“学一学 ” 

13

39

随堂测试                    

33

理论文章“读一读 ” 

01

02

步伐铿锵,时光铭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从地方考察到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开门问策,为编制“十四五”规划指明方向,提出遵循。

习语金句“悟一悟”

习语金句“悟一悟”

导语

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这次疫情防控使我们认识到必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公共产品属性,坚决反对把产业链、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

——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03

04

习语金句“悟一悟”

习语金句“悟一悟”

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1月4日晚,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图片来源:新华网)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网)

05

06

习语金句“悟一悟”

习语金句“悟一悟”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习近平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习近平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习近平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07

08

习语金句“悟一悟”

习语金句“悟一悟”

——习近平2020年11月17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发表重要讲话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转。

(11月17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习近平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法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1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图片来源:新华网)

09

10

时政要闻“看一看”

时政要闻“看一看”

10月29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1月3日

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11月5日

 习近平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10月17日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党中央坚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决心不动摇,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真抓实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10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挥谋划“十四五”——大国发展 规划先行 。

10月26日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12

11

时政要闻“看一看”

11月8日

习近平: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 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

11月11日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11月13日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政要闻“看一看”

11月13日

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

11月16日

习近平出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11月17日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8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十九大代表中的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来,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一致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这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要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要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全会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13

14

全会精神“学一学”

学习
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图片来源:新华网)

全会精神“学一学”

15

16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

习近平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李克强同志、王沪宁同志、韩正同志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
3月30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十四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4月13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建议稿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家认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建议,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这次建议稿起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明确提出一系列要求,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从7月下旬到9月下旬,我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
文件起草组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反复进行讨论修改,认真做好建议稿起草工作。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8月10日,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
从征求意见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形势判断科学清醒,目标要求高远务实,指导方针旗帜鲜明,任务部署指向明确,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议稿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有利于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实施好。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总结经验,补充全面从严治党、农业发展、文化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内容。二是深化形势环境分析,补充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办好自己的事、树立底线思维等方面内容。三是丰富指导思想和原则,强化以人民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全面依法治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方面内容。四是完善“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补充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内容。五是强化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充实有关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和改革科技体制等方面内容。六是更加突出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充实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内容。七是更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实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重要财税金融制度等方面内容。八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内容。九是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强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内容。十是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充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内容。
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36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546条。这是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建议稿起草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稿。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起草的总体考虑是,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三是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五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制定出一个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规划建议。
建议稿由15个部分构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一、第二两个部分,主要阐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来组织,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安排了12个部分,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作出工作部署。第三板块为结尾,包括第十五部分和结束语,主要阐述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内容。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建议稿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和论述。这里,就其中几点作个简要说明。
第一,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关于“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经济增长速度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文件起草组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认为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存在不少可能冲击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隐患,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中长期规划目标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稿对“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了以定性表述为主、蕴含定量的方式。编制规划《纲要》时可以在认真测算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
第四,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为此,建议稿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第五,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基于上述认识,建议稿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第六,关于坚持系统观念。建议稿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七,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情况和宣布时机。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们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主要经济指标趋好,社会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预计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可以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考虑到目前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时,建议稿表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志们!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是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大家要认真思考、深入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制定出一份高水平的规划建议。让我们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共同把这次全会开好!

(点击收看视频)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17

18

14个关键词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
·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19

20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21

22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23

24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值得关注的表述

·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25

26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十九届五中全会
释放未来中国发展的9个重要信号

信号1

战略布局新表述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7

28

信号2

构建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信号3

“强国”高频出现

·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30

29

(图片来源:新华网)

信号4

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信号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信号6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信号9

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全会提出,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31

(图片来源:新华网)

32

信号8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全会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信号7

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会精神“学一学”

全会精神“学一学”

理论文章“读一读”

理论文章“读一读”

33

34

伟大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之相互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邓纯东

实施好、落实好“十四五”规划,迈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提出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完成之后的新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继续和深入。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形成“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斗,特别是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继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要求和实践进程作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把未来30年划分成若干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分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党的十九大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成两个阶段安排: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部署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不懈奋斗,首先要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新征程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编制、实施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特别是实施好、落实好,意味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步取得成功,从而为今后的第二步、第三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全部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此后,他多次阐释、宣布了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是主动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需要,是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形成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能够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来看,“十四五”规划的实施
      一是将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将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开放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构建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
       三是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紧密结合,努力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融合关系。四是将建立支撑双循环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体系,促进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
这都将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间的形成。可以说,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既是“十四五”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
      根据《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逐步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等,以完善的市场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按照《建议》,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
      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供给质量不断提高,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得到改变,产能过剩、产品库存堆积、杠杆增加、效益低下、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得到缓解;
      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使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较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更好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
      三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四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更好的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十四五”期间,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关口被跨越,而且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得到实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20世纪后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在孕育发展,人们称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素质,将有可能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从需求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将引致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需求。同时,这一轮革命使得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众包合作等协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证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拓展了范围经济,挖掘了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发了大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十四五”期间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产业布局需要高度重视的任务,也是关系今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前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于“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如何抓住、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对于以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主导驱动生产力变革、以信息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智能制造为先导构造现代产业体系都作出了重要规划和部署。在“十四五”期间落实好、实现好这些部署,必然使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占据有利地位。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经济发展内部各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从经济发展内部看,一是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即在区域结构上,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在产业结构上,低水平、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在资源环境上,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在与信息化的关系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不够。二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城镇化与工业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看,相较于连续四十多年高速持续增长的经济而言,各项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有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地方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把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当成竞争性产业推向市场,由市场配置资源,不仅使得这些事业发展受到影响,而且造成了公共服务产品供应的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居民之间,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解决这些问题、补齐这些短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协调、全面的发展进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这方面任务予以高度关注,在《建议》中,为解决我国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重要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根据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确立、形成、完善国家治理各方面的制度,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于“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落实这些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党将逐步建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方面的制度,以此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方向,以党的领导保证党的使命的实现;形成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通过这些方面的制度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等。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根据《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以上制度体系将得到更好健全和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
“十四五”规划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起到哪些作用?
      首先,“十四五”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物质、国力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历史性任务,就必须把2021年到2025年这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实现好。这不仅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各个时期、各个阶段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完成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础及前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于“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实施“十四五”规划,把这些任务予以落实,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之日,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一步。因此,“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确保2035年远景目标中第一步任务的实现,而且为“十四五”之后几个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之源,确保从2025到2035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有着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拉动。
      其次,“十四五”规划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十四五”期间将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总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十年经验的基础上,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二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既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前提。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个“6+1”现代化经济体系,必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可靠、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是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并打造鼓励、促进创新所必需的体制、制度与政策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更加重视各方面的科技进步,特别是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在推动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关系我国若干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不仅要努力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某些重大技术组织集中攻关。可以预料,这些任务在“十四五”期间的实现,必然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
      最后,“十四五”规划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提供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议》强调实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党领导水平、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落实提供前提,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特别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使国家治理体系各方面内容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以此保证人民主人翁地位。
      三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迈向更高水平,使我国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办理、关系人民利益问题的处理在社会主义法治规范内运行,特别是更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和德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要求,形成法治和德治并举、相得益彰的社会治理模式,为我国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提供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度前提,这也是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刘鹤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于促进世界经济繁荣,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在《建议》中具有重要地位,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
一、充分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不少问题以前未曾经历,需要从战略角度深化认识和有效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说,化解挑战就是机遇。《建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第一,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和关联方式,要求发展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相当时间内,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我们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解决这一矛盾,要求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关口,我们要主动适应变化,努力攻坚克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二,这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风险加大。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必须顺势而为调整经济发展路径,在努力打通国际循环的同时,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增强韧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这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快速成长,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和基础日益完善。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供求双方看,我们具备实现内部大循环、促进内外双循环的诸多条件,必须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扩大内需,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
      经济发展战略的导向,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态势,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取得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两次大冲击,我们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应对了外部风险,推动经济发展向国内需求主导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中央及时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性思路,按照“三去一降一补”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党中央准确研判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递进深化,也是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深入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科学指导实践,需要把握好几个重大关系。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打造我国新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可以说,推动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从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关系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发展问题,但本质上是改革问题。我们必须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形成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高标准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三、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制定具体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使新发展格局变为现实、落到实处。
      (一)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和合理质疑,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应用研究。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发挥我国市场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发展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沿着从可用到好用的路径发展。创新驱动最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要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开放条件下促进科技能力提升。
      (二)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优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要依法平等保护产权,为企业家捕捉新需求、发展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创造新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房地产业影响投资和消费,事关民生和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全现代流通体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方向,对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流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要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结算体系建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这个过程既创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给。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将经济发展的底盘牢牢托住。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释放农村农民的需求。要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推动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优势产品。要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五)推动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就业。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拉动结构升级具有基础作用。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精准度,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支撑投资和消费。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营商环境,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
      (六)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要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要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位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面向未来,主动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理论文章“读一读”

理论文章“读一读”

35

36

精准把握“现代化”的定位与时代内涵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导 
洪银兴

“现代化”的清晰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也要反映进入新时代后的经济特征,其特性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定位。
      一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定位,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蓝图明确了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按此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定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现代化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标准。基本实现现代化就是使人民生活更为宽裕,而到全面现代化时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其次,现代化是注重人的现代化,满足人民对文化、精神、健康、生态等多方面的现代化需求,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现代化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特征。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而到全面现代化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显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过程,体现共享发展理念。
      二是现代化的起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的,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全面摆脱贫困。在此背景下推进的现代化是要解决新起点上的新矛盾,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既要在推动消费升级基础上促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又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体现协调发展理念。
      三是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定义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先行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发达国家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和走过的道路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样板。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这个现代化定义是否适合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的发展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这一目标定位显然有别于甚至高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于赶超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依靠模仿、引进和采用先行国家创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来推进现代化,而需要推进自立自强的科技现代化。
      四是现代化的道路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我国的现代化不能走西方国家走过的浪费和掠夺资源的现代化道路。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被概括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同步”。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的同时,“现代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新型工业化以建设制造业强国为目标。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传统意义上的降低农业比重的工业化任务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阶段已经基本完成。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工业化的目标是“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即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工业转向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化二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即在机械化基础上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发展高端制造业,由世界工厂发展为世界高技术研发中心;三是产业链现代化,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第二,信息化以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目标。  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网络技术和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使各个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这正是现在我国所面临的现代化关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求发展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还要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为支撑,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第三,城镇化以城镇城市化为目标。中国已有的城镇化基本上属于农民进城的城镇化,现在这一意义上的城镇化已经基本到位,未来,我们需要根据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现有的大中城市无力解决数量巨大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可行的路径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当地城镇实现市民化,这就提出了城镇城市化的要求——增强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城市功能。城市是现代化的中心和策源地,是科技和文化的创新中心,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地,同时也是周边农村现代要素的集散地,因此可以将其现代化势头和要素推向农村,带动农村的现代化。
      第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建议》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按此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两个理念转变。一是改变农业发展范式即由农产品“数量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和附加值”范式,涉及农产品的品种优化、品质提升,以及农业全产业链中的产品附加值提升,由此构建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这种发展范式下的农业可能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二是改变发展农业农村的路径。新时代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改过去依靠农业农村外部的发展动力(以非农化发展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农业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而是直面农业和农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按照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求,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计划,需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奠好基,这就提出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行动问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由高质量发展来支撑,因此,应按照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其进程。
      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推动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现代化的“关口”,是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性战略安排,可以为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支撑系统,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二是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包括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三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系统,包括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产业、区域和生态三足鼎立来支撑。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是抓住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其不仅包括发展体现现代水平的新兴产业,也包括采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类产业。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
      现代化区域体系要求一方面彰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优势,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我国,无论是小康社会建设还是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是齐步走的,现代化的势头总是从核心区逐步向周边辐射和传导。因此,建设现代化区域体系涉及以下方面:第一,针对尚未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使其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进入现代化的起点,共同开启现代化进程;第二,经济发达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彰显优势,为全国的现代化探路;第三,现代化区域体系要反映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各个地区也要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特色;第四,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联动发展,先发地区不能孤军深入,要持续关注后发地区,与后发地区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围绕建设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体系推进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现代化绿色发展体系具体涉及:由资源高消耗、环境强污染和废弃物高排放转向绿色循环低碳;大力发展绿色技术,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创新引领,核心是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科技进步固然可以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最前沿的技术是引不进来的,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会对转移或转让前沿技术持更加谨慎甚至封锁的态度。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这就对科技自立自强提出要求——应尤为重视基础研究创新的前沿核心技术。当今世界,技术创新上升为科技创新:科学发现与科学生产应用(尤其是产业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创新阶段上延到发现新技术的基础研究(知识创新)阶段,产业创新已经由工程师时代进入科学家时代,最新科学发现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可以实现巨大的技术跨越。由此,《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应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建立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
      创新引领现代化需要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是不同于传统基建的新基建。新基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以新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近年来,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使得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因此,需要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于一个快速增长型经济体来说,由流通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市场需求对经济的顺畅循环尤为重要,因为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生产。这表明,现代化不能只是生产端的现代化,还需要消费端的现代化。从推进现代化的行动分析,扩大内需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基点。为此,《建议》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内需体系包含多方面内容,因此扩大内需需要多管齐下。第一,内需的内容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而扩大内需就需要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第二,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内需不仅涉及消费还涉及流通。因而,扩大内需不仅需要推动消费升级,以消费现代化引领内需扩大,还要建设现代市场,畅通市场流通。第三,国民经济的内循环不仅包括最终消费需求,还包括产业链循环中的内需。这意味着不能只关注最终消费,还要关注中间消费(生产消费)。
      产业链循环由外转内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的内循环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要着力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如果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就可能实现产业链环节的国内替代,促使产业链由国外转向国内,形成产业链的国内循环。所谓自主,就是在中国设计和研发、自身系统集成能力和中国营销等方面体现自主性。所谓可控,即防备受制于人。建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链,追求的是竞争优势,更为关注供应环节的科技水平。某些发达国家在产业链上封杀、断供的环节应该成为部署创新链的重点。
      转向以国内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外开放(国际市场、国际资源都不能放弃),其核心是由出口导向的开放模式转向内需型开放模式。所谓内需型开放,就是以自身发展需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目标是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着力点是发展创新导向的开放型经济,着力引进创新资源。所谓开放式创新,就是根据创新链环节需要,着力引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在有序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注重外资质量。引进的外资应以创新为导向进行选择:进入的环节是高新技术研发环节,鼓励外资在中国本土创新研发新技术。新发展格局不排斥产业链的国际布局,尤其是以全球价值链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的价值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战略指引。《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五个坚持的重要原则。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当代世界和当今中国提出的实践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的科学回答,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我们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凝心聚力地走向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同以往任何其他政党相比,我们党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它一产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的面目出现的,就是以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登上历史舞台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如果说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是为了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是为了兴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奋斗是为了富国,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则是为了强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干部和人才的选贤任能上,体现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上,从而形成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动员力、社会号召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各种风险挑战,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发挥党的领导在中华巨轮行稳致远中的压舱石作用,在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中的主心骨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的领导在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利益,更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部党的光辉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一化三改”,领导广大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为了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搞活,也是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为了人民。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们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之一。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坚持这一根本政治立场,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反复强调这一原则,就是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刻认识到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如果离开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我们党就要改变性质、改变颜色,也将会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议》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思想引领:坚持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党的重大创新理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总结以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具有科学的内涵。新发展理念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构成,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发展的方法,绿色是发展的模式,开放是发展的途径,共享是发展的目的。新发展理念切中了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发展理念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总的来看,“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面对新任务,采取新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新发展理念,确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议》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领。
        发展动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作出的战略抉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实践需要,回应人民期待,毅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开放也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打开了国门,阔步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活跃了中国、开放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壮大了中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保持我国快速发展、实现我们的既定奋斗目标,仍然必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为了深化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按照党中央部署,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累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一路蹄疾步稳、勇毅笃行,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突破。在实践中,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改革动能不断加强,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我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动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始终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确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新发展阶段提供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重要方法: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存在矛盾的,也是普遍具有联系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必须以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认识和把握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根据世界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些布局、方略和要求,都是坚持系统观念的产物,都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抓纲带目、锚定目标、引领方向的作用。
       面向即将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以系统观念来应对和处理国内外复杂矛盾和问题。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越接近民族复兴越不可能一帆风顺,越会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这个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问题累积叠加。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系统观念来认识和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心思考,系统地加以谋划和解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确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具有指导意义。这个原则的提出是党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和发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增添了新内容,也为“十四五”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建议》强调,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观念作为统筹推进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

五个坚持:“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曲青山

理论文章“读一读”

理论文章“读一读”

“十四五”规划是站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规划
      2020年,制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这一年,正是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人民生活历史性地迈上新台阶的一年。2021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世界用百年时间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势不可挡的一年。对于我国而言,2020年是一个伟大的关键节点,这个伟大的关键节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历经艰辛积累得来的。
      规划是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为依托,我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就质量变革而言,我国以国际先进质量为标准优化供给体系质量,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品牌企业、产品及服务;就效率变革而言,我国以破除制约效率提升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才资源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各方面效率的大幅提升;就动力变革而言,我国以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为目标,加速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升级了发展动力。在“三大变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高质量增长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将如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的目标。
      规划是在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日益彰显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日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魅力。“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得以充分彰显。“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
      规划是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不断成功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随着物质力量的极大增强,在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付诸巨大努力的过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提高。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表演团体等的机构数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愈发深入人心,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除此之外,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
      规划是“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我国幼儿园和教职工数量持续上升,保育体系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了明显改善;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和床位数量逐年增加,且在本次疫情期间不仅保障了我国居民的身心健康,还将“中国制造”的防疫物资发往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养老服务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截至2018年底,上亿居民“出棚进楼”,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后,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锐减到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按照这一速度,我国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规划是在始终牢记“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基本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强化。
“十四五”规划是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的规划
      当今世界看似波谲云诡,却并非无迹可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依然含势待发,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十年,甚至“十四五”期间掀起波澜。虽然在此期间我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会继续增大,但随着越过全面小康的历史节点,凭借庞大的国家规模和先进的国家制度,我国在世界格局中实力地位的持续增强已成必然。准确把握这个必然之发展大势,是规划的应有之义
      第一,未来五年是布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五年。
      未来五年是明确科研方向的五年。在农业方面,要解决好“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工业方面,要妥善处理现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难题。在能源资源方面,要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等问题。在社会方面,要着力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方面的科技发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健康生活需求。
      未来五年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五年。一方面,将强化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的组织系统建设,优化创新体系,“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培养一批把得住方向、做得了科研、带得了队伍的“帅才型科学家”。另一方面,将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并对国家现有的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充分发挥高校、各类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战略力量”,全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未来五年是加强基础研究的五年。一是将会加强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我国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将会遵循科学,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自由探索和交流辩论。三是将会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将会加大国家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必要的政策支持,营造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未来五年是加强创新人才教育的五年。首先,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培养,探索新型培养模式。其次,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最后,“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未来五年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五年。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潜能;加快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加快科研院所的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整合财政科研投入,“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加强科技力量的统筹;等等。
      未来五年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的五年。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优势领域的“长板”,巩固国际合作基础,并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将坚持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领域的联合研发,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第二,未来五年是外部压力空前增加的五年。
      首先,有些国家可能会发起更多具有破坏力的贸易进攻。一则,可能会设法让新的经贸协议难以达成,甚至单方面违背或废除已经达成的协议,以阻遏我国从世界市场的发展中获得动力;二则,可能会在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进口商品或服务中加征更高的关税,也可能会采取非关税措施以限制我国商品或服务的流入,甚至利用“长臂管辖”削弱我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三则,鉴于由疫情加剧的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巨大风险将继续增大,可能会由于经济因素叠加非经济因素而采取强制措施加速制造业回流或本土企业搬离等,以影响我国从全球产业链中获取竞争优势。
      其次,有些国家可能会设法从金融方面对我国实施压制。比如,可能会通过直接干预我国金融市场、下调我国的主权和企业信用评级、认定我国为“汇率操纵国”等办法扰乱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以达到破坏我国金融稳定的目的;也可能会推动国际金融规则修订得更加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本的国际成长,延缓我国金融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还可能会试图减少或切断我国的资金来源,最大限度地阻止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入;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以一定借口部分冻结或没收我国海外资产等极端情况。
      再次,有些国家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限制措施阻碍我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一是恶化我国企业对核心尖端技术的投资环境,加强对我国的出口管制,限制国家间科技人员交流,禁止我国访问海外数据,进而减缓外部优秀科技成果和人才流入我国的速度,强行推动“科技脱钩”;二是以我国科技产品“存在潜在的安全威胁”等为由,加大对我国科技产品在发达经济体的交易限制,游说、警告或强制其他国家和地区限制与我国的产品交易、禁止中国公司参与其5G网络建设等,以阻碍“中国制造2025”的成功实施。
      最后,有些国家可能会利用话语权优势,利用各种途径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抹黑试图通过“攻心”遏制我国政治、文化等的世界影响力。其一,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渠道大肆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虚假言论,诋毁我国一直以来树立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其二,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进而侵蚀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等。其三,劝诱、施压、强制本国包括相关国家关闭和抵制孔子学院,并限制我国文化产品或作品的输出。
      第三,未来五年是我国在世界格局中实力地位持续增强的五年。
      尽管我们面对的外部环境“逆风逆水”,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可以预测,未来五年我国的国际地位将会继续提升。
      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阻遏肯定是消极的,但这种打压也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大背景下为我国的创新发展增添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取得新进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规模持续稳定扩大,“中国制造2025”会顺利实现。未来五年,中国不仅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而且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贡献者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极大增强,“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军事实力与美国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各种软实力的差距也会缩小。疫情之后,中国制度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中国道路也会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可,中国主张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被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接受的趋势依然明显。中国毫无保留地把扶贫经验、生态治理经验、抗疫经验等分享给世界,还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一道,形成以寻找最大公约数为主要途径的合作共赢模式,携手应对危害世界发展的单边保护主义,依托“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必然得到更多、更大的支持。随着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开启“十四五”:新阶段、新命题、新使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江生

37

3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于新时代的战略高度,精心擘画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未来十五年发展的远景目标。《公报》提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等要求,为建设更加完善的国家行政体系谋划了新布局、吹响了新号角。“国家行政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思想,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开拓了前进的道路。作为一个创新性的概念范畴,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旨,需要认真领悟和把握。
国家行政体系是制度体系
       在论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制度问题。他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是由国家制度组成的体系。国家行政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由一系列行政制度构成的。要完善国家行政体系,就要打造国家行政体系的制度体系。
      在行政制度的建设上下功夫,必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化的要义是,在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都要作出法律法规安排,借以形成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行政制度;规范化的要义是,通过发布和实施一系列关于行政管理的标准、规则和要求等,达到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统一,获得行政管理的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程序化的要义是,行政管理工作要按照法定的步骤、流程开展,这些步骤、流程有着严密的、内在的、合理的安排。
      由制度体系形成的制度化,是行政管理发展成熟的表现。制度化的过程,也体现为规范化、程序化的过程,因为制度化必然要求行政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行政体系的制度化,其实质就在于行政管理需要严格的法治,才能提高行政效能。
国家行政体系是组织体系
      国家行政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组织和组织体系。国家行政的组织体系是指由各行政组织形成的结构体系。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首先是由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和细胞——职位与人员的排列组合,构成一个行政部门,然后再组成一个行政单位、一个行政机构,最后形成国家的行政机构序列。行政组织体系是国家行政体系的载体和实体,由行政机构具体承担国家的行政活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行政机构已经进行了八次改革。尤其是2018年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包揽党政军群四大方面,涵盖多个领域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通过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分工过细的机构,对职责交叉重复、相互扯皮、长期难以协调解决的机构,进行整合调整、综合设置,形成了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第八次机构改革方案实施后,各行政部门内部的整合也随即展开,按照新的职能定位,实现业务重组、系统重构、业务流程再造,重新按照管理流程分配管理职权,整合重组各子系统和各类人员,使改革后的行政机构成为有机的整体。
      尽管我国的机构改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果,但机构改革仍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必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积极稳妥地实施大部门制改革。从这一点来看,建设完善的国家行政体系,还需要优化行政组织结构,改革行政机构,形成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
国家行政体系是领导体系
      领导体系是由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权责配置形成的指挥协调关系。怎样认识和稳妥处理党政关系,是建设国家行政体系中的领导体系的核心问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形成新型的国家行政体系的领导体系,必须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发挥执政党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确立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等重要思路,党中央领导中枢负责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部署工作也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建设国家行政体系中的领导体系,还要全面增强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九大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和斗争本领,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出的“七大能力”,即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丰富了干部能力整体发展的理论,为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高素质领导水平的干部队伍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系统地建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素质体系。
国家行政体系是执行体系
      国家建立的制度、组织机构,以及领导的部署、指挥等活动,其生命力都在于执行。国家行政体系必须优化行政执行体制,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体系。行政执行体系产生的行政执行力,是指贯彻行政组织的战略意图,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集聚行政团队的力量,完成既定的行政任务,达到预定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
行政执行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对于行政组织中的领导层来说,执行力主要表现为行政力量的配置运用、组织管控,重点是要将战略与决策转化为实施结果;对于行政组织的中层管理层来说,主要表现为行政工作中具体措施和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对于行政组织团队中的个人来说,主要表现为每一个单一执行主体在上级下达指令或要求后,迅速做出反应,把上级的命令和想法贯彻或者执行下去,变成实际行动,行动变成结果,从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当前,在行政执行方面存在着一些公务员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不良倾向。对于不作为的公务员,必须完善行政执行的考核考察制度,压实工作责任,促使其积极作为。对于乱作为的公务员,要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其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同时要通过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体系,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国家行政体系也是信息技术体系
      工业化之前的国家行政,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也用不上任何科技产品。现代化的国家行政体系则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行政信息技术体系。当代中国,支撑行政信息技术体系的互联网+数字政府,具有强大的功能作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改变了行政参与方式。其中,云计算平台构成行政管理的“大脑中枢”,大数据的运用组成了信息收集的“细胞群”,为各级政府机构在技术层面提供可靠的IT基础服务平台,使行政机构一方面能够通过海量数据实现逻辑性或实证性的计算分析,另一方面能够变被动响应性决策为主动预见性决策。此外,移动电子政务也已成为联系各方的“神经网络”,有助于拓展整个电子政务的载体渠道和网络布局,使得网络间节点由疏松转为致密。信息技术还能实现行政的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
      从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建设国家行政体系的信息技术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和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互联网+数字政府,加强数据有序共享,要理清部门权力与资源边界并优化配置,破除“条块分割”藩篱,消除“孤岛”现象,真正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此外,还要按照“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结合国家层面与地区层面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全国通用标准与制度规范。
      建设更加完善的国家行政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新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国家行政体系自身的发展、健全和完善,而且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其他方面有积极作用。国家行政体系的更加完善,将形成巨大的行政管理整体优势、综合优势,进而真正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个关键概念,有何深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许耀桐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1、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

A.九十万亿元

B.一百万亿元

C.一百一十万亿元

D.一百一十万亿元

2、“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
(      )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A.五千五百七十五万

B.五千六百七十五万

C.五千七百七十五万

B.五千八百七十五万

3、“十三五”时期,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
(     )斤以上。

A.一万亿

B.一万一千亿

C.一万两千亿

D.一万三千亿

点我查看答案

B

A

4、“十三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     )人。

A.四千万

B.五千万

C.六千万

D.七千万

点我查看答案

D

C

39

40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5、“十三五”时期,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        )人。

A.十亿

B.十一亿

C.十二亿

D.十三亿

6、“十三五”时期,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近
(        )人。

A.十亿

B.十一亿

C.十二亿

D.十三亿

7、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

点我查看答案

D

A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8、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
(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9、(      )仍然是时代主题。

10、我国已转向(      )阶段。同时我国发展
(      )问题仍然突出。

重要战略机遇期

和平与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点我查看答案

42

41

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

11、到二〇三五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     )前列

12、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13、到二〇三五年,广泛形成(     )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14、到二〇三五年,建成(    )、(    )、
(     )、(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创新性国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绿色;美丽中国

15、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     )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点我查看答案

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中等发达国家

点我查看答案

44

43

本期编辑:司怡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