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理论武装微课堂第五十二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6-18
288

为进一步推动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辖区青年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走心,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团委创办《青年理论武装微课堂》电子期刊,推出重要的讲话金句、深刻的理论文章、丰富的知识测试等,让青年理论学习有重点、有载体、有抓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卷首语

目 录

一、习语金句“悟一悟”

·····················································································06

1、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10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12

4、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4

5、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08

2、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二、理论文章“学一学”

三、随堂测试“做一做”

四、心得体会“说一说”

目 录

···················································································17

1、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19

2、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28

2、学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心得体会

···················································································29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本期“习语金句”整理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参加各项会议、活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的金句,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让我们从一句句金句中学习思想、领悟精神,内化于心、指导实践。

习语金句
 悟一悟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5月15日出版的2024年第10期《求是》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现在的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5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

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动,更好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

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制定出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压实金融领域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

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6月1日出版的2024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习近平: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6月15日出版的2024年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图片来源:新华社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理论学习。广大团员青年要在学习理论上有更强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有更高标准,要自觉主动、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本期选择两篇理论文章,为广大青年提升思想认识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文章
 学一学

中国式现代化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提出了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完成好这一中心任务,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解答实践遇到的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正是在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其中蕴含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正是在科学回答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科学解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式现代化之“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全面把握、深刻洞察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更好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深刻表明,传统与现代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连续体,背弃了本民族文化传统搞现代化,就会失去文化主体性,沦为别国的附庸;放弃现代化一味抱残守缺,则会在自我封闭中落后于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主体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党的理论创新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认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强,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其背后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现代化一般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科学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把中国式现代化经验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性、引领性的规律性认识,既是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的重要使命任务,也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科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总结世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我们党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取得体现规律性、富有指导性的理论创新成果;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民族特色,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为破解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提出中国方案,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和指引。
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先导作用。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增强坚持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劲头,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积极提出真知灼见,为党的理论创新贡献智慧和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之所以能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就在于我们党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也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复杂。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才能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探索和认识更多未知领域,作出更多原创性理论贡献,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和实践要求

来源:求是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发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发明和电气应用,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从历史经验看,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应,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传导,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中,引起它们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从劳动资料看,由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大大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技术赋能和催化下,实现优化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必要条件。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大力推动生产力迭代发展和质的跃升。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技术新突破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要素新组合方面,在我国,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特别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极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新形态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具有时代标志和时代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我们致力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全面看待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条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历史性交汇,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我国推动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根本就在于我们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宝贵的经验,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具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保障。我们显著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正是依靠这一优势,我们一次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突破,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当前,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高效协同攻关,亟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不断提升的科技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64%,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在建和运行57个,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9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0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76家。科技创新在众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等深空探测项目成功实施,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5G网络运用全球领先。
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新产业持续壮大。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5%提高到13%以上。同时,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既为孕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比如,围绕锂离子蓄电池,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解液、隔膜、电芯,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和储能电站应用,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联动发展,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彰显,也正是凭借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才更具竞争力。
海量数据的资源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每日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都会产生大量数据,消费电子、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直接催生社交媒体、移动出行、数字医疗等产业爆发式增长。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机器设备台(套)数存量也是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占世界1/3,有力支撑了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兴起。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超32ZB。这些场景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供给。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需求空间。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营主体超过1.8亿户,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在技术创新、生产制造、市场销售上形成良性互动,庞大国内市场成为“新三样”技术迭代、产品升级、走向国际的关键支撑,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合计超过万亿元。同时,中国巨量市场需求持续吸引全球的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强大引力场。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是依托庞大的中国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成本,加速技术迭代,成为其全球最大的智能工厂。
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主动性的因素。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提高到635万人年,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每年理工科毕业生超过发达国家理工科毕业生总和。2023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球首位,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思维的企业家人才队伍。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积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同样蕴含新质生产力,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抛弃传统产业,要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达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多、科技实力雄厚,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其他地区要突出优势特色,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应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使之脱胎换骨,焕发新活力。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关键靠科技。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健全有利于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如何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发展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造就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深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形成符合科研规律、有效满足国家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增强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随堂测试
 做一做

1、(单选)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A.改革开放
B.对外开放
C.改革创新
D.深化改革

查看答案

答案:A

查看答案

答案:D

2、(单选)要坚持和发展我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
A.社会主义制度
B.资本主义制度
C.市场制度
D.基本经济制度

查看答案

答案:B

查看答案

答案:B

3、(单选)制定出台              ,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压实金融领域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
A.《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
B.《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
C.《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D.《2024中国金融政策报告》

4、(单选)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A.颜色
B.底色
C.成色
D.本色

5、(单选)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A.高水平开放
B.高质量发展
C.改革开放
D.西部大开发

查看答案

答案:B

6、(多选)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           意识、             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A.全局
B.责任
C.核心
D.看齐

查看答案

答案:AB

查看答案

答案:AD

7、(多选)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             、             ,不能脱离实际。
A.尽力而为
B.揠苗助长
C.量体裁衣
D.量力而行

查看答案

答案:BC

8、(多选)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              和             相互促进。
A.高质量安全
B.高质量发展
C.高水平安全
D.高水平发展

查看答案

答案:ABC

9、(多选)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             、             、             、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A.培养
B.引进
C.使用
D.利用

查看答案

答案:ABCD

10、(多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           和            层面的创新,也包括                      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A.技术
B.业态模式
C.管理
D.制度

思想指引方向,旗帜领航时代。辖区青年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结合工作体会分享青春感悟,展示青春风采。本期分享两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学思践悟新思想的心得体会,展现央行青年立足岗位、奋发进取、成长成才的精神风貌。

心得体会
 说一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作为基层央行货币信贷科的一名青年员工,必须深刻理解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要运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机构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养老金融进行产品创新,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

南通市分行
货币信贷管理科
杜豪

学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心得体会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目前,科技与金融正处于深度融合阶段,作为国库科的青年,我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打造“智慧国库”为目标,持续提升国库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更快更好发展,努力实现税收缴库和退库更加便利、国库支付更加便捷、国债服务更加便民,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南通市分行
国库科
潘冰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