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路
上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宣传部
2021年11月
(第二十六期)
学
习
路
上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宣传部
2021年11月
(第二十六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宣传部推出“百年征程中的光辉瞬间”系列专刊,撷取党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引导干部职工在党史学习中汲取开拓创新的智慧力量,涵养奋勇前进的勇气担当。
目录
01
“白猫黑猫”的背后故事
01
02
小岗村大包干拉开我国农村改革序幕
——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05
03
香港回归:邓小平与撒切尔的较量
10
04
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15
05
筑梦九天写忠诚——神舟7号出舱的惊险历程
19
01
“白猫黑猫”的背后故事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猫论”,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迫切需求,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思维之门。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猫论”源于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句民间俗语能够与一个时代联结,体现出邓小平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也展现了邓小平简练、平实,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魅力。
主要人物:邓小平
故事来源: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人民日报
02
“猫论”溯源,要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
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只是一次内部会议的讲话,“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当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这次讲话,后来被收入《邓小平文选》。
这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被误传为:“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0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上世纪80年代初,薄一波曾问邓小平,对“黑猫白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邓小平回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这幅《双猫图》是著名画家陈莲涛绘赠给邓小平的,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
04
邓小平提出开启社会变革的理论,其中许多都出自民间俗语,语言平实却充满睿智,因为它们源于人民和实践,深刻反映了人民的切实需求。
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除了“猫论”,我们熟知的还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等。
美国《时代》周刊
05
小岗村大包干拉开我国农村改革序幕——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主要人物:小岗村村民
故事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多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06
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上世纪70年代末,小岗村是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小岗村的贫困,是当时中国的缩影。
穷则思变。1978年12月的一个冬夜,小岗村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毅然做出决定——“包干到户”。大包干纪念馆里展出的那份放大版契约,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小岗村“包干到户”契约
07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照片
生产关系一经理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整个生产队粮食总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至1970年产量的总和,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
顺应时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开
人民是改革的创造者,党是人民的领路人。小岗村的大包干,在当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很多人心存疑虑。
08
小岗村村民在文化广场,观看邓小平语录和“大包干”带头人手印石刻。
党的政策顺应时代发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982年1月1日,党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其中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之后的1983年、1984年,党中央又连续下发一号文件,肯定了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这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全国推行开来。
09
“不改革难发展,大改革大发展。”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感叹:“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的‘分红利’,小岗村的实践证明,承包关系越稳定,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就越坚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生命力就越强!”
小岗村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在中央政策支持和推动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从1979年至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1984年,全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393公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农村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转变。
小岗村旧貌新颜
10
香港回归:邓小平与撒切尔的较量
主要人物:邓小平、撒切尔夫人
故事来源:党史纵横2013年第6期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因推行强硬的内外政策的被称为“铁娘子”,可以说,撒切尔夫人是一个非常难对付的人。作为香港回归谈判的英方总指挥,她曾经多次访华参与了核心谈判,最终代表英方和中国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会谈原定时间为一个半
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
11
由于英国方面已经正式公开了其“绝不妥协”的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因此,邓小平决定“硬碰硬”。
两人见面的“寒暄”亦颇微妙——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
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会谈开始后,撒切尔夫人摆出强硬姿态,她提出两点意见:一、清政府和英国签订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二、如果中国政府同意在1997年以后继续将香港交给英国管治,那么英国将会考虑承认香港主权是归属中国的。
谈判现场
12
邓小平立马收起笑容很严肃地说道:“香港主权问题根本就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我可以代表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我们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中英双方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谈判。”
撒切尔听了邓小平的话后连连摇头,她表示承认香港主权归属中国,但并没有就此放弃,她十分强硬地说道:“如果中国一定要宣布收回香港,那么将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邓小平直起身体,坚定地看着撒切尔说道:“中国政府在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中国人从来不怕打仗!”
13
撒切尔夫人彻底没了底气。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显然仍然被邓小平极其坚定而严密的话所震撼着,以至于神思恍惚,在大会堂门外的台阶上摔了一跤。后来这件事被西方媒体大肆报道,称:“邓小平打败了西方‘铁娘子’”。
中英双方的谈判一度陷入僵局,最终经过22轮艰难的谈判,双方同意中国将在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主权,并全面接管香港。
撒切尔夫人
14
1997年7月1日0点0分0秒,高悬在中国香港土地上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颓然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这块土地上空,英国对香港长达155年的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因数度中风而很少出席社交活动的撒切尔夫人接受了媒体采访。回忆出席交接仪式的场景时,她说记得当天下了一场大雨,承认自己当时很伤心,但她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回归耿耿于怀,因为已经到了中国人接手的时候了”。
中英交接仪式
15
当孔繁森的名字响起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时,他曾经的同事、现任那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玉建禁不住热泪盈眶。
“孔繁森同志把生命献给了雪域高原,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这让我们坚守在高原上的干部异常激动、备受鼓舞。”李玉建说。
“远征西涯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孔繁森生前留下的诗篇,生动概括了他在高原的工作状态:在藏十年,由援藏到调藏,他为西藏的发展呕心沥血,倾尽所有。他已经去世20多年,但他留下的那句话——“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已经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共同的精神财富。
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主要人物:孔繁森
故事来源:共产党员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6
没人能说得清,孔繁森在西藏做了多少好事。下乡时,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药箱,靠着在部队掌握的医术,为群众减轻病痛。一次,看到一名藏族老人的鞋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他立即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怀里;还有一次,遇到一名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他将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
在他心里,百姓的事、公家的事比自己的事重要。他的女儿出嫁,为了等他回家三次推迟婚期,还是没有等到;但下属结婚,他却忙前忙后,从购买牙刷牙膏到添置被子被套,再到让女儿为人家新房剪出大大的“喜”字,可谓事必躬亲。
17
孔繁森与收养的3个孤儿
至今,西藏军区总医院的老员工还记得孔繁森献血的事情。在拉萨市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孔繁森收养了3个藏族孤儿。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为了养大3名孩子,他竟偷偷跑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先后3次献血,换取孩子们的生活费。
雪域高原艰苦的条件,加上过度劳累,他疾病不时复发,鲜血常常浸透内裤,但他咬紧牙关不告诉任何人,如常工作。
18
孔繁森是清贫的,也是富有的,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人们仍在传颂他的故事。阿里地区孔繁森小学,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孔书记的精神,会在孩子们身上代代相传。”孔繁森小学校长尼玛卓玛说。
而今,进出阿里的公路宽阔平整,机场雄伟壮观;当地群众住上了宽敞房屋,电器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在党和政府带领下,阿里人民正和全国人民一起,坚定地向小康社会迈进。孔繁森生前憧憬的图景,变成了现实。
“孔繁森精神永不过时,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矢志不渝地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奋斗终生。”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说。
孔繁森墓碑
19
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英雄群体:在中华民族的奋进史册里,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无疑是最精彩的篇页之一。今天,他们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新华章。
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筑梦九天写忠诚
——神舟7号出舱的惊险历程
主要人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故事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0
2008年9月27日下午,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中华民族漫步太空的梦想终于实现。
当翟志刚探头出来睁大眼睛,瞬间被太空的荒凉、广袤和深邃所震撼。但他已经比预计出舱的时间晚了几分钟。此刻,神舟七号飞船正以每秒钟接近7.9公里的高速,在343公里的高度掠过祖国疆域。留给他们执行出舱任务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
正当打开舱门的翟志刚准备出舱时,报警声突然响起:“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刺耳的声音不断重复。
飞船火灾是全世界航天员在太空最怕发生的事故。报警的第一时间,轨道舱内的刘伯明和返回舱内的景海鹏检查了所有设备,没有发现火灾,也没有发现短路跳火。而此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尽管翟志刚他们判断不可能发生火灾,但可怕的报警声一直在持续。
“还出不出舱?”刘伯明问。
“出舱!”翟志刚答。
21
翟志刚攀出舱门,全身已在深不见底的茫茫宇宙中。按计划,他要先把一个固定在飞船舱外的实验样品送回舱内,然后再从舱内取出五星红旗,进行太空漫步和舱外展示。第一时间,刘伯明先把国旗递了出来,翟志刚心领神会地接过,两人临时改变了出舱程序。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地面报告:“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宇航员出仓瞬间
22
那一刻,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红旗在神舟飞船舱外飘扬,但并不知道当时的惊险。
返回地球后,有人问,为什么要先展示国旗?翟志刚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完成任务,让五星红旗高扬在太空。”刘伯明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幸运的是,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
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次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聂海胜答道。
23
作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景海鹏面对中外记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无限忠诚!”
宇航员回到地面
【南银宣说】2021年第29期(总第205期)
学
习
路
上
(第二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