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起学习(2022年第2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两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更加坚定不移争当“两个确立”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示范引领者,《一起学习》开设“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专刊,供分行系统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参考。

目录

全国“两会”精神

01.总书记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会
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
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点击目录跳转至对应页面

06
12
21
28

36
40

48
50
52

02.一起读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全文)
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全文)

03

目录

全国“两会”精神

点击目录跳转至对应页面

03.媒体聚焦

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04.要点解读

习近平为何首提“五个必由之路”
习近平“两会时间”让世界理解“中国之治”
总书记谈“双碳”特别强调这四个字
划重点!10个关键字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时评:稳中求进三连评之一:稳得住、进得好、行得远

58
62
71
76
86

55

04

习近平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会

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

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点击目录跳转至对应页面

01  ►

总书记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05

习近平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会

(3月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在主席台就座,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凝心聚力共圆伟大梦想,踔厉奋发再谱时代华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将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协商议政、认真履职尽责、广泛凝聚共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06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智慧和力量。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万钢、何厚铧、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应出席委员2157人,实到1988人,符合规定人数。
下午3时,张庆黎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大会首先审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议程。

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汪洋指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协全国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

07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政协性质定位,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主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以促进“十四五”良好开局为重点认真履职尽责,以提高政协制度效能为目标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汪洋从5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国政协的工作。一是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开展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议政建言,助力“十四五”良好开局。三是丰富政协协商内涵,强化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创设专家协商会,突出协商式监督特色,发挥委员自主调研优势,拓宽社情民意信息反映渠道,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效能。四是完善团结联谊方法载体,积极开展谈心谈话、委员宣讲等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对外交往工作,成功举办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广泛汇聚智慧和力量。五是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切实提高履职成效。

08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汪洋强调,2022年,人民政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迎接中共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做好思想引导、汇聚力量、议政建言、服务大局各项工作,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贡献。

汪洋强调,人民政协因团结而生、依团结而存、靠团结而兴,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要深刻认识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历史责任,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有效运用制度优势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把更多人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把更多力量汇聚到共襄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之中。要更好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优势,通过同心同向的真诚协商,引导委员正确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更好理解和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精准有效做好理顺情绪、引导预期、坚定信心的工作,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固团结。团结要有圆心,固守圆心才能万众一心。中国共产党成为中

09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华儿女大团结的圆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人民政协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旗帜下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有效汇聚中国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力量,形成真正的、广泛的、紧密的大团结。

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新成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的提案工作情况。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紧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四五”开局起步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提案6117件,立案5039件,99.8%已办复。健全提案交办机制,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政协提案办理,加强

10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组织领导,深化提案办理协商,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提案所提意见建议为服务党和国家决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项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同志还有:丁薛祥、王晨、刘鹤、许其亮、孙春兰、李希、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尤权、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周强、张军等。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列席开幕会。外国驻华使节等应邀参加开幕会。

11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隆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

12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王东明、白玛赤林、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武维华、杨振武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1人。5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790人,缺席161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栗战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会场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1年工作回顾;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

13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四是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五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14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可持续发展;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八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

15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报告中,李克强还就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香港、澳门发展和两岸关系,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等作了阐述。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主持大会。)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国务院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16

员长王晨分别作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说明、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说明。

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指出,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是宪法关于地方政权建设规定的立法实施,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政权机关工作和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有必要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地方组织法作出修改完善。草案共48条,主要修改内容包括:充实“总则”一章内容;完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职权等相关规定;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职权等相关规定;适应监察体制改革需要增加相关内容;明确区域发展合作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17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机制;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并完善相关规定。

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2023年3月任期届满,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应于2023年1月选出。做好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宪法、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拟定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于2021年12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进行了审议,会议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说明和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说明指出,按照选举法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全国人民代

18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表大会另行规定。为此,在本届全国人大任期届满前,需制定香港、澳门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根据有关工作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港澳基本法委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草案,并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丁薛祥、刘鹤、许其亮、孙春兰、李希、李强、李鸿忠、杨洁篪、杨晓 

19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渡、张又侠、陈希、陈全国、陈敏尔、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尤权、魏凤和、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周强、张军、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万钢、何厚铧、卢展工、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作成、苗华、张升民等。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列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列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
      外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

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

21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热烈,气氛活跃。张磊、郭艳玲、贾润安、王晓红、冯艳丽、赵会杰、史玉东等7位代表分别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煤化工产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航天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振兴民族奶业等问题发言。习近平不时插话并记录。

     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作了发言。他首先表示赞成政府工作报告,肯定内蒙古一年来的工作,希望内蒙古的同志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

22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指出,2021年,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们隆重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并作出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慎终如始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为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我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取得了参加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这些成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习近平强调,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下重要认识。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

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3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五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

24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习近平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25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要见微知著,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略思维,有效防范民族工作领域的各种风险隐患,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习近平特别强调,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完善常态化防控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这个重点,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

习近平指出,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

26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成。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肃清流毒。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回归健康规范的轨道。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7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

28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参加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女工作人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女同胞、海外女侨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看望和讨论。
联组会上,羊风极、王静、唐俊杰、莫荣、益西达瓦、万建民、王海京等7位委员,围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石、促进种业自主创新、补齐社保体系短板、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共同富裕等作了发言。
习近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来看望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参加联组讨论,感到十分高兴。他代表中共中央,向在座各位委员、全国广大政协委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全国广大农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

29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迎难而上,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团结奋进的结果。

习近平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量大、回旋

30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我们要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

31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制止餐饮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习近平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习近平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

01

32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

33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习近平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

34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
丁薛祥、张庆黎、李斌、汪永清、辜胜阻等参加联组会。

(来源:新华网)

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实现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和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35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日下午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会上,何雷、徐西盛、梁阳、蒋庆群、王振

36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国、高步明等6位代表分别发言,就完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军事斗争法理准备、依法保障军人合法权益、加快国防科技创新、推动国防动员创新发展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代表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过去的一年,全军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着重就贯彻依法治军战略作了强调。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依法治军纳入全面依法治国总盘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军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军委专门制定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决定。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依法治军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这是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建军治军特点规律、从强军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把握依法治军战略。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着眼于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治

37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坚持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坚持从严治军铁律,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坚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
      习近平指出,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是系统工程,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深化军事立法工作,打好政策制度改革攻坚战,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做好法规制度实施工作,落实联合作战法规制度,深化依法治训、按纲施训,强化我军建设规划计划刚性约束,严格依法加强部队管理。要强化法规制度执行监督工作,明晰责任主体和评估标准,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法规制度落地见效。要加强涉外军事法治工作,统筹谋划军事行动和法治斗争,健全军事领域涉外法律法规,更好用法治维护国家利益。

习近平强调,要汇聚贯彻依法治军战略强大合力。军委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要认真履职尽责,法治工作机构要发挥好职能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各级

01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党委和政府要强化国防意识,自觉履行法定的国防建设职责,依法保障好军队建设、军事行动和军人合法权益。
      习近平最后强调,全军要抓紧抓实备战打仗工作,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及时有效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保持国家安全稳定,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中央军委委员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参加会议。

(来源:人民网)

39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栗战书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40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会议。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栗战书委员长向大会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栗战书在报告中指出,2021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党中央首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栗战书在报告中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常委会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紧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宪法相关法,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权威和效力。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形成一套符合香港法律地位和实际情况的民主选举制度。纠正违宪违法行为,维护国家法治统一。二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快立法修法步

41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律保障。一年来,制定法律17件,修改法律22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0件。三是强化监督力度和实效,监督“一府一委两院”依法履职,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四是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使发挥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五是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目标任务,推进人大对外工作。六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坚持人大常委会基本定位,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

在报告中,栗战书指出,一年来,常委会工作最大的启示,就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42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来,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党领导国家政权机关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作为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用,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方向发展,确保人大工作沿着党中央确定的道路前进。
      栗战书在报告中指出,常委会在工作中还有差距和不足,将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改进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光荣职责。
      在报告中,栗战书指出,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部署,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立法、监督、代表、对外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切实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43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栗战书在报告中对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进行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用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增强立法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认真做好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认真做好人大对外工作;按照“四个机关”要求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602件,审结28720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3351.6万件,审结、执结3010.4万件,结案标的额8.3万亿元。
在报告中,周强从六个方面总结2021年主要工作:一是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二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五是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六是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

周强在报告中表示,2022年,人民法院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4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在报告中,张军对2021年工作进行回顾:一是服务大局,以检察履职助推高质量发展;二是司法为民,以检察履职纾解群众急难愁盼;三是深化监督,以检察履职维护公平正义;四是诉源治理,以

45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筑牢政治忠诚,始终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落实到法院一切工作中;维护安全稳定,服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服务发展大局,精准服务“六稳”、“六保”;保障民生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更加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锻造法院铁军,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下,最高人民检察院更加自觉融入国家治理,依法能动履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363.7万件,同比上升20.9%。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司法解释19件,制发指导性案例8批37件、典型案例76批563件。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

检察履职保障高水平安全;五是治检从严,以检察履职锻造检察铁军。
      张军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检察机关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住“稳进、落实、提升”不放,依法能动履职,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要坚持稳进,切实担当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政治责任;狠抓落实,切实担当助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法治责任;持续提升,切实担当实现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检察责任。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会议应出席代表2951人,出席2761人,缺席190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王晨主持。
       大会执行主席王君正、尹弘、刘宁、许其亮、许勤、李飞、吴政隆、何毅亭、张业遂、张庆伟、张轩、张国清、陈润儿、林武、易炼红、郑栅洁、段春华、徐绍史、高虎城、谌贻琴、楼阳生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6

点击目录跳转至对应页面

02 ►

一起读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47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全文)

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全文)

一起读报告

48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来源:新华社)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4%,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 。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1%。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惠及近千万家庭。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我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我们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上亿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就业创业,宏观政策延续疫情发生以来行之有效的支持路径和做法。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等运输保障。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信贷投放,继续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3%,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继续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新增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新举措。
四是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五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新的支持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推动乡村振兴,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把更多常见病、慢性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严格药品疫苗监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上勇创佳绩。经过精心筹备,我们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也一定能办好刚刚开幕的冬残奥会。
八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0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5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出台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深入实施“互联网+督查”。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扎实做好信访工作,化解信访积案。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去年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等灾害,各方面积极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进一步为基层减负。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挑战,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新的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新型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更好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各级政府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带头。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不得违规新建楼堂馆所,不得搞形象工程,对违反财经纪律、肆意挥霍公款的要严查重处,一定要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打击哄抬物价等行为。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各地也要结合实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等有力措施,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以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因增值税税制设计类似于先缴后退的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场信心。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调度,确保退税减税这项关键性举措落实到位,为企业雪中送炭,助企业焕发生机。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要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清欠。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着力解决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增强公共就业服务针对性。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事项,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推出优化不动产登记、车辆检测等便民举措。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抓紧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涉企政策要多听市场主体意见,尊重市场规律,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打击偷税骗税。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加强科普工作。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要落实好各类创新激励政策,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新动能。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着力适应群众需求、增强消费意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支持加装电梯等设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严控撤县建市设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节约集约用地。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六)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结构,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支持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加强生猪产能调控,抓好畜禽、水产、蔬菜等生产供应,加快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支持棉花、甘蔗等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都有责任,粮食调入地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深化供销社、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等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一定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
(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积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降成本、提效率。
积极利用外资。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优化外资促进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提高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风险。
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要支持企业用好优惠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多赢。
(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支持生物质能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慢性病和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研究和用药保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促进医防协同,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振兴发展支持力度,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推进工伤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创新发展老年教育,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用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动员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严厉打击拐卖、收买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信访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做好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御和气象服务。严格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各位代表!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统计监督。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愧于人民公仆称号。
应对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坚决严肃处理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健全激励和保护机制,支持广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全国上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业绩。
各位代表!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携手共创新的辉煌。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新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扣牢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深化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快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军队现代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构建武器装备现代化管理体系,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动军队高质量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让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
各位代表!
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港澳防控疫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岸同胞要和衷共济,共创民族复兴的光荣伟业。
各位代表!
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各位代表!
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起读报告

49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50

一起读报告

(来源:新华社)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我们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通过百年党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多种风险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保持全球疫情防控优势地位。
一是分区分级防控举措精准高效。严格落实人、物、环境同防措施,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最大限度遏制疫情通过口岸传播,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多措并举抓生产、增供应、强监测、畅物流,着力保障涉疫地区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是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稳步推进。全力保障疫苗生产供应,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生产疫苗超过50亿剂,提升疫苗对变异毒株的适应性,分地区、分年龄段推进疫苗接种,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28.4亿剂次,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过12亿人,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三是抗疫国际合作成效突出。积极开展共享样本、共享数据、共享应对措施等。2021年,我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剂疫苗,成为世界对外提供新冠肺炎疫苗最多的国家。参与并支持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发展中国家迄今获得的疫苗大多数来自我国。
(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基本盘进一步巩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增速稳居主要经济体前列。初步核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7万亿元,增长8.1%,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贡献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9%,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二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管理进一步优化,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及时为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提供财力支持。全年新增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1万亿元。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灵活运用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政策工具,两次全面降准,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增长9%和10.3%。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150亿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粮食能源等重要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有力有效。针对玉米、煤炭、铁矿石、铜铝锌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预期引导等措施,打出保供稳价的政策组合拳,有力促进了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合理安排进口和政策性粮食库存销售,有效保障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加强期货市场监管和新棉收购引导,适时增加中央储备棉投放,促进棉花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推动煤炭增产增供和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支持发电供热企业纾困解难,提升煤电支撑保障能力,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市场交易价格上下浮动幅度,加强煤炭、液化天然气(LNG)等能源物资产运需衔接和运输保障,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进全社会节约用电。发挥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做好化肥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制定实施原材料价格上涨应对方案以及分品种保供稳价工作方案。发挥国家储备市场调节作用,分批投放原油成品油和铜铝锌等国家储备。
四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推进。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把握风险处置的力度和节奏,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妥善处置高负债房地产企业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取得重要成效。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集团和一些地方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及时“精准拆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扎实推进。
(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韧性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2位,全产业链优势与国内外需求有效衔接。
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首批国家实验室组建运行,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大湾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带动效应持续显现,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生物育种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优化整合顺利完成。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大创新成果丰硕,“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羲和号”探日卫星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货运飞船完成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深海一号”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白鹤滩水电站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投入使用。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推进保链稳链强链,推进实施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生物医药、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进铁矿石、铜等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支持国内铁矿资源项目开发建设,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生产稳定、效益改善带动投资持续恢复。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带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3.5%。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顺利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成功举办。
四是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稳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2%、17.1%。国产商用飞机持续创新发展,北斗产业化应用不断深化,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完善数字经济监管制度,统筹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深入实施,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释放。
(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国内大循环加快畅通。着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充分激发国内需求潜力,消费和投资稳定恢复,供需循环进一步畅通。
一是消费在持续恢复中稳步升级。完善消费场所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挖掘消费潜力,全面促进消费,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基本消费品产销稳定增长,升级类商品消费增势良好,新能源汽车等销量快速增长,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消费逐步恢复。新型消费加快培育,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持续推进。农村电商、物流覆盖面扩大,全国建制村“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8万亿元,增长12.5%;网上零售额达到13.09万亿元,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10.8万亿元,增长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5%。
二是投资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注重聚焦大事、急事、难事,“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有序实施,“两新一重”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卫生、防灾减灾、重大科技和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50项重大水利工程累计开工62项,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达5.6万个。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4.9%,其中民间投资增长7.0%,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7%。
三是基础设施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乌东德水电站12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全年铁路投资完成7489亿元,铁路营运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在加密形成。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和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公路水路建设稳步推进,建成自动化码头10座。革命老区、沿边抵边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交通低碳、智能发展加快推进。
四是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编制现代流通、现代物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等系列重大专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国家物流枢纽2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初步形成。统筹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城市商业提升行动。积极推动物流降本增效,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中有降。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实施,脱贫地区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欠发达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帮扶,将240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开展搬迁安置区就业协作帮扶,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就业,脱贫劳动务工规模达3145万人。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市场化帮扶比例超过2/3。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推动脱贫地区种养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现代农业基础持续夯实。及时有力做好洪涝、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应对,启动512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应对农资价格较快上涨等影响。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实现高位增产,玉米年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肉蛋奶产量达到1.6亿吨,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农业生产力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核心种源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稳步开局。推进棉花、食糖产供储加销体系建设。
三是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用电质量和水平。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薄弱环节工程建设,防汛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加快长江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度加大,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创建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积极开展。
(六)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优化。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区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一是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落实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污染治理“4+1”工程稳步推进实施,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明显,长江十年禁渔实现良好开局,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合有序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形成一体化治理体系、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任务有力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和尾矿库污染“3+1”综合治理方案扎实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深度节水控水、水土保持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稳步实施,在黄河省区完成1.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执行新修订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优惠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保护发展。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力度加大,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任务全部完成,河南等地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鼓励东部地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建设,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印发实施。有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
三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放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工作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持续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N”规划体系加快形成。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加快推进,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带动作用有效发挥,边境地区城镇功能持续强化,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改革探索。
(七)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不断增强。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改革推向深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各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见效。
一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继续完善。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出台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进行。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企业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进一步消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深入推进,交易平台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交易平台区域一体化合作扎实开展。
二是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近100户试点企业完成主体改革任务。持续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多部涉产权法律法规立改废,5847件涉产权规章规范性文件被清理。民营企业进入油气进出口、铁路、核电等领域,首条民间资本控股的杭绍台高铁建成通车。总结8个地方72条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并向全国推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作用,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
三是全国范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评价扎实开展,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出台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统一市场主体登记制度。规范涉企收费。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投资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进一步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大对平台企业监管力度。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887.2万户,市场主体总数超过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03亿户,市场主体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
四是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印花税法正式公布。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合并顺利实施,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规范发展。创新抽水蓄能价格机制,出台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创新天然气管道运价机制,完善城镇供水价格政策,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逐步建立。电力体制改革多点并进,启动第二批电力现货交易试点,配售电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绿电交易试点正式启动。油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建立起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为纽带的油气生产运行新机制,调峰和应急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外资,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9.1万亿元,增长21.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735亿美元,增长20.2%,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136亿美元,增长3.2%。
一是稳外贸稳外资举措成效明显。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外贸进出口质量进一步提升。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投洽会等重大展会成功举办。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布局建设一批海港陆港海外仓。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稳步推进。深入落实外商投资法,制定发布2021年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分别缩减至31条、27条。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发展再上新台阶。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进一步完善。健全全口径外债管理,持续优化外债结构,开展中长期外债监督检查和风险排查试点,防范企业外债风险。着力引导企业外债资金用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促进重点领域发展。
二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疫情防控和生产建设,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中巴、中蒙俄、中国-中南半岛等经济走廊以及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阶段股权顺利交割。扎实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加快推进。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全年开行1.5万列,运送货物146万标箱,分别增长22%、29%,重箱率98.1%,累计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一带一路”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地方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颁布实施,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出台实施。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建设,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通道沿线与东盟的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实化。北京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新增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四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迈出新步伐。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在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场合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柬(埔寨)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实施。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中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等有序推进。
(九)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绿色转型步伐稳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成果巩固拓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一是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取得积极成效,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等重点任务有序落实,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新增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
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出台实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以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加大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积极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各项议题谈判磋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明确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严格能效约束,坚决遏制“两高”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三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不断强化,城市黑臭水体和入河入海排污口及工业园排查整治力度加大,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持续深化。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行清洁生产,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有力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全面实现洋垃圾零进口。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PM2.5平均浓度下降9.1%,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高到84.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降至1.2%。
(十)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不断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一是促进共同富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谋划促进共同富裕顶层设计,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完善初次分配政策,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
二是就业优先政策继续强化。延续实施部分阶段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推进劳务品牌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2021年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带动就业约200万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强化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平台支撑。
三是教育强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启动实施,支撑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4%、91.4%,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超过1100万人。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加强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与能力提升工作。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集中力量支持脱贫县以义务教育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的支持。在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认定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四是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试点范围有序扩大,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疾控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全国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继续扩大,医保目录内部分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重大疾病和特殊人群用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五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29亿人,参保率超过91%。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步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更趋完善,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70%,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覆盖所有统筹地区,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阶段性失业补助金政策延续实施,通过工伤保险为202万人次工伤职工及供养亲属提供待遇保障。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时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或急难社会救助。加快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扩大价格临时补贴发放范围。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支持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六是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深入推进。出台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逐步完善行业标准规范,组织基层标准化试点,完善均等化推进机制。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加强重要文化遗产和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促进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制定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制定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体育公园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1平方米。深化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开展家政企业信用建设行动。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全社会养老床位数达813.5万张。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城乡无障碍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机构。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工作,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逐步健全,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
总的来看,2021年经济增长、就业、居民消费价格、国际收支等预期目标较好完成,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领域指标持续改善,粮食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多。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一些领域风险可能加快暴露,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明显加大。一是总需求收缩。市场环境总体趋紧,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低于疫情前水平,加上疫情散发的扰动,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受到抑制,线下接触性消费恢复仍受疫情影响。投资内生动力不强,制造业投资后续增长基础不牢,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下降、开发投资增速下滑,一些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不足,影响扩大有效投资。同时,随着部分国家经济秩序恢复后供需缺口收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稳出口难度增加。二是结构性短缺。企业生产仍面临要素短缺等问题,煤炭和电力供应保障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供应履约易受全球供求形势变化、地缘政治风险等影响,部分行业“卡脖子”问题突出,缺芯、缺柜、缺工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资源环境压力也会对部分产品供给形成一定制约。三是成本和价格上扬。需求趋紧,供给受限,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指标不容乐观,一些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消化成本压力难度增大,用工贵、应收账款回收难等问题凸显。四是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有所抬头。一些高负债、盲目扩张的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部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下降,部分地区金融风险仍在积聚。一些地方经济恢复发展困难较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大,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难度仍然较大。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供应还面临不少挑战,资本无序扩张可能形成较大风险隐患。安全生产压力仍然较大,极端天气事件可能趋多趋强,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五是市场预期不稳。不少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对市场前景存在担忧,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此外,多目标多政策的统筹协调能力有待提升,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有的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偏差,有的地方对政策执行简单机械,有的存在局部合理政策叠加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尽管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但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汇聚强大精神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彰显,综合国力稳步增强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形成坚强支撑,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激发市场活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培育强大动力,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
2022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总体要求。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具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两难、多难问题,促进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大决心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打通各种卡点、堵点,强化要素保障支撑,增加高质量供给,带动消费升级、促进有效投资,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加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快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态势,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工作预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保障好基本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预期目标。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提出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这一目标充分考虑了当前经济运行实际,体现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有利于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这一目标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三是这一目标符合各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关于城镇新增就业:综合考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产业升级带来的职工转岗等就业需求,实现11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是保就业的基本要求;同时,随着经济持续恢复特别是促进就业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实现11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有较好支撑。关于城镇调查失业率:主要考虑就业攸关民生和社会稳定,必须进一步突出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充分体现稳就业的决心,压实各方特别是各地保就业责任,这一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主要考虑:综合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延续、生产端成本上升可能逐步向消费端传导等因素,叠加翘尾影响,预计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可能比2021年大,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为3%左右,体现了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工作要求,同时也适当留有余地,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主要考虑: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扩大消费、稳住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等政策措施的推进,2022年居民收入增长有望继续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考虑:这是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也是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同时,我国全产业链优势继续显现、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落地见效、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贸易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可以为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要考虑:民以食为天,粮稳则天下安,确保粮食安全是必须守住的安全底线。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统筹考虑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综合生产能力、全球粮食市场变化等因素,为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必须保持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主要考虑:按照“十四五”序时进度设置生态环境年度目标,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实施各项重点减排工程。同时,综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与实现节能降碳目标等因素,将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留有适当弹性,既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留出合理用能空间,也能有效推动地方保持节能工作力度,兼顾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十四五”时期能耗强度降低目标提供支撑。
(三)主要宏观政策取向。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重在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加强多元目标统筹,做好各项政策协调衔接,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制定风险防范预案,提高政策执行效能,推出更多有利于提振有效需求、加强供给保障、稳定市场预期的实招硬招,努力以工作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振各方面对我国发展的信心,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2022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2021年有所下调,既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又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局面预留充足空间。预计2022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支出规模比2021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和稳就业保基本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进一步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8%,比2021年大幅增加,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严控新建楼堂馆所,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2022年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和定向直达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加大股权融资比例,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监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政、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调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深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脱贫易致贫劳动力就业帮扶,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就业援助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落实好扩大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相关政策。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切实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同时,统筹高效做好煤电油气运调节。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压实地方政府、部门、企业责任,坚持先立后破、民生优先,确保能源安全供应。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巩固发展增储上产良好势头。保障电煤供应,加大重点产煤地区和运力紧张地区的电煤运输保障,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升电力保障能力,确保稳定可靠充足供应,完善新能源上网电价机制,提高天然气气源保障水平。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强精细化用能管理,确保民生和公共用能需求,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推动全社会加强节约用电用能。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2022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扩大国内需求。优化宏观政策组合,找准政策着力点,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的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重点支持制造业,优先安排小微企业。预计全年减税退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进一步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继续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推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明显增长,持续增加首贷和信用贷款发放。推动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等多种措施,向实体经济让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管理,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盲目限贷、抽贷、断贷。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支持地方对特殊困难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
二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2022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高质量建设“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推进在建工程,抓紧新开工一批成熟的项目,强化项目谋划储备,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项目。做好土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实行能耗单列,加强项目调度和监管。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支持企业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补齐农业农村、水利、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领域短板,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实施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完善沿边抵边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三是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继续培育消费热点。稳定和扩大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加强城镇停车设施和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拓展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新型消费,促进网络消费,推动直播电商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实施冰雪旅游发展行动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培育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动打造区域消费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打造城市便民生活圈,完善县域商业网络,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
四是适度超前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有效推进交通、水利、物流、能源、新型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高铁、一批铁路专用线重点项目和川藏公路G318线提质改造等加快建设。整体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鼓励推广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经验。做好中长期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和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修编,强化国家公路、港口和高等级航道网络功能。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研究论证。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提升枢纽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支线航空市场,提高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加快“支点城市+骨干走廊”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强化冷链运输环节疫情防控措施,完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加快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5G、千兆光网、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北斗产业化重大工程、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二)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突出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制度建设、促进共建共享、实现安全稳定,持续深化改革攻坚。
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基础性制度,做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要素高效合规流通使用。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及时有针对性地出台惠企纾困政策,持续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加快构建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完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则,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编制电子招标投标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坚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定位,持续深化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和功能拓展,不断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水平。
二是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税收立法,稳妥推进后移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打击偷税骗税。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稳步推进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深化能源、电信、公用事业等竞争性环节以及铁路行业等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进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打造油气“全国一张网”。推进燃气发电、核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完善风电、光伏发电新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政策,完成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改革。扎实做好跨省天然气管道定价工作,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三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持续抓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工作,建立损害营商环境案例归集通报制度。规范和用好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适时在全国组织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探索制定营商环境评价国家标准。推进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优化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基本实现电子证照全国互认互通。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
(三)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新动能。
一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布局生物医药、高端仪器、关键信息系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基础软件等基础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大型医疗设备、高端医用耗材研发,同步推进标准制定和实施,畅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链条。继续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大力度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推动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突出产业需求引领,强化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系统推进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大力推进北斗导航产业发展,促进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稳慎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开展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和示范迭代。
四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统筹推动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谋划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应用示范工程。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维护网络安全。健全完善规则制度,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持续深入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数字化转型试点。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促进算力资源布局优化。
五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全链条服务。鼓励和支持技术入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布局组建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中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带动重点群体就业。高质量办好双创活动周系列活动,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面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破解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
(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
一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加强风险分析研判,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引导芯片制造企业有序扩大产能,稳定和畅通国内外供应渠道,推进供应链精准对接。做好需求少的高精尖技术精准供给。密切跟踪研判部分原材料供应和价格运行情况,引导供应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强化大宗商品储备调节,加快推进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聚焦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重点领域“1+N”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工程,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
二是着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落实好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做好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加强重大项目的用地、用能、环保等要素保障,精准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工业经济行稳致远。
三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支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继续办好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高质量举办好中国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
四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实施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行动。启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持续优化石化产业布局。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给予承租国有房屋租金减免,对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民航等服务业实施财税金融等纾困扶持措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制造服务业载体建设,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落细乡村振兴各项举措。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6亿亩以上,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巩固玉米产能恢复势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确保到2022年底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因地制宜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农资保供稳价力度,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区域粮食接卸、仓储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加快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畜产品供给能力。做好粮油棉糖化肥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有效开展储备吞吐和进口调节。
二是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易返贫致贫人口精准监测和及时帮扶,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推动大型搬迁安置区和进城安置群众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组织创建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健全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着力改善脱贫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支持脱贫地区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在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对灾害多发、条件艰苦山区开展灾害防治、生态保育、乡村振兴协同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护一体化。加强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和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稳妥审慎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六)扎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稳妥有序推进率先启动的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落实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天津港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持续巩固长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成果,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政策制度体系,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和水生态考核机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全线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并举,加快推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深化通关模式改革,落实落细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领域政策,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学习工作生活。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推动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积极稳妥推动港航资源整合。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严控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进沿黄河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紧抓环境污染“3+1”综合治理,加快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沿黄通道建设,推动建设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挥风、光、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推进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组织实施好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继续推进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稳步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推动《东北振兴重点项目三年滚动实施方案》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湘鄂赣协同高质量发展,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支持山西进一步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淮海合作区协同发展,支持中国(武汉)光谷建设,编制出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鼓励东部加快高质量发展,支持福建高质量发展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支持民族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推进国家级新区、临空经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功能平台建设,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现代海洋城市等建设,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三是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更好发挥超大特大城市对周边市县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持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印发推动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健全公共设施体系。健全特色小镇清单管理机制,统筹加强典型引路和规范纠偏。
(七)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外资外贸平稳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是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精准帮扶。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海外仓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视情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资源产品、紧缺农产品等进口,加大中国品牌海外推介力度,支持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等产品出口。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落实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内陆开放试验区提升能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贸易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在自贸试验区和全国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
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出台实施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实施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更多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等行业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优化企业外债分类管理,完善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低信用企业的外债调控,持续防范外债风险。
三是提升境外投资效益。持续推动境外重大项目合作,探索产能与投资合作新方式。优化境外投资布局,深化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服务重点领域和项目。深入实施境外投资提质效防风险系列措施,提高重点主体境外投资水平,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境外投资自律机制。
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重大项目合作,注重境外项目风险防控。深入推进地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新疆、福建“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走深走实。推动“丝路海运”、“冰雪丝路”加快发展。加强中欧班列通道能力、枢纽节点、口岸扩能建设。完善“一带一路”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体系。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推动境外煤电等“两高”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五是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口岸和综合执法点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为实现全岛封关运作创造条件。支持口岸、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夯实重大平台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重点政策,依托重点项目,以更大力度探索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规则。进一步强化重大风险防控工作,加大高水平压力测试力度,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联防联控机制。
六是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加强互利合作。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际发展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合作。
(八)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十四五”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在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工业绿色低碳领域汇聚。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推动对企事业单位开展环保信用评价。持续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开展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推动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县城、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京津冀、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等重点区域、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抓好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和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组织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和骨干企业培育,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机动车、废旧家电、废塑料、厨余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坚持“全国一盘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积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稳妥推进西南等地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积极研究开发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优化完善能耗双控政策,合理增加能耗总量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全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强化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不断降低单位产出能耗物耗和碳排放。对标能效标杆水平,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重点行业企业,有序实施改造升级,促进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
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深入治理城乡黑臭水体,继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重点海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持续抓好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设节能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
四是持续强化生态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把公益保护不断做深做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福建、江西、贵州、海南的经验。研究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农林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九)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维护经济安全。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加强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防控。持续推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处置一些地方的高风险金融机构,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稳妥有序缓释债券市场风险。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妥善应对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溢出风险。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为资本扩张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
二是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进石油储备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华北、西北等地下储气库新建和扩容达容建设。有序核增一批煤炭先进产能,加快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加强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建设,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兜底保供和调峰作用,积极推进现有煤电项目改造升级。推进白鹤滩、羊曲等重大水电工程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储备建设,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三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做好房地产调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扎实推进高风险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大住房公积金对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十)围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和实践途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快推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引导各地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做好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储备、建设和运营,推动县域公共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质量产训结合。
二是着力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指导地方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进一步扩大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范围,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统一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参保缴费办法。健全退役军人保障体系。深入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建设。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四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分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增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收费政策,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增效,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能力,依据常住人口规模增加城镇教育资源。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教师培训力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推动生育支持政策落地见效。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建设,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和县级医院建设,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管理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实施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等工程,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出版、电影、广播电视、文物等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多公共文化产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重要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等重要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升级。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加快发展,不断完善节假日制度。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科学精准高效处置局部突发疫情。一是积极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科学组织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序贯免疫研究,进一步提高疫苗加强针接种人群覆盖面,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快新冠病毒药物国内研发上市,统筹做好生产、储备、质量监管等工作。二是强化外防输入举措。加强口岸疫情防控能力建设,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相关举措,强化口岸及集中隔离点疫情防控。做好对相关国家地区进口货物特别是冷链产品的检测消毒工作。对高风险岗位人员切实做到闭环管理,建立健全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制度。三是健全优化疫情防控体系。加强流调溯源、核酸筛查、隔离管控和重点场所防控,着力做好节假日等人员流动增多时期疫情防控,避免聚集性感染。完善落实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继续加强对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的防范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四是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加快诊疗技术联合攻关,深入开展疫苗、药物等研发试验应用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开展疫苗援助和抗疫物资援助。加强跨境贸易合作,保障疫苗及原辅料贸易畅通。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就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早日作出决定,鼓励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
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政策,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全国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起读报告

51

财政部

一起读报告

(来源:新华社)

52

各位代表:
受国务院委托,现将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预算

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一、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的预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38.88亿元,为预算的102.5%,比2020年增长10.7%,主要是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价格上涨等因素拉动。其中,税收收入172730.47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29808.41亿元,增长4.2%。加上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713.52亿元,收入总量为214252.4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21.5亿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0.3%。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40.9亿元、向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90亿元,支出总量为249952.4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35700亿元,与预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61.8亿元,为预算的102.2%,增长10.5%。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950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85亿元,收入总量为93396.8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7265.9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0.9%,其中,本级支出35049.9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下降0.1%;对地方转移支付82215.94亿元,完成预算的98.6%,下降1.2%。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40.9亿元、向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出90亿元,支出总量为120896.8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收入项目具体情况是:国内增值税31752.66亿元,为预算的100.5%。国内消费税13880.7亿元,为预算的104.3%。企业所得税26605.34亿元,为预算的103.8%。个人所得税8395.95亿元,为预算的106.3%。关税2805.87亿元,为预算的10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7316.36亿元,为预算的107.8%。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18157.69亿元,为预算的117.1%。进出口税收均超出预算较多,主要是外贸进出口增长好于预期,以及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具体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72.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7%,主要是信息化建设等中央预算内投资、海关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外交支出490.96亿元,完成预算的97.4%。国防支出13557.5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890.0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教育支出1690.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1.6%。科学技术支出3205.54亿元,完成预算的99.3%。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112.49亿元,完成预算的90.8%。债务付息支出5867.69亿元,完成预算的97.8%。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具体情况是:一般性转移支付74862.9亿元,完成预算的99.8%;专项转移支付7353.04亿元,完成预算的88%,主要是部分原安排的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执行中根据实际用途列入中央本级相关支出。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超收收入2011.8亿元、支出结余1529.1亿元,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央预备费预算500亿元,实际支出400亿元,主要用于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和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剩余100亿元(已包含在上述结余1529.1亿元中)全部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21年末,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3854.01亿元。
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293.02亿元,其中,本级收入111077.08亿元,增长10.9%;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2215.94亿元。加上从地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9778.52亿元,收入总量为203071.5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1271.54亿元,增长0.3%。收支总量相抵,地方财政赤字8200亿元,与预算持平。
(二)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8023.71亿元,为预算的103.7%,增长4.8%。加上2020年结转收入240.16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6500亿元、从一般公共预算调入90亿元,收入总量为134853.87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3661.01亿元,完成预算的86.6%,下降3.7%。支出执行数与预算相差较大,主要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低于预期。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087.71亿元,为预算的107%,增长14.8%,主要是彩票公益金等增加较多。加上2020年结转收入、调入资金等,收入总量为4419.92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4003.31亿元,完成预算的98.6%,其中,本级支出3201.0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02.29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1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大于支415.6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继续使用380.82亿元,按规定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4.79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93936亿元,增长4.5%。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02.29亿元、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筹集收入36500亿元,收入总量为131238.29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459.99亿元,下降4.2%,主要是2021年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相应支出减少。
(三)202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根据国有企业上年实现净利润一定比例收取,同时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安排相关支出。
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179.55亿元,为预算的133.6%,增长8.5%,主要是2020年国有企业利润高于预期。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624.78亿元,完成预算的99.1%,增长2.7%。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06.92亿元,为预算的114.6%,增长12.4%。加上2020年结转收入413.14亿元,收入总量为2420.06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77.8亿元,完成预算的91.3%,增长14.8%,其中,本级支出936.99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0.81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8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358.26亿元,主要是执行中有一定超收,按规定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3172.63亿元,增长6.1%。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140.81亿元、2020年结转收入32.37亿元,收入总量为3345.81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687.79亿元,增长0.3%。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352.05亿元。结转下年支出305.97亿元。
(四)2021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94734.74亿元,为预算的106.2%,增长24.9%。其中,保险费收入66816.64亿元,增长35.7%,主要是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政策2020年底到期后恢复征收;财政补贴收入23248亿元,增长10.6%。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87876.2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增长12.1%。当年收支结余6858.4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01395.09亿元。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446.44亿元,为预算的93.3%;支出1429.7亿元,完成预算的90.5%。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制度,地方上缴9303.62亿元,中央拨付9294.52亿元(缴拨差额9.1亿元,主要是收支列入中央预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地方调剂,以及分配调剂资金利息)。考虑该因素后,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收支结余25.8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03.24亿元。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93288.3亿元,支出86446.59亿元。考虑调剂因素后,当年收支结余6832.6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00991.85亿元。通过实施调剂,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2152亿元。
2021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232697.29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余额限额240508.35亿元以内;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700.31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137708.64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66991.67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余额限额332774.3亿元以内。
以上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及相关说明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国预算(草案)》。
(五)2021年主要财税政策落实和重点财政工作情况。
2021年,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要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加强民生和重点领域经费保障,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狠抓财政管理和政策落实,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增强财税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合理把握节奏,全年发行使用先缓后快,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分类调整2020年出台的应对疫情阶段性政策,出台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扩大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适用范围等新的举措,取消、免征或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在稳定经济增长、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税降费既助企纾困又涵养税源,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同时优化流程,健全监控体系,提高分配、拨付、使用和监管效率,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提供财力支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中央本级支出继续负增长,节省资金用于增强地方民生财力保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
强化创新驱动,支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5.3%。支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研究建立国家实验室经费稳定支持机制,首批9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支持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大幅精简预算科目,提高间接费用比例,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创造更好条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允许提前清缴核算让企业尽早受益,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提前享受加计扣除金额1.3万亿元,减免税额超过3300亿元。实施“十四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支持1300多家“小巨人”企业发展。在60个城市开展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引导降低担保费率。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全年新增再担保业务7542亿元、新增服务市场主体72.5万户,分别增长79%、165%。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统筹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疗与高端医疗设备、农业机械等产业链补链强链,促进短板产业加快国产替代和技术迭代。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大幅增长。
加大民生投入,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支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安排补助资金支持处置和化解局部地区疫情。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经费保障,推进疫苗和药物研发,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稳岗返还等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支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支持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央高校经费支出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倾斜。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中央财政学生资助补助经费支出增长14.7%,3400多万人次受益。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4.5%左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至4.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80元、79元。把更多常见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10%左右。安排资金向老党员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支持各地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戏曲公益性演出等项目,5万余个博物馆、图书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重大体育赛事,强化国家队经费保障,做好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备战参赛工作,大力支持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救助。健全应急保障机制,第一时间下达救灾补助资金,支持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救助受灾群众、恢复农业生产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支持地方实施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做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等工作。
支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推进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定主要帮扶政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继续增加,对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支持力度。在832个脱贫县延续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切实防止规模性返贫。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对农资价格上涨等影响,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大幅增加制种大县奖励资金,支持开展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提升种业全链条发展水平。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60%的产粮大县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为1.8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支持新建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298个农业产业强镇。支持落实区域重大战略等。出台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浙江探索创新打造财政推动共同富裕省域范例。制定“十四五”时期支持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财政政策。实行企业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等政策,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加快完善政府有力主导、社会有序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生态保护补偿体制机制。增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规模,新增20个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支持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出台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支持20个示范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竞争性评审,支持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1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20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扩大范围。支持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和建设发展。
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加强跨部门协同监管,坚决查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处理问责。在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稳步推进隐性债务清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框架。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缓释,风险总体可控。持续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制定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测工作方案、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禁止类项目清单、专项债券用途调整操作指引等制度,促进债券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稳妥推进专项债券合理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增强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
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监督进一步加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增值税等税收立法,印花税法正式公布。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推进加强政府性资源统筹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开展转移支付和重大支出政策后评价。研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全面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出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完成2020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对会计师事务所无证经营等四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查处部分地区违规动用财政资金兴建楼堂馆所问题,通报典型案例。扎实推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及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情况。
总的看,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代表委员监督指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特别是市县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保”支出压力加大。有的地方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未有效落实,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禁而未绝。部分地方专项债券项目储备不足,债券资金闲置,投向领域不合规。新增隐性债务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部分地方偿债压力较大。部分预算编制还不够精准细化,预算执行严肃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一些项目绩效目标设定不科学,绩效自评不够客观,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一些地方违规兴建楼堂馆所、一些企业财务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财经纪律和财会监督需要进一步强化。有的地方和部门过紧日子相关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二、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对财政经济运行的分析研判,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一)2022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从财政收入看,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有所增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不断巩固,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制约,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需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疫情形势变化也会加大财政收入不确定性。从财政支出看,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较大,基本民生、科技攻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环保、国防等支出需要加强保障,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也需要新增支出。总体来看,2022年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合理编制好预算,切实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2022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为稳定宏观经济出力,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保证财政支出强度,优化支出重点和结构,推动财力下沉,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严肃财经纪律,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提升政策效能,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的要求,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调。要落实精准要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聚焦科技创新,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对基本民生的保障、对重点领域的保障、对地方特别是基层的财力保障。要增强可持续性,统筹需要和可能安排财政支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好高骛远、吊高胃口,避免超越发展阶段;适当降低赤字率,合理安排债务规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重点要把握6个方面:
一是加大减负纾困力度,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部分2021年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政策成效;研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精准实施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显著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精准支持增加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现金流。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资金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补助资金直达市县。
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上年有所下调。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增长8.4%,可用财力明显增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的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
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要求,2022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与上年持平。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已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做深做细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用好用足专项债券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政策,优化专项债券投向领域,严格资金使用监管,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四是推动财力下沉,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比往年大幅提高,地方财政支出增长达到8.9%。省级财政也要最大限度下沉财力,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范围,推动资金快速精准下达和使用。
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重点保障刚性支出、急需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2022年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地方各级政府也要从严从紧,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切实做到节用为民。健全财政支出约束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不断完善过紧日子的制度体系,加强落实情况评估。引导全社会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俭办一切事业。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制止违规使用财政资金、偷逃税款、财务造假等行为。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扎紧制度“笼子”,坚决维护制度严肃性。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规范收支行为,不得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不得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偷税骗税等行为。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遏制财务造假行为。组织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行为严查重处,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三)2022年主要收支政策。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等要求,细化完善财税政策举措,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1.加强对市场主体支持,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通过实施上述政策与企业同向发力、效应叠加,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由10%降至5%。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受疫情影响重、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等特殊困难行业,研究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地方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出台税费减免政策,使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等支持。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源流向中小微企业。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研究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继续实行融资担保降费奖补,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引导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帮助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及人力成本上升等压力。督促各部门、事业单位等及时支付采购账款,防止拖欠。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强化出口信贷支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地方及社会资本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海外仓发展。
推动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增加51.68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强化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加强对稳岗和培训的支持。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资金需求,支持疫情防控、疾病防治、种业、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支持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支持国际科技合作。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继续支持中央级科研院所建设。大幅增加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规模,支持地方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加强重大人才工程、人才计划、人才项目经费保障,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推进科普事业发展。
深入推进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优化调整科技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督促有关部门、地方、单位及时制定修订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科研经费自主权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绩效管理。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使用,支持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着力解决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核心软件、短板装备等“卡脖子”问题。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支持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提升芯片生产水平。
3.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支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项目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提高使用集中度,向项目准备充分地区倾斜,并加快债券发行使用,对违规使用专项债券的地区实施扣减新增限额、暂停发行使用、收回闲置资金等处罚。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增加300亿元,优化投资结构,加强与专项债券衔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完善教育、养老、医疗、育幼、住房等支持政策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支持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县乡村商贸流通改造升级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贯通畅达,扩大农村消费。推动重点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更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
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有效发挥转移支付作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落实好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相关财税政策。支持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研究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发展。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继续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安排400亿元,向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倾斜,推动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遴选新一批示范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开展综合货运枢纽试点示范,推动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支持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4.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大对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推进种业振兴和农业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大豆油料增产。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奖补力度,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安排416.39亿元、增长30.8%,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探索实施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更好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农机农技农田农艺相结合,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5年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扶上马送一程等要求,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安排1650亿元、增加84.76亿元,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统筹用好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和持续增收。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整治人居环境,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提升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水平。支持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继续实施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增加25亿元,进一步增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支持城市。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37亿元、增加20亿元,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点打好碧水保卫战。继续支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保持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源头防控、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支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阶段性减按15%税率征收从事污染防治第三方企业所得税,鼓励市场主体参与污染防治。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快建立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992.04亿元、增长12%,引导地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安排170亿元、增长42.9%,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支持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循序渐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研究出台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推动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健全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推进绿色低碳产品采购。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促进优化能源结构,完善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鼓励企业增储上产。推动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资金缺口。
6.突出保基本兜底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支持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并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3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安排302.57亿元、增加25亿元,深化产教融合,支持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加大对中西部高校支持力度。推动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疫苗接种、药物研发等工作,延续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个人所得税有关优惠政策。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1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4元,优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夯实分级管理责任。推动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持续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加强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能力建设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工伤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支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46.83亿元、增加70.62亿元,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优化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支出方向,支持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发展长租房市场。通过以奖代补,继续引导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善艺术、出版、电影等领域资金支持政策,资助文艺创作,扶持文艺人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体育强国建设。
7.强化资金和政策保障,支持国防、外交、政法等领域工作。
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支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完善退役军人保障政策体系,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等工作。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国家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保障,发挥好多双边财经对话机制和国际开发机构平台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支持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使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
(四)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880亿元,比2021年执行数增长3.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765亿元,从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900亿元,收入总量为107545亿元。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4045亿元,增长14.3%。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26500亿元,比2021年减少1000亿元。
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中央本级支出、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预备费反映。
(1)中央本级支出35570亿元,增长3.9%。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国防武警支出、国债发行付息支出、储备支出后,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1%。在连续多年严控中央部门支出基础上,继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同时,全力保障部门履职需要,教育、科技不纳入压减范围。中央本级主要支出项目具体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07.82亿元,下降1.9%;外交支出502.66亿元,增长2.4%;国防支出14504.5亿元,增长7.1%;公共安全支出1949.93亿元,增长4.7%;教育支出1525.78亿元,与上年持平(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0.6%);科学技术支出3187.27亿元,与上年持平(加上地方支出后,全国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2%);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136.47亿元,增长2.3%;债务付息支出6382亿元,增长8.8%。
(2)对地方转移支付89975亿元,增长8.4%。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82138.92亿元,增长8.7%,主要是增加地方可用财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兜牢基层“三保”底线;专项转移支付(包含中央预算内投资)7836.08亿元,增长4.7%,主要是加大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支出。加上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8000亿元,转移支付总规模为97975亿元,增长18%。
(3)中央预备费500亿元,与2021年预算持平。预备费执行中根据实际用途分别计入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
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15260亿元,增长3.7%。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97975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0620亿元,收入总量为22385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1055亿元,增长8.9%。地方财政赤字7200亿元,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弥补,比2021年减少1000亿元。
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140亿元,增长3.8%。加上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3285亿元,收入总量为233425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25亿元(含中央预备费500亿元),增长8.4%。赤字33700亿元,比2021年减少2000亿元。
(五)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16.67亿元,增长5.3%。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54.67亿元、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16500亿元,收入总量为21071.34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071.34亿元,其中,本级支出7183.4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87.91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000亿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94420亿元,增长0.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887.9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6500亿元,收入总量为131807.91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1807.91亿元,增长19.3%。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8636.67亿元,增长0.6%。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54.67亿元、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16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收入36500亿元,收入总量为151991.34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38991.34亿元,增长22.3%。调入一般公共预算9000亿元。
(六)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68.08亿元,增长13.5%。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55.37亿元,收入总量为2623.45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723.45亿元,增长61.8%,主要是按照以收定支原则,根据上年结转和当年收入情况增加支出安排。其中,本级支出1690.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32.83亿元。调入中央一般公共预算900亿元。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本级收入2860亿元,下降10.1%。加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32.83亿元、上年结转收入308.86亿元,收入总量为3201.69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829.57亿元,增长7.6%。调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1372.12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5128.08亿元,下降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664.23亿元,收入总量为5792.31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520.19亿元,增长34.1%。调入一般公共预算2272.12亿元。
(七)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和支出安排。
2022年起,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通过建立养老保险基本要素中央统一管理机制、地方财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投入长效机制、工作考核机制等,实施全国统筹调剂,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与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相比,调剂规模有所增加,上解省份扩大到21个,负担更加均衡合理,各地基金当期缺口全部得到解决。
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26.49亿元,下降58.3%;支出497.3亿元,下降50.7%。收支降幅较大,主要是2021年完成大部分在京中央单位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准备期清算工作。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地方上缴2175.03亿元,中央拨付2175.88亿元(缴拨差额来源于调剂资金利息收入)。考虑该因素后,中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本年收支缺口71.66亿元,主要是统筹使用中央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结余资金81.99亿元,用于解决地方养老保险方面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年末滚存结余143.15亿元。
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99847.1亿元,增长6.5%;支出91915.48亿元,增长5.8%。考虑全国统筹因素后,本年收支结余7932.47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09112.75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00273.59亿元,增长5.8%,其中,保险费收入71280.02亿元,财政补贴收入24105.66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92412.78亿元,增长5.2%。本年收支结余7860.8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09255.9亿元。
2022年,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267008.35亿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限额158289.22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218185.08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地方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尚在汇总中,本报告中地方收入预计数和支出安排数均为中央财政初步代编数。
预算具体安排及相关说明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国预算(草案)》。
根据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本预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结转支出;参照上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根据上述规定,2022年1月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217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821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3396亿元。
三、扎实做好2022年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严格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坚持预算法定,认真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增强政府预算收支完整性,加强部门和单位各项收支管理,提升财政资源统筹能力。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类分档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分年安排机制,推动跨年度预算平衡。完善转移支付评估调整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预算绩效管理重点,提升绩效目标和指标质量,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和信息公开,加快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强化对预算管理的支撑。
(二)确保减税降费及时落实到位。
精心组织实施减税降费,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政策宣传,简化办税程序,优化纳税服务,帮助市场主体用好用足税费支持政策,根据市场主体等各方面意见和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评估调整完善。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畅通违规涉企收费等举报查处渠道,依法打击偷税骗税,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分配方案备案审核,健全监管制度,更好支持地方落实减税降费。各地要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自有资金,推动财力下沉基层,确保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推进财政法治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完善财政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工作,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加快推进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立法,推进修订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推动出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条例。推进编制并公布财政部权责清单,强化对财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健全财政行政执法管理制度,完善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强化预算约束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支持地方有序化解存量隐性债务,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稳妥推进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研究完善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对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严肃追责问责,以强有力问责形成震慑。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的意见》,自觉接受人大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
(五)强化财会监督。
加强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跟踪监督检查,推动重大财税政策落实到位。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加大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力度,通报典型,以案释法,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完善监管法规制度,构建行业统一监管平台和举报受理平台,深化行业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财会监督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强化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管水平。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和预决算透明度。加强财政决算管理,稳妥推进决算草案按经济分类编报项目支出。优化税制结构。继续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改革,研究完善相关品目消费税政策。继续深度参与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国际规则制定。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做好编制中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相关工作。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健全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约束机制,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完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及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扎实做好国有资产综合报告工作。
(七)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预算审查监督。
认真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研究出台贯彻实施的意见。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预算决议和审查意见,及时报告财税改革和财政重点工作进展,持续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与代表委员日常沟通交流,认真研究代表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把办理建议提案同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改进工作结合起来,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力度,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加强跟踪督办,保证公共资金、公共财产安全,确保惠企利民政策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全国人大的监督,虚心听取全国政协的意见建议,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起读报告

53

点击目录跳转至对应页面

03  ►

媒体聚焦

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54

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会开始时,李克强说,感谢记者朋友们在中国两会期间为报道所作的努力、付出的辛劳。因为疫情关系,我们继续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开记者会。我愿意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总理答记者问

55

美联社记者:中国经济正在逐渐从高速增长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以及绿色的增长转型,我们看到去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降低债务水平、监管高技术企业。今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颇具雄心的5.5%的增速目标,这是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以及乌克兰冲突的情况下制定的目标。我想问的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今年将更加重视增长?把增长摆在结构性改革以及减少碳排放之前?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这些不同的发展目标?关于乌克兰问题,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贸关系在中国应对此危机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国是否担心会因为目前对于危机的处理影响到与欧洲的良好关系,甚至影响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
李克强:你提到中国的经济增速,去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0多万亿元人民币,继续增长可以说是在高基数上的增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么大的经济体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本身就是很大的难题。刚才你提到我们今年确定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我还记得,去年就是在这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我,说你们定6%以上,这个目标是不是低了?我们不是没有感到,因为上一年基数低,去年完全有可能实现8%乃至于更高的增长,但是我们还是确定增长6%以上,“以上”是开了口子,乐见其成。但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标杆是按照6%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都要围绕着这个标杆进行,这就使得我们降低了赤字率,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这也为今年应对新的挑战预留了政策空间。
回想2020年,我们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没有搞“大水漫灌”超发货币,去年乃至到今年2月份,在世界许多国家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们的居民消费价格,也就是CPI涨幅不到1%,这不能不说和我们实施的合理宏观政策有关。当然,刚才我讲的,我们制定宏观政策是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的,没有评价其他国家的意思。
去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为今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经济确实遇到了新的下行压力和挑战,且不说各种复杂环境在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就是我们本身要实现5.5%的目标,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10年前我们经济总量还是50多万亿元,增长10%,增量有六七万亿元就可以了,而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元名义GDP的增量。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
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比如财政政策,今年我们降低赤字率到2.8%,赤字比去年少了2000多亿元。但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那你们会问,钱从哪里来?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已经说了,我们这两年可用未用、结存的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的利润,再加上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新增支出规模不小于2万亿元,而且增加的规模主要用来减税降费,特别是退税,这相当于给登高山的人输氧。当                     然,我们还有配套的金融、就业等多项举措。
我们今年采取的举措不仅是应对短期的,也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决不预支未来,是可持续的。正像记者朋友提到的,中国还有应对气候变化、收入差距、债务等众多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长期过程中,包括今年有力地应对。有关方面的措施我们都在安排部署。中国现代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你刚才提到乌克兰局势。当前乌克兰局势世人瞩目,中方也深感担忧和痛惜,真诚地希望乌克兰局势能够得到缓解,早日回归和平。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双边关系从不针对第三方。我们将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精神,同各方发展合作关系,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
路透社记者: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袭击以来已经造成200万难民,数百名平民死亡,人们对核态势升级前景也感到担忧,但中方一直没有对俄的行为进行谴责,或者将其称之为“入侵”,是否不论怎样中方都不会对俄进行谴责?在俄罗斯面临制裁的情况下,中方是否会进一步对俄罗斯提供经济、金融支持?是否担心这样做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制裁的负面影响?
李克强:我刚才说了,中国从来都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重视,中方据此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并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的乌克兰局势确实令人担忧,应当尽最大努力支持俄乌双方克服困难进行谈判,谈出和平的结果,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我们都支持和鼓励。当务之急要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国际社会和各方对此都是有共识的。
中方呼吁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已经提出应对乌克兰人道局势的倡议,并将继续向乌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当前世界经济因受疫情冲击等影响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会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冲击,对各方都不利。中方愿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作出自己建设性努力。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有关研究显示,降费对于小企业的帮助是最大的,减税次之。您能否与我们分享关于减税降费影响的具体数据?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政府财政有所减少,对这方面有什么考虑?还有就是涉及消费方面,政府会考虑采取发放消费券等类似的政策措施吗?
李克强:结论是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我记得去年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了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希望国家再出台一些宏观支持政策。我当时就说,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从今年我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我在材料上也看到,有人担心减税降费实施几年了,边际效应是不是已经递减了,也就是说作用不像以前那么大了。这次我们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是退税和减税并举,规模2.5万亿元。在2020年经济受冲击最严重时,我们也就是这么大的政策规模,最终挺过来了,而且我们这次调整了结构,把退税顶在前面。所谓退税,就是按照增值税税制的设计,对市场主体类似于先缴后返的税额,我们采取提前退税的办法,就是一次性把留抵的税额退给企业,规模1.5万亿元以上。如果效果好,我们还会加大力度。
我们退税优先考虑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支撑的就业人口多,而且现在是他们资金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在今年6月底以前,把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退到位,把制造业、研发服务业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在年内全面解决,对小微企业的增量留抵退税逐月解决。我在政协参加讨论的时候,一位政协委员是企业家,他就告诉我,相比其他减税降费和投资等措施,退税效果来得最快、来得最好。跑个项目可能有很多周折,退税等于是给企业直接发现金、增加现金流,是及时雨。看来,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一定要把这项关键性措施落到位。
减税降费是在做减法,但实质上也是加法,因为今天退,明天就是增,今天的减,明天就可能是加。去年新增纳税市场主体交的钱,超过了我们当年减税的钱,这是有账可查的。从2013年我们实施增值税改革以来,以减税为导向,累计减了8.7万亿元,当时我们的财政收入大概11万亿元,去年已经突破了20万亿元,增加了近一倍。因为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了,效益增加了。可谓水深鱼归、水多鱼多,这是涵养了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
刚才你说到地方财政收入遇到新的困难,我们注意到了。所以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幅是多年来少有的,增长18%,总规模达到9.8万亿元。退税主要是中央财政掏腰包,当然地方政府也得“凑份子”。我们退税的钱是直达企业,考虑到基层的困难,我们对基层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是直达市县以下基层。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
凤凰卫视记者:去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先后进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以及第七届立法会选举,今年还要举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一方面是实行新的选举制度,另外一方面现在香港疫情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迹象,大家非常关注这场选举。请问总理对此如何评价?
李克强:当前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特区政府依法决定推迟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集中精力抗疫,我们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央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香港的疫情,十分惦念香港市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特区政府要负起抗疫的主体责任,中央政府会全力支持香港抗疫。
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特区政府换届将严格依照基本法相关规定进行。希望特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巩固好、提升好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地位,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当前,我们看到了一些企业预期不稳,部分行业岗位缩减,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裁员。另外一方面,新的需要就业的人口又在不断增加。请问总理,今年我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
李克强: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有就业才有收入,生活有奔头,也为社会创造财富。我记得去年到企业调研时,有企业负责人跟我说,到了8月份,许多职工向他预支工资,为什么?9月份孩子要交学费。春节前我到西北农村调研,一位农民就告诉我,他一个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费一万多块钱,还有一个上高中,一年得8000多块钱,靠种几亩地是不行的,必须有打工的收入。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在努力打拼,打工、就业不仅关系当前家庭生计,也在为下一代争取更好的未来。
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我们现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必须有1100万人以上,最好有1300万人以上。我总觉得,只要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够实现有些人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一个实例,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的时候,我们没有定经济增长指标,但是我们定了一个明确的指标,就是新增城镇就业要900万人以上,结果实现了1100万人以上的新增城镇就业,经济不仅实现了正增长,而且增速达到2.2%,在主要经济体中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
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是多年来最高。高校毕业生1076万,是历年最高。还有近3亿农民工要有打工的机会,还要保障退役军人就业。还有一些企业生生死死,有些人要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在增长的,要有新的就业平台。对于新增需就业人员,我们要给他们以培训等多方面支持举措,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我们相信普通人有上上智,把他们的特长、聪明才智发挥出来,那就业的大舞台会绚丽多彩。
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灵活就业,因为这方面有2亿多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就业形式会比较长期地存在。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确实很辛苦,很多地方在给他们提供暖心服务。针对他们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政府要逐步完善政策,也就是说要给这些“骑手”们系上“安全带”,让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既解燃眉之急,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西班牙埃菲社记者:疫情发生已经两年了,在过去两年当中,中国基本是“关闭”。中方现在是否考虑将目前的“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变得更加可持续?是否有一个向世界“开放”的路线图?
李克强: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传播两年了,病毒一直在变异,一些规律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应的像疫苗保护、有效药物研发等也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当前还是要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相互之间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努力为世界回归正常共同创造条件。
中国一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国际交往合作,我们会根据疫情的形势变化和病毒的特点,使防控更加科学精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
疫情发生以来,我多次与国际组织负责人、跨国公司负责人、企业家对话,他们都希望保证必要的商务往来。我们已经开通了“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对一些关键环节的企业和项目,保障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逐步使物流、人流有序畅通起来。
新华社记者:这些年,我国的营商环境虽然有所改善,市场主体大幅增长,企业办事也方便了许多,但各种干扰仍然不少。请问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方面还会做哪些努力?
李克强:近10年,国务院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会议。我也注意到,今年一开年,许多地方都围绕改善营商环境的主题来开会。可以说,“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生根发芽。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大家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但政府必须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不能让政府部门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
触动利益是比触动灵魂要难的。但政贵有恒,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有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非行政许可退出历史舞台。过去办企业拿执照要几十天的时间,多的要上百天,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平均4天,最少的地方1天。现在大约9成的政务服务是网上办、掌上办、异地办、不见面办。实际上这是在打破利益的藩篱、突            破了传统思维。惠企利民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推进下去。
这些年通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市场主体已经达到1.5亿户,比10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主要是民营市场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亿户。可不要小看个体工商户,他们一头连着众多人的生计,一头连着大众的消费。我在政协参加讨论时,那些企业家就说,如果没有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通“微细血管”,大中企业甚至国企央企都动不起来。
大家到经济发展好的地方看一看,那里都是改革力度大、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多,所以经济蓬蓬勃勃。当然,我多次强调,“放”“管”是并行的,“放”不是放责,“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放”也不是放任,对那些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尤其是对一些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群众利益的,像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要加强监管,违规违法的必须受到惩处。现在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我们要不断完善监管规定和方式,使市场主体真正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彭博社记者: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开启了美国对华接触的时代,去年拜登政府宣布这一时代已经结束,美中两国现在正进入激烈竞争的时期。您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禁止在华销售美国的半导体以及禁止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这样的情形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常见呢?
李克强:50年前,中美两国打破坚冰,开启了关系正常化航程。半个世纪过去了,两国关系虽然时有磕磕碰碰,但一直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还是希望,双方按照两国元首去年年底视频会晤达成的共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妥善管控分歧,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还是要多对话、多沟通。既然双方互相打开了大门,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
中美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的福祉。当前不少全球性的挑战都需要中美两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应该说,中美合作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当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分歧也是难免的。但我们认为,合作应当是主流,因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依赖于合作。即使我们在经贸领域有市场竞争,那也应该是良性、公平的竞争。去年,两国贸易额超过7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近三成。这说明什么?中美合作领域是广阔的,是有巨大潜力的。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两国和两国人民都会从中受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择宽处行,谋长久利。
中国新闻社记者:这两年受疫情冲击,我们发现以前有一些经常去的小吃店、小餐馆关门之后就没再开业,包括餐饮在内,旅游、零售、客运等行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请问总理,在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方面,今年我们将拿出哪些举措?
李克强:疫情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的服务业,其中量大面广的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地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
对这些特殊困难行业,我们已经出台了40多项扶持政策。仅退税这一项,粗算一下,像餐饮、旅游、客运、文化等几个行业就能够享受1800亿元。他们不仅需要财政的支持,对那些市场前景好的,金融业也要给予“无缝续贷”。而且对他们需要阶段性减免房租、电费的,有能力的地方也应该给予支持,这实际上也是业主在拉住客户。
当前,消费需求的确比较疲弱,主要是线下消费需求疲弱。大家可以想象,市井长巷店铺林立、热气腾腾,那就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如果关门了,那可不是大吉,老百姓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扶持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不仅是让他们挺过去,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温度,让我们的经济能够显示更多生机。
台湾东森新媒体记者:在疫情持续蔓延、两岸关系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请问大陆方面将如何应对台海局势,维持并且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
李克强: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作了表述,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
两岸同胞说到底是一家人,手足亲情任何时候是割不断的,我们愿意继续同广大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对来大陆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只要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就一定能够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福祉。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今年是本届中国政府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4年多的历程,您认为本届政府取得的成绩有哪些?遇到的最大挑战又是什么?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您将重点实施哪些政策,以更好地稳定社会信心、回应民众的关切?
李克强:本届政府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和困难叠加。说到最大的挑战,那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给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尽了最大努力。
记得我出任总理时在这里召开第一次记者会,也就是在这个大厅里边,就明确表明,要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这是我们政府的基本任务,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这些年,我们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创新施政方式,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等方式来应对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宏观政策的实施直面市场主体的需求;坚定推进改革,简除繁苛,维护公正,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和新动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就业优先,把握国情实际,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等等。政府工作有人民群众认可的地方,也有与他们的期盼有差距和不足的地方,这些我们是清楚的。
至于你说到今年是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也是我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困难和挑战依然众多,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刚才回答问题中已经对应对困难挑战作了说明和阐述。我和我的同事们,会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恪尽职守,用实干来践行承诺。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经济一定能够爬坡过坎,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应有的坚实基础。
人民日报社记者: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不少人仍然感觉到生活不易,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基本民生带来了较大影响。请问总理,今年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会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李克强:这些年,我国居民的收入和GDP增长是基本同步的。但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乡差距是明显的,公共服务要均等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年初,有关方面给我递了反映民生十盼的材料,我看多数都是基本民生,而且多数来自农民群众。所以政府要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目的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当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我国现在财政总收入已经有20万亿元了,但并不宽裕。连续10年了,我们尽力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GDP的4%,这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主要是面向义务教育、面向农村,因为我们农村的户籍人口现在还有7.6亿,还要进一步加大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面向14亿多人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保网,但水平还不高,所以这方面今年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又增加了30元。我们建立了大病医保的制度,拿基本医保去购买商业大病保险的经办服务,这样使得一些病种在有些地方能报销到30万元到50万元,高的地方还有不封顶的。总体上城乡居民看病的报销比例能够达到70%,随着国力的增加还会逐步提高。特别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因病返贫、因大病致贫的要予以特殊的支持帮助。
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联,现在我们跨省流动的人口超过1个亿,他们异地就业、养老、就学,办有些事往往要来回跑,“跨省通办”已经成了新刚需。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新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也就是说你办有关事项,拿着手机一扫码就可以了。当然,我们也要为那些不用智能手机的人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便利,还要保障公民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保障基本民生既要用力量力,更要用心,要坚持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民生问题联系着民情、民意甚至民心,政府的职责就是要顺应民心,给人民排忧解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人民政府必须扛在肩上的。最近,有的地方发生了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我们不仅为受害者痛心,也对此事十分气愤。对漠视群众权益的,要坚决追责问责,对那些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要严厉打击、严惩不贷。保民安和惠民生是不可分割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尽力惠民生、尽力保民安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
日本共同社记者:中国政府表明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提出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要设置“红绿灯”,特别是加强了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但是外国资本则担心因为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政府会不会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行为的限制?请问中方看法如何?有方法降低投资者的忧虑吗?
李克强:我们说共同富裕,那是要共同奋斗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没有变也不会变,而且我们的外商投资法都有明确规定,要说变只会向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投资贸易的方向发展。
外商来华发展了自己,也给我们带来了投资、销售渠道,带来了我们需要的商品,对大家都有利,我们为什么要限制呢?刚才我讲到“放管服”改革,就是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目的还是要给依法经营的企业撑腰打气,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律平等发展、公平竞争。当然,也希望企业在发展当中都是规范、健康的。
中国太大,你要找个案都能找得到。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现在进口对工业的综合影响度超过70%,我们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而且连续5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当然,总体上我们还处于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但这也表明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大,各类投资都有很大空间。
相关国家和我们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RCEP,今年正式实施,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我们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这40多年,从来都是在改革中前进、开放中发展。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而且要坚定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这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
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分会场设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记者会历时约130分钟。

总理答记者问

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两会时间”让世界理解“中国之治”

总书记谈“双碳”特别强调这四个字

划重点!10个关键字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目录跳转至对应页面

新华时评:稳中求进三连评之一:稳得住、进得好、行得远

04  ►

要点解读

习近平为何首提“五个必由之路”

57

建党百年、建国百年,是中国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标定的两个历史坐标,从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则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百年征程、历史交汇,如何不负过往、未来可期,这是当今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2022年初春,在中国两会的议事厅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用五句话给出破题之钥:

要点解读

习近平为何首提“五个必由之路”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58

 “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标注了“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历史路标。
于世界格局之下,“五个必由之路”是方向之标。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彷徨踯躅、逆流涌动、战火纷争……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怀揣民族复兴之梦的东方大国,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习近平的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当代中国前行的旗帜,也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航标。
回顾过去十年,近1亿人口摆脱贫困、4万余医务人员逆行湖北鏖战、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这些大多数中国人的所见所感,彰显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环视寰宇全球,当“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更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理由和底气。
于大国前行之途,“五个必由之路”也是启示之标。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让一艘承载56个民

要点解读

59

族、14亿多人口的“大船”行稳致远,团结奋斗是成事之基,新发展理念则是成功之要。
      日前,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于如何深刻认知“团结奋斗”,如何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习近平都给出新的启示。
      对于团结,他指出“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
      对于发展,他提到“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于历史逻辑之中,“五个必由之路”还是警示之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几代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词,也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

要点解读

的确,回首近代以来的中国求索之路,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翻看星火燎原的百年中共党史,可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

60

“打铁还需自身硬”,于历史而言,这是经验,亦是警示。如今,一个拥有9500万党员的百年大党再赴赶考之路,如何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又给出答案:
“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要点解读

(来源:中国新闻网)

61

“中国两会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两会”“两会是中国领导层与各界人士充分讨论协商国家大计的重要场合”“两会将明确的发展目标摆在整个国家面前”……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给世界留下了丰富的“两会印象”。
出席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大事小情了然心间,国计民生统筹部署……中国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方式成为海外观察家“两会印象”中最深刻的部分。
东风拂面世界新。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对外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国际社会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之治”的价值取向与运行逻辑,也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的认知,丰富了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构想。

要点解读

习近平“两会时间”让世界理解“中国之治”

心里装着百姓

 “中国致力于施行良政善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知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62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从3月4日开始。
这一天上午,习近平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预备会议,同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按下表决器,选举产生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表决通过大会议程。下午,习近平又出席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会。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份之外,美国巴德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润年特别注意到习近平的“人大代表”身份。2018年,习近平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每年两会都会到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彭润年看来,中国领导人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参加所在代表团审议,体现出所有代表之间的平等关系。
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从人民中走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你们现在都种什么庄稼?”“高速公路通到你们那里了吧?”……每年两会,习近平和代表委员交流最多的就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
今年两会,最让习近平惦记的仍是“民生”。粮食安全和社会保障,有着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的重大意义。3月6日下午,习近平专门看望了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既有

要点解读

63

“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的细心周全,也有“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的语重心长,一句句暖言心语,尽显为民情怀。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感言:“中国致力于施行良政善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深知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习近平的“两会时间”让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领导人满足了人民的需求和愿望,这体现在脱贫、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休闲服务等方方面面。”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铿锵话语,到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与外方朋友对话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情流露,再到今年两会上谈及“民生无小事”时“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谆谆嘱托,追寻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足迹,越来越多海外观察家将“人民至上”视为理解中国“治理之道”的关键。

要点解读

64

      “中国遵循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政治经验,依靠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发展的治国理政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常居上海的加拿大人斯科特·克莱因经历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全过程。在他看来,中国快速开发出疫苗并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接种是“不可思议的成功”。“中国政府有能力推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向着有价值的共同目标积极迈进。”
  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口的大国,尤其考验执政者的政治智慧。
  在习近平的“两会时间”里,便浓缩着这样一个丰富多样的中国。2013年以来,习近平先后53次“下团组”,面对面与数百位代表委员交流。所到地方代表团中,既有上海、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发达省市,也有内蒙古、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交流互动的代表委员中,既有社区主任、煤矿工人、中学教师、民营企业家,也有少数民族、民主党派人士、解放军代表。

要点解读

集众思广忠益

65

      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看来,中国领导人同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代表委员近距离互动,为政治决策提供了直接了解基层民情的机会。著有《文明的追随——中国的崛起与阿拉伯人的未来》一书的约旦著名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说,习近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将决策建立于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之上,以人民利益为标准,以国家发展进步为考量,是“为数不多的具有超凡领导力的世界级领导人之一”。
  既广开言路、汇集众智,又总揽全局、统一部署。谈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谈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谈粮食安全,习近平提醒:“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谈社会保障,习近平强调:“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
  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从中国两会探寻到了“中国奇迹”的制度秘诀。“中国遵循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政治经验,依靠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发展的治国理政体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要点解读

66

党政军民学,全国一盘棋。3月7日,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世界百年变局中,中国“全国一盘棋”所展现的强大治理合力与西方一些国家“否决政治”所导致的社会分裂、政治衰败形成愈发鲜明的对照。正如印度孟买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前主席苏丁德拉·库尔卡尼所言:“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总是纠结于为下一次选举该做什么,他们通常只有数年时间。中国则在过去数十年里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毫无疑问,在中国高效稳定的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两会,习近平以5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的“成功密码”,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现在中国比过去200年里任何时候都要团结……任何西方式的治理体系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样的成就需要一种不同的治理方式,能做战略性思考,有历史根基,具有包容性,能动员人民,能成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

要点解读

67

“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创新增强了国家实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眼中也更具吸引力”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有一项特殊外事安排:3月8日,上午刚刚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下午又来到大会堂东大厅,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峰会。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习近平就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提出鲜明中国主张。
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因势而谋、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卢旺达学者亚历山大·塞布胡拉至今对习近平在2020年两会上阐释的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为以后经济实现稳健发展高度重视的方向”。

要点解读

立足两个大局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形势怎么看?今后工作怎么干?今年两

68

会,习近平深刻揭示中国发展5个“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为应变局、开新局注入强大信心。纳米比亚通讯社特别注意到其中这样一个重要论断: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要求。今年两会,“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再度成为热词。在约旦学者萨米尔·艾哈迈德看来,中国在综合考虑既有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效应等因素基础上制定发展政策和目标,符合“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说,中国两会上关于科技创新的讨论有着丰富的信息量。“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制定出应对策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并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成功,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发展能力的信心。”

要点解读

《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作者、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着深入研究。在他看来,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重大创新增强了国家实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眼中也更具吸引力。

69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强调“最高的善”,中国春秋时期哲人老子提出“正善治”。自古以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为实现良政善治进行了各自的探索。毫无疑问,“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启示。
正如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教授埃万德罗·卡瓦略所言:“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国家走过的路。未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将推动人类迈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要点解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01

70

先立后破——这是减碳一定要把握好的原则。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开启了今年全国两会“到团组”时间。与代表委员面对面共商国是,是习近平总书记每年参加全国两会的重要日程。今年在内蒙古代表团,总书记与代表们聚焦的话题之一是“双碳”工作。

要点解读

总书记分享了一则生动故事,道出了一席肺腑之言,点出了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误区,向在场代表们谆谆叮嘱:“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总书记谈“双碳”特别强调这四个字

01

71

“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减碳一定要把握好先立后破这个原则。”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按下“减碳”加速键,将有力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推动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但工作初期,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苗头,采取超出目前发展阶段的不切实际的行动。

总书记分享的故事

要点解读

72

要点解读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先立后破”的工作思路,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次会议两个多月后,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从陕西榆林化工企业,到山东东营胜利油田,再到山西晋中热电公司,半年来,总书记多次走进能源企业,频频谈及“双碳”工作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73

要点解读

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体学习,再次聚焦“双碳”主题。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三天后的1月27日,总书记春节前夕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考察企业储煤场时,总书记又一次提到“先立后破”这个原则,他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 

74

要点解读

此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语重心长叮嘱: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
“这件事,要按照全国布局来统筹考虑。‘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要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总书记一语道破“立”与“破”的利害关系:“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来源:央视网)

75

要点解读

划重点!10个关键字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76

要点解读

77

要点解读

78

要点解读

79

要点解读

80

要点解读

81

要点解读

82

要点解读

83

要点解读

84

要点解读

(来源:人民日报)

85

要点解读

(新华社记者徐博、陈灏)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稳”的要求明确,覆盖宏观政策、市场主体、物价水平、就业培训、供应链安全、粮食播种等诸多方面,稳住这些国计民生的“四梁八柱”,就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经济就能行稳致远。
2021年,我国GDP达到114万亿元;今年1月地方发行新增专项债4844亿元,政策适当靠前发力;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保持在扩张区间……这些硬核表现和措施为“稳得住”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的目标务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今年发展预期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同样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新华时评——稳中求进三连评之一:
稳得住、进得好、行得远

86

要点解读

报告提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等,这些“精准滴灌”的政策措施是“进得好”的重要支撑,各方要抓紧落实,稳扎稳打,确保“稳中求进”顺利实现。
稳为进创造条件,进为稳夯实基础,两者共同发力,为的是让“中国号”巨轮“行得远”。中国经济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是我们“行得远”的底气所在。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不定、世界局势波谲云诡,但只要我们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积极作为、压实责任,就一定能够稳得住、进得好、行得远。
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在应对挑战中前进的,我们有“稳”的基础,有“进”的力量,还有“行”的决心,必将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来源:新华网)

87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