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讲透方剂》知识点合集1

其他分类其他2022-02-08
6083

目录
绪论
    绪论(1)单方、偏方、验方都是方剂吗? ————  4p
    绪论(2) 中药你煎对了吗? —————————— 9p
    绪论(3) 怎样才能学好方剂? ————————— 16p
解表剂
第一章 辛温解表剂
    第1讲 麻黄汤 ————————————————— 24p
    第2讲 桂枝汤 ————————————————— 32p
    第3讲 九味羌活汤 ——————————————— 39p
    第4讲 小青龙汤 ———————————————— 45p
    第5讲 加味香苏散 ——————————————— 50p
    第6讲 止嗽散 ————————————————— 57p
    辛温解表剂小结 ———————————————— 63p
第二章 辛凉解表剂
    第1讲 银翘散 ————————————————— 67p
    第2讲 桑菊饮 ————————————————— 73p
    第3讲 麻杏甘石汤 ——————————————— 79p
    第4讲 柴葛解肌汤 ——————————————— 85p

    第5讲 升麻葛根汤 ——————————————— 91p
    辛凉解表剂小结 ———————————————— 96p
第三章 扶正解表剂
    第1讲 败毒散 ————————————————— 99p
    第2讲 参苏饮 ————————————————— 106p
    第3讲 加减葳蕤汤 ——————————————— 112p
    第4讲 麻黄附子细辛汤 ————————————— 117p
    解表剂小结 —————————————————— 122p

绪论
绪论(1)单方、偏方、验方都是方剂吗?
课程总结:
一、药物: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能够治疗疾病的物质。
    1、单药(方):用单味的药物去治疗某一个症状或疾病。如: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于感冒发烧、怕冷;桂枝发汗解肌、通阳化气,可用来发汗、治疗头痛。
    2、偏方:与正方相对而言,两味以上的药物放到一起增加疗效。:麻黄、桂枝相配用于感冒发烧、怕冷、头痛,周身疼痛。
    3、验方:用已有的经验治疗疾病。如:牙疼时在患处放花椒起麻醉作用;伴有牙龈肿,用黄连;不红不肿,用生地。
     单药(方)、偏方、验方都源于生活实践,是一种经验积累,没有形成理论,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4、 方剂:在中医基础理论、药物理论的指导下,按一定规律、原则有序组合的一组药物。
    如:根据患者症状,发热、恶寒、头疼、咳嗽、流鼻涕、咳白痰辨证为风寒表实证,确定使用辛温散寒药物合理有序地组合进行解表;患者嗓子疼,扁桃体红肿,中医辨证为阳证,红肿为热,热则寒之,确定使用清热解毒药合理有序地组合。
    方从哪来: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确定证候⟶确定治疗方法⟶组
药成方)。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配伍方法,即《内经·至真要大论》组方原则,
        小方:君一臣二,制之小也(一味君药,两味臣药);
        中方: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五味佐药);           
        大方: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药);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奇方),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奇方),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二、为什么学习方剂
    方剂也叫汤头,既有方,又有量,是一个基本方,面对不同的病人,要知常达变,在基本方上灵活加减。只有学明白每一首方,才能更好地契合病人的病因、病机、症状,对病人进行更好地治疗。
    如:气虚的汤头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气虚严重时再加黄芪,或用党参和黄芪替代价高的人参来补气;气虚为主伴有血虚时,加补血的当归;气虚严重便意频频时,加升举阳气的升麻;
气虚气短伴有不思饮食、胃胀时,加理气的陈皮。合理加减四君子汤变方为补中益气汤
三、《讲透方剂》将从以下11个方面详细讲解
    1、组方的规律,适用证候;2、病因;3、病机、症状;4、治法;5、方子的功效;6、药物的配伍;7、配伍特点;8、辨证要点;9、随证加减;10、现代应用;11、方歌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方剂?
    在中医基础理论、药物理论的指导下,按一定规律、原则有序组合的一组药物叫方剂。
2、方从哪来?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即先确定证候,再确定治疗方法,最后组药成方。
3、组方的原则是什么?
    方剂的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思考题:
1、单方、偏方、验方都是方剂吗?
    单方指用单味的药物去治疗某一个症状或疾病。如: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于感冒发烧、怕冷;桂枝发汗解肌、通阳化气,感冒时可用来发汗、治疗头痛。
    偏方与正方相对而言,两味以上的药物放到一起增加疗效。如:将麻黄、桂枝配到一块用于感冒发烧、怕冷、头痛,周身疼痛。
    验方源于积累的经验治疗疾病。如:牙疼,在患处放花椒起麻醉作用,伴有牙龈肿,用黄连,不红不肿,用生地。
    单药(方)、偏方、验方都源于生活实践,是一种经验积累,没有形成理论,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都不是方剂。

2、中医里的小方、中方、大方、偶方、奇方是什么意思?
    小方:君一臣二,制之小也(一味君药,两味臣药)。
    中方: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五味佐药)。           
    大方: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药)。
    偶方: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奇方: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绪论(2)中药你煎对了吗?
课程总结:
一、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者主证去治疗的药物,相当于当家作主的君主。一个方子的君药一般是一味或者两味药,如:麻黄汤的君药是麻黄;桂枝汤的君药是桂枝;银翘丸的君药是银花和连翘。
    2、臣药:有两重意思    1)辅助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去治疗;
                                          2)直接针对疾病的兼证去治疗。
    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寒邪客于肌表出现发热、恶寒、无汗,伴有项背疼痛、浑身酸楚不舒服,用君药麻黄发汗解表,治疗主证,用臣药桂枝通阳化气,解肌止痛,既帮助麻黄发汗解表,又直接治疗项背疼痛等症状。
    如:银翘散(连翘、金银花、薄荷、牛蒡子、荆芥、豆豉、竹叶、桔梗、甘草)患者出现发热、咽喉部疼痛,用银翘散的银花和连翘辛凉解表,用牛蒡子辅助银花、连翘疏风清热,同时它解毒利咽的作用,又能单独治疗咽喉部疼痛。
    3、佐药:具有三个作用
        1)佐助:协助君药、臣药加强对主病、主证治疗作用;或单独针对某一次要症状治疗。
        2)佐制:消除、减轻或制约君药和臣药的毒性或峻猛之性。
        如:附子配生姜,用生姜制约附子的毒性;半夏泻心汤用干姜制约半夏的毒性;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细辛、苍术发散之性过强,以

黄芩和生地制约它们的猛烈之性,同时黄芩清气分热,生地清血分热一药二用。
        3)反佐:与君药、臣药的药性相反,又有着治疗作用。
        如:温性的药中少少的用些寒凉的药。
    4、使药:有两重意思:(向导、和事佬)
        1)引经药:引君臣佐药更好地到达病位的所在。十二条正经每
一条都联了它相应的脏腑,络了相表里的脏腑。
如:感冒为太阳经的病,组方时常用些作用于太阳经的药物。
        2)调和诸药:对方中药性、归经不同的药物作用进行调和。
如:甘草被称为国老,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二、煎法
    1、用具:古人认为银锅最好,瓷锅次之,现代陶罐、砂锅、搪瓷锅皆可,铝锅次之,铁锅坚决不能用,铁元素活泼,可能和药物起
化学反应。
    2、用水:古人用河水、井水、雨水、千拂水、江水;现代干净的水皆可。
    3、煎法:
        1)先煎:质地坚实、药力难以煎出的矿物质药,如龙骨、石膏、磁石等,贝壳类的牡蛎等需先煎。先煎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后下:气味芳香类的药物要后下,如藿香、佩兰、砂仁等,煎十五分钟左右。治疗感冒质地较轻的药物需后下,如桂枝、羌活、
防风,煎二十分钟左右。

        3)包煎: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物需包煎,如旋覆花、辛夷等;细小的、煎后药液混浊不易分离或易沉底糊锅的药物也需包煎,如
车前子、五灵脂等。
        4)单煎:比较昂贵的药物需单煎,如人参;麝香需冲服,阿胶需用热药汤融化即烊化。
    4、加水:药中加凉水,边加边搅拌,至水超过药两厘米即可,一般药物需浸泡20~30分钟,先煎类药物泡30分钟以上。附子不用泡,需开水先煎一小时。
    5、火候、时间:武火烧开,文火慢炖,煎20~40分钟;补益类药物煎40分钟,解表的感冒类药煎20分钟,其它药煎30分钟。
三、服法、服药时间:
    古人通过取象比类认为,病位在上焦,对胃有刺激性的,饭后服药,如感冒药、咳嗽药、心脏疾病药;病位在下焦,补药、泻药,饭前服药;安神药,睡前服用;病情较重,不讲时间,一天可喝多次。
    教授建议一般疾病可在饭后半小时服药,原因如下:
        1)中药药味重,空腹喝药易出现恶心;
        2)脾胃弱的人,可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
        3)刚吃完饭,喝药也容易出现恶心呕吐。
    特殊疾病须讲究时间,如安神药睡前2小时左右服用;病在咽喉需频频啜饮。

知识点梳理:
1、方剂中的君臣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是方子中最主要的药物,针对主病或者主证去治疗,相当于当家作主的君主。一个方子的君药一般是一味药或者两味药,如:
麻黄汤的君药是麻黄;桂枝汤的君药是桂枝;银翘丸的君药是银花和连翘。
    臣药有两重意思1)辅助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去治疗;2)直接针对疾病的兼证去治疗。
    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适用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伴有项背疼痛、浑身酸楚不舒服,用君药麻黄发汗解表,治疗主证,用臣药桂枝通阳化气,解肌止痛,既帮助麻黄发汗解表,又直接治疗项背疼痛等症状。
    银翘散(连翘、金银花、薄荷、牛蒡子、荆芥、豆豉、竹叶、桔梗、甘草),患者出现发热、咽喉部疼痛,用君药银花和连翘辛凉解表,用臣药牛蒡子辅助银花、连翘疏风清热,同时用它解毒利咽的作用,单独治疗咽喉部疼痛。
2、方剂中的佐使药有什么作用?
    佐药具有三个作用:
        1)佐助:协助君药、臣药加强对主病、主证治疗作用;或单独
针对某一次要症状治疗。
        2)佐制:消除、减轻或制约君药和臣药的毒性或峻猛之性。
        如:附子配生姜,用生姜制约附子的毒性;半夏泻心汤用干姜制

约半夏的毒性;九味羌活汤中的羌活、细辛、苍术发散之性过强,以黄芩和生地制约它们的猛烈之性,同时黄芩清气分热,生地清血分热一药二用。
        3)反佐:与君药、臣药的药性相反,又有着治疗作用。如:温性的药中少少的用些寒凉的药。
    使药有两重意思:
        1)引经药:引君臣佐药更好地到达病位的所在。十二条正经每一条都联了它相应的脏腑,络了相表里的脏腑。如:感冒为太阳经的病,组方时常用些作用于太阳经的药物。
        2)调和诸药:对方中药性、归经不同的药物作用进行调和。如:甘草被称为国老,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3、中药的先煎、后下有什么讲究?
    先煎:把质地坚实、药力难以煎出的矿物质药,如龙骨、石膏、磁石等,贝壳类的牡蛎等先于其它药物煎煮,一般先煎30分钟。
    后下:气味芳香类的药物要后下,如藿香、佩兰、砂仁等,在其它药物煎好前放入,治疗感冒质地较轻的药物也需后下,如桂枝、羌活、防风,一般煎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
4、煎药中的包煎、单煎是什么意思?
    包煎: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物需包煎,如旋覆花、辛夷等;细小的、煎后药液混浊不易分离或易沉底糊锅的药物也需包煎,如车前子、五灵脂等。
    单煎:比较昂贵的药物需单煎,如人参;麝香需冲服,阿胶需用热

药汤融化即烊化。
5、煎药可以用什么样的器具?
    古人认为银锅最好,瓷锅次之,现代陶罐、砂锅、搪瓷锅、不锈钢锅皆可,铝锅次之,铁锅坚决不能用,铁元素活泼,可能和药物起化学反应。
6、煎药用什么样的火?煎多长时间?
    煎药需武火烧开,文火慢炖,煎20~40分钟;补益类药物煎40分钟,解表的感冒类药煎20分钟,其它药煎30分钟。
思考题:
中药到底是饭前喝好还是饭后喝好?
    古人通过取象比类认为,病位在上焦,对胃有刺激性的,饭后服药,如感冒药、咳嗽药、心脏疾病药;病位在下焦,补药、泻药,饭前服药;安神药,睡前服用;病情较重,不讲时间,一天可喝多次。
    教授建议一般疾病可在饭后半小时服药,一是因为中药药味重,空腹喝药易出现恶心;其二脾胃弱的人,可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第三刚吃完饭,喝药也容易出现恶心呕吐。
    特殊疾病须讲究时间,如安神药睡前2小时左右服用;病在咽喉需频频啜饮。

绪论(3)怎样才能学好方剂?
课程总结:
一、方剂变化
    1、药味变化:在病机相同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症状,基础方君药不变,对臣、佐、使药进行药味的加减变化。
    如: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卫强营弱的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为君药,配白芍,一个入卫分,一个入营分,调和营卫。若伴有脖子发硬、不舒服,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解肌的葛根变方为桂枝加葛根汤;兼有咳嗽时,再加降气平喘化痰的厚朴、杏仁变方为桂枝厚朴杏子汤。
    2、药量变化:方中药物不变,剂量发生变化,其所治疾病和症状也会发生变化。
    如:半夏泻心汤加减剂量: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干姜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生姜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变为一两,强调的是生姜,其它药物不变;
    甘草泻心汤甘草剂量增大变为四两,干姜和其它药物不变。
    四逆汤加减剂量:
        四逆汤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
        通脉四逆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甘草二两。

二、命名方式
    1、以方中主药命名:如:麻黄汤,麻黄为君药;桂枝汤,桂枝为君药;炙甘草汤,炙甘草为君药;半夏泻心汤,半夏为君药。
    2、以功效命名,如:补血汤;增液汤(补充津液,治疗肠燥便秘)。
    3、以治疗病证命名,如:止嗽散治疗咳嗽;完带汤治疗带下病。
    4、以所治脏腑命名,如:天王补心丹所治脏腑为心,用于心血亏虚、血不养神。清胃散所治脏腑为胃,清胃热;泻白散所治脏腑为肺,泻肺热,肺应白色。
    5、以君药、功效命名,如:人参养荣汤,君药为人参,功效是养容,用于面色不荣。
    6、以君药、主治命名,如:当归四逆散,君药为当归,主治血虚肝寒引起的四肢末端发凉、逆冷的四逆证。
    7、以药物组成命名,如: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
    8、以药物数量命名,如:四君子四味药;六君子六味药;香砂六君子八味药;四物汤四味药;八珍汤八味药;二仙汤、二至丸、二妙散都是两味药。
    9、以剂量比例命名,如:六一散(滑石和甘草的比例为六比一)、八二丹、七三丹。
    10、以方剂大小命名,
    (1)按方中药的剂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

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如:清瘟败毒饮,大方可用到八两,小方可用到八钱到一两二钱,中方可用到二两到四两。
    (2)按药物的猛烈程度,如:大承气汤(有大黄、芒硝)、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大活络丹、小活络丹(治疗关节疼痛);大定风珠、小定风珠(治疗动风、震颤)。
    11、以制剂颜色命名,如:白降丹、金黄散、如意金黄散
    12、以入药部位命名,如:五皮饮(陈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大腹皮)治疗皮肤浮肿;三子养亲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平喘。
    13、以取象比类命名,如:清热经典方白虎汤,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乎解热;舟车丸治疗浮肿,顺流之舟,可决其渎而大下之,舟车丸能迅速利水。
    14、以服药时间命名,如:鸡鸣散(天不亮就要吃药)。
    15、以所代表的科室命名,如:小儿回春丹、肥儿丸都是治疗儿科疾病的。
三、如何学习
    第一步:记住方子的组成,记住君臣佐使药、功效主治、辨证要点。
    第二步:领悟方子配伍所体现的特点和方法(硬核)。如:四逆散:用药味的数量命名,四味药,柴胡为君,白芍、枳实为臣,甘草佐使。
         柴胡疏肝理气,白芍养肝血柔肝,皆入肝经,合用疏肝柔肝;枳

实、甘草入脾经,和胃健脾;甘草味甘、白芍味酸,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柴胡升散,枳实苦降,一升一降,透热降气。四逆散体现了四种配伍特点和方法,不仅是它的主治,还告知了调治肝脾的大法,若肝气犯胃、肝气犯脾、木乘脾土而出现的脾胃不和,可用四逆散的这种原则去组方。
    第三步: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要前呼后应,及时分析、归纳、总结。
知识点梳理:
1、方剂的硬核是什么?
    方剂的硬核就是配伍所体现的特点和方法。
2、常用的以方中主药命名、以功效命名的方剂有哪些?
    常用的以方中主药命名的方剂有:麻黄汤,麻黄为君药;桂枝汤,桂枝为君药;炙甘草汤,炙甘草为君药;半夏泻心汤,半夏为君药。
以功效命名的方剂有:补血汤;增液汤(补充津液,治疗肠燥便秘)、清暑益气汤等。
3、常用的以治疗病证命名、以所治脏腑命名的方剂有哪些?
    常用的以治疗病证命名的方剂有:止嗽散,治疗咳嗽;完带汤,治疗带下病等。
    以所治脏腑命名的方剂有:天王补心丹所治脏腑为心,用于心血亏虚、血不养神。清胃散所治脏腑为胃,清胃热;泻白散所治脏腑为肺,泻肺热,肺应白色。

4、常用的以君药、功效命名,以君药、主治命名的有什么方剂?
    常用的以君药、功效命名的方剂有:人参养荣汤,君药为人参,功效是养容,用于面色不荣;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为君药,功效解肌清热。
    以君药、主治命名的如:当归四逆散,君药为当归,主治血虚肝寒引起的四肢末端发凉、逆冷的四逆证;。
5、常用的以药物组成命名、以药物数量命名的方剂有哪些?
    常用的以药物组成命名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麻杏石甘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
    以药物数量命名的方剂有:四君子四味药;六君子六味药;香砂六君子八味药;四物汤四味药;八珍汤八味药;二仙汤、二至丸、二妙散都是两味药。
6、常用的以剂量比例命名、以方剂大小命名的方剂有哪些?
    常用的以剂量比例命名的方剂有:六一散(滑石和甘草的比例为六比一)、八二丹、七三丹等。
    以方剂大小命名的方剂:
    (1)按方中药的剂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如:清瘟败毒饮,大方可用到八两,小方可用到八钱到一两二钱,中方可用到二两到四两。
    (2)按药物的猛烈程度,如:大承气汤(有大黄、芒硝)、小承气汤(没有芒硝);大活络丹、小活络丹(治疗关节疼痛);大定风珠、小定风珠(治疗动风、震颤)。

7、常用的以制剂颜色命名、以入药部位命名的方剂有哪些?
    常用的以制剂颜色命名的方剂有:白降丹、金黄散、如意金黄散。
    以入药部位命名的方剂有:五皮饮(陈皮、茯苓皮、姜皮、桑白皮、大腹皮)治疗皮肤浮肿;三子养亲汤(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平喘。
8、常用的以取象比类命名、以服药时间命名、以所代表的科室命名的有什么方剂?
    以取象比类命名的方剂有:清热经典方白虎汤,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乎解热;舟车丸治疗浮肿,顺流之舟,可决其渎而大下之,舟车丸能迅速利水。
    以服药时间命名的如:鸡鸣散(天不亮就要吃药)。
    以所代表的科室命名的如:小儿回春丹、肥儿丸都是治疗儿科疾病的。
思考题:
为什么药物不变只是剂量变了方子的名字就变了?
    方剂中药物不变,剂量发生变化,其所治疾病和症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方剂的名称也会发生变化。
    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的痞满证,组方为半夏半升、干姜三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通过剂量的加减变化可方为: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变为一

两,强调的是生姜,其它药物不变,治疗水热互结的痞满;而甘草剂量增大变为四两,干姜和其它药物不变又变方为甘草泻心汤,用于以胃虚为主的痞满。
    再如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四逆汤,组方为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通过加减剂量,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加为三两、甘草二两不变,可变方为治疗少阴病,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

解表剂
第一章 辛温解表剂
第1讲 麻黄汤
课程总结:
解表剂:能够发汗、解肌、透疹,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解表剂分为辛温、辛凉、扶正解表剂三类。表证有寒热之分,热证用辛凉解表剂,寒证用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出现以恶寒为主的发热、头疼、身痛等症状,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
麻黄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辛温解表剂的首方。 
一、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
二、病因:风寒袭表,以寒邪为主
三、病机、症状
    1、卫阳被遏导致恶寒、发热。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腠理闭塞,卫气郁遏于肌体,外部阳气少,阳虚则寒出现恶寒现象;里边的阳气出不来,内部阳盛则热,导致发热。主邪为寒邪,恶寒重,发热轻。
    2、经行不利导致头身疼痛。寒邪侵犯,经脉不通,经气不利,不通则痛,头痛、脖子痛、全身骨节痛。
    3、腠理闭塞导致无汗。寒邪客于肌表,腠理闭塞,营阴内郁,无汗。无汗为表实证,有汗为表虚证。
    4、肺失宣降导致咳喘。风寒之邪犯肺,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出

现咳嗽甚至喘的症状。
    5、寒邪偏盛时脉象为浮紧脉。表证为脉浮,寒邪凝滞、收引导致脉紧。
    因此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宜汗而解之,适用麻黄汤。麻黄汤为发汗的峻剂,主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加咳喘。
四、治法:(以证立法,方从法出)
    发汗解表(用辛温药打开腠理,发汗解表、祛寒);宣肺平喘(恢复肺的宣发功能,达到平喘的作用)。
五、配伍
君药:麻黄9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6g发表解肌,辅佐君药麻黄解表散寒;温经散寒,打开腠理,治疗兼证;透达营卫,调和卫气和营气,使之畅达无阻。
佐药:杏仁9g质重下沉,降气平喘;温散风寒,辅佐麻黄、桂枝散寒。
佐使药:炙甘草3g制约麻、桂的峻烈;调和麻、杏宣降;一药两用。
六、配伍特点
    1、麻黄、桂枝:一君一臣相须为用,麻黄发卫分之郁,桂枝透营
分之邪。
    2、麻黄、杏仁:麻黄升散,杏仁沉降,一升一降宣降相因,恢复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3、甘草、麻黄、桂枝:甘草甘缓,与麻黄、桂枝相制而用,制约其峻烈之性。

★ 记住方剂的配伍特点能在临证时灵活加减:
    ①麻黄汤去桂枝加生石膏麻杏甘石汤治疗邪热内郁于肺,出现的咳喘、发热,或伴咳黄痰。方中的生石膏起反制作用,麻黄用蜜炙的炙麻黄,缓和其峻烈之性,善于平喘。
    ②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三拗汤,治疗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
七、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有以上辨证要点就可用麻黄汤,不一定有麻黄八证的所有症状。(麻黄八证:发热、恶寒、头疼、项强、骨节疼痛、无汗、咳喘、浮肿)
八、加减变化
    ①恶寒、发热、无汗、咳嗽严重,头身不疼,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橘红、陈皮等药。
    ②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头疼严重,麻黄汤加头痛圣药川芎。
    ③发热、身痛、无汗、头疼严重、恶寒轻,麻黄汤中麻黄减量,加少量生石膏。
九、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十、使用注意
    1、麻黄汤是发汗的峻剂,力量比较猛,女子经期、产后受凉感冒不能用。
    2、麻黄汤发汗力强,服用后,需多喝水。麻黄汤目的是把邪气透发出来,微微汗出即可,不要大汗淋漓。

十一、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知识点梳理:
1、解表剂的作用是什么?
    解表剂有发汗、解肌、透疹的作用,是治疗表证的方剂。
2、辛温解表剂适用范围是什么?代表方剂有哪些?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出现以恶寒为主的发热、头疼、身痛等症状,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为主组方。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
3、麻黄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4、麻黄汤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麻黄汤证是由于风寒袭表,以寒邪为主而导致的。病机和主要症状如下:
     1)卫阳被遏导致恶寒、发热。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腠理闭塞,卫气郁遏于肌体,外部阳气少,阳虚则寒出现恶寒现象;里边的阳气出不来,内部阳盛则热,导致发热。主邪为寒邪,恶寒重,发热轻。
     2)经行不利导致头身疼痛。寒邪侵犯,经脉不通,经气不利,不通则痛,头痛、脖子痛、全身骨节痛。

     3)腠理闭塞导致无汗。寒邪客于肌表,腠理闭塞,营阴内郁,无汗。无汗为表实证,有汗为表虚证。
     4)肺失宣降导致咳喘。风寒之邪犯肺,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嗽甚至喘的症状。
     5)寒邪偏盛时脉象为浮紧脉。表证为脉浮,寒邪凝滞、收引导致脉紧。
因此辨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宜汗而解之,适用麻黄汤。
5、麻黄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麻黄9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6g发表解肌,辅佐君药麻黄解表散寒,本身解肌的作用可松弛肌肉,止身痛;温经散寒,打开腠理,治疗兼证;透达营卫,调和卫气和营气,使之畅达无阻。
    佐药:杏仁9g 质重下沉,降气平喘;温散风寒,辅佐麻黄、桂枝散寒。
    佐使药:炙甘草3g制约麻、桂的峻烈; 调和麻、杏宣降; 一药两用。
6、麻黄汤证的治法是什么?
以证立法,方从法出。发汗解表,用辛温药打开腠理,发汗解表、祛寒;宣肺平喘,恢复肺的宣发功能,达到平喘的作用。
7、使用麻黄汤有什么注意事项?
    1)麻黄汤是发汗的峻剂,力量比较猛,女子经期、产后受凉感冒不能用。
    2)麻黄汤发汗力强,服用后,需多喝水。麻黄汤目的是把邪气透

发出来,微微汗出即可,不要大汗淋漓
8、麻黄汤君臣佐使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麻黄与桂枝相配,一君一臣相须为用,麻黄发卫分之郁,桂枝透营分之邪。
    麻黄与杏仁配伍,麻黄升散,杏仁沉降,一升一降宣降相因,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甘草与麻黄、桂枝配伍,甘草甘缓,与辛散的麻黄、桂枝相制而用,制约了麻黄和桂枝的峻烈之性。
思考题:
1、外感风寒不同的症状怎样随证加减药物?
    疾病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需按照一定规律随证加减。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严重,头身不疼,可以把麻黄汤的桂枝去掉,加止咳平喘的苏子,化痰的橘红、陈皮。
    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头疼严重,可在麻黄汤里加头痛圣药川芎。
    发热、身痛、无汗、头疼严重、恶寒轻,可将麻黄汤中的麻黄减量,加少量生石膏。
2、麻黄汤附方麻杏甘石汤和三拗汤有什么不同?
    麻杏甘石汤和三拗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麻黄汤去桂枝加生石膏变方为麻杏甘石汤,治疗邪热内郁于肺的热证,出现的咳喘、发热,或伴咳黄痰。方中的生石膏起反制作用,麻黄用蜜炙的炙麻黄,缓和

其峻烈之性,善于平喘。
    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为三拗汤,功效是宣肺解表,止咳祛痰,治疗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喘轻证。

第2讲 桂枝汤
课程总结:
桂枝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仲景先生的群方之首。
一、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
二、病因:风寒袭表,以风邪为主
三、病机、症状
    1、风寒袭表以风邪为主,导致恶风。
    2、卫气浮泄与邪斗争。此时邪气盛正气也不衰,风邪开泄腠理,造成卫强、发热。
    3、腠理不固,营阴外泄,出现自汗,脉象浮缓。
    4、肺气不利出现鼻鸣。风邪重寒邪轻,肺气不利出现的是鼻鸣而不是咳喘。
    5、胃气不和导致干呕。
    综上辨证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由于患者本身已经有汗,所以不能用辛温的药物再去发汗,主要症状为卫强营弱,营卫不调,因此需调和营卫、解肌表之邪。
四、治法
     解肌发表(解侵犯肌表的表邪),调和营卫(调和卫强营弱)。
    桂枝汤用于风寒袭表导致的卫强营弱,而出现的恶风、发热,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等症状。
五、配伍
君药:桂枝9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臣药:白芍9g敛阴和营。
君臣一卫一营,等量合用调和营卫。
佐药:生姜9g助桂枝解表;暖胃止呕,助脾阳升发。大枣3枚和中益胃,升腾脾胃之气;助白芍和营,与生姜相配,补脾和胃,化气生津
佐使药:甘草6g合桂枝辛甘化阳,合白芍甘酸化阴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桂枝、白芍、甘草三者合用阴阳双补,营卫和。
六、配伍特点
    1、桂枝配白芍:桂枝辛散,白芍酸敛、养营血,合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不伤正。桂枝发散卫分邪气,治卫强;白芍养阴和营,治营弱,合则调营卫。
    2、桂枝配甘草:桂枝味辛,甘草味甘,合用辛甘化阳。
    3、白芍配甘草:白芍味酸,甘草味甘,合用酸甘化阴。
    桂枝、甘草、白芍三者合用,辛甘化阳、甘酸化阴,可阴阳双补、调和营卫。
七、辨证要点
    1、汗出:桂枝汤是表虚证的基础方,表虚最主要的表现是自汗。
    2、营卫不调: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主要症状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八、加减变化
    ①恶风、有汗、气不够用(气虚):桂枝汤加黄芪
    ②感冒较轻,有汗,咳嗽较重:桂枝汤加苏子、桔梗、橘红
 

 九、现代用法
    1、不明原因的反复低热(营卫不调)。
    2、女子产后低热(营血、卫气耗伤,营卫不调)。
    3、久病或者病后低热(营卫不调)。
    4、冻疮(营卫不和)。内服加外洗,药煎三遍,前两遍混合后口服,第三遍外洗。冻疮部发紫、发青、发红,则不能外洗。
    5、荨麻疹(营卫不调)。
    6、身体局部出汗(半边身子、背、脑袋出汗)。
十、使用注意
    服用桂枝汤后,需多喝水(或稀粥),注意休息。
十一、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从,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为攻。
十二、附方
    1、桂枝汤+葛根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伴有项背强痛的外感风寒表虚证,即太阳表虚证。
    2、桂枝汤+厚朴、杏仁桂枝厚朴杏子汤⟶治疗伴有咳喘的外感风寒表虚证,即太阳中风表虚证。
    3、桂枝汤中白芍加至18g桂枝芍药汤⟶治疗脾虚肝乘,小腹部一痛就泻的外感风寒表虚证。(此方中桂枝的作用是温中和胃、缓急止痛)。
    4、桂枝汤中桂枝剂量增至15g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气病。

汗太过,气短,耗伤心阳,致使心阳不振、肾水太寒、寒水射心而导致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此方中的桂枝用于温通心阳)
知识点梳理:
1、张仲景先生的群方之首是哪个方子?
    桂枝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仲景先生的群方之首。
2、桂枝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为什么外感风寒表虚证会有发热、恶风、鼻鸣、干呕的症状?
    外感风寒表虚证以风邪为主,风寒袭表会导致恶风;卫气浮泄与邪斗争,此时邪气盛正气也不衰,风邪开泄腠理,造成卫分的邪气盛即卫强,正气越强发热越重,正气越弱发热越低;腠理不固,营阴外泄,营弱出现自汗,脉象浮缓;肺气不利出现鼻鸣,风邪重寒邪轻,肺气不利时出现的是鼻鸣而不是咳喘;胃气不和导致干呕。
4、桂枝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桂枝9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臣药:白芍9g敛阴和营。
    佐药:生姜9g助桂枝解表;暖胃止呕,助脾阳升发。大枣3枚和中益胃,升腾脾胃之气;助白芍和营,与生姜相  配,补脾和胃,化气生津。
    佐使药:甘草6g合桂枝辛甘化阳,合白芍甘酸化阴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使用桂枝汤有什么注意事项?
    服用桂枝汤后,需多喝水(或稀粥),注意休息,稀粥既可养胃,又可升发阳气,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6、桂枝汤君臣佐使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桂枝配白芍:桂枝辛散,白芍酸敛、养营血,合用发中有补,
散中有收,祛邪不伤正。桂枝发散卫分邪气,治卫强;白芍养阴和营,治营弱,合则调营卫。
    2)桂枝配甘草:桂枝味辛,甘草味甘,合用辛甘化阳。
    3)白芍配甘草:白芍味酸,甘草味甘,合用酸甘化阴。
    桂枝、甘草、白芍三者合用,辛甘化阳、甘酸化阴,可阴阳双补、调和营卫。
7、怎样对桂枝汤随证加减药物?
    恶风、有汗、气不够用出现气虚症状时,可用桂枝汤加补气的黄芪;感冒较轻,有汗,咳嗽较重时,桂枝汤加化痰止咳的苏子、桔梗、橘红。
8、外感风寒表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外感风寒表虚证最主要的表现是汗出、营卫不调,主要症状有恶风、发热,汗出(自汗)、脉浮缓。桂枝汤是表虚证的基础方,还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
9、以桂枝汤为基础,可以化裁出哪些附方?
    1)桂枝汤加葛根可变方为桂枝加葛根汤,治疗伴有项背强痛的外感风寒表虚证,即太阳表虚证。
  

      2)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变方为桂枝厚朴杏子汤,用于治疗伴有咳喘的外感风寒表虚证,即太阳中风表虚证。
    3)将桂枝汤中的白芍加至18g变方为桂枝芍药汤,用于治疗脾虚肝乘,小腹部一痛就泻的外感风寒表虚证。(此方中桂枝的作用是温中和胃、缓急止痛)。
     4)桂枝汤中桂枝剂量增至15g就可变方为治疗奔豚气病的桂枝加桂汤,表现为发汗太过,气短,耗伤心阳,及心阳不振、肾水太寒、寒水射心导致的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此方中的桂枝用于温通心阳)
思考题:
1、为什么桂枝汤可用于不同原因的低烧?
    中医认为不明原因的反复低热属于营卫不调;女子产后低热也是营血、卫气耗伤造成的营卫不调;久病或者病后低热也属于营卫不调,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因此桂枝汤可用于不同原因的低烧。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所治证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寒邪为主风寒袭表,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症状。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主要症状有恶风、发热,汗出(自汗)、脉浮缓。最大的不同是麻黄汤证是实证,没有汗出,而桂枝汤证是虚证,有汗出。

第3讲 九味羌活汤
课程总结:
九味羌活汤出自张元素《此事难知》
一、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邪热内蕴证
二、病因: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热邪内蕴
三、病机、症状
    风寒湿邪客于肌表,导致腠理闭塞会出现恶寒、发热;卫阳被遏出现无汗。风寒湿邪客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身疼痛;经气不利出现肢节酸困。
    邪热内蕴,津液略伤出现口微渴、口苦;脉象为浮紧脉;热邪内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外感湿邪舌苔厚腻。
    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适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九味羌活汤。
四、治法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五、配伍
君药:羌活9g(入太阳)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治疗太阳经风寒湿邪的要药。
臣药:防风9g 祛风胜湿,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苍术9g(入太阴)燥湿散寒,辅佐羌活发散寒邪、湿邪。
佐药:细辛3g( 入少阴)散风寒、宣湿痹,助君臣散风寒,通表达里而宣痹;川芎6g(入少阳、厥阴) 行气血、除头身疼痛;白芷6g(入

阳明)既可散风寒又可止疼痛;黄芩6g 清气分热;生地6g清血分热,同时制约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等辛温药物的燥烈之性。
使药:甘草6g 调和诸药。
     按照内经的标准,君一臣二佐五 ,制之中也,此方为中等方。
六、配伍特点
     1、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并用,内外兼治,汗而不峻、寒而不滞。
     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分经论治。(羌活入太阳经,防苍术入太阴经,细辛入少阴经,川芎入少阳经,厥阴经,白芷入阳明经。)
七、辨证要点
     必须同时具备1、外感风寒湿邪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的症状,2、内有蕴热的口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的症状。
八、现代用法
     感冒、流行性感冒、偏头疼、腰肌劳损。细辛、川芎、白芷皆可治头疼 ,祛风散寒,用于偏头疼时,要随证加减。
九、加减变化
     1、浑身肢节酸困疼痛严重,不舒服、抬不起腿,九味羌活汤+独活、威灵仙;肢节酸困疼痛不严重、湿气不重时,九味羌活汤去苍术。
     2、只外感风寒湿邪,没有里热时,九味羌活汤去生地,减黄芩的剂量,加少量燥湿的厚朴。
十、使用注意
     九味羌活汤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

用。 
十一、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湿力量雄。
知识点梳理:
1、九味羌活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
    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邪热内蕴证。具有外感风寒湿邪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的症状,同时伴有内有蕴热的口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的症状。
2、九味羌活汤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九味羌活汤证是由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热邪内蕴而引起的。病机和症状如下:
    风寒湿邪客于肌表,导致腠理闭塞出现恶寒、发热;卫阳被遏出现无汗。风寒湿邪客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身疼痛; 经气不利出现肢节酸困。 
    邪热内蕴,津液略伤出现口微渴、口苦;脉象为浮紧脉;邪热内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外感湿邪舌苔厚腻。
    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适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九味羌活汤。
3、九味羌活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
    君药:羌活9g(入太阳)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治疗太阳经

风寒湿邪的要药。
    臣药:防风9g 祛风胜湿,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苍术9g(入太
阴)燥湿散寒,辅佐羌活发散寒邪、湿邪。
    佐药:细辛3g( 入少阴)散风寒、宣湿痹,助君臣散风寒,通表达里而宣痹;川芎6g(入少阳、厥阴) 行气血、除头身疼痛;白芷6g(入阳明)既可散风寒又可止疼痛;黄芩6g 清气分热;生地6g清血分热,同时制约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等辛温药物的燥烈之性。
    使药:甘草6g 调和诸药。
4、九味羌活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使用九味羌活汤必须同时具备 1、外感风寒湿邪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的症状,2、内有蕴热的口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的症状。
5、使用九味羌活汤有什么注意事项?
    九味羌活汤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6、九味羌活汤君臣佐使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并用,内外兼治,汗而不峻、寒而不滞。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辛温升散、发散表邪,黄芩、生地寒凉清热,治疗内有邪热;用寒凉的药制约、缓和辛温药的发汗之性,既可发汗又不至于耗伤正气;用辛温的药发散寒湿之邪和寒凉药的凝滞之性,避免助寒湿加重病情。
    2)药备六经,通治四时。羌活入太阳经,苍术入太阴经,细辛入少阴经,川芎入少阳经、厥阴经,白芷入阳明经,分经论治。

7、九味羌活汤怎样随证加减药物?
     浑身肢节酸困疼痛严重,不舒服、抬不起腿,九味羌活汤+独活、威灵仙。
     肢节酸困疼痛不严重、湿气不重时,九味羌活汤去苍术。
    只外感风寒湿邪,没有里热时,九味羌活汤去生地,减黄芩的剂量,加少量燥湿的厚朴。
思考题:
为什么九味羌活汤既有辛温药又有寒凉药?
    九味羌活汤用于外感风寒湿邪邪热内蕴证。方中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辛温升散、发散表邪;黄芩清热燥湿,清气分之热,生地清血分之热,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的药物并用,内外兼治,汗而不峻、寒而不滞。
    辛温发散表邪,寒凉清热治疗内有邪热,内外兼治。单纯用寒凉的药物容易助寒湿之邪,引起经脉的凝滞,同样单纯用辛散药容易耗伤正气,因此用寒凉药制约、缓和辛温药的发汗之性,辛温药在两味寒凉药物的制约下,发汗的性质已经缓和,既可发汗又不至于耗伤正气。
    同时辛温药又能发散寒湿之邪和寒凉药的凝滞之性,避免助寒湿加重病情。所以辛温药、寒凉药配合一起用,就可以达到汗而不峻,寒而不滞的效果。

第4讲 小青龙汤
课程总结: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外寒内饮证
二、病因:外感风寒,内有停饮
三、病机、症状
    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遏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同时寒动水饮,寒水相搏,寒饮射肺,寒邪与水饮结合起来伤人导致肺失宣降,轻则咳重则喘,出现大量泡沫状稀薄痰;饮停心下,阻滞气机,造成不得平卧,躺下感觉憋闷、气上不来,坐起来稍好些。
    2、内有停饮,泛溢肌肤轻则身体困重,重则肢体浮肿。辨证为外寒内饮证,适用解表散寒,温化寒饮的小青龙汤。
四、治法
     解表散寒、温化寒饮
五、配伍
君药:麻黄6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6g通阳化气利水。
臣药:干姜6g 细辛3g温化寒饮,助麻桂发汗解表,既帮助君药治疗主证,细辛可祛顽痰,又直接针对次证次病进行治疗。
佐药:半夏6g燥湿化脏腑之痰;和胃降逆调理脾胃;五味子6g肺止咳,白芍9g和营养血,佐制麻桂等君臣药的燥烈之性,防止发散过度、耗伤肺脾已虚之气。白芍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
使药:甘草6g益气和中,助半夏健脾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辛散酸收相伍,散中有收。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辛散,白芍、五味子酸收,以散为主,散中有收,散而不伤正,收而不留邪。
     2、温化与敛肺合则宣降有职。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敛肺,合用保证肺的开合有度,升降有职。
七、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
八、加减变化
    1、发热、恶寒、有汗、喘:将小青龙汤中的桂枝、白芍变为君药,等量使用,调和营卫,生麻黄换为炙麻黄,既保留宣肺平喘、利水的作用,又祛除燥烈、发汗特性。
    2、外寒内饮,水肿厉害:小青龙汤加猪苓、茯苓等利水药。
    3、外寒内饮,腿沉得厉害但不太肿:小青龙汤加木瓜、防己。
    4、外感风寒内有停饮,寒水相搏且郁而化热:小青龙汤加石膏等
清热药。
九、现代用法
     慢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
十、方歌
          小青龙汤化饮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麻桂干姜五味子,细辛半夏芍甘同。

知识点梳理:
1、小青龙汤主治证候是什么?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
2、外寒内饮证的病因是什么?
    外寒内饮证的主要病因是外感风寒,内有停饮。
3、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小青龙汤证即外寒内饮证,主要病机和症状是: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遏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同时寒动水饮,寒水相搏,寒饮射肺,寒邪与水饮结合起来伤人导致肺失宣降,轻则咳重则喘,出现大量泡沫状稀薄痰;饮停心下,阻滞气机,造成不得平卧,躺下感觉憋闷、气上不来,坐起来稍好些。内有停饮,泛溢肌肤轻则身体困重,重则肢体浮肿。
4、小青龙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麻黄6g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6g通阳化气利水。
    臣药:干姜6g细辛3g温化寒饮,助麻桂发汗解表,既帮助君药治疗主证,细辛可祛顽痰,又直接针对次证次病进行治疗。 
    佐药:半夏6g燥湿化脏腑之痰;和胃降逆调理脾胃;五味子6g 敛肺止咳,白芍9g和营养血,佐制麻桂等君臣药的燥烈之性,防止发散过度、耗伤肺脾已虚之气。白芍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 
    使药:甘草6g益气和中,助半夏健脾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小青龙汤的功效是什么?
    小青龙汤有解表散寒,温化寒饮的功效。

6、小青龙汤的配伍有什么特点?
    1)辛散酸收相伍,散中有收。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辛散,白芍、五味子酸收,以散为主,散中有收,散而不伤正,收而不留邪。
    2)温化与敛肺合则宣降有职。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敛肺,合用保证肺的开合有度,升降有职。
7、小青龙汤怎样随证加减药物?
    发热、恶寒、有汗、咳喘时将小青龙汤中的桂枝、白芍变为君药,等量使用,调和营卫,生麻黄换为炙麻黄,既保留宣肺平喘、利水的作用,又祛除燥烈、发汗特性。
    外寒内饮,水肿厉害时,小青龙汤加猪苓、茯苓等利水药。
    外寒内饮,腿沉得厉害但不太肿,小青龙汤加木瓜、防己。
    外感风寒内有停饮,寒水相搏且郁而化热,小青龙汤加石膏等清热药。
8、外寒内饮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薄的症状就可辨证为外寒内饮证。
思考题:
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为什么配伍有收敛之性的五味子和白芍?
    五味子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长于敛肺止咳,是治疗久咳虚喘的要药;白芍入营分,和营养血,两药合用佐制麻桂等君臣药的燥烈之性,防止发散过度、耗伤肺脾已虚之气,保证肺的开合有度,升降有职。

第5讲 加味香苏散
课程总结:
加味香苏散选自《医学心悟》
一、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证
二、病因:风寒湿邪侵犯人体
三、病机、症状
    1、外感风寒湿邪,腠理闭塞导致发热、恶风、无汗。
    2、湿困气机,太阳经经气不利出现头项强痛、肢体困重,全身气机不利;脾胃气机不畅,停滞中焦,轻则脘腹胀闷、不思饮食,重则恶心呕吐。湿邪阻滞则舌苔厚、舌体胖,脉象为浮细脉。
    辨证为外感风寒湿证,适用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散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发热、恶风、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困,同时导致的脾胃升降失职,内有气滞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症状。
四、治法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五、配伍
君药:苏叶6g荆芥3g二者辛温,性质平和,开宣腠理,祛风散寒,适用于轻证。
臣药:防风3g祛风能力强,秦艽3g除湿止痛,蔓荆子3g升散祛风,止头痛,合用帮助君药祛风除湿,止身痛又直接针对风寒湿邪治疗。
佐药:香附6g血中之气药,气病之总司,理三焦之气;川芎1.5g治疗

头痛的圣药,又活血、行血中之气;陈皮6g入脾、肺经,燥湿健脾,理肺脾之气。三味药重在理气,帮助君臣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中焦气机阻滞,理肺脾之气。
佐使药:甘草2.5g益气和中,帮助陈皮调理中焦脾胃气机;生姜2片辛温发散,帮助君臣药发散风寒湿邪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解表药与理气药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并行,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解而病自愈。
    方中用解表的苏叶、荆芥做君药宣肺,用理气的香附、陈皮做臣药疏肝醒脾,宣肺与疏肝醒脾并行,气和血行,汗出则风寒之邪祛除,病愈。
七、辨证要点
    发热、恶风、头项强痛、脘腹胀满,症状较轻
八、加减变化
    1、外感风寒湿邪,身痛轻,头疼厉害,加味香苏散加羌活。
    2、外感风寒湿邪伴有咳嗽,加味香苏散加前胡、白前。
    3、外感风寒湿邪,湿邪困脾,不思饮食,食后欲吐,加味香苏散加健脾消食的麦芽、山楂。
    4、产后外感风寒湿邪,加味香苏散加当归,换生姜为炮姜。生完孩子失血量大,加当归补血养血;气虚、浮肿用炮姜温阳。
    5、月经期感冒,加味香苏散加当归、丹参。

九、现代用法
     四时感冒、胃肠型感冒、月经期感冒、产后感冒。
十、附方
     香苏饮:由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组方,苏叶解表,香附、陈皮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用于感冒轻证,小孩、年老体弱之人皆可用,尤适于小孩胃肠型感冒。服用时煎煮十分钟即可。
十一、方歌
          加味香苏陈草风,秦艽姜蔓与川芎,
          恶风身热头身痛,脘腹满闷服之松。
十二、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里热亢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识点梳理:
1、加味香苏散主治证候是什么?
    加味香苏散主治外感风寒湿证。
2、外感风寒湿证的病因是什么?怎样治疗?
    外感风寒湿证的主要病因是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适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的加味香苏散治疗。
3、加味香苏散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①外感风寒湿邪,腠理闭塞导致发热、恶风、无汗。
    ②湿困气机,太阳经经气不利出现头项强痛、肢体困重,全身气机不利;脾胃气机不畅,停滞中焦,轻则脘腹胀闷、不思饮食,重则恶

心呕吐。湿邪阻滞则舌苔厚、舌体胖,脉象为浮细脉。
    加味香苏散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发热、恶风、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困,同时导致的脾胃升降失职,内有气滞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症状。
4、加味香苏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苏叶6g荆芥3g二者辛温,性质平和,开宣腠理,祛风散寒,适用于轻证。
    臣药:防风3g祛风能力强,秦艽3g除湿止痛,蔓荆子3g升散祛风,止头痛,合用帮助君药祛风除湿,止身痛又直接针对风寒湿邪治疗。
    佐药:香附6g血中之气药,气病之总司,理三焦之气;川芎1.5g治疗头痛的圣药,又活血、行血中之气;陈皮6g入脾、肺经,燥湿健脾,理肺脾之气,三味药重在理气,帮助君臣治疗风寒湿邪引起的中焦气机阻滞,理肺脾之气。
    佐使药:甘草2.5g益气和中,帮助陈皮调理中焦脾胃气机;生姜2片辛温发散,帮助君臣药发散风寒湿邪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使用加味香苏散有什么注意事项?
    使用加味香苏散时要注意,风热表证、里热亢盛、阴虚内热者忌用。
6、加味香苏散君臣佐使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解表药与理气药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并行,气血和而微汗出,风寒解而病自愈。方中用解表的苏叶、荆芥做君药宣肺,用理气的香

附、陈皮做臣药疏肝醒脾,宣肺与疏肝醒脾并行,气和血行,汗出则风寒之邪祛除,病愈。
7、加味香苏散怎样随证加减药物?
    外感风寒湿邪,身痛轻,头疼厉害,可用加味香苏散加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羌活;外感风寒湿邪伴有咳嗽,加味香苏散加化痰止咳的前胡、白前;外感风寒湿邪,湿邪困脾,不思饮食,食后欲吐,加味香苏散加健脾消食的麦芽、山楂;产后外感风寒湿邪,加味香苏散加当归,换生姜为炮姜。生完孩子失血量大,加当归补血养血;气虚、浮肿用炮姜温阳;月经期感冒,加味香苏散加当归、丹参。
8、外感风寒湿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有发热、恶风、头项强痛、脘腹胀满的较轻症状就可辨证为外感风寒湿证。
思考题:
1、加味香苏散最适用于哪类感冒?
    加味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治疗的是感冒轻证。方中苏叶、荆芥、防风性质非常平和,所以可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四时感冒;还可用于既有感冒症状,胃里又不舒服的胃肠型感冒;同时可以用于失血的人(如月经期的感冒、产后)的感冒。
2、香苏饮和加味香苏散有什么不同?
    香苏饮是由苏叶、香附、陈皮、甘草组方,苏叶解表,香附、陈皮

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用于感冒轻证,小孩、年老体弱之人皆可用,尤适于小孩胃肠型感冒。服用时煎煮十分钟即可。

第6讲 止嗽散
课程总结:
止嗽散选自《医学心悟》
一、主治证候:风邪犯肺咳嗽证
二、病因:风邪袭表
三、病机、症状
    1、肺宣降失职,引起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2、卫气不畅,营卫失和导致腠理失常,出现略有寒热、苔白、脉浮。
    辨证为风邪犯肺咳嗽证,主要表现是咳嗽,对应止嗽散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
四、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五、配伍
君药:紫菀9g百部9g止咳化痰。
臣药:白前6g降气化痰,桔梗6g宣肺止咳,一宣一降,开合有度,顺应肺的宣发肃降。紫菀、百部、 白前合用止咳效果好,止咳不分新久。
佐药:荆芥5g疏风解表,陈皮5g理气化痰,合用辅佐君臣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佐使药:甘草3g润肺止咳,合桔梗利咽止咳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七、辨证要点
     咳嗽、略有寒热表证
八、加减变化
    本方君二臣二佐二为小方,药味轻浅常需随证加减。
    1、风寒之邪稍重,除咳嗽外伴有头疼、鼻塞,可用止嗽散加祛风解表的防风。
    2、风寒之邪偏重,鼻塞,头疼严重,止嗽散加防风、羌活。
    3、表证轻微,痰多稠厚、痰湿较重,止嗽散加半夏、茯苓。
    4、表证轻微,干咳无痰,止嗽散加浙贝,若有阴虚再加瓜蒌。
    5、表证轻,咳嗽、痰黄、咳痰不利,咽喉红痛,止嗽散加牛子、射干、玄参等清热利咽解毒药。
    止嗽散是四季咳嗽通用方,可根据疾病变化随证加减:偏寒加祛风散寒药,偏热加清热利咽药,偏燥加润肺止咳药。
九、现代用法
    咳嗽
十、方歌
        止嗽散桔草白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宣利肺气疏风邪,四季新久此方献。
辛温解表剂已学习12个方剂:6个正方、6个附方
    1、麻黄汤:用于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头项强痛的太阳

风寒表实证。
    附方:三拗汤,用三味药治疗咳嗽。
    2、桂枝汤:用于发热、恶寒、有汗、鼻鸣、干呕的太阳中风表虚证。
    附方:1)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伴有颈项不舒;
         2)桂枝厚朴杏子汤,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兼有咳嗽;
        3)桂枝加桂汤,桂枝用了桂枝汤里的二倍,治疗心阳不振、寒水射心的奔豚气病。
        4)桂枝芍药汤:芍药比桂枝汤里多了二两,从治表证变为治疗脾虚肝乘导致的腹痛、泄泻的里证。
    3、九味羌活汤: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小青龙汤:用于外感风寒,内有寒饮的外寒内饮证。
    5、加味香苏散:用于轻微外感风寒,兼有脾胃气滞的外感风寒湿证
    附方为香苏饮,治疗感冒轻证,小孩、年老体弱之人、产后、经期感冒皆可用。
    6、止嗽散:用于表证很轻,咳嗽为主的风邪犯肺咳嗽证。
知识点梳理:
1、止嗽散主治证候是什么?
    止嗽散主治风邪犯肺咳嗽证。

2、止嗽散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肺宣降失职,引起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卫气不畅,营卫失和导致腠理失常,出现略有寒热、苔白、脉浮。辨证为风邪犯肺咳嗽证,主要表现是咳嗽。
3、风邪犯肺咳嗽证的病因是什么?怎样治疗?
    风邪犯肺咳嗽证的主要病因是风邪袭表。适用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止嗽散治疗。
4、止嗽散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紫菀9g百部9g止咳化痰。
    臣药:白前6g降气化痰,桔梗6g宣肺止咳,一宣一降,开合有度,顺应肺的宣发肃降。紫菀、百部、 白前合用止咳效果好,止咳不分新久。
    佐药:荆芥5g疏风解表,陈皮5g理气化痰,合用辅佐君臣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佐使药:甘草3g润肺止咳,合桔梗利咽止咳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什么样的症状适用止嗽散?
    咳嗽、略有寒热的表证适用止嗽散。
6、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止嗽散的配伍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方中诸药性温,平和不燥烈;桔梗宣肺止咳,凉润,性质平和而不腻;诸药祛邪散寒,又不至产生热;方中诸药不会过多发汗,既不

伤津液,也不伤正气即解表不伤正。
7、止嗽散怎样随证加减药物?
    止嗽散君二臣二佐二为小方,是四季咳嗽通用方,药味轻浅,可根据疾病变化随证加减,偏寒加祛风散寒药,偏热加清热利咽药,偏燥加润肺止咳药。
    ①风寒之邪稍重,除咳嗽外伴有头疼、鼻塞,可用止嗽散加祛风解表的防风。
    ②风寒之邪偏重,鼻塞,头疼严重,止嗽散加防风、羌活。
    ③表证轻微,痰多稠厚、痰湿较重,止嗽散加半夏、茯苓。
    ④表证轻微,干咳无痰,止嗽散加浙贝,若有阴虚再加瓜蒌。
    ⑤表证轻,咳嗽、痰黄、咳痰不利,咽喉红痛,止嗽散加牛子、射干、玄参等清热利咽解毒药。
思考题:
为什么止嗽散是四季新久咳嗽的通用方?
    止嗽散中的紫菀、百部止咳化痰,白前降气化痰,三者合用止咳效果很好,不论新咳久咳皆可用,是四季咳嗽通用方,可根据疾病变化随证加减:偏寒加祛风散寒药,偏热加清热利咽药,偏燥加润肺止咳药。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小结
1、什么是解表剂?解表剂适用范围是什么?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方,具有发汗、解肌、透疹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解表剂适用于六淫外邪侵犯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凡外感风寒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症状,均可使用。
2、解表剂有什么使用注意?
    解表剂多用辛温轻扬之品组方,不宜久煎,以免药力耗散,作用减弱,汤剂一般宜温服,服后避风寒,增加衣被以助汗出。 汗出以遍身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恐病邪不解;汗出太过,易耗气伤津。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临证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如果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3、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有什么不同?
    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三类。
外邪有寒热之分,体质有强弱之别,表证属风寒者用辛温解表剂;表证属风热者用辛凉解表剂;气血阴阳不足的虚人感受外邪而致的表证,应辅以补益之法,扶正祛邪,用扶正解表剂。
4、已学习的辛温解表剂有哪些?
    六个正方是: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加味香苏

散、止嗽散;
    六个附方是:三拗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汤、香苏饮。
5、六个正方、六个附方的辛温解表剂在应用上有哪些区别?
    ①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剂,适用于外感风寒,用于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头项强痛的太阳风寒表实证;
    附方:1)三拗汤,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为三拗汤,治疗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
    ②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的外感风寒表虚证;
    附方:2)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伴有颈项不舒;
         3)桂枝厚朴杏子汤,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兼有咳嗽;
        4)桂枝加桂汤,桂枝用了比桂枝汤里多了2两,治疗心阳不振、寒水射心的奔豚气病;
        5)桂枝芍药汤,芍药比桂枝汤里多了一倍,从治表证变为治疗脾虚肝乘导致的腹痛、泄泻的里证。
    ③九味羌活汤辛温发汗,兼清里热,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口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者。
    ④小青龙汤发汗解表以除风寒而宣肺气,温化水饮而平咳喘,适用于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甚则肢体浮肿不能平卧,素有停饮又感风

    寒之咳喘、痰多稀薄、色白不易出者。
    ⑤加味香苏散为辛温发汗之缓剂,适用于四时感冒,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发热、恶风、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困,同时内有气滞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症状的表证;
    附方:6)香苏饮,治疗感冒轻证,小孩、年老体弱之人、产后、经期感冒皆可用。
    ⑥止嗽散是四季咳嗽通用方,适用于咳嗽、略有寒热的表证。

第二章 辛凉解表剂
第1讲 银翘散
课程总结:
辛凉解表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外感风热证属于温病范畴,多用《温病条辨》的方子。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二、病因:风热袭表,侵犯肺卫
三、病机、症状
    温病初起风热袭表,卫气被遏出现发热、恶风寒的现象;
    腠理失司出现无汗或汗出不透彻,总有粘乎乎的感觉;
    风热犯肺会导致肺失宣降引起咳嗽
    风热入里蕴结成毒,热毒上攻咽喉导致咽痛
    热伤津液出现口渴、咽干
    风热侵犯太阳经导致太阳经经气不利出现头痛
四、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五、配伍
    君药:银花9g 连翘9g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臣药:薄荷6g 牛子6g 疏散风热、清热利咽、清利头目;
               荆芥3g 豆豉3g 辛微温,解表散邪,开泄皮毛,透邪解表
                                       反佐作用,打开腠理让热邪有出路;
    佐药:竹叶3g 芦根9g 清热生津,辅助君臣清热,同时直接治疗热

邪伤津引起的口渴;  
             桔梗6g 开宣肺气、止咳,润而不腻,芦根和桔梗还有清利咽喉的作用;
   佐使药:甘草6g 与桔梗合用利咽止咳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辛凉之品配少量辛温之品,温而不燥,又不背辛凉之旨;
    2、疏散风热伍清热解毒,以散为主,外散风热内清热毒;
    3、金银花、连翘、薄荷皆为芳香之品,既清解热毒,又可避秽、
防未病。
七、辨证要点
     发热、咽痛、口渴
八、加减变化
    1、温病初起,热邪重、口渴稍重银翘散加天花粉
    2、发热、咽痛、口渴、咳嗽重银翘散加杏仁
    3、温病初起,体温稍高银翘散加清热解毒药黄芩、栀子
    4、温病初起,咽喉部肿痛得厉害银翘散加清热凉血的玄参、清热
解毒的大青叶
九、现代用法
    风热感冒、风热流感、扁桃体发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腮腺炎。
十、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十一、临床辨证过程
    审症求因 → 根据症状找出病因 → 从病因、症状中得出病机 → 辨出证候 → 以证立法,方从法出。
    如发热、咽喉红肿热痛、咳嗽、有黄痰、微恶寒等症状 → 病因为风热袭表,侵犯肺卫,邪气从外而来,病位在表 → 辨证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开方用药。
知识点梳理:
1、辛凉解表剂适用范围是什么?代表方剂有哪些?
    辛凉解表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外感风热证属于温病范畴,多用《温病条辨》的方子,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等。
2、银翘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病因是风热袭表,侵犯肺卫。
3、银翘散所治疗证候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主要病机和症状有:风热袭表,卫气被遏而出现发热、恶风寒的现象;腠理失司出现无汗或汗出不透彻,总有粘乎乎的感觉;风热犯肺导致肺失宣降引起咳嗽;风热入里蕴结成毒,热毒上攻咽喉导致咽痛;热伤津液出现口渴、咽干;风热侵犯太阳经导致太阳经经气不利出现头痛。
4、银翘散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银花9g 连翘9g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芳香避秽;

    臣药:薄荷6g 牛子6g 疏散风热、清热利咽、清利头目;
               荆芥3g 豆豉3g 辛微温,解表散邪,开泄皮毛,透邪解表起
                                        反佐作用,打开腠理让热邪有出路;
    佐药:竹叶3g 芦根9g 清热生津,辅助君臣清热,同时直接治疗热
                                       邪伤津引起的口渴;
               桔梗6g 开宣肺气、止咳,润而不腻,芦根和桔梗还有清利咽
                           喉的作用;
    佐使药:甘草6g 与桔梗合用利咽止咳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怎样治疗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病位在表,需用辛凉的药物祛表邪即辛凉透表,体温高、咽喉红肿热痛的症状要清热解毒,适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银翘散治疗。
6、银翘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银翘散的配伍特点是:1.辛凉之品配少量辛温之品,温而不燥,又不背辛凉之旨;2.疏散风热伍清热解毒,以散为主,外散风热内清热毒;3.金银花、连翘、薄荷皆为芳香之品,既清解热毒,又可避秽防未病。
7、适用银翘散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适用银翘散的主要症状有发热、恶风寒,咽痛、口渴、头痛等。
8、什么时候用银翘散?什么时候用银翘丸?
    银翘散为散剂,症状轻时使用,症状更轻时用银翘丸。

思考题:
1、为什么治疗温病初起的银翘散要用一些辛温的药?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方中用了银花、连翘、薄荷等清热解毒,大量寒凉药的使用容易引起寒包火,邪陷心包,因此需要少配一些辛温药打开腠理让热邪有出路,透邪达到解表的作用,温而不燥,又不背辛凉之旨。
2、中医临床诊病治疗的过程如何?
    首先审症求因,根据症状找出病因,再从病因、症状中得出病机,辨出证候,以证立法,方从法出。
    如发热、咽喉红肿热痛、咳嗽、有黄痰、微恶寒等症状,辨别病因为风热袭表,侵犯肺卫,邪气从外而来,病位在表,从而辨证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适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治法,因此开方为银翘散。

第2讲 桑菊饮
课程总结:
桑菊饮出自清代吴瑭(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二、病因:风热病邪
三、病机、症状
    风热犯肺,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痰稍黄;
    津液微伤,口微渴
    病邪、病位较轻浅导致身热不甚,低热
    辨证为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可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桑菊饮。
四、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五、配伍
君药:桑叶7.5g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野菊花3g 清利头目,肃肺,解肺经之热,化痰;
臣药:薄荷2.5g 辛凉解表,助君药疏散风热;杏仁6g苦降肺气止咳,
           桔梗6g 辛散开宣、止咳,两者宣降相合,符合肺宣发肃降的                            特性;                     
佐药:连翘5g 透邪解毒;芦根6g 清热生津;
使药:甘草3g 调和诸药。
六、配伍特点
    轻清之品疏散风热除表证;辛苦宣降之品止咳嗽。

七、桑菊饮和止嗽散的区别:
    桑菊饮辛凉用于感受风热之邪所致咳嗽;止嗽散辛温用于一年四季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八、辨证要点:咳嗽、口微渴
九、加减变化
    1、咳嗽,体温明显升高、口渴严重⟶桑菊饮加清热生津的生石膏、知母
    2、表证不严重,咳嗽得厉害,痰黄痰多⟶桑菊饮加清解肺热的黄芩、化痰的瓜蒌
    3、其它症状一般,津液耗伤严重口渴得厉害⟶桑菊饮加生津的天花粉
    4、咳嗽、口微渴、不发烧、咽喉红肿痛⟶桑菊饮玄参、牛子,增强清热利咽功效。
十、使用注意
    1、方中大多为轻清之品,杏仁一般捣碎为杏仁泥使用,所以煎煮时间不宜过长,10到15分钟足矣。
    2、本方为辛凉解表的轻剂、平剂,很平和,临证时常需加减使用。
十一、现代用法
  以咳嗽为主又有热邪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咽炎、扁桃体红肿。
  以咳嗽为主的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可在桑菊饮的基础上加减。

十二、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疏风清热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知识点梳理:
1、桑菊饮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在肺卫证。病因是风热病邪。
2、桑菊饮所治疗病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痰稍黄;津液微伤,口会微渴;病邪、病位较轻浅导致身热不甚,低热。
3、桑菊饮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桑叶7.5g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野菊花3g 清利头目,肃肺,清解肺经之热,化痰;
    臣药:薄荷2.5g 辛凉解表,助君药疏散风热;杏仁6g苦降肺气止咳,桔梗6g 辛散开宣、止咳,两者宣降相合,符合肺宣发肃降的特性;
    佐药:连翘5g 透邪解毒;芦根6g 清热生津;
    使药:甘草3g 调和诸药。
4、怎样治疗风温初起,邪在肺卫证?
    风温初起,风热犯肺,热邪需疏散,邪在肺卫,表邪需解表,所以要疏风清热,祛除病因;肺失宣降致咳嗽,需宣肺止咳,祛除病机,因此适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桑菊饮。

5、使用桑菊饮有什么注意事项?
    ①桑菊饮中大多为轻清之品,杏仁一般捣碎为杏仁泥使用,所以煎煮时间不宜过长,10到15分钟足矣。
    ②桑菊饮为辛凉解表的轻剂、平剂,很平和,临证时常需加减使用。
6、桑菊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风温初起,邪在肺卫,邪热轻浅在上焦肺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宜用轻清的桑叶、菊花、芦根疏散风热,除表证;杏仁、桔梗皆为辛苦宣降之品,可宣降肺气而止咳嗽,即轻清之品疏散风热除表证,辛苦宣降之品止咳嗽。
7、桑菊饮在临证中如何加减变化?
    ①咳嗽,体温明显升高、口渴严重时,可用桑菊饮加清热生津的生石膏、知母;
    ②表证不严重,咳嗽得厉害,痰黄痰多时,桑菊饮加清解肺热的黄芩、化痰的瓜蒌;
    ③其它症状一般,津液耗伤严重口渴得厉害,桑菊饮加生津的天花粉;
    ④咳嗽、口微渴、不发烧、咽喉红肿痛,桑菊饮加玄参、牛子,增强清热利咽功效。

思考题:
1、同为止咳方桑菊饮和止嗽散有什么不同?
    桑菊饮辛凉,用于感受风热之邪所致咳嗽;止嗽散辛温,用于一年四季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2、为什么在温病的治疗中始终要固护津液?
    热邪一定会伤津,所以在有发热症状的温病当中,自始至终要固护津液,千万不敢等到患者口渴得很厉害,舌苔黄燥了才想起来养阴,要时时刻刻固护津液,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第3讲 麻杏甘石汤
课程总结:
麻杏甘石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邪热袭肺证
二、病因:外感风热由表及里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三、病机、症状
    1、里热炽盛的身热不解,用一般药解决不了,同时舌红、苔黄、脉数;
    2、邪热伤津出现口渴;
    3、热邪壅肺,肺失宣降导致咳喘,呼吸急促;
    4、表邪未解,恶寒症状不明显或不恶寒,里热炽盛,脉浮数。
    临证时没有其它明显症状需看脉象,脉浮为表证,脉数为里热。
咳喘,发热,热邪不解,病位在肺,辨证为邪热袭肺证,以证立法需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方从法出用麻杏甘石汤。
四、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五、配伍
君药:生石膏18g 清热生津;麻黄9g 宣肺平喘,火郁发之;
臣药:杏仁6g 降气平喘,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宣降相因;
佐使药:甘草6g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麻黄、生石膏一寒一热;
               麻黄、杏仁一升一降。
六、配伍特点
    1、麻黄、生石膏,一清肺,一宣肺,合则宣肺平喘,不助热,肺

热不凉遏。
生石膏辛甘寒、清肺平喘,麻黄辛甘温、宣肺平喘,合起来既保留了平喘的功效,用生石膏制约了麻黄的辛温,宣肺平喘不会助热,又保证了肺热不被生石膏寒性而遏,邪有出路。
    2、麻黄、杏仁,一宣一降,宣降相因。
    3、石膏倍麻黄,相制为用。
    相制为用:指生石膏制约了麻黄的热,而麻黄又制约了生石膏的凉,不把凉郁遏于内。
七、辨证要点:身热不解、咳喘
八、加减变化
    1、邪热更盛、伤津更重,高热、口渴厉害,麻杏甘石汤加黄芩、桑白皮、天花粉芦根(以新鲜芦根最好);
    2、表邪较重,出现恶寒,麻杏甘石汤中生石膏减量,再加点辛温宣散的苏叶,辛凉解表的薄荷
    3、咳喘,痰多、痰黄稠,麻杏甘石汤加瓜蒌、鱼腥草、桔梗等化痰药。
九、现代用法
    热性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
十、方歌
        仲景麻杏甘石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邪热壅肺咳喘急,辛凉宣肺此方良。

知识点梳理:
1、麻杏甘石汤主要治疗的是什么疾病?病因是什么?
    麻杏甘石汤主治邪热袭肺证,外感风热由表及里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是其主要病因。
2、麻杏甘石汤治疗病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麻杏甘石汤治疗的疾病病位在肺,属里证。
      ①里热炽盛的身热不解,用一般药解决不了,同时有舌红、苔黄、脉数的现象;
      ②邪热伤津出现口渴;
      ③热邪壅肺,肺失宣降导致咳喘,呼吸急促;
      ④表邪未解,恶寒症状不明显或不恶寒,里热炽盛,脉浮数。
3、邪热袭肺证的治法是什么?
    邪热袭肺证,以证立法需辛凉宣泄,用辛凉的药物,让肺里边的热邪有出路;清肺平喘,通过清除肺中内热,让肺宣发肃降正常,从而止咳喘,适用麻杏甘石汤。
4、麻杏甘石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生石膏18g 辛甘大寒,清热生津;麻黄9g辛温发散,宣肺平喘,火郁发之,使瘀滞的热邪有出路向外透发;
    臣药:杏仁6g 降气平喘,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宣降相因,符合肺宣发肃降的特性;
    佐使药:甘草6g 益气和中,固护卫气为佐药;调和麻黄、生石膏的一寒一热;麻黄、杏仁的一升一降为使药。

5、麻杏甘石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①麻黄、生石膏,一清肺,一宣肺,合则宣肺平喘,不助热,肺热不凉遏。
生石膏辛甘寒、清肺平喘,麻黄辛甘温、宣肺平喘,合起来既保留了平喘的功效,用生石膏制约了麻黄的辛温,宣肺平喘不会助热,又保证了肺热不被生石膏寒性而遏,邪有出路。
    ②麻黄、杏仁,一宣一降,宣降相因。
    ③石膏倍麻黄,相制为用。
    相制为用:生石膏制约了麻黄的热,而麻黄又制约了生石膏的寒凉,不把凉郁遏于内。
6、麻杏甘石汤临证中可以如何加减?
    ①邪热袭肺,邪热、伤津更重,高热、口渴厉害,麻杏甘石汤加黄芩、桑白皮、天花粉或芦根(以新鲜芦根最好);
    ②邪热袭肺,表邪较重,出现恶寒,麻杏甘石汤中生石膏减量,再加点辛温宣散的苏叶,辛凉解表的薄荷;
    ③邪热袭肺,咳喘,痰多、痰黄稠,麻杏甘石汤加瓜蒌、鱼腥草、桔梗等化痰药。
思考题:
麻黄在麻杏甘石汤和麻黄汤里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麻杏甘石汤治疗邪热壅肺出现的咳喘,麻黄配石膏相制为用,在此起宣肺平喘的作用;

    麻黄汤用于外感风寒出现的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而喘,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起发汗解表的作用。

第4讲 柴葛解肌汤
课程总结:
柴葛解肌汤出自明朝陶华的《伤寒六书》
一、主治证候:外寒里热证
二、病因:外感风寒之邪入里化热
三、病机、症状
    1、表寒未解,导致恶寒,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腠理闭塞出现无汗;邪在太阳经,太阳经经气不利出现头痛身痛
    2、郁而化热,身热增盛,目痛鼻干,说明邪气侵犯阳明经;咽干耳聋,则邪在少阳经;热扰神明,出现心烦不眠
    外感先犯太阳,往里至阳明,再至少阳,应积极治疗截断、防止传变。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累及阳明,波及少阳,寒在表为外寒,热在里为里热,辨证为外寒里热证,解肌才能打开腠理,使邪有出路,经气输布顺畅,而达止痛之效,当选解肌清热的柴葛解肌汤治疗。
四、治法:解肌清热
五、配伍
    君药:葛根9g 外透肌热、内清郁热,葛根辛凉清热,透散解肌,入阳明经,祛阳明经热;柴胡6g 解表退热,柴胡辛寒,通过解表而退热,入少阳经,祛少阳经热;
    臣药:白芷3g 祛风止痛,羌活3g 入太阳经,散太阳经热,二者合用助君发散表邪,止头痛; 黄芩6g 生石膏3g,清泄退热,二者皆可

清泄肺热而达退热之效,生石膏生津,可固护津液,有未病先防之妙;
    佐药:桔梗3g 宣肺利咽;白芍6g 大枣2枚,益阴养血,防辛温,制疏散,通过养血而达到益阴的作用;同时二者皆阴,起反制作用,使方中辛温药物不至疏散太过;生姜3片帮助君臣发散表邪;
    佐使药:甘草3g 与白芍合用酸甘化阴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温清并用,三阳并举,重疏散透邪。方中既有清热药,又有辛温药,既清解阳明、少阳之热又发散太阳经表邪,三个阳经的药物一起使用;方中配伍达到外透肌热、内清郁热解表的作用,重点是通过疏散把里边郁热之邪从外、从表而解。
     2、葛根、白芷、石膏清透阳明邪热。葛根入阳明经有引经作用,引白芷、石膏一起清透阳明邪热。
     3、柴胡、黄芩透解少阳经邪热。柴胡入少阳经,携黄芩一起透解少阳经邪热。
     4、羌活发散太阳经风寒。羌活为气味雄壮之品,可发散太阳经风寒,使腠理打开,让里边的热邪更易透发,不至郁遏于内形成寒包热;羌活3克的用量既把在表的风寒之邪祛除了,腠理打开了,又不至开得过大让风寒之邪又乘虚而入。
七、加减变化
     1、外寒里热,里热重,柴葛解肌汤加连翘、生津的玄参
     2、外寒里热,恶寒重,柴葛解肌汤黄芩减量或去黄芩,冬用

,夏用香薷或紫苏
     3、外寒里热,里热重、口渴严重、心烦,柴葛解肌汤加玄参、滋阴清热的天花粉
八、现代用法
    感冒、三叉神经疼、咽干、急性咽炎、中耳炎。
九、辨证要点:恶寒、无汗、身热增盛
十、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草芷枣姜,羌膏解表退热良。
知识点梳理:
1、柴葛解肌汤主治证候是什么?
    柴葛解肌汤主治外寒里热证。
2、柴葛解肌汤治疗病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①表寒未解,导致恶寒,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腠理闭塞出现无汗;邪在太阳经,太阳经经气不利出现头痛身痛。
    ②郁而化热,身热增盛,目痛鼻干,说明邪气侵犯阳明经;咽干耳聋,则邪在少阳经;热扰神明,出现心烦不眠。
3、为什么会引起外寒里热证?
    当外感风寒之邪以后,一开始是风寒表实或者风寒表虚,随着疾病的发展,风寒之邪向里传,入里常常就会郁而化热;从伤寒的六经传变上讲,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入阳明,波及少阳,寒在表为

外寒,热在里为里热,因此为外寒里热证。
4、外寒里热证的治法是什么?
    表寒未解,郁而化火的外寒里热证,治疗需解肌清热,只有解肌才能打开腠理,使邪有出路,让经气输布顺畅,从而达到止痛之效。
5、柴葛解肌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葛根9g 外透肌热、内清郁热,葛根辛凉清热,透散解肌,入阳明经,祛阳明经热;柴胡6g 解表退热,柴胡辛寒,通过解表而退热,入少阳经,祛少阳经热;
    臣药:白芷3g 祛风止痛,羌活3g 入太阳经,散太阳经热,二者合用助君发散表邪,止头痛; 黄芩6g生石膏3g,清泄退热,二者皆可清泄肺热而达退热之效,生石膏生津,可固护津液,有未病先防之妙;
    佐药:桔梗3g 宣肺利咽;白芍6g 大枣 2枚,益阴养血,防辛温,制疏散,通过养血而达到益阴的作用;同时二者皆阴,能起反制作用,使方中辛温药物不至疏散太过;生姜3片帮助君臣发散表邪;
    佐使药:甘草3g 与白芍合用酸甘化阴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6、柴葛解肌汤配伍的特点是什么?
    ①温清并用,三阳并举,重疏散透邪。方中既有清热药,又有辛温药,既清解阳明、少阳之热,又发散太阳经表邪,三个阳经的药物一起使用;方中配伍达到外透肌热、内清郁热解表的作用,重点是通过疏散把里边郁热之邪从外、从表而解。
    ②葛根、白芷、石膏清透阳明邪热。葛根入阳明经有引经作用,引白芷、石膏一起清透阳明邪热。

    ③柴胡、黄芩透解少阳经邪热。柴胡入少阳经,携黄芩一起透解少阳经邪热。
    ④羌活发散太阳经风寒。羌活为气味雄壮之品,可发散太阳经风寒,使腠理打开,让里边的热邪更易透发,不至郁遏于内形成寒包热;羌活3克的用量既把在表的风寒之邪祛除了,腠理打开了,又不至开得过大让风寒之邪又乘虚而入。
7、柴葛解肌汤临证中如何加减?
    ①外寒里热,里热重,柴葛解肌汤加连翘、生津的玄参;
    ②外寒里热,恶寒重,柴葛解肌汤黄芩减量或去黄芩,冬用麻黄,夏用香薷或紫苏;
    ③外寒里热,里热重、口渴严重、心烦,柴葛解肌汤加玄参、滋阴清热的天花粉。
8、什么样的症状可以用柴葛解肌汤?
    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身热增盛、目痛鼻干、咽干耳聋等症状时可以用柴葛解肌汤。
思考题:
柴葛解肌汤如何在配伍中体现三阳兼治的特点?
    柴葛解肌汤既清解阳明、少阳之热又发散太阳经表邪,三个阳经的药物一起使用。葛根入阳明经,祛阳明经热;柴胡入少阳经,祛少阳经热;羌活入太阳经,散太阳经表邪。

第5讲 升麻葛根汤
课程总结:
升麻葛根汤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麻疹初起
二、病因:肺胃蕴热,复感疫毒
三、病机、症状
    1、邪在肺卫,宣降失职导致咳嗽或打喷嚏
    2、风邪疫毒上攻头面致目赤流泪
    3、热邪伤津液,津液亏虚,营阴不足造成口渴、舌质红、苔干燥
    4、邪郁肌肤,与正气剧烈交争导致疹出不畅、身热头痛
    外感疾病中发热越甚,说明正邪之间的斗争越剧烈。麻疹初起特点是发病迅速,传变非常快,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出现邪陷心包、神昏谵语、抽搐等危急症候,需通过解肌让邪气透发出来,宜用升麻葛根汤。
四、治法:解肌透邪
五、配伍
    君药:升麻6g 辛散透疹,清热解毒,一药二用是透疹的要药;
    臣药:葛根9g 解肌透疹,生津除烦;
    佐药:白芍6g 益阴和营,防止升散太过;
    佐使药:甘草3g 与白芍合用酸甘化阴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因势利导。升麻、葛根药性轻扬升散,解表透邪,葛根还能解肌,二者合用通行肌表内外,使邪气从表而解。
    2、辛凉酸甘和法,以升散为主,防止升散太过升麻、葛根辛凉,白芍、甘草酸甘,合用酸甘化阴,防止辛散太过;升麻、葛根的用量大于白芍、甘草,因此方子整体以升散为主。
七、辨证要点:疹出不畅、身热头痛
八、加减变化
    1、升麻葛根汤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若疹子已透发则不能使用。
    2、麻疹初起邪正交争于肌肤,可用升麻葛根汤,疫毒之气入里,疹子虽没透发出来,但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则不能使用。
九、现代用法
    麻疹初起、带状疱疹、水痘、过敏引起的腹泻腹痛。
十、方歌
        局方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四味方,
        麻疹初起透不畅,解肌透表此方良。

知识点梳理:
1、升麻葛根汤主要治疗的是什么疾病?病因是什么?
    升麻葛根汤治疗的是麻疹初起,病因为肺胃蕴热,复感疫毒。
2、麻疹初起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①邪在肺卫,宣降失职导致咳嗽或打喷嚏;
    ②风邪疫毒上攻头面致目赤流泪;
    ③热邪伤津液,津液亏虚,营阴不足造成口渴、舌质红、苔干燥;
    ④邪郁肌肤,与正气剧烈交争导致疹出不畅、身热头痛。
3、麻疹初起要怎样治疗?
    麻疹初起特点是发病迅速,传变非常快,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出现邪陷心包、神昏谵语、抽搐等危急证候,需通过解肌让邪气透发出来,宜用升麻葛根汤。
4、升麻葛根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升麻6g 辛散透疹,清热解毒,一药二用是透疹的要药;
    臣药:葛根9g 解肌透疹,生津除烦;葛根味辛发散表邪,味甘生津,性凉清热,既帮助君药透疹,又直接针对邪热伤津的口渴心烦等兼证治疗;
    佐药:白芍6g 益阴和营,防止升散太过;白芍入血分,养营阴针对次要症状治疗,又制约君臣的辛散之性
    佐使药:甘草3g 与白芍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使用升麻葛根汤有什么注意事项?
    ①升麻葛根汤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若疹子已透发则不能使用。
    ②麻疹初起邪正交争于肌肤,可用升麻葛根汤,疫毒之气入里,疹子虽没透发出来,但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则不能使用。
6、升麻葛根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①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因势利导。升麻、葛根药性轻扬升散,解表透邪,葛根还能解肌,二者合用通行肌表内外,使邪气从表而解。
    ②辛凉酸甘和法,以升散为主,防止升散太过。升麻、葛根辛凉,白芍、甘草酸甘,合用酸甘化阴,防止辛散太过;升麻、葛根的用量大于白芍、甘草,因此方子整体以升散为主。
7、使用升麻葛根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辨证要点是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身热头痛,舌红苔燥。
思考题:
升麻葛根汤中用的是白芍还是赤芍?
    升麻葛根汤中应该用白芍。因为:
    ① 赤芍苦寒入血分,主要作用清热凉血解毒。麻疹初起疫毒并不强盛,用不到赤芍;若疫邪之毒强盛,邪陷心包此方也就不适用了;
    ②此证肺胃有热、疫毒也为热,易使营阴不足,需固护津液,一味葛根生津力量不够,益阴和营的白芍用在此处正合适。

辛凉解表剂小结
1、什么是辛凉解表剂?辛凉解表剂适用范围有哪些?
    辛凉解表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外感风热证属于温病范畴,多用《温病条辨》的方子。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常以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为主组方。     
2、辛凉解表剂有哪些代表方?
    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等。
3、我们已经学过的5个辛凉解表剂各自的侧重点是?
    ①银翘散用于风热之邪侵犯肺卫,邪在表在卫分,适用于温热初起,热重寒轻,咳嗽咽痛,口渴等;
    ②桑菊饮治疗风温咳嗽,主要用于以感受风热之邪引起的咳嗽为主;
    ③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作用强,用于外感风热内传于肺或风寒入里化热所致邪热壅聚于肺,主要表现为咳喘;
    ④柴葛解肌汤用于外感风寒之邪由太阳经顺着六经传变至阳明、少阳,三经有热的外寒里热证;
    ⑤升麻葛根汤用于肺胃蕴热,复感疫毒的麻疹初起。
4、桑菊饮与银翘散为什么不宜久煎?两方有什么异同?
    桑菊饮和银翘散中大多为轻清之品,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均为风热表证的常用方,邪在肺卫,病邪病位较轻浅,所以煎煮时间不宜过长,10到15分钟就可以了。

    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是治疗风温初起的常用方,为辛凉平剂。由银花、连翘、薄荷、牛子、荆芥、豆豉、竹叶、芦根、桔梗、甘草组成。用辛凉之品配少量辛温之品,温而不燥,又不背辛凉之旨;疏散风热伍清热解毒,以散为主,外散风热内清热毒;金银花、连翘、薄荷皆为芳香之品,既清解热毒,又可避秽、防未病,解表清热力比桑菊饮强。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用于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咳嗽,为辛凉轻剂。由桑叶、野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组成,用轻清之品疏散风热除表证;辛苦宣降之品止咳嗽,桑菊饮解表力小,肃肺止咳功效比银翘散大。
5、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的功用、主治有什么不同?
    麻杏甘石汤主治邪热袭肺证,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用。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生石膏而成,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而致咳喘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咳喘、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有汗无汗皆可用,但须注意发热轻重、有汗无汗时麻黄与石膏的用量。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用。麻黄汤为发汗的峻剂,主要用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加咳喘,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药组成。

扶正解表剂
第1讲 败毒散
课程总结: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亏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既要解表,又要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使表证得解,正虚得补。
败毒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有人参,所以又被称为人参败毒散。
一、主治证候: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二、病因: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邪
三、病机、症状
    风寒湿邪,客于肌表,腠理闭塞,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侵犯经络肢节,出现头项强痛,肢节酸困;
    风寒犯肺,肺失宣降导致脾虚痰生,出现胸脘痞满,咳嗽,咯白、稠痰,鼻塞声重;  
    脉象:此证为表证,脉浮;正气不足,脉象没根,重按无力。
四、治法:散寒除湿,益气解表
五、配伍
    君药:羌活6g独活6g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二者既除湿邪,又散风寒,羌活偏于上部,独活通行全身偏于下部,合用统治一身上下风寒湿邪。
    臣药:柴胡6g 发散退热,防止风寒之邪入里郁而化热;川芎6g
气活血,直接治疗气血不畅的肢节酸困,又助君药宣痹止痛。 

    佐药:桔梗6g 宣肺利气,向上;枳壳6g 理气宽中,降气向下;前胡6g 化已有之痰,止当下咳嗽,治痰标;茯苓6g 健脾利湿,治脾虚,治痰本,四药合用,一是升降相合,符合肺宣发肃降的作用;二可达到宽中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人参6g 扶正气,鼓邪外出。
    佐使药:生姜3片 薄荷3g 帮助其它药物发散表邪为佐药,又是引经的使药。生姜辛温,薄荷辛凉,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甘草3g 与人参、茯苓合用益气健脾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发散风寒与益气健脾合用,祛邪扶正,使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羌活、独活发散风寒,人参、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和中。
    2、喻嘉言称用败毒散治疗痢疾为“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出自明末名医喻嘉言的《寓意草》,指用败毒散让邪气从表而出,治疗风寒湿邪入里,导致肠道湿热发生的痢疾。
七、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脉重按无力。
八、加减变化
    1、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没有明显的虚象,败毒散去人参,加祛风解表散寒的荆芥、防风;
    2、气虚外感风寒湿证,疲乏严重,气虚明显 ,败毒散加黄芪;
    3、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湿邪重, 败毒散加祛湿的威灵仙、木防己;
    4、气虚外感风寒湿证,咳嗽严重 ,败毒散加化痰止咳的白前。

九、现代用法
    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痢疾。
十、方歌
    人参败毒二活芎,二胡枳桔苓甘从,
    薄荷生姜少许煎,祛寒除湿扶正攻。
十一、附方
荆防败毒散:
    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和防风,变方为: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桔梗、防风、川芎各4.5g,甘草1.5g,加大了发表解表的力量,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对照分析:
    九味羌活汤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方中有生地和黄芩,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等,并伴内有蕴热的口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治疗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方法。
    败毒散用于气虚外感风寒湿证,不但有外感风寒湿的症状,还兼有正气亏虚,脉重按无力的表现,用散寒除湿,益气解表的治疗方法。
知识点梳理:
1、扶正解表剂适用范围是什么?代表方剂有哪些?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亏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既要解表,又要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使表证得解,正虚得补。
    代表方有:败毒散、参苏散、加减葳蕤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2、败毒散的主治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病因是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邪。
3、败毒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风寒湿邪,客于肌表,腠理闭塞,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侵犯经络肢节,出现头项强痛,肢节酸困;
    风寒犯肺,肺失宣降导致脾虚痰生,出现胸脘痞满,咳嗽、咯白、稠痰,鼻塞声重;  
    脉象:浮脉;正气不足,脉象没根,重按无力。
4、败毒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脉重按无力的症状就可辨证为适用败毒散的气虚外感风寒湿证。
5、败毒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羌活6g 独活6g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二者既除湿邪,又散风寒,羌活偏于上部,独活通行全身偏于下部,合用统治一身上下风寒湿邪。
    臣药:柴胡6g 发散退热,防止风寒之邪入里郁而化热;川芎6g 行
气活血,直接治疗气行不畅的肢节酸困,又助君药宣痹止 痛。 
    佐药:桔梗6g 宣肺利气,向上;枳壳6g理气宽中,降气向下;前胡6g 化已有之痰,止当下咳嗽,治痰标;茯苓6g 健脾利湿,治脾虚,治痰本,四药合用,一是升降相合,符合肺宣发肃降的作用;二可达到宽中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人参6g 扶正气,鼓邪外出。
    

    佐使药:生姜3片 薄荷3g 帮助其它药物发散表邪为佐药,又是引经
的使药。生姜辛温,薄荷辛凉,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甘草3g 与人参、茯苓合用益气健脾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6、败毒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发散风寒与益气健脾合用,祛邪扶正,使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羌活、独活发散风寒,人参、茯苓、甘草等益气健脾和中。
    2、喻嘉言称用败毒散治疗痢疾为“逆流挽舟”。指用败毒散让邪气从表而出,治疗风寒湿邪入里,导致肠道湿热发生的痢疾。
7、败毒散在临证中如何加减变化?
    气虚外感风寒湿证,脉沉紧虚证不明显,没有特别明显的虚象,败毒散去掉人参,加祛风解表散寒的荆芥、防风;若疲乏严重,甚则气短,有明显的气虚表现,可用败毒散加黄芪;若肢体酸困沉重,表明湿邪重,败毒散加祛湿的威灵仙、木防己;若咳嗽严重,可用败毒散加化痰止咳的白前治疗。
思考题:
1、败毒散与九味羌活汤有什么不同?
    败毒散用于气虚外感风寒湿证,不但有外感风寒湿的症状,还兼有正气亏虚,脉重按无力的表现,治疗用散寒除湿,益气解表的方法。
    九味羌活汤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组成,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证见恶寒、发热、无

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并伴内有蕴热的口渴、舌体偏红、舌苔微黄,治疗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方法。
2、为什么说用败毒散治疗痢疾是“逆流挽舟”?方中的人参有什么作用?
    “逆流挽舟”出自明末名医喻嘉言的《寓意草》。痢疾病位在下,一般治疗是因势利导从肠道治疗,而气虚外感风寒湿入里化热,导致肠道湿热发生的痢疾,用败毒散让邪气从表而出,所以称为“逆流挽舟”。
    方中人参意在扶助正气以鼓邪外出,祛邪不伤正气,且可防邪复入,并不是补养虚弱之意。
3、什么时候用败毒散,什么时候用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是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和防风变方而成,加大了发表解表的力量,而无扶正的作用,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败毒散用于气虚外感风寒湿证,不但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的症状,还兼有正气亏虚,脉重按无力的表现,可用于气虚外感风寒湿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痢疾。

第2讲 参苏饮
课程总结:
参苏饮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
              证型:虚实夹杂证
二、病因:肺脾气虚,内生痰湿,外感风寒
三、病机、症状
    1、风寒客表,邪正斗争,出现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卫阳被遏、太阳经经气不利,导致头痛无汗;肺气不利出现鼻塞。
    2、痰湿内盛,困脾、犯肺;风寒犯肺,肺、脾气机不畅,出现咳嗽痰白、胸脘痞满。 
    3、肺脾气虚,宗气生成不够,出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
    患者气虚后内生痰湿,又感受风寒,辨证为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正气不足应益气而鼓邪外出,即益气解表;内生痰湿需化痰,治痰先治气,即理气化痰。
    参苏饮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
四、治法: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五、配伍
    君药:苏叶9g 辛温芳香醒脾,发散表邪、宣肺止咳、行气宽中;
    臣药:葛根9g 助君药发散表邪; 
    佐药:半夏9g 化痰止咳,质重向下;前胡9g 化痰止咳;桔梗6g 宣

肺化痰,开宣向上,三者化痰止咳,一宣一降宣降肺气,针对肺虚治疗;陈皮6g 木香6g 枳壳6g 三药都归脾胃经,理中焦脾胃之气,合用理气宽中;茯苓9g 健脾渗湿,人参9g 益气健脾,陈皮、木香、枳壳、茯苓、人参五药针对脾虚治本;
    佐使药:炙甘草6g 益气和中,配合茯苓和人参治疗脾虚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煎煮时加生姜、大枣,生姜温胃和中,助君臣发表散寒;大
枣助人参、茯苓益气和中,亦为佐使药。
六、配伍特点
    1、发散风寒伍健脾益气,补散并行,补不留邪,散不伤正。
    2、理气与化痰相配:“治痰先治气”,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整个方剂的配伍既祛除了表邪,恢复了肺的宣降,同时通过健脾理气、益气,治疗了肺脾气虚。
七、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胸脘痞满、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八、加减变化
    1、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表证严重,参苏饮加荆芥、防风。
    2、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 头疼得厉害, 参苏饮加头痛之圣药川芎。
九、现代用法
    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 ,适用于年老体弱之人,用于儿童时将人参可换为少许的党参。

十、方歌
    参苏二陈葛木香,前桔壳苓枣草姜,
    益气解表散风寒,理气化痰老弱良。
知识点梳理:
1、参苏饮的适应证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参苏饮适用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病因是肺脾气虚,内生痰湿,外感风寒。
2、参苏饮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参苏饮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的功用,患者气虚后内生痰湿,又感受风寒,病机和症状为:
    1、风寒客表,邪正斗争,出现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卫阳被遏、太阳经经气不利,导致头痛无汗;肺气不利出现鼻塞。
    2、痰湿内盛,困脾、犯肺;风寒犯肺,肺、脾气机不畅,出现咳嗽痰白、胸脘痞满。 
    3、肺脾气虚,宗气生成不够,出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
3、参苏饮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胸脘痞满、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的症状,可辨证为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适用参苏饮。
4、参苏饮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苏叶9g 辛温芳香醒脾,发散表邪、宣肺止咳、行气宽中;
    臣药:葛根9g 助君药发散表邪; 

    佐药:半夏9g 化痰止咳,质重向下;前胡9g 化痰止咳;桔梗6g 宣肺化痰,开宣向上,三者化痰止咳,一宣一降宣降肺气,针对肺虚治疗;陈皮6g 木香6g 枳壳6g 三药都归脾胃经,理中焦脾胃之气,合用理气宽中;茯苓9g 健脾渗湿,人参9g 益气健脾,陈皮、木香、枳壳、茯苓、人参五药针对脾虚治本;
    佐使药:炙甘草6g 益气和中,配合茯苓和人参治疗脾虚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煎煮时加生姜、大枣,生姜温胃和中,助君臣发表散寒;大枣助人参、茯苓益气和中,亦为佐使药。
5、参苏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发散风寒伍健脾益气,补散并行,补不留邪,散不伤正。
    2、理气与化痰相配:“治痰先治气”,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整个方剂的配伍既祛除了表邪,恢复了肺的宣降,同时通过健脾理气、益气,治疗了肺脾气虚。
6、参苏饮在临证中如何加减变化?
    1、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表证严重,参苏饮加荆芥、防风。
    2、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头疼得厉害,参苏饮加头痛之圣药川芎。
7、参苏饮最适合治疗哪类人群的感冒?
    参苏饮药性平和,解表的药只用了苏叶和葛根,发散力量较弱,不至于耗伤人体的正气,同时通过健脾理气、益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因此特别适合年老体弱人群治疗感冒。  

思考题:
1、为什么以治疗痰湿之邪为主的参苏饮仅用了三味化痰药,而用了大量的理气和健脾药?
    参苏饮适应证虽以痰湿之邪为主,但方中仅用了三味化痰药,而用了大量的理气和健脾药,治痰先治气,痰由肺脾气虚所致,气运动起来化痰效果就好,痰消则津液输布正常,气的运行也会顺畅。气为阳,津液为阴,一阴一阳相互为用,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2、参苏饮与败毒散在应用、配伍上有什么不同?
    参苏饮和败毒散的佐药都用了人参、茯苓、甘草,用于气虚外感风寒证。败毒散以羌活、独活、川芎、柴胡等祛邪为主,治疗风寒夹湿之表证;而参苏饮以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等,理气化痰,治疗外感表邪而内有痰湿之证。

第3讲 加减葳蕤汤
课程总结:
加减葳蕤汤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阴虚外感风热证
二、病因:素体阴虚,外感受外热
三、病机、症状
    1、风热客表,肺卫失和,出现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外感风热无汗或汗不多;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病情轻无痰,病情重则有黄痰; 
    2、阴虚内热,热邪伤津导致口干渴,虚火上扰,心烦不寐;阴虚内热伴外感风热出现舌红、脉数,阴虚严重则为细数脉。
四、治法:滋阴解表
五、配伍
    君药:葳蕤9g 即玉竹,味甘性平,滋阴润燥、清热生津;薄荷9g 辛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臣药:豆豉6g 葱白3g 二者辛温平和,助薄荷发散表邪;
    佐药:白薇6g 清热养阴,大枣2枚 甘润养血,有固护胃气、调理脾胃之效,二者合用养阴液,辅佐葳蕤生津;桔梗3g 宣肺止咳、质润滋阴;
    使药:甘草3g 调和诸药。
六、配伍特点
    辛凉解表与甘平养阴合法,汗不伤阴。

七、辨证要点
    口干渴、心烦不寐、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咳嗽。
八、加减变化
    1、阴虚外感风热,恶寒、发热较重,加减葳蕤汤加葛根、柴胡等解表药;
    2、阴虚外感风热,咳嗽并有黄痰,咳痰不利,加减葳蕤汤加瓜蒌;
    3、阴虚外感风热,咳嗽有痰,咳痰不利,加减葳蕤汤加射干;  
    4、阴虚外感风热, 心烦、口渴较重,加减葳蕤汤加滋阴的天花粉,清心除烦、养阴的竹叶。
九、临床适用人群
    本方性质平和,适合于感受风热之邪,素体阴虚的年老体弱之人和产妇。
十、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桔梗葱白随,
    薄荷枣草八味药,滋阴发汗此方魁。
知识点梳理:
1、加减葳蕤汤的主治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加减葳蕤汤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病因是素体阴虚,感受外热。
2、加减葳蕤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1、风热客表, 肺卫失和, 出现身热、头痛,微恶风寒, 外感风热无汗或汗不多;肺失宣降,出现咳嗽,病情轻无痰,病情重则有黄痰; 

    2、阴虚内热,热邪伤津导致口干渴,虚火上扰则心烦不寐;阴虚内热伴外感风热出现舌红、脉数,阴虚严重则为细数脉。
3、加减葳蕤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以口干渴、心烦不寐、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4、加减葳蕤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葳蕤9g即玉竹,味甘性平,滋阴润燥、清热生津;薄荷9g味辛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臣药:豆豉6g葱白3g二者辛温平和,助薄荷发散表邪;
    佐药:白薇6g清热养阴,大枣2枚甘润养血,有固护胃气、调理脾胃之效,二者合用养阴液,辅佐葳蕤生津;桔梗3g宣肺止咳、质润滋阴;
    使药:甘草3g 调和诸药。
5、加减葳蕤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辛凉解表与甘平养阴合法,汗不伤阴,滋不助邪。用性质平和的薄荷辛凉解表,葳蕤、白薇滋阴,合起来使用既发散又不伤阴,更不会助邪气再生。   
6、加减葳蕤汤最适合哪类人群?
    加减葳蕤汤性质平和,最适合感受风热之邪,病情轻浅,素体阴虚的年老体弱之人和产妇。
7、加减葳蕤汤在临证中如何加减变化?
    1、阴虚外感风热,恶寒、发热较重,加减葳蕤汤加葛根、柴胡等解表药;

    2、阴虚外感风热,咳嗽并有黄痰,咳痰不利,加减葳蕤汤加瓜蒌;
    3、阴虚外感风热,咳嗽有痰,咳痰不利,加减葳蕤汤加射干;  
    4、阴虚外感风热, 心烦、口渴较重,加减葳蕤汤加滋阴的天花粉,清心除烦、养阴的竹叶。
思考题:
1、同样用于感冒轻证的参苏饮与加减葳蕤汤有什么不同?
    参苏饮药性平和,解表发散力量较弱,主要通过健脾理气、益气,恢复肺的宣降功能,治疗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加减葳蕤汤适合素体阴虚,复感风热之邪,病情轻浅的阴虚外感风热证。
2、以方测证说明加减葳蕤汤适应于什么证候?
    加减葳蕤汤中清热养阴的葳蕤、白薇性质平和,说明阴虚不严重;发散表邪的薄荷、豆豉、葱白性质也平和,说明感受的风热之邪也不严重;白薇、大枣、桔梗等药的用量较小,说明病情轻浅,因此适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轻证。

第4讲 麻黄附子细辛汤
课程总结: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阳虚外感证
二、病因: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三、病机、症状
    1、风寒客表,腠理闭塞,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2、阳虚气弱,推动无力,出现神疲乏力,欲寐,脉沉无力。
四、治法:助阳解表
五、配伍
    君药:麻黄6g 发汗解表,发汗的峻剂;
    臣药:附子9g 温补一身阳气,附子既助麻黄解表,又能防止麻黄发汗过多而伤阳,麻黄辛温解表,附子温阳, 一外一里,既发散了表邪,又温补了阳虚;
    佐药:细辛3g 辛温祛风散寒,温里助阳,芳香走窜,通表达里,助麻黄发散表邪,助附子温里散寒。
六、配伍特点
    解表散寒与温里相伍, 辛温共用, 补散兼施,散不伤正,助阳解表。
七、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神疲欲寐、脉沉无力。
八、加减变化
    1)阳虚外感风寒,出现头身疼痛、肢节酸困不舒服,麻黄附子细

辛汤加羌活、独活。
    2)阳虚外感风寒,气虚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或黄芪。
    3)阳虚外感风寒,出现咳嗽、咳白痰,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陈皮、半夏、杏仁、桔梗。
九、现代用法
    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鼻炎。
    细辛通里达表、芳香走窜,附子温补阳气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若出现肢节疼痛加羌活、独活;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可解表,又可温阳,用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要按照患者的症状随证加减。
知识点梳理:
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治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阳虚外感证,病因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1)风寒客表,腠理闭塞,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2)阳虚气弱,推动无力,出现神疲乏力,欲寐,脉沉无力。
3、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神疲欲寐、脉沉无力为辨证要点。
4、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麻黄6g 发汗解表,发汗的峻剂;
    臣药:附子9g 温补一身阳气,附子既助麻黄解表,又能防止麻黄发汗过多而伤阳,麻黄辛温解表,附子温阳,一外一里,既发散了表

邪,又温补了阳虚;
    佐药:细辛3g 辛温祛风散寒,温里助阳,芳香走窜,通表达里,助麻黄发散表邪,助附子温里散寒。
5、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解表散寒与温里相伍,辛温共用,补散兼施,散不伤正,助阳解表。
6、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什么注意事项?
    患者除阳虚外感证的一般症状外,出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说明阳虚较重,应先补阳虚扶正,再去治疗外感,否则有伤阳之弊。
7、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证中如何加减变化?
    1)阳虚外感风寒,出现头身疼痛、肢节酸困不舒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羌活、独活;
    2)阳虚外感风寒,气虚重,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或黄芪;
   3)阳虚外感风寒, 出现咳嗽、咳白痰,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陈皮、半夏、杏仁、桔梗。
思考题:
1、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与附子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是发汗的峻剂,为君;附子温补一身阳气,为臣,既助麻黄解表,又能防止麻黄发汗过多而伤阳,同时麻黄辛温解表,附子温里,温阳虚, 一外一里,既发散了表邪,又温补了阳虚。麻黄与附子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配伍。

2、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什么能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附子大辛大热,细辛归肺肾二经,通里达表、芳香走窜,既能祛风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阳气协助附子助阳散寒,所以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若肢节疼痛可再加羌活、独活;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可解表,又可温阳,也可用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应用时要按照患者的具体症状随证加减。
3、已经学过的4个扶正解表剂各自的侧重点是?
    败毒散主治由于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的气虚外感风寒湿证,不但有外感风寒湿的症状,还兼有正气亏虚,脉重按无力的表现。
    参苏饮适用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病因是肺脾气虚,内生痰湿,外
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胸脘痞满、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加减葳蕤汤主治素体阴虚,又感受外热引起的阴虚外感风热证,以口干渴、心烦不寐、身热头痛、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阳虚外感证,病因是素体阳虚,外感风寒, 主要症状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神疲欲寐、脉沉无力。

解表剂小结
解表剂共学习了三大类,包括15个主方、8个附方:
辛温解表剂:6个正方、6个附方
1、麻黄汤用于以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肢节酸困为主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附方:①三拗汤
2、桂枝汤用于以有汗、卫强营弱为主的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
附方:②桂枝加葛根汤③桂枝厚朴杏子汤④桂枝芍药汤⑤桂枝加桂汤
3、九味羌活汤用生地、黄芩清内热,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小青龙汤用于外感风寒,内有停饮的外寒内饮证。
5、加味香苏散用于四时感冒。
附方:⑥香苏饮
6、止嗽散用于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咳嗽。
辛凉解表剂:5个正方
1、银翘散用于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引起的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2、桑菊饮用于风热咳嗽,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3、麻杏甘石汤用于外感风热由表及里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引起肺热壅盛出现的咳喘。
4、柴葛解肌汤用于外感风寒之邪由太阳经传至阳明经甚至少阳经,所导致的外寒里热证。
5、升麻葛根汤用于肺胃蕴热,复感疫毒之邪的麻疹初起。

扶正解表剂4个正方、1个附方
1、败毒散用于正气亏虚,又外感风寒湿邪的感冒。
附方:荆防败毒散
2、参苏饮用于脾胃气虚致痰湿内生,又外感风寒之邪的气虚痰湿外感风寒证。
3、加减葳蕤汤用于阴虚外感风热证,本方尤适于年老体弱之人和产妇。
4、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素体阳虚,又外感风寒之邪的阳虚外感证。
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有什么不同?
    解表剂有发汗、解肌、透疹的作用,是治疗表证的方剂。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出现以恶寒为主的发热、头疼、身痛等症状,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为主组方。
    辛凉解表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常见发热、恶寒、咳嗽、咽干咽痛等症状,以辛凉解表和清热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牛子等为主组方。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亏虚又感外邪的表证,既要解表,又要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使表证得解,正虚得补。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