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讲透方剂》知识点合集2

其他分类其他2022-02-09
2732

目录
泻下剂
第一章 寒下剂
    第1讲 大承气汤 ———————————————— 4p
    第2讲 大黄牡丹汤 ——————————————— 12p
第二章 温下剂
    第1讲 大黄附子汤 ——————————————— 17p
    第2讲 温脾汤 ————————————————— 22p
第三章 润下剂
    第1讲 麻子仁丸 ———————————————— 27p
    第2讲 济川煎 ————————————————— 32p
第四章 攻补兼施剂
    黄龙汤 ———————————————————— 37p
    泻下剂小结 —————————————————— 44p
和解剂
第一章 和解少阳剂
    第1讲 小柴胡汤 ———————————————— 47p
    第2讲 大柴胡汤 ———————————————— 53p
    第3讲 蒿芩清胆汤 ——————————————— 58p

    和解少阳剂小结 ———————————————— 64p
第二章 调和肝脾剂 
    第1讲 四逆散 ————————————————— 68p
    第2讲 逍遥丸 ————————————————— 75p
    第3讲 痛泻要方 ———————————————— 81p
    调和肝脾剂小结 ———————————————— 86p
第三章 调和寒热剂
    半夏泻心汤 —————————————————— 88p

泻下剂 第一章 寒下剂
第1讲 大承气汤
课程总结:
泻下剂:用泻下的药物来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
              方剂。具有清热、泻热、攻积、通下、逐水的作用,主要用
              于大便干结和体内有实热之证,同时体内又有积或水。
热邪、寒积、津液亏虚、正气亏虚都可导致便秘,泻下剂将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攻补兼施剂四个部分进行学习。
寒下剂适用于热邪导致的大便秘结即里热积滞证,代表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
一、主治证候: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痉厥证
二、病因:实热积滞、热盛伤津(病位在胃肠)
三、病机、症状
    实热燥屎,结聚肠腑致腑气不通,腑热炽盛,邪热炽盛,引起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频转矢气,热结旁流 ,造成格阴于外,伤津,扰神。
    太阳经病变邪气未解直达阳明胃,腑气不通,邪热炽盛,实热、燥粪瘀结肠道出现大便干结,张仲景先生称做阳明腑实证。同时如果燥屎不下,会出现热结旁流证;邪热太盛盘踞于内格阴于外,耗伤大量津液又会出现里热厥证、痉证。核心原因是实热和燥粪结聚肠道,肠道当中既有实热,又有燥屎,病情危重,需用峻下之法祛除热结,可用峻下热结的代表方大承气汤。

    热结肠道形成燥屎是导致旁流的根本原因为本,旁流则为外在表现为标,需用通因通用法泻下。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急,尿频,尿痛等病证。
四、治法:峻下热结
五、配伍
    君药:大黄12g 泻热通便,泻下的同时,让肠腑热邪因势利导从大便而出;荡涤肠腑,直接把肠道中的实热、燥粪、热毒从粪便里排出,釜底抽薪。  
    臣药:芒硝9g 软坚散结、润燥,助君药大黄通导大便。
    佐药:厚朴24g 行气散痞,枳实12g 消痞除满。
    枳实消痞除满,厚朴行气散痞,芒硝软坚散结、润燥屎内结,大黄泻肠腑实热通便。
六、辨证要点
     1、痞:脘腹部有闷胀、闷塞、压迫感;
     2、满:胃脘部胀满;
     3、燥:肠道当中大便干结,有燥屎;
     4、实(热):腹痛拒按;热结旁流;格阴于外致厥、痉;扰神致神昏谵语;日晡潮热。
七、配伍特点
    苦寒泻下与行气并重,泻下利于行气,行气以助泻下;
    顺“胃气”,“通因通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八、加减变化
    1、阳明腑实初起,伤津明显,出现苔燥、口渴、发热⟶大承气汤
+生地、玄参 
    2、阳明腑实初起,伤津,气随津脱出现气虚⟶大承气汤+黄芪
九、使用注意
    1、本方为峻下热结之方,使用时要有实热之证,仅有大便不通,
没有实热之象,坚决不可使用。
    2、方中大黄的主要成分蒽醌有泻下作用,高温下会被破坏,需后下,煎五六分钟即可;芒硝则冲服。
    3、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都含有蒽醌,蒽醌可导致肠粘膜黑病变,肠粘膜黑病变是肠癌的前驱表现,因此本方不可随便乱用。
    4、本方作用猛烈,又含有蒽醌成分,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十、现代用法
    肠梗阻、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
十一、方歌
    大承气汤峻猛方,厚朴枳实硝大黄,
    阳明燥结痞满实,急下存阴第一方。
十二、附方
1、小承气汤
    组方:大黄12g、厚朴6g 、枳实9g,为轻下热结的方子。
    小承气汤力量比大承气汤小,没有芒硝,大黄用量没有变,厚朴、枳实的剂量减小,治疗以痞满实为主,没有燥的阳明腑实证。

2、调胃承气汤
    组方:大黄12g、芒硝9g、炙甘草6g,为缓下热结剂。
    大黄治实,芒硝治燥,炙甘草益气和中、固护胃气,没有用厚朴和枳实说明没有痞和满,本方主治以燥实为主的阳明热结证。
3、增液承气汤
    组方: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大黄9g、芒硝5g,可滋阴
增液、泻热通便,用于伤津较重的阳明热结阴亏证,所以叫增液承
气汤。
    大黄治实,芒硝治燥,生地、玄参、麦冬量大滋补阴液。
注: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阴盛格阳指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为真寒假热,临床表现为面红烦热、口渴、狂躁不安等假热象。
    阳盛格阴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热盛至极,出现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象,称为真热假寒。
知识点梳理:
1、泻下剂、寒下剂用于哪类疾病的治疗?
    泻下剂是用泻下的药物来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方剂。具有清热、泻热、攻积、通下、逐水的作用,主要用于大便干结和体内有实热之证,同时体内又有积或水。

    泻下剂又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攻补兼施剂四部分。
    寒下剂适用于热邪导致的大便秘结即里热积滞证,代表方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承气汤。
2、大承气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痉厥证。病因是实热积滞、热盛伤津。
3、大承气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实热燥屎,结聚肠腑致腑气不通,腑热炽盛,邪热炽盛,引起的主要症状有大便秘结、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频转矢气,热结旁流 ,格阴于外、伤津、扰神。
    太阳经病变邪气未解直达阳明胃,腑气不通,实热、燥粪瘀结肠道出现大便干结,张仲景先生称做阳明腑实证。同时如果燥屎不下,会出现热结旁流证;邪热太盛盘踞于内格阴于外,耗伤大量津液又会出现里热厥证、痉证。核心原因是实热和燥粪结聚肠道,肠道当中既有实热,又有燥屎,病情危重,需用峻下之法祛除热结。
4、大承气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大黄12g 泻热通便;荡涤肠腑。
    臣药:芒硝9g 软坚散结、润燥,助君药大黄通导大便。
    佐药:厚朴24g 行气散痞;枳实12g 消痞除满。
5、大承气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大承气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
    1、痞:脘腹部有闷胀、闷塞、压迫感;

    2、满:胃脘部胀满;
    3、燥:肠道当中大便干结,有燥屎;
    4、实(热):腹痛拒按;热结旁流;格阴于外致厥、痉;扰神致神昏谵语;日晡潮热。
6、大承气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苦寒泻下与行气并重,泻下利于行气,行气以助泻下;顺“胃气”,“通因通用”“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大黄、芒硝苦寒泻下,厚朴、枳实行气,两类药并重而用,体现了苦寒泻下与行气并重的特点;
    大黄和芒硝泻下,利于腑气下行;厚朴和枳实向下,利于粪便向下排出,相互为用;
    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将泻下药与行气药合用,顺应胃气下行的生理,泻下的同时,釜底抽薪地把肠道中的燥屎、热邪、热毒一并排走,从而保证泻下而不伤及人体阴液,即急下存阴。
7、使用大承气汤要注意什么?
    1)本方为峻下热结之方,使用时要有实热之证,仅有大便不通,没有实热之象,坚决不可使用。
    2)方中大黄的主要成分蒽醌有泻下作用,高温下会被破坏,所以大黄需后下,煎五六分钟即可;芒硝则要冲服。
    3)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芦荟都含有蒽醌,蒽醌可导致肠粘膜黑病变,肠粘膜黑病变是肠癌的前驱表现,因此本方不可随便乱用。
    4)本方作用猛烈,又含有蒽醌成分,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思考题: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都是承气汤,各有什么特点?
    承气指峻下行气,通导大便,承顺胃气下行。
    1、大承气汤
        大黄、枳实消痞除满,厚朴行气散痞,芒硝软坚散结、润燥屎内结,大黄泻肠腑实热通便。
        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皆有的阳明腑实重证。
    2、小承气汤
    组方:大黄12g、厚朴6g 、枳实9g,为轻下热结的方子。
    小承气汤力量比大承气汤小,没有芒硝,大黄用量没有变,厚朴、枳实的剂量减小,治疗以痞满实为主,没有燥的阳明腑实证。
    3、调胃承气汤
    组方:大黄12g、芒硝9g、炙甘草6g,为缓下热结剂。
    大黄治实,芒硝治燥,炙甘草益气和中、固护胃气,没有用厚朴和枳实说明没有痞和满的症状,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的阳明热结证。
    4、增液承气汤
    组方: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大黄9g、芒硝5g,可滋阴增液、泻热通便。大黄治实, 芒硝治燥, 生地、玄参、麦冬量大滋补阴液, 用于肠道失润、伤津较重的阳明热结阴亏证。

第2讲 大黄牡丹汤
课程总结:
大黄牡丹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主治证候:肠痈初起、湿热郁结
二、病因:暴饮暴食、嗜食肥甘
三、病机、症状
    湿热郁结胃肠道,灼伤脉络,肠络不通,导致气血凝聚,右小腹疼痛、拒按,并出现右足不能伸,伸则痛的症状;而肠络不通,营卫不和,又会导致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湿热内结则苔黄腻、脉滑数,大便不畅。
    辨证为肠痈初起、湿热郁结,需祛湿清热,破瘀消肿,宜用大黄牡丹汤。
四、治法: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五、配伍
君药:大黄12g 泻热通腑,荡涤肠胃,兼能活血;桃仁9g 破血逐瘀。
臣药:芒硝9g 软坚散结,泻热导滞;丹皮3g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佐药:冬瓜仁30g 清肠利湿、排脓散结,治疗肠痈效果很好,方中瓜仁的用量最大。
六、配伍特点
    泻下、清利、破瘀,以通为用。
七、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不能伸,发热、恶寒。

八、加减变化
    1、湿热郁结肠痈初起,发热恶寒,热毒较重⟶大黄牡丹汤+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红藤
    2、湿热郁结肠痈初起,瘀得厉害,疼痛较重⟶大黄牡丹汤+赤芍 
九、现代用法
    急性阑尾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急性盆腔炎。
十、使用注意
    1、治疗急性阑尾炎时必须做相关的B超、腹部拍片、血常规的检查,若发现阑尾化脓应立即手术,一旦化脓穿孔会导致急性腹膜炎,有生命危险,就不适合用中药治疗了。
    2、老年人不主张用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应手术治疗。
    3、孕妇禁用,方中丹皮、芒硝、桃仁有活血化瘀、破血的功效。
    4、产妇禁用,产后之人体虚、还要哺乳,方中之药性质猛烈不能使用。
十一、方歌
    金匮大黄牡丹汤,冬瓜桃仁加芒硝,
    肠痈腹痛拒按压,尚未成脓服之佳。
寒下剂小结
寒下剂共讲了2个主方,3个附方:
1、大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的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痉、厥证。

    方中冬瓜仁的用量最大。
4、大黄牡丹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泻下、清利、破瘀,以通为用。                       
5、大黄牡丹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不能伸,发热、恶寒。
6、大黄牡丹汤的使用注意有哪些?
    1)治疗急性阑尾炎时必须做相关的B超、腹部拍片、血常规的检查,若发现阑尾化脓应立即手术,一旦化脓穿孔会导致急性腹膜炎,有生命危险,就不适合用中药治疗了。
    2)老年人不主张用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应手术治疗。
    3)孕妇禁用,方中丹皮、芒硝、桃仁有活血化瘀、破血的功效。
    4)产妇禁用,产后之人体虚、还要哺乳,方中之药性质猛烈不能使用。
思考题:
大黄牡丹汤中为什么佐药冬瓜仁的剂量最大,而臣药丹皮仅用了3g?
    冬瓜仁味甘,性微寒,归肺、脾、小肠经,有清肠利湿、排脓散结的功效,治疗肺痈、肠痈效果很好,所以方中冬瓜仁的用量最大,达到了30g 。
    肠痈初起、湿热郁结,说明热邪已入血分,同时大黄、芒硝釜底抽薪,祛除了肠胃中的湿、热、毒邪,因此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丹皮用量不大,仅用了3g。

附方:
    1)小承气汤主治以痞满实为主的阳明腑实证,没有燥;
    2)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的阳明热结证,没有痞满的症状;
    3)增液承气汤滋阴增液、泻热通便,用于肠道失润、津液亏虚、内有热邪的阳明热结阴亏证。
2、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郁结证。
知识点梳理:
1、大黄牡丹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大黄牡丹汤主治肠痈初起、湿热郁结。主要病因是暴饮暴食、嗜食肥甘。
2、大黄牡丹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郁结胃肠道,灼伤脉络,肠络不通,导致气血凝聚,右小腹疼痛、拒按,并出现右足不能伸,伸则痛的症状;而肠络不通,营卫不和,又导致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湿热内结则苔黄腻、脉滑数,大便不畅。
3、大黄牡丹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功效?
    君药:大黄12g泻热通腑,荡涤肠胃祛除其中的湿、热、毒邪,兼能活血;桃仁9g破血逐瘀,用于气血凝滞、肠络不通的急证。
    臣药:芒硝9g软坚散结,泻热导滞,通过泻热,祛除肠道中的积;丹皮3g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佐药:冬瓜仁30g清肠利湿、排脓散结,治疗肠痈效果很好,因此

第二章 温下剂
第1讲 大黄附子汤
课程总结:
温下剂:用温里的方法治疗里寒积滞证,达到通便散寒作用的方剂,用于寒积所导致的便秘。
大黄附子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主治证候:寒积里实证
二、病因:中阳不足(轻),寒积内生
三、病机、症状
    寒积内生为阴寒,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通,阴寒之邪与燥屎结聚出现腹痛便秘,脾胃虚寒之气往上走而发生胁下偏痛;积滞内生,肠腑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出现发热;内有寒积,阳气不达四肢引起畏寒肢冷;寒实内结时苔白腻,脉弦紧。
    寒积于肠腑为里实证,脾阳虚比内生寒积轻,辨证为寒积里实证,需温阳散寒,通便止痛,宜用大黄附子汤。
四、治法: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五、配伍
    君药:附子12g(3枚)温阳助里、散寒止痛,温脏腑之阳,祛寒散结,解决寒积;
    臣药:大黄9g泻下冷积。此处大黄只用了泻下的作用,而不用它荡涤肠腑的作用,所以剂量小,无需后下;
    佐药:细辛3g辛温宣通,散在经之寒;性温助附子温里。

2、大黄附子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寒积内生,阴寒凝滞,冷积内结于肠腑,造成腑气不通,脾胃虚寒之气往上走而出现腹痛便秘、胁下偏痛;积滞内生,肠腑气机不畅郁而化热会出现发热症状;内有寒积,阳气不达四肢致畏寒肢冷;寒实内结时苔白腻,脉弦紧。
3、大黄附子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功效?
    君药:附子12g(3枚)温阳助里、散寒止痛,温脏腑之阳,祛寒散结,解决寒积;
    臣药:大黄9g泻下冷积。此处大黄只用了泻下的作用,而不用它荡涤肠腑的作用,所以剂量小,无需后下;
    佐药:细辛3g辛温宣通,散在经之寒;性温助附子温里。
4、大黄附子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大黄附子汤的配伍特点是: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同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去性存用。
5、大黄附子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最主要的辨证要点是腹痛便秘、畏寒肢冷。
6、现代临床中用大黄附子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大黄附子汤现在临床可用于寒积便秘、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绞痛的治疗。
7、大黄附子汤中大黄、附子、细辛共用的原因是什么?
   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积里实证,有实积非泻不能去,而由寒导致的积非温不能化。

六、使用注意
    附子用量一定要大于大黄,才能达到温里散寒,泻下冷积的目的。
七、配伍特点
    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同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去性存用。
八、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畏寒肢冷
九、加减变化
    寒积里实证,腹痛严重⟶大黄附子汤+桂枝、白芍;
    寒积里实证,腹胀厉害⟶大黄附子汤+厚朴、木香;
    寒积里实证伴胁下冷痛⟶大黄附子汤+小茴香、肉桂;
    寒积里实证有体虚表现⟶大黄附子汤+党参、黄芪、当归,补气补血,阴中求阳。
十、现代用法
    寒积便秘、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绞痛
 十一、方歌
        大黄附子细辛汤,散寒通便此方良,
        寒热并用消冷积,功专温下妙非常。
知识点梳理:
1、大黄附子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积里实证。主要病因是中阳不足(轻),  寒积内生。

思考题:
1、为什么大黄附子汤中附子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大黄?
    因为要用附子的温性化掉里寒,还要制约大黄的寒凉,保留泻下的作用,不加重原有病证中的阴寒,因此附子用量一定要大于大黄,才能达到温里散寒,泻下冷积的目的。
2、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只差一味药,功效有什么不同?
    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
    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的阳虚外感证,用6g麻黄说明患者感受风寒之邪重,恶寒也重。用9g附子温补一身阳气,既助麻黄解表,又能防止麻黄发汗过多而伤阳,一外一里,既发散了表邪,又温补了阳虚;细辛3g 祛风散寒,助麻黄发散表邪,温里助阳,助附子温里散寒。
    大黄附子汤用于中阳不足,寒积内生的寒积里实证,附子12g在此温阳助里、散寒止痛,温脏腑之阳,祛寒散结,大黄9g泻下冷积,此处大黄只用了泻下的作用,而不用它荡涤肠腑的作用,所以剂量小;
细辛仍为3g,辛温宣通,散在经之寒,助附子温里。

第2讲 温脾汤
课程总结:
温脾汤出自孙思邈《千金方·卷十三》
一、主治证候:阳虚寒积证
二、病因:脾阳亏虚,寒从中生
三、病机、症状
    脾阳不足,温运失职,寒积内生,阴寒凝滞,冷积内结,导致腹气不通,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冷积内生、腹气不通引起脐周绞痛;阳气不足,四肢失温。
四、治法: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五、配伍
    君药:附子6g 温脾阳,散寒凝;大黄15g荡涤泻下,除积滞,合用既温补又攻下,有攻下寒积之效。 
    臣药:干姜9g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阳;芒硝6g软坚散结,润燥, 助大黄下行破积。 
    佐药:当归9g养血润燥,润肠通便,又能防大黄、芒硝泻下伤正; 人参6g健脾益气,脾阳不足时,不仅要温阳,还要健脾。 
    佐使药:甘草6g 与人参合用健脾益气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温补脾阳与攻下并用,“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散寒,攻下不伤正。 
    附子、干姜温补脾阳,大黄、芒硝下行攻积。 脾阳虚寒从中生,单

纯温补便秘不能排出,单纯攻下易伤正气,将温补与攻下合用,才能解决所有症状。
七、辨证要点
    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受凉加重,常伴有身体消瘦、乏力困倦。
八、加减变化
    阳虚寒积,便秘腹痛、脐周绞痛,伴腹胀⟶温脾汤+木香、厚朴
    阳虚寒积,有明显冷痛感,受凉加重⟶温脾汤+肉桂、吴茱萸
九、现代用法:肠梗阻、便秘
十、使用注意
    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十一、方歌
    温脾附子参干姜,草归芒硝重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温脾阳。
十二、孙思邈另外两个“温脾汤”:
    1、《千金方·卷十五》:大黄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二两、人参二两、桂芯二两。
    2、《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大黄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人参、甘草各二两。
    这两个“温脾汤”立意一样,一个用桂芯加强温中散寒的作用,一个加甘草重于缓急和中。

温下剂共学了2个方剂:
    1、大黄附子汤主治寒积,属实寒证,所以附子用量大于大黄;
    2、温脾汤用于虚中夹实的脾阳虚造成的燥屎的实积,以温脾阳为主,所以附子用量小。
知识点梳理:
1、温脾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脾阳亏虚,寒从中生是主要病因。
2、温脾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脾阳不足,温运失职,寒积内生,阴寒凝滞,冷积内结,导致腹气不通,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冷积内生、腹气不通引起脐周绞痛;阳气不足,四肢失温。
3、温脾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附子6g 温脾阳,散寒凝;大黄15g荡涤泻下,除积滞,合用既
温补又攻下,有攻下寒积之效。
 臣药:干姜9g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阳;芒硝6g软坚散结,润燥,
助大黄下行破积。
佐药:当归9g养血润燥,润肠通便,又能防大黄、芒硝泻下伤正;
    人参6g健脾益气,脾阳不足时,不仅要温阳,还要健脾。
佐使药:甘草6g 与人参合用健脾益气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温脾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温补脾阳与攻下并用,  “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散寒,攻下不伤正。

5、适用温脾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受凉加重,常伴有身体消瘦、乏力困倦。
6、煎煮温脾汤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煎煮温脾汤时需后下大黄,冲服芒硝。
思考题:
1、脾阳亏虚寒从中生会引起哪些症状?
    脾阳亏虚,气虚不能运化,阳虚不能温化,温运失职,肠道积滞,寒从中生,便秘、腹痛,胁下偏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等症状。
2、泻下的时候怎样配伍才能温补脾阳与攻下并用?
   单纯温补便秘不能排出,单纯攻下易伤正气,因此将温补与攻下合用,才能解决所有症状。可用附子、干姜温补脾阳,大黄、芒硝下行攻积。
3、孙思邈的三个温脾汤都由哪些药配伍而成?
   1)《千金方·卷十三》中的温脾汤:附子6g 大黄15g 干姜 9g 芒硝 6g 当归 9g 人参 6g 甘草 6g ;
2)《千金方·卷十五》中的温脾汤:大黄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二两、人参二两、桂芯二两;
3)《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温脾汤:大黄四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人参、甘草各二两;
    后两个温脾汤立意一样,一个用桂芯加强温中散寒的作用,一个加甘草重于缓急和中。

第三章 润下剂
第1讲 麻子仁丸
课程总结:
润下剂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肠道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秘结证。
麻子仁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脾约证
二、病因:肠胃燥热,脾阴不足
三、病机、症状
    胃肠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布,下输膀胱,导致小便频数;胃肠燥热,津伤肠燥致大便秘结,肠腑不通,气滞于脘腹部致脘腹胀满,舌苔燥黄、少津。
    以上症状合起来在《伤寒论》中称为脾约证,即胃肠燥热耗伤脾的津液,约束了脾的运化功能,使津液直接下注膀胱,不能濡润肠道的一种病证。
四、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配伍
     君药:麻子仁20g润肠通便;
    臣药:大黄12g通便泻热,用泻的方法让热邪从大便而走;杏仁 10g降气润肠,辅助麻子仁;白芍9g 养血,和里缓急; 
     佐药:枳实9g下气破结、消滞,厚朴9g加强通降,合用既除痞满治疗脘腹胀满,又助君臣降气通便; 
     佐使药:蜂蜜少许润肠。

2、脾约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胃肠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布,下输膀胱,导致小便频数;胃肠燥热,津伤肠燥致大便秘结,肠腑不通,气滞于脘腹部致脘腹胀满,舌苔燥黄、少津。
3、麻子仁丸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麻子仁20g润肠通便;
   臣药:大黄12g通便泻热,用泻的方法让热邪从大便而走;杏仁10g降气润肠,辅助麻子仁;白芍9g养血,和里缓急; 
   佐药:枳实9g下气破结、消滞,厚朴9g加强通降,合用既除痞满治疗脘腹胀满,又助君臣降气通便; 
   佐使药:蜂蜜少许润肠。
4、麻子仁丸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麻子仁丸的配伍特点是泻下、润下并用,泻而不峻,下不伤正。
5、脾约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苔燥黄、少津。
6、麻子仁丸主要治疗哪类便秘?
    脾约证,习惯性便秘、产后肠燥便秘。
7、麻子仁丸能不能经常吃?有什么使用注意?
    1、孕妇坚决禁用,麻子仁丸中的大黄是妊娠禁忌药。
    2、年老体弱之人的便秘不可使用。
    3、血虚之人不可使用⟶应用养血通便的血虚方子。
    4、即使用于脾约证,也应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六、配伍特点
    泻下、润下并用,泻而不峻,下不伤正。
七、辨证要点
    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舌苔燥黄、少津。
八、加减变化
    脾约证,大便时有血⟶麻子仁丸加槐花;
    脾约证,津伤明显,出现口渴、干燥⟶麻子仁丸加生地、玄参。
九、使用注意
    1、孕妇坚决禁用,麻子仁丸中的大黄是妊娠禁忌药。
    2、年老体弱之人的便秘不可使用。
    3、血虚之人不可使用⟶应用养血通便的血虚方子。
    4、即使用于脾约证,也应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服用。
十、现代用法
    习惯性便秘、产后肠燥便秘
十一、方歌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蜜杏芍,
    胃热津亏排便难,润肠通便服之却。
知识点梳理:
1、麻子仁丸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脾约证的主要病因是肠胃燥热,脾阴不足。

思考题:
1、什么是脾约证?怎么治疗?
    脾约证,即胃肠燥热耗伤脾的津液,约束了脾的运化功能,使津液直接下注膀胱,不能濡润肠道的一种病证。脾约证中阳明经有热需泻热,燥热伤津需补津液,即润肠泻热,脘腹气滞胀满需行气,大便不通需救急通便,宜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
2、“胃强脾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胃强,并不是指胃的功能好,而是说胃中有燥热之邪,邪气盛为实。脾弱,也不是说脾的功能差,而是指脾津液耗伤,正气不足,精气夺则虚。

第2讲 济川煎
课程总结:
济川煎出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一、主治证候:肾虚便秘
二、病因:肾精亏虚
三、病机、症状
    精血亏虚,肠失濡润,导致大便秘结;肾阳不足,气化失职,不能蒸腾致小便清长;肾精亏虚,腰腑失养导致腰膝酸困;肾主藏精,精可生髓,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清窍失养引起头晕目眩、耳鸣。
四、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五、配伍
    君药:肉苁蓉9g温肾补精,暖腰润肠。温肾暖腰膝的同时又有着润肠通便的作用。
    臣药:当归12g养血通便;牛膝6g温补肾,强腰壮膝。
    佐药:枳壳3g宽肠下气,助通便;泽泻4.5g 渗利泻浊,可腾出空间给补充的肾精。
    使药:升麻3g 升阳(妙用) ,寓升清于降浊之间,升发肾阳布散于周身,激发所有脏腑正常活动。
六、配伍特点
    寓“润下”于“温补”之中;寄“升清”于“降浊”之间。
七、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伴有腰膝酸困、小便清长、头晕目眩、耳鸣等肾虚表现。

八、加减变化
    肾虚便秘,肾虚严重⟶济川煎+熟地、何首乌
    肾虚便秘,伴有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济川煎+黄芪
    肾虚便秘,阳气亏虚严重,小便清长、次数多⟶济川煎+仙茅、菟丝子
    肾虚便秘,腰膝酸困严重⟶济川煎+狗脊、杜仲
九、现代用法
    老年性便秘、(肾虚)习惯性便秘
十、使用注意
    年轻人习惯性便秘,没有肾虚表现坚决不可使用。
    治疗便秘时,一定要找到引起它的原因,对因、对证治疗,从根本上解决。
十一、方歌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温肾润肠通大便,肾虚便秘此方功。
润下剂共讲到2个方子:
    1、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即由胃肠燥热灼伤津液致脾失运化,胃强脾弱引起的便秘。
    2、济川煎治疗肾虚致肠道失润引起的便秘。

7、为什么说济川煎具有寓通于补之用?
    济川煎适用于肾虚便秘,方中肉苁蓉、当归润下通肠,肉苁蓉、牛膝温肾补精,升麻升阳气、升清,激发所有脏腑正常活动,泽泻降肾浊,因此济川煎寓通于补之用,用补法使大便通畅,达到治疗肾虚便秘的作用。
思考题:
1、济川煎的使药升麻有什么精妙之处?
    济川煎适用于肾虚便秘,主要病因是肾精亏虚,肾精亏虚一定会导致全身的机能下降,如心阳、脾阳都会被累及到。肾中的阳气,像炉子里的火一样,虚了就得补上,而且只有升腾了才能布散于周身,才能激发人体所有脏腑器官的正常活动,所以肾中的阳气一定要让它升发起来。升麻具有升阳的作用,在济川煎中能升发肾阳布散于周身,可以激发所有脏腑正常活动,寓升清于其它药物的降浊之间。
2、为什么治疗肾虚便秘只能润,不能泻?
    肾虚便秘是肾精亏虚,肠道失润引起的,若用泻的方法,只会越泻越虚,只能采取温肾润肠的方法治疗。
3、麻子仁丸和济川煎有什么不同?
    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是由胃肠燥热灼伤津液致脾失运化,胃强脾弱引起的便秘,适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的治疗方法;济川煎治疗肾虚致肠道失润引起的便秘,治疗方法是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知识点梳理:
1、济川煎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济川煎主治肾虚便秘。主要病因是肾精亏虚。
2、济川煎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精血亏虚,肠失濡润,导致大便秘结;肾阳不足,气化失职,不能蒸腾致小便清长;肾精亏虚,腰腑失养导致腰膝酸困;肾主藏精,精可生髓,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清窍失养引起头晕目眩、耳鸣。
3、济川煎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肉苁蓉9g温肾补精,暖腰润肠。温肾暖腰膝的同时又有着润肠通便的作用。
    臣药:当归12g养血通便;牛膝6g温补肾,强腰壮膝。
    佐药:枳壳3g宽肠下气,助通便;泽泻4.5g 渗利泻浊,可腾出空间给补充的肾精。
    使药:升麻3g 升阳(妙用) ,寓升清于降浊之间,升发肾阳布散于周身,激发所有脏腑正常活动。
4、济川煎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寓“润下”于“温补”之中,寄“升清”于“降浊”之间。即用补法让大便通畅。
5、适用济川煎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大便秘结伴有腰膝酸困、小便清长、头晕目眩、耳鸣等肾虚表现。
6、习惯性便秘都能用济川煎治疗吗?
    习惯性便秘,没有肾虚表现坚决不可使用济川煎。

第四章 攻补兼施剂
黄龙汤
课程总结:
攻补兼施剂用于既有里实,又有正虚的便秘。
黄龙汤出自明代陶华《伤寒六书》
一、主治证候:阳明腑实,气血亏虚
二、病因:燥热内结,气血两虚
三、病机、症状
    邪热入里伤及胃肠道津液,燥屎内结,导致大便干结、高热壮热,甚则神昏谵语的阳明腑实,也有人热结旁流;热邪入里扰神,出现神昏谵语,严重者出现痉证、厥证;加之失治误治,耗伤正气,或素体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
    综上此证虚实夹杂,既有阳明腑实,又有气血亏虚,以邪气亢盛、阳明燥热为主,正气亏虚为辅。
四、治法:攻补兼施
五、配伍
     君药:大黄9g 泻热通便,荡涤胃。
     臣药:芒硝6g 软坚散结,助君药大黄泻下通便。
     佐药:厚朴9g除满,枳实9g散痞,合用行气导滞;人参9g补 气,当归6g养血,合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桔梗3g开宣肺气。佐以少许升宣的桔梗,既可帮助通降,又恢复了人体的气机,一升一降之间,恢复整体的功能正常,用法精妙。 

     佐使药: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3g,和中益胃。
六、配伍特点
    1、峻下与补益合用,寓补于攻。大承气汤峻下,人参、当归补益气血,二者合用泻下的同时将正气补起来,增强其祛邪的能力;
    2、桔梗之妙,欲降先升。大承气和桔梗相合,一个降一个升,恢复人体气机正常升降。
七、辨证要点
    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神疲乏力、脉虚。
八、加减变化
    阳明腑实,气血亏虚,同时神疲乏力、口渴⟶黄龙汤+生地、玄参、麦冬。
九、现代用法
    伤寒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十、方歌
       黄龙汤中承气汤,参归桔枣草生姜,
       攻下热结益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十一、黄龙汤和小青龙汤名字的寓意:
    1、黄龙汤: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亏虚,证有热、燥的表现,龙能行云布雨代表有水,水为阴水寒水可降热,水也可以化燥;阳明胃在五行中属土、为黄色,因此方名为黄龙汤。
    2、小青龙汤:治疗素体有寒饮,复感外寒,出现咳嗽、气短、恶寒发热的症状。龙能行云布雨降热,又可向上、向外腾飞;青色是东

方的主色,东方是升腾、向上、条达的,都有发散阳气于外之意。
泻下剂共有四部分内容,讲了7个正方,3个附方:
1、寒下剂(2个正方,3个附方)
    1)大承气汤:方由大黄12g芒硝9g厚朴24g枳实12g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由里热导致的痉、厥证。痞、满、燥、实四大症状具备,就可用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方由大黄12g桃仁9g芒硝9g丹皮3g冬瓜仁30g组成,用于湿热郁结所致肠痈初起。
附方:
    1)小承气汤,由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组成,用于痞、满、实为主,没有燥的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去芒硝。
    2)调胃承气汤,大黄12g芒硝9g炙甘草6g,主治燥、实为主的阳明热结证,没有痞、满。
    3)增液承气汤,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大黄9g芒硝5g,用于伤津较重的阳明热结阴亏证,因此方中用了大量的生地、玄参、麦冬。
2、温下剂(2个正方)
    1)大黄附子汤:附子12g大黄9g细辛3g,用于寒积里实证,此方中大黄的用量比大承气汤中少1两,只用了泻下的作用,而不用它荡涤肠腑的作用。
    2)温脾汤:附子6g大黄15g干姜9g芒硝6g当归9g人参6g甘草6g,用于脾阳亏虚导致寒湿内积引起的便秘。

3、黄龙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哪些功效?
    君药:大黄9g 泻热通便,荡涤胃。
    臣药:芒硝6g 软坚散结,助君药大黄泻下通便。
    佐药:厚朴9g除满,枳实9g散痞,合用行气导滞;人参9g补气,当归6g养血,合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桔梗3g开宣肺气。佐以少许升宣的桔梗,既可帮助通降,又恢复了人体的气机,一升一降之间,恢复整体的功能正常,用法精妙。
    佐使药: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3g,和中益胃。
4、黄龙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峻下与补益合用,寓补于攻。大承气汤峻下,人参、当归补益气血,二者合用泻下的同时将正气补起来,增强其祛邪的能力。
    2、桔梗之妙,欲降先升。大承气和桔梗相合,一个降一个升,恢复人体气机正常升降。
5、适用黄龙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阳明腑实、热结旁流、神疲乏力、脉虚。
思考题:
黄龙汤和小青龙汤里的“龙”的含义一样吗?
   方剂中有很多方子以龙命名,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是四象中的一象,能行云布雨,其中黄龙汤和小青龙汤名字的寓意不同:
   黄龙汤:用于阳明腑实、气血亏虚,证有热、燥的表现。龙能行云布雨代表有水,水为阴水寒水可降热,水也可以化燥;阳明胃在五行

3、润下剂(2个正方)
    1)麻子仁丸:麻子仁20g大黄12g杏仁10g白芍9g枳实9g厚朴9g加蜂蜜少许,用于脾约证。脾约证是指胃强脾弱,胃强指阳明胃燥热之邪盛,脾弱指胃中燥热之邪伤及脾的津液,引起脾运失职。
    2)济川煎:肉苁蓉9g当归12g牛膝6g枳壳3g 泽泻4.5g升麻3g,用于肾虚引起的便秘。
4、攻补兼施剂(1个正方)
    黄龙汤:用于阳明腑实,气血亏虚,阳明腑实需泻,气血亏虚需补,方中用大承气泻热,配伍人参、当归补养气血。
知识点梳理:
1、黄龙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黄龙汤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亏虚。主要病因是燥热内结,气血两虚。
2、黄龙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邪热入里伤及胃肠道津液,燥屎内结,导致大便干结、高热壮热,甚则神昏谵语的阳明腑实,也有人热结旁流;热邪入里扰神,出现神昏谵语,严重者出现痉证、厥证;加之失治误治,耗伤正气,或素体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
    综上此证虚实夹杂,既有阳明腑实,又有气血亏虚,以邪气亢盛、阳明燥热为主,正气亏虚为辅。

中属土、为黄色,因此方名为黄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素体有寒饮,复感外寒,出现咳嗽、气短、恶寒发热的症状。龙能行云布雨降热,又可向上、向外腾飞;青色是东方的主色,东方是升腾、向上、条达的,都有发散阳气于外之意。

泻下剂小结
1、同为泻下剂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攻补兼施剂有什么不同?
    泻下剂是用泻下的药物来治疗以大便不通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方剂。具有清热、泻热、攻积、通下、逐水的作用,主要用于大便干结和体内有实热之证,同时体内又有积或水。泻下剂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攻补兼施剂。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证,由热邪导致的大便秘结,代表方是张仲景下法中的经典方大承气汤。
    温下剂是用温里的方法达到通便散寒作用的方剂,用于寒积所导致的便秘,治疗里寒积滞证。
    润下剂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肠道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秘结证。
    攻补兼施剂用于既有里实,又有正虚的便秘。
2、泻下剂中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有什么不同?
    大黄牡丹汤是寒下剂,方由大黄12g桃仁9g芒硝9g丹皮3g冬瓜仁 30g组成,用于湿热郁结所致肠痈初起。主要病因为暴饮暴食、嗜食肥甘。
    大黄附子汤是温下剂,方由附子12g大黄9g细辛3g组成,用于寒积里实证,主要病因为中阳不足(轻),寒积内生。
3、黄龙汤与大承气汤有什么关系?
    黄龙汤的君药大黄,臣药芒硝,佐药厚朴、枳实与大承气汤相同,
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将峻下与补益的人参、当归合用,寓补于攻,泻

下的同时将正气补起来,增强其祛邪的能力。又将大承气汤和桔梗相合,一个降一个升,使人体气机升降复常。

和解剂 第一章 和解少阳剂
第1讲 小柴胡汤
课程总结:
和解法即治疗八法中的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治疗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
和解剂共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肠胃)剂三大部分。
和解少阳:邪气侵犯到少阳经,引起了少阳枢机不利,出现了寒热往来,邪既不在太阳表,又不在阳明里,在少阳的半表半里之间,只能用和法。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诸证的基础方。
一、主治证候:伤寒少阳证
               病位:少阳(半表半里)
二、病因:邪犯少阳
三、病机、症状
    正邪相争于少阳,正胜时发热,邪胜时怕冷;寒热往来,即恶寒
发热交替出现,俗称打摆子,是少阳经的典型症状,不是疟疾。
    少阳和胆相连,少阳经气不利,胆汁排泄失常出现胸胁苦满,即胸
胁部胀满。邪在少阳郁而化热,胆火上扰,胆汁随胆火上犯引起口苦、咽干、目眩。胆属木,胃属土,木克土,胆热犯胃造成不欲饮食,心烦、呕吐。
    综上辨证为少阳证,因其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名伤寒少

九、现代用法
    感冒、流行性感冒、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
十、方歌
    小柴胡汤和解功,黄芩半夏生姜从,
    更用人参甘草枣,少阳诸病此方宗。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和解剂?代表方剂有哪些?
    和解剂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共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寒热(肠胃)剂三大部分。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逍遥丸、半夏泻心汤等。
2、中医的治疗八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八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法。
3、小柴胡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主要病因是邪犯少阳。
4、小柴胡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正邪相争于少阳,正胜时发热,邪胜时怕冷;寒热往来,即恶寒发热交替出现,俗称打摆子,是少阳经的典型症状,并不是疟疾。
    少阳和胆相连,少阳经气不利,胆汁排泄失常出现胸胁苦满,即胸胁部胀满。邪在少阳郁而化热,胆火上扰,胆汁随胆火上犯引起口苦、咽干、目眩。胆属木,胃属土,木克土,胆热犯胃造成不欲饮

阳证,病位在表者汗而解之用汗法,病位在里者用下法,此证位于半表半里宜用和解的方法。
四、治法:和解少阳
五、配伍
    君药:柴胡24g升散透邪、疏达气机。
    臣药:黄芩9g清泄邪热,长于将上焦热从里而清,君臣二者配伍是本方的典型特点,也是少阳经配伍的最大特点。 
    佐药:半夏9g 降气和胃、化痰,与生姜9g合用和胃降逆止呕、散 结消痞;人参9g、大枣4枚,益气健脾,扶正祛邪,还可防邪气内传,治未病。 
    佐使药:甘草9g配合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柴胡、黄芩一散一清,恰入少阳。黄芩清阳明,柴胡散太阳, 合起来在少阳,为和解少阳的经典配伍、基本配伍。 
    2、祛邪佐以扶正。
七、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
八、加减变化
    邪在少阳偏于里,热盛伤津出现口渴⟶小柴胡汤+天花粉、芦根;
    伤寒少阳证,出现腹痛⟶小柴胡汤+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伤寒少阳证,心烦得厉害但不呕⟶小柴胡汤 -人参、半夏、生姜,
                                                           +宽胸散结的瓜蒌。

食,心烦、呕吐。因其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名伤寒少阳证。
5、小柴胡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柴胡24g升散透邪、疏达气机。
    臣药:黄芩9g清泄邪热,长于将上焦热从里而清,君臣二者配伍是本方的典型特点,也是少阳经配伍的最大特点。
    佐药:半夏9g 降气和胃、化痰,与生姜9g合用和胃降逆止呕;散结消痞;人参9g、大枣4枚,益气健脾,扶正祛邪,还可防邪气内传,治未病。
    佐使药:甘草9g配合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6、小柴胡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①柴胡、黄芩一散一清,恰入少阳。黄芩清阳明,柴胡散太阳,合起来在少阳,为和解少阳的经典配伍、基本配伍;
    ②祛邪佐以扶正。柴胡、黄芩祛邪,人参、大枣、甘草扶正,以祛邪为主,扶正为次,通过扶正既祛了邪,又防止邪气再次入侵。
7、伤寒少阳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是伤寒少阳证主要的辨证要点。
8、小柴胡汤中那两味药合用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的配伍?
    柴胡味辛微寒,轻清升散透邪于表,本身还可疏调气机;黄芩清热燥湿,长于将上焦热从里而清。二者配伍是少阳经配伍的最大特点和

基本配伍。
9、小柴胡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邪在少阳偏于里,热盛伤津出现口渴,可用小柴胡汤加生津的天花粉、芦根。
    伤寒少阳证,出现腹痛时,小柴胡汤加白芍,与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同时入肝经柔肝止痛。
    伤寒少阳证,心烦得厉害,但不呕吐,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生姜,加宽胸散结的瓜蒌。
思考题:
为什么少阳证只能用和法?
    邪气侵犯到少阳经,引起少阳枢机不利,出现了寒热往来,邪既不在太阳表,又不在阳明里,在少阳的半表半里之间。病位在表者用汗法,汗而解之,病位在里者用下法,此证位于半表半里,所以只能用和法。

第2讲 大柴胡汤
课程总结: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少阳阳明并病
               病位:少阳、阳明
二、病因:少阳未解,阳明里热已成
三、病机、症状
    少阳未解,胃气上逆,正邪相争于少阳,经气不利,胆热扰神,横逆犯胃导致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阳明里热热结,气机阻滞引起肠腑不通,大便不解;腑气不通造成心下痞满、胃脘满痛,肠道湿热下行,或有协热下痢。
    综上少阳病邪未解,内传阳明,两经同时发病,既有少阳经症状,又有阳明经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为少阳阳明并病。
四、用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五、配伍
    君药:柴胡24g性寒、味辛发散,疏泄少阳经郁热;
    臣药:黄芩9g苦寒,清泻里热;大黄6g枳实9g内泻热结,行气消痞; 
    佐药:半夏9g生姜15g和胃降逆;白芍9g敛阴和营,柔肝缓急;
    使药:大枣4枚和胃。
六、配伍特点
    “和”“下”两法组方。既用了小柴胡汤的和解法,又用了小承气汤的下

法;“疏清通降”于一体。柴胡疏散向外,黄芩清泻,大黄、枳实通降向下。
七、加减变化
    少阳阳明并病,无呕吐表现⟶大柴胡汤 - 生姜、半夏;
    少阳阳明并病,胁部疼痛严重⟶大柴胡汤+川楝子、元胡;
    少阳阳明并病,胆汁泛溢肌肤出现黄疸⟶大柴胡汤+茵陈、栀子。
   少阳阳明并病,且患有胆囊炎、胆石症⟶大柴胡汤+金钱草(排石)、郁金、川楝子、鸡内金(化石)
八、辨证要点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大便不解、心下痞满、心下满痛。
九、现代用法
    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和解少阳泻热结,两经并病代表方。
十一、《内经》与《伤寒论》的六经传变
    《内经·素问·热论篇》六经传变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顺序:
传法1:太阳(表)⟶ 少阳(半表半里,小柴胡证)⟶阳明(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传法2:太阳(表)直中⟶阳明(里,大承气汤证);
传法3:太阳(表)直中⟶三阴(里,邪气太强);
《伤寒论》中没有明确告知六经传变顺序。通读《伤寒论》可发现,病邪传至阳明一般就结束了。
    病邪在太阳经用汗法,至少阳经用和法,少阳阳明并病,将合法和下法结合使用,到阳明用下法使邪有出路,邪热祛除掉了,病好了也就无法下传。
知识点梳理:
1、大柴胡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主要病因是少阳未解,阳明里热已成。
2、大柴胡汤所治证候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少阳未解,胃气上逆,正邪相争于少阳,经气不利,胆热扰神、横逆犯胃导致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阳明里热热结,气机阻滞引起肠腑不通,大便不解;腑气不通造成心下痞满、胃脘满痛,肠道湿热下行,或有协热下痢。
    综上少阳病邪未解,内传阳明,两经同时发病,既有少阳经症状,又有阳明经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为少阳阳明并病。
3、大柴胡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柴胡24g性寒、味辛发散,疏泄少阳经郁热;
臣药:黄芩9g苦寒,清泻里热;大黄6g枳实9g内泻热结,行气消痞;

佐药:半夏9g生姜15g和胃降逆;白芍9g敛阴和营,柔肝缓急;
使药:大枣4枚和胃。
4、大柴胡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和”“下”两法组方。(既用了小柴胡汤的和解法,又用了小承气汤的下法。)
    “疏清通降”于一体。(柴胡疏散向外,黄芩清泻,大黄、枳实通降向下。)
5、少阳阳明并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大便不解、心下痞满、心下满痛。
6、大柴胡汤融合了哪两个方子的治法?为什么?
    大柴胡汤融合了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两个方子。等于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小承气汤去厚朴、白芍。
    大柴胡汤证没有明显气虚表现,补益药会使气有余为火加重热邪,因此去掉人参、甘草;有阳明热结实热,需用大黄去实,有以痞为主的痞满,所以小承气汤留大黄、枳实去厚朴;有心下痞满、协热下痢,加白芍敛阴和营、柔肝缓急,扶营阴亏虚。
7、相对小柴胡汤,为什么大柴胡汤中柴胡用量没变,而大黄剂量减半了?
    大柴胡汤适应证虽是少阳和阳明并病,但以少阳为主,治疗时应以和解为主,因此君药柴胡用量依然是24克,而证中的实没有承气汤的严重,所以大黄用量减半为6g。

思考题:
1、《内经》和《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是一样的?
    不一样。
    《内经·素问·热论篇》六经传变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
    《伤寒论》中的六经传变顺序: 传法1:太阳(表)⟶ 少阳(半表半里,小柴胡证)⟶阳明(里);传法2:太阳(表)直中⟶阳明(里,大承气汤证); 传法3:太阳(表)直中⟶三阴(里,邪气太强)。
    《伤寒论》中没有明确告知六经传变顺序。通读《伤寒论》可发现,病邪传至阳明一般就结束了。病邪在太阳经用汗法,至少阳经用和法,少阳阳明并病,将合法和下法结合使用,到阳明用下法使邪有出路,邪热祛除掉了,病好了也就无法下传。
2、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有什么不同?
    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主要病因是少阳未解,阳明里热已成。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主要病因是邪犯少阳。
    大柴胡汤适应证虽是少阳和阳明并病,但以少阳为主,治疗以和解为主。病邪至少阳经用和法,而少阳阳明并病,应将和法和下法结合使用。

第3讲 蒿芩清胆汤
课程总结:
蒿芩清胆汤出自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少阳湿热痰浊证
二、病因:湿热痰浊,郁阻少阳三焦
三、病机、症状
    胆:湿热蕴蒸少阳,热重于湿,少阳枢机不利 ,经气不利,导致寒热往来,胆汁上逆,口苦,膈闷,热重寒轻,胸胁胀痛;
    胃: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胆热上扰于胃,津灼成痰,引起干呕呃逆,吐酸苦水,呕黄粘涎;
    三焦:湿阻三焦,三焦气机不利,水液代谢的通道不畅,出现小便黄赤。
    综上少阳经既有湿热的外感病因,又有病理产物性的致病因素痰浊,辨证为少阳湿热痰浊证。
四、治法: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五、配伍
君药:青蒿6g芳香苦寒,入少阳胆经,清透少阳湿热之邪;黄芩9g苦寒,清泻胆热,燥湿,一药二用。
臣药:竹茹9g善清胆、胃痰、热,半夏4.5g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合用清热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枳壳4.5g下气宽中,消痞满;陈皮4.5g理气化痰,和中。
佐药:赤茯苓9g利尿,碧玉散9g(由青黛、滑石、甘草组成)清热利

湿,导热下行,把热邪从小便导出。
使药:甘草(剂量包含在碧玉散中)。
六、配伍特点
    1、胆胃同治,清胆和胃。(胆有热胃不和,病位在胆胃需同治)。
     2、三焦同调,清热利湿。(湿热瘀阻三焦,需同时调上中下三焦)。
    本方针对同一种疾病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以青蒿、黄芩清透为主,让邪气从外而解,从内而清;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和胃降逆;赤茯苓、碧玉散利尿,引邪从小便而走,诸药合用使邪气从不同道路外出,达到清透为主,降利共施,分消走泄,分进合击的作用。
七、辨证要点
    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干呕、吐酸苦水。
八、加减变化
    少阳湿热痰浊证,且小便疼痛、次数多、尿道灼热⟶蒿芩清胆汤+车前子、川木通;
    少阳湿热痰浊证,且胆汁泛溢,发为黄疸⟶蒿芩清胆汤+茵陈、栀子;
    少阳湿热痰浊证,伴严重呕吐⟶蒿芩清胆汤+黄连、苏叶。
九、现代用法
    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炎、慢性胰腺炎。

十、方歌
    蒿芩清胆竹茹半,枳壳陈苓碧玉散,
    热重寒轻痰湿阻,和胃化痰清利胆。
和解少阳剂共讲了三个方子:
    小柴胡汤用于典型的半表半里少阳证,即少阳枢机不利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的加减,病位在少阳和阳明,治疗少阳阳明并病;
    蒿芩清胆汤用于少阳经有热而且里边也有了痰和郁的少阳湿热痰浊证。
知识点梳理:
1、蒿芩清胆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主要病因是湿热痰浊,郁阻少阳三焦。
2、蒿芩清胆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胆:湿热蕴蒸少阳,热重于湿,少阳枢机不利 ,经气不利,导致寒热往来,胆汁上逆,口苦,膈闷,热重寒轻,胸胁胀痛;
    胃: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胆热上扰于胃,津灼成痰,引起干呕呃逆,吐酸苦水,呕黄粘涎;
    三焦:湿阻三焦,三焦气机不利,水液代谢的通道不畅,出现小便黄赤。

    综上少阳经既有湿热的外感病因,又有病理产物性的致病因素痰浊,辨证为少阳湿热痰浊证。
3、蒿芩清胆汤里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青蒿6g芳香苦寒,入少阳胆经,清透少阳湿热之邪;黄芩9g苦寒,清泻胆热,燥湿,一药二用。
    臣药:竹茹9g善清胆、胃痰、热,半夏4.5g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合用清热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枳壳4.5g下气宽中,消痞满;陈皮4.5g理气化痰,和中。
    佐药:赤茯苓9g利尿,碧玉散9g(由青黛、滑石、甘草组成)清热利湿,导热下行,把热邪从小便导出。
    使药:甘草(剂量包含在碧玉散中)。
4、蒿芩清胆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①胆胃同治,清胆和胃。(胆有热胃不和,病位在胆胃需同治)。
    ②三焦同调,清热利湿。(湿热瘀阻三焦,需同时调上中下三焦)。
    本方针对同一种疾病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以青蒿、黄芩清透为主,让邪气从外而解,从内而清;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和胃降逆;赤茯苓、碧玉散利尿,引邪从小便而走,诸药合用使邪气从不同道路外出,达到清透为主,降利共施,分消走泄,分进合击的作用。
5、少阳湿热痰浊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少阳湿热痰浊证的辨证要点有: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干呕、吐酸苦水。

6、临床应用蒿芩清胆汤时有哪些加减变化?
    少阳湿热痰浊证,且小便疼痛、次数多、尿道灼热,临床常用蒿芩清胆汤加利尿通淋的车前子、川木通;
    少阳湿热痰浊证,且胆汁泛溢肌肤,发为黄疸,可用蒿芩清胆汤加利湿退黄的茵陈、清肝胆湿热的栀子;
    少阳湿热痰浊证伴严重呕吐,蒿芩清胆汤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的要药黄连、醒脾止呕的苏叶。
思考题:
1、赤茯苓和茯苓一样吗?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削去外皮,其中粉红色的菌核即为赤茯苓。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赤茯苓更长于利尿。
2、治疗少阳湿热痰浊证时,为什么既要胆胃同治,又要三焦同调?
    少阳湿热痰浊证,病因是湿热痰浊,郁阻少阳三焦,病位在胆胃。少阳经既有湿热瘀阻三焦的外感病因,又有病理产物性的致病因素痰浊,还有胆气犯胃的胃失和降,治疗时需同治胆胃,同调上中下三焦,以清胆利湿为主,和胃化痰为辅,以期清胆和胃,湿热共消。

和解少阳剂小结
1、和解少阳剂中的三个方子各有什么特点?
    小柴胡汤用于典型的半表半里少阳证,即少阳枢机不利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
    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的加减,病位在少阳和阳明,治疗少阳阳明并病;
    蒿芩清胆汤用于少阳经有热,而且有痰和郁的少阳湿热痰浊证。病位在胆和胃。
2、和解少阳剂中的三个方子的适应证及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是伤寒少阳证,辨证要点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吐;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是少阳阳明并病,辨证要点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大便不解、心下痞满、心下满痛。
    蒿芩清胆汤的适应证是少阳湿热痰浊证,辨证要点有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胸胁胀痛、干呕、吐酸苦水。
3、和解少阳剂的三个方子在现代临床中可分别用于哪些疾病?
    小柴胡汤现代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
    大柴胡汤现代可用于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蒿芩清胆汤现代可用于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炎、慢性胰腺炎。

4、和解少阳剂中的三个方子在治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柴胡汤主要用和解少阳的方法;大柴胡汤采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方法;蒿芩清胆汤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调和肝脾剂
第1讲 四逆散
课程总结:
调和肝脾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于肝气郁结、肝枢机不利横犯脾土,或脾虚,肝木乘脾所致。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肝胃气滞
二、病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
三、病机、症状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运行失常,阳气郁遏不能布散于四肢,导致四肢不温;肝气乘脾,肝气郁结导致胃气不降,气机不利,脾胃功能失职,引起胸胁胀满、胃脘胀满,嗳气呐呆,脘腹疼痛,泄利下重。
方剂学的教材当中没有脘腹疼痛、泄利下重两个症状,但按照方子的药物构成和因机证治,以方测证以及临床表现,都有这两个症状。
四、治法:疏肝和胃,透达阳郁
五、配伍
君药:柴胡6g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升发阳气。柴胡三个作用在此都用上了,最主要的作用是疏肝解郁,同时通过辛味发散透邪外出,它的升阳作用一是能解郁,二是可向外向上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到人体的四肢。
臣药:白芍6g敛阴和营,养血柔肝。白芍与柴胡合用可制约柴胡的伤

阴之弊,又因柴胡的疏泄用阳,白芍的养血体阴,完全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藏血、疏泄的特性,体现了中药配伍之妙。佐药:枳实6g理气解郁,泄热除痞。佐使药 :甘草6g益气和中为佐药(补已弱的脾胃治已病;提前保护未弱的脾胃治未病),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肝胃同治,气血并调。本方四药同用,疏肝的同时解脘腹胀满痞满之郁;柴胡解郁疏泄,调畅气机治气,白芍养血,气血一起调治。2、散收结合,疏肝柔肝。柴胡辛散疏肝;白芍敛收、养血柔肝。3、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柴胡升散,升清阳之气充养四肢;枳实降泄,降六腑浊物通腑气。
七、辨证要点:
四肢不温、胸胁胀满、脘腹疼痛
八、加减变化
肝胃气滞,胸胁胀满严重,四逆散加疏肝解郁的川楝子、香附子;肝胃气滞,腹痛厉害,四逆散加炮姜。
九、现代用法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乳腺增生。
十、四逆散、四逆汤、吴茱萸汤、白虎汤皆可用于四肢不温的治疗,但因机证治截然不同:
四逆散治疗的四肢不温,是情志不畅、郁怒伤肝引起的,即气郁所致

的升阳作用一是能解郁,二是可向外向上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到人体的四肢。
臣药:白芍6g敛阴和营,养血柔肝。白芍与柴胡合用可制约柴胡的伤阴之弊,又因柴胡的疏泄用阳,白芍的养血体阴,完全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藏血、疏泄的特性,体现了中药配伍之妙。
佐药:枳实6g理气解郁,泄热除痞。
佐使药 :甘草6g益气和中为佐药(补已弱的脾胃治已病;提前 保护未弱的脾胃治未病),调和诸药为使药。 
4、四逆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①肝胃同治,气血并调。本方四药同用,疏肝的同时解脘腹胀满痞满之郁;柴胡解郁疏泄,调畅气机治气,白芍养血,气血一起调治。
    ②散收结合,疏肝柔肝。柴胡辛散疏肝;白芍敛收、养血柔肝。
    ③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柴胡升散,升清阳之气充养四肢;枳实降泄,降六腑浊物通腑气。
5、四逆散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四逆散的辨证要点是四肢不温、胸胁胀满、脘腹疼痛。
6、临床应用中,四逆散怎样随证加减?
    肝胃气滞,胸胁胀满严重,可用四逆散加疏肝解郁的川楝子、香附子;肝胃气滞,腹痛厉害时,四逆散加炮姜。
7、调和肝脾剂治疗的是什么病证?
    调和肝脾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于肝气郁结、肝枢机不

厥证;
四逆汤治疗的是阳气亏虚所致的虚寒性厥逆,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
吴茱萸汤治疗的手足发凉因脾胃虚弱,中阳之气不足,气机逆乱导致,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方;
白虎汤治疗邪热太盛盘踞于内,格阴于外的热厥,由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组方。
十一、方歌:
    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伍,
    主治气郁肢不温,疏肝和胃厥自除。
知识点梳理:
1、四逆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四逆散主治肝胃气滞证。主要病因是情志不畅,郁怒伤肝。
2、四逆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有哪些?
 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运行失常,阳气郁遏不能布散于四肢,导致四肢不温;肝气乘脾,肝气郁结导致胃气不降,气机不利,脾胃功能失职,引起胸胁胀满、脘腹胀满,嗳气呐呆,脘腹疼痛,泄利下重。
3、四逆散的药物构成有哪些?
君药:柴胡6g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升发阳气。柴胡三个作用在此都用上了,最主要的作用是疏肝解郁,同时通过辛味发散透邪外出,它

利横犯脾土,或脾虚,肝木乘脾所致。
8、四逆散中柴胡和白芍二者合用的好处是?
    白芍敛阴柔肝养血,与柴胡合用可制约柴胡的伤阴之弊,又因柴胡的疏泄用阳,白芍的养血体阴,完全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藏血、疏泄的特性,体现了中药配伍之妙。
知识点梳理:
1、手脚发凉都可以用四逆散吗?用于四肢不温的方剂还有哪些?
    四逆散治疗的四肢不温,是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引起的,即气郁所致厥证。而阳气亏虚,脾胃虚弱,邪热太盛盘踞于内、格阴于外的热厥导致的手脚发凉不能用四逆散治疗。
    可用于四肢不温的方剂还有四逆汤、吴茱萸汤、白虎汤。
    四逆汤治疗的是阳气亏虚所致的虚寒性厥逆,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吴茱萸汤治疗的手足发凉由脾胃虚弱,中阳之气不足,气机逆乱所致,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白虎汤治疗邪热太盛盘踞于内,格阴于外的热厥,由石膏、知母、 甘草、 粳米组方。
2、四逆散和四逆汤是一样的吗?
    四逆散、四逆汤都可用于四肢不温,但因机证治截然不同。四逆散主治肝胃气滞证,主要病因是情志不畅,郁怒伤肝。主要症状有四肢不温;胸胁胀满,脘腹疼痛,泄利下重等。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剂,治疗的是阳气亏虚所致的虚寒性厥逆,由于

寒中少阴,汗、吐、下伤及少阴阳气所致,主要症状有四肢厥逆、面色苍白、神疲欲寐,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

第2讲 逍遥丸
课程总结:
逍遥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二、病因:情志不遂
三、病机、症状
    肝气郁结致两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气滞血瘀,郁而化火出现头痛目眩、口燥咽干。
    血不柔肝,肝气有余克伐脾土,导致脾胃弱,化源不足,不能养肝;或脾胃本身弱加之肝气有余,又造成过度的克伐。脾胃虚弱神疲纳呆、倦怠乏力。
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五、配伍
君药:柴胡9g 疏肝解郁。
臣药:白芍9g当归9g,养血柔肝。
佐药:白术9g茯苓9g,健脾益气。煨生姜3片温中止呕,助脾胃功能恢复。 
佐使药:薄荷6g疏肝解郁,泄肝热,助柴胡疏肝解郁为佐药:引药入经为使药。甘草4.5g合白芍甘酸化阴,增强白芍生血作用;益气补中,助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既解肝郁,又扶脾弱,为抑木扶土之法。

2、气血兼顾,以理气为主,既补了亏虚的肝血(补肝体),又使肝疏泄正常(助肝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当归养血,合用气血兼顾。
七、辨证要点
    既有肝的症状 ⟶ 两胁胀痛 、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
    又有脾的症状 ⟶ 神疲纳呆。
八、加减变化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两胁胀痛、肝气郁结严重,逍遥丸加香附、郁金;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月经量少、延期,逍遥丸加益母草,经前服用;加熟地、何首乌补肝肾养血,经后服用。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肝火大,性子急,逍遥丸加丹皮、栀子。
九、现代用法
    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如:经前乳房胀痛、两胁不舒服、头疼、腹泻)、痛经。
    逍遥丸是肝脾不调的代表方,也是女子调经的常用方
十、方歌
    逍遥散(丸)中当归芍,柴苓术草煨姜薄,
    疏肝解郁健脾胃,丹栀入方郁热散。
附方:
1、加味逍遥散(丹栀逍遥散)= 逍遥丸 + 丹皮、栀子
    用于肝郁血虚,郁而化热严重,没有热没有火时不可以用。

2、黑逍遥散 = 逍遥丸 + 生地或熟地
    用于肝郁血虚,以血虚为主;生地、熟地色黑,都可养血。生地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有热时加生地,无热加熟地。
知识点梳理:
1、逍遥丸主治证候是什么?主要病因是什么
    逍遥丸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证。主要病因是情志不遂。
2、逍遥丸的病机和症状有哪些?
    肝气郁结致两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气滞血瘀,郁而化火出现头痛目眩、口燥咽干。
    血不柔肝,肝气有余克伐脾土,导致脾胃弱,化源不足,不能养肝;或脾胃本身弱加之肝气有余,又造成过度的克伐。脾胃虚弱神疲纳呆、倦怠乏力。
3、逍遥丸的药物构成是什么?
君药:柴胡9g 疏肝解郁。
臣药:白芍9g当归9g,养血柔肝。
佐药:白术9g茯苓9g,健脾益气。煨生姜3片温中止呕,助脾胃功能恢复。
佐使药:薄荷6g疏肝解郁;泄肝热,助柴胡疏肝解郁为佐药;引药入经为使药。甘草4.5g合白芍甘酸化阴,增强白芍生血作用;益气补中,助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逍遥丸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既解肝郁,又扶脾弱,为抑木扶土之法。
    2)气血兼顾,以理气为主,既补了亏虚的肝血(补肝体),又使肝疏泄正常(助肝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当归养血,合用气血兼顾。
5、逍遥丸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既有两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肝的症状,又有神疲纳呆的脾的症状。
6、逍遥丸应用中怎样随证加减?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两胁胀痛、肝气郁结严重,逍遥丸加香附、郁金。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月经量少、延期,逍遥丸加益母草,经前服用;加熟地、何首乌补肝肾养血,经后服用。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肝火大,性子急,逍遥丸加丹皮、栀子。
思考题:
逍遥丸、加味逍遥散、黑逍遥散有什么不同?
    逍遥丸用于情志不遂导致的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证。兼有两胁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肝的症状,又有神疲纳呆的脾的症状。
加味逍遥散又称丹栀逍遥散,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而成。丹皮、栀子清热泄火,用于肝郁血虚,郁而化热严重,没有热没有火时不可以用。
    

    黑逍遥散是逍遥丸加生地或熟地,因生地、熟地色黑,故称黑逍遥散。生地、熟地都可养血,生地有清热凉血的作用,有热时加生地,无热加熟地。用于以血虚为主的肝郁血虚证。

第3讲 痛泻要方
课程总结:
痛泻要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
一、主治证候:痛泻
二、病因:饮食失宜,情志不畅
三、病机、症状
    脾虚出现肝乘脾的典型症状: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泻必腹痛、
泻后痛缓,脉缓;肝旺有矢气多、脉弦的表现;整体脉象为脉弦缓。
四、治法:健脾柔肝,祛湿止泻
    本证以脾虚为主,肝旺为次,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柔肝为辅。
五、配伍
君药:炒白术9g健脾燥湿以培土,炒白术保留健脾之性又增加了燥湿的作用;
臣药:炒白芍9g柔肝缓急以止痛,炒白芍既可以柔肝,缓急止痛,又祛除了滋腻之弊;
佐药:炒陈皮4.5g理气燥湿,醒脾和胃,陈皮炒制后既可以理气,又可以燥湿,炮制后一药二效;
佐使药:防风6g 平和的辛温药,一药四用;
    为佐药:1、配白术,鼓舞脾气上升,升阳止泻;
                   2、本身祛风胜湿,有祛湿止泻的作用;
                   3、配白芍,以辛散助疏肝解郁;
    为使药 :4、脾的引经药。

六、配伍特点
    燥湿健脾为主,柔肝为辅;寓疏于补中,体现“抑木扶土”。
七、辨证要点:一痛就泻,泻后痛缓,虚实并兼,以脾虚为主
八、加减变化
    痛泻,患病多年或每天入厕多次,总感拉不完,或肛门总有下坠感,表明脾虚严重,治疗时痛泻要方加升麻,升阳举陷。
    痛泻,且有完谷不化时,痛泻要方加肉豆蔻、干姜,温脾阳。
    痛泻,患者脉弦,舌苔黄时,痛泻要方加少许泄火的黄连。
九、现代用法
    急慢性肠胃炎、功能性腹泻。
十、方歌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四味剂,
    肠鸣泄泻腹然痛,治在抑木与实脾。
调和肝脾剂共讲了3个主方,2个附方:
    1、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导致阳气不能布散于四肢出现的四肢不温,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
    2、逍遥丸,由疏肝的柴胡,养血的当归、白芍,健脾的茯苓、白术,以及薄荷、煨生姜组成,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附方:①加味逍遥散 = 逍遥丸 + 丹皮、栀子。
           ②黑逍遥散 = 逍遥丸 + 生地或熟地。
    3、痛泻要方,治疗脾虚为主,肝旺为辅的痛泻。

知识点梳理:
1、痛泻要方主治证候是什么?主要病因是什么?
    痛泻要方主治痛泻。主要是因饮食失宜,情志不畅所导致的。
2、痛泻要方病机和症状有哪些?
    脾虚出现肝乘脾的典型症状: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缓;肝旺有矢气多、脉弦的表现;整体脉象为脉弦缓。
3、痛泻要方的药物构成及其作用有哪些?
君药:炒白术9g健脾燥湿以培土;
臣药:炒白芍9g柔肝缓急以止痛;
佐药:炒陈皮4.5g理气燥湿,醒脾和胃;
佐使药:防风6g 平和的辛温药,一药四用。配白术,鼓舞脾气上升,升阳止泻;配白芍,用辛散助疏肝解郁;本身祛风胜湿,有祛湿止泻的作用,皆有佐药的作用;为脾的引经药,有使药的作用。
4、痛泻要方配伍特点是什么?
    燥湿健脾为主,柔肝为辅。炒制后的白术、白芍、陈皮皆可燥湿,白术、陈皮、防风又直接与脾有关,治疗脾虚,仅用了白芍柔肝为辅。
   寓疏于补中,体现“抑木扶土“。配伍中既升散,又疏肝醒脾,以散为主的同时又健脾养血,体现了抑木制肝旺,扶土培脾的治疗方法。
5、痛泻要方辨证要点是什么?
    一痛就泻,泻后痛缓。

6、痛泻要方在临床应用中怎样随证加减?
    痛泻,患病多年或每天入厕多次,总感拉不完,或肛门总有下坠感,表明脾虚严重,治疗时痛泻要方加升阳举陷的升麻。
    痛泻,且有完谷不化时,痛泻要方加肉豆蔻、干姜,温脾阳。
    痛泻,患者脉弦、舌苔黄时,痛泻要方加少许泄火的黄连。
7、从方名可知道痛泻要方是治疗哪类泄泻的?
    痛泻要方适应证最典型的症状为一痛就泻,所以命名为痛泻要方。
8、现代临床中可用痛泻要方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主要将痛泻要方用于急慢性肠胃炎、没有具体原因经常腹泻的功能性腹泻。 
思考题:
1、为什么痛泻要方中的白术、白芍、陈皮都用炒制的?
    炒白术保留健脾之性又增加了燥湿的作用;炒白芍既可柔肝缓急止痛,又祛除了滋腻之弊;炒陈皮既可理气又可燥湿,炒制后一药二效,因此痛泻要方中的白术、白芍、陈皮都用炒制过的。
2、为什么说防风在痛泻要方中一药四用?
    防风是一味平和的辛温药,在痛泻要方中配白术,鼓舞脾气上升,升阳止泻;配白芍,以辛散助疏肝解郁;本身又祛风胜湿,有祛湿止泻的作用,这三种功效皆有佐药的作用。防风又是脾的引经药,有使药的作用。因此为一药四用。

调和肝脾剂小结
1、调和肝脾剂主要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
   调和肝脾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其证多由于肝气郁结、肝枢机不利横犯脾土,或脾虚,肝木乘脾所致。
2、调和肝脾剂我们共学了哪些方子,各治疗什么疾病?
    调和肝脾剂共学习了三个主方,两个附方:
   四逆散,治疗肝胃气滞导致阳气不能布散于四肢,出现的四肢不温,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
   逍遥丸,由疏肝的柴胡,养血的当归、白芍,健脾的茯苓、白术,以及薄荷、煨生姜组成,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附方:①加味逍遥散,由逍遥丸加丹皮、栀子组方,用于郁而化热严重的肝郁血虚证。
          ②黑逍遥散 ,由逍遥丸加生地或熟地组方,用于以血虚为主的肝郁血虚证。
   痛泻要方,治疗脾虚为主,肝旺为辅的痛泻。

第三章 调和寒热剂
半夏泻心汤
课程总结:
调和肠胃剂(即调和寒热剂),用于邪犯肠胃,寒热错杂,脾胃及整个消化系统升降失常,出现的一系列病证。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寒热互结的痞满证
二、病因:中焦阳虚,外邪入侵
三、病机、症状
    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邪入里化热,引起寒热互结,气失和降,导致气滞脘腹,出现心下痞满,满而不痛,苔腻微黄;脾胃不和上逆,出现干呕、呕吐,向下出现肠鸣下利。
    主要病位在胃肠道,既有中焦脾胃虚寒的表现,又有热的表现。
    ★ 半夏泻心汤之所以叫做泻心汤,是因为患者典型的症状是心下痞满,此处的心下指的是剑突下的窝处,即胃脘部,所以半夏泻心汤泻的是胃经之热。
四、治法: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五、配伍
君药:半夏(半斤)12g辛温,散结除痞,降逆止呕。
臣药:干姜(3两)9g辛热,温中散寒;黄芩(3两)9g、黄连(1 两)3g,苦寒降泄,治疗入里化的热。 

佐药:人参(3两)9g、大枣12枚,益气和中,补脾胃。佐使药:甘草(3两)9g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调阴阳;辛开苦降调升降;补泻兼施顾虚实。
七、辨证要点:
    脾胃虚弱,加之寒邪入侵,郁而化热(或过食辛辣热邪直入),寒热互结,致脾胃不和,升降失调,出现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厚腻、微黄。
八、加减变化
    半夏泻心汤 = 小柴胡汤 - 柴胡、生姜 + 黄连、干姜。
    寒热互结,痞满胃胀严重,半夏泻心汤去大枣,加消痞除满的枳实;    寒热互结,舌苔厚腻严重、身体困重,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
    寒热互结痞满严重,不思饮食,半夏泻心汤加山楂或鸡内金、仙。
九、现代用法
    急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出现寒热错杂的消化系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十、方歌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枣草又人参,    辛苦甘温消痞满,法现调阳与和阴。

附方:
1、生姜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干姜2两 + 生姜4两。
    即半夏(半斤)12g、干姜(1两)3g、生姜(4两)12g、黄芩(3两)9g、黄连(1两)3g、人参(3两)9g、大枣12枚 、甘草(3两)9g。治疗水热互结的痞满,主要症状为心下痞满,雷鸣下利(肠子响得和打雷一样伴腹泻)。
    减干姜说明寒邪不重,黄连、黄芩没变说明热邪依然存在,重用生姜化水气,说明有水邪形成。
2、甘草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甘草1两。
    即半夏(半斤)12g、干姜(1两)3g、黄芩(3两)9g、黄连(1两)3g、人参(3两)9g、大枣12枚 、甘草(4两)12g。治疗以胃虚为主的痞满,主要症状以下利为主且心烦不安。
    把甘草加为4两,益气和中补脾胃之虚,说明脾胃虚得严重。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为泻心汤,都治疗痞满,但其原因不一样,所用的药物、剂量亦有所变化,因此在诊病过程中应详加分析,方随法变,药因证异,灵活机变地辨证论治。
知识点梳理:
1、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是什么?主要病因是什么?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的痞满证。主要病因是中焦阳虚,外邪入侵。

2、半夏泻心汤病机和症状有哪些?    脾阳亏虚,虚寒内生,寒邪入里化热,引起寒热互结,气失和降,导致气滞脘腹,出现心下痞满,满而不痛,苔腻微黄;脾胃不和上逆,出现干呕、呕吐,向下出现肠鸣下利。    主要病位在胃肠道,既有中焦脾胃虚寒的表现,又有热的表现。3、半夏泻心汤由哪些药物组成?君药:半夏(半斤)12g辛温,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臣药:干姜(3两)9g辛热,温中散寒;黄芩(3两)9g、黄连(1两)3g,苦寒降泄,除热,治疗入里化的热。佐药:人参(3两)9g、大枣12枚,益气和中,补脾胃。佐使药:甘草(3两)9g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4、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寒热并用调阴阳;辛开苦降调升降;补泻兼施顾虚实。    半夏辛温、干姜辛热,黄连、黄芩苦寒,一起使用调虚寒和热邪的阴阳失衡;同时半夏、干姜味辛为辛开,黄连、黄芩味苦为苦降,一上一下符合脾升胃降;而人参、甘草、大枣补虚,黄连、黄芩泻热,兼顾了中焦脾胃的虚和外邪入里化热的实邪。5、半夏泻心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脾胃虚弱,加之寒邪入侵,郁而化热(或过食辛辣热邪直入),致寒热互结,脾胃不和,升降失调,出现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苔厚腻、微黄的症状。

    甘草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甘草1两。即半夏(半斤)12g、干姜(1两)3g、黄芩(3两)9g、黄连(1两)3g、人参(3两)9g、大枣12枚 、甘草(4两)12g。治疗以胃虚为主的痞满,主要症状以下利为主且心烦不安。把甘草加为4两,益气和中补脾胃之虚,说明脾胃虚得严重。
在诊病过程中应详加分析,方随法变,药因证异,灵活机变地辨证论治。

6、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怎样随证加减?
    寒热互结,痞满胃胀严重,半夏泻心汤去滋腻的大枣,加消痞除满的枳实;
    寒热互结,舌苔厚腻严重、身体困重,半夏泻心汤加芳香醒脾化湿的藿香、佩兰;
    寒热互结痞满严重,不思饮食,半夏泻心汤加消食化积的山楂或鸡内金、三仙。
7、现代临床中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主要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出现寒热错杂的消化系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知识点梳理:
半夏泻心汤及其附方都是泻心汤,它们的配伍和主治各有什么不同?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为泻心汤,都治疗痞满,但其原因不一样,所用的药物、剂量亦有所变化。
    生姜泻心汤 = 半夏泻心汤 - 干姜2两 + 生姜4两。即半夏(半斤)12g、干姜(1两)3g、生姜(4两)12g、黄芩(3两)9g、黄连(1两)3g、人参(3两)9g、大枣12枚 、甘草(3两)9g。治疗水热互结的痞满,主要症状为心下痞满,雷鸣下利(肠子响得和打雷一样伴腹泻)。减干姜说明寒邪不重,黄连、黄芩没变说明热邪依然存在,重用生姜化水气,说明有水邪形成。

和解剂小结
和解剂共分为三大部分,讲了7个正方、4个附方:
和解少阳剂:
1、小柴胡汤是和解剂的基础方,治疗伤寒少阳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
2、大柴胡汤治疗少阳证存在已累及到阳明的少阳阳明并病,方中既有和解少阳,又有泻下阳明的药物,是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的加减。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生姜、白芍、大枣组成。
大柴胡汤 = 小柴胡汤 - 人参、甘草 + 小承气汤 - 厚朴 + 白芍。
3、蒿芩清胆汤治疗有热、有痰、有郁的少阳湿热痰浊证,由青蒿、黄芩、竹茹、半夏、枳壳、陈皮、赤茯苓、碧玉散组成。
调和肝脾剂:
4、四逆散治疗由于肝胃气滞,阳气不能输布导致的四肢发凉不温,即气郁引起的厥证,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
5、逍遥丸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证,方中用柴胡治肝郁,用当归、白芍治血虚,用白术、茯苓治疗脾虚,煨生姜温中止呕,薄荷、甘草为佐使药。
附方:加味逍遥散 = 逍遥丸 + 丹皮、栀子;
           黑逍遥散 = 逍遥丸 + 生地或熟地。
6、痛泻要方治疗脾虚为主、肝旺为辅的一痛就泻,泻后痛缓,由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组成。

调和肠胃剂:
7、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互结的痞满。
    附方: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