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讲透方剂》知识点合集3

其他分类其他2022-02-10
3234

目录
清热剂
第一章 清气分热剂
    第1讲 白虎汤 ————————————————— 4p
    第2讲 白虎汤加减方 —————————————— 10p
    第3讲 竹叶石膏汤 ——————————————— 14p
第二章 清营凉血剂
    第1讲 清营汤 ————————————————— 19p
    第2讲 犀角地黄汤 ——————————————— 24p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小结    ————————— 29p
第三章 清热解毒剂
    第1讲 黄连解毒汤 ——————————————— 33p
    第2讲 凉膈散 ————————————————— 39p
    第3讲 普济消毒饮 ——————————————— 44p
    第4讲 仙方活命饮 ——————————————— 49p 
    清热解毒剂小结 ———————————————— 55p
第四章 清脏腑热剂
    第1讲 导赤散 ————————————————— 57p
    第2讲 龙胆泻肝汤 ——————————————— 62p

    第3讲 左金丸 ———————————————— 68p
    第4讲 苇茎汤 ———————————————— 73p
    第5讲 泻白散 ———————————————— 78p
    第6讲 清胃散 ———————————————— 84p
    第7讲 玉女煎 ———————————————— 89p
    第8讲 葛根芩连汤 —————————————— 94p
    第9讲 芍药汤 ———————————————— 99p
    第10讲 白头翁汤   —————————————— 104p
    清脏腑热剂小结 ——————————————— 108p
第五章 清虚热剂
    第1讲 青蒿鳖甲汤 —————————————— 112p
    第2讲 清骨散 ———————————————— 118p
    第3讲 当归六黄汤 —————————————— 123p
    清虚热剂小结 ———————————————— 128p

第一章 清气分热剂
第1讲 白虎汤
课程总结:
清热剂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滋阴、凉血等功效,用于里热证。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五个方面。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等。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阳明气分热盛
二、病因:热在气分或伤寒热入阳明
三、病机、症状
里热炽盛,引起壮热面赤,体温38.5℃~39.5℃,脉洪数;热邪伤津,导致烦渴引饮、心烦 ;热邪充斥于内,迫津外泄,出现大汗。
四、治法:清热生津
五、配伍
君药:生石膏1斤(50g)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生石膏辛甘大寒,善清泻阳明经热;
臣药:知母 6两( 18g )苦寒质润,止渴除烦。助石膏清热除烦;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
佐药:粳米6合(9g)益胃生津治已病,防生石膏、知母大寒伤胃防

未病;
佐使药:甘草2两(6g)与粳米合用益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
使药。
六、配伍特点
辛甘大寒与苦寒质润相伍,清热生津;寒凉中少佐甘温之品,固护脾胃。
七、辨证要点
四大症:大热(体温高)、大渴(又烦又渴)、大汗(出汗多)、脉洪大(洪数有力)。
八、加减变化
阳明气分热盛,兼有大便不通,白虎汤加大黄(严重时加芒硝);阳明气分热盛,热灼筋脉出现热极生风,白虎汤加水牛角、花粉。
九、使用注意
1、本方只能用于热在气分或伤寒入里化热,热入阳明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不能用于尚有恶寒、无汗、浮数脉等表证未解的患者。
2、本方只能用于气分实热证,不能用于气虚、血虚导致的虚热证、真寒假热证。
十、现代用法
大叶性肺炎,出现四大症的流行脑脊髓膜炎(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性疾病
麻杏甘石汤用于热邪壅肺出现的咳喘,也可以治疗大叶性肺炎

十一、方歌: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阳明气分四大症,重用石膏烦渴解。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清热剂?清热剂分为哪几个方面?
    清热剂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滋阴、凉血等功效,用于里热证。里热有在气分、血分及脏腑的不同,又有实热、虚热之分,分为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五个方面。
2、什么是清气分热剂?代表方剂有哪些?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等。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3、白虎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主要病因是热在气分或伤寒热入阳明。
3、白虎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明气分里热炽盛,引起壮热面赤,体温38.5℃~39.5℃,脉洪数;热邪伤津,导致又烦又渴,需大量饮水,热邪扰神致心烦 ;热邪充斥于内,迫津外泄,出现大汗。 即四大症:大热(体温高)、大渴(又烦又渴)、大汗(出汗多)、脉洪大(洪数有力)。
4、白虎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生石膏1斤(50g)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生石膏辛甘大寒,善

清泻阳明经热。
臣药:知母 6两( 18g )苦寒质润,止渴除烦。助石膏清热除烦;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
佐药:粳米6合(9g)益胃生津治已病,防生石膏、知母大寒伤胃防未病。
佐使药:甘草2两(6g)与粳米合用益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
使药。
5、白虎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辛甘大寒与苦寒质润相伍,清热生津;寒凉中少佐甘温之品,固护脾胃。
    生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质润,二者常相须为用,清热除烦力量特强,是清阳明气分热盛的最佳配伍;粳米、甘草甘温能固护脾胃,防止生石膏、知母的寒伤脾胃,使整个方子虽寒凉,却不至于伤人体正气。
6、白虎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凡有大热(体温高)、大渴(又烦又渴)、大汗(出汗多)、脉洪大(洪数有力)四大症状皆可辨证为白虎汤证。
7、白虎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阳明气分热盛,四大症状皆有,同时大便不通时,可用白虎汤加大黄,严重时加芒硝治疗;阳明气分热盛,热灼筋脉出现热极生风现象时,可用白虎汤加水牛角清热息风,加花粉生津止渴。

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白虎汤的寓意?
    白虎汤中的白虎取的是虎啸寒风凛冽,能清肺胃之热,治疗阳明热盛之意,与西方、肺金没有关系,并不是中医四象的意思。白虎汤中的白字与生石膏的白色也没有任何关系。
2、哪些发热不能用白虎汤?
    ①白虎汤只能用于热在气分或伤寒入里化热,热入阳明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不能用于尚有恶寒、无汗、脉浮数等表证未解的患者。若病邪在太阳波及少阳累及阳明的外寒里热证,适用柴葛解肌汤;少阳未解、阳明里热已成的少阳阳明并病,适用大柴胡汤。
    ②本方只能用于气分实热证,不能用于气虚、血虚导致的虚热证、真寒假热证。气分实热证的脉象轻取重取皆为洪数脉,而气虚、血虚导致的虚热证的脉象轻取洪数,重取无力;真寒假热证病机的真正原因是寒,更不能用清热生津的白虎汤。

第2讲 白虎汤加减方
课程总结:
一、白虎加人参汤:
    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之剂,适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邪热亢盛时必定耗伤人体的正气,即壮火食气,因此气分热盛、气阴两伤时需加人参益气生津。
二、白虎加桂枝汤:
    是清中有透,兼以通经络之剂,用于温疟或风湿热痹。此处桂枝的温性已被方中的寒药制约了,保留了通络、和营的作用,同时桂枝的

辛味有着散的作用,可以使里热直接透发出去。桂枝在方中为佐药,起反佐作用,在热证中用一点和疾病性质相符的热药,把寒药给引进去,防止寒药药性太猛形成寒包火。
三、白虎加苍术汤:
    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用于湿温病中症见身热不扬、汗出、痞满者,也可用于风热痹痛。
    白虎加苍术汤与白虎汤等不是出自一个时代,计量单位不同,粳米用的不是合,是两。苍术辛温解表,透邪外出,在本方中既可燥湿,又起反佐作用,防止寒包火。
知识点梳理:
1、白虎汤简单的加减会变化出哪些方子?各自治疗什么疾病?
    从白虎汤加减而来的方子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
    白虎加人参汤适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白虎加桂枝汤用于温疟或风湿热痹;白虎加苍术汤用于湿温病中症见身热不扬、汗出、痞满者,也可用于风热痹痛。
2、在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中,用桂枝和苍术的目的是什么?
    在白虎加桂枝汤中,桂枝为佐药,起反佐作用,在热证中用一点和疾病性质相符的热药,把寒药给引进去,防止寒药药性太猛形成寒包火。
    白虎加苍术汤中的苍术辛温解表,透邪外出,在本方中既可燥湿,

也有防止寒包火的反佐作用。
3、白虎汤加人参,说明患者有怎样的表现?
    白虎汤加人参说明患者是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有明显气虚的表现,需用人参益气生津。
4、为什么壮热会导致气虚?
    因为大热时迫津外泄,耗伤津液,导致气随津脱,也就是说邪热亢盛时必定耗伤人体的正气,导致阳气亏虚,即壮火食气。
思考题:
通过白虎汤三个加减方的分解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道理?
    首先临床应用时,要学会随证加减,药物不同、剂量不同,能够治疗的疾病也有所不同;
    其次读方时,通过对药物的分析,知道其从何化裁而来,治疗何种疾病、患者的症状如何等,学会以方测证。

第3讲 竹叶石膏汤
课程总结: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二、病因:热病后期,余热未清
三、病机、症状
    热病后期,余邪留恋气分,引起身热汗不解,即发热有汗出,但热并未从汗而解,体温仍较高,说明热还在气分,脉数;余热內扰,易致心烦、虚烦不眠;气津两伤,导致口干欲饮,舌红、舌瘦、少苔,
气短神疲、脉虚;胃失和降,轻则胃气滞,重则气逆欲呕;整体脉象为虚数脉。
四、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五、配伍
君药:生石膏50g清热生津;竹叶6g清心除烦,生津止渴,清补并行。
臣药:人参6g益气;麦冬20g养阴生津。
佐药:半夏9g降逆止呕,性温;粳米10g养胃和中。
佐使药:甘草6g养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竹叶石膏汤 = 白虎汤➖ 知母➕ 竹叶➕人参、麦冬➕半夏
证有余热用清热力量较轻的竹叶即可;人参、麦冬用于气津两伤,兼顾扶正;半夏辛温,一药二用既降逆和胃,又帮助津液输布。

六、配伍特点
    清热、益气、生津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本方以清热为主,同时益气、生津。生石膏、竹叶性寒祛邪热,人参、麦冬补已伤气津,佐以温性的半夏清而不寒;人参、麦冬滋补,半夏性温疏散,防止因补益产生滞留,从而补而不滞。
七、辨证要点
    身热、发烧、出汗、心烦、虚烦不眠、口干欲饮、舌红少苔、神疲乏力、脉虚数。
八、加减变化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且胃津亏虚、胃虚火上行致牙疼、溃疡,可用竹叶石膏汤加石斛养胃阴;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且胃津亏虚、胃热致消谷善饥,竹叶石膏汤加善清胃热的天花粉。
九、现代用法
    发热为主的流感、乙脑、流脑、中暑。
十、方歌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草米随, 
                  热病气津两伤证,清热益气并生津。
知识点梳理:
1、竹叶石膏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竹叶石膏汤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病因是热病后期,余热未清。

2、竹叶石膏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病后期,余邪留恋气分,引起身热汗不解,即发热有汗出,但热并未从汗而解,体温仍较高,说明热还在气分,脉数;余热內扰,易致心烦、虚烦不眠;气津两伤,导致口干欲饮,舌红、舌瘦、少苔,
气短神疲、脉虚;胃失和降,轻则胃气滞,重则气逆欲呕;整体脉象为虚数脉。
3、竹叶石膏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生石膏50g清热生津;竹叶6g清心除烦,生津止渴,清补 并行。 
臣药:人参6g益气;麦冬20g养阴生津。
佐药:半夏9g降逆止呕,性温;粳米10g养胃和中。
佐使药:甘草6g养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竹叶石膏汤配伍的精妙之处是什么?
    清热、益气、生津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竹叶石膏汤以清热为主,同时益气、生津。生石膏、竹叶性寒祛邪热,人参、麦冬补已伤气津,佐以温性的半夏清而不寒;人参、麦冬滋补,半夏性温疏散,防止因补益产生滞留,从而补而不滞。
6、竹叶石膏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竹叶石膏汤的辨证要点有身热、发烧、出汗、心烦、虚烦不眠、口干欲饮、舌红少苔、神疲乏力、脉虚数。
7、竹叶石膏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且胃津亏虚、胃虚火上行致牙疼、溃疡,可

用竹叶石膏汤加石斛;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且胃津亏虚、胃热致消谷善饥,竹叶石膏汤加天花粉。
思考题:
1、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的脉象为什么是虚数脉?
    余热留恋气分,有热为数脉,气津两伤,气血虚为虚脉,因此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的整体脉象既虚又数,是虚数脉。
2、竹叶石膏汤中用半夏、粳米的妙处在哪里?
    半夏降逆止呕,辛温,在竹叶石膏汤中一药二用,既降逆和胃,又帮助津液输布,防止生石膏、人参、麦冬等寒凉或滋腻滞留;而清热生津的生石膏、竹叶、麦冬,又制约住了半夏的温性。
    粳米养胃和中,在方中既防止热邪伤胃,治未病,又可治疗已伤之胃,治已病。

第二章 清营凉血剂
第1讲 清营汤
课程总结: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到了营分、或热入血分诸证。
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热入营分证
二、病因:热入营分
三、病机、症状
    邪热伏阴,出现身热夜甚,舌绛、舌干,脉数;邪热扰神轻时神烦不寐、时有谵语,严重时邪陷心包、神昏谵语,撮空理线,甚则抽搐、目睛上吊、鼻翼煽动出现热极动风;热蒸营阴,所以不觉口渴;热伤血络,一会伤害固摄血液的脉络,二会加快血液流速,使血液从脉管中溢出,形成斑疹隐隐。
四、治法: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五、配伍
君药:(犀牛角)水牛角90g 味咸,性寒清热,清营分热毒。
臣药:生地15g性寒、入血分,凉血滋阴;麦冬9g清热,养阴生津;玄参9g入血分,滋阴,降火解毒。
佐药:银花9g连翘6g 清热解毒,二者芳香透散,使邪外透气分;竹叶3g清心除烦;黄连5g清热解毒,清心经热毒;丹参6g既清热凉血,助君臣清热,治其本,又活血化瘀,治其标。

六、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七、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舌绛舌干、神烦不寐、时有谵语、不渴。
八、加减变化
    热入营分,神昏谵语、邪陷心包时,在服用清营汤的基础上,冲服安宫牛黄丸;热入营分,且热极生风出现抽搐,清营汤加钩藤等息风止惊药;热入营分,且灼津成痰,喉中有痰鸣,清营汤加鲜竹沥、贝母、天竺黄等清热化痰药;热入营分,斑疹多,可用清营汤加大青叶、贯众等清热凉血消斑药。
九、现代用法
    流脑、乙脑、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十、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神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护阴用。
知识点梳理:
1、清营凉血剂适用于什么证?代表方剂有哪些?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到了营分、或热入血分诸证。代表方剂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2、清营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病因是热入营分。

3、清营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邪热伏阴,出现身热夜甚,舌绛、舌干,脉数;邪热扰神,轻时神烦不寐、时有谵语,严重时邪陷心包、神昏谵语,撮空理线,甚则抽搐、目睛上吊、鼻翼煽动出现热极动风;热蒸营阴,所以不觉口渴;热伤血络,一会伤害固摄血液的脉络,二会加快血液流速,使血液从脉管中溢出,形成斑疹隐隐。
4、清营汤的君臣佐各是哪味药?
君药:(犀牛角)水牛角90g 味咸,性寒清热,清营分热毒。
臣药:生地15g性寒、入血分,凉血滋阴;麦冬9g清热,养阴生津;玄参9g入血分,滋阴,降火解毒。
佐药:银花9g连翘6g 清热解毒,二者芳香透散,使邪外透气分;竹叶3g清心除烦;黄连5g清热解毒,清心经热毒;丹参6g既清热凉血,助君臣清热,治其本,又活血化瘀,治其标。清营汤没有使药。
5、清营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营解毒为主,配养阴生津,透热转气。犀牛角(水牛角)、生地清营血,解营分热毒;生地、麦冬、玄参养阴生津;银花、连翘透热转气,清营解毒、养阴生津让潜伏在营阴的邪气既得到清解,又透出气分。
6、清营汤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若有身热夜甚、舌绛舌干、神烦不寐、时有谵语、不渴等症状就可辨证为清营汤证,即热入营分证。

7、清营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热入营分,神昏谵语、邪陷心包时,在服用清营汤的基础上,冲服安宫牛黄丸;热入营分,且热极生风出现抽搐,清营汤加钩藤等息风止惊药;热入营分,且灼津成痰,喉中有痰鸣,清营汤加鲜竹沥、贝母、天竺黄等清热化痰药;热入营分,斑疹多,可用清营汤加大青叶、贯众等清热凉血消斑药。
8、什么是“撮空理线”?
    撮空理线是指患者意识不清,两手伸向空中,不断地捻动。这是病重元气将脱的表现。
思考题:
清营汤是如何体现“透热转气”法的?
    清营汤以清营解毒为主,配合养阴生津,透热转气。方中佐药银花和连翘,性寒,皆为轻清之品,芳香透散,既能向外疏散风热、又能在内清热解毒,可将邪热从营分向外透泄到气分,即透热转气 。

第2讲 犀角地黄汤
课程总结:
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入血分证的经典方,出自于王焘的《外台秘要》。
一、主治证候:热入血分证
二、病因:热入血分
三、病机、症状
    热邪灼伤脉络导致出血,若伤肺络咯血,伤胃络吐血,伤肠络便血,伤膀胱尿血;迫血妄行,循经而出会出现斑片紫暗,肌肤出血比热入营血更严重,出血量更大,颜色更深;血热互结时胸中会烦闷;热邪蓄积体内,引起善妄如狂,神志不清,特别容易忘事儿;热扰心营出现昏狂谵语、自觉腹满、嗽水不咽、舌绛起刺;脉洪数。
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五、配伍
君药:犀角( 水牛角30g)味咸性寒,清热凉血解毒。
臣药:生地 18g,一药二用,凉血止血,助君药清热解毒;养阴血,清热生津,补热邪直入血分耗伤的阴血。
佐药:赤芍9g,一药二用,苦寒清热,助君臣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散瘀。丹皮9g,一药二用,泻血中伏火,苦寒入血分,善清除血分伏火;本身既有凉血又有散瘀的作用。
六、配伍特点
    凉血和散瘀并用,以凉血为主,活血散瘀为辅,兼以养阴血,使热

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七、辨证要点
    出血、斑片紫暗、神昏谵妄、发烧。
八、加减变化
    热入血分证,且神昏谵语如狂,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芩; (热入血分体内有瘀血,出现的神昏谵语如狂与热入营分、邪陷心包出现的狂证不同,不能加安宫牛黄丸。) 
    热入血分证,出现肝经有热、肝火上炎,可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芩、栀子;
    热入血分证,出血严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加茅根、地榆炭等。(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加不同的凉血止血药。)
九、现代用法
    过敏性紫癜、败血症。用于过敏性紫癜时,要按照患者的症状,对方中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
十、方歌 :犀角地黄赤芍丹,热入血分吐衄斑, 
                  蓄血谵狂舌绛刺,凉血散瘀可保全。
知识点梳理:
1、犀角地黄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证,病因是热入血分。
2、犀角地黄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邪灼伤脉络导致出血,若伤肺络咯血,伤胃络吐血,伤肠络便

血,伤膀胱尿血;迫血妄行,循经而出会出现斑片紫暗,肌肤出血比热入营血更严重,出血量更大,颜色更深;血热互结时胸中会烦闷;热邪蓄积体内,引起善妄如狂,神志不清,特别容易忘事儿;热扰心营出现昏狂谵语、自觉腹满、嗽水不咽、舌绛起刺;脉洪数。
3、犀角地黄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犀角( 水牛角30g)味咸性寒,清热凉血解毒。
臣药:生地 18g,一药二用,凉血止血,助君药清热解毒;养阴血,清热生津,补热邪直入血分耗伤的阴血。
佐药:赤芍9g,一药二用,苦寒清热,助君臣清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散瘀。丹皮9g,一药二用,泻血中伏火,苦寒入血分,善清除血分伏火;本身既有凉血又有散瘀的作用。
4、犀角地黄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犀角地黄汤的配伍特点是:凉血和散瘀并用,以凉血为主,活血散瘀为辅,兼以养阴血,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5、犀角地黄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出现出血、斑片紫暗、神昏谵妄、发烧症状就可适用犀角地黄汤。
6、犀角地黄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热入血分证,且神昏谵语如狂,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芩;
  (热入血分体内有瘀血,出现的神昏谵语如狂与热入营分、邪陷心包出现的狂证不同,不能加安宫牛黄丸。)
    热入血分证,出现肝经有热、肝火上炎,可用犀角地黄汤加黄芩、 

栀子;
    热入血分证,出血严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加茅根、地榆炭等。(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加不同的凉血止血药。)
7、犀角地黄汤被誉为治疗什么证候的经典方?
    出自于王焘《外台秘要》的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入血分证的经典方。
思考题:
1、为什么治疗热入血分证必须凉血散瘀?
    热邪重需清热解毒,清热止血治其急,热邪不清,迫血妄行不治,出血就止不住,单纯的止血不能去掉病因,因此不清其热血不宁;而瘀血由血热互结煎灼津液,或迫血妄行的离经之血所致,都需散瘀,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则瘀去不了,所以活血化瘀治其因,不散其血瘀不去。
2、为什么热入血分证不能用透热转气的配伍?
    热伏到营分时,除了清营分之热,还可以用银花、连翘透热转气。而热入血分就不能透热转气了,因为热在血分病位更深,一是透发不出来,二是已经出血了,如果再透发可能会加重出血,所以热入血分时不能用透热转气的配伍

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小结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用于热在气分或伤寒入里化热,热入阳明的阳明气分热盛证,其中生石膏和知母的配合是阳明气分热盛的最佳组合,方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组成。
    白虎汤加减方:
      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之剂,适用于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白虎加桂枝汤:是清中有透,兼以通经络之剂,用于温疟或风湿热痹;
      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用于湿温病中症见身热不扬、汗出、痞满者,也可用于风热痹痛。
    竹叶石膏汤: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是大寒之剂的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而成,性质较平和。
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用于热入营分证,由犀牛角(水牛角)、生地、麦冬、玄参、银花、连翘、竹叶、黄连、丹参组方,其中银花和连翘有透热转气的作用。
    犀角地黄汤:治疗热入血分证。

思考题:
1、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如何鉴别运用?
    白虎汤用于热在气分或伤寒入里化热,热入阳明的阳明气分热盛证,有大热(体温高)、大渴(又烦又渴)、大汗(出汗多)、脉洪大(洪数有力)四大症状方可使用。白虎汤只能用于气分实热证,不能用于气虚、血虚导致的虚热证、真寒假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之剂,适用于气分热盛、气
阴两伤证,既有四大症又有气虚的表现。
2、白虎加人参汤与竹叶石膏汤如何鉴别运用?
    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之剂,适用于气分热盛、气
阴两伤证,既有大热(体温高)、大渴(又烦又渴)、大汗(出汗多)、脉洪大(洪数有力)四大症状又有气虚的表现。
    竹叶石膏汤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是大寒之剂的白虎汤去掉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而成,性质比较平和,主要用于热病后期邪热尚存,同时伴随有气津两伤、胃和降失职的症状,即患者发热一段时间后,体温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并伴有心烦、舌红苔少甚则光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气逆欲呕等症状。
3、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有何异同?
    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透热转气”,适用于热邪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主要症状身热夜甚、舌绛舌干、神烦不寐、时有谵语、不渴;犀角地黄汤配伍芍药、丹皮泄热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以出

血、斑片紫暗、神昏谵妄、发烧为辨证要点。

第三章 清热解毒剂
第1讲 黄连解毒汤
课程总结:
清热解毒剂最主要的作用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人体感受疫毒或热毒后导致火热毒盛的实热证。
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
一、主治证候:三焦火毒炽盛证
二、病因:火热毒盛,充斥三焦
三、病机、症状
    热邪主要的病机特点扰神 、伤津、动血。
    上扰神明,导致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烦躁,语言错乱,睡不着觉);
    热邪伤津,出现口燥咽干,甚则口渴喜饮;
    迫血妄行,直接伤人体脉络,导致吐血、衄血、发斑;
    热毒下迫大肠, 肠道之水与热邪搏结产生湿热之邪, 导致身热下痢;
    热毒熏蒸肝胆,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发生伴有口苦口干的阳黄黄疸;
    热壅肌肉,腐肉为脓,出现痈肿疔疮;火毒炽盛,导致舌红、苔黄厚腻、脉数。
四、治法:泻火解毒
五、配伍
君药:黄连9g 清泻上焦、中焦之火,泻心火;

臣药:黄芩6g 清泻上焦之火;黄柏6g 清泻下焦之火;
佐药:栀子6g 清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六、配伍特点
    苦寒直折,泻火解毒,上下皆清,三焦兼顾。方中四味药物都是大苦大寒之品,把热邪直接拦腰斩断,达到泻火解毒的作用,且上、中、下三焦俱清都可兼顾。
七、辨证要点
    三焦火毒炽盛引起的诸多症状之一,不必具备所有症状。
八、加减变化
    三焦火毒炽盛,兼阳明腑实出现大便干,黄连解毒汤加大黄;
    三焦火毒炽盛,且阳明腑实出现大便干有硬结,像粪球,黄连解毒汤加大黄、芒硝;
    三焦火毒炽盛致肌衄,以发斑为主,黄连解毒汤加生地、玄参、赤芍清热凉血、散瘀;
    三焦火毒炽盛致黄疸,黄连解毒汤加茵陈、大黄;
    三焦火毒炽盛致疔疮,黄连解毒汤加痈疽疔疮的要药蒲公英和金银花。
九、使用注意
    本方都是大苦大寒之品,具有苦寒直折的配伍特点,清热力量猛,使用时一定要辨证准确,不是火毒炽盛千万不敢用。
十、现代用法
    败血症、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流脑、乙脑。

十一、方歌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栀子臣黄芩,
    火毒炽盛充三焦,苦寒直折诸症擒。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清热解毒剂?代表方剂有哪些?
    清热解毒剂用于人体感受疫毒或热毒后导致的火热毒盛的实热证,最主要的作用是清热、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2、黄连解毒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黄连解毒汤主治三焦火毒炽盛证,病因是火热毒盛,充斥三焦。
3、黄连解毒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邪主要的病机特点扰神 、伤津、动血。
    上扰神明,导致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烦躁,语言错乱,睡不着觉);热邪伤津,出现口燥咽干,甚则口渴喜饮;迫血妄行,直接伤人体脉络,导致吐血、衄血、发斑;热毒下迫大肠,肠道之水与热邪搏结产生湿热之邪,导致身热下痢; 热毒熏蒸肝胆,致肝胆疏泄不利,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发生伴有口苦口干的阳黄黄疸;热壅肌肉,腐肉为脓,出现痈肿疔疮;火毒炽盛,导致舌红、苔黄厚腻、脉数。
4、黄连解毒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其用量和作用各是什么?
    君药:黄连9g 清泻上焦、中焦之火,泻心火;
    臣药:黄芩6g 清泻上焦之火;黄柏6g 清泻下焦之火;

宁,诸经火自降。黄连入心经,因此三焦热盛都可多用黄连。
    黄连、黄芩、黄柏同为清热燥湿药,但具体使用时各有侧重。上焦热盛多用黄连、黄芩,少用黄柏;中焦热盛多用黄连,少用黄芩、黄柏;下焦热盛多用黄连、黄柏,少用黄芩。
2、为什么上、中、下三焦的火热毒邪都可用黄连解毒汤?
    火热之邪侵犯的部位不同,症状不同,各为单独的疾病。如,侵犯肌肤腐肉为脓,脸上、背上为痤疮,四肢为痈肿或疔疮,头上流黄水为黄水疮,归根结底都由火毒炽盛引起,盛说明火热之毒严重,患者不必具备以上所有症状,只要是三焦火毒炽盛,对于不同的疾病可异病同治,用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

    佐药:栀子6g 清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5、黄连解毒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黄连解毒汤的配伍特点是苦寒直折,泻火解毒,上下皆清,三焦兼顾。
    方中四味药物都是大苦大寒之品,把热邪直接拦腰斩断,达到泻火解毒的作用,且上、中、下三焦俱清都可兼顾。
6、只要具备了什么症状,就可辨证为三焦火毒炽盛证?
    三焦火毒炽盛引起的诸多症状之一,不必具备所有症状。
7、黄连解毒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三焦火毒炽盛,兼阳明腑实出现大便干,黄连解毒汤加大黄,如果大便干有硬结,像粪球,加大黄的同时可再加芒硝;三焦火毒炽盛致肌衄,以发斑为主时,黄连解毒汤加生地、玄参、赤芍清热凉血、散瘀; 三焦火毒炽盛致黄疸,黄连解毒汤加茵陈、大黄;三焦火毒炽盛致疔疮,黄连解毒汤加痈疽疔疮的要药蒲公英和金银花。
8、大苦大寒的黄连解毒汤,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黄连解毒汤是大苦大寒之品,具有苦寒直折的配伍特点,清热力量猛,使用时一定要辨证准确,不是火毒炽盛证千万不敢用。
思考题:
1、为什么在清泻三焦火毒时都可多用黄连?黄连、黄芩,黄柏在配伍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火邪侵犯人体易伤心经,心喜静恶热,泻火的同时需泻心火,心火

第2讲 凉膈散
课程总结: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上中二焦火热证
二、病因:上中二焦邪热燥盛
三、病机、症状
    热壅胸隔、津液耗伤导致身热口渴、胸隔烦热、咽燥唇焦;燥热上冲至头面部就会面红目赤,至口腔造成口舌生疮,至咽喉部引起咽痛,严重时迫血妄行,出现吐血、衄血;热扰神明导致夜寐不安,谵语狂妄;燥热内结出现便秘、尿赤;整体上舌红、苔黄、脉数。
四、治法: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五、配伍
君药:连翘 25g轻清透散,清热解毒,透散上焦邪热。
臣药:黄芩6g清胸隔郁热;栀子6g通泄三焦之热,引火下行;大黄12g治实热,芒硝12g治燥,两药合用泻火通便,以泻代清。
佐药:薄荷6g、竹叶3g外疏内清,外疏散风热,在里清心利尿;白蜜(蜂蜜)少许可以缓和峻猛,生津润燥。
佐使药:甘草12g味甘质润,和白蜜一起生津润燥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清上泻下并行,泻下为胸膈郁热而设(以泻代清)。

七、辨证要点
    上焦有无形之火、中焦有燥热内结所致的胸膈烦热、夜寐不安(严重者谵语狂妄)。
八、加减变化
    上中二焦火热证,心烦口渴严重,凉膈散加天花粉;
    上中二焦火热证,咽喉红肿疼痛,凉膈散加射干、玄参等清热解毒药。
九、使用注意
    凉膈散虽有通腑的作用,但重在泻胸隔之热,而不在大便秘结,只有出现了胸隔炽盛才可用。
    使用本方时不一定有便秘,辨证为上中二焦邪热燥盛的胸膈烦热就可用。
十、现代用法
    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
十一、方歌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白蜜,上中邪热服之消。
知识点梳理:
1、凉膈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凉膈散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上中二焦邪热燥盛是其主要病因。

2、凉膈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凉膈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主要有:热壅胸隔、津液耗伤导致身热口渴、胸隔烦热、咽燥唇焦;燥热上冲至头面部就会面红目赤,至口腔造成口舌生疮,至咽喉部引起咽痛,严重时迫血妄行,出现吐血、衄血;热扰神明导致夜寐不安,谵语狂妄;燥热内结出现便秘、尿赤;整体上舌红、苔黄、脉数。
3、凉膈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其用量和作用各是什么?
    君药:连翘 25g轻清透散,清热解毒,透散上焦邪热。
    臣药:黄芩6g清胸隔郁热;栀子6g通泄三焦之热,引火下行;大黄12g治实热,芒硝12g治燥,两药合用泻火通便,以泻代清。
佐药:薄荷6g、竹叶3g外疏内清,外疏散风热,在里清心利尿;白蜜(蜂蜜)少许可以缓和峻猛,生津润燥。
    佐使药:甘草12g味甘质润,和白蜜一起生津润燥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凉膈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凉膈散有清上泻下并行,泻下为胸膈郁热而设(以泻代清)的配伍特点。
5、上中二焦火热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上中二焦火热证的辨证要点是:上焦有无形之火、中焦有燥热内结所致的胸膈烦热、夜寐不安(严重者谵语狂妄)。
6、凉膈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上中二焦火热证,心烦口渴严重,可用凉膈散加天花粉;上中二焦

火热证,咽喉红肿疼痛,凉膈散加射干、玄参等清热解毒药。
7、什么情况下才可使用凉膈散?
    凉膈散虽有通腑的作用,但重在泻胸隔之热,而不在大便秘结,只有出现了胸隔炽盛才可用。使用本方时不一定有便秘,辨证为上中二焦邪热燥盛的胸膈烦热就可用。
思考题:
1、凉膈散中配伍大黄、芒硝的意义是什么?
    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的泻下并不是为大便干结而设,而是为了清泻胸膈烦热郁积,大黄治实热,芒硝治燥,两药合用泻火通便,以泻代清,中焦燥热内结,不管患者有无便秘,都可用大黄、 芒硝,使火邪从大便而走,达到泻火目的,也叫釜底抽薪。
2、为什么上中二焦火热证用凉膈散治疗最合适?
    上中二焦火热证,上焦有无形之火,中焦有燥热内结之火,只用清泻的药物清除不了中焦燥结,单纯地泻下解不掉上焦的邪热,因此既要用清热药清上,又要用泻下药泻火通便,所以泻火通便,清上泻下的凉膈散最为适宜。

第3讲 普济消毒饮
课程总结:
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
一、主治证候:大头瘟
二、病因:风热疫毒壅于上焦、发于头面
三、病机、症状
    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导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跳痛,目不能开,肿的部位能感觉到温度升高,局部滚烫,严重时脑袋变大,眼睛睁不开;温毒壅于咽喉,引起咽喉部红肿疼痛;灼伤津液表现为口渴、舌红、苔黄;初起时邪正交争,有恶寒发热,脉浮数等表现。
四、治法: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五、配伍
君药:黄连15g、黄芩15g清上焦之邪热、泻心火;
臣药:牛子3g、连翘3g、僵蚕2g、薄荷3g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佐药:玄参6g马勃3g板蓝根3g 增强清解疫毒的作用,桔梗6g、甘草6g清利咽喉,陈皮6g 理气散滞,行气血,疏散已有邪气,还可散方中苦寒之药可能产生的滞;
佐使药:升麻2g柴胡6g疏散风热,暗合“火郁发之”作用为佐药,引药上行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苦寒清泻与辛凉升散并用,清中有散,降中有升。

七、辨证要点
    大头瘟,头红肿热痛,目不能开。
八、加减变化
    大头瘟,并有便秘,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大头瘟,同时出现睾丸(卵巢)并发症,适用普济消毒饮加川楝子、龙胆草。
九、现代用法
    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并发淋巴结肿、痈肿疮毒。
十、方歌
    普济消毒牛芩连,翘玄薄桔马僵蚕,
    升柴陈草板蓝根,火郁发之毒头面。
         本方在有些版本中没有桔梗 
知识点梳理:
1、大头瘟是一种什么病?有哪些症状?
    大头瘟又叫蛤蟆瘟,风热疫毒侵犯、壅滞于人体上焦进而表现出头面红肿,热痛,甚则跳痛,目不能开,肿的部位滚烫,严重时脑袋变大,眼睛睁不开等症状,多发于冬春季节。
2、普济消毒饮主治什么?病因是什么?
    普济消毒饮主治大头瘟;此病是风热疫毒壅于上焦、发于头面而致。

3、普济消毒饮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导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跳痛,目不能开,肿的部位能感觉到温度升高,局部滚烫,严重时脑袋变大,眼睛睁不开;温毒壅于咽喉,引起咽喉部红肿疼痛;灼伤津液表现为口渴、舌红、苔黄;初起时邪正交争,有恶寒发热,脉浮数等表现。
4、普济消毒饮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各自的剂量和作用又是什么?
    君药:黄连15g、黄芩15g清上焦之邪热、泻心火;
    臣药:牛子3g、连翘3g、僵蚕2g、薄荷3g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佐药:玄参6g马勃3g板蓝根3g 增强清解疫毒的作用,桔梗6g、甘草6g清利咽喉,陈皮6g 理气散滞,行气血,疏散已有邪气,还可散方中苦寒之药可能产生的滞;
    佐使药:升麻2g柴胡6g疏散风热,暗合“火郁发之”作用为佐药,引药上行为使药。
5、普济消毒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普济消毒饮的配伍特点是:苦寒清泻与辛凉升散并用,清中有散,降中有升。
6、普济消毒饮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大头瘟,头红肿热痛,目不能开。
7、普济消毒饮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大头瘟,并有便秘,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大头瘟,同时出现睾丸(卵巢)并发症,适用普济消毒饮加川楝子、龙胆草。

思考题:
为什么说普济消毒饮中的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是经典的配伍?
    黄芩、黄连苦寒下降,升麻、柴胡引药上行。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的作用在升麻、柴胡引导下上行头面,清除了头面疫毒,降中有升;而黄芩、黄连又可防升麻、柴胡升发太过,升中有降,升降并用,相互为用又相互为制。因此普济消毒饮中黄芩、黄连与升麻、柴胡的配伍堪称经典。

第4讲 仙方活命饮
课程总结:
仙方活命饮选自明朝薛己校注编著的《校注妇人良方》。
一、主治证候:痈疡肿毒初起
二、病因: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
三、病机、症状:
    热毒日久不散,聚而成形,疮形高起,红肿热痛;热蒸肉腐,导致疮形化脓,病位处发烫,且疼痛严重,往外跳着疼;风热邪毒壅聚肌腠,邪正交争,正气未衰、邪气亢盛,表现为身热重、微恶寒。
四、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五、配伍
君药:金银花9g清热解毒,疮家圣药;
臣药:归尾6g、赤芍6g、乳香6g、没药6g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陈皮9g行气化滞;
佐药:白芷 6g、防风6g透卫散邪、疏散结滞,贝母6g、花粉6g化痰散结,使脓未成即消,穿山甲6g、皂角刺6g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可使脓成即溃;
佐使药:甘草6g清热解毒,既佐助君药金银花,又能调和药性。
六、配伍特点
    清解中寓活血化瘀之法,佐辛透散,攻邪外透,结聚痰消,脓成即溃。

七、辨证要点
    疮形高起、红肿热痛、疮形化脓。
八、加减变化
    痈疡局部肿得厉害,已化脓时,仙方活命饮加清热解毒的连翘或野菊花;病位处红、痛更严重,在此方基础上加清热凉血,泻血分伏热的丹皮;伴有口渴时加花粉生津止渴。
九、使用注意
    1、仙方活命饮用于痈肿未溃之前的阳性痈疡,已溃者不适用。疮疡类疾病分为三期:
        初起:红肿热痛未烂,用消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中期:脓已成,用托法,排脓;
        后期:脓已溃,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
    2、阴疮忌用。
十、现代用法
    阳证的化脓性炎症前期、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
十一、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花粉又乳没,穿山皂刺溃脓佳。
十二、附方
五味消毒饮
组方:金银花20g 野菊花15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 紫背天葵15g。

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为主,仙方活命饮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兼清热解毒,临床常将两方合用,各取所长,弥己之短。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痈和疡?疮疡痈肿是怎么形成的?
    红肿热痛形成的肿疙瘩叫痈,即将溃烂者叫疡,痈疡的病位在表, 是感受了热邪、热毒而致的阳证。热毒停留在肌体的某一个部位,引起气血循行失常,气滞血瘀,津液聚痰,出现痰结,最后形成疮疡痈肿。
2、仙方活命饮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仙方活命饮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病因是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
3、仙方活命饮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毒日久不散,聚而成形,疮形高起,红肿热痛;热蒸肉腐,导致疮形化脓,病位处发烫,且疼痛严重,往外跳着疼;风热邪毒壅聚肌腠,邪正交争,正气未衰、邪气亢盛,表现为身热重、微恶寒。
4、仙方活命饮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各自的剂量和作用是什么?
    君药:金银花9g清热解毒,疮家圣药;
    臣药:归尾6g、赤芍6g、乳香6g、没药6g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陈皮9g行气化滞;
    佐药:白芷 6g、防风6g透卫散邪,疏散结滞,贝母6g、花粉6g化痰散结,使脓未成即消,穿山甲6g、皂角刺6g疏通经络,消肿散结,可使脓成即溃;

    佐使药:甘草6g清热解毒,既佐助君药金银花,又能调和药性。
5、仙方活命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解中寓活血化瘀之法,佐辛透散,攻邪外透,结聚痰消,脓成即溃。
6、痈疡肿毒初起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疮形高起、红肿热痛、疮形化脓。
7、仙方活命饮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痈疡局部肿得厉害,已化脓时,仙方活命饮加清热解毒的连翘或野菊花;病位处红、痛更严重,在此方基础上加清热凉血,泻血分伏热的丹皮;伴有口渴时加花粉生津止渴。
8、什么是中医的消法?痈疡肿毒初起时应怎样治疗
    消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方法,是一切疮疡初起的治疗方法。
   治疗时需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适用仙方活命饮。清解热毒可将引起痈疡的热毒清除;消肿溃坚,用溃的方法引出热毒,消掉肿疙瘩;活血止痛解决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
9、痈疡肿毒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病变?
    热毒引起的痈疡肿毒初起时一定要及时治疗,处理不当会使表邪入里,邪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抽搐等危急重症。
思考题:
1、仙方活命饮的配伍原则是什么?配伍中有什么精妙之处?
    仙方活命饮是君一臣五佐六使一的大方,本方配伍体现了疮疡阳证

内治消法的基本配伍原则。
    治疗痈疡肿毒初起的原则是:第一要清热解毒,清泻内热,方中以金银花为君清热解毒;第二需活血化瘀,消肿,方中用归尾、赤芍、乳香、没药为臣担此重任;第三需理气,方中陈皮行气化滞,治气滞;第四要透散,方中用白芷、防风透卫散邪,疏散结滞,让邪气从外而出;第五用化痰散结,使脓未成即消,用了贝母、花粉达到此效;第六透脓,穿山甲、皂角刺,疏通经络,消肿散结,使脓成即溃。
    用活血化瘀的药物,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陈皮行气化滞,既解除了热毒,也消散了气滞血瘀所形成的肿结,这是本方臣药配伍的精妙之处。
2、针对不同时期的疮疡有哪些治疗方法?
    疮疡类疾病分为三期:
    初起:红肿热痛未烂,治疗适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消法;
    中期:脓已成,需用托法排脓;
    后期:脓已溃,应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

清热解毒剂小结
1、清热解毒剂主要有哪些方剂?
    清热解毒剂共讲了4个正方、1个附方:
    黄连解毒汤,用于三焦火毒炽盛;凉膈散,用于上中二焦火邪炽盛;普济消毒饮,治疗风热疫毒之邪上攻头面引起的大头瘟;仙方活命饮,治疗疮疡肿毒初起,是阳证疮疡内消法的代表方;附方五味消毒饮是典型的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方子。
 2、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两方的不同点是什么?
    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都是阳证疮疡的常用方,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不同点在于:仙方活命饮为痈肿初起的要方,除清热解毒之外,还配伍了疏风、活血、软坚、散结之品,以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为主要作用;五味消毒饮重在清热解毒,其清解之力较仙方活命饮更好,侧重消散疔毒,临床常将两方合用,各取所长,弥己之短。
3、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和凉膈散使用时各有什么注意事项?
    仙方活命饮用于痈肿未溃之前的阳性痈疡,已溃者不适用;阴疮忌用。黄连解毒汤是大苦大寒之品,不是火毒炽盛证千万不敢用。而凉膈散只有出现了胸隔炽盛才可使用。

第四章 清脏腑热剂
第1讲 导赤散
课程总结:
清脏腑热剂具有清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适用于不同脏腑邪热偏盛,而产生不同的火热证候。
代表方有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汤、白头翁汤等。
导赤散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把热从小便而解。
一、主治证候:心经火热证
二、病因:心经有热下移小肠
三、病机、症状
    本证的本是火热循经上炎,标为以舌尖为主的口舌生疮;同时热扰心神,心胸烦热;热灼津伤,出现口渴欲饮;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涩痛、灼热,严重者会感觉火辣辣的疼,甚则血尿。
四、治法:清心养阴,利尿通淋
五、配伍
君药:生地6g入心经、血分,凉血滋阴,制约心火;木通6g苦寒
清热,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臣药:竹叶6g清心除烦,利尿导热,让热邪从尿液而走;
佐使药:甘草6g清热解毒;益气和中,防苦寒伤胃为佐药。 调和
诸药为使药。
  本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适用于儿童,若用于成人,剂量和药味都有欠缺,需加量用药。

六、配伍特点
    清心与养阴两顾,利尿与导热并行。
    木通、竹叶清心,生地养阴,通过利尿来导热,让热邪从尿而出。
七、辨证要点:口舌生疮、小便淋沥涩痛。
八、加减变化
心经火热证,心经热盛,可用导赤散加黄连;
心经火热证,小肠经热盛,小便疼得厉害时,用导赤散加车前子、萹蓄,出现血尿,需用导赤散加茅根、小蓟、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药;
心经火热证,热邪伤津出现明显的伤阴之象,用导赤散加麦冬。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心经火热的口腔炎、口腔溃疡、泌尿系感染。
十、方歌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攻,
口舌生疮小便痛,导热下行尿液中。
梢:尖儿这里指甘草梢,取象比类入心经,原方用的是甘草梢,不是甘草根。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清脏腑热剂?代表方剂有哪些?
    清脏腑热剂具有清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适用于不同脏腑邪热偏盛,而产生不同的火热证候。
   代表方有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汤、白头翁汤等。

2、导赤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导赤散主治心经火热证,主要病因是心经有热下移小肠。
3、导赤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本证的本是火热循经上炎,标为以舌尖为主的口舌生疮;同时热扰心神,心胸烦热;热灼津伤,出现口渴欲饮;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涩痛、灼热,严重者会感觉火辣辣的疼,甚则血尿。
4、导赤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生地6g入心经入血分,凉血滋阴,制约心火;木通6g苦寒
清热,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 ;
臣药:竹叶6g清心除烦,利尿导热,让热邪从尿液而走;
佐使药:甘草6g清热解毒;益气和中,防苦寒伤胃为佐药。 调和
诸药为使药。
5、导赤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心与养阴两顾,利尿与导热并行。导赤散中木通、竹叶清心,生地养阴,通过利尿来导热,让热邪从尿而出。
6、适用导赤散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适用导赤散的辨证要点有口舌生疮、小便淋沥涩痛。
7、导赤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心经火热证,心经热盛,可用导赤散加黄连;小肠经热盛,小便疼得厉害时,用导赤散加车前子、萹蓄;小肠经热盛严重出现血尿时,需用导赤散加茅根、小蓟、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药;心经火热证,热邪伤津出现明显的伤阴之象,导赤散加麦冬。

思考题:
为什么生地和木通在导赤散中同为君药?
    导赤散适应证的本是火热循经上炎,标为以舌尖为主的口舌生疮;同时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涩痛、灼热,严重者会感觉火辣辣的疼,甚则血尿。方中生地凉血滋阴,可防木通利尿的伤阴之弊,利尿通淋不伤阴;木通入心经,上清心经之火,入小肠经,下导小肠之热,可防生地滋腻敛邪留瘀,滋阴降火不敛邪,所以生地、木通同为君药,清心与养阴两顾,利尿与导热并行。

第2讲 龙胆泻肝汤
课程总结: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
一、主治证候: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
二、病因:肝胆实火,肝胆湿热
三、病机、症状
    肝火上炎致头痛,目赤、眼眵,轻则耳鸣,重则耳聋,时有耳肿、耳道流脓,口苦;肝失条达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失眠;湿热下注引起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带下黄稠。
四、治法: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五、配伍
君药:龙胆草6g大苦大寒之品,清泻肝经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臣药:黄芩9g清上焦热;栀子9g清三焦热,合用苦寒泻火,清热燥湿。
佐药:泽泻12g木通6g渗湿,车前子9g利尿,三药合用清热利湿,湿热之邪当利导下行,从膀胱而解;生地9g清热凉血,当归3g养血,二者合用滋阴养血,治实火伤阴,防苦寒伤阴。
佐使药:柴胡6g疏条肝气为佐药;引药入经为使药。
使药:甘草6g调和诸药。
六、配伍特点
1、清利并行:清肝经实火与利肝经湿热的药一块用,如龙胆草、黄芩和栀子的配伍;

2、泻中有补,利中有滋泻肝胆实火,补肝体之阴,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生地滋阴,防止渗利伤阴,达到湿浊分清的结果;
3、降中寓升:龙胆草、黄芩、栀子苦寒降火,易折伤肝的升发之气,佐以柴胡升发阳气,清湿热,又保证肝的升发之气不受伤害。
七、辨证要点
肝火上炎、湿热下注,症状不必面面俱到。
    如,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口苦、心烦急躁,以及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都足以说明肝有实火;带下黄稠、味臭,阴部发痒也足以说明是肝胆湿热下注引起的,结合舌脉之象很容易诊断清楚。
八、加减变化
肝火上炎、湿热下注,实火重,可用龙胆泻肝汤加黄连;湿重,去生地,加利湿的薏米仁。
九、使用注意
本方中君药、臣药皆为大苦大寒之品,易折伤脾阳,脾胃虚寒者慎用。
十、现代用法
辨证为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的偏头疼、湿疹、结膜炎、虹膜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泌尿系感染、高血压、阴道炎、带状疱疹等。
十一、方歌
龙胆泻肝栀芩柴,泽泻木通又车前,
生地当归合甘草,肝经湿热清利排。

到湿浊分清,泻肝胆实火,补肝体之阴的效果;龙胆草、黄芩、栀子苦寒降火,易折伤肝的升发之气,佐以柴胡升发阳气,清湿热,又保证肝的升发之气不受伤害。
5、龙胆泻肝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为肝火上炎、湿热下注即可使用龙胆泻肝汤,症状不必面面俱到。
    如,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口苦、心烦急躁,以及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都足以说明肝有实火;带下黄稠、味臭,阴部发痒也足以说明是肝胆湿热下注引起的,结合舌脉之象很容易诊断清楚。
6、龙胆泻肝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肝火上炎、湿热下注,实火重,可用龙胆泻肝汤加黄连。黄连泻心经之热,而达主明则下安之效;加之五行当中心为火脏,肝为木脏,木生火,实则泻其子,肝火旺时,应泻心火。
    肝火上炎、湿热下注,湿重,可用龙胆泻肝汤去掉生地,加利湿的薏米仁治疗。湿重更应防滋腻,因此去生地,在后续治疗中根据湿邪祛除的程度加减生地、薏米仁剂量。
思考题:
柴胡在龙胆泻肝汤中的五个作用是什么?
    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在龙胆泻肝汤中有五大作用:
(1)柴胡辛味可发散,可防方中众多苦寒之品郁火(寒包火)。

知识点梳理:
1、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病位在哪里?
    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病因为肝胆实火,肝胆湿热。病位在肝。
2、龙胆泻肝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致头痛,目赤、眼眵,轻则耳鸣,重则耳聋,时有耳肿、耳道流脓,口苦;肝经分布于两胁,气滞则胀,血瘀则痛,肝失条达会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失眠;清湿伤下,湿热下注,阻滞气机,引起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带下黄稠。
3、龙胆泻肝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龙胆草6g大苦大寒之品,清泻肝经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臣药:黄芩9g清上焦热,栀子9g清三焦热,合用苦寒泻火,清热燥湿。
佐药:泽泻12g木通6g渗湿,车前子9g利尿,三药合用清热利湿,湿热之邪当利导下行,从膀胱而解;生地9g清热凉血,当归3g养血,二者合用滋阴养血,治实火伤阴,防苦寒伤阴。
佐使药:柴胡6g疏条肝气为佐药;引药入经为使药。
使药:甘草6g调和诸药。
4、龙胆泻肝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利并行,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
    方中龙胆草、黄芩和栀子的配伍体现了清肝经实火与利肝经湿热的并行;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生地滋阴,防止渗利伤阴,达

  (2)防大苦大寒折伤肝的升发之气。
  (3)柴胡辛散,因势利导让火邪从上而走,使火郁发之。
  (4)生地、当归养肝血,柴胡疏达肝气,促肝用,三药合用能恢复肝的体阴用阳之性。
  (5)柴胡入肝经,引药入经为使药。

第3讲 左金丸
课程总结:
左金丸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
一、主治证候:肝火犯胃证
二、病因:肝郁化火
三、病机、症状
    肝失条达引起胸胁胀痛;肝火犯胃导致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
四、治法: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五、配伍
君药:黄连18g苦寒,泻心火、泻胃火,本证病位在肝,配伍主入肝经的吴茱萸,可引黄连入肝经清泻肝火。
佐使药:吴茱萸3g,为佐药防止“火”郁结不散;防止苦寒伤胃阳;助黄连降逆止呕。为引经报使药。
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为6:1,临床使用时不一定用到这个比例,应按照病情灵活机变。
六、配伍特点
    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以寒为主,泻火不致凉遏,温降不致助火;肝胃同治,以清肝为主,肝火清胃气自降。
    吴茱萸辛味发散,开肝郁,黄连苦寒而降,降胃逆,一寒一热共用,以寒为主,用寒性药物泻火,温热药物发散,防止寒包火,少许热性的药物又不致于助火;胃气不降因肝火而致,因此清泻肝火后,

胃气自然而然就降了。
七、辨证要点
    肝郁化火引起的胃气上逆,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八、加减变化
    肝火犯胃,吐酸严重,可用左金丸加海螵蛸治疗;肝火犯胃,胁痛得厉害,左金丸配伍疏肝理气的柴胡。
九、使用注意
    左金丸只适用于肝火犯胃实热引起的反酸;脾胃虚寒的虚证反酸可用香砂六君子,千万不可用左金丸;打酸腐味的饱嗝,大便不成形,即食积反酸,可选用保和丸的加减。
十、现代用法
    符合肝火犯胃的慢性胃炎、反流性的食管炎、胃溃疡。
附方:
1、戊己丸
组方:黄连 10g 吴茱萸 10g 白芍 10g
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腹痛腹泻
2、香连丸
组方:黄连 10g 吴茱萸 5g 木香 3g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主治:湿热痢疾

知识点梳理:
1、左金丸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病因是肝郁化火。
2、左金丸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肝失条达引起胸胁胀痛;肝火犯胃导致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
3、左金丸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黄连18g苦寒,泻心火、泻胃火,本证病位在肝,配伍主入肝经的吴茱萸,可引黄连入肝经清泻肝火。
佐使药:吴茱萸3g,为佐药防止“火”郁结不散;防止苦寒伤胃阳;
助黄连降逆止呕。为引经报使药。
4、左金丸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以寒为主,泻火不致凉遏,温降不致助火;肝胃同治,以清肝为主,肝火清胃气自降。
    吴茱萸辛味发散,开肝郁,黄连苦寒而降,降胃逆,一寒一热共用,以寒为主,用寒性药物泻火,温热药物发散,防止寒包火,少许热性的药物又不致于助火;胃气不降因肝火而致,因此清泻肝火后,胃气自然而然就降了。
5、左金丸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肝郁化火引起的胃气上逆,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6、左金丸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肝火犯胃,吐酸严重,可用左金丸加海螵蛸治疗;肝火犯胃,胁痛

得厉害,左金丸配伍疏肝理气的柴胡。
思考题:
1、左金丸的方名有什么含义?
    左金丸主治肝火犯胃证,病因是肝郁化火。五行学说中心为火脏,肺为金脏,肝为木脏,木生火,火克金,金克木,肝、心为母子关系,肝经有热累及心经有热,黄连泻心火,心火清泻对肺金就不会过度克制,肺的功能也就正常了,可制约肝木,以降肝火。
    “左”有两个含义:1、指左右的“左”,肝为左,肺为右,肝升肺降,左升右降;2、写作“佐”,辅佐之意,指通过泻心火辅佐肺金。
2、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都是辛开苦降的方子,和肝胃有关。
不同之处:
    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的比例是6:1,重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戊己丸中黄连、吴茱萸二者等量使用,清热和开郁并重,疏肝理脾,清热和胃,方中还加了白芍以缓急止痛,适用于肝脾不和的胃痛吞酸,腹痛腹泻,不同于痛泻要方中的一痛就泻,泻后痛缓;
    香连丸中黄连用量大,吴茱萸用量小,又加了燥湿、行气的木香,因此香连丸以清热燥湿为主,兼以行气止痛,适用于湿热痢疾。以方测证,用黄连清热燥湿说明证有湿热之邪,加木香行气说明湿热之邪已导致气滞,木香入胃经、大肠经,肠是胃的延伸,因此证为湿热之邪下注大肠引起的痢疾,即湿热痢疾。

第4讲 苇茎汤
课程总结:
一、主治证候:肺痈
二、病因:热毒壅肺,痰瘀互结
三、病机、症状
    痰热壅肺,肺宣降失职导致咳嗽痰多;热毒迫肺,伤及肺络引起黄痰脓血;痰热瘀血,结聚胸中造成胸中隐痛。
四、治法: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五、配伍
君药:苇茎(芦根干品60g,鲜品倍用)清泻肺热,针对热毒;
臣药:冬瓜仁24g涤痰排脓,薏仁30g清热利湿,排脓,祛除
肺中已成之痈;
佐药:桃仁9g活血化瘀、散结,治疗血瘀。
六、配伍特点
    药性平和,清化于上,降渗于下,凉而不寒,利不伤正。
    苇茎(芦根)、冬瓜仁、薏米仁都是药食同源之品,药力平和有限;芦根清上焦之热,清热化痰于上,冬瓜仁、薏仁有利湿的作用,药性向下,有降渗的作用,但不至于耗伤人体阴液;苇根、冬瓜仁、薏仁性凉,但寒性不足。
七、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黄痰脓血、腥臭、胸中隐痛。

成之痈;
佐药:桃仁9g活血化瘀、散结,治疗血瘀。
4、苇茎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药性平和,清化于上,降渗于下,凉而不寒,利不伤正。
苇茎(芦根)、冬瓜仁、薏米仁都是药食同源之品,药力平和有限;芦根清上焦之热,清热化痰于上,冬瓜仁、薏仁有利湿的作用,药性向下,有降渗的作用,但不至于耗伤人体阴液;苇根、冬瓜仁、薏仁性凉,但寒性不足。
5、苇茎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咳嗽痰多、黄痰脓血、腥臭、胸中隐痛。
6、苇茎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肺痈,咳嗽痰多、发热,咳黄痰但不腥臭,说明没有成脓,用苇茎汤加金银花、大剂量的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肺痈已成脓时,患者咳出来的痰不仅是黄色的,而且有腥臭味,需加大化脓排脓药,可用苇茎汤加桔梗、贝母等。
思考题:
1、肺痈是怎么形成的?分为哪几期?
    热毒壅肺,肺宣降失职,气血循行不利,造成气血瘀滞成瘀,津液输布不利聚而为痰,进一步导致痰瘀互结,血败肉腐形成肺痈。
   中医治疗肺痈时分为,初起、成脓、疮口溃烂3个时期。

八、加减变化
肺痈,咳嗽痰多、发热,咳黄痰但不腥臭,说明没有成脓,用苇茎汤加金银花、大剂量的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肺痈已成脓时,患者咳出来的痰不仅是黄色的,而且有腥臭味,需加大化脓排脓药,可用苇茎汤加桔梗、贝母等。
九、现代用法
大叶性肺炎
麻杏石甘汤也治疗大叶性肺炎,治疗时可与苇茎汤结合使用,灵活机变,随证加减。
十、方歌
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薏仁冬瓜仁,
痰热壅肺成痈毒,化浊排脓自生津。
知识点梳理:
1、苇茎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苇茎汤主治肺痈,病因是热毒壅肺,痰瘀互结。
2、苇茎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痰热壅肺,肺宣降失职导致咳嗽痰多;热毒迫肺,伤及肺络引起黄痰脓血;痰热瘀血,结聚胸中造成胸中隐痛。
3、苇茎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作用是什么?
  君药:苇茎(芦根干品60g,鲜品倍用)清泻肺热,针对热毒;
  臣药:冬瓜仁24g涤痰排脓,薏仁30g清热利湿,排脓,祛除肺中已

2、苇茎汤这个方名怎么来的?
   苇茎汤原方出自《古今录验方》,见于王焘的《外台秘要·卷十》。
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十七卷》中载有本方,但无方名,后人称为千金苇茎方。宋朝林亿校正《金匮要略方论》时将此方写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因此方药力小效果稍差,将其放入了附方,取名千金苇茎汤。

第5讲 泻白散
课程总结:
泻白散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白指肺,泻用于实证,所以泻白散适用于肺热所致咳嗽。
一、主治证候:肺热咳嗽证
二、病因:肺有伏火郁热
三、病机、症状
热邪郁肺,肺宣降失职,轻则咳嗽,重则气喘;肺有伏火,外蒸皮毛,内伤营阴,皮肤蒸热,午后为甚。
四、治法: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五、配伍
君药:桑白皮30g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恢复肺的宣降正常;
臣药:地骨皮30g泻肺伏火,退虚热,治疗皮肤蒸热;
佐药:粳米一撮,与甘草合用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固护胃气;
佐使药:甘草3g养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虽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现剂量是折算出来的,适用于成年人,不能直接用于小儿。
六、配伍特点
以甘寒为主,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培土生金,祛邪不伤正。
桑白皮、地骨皮都是甘寒的,稍微有点凉,所以此方以甘寒为主;桑白皮清肺热,地骨皮质润,有滋阴退虚热之意;桑白皮泻热为清,地骨皮滋阴为补,粳米、甘草养胃,培土生金亦为补,祛邪不伤正。

七、辨证要点
咳嗽气喘;皮肤蒸热,午后为甚。
八、加减变化
应根据今天的时代背景及患者是成年人的前提下进行加减
肺热咳嗽,肺热较重,泻白散加黄芩、知母清泻肺经之热;肺热咳嗽,燥热干咳,伴有发热,泻白散加润燥的川贝、瓜蒌;肺热咳嗽,阴虚严重,出现潮热,盗汗,泻白散加银柴胡;肺热咳嗽,热邪伤津较重,出现口渴,泻白散加清热生津的天花粉。
九、现代用法
证属肺热咳嗽的肺炎、支气管肺炎。
十、方歌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四味宜,
清泻肺热平和剂,止咳平喘宣肺气。
知识点梳理:
1、泻白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泻白散主治肺热咳嗽证,病因是肺有伏火郁热。
2、泻白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邪郁肺,肺宣降失职,轻则咳嗽,重则气喘;肺有伏火,外蒸皮毛,内伤营阴,皮肤蒸热,午后为甚。
3、泻白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桑白皮30g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恢复肺的宣降正常;

臣药:地骨皮30g泻肺伏火,退虚热,治疗皮肤蒸热;
佐药:粳米一撮,与甘草合用养胃和中,培土生金固护胃气;
佐使药:甘草3g养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泻白散适应证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以甘寒为主,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培土生金,祛邪不伤正。
桑白皮、地骨皮都是甘寒的,稍微有点凉,所以此方以甘寒为主;桑白皮清肺热,地骨皮质润,有滋阴退虚热之意;桑白皮泻热为清,地骨皮滋阴为补,粳米、甘草养胃,培土生金亦为补,祛邪不伤正。
5、泻白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泻白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咳嗽气喘,皮肤蒸热、午后为甚。
6、泻白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应根据今天的时代背景及患者是成年人的前提下进行加减
    肺热咳嗽,肺热较重,泻白散加黄芩、知母清泻肺经之热;肺热咳嗽,燥热干咳,伴有发热,泻白散加润燥的川贝、瓜蒌;肺热咳嗽,阴虚严重,出现潮热,盗汗,泻白散加银柴胡;肺热咳嗽,热邪伤津较重,出现口渴,泻白散加清热生津的天花粉。
7、临床治疗咳嗽该从哪儿开始辨证呢?
    临床治疗咳嗽时,应首辨是外感所致,还是内伤造成的。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泻白散的治疗思路是独辟蹊径?
    肺有伏火郁热引起宣发肃降失职,同时伤及营阴所导致的咳嗽,常

规治疗思路需清肺中实热,滋阴养肺,但泻白散并没有用清肺热常用
的黄芩、生石膏,也没用滋阴养肺的药,而是用桑白皮清肺热,地骨
皮泻肺经伏火,达到泻除肺经郁热的效果。本方出自于《小儿药证直诀》,这个独特的治疗思路符合小儿稚阴稚阳的体质特点,既清泻了肺中郁热,恢复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又避免了苦寒之品折伤小儿稚阳,滋腻药物留邪,同时培土生金固护了小儿的体质。
2、泻白散以前我们学过的可以治疗咳嗽的方子有哪些?
泻白散以前我们学过的可以治疗咳嗽的方子有5个。
辛温解表剂中治疗咳嗽的方子有:
1)小青龙汤,用于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内外搏结导致的咳嗽咳喘,出现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状的痰涎;
2)止嗽散,用于风邪犯肺引起的咳嗽证,主要症状为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辛凉解表剂中治疗咳嗽的方子有:
3)桑菊饮,用于风温之邪侵犯导致肺宣降失职出现的咳嗽, 辨证要点有咳嗽、痰稍黄、口微渴;
4)麻杏甘石汤,用于肺热壅盛导致的咳喘,辨证要点有身热不解,咳喘。
清脏腑热剂中治疗咳嗽的方子有:
5)苇茎汤,用于热毒壅肺,痰瘀互结导致的肺痈,表现为咳嗽,痰黄稠、味腥臭。

2、为什么小青龙汤、止嗽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苇茎汤都不能用于肺热咳嗽?
    小青龙汤治疗寒饮的咳嗽,不适用于肺热咳嗽;止嗽散偏温性,热咳不能用;桑菊饮用于外感风温之邪的咳嗽,是解表的方子,不能用于伏火郁热于内的肺热咳嗽;麻杏石甘汤里有生石膏,须有壮热、咳喘,甚则鼻翼煽动的症状才适用,而肺热咳嗽没有这些症状;苇茎汤治疗的咳喘,是有大量、黄色脓稠、腥臭痰的咳嗽,肺热咳嗽没有痰。

第6讲 清胃散
课程总结:
清胃散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
一、主治证候:胃热(火)牙痛
二、病因:胃有积热
三、病机、症状
胃有积热,循经上犯,导致唇舌腮颊肿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胃热上冲,引起口臭、口干、舌燥;胃热致血热,出现牙宣肿痛,牙龈腐烂。
四、治法:清胃凉血
五、配伍
君药:黄连6g清泻胃火(直折其火)。
臣药:升麻9g微寒,清热解毒,味辛升散透达伏火,“火郁发之”防止寒包火;生地6g入血分,清热凉血;丹皮6g入血分,清热凉血,泻血中伏火,生地、丹皮合用清泻透散血热,祛血中伏火。
佐药:当归6g养血活血。佐生地养血滋阴;佐丹皮消肿止痛。
使药:升麻入阳明胃经,引药入经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清热凉血并用,苦降升散共施,养阴泻火兼顾,以清降为主;
2、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泻火而无郁遏之弊;升麻得黄连,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3、上攻之火从泻火而降,血热之热从甘凉滋润得除。

黄连清热,生地凉血,清热凉血并用;黄连苦降,升麻升散,苦降升
散共施;生地养阴,当归养血,黄连泻火,养阴泻火兼顾。黄连得到升麻的帮助,降中有升,直折胃热又不至出现寒包火;升麻得到黄连的帮助,避免升散时助了火势。向上攻的胃火因黄连的泻火而降,血热因生地、丹皮、当归的甘凉滋润而除。
七、辨证要点
牙疼伴唇舌腮颊肿痛、口气臭、牙宣肿痛、牙龈腐烂等胃热症状。
清胃散是治疗胃火牙疼的的基本方(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胃火牙痛,伴有大便干结,用清胃散加大黄治疗;胃火牙痛,出现口渴,用清胃散加生石膏、知母治疗;胃火牙痛,热邪灼伤脉络致牙龈出血,用清胃散加川牛膝治疗。
九、使用注意
清胃散只能用于胃热牙疼,风火牙疼、虚寒牙疼、虚火牙疼不宜使用,否则黄连的大苦大寒会伤脾胃阳气。
十、现代用法
胃热导致的口腔炎、牙周炎、牙龈炎、三叉神经疼。
十一、方歌
清胃散用连升麻,生地丹皮当归加,
清胃凉血火郁发,胃火牙痛效堪夸。

的帮助,避免升散时助了火势。向上攻的胃火因黄连的泻火而降,血
热因生地、丹皮、当归的甘凉滋润而除。
5、清胃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清胃散是治疗胃火牙疼的的基本方、常用方。有牙疼伴唇舌腮颊肿痛、口气臭、牙宣肿痛、牙龈腐烂等胃热症状的适用清胃散。
6、清胃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胃火牙痛,伴有大便干结,用清胃散加大黄治疗;胃火牙痛,出现口渴,用清胃散加生石膏、知母治疗;胃热牙痛,热邪灼伤脉络致牙龈出血,用清胃散加川牛膝治疗。
思考题:
1、没有止痛药的清胃散如何治疗牙疼?
    清胃散用于胃火牙疼,黄连为君,升麻、生地、丹皮为臣,佐以当归,使于升麻,整个方子没有止疼药,而是通过清泻胃中积热、伏火,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祛除病因病机,达到治牙疼的效果。
2、清胃散为什么要配伍凉血药?
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胃热还会导致血热,治疗时除清胃热外,还应凉血,只清胃热,不去凉血,胃热牙痛就不能治愈,所以清胃散中配伍了清热凉血的生地、丹皮,清泻透散血热,祛血中伏火,助黄连清除胃热,治疗胃热牙痛。

知识点梳理:
1、清胃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清胃散主治胃热(火)牙痛,病因是胃有积热。
2、清胃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胃有积热,循经上犯,导致唇舌腮颊肿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胃热上冲,引起口臭、口干、舌燥;胃热致血热,出现牙宣肿痛,牙龈腐烂。
3、清胃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黄连6g清泻胃火(直折其火)。
臣药:升麻9g微寒,清热解毒,味辛升散,“火郁发之”防止寒包火;生地6g入血分,清热凉血;丹皮6g入血分,清热凉血,泻血中伏火,生地、丹皮合用清泻透散血热,祛血中伏火。
佐药:当归6g养血活血。佐生地养血滋阴;佐丹皮消肿止痛。
使药:入阳明胃经,引药入经为使药。
4、清胃散的配伍特点有哪些?
1)清热凉血并用,苦降升散共施,养阴泻火兼顾,以清降为主;
2)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泻火而无郁遏之弊;升麻得黄连,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3)上攻之火从泻火而降,血热之热从甘凉滋润得除。
黄连清热,生地凉血,清热凉血并用;黄连苦降,升麻升散,苦降升散共施;生地养阴,当归养血,黄连泻火,养阴泻火兼顾。黄连得到升麻的帮助,降中有升,直折胃热又不至出现寒包火;升麻得到黄连

第7讲 玉女煎
课程总结:
玉女煎出自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一、主治证候:胃热阴虚证
二、病因:阳明气火有余,肾阴亏虚
三、病机、症状
阳明气火有余,循经上犯,热伤血络,因牙齿在胃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会出现牙痛、牙龈出血,牙疼又会牵引致头痛;火邪伤津,水不制火,火盛阴亏,出现烦热口渴,舌红苔黄干;肾阴亏虚,齿失所养导致牙齿松动。
四、治法:清泻胃火、滋养肾阴
五、配伍
君药:生石膏15~30g 清胃火,生津液;
臣药:熟地9~30g 滋养肾水;知母5g苦寒质润,伍生石膏清泻胃火,伍熟地滋养少阴;麦冬6g清热养阴生津;
佐使药:牛膝5g助熟地滋养肝肾为佐药;引药下行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清热养阴并用,虚实兼顾,以清热为主。
清热的生石膏和养肾阴的熟地一块使用,生石膏针对阳明气火有余的实,熟地针对少阴肾水不足的虚,证以阳明气火有余为主,所以用药以清热为主。

七、辨证要点
牙痛、头痛、牙龈出血、牙齿松动。
八、加减变化
胃热阴虚证,火热炽盛,烦渴、舌红等症状突出,玉女煎加清泻三焦之热的栀子及泻血中伏热的丹皮;胃热阴虚证,牙龈出血较重说明血分有热,可将玉女煎中的熟地换为生地。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胃热阴虚证的牙疼、三叉神经疼、牙龈炎、口腔炎。
十、玉女煎与清胃散:
玉女煎治疗阳明气火有余、肾阴亏虚导致的牙痛,出自于《景岳全书》;清胃散治疗胃经热盛导致的牙痛,出自于《脾胃论》,用黄连为君直折胃火,臣以升麻火郁发之,临床上可将两个方子交错、糅合使用。
十一、方歌
玉女煎中熟地黄,石膏知母冬膝襄,
阳明有余少阴虚,牙痛齿松煎服尝。
襄:指辅佐,意在说明知母、麦冬、牛膝在辅佐石膏。
知识点梳理:
1、玉女煎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玉女煎主治胃热阴虚证,病因是阳明气火有余,肾阴亏虚。

2、玉女煎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明气火有余,循经上犯,热伤血络,因牙齿在胃经循行路线上,所以会出现牙痛、牙龈出血,牙疼又会牵引致头痛;火邪伤津,水不制火,火盛阴亏,出现烦热口渴,舌红苔黄干;肾阴亏虚,齿失所养 导致牙齿松动。
3、玉女煎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生石膏15~30g 清胃火,生津液;
臣药:熟地9~30g 滋养肾水;知母5g苦寒质润,伍生石膏清泻胃火,伍熟地滋养少阴;麦冬6g清热养阴生津;
佐使药:牛膝5g助熟地滋养肝肾为佐药;引药下行为使药。
4、玉女煎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热养阴并用,虚实兼顾,以清热为主。
清热的生石膏和养肾阴的熟地一块使用,生石膏针对阳明气火有余的实,熟地针对少阴肾水不足的虚,证以阳明气火有余为主,所以用药以清热为主。
5、玉女煎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牙痛、头痛、牙龈出血、牙齿松动。
6、玉女煎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胃热阴虚证,火热炽盛,烦渴、舌红等症状突出,玉女煎加清泻三焦之热的栀子及泻血中伏热的丹皮;胃热阴虚证,牙龈出血较重说明血分有热,可将玉女煎中的熟地换为生地。

7、为什么玉女煎的君药用生石膏而不用黄连?
     适用玉女煎的胃热阴虚证有明显的阴虚之象,所以不能用苦燥的黄连直折其火。
思考题:
胃热阴虚证为什么适用玉女煎,而不是清胃散?
    胃热阴虚证病位在阳明胃,是阳明气火有余,少阴肾水不足引起的牙痛。阳明气火有余循经上犯则牙痛、头痛;热伤脉络则牙龈出血,火盛伤津致肾阴亏虚,齿失所养,牙齿松动,反之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又加重了阳明热邪,火盛阴亏,出现烦热口渴、舌红苔黄干。按照实则泻之的原则,需清泻胃火;按照虚则补之的原则,需滋养肾阴,所以适用清泻胃火、滋养肾阴的玉女煎。清胃散治疗的是胃经热盛导致的牙痛,用黄连为君直折胃火,臣以升麻火郁发之,没有少阴肾水不足的表现。

第8讲 葛根芩连汤
课程总结:
葛根芩连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协热下利证
二、病因:表邪未解,邪热入里
三、病机、症状
里热壅盛上蒸于肺,肺宣发肃降失职,出现喘;外蒸肌肤,迫津外泄,导致汗出;阳明热盛,则身热口渴,胸脘烦热,苔黄脉数;热邪下迫大肠,导致下利臭秽。
四、治法:外解肌表,内清肠胃
五、配伍
君药:葛根15g外解肌表之邪,内清阳明之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臣药:黄芩9g黄连9g清泻里热,燥湿止利;君臣配伍清热、升阳、
止利;
佐使药:甘草6g甘缓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以清热为主;辛凉升散配以苦寒清降。
葛根既可在外疏散表邪,解肌表之寒,又能内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清泻肠胃湿热,所以疏散表邪和内清湿热相合,完成了表邪清,里热除,表里同治的过程,整体上以清泻里热为主;葛根味辛性凉,具有升散之性,黄连、黄芩苦味下沉,性寒清热,为苦寒清降之品。寓意清热、升阳、止利。

七、辨证要点
身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数、下利臭秽。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协热下利,伴严重腹痛,需缓急止痛,用葛根芩连汤加白芍(白芍与方中的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协热下利,伴里急后重,用葛根芩连汤加行气的木香;协热下利,出现呕吐,用葛根芩连汤加止呕良药半夏;协热下利,伴食积症状,用葛根芩连汤加消食化积的山楂、麦芽。
九、现代用法
协热下利的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
十、方歌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入药治胃肠,
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服之康。
知识点梳理:
1、葛根芩连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葛根芩连汤主治协热下利证,病因是表邪未解,邪热入里。
2、葛根芩连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里热壅盛上蒸于肺,肺宣发肃降失职,出现喘;外蒸肌肤,迫津外泄,导致汗出;阳明热盛,则身热口渴,胸脘烦热,苔黄脉数;热邪下迫大肠,导致下利臭秽。

7、治腹泻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治疗腹泻首先要燥湿,通过燥湿达到止泻作用,因此不论寒湿、湿
热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腹泻首要任务都是燥湿。
思考题:
葛根芩连汤中用葛根、黄芩、黄连配伍有什么特点?
    葛根味辛发散,性凉,专入阳明,因此可以外解肌表之邪,内清阳明之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能够清泻里热,燥湿止利。葛根、黄芩、黄连共用有清热、升阳、止利的作用,实现了表邪清,里热除,表里同治的效果。

3、葛根芩连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葛根15g外解肌表之邪,内清阳明之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臣药:黄芩9g黄连9g清泻里热,燥湿止利;君臣配伍清热、升阳、
止利;
佐使药:甘草6g甘缓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4、葛根芩连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以清热为主;辛凉升散配以苦寒清降。
    葛根既可在外疏散表邪,解肌表之寒,又能内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清泻肠胃湿热,所以疏散表邪和内清湿热相合,完成了表邪清,里热除,表里同治的过程,整体上以清泻里热为主;葛根味辛性凉,具有升散之性,黄连、黄芩苦味下沉,性寒清热,为苦寒清降之品。寓意清热、升阳、止利。
5、葛根芩连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身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数、下利臭秽。葛根芩连汤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
6、葛根芩连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协热下利,伴严重腹痛,需缓急止痛,用葛根芩连汤加白芍(白芍与方中的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协热下利,伴里急后重,用葛根芩连汤加行气的木香;协热下利,出现呕吐,用葛根芩连汤加止呕良药半夏;协热下利,伴食积症状,用葛根芩连汤加消食化积的山楂、麦芽。

第9讲 芍药汤
课程总结:
芍药汤出自金代张元素《保命集》,治疗湿热之邪引起的痢疾。
一、主治证候:湿热痢疾
二、病因:湿热壅滞肠道
三、病机、症状
气机阻滞,出现腹痛(不通则痛),里急后重;大肠湿热,气血搏结,酿为脓血,则下痢脓血,出现赤白相兼脓血便,肛门口灼热。
    大肠内湿热邪气与正气交争,产生气血搏结,灼伤肠络会出血,灼伤肠道肌肉致热腐成脓,进一步酿为脓血和粪便混浊排泄出体外,就出现了下痢脓血。
四、治法: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五、配伍
君药:黄芩15g黄连15g苦寒入大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臣药:白芍30g重用,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当归15g养血活血,两药合用是养血活血的经典配伍;木香6g槟榔6g行气导滞;
佐药:大黄9g泻热导滞;官桂5g助臣药行气,温热,制约黄连、黄芩、大黄的苦寒;
佐使药:甘草6g合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清热燥湿与和营缓急并用;气血并治,兼通因通用;寒热共投,放温

通于苦寒之中,偏热者寒之。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当归、白芍和营缓急;方中用药既行了气又调了血,还用了大黄通因通用;黄连、黄芩、大黄苦寒,官桂温热,放在一起既制约苦寒伤及阳气,又助气血正常循行。本方用于湿热之邪引起的痢疾,热则寒之,整体偏寒。
七、辨证要点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白相兼。
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湿热痢疾,伴有食积,用芍药汤加山楂;湿热痢疾,热毒重,赤多白少、发热,用芍药汤加白头翁、金银花,加重清热解毒药;湿热痢疾赤多白少,无发热症状,用芍药汤加丹皮,清血分伏热,若有出血再加地榆。
九、现代用法
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肠炎。
十、方歌
芍药汤治湿热痢,三黄归桂草香槟,
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脓血备。
知识点梳理:
1、芍药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病因是湿热壅滞肠道。

2、芍药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气机阻滞,不通则痛,里急后重;大肠湿热,则下痢脓血;气血搏结,引起赤白相兼脓血便;酿为脓血,致热邪下迫,肛门口灼热。
大肠内湿热邪气与正气交争,产生气血搏结,灼伤肠络会出血,灼伤肠道肌肉致热腐成脓,进一步酿为脓血和粪便混浊排泄出体外,就出现了下痢脓血。
3、芍药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黄芩15g黄连15g苦寒入大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臣药:白芍30g重用,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当归15g养血活血,两药合用是养血活血经典配伍;木香6g槟榔6g行气导滞;
佐药:大黄9g泻热导滞,官桂5g助臣药行气;温热,制约黄连、黄芩、大黄的苦寒;
佐使药:甘草6g合白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芍药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热燥湿与和营缓急并用;气血并治,兼通因通用;寒热共投,放温通于苦寒之中,偏热者寒之。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当归、白芍和营缓急;方中用药既行了气又调了血,还用了大黄通因通用;黄连、黄芩、大黄苦寒,官桂温热,放在一起既制约苦寒伤及阳气,又助气血正常循行。本方用于湿热之邪引起的痢疾,热则寒之,整体偏寒。

5、芍药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白相兼就可用芍药汤。
6、芍药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热痢疾,伴有食积,用芍药汤加山楂;湿热痢疾热毒重,赤多白少、发热,用芍药汤加白头翁、金银花,加重清热解毒药;湿热痢疾赤多白少,无发热症状,用芍药汤加丹皮,清血分伏热,若有出血再加地榆。
7、为什么芍药汤的君药不是白芍?
    芍药汤证因湿热壅滞肠道而致,治疗以清热燥湿为主,所以君药是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黄芩、黄连,而非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的芍药。
思考题:
1、为什么白芍在芍药汤中的用量最大?
    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芍药汤证因湿热壅滞肠道,气机阻滞而致, 有腹痛、里急后重的表现,重用白药一方面针对腹痛和里急后重,其次白芍、当归合用是养血活血经典配伍,行血则便脓自愈,同时兼顾阴血的耗伤。
2、芍药汤中用官桂的妙处是什么?
   官桂性温、行气,在芍药汤中一方面助当归、白芍行气行血,助木香、槟榔行气,另一方面因其温热,可防黄连、黄芩、大黄苦寒伤阳,三者的苦寒又制约了官桂的温热,还与大黄一起帮助君臣祛除肠道湿热,让肠道气血和调起来。

第10讲 白头翁汤
课程总结: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热毒痢
二、病因: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
三、病机、症状
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阻滞气机,导致腹痛、里急后重;邪陷血分,酿为脓血,表现为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肛口灼热;热伤津液,出现口渴欲饮。
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五、配伍
君药:白头翁15g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臣药:黄连6g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12g清泻下焦湿热;
佐使药:秦皮12g清热解毒为佐药;收涩止痢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苦寒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涩肠并用。
七、辨证要点
白头翁汤是治疗热毒痢的常用方,其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
八、加减变化
热毒痢伴有恶寒、发热,用白头翁汤加葛根清解表里邪热,还可再加金银花、连翘透营转气;里急后重,用白头翁汤加木香、槟榔行气导

滞;脓血较多,用白头翁汤加丹皮、地骨皮或赤芍凉血止血,若进入血分,加生地凉血。
九、现代用法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十、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备,
清热解毒凉血热,赤多白少功效奇。
知识点梳理:
1、白头翁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病因是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
2、白头翁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阻滞气机,导致腹痛、里急后重;邪陷血分,酿为脓血,表现为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肛口灼热;热伤津液,出现口渴欲饮。
3、白头翁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作用是什么?
君药:白头翁15g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臣药:黄连6g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12g清泻下焦湿热;
佐使药:秦皮12g清热解毒为佐药;收涩止痢为使药。
4、白头翁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苦寒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涩肠并用。

5、白头翁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白头翁汤是治疗热毒痢的常用方,其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
6、白头翁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热毒痢伴有恶寒、发热,用白头翁汤加葛根清解表里邪热,还可再加金银花、连翘透营转气;里急后重,用白头翁汤加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脓血较多,用白头翁汤加丹皮、地骨皮或赤芍凉血止血,若进入血分,加生地凉血。
知识点梳理:
1、同为治痢疾的白头翁汤和赤芍汤有什么区别?
    芍药汤主治湿热痢,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赤白相间,偏重于湿热,用清热燥湿的方法;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热毒深陷血分,下痢脓血,赤多白少,部分患者口渴欲饮,偏重于热毒,比湿热痢的病情更严重,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方法。
2、为么说治疗痢疾时不能轻易使用收涩的药?
    治疗痢疾不可轻易使用酸性收涩的药物,容易导致脓血不易排出,闭门留寇,加重病情。白头翁汤中的秦皮虽有收涩止痢之效,但主要用其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脏腑热剂小结
清脏腑热剂共有10个正方、2个附方。
1) 导赤散:用于心经有热下移小肠所致口舌生疮、小便涩痛(心经)
2) 龙胆泻肝汤:用于肝经湿热上扰致头痛目赤、面红耳聋,下行引起会阴部潮湿、肿胀疼痛,女子带下量多、色黄、味臭、量多(肝经)
3) 左金丸:用于肝经有热,肝火犯胃的反酸(肝经)
附方1:戊己丸,左金丸加缓急止痛的白芍而成,用于肝火犯胃伴有腹痛腹泻;
附方2:香连丸,左金丸加行气化滞木香而成,用于肝火犯胃伴有里急后重;
4) 苇茎汤:用于肺经热毒炽盛所致肺痈,患者咳吐大量浓稠、腥臭的黄痰(肺经)
5) 泻白散(泻肺散):用于肺经有热或肺经伏火所致咳嗽(肺经)
6) 清胃散:用于胃经有热,伏火循经上犯的胃火牙疼(胃经)
7) 玉女煎:用于阳明有余,少阴肾水不足出现的牙疼、牙齿松动(胃经)
8) 葛根芩连汤:用于表邪未解,邪热入里所致协热下利;
9) 芍药汤:用于湿热蕴结肠道,肠道气机阻滞酿成脓血的湿热痢疾;
10) 白头翁汤:用于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的热毒痢。

思考题:
1、心、肝、肺、胃经有热邪了可用哪些方剂?
    心经有热下移小肠所致口舌生疮、小便涩痛可用导赤散;肝经湿热上扰致头痛目赤、面红耳聋,下行引起会阴部潮湿、肿胀疼痛,女子的带下量多、色黄、味臭、量多,宜用龙胆泻肝汤;肝经有热,肝火犯胃的反酸适用左金丸;肺经有热或肺经伏火所致咳嗽可用泻白散;胃经有热,伏火循经上犯的胃火牙疼适用清胃散。
2、临床上湿热痢,热毒痢,都可将哪两个方子合起来加减化裁?
     临床上不论湿热痢,热毒痢,都可将芍药汤和白头翁汤两方合起来加减化裁去治疗。白头翁汤中没有养血、活血、行血,行气的药,临床治疗热毒痢时,需配伍针对脓血、热邪伤津等问题的药物。
3、清脏腑热剂中哪些方剂可以治疗痢疾?
   清脏腑热剂中可以治疗痢疾的方子有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
    葛根芩连汤用于表邪未解,邪热入里所致协热下利;芍药汤用于湿热蕴结肠道,肠道气机阻滞酿成脓血的湿热痢疾;白头翁汤:用于热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肠的热毒痢。
4、治疗肺热咳嗽是用苇茎汤,还是泻白散?
    适用泻白散。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用于肺经热毒炽盛所致肺痈,患者咳嗽痰多,咳吐大量浓稠、腥臭的黄痰为其辨证要点;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用于肺经有热或肺经伏火所致咳嗽,其辨证要点为咳嗽气喘,皮肤蒸热,午后为甚。

5、龙胆泻肝汤和左金丸有什么不同?
    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用于肝经湿热上扰致头痛目赤、面红耳聋,下行引起会阴部潮湿、肿胀疼痛,女子的带下量多、色黄、味臭、量多,有肝火上炎、湿热下注的症状时可用龙胆泻肝汤,症状不必面面俱到;
    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用于肝经有热,肝火犯胃的反酸,主要症状为肝郁化火引起的胃气上逆,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六、配伍特点
    清滋相伍,邪正兼顾,扶正不恋邪,清热不伤正,清中有透,先入后出。
    清热的青蒿、丹皮清泻伏火,滋阴的生地、知母补充已伤阴液,这样配伍清的是邪气,滋的是津液;扶正的药物有了青蒿、丹皮的清泻不致敛邪,青蒿、丹皮的清泻透散,有知母、鳖甲的制约,不致伤人津液,典型的清热当中有透热的方子,体现了先入后出的治疗原则。
七、辨证要点
    入夜身热、晨旦身凉、热退无汗,但不仅局限于此,包括其它阴虚有热的相应症状。
    青蒿鳖甲汤是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药。临床使用时,在掌握阴虚有热这个病理机制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八、加减变化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伴口渴,可用青蒿鳖甲汤加花粉;伴失眠,加合欢皮、远志、枣仁、龙骨等安神药;伴阵阵烘热、心烦,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亏虚心阴不足,出现心慌,加五味子等敛心阴药。
九、现代用法
    阴虚发热(如更年期综合症),不明原因的发热,慢性疾病的发热(如肿瘤、肿瘤术后及术后化疗)。
    不明原因和慢病发热,必须是无汗才能用此方。若不明原因的发热

第五章 清虚热剂
第1讲 青蒿鳖甲汤
课程总结:
清虚热剂用于热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伤,以虚热内扰引起的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为主要症状。
青蒿鳖甲汤出自清代吴瑭(鞠通)所著《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都可退虚热,本方可养阴、透热,适用于阴虚有热
一、主治证候: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二、病因: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伏阴分
三、病机、症状
    阴分伏热,阳入于阴,阴少不能制阳,引起入夜身热;白天阳从阴出,阴分中的邪热减少,所以晨旦身凉,热退。阴液耗伤,无以为汗,所以热退无汗,不是表证,不能用发汗药。阴虚内热,邪热在阴分,舌红少苔,脉细数。
四、治法:养阴透热
五、配伍
君药:青蒿6g苦辛寒,清热、透络、引邪外出,针对阴分伏热;鳖甲            15g咸寒入血分,滋阴退热;
臣药:生地12g性凉入血分,滋阴凉血;知母6g苦寒质润,滋阴火,
           两药辅佐君药退虚热、养阴治本;
佐药:丹皮9g辛苦凉入血分,泻血中伏火,助青蒿透阴分伏热。

和《伤寒论》54条一样表现为发热、出汗、热退,说明营卫不和,适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
十、方歌
    青蒿鳖甲知生丹,热伏阴分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痊。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清虚热剂?代表方剂有哪些?
    用于热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伤的方剂即清虚热剂,其适应证以虚热内扰引起的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为主要症状。
    代表方剂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等。
2、青蒿鳖甲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青蒿鳖甲汤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病因是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伏阴分。
3、青蒿鳖甲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温病治疗不及时或治疗过程中没有固护阴液,导致阴分伏热,阳入于阴,阴少不能制阳,引起入夜身热;白天阳从阴出,阴分中的邪热减少,所以晨旦身凉,热退;阴液耗伤,无以为汗,所以热退无汗,不是表证,不能用发汗药;阴虚内热,邪热在阴分,表现为舌红少苔,脉细数。
4、青蒿鳖甲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青蒿6g苦辛寒,清热、透络、引邪外出,针对阴分伏热;鳖甲             15g咸寒入血分,滋阴退热;

臣药:生地12g性凉入血分,滋阴凉血;知母6g苦寒质润,滋阴降火,
           两药辅佐君药退虚热、养阴治本;
佐药:丹皮9g辛苦凉入血分,泻血中伏火,助青蒿透阴分伏热。
5、青蒿鳖甲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滋相伍,邪正兼顾,扶正不恋邪,清热不伤正,清中有透,先入后出。
    清热的青蒿、丹皮清泻伏火,滋阴的生地、知母补充已伤阴液,清的是邪气,滋的是津液;扶正的药物有了青蒿、丹皮的清泻不致敛邪,青蒿、丹皮的清泻透散,有知母、鳖甲制约,不致伤人津液,典型的清热当中有透热的方子, 体现了先入后出的治疗原则。
6、青蒿鳖甲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青蒿鳖甲汤是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药。入夜身热、晨旦身凉、热退无汗,但不仅局限于此,包括其它阴虚有热的相应症状。临床使用时在掌握阴虚有热这个病理机制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7、青蒿鳖甲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伴口渴,可用青蒿鳖甲汤加花粉;伴失眠,加合欢皮、远志、枣仁、龙骨等安神药;伴阵阵烘热、心烦,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亏虚心阴不足,出现心慌,加五味子等敛心阴药。
8、青蒿鳖甲汤在使用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证属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的不明原因和慢病发热,必须是无汗才能用使用青蒿鳖甲汤。

思考题:
1、温病后期为什么会入夜身热,晨旦身凉?
    温病后期,阴分伏热,晚上阳入阴分,阴少不能制阳,所以入夜会发热;白天阳从阴出,阴分的热减少消退了,所以晨旦身凉。
2、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的发热和《内经》、《伤寒论》54条的发热有何不同?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的发热是热退无汗,不属于表证,不能用发汗药;而《内经》、《伤寒论》54条的发热都是汗出热退,强调了有汗出,说明营卫不和,适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

第2讲 清骨散
课程总结:
清骨散出自明朝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一、主治证候:肝肾亏虚(本),虚火内扰(标)证
二、病因:肝肾阴虚,虚火內扰
三、病机、症状
    阴虚内热出现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失眠多梦;虚火上炎,出现不正常的唇红颊赤;虚热迫津,引起盗汗;真阴亏虚,形体失养,表现为形体消瘦。
四、治法:清虚热、退骨蒸
五、配伍
君药:银柴胡5g味甘苦,性微寒,直入阴分,清热凉血,除骨蒸。
臣药:知母3g性寒质润,泻火滋阴,退虚热;胡黄连3g入血分,清虚
           热;地骨皮3g凉血,退有汗之骨蒸。
佐药:秦艽3g辛散透热,因势利导让骨蒸潮热从外而解;青蒿3g清虚
           热,透邪;鳖甲3g滋阴潜阳。
佐使药:甘草2g益气和中,防苦寒伤胃阳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集退热除蒸于一方,重在清透伏热治其标,兼顾养阴以治本。
    方中汇集了六味退热除蒸的药物,重在以青蒿、秦艽透伏热,其它药物清虚热、治虚火内扰的标,兼顾养阴治肝肾阴虚的本。

七、辨证要点
    骨蒸潮热、盗汗。清骨散是治疗阴虚潮热的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肝肾阴虚引起肝血亏虚,出现魂不守舍、震颤、身体有虫行感,可用清骨散配伍当归、白芍等养肝血药。
九、现代用法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骨蒸潮热,如糖尿病、甲亢、肿瘤等疾病出现的骨蒸潮热。
十、方歌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煎汤服。
知识点梳理:
1、清骨散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清骨散主治肝肾亏虚,虚火内扰证;病因是肝肾阴虚,虚火內扰。
2、清骨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阴虚内热出现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失眠多梦;虚火上炎,出现不正常的唇红颊赤;虚热迫津,引起盗汗;真阴亏虚,形体失养,表现为形体消瘦。
3、清骨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有什么作用?
君药:银柴胡5g味甘苦,性微寒,直入阴分,清热凉血,除骨蒸。
臣药:知母3g性寒质润,泻火滋阴,退虚热;胡黄连3g入血分,清虚

根,是辛凉解表药,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举阳的功效。
    胡黄连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除疳热,清湿热,黄连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的根茎,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经、胃经实热的作用。
    清骨散主要作用是清虚热、退骨蒸,治疗肝肾亏虚,虚火内扰证,因此用清虚热的银柴胡、胡黄连。

           热;地骨皮3g凉血,退有汗之骨蒸。
佐药:秦艽3g辛散透热,因势利导让骨蒸潮热从外而解;青蒿3g清虚             热,透邪;鳖甲3g滋阴潜阳。
佐使药:甘草2g益气和中,防苦寒伤胃阳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清骨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集退热除蒸于一方,重在清透伏热治其标,兼顾养阴以治本。
    方中汇集了六味退热除蒸的药物,重在以青蒿、秦艽透伏热,其它药物清虚热、治虚火内扰的标,兼顾养阴治肝肾阴虚的本。
5、清骨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清骨散是治疗阴虚潮热的常用方,以骨蒸潮热、盗汗为其适应证的辨证要点。
6、清骨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肝肾阴虚引起肝血亏虚,出现魂不守舍、震颤、身体有虫行感,可用清骨散配伍当归、白芍等养肝血药。
7、清骨散适应证的标和本是什么?
    清骨散适用于肝肾亏虚,虚火内扰证,肝肾亏虚为本,虚火内扰为标。
思考题:
清骨散为什么用银柴胡、胡黄连,而不用柴胡和黄连?
    银柴胡是清虚热药,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银柴胡的根,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效,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

第3讲 当归六黄汤
课程总结:
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
一、主治证候:阴虚火旺盗汗
二、病因:阴虚火旺
三、病机、症状
    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致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伏于阴分;卫气行阴,助阴伏火,二阳相加迫津外泄致盗汗。虚火上炎,面赤心烦;肾阴亏虚,迫津外泄,津液耗伤致口干唇燥。
四、治法: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五、配伍
君药:当归6g生地6g熟地6g皆入肝肾经,滋阴养血,清除肾阴亏虚,             补养肝血不足,阴血充则水可制火。
臣药:黄连6g黄芩6g 黄柏6g,苦寒泻火(心)以坚阴;黄芪12g益气             固表,可减少汗出;合当归、生地提升养血作用。
六、配伍特点
    滋阴泻火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能止火,热清而无伤阴之由;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以育阴为主,以固表为辅,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七、辨证要点
    盗汗、面赤心烦。

4、当归六黄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滋阴泻火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能止火,热清而无伤阴之由;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以育阴为主,以固表为辅,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滋阴的当归、生地、熟地,泻火的黄连、黄芩、黄柏,既治疗了心火独亢之标,又治疗了肾阴亏虚之本,标本兼顾,使人体阴液固守,阴能制阳。苦寒的清热药配伍滋阴药,既清了热,又不出现伤阴的弊端,阴还会逐渐补充回来;用12g黄芪益气固表,用生地、熟地、当归养阴,整体上养阴的力量大于固表。
5、当归六黄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证见盗汗、面赤心烦,即可辨证为当归六黄汤适应证。
6、当归六黄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阴虚火旺盗汗,血虚重,当归六黄汤加白芍;阴虚火旺盗汗,汗出不止,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阴虚火旺盗汗,烦热轻,当归六黄汤去黄连,黄芩减量,黄柏变为可坚阴的盐炒黄柏。
     临证常和清骨散一起随证加减。
7、当归六黄汤中的六黄指的是什么?
    当归六黄汤除君药为当归外,其余六味药的名称皆有黄字,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

八、加减变化
1、和清骨散随证加减;
2、阴虚火旺盗汗,血虚重,当归六黄汤加白芍;
3、阴虚火旺盗汗,汗出不止,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
4、阴虚火旺盗汗,烦热轻,当归六黄汤去黄连,黄芩减量,黄柏变为可坚阴的盐炒黄柏。
九、现代用法
    出现盗汗、面赤心烦的甲亢、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知识点梳理:
1、当归六黄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当归六黄汤主治阴虚火旺盗汗;病因为阴虚火旺。
2、当归六黄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致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伏于阴分;卫气行阴,助阴伏火,二阳相加迫津外泄致盗汗。虚火上炎,出现面赤心烦;肾阴亏虚,迫津外泄,津液耗伤致口干唇燥。
3、当归六黄汤有哪些药配伍而成?
君药:当归6g生地6g熟地6g皆入肝肾经,滋阴养血,清除肾阴亏虚,              补养肝血不足,阴血充则水可制火。
臣药:黄连6g黄芩6g 黄柏6g,苦寒泻火(心)以坚阴;黄芪12g益气             固表,可减少汗出;合当归、生地提升养血作用。

思考题:
当归六黄汤用黄芪的妙处是?
    方中倍用黄芪为12g,其它药均为6g,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
    黄芪是补气的,气为阳,当归、生地是养血的,血为阴。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促进,一方力量的增加会促进另外一方力量的增加,黄芪、当归和生地合用阳中求阴,体现出阴阳互根互用的作用机制。

清热剂小结
1、清热剂都讲了哪些方子?
清热剂共讲了5大部分,21个正方,6个附方。
    1)清气分热剂,包括白虎汤、竹叶石膏汤2个正方;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3个附方,主要作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2)清营凉血剂,包括清营汤、犀角地黄汤2个正方,用于热邪进入营分、血分。
    3)清热解毒剂,有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4个正方;五味消毒饮1个附方,都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4)清脏腑热剂,共有10个正方、2个附方,包括导赤散、左金丸、龙胆泻肝汤、千金苇茎汤、泻白散、玉女煎、清胃散、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及其附方戊己丸、香连丸。(详见清脏腑热剂)
    5)清虚热剂,包括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3个正方。
2、清虚热剂中的当归六黄汤和清骨散有什么不同?
    当归六黄汤和清骨散都是骨蒸劳热的常用方,各有侧重,清骨散主要以清伏热为主,当归六黄汤以滋阴为主。临床使用时,可将二者结合互取所长、弥己之短,随证加减。
3、清虚热剂的三个方子有什么不同?
    清虚热剂用于热病后期,青蒿鳖甲汤主要用于阴虚发热,治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清骨散用于肝肾阴虚,虚热内扰所致的骨蒸,主治肝肾亏虚,虚火内扰证;当归六黄汤用于由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

4、青蒿鳖甲汤汤,竹叶石膏汤均可用于热病后期,临证时如何区别使用?
    青蒿鳖甲汤是治疗阴虚发热的常用方,不明原因的发热、慢性疾病的发热都可使用,但必须是无汗才能用此方。其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是入夜身热、晨旦身凉、热退无汗。
    竹叶石膏汤性质比较平和,主要用于热病后期邪热尚存,同时伴随有气津两伤、胃和降失职的症状,即患者发热一段时间后,体温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并伴有心烦、舌红苔少甚则光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气逆欲呕等症状,辨证要点为身热、发烧、出汗、心烦、虚烦不眠、口干欲饮、舌红少苔、神疲乏力、脉虚数。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