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祛暑剂
第1讲 清络饮 ————————————————— 4p
第2讲 香薷散 ————————————————— 8p
第3讲 六一散 ————————————————— 13p
第4讲 桂苓甘露散 ——————————————— 17p
第5讲 清暑益气汤 ——————————————— 22p
温里剂
第一章 温中散寒剂
第1讲 理中丸 ————————————————— 27p
第2讲 理中丸加减方 —————————————— 33p
第3讲 小建中汤 ———————————————— 38p
第4讲 大建中汤 ———————————————— 44p
第5讲 吴茱萸汤 ———————————————— 49p
第二章 回阳救逆剂
第1讲 四逆汤 ————————————————— 55p
第2讲 四逆汤加减方 —————————————— 61p
第3讲 回阳救急汤 ——————————————— 66p
第三章 温经散寒剂
第1讲 当归四逆汤 ——————————————— 72p
第2讲 阳和汤 ————————————————— 78p
祛暑剂
第1讲 清络饮
课程总结:
祛暑剂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主要针对暑邪治疗,属于治疗八法中的清法,多用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的热邪。
清络饮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伤暑轻证
二、病因:暑邪伤人
三、病机、症状
暑邪较轻,津液耗伤较少,口渴不甚,不至于伤气,身热未见乏力,舌淡红、苔薄白,没有明显变化;暑邪上扰清窍,轻者头目不清,头沉不舒服,重者头晕目眩,略微有点胀(昏眩微胀)。
四、治法:祛暑清热
五、配伍
君药:金银花6g辛凉芳香,清解暑热;鲜扁豆花6g芳香清散,祛暑化湿。
臣药:西瓜翠衣6g 清热祛暑,生津止渴;丝瓜皮6g 清解暑热。
佐药:鲜荷叶6g 清热祛暑;鲜竹叶6g 清心除烦。
六、配伍特点
1、六药鲜用,清轻透化,祛暑清热。
六味药都是鲜品,金银花、扁豆花、荷叶、竹叶轻清透化,而达祛暑清热的作用。
2、清凉芳香,清轻向上,清透气分暑热。
金银花、扁豆花辛凉、芳香,质地轻往上走,可清透病位还在气分的暑热之邪。
七、辨证要点:口渴不甚、舌淡红、苔薄白、头目不清。
八、现代用法:暑热轻证、预防伤暑、中暑。
九、加减变化
暑热较重,体温升高发烧,清络饮加生石膏(取白虎汤清阳明气分热之意);伤暑轻证,出现咳嗽,清络饮加杏仁。
十、方歌
清络饮中六味鲜,翠衣丝瓜银花扁,
荷叶竹叶除心烦,轻清走上祛暑安。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祛暑剂?代表方剂有哪些?
祛暑剂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主要针对暑邪治疗,属于治疗八法中的清法,多用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的热邪。
代表方剂有:清络饮、香薷散、六一散、桂苓甘露散、清暑益气汤。
2、清络饮的主治证候是什么?该证的病因是什么?
清络饮主治伤暑轻证,病因是暑邪伤人。
3、清络饮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暑邪较轻,津液耗伤较少,口渴不甚,不至于伤气,身热未见乏
力,舌淡红、苔薄白,没有明显变化;暑邪上扰清窍,轻者头目不清,头沉不舒服,重者头晕目眩,略微有点胀(昏眩微胀)。
4、清络饮由哪些药物组成?各具什么功效?
君药:金银花6g辛凉芳香,清解暑热;鲜扁豆花6g芳香清散,祛暑化湿。
臣药:西瓜翠衣6g 清热祛暑,生津止渴;丝瓜皮6g 清解暑热。
佐药:鲜荷叶6g 清热祛暑;鲜竹叶6g 清心除烦。
5、清络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六药鲜用,清轻透化,祛暑清热;清凉芳香,清轻向上,清透气分暑热。
6、清络饮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清络饮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口渴不甚、舌淡红、苔薄白、头目不清。
7、清络饮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暑热较重,体温升高发烧,清络饮加生石膏;伤暑轻证,出现咳嗽,清络饮加杏仁。
思考题:
怎样用中药做出预防中暑的保健饮料?
预防伤暑、中暑时可用西瓜翠衣、鲜荷叶打汁,加金银花、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泡水喝。
第2讲 香薷散
课程总结:
香薷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外寒内湿证
二、病因:夏月乘凉饮冷
三、病机、症状
外感风寒,邪滞肌表卫分,腠理闭合,恶寒发热,脉浮;正气抵抗,邪正交争,太阳经气输布不利,卫闭营郁,出现头重身痛,无汗 ;内伤于湿,湿困脾阳,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滞则胸脘痞满;内湿直伤脾阳致气机受阻,升降失职,脾气不升,精微物质和糟粕相兼而下,导致腹痛泄泻,胃气上逆,轻则嗳气,重则呕吐,湿邪困阻则舌苔白腻。
四、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五、配伍
君药:香薷10g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一药三当;
臣药:厚朴5g苦辛性温,行气除满,燥湿运脾;
佐药:白扁豆5g甘淡性平,健脾和中,渗湿解暑;
使药:酒少许,温通经脉,通阳气。
六、附方:
新加香薷饮适用于寒湿偏轻,感受暑邪偏重,暑温加湿复感外寒证。
症状:恶寒发热不重,身痛较轻,口渴面赤,舌苔稍腻。
配伍:新加香薷饮为香薷散去酒,变白扁豆为扁豆花,加银花、连翘
而成。香薷6g解表散寒,祛暑化湿,厚朴6g燥湿健脾,银花、扁
豆花各9g清解暑热,取清络饮之意,连翘6g加强清解暑热力。
七、配伍特点
辛温解表与芳香燥湿之品配伍, 外散表寒以解表, 内化湿浊以和胃。
八、辨证要点
寒湿重,暑邪轻,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胸脘痞满、舌苔白腻。
九、加减变化
外寒内湿,且有内热,苔黄腻,香薷散加清热燥湿的黄连;外寒内湿,湿邪重,大便不成形,香薷散加健脾利湿的茯苓;外寒内湿,平时脾胃不好,香薷散加健脾的白术、陈皮。
十、现代用法
夏月乘凉贪食冷饮出现的夏季感冒、急性肠胃炎。
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症状轻,可将香薷减量,厚朴、扁豆加量。
十一、方歌
香薷散中厚朴扁,主治暑湿兼外感,
若加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知识点梳理:
1、香薷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香薷散主治外寒内湿证,病因是夏月乘凉饮冷。
2、香薷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外感风寒,邪滞肌表卫分,腠理闭合,恶寒发热,脉浮;正气抵抗,邪正交争,太阳经气输布不利,卫闭营郁,出现头重身痛,无汗 ;内伤于湿,湿困脾阳,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滞则胸脘痞满;内湿直伤脾阳致气机受阻,升降失职,脾气不升,精微物质和糟粕相兼而下,导致腹痛泄泻,胃气上逆,轻则嗳气,重则呕吐,湿邪困阻则舌苔白腻。
3、香薷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功效?
君药:香薷10g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一药三当;
臣药:厚朴5g苦辛性温,行气除满,燥湿运脾;
佐药:白扁豆5g甘淡性平,健脾和中,渗湿解暑;
使药:酒少许,温通经脉,通阳气。
4、香薷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辛温解表与芳香燥湿之品配伍,外散表寒以解表,内化湿浊以和胃。
5、香薷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香薷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寒湿重,暑邪轻,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胸脘痞满、舌苔白腻。
6、香薷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外寒内湿,且有内热,苔黄腻,香薷散加清热燥湿的黄连;外寒内湿,湿邪重,大便不成形,香薷散加健脾利湿的茯苓;外寒内湿,平时脾胃不好,香薷散加健脾的白术、陈皮。
思考题:
1、解暑是不是都要用辛凉剂?
不一定。比如祛暑解表,化湿和中的香薷散就是辛温剂,方中香薷辛温,为辛温芳香之品,用量是厚朴和白扁豆之和,整体的药性偏于辛温,说明患者外寒内湿较重,暑邪轻,若暑邪重则需用辛凉剂。
2、香薷散和新加香薷饮有什么区别?
香薷散主治外寒内湿证,即外寒内湿较重,暑邪轻,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胸脘痞满、舌苔白腻。香薷散中香薷用量是厚朴和白扁豆之和,整体的药性偏于辛温,属辛温剂。
新加香薷饮为香薷散去酒,变白扁豆为扁豆花,加银花、连翘而成,方中香薷辛温,银花、扁豆花、连翘药性偏凉,以清暑热为主,为辛温复辛凉之剂,适用于寒湿偏轻,感受暑邪偏重,暑温加湿复感外寒证,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不重,身痛较轻,口渴面赤,舌苔稍腻。
第3讲 六一散
课程总结:
六一散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是治疗暑湿证的代表方、基础方,原名益元散、天水散,后统称为六一散。
一、主治证候:暑湿证
二、病因:外感暑邪,内伤暑湿
三、病机、症状
外感暑邪,致身热;暑热扰神,神不安出现心烦;暑邪伤津导致口渴;湿邪夹湿阻滞气机,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小便不利;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职,易泄泻。
四、治法:清暑利湿
五、配伍
君药:滑石18g 甘淡性寒,质重滑利,清暑利尿,使邪从小便而解;
臣药:甘草3g 泻火和中、缓君药沉寒之性。
六、配伍特点: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正)。
七、辨证要点: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
八、加减变化
暑湿证,暑热重,心烦得厉害,六一散加清心除烦的竹叶;暑湿证,伤津口渴重,六一散加麦冬、沙参;暑湿证,心火旺出现心烦、心慌、口苦、舌尖红起溃疡,六一散加灯心草、黄连清心火;暑湿证,气津两伤,口渴且困乏,六一散加生津益气的西洋参、五味子。
九、现代用法:证属暑湿证的膀胱炎、尿道炎。
十、附方
1、益元散:六一散 + 镇心安神的朱砂或酸枣仁。
清暑利湿,镇心安神,用于暑湿证兼心神不宁,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碧玉散:六一散 + 凉肝解毒的青黛。
清暑利湿,凉肝解毒,用于暑湿证兼肝胆郁热,出现口苦、胁痛。
3、鸡苏散:六一散 + 辛凉、疏散风热的鲜薄荷。
清暑利湿,疏散风热,用于暑湿证同时又外感风热之邪。
十一、方歌
六一散滑石甘草,清暑利湿功效好,
益元碧玉与鸡苏,朱黛薄荷添加妙。
知识点梳理:
1、六一散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病因是外感暑邪,内伤暑湿。
2、六一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外感暑邪,致身热;暑热扰神,神不安出现心烦;暑邪伤津导致口渴;湿邪夹湿阻滞气机,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小便不利;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职,易泄泻。
3、六一散由哪些药配伍而成?各具什么功效?
君药:滑石18g 甘淡性寒,质重滑利,可生津、清热、利湿、下行、利窍,从而清暑利尿,使邪从小便而解;
臣药:甘草3g 泻火和中、缓君药沉寒之性。
4、六一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正)。
5、六一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适用六一散的辨证要点有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
6、六一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暑湿证,暑热重,心烦得厉害,六一散加清心除烦的竹叶;暑湿证,伤津口渴重,六一散加麦冬、沙参;暑湿证,心火旺出现心烦、心慌、口苦、舌尖红起溃疡,六一散加灯心草、黄连清心火;暑湿证,气津两伤,口渴且困乏,六一散加生津益气的西洋参、五味子。
7、六一散化裁的附方有哪些?
益元散:六一散+镇心安神的朱砂或酸枣仁,清暑利湿,镇心安神,用于暑湿证兼心神不宁,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碧玉散:六一散+凉肝解毒的青黛,清暑利湿,凉肝解毒,用于暑湿证兼肝胆郁热,出现口苦、胁痛。
鸡苏散:六一散+辛凉、疏散风热的鲜薄荷,清暑利湿,疏散风热,用于暑湿证同时又外感风热之邪。
思考题:
六一散中的“六一”是什么意思?
六一散是治疗暑湿证最经典的代表方、基础方,也称益元散、天水散,后统称为六一散。六一取自河图洛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六为地六,一为天一,合为“六一”,天水散也源自此处;也有人认为因本方君臣药的比例为6:1 而命名。
第4讲 桂苓甘露散
课程总结:
桂苓甘露散出自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一、主治证候:暑湿重证
二、病因:暑热盛于气分,湿困阻中下焦
三、病机、症状
外感暑邪,暑热内侵,盛于气分时导致身热,暑热重,病位在气分,火曰炎上,上犯清窍,出现头痛,热扰神明,轻则心烦,重则失眠,伤及津液,引起口渴;湿阻气机,困阻脾胃及下焦,导致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泄泻。
四、治法: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五、配伍
君药:滑石120g 清解暑热,利水渗湿。
臣药:石膏60g 寒水石60g 性寒清热、生津,助君药清暑解热。
佐药:泽泻30g 茯苓30g 猪苓15g 三者都可健脾利湿,合用助滑石
利水祛湿;白术15g 健脾化湿;官桂15g 化气祛湿,助下焦气化。
佐使药:甘草60g 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甘寒清热和淡渗利湿合法,清利并举,利中有化,祛邪不伤正;
2、大量清热利湿药中,反佐一味辛温之品,既助膀胱气化,又防寒凉太过。
七、辨证要点:身热头疼、心烦口渴、霍乱吐泻、小便不利。
桂苓甘露散是治疗暑湿重证的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暑热重于六一散,轻于桂苓甘露散,治法1:桂苓甘露散中滑石、石膏、寒水石减量:治法2:桂苓甘露散的滑石、寒水石用芦根、竹叶替代。
暑湿重证,湿邪重,霍乱吐泻、腹胀严重,桂苓甘露散加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
暑湿重证,伤及脾阳腹泻严重,桂苓甘露散去掉滑石、石膏、寒水石,加祛湿理气的藿香、葛根、木香。
九、现代用法:中暑、泌尿系感染有暑湿症状者。
十、方歌
桂苓甘露滑石膏,寒石泽泻白术草,
清暑化气利水湿,身热烦渴吐泻疗。
知识点梳理:
1、桂苓甘露散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桂苓甘露散主治暑湿重证,病因是暑热盛于气分,湿困阻中下焦。
2、桂苓甘露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外感暑邪,暑热内侵,盛于气分时导致身热,暑热重,病位在气分,火曰炎上,上犯清窍,出现头痛,热扰神明,轻则心烦,重则失眠,伤及津液,引起口渴;湿阻气机,困阻脾胃及下焦,导致霍乱吐
泻,小便不利,泄泻。
3、桂苓甘露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各具有什么功效?
君药:滑石120g 清解暑热,利水渗湿。
臣药:石膏60g 寒水石60g 性寒清热、生津,助君药清暑解热。
佐药:泽泻30g 茯苓30g 猪苓15g 三者都可健脾利湿,合用助滑石利水祛湿;白术15g 健脾化湿;官桂15g 化气祛湿,助下焦气化。
佐使药:甘草60g 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桂苓甘露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甘寒清热和淡渗利湿合法,清利并举,利中有化,祛邪不伤正;大量清热利湿药中,反佐一味辛温之品,既助膀胱气化,又防寒凉太过。
5、桂苓甘露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身热头疼、心烦口渴、霍乱吐泻、小便不利。
6、桂苓甘露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暑热重于六一散,轻于桂苓甘露散,治法1:桂苓甘露散中滑石、石膏、寒水石减量:治法2:桂苓甘露散的滑石、寒水石用芦根、竹叶替代。
暑湿重证,湿邪重,霍乱吐泻、腹胀严重,桂苓甘露散加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
暑湿重证,伤及脾阳腹泻严重,桂苓甘露散去掉滑石、石膏、寒水石,加祛湿理气的藿香、葛根、木香。
思考题:
1、桂苓甘露散由哪三个方子加减而来?
桂苓甘露散由六一散、五苓散、甘露饮加减而成。滑石+甘草为六一散;泽泻、茯苓、猪苓、白术,官桂换桂枝,为五苓散;生石膏、寒水石、甘草为甘露饮(《普济方》卷三百九十五)。
2、祛暑的桂苓甘露散为什么要用辛温的肉桂做佐药?
肉桂性热,芳香走窜,化湿化气,入下焦,助膀胱化气祛湿,在祛暑的桂苓甘露散中起反佐的作用,助下焦气化,使湿从下焦而出。
第5讲 清暑益气汤
课程总结:
清暑益气汤出自清代王士雄(王孟英)《温热经纬》。
一、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
二、病因:暑热侵袭,气津两伤
三、病机、症状
暑热侵袭,外感暑邪,迫津外出,出现身热、汗出;扰及神明则心烦;伤津致口渴、小便短赤,耗气则体倦乏力,气虚精神不振,感受热邪脉数,伤津耗气为虚数脉。
四、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五、配伍
君药:西瓜翠衣30g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西洋参5g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臣药:荷梗(鲜品)15g 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石斛15g 麦冬9g 皆可养阴,助西洋参养阴生津而清热。
佐药:黄连3g 清热泻火;知母6g 泻火滋阴;竹叶6g 清心除烦。
佐使药:粳米15g 甘草3g,合用健脾益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清补并用,邪正兼顾,清热不伤阴,补虚不留邪。
七、辨证要点
身热汗出、心烦、倦怠乏力、口渴、小便短赤。
清暑益气汤是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的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暑热气津两伤证,暑热较重,清暑益气汤+石膏;暑热气津两伤,夹有湿邪,清暑益气汤去掉知母、麦冬,加藿香、佩兰;暑热气津两伤证,暑热稍轻,清暑益气汤去掉黄连。
九、现代用法:伴有倦怠乏力的中暑
十、方歌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两耗伤,
翠衣洋参荷石冬,连竹知母粳甘尝。
知识点梳理:
1、清暑益气汤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病因是暑热侵袭,气津两伤。
2、清暑益气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暑热侵袭,外感暑邪,迫津外出,出现身热、汗出;扰及神明则心烦;伤津致口渴、小便短赤,耗气则体倦乏力,气虚精神不振,感受热邪脉数,伤津耗气为虚数脉。
3、清暑益气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各具什么功效?
君药:西瓜翠衣30g 清热解暑,生津止渴;西洋参5g 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臣药:荷梗(鲜品)15g 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石斛15g 麦冬9g 皆可养阴,助西洋参养阴生津而清热。
佐药:黄连3g 清热泻火;知母6g 泻火滋阴;竹叶6g 清心除烦。
佐使药:粳米15g 甘草3g,合用健脾益胃和中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清暑益气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清补并用,邪正兼顾,清热不伤阴,补虚不留邪。
5、清暑益气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清暑益气汤是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的常用方。出现身热汗出、心烦、倦怠乏力、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时适用。
6、清暑益气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暑热气津两伤证,暑热较重,清暑益气汤加石膏;暑热气津两伤,夹有湿邪,清暑益气汤去掉知母、麦冬,加藿香、佩兰;暑热气津两伤证,暑热稍轻,清暑益气汤去掉黄连。
清暑剂小结
1、清暑剂共学习了哪些方子,各有什么功效? 共学习了5个正方,4个附方。 伤暑方:1)清络饮用于伤暑轻证;2)清暑益气汤用于暑热气津两伤的伤暑重证;3)香薷散用于寒湿重,暑热轻的外寒内湿证。 附方:新加香薷饮是辛温复辛凉的方子,用于寒湿较轻,暑邪较重的暑温加湿复感外寒证。 暑湿方:4)六一散用于暑湿轻证;5)桂苓甘露散用于暑湿重证。
3个附方:
1)益元散:六一散加镇心安神的朱砂或酸枣仁,清暑利湿,镇心安神,用于暑湿证兼心神不宁,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碧玉散:六一散加凉肝解毒的青黛,清暑利湿,凉肝解毒,用于暑湿证兼肝胆郁热,出现口苦、胁痛。
3)鸡苏散:六一散加辛凉、疏散风热的鲜薄荷,清暑利湿,疏散风热,用于暑湿证兼外感风热。
2、伤暑、暑湿、外寒内湿治疗用方有什么不同?
伤暑轻证用清络饮,伤暑重证用清暑益气汤,暑湿轻证用六一散,暑湿重证用桂苓甘露散,外寒内湿可用香薷散。
3、香薷散、六一散在治疗暑病夹湿时有什么不同?
香薷散用于外寒内湿证,因夏月乘凉饮冷而导致的疾病,症见恶寒发热、头重身痛、胸脘痞满、舌苔白腻。香薷散外散表寒以解表,内化湿浊以和胃,方中整体的药性偏于辛温,属辛温剂,用于外寒内湿较重,暑邪轻的患者。
六一散治疗的是外感暑邪,内伤暑湿的暑湿轻证,适用六一散的辨证要点有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它可清暑利尿,使邪从小便而解,具有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的特点。
4、夏日预防中暑、滋阴益气有什么保健方?
夏日炎热可用西洋参5、6片,麦冬7、8粒,竹叶2、3片,甘草2、3片泡水喝,用于预防中暑,精神状态不好、神疲乏力,是预防中暑、滋阴益气的保健方。
温里剂 第一章 温中散寒剂
第1讲 理中丸
课程总结:
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组成以温热药为主,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温里剂分为用于中焦虚寒的温中散寒剂;用于体内阴盛阳衰的回阳救逆剂;用于经络寒的温经散寒剂。
理中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温中散寒代表性的方子。
一、主治证候:脾胃虚寒证
二、病因:脾阳亏虚,感受外寒,过食生冷,寒从中生
三、病机、症状
中阳不足,脾胃温运失职引起脘痞食少,寒凝胃络出现脘腹疼痛,脾胃升降失职导致腹泻、呕吐,同时温煦失职还会引起畏寒肢冷;脾不统血出现便血、吐血、衄血、崩漏;寒湿内阻,上行易耗伤心阳、瘀阻脉络引起胸痹,津液不摄,经常流涎水,脾胃腐熟、运化不足,气血生成乏源,筋脉失养导致慢惊风。
四、治法: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五、配伍
君药:干姜6g大辛大热,入中焦脾胃,温中散寒,扶阳抑阴。
臣药:人参6g益气健脾,补虚助阳,直接针对次要病机气虚。
佐药:白术6g健脾补虚助阳;燥湿运脾助生化。
佐使药:炙甘草6g助人参、白术健脾,缓急止痛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温补合法,容益气健脾于温中散寒之中,以温为主。
七、辨证要点
脘腹疼痛(遇凉痛甚,得温痛减)、脘痞食少、呕吐泄泻。
八、加减变化
脾胃虚寒证,寒邪重,小腹部疼得厉害,得温痛减,理中丸加肉桂、附子;脾胃虚寒证,寒较轻出现气虚症状,乏困、没精神,理中丸加黄芪;脾胃虚寒证,胃气上逆严重,打嗝、嗳气、呕吐,理中丸加温中降逆的半夏;脾胃虚寒证,伴有出血症状(如便血、崩漏),可把理中丸中的干姜换炮姜。
九、现代用法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肠炎、胃下垂、复发性口腔溃疡、宫血等中焦虚寒者。
十、方歌
理中丸健脾温阳,人参白术草干姜,
脾胃虚寒脘腹痛,食少呕吐多便溏。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温里剂?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以温热药为主,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叫做温里剂,适用于里寒证。
温里剂有用于中焦虚寒的温中散寒剂;用于体内阴盛阳衰的回阳救
逆剂;用于经络寒的温经散寒剂。
2、理中丸适用于什么证候?病因是什么?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病因是脾阳亏虚,感受外寒,过食生冷,寒从中生。
3、理中丸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中阳不足,脾胃温运失职引起脘痞食少,寒凝胃络出现脘腹疼痛,脾胃升降失职导致腹泻、呕吐,同时温煦失职还会引起畏寒肢冷;脾不统血出现便血、吐血、衄血、崩漏;寒湿内阻,上行易耗伤心阳、瘀阻脉络引起胸痹,津液不摄,经常流涎水,脾胃腐熟、运化不足,气血生成乏源,筋脉失养导致慢惊风。
4、理中丸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干姜6g大辛大热,入中焦脾胃,温中散寒,扶阳抑阴;
臣药:人参6g益气健脾,补虚助阳,直接针对次要病机气虚;
佐药:白术6g健脾补虚助阳;燥湿运脾助生化;
佐使药:炙甘草6g助人参、白术健脾,缓急止痛为佐药;
调和诸药为使药。
5、理中丸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理中丸的配伍特点是温补合法,容益气健脾于温中散寒之中,以温为主。中焦虚寒用温里药干姜,气虚用人参、白术健脾益气,但是恢复脾胃功能不能只健脾,还需祛除中焦寒邪,即温补散寒同时通过健脾益气助阳。
6、理中丸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脘腹疼痛(遇凉痛甚,得温痛减)、脘痞食少、呕吐泄泻可辨证为理中丸适应证。
7、理中丸在临床应用中如何加减变化?
脾胃虚寒证,寒邪重,小腹部疼得厉害,得温痛减,理中丸加肉桂、附子;脾胃虚寒证,寒较轻出现气虚症状,乏困、没精神,理中丸加黄芪;脾胃虚寒证,胃气上逆严重,打嗝、嗳气、呕吐,理中丸加温中降逆的半夏;脾胃虚寒证,伴有出血症状(如便血、崩漏),可把理中丸中的干姜换炮姜。
8、里寒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里寒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外感寒邪,寒邪直中伤及脏腑,如脾胃、心肾,出现脏腑寒即中焦虚寒;
2)寒邪侵犯经络导致经络寒;
3)机体本身的阳气不够,如肾阳、脾阳亏虚,心阳不振,出现寒从中生,阴盛阳衰。
思考题:
什么是扶阳抑阴、补虚助阳?为什么理中丸中佐使药的剂量与其它药相同?
扶阳抑阴即通过温中散寒,扶中焦阳气,抑制中焦阴寒之邪。
补气的药物具有助阳作用,补虚助阳就是用补气药,通过益气健
脾使气足,气足则阳回。
方中四味药物,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剂量相同各6克,佐使药炙甘草既要助人参、白术健脾,又要缓急止痛,还要作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剂量同前三者一样皆为6克。
第2讲 理中丸加减方
课程总结:
附子理中丸:是把理中丸中的干姜换成炮姜,再加附子而成,用于脾胃虚寒重, 脾肾阳虚证。
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可以温补所有脏腑的阳气,温中散寒之力更强,又补元阳,说明患者阳气亏虚、脾胃虚寒更重已累及肾阳,导致肾阳亏虚,不仅要温中焦脾胃,还要温肾阳甚则心阳。增加温阳散寒的附子,仍然用人参、白术益气健脾,把干姜换成善暖脾胃、散虚寒止痛能力更强的炮姜。
桂枝人参汤:是把理中丸中的甘草加至4两,再加桂枝而成,用于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方中益气和中的甘草加量,说明脾胃还是虚寒;加了辛温解表的桂
枝,说明感受寒邪,出现了表寒证。患者不仅有脘痞食少、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呕吐便溏等脾胃虚寒的表现,还出现了恶寒重、发热轻、浑身肢节酸困、颈项强直的外感风寒的症状,因此本方除了温中散寒外,还需解表散寒。
连理汤:是理中丸加黄连而成,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连理汤的理指理中,连指黄连,此证整体是虚寒,因此连理汤中黄连剂量稍小。
脾胃虚寒,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失职,一是容易产生食积郁而化热,其二影响水液代谢,水谷精微物质输布失常又可以形成痰湿,郁热和痰湿合起来会产生湿热,而能够清除中焦湿热的药物当属黄连,因此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可用理中丸加黄连的连理汤。
知识点梳理:
1、理中丸加减方有哪些?
从理中丸加减而来的附方主要有: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
2、附子理中丸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
附子理中丸由炮姜、人参、白术、炙甘草、附子各3两组成,即把理中丸中的干姜换成炮姜,再加附子而成,用于脾胃虚寒重,脾肾阳虚证。
3、桂枝人参汤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
桂枝人参汤是把理中丸中的甘草加至4两,再加桂枝而成,用于脾
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
4、连理汤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
连理汤是理中丸加黄连而成,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
5、附子理中丸和理中丸有哪些不同?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由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附子理中丸把理中丸中的干姜换成炮姜,再加附子而成,用于脾胃虚寒重,脾肾阳虚证。
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可以温补所有脏腑的阳气,温中散寒之力更强,又补元阳。附子理中丸增加温阳散寒的附子,仍然用人参、白术益气健脾,把干姜换成善暖脾胃、散虚寒止痛能力更强的炮姜,说明患者阳气亏虚、脾胃虚寒更重已累及肾阳,导致肾阳亏虚,不仅要温中焦脾胃,还要温肾阳甚则心阳。
6、桂枝人参汤的组方说明了什么问题?
桂枝人参汤中益气和中的甘草加量,说明脾胃还是虚寒;加了辛温解表的桂枝,说明患者感受寒邪,出现了表寒证。不仅有脘痞食少、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呕吐便溏等脾胃虚寒的表现,还出现了恶寒重、发热轻、浑身肢节酸困、颈项强直的外感风寒的症状,因此桂枝人参汤除了温中散寒外,还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7、为什么在治疗脾胃虚寒的连理汤中加苦寒的黄连?
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整体上患者是脾胃虚寒,而脾胃虚寒,脾的运化功能就会失职,一是容易产生食积郁而化热,二是水液代谢障碍,水谷精微物质输布失常又可以形成痰湿,郁热和痰湿合起来会产
生湿热,能够清除中焦湿热的药物当属黄连,因此治疗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可在理中丸中加黄连的连理汤,只是黄连剂量稍小。
思考题:
如何辨证脾胃虚寒兼有湿热?
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时,患者不光有脘痞食少、脘腹冷痛、畏寒肢冷、呕吐便溏的症状,同时还出现了烧心、反酸水,血痢的症状,说明脾胃虚寒的前提下中焦有湿热,为寒热虚实错杂证,可辨证为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
第3讲 小建中汤
课程总结: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虚劳里急证
二、病因:中焦虚寒,肝胃不和
三、病机、症状
阳虚失温,肝乘脾出现脘腹部一阵阵痉挛似的疼痛,时轻时重,喜温喜按;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营阴亏虚导致手足烦热,阴阳不和出现口燥咽干,四肢酸楚。
四、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五、配伍
君药:饴糖30g温中补虚,入脾胃肺经,和里缓急。
臣药:桂枝9g温助脾阳,祛散中寒;白芍18g滋养营阴,柔肝缓急止痛。白芍养营阴,桂枝调卫气,合用调和营卫。
佐药:生姜6g味辛,入脾胃经,助桂枝温中散寒;大枣6g助饴糖健脾。
佐使药:炙甘草6g 益气补虚为佐药,与白芍合用甘酸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1、重在甘温,兼有阴柔,温中补虚,柔肝健脾。
2、辛甘化阳中有酸甘化阴,辛散酸收并用,温而不燥,柔而不腻。
七、辨证要点:脘腹挛痛、喜温喜按
八、加减变化
虚劳里急证,且气血亏虚重,可用小建中汤加补气的黄芪、党参,以及养血的熟地、当归;虚劳里急证,腹痛较重,可用小建中汤加五灵脂、元胡;虚劳里急证,中焦虚寒重,小建中汤加干姜。
九、现代用法
用于中焦虚寒的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功能性发热)。
十、附方
1、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 黄芪 5g,用于气虚较重的虚劳里急证。
2、当归建中汤=小建中汤+当归12g,用于女性产后虚弱引起的腹痛。
十一、方歌
小建中用桂枝汤,倍用白芍重饴糖,
温中补虚养气血,和里缓急和阴阳。
知识点梳理:
1、小建中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证,病因是中焦虚寒,肝胃不和。
2、小建中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虚失温,肝乘脾出现脘腹部一阵阵痉挛似的疼痛,时轻时重,喜温喜按;化源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
华,营阴亏虚导致手足烦热,阴阳不和出现口燥咽干,四肢酸楚。
综合分析本证为脾胃阳虚导致的虚寒证候,典型表现是脘腹部一阵阵抽疼,疼痛严重为急证,病位在中焦脾胃,是脾胃虚寒导致的里急证,辨证为虚劳里急证。
3、小建中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饴糖30g温中补虚,入脾胃肺经,和里缓急。
臣药:桂枝9g温助脾阳,祛散中寒;白芍18g滋养营阴,柔肝缓急止痛。白芍养营阴,桂枝调卫气,合用调和营卫。
佐药:生姜6g味辛,入脾胃经,助桂枝温中散寒;大枣6g助饴糖健脾。
佐使药:炙甘草6g 益气补虚为佐药,与白芍合用甘酸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4、小建中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重在甘温,兼有阴柔,温中补虚,柔肝健脾;2)辛甘化阳中有酸甘化阴,辛散酸收并用,温而不燥,柔而不腻。
本方饴糖用量大,是甘温之剂;白芍味酸为阴柔之品;桂枝温中益气补虚;饴糖、白芍酸甘化阴柔肝健脾。方中辛温的药物有伤阴之弊,而酸味敛阴,使辛温不至于伤阴;敛阴的药物和饴糖都有滋腻之弊,与辛散的桂枝配伍,让补的同时不会有滋腻产生。
5、小建中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小建中汤既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代表方、基本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健脾的方子。以脘腹挛痛、喜温喜按为主要症状时即可使用
小建中汤。
6、小建中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虚劳里急证,且气血亏虚重,可用小建中汤加补气的黄芪、党参,以及养血的熟地、当归;虚劳里急证,腹痛较重,可用小建中汤加五灵脂、元胡;虚劳里急证,中焦虚寒重,小建中汤加干姜。
7、小建中汤中饴糖、桂枝、白芍的配伍有何妙处?
小建中汤既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代表方、基本方,又是调和阴阳,柔肝健脾的方子。
饴糖为米、麦、粟等五谷经发酵糖化制成,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饴糖味甘,桂枝味辛,一甘一辛合用可以化气化阳,中焦得以资助就能恢复阳气,达到温中益气的目的,中焦的虚寒祛了,脾胃不虚了,肝木对脾胃的乘也就随之消除;白芍味酸,与饴糖合用酸甘化阴;君臣三者合用阴阳复和。
思考题:
1、为什么会出现营卫不和?
营卫同源于中焦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富有营养者为营阴,慓疾滑利者为卫阳。脾胃虚寒气血的化源就不足,会出现气虚、血虚,心主血,血又是神的物质基础,所以当化源不足血虚的时候会导致心神失养、阴血亏虚,进一步会导致营卫不和。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有什么关系?
桂枝汤由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3枚、炙甘草6g组成,方
中桂枝、白芍剂量相等;小建中汤药物与桂枝汤基本相同,只是剂量做了调整,倍芍药,重用饴糖为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6g、大枣6g、炙甘草6g。小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证,桂枝汤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第4讲 大建中汤
课程总结:
大建中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一、主治证候: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呕吐
二、病因:中阳虚衰,阴寒内盛
三、病机、症状
阳虚阴盛,阳气亏虚中焦运化、温煦失职,脘腹大寒痛;阴寒上逆,引起呕吐不能食;阳气亏虚严重,阴寒盛于里,虚寒至极疼痛重,手不可触;寒饮内生,中焦气化功能失职,脾运失职,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寒饮,温煦失职导致畏寒肢冷。除以上症状外,有时肚子还会鼓起,有像手、脚、脑袋等各种形状,且手不能触碰。
综上本证是中焦阳气亏虚至极,阴寒内盛形成的典型虚证,主要表现为腹部寒痛、呕吐,辨证为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呕吐。
四、治法:温中散寒,祛寒降逆
五、配伍
君药:蜀椒6g味辛性热,温脾暖胃,治疗中焦脾胃虚寒;散寒除湿,治疗寒饮内生;下气散结,消散结聚胃肠道类似包块的东西。
臣药:干姜12g温中散寒,助蜀椒治疗中焦脾胃虚寒;降逆止呕,治疗阴寒之气上逆出现的呕吐。
佐使药:人参6g健脾益气,饴糖30g补中焦脾气的不足。
六、配伍特点
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强于小建中汤,故名大建
中汤。
七、辨证要点:脘腹大寒痛、手不可触,并伴有呕吐
八、加减变化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腹痛严重,可用大建中汤加元胡、五灵脂增强止痛效果;中阳虚衰,阴寒内盛,呕吐严重,大建中汤加温中降逆的半夏;中阳虚衰,阴寒内盛,阳气虚得厉害,大建中汤加黄芪益气。
九、现代用法
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焦阳气虚寒至极的胃肠炎。
十、使用注意
1、服药后要注意饮食,食糜粥以将养胃气;
2、考虑阳气虚弱,易感风寒,服药后需温覆之。
十一、方歌
大建中汤建中阳,川椒干姜参饴糖,
中阳虚衰阴寒盛,腹痛呕吐服之良。
知识点梳理:
1、大建中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大建中汤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呕吐,病因是中阳虚衰,阴寒内盛。
2、大建中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虚阴盛,阳气亏虚中焦运化、温煦失职,脘腹大寒痛;阴寒上逆,引起呕吐不能食;阳气亏虚严重,阴寒盛于里,虚寒至极疼痛
重,手不可触;寒饮内生,中焦气化功能失职,脾运失职,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寒饮,温煦失职导致畏寒肢冷。除以上症状外,有时肚子还会鼓起,有像手、脚、脑袋等各种形状,且手不能触碰。综上本证是中焦阳气亏虚至极,阴寒内盛形成的典型虚证,主要表现为腹部寒痛、呕吐。
3、大建中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蜀椒6g味辛性热,温脾暖胃,治疗中焦脾胃虚寒;散寒除湿,治疗寒饮内生;下气散结,消散结聚胃肠道类似包块的东西。
臣药:干姜12g温中散寒,助蜀椒治疗中焦脾胃虚寒;降逆止呕,治疗阴寒之气上逆出现的呕吐。
佐使药:人参6g健脾益气,饴糖30g补中焦脾气的不足。
4、大建中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强于小建中汤,故名大建中汤。
5、大建中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大建中汤的辨证要点是脘腹大寒痛、手不可触,并伴有呕吐。
6、大建中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腹痛严重,可用大建中汤加元胡、五灵脂增强止痛效果;中阳虚衰,阴寒内盛,呕吐严重,大建中汤加半夏温中降逆;中阳虚衰,阴寒内盛,阳气虚得厉害,大建中汤加黄芪益气。
7、服用大建中汤有什么特别的注意事项?
1)服药后要注意饮食,食糜粥以将养胃气。原方注明服药后“当一日
食糜”,是张仲景取《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之意,方中用了大辛大热的川椒、干姜,大补元气的人参,药性都比较猛烈,服用后应食粥养护胃气,以健脾胃的小米粥为好。
2)考虑阳气虚弱,易感风寒,服药后需温覆之。
患者本身阳气亏虚严重,有畏寒肢冷症状,体质较弱极易感受风寒之邪,加之本方多为热性药物,服用后会出汗使腠理打开,更易感受风寒之邪,因此服药后盖上被子,不让身体受凉,以防寒邪外侵加重病情。
思考题:
1、大、小建中汤的区别是什么?
小建中汤适用于中焦脾胃虚寒、肝胃不和以及营卫不调两大类问题;大建中汤主治证候的病位仍在中焦,相对于小建中汤而言虚寒更重,中焦阳气达到虚衰状态,出现了阴寒内盛,脘腹部已不是挛痛而是冷痛剧烈,不能触碰,并出现呕吐不能吃饭的症状。
小建中汤没有人参,以辛甘之药为主,又用了酸甘养阴柔肝药;大建中汤用了两味辛热药,没有酸味药,即纯用辛甘之品,还用甘温补虚的人参,所以整体上补虚散寒的功效强于小建中汤。
2、大建中汤的臣药是人参还是干姜?
有些《方剂学》的版本中大建中汤的君药为川椒,臣药为人参,佐使药为干姜、饴糖是不正确的。因为患者的病机是中焦阳气虚衰严重,形成阴寒之邪,所以治疗重点应是温阳,而不是健脾益气,川椒与干姜都是辛温之品,符合病机,若臣药为人参则是以温中益气为主,不符合疾病的病机。
第5讲 吴茱萸汤
课程总结:
吴茱萸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呕吐
二、病因:胃气虚寒
三、病机、症状
阳明胃经受纳失职引起脘腹满痛、食谷欲吐,浊气上逆出现胃痛吐酸;厥阴肝经肝寒犯胃,随经上逆,出现呕吐涎沫、巅顶头痛;少阴肾经虚寒,寒水侮土,出现呕吐下利,阳虚失温出现手足厥冷。
综上三种症状分属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胃气虚寒、肝寒犯胃、少阴虚寒寒水侮土导致的结果都是胃虚寒,胃位于中焦,即中焦虚寒;中焦虚寒气化不利,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形成浊阴之邪向上走,即浊阴上逆;三症共有症状为呕吐。
四、治法: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五、配伍
君药:吴茱萸9g中暖脾胃下暖肝肾,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暖肝温肾,一药三经并治。
臣药:干姜18g暖胃散寒,和中降逆,直达病所增强温中效果。
佐使药:人参9g补元气,补中焦脾胃之虚;大枣4枚,益气健脾。
六、配伍特点
肝胃兼治,温补并行,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主,佐以益气护阴。
七、辨证要点:脘腹满痛、食谷欲吐、胃痛吐酸。
吴茱萸汤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引起呕吐的基本方。
八、加减变化
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呕吐严重,可用吴茱萸汤加陈皮、半夏温中降逆止呕;肝寒犯胃,随经上逆,头痛为主,吴茱萸汤加头痛圣药川芎、蔓荆子;中焦虚寒偏重,浊阴上逆,吴茱萸汤加附子或干姜加量;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吐酸水多,吴茱萸汤加海螵蛸等止酸药。
九、现代用法
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头疼、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耳石症(即美尼尔综合症)。
十、方歌
吴茱萸汤参枣姜,温中补虚止呕方,
中焦虚寒上逆证,此方服用功效良。
知识点梳理:
1、吴茱萸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吴茱萸汤主治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呕吐。病因是胃气虚寒。
2、吴茱萸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明胃经受纳失职引起脘腹满痛、食谷欲吐,浊气上逆出现胃痛吐酸;厥阴肝经肝寒犯胃,随经上逆,出现呕吐涎沫、巅顶头痛;少阴肾经虚寒,寒水侮土,出现呕吐下利,阳虚失温出现手足厥冷。
综上吴茱萸汤适应证病位分属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胃气虚寒、
肝寒犯胃、少阴虚寒寒水侮土导致的结果都是胃虚寒,胃位于中焦,即中焦虚寒;中焦虚寒气化不利,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形成浊阴之邪向上走,即浊阴上逆;三症共有症状为呕吐。
3、吴茱萸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吴茱萸9g中暖脾胃下暖肝肾,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暖肝温肾,一药三经并治。
臣药:干姜18g暖胃散寒,和中降逆,直达病所增强温中效果。
佐使药:人参9g补元气,补中焦脾胃之虚;大枣4枚,益气健脾。
4、吴茱萸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吴茱萸汤的配伍特点是肝胃兼治,温补并行,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主,佐以益气护阴。
吴茱萸汤主治病位在肝、胃,需肝、胃同治,胃气虚寒需温性、甘补的药物一起使用,以吴茱萸、干姜的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主,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养阴健脾,使脾胃运化正常,防止大吐伤津保护人体阴液。
5、吴茱萸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吴茱萸汤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引起呕吐的基本方,以脘腹满痛、食谷欲吐、胃痛吐酸为主要辨证要点。
6、吴茱萸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呕吐严重,可用吴茱萸汤加陈皮、半夏温中降逆止呕;肝寒犯胃,随经上逆,头痛为主,吴茱萸汤加头痛圣药川芎、蔓荆子;中焦虚寒偏重,浊阴上逆,吴茱萸汤加附子或干姜加
量;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吐酸水多,吴茱萸汤加海螵蛸等止酸药。
7、为什么三种病位不同的症状都可以用吴茱萸汤治疗?
吴茱萸汤适应证病位分属阳明、厥阴、少阴三经,症状不同,病位不同,但最根本的病因是相同的,都是胃气虚寒,只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相关病位不同而已,因而可以采用同一个治疗法则。
温中散寒剂小结
思考题:
1、温中散寒剂有哪些代表方?
温中散寒剂代表方有4个正方,5个附方,包括理中丸(附方: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附方: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大建中汤。
2、理中丸与吴茱萸汤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理中丸与吴茱萸汤都可用于中焦脾胃虚寒所导致的呕吐,方中都用了人参,理中丸由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干姜、人参、大枣组成。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偏重于温中散寒,吴茱萸汤主治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呕吐,偏重于暖肝降逆。
3、理中丸的附方各有哪些特点?
理中丸附方中附子理中丸,把理中丸的干姜炮制用,再加3两附子,用于脾胃虚寒较重,或脾肾阳虚证;桂枝人参汤,是理中丸加4两桂枝,甘草用至4两而成,用于脾胃虚寒, 复感风寒之邪;连理汤,是理中丸加黄连而成,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湿热证。
4、大小建中汤和附方的特点各是什么?
小建中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桂枝汤倍用芍药、重用饴糖而成,具体为饴糖为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6g、大枣6g、炙甘草6g,可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用于虚劳里急证。
大建中汤纯用辛甘之品,方由蜀椒、干姜、人参、饴糖组成,可温中散寒,祛寒降逆,用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呕吐。
小建中汤的附方黄芪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加5g黄芪而成,用于气虚较重的虚劳里急证;当归建中汤,是小建中汤加12g当归而成,用于女性产后血虚所致腹痛。
第二章 回阳救逆剂
第1讲 四逆汤
课程总结: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内外俱寒,甚则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
四逆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二、病因:寒中少阴,汗、吐、下伤及少阴阳气
三、病机、症状
阳气不达,四肢厥逆,失去阳气温煦,从最远端的四肢逐渐地发凉、发硬;四末失温,畏寒倦卧,肾中阳气亏虚不能激发脏腑功能,导致怕冷不想动,面色苍白;火不暖土运化失职,导致清浊不分,下利清谷;脾阳亏虚温运失职,导致腹中冷痛;神失温养神疲欲寐;命门之火虚衰,脉象沉微。
综上当寒邪或大汗、大吐、大泻伤及少阴阳气,阳气衰微至极,相对而言阴寒内盛,表现出一系列寒象,辨证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四、治法:回阳救逆
五、配伍
君药:生附子15g温补元阳,驱散阴寒;
臣药:干姜6g温中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制约附子峻猛
之性一药三用;
佐药:甘草6g益气和中,补脾阳亏虚、解附子之毒,味甘缓干姜、
附子辛烈之性,同样一药三用。
六、配伍特点
1、大辛大热姜附共用,回元阳温中阳并行,先后天同治;
2、佐以甘草,峻中有缓,散中有收,温中有补。
七、辨证要点:四肢厥逆、面色苍白、神疲欲寐。
四逆汤是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基础方。
八、加减变化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出现阳气外脱之象,可用四逆汤加人参固脱;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汗粘像油,出现亡阴之象,四逆汤加五味子、龙骨等敛汗药,以防阴阳具脱。
九、现代用法
可用于心梗、心衰、休克。
出现上述病证需立即拨打120,在西医解决急需的同时,配上中药效果更好。
十、使用注意
附子、干姜辛烈之性非常强,有些危重患者阴寒极盛,机体不接受热性药物,服药后会出现呕吐,可将汤药晾凉后服用,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十一、方歌
四逆汤用附草姜,回阳救逆是良方,
少阴阳衰阴寒盛,温阳散寒救亡阳。
知识点梳理:
1、回阳救逆剂主要适用于哪些病证?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内外俱寒,甚则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
阴盛格阳指体内阳气极虚,导致阴寒之气偏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表现为内真寒外假热的证候。戴阳指重病后期出现面红颧赤的征象。多由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所致。
2、四逆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四逆汤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病因是寒中少阴,汗、吐、下伤及少阴阳气。
3、四逆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气不达四肢厥逆,失去阳气温煦,从最远端的四肢逐渐地发凉、发硬;四末失温,畏寒倦卧,肾中阳气亏虚不能激发脏腑功能,导致怕冷不想动,面色苍白;火不暖土运化失职,导致清浊不分,下利清谷;脾阳亏虚温运失职,导致腹中冷痛;神失温养神疲欲寐;命门之火虚衰,脉象沉微。
综上当寒邪或大汗、大吐、大泻伤及少阴阳气,阳气衰微至极,相对而言阴寒内盛,表现出一系列寒象,辨证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4、四逆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
君药生附子15g温补元阳,驱散阴寒;臣药干姜6g温中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制约附子峻猛之性一药三用;佐药甘草6g益气和中,补脾阳亏虚、解附子之毒,味甘缓干姜、附子辛烈之性,同样
一药三用。
5、四逆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大辛大热姜附共用,回元阳温中阳并行,先后天同治;
2)佐以甘草,峻中有缓,散中有收,温中有补。
6、患者具有哪些症状,可用四逆汤?
四逆汤是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基础方,当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神疲欲寐的症状时即可使用四逆汤。
7、四逆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出现阳气外脱之象,可用四逆汤加人参固脱;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汗粘像油,出现亡阴之象,四逆汤加五味子、龙骨等敛汗药,以防阴阳具脱。
8、阴寒极盛的危重病人怎样服用四逆汤?
附子、干姜辛烈之性非常强,阴寒极盛的危重病人机体不能接受热性药物,服药后会出现呕吐,可将汤药晾凉后服用,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思考题
为什么只有三味药的四逆汤可以回阳救逆?
四逆指四肢厥逆,指人体阳气虚衰,由远心端的四肢向近心端的心脏逐渐变凉。
附子大辛大热,能温补元阳,驱散阴寒,是温补命门阳气的第一
要药,可通行十二经脉,迅速通达内外温阳逐寒;干姜既能温中阳除里
寒,也能助附子伸发阳气,还可以制约附子峻猛之性一药三用;甘草同样可以一药三用,一可以益气和中,二能够补脾阳亏虚、解附子之毒,三味甘可以缓干姜、附子辛烈之性。三药合用,药少力专而效捷,大辛大热,使阳复逆回。
第2讲 四逆汤加减方
课程总结: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中附子换为大者1枚,干姜用至三两而成。
本方依然适用于少阴病,临床除四肢厥逆、神疲欲寐、下利,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是虚阳浮跃,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象,属于危重病证。当下之急是补阳气,因此本方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重附子、干姜的用量,以期阳回脉复。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加人参而成。
基本的功效也是回阳救逆,用于少阴病,真阳虚衰,元气虚衰证。加大补元气的人参说明患者不仅元阳虚衰,元气也虚衰了,严重者阴阳俱脱,除回阳救逆外,还需益气固脱。
白通汤:四逆汤中干姜减量至1两,加四根葱白而成。
白通汤:有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的功效,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参附汤:方由人参、附子组成,益气回阳固脱,峻补阳气,用于阳气
暴脱证。现代临床可用于心衰。
以上都是治疗危重病人堪称中医的急救药方。通过类比,学习临证如何组方,不论方子的剂量变化、药味的化裁如何,都需做到法不离宗、灵活机变。
知识点梳理:
1、四逆汤加减法有哪些?
有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参附汤都是由四逆汤加减化裁而来,也是中医的急救药方,现代临床可用于心衰、休克一类的疾病。
2、通脉四逆汤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
通脉四逆汤由大附子1枚、干姜3两、甘草2两组成,即四逆汤中附子换为大者1枚,干姜用至三两。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3、四逆加人参汤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为什么加人参?
四逆加人参汤由附子1枚、干姜1两半、甘草2两、人参1两组成,即四逆汤加人参而成。主治少阴病,真阳虚衰,元气虚衰证。
四逆汤证有下利症状,若患者下利症状消失,而四逆的症状依然存在,说明疾病不是向好的方面发展,反而向坏的方面发展了,在真阳虚衰的同时气、津液、血液也亏虚了,气血大伤,再发展下去就会出现阴阳俱脱之象,因此除回阳救逆外,还需益气固脱,在四逆汤回阳
的基础上加人参,让阳气回复,激发脏腑的功能,使阴血自生。
4、白通汤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
白通汤由附子1枚、干姜1两、葱白4茎组成,即四逆汤中干姜减量至1两,加四根葱白而成。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5、参附汤由哪些药物组成?主治证候是什么?
参附汤由人参、附子组成,益气回阳固脱,峻补阳气,用于阳气
暴脱证。
6、通脉四逆汤加重附子、干姜的目的是?
通脉四逆汤加大附子、干姜剂量,说明阳气虚衰更为严重,需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以期阳回脉复。证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的热象是假热,证为真寒假热证,也叫阴盛格阳证,说明少阴阳气虚衰至极,浮越于外,重用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
7、什么是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指阳气衰竭至极,浮越于外,阴在体内占据了阳的位置,并不是说阴邪强大把阳格拒在外。
8、什么是戴阳证?
戴阳证指阴寒之邪盛于下焦阳气浮跃于外,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称为戴阳。征象主要为面色浮红、颧赤,属于危重的证候。
思考题:
白通汤减干姜量,加葱白的目的是?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阴邪盛于里阳衰至极,急需通阳破阴,防止阴把阳气逼跑。此处的阴盛是由于元阳亏虚至极温煦功能失职,产生的阴寒之邪盛于下焦,所以一方面回阳挽救阳气,另一方面通达阳气,方中的葱白辛散通阳,通达一身阳气,与回元阳的附子、干姜配伍,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四逆汤证有下利症状,腹泻严重会伤及津液,因此将燥烈的干姜减量可保护人体阴液。
第3讲 回阳救急汤
课程总结:
回阳救急汤出自明代陶华的《伤寒六书》。
一、主治证候:真阳衰微证
二、病因: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阳气衰微欲绝
三、病机、症状
少阴受寒伤及元阳,温煦失职,四肢厥逆;真阳虚衰畏寒倦卧,神衰欲寐,太阴受寒伤及脾阳,脾升胃降失职出现吐泻腹痛;脾阳虚衰,脾胃运化失职流涎沫状的唾液;厥阴受寒筋脉失去温煦,出现身寒战栗,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唇指青紫;阳微欲脱脉微欲绝。
综上少阴、太阴、厥阴三条阴经受寒,机体一派阳虚,出现阳虚至极阴寒内盛的表现,辨证为真阳虚衰证。
四、治法: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五、配伍
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组成。
四逆汤:附子9g干姜6g 甘草6g 回阳救逆。
六君子汤:人参6g茯苓9g白术9g陈皮6g半夏9g生姜3片,益气补中,
健脾,固守中州,除湿化痰。
肉桂3g辛热,助附子温元阳,通利血脉;麝香0.1g辛香,散寒、活血、开窍,通行十二经脉;五味子3g味酸收敛元气,伍甘味的人参,酸甘化阴,益气生脉。
六、配伍特点
1、辛热甘温相配,回阳补中兼顾;
2、辛香酸涩相伍,以防阳气散越。
七、辨证要点
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吐泻腹痛、身寒战栗、脉微欲绝。
回阳救急汤是治疗阳气衰微,寒邪直中三阴的基本方、常用方。
八、加减变化
真阳衰微证,吐涎沫多,回阳救急汤加吴茱萸降逆止呕;真阳衰微证,腹泻严重,甚则大便失禁,回阳救急汤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
九、现代用法
吐泻严重的急性肠炎、心衰、休克。
十、方歌
回阳救急四六汤,桂姜五味三厘香,
寒中三阴真阳微,益气生脉固阳良。
知识点梳理:
1、回阳救急汤主治证候是什么?病因是什么?
回阳救急汤主治真阳衰微证,病因是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阳气衰微欲绝。
2、回阳救急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少阴受寒伤及元阳,温煦失职,四肢厥逆;真阳虚衰畏寒倦卧,神
衰欲寐,太阴受寒伤及脾阳,脾升胃降失职出现吐泻腹痛;脾阳虚衰,脾胃运化失职流涎沫状的唾液;厥阴受寒筋脉失去温煦,出现身寒战栗,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唇指青紫;阳微欲脱脉微欲绝。
综上少阴、太阴、厥阴三条阴经受寒,机体一派阳虚,出现阳虚至极阴寒内盛的表现,辨证为真阳虚衰证。
3、回阳救急汤由哪些药物组成?
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组成。
四逆汤:附子9g干姜6g 甘草6g 回阳救逆。
六君子汤:人参6g茯苓9g白术9g陈皮6g半夏9g生姜3片,益气补中,
健脾,固守中州,除湿化痰。
肉桂3g辛热,助附子温元阳,通利血脉;麝香0.1g辛香,散寒、活血、开窍,通行十二经脉;五味子3g味酸收敛元气,伍甘味的人参,酸甘化阴,益气生脉。
4、回阳救急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1)辛热甘温相配,回阳补中兼顾;
2)辛香酸涩相伍,以防阳气散越。
附子、干姜大辛大热回阳,人参、茯苓、白术甘温补中;用五味子的酸涩防止辛味再发散衰微的阳气,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5、回阳救急汤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回阳救急汤是治疗阳气衰微,寒邪直中三阴的基本方、常用方。 证见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吐泻腹痛、身寒战栗、脉微欲绝即可辨证为回阳救急汤适应证。
6、回阳救急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真阳衰微证,吐涎沫多,回阳救急汤加吴茱萸降逆止呕;真阳衰微证,腹泻严重,甚则大便失禁,回阳救急汤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
回阳救逆剂小结
思考题:
1、不同的方剂剂型中哪种疗效更快?
方剂剂型分为丸、散、膏、丹、汤等,相对来讲汤剂起效更快,所以急证宜用汤剂。
2、回阳救逆剂有哪些代表方?
回阳救逆剂的代表方主要有四逆汤和附方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参附汤,以及回阳救急汤。
3、回阳救急汤与四逆汤有什么不同?
四逆汤是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基础方,没有明确谈到脾阳受损,只讲了少阴病元阳亏虚,用附子、干姜温元阳助脾阳。
回阳救急汤用于真阳衰微证,少阴、太阴、厥阴三条阴经受寒,机体一派阳虚,出现阳虚至极阴寒内盛的表现,阴寒内盛的本为阳虚,只有调理好阳虚才能将疾病治好,阳气衰微欲绝需回阳固脱,脉微欲绝需补气益气使脉象复回,方由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组成。
4、四逆散与四逆汤有什么不同?
四逆散治疗的四肢不温,是情志不畅、郁怒伤肝引起的,即气郁所致肝胃气滞证,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辨证要点为四肢不温、胸胁胀满、脘腹疼痛,
四逆汤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病因是寒中少阴,汗、吐、下伤及少阴阳气,是阳气亏虚所导致的虚寒性厥逆,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辨证要点为四肢厥逆、面色苍白、神疲欲寐。
5、寒邪伤人有哪些传变方式?
寒邪伤人的传变方式主要有:1)伤及人体表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传变;2)直中,直接伤及人体脏腑阳气。直中脾胃伤脾阳叫太阴受寒;直中心肾叫少阴受寒;直犯肝经叫厥阴受寒。
6、为什么回阳救急汤未分君臣佐使?
回阳救急汤未分君臣佐使,若非要分则是四逆汤和六君子汤合而为君。本证证候虽简单,但疾病过于复杂,整体以四逆汤为主。
7、面对变化无穷的疾病,处方用药时应持以怎样的态度?
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不要固守一个思维方式,法无常法,方无定方,应灵活机变地临证,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疾病是按照经方得的。读活书,活读书,师古而不泥古,掌握理法处方的经旨。
第三章 温经散寒剂
第1讲 当归四逆汤
课程总结:
温经散寒剂是以温通的药物治疗寒邪侵犯经脉导致的一类疾病的方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血虚寒厥证
二、病因:营血亏虚,寒凝经脉,血脉不利
三、病机、症状
营血亏虚则血脉不充致脉沉细;经脉受寒后血气被遏,则手足厥冷,易出现冻疮;寒凝经脉,血行不畅致肩背、腰股膝腿疼痛。
四、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配伍
君药:当归 9g养血活血以补血虚,桂枝 9g温经散寒以通脉,合用本虚、标实共治,标本共重,但力量稍弱。
臣药:白芍 9g养血和营,合当归养血,配桂枝调和营卫;细辛 3g温经散寒,助桂枝通脉。
佐药:通草 6g通利经脉以畅血行,直达经脉病所;大枣8枚合甘草益气健脾、固护脾胃,养血补虚。
佐使药:甘草 6g合大枣益气健脾、固护脾胃,养血补虚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温通与补养并用,以温通为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七、辨证要点:手足厥寒,肩背、腰股膝腿疼痛,脉象沉细。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血虚寒厥的基础方。
八、加减变化
血虚寒厥证,肩背疼痛时,可用当归四逆汤加走上的羌活;
血虚寒厥证,腰腿疼痛时,用当归四逆汤加牛膝、续断;
血虚寒厥证,腿疼时,适用当归四逆汤加牛膝、木瓜。
九、现代用法
可用于辨证为血虚寒厥证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冻疮、风湿性关节炎、产后身痛(产后风)。
十、方歌: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通草枣草施,
血虚受寒厥冷证,温经散寒通脉宜。
十一、附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方:黄芪9g 白芍9g 桂枝9g 生姜18g 大枣4枚。
桂枝、白芍温通经脉,黄芪益气,倍用生姜增加了温通效果。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脉
主治:血痹证,即血脉闭塞,由血不荣筋导致的皮肤、肌肉麻木不仁。
补养并用;桂枝和细辛的走和散,使当归、白芍、大枣补血的同时不至于滞住,做到了补而不滞。
6、当归四逆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血虚寒厥的基础方。证见手足厥寒,肩背、腰股膝腿疼痛,脉象沉细为当归四逆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
7、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血虚寒厥证,肩背疼痛时,用当归四逆汤加走上的羌活;血虚寒厥证,腰腿疼痛时,加补肝肾,强筋骨的牛膝、续断;血虚寒厥证,腿疼时,加牛膝及舒筋活络,祛湿除痹的木瓜。
8、为什么当归四逆汤中的大枣在本方和原方中的用量都很大?
当归四逆汤中的大枣在本方中推荐用量是8枚,在《伤寒论》原方中为25枚,用量很大,其原因有二:1)可益气健脾固护后天之本,配合白芍养血补虚;2)可防止桂枝、细辛的辛燥伤阴、耗血之弊。
思考题:
1、当归四逆汤适应证和四逆汤适应证中的哪个症状相似,其病理机制有何不同?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中的手足厥冷与四逆汤适应证中的四肢厥逆症状相似,但病理机制完全不同: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中的手足厥冷由营血亏虚,复感寒邪,寒邪凝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病位一般局限在腕关节以前、踝关节以下部位发凉,即手脚发凉,不会向上发展;
知识点梳理:
1、温经散寒剂主要治疗哪类疾病?代表方有哪些?
温经散寒剂是以温通的药物治疗寒邪侵犯经脉导致的一类疾病的方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代表方有当归四逆汤和阳和汤。
2、当归四逆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病因是营血亏虚,寒凝经脉,血脉不利。
3、当归四逆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营血亏虚则血脉不充致脉沉细;经脉受寒后血气被遏,则手足厥冷,易出现冻疮;寒凝经脉,血行不畅致肩背、腰股膝腿疼痛。
4、当归四逆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当归 9g养血活血以补血虚,桂枝 9g温经散寒以通脉,合用本虚、标实共治,标本共重,但力量稍弱。
臣药:白芍 9g养血和营,合当归养血,配桂枝调和营卫;细辛 3g温经散寒,助桂枝通脉。
佐药:通草 6g通利经脉以畅血行,直达经脉病所;大枣8枚合甘草益气健脾、固护脾胃,养血补虚。
佐使药:甘草 6g合大枣益气健脾、固护脾胃,养血补虚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5、当归四逆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温通与补养并用,以温通为主,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方中桂枝、细辛温,通草通,白芍、当归、大枣补,体现了温通与
四逆汤适应证中的四肢厥逆由少阴阳气虚衰导致,前提是阳气不够导致了温煦失职,是从远心端逐渐向近心端发生的逆冷,若不积极治疗会全身发凉,危及生命。
2、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之间有什么关系?
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是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配伍的。桂枝汤由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甘草组成,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倍加大枣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组成,主治血虚寒厥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桂枝汤倍用生姜,去甘草,加黄芪而组成的,用于血痹证。
3、当归四逆汤是四逆汤加当归吗?
当归四逆汤不是四逆汤加当归,和四逆汤没有直接的关系,两者都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厥证;四逆汤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白芍、细辛、通草、大枣、甘草组成,四逆汤则由生附子、干姜、甘草组成。
第2讲 阳和汤
课程总结:
阳和汤出自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是中医外科著作,对疡科的论证与治疗有独到学术见解。
一、主治证候:阴疽
二、病因:阳虚血弱,寒凝痰滞
三、病机、症状
阳虚血弱、寒凝痰滞,痹阻肌肉,导致痰核、流注;痹阻筋骨,为帖骨疽;痹阻血脉,致脱疽;痹阻关节,多见于膝关节,会导致鹤膝风等;阳虚有寒,则舌淡苔白,脉沉细;阴寒为病,出现肿势弥漫、皮肤不变、酸痛不热。
四、治法: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五、配伍
君药:熟地 30g温补营血,填精益髓,针对血虚,鹿角胶 9g补肾助阳,强筋健骨,针对阳虚,两者性温入肾经,治本。
臣药:肉桂3g温通血脉,暖中焦,暖下元,炮姜2g温阳散寒,合用辅佐鹿角胶温阳散寒,温通经脉。
佐药:麻黄2g辛温达表,宣通毛窍开腠理而驱寒邪;白芥子 6g 辛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使药:甘草 3g 解毒、调和诸药。
六、配伍特点
温补营血伍辛散温通,君得臣佐补而不滞,臣佐得君温而不燥。
七、辨证要点
阳虚血弱、寒凝痰滞导致的漫肿、皮肤不变、酸痛不热。
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基础方。
八、加减变化
阴疽且阴寒较重时,用阳和汤加附子;
阴疽并出现气虚气短、乏力等症状时,用阳和汤加人参、黄芪;
阴疽,疼痛厉害(如脉管炎)时,用阳和汤加乳香、没药。
八、现代用法
骨结核、骨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结核等结核、肌肉深部的脓肿、外科手术后伤口溃烂久不愈合。
十、方歌: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熟地,
白芥甘草同煎服,温阳通滞疮自愈。
知识点梳理:
1、阳和汤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阳和汤主治阴疽;病因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
2、阳和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虚血弱、寒凝痰滞,痹阻肌肉,导致痰核、流注;痹阻筋骨,为帖骨疽;痹阻血脉,致脱疽;痹阻关节,多见于膝关节,会导致鹤膝风等;阳虚有寒,则舌淡苔白,脉沉细;阴寒为病,出现肿势弥漫、皮肤不变、酸痛不热。
3、阳和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熟地 30g温补营血,填精益髓,针对血虚,鹿角胶 9g补肾助阳,强筋健骨,针对阳虚,两者性温入肾经,治本。
臣药:肉桂3g温通血脉,暖中焦,暖下元,炮姜2g温阳散寒,合用辅佐鹿角胶温阳散寒,温通经脉。
佐药:麻黄2g辛温达表,宣通毛窍开腠理而驱寒邪;白芥子 6g 辛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使药:甘草 3g 解毒、调和诸药。
4、阳和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阳和汤的配伍特点是:温补营血伍辛散温通,君得臣佐补而不滞,臣佐得君温而不燥。
方中熟地温补营血,鹿角胶温阳,肉桂、炮姜辛散温通。
5、阳和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阳和汤是治疗阴疽的基础方,辨证要点为:阳虚血弱、寒凝痰滞导致的漫肿、皮肤不变、酸痛不热。
6、阳和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阴疽且阴寒较重时,用阳和汤加辛味发散,散寒温通的附子;阴疽并出现气虚气短、乏力等症状时,加补气的人参、黄芪;阴疽,疼痛厉害(如脉管炎)时,加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乳香、没药。
7、阳和汤的方名有什么寓意?
阳和汤七味药物宣化寒凝、温通血脉、补养精血、扶助阳气,如太阳照当空般使阴霾自散,故名阳和汤。
思考题:
1、如何区别阴疽和阳痈?阳和汤适用于什么疽痈?
痈是由热毒引起的红肿热痛,痈肿的边界清楚,肿的部分明显的高出皮肤,为阳证,所以称为阳痈;疽由阳虚血弱,寒凝痰滞所导致,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酸痛,呈不规则的漫肿,为阴证,称阴疽。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适用于阴疽。
2、为什么阳和汤中熟地和白芥子的用量很大?
阳和汤的主治证候是阴疽,为本虚标实证。阳虚血弱为本,应尽快扶正,恢复阳气和血是治疗的关键,因此方中针对血虚,温补营血,填精益髓的君药熟地用量很大;寒痰凝滞为标,温化寒痰治标的佐药白芥子剂量也较大,而其它药物剂量相对较少。
3、痰核、流注、帖骨疽、脱疽分别指是什么?
痰核指肌肉里边肿起如核的硬结;痰核严重,溃烂了叫流注;帖骨疽指紧贴骨头长的疮;脱疽,肢体从远端一节一节地烂,烂掉一节脱掉一节。
温里剂小结
温里剂都讲了哪些方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温里剂包括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和温经散寒剂三部分,共8个主方、10个附方:
1)温中散寒剂,4个主方,5个附方。
(1)理中丸,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证,是温中祛寒的代表方。
附方: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益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脾肾阳虚; 桂枝人参汤,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用于脾胃虚寒、复感风寒之邪;连理汤,温中散寒、清化湿热,用于脾胃虚寒兼有湿热。
(2)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用于虚劳里急证。
附方:黄芪建中汤,用于气虚较重的虚劳里急证;当归建中汤,用于女性产后虚弱所致腹痛。
(3)大建中汤,温中散寒、祛寒降逆,用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腹痛呕吐。
(4)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中焦虚寒,浊阴上逆,呕吐。
2)回阳救逆剂,2个主方,4个附方.
(1)四逆汤,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附方: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用于少阴病,阴盛格阳;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少阴病,真阳虚衰,元气虚衰;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用于少阴病, 阴盛戴阳;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用于阳气暴脱。
(2)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用于真阳衰微证。
3)温经散寒剂,2个主方,1个附方。
(1)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用于血虚寒厥证。
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血痹证。
(2)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用于阴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