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领导参阅2024年第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4-01
376

领 导 参 阅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部刊物

2024年第3期
总第164期

目录

contents

高层声音
国家发改委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年轻干部怎样健康成长  习近平提出这份“行动指南”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
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
煤炭前沿
2024年涉煤重点工作任务
从七个关键词  看代表委员为煤炭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矿山安监局安排部署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专项治理
煤价跌破去年低点概率不大 
煤炭工业三化协同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建设路径研究
我国开采沉陷学70年研究综述及技术展望
我国煤炭企业融资困境与优化措施分析
热点关注
“人工智能+”来临  就业有何新机遇
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不移办好高质量中职教育
    

  4
  5
  7
  9
11 
 
13
14
18
20
21
23
25
26
 
28
30
    

目录

contents

“两会”十大热词
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有了“中国方案”
前2个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如何理解“5%左右”的“稳”与“进”
国企改革
抓住有利时机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产业分析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哪些着力点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能源发展三大着力点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拉开新质生产力大布局
煤电新周期的机遇和挑战
管理纵横
企业自查如何查出实效
    

32
34
36
37
   
39
40
42
44
46 
48
 
50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国家发改委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对于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概括起来就是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关键点一个是“扩大”,一个是“有效益”。为此,国家发改委将“提质”“扩量”并举,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是重大政策举措,扩大有效投资是重要工作抓手。”郑栅洁介绍,除此以外,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都比去年有所增加,去年增发国债大部分也在今年使用,政府投资规模较去年明显增加。国家发改委将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与带动作用,比如发挥投贷联动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在专项债的投向领域上,扩大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进一步放大专项债带动效果。       二是鼓励和支持扩大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在50%以上,发挥好民间投资的作用很重要、也很关键。国家发改委将指导地方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同时,持续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用好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重点项目融资和要素保障。       三是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重点是做到“三个更加”:投资方向要更加精准,加大对补短板、强弱项和培育新动能的支持力度;要素配置要更加高效,让用地、用能等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投资环境要更加便利,深入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市场空间、更低的投资成本支撑更有效益的投资。
                                                                                 ——摘自《光明网》2024年3月6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年轻干部怎样健康成长
习近平提出这份“行动指南”
       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出“五个自觉”的要求,这是引导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       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       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看家本领,最根本、最紧要的就是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年轻干部要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       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年轻干部还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      三、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       年轻干部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心中有群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年轻干部“要自觉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       四、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       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年轻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五、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       忠诚、干净、担当,年轻干部必须兼备。要自觉做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促进者,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节俭朴素、谦逊低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年轻干部责重如山。
——摘自《共产党员》 2024-03-14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明确了5方面20项重点任务。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提升教育文旅医疗设备水平。二是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开展汽车、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推动家装消费品换新。三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进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动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四是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金融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支撑。       《行动方案》专门提出要“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并部署“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具体包括: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动态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加快乘用车、重型商用车能量消耗量值相关限制标准升级。聚焦汽车、家电、家居产品、消费电子、民用无人机等大宗消费品,加快安全、健康、性能、环保、检测等标准升级。加快完善家电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完善碳标签等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引领、绿色认证、高端认证等作用。完善材料和零部件易回收、易拆解、易再生、再制造等绿色设计标准。制修订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规范等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出台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二手交易中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信息清除方法国家标准。支持国内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支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标准“走出去”等。       《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政策解读,营造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2024年3月1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       2024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2024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强科创园区建设,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4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源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摘自《学习时报》2024年3月18日第2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
       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为年轻干部健康成长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忠诚既是内在思想意识层面体现的政治自觉,也指外在行动上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老实是忠诚在实际行动中体现的品德人格,集中表现为是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对党忠诚老实是党员基本的道德修养、政治品格和党性原则。党员能否对党忠诚老实,不是党员个人的私事小事,而是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能否保持、党的力量能否有效发挥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对党忠诚老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政治伦理、行为规范。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对党忠诚老实的要求是一贯的。       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格。对党绝对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广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坚持求真务实,培养浩然正气。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见贤思齐,讲原则、守纪律,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忠诚老实的本色。       严格制度约束,确保能上能下。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是对党员干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励和鞭策。一方面,坚持不让老实人吃亏,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的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为先的原则,选拔干实事、实干事的干部,把对党忠诚老实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明确选人用人程序、政绩、监督、责任等,确保选人用人机制公开透明,把对党忠诚老实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营造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氛围。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对党、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摘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1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2024年涉煤重点工作任务
       【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强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煤矿,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供需双向履约监管,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煤电等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和输电通道建设,增强电力省间互济能力。       持续实施国内资源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持续抓好能源资源价格调控监管。做好迎峰度夏、度冬等用能高峰期和重点时段能源保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能需求。       【加强国家储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中央政府煤炭储备基地、宁波舟山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北部湾能源集疏运一体化基地等重点储备设施建设,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加强储备管理运营和安全防护。       【强化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       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考核巡查权威性,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摘自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发布的
《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从七个关键词
看代表委员为煤炭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煤炭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新思路、新见解、新办法,为进一步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一:清洁高效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议,建立国家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协调机制,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对路消费和高效利用,加大散煤综合治理力度,多途径提高煤炭利用和转化效率;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煤炭转化向高端高固碳产品发展,大力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建立低碳循环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关键词二:智能绿色开采       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及煤炭行业智能绿色发展是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必然途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议,推动不同类型煤矿立足自身实际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煤矿减人保安、提质增效;开展智能化煤矿数据挖掘、治理、利用等研究,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煤炭数据资产化和产业化;引导煤炭企业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       关键词三:兜底保障作用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行业内外普遍认为,以风、光、水、氢能等清洁能源逐步代替化石能源,是未来世界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但由于新能源存在间歇性、波动性等不足,需要夯实煤炭供应保障基础,提升煤电机组的灵活性,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建议,除增强煤电机组调峰能力外,还要通过市场机制去大力发展可中断用户、独立储能、分布式能源、可调电力资源,例如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支持调节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取收益。       关键词四:煤矿安全生产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好转,但仍面临着复杂的安全生产压力,仍需久久为功、不断发力,保证煤矿更加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李全明建议,相关部门要以系统思维提升政府监管和执法水平,在监管工作中从“点对点”查隐患转变为以系统观念整体把握企业安全重大风险;厘清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边界,将监管人员从“当好企业安全员”上升为“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工作思维上来。企业应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的责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配备专业安全管理力量,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要建立与本企业实际相符的安全风险辨识管理制度、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关键词五:煤炭固废利用       煤矸石是煤炭固废最主要来源,其产排量约占煤炭产量的17.8%。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47.1亿吨,经测算煤矸石产生量为8.25亿吨,利用量为6.07亿吨,未利用的煤矸石进行堆存。如今,煤矸石累计堆存量超过70亿吨,压占土地面积约1.5万公顷。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因此,亟须进一步提升煤矸石利用率,这对于解放土地资源、减少安全环保问题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胜利建议,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煤基固废源头控制、过程减量,对产废单位科学核定约束性考核指标,以结构调整助力煤基固废源头减量;出台绿色充填技术国家标准,以及井下充填开采专用设备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煤基固废资源化、规模化利用,在西部富煤省区先行探索配套的技术、资金、财税、土地等扶持政策;鼓励以低热值煤矸石、脱硫石膏为原料,生产陶粒、石膏板等建材;探索跨区域、跨产业煤基固废规模化协同处置新模式,研究设立国家级区域性煤基大宗固废利用处置中心、区域性煤基危废利用处置中心。强化重点攻关,启动实施煤基固废资源化重大课题,从国家层面加快启动煤化工杂盐综合利用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研究。       关键词六:矿区产能接续       大型煤炭矿区是我国煤炭供应保障的重要支撑。       由于部分大型煤炭矿区可采资源量减少、服务年限缩短以及大型煤炭基地接续矿区建设滞后,当前大型煤炭矿区接续发展问题已成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各省区先行配置煤炭资源特别是整装资源,提高准入门槛,向国有重点能源企业倾斜;加快新井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办理,逐步关闭退出落后产能,切实保障煤炭资源有序接续;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支持矿井提能改造、放宽服务年限限制、提升单井规模能力,用最少的安全高效矿井,多出煤出好煤;出台落后退出矿井在人员安置、债务处置、公司注销等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面的配套政策及实施办法,加快处理遗留问题,切实减轻煤企负担。       关键词七:煤炭产业工人       煤炭产业工人是煤炭产业的基础力量。当前,煤炭产业工人人数大幅下降,人员向大型煤炭企业倾斜,井下采掘一线职工队伍青黄不接,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招工难”“招人难”愈加凸显,因此,需要将目光聚焦到煤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煤炭产业工人待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蔡毅德建议,改善采掘一线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矿山智能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升级,降低井下采掘一线工作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改造升级职工生活设施;提高采掘一线职工薪酬待遇,制定出台煤炭行业采掘一线职工最低工资和津贴标准,建立工资收入和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推动煤炭企业进一步将薪酬分配向艰苦一线岗位倾斜;畅通采掘一线职工成长通道,出台激励政策,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建立完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晋升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采掘一线职工地位。
——摘自《中国煤炭工业》2024-03-12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国家矿山安监局
安排部署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召开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2024-2026年)专题动员部署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矿山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会议指出,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扭转矿山重特大事故多发连发被动局面的迫切需要。各级矿山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矿山企业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真抓实干,完善机制、补齐短板,全面贯彻落实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各项要求,全力提升矿山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坚决防范遏制矿山领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主要任务,全面解决制约矿山安全发展的关键问题。要着力解决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强的问题,狠抓“关键事”“关键人”“关键环节”这个治本基础,建立全员素质提升长效机制,提升投资人(实际控制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监督人员“五类人员”安全素质。       要着力解决矿山安全基础不牢的问题,大力推进实施“三个一批”措施,坚决杜绝落后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提升矿山行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先进技术装备攻关和落后技术装备淘汰;严格规范矿山企业外包队伍管理和过程管控,居安思危建立符合要求、有素质、稳定的自建采掘(剥)施工队伍。       要着力解决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不力的问题,加快推进矿山法治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治理跟踪督办机制、整改监督机制,推动照单逐条整改销号,切实提升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质量。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要着力解决重大灾害治理成效不彰的问题,严格重大灾害矿井安全准入,强化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普查,压紧压实重大灾害区域治理、工程治理、系统治理责任,严肃追责问责尽责,倒逼企业落实有效重大灾害治理措施。       要着力解决矿山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能不高的问题,加强监管监察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完善矿山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信息化系统,全面开展执法检查和全过程执法监督,严肃追究责任企业实际控制人责任,让执法“长牙带电”,严格执法责任倒查执纪问责,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当前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特殊性、极端复杂性和极端重要性,必须严格落实联系包保责任和提级管理措施,全员下沉一线暗查暗访、突击检查,强力打击、查处、曝光隐蔽工作面、各种弄虚作假、瞒报事故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严把复工复产验收关,对灾害严重、大班次等重点矿井开展全面“体检”,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强化“点对点”预警监控、管控、把控和指导调度,及时“叫应”“响应”“回应”,全力防范化解矿山安全重大风险隐患。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3月4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专项治理
       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将于2024年3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专项治理。       此次专项治理重点部署了严格核查培训与考试机构基本条件、依法查处培训考核违法行为、依法查处虚假营销行为、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5项重点任务,将严厉打击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领域突出违法行为,淘汰一批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培训机构和考试把关不严的考试点,查办一批培训考试弄虚作假、虚假宣传及违法广告案件,曝光一批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广泛宣传培训考核政策法规,提升培训考核质量。
——摘自《应急管理部网站》2024-03-15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煤价跌破去年低点概率不大!
       现阶段需求表现惨淡,叠加淡季预期加剧市场悲观心态,因此动力煤市场持续承压,价格加速下跌。       截至3月18日,“CCTD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5500K、5000K、4500K三个规格品分别收于872、755、658元/吨,环比下跌11、12、9元/吨。       现实面偏弱,需求支撑明显不足       一方面,近期基建、地产开工仍缓慢,不少地区项目开工率甚至出现同比下降,明显不及市场预期,因此建材、钢铁的消费需求表现较差,导致相关非电企业对煤炭的采购需求也持续偏淡。       另一方面,在长协和进口煤的供应下,电力终端库存始终保持在充足水平,对现货的采购需求持续低迷。       预期面偏弱,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       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和消纳能力的不断提升,今年新能源的出力仍将大幅增长,叠加水电也有同比改善预期,因此后期对火电的挤压或较为明显。另外,目前刚刚进入停暖季,后期面临的淡季时间明显较长,因此虽然价格已经出现明显下跌,但是淡季预期下,市场避险心态依旧明显,采购需求仍未出现改善迹象。       由于现实面和预期面双弱,因此现阶段的市场信心明显不足,不过,结合各方面的数据来看,虽然市场运行承压,但是跌破去年低点的可能性较小。  一是国内产量增长乏力  受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新增产能减少影响,今年以来原煤产量出现明显收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7.1亿吨,同比下降4.2%,这是2020年9月以来首次出现累计同比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下降。  二是进口煤有望高位回落  随着内贸煤价格快速下跌,不少进口煤品种已经处于倒挂的状态,因此终端对进口煤的采购热情也在降温,CCTD高频数据显示,3月以来样本企业煤炭进口量已经出现同比下降。目前5500大卡进口煤到岸价在900元/吨左右,较内贸煤价格高15元/吨。  三是市场面临的抛压较小  节后市场短暂反弹即开始持续下跌,因此多数贸易商并未来得及建仓,中间环节库存相对有限。CCTD数据显示,目前环渤海主要港口煤炭库存2126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560万吨,降幅20.8%。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3月1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煤炭工业数字智能绿色三化协同模式与
新质生产力建设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阶段成效,能源保供成绩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绿色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但当前煤炭工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发展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需求差距较大,可持续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数字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尚未深度融合,智能化建设仍处于示范培育阶段,绿色化发展不平衡且矛盾突出,煤炭工业的转型升级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结合当前煤炭工业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协同的发展模式,明确了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构建了三化协同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架构,阐述了通过数字化变革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智能化引领关键、技术跨越突破、绿色化主导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三大要素催生煤炭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路径,提出了六大技术体系:通过研发全产业链数据高效采集与深度治理技术体系,打通煤炭产-运-储-销-用全流程的数据壁垒;通过研发构建煤炭行业知识图谱与智能决策管控技术体系,深度挖掘煤炭产业上下游各业务场景的关联关系与价值,为煤炭生产利用全流程的自主决策与智能控制奠定基础;开展煤炭资源智能-绿色-高效开发技术体系、煤炭产业安全协同保障技术体系、矿区生态智能监测-预警-修复技术体系、煤炭柔性开发与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体系研究,实现煤炭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全流程的三化协同发展,培育形成煤炭新质生产力,为煤炭工业的整体形象带来根本性变革提升。       煤炭新质生产力,是在煤炭安全区间内科学定“量”的前提下,以绿色提“质”、创新领“路”为纲,通过数字化变革生产要素创新配置、智能化引领关键技术跨越突破、绿色化主导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三大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要素协同融合,进而推动煤炭开发利用水平大幅跃迁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是煤炭工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推动变为全面创新驱动的自我革命式的新发展模式。
——摘自【煤炭学报】2024-03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我国开采沉陷学70年研究综述及技术展望
       1、我国开采沉陷学研究的重要成就:开采沉陷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覆岩破坏和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规律,研究成果是开采沉陷控制、开采设计优化、土地复垦和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的科学依据。 
       2、存在的难点问题       围岩介质类型的问题;概率积分法局限性的问题;综采(综放)“两带”高度和形态的问题;地表残余变形特征与规律的问题;动态地表移动变形的问题;地表观测站观测频率的问题;相关规程对同一事项的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3、对今后研究工作方向的建议       开采沉陷还有很多难点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尚有很多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一是覆岩是如何运动的,这是揭示开采沉陷本质机理的问题,需要用新理论、新思想来看待开采沉陷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只是对开采沉陷现象的解释;二是在继承传统技术手段的同时,采用可视化、空间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采沉陷。简单地说,这两个研究工作的方向就是开采沉陷是什么、怎么研究。这就是说,“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开采沉陷”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岩层运动导致采场来压和开采沉陷,采场矿压和开采沉陷是有对应关系的现象,岩层运动是采场来压和开采沉陷的根源。无论是“两带”高度观测还是地表岩移观测站,传统数据采集方法都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工作量大、周期长等缺陷,而新技术手段的优势恰可弥补传统数据采集方法的不足,采用新技术手段逐步替代传统数据采集方法是开采沉陷研究者们的努力方向之一。
——摘自:《中国矿业》2024 -03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我国煤炭企业融资困境与优化措施分析
       目前长期的融资,使得煤炭企业负债不断增加,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使煤炭行业成为高风险行业,相应增加资金成本、财务费用。煤炭企业优化融资结构的具体措施       1、 强化成本控制 降低运营成本       一是成本控制方面。煤炭企业在采用作业成本法时,应坚持以煤炭产品为出发点,对资源消耗进行追溯的分析与控制,并通过优化开采流程、强化材料监管等方式,使煤炭产品作业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梳理精益化管理的理念,统筹做好人力、设备、资金、时间等多种资源的降本增效。       2、实现长短期贷款平衡       贷款的时间长短、贷款的类型也将给煤炭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及相应的成本支出、风险水平在开展融资结构优化的实践时,煤炭企业需要做好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组合运用,并结合自身的生产状态、收益水平、偿还能力,对贷款组合进行可行性评估与优化调整。       3、实现融资动态化管理       煤炭企业在优化融资结构过程中,应积极地对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进行调研与论证,全面掌握金融动态、金融产品风险与收益。最后,煤炭企业根据调研情况,结合自身实际需要与经营情况,对融资的结构进行全程监控与动态调整,这样可以使煤炭企业融资结构更具有可操作性、战略性,避免高成本、高风险问题的发生。       4、创新煤炭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煤炭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有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两种融资渠道。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煤炭企业,可在税收、财政补贴方面获得支持,这些资金的获取将不涉及利息费用,是成本最低的融资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方式。但这些补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应大胆创新融资渠道,通过应收账款抵押、变现或利用商业信用购买原材料等形式,实现融资渠道的创新,优化煤炭企业融资结构,将内外部融资渠道进行结合,为煤炭企业选择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融资
——摘自【经济与管理科学】2024(03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人工智能+”来临,就业有何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不仅政府工作报告着墨颇多,代表委员也非常关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还意味着就业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潮流。       “AI+X”人才需求涌现       AI大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竞争的最前沿,也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为调研AI大模型的最新进展,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与多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专程到一家头部手机企业调研AI手机发展情况。在调研后的座谈会上,金石呼吁这类企业与头部高校紧密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等形式,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需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周源谈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       这也是当前许多行业领域普遍面临的新挑战:随着“黑灯工厂”越来越多、无人驾驶逐渐落地、“机器换人”越发普遍,许多工作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该如何应对?       新的就业形态层出不穷
       数字化、智能化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投入,却也催生了一大批新的就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测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算,未来5年全球企业预计创造约69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增长最快的工作类型绝大多数由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驱动。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3月18日 08 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高质量中职教育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部署,是写入法律的法定事项。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优化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发展定位,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再次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定地位;要求“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如果没有中职教育,就是单一发展,也就谈不上协调发展,也就违反了“协调发展”的法定要求。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产业所需,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影响一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所需的人力资源结构。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职业教育是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大计。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人的多样化成长所需,是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重要途径。人的兴趣与禀赋天然不同,各具特点、各有所长。有的擅长逻辑思维、适合理论学习,有的喜欢动手操作、适合工学结合,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成才路径,也决定了教育要有不同的类型。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教育模式,把学生分层、排序,选拔一小部分、淘汰一大部分。职业教育恰恰是为精英教育所忽视的群体提供成才通道,是弥补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和缺陷。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在高中阶段,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普通高中课程偏理论、重逻辑,并不适合所有学生。“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要充分尊重、利用并发展人的差异性,让每一个生命有光。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4年03月18日 07 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两会”十大热词
       2024年2月5日至25日,人民网连续第23次开展全国两会调查,广纳民情民意。本次调查通过人民网全媒体通道推出,吸引约615万人次参与。       调查围绕10个领域设置49个候选热词。投票结果显示,“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医疗”“高质量发展”“养老”“教育强国”“社区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教育”最受网友关注,入选十大热词。       “依法治国”位列榜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调查中,“依法治国”位列十大热词之首。网友对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给予较高期待。调查显示,过去一年,网友对“电信网络诈骗”“网络套路贷”等网络违法犯罪治理成效感受明显。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举措中,“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呼声最高;超过65%的网友认为应“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就业”保障呼声不减       在历次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一直备受关注,曾19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今年,社会保障领域的“就业”话题,依然是网友关注的焦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2024年,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如何保障就业?超过66%的网友认为需要优化就业渠道和创业环境;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方面,超过59%的网友认为需进一步“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引导基层就业”并“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        “乡村振兴”寄托期待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在今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位居热词榜前三。话题的高热度寄托着网友对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美好期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4年,怎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的“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怎么干?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社会经济发展,网友也纷纷建言献策。       在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超过75%的网友认为需“降低药品价格,推动独家品种的抗癌药、罕见病用药以适宜价格纳入医保”;将近63%的网友认为需要通过“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推进民生领域经济稳定,以助力高质量发展;面对既是家事也是国事的养老问题,网友普遍呼吁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此外,62%的网友认为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65%的网友认为目前社区治理中还需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摘自《人民网》3月13 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难治性高血压治疗有了“中国方案”
       一根普通的穿刺针、一台约A4纸大小的医学臭氧生成仪加上一台普通CT机,进行一个最快10分钟可完成的微创穿刺术,就能解决吃5种降压药也无法解决的难治性高血压……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获悉,一项由该院心血管中心主任李丽团队研发的原创技术,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创新方案。  该项研究3月12日在美国心血管创新技术大会(CRT)上,入选为全球39项最新临床研究之一,也是在会议期间唯一一项入选的源自中国的临床研究。  广州已有51位患者受益       据介绍,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病之一,患者数量庞大,不少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但仍有不少服3种及以上降压药物血压仍然不达标,或者需要服用4种甚至更多降压药物血压才能达标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2022年8月,李丽主任团队提出了国际首创新技术——“CT引导下臭氧介导的去腰/肾交感神经(L-SDN)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经过1年的单臂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接近50%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术后12周随访期间达到了减药标准,同时,术后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术中、术后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目前已有51位患者接受了该项创新技术治疗,随访效果良好。       高血压患者是否可以就此摆脱终身服药?李丽表示,目前这项新技术适用于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吃多种药物的患者、因职业因素不方便服药的高血压患者等。
       手术只需三件“武器”
  “微创、安全、价廉、操作简便、易推广是这项技术的5大亮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点。”李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它不需要进入血管,因此不会损伤血管,也没有远期并发症;只需要一个普通穿刺针,从腰大肌处进行微创穿刺,创伤性小,医疗器械易得;整个操作过程中不需要用造影剂,因此有利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不需要进入肾动脉,因此也避免了肾动脉狭窄患者无法进行消融术的局限。”李丽特别提到,“整个操作只需要三件‘武器’:一台普通的CT机、一个医学臭氧生成仪以及一根普通穿刺针。操作简单,模式易推广。”       这项原创新技术为世界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提供了‘中国模式’。”该院院长黄逸辉表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下,相关的基础和机制研究正在持续推进中。
——摘自《羊城晚报》2024年3月1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前2个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了今年1至2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随着宏观组合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内生动能继续修复,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       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从生产看,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1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年12月加快0.2个百分点。从增长面看,超过九成的行业、超过六成的产品同比实现了增长。服务业增势向好、景气度回升,1至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从需求看,市场销售继续恢复,升级类商品消费潜力释放,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投资增速回升,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大项目带动作用比较明显,1至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4%,加快2.9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由降转涨。2月,受春节假期食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增加、国际油价上行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1%,同比由上个月下降0.8%转为上涨0.7%。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       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1至2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1至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4%和15.1%,保持较快增速。新业态继续活跃。1至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比上年全年加快6个百分点。
——摘自《人民网》2024年3月19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如何理解“5%左右”的“稳”与“进”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为什么是“5%左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具备哪些有利条件,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把握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和趋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5%左右”,是一个行稳致远的目标。        “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是一个具有很强预期性、指导性、引导性的合理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要求。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统筹速度与质量,行稳致远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就有了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就能沿着高质量发展轨道行稳致远。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立足当前和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坚持稳中求进,就要兼顾需要和可能,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理性决策。       “5%左右”,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目标。       稳中求进,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这个稳,是主动的稳、积极的稳、进取的稳,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这个进,是稳扎稳打的进、担当作为的进、狠抓落实的进,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热点关注

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5%左右”,体现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符合国情、顺应规律,有科学依据,有强大支撑,有现实条件。       从需求侧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依然有着充足动力。消费潜力大、投资空间广、外贸韧性足。       从供给侧看,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       需求端空间广阔、供给端动能充沛,加上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逐步显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5%左右”具有诸多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稳”的基础将不断夯实,“进”的动能将持续激发。       “5%左右”,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       我们要看到,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既非“轻而易举”,也非“遥不可及”。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有利于释放中国经济蕴藏的增长潜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一个“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求我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围绕“5%左右”,一系列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正加快落地显效。       关目标已明确,奋进正当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5%左右”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摘自《人民日报》2024-03-27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抓住有利时机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深化改革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为国资央企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牢牢把握全国两会关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部署,以更大力度抓好中央企业经济运行,聚焦稳增长、扩投资、防风险、强服务,压实责任,更加紧跟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创新监管方式手段、增强有效监管合力,强化服务意识,推动中央企业坚决当好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牢牢把握全国两会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中央企业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狠抓政策优化、机制完善、统筹推动,强化工作协同,研究更加有效管用的举措,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同做强做优主业、提高经营业绩考核导向性精准性、调动企业领导和科技人才积极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牢牢把握全国两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抓住有利时机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明确改革重点,特别是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贯通起来推动深化改革,不断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牢牢把握全国两会关于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等方面重要部署,推动中央企业扎实服务国家战略,把新任务新要求及时纳入工作体系,细化任务举措、层层压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牢牢把握全国两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以巡视整改促进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统筹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大推动解决力度,破除顽瘴痼疾,彻底整改。
——摘自《河北国资》 2024-03-18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哪些着力点
       着力点1: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以及新技术与工艺结合的模块化生产单元,以场景化驱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建设基于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的智能车间和工厂,探索“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智能场景。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       着力点2: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       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产业链,绘制数字产业链发展图谱,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及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各节点、各流程数字化。加快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化供应链全环节数字化应用。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建设集产品设计、物资采购、需求预测、库存动态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柔性敏捷、物流智能化和管理决策数据化。       着力点3: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
       加快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大以龙头企业为主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链式”数字化转型力度,形成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协同发展生态。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融通平台,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供需匹配、协同创新、生态共建。       着力点4:建设“产业大脑”       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优势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建设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的“产业大脑”。构建“产业大脑”算力调度、数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据汇聚、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提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种能力,赋能政府开展产业链精准治理与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大脑+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融合,重塑产业链组织、流程与模式。       着力点5: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       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业务需求,探索在算力枢纽及人工智能发展基础较好区域集约化开展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建设,满足均衡型、计算和存储密集型等各类业务算力需求。加快制定算力设施、IT设备、智能运营等方面的基础共性标准,探索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运营模式和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建立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算力算效评估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算力算效评价标准。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2024年3月1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能源发展三大着力点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着眼关键之年,谋划关键之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能源关键词,正是我们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稳”——能源资源供应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稳是大局和基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保障能源安全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何让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仍需坚定打持久战的恒心和毅力,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提高自主保障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加强重点储备设施建设。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撑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新”——新动能快速成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的能源工作“新”重点跃然纸上。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这些年新动能在快速发展,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因没有改变,并且新动能方面在显著增强。
  “绿”——绿色低碳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位列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清单。“碳达峰”“碳中和”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能源领域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重点领域节能节水改造。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能源行业要紧跟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做好能源供应保障、加快能源转型变革,为实现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贡献能源力量。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3月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近年来,能源行业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从能源结构看,非化石能源加快成为供给增量主体。2023年新增能源生产总量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40%,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加速低碳化发展。二是从产业体系看,绿色低碳技术加快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处在世界第一梯队,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能源产业链绿色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从终端用能看,多元化供给消费体系加快形成。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6%,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860万台,达到2020年的5倍以上,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十四五”每年提高约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能源转型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能源需求超预期增长加大转型压力。“十四五”前3年,能源消费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8倍,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英国的能源消费量,预计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刚性增长,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低碳转型的难度加大。二是消费侧节能降碳亟待加强。我国能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高达75%,“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指标进展滞后于预期。后续电能替代潜力逐渐收窄,终端用能清洁替代难度加大。三是重大项目建设面临诸多资源要素制约。集中连片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空间不足,水电、核电、输电通道等工程建设与生态敏感区协调难度大,新型储能、光热发电等价格机制尚未健全,能源转型政策合力亟待加强。       新征程上,能源发展一定要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一是筑牢安全降碳基础。持续增强能源生产供应能力,提高自主保障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靠动能。立足我国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的原则,统筹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加强清洁高效利用,提高对能源低碳转型的支撑调节作用。       二是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给。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保持核电平稳建设节奏。稳步推进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优化海上风电基地规划布局,大力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新能源装机每年增长1亿千瓦以上。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       三是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提升行动,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达到30%左右。持续扩大绿电消费,促进电力市场、绿证市场、碳市场有序衔接,做好绿证核发全覆盖。四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巩固拓展新能源产业优势,推动大型风电、高效率光伏、光热等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小型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核能技术研发,前瞻性布局受控核聚变。优化能源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好财税、金融等政策“组合拳”,推动形成更强能源创新合力。
——摘自《中国煤炭市场网》2024年3月1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拉开新质生产力大布局
       抢抓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新机遇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保障国家战略竞争安全的高科技产业和保障国家民生安全的相关产业正在成为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抢抓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新机遇,对重大生产力布局进行中长期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规划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各类园区、创新平台、开放节点,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路衍经济等,努力在厚植发展优势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重点产业集群、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枢纽       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招大引强行动,一体推进稳链强链、基础再造、能级跃升,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健全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壮大制造业集群。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体系化推进5G、千兆光网规模部署,支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智能算力、边缘计算等算力设施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的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全面提升城市和产业发展集中度。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坚持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支持在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支持产业示范基地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做强高新区、开发区、示范区等,深化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统筹推进“人、产、城”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在“持续用力”上下功夫,在“互利共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赢”上求实效,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创新协作双方成本分担、利益共享和联合招商机制,推动跨区域产业共建。坚持产城一体、城产融合,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布局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反向飞地”,统筹土地、财政、金融、环保和用能等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入园入区、加速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       加快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       以数字变革新赛道引领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合规、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保护等方面探路先行,高标高质高效建设数安港。抓实抓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数据资源登记试点,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
       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研发,建设开源社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各领域深度植入渗透,拓展数字产业化新空间。       壮大首位产业,强化梯次培育,推动平台提能园区升级
       全力支持企业当好创新主力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科技评价、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行“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模式,开展专利转化应用专项行动,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推动平台提能园区升级。支持首位产业和产业园区发展。优化调整主特产业,突出运营管理,培育特色业态,高标准建设一批专业化园区、配套园区、特色园区。实施“大平台”提级赋能行动,高标准打造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2024年3月1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煤电新周期的机遇和挑战
       所谓新周期,是缺电背景下重启一轮煤电建设的窗口期,是煤电向基础性、调节性电源转型的过渡期,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中其功能价值被再发现的红利期。新周期下,煤电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处理好煤电与煤炭的关系是产业和政府部门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新形势下煤电迎来建设新周期       政策层面,近两年在“立足国情”“先立后破”原则下更加重视能源安全与兜底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由此看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煤电在历经“十三五”的困顿期后,迎来了一个政策调整纠偏期。       在全球能源电力新形势与国内政策推动下,新一轮煤电建设窗口期打开,核准与投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伴随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煤电的功能价值逐渐得以发掘和定价。       新周期下需统筹好煤和电的关系       其一,煤炭与煤电在实际运行中常常呈现出“顶牛”的矛盾。从“十二五”煤炭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跌,到“十三五”基本平衡,再到“十四五”再度趋紧,煤电效益也是大起大落,未体现出公共事业行业的稳定性。从现实看,2023年煤电行业的亏损面是45%左右,然而煤炭行业的亏损面也高达43%左右。种种现象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市场煤”和“计划电”的矛盾。如今在“双碳”目标约束下,在煤价和电价的调控下,煤炭和煤电两个行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性都不高。如何跳出煤电博弈,站在更高层面谋划两个行业的发展问题值得思考。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分析

       其二,两个行业由于产能周期的不同,带来的潜在供需错配可能性需要高度关注。自2021年出现缺煤缺电问题以来,伴随政策导向的调整,国家加快了煤电项目的审批建设。然而,煤炭方面主要以挖潜增供来应对,新一轮的产能审批建设尚未实质性启动。考虑到煤电建设周期短(1.5年至2年)、煤炭产能建设周期长(3年至5年),尤其是在“十五五”期间煤炭资源加速枯竭退出问题加剧,煤电供需的周期性错配或将更加严重。       其三,关注煤电新周期下配套产业发展问题。本轮周期下,除大基地配套外,多数煤电项目分布在负荷中心以及电网支撑点。然而,“十四五”乃至“十五五”煤炭开发布局将进一步加速西移,尤其多集中于新疆、陕甘宁等西部地区。同时,中东部资源枯竭问题也将加剧,即煤和电的供需空间错配更加显著。这对铁路、集运、仓储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4年3月1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企业自查如何查出实效
       企业开展安全自查是促进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方法。但也有人认为,安全检查年年搞,形式大同小异,甚至形成“为检查而检查”“为完成台账而检查”的套路模式,检得浮光掠影、查得蜻蜓点水。如何让安全检查查出效果,不落俗套?笔者认为,要在“三个深化”上下功夫。       要深化为警示教育的过程。安全检查查什么?有人说查隐患,有人说查风险,但往往检查侧重“有形”的内容,对安全教育开展情况关注不够,认为这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但别忘了,人是风险隐患背后的关键因素,转变人的错误思维、习惯尤为重要,这么看来,安全教育也是“源头防控”。实际中,一些单位安全教育、警示教育存在“把别人的事故当故事”“把别人的教训当视频”的问题,对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教训和改进措施没有铭记在心。因此,安全检查不能忽视安全教育,而要深化为警示教育的过程。安全检查,要走到机器设备边、走到控制仪表旁、走入岗位现场,模拟员工的错误操作、演练设置的故障状态,让员工说说应该怎么改,怎么办,让其身临其境,树立“事故并不远,但可控可防”的理念。       要深化为提升应急能力的过程。要把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作为目标。但不少企业的应急演练形式大于内容,把应急演练当演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安全检查可以结合受检单位事故风险类型特点,检查应急预案的完善程度,看看应急演练项目、模拟场景、组织分工、处置程序、保障措施等环节有无疏漏,避免应急预案束之高阁。同时,还应组织开展演练效果评估,对应急演练进行复盘总结分析,对查找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不断改进提升。       要深化为整改隐患问题的过程。安全检查要减少听汇报、看台账等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纸面环节,而是要到一线看看实际情况。制度落实到不到位,员工风险辨识能力强不强,问题排查彻不彻底等,只有到了现场才能查出门道。要充分发挥智囊智库作用,强化技术指导,精准查找并整改重大隐患问题,提高隐患排查和整改的质量。要充分汲取近期事故教训,强化对动火、有限空间等危险作业的安全检查,强化对外包外租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排查整治,切实避免同类事故发生,确保企业安全运行。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 》 2024-03-05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陈文锋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任   倩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