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 导 参 阅
2023年第4期
总第153期
中共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主办
内 部 刊 物
目 录
contents
高层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这个会议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新信号
依靠学习牢牢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国企改革
立足三年行动成效 纵深推进国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锚定三大重点
煤炭前沿
浩吉陇海铁路互联"北煤南运"再添新通道
煤炭零关税政策延续 支持国内稳定供煤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产业研究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传统工矿城市培育新动能
煤电核准量增加推动产能升级
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怎么干
铁矿石价格异动不可掉以轻心
延伸产业链 抢先布局熔盐储能领域
矿山安全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印发
中长期合同全力保供,煤炭价格或将重心下移
4
6
8
10
12
14
15
16
18
20
21
23
25
26
目 录
contents
观点集萃
大兴调研之风,如何避免“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
干部考核应“考”在平时“述”在日常
要以组织有为带动干部敢为
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趋势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展望
管理纵横
老师都不过硬,怎么能教出好学生
团队合作中的“远交近攻”现象与领导者的引导之策
28
30
31
32
33
35
37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调查研究如何做?哪些错误做法不能有?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调查研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他不仅深入论述调查研究的正确方法,还对调查研究中的错误观点和做法提出批评。 如何做? 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能搞? 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 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 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
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 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 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 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
——摘自《共产党员》公众号 2023年4月20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这个会议
释放全面深化改革新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4月21日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意义,非同寻常,释放众多鲜明的全面深化改革新信号。 强调特殊年份意义,宣示改革开放不停顿不止步的坚定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今年的特殊意义。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这次会议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称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广东,进行今年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宣示了改革开放不停顿不止步的坚定意志。 明确“根本动力”、“重要抓手”,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提上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抓手”,把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提上了新高度。 审议通过三份改革文件,坚持不懈牵住改革“牛鼻子” 牵住改革“牛鼻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抓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会议审议通过了3份改革文件,分别是《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些内容释放了强烈信号: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立规定制,进一步优化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制
这次会议除了3份具体改革文件外,还审议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二十届中央深改委首次“亮相”,重点研究工作规则、细则、要点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我们党对重大工作领导机制的高度重视。 系统总结改革方法论,为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遵循 这次会议在全面回顾改革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五个“要”,既立足于对过去改革实践的总结,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特别是提出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引人关注。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要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攻坚克难。 ◆要加强改革调查研究。 ◆要加大改革抓落实力度。 ◆要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 五个“要”是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摘自《新华社》2023-04-23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依靠学习牢牢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处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继续走在历史和时代前列,就必须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用科学的理论、深厚的历史、丰富的知识和坚毅的精神凝聚全党,牢牢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学习理论,遵循掌握历史主动的基本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党员干部要学习以下理论: 学习“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论断。 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观点。 学习“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科学理论。 学习历史,汲取掌握历史主动的经验智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员干部要学习以下历史: 学习党史。 学习新中国史。 学习改革开放史。 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 学习知识,练就掌握历史发展主动的过硬本领 党和国家事业越发展,对党员干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就越要加强知识文化的学习。党员干部要学习以下知识: 学习专业知识。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高层声音
学习科学技术。 学习历史文化。 学习精神,激发掌握历史主动的斗争意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政党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理想信念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党员干部要学习以下精神: 学习伟大建党精神。 学习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斗争精神。
——摘自《瞭望》2023-04-19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立足三年行动成效 纵深推进国企改革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圆满收官。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新使命新任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成效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国有企业各治理主体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作用明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推进资本布局与结构优化调整成效显著。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劳动、人事、分配等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大范围破冰破局。 二、理性看待国企改革进程中的短板弱项 一是创新能力和人才建设仍需加强。 二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改革亟需深化。 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有待显现。 三、全面谋划新一轮深化改革行动
第一,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国有企业需完成“三个新突破”。 一是在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在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在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团队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加速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 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内部专业化整合。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还要突破现有领域,向全社会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张开双手,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股权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化产业发展。 第三,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持续优化评价责任机制。 三是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股权、经营、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打造现代企业。
——摘自《经济参考报》 2023/0411/第12524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新一轮国企改革锚定三大重点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经启动,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勾勒出三大重点,即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巩固深化三年行动已有成果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抓好重点领域改革。 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两手抓”。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仍是“重头戏”,国资国企将继续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互联互通、互相促进,一方面,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内部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相应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增强集约化管理;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不仅在央企和国企内部,还向全社会各类所有制企业张开双手,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股权合作,共同推动国家现代化产业发展。 全面采取建设世界一流行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制度,建立新型经营责任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国企公司治理;健全国有企业家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物质激励和荣誉表彰体系;加强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股权、经营、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打造现代企业。 实施千家创新型国有企业培育工程。要求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国企改革
地,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投入,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健全有利于国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投入、人才、转化等突出问题,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强化重大工程牵引,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42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浩吉陇海铁路互联"北煤南运"再添新通道
4月1日,随着84212次首趟浩吉铁路与陇海铁路跨线货物列车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张家湾站发车,标志着浩吉、陇海铁路实现互联互通。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消息,4月1日0时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货物列车运行图。此次组织开行的国内快运货物班列运行线增加79列,总量达到481列。为保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电煤等能源物资运输的需求,安排跨铁路局集团公司开行的大宗直达列车运行线353列,增加41列。 根据全国铁路新实行的货物列车运行图,国铁集团郑州局管内每天办理从浩吉铁路经张家湾联络线(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进入陇海铁路的煤炭货物列车5列,一路东行分送至大唐洛阳首阳山、华能沁北、商丘北东闸以及河南省外的发电厂。 浩吉铁路北起内蒙古浩勒报吉南站,终到江西吉安站,全长1800余公里,2015年开工建设,2019年开通运营,是我国"北煤南运"的战略运输通道,也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张家湾联络线作为浩吉铁路联通陇海铁路的重要纽带,于2020年1月中旬开工建设,2022年11月29日,新建浩吉铁路张家湾联络线引入陇海线张家湾站改工程顺利完工,张家湾站成为浩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会站。 浩吉铁路串联内蒙古、陕西、山西煤炭主产区和湖北、湖南、江西等能源需求区,陇海铁路则东西方向串联起西北、华中和华东地区,跨线列车的成功开行将使浩吉、陇海两条重要铁路干线的运输实现互联互通,有利于增强中国铁路能源运输通道能力,完善和优化我国货运交通格局。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4月8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煤炭零关税政策延续 支持国内稳定供煤
从最新公布的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来看,原定于今年3月底到期的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将进一步延续到2023年底。对此,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3月31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当前,能源市场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仍然较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认真研究了国内发展需要和煤炭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按程序决定自4月1日至今年年底,继续对煤炭进口实施零关税。 2022年年初,受到国际能源供需形势的影响,煤炭进口价格远高于国内价格,进口受到较大影响。为了降低进口成本,保障国内煤炭供应,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煤炭进口实施零关税,实施期限为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煤炭进口降幅缩小,进口平均价格下降,减轻了相关企业的负担,对稳定煤炭进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延续实施这项政策,总体上有助于支持国内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具体来讲,能够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煤炭价格目前还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政策延续有利于降低用煤企业的进口成本。二是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进口煤炭在国内煤炭消费中占有一定比例,政策延续有利于使用进口资源补充国内供应,扩大煤炭进口,支持国内煤炭稳定供应。三是政策延续有利于促进煤炭的国际市场竞争,实现煤炭进口多元化。 据介绍,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跟踪煤炭进口零关税政策的实施情况,统筹考虑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发挥关税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摘自《中国煤炭报》2023年4月4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随着资源日益紧缺,争夺科技制高点带来的技术迭代挑战、行业竞争力度和强度不断加大带来的市场挑战,将会更加激烈,如果不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快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风口”,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新一轮重新洗牌中就会落于人后。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逐步形成以煤盐为源头的多条特色产业链,蹚出了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先后建成4个涵盖所有核心产业、打通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全流程重点实验室,极大满足产业链“卡脖子”创新需求,有力提高了产业链安全稳定性和整体竞争力。2022年集团攻克了尼龙66关键原料替代品氨基己腈,在河南省委大力支持下,集团正在加快建设10—12万吨/年项目,有望成为全国尼龙66产业发展新路径的开拓者。 以深化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构建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创新生态,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在科技体制改革中,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加快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一直以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坚持在“活”字上下功夫,不拘泥于传统经验,不局限于条条框框,特别勇于干教科书上没有的事、别人不愿干的事,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实施科研项目承诺制、科研资金按需投入、保障科研人才供给、科研设备采购绿色通道、课题长负责制5项特别规定,体系化构建“工资靠课题,奖金靠成果”、产销研协同、数智赋能配套机制,以机制改革搅动创新发展的“一池春水”。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煤炭前沿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在时代浪潮中也积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推动对位芳纶、氨基己腈、全钒液流电池、碳化硅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井下空调”等重大研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相关领域高端产业“空白”。
——摘自《学习时报》2023年04月05日A4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上,如何进一步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助力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充电设施快速增长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大幅提升,充电桩市场迎来井喷。 国家电网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2022年,国家电网全年成功办结充电桩报桩申请达到119万件,推动了居住区固定车位100%的建设充电设施要求或预留安装条件,大幅提升购电装车的便捷性。 在充换电市场,第三方充换电运营商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小桔能源总经理解晶晶介绍,小桔已在100多个城市拥有5000多个充电站、90000多把快充枪,累计充电次数超过4亿多次。 奥动新能源在百人会论坛现场展示了最新一代5.0换电站。奥动新能源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杨烨介绍,奥动通过领先的换电技术,打造全球最快的20秒极速换电,共有16家主流车企和30多款合作车型。在规模化布局上,奥动已经投运800座换电站,覆盖54个城市。在“双碳”目标响应上,奥动累计换电62亿公里,实现节碳减排42万吨。 推进完善补能体系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渗透率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充电设施的不完善给消费者带来的里程焦虑,仍是行业难题。 从充电桩密度来看,我国每100辆新能源汽车只有约7.5个充电桩。加快建设公共充电桩和快充体系,搭建更大规模的补能体系,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的突破口。
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未来,加电会比加油更方便。”李斌这样描绘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目前,新能源汽车充电主要有两套方案:一种是充电,一种是换电。以充电为例,目前,我国各类充电桩运营企业已超过3000家,其中公共桩保有量超过1万台的企业就有17家,不同运营商使用不同的缴费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不便。 不过,换电站正以其超快的补能效率,成为车主最喜爱的补能方式。在换电领域有所涉猎的企业,也开始加大对换电站的建设。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42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传统工矿城市培育新动能
萍乡市因煤立市、因煤兴市,也曾因资源依赖、产能过剩陷入发展困局,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传统产业 在“中国工业陶瓷之都”湘东区,建成江西工业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工业陶瓷向高端攀升、顶尖进军,化工陶瓷稳定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在“中国电瓷之都”芦溪县,打造国家高压电瓷电气研究院等科创中心,引进头部企业大连电瓷、抚顺电瓷入驻,中低压电瓷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特高压、超高压电瓷产品占30%以上。 培育新兴产业 聚焦电子信息细分领域、锂电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与矿山机械、食品四大赛道,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 电子信息产业是萍乡市的首位产业。近年来,萍乡深耕光电显示、智能终端、电子材料及元器件3个细分领域,着力推进赣湘合作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湘赣边区域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集聚区等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努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引进佳禾电声、东讯精密制造等一大批重大企业落地。2022年,萍乡市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2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12.2%。截至目前,萍乡市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16家。 抢抓锂电新能源产业风口,萍乡市引进一批重大项目,锂电产业基本形成从资源到材料到电芯再到电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今年1月至2月,萍乡市锂电产业增加值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1.8%和109%。
——摘自《经济日报》2023年04月11日08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煤电核准量增加推动产能升级
根据北大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典型五省煤电发展现状与转型优化潜力研究》统计,2022年1月至11月,国内新核准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已达6524万千瓦,超过2021年核准总量的3倍。我国煤电核准量大幅增加,新项目核准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为何加强煤电机组建设力度? 核心原因就是保障能源安全。过去两年,区域性的用电紧张和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短缺,让我们认识到:作为煤炭大国,煤电对保障我国电力供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还在快速发展,用电量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和人均用电量较目前将翻一番。由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效率不高,短期内无法提供可靠的电力支撑,煤电装机还需保持合理增长。 另一方面,煤电可有效缓解高峰时段和极端天气下的电力保供压力,也可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支撑。无论是为电力供应兜底,还是支撑新能源增量发展,短期都离不开煤电。 会影响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吗? 虽然煤电装机核准数量增加,但装机质量也在大幅提升。在新核准的煤电项目中,大多数是100万千瓦级别的大型先进燃煤发电机组。新建煤电机组的同时,我国也在关停落后的小煤电机组,因此,“一增一减”也是推动煤电产能更新升级的重要一环。
此轮煤电投资的另一大亮点是煤电联营。近一年内,国资委多次会议提及煤电联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解决煤、电矛盾。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则能有力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
加大核准力度的同时,对于新增煤电项目严格把关,平衡好煤电转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型优化与托底保供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对煤电“开闸放水”。 新增煤电项目要做到“精准滴灌”,投放到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去。要合理建设一批支撑性、调节性煤电机组。大力推动存量煤电节能降碳改造、降低煤电行业排放水平。
——摘自《经济日报》2023-04-13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怎么干?
看国家能源局划重点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12日表示,我国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推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安全保障水平。一方面,发挥好煤炭“压舱石”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国内原油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另一方面,提升非化石能源替代能力,形成风、光、水、生、核、氢等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调峰气电、新型储能建设,加强配电网改造升级,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接入。 二是推进消费方式变革。力争未来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35年,新增电量80%来自非化石能源发电;本世纪中叶,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 三是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核心产业链,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断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能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深度融合,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四是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加快推进能源法制定以及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破解新业态新模式在系统接入、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壁垒。有序衔接绿证市场、碳市场、电力市场,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五是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将推进与重点能源资源国的互利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绿色低碳合作。
——摘自《中国经济网》2023年4月13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铁矿石价格异动不可掉以轻心
自去年11月份以来,国内铁矿石市场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期货合约价格从不到600元/吨飙升至900元/吨以上,短短4个月涨幅超50%。3月13日,铁矿石期货收盘价格更是高达929元/吨,创下了年内新高。 有业内分析认为,此轮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前期,确实存在一定的基本面支撑,但后期价格出现了明显偏离实际需求的走势,非理性上涨的特征愈发明显。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受环保、安全等检查影响的矿山陆续恢复生产,国内采矿产能利用率和铁矿石相关产品供给将有所扩大,综合考虑目前整个钢铁行业仍徘徊在盈利和亏损边缘的实际,以及钢厂铁矿石库存维持平稳的现状,短期内铁矿石供需面仍将保持宽松。 如今,铁矿石价格背离基本面持续飙升,其背后显然充斥着资本炒作的影子。虽然在监管部门频频“喊话”下,本周铁矿石价格在高位震荡中出现小幅回调,但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国内钢材市场将呈现制造用钢需求领先、建筑用钢需求渐暖的局面,这意味着铁矿石市场未来仍将存在高位运行的可能。对此,须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决不能让价格的非理性增长吞噬经济恢复发展的成效。 要避免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对经济的影响,关键在于加强对供需和价格走势的研判,提高对价格异动的快速响应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价格监测系统建设,特别要强化对国内重点大宗商品和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变化的预警,为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时间窗口;另一方面从供给端要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加大国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引导大宗商品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
——摘自《经济日报》2023-03-31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延伸产业链 抢先布局熔盐储能领域
迪尔化工董事长孙立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上市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作为发展的新起点,公司未来将加大自身产品开发力度,拓宽国内外市场,沿着硝酸、硝酸盐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向下游延伸。 深耕硝酸、硝酸盐主业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硝酸行业供需格局不断优化,公司硝酸业务在稳健发展的同时亦具备长期增长潜力。 公司依托装置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布局硝酸盐等业务。随着公司业务布局的扩大与竞争实力的提升,硝酸镁产品可满足熔盐储能、光学玻璃制造等高端应用需求。已逐步成为“硝酸-硝酸钾、硝酸镁-硝基水溶肥”“合成氨-硝酸-硝基苯-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核心企业。 打造一体化生产体系 公司以硝酸产品为核心一体化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建成一批关联性强、环保性好、集约化高、资源节约型的化工项目,形成了硝酸及下游产品硝酸钾、硝酸镁、硝基水溶肥产业链条。 目前,公司研发创新主要围绕主产品的新品类拓展、针对生产工艺的提质、降本增效及精细化展开,自主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降本增效方面,公司拥有酸性水综合利用、循环水系统优化和气流烘干技术,单项技术每年为公司节约的实际成本都超过百万元。 熔盐储能技术前景广阔
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已是我国“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熔盐储能技术作为能够解决弃风弃电问题的关键,将受到光热发电发展提速的有力带动。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产业研究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逐步向高质量跃升发展的背景下,熔盐业务可应用于光热发电、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零碳园区”清洁供热供气等场景下的熔盐储能技术前景广阔,公司尤其看好熔盐级硝酸盐的产品市场。因此,公司紧随行业机遇抢先布局。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49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大兴调研之风
如何避免“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
近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相信大家耳熟能详。不过据笔者了解,在实践和具体执行中,上级的调研,不少出现跑偏走样的情况,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反而给基层带来困扰,影响了干群关系。优化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是如何跑偏走样的 笔者在基层长期调研观察发现,自上而下的调研跑偏走样,主要有三个表现: 一是蜻蜓点水式调研。一般采取以听汇报和实地看点相结合的方式,很难深入了解具体情况,甚至很难有时间坐下来。 二是运动式调研。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干部下去调研,多集中在一些具有工作亮点的地方,往往导致基层应接不暇。而且,在这类调研中,上级机关干部往往并非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导向的自愿调研,因而缺少自主性和主动性,调研成果很难发挥实际作用。 三是调研检查化。近些年来,调研实际上却变成了检查工作,反而进一步给基层带来压力,让基层难以适应。导致基层倾向于将所有调研都当成检查来对待,以迎检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上级的调研。 为何上级调研会走偏 上级调研之所以会走偏,大体上可归咎于两个原因。原因之一是上级的调研方式方法存在偏差。具体说来,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调研的定位上有偏差,常常把调研工作变成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调研的方法有偏差。一些上级调研出现走偏的另一个原因是,基层对上级的不信任。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如何进行科学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但是做好调查研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科学性,需要上级克服因权力不对等优势带来的官僚主义态度,同时下级也要避免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进行形式主义应对。 一言以概之,双方都要有意识地让调查研究回归本心,形成良性的上下级互动,避免掉入“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的窠臼。
——摘自《改革内参》2023年14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干部考核应“考”在平时“述”在日常
干部考核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干部的考核应将重心向平时倾斜,加大日常各项工作的考核分值,让干部考核“考”在平时“述”在日常。 将考核融入日常,既能有效甄别干部的“良莠”,又能促进和督促干部在平时各项工作中用真心、动真情、发真力。对于上级部门来说,在平时工作中经常考一考干部的德能勤绩,更能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为今后干部的“上”“下”和“调”等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被考核干部来说,多在日常工作中述一述,讲一讲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不足、将在哪个方面努力,既有助于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有助于远离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禁区”。
——摘自《党建参阅》2023年6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要以组织有为带动干部敢为
干部敢为是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的重要杠杆。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为敢担当者担当,为敢负责者负责,为敢干事者撑腰,激励干 部担当作为,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组织有为与干部敢为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树立敢为导向,浓厚敢为氛围。要鲜明树立讲担当、重担当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的优秀干部,让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更有用武之地。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改进考核考察方式,构建绩由事考、人以绩论的闭环链条。另一方面,关心关爱激励敢为,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要严肃处理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的行为,及时澄清正名,使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摘自《党建参阅》2023年6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观点集萃
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
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研究问题的路子和方式。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有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中国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器”和“渔”讲的正是方法的重要性。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强调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是因为思想方法是源,工作方法是对思想方法的运用,思想方法失之毫厘,工作方法就会谬以千里。思想方法决定了对策和思路,给了我们行动的方向,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摘自《学习时报》2023年04月14日A1版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展望
2022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征 第一,工业经济生产持续发展。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80亿元.同比下降3.6%。 第二,新产业激发新动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 第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高位增长,成为稳投资的重要动力。2022年。我国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2.2%。 2023年工业运行形势展望 第一,世界经济或将陷入衰退。多家国际机构连续示警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例如,2021年10月以来IMF已经4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2022年10月的报告中,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7%,比7月的预测低O.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这是“自2001年以来最疲软的增长状况”。WT0亦将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从3.3%下调至2.3%,并指出若各国央行加息力度过大,会出现更大幅度的放缓。 第二,我国经济有强大支撑,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一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891.3亿美元,同比增长8%。二是完备的产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三是企业发展有活力。截至2022年9月,工信部料了四批共计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全国范围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l万多家。四是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1年,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2021年,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达2.44DA,已接近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趋势分析
OECD国家平均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2023年41期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老师都不过硬,怎么能教出好学生
近年来企业在员工教育培训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员工教育培训档案,对员工进行培训考试。对员工进行了教育培训,企业就算尽职履责了吗?显然不是。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八条明确,“教育培训到位”的标准是“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不仅仅是档案里的试卷和纸面成绩。如果认真检查企业教育培训档案时,就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同岗位培训内容雷同、重复,针对性不强等,使得部分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入脑入心。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负责开展教育培训的人员不能满足岗位需求,老师都不过硬,怎么能教出好学生? 以笔者所在的化工行业为例,内训师队伍缺乏或者水平不高,是当前大多化工企业的现状。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安全员、技术员组织开展,而安全员、技术员大部分是技术岗位出身,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训组织技巧和能力,导致教育培训总体效果不佳。同时,一些企业的培训内容多是结合当前的文件要求,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再把别人留下的PPT文件补充一下,讲完之后举行考试,就算完成了培训。对于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员工需求、培训效果是否满足岗位需求,一般不会深究。不是不想去研究提高,而是不知道怎么去提高,因此“教育培训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从提高培训授课人员的专业素质入手,组织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素质水平。具体来说,可参考部分企业建设企业内训师队伍的做法,对于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改变“教育培训不到位”的问题有借鉴意义。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也许有人会问,中小企业没有条件建设自己的内训师队伍怎么办?笔者建议这类企业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把员工送到社会培训机构、职业学院参加培训。企业首先要保证内部组织安全培训的人员培训过关,才能保证日常教育培训的质量过关。 “对安全工程要舍得花钱,舍得下功夫。”安全教育培训也不例外。要改变“教育培训不到位”的现状,也必须舍得投入、持续投入,从而真正推动企业员工技能素质水平持续提升。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报》2023-04-12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团队合作中的“远交近攻”现象
与领导者的引导之策
一、团队合作中的“远交近攻”现象 1.越是关系疏远时,越能和睦相处。 2.越是领域差别大时,越能主动示好。 3.越是能力相近时,越处处刻意挑衅。 4.越是相熟相知者,越容易利用弱点。 二、“远交近攻”中的利益争斗与全局性影响 1.利益至上的恶性博弈。 2.弱点攻击下的恶意竞争。 3.利用思维下的个人主义。 4.侥幸心理下的投机行为。 三、领导者对于团队“远交近攻”现象的引导与治理 (一)合则共生 领导者要引导团队成员认识到,在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空间与平台是首要前提。真正的“远交近攻”策略应该是集体内部的更加团结和对外部竞争者的正向借势,将“远交”体现为对外部跨领域优势、新兴优势的充分学习与绝对重视,以实现自我关联思维的不断强化;“近攻”则表现为对外部同质竞争者特点优势的有意回避,在强化组织团队创新变革能力的基础上,始终维持自我特性的难以超越和模仿,以形成引领态势。 (二)强则发展 第一,引导团队成员认识到,此消彼长的内部资源争夺并不能实现集体能力的有效增长,来自某一个体或有限群体的短期发展并不能产生集体助推效力。第二,要实现内部竞争行为的积极正向且有效,还必须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管理纵横
摆脱对利益的绝对追求而重点关注个体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即成员间的较量不应发生于利益层面,而应是技能、方法等专业层面的比拼,要避免陷入自利主义造成矛盾升级。第三,个人实力水平的真正强大并非在于资源数量的单纯叠加,而是自我眼界视野、平台空间的不断扩大。 (三)容则持久 在创新发展的当下社会,唯有主动融入多元社会、扩大自我内部优势,才可能实现对外部变化的迅速适应和充分驾驭,也才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而不断向上突破。对于领导者而言,就须以“融”与“容”为团队发展的目标,营造更具包容性和吸收性的环境氛围,使身处其中的个体将自我优势培养和强化建立于对他人优点的学习之上,既从不同优势特质的成员中学习新知识、新思维,也在与相似特质群体的共事中不断探索创新之道。 (四)正则稳健 第一,进一步完善干部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将实干、合作、奉献与包容纳入人才综合素养的评价范围。第二,完善组织规章制度、明确原则态度底线,在强化法治管理的同时加强组织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第三,借正念训练构筑积极风貌,强化组织执行效力。
——摘自《领导科学》 2023年4月7日
返回目录
领导参阅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主 编:
责任编辑:
编审人员:
通讯员:
陈文锋
周伟田 王志刚
樊学未
李月霞
王 军 付巧如
张林峰 孙荣良 王志勇 申学武
韩梅竹 郝玲娣 朱莹莹 张 芳
宋 涛 范永杰 吴 刚 杨 欢 任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