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习正当时2024年第10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7-17
417

2024年第10期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系列文章

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
党委宣传群工部

2024年7月17日

总第54期

编者按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又将矗立起新的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
本期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节录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与启示的7篇述评。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一

坚持党的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二

目  录

2

P05

述评文章

3

P12

“平”语近人

习近平用典丨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

习近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1

P04

重要讲话

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四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五

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六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习近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来源:求是网  2024年7月15日

重要讲话

(点此阅读全文)

04

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13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紧密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长期执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一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二
我反复讲,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在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一定要有定力、有主见,决不能自失主张、自乱阵脚。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9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十三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十四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五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六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00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1年12月27、28日在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十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70余次,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瞻仰对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有的是专程去瞻仰革命旧址和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每到一地,我都是怀着崇敬之心,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铭记党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真正坚定历史自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这样做,就一定能收到明显成效。
(2022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十八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十九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二十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一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二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3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二十三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四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二十五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能力。要善于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坚定历史自信、锤炼斗争本领,始终以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24年2月28日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的序言)
二十六
中国经济是健康、可持续的。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30%,这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我们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让中国人民不断过上更好生活,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2024年3月27日在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有关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重要论述的节录。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一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3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0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将掀开新的篇章。
伟大实践,彰显大气魄大格局大担当。
11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这座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
今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这里,驻足码头岸边,远眺凝思。
大潮奔涌,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这是着眼“关键一招”的不变初心——
广东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仙湖植物园和莲花山公园,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种下的高山榕树遥遥相望。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关键一招”连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凸显强烈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
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定决心——
40多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立下生死状,率先实行“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序幕。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当年农民签字的茅草屋,称赞小岗村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强调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改革开放经历了从起步之初的艰难探索,到击水中流的豪迈挺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过万重山岳,在国内外环境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面临更加突出的矛盾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重大判断,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
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力克群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到实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户籍制度改革破冰前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冲破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这样的胆识与魄力。
这是“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必胜信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谈到生态环境建设时,回忆起10年前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时北京的蓝天。
“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说起当年这个细节,总书记语气坚定。
持之以恒,必有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持续发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还是科技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保持一往无前、蹄疾步稳的姿态。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积小胜为大胜。
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2023年4月21日,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深刻指出:
“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
拿出政治勇气,确保改革坚持正确方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这一重大论断,对经济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参与这次全会文件起草的一名成员回忆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从担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到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把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紧紧抓在手中。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对看准了的改革,要下决心推进”“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拿出政治勇气,确保改革坚持问题导向。
今年4月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标志着“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从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到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从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到组建国家数据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聚焦关键、切中要害,不搞模棱两可,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直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问题,一体推进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
向“和平积弊”开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破解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等问题,推进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奔着问题去,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摸着石头过河。
从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到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再到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一系列重大改革通过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经验,然后上升为制度性成果,最终大范围铺开。
拿出政治勇气,确保改革把牢价值取向。
重庆市民主村社区,曾是远近闻名的“老破小”,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后旧貌换新颜。
今年4月22日傍晚,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小区,对居民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
几天后,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通过竞争性选拔,确定部分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突出的城市开展典型示范,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不论是农村厕所革命、城市垃圾分类等民生小事,还是平安中国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民生要事,都是改革大事。
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让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保证了改革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注重统筹推进,实现“点”与“面”的协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个部分、60项具体任务、336项重大举措,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全面系统的改革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以实施整合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助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打破户籍屏障、提升保障水平等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科技体制改革涉及管理体制、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方方面面……
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开行政体制改革突破口,以放宽投资准入为抓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避免碎片化,打出组合拳,做到前后呼应、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形成更强大的合力。
强化制度保障,实现“变”与“稳”的平衡——
今年4月23日上午,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重庆的“城市大脑”。重庆正在探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整体重构,让过去散落各处的数据聚合、赋能。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指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落实“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推动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坚持一抓到底,实现“上”与“下”的合奏——
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谈到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式方法时指出:“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
早在2014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
在习近平总书记垂范引领下,全国上下构建起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的改革责任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如期完成提供了坚强保障。
改革大潮,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高擎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创造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辉煌。

坚持党的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二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4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06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实行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成就。
改革开放,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党的领导,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正因坚强有力的掌舵领航,确保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珠江入海口,是为伶仃洋。一座名为南头的半岛直插其中,犹如巨锚入水,又似扬起的风帆。
数十年前,半岛东岸,蛇口工业区建设的“开山第一炮”犹如惊蛰春雷,“春天的故事”恢弘起笔。如今,半岛西岸,“特区中的特区”前海一年一个样,“荒滩涂”正变为“聚宝盆”。
2012年12月7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第一站就来到这里。
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号召,更高举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旗帜。
强烈的历史担当,源自清醒的历史自觉。
40多年前,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这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古老民族踏上了迈向现代化的新的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改革谱写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里召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由此开启。
30多年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里召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
从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到系统部署60项具体任务、336项改革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布局宏阔、清晰醒目。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起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历史的重任赋予改革者,时代的课题呼唤领航人。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议大事、抓大事、谋全局,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奋力突破、攻坚克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最坚强有力的领导。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持续稳步推进,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到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继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十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
一自高丘传号角,千红万紫进军来。
如今,2000多个改革方案落地,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等各个领域。
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环顾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
为何中华大地能凝聚起如此蓬勃的改革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道出我国改革开放风景独好的奥秘,更揭示了未来怎样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宝。
“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也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
2024年6月11日下午,北京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等文件。
十多年来,这样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2次。
2013年12月,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下设6个专项小组,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紧锣密鼓,笃行不怠。十多年来,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领域重大改革举措落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是决定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党的领导制度明确为我国根本领导制度,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上确保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
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2020年6月30日,十九届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动员令。
央企集团“党建入章”,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新时代国企改革,坚持落实“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的要求,成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各领域全覆盖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立健全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具体制度。
党中央层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在党的地方组织,各地全面深化改革机构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本地区贯彻执行,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省市县等各地全面深化改革机构逐一亮相,中央到地方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形成。
从健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到在公立中小学、医院、科研院所逐步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院、所)长负责制,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地位作用不断增强。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
雄安新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地标。
设立雄安新区企事业和两新组织综合党委,支部建在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上……
雄安新区,沐浴着阳光,这座“未来之城”的高标准规划蓝图,正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画卷。设立以来,雄安新区改革、建设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各级党组织充分调动起党员干部的力量与活力,助力新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春潮中,党中央高瞻远瞩、系统部署,各级党组织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改革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力有序的督办督察机制,打通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的“最后一公里”。
“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不断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新篇章
当下的中国,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信念比金子还重要。
环顾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改革发展稳定依然有不少深层次矛盾;
放眼全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检视自身,党的建设还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攻坚克难中奋力突破,在披荆斩棘中坚定前行,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领导力、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有着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做到“两个维护”,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才能凝聚起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2024年5月23日下午,泉城济南,南郊宾馆草木蓊郁。一场关于改革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在这里召开。
会场中,既有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代表,也有来自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负责同志。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正是通过一次次问计于民、广集民智,改革找到破题的关键,凝聚起奋进的共识。
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2024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此行,总书记专门考察了农村基层减负情况。
牌子变少了、基层承担的事务减少了,村干部们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在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院子里,深入了解基层减负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从在天津考察时指出“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再到在重庆考察时要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减负”二字,成为近段时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频词”。
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员干部饱满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作风,是攻坚克难的坚强保障。
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保护和支持改革创新,让各方面优秀干部投身新一轮改革大潮,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生动局面。
2024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会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贯彻的原则,第一条即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当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有效途径,不断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上下同心启新局,击鼓催征又出发。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亿万人民团结一心、踔厉奋发,新时代改革开放一定能续写新的壮丽篇章、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三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5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07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引领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不动摇、不偏轨、不折腾、不停顿,确保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举旗定向——“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前往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广东,并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发出改革开放的新号令。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改革事业正本清源、举旗定向——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事关改革方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阐释改革历史定位,指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指明改革目的任务,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廓清改革思想认识,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这一重大论断,具有极强的方向性,校正了“唯GDP”思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个人所得税改革持续惠及百姓民生、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虚高药价“动刀”……一项项举措坚守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办群众最盼事、解人民最难题。
改革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也要增强政治定力,树牢底线思维。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原则。
什么是不该改的、不能改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对此,我们态度坚决、行动有力。
明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组织建设等各类工作全过程;
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等,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方方面面。
今天,致力于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新时代中国坚持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将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纲举目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1月12日,人民大会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
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挥写完善和发展“中国之制”新画卷,破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将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冲破障碍、突破藩篱,激发党和国家事业新活力——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瞄准束缚市场活力的条条框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
平均每天超过2.7万家企业诞生,超过8万辆汽车下线,超过350亿元商品在网上售出,超过3亿个包裹快递寄送……今天的中国大市场,气象万千、生机勃勃。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重拳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向“和平积弊”开刀,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解决金钱案、人情案等问题,司法改革深入开展……
真刀真枪抓改革,动真碰硬求实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新活力、取得新成就。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确保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制度建设,以13个方面制度体系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图谱,奠定“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石。
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蹄疾步稳、积厚成势,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征程上树起又一座法治丰碑,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
完善和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愈加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实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越来越完善的对外开放制度,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
从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到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从稳妥处理突发风险事件到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践一次次证明,“中国之治”蕴含着无限生机活力,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着有力保障。
守正创新——“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是研究改革。这一次改革,我们将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新时代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唯有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方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顺应实践发展新要求——
从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2024年初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面对实践发展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2024年2月,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这份文件提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循大道,至万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前行,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四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6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08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深入推进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层治理等民生领域改革,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为了谁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各方面推出的2000多个改革方案,大写的“人”字贯穿始终。
立足当前,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这两年药品降价非常明显,看病负担明显减轻了。”60多岁的广西南宁市市民韦华强说,他因患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从前买这个药一年得花上千块,现在只需要几十块。”
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药品价格降下来,民生温度升上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铺就一条健康中国之路——持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将更多群众急需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改革深刻体现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定初心。
改革户籍制度让人的活力充分迸发——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建立,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放宽,人口流动的户籍障碍基本消除,打破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二元化壁垒,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为民谋利、为民解忧,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着眼长远,寻找最大公约数,以改革力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新铺设的柏油路、彩色塑胶篮球场、规划合理的健身器材……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在仪材小区住了近40年的魏洪德非常满意:“以前小区楼面破旧、路面坑坑洼洼,老人、孩子没有休闲场地。现在环境好了,住着舒心多了!”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仪材小区是重庆市北碚区龙凤桥街道一家老国企职工家属区,有600余户居民。此前由于设施年久失修、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突出,居民反映强烈。
去年3月,该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当地针对小区老年居民多的特点,在着力解决房屋修缮、管网完善、停车规范等共性问题的同时,增设了休闲健身场地,对道路等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好全国近3亿老年人的服务工作,改革发力扩大普惠养老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满足群众更多精神需求,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供给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升,统筹推进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新时代以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亮。
“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小伙伴们,咱们的葡萄味道香甜可口……”“美丽小岗”助农直播间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几名年轻人正介绍着本地特色农产品。“我们希望小岗村的优质农产品被更多人看到。”这些“新农人”充满干劲。
1978年冬,正是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村民们继续推动农业技术改造,加快建设和美乡村,让新时代的小岗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进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拼搏奋斗和聪明才智。
臂挽会稽山、面朝枫溪水,蓝天白云下的浙江诸暨枫桥镇屋舍俨然,铺展成一幅和谐宜居的动人画卷。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他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源于诸暨枫桥干部群众的创造和政法工作的生动实践。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其创新发展的基本点,“枫桥经验”从枫桥出发,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浙江“最多跑一次”、福建三明综合医改……依靠群众进行社会基层治理创新,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从地方探索,逐步复制推广到全国。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一场“特殊”的基层代表座谈会。
村支书、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30名基层代表齐聚一堂,10名代表先后发言,发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每一名发言代表都进行了交流。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
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从2020年7月到9月,像这样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场。
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活动开展前后,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这是“全党全社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献计献策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今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回望过去,正是因为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要汇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将改革推向前进。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也是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的原动力、出发点。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在湘赣两省交界处,有一条萍水河,是江西萍乡和湖南醴陵的母亲河。
2019年以前,河流上下游遍布钢铁、建材等工厂,水体一度受到严重污染。2019年7月,赣湘两省签订了针对该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上下游的职责和义务,共同守护一江碧水。
如今,萍水河犹如一条绿飘带,两岸群山叠翠,农家屋舍错落有致。生态环境提升后的沿河两岸,不仅吸引了艺术区、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等项目落地,也让流域周边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文旅饭。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今年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开始施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医疗教育要更好保障、环境污染要更有效治理、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大彰显……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正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个性化。
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新期待,改革只有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才能破除制约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谢先龙正在为新产品试制和设备管理忙碌:“我们的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我从最初的钳工装配技师成长为工艺主管,收入不断增长。”
作为我国首部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7月1日起施行,为全市134万技术工人打通“以技提薪”的共富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展望未来,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分好“蛋糕”,通过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一项项改革成果,强了信心,暖了人心,聚了民心。
改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今年以来,安徽、山东、四川等地相继印发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方案,力克“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改革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标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引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更加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贯通技能等级认定与职称评定,超2亿“蓝领”有机会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创新巡回法庭制度,“家门口的最高法院”覆盖全国……
制度改革与人民创造同向发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改革将不断增进共识、凝聚力量。
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激扬广大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步伐。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五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7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09

法者,治之端也。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布局科学系统,推进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中国之治”新优势
国徽高悬,宪法庄严。
2023年3月10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郑重宣誓。庄严场景,印刻在亿万人民心头。
宪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是推进依宪执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
四十余载斗转星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改革与法治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向前。
新时代的中国,跃上新的起点,也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厉行法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旗帜鲜明,正本清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鲜明指出一些人的认识误区:
“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就是要冲破法律的禁区,现在法律的条条框框妨碍和迟滞了改革,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法律就是要保持稳定性、权威性、适当的滞后性,法律很难引领改革。这两种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穿透力。”
高瞻远瞩,宏阔布局——
2013年11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专门一个部分部署“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014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历史坐标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此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升到新的高度。
系统集成,顶层设计——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管宏观、谋全局,定规划、抓落实,推动法治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法治之力护航全面深化改革。
2021年初,《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一亮相,就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这份规划与《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一道,勾勒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构建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法治保障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改革成效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迈上“中国之治”新台阶
时值盛夏,海南自贸港机场口岸等封关运作项目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压力测试”等各项封关运作准备工作井然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施行三年来,海南紧扣改革需求制定一批相关法规,为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夯实法治基础。
处理好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的关系,把深化改革同完善立法有机结合,关系着法治进步、改革成效。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采取“打包”修法、作出决定等方式,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机制;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修订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认和巩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果……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的路径愈发清晰。
司法体制改革“动真碰硬”,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
碧波浩渺,清风拂面,乌江干流水面,宛若一幅流动的画作。曾几何时,两岸的生活垃圾等污染,一度让乌江部分江段饱受摧残,治理困境亟待破解。
面对难题,作为重大改革举措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显示巨大威力。贵州省市县三级检察机关联动开展公益诉讼,有力督促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法履职、治理污染,乌江终于碧波重现。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维护妇女权益……检察公益诉讼触及范围越来越广,监督“利剑”效能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彰显。
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
司法资源如何科学合理配置?冤错案件怎样防范?“案多人少”矛盾如何化解?……
习近平总书记为改革指明方向:“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
推行员额制改革,让司法力量集中到办案一线;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守住防范冤错案件底线;出台规定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批条子”“打招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案件繁简分流等推进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全覆盖”……一系列改革举措环环相扣、落地见效。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顺应的是民心所向。
废除劳教制度、纠正冤错案件、改革律师制度、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案件“执行难”、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推进减证便民、推动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治理“奇葩证明”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聚焦短板弱项,直击堵点痛点。
以法为纲,崇法善治。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等,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依法行政焕发新气象。
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从“制”到“治”的飞跃,彰显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互促进,改革成效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护航改革开放行稳致远,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根基
“通过!”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仓廪实,天下安。在一批改革成果、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对耕地保护利用和粮食生产、储备等各环节作出系统规定,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全链条”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强法治保障,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完善制度建设、巩固制度基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近年来,国家安全法、粮食安全保障法、反外国制裁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制定或修改,逐步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不仅要制定法律,还要监督法律正确实施,才能使制度基础越发坚实巩固。从开展执法检查到听取报告再到专题询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链条”监督模式运用更加广泛,法律制度的“牙齿”充分咬合。
首次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开展对“两高”专项工作报告的专题询问……这些“首次”,背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监督工作的持续探索改革创新。
确保改革有序进行,以法治之力提振发展信心,稳定社会预期——
2024年2月21日,一场民营企业家关注的座谈会——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座谈会在司法部举行,会场气氛热烈。民营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畅谈对立法的意见建议。
民营经济促进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以法治方式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用法治方式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让“有恒产者有恒心”;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创立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制度,创新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改革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不断深化——
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党中央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组织数量是前10年总和的1.3倍;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清除积弊沉疴,政法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法治权威得到彰显,为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组织保证。
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仰。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厚植法治社会土壤。
今年5月,“民法典宣传月”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向广大群众普及民法典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维护英烈尊严,鼓励见义勇为,保护正当防卫,依法惩戒“老赖”,树立规矩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法治德治相得益彰,助推社会风清气正,让改革发展更有保障。
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在新时代奋进激荡,向着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全面依法治国步履铿锵,法治中国建设前景光明、催人奋进。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继续吹响法治与改革冲锋号,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法治,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在法治护航下全面深化改革,汇聚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法治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六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8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10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系统谋划——以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合理的改革路径;以明晰的统筹部署,引领扎实的改革措施
2024年5月23日,山东济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聚焦改革开门问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
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某个部门单兵突进行不通,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更行不通,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间的关联性、系统性。
党中央统揽全局、举旗定向——
我国的改革发展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首次在党中央层面设置专司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自上而下形成党领导改革工作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对改革整体布局、重大问题、关键环节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引领新时代改革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总目标清晰明确、纲举目张——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个部分、60项具体任务、336项重大举措,全部围绕一个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既符合改革进程本身的客观要求,也体现出对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化。这份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篇幅最长的改革决定,被外媒称为“范围如此之广、内容如此具体及有抱负的改革计划”。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总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到2020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科学有序、一目了然。
改革部署系统全面、形成合力——
迈上全新高度,步入全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设计部署改革方略,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比作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贯通、协同推进;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带来我国发展方式深刻变革;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保证;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以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合理的改革路径。
在形成改革布局时,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架构上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
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将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升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以明晰的系统谋划,引领扎实的改革措施。
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加速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方向蹄疾步稳、一往无前。
整体推进——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2024年6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会议研究通过一批重要改革文件,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到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集中力量解决高质量发展急需、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央深改组至中央深改委,这样的会议已召开72次。从研究问题到制定方案、从谋划设计到协调推动,全国上下构建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的改革责任体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关系全局的改革,特别是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要统一行动,任何时候不能放松、不能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转变和优化职责是关键”“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不仅要把‘块’切好,还要把‘条’理顺”等具体要求。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让海外媒体直呼“力度空前”。
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是我们谋划改革、推动发展的宝贵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牵住“牛鼻子”,就能以重点带动全局。
“我们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瞄准的是束缚市场活力的条条框框,带来的是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强化整体推进,又需要加强点面结合。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会议指出,改革系统集成有的需要从中央层面加大统的力度、集中力量整体推进,有的需要从地方基层率先突破、率先成势,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
海南和宁夏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福建三明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浙江杭州探索建立互联网法院……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审议相关改革方案、听取工作汇报,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中央定方案,地方蹚路子。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基层探索,聚合起改革整体推进的磅礴力量。
协同发展——加强各项改革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
区域协同、握指成拳——
上海本地,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江苏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浙江宁波,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4小时产业圈”是长三角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缩影,而长三角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写照。
促进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织密织牢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的合作网络;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如今,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东西部发展差距持续缩小,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凸显。
联动协调、合力攻坚——
杭州富阳区,有着千年造纸历史的秀美之地,一度陷入美丽和发展难两全的困境。
对造纸产业实行整体腾退,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网络新零售等现代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富阳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腾笼换鸟,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由改革合力绘就。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举措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举措有效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以协同发力破局开路,美丽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
向协同要动力,以协同聚合力。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破解教育体系割裂化难题,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
齐心协力,惠及人民——
“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改革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最大程度地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战略思维,是改革成功的经验密码、也是继续前进的制胜之道。
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一路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不断书写。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坚持科学方法论,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我们必将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来源:新华社  2024年7月9日

述评文章

(点此阅读全文)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神州大地上改革与开放彼此激荡、相得益彰。
“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关系。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也是新征程上坚定不移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致胜之道。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
上海东部,滴水湖畔,重大工程热火朝天,科创地标拔节生长。
6月21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对外发布了涵盖提升贸易投资环境、外籍人士服务等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十项新举措。
十年前的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上海自贸试验区考察调研,寄语这块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同时提出要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
自2013年首设上海自贸试验区至今,我国已先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一个个开放新地标上,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持续深化,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成为我国以高水平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生动样板。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
2015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深刻指出,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2024年5月15日,我国宣布在沿海所有邮轮口岸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这是继扩大免签入境“朋友圈”后对外国人入境的又一开放政策。
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准入全面放开,服务业开放加速推进,搭建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平台,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开放也是改革,扩大开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我国以开放促改革,推进机构改革,修订法律、削减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3%,以自身发展激活世界经济的一池春水。
如今,我国正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经贸领域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对接,开放与改革更深度融合。
202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释放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积极信号。
开放,可以促改革,亦能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之相适应、相配合。
“当前,中国正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时,如是强调高水平开放对于促进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5月25日,随着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9万列。一列列呼啸而过的班列,让越来越多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
第七届进博会截至年中已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签约;第135届广交会吸引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2个自贸协定;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筑牢基础,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今天的中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日益增强,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中西部加快发展,东北振兴蓄势待发,边疆地区兴边富民……一个个改革开放高地,铺展出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卷。
今天的中国,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总量从2012年53.9万亿元到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必将以开放的主动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以更高水平开放赢得未来。
“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
海风扑面,潮平岸阔。茫茫天海间,一台台高耸的桥吊舒展长臂,精准地从岸边货轮上抓取一个个集装箱,无人驾驶卡车往来穿梭,将集装箱运往相应堆场……
1982年开工建设的山东日照港,是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乘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东风,日照港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通过海路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便利通航。
“你们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日照港考察调研时指出,日照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设起来的,各种综合因素聚集优化,异军突起,成为一个重要港口。
日照港的发展,正是我国以深化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的缩影。
“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一语点明改革之于开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协调互促,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深层次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019年建成上海超级工厂,成为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整车制造项目;2023年超级工厂第200万辆整车下线,实现不到40秒下线一辆车;2024年5月23日,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开工……
对特斯拉而言,中国的吸引力,除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备的制造能力,更有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
这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
“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深层次改革推动破除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加快健全,不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最新发布的《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4》显示,45%的受访企业认为其所处行业市场准入得到放开,较去年上升9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行业受访企业对于中国市场开放最为乐观。
以深层次改革畅通经济循环,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看着调度中心屏幕上从重庆向南跨山越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书记有感而发: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市场的魅力,在于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以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持续攻坚,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更好联通国内与国际市场,极大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韧性,推动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需要统筹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2023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要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
不到3个月后,新时代以来的第12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
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啃掉各种“硬骨头”都需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形成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体制机制,更好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目标,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开放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是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
6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份名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重要文件。
“要坚持以开放促创新,健全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开放创新制度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改革命题,也是开放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关键要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互促共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全方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每一轮改革总是伴随着新一轮开放,更深层次的开放总是推动着改革向纵深迈进。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的干劲统筹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以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世人带来更多智慧启迪。

“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丨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

“平”语近人

(更多习语视频分享)

12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一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其中许多是事关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如市场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每逢重要场合,我都要谈改革、谈开放,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把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11月,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的讲话

13

往期回顾

REVIEW

(点击上方二维码,进入书架,查阅往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