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习正当时2023年第9期(理论学习专刊)

其他分类其他2023-05-25
705

理论学习资料专刊

学习
正当时

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
党委宣传群工部

2023年5月10日

1

习近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     

习近平调查研究“五字诀”

P05

习近平是怎么做调查研究的?

2

3

调研搞得好不好,习近平提出3条标准

P12

习近平用典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        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习近平怎么选调研对象?

目 录

P04

P06

4

5

习近平用过哪些调研方法?

P07

习近平: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

P08

6

P09

7

P10

8

习近平:办法就在群众中

P11

9

03

调查研究•专刊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对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全党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值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本期专刊编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八篇重要论述合集及一篇习近平用典(转自学习小组公众号),请各支部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领会。

【编者按】

习近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

04

理论学习•专刊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
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9年3月1日)
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调查研究要经常化。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0日)
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
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号脉都号不清楚,那治什么病?——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2019年3月4日)
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7日)
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得真实鲜活。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依然是管用的。我们现在搞的各种试点,成功了再逐步推广,这就是“解剖麻雀”的方法。——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1年9月1日)
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
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0年10月10日)
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现在,各方面对调查研究是重视的,但还要下更大功夫,关键是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1年9月1日)
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不行的!这就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21年9月1日)

习近平是怎么做调查研究的?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05

理论学习•专刊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下基层时常说的话。他打了个比方:“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
回顾习近平的从政经历,不难发现,他总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识和考虑问题——
在河北正定,他跑遍全县25个乡镇、221个村;在福建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赴任浙江,他用1年多时间跑遍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到过全市19个区县;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他的足迹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习近平的“跑”,不是走马观花、摆摆样子,而是沉下去摸实情、办实事。他在正定时经常骑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下乡,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扛着自行车走;到厦门工作后,他又买了一辆“武夷”牌自行车,仍是骑着车四处调研。这样的方式虽然辛苦,但能深入一线,把情况摸深摸透,真正做到胸中有数。
从正定“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到闽东“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从谋划福州“3820”战略工程到以“八八战略”引领浙江改革发展……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提出的一系列战略规划,都是从深入调研中得来的。十八大后,他又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有人说,现在通信很发达,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不如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来得真实鲜活。
2012年12月,习近平冒着严寒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他感慨:“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这句话道出了领导干部察实情、听真话的重要性。
搞好调查研究并不容易,去哪里看、看什么、怎么看,找谁谈话、谈什么、怎么谈,都大有学问。
习近平是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上世纪80年代,他在正定搞问卷调查,带着工作人员在街边摆桌子,有赶集的老百姓经过,就主动递上问卷。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习近平也曾部署发放1万多份问卷,搜集了解各方面对福州发展的意见。
随着时代发展,调研方法也在与时俱进。
2003年2月,习近平在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指出,在调研方法上要多样化,一种方法不如几种方法好。他要求党员干部在具体实践中,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面对大量材料和情况,怎么确保调研结果真实可信?习近平多次提到6字诀:交换、比较、反复。一项政策出台前,他会倾听“八面来风”:既找干部、专家、老同志交流,也重视同事和下属的意见。在找人谈话、听取汇报时,他会拿出笔和本子,把问题和建议记下来。习近平强调“钻矛盾窝”了解实情,“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
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研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研的实效、成果的运用,看能否把问题解决好。
曾经的同事回忆,习近平调研有一个特点:现场能解决的问题当即解决,不好解决的拿回来研究解决。而且,凡是他安排过的事情,都要亲自调研、检查落实。比如,在福建工作期间,治理“餐桌污染”、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等,他都定期跟踪检查落实情况。
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这5个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方法论,也反映出习近平深入、唯实的调研作风。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习近平不仅带头搞调研,而且十分注重调研的制度建设。
任职浙江时,习近平倡导了一项制度,即在全国两会期间,省委办公厅干部到百姓家里拉拉家常、到田间地头看看情况,把所见所闻“原汁原味”地带回来。几十份调查材料被分类汇编成册,习近平一份一份地看、一页一页地阅,在上面划杠、批注,有的还转给有关部门,或加以研究,或予以吸收,或要求整改。
在习近平指示下,浙江省委还对加强调查研究作出制度规定:省级和市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分别要有两个月和三个月时间下基层调研,主要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写一至两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领导干部要在基层建立联系点,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到联系点两次,市县领导干部要与基层点保持经常联系。
完善调研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有力保障。
十八大后,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近日,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1个课题开展调研。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正在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
习近平曾这样讲述自己的工作心得:“有了正确的工作思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去理出科学的工作思路呢?最根本的是要搞好调查研究,这是领导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习近平调查研究“五字诀”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06

理论学习•专刊

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报》头版新开了一个专栏:“之江新语”。首篇文章的题目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署名“哲欣”,这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笔名。
在这篇不到300字的短文里,习近平提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
“深”
“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
真实的情况、深层次的问题,往往被表象所掩盖,只有“扎”下去,才能“捞”上来。1930年,毛泽东写《寻乌调查》期间,曾问红四军宣传队:“你们在寻乌做了调查没有?”大家答:“调查了。”毛泽东继续问:“你们讲一讲寻乌做生意哪一类最多?”有个别人说:“大概是做豆腐的最多吧!”毛泽东继续追问:“寻乌哪几家做豆腐做得最好?”这下,大家被彻底问住了。毛泽东在寻乌搞调查,把当地各类物产产量、价格,各行业人员数量、比例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2011年11月,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提到毛泽东寻乌调查的事例,指出“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深入一线、掌握一手材料,也始终是习近平的工作作风。他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到任3个月就走遍9个县,后来去了“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 的下党乡,成为第一个到那里的地委书记。他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实”
“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
“但是,现在调查研究好像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别人知道我在调查研究,我在忘我工作,我在接触群众。而这个‘功能’在一些人那里似乎渐渐变成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功能,调查研究的本来目的倒变成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了。”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批评这种现象,“如果没有记者、没有摄像机,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活动还去不去就要考虑了,就要琢磨一下还有没有意义?没有留声留影,那不就等于没有去活动吗?显然,这其中有个导向问题。”
说到底,调查研究不是作秀,而是要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调研就习惯不打招呼,直接下乡、下厂、入户。有一次,在乡镇调研时,当地领导上了几个“硬菜”,习近平直接说:“不行,不能搞这个,我就吃家常便饭。”
近日,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到了“四不两直”。啥是“四不两直”?就是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调研方法。
“细”
“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
调查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看得仔细、问出究竟,把事情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七下晋江,进社区、访农村、走基层、下企业。有企业负责人回忆,来公司调研的领导很多,习近平是第一个提出要看化验室的。2002年10月,在长期调研和深入思考基础上,习近平在《福建日报》发表万字长文,深入阐述“晋江经验”,文中还写到了这家企业。
那么,怎么确保调研结果真实可信呢?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要求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他指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能听到不同声音不是坏事,经过多次“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进行的思考、作出的决策才能符合实际。
“准”
“准”,就是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有人说,调研要有“半杯水”心态。“半杯水”里装什么?装问题。相应地,用“另外半杯”装回“干货”,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曾在福州一起共事的同事说,习近平经常下基层,但不是没有想法的盲目下去,而是带着问题去调研。
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该怎么研究分析?习近平强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曾赴丽水调研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他发现很多农民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文化素质不高,收入也不高。习近平调研回来后,就和省里商量,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的中专教育。“扶贫”先“扶智”,从问题关键抓起。
“效”
“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习近平十分注重调研实效。在浙江任职期间,他多次到下姜村实地考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老支书姜银祥提出“想请省里帮我们建沼气”。习近平当即肯定:“这个提议好!”几天后,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便派专家入村进行指导。在种茶大户姜德明家开座谈会时,有人提出“缺人才”“缺技术”,习近平表态:“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不久,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进驻下姜村。
调查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习近平指出,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要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
“深、实、细、准、效”,5个字通俗易懂、十分好记,是做好调研工作的真本领、大学问。学习领悟习近平调查研究“五字诀”,方能更好地深入群众、掌握实情、发现问题、把握规律、找到良策。

习近平用过哪些调研方法?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07

理论学习•专刊

关于调查研究,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困惑:主观上很认真,出了不少力,吃了不少苦,可就是调研不出什么名堂。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使用科学的调研方法。
习近平十分注重调研方法的运用,认为调研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曾在河北正定一起共事的同事回忆,习近平调研有个特点,就是方法很多,包括开座谈会、参观学习、走村串户等。比如问卷调查法,习近平在正定就用过很多次。
1984年10月,正定县印制了5600份民意调查表,除了向正定各乡各单位发放外,习近平还提议“到街上去”。他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来到十字大街,摆上桌子和长条凳子,直接把调查表发到百姓手里。
知道咋回事后,乡亲们主动凑上来拉话,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习近平就请大家坐下来聊,当场征询意见、解答问题。调查表收上来后,县委和县政府组织专门班子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定县委初步制订出全县1985年工作计划和要抓紧办的10件大事。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办公室的门通常是开着的,大家有啥事可以随时找他。群众的来信来访,习近平都认真对待、认真解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正定形成了这个好传统。直至今天,当地还经常搞现场接访。
除了倾听民意,习近平也注重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到福州工作后,习近平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牵头成立了一个顾问团,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请他们对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习近平还支持福州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工作,发挥其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总结提炼出许多实用的调研方法,如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走访调查等。对这些方法,习近平十分熟悉,而且经常使用。他强调,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依然是管用的。
比如蹲点调研,重在扎扎实实“蹲”下去。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嘉兴“蹲点”。他以普通乘客身份坐公交体验“村村通”,到田间地头跟农民算收入账,到农村社区卫生室问看病方便不方便、贵不贵……4天时间,他的足迹遍及全市38个调研点,指导嘉兴制定了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的规划和举措。
解剖麻雀,重在以小见大、由点带面。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一早从北京出发,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来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他对乡亲们说:“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回到重庆市里,习近平表示:“看了这么一个村,我心里是有底的。”
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为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供了可能。
比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这在中央全会文件起草历史上是第一次;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854.2万条。
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
从发放问卷、请教专家,到蹲点调研、解剖麻雀,习近平运用过的调研方法有很多。他指出,在调研方法上要多样化,一种方法不如几种方法好。关键要见实效,要解决一些突出问题、重点问题。

习近平: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08

理论学习•专刊

2019年10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他在文中指出,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
啥是“钦差”式调研?古代的钦差大臣口含天宪、手握特权,到地方鸣锣开道、威风八面。把“钦差”与调研联系起来,指的就是端着官架子、跟基层耍领导派头的调研怪象。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出去调研,把自己当“八府巡按”,去之前电话先行、要求这要求那,到了后颐指气使、吩咐这吩咐那,对该掌握的情况只是囫囵吞枣。
这种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钦差”式调研,说到底是一种形式主义。
习近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下去就是为了出镜头、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
除了“钦差”式调研,类似的还有报喜不报忧的“盆景式”调研,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式调研,调而不研、回避落实的“脱节式”调研,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等。这些华而不实的调研方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只会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对,拉远干群关系。
习近平曾告诫,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上世纪90年代,他到福州任职不久,就倡导推动“四个万家”:“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习近平还提出4点具体要求,第一条就是“要深入扎实,不搞形式主义,要真心实意地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而不是为下基层而下基层”。
后来在浙江工作,习近平经常带头到各地下访。他要求下访工作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接访完不是不了了之,而是都要给群众一一回应,不搞形式主义。习近平接访时,会当场明确接手信访问题的责任单位或部门,他从来不用“研究研究”“回头再看”等说辞敷衍应付。
做好调研的基础是真实。如果看到的全是精心准备的“亮点”、认真包装的“景点”,听到的都是“标准答案”,调研就会走形变味、脱离实际。
怎么防止“被调研”?习近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说,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有一次赴南平市光泽县调研,他临时决定去紧靠江西的乡镇看看,结果发现两省边界地区不通电视电话。习近平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要尽快把有线电视和长途电话覆盖到靠近省边界的偏远地区。
还有一回,在福建省政府食堂就餐时,一位副省长半开玩笑地问:“这些肉有没有瘦肉精啊?”这引起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的注意,他说:“在我们的食堂里,如果大家还担心吃到瘦肉精,可见老百姓吃的还真是不放心啊!”当天中午,省政府食堂里就开起了讨论治理瘦肉精的现场会。之后,福建上下打了一场治理瘦肉精的歼灭战。
调研不能“腿动心不动”,“身”到更要“心”到。
上世纪80年代,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去屏南调研。当地老百姓端上一碗招待贵客的艾叶蛋给他:艾草熬出的汤汁,冲进打散的生鸡蛋里,再加些白糖搅拌。工作人员担心他喝不惯,连忙阻止。习近平摆摆手说:“要是不喝,老百姓就觉得你是官,你和老百姓就有距离了。”
习近平曾说,到边远地方去,同群众聚一聚,见见面,聊聊天,有什么不好?有些地方待上一天也可以,把情况摸透了,心中更有数。搞得深一些,比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好几个点效果要好。关键是不要弄虚作假。他说,“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

2003年9月,习近平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江中学开展接访活动。

2002年4月,习近平在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华桥乡吴屯村茶山调研。

习近平怎么选调研对象?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09

理论学习•专刊

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曾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调研选题的重要性: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古时打仗之前都要到庙里烧个香,算一算,看看吉利不吉利,这是纯迷信的,但我们在调研之前也要算一算,评估一下题选得好不好,不能胡乱选。
曾与习近平在浙江一起共事的同事回忆,习近平几乎每次调研都有明确主题,如“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发展海洋经济”“机关效能建设”等。2003年上半年,他围绕经济建设专题,至少开展过11次调研,还率团赴上海、江苏进行为期5天的考察学习。
在习近平看来,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
有了明确主题,接下来就要选择调研对象。习近平指出,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是光看好的。他自己就经常“钻矛盾窝”。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第一次下访就选择了情况最复杂、矛盾最尖锐的浦江县。当时,浙江省委为他备选了多地,但习近平最终定了浦江。为啥?就是因为当时浦江信访量和人均信访件数最多。
在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扶贫举措。
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怎么保证调研对象有足够广泛性和代表性,避免“盲人摸象”?
习近平曾引用《荀子》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典故,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比如,在浙江工作时,他明确表示对政策研究部门的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求他们重视调查,更要求他们重视研究。
开座谈会,同样是进行广泛交流的有效方式。
2020年9月,习近平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农民工、快递员、乡村教师、餐馆店主、货车司机等都被请进会场。近日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会,座谈代表有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师、企业家、大国工匠、外企中国区负责人等。
习近平曾发表《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一文,提出“既要抓点、搞好典型调查,也要注重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他在文中提到,毛泽东同志很重视典型调查,是进行典型调查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也审慎地看到典型调查成果适用范围有限,告诫我们“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
这就需要从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比如,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而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推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他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4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之后,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改经验。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科技特派员,探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取得很好效果。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顺昌县、光泽县、延平区等地调研,对依靠科技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始在福建省全面推行。
这种辩证思维,是习近平调查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他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调研搞得好不好,习近平提出3条标准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10

理论学习•专刊

怎样才算好的调查研究?习近平作过精辟概括: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这段话,传递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曾指出,领导干部调研要实实在在,要有问题意识,不能大而化之。
习近平调研从来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转转问问,而是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1985年6月,他到厦门任副市长,报到上班第三天,就带队到同安调研。当时,同安是个落后的农业县,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大家都说习近平是“上高山、下海岛”开展调研。
在厦门工作期间,习近平到同安的次数,当地人说多到“记不清”。有一回,他前往“英雄三岛”(大嶝、小嶝、角屿)调研,当天傍晚就召开联合办公会,把了解到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要求按时解决。大家以为视察过、开完会,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3个月后,习近平专门问相关财政资金有没有到位,让县里抓好落实。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习近平看来,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不解决什么问题的调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
习近平主张“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1990年6月,刚到福州工作没多久,他就乘着一艘小客轮沿着闽江调研。客轮尾部,摆放着一张简陋的桌子,上面铺着福州地图。习近平和同事们边看地图边讨论:福州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该怎么发展?
为了研究清楚这个问题,《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了解百姓对福州的发展设想;福州市组织北上、南下两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学习取经;许多专家学者、一线干部等被请来论证思路方案⋯⋯经过“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最终形成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也就是“3820”战略工程。
对调研中遇到的问题,习近平总是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出实招、见实效。
连家船民是生活在江海边的特殊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船为家,终日漂泊”。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亲自主抓“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给他们在岸上建了房子,但回访时发现,不少人又回到了船里。这是为啥?
一天,习近平走进矮小的船舱,跟船老大交心,找到了问题关键。船老大说:“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靠海为生,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有什么用?”习近平后来开会指出:“解决连家船问题,根本的是解决船民上岸、定居、乐业一整套问题,不仅有房可住,还要有业可就。”他提出靠养殖业解决生计问题等具体意见,最终让连家船民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到浙江任职后,习近平发现当地面临“成长中的烦恼”:产能落后、供电不足、发展粗放⋯⋯在大量调研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重要理念,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浙江经济。他提出的“八八战略”,总结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为浙江转型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调研足迹遍布祖国山山水水:在湖南十八洞村调研,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到江苏调研,首次公开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赴浙江调研后,首次正式提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
大兴调查研究,绝不是为调研而调研,而是要真正解决问题。前段时间,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这就需要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不断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习近平:办法就在群众中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11

理论学习•专刊

2004年6月21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办法就在群众中》。文中指出,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
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是习近平开展调研工作的显著特点。他要求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做到“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在基层调研,习近平很注重听取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1982年,他刚到河北正定工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全县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三角村,是他调研的首站。
习近平没想到,当地百姓说得最多的竟是“粮食不够吃”:“一年干下来,从年头吃不到年尾”“谁家不够吃了,就偷着去邻县的村里换红薯干吃”“你瞧,这准是去换红薯干的”⋯⋯那时,正定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剩下的口粮远不够老百姓填饱肚子。
“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为减少粮食征购,习近平顶住压力,跑省进京,反映实际情况。很快,中央与省、地两级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到正定摸清了底数,把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减幅达36.8%,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开展调查研究,习近平强调“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但现实中,也有人碰到过这样的烦恼:下去跑了一大圈,意见收集了一箩筐,可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入手解决问题,咋办?
习近平曾提及自己的经验做法,“坚持调研开局、调研开路,凡事眼睛向下,先当学生,不耻下问,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
比如,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他说,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
有啥好办法能精准识别出贫困户呢?
2015年6月18日,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谈到精确识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这套法子,是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符合实际、形象直观、便于操作,习近平对此给予了肯定:“‘四看法’实际效果好,在实践中管用,是一个创造,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习近平还曾提到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5天中,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正是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内涝、风沙、盐碱的规律,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
改革开放后,福建晋江从组织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创业起步,探索出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十强县(市)”的历史跨越。
习近平对晋江发展很关注。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六年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晋江经验”,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层是好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说:“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

习近平用典丨“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主题教育

理论视野

12

理论学习•专刊

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我国古人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强调的也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如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汉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还是要靠实践出真知。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点击观看“平语近人”)

理论视野

13

理论学习•专刊

往期回顾

REVIEW

(点击上方二维码,进入书架,查阅往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