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习正当时2024年第12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8-10
729

2024年第12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专刊(第二期)

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
党委宣传群工部

2024年8月1日

总第56期

编者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遗产”。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持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从严从实从廉的红色家风故事,从中汲取榜样力量,着力抓实抓好家风建设,努力使每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本期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选编李大钊、文天祥家风故事,及王德三家书,请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

红色家风亲人讲述〡李大钊之孙李建生:弘扬大钊精神,传承对党忠诚的家风

赤胆忠心 舍生取义——文天祥

目  录

2

P05

家风故事

3

P07

一封家书

王德三狱中遗书(节选)

习近平谈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1

P04

重要讲话

习近平谈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重要讲话

(点此阅读全文)

04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只有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昌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农历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总书记关于这些方面的部分重要论述,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忙碌了一年,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2019年2月3日,习近平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
希望大家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礼记•大学》中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发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2018年11月2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
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
我们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  
——2019年7月9日,习近平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  
——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红色家风亲人讲述〡李大钊之孙李建生:
弘扬大钊精神,传承对党忠诚的家风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21年5月19日

家风故事

(点此阅读全文)

05

“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1927年,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在刑场上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尽管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8岁,但其高尚的形象历经岁月,始终屹立在中华儿女心中。
“我虽然没见过爷爷,但是他一直活在我的心里。爷爷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人格风范如同一本教科书,是一面纯洁思想、净化灵魂的镜子,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李大钊之孙、69岁的李建生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爷爷与父辈们的故事。
“孤松”明志 献身革命
1889年10月,李大钊出生在渤海之滨一个名叫大黑坨的村庄,从小双亲离世,他跟着爷爷李如珍长大。4岁时,爷爷亲自教他识字,严加管教,意欲把他培养成一位读书知礼的人。
“爷爷早年间刻苦求知,心怀天下,坚定理想,与他从小所处的苦难环境有很大关联。”李建生说,爷爷曾经给他自己取笔名“孤松”。多年后,李建生读李大钊写的《游碣石山杂记》等文章,感受到他很喜爱碣石山风景区的五峰山。五峰山是石头山,山顶基本不长植物,少许松树是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其生命力之顽强,让人印象深刻。爷爷以“孤松”明志,就在于他相信自己开创的事业有很强的生命力。
1913年,李大钊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政治经济学,一边学习一边关注时局,思考救国良策。1916年李大钊回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1919年写在文章《牺牲》中的一段话,后来成为李大钊的名言,他也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传唱红歌 寓教于乐
“爷爷爱唱革命歌曲,爱下军棋,这都是后来我从父亲那里得知的。爷爷爱好广泛,情趣高雅,我从大伯李葆华《父亲的习好》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爷爷喜欢美术作品、瓷器、养花、书法、体育、音乐等。”李建生说。
令李建生印象深刻的是,爷爷教大伯李葆华和大姑李星华唱歌,父亲李光华又向大姑学唱了不少革命歌曲。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写道:每逢下雨天,我们的歌声就不那样低沉,而是嘹亮起来;雨下得越大,我们的歌声就越高。
“爷爷为了让子女们更好地学唱歌,还特意买了一台风琴伴奏。”李建生告诉记者,在他们这个大家族,还有着下军棋的传统。
那时候,爷爷教孩子们下军棋,全家人动手用或红或绿的硬壳纸制作成棋子,在棋子上写好军衔。爷爷不在家的时候,奶奶也会和孩子们一起下军棋。
“从如何做棋子、画棋盘,到摆阵势、走棋子,父亲都耐心指导我们,我们就在纱灯下面下起棋来,父亲的面孔显得很严肃,就像和敌人临阵交锋那样认真。”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这样描述。
李大钊非常疼爱孩子们,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给他们买书看,想用知识把他们培养成遇山不愁、逢海不惧的人。1919年暑假,李大钊全家从北京回河北乐亭时,选择陆路、水路旅程,先坐火车到滦州,再经水路到乐亭,尽管行船比较危险,但李大钊想让孩子们体验一下行船的乐趣,感受水路两岸万山重叠的风景,便逆流而上。
“尽管那时候局势紧张,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但爷爷对子女对家庭深沉的爱,让整个家庭依旧充满温馨、欢乐与希望。”李建生平静地说。
伉俪情深 执着坚守
李大钊入永平府中学、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及1913年东渡日本求学三年期间,夫人赵纫兰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毫无怨言。“奶奶勤劳朴实、慈爱明理,在她心里,丈夫所做的事是大事,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事情。”
李大钊感动于妻子的付出,后来他在《狱中自述》中说道:“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他一直对比自己年长5岁多的发妻赵纫兰照顾有加,闲暇之时,还帮妻子做家务、照看孩子。家里来了客人,李大钊就帮助妻子换上得体的衣服,并热情地予以介绍。当时,甚至有同事、朋友觉得李大钊应该找一位现代知识女性做伴侣,但他坚守与赵纫兰的感情,教赵纫兰识字,使她能够读懂《红楼梦》。“在爷爷的影响下,奶奶不断学习进步。爷爷牺牲后,奶奶强忍着悲痛,历尽艰辛抚养孩子走上革命道路,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建生说起奶奶时,眼神流露出敬佩。
1933年4月,李大钊的灵柩安葬入土,党组织要搞一次群众性的悼念活动,通过出殡揭露反动派残杀共产党人的暴行,伸张革命正义。赵纫兰非常支持配合这次活动,并说道:“李先生是属于党的,他是为革命而死的,党组织怎样要求,我就怎样办。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尽力去做。”
1933年5月,赵纫兰因过度悲伤,积劳成疾,离开人世,终年49岁,她留下唯一的遗嘱就是:“要把自己埋在李大钊的墓旁,她要到九泉之下陪伴丈夫的忠魂铁血。”
1936年,处在秘密环境下的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为共产党员。李大钊和赵纫兰相濡以沫、相互扶持、砥砺前行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弘扬大钊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李大钊和赵纫兰共育有5个子女,分别是长子李葆华、次子李光华、三子李欣华、长女李星华、次女李炎华。李大钊一生节俭,“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是他的生活写照,对家人的消费要求也极其严格。在北京工作的10年时间里,他和家人共住过八处地方,搬了七次家,却没有购置任何房产,皆为租房。
“我父亲曾经说过,我们家里十分和谐,这点从第二代人的往来、交流、谈话中都能体现出来,这与爷爷奶奶的相处模式和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分不开。”李建生感慨,我的父辈在党性和人品方面对我们要求严格,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李大钊是党的资源,不能用于谋取私利。他们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对党的深厚感情和绝对忠诚悄然间成为家风。
李葆华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是一名老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进入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葆华先后任水利部党组书记、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务,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任安徽省委书记期间,为了在浮夸风中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李葆华把自己打扮成叫花子的模样微服私访,百姓为此称快,赞誉为“李青天”。
据李建生回忆,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党员干部,一直恪守着党员干部的标准。当时,党中央号召干部把工资减下来,还要和工人打成一片。他们一家积极响应号召,从高级技术人员住房搬到了工人宿舍。工人宿舍没有暖气、厕所、自来水,很不方便,但父母没有丝毫怨言。
李建生则与自行车结下了一生之缘,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从开始上班到退休,这么多年,一直喜欢以自行车代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李建生坦言,这些年,李家三代人对爷爷的崇敬早已融入对党的感情和忠诚之中。我们家族后辈默默地传承着以爷爷崇高人格风范为标杆的家风,虽然这个家风没有条文和约定,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父辈们因为爷爷所举起的革命红旗和从事的革命事业,自幼就融入这样的生活中,并且为之奋斗了一生。第二代亲属虽然都已经过世了,但他们在世的时候,都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了党,积极为党工作,以告慰前辈和先烈。”李建生说,作为第三代人,由于时代的变化,在坚持传承家风的同时,对先烈的认识和理解在想法做法上与父辈有所不同,主要是学习爷爷的事迹,与时俱进积极弘扬、传播大钊精神,为了红色传承尽一份责、助一把薄力。
“弘扬大钊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绽放美丽青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加油鼓劲。”李建生坚定地说。
李大钊也很关心妇女解放,他在《战后妇女问题》里提道:因为妇女占总人口的一半,妇女不解放,社会就成了一个“半身不遂”的社会。他视妇女解放运动为整个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分析中国妇女问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爷爷的一生太短暂了,但他像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无数为国求索的英烈一样,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为革命、为共产主义牺牲了一切。”李建生说。

赤胆忠心 舍生取义——文天祥

来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2021年1月5日

家风故事

(点此阅读全文)

06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慷慨悲壮、语调激昂的诗句,出自南宋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他面对强权的不屈斗志,成为铭刻在中国人历史记忆中的千古名句。作为南宋末年的右丞相,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入侵,率领军队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被俘。他毅然写下《过零丁洋》表明自己的心迹。被押解到元大都后,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元人的威逼利诱,最终英勇就义,名垂青史。
文氏家族有着深厚的文脉传承。早在西汉时,文家的先祖文翁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文家历代文人辈出,历经上千年家学积淀,文氏家族形成了忠义、好学、正直的浓郁家风。
文天祥自幼受到父母良好的家教熏陶。父亲文仪虽一生没能踏上仕途,但学识渊博,具有坚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父亲非常喜爱竹子,在院里种了几百棵翠竹,还将书房命名为“竹居”,并时常拿竹子来教导勉励文天祥。母亲曾氏出身书香门第,常给他讲故乡先贤的故事。受父母的影响,文天祥从小便把竹子当做自己的榜样,立志做宁折不弯、硬朗有节的人,学习也更加刻苦。
品德和才学缺一不可。在良好的家教氛围下,文天祥不但熟读经史子集,而且忧国忧民,胸怀天下。20岁那年,文天祥考中进士。他的一篇富国强兵之策充满忠肝义胆,皇帝看后也非常振奋,选文天祥为进士第一名,即状元。然而不久后父亲去世了。依照当时的规定,文天祥要在家守孝3年。而那时,蒙古大军正率军南下侵略南宋。失去亲人的伤痛加之不能马上履职报国的忧虑,令文天祥十分失落。国难当头,母亲深明大义,告诫他要趁着守孝的日子,多读书增长学问,多思考保国安民之策,将来才能更好的为国为民做事。母亲的话让文天祥豁然开朗,很快振作了起来。
在母亲的激励下,文天祥后来经历了中央和地方的多个职位历练,始终恪守忧国忧民的信念。38岁时,文天祥回到家乡江西任职,出任赣州知州。面对频频入侵南宋的元军,文天祥心急如焚,决定在家乡组建义军抗击侵略者。然而苦于经费不足,文天祥一筹莫展。这时,母亲拿出自己的嫁妆和多年的积蓄支持儿子的义举,后来又不惜变卖了老家的房屋和田地,所有钱款都交给儿子招兵买马。消息传开,人们被母子俩深明大义、舍家救国的举动感染,纷纷捐钱捐物支援义军。就这样,文天祥组建起了一支3万多人的救国义军,奔赴战场,为抗击元军立下功劳。
1276年正月,元军攻到临安城边,逼迫南宋朝廷投降。文天祥挺身而出,自愿前往与元军谈判,被任命为右丞相。怎奈朝廷受不了元军威胁,竟派人求降。没有放弃的文天祥,后来在南方一带与元军经过3年的艰苦交战,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是文天祥被俘后在狱中所写。3年牢狱,面对敌人各种酷刑和利诱,他始终不为所动,决不投降,最终慷慨从容地走上刑场,47岁英勇就义。
文天祥用一生兑现了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践行了坚韧不拔、忠义报国的浓郁家风。千百年来,他已经成为民族气节的化身,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

来源:2020年第1期《云岭先锋》杂志

一封家书

(点此阅读全文)

07

父亲:
当儿昨夜想到写信给父亲和儿媳的时候,禁不住流下泪来了。儿自受难到昨天,都是很解脱很达观的。你的儿子是人世上最刚强、有志气的人,他只知道人类、只知道社会,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习气。不独你的儿子自己相信,人们都把他看待成一个有志节有能为的人物。但是,父亲,人们只知道儿是钢铁一般的硬汉,他们哪里晓得儿是一个最富感情、最柔肠的小孩子!
我们家里从来都穷,但穷不会穷死人,以后也不必积钱,只要教育子女,让他们去充分发展个性,不要过于爱惜他。像父亲对儿辈这样,就是培养人才最好的方法。把他送到社会上去,让他在艰难困苦中,在各层的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
父亲!儿恐难与父亲见到一面!儿写到这里,心里是怎样的难受!儿自民国七年离开父亲,日夜思念然无由得见父亲,一则为我的事情羁绊着;再则不能不硬着心同我的父母兄弟朋友隔离,以免彼此牵累。父亲虽然不知道我做什么事情,但父亲相信我是正直的人。
儿自信不有做了什么对不起父亲、对不起人类的事情。儿非病死短命,是被人压迫去成仁就义。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儿子又有什么脸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儿所做的事情,是反对官府的,这是主义上的事情,私人不有什么仇气。
儿有儿的志节,儿有儿的见地,让历史来证明儿的意见,批评儿的意见。儿是真理的拥护者,是至刚至烈的人物,不隐藏自己的意见。儿绝不带害朋友,可是要拥护自己的意见。
儿最不放心的,就是那热爱难舍的媳妇,她为儿受尽一切人世的苦难。生别已急得她吐血,当她知道儿的消息,不知如何情境?儿不忍在此多提及她。凭她和那“人芽”在人世中去睹她们的命运,就像睹(赌)钱一样,凭着偶然的定则。如果她一个人残存人世的时候,我不愿意她孤灯独守,这话也许使她更伤心,她常骂我残忍,可是这是苦的真情。为想到那孤灯如豆,孤影独衾的境况,我为她如何难堪!
我这里只是把要说的话早早写下,因为这信是否能够达到父亲手里,还要看治舟先生是否允许?儿想为父亲写一传,并给儿媳一信,还要看以后情形。如果一时不至有什么事情,也想请父亲来省一见,但是也还没有想定。
此叩
安好!
儿正麟叩于五华山
1930年11月22日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云南祥云人,1898年生,是陕北党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30年12月31日,因叛徒出卖,王德三在昆明被捕入狱后英勇就义,年仅32岁。

狱中遗书(节选)

08

往期回顾

REVIEW

(点击上方二维码,进入书架,查阅往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