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红色讲堂“八一”特刊》 庆祝建军94周年

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21年8月

94

CHINA

建军节

建军节

红色讲堂—“八一特刊”

八一建军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节日。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省厅赴潜山市开展“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活动

03

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

04

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举行新版伤残证换发仪式

05

基层剪影

08

法制讲堂

06

习近平的强军之道

02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

01

党史学习(篇章六)

07

“八一”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历经艰难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国内外的强大敌人,为中国人民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抵御外来侵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在加强自身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巩固国防、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柱石。

第一部分

土地革命时期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三湾改编     
   
井冈山会师   
      
长征           
 
遵义会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

土地革命时期

1927年 8 月 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 24师、第 10 师一部、第四十一军第 25师(叶挺独立团扩编)、第二十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等部,共 2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周恩来

朱 德

刘伯承

叶 挺

贺 龙

土地革命时期

伟大意义

八一南昌起义,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

1927年9月 11日,毛泽东等领导的农民、工人和革命官兵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1 师,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举行秋收起义。开辟了中国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革命的星星之火,就从井冈山开始,势不可挡地发展成了燎原之势。

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中共党人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即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 1928 年2月,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时期

1933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长征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了遵义城。中国革命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转变。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遵义会议

土地革命时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战胜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追击堵截,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省会宁和静宁将台堡地区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红军主力长征后,南方八省各苏区留下的部分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

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二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卢沟桥事变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长城。随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多省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首战平型关告捷,打出了中国抗日战场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在民族危亡关头,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也从“逼蒋抗日”转向了“联蒋抗日”。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8年10月,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打开此时的地图,日军对华占领区的统治中心附近,出现了共产党武装创建的敌后根据地。日军情报机构满

铁调查部报告,中国抗战力的据点在农村,对日作战的战力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民众力量。 面对敌人的“杀光、烧光、抢光”的疯狂大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展开了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困不死、压不垮,把侵略者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抗日战争时期

整个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对敌作战12.5万次,歼敌171.4万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取得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迎来了走向民族复兴的新起点。

第三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

全面内战的爆发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解放全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

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决定冒险赴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艰难谈判,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是,蒋介石却借助军事上的巨大优势,撕毁和平协议,1946年6月,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全面内战爆发。

解放战争时期

挺进大别山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并逐步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太岳兵团在陈赓、谢富治率领下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并建立了豫陕鄂、陕南等根据地。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率领下挺进鲁西南,恢复并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

解放战争时期

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

人民解放军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至此,解放战争宣告胜利。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立         
剿匪行动和反袭扰       
抗美援朝             
对越自卫反击战    
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肩负着完成统一大陆,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家安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 

1949年 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任副主席。朱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不久,全国统一划分为 6 个战略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剿匪行动和反袭扰

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人民解放军在完成肃清国民党军残余部队作战任务的同时,对盘踞各地的土匪、特务等反动武装进行清剿,至 1953 年,共歼灭土匪、特务武装 240余万人。在此期间,还对袭扰海防、空防和边防的国民党海军、空军和武装特务给予了沉重打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志愿人员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给予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严重的警告,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

----抗美援朝不仅给予朝鲜人民以有力的支援,而且对于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人民解放军建设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981 年 6月,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委制定了一系列军队建设的方针,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全军开展了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以干部训练为重点的、以合同战术为中心的军事训练;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军队建设取得了大的进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越战争爆发。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中国边防部队撤出越南之后,双方都宣布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国继续军事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二十世纪九十年初,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军种,是陆地作战的主力,是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历史最久,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历次作战中发挥最出色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中的中间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主要由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炮兵(地面炮兵、高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讯兵、防化兵和侦察兵、电子对抗、汽车兵、测绘兵、气象兵等专业部队组成。

第五部分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中国民兵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合成,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军种。主要任务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对敌后方实施空袭,进行空运和航空侦察。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上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上分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以舰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为主体,其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陆军、空军防御敌人从海上的入侵,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其作战部队——除了海军总部直辖外,分布于北海、东海、南海三支舰队中。海军是海上作战的主力,具有在水面、水中、空中作战的能力。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于1982年6月(前身是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建于1949年8月)。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担负国家赋予的国家内部安全保卫任务的部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双重领导,由内卫、黄金、森林、水电、交通等部队和公安部领导的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组成。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前身第二炮兵,成立于 1966年7月1日,由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始终由中央军委直接掌握,是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 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这支掌握着“大国利剑”的神秘部队从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保障中华民族根本生存利益的重任,可以说,对于潜在的敌对势 力而言,“二炮”堪比古希腊神话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震慑敌人的最有力撒手锏。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民兵

中国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起初的中国民兵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1922年1月,在香港海员大罢工中创建的工人纠察队是我国第一支由工人组成的民兵,当时工人运动的领袖苏兆征就是这支民兵的领导者。1924年8月,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领导广东省广宁县的农民起义中,建立的农民自卫军是我国第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民兵。1926年,张勋建立中国民兵营,参加自卫反击战。2000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国民兵划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改革强军和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一 支重要力量。以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士兵为基础,按统一编制为战时实施成建制快速动员而组建起来的部队。其师团已纳入军队建制序列,授有番号、军旗。预备役部队平时隶属省军区,战时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转为现役部队,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

参军报国  无上光荣

那些年穿过的军装、那些年叠过的豆腐块、那些年谈过的军恋、那些年离家的时光.....那些年,是我们最真最好的青春.
当兵,让我们练就了一副素质过硬的强健体魄;结识了一批感情深厚的亲密战友;储备了一段丰厚宝贵的人生经历;拥有了一次社会认可的工作履历;获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构建了一个提升能力的成长平台;得到了一次改变命运的难得机遇;补偿了一笔走向社会的创业资金;享受了一份全家受惠的政治荣誉 ;有了一段刻骨难忘的美好回忆!

习近平的强军之道

“八一”建军节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召开部队会议,深入基层部队、军队院校和军事科学研究机关,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又到八一建军节,《红色讲堂》带您一同重温十九大后习近平那些振奋军心的强军话语!

习近平强军之道

习近平强军之道

谈政治建军

要强化政治保证,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2018年1月3日,习近平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时说
全面贯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光荣传统,努力锻造听党指挥、政治过硬的海上劲旅。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在出席南海海域海上阅兵时强调
战区党委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要求,确保对任务部队日常战备和军事行动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2018年10月25日,习近平到南部战区视察调研时强调

谈科技兴军

要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保持国际竞争主动权。
——2018年2月10日,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看望驻四川部队某基地官兵时强调
要强化开放共享观念,坚决打破封闭垄断,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形成国防科技创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2018年3月12日,习近平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
军事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军事理论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军事科研工作组织模式创新,把军事科研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2018年5月16日,习近平在视察军事科学院时强调

习近平强军之道

习近平强军之道

谈改革强军

要适应改革后新体制新编成,贯彻陆军转型建设要求,创新集团军建设管理和作战运用方式,提高机动作战、立体攻防能力。要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创新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视察第71集团军时强调
要用好改革有利条件,贯彻海军转型建设要求,加快把精锐作战力量搞上去。要积极探索实践,扭住薄弱环节,聚力攻关突破,加快提升能力。要加强前瞻谋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海军航空兵转型建设。
——2018年6月11日,习近平在视察北部战区海军时强调
要强化使命担当,强化系统集成,强化创新突破,强化军地合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凝心聚力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把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19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谈依法治军

提高依法治军水平,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恢复了一些带根本性的东西,破解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
——2017年10月26日,习近平在军队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推进法规制度建设集成化、军事法规法典化,推进军事司法制度改革,形成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提升军事系统运行效能,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
——2018年11月13至14日,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尽职责,坚持依法行动,严守政策纪律,做好警卫执勤工作,做好反恐维稳、应急处突等工作。
——2019年2月2日,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看望北京卫戍区时强调

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

“八一”建军节

省厅赴潜山市开展“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活动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更好地服务革命老区、关爱革命功臣,7月21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省假肢矫形康复中心赴潜山市开展“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活动,为因战因公致残老战士免费配置康复辅助器具。

林海同志一行仔细查看了器具配置情况,询问老战士伤残恢复情况和器具使用体验效果,并向他们致以“八一”的节日问候。他表示,开展“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活动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实效的具体行动。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将始终秉持“家人、家事、家书”理念,全力解决服务对象所需、所急、所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关爱功臣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强军之道

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

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组建以来,已通过“爱心献功臣、服务送上门”活动,累计为近千名困难、高龄及重度残疾军人,就近、定点提供“家门口”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市委书记许继伟主持召开,事关全市退役军人……

许继伟在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
全体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推动全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7月28日上午,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在滁召开。市委书记、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许继伟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金力,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秦仲鑫,滁州军分区司令员苏小林,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张祖武,市政府秘书长孙新安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听取2020年全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工作要点》《滁州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办法(试行)》。

“八一”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

许继伟指出
去年以来,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各项工作部署,推动全市退役军人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突出表现在党的领导不断加强、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双拥成果不断扩大、和谐局面不断巩固,为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许继伟强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退役军人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安置就业、优抚褒扬、服务保障等各方面工作,推动我市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许继伟强调
要强化政治引领,着力引导退役军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要扎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旗帜引领、同心筑梦”主题宣传教育、“老兵永远跟党走”活动等,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广大退役军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强化制度创新,大力提高退役军人工作的系统性、精准性。要加强规划引领、政策统筹、法治保障,编制实施我市“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认真落实退役军人工作政策制度改革任务,扎实开展“法律政策落实年”活动等,不断完善退役军人工作体制机制;
要强化服务保障,竭力增强退役军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要抓好移交安置、就业创业、示范创建,健全“阳光安置”工作机制,完善“直通车”式安置办法,推行“教培先行、岗位跟进”的行业合作就业模式,聚力实现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全覆盖、建强红色服务站目标等,切实解决好退役军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八一”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

许继伟强调
要强化典型引领,全力营造学先进树榜样的好风尚、好氛围。要认真开展“百年江淮英烈”纪念活动、“模范退役军人”“最美退役军人”等学习宣传活动,持续探索实践“退役军人+医疗服务”新模式,奋力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创建目标等,把烈士精神弘扬好、先进典型树立好、优待措施落实好、双拥成果巩固好;
要强化风险防范,聚力在维护和谐稳定上下真功、求实效。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矛盾问题攻坚化解,切实维护广大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许继伟强调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支持和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自觉强化大局意识,努力增强做好退役军人工作的责任心、进取心。要强化军地之间、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退役军人保障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在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内培养更多“行家里手”,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积极奉献、廉洁奉公的退役军人工作队伍,更好推动我市退役军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举行新版伤残证换发仪式

7月21日,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新版伤残证换发仪式在南谯区银花街道举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勇,副局长孙仁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银花街道负责人,伤残优抚对象代表参加活动。

“八一”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

仪式上,丁勇、孙仁健为参加仪式的3名伤残优抚对象代表发放了新证。

丁勇要求,全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积极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并以此次新版伤残证换发为契机,结合“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上门发放伤残证,主动了解优抚对象的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更好为服务对象解忧暖心。
他希望,全市退役军人继续保持革命军人本色和退伍不褪色的初心,为滁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一”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

随后,丁勇一行还参观了银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对该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指导。

法制讲堂

法制讲堂

法制讲堂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政策解读来啦!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1年6月10日通过并公布,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也是深化国防军队改革的重要成果。那么这部法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呢?立法目的是什么?又会遵循什么样的基本方针?都有哪些内容呢?落实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又有哪些亮点呢?我们来听听《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起草组专家、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授郝万禄的解读。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颁布意义有哪些?
这部法,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成果。法律的公布和施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第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主席决策部署的实际举措,将党的意志和改革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
第二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重要支撑,依法保障军人地位和权益,必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官兵忠实履行使命,投身强军伟业。
第三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把我们的优良传统、成熟定型的政策制度和最新改革成果固化为法律,填补国家法律体系的空白。
第四是强化全民国防意识的需要,依法明确组织和公民的责任义务,有利于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形成尊崇优待军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法制讲堂

法制讲堂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如何理解立法的目的?
答:关于立法目的,法律第一条就作出了明确规定,4句话:为了保障军人地位和合法权益,激励军人履行职责和使命,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这4句话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这样规定,体现党中央、习主席对实现强国兴军的战略考量和对全体官兵的深情关怀,这是制定这部法律的目标和牵引,也是贯穿整部法律的主线和灵魂。正是基于这样的立法目的,法律紧紧围绕军人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通篇贯穿“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条主线,对军人地位、荣誉维护、待遇保障、抚恤优待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的保障责任作出系统规范。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遵循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尊重、优待军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和优良传统。法律对做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工作的基本方针,作出两个方面的规定:
第一,明确国家和社会尊重、优待军人,保障军人享有与其职业特点、担负职责使命和所做贡献相称的地位和权益;
第二,明确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以及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障军人地位和权益的责任,全体公民都应当依法维护军人合法权益。
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方面的规定,重在强调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责任义务,强调军人职业特点、职责使命和所做贡献三个方面是保障的基本依据,同时明确,鼓励各类组织和全体公民要积极做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工作。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功能定位是什么?
答:本法功能定位,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方面“管总”的法律,是一部集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基本政策制度之大成的法律。所以,本法的谋篇布局,就是按照“管总”的这个定位进行设计。
法律按照“地位—权益及保障—权益救济和法律责任”的逻辑思路,紧贴军人职业特点,搭建框架结构,共设7章71条,主要包括“六大规范”:一是规范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和落实责任,二是规范军人法律地位,三是规范军人荣誉维护制度,四是规范军人待遇保障制度,五是规范军人抚恤优待制度,六是规范权益救济和法律责任。
这“六大规范”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可以说对军人地位和权益的保障范围、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水平作出了系统规范,立起了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科学回答了谁来保障、保障什么、怎么保障的重大问题。

法制讲堂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法律从总原则和具体原则两个层面做出规范的。
总原则两句话: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服务军队战斗力建设为根本目的;具体原则三句话:就是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个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指导思想,重在强调依法保障军人地位和权益,必须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下、必须始终服务备战打仗。这里明确的“三个”具体原则,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概括提炼,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的关系、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也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的三个重大关系。

《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有哪些创新点和亮点?
答:这部法是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首次从国家立法层面,对维护军人地位、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作出了系统规范。
这部大法主要有“十大”创新亮点,可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统领性的创新,有5个明确规范:第一是明确规范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方针原则,第二是明确规范有序运行的体制机制,第三是明确规范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服务备战打仗的激励机制,第四是明确规范保障军人家庭权益就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基本制度,第五是明确规范全社会力量参与保障的鼓励和引导机制。
其次,从军人地位和权益体系层面来看,也有5个方面的创新,5个首次:第一是首次以国家法律形式明确军人地位的基本构成和本质特征,第二是首次从国家立法层面构建军人特定权益体系结构,第三是首次系统构建基于尊崇地位的军人荣誉维护制度,第四是首次系统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军人待遇保障制度,第五是首次全面规范由解困救济向褒扬激励转变的抚恤优待制度。可以说,创新点亮点很多。

法制讲堂

党史学习

“八一”建军节

党史学习

1921-2021

篇章六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人们早就对“四人帮”极其痛恨,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这股猖獗十年、祸国殃民的政治势力终于被扫除掉,真是大快人心!各地一连数日举行集会、游行,人们载歌载舞,沉浸在多年未有的欢庆之中。
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但是,十年浩劫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期内消除这场内乱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很不容易的。党中央首先着手清查“四人帮”的帮派体系,部署开展揭发批判“四人帮”的运动,恢复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取得一定成绩。揭批“四人帮”,必然联系到十年内乱造成的冤假错案,对受迫害的干部、群众进行平反,特别是澄清“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是非,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然而,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同时发表的社论却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种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拒绝作任何分析的观点的出现,说明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
“两个凡是”提出不久,1977年4月,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批评“两个凡是”。陈云、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一批老同志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抵制“两个凡是”的推行。

在全国局势逐步稳定的基础上,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终于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邓小平复出后,主动要求分管教育科学工作。他否定了曾得到毛泽东批准的“两个估计”(即:建国后十七年教育战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1977年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1978年二三月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叶剑英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继续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总理,任命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13人为副总理。在此同时举行的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选举邓小平为全国政协主席。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停止活动的政协重新恢复工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五十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拨乱反正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揭批“四人帮”,受到“两个凡是”方针的限制;平反冤假错案,一遇到毛泽东批准的、定了的案子,便不准触动;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也有人拿出毛泽东批过的文件进行阻挠。在生产上,混乱状况有所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比较快的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又发生急于求成的倾向,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这样,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的工作虽然有所前进,但并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历史的转折,而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左”倾理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内“抓纲治国”,结果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历史和现实的要求是,党必须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和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在总结建国以来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能使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的新道路。
作为毛泽东临终前指定的接班人,华国锋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是有功的,也试图结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使社会、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但是,他没有能从根本上认清“文化大革命”的危害,特别是没有认识到毛泽东晚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未能解决既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又要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这个复杂的问题,因此也就无法承担起拨乱反正、带领全党走向转折的重任。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面对“两个凡是”造成的思想阻碍,人们开始感到,要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造成的思想混乱,不能不首先解决这样的问题,即:究竟应当用怎样的态度对待毛泽东的指示?判定历史是非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广大干部群众对拨乱反正的强烈要求下,一批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开始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在不同场合讨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并酝酿撰写文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经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对“四人帮”设置的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要敢于触及,弄清是非。尽管文章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作正面阐述,实际上却批判了“两个凡是”,因而立即引起“两个凡是”同实事求是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由于“两个凡是”的影响相当顽强,该文的观点受到一些领导人的强烈指责。真理标准讨论面临着巨大压力。

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对这场讨论给予了及时而有力的支持。1978年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着重阐述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批评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两个凡是”的错误态度,号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此后,《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连续发表文章,一批老同志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或参与讨论。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中央各部门、地方和军队的负责人相继发表讲话或文章,表明支持的态度;理论界、学术界、新闻界站在讨论前沿,踊跃参与。这场讨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表明真理标准问题已不仅是一个理论观点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打破僵化”、“解放思想”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打破“两个凡是”和多年来盛行的个人崇拜的禁锢。真理标准讨论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二、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真理标准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人们开始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实事求是地处理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组织部门放手地平反冤假错案,提出不管是什么情况下定的、不管是什么人批的,该平反的都要平反;一些工业部门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恢复了一些过去曾遭批判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农村工作中,一些地方领导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地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在一定范围内纠正多年来农村工作中一些“左”的做法。
拨乱反正伴随着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批判危害多年的极左思潮,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思过去的曲折,考虑未来的出路。党内开始酝酿对社会主义的若干体制进行改革。
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发达国家情况的了解,加深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紧迫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正是许多发达国家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中国的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和增加,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走出国门,在了解国际形势的同时,无不强烈感受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正在拉大的差距,不能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目前的状况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在对国际形势及其发展趋向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1977年12月,邓小平提出世界战争可以推迟,我国经济建设可以争取更多的和平时间的判断。

1978年3月,邓小平又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如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成为中国领导人日益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加快建设步伐的思路日益明确。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1978年7月至9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务虚会上,许多同志提出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建议。李先念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应该有魄力、有能力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组织经验来加快建设。9月下旬,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又提出,经济工作必须实行三个转变:一是把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二是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三是从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进入国际市场的开放政策上来。
当“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刚被冲破时,对我国发展的紧迫性和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有着很深感受的邓小平,先是在最高领导层内大声疾呼:社会主义就是要加快发展生产力,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随后,又到部分省市,与地方领导谈他思虑已久的想法,促成解放思想的浩大声势。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视察,行程数千里,走一路讲一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到处点火。他反复强调,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说:“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他呼吁: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好一些。他还提出,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要适时地结束,转入正常工作,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意见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赞同。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本来是要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的既定议程没有提到已经展开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等问题。对此,许多希望首先解决思想路线是非和重大历史是非的同志很不满意。陈云率先提出系统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引起大多数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从而改变了会议议程。在与会者的强烈要求下,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终于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为“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等错案平反的决定,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接着,会议对真理标准问题上出现的意见分歧进行讨论。经过思想交锋,会议要求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呼声更为强烈。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12月13日,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拥护,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应当结束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等九人为中央委员;选举出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时,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但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决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由于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从这次全会开始全面展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终于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革命,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内外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出现若干值得注意的现象。这就是,一方面一些同志仍然受“左”倾思想的束缚,对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政策表现出某种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社会上极少数人利用党纠正“左”倾错误的机会,打着“民主自由”、“解放思想”的旗号,散布怀疑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毛泽东思想的言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思想发生动摇,他们不但不承认这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危险,甚至直接间接地加以某种程度的支持。如果听任这两方面的倾向发展下去,必将造成思想混乱,影响刚刚形成的安定团结局面。

1979年3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强调,一方面要继续肃清“四人帮”散布的极左思潮的流毒,另一方面也要同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斗争。这篇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所实行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既是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抵制,又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进一步阐述。从此,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基本内容。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各地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同时,从部队到地方,进行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破除僵化,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正确贯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三、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和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现象的出现,党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制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在走过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之后,党对于搞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有了较深切的体验。邓小平指出:“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要使中国现代化,至少有两个主要特点是要注意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陈云说:我们搞四个现代化,要“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他这样分析我国国情: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而且人口多,耕地少。要认清我们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四个现代化的。党在调整中坚决纠正前些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长期“左”倾错误的影响,并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结合;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经济调整首先是加强农业,理顺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根据党中央建议,国务院颁布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许征购过头粮、缩小工农业产品差价等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政策。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敞开了大门。在其他方面的调整中,党中央针对“左”的思想阻力和急于求成的习惯心理,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通过经济调整,从1981年起,主要经济比例关系逐渐趋于合理,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滞后的情况有了根本改变。
这次调整,除理顺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外,更着重于纠正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全党对“左”的指导思想和经济体制中的弊端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国务院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方针,要求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一套老的做法,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这是经济领域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在调整经济的同时,农村和企业的改革也迈出步伐。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这看起来似乎是多少带些偶然因素的事情,实际上却是二十多年来农村生产力一直要求突破“左”的农村政策的结果。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在“左”倾错误影响下,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长期没有大的改变。为了能够解决吃粮的基本需要,农民群众曾在1957年、1959年、1962年实行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形式。由于当时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致使这种自发的形式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压制,屡起屡落。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中共安徽省委作出把土地借给农民耕种,不向农民征统购粮的决策。这一决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战胜了特大旱灾,还引发出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动。几乎与此同时,四川省不少地方的农民也实行包产到组。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挂出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虽引起一些人议论纷纷,却得到邓小平的支持。1980年4月和5月,邓小平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农村政策要继续放宽,土地承包给个人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同年9月,党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在中央的肯定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迅速推广。1982年,我国农业获得少有的大丰收。农村面貌出现了可喜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试点工作,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一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四川省较早地于1978年10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不久,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扩权改革的企业迅速增加。过去那种企业只按计划生产,不了解市场需要,不关心产品销路和赢利亏损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在企业扩权试点和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影响下,不少企业还围绕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实行经济责任制,试行厂长负责制,克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企业内部吃“大锅饭”的现象。经济责任制很快在工业企业中得到推广。这一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成效显著。在劳动就业问题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多年形成的对劳动力统包统配、动员城镇待业青年上山下乡的做法,制定了“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的方针,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扶持集体经济,允许个体经营,创办劳动服务公司,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初步解决了多年积累的知识青年就业问题,也为进一步改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新的就业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开始有重大突破。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听了广东省委负责人关于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侨乡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的建议,当即表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划出一定的地区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的投资场所。两个多月后,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以更多的自主权,扩大对外贸易,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的艰苦努力下,深圳、珠海这样往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不过四年工夫,就变成了高楼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改革起步的几年间,新事物接踵涌现。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逐步展开。从1978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3%,这是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趋于协调的情况下取得的较高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四、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经过十年内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和建国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所涉及的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了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一方面对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进行认真清理,一方面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作出科学评价,使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后,能够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前进。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中央重新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缩小或夸大了,都要犯严重的错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党进一步清理了作为“文化大革命”基本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出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应当停止使用。

为了从根本上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党中央认为,必须正确地认识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样做,势必涉及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就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彻底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既要如实地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要正确地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毛泽东思想。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叶剑英代表党中央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初步总结了党在建国后三十年的历史经验。在邓小平主持下,党中央于11月开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0年3月,邓小平对《决议》的起草提出三条指导原则:第一,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还多次强调:对毛泽东的功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这些根本方针,使党既能够实事求是地指出和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历史,不至于迷失方向,丧失基本的立足点。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他的正确思想加以区别,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庄严宣告: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决议》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它的主要点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等。这是第一次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初步概括。《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它推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讨论《决议》稿的过程中,许多同志对华国锋所犯的错误提出批评并要求调整他的职务。华国锋本人也提出辞去领导职务的请求。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改选和增选: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把“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扰乱的社会关系调整过来,是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陈云等人的推动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先后为彭德怀、陶铸、贺龙、彭真、谭震林、罗瑞卿、陆定一等受迫害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平反昭雪。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平反,撤销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一切罪名和作出的错误决议,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如瞿秋白、李立三、张闻天等陆续得到平反昭雪。到1982年底,约有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党在干部问题上的拨乱反正,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准备了骨干力量。一批受迫害的民主人士、一大批长期受打击的知识分子也恢复了名誉。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得到平反昭雪。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党中央还实事求是地处理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1979年1月,党中央宣布对多年来守法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原定的反革命分子、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女,其本人的成分和家庭出身一律定为公社社员,不得歧视。这一决定使至少2000万人获得政治上的新生。同年11月,全国有70多万名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被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了劳动者成分。到1980年6月,全国共有54万多名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党中央还纠正民族、宗教等工作中“左”的错误,落实了党的政策。
根据广大人民的意志,1980年11月20日至翌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十名主犯进行公开审判,恢复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在清理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加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部门的党委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要求,各级纪委把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作为根本任务。

党史学习

党史学习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是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形成的指导和规范执政党思想、政治、组织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全会还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选举胡耀邦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同年11月召开的中纪委座谈会传达了陈云的意见。他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进一步引起全党对党的建设的重视。
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党中央认真汲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开始提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问题。1980年8月1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等现象,其核心则是权力过分集中。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这篇讲话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过几年全面的拨乱反正,十年“文化大革命”和长期“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国家重新呈现勃勃生机。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得到加强,优良的传统作风逐步得到恢复。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迈出重要步伐,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开始改变。经济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呈现初步的繁荣景象,党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得到加强。这一切表明,党和国家终于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大转折正在平稳地实现。

基层剪影

“八一”建军节

基层
剪影

永远跟党走

7月29日上午,来安县委副书记汪明阳在县公安局9楼会议室召开来安县企业军转干部代表迎“八一”座谈会。来安县企业军转干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企业军转干部代表参加会议。

来安县召开2021年度企业军转干部代表迎“八一”座谈会

基层剪影

基层剪影

会上,来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凌宏宝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县军转干部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企业军转干部代表结合自身实际作了发言。
汪明阳首先向全县军转干部多年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他指出,我县的军转干部队伍是一支特别讲政治、特别守纪律、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希望大家继续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汪明阳强调,一要进一步增强企业军转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工作形式,全力实现军转干部工作新发展。二要切实解决好企业军转干部的生产生活困难。对相关政策规定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部落实到位,对特殊情况做到特事特办。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对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帮扶措施,为他们就业和生产生活提供帮助。三要进一步健全与企业军转干部的联系沟通机制。采取定期召开座谈会和上门走访的形势强化交流、倾听意见。各单位要把企业军转干部当成自家人,从关心、关爱的角度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和政策解释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企业军转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体检呢!是免费的,一会儿再和你讲”老兵齐司庆笑呵呵地挂了电话,有些骄傲地对给他做B超检查的医务人员说“是我小儿子,每天早上准点给我打电话。大夫,你看我身体好吧,党和政府关心我,儿子也孝顺,身体怎能不好呢”。
7月27日,定远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巡诊活动。巡诊现场,医务人员认真地为41名老兵进行血常规、血压、心电图、B超等项目检查,详细询问老兵疾病类型、常用药品,针对老兵的身体状况免费发放相应药品及防护用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及志愿者全程陪同老兵就诊,询问了解老兵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宣传优抚政策及水灾火情急救措施等内容。

定远县开展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巡诊活动

基层剪影

基层剪影

7月29日上午,南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南谯区司法局到驻区某部队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
活动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别就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优待抚恤、褒扬激励、服务管理等六个方面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向部队官兵赠送了《退役军人保障法手册》读本,方便官兵随时学习和使用。
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官兵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也强化了他们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和家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增进了军民鱼水情,进一步完善了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确保退役军人各类保障政策落实落地。
随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就“社区矫正法”和“民法典”向全体官兵进行了详细讲解。

南谯区开展“送法进军营”活动

“我感觉很光荣”参与诊疗的老兵纷纷表示,自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后,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越来越强了,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县退役军方事务局实实在在地为他们“办实事”。

基层剪影

基层剪影

7月14日,明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2021年度转业士官欢迎会暨适应性培训动员会。全市13名待安置转业士官集体参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卞齐国致欢迎辞,与会转业士官备受激励和鼓舞。同时,卞齐国也提出要求:一要严格自律,端正思想;二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三要尽快适应,服从管理。勉励退役老兵,面对退役安置,要从容自信;面对能力转型,要勤勉执着;面对岗位选择,要正确看待;面对身份转变,要豁达淡定。

明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2021年度转业士官
欢迎会暨适应性培训动员会

分管安置工作副局长陈家勇强调,各位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要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并介绍了明光当前发展形势,希望广大转业士官“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尽快转换角色,融入社会,融入地方,继续把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为地方发展、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动员会上,转业士官认真聆听、积极交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向每位转业士官发放四本党史学习资料,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也与转业士官开展了交流互动,更加深入了解转业士官的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做好待安置期服务保障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转业士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动员会,充分了解了最新的国家政策、明确了将来工作的方向、充分利用待安置期充电、熟悉地方工作节奏,将珍惜军人荣誉,在新的岗位上再建新功。

基层剪影

基层剪影

为切实加强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适应性教育培训,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7月16日至18日,天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天长市委党校举办2021年度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班。

天长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2021年度符合政府安排
工作条件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班

培训的内容包括党史学习教育、角色转变和心理调适、涉军保密教育、《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服役表现量化评分暂行办法》政策解读等,通过专业导师专题讲座辅导,退役士兵全面了解了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退役士兵尽快转变角色,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尽快的适应地方社会的发展。
培训期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分管负责人领学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间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并介绍天长当前的发展形势,对这次岗前培训提出相关要求,他希望大家要珍惜此次培训,服从组织管理,补齐自身短板,提升能力素质,尽快转变角色。
全体转业士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充分了解了最新的国家政策,明确了将来工作的方向,充满了奋进的动力,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学习到了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珍惜军人荣誉,不负军旅生涯,切实做到退伍不褪色,时刻发挥军人担当,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峥嵘岁月
祖国万岁

发布/滁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王东
审核/郄欣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