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拜泰:做追风筝的人

其他分类其他2023-02-14
274

做追风筝的人

(全国第126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杨拜泰

做追风筝的人

2022年1月11日,杨拜泰在湘雅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全国第126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形容此次的捐献感受是既“真实”又“虚无”,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到完成捐献,他几次感到内心的复杂,也深深理解了挽救生命的不易。
杨拜泰原来是一名媒体工作者,因为同学在血液中心工作,他经常帮忙公益宣传,同时也渴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地杨拜泰成为无偿献血的志愿者,经常带着爱人和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在2019年的一次献血时,杨拜泰无意中在桌子上看到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申请表,就自然而然地填了一份。此后,从2020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接到红十字会打来的询问电话。
“每次问我如果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两三个月打一次,打到第三次的时候我就不能理解了,为什么我回复了愿意还要不停询问。”那时的杨拜泰还不知道,想要顺利完成捐献要过很多关。首先就是家里人的反对,由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识,很多人还停留在“抽骨髓”的阶段,家属对健康的担忧是最大的阻碍。

做追风筝的人

做追风筝的人

01

02

(全国第1261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不管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希望多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让大家多了解了解,理解生命的意义。

——杨拜泰

做追风筝的人

做追风筝的人

03

04

“其实我捐完了以后也没什么感觉,而且很快就恢复了,所以对健康有影响这个说法是一种误解。”杨拜泰说,回想准备捐献的过程有种孤勇感,比如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比如不能见到那个血脉相连的有缘人,又比如身边人并没有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过多的关注,好似除了身边的红十字会工作者,周围人都有些“冷漠”,而这时他也理解了为什么此前工作人员要和他再三确认捐献意向。“因为面对这些,心里很容易动摇,而且了解到很多悔捐都是因为家人,后来高分的时候还特意带着妻子一起去。”
在打动员剂期间,杨拜泰认识了一个父亲,他的儿子因为没有配型成功,只能依靠他的造血干细胞,孩子又高又壮,瘦小的父亲撑起了一切,捐献当天那位父亲默默地来,又默默地离开,全程只有一个人。“当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个爸爸就是一个患者家庭的缩影,从这个角度讲,医生、志愿者、红十字会、患者和家属,比起他们的付出,我们可能是做得最少的,所以如果配型成功,我们千万不能放弃。”杨拜泰感慨道。

捐献结束一个多月后,杨拜泰收到了对方寄来的感谢信,他没有第一时间打开,也不敢轻易地打开这封信,那一刻他不知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大概过了半月才仔细看了这封信,知道自己帮助的是一个男人,夫妻俩做试管婴儿刚刚怀上双胞胎,结果生病了,小孩儿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才感觉到这次捐献是真实的,这也是我坚持捐献的意义。”

红十字手记
 很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打电话,为了一个还未看到的希望,去反复确认捐献的意愿,因为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太小了,小到我们不忍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可能,生命不可衡量,为此作为协调员,我们愿意付出一切努力。感谢杨拜泰,感谢所有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协调员 陈燕燕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