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郭云舟: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其他分类其他2023-03-27
329

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全国第7621例和1270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郭云舟

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保障人员安全,盯紧施工进度,狠抓工程质量。身为建筑工程师的郭云舟,每天穿梭在工地的钢筋水泥间,看似钢铁直男的硬汉形象背后,实则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血暖男。
1975年,郭云舟出生在邵阳的一个农村,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5个哥哥姐姐。家境虽不算富裕,但从小被父母哥哥姐姐宠爱着长大,生活无忧无虑,也没少调皮捣蛋。“小时候在教室门上放过水盆,总是搞一些古怪的动作。直到那些年村里接连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就我们家没有,我就觉得我一定要靠读书出人头地。”为了用知识改变命运,也为了替家人争一口气,郭云舟开始勤学苦读。
高考结束之后,郭云舟趁假期跟随乡亲们来到了长沙的工地做事。包工头安排什么他就做什么,抬过钢筋,拖过斗车,铲过沙子,有活就干。“有一次在高处拖混凝土斗车时翻过一次车,人差点掉下来,吓得不轻。”付出就会有回报,在郭云舟获得包工头肯定的时候,那封盼望已久的通知书也终于送到了他的手上。“我自己当时很兴奋,特别是与我一起做事的人,听说是湖南大学,比我还兴奋。开学前,有一天下雨没事做,我还特意拿着地图跑到学校看了看。”郭云舟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从工地走到学校的路线,也是自己追求梦想的那条道路。

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01

02

(全国第7621例和1270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让我觉得意义非凡。我愿意将我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人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给患者第二次生命的机会。

——郭云舟

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两个编号,同个心愿

03

04

1994年,郭云舟进入湖南大学土木专业读书,在一次和同学上街游玩的时候,偶然看到了长沙血液中心的献血点,一群血气方刚的理工科男孩,一拍即合,纷纷撸起袖子,加入了无偿献血。这是郭云舟人生中第一次献血,也为他后来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奠定了基础。
“我是2018年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当时我还在张家界的工地上,就立马安排好工作,回长沙进行高配和体检。”郭云舟的捐献过程十分顺利,6月接到消息后,9月就安排了捐献,并顺利采集造血干细胞送到了对方所在的医院,而郭云舟也成为全国第76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完成使命的郭云舟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捐献的经历也渐渐埋藏心底。让他没想到的是,三年后,他再次接到了长沙市红十字会的电话。

“听说那个受捐的患者身体不太好,病情反复,需要我再次捐献淋巴细胞,我同意了,毕竟能够挽救一个人两次生命,那是非常难得的。”聊起第二次捐献,郭云舟并没有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是对那个有缘人充满祝福,“医生说康复过程中有些排斥是正常的,因人而异,我就祈祷5年快点过去,他能快点度过康复期。”这一次捐献,郭云舟又获得了一个编号“12707”,从7621例到12707例,三年多的时间,郭云舟见证了造血干细胞事业的发展,三年过去了,虽然编号不同,但是他的心愿并没有改变。现在的郭云舟正学着做视频账号,他想通过社交平台,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知晓并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公益事业,正如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当它与水泥、石子加上水混合后,就会变得比花岗岩还坚韧。

【红十字手记】
第二次捐献时,郭云舟的年龄在捐献者中算比较大的,我一直担心他的身体,怕因此而拒绝,让我没想到的是,接到电话后郭云舟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了,即使三年过去了,他依然初心未改。他说:“我愿意救他第一次,当然也会愿意救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我们也祝愿患者能再次渡过难关,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协调员 谢慧妮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