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第二分公司办公快报2024年第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4-07
153

办公快报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第二分公司综合办公室    编印

2024年第03期
总第12期

03

目录

contents

03

行业资讯▏INDUSTRY INFORMATION

02

区域热点 ▏Regional hotspots

陕西聚焦4大优势产业领域培育千亿产业创新集群
一、光子产业·“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一核多元”发展布局
三、增材制造产业·“一体五翼多点”总体布局
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建设试验区

01

政策分析 ▏Policy Analysis

一、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
三、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四、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企业准则》
忠诚使命——忠诚于党 忠诚于企
军魂传承——令行禁止 使命必达
客户至上——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品质为要——经营一流 产品卓越
夯基固本——项目筑基 人才强企
守正创新——持续改良 变革图强
奋斗担当——笃行必至 坚为必成
协作高效——体系联动 主动迅捷
安全合规——慎始敬终 行稳致远
能打胜仗——唯实惟先 善作善成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办公快报办公快报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北公司第二分公司

2024年第03期
总第12期

03

陕西省披露2024年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披露金额17.98亿元,9个项目批次
一、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总体发行情况   
二、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地区发行情况
三、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领域发行情况 
四、2024年已发行项目总体发行情况

政策分析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政策分析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1

2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为加强秦岭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全面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坚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秦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当好秦岭卫士,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秦岭区域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立足生态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切实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秦岭违建别墅专项整治和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等整改,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坚决遏制新增问题,完善问题排查、发现、整治、督办、验收、“回头看”等工作机制,提升整治成效。
坚持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各方积极性,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二、始终坚持常态长效保护
     (三)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执法检查、专项审计、督查督办、约谈提醒等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构建以秦岭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支持秦岭保护与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强化人员能力建设,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秦岭保护系统业务培训。充分发挥轮值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加强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

      (四)完善监测监管体系。健全“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监管体系,提升智能化监测水平和主动发现问题能力。常态化开展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问题动态排查整治和明察暗访,通过制作警示片等形式曝光典型问题,定期印发通报等推动重点工作落实。鼓励群众监督举报,对查实的举报线索按有关规定落实奖励资金。整合优化网格员队伍,按有关规定落实相关待遇,配备必要巡护装备器材。
       (五)守好中央水塔。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健全陆域水域统筹管理机制,一体推进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严防水体富营养化,严密防范危化品运输的环境风险,加快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库。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抓好汉丹江重点流域矿产开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流域全时段足量清洁供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六)巩固提升整治成效。深刻汲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定期组织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等涉秦岭6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围绕秦岭生态环境重点问题开展交叉执法检查,分类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各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同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之间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有效衔接。
      (七)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坚持常态监督管理与环境风险防控相结合,深入落实生态环境部《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强化尾矿库环境分类分级监管,扎实开展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严控尾矿库数量,加快对符合条件的尾矿库实施闭库治理销号,以丹江口库区上游尾矿库治理为重点,“一库一策”做好监测处置,坚决杜绝溃坝泄漏等事故发生。
三、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发展氢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九)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环境县等科学划分秦岭区域各县(市、区)发展类型,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结合秦岭资源禀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秦岭区域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认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为抓手,协调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政策分析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政策分析

3

4

     (十一)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完善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机制,支持各市县探索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试点。鼓励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十二)弘扬秦岭文化。实施秦岭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依托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红色文化等自然人文标识,深入挖掘秦岭文化时代价值。加强秦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鼓励举办公益性专题展览,传承中华文化,讲好“秦岭故事”。
四、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十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坚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一体推进,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做大做强茶叶、木耳、菌菇、瓜果等优势特色品种,打造一批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
     (十四)培育壮大生态康养产业。充分利用秦岭区域文化旅游、气候、森林、温泉、中药材等资源禀赋,鼓励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发展文化名镇、康养小镇、气候小镇、温泉小镇等,积极培育康养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建设康体养生、酒店民宿、特色街区、文化体验等配套设施,持续壮大“养、游、体、药、食、医”康养产业。
     (十五)有序发展清洁能源。按照“生态优先、择优推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友好、条件成熟、指标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已纳入规划的骨干电网工程建设,为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保障。支持列入国家、省级相关规划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供水灌溉、防洪保安、发电调峰等作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十六)科学利用矿产资源。综合考虑矿产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优化矿业结构和布局。严格落实矿山总量“只减不增”要求,深入推进秦岭区域矿山整治行动。鼓励采矿企业规模由多变少、位置由分散到集中、工艺由落后到先进、方式由露天向硐采转变,引导企业向规范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加快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退出矿业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十七)支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秦岭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实施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打造中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品牌,积极培育农耕节、采摘节、音乐节等游客参与度高的沉浸式特色活动,持续拓展山水游、文化游、休闲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支持符合条件的景区创建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
    (十八)推动农家乐(民宿)规范适度发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在尊重农民意愿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对本村具有合法产权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统一流转用于发展农家乐(民宿),鼓励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共同参与,优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收益定期向村民分红。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者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或私人会所。及时发现和整治农家乐(民宿)违法占地、违规经营、乱排乱放等问题,加强农家乐(民宿)卫生监督管理。
     (十九)支持林业产业发展。规范利用各类适宜林地,科学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有序推进林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拓展林下产品分选、加工、包装、储运等业务,促进林业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实施核桃、花椒、柿子、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改造提升,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
     (二十)推进生态休闲廊道建设。依托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推进沿山、沿河、沿湖、沿国(省)道等生态休闲廊道建设,支持沿线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拓展生态旅游线路。深入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最美乡村公路、最美峪口峪道、最美生态长廊等项目。
     (二十一)支持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发展。制定秦岭区域中药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支持中药产业纳入全省农业产业重点项目。推动中药材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优势产业,鼓励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中药材良种选育、药用动物良种繁育等重点工程,打造秦岭中药材“秦药”品牌。
五、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二十二)加强资金保障。健全秦岭保护专项资金常态化、长效化投入机制,落实秦岭生态保护相关补偿制度,将生态保护成效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相挂钩,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节约优先、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持续提高建筑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
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优化新建建筑节能降碳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采用高效节能低碳设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防火性能,推动公共建筑和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配置能源管理系统。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鼓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重点把好施工图审查关和工程项目验收关,强化年运行能耗1000吨标准煤(或电耗500万千瓦时)及以上建筑项目节能审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降碳强制性标准。
(二)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组织实施能效诊断,全面开展城镇既有建筑摸底调查,建立城市级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数据库和项目储备库。以城市为单位制定既有建筑年度改造计划,合理确定改造时序,结合房屋安全情况,明确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和外墙保温、门窗改造等重点内容,结合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小区公共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等工作统筹推进。纳入中央财政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支持范围的城市,要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部分的能效应达到现行标准规定,未采取节能措施的公共建筑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的通知

政策分析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政策分析

5

6

(三)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加大高效节能家电等设备推广力度,鼓励居民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用能设备。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科学制定能耗限额基准,明确高耗能高排放建筑改造要求,公示改造信息,加强社会监督。各地区要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机制,聚焦公共机构办公和技术业务用房、国有企业办公用房、交通场站等公共建筑,依法开展建筑冬夏室内温度控制、用能设备和系统运行等情况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定期开展公共建筑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用能设备调试保养,确保用能系统全工况低能耗、高能效运行。选取一批节能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开展能源费用托管服务试点。推动建筑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管理平台建设,推广应用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推动建筑群整体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和调峰。
(四)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确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制定完善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相关标准和图集,试点推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建筑领域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业、核电等余热利用。探索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常态化监管和后评估,及时优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运行策略。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提高住宅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
(五)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供热分户计量改造方案,明确量化目标任务和改造时限,逐步推动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户内不具备供热计量改造价值和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可实行按楼栋计量。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应达到供热计量要求。加快实行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合理确定基本热价比例和终端供热价格。加强对热量表、燃气表、电能表等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
(六)提升农房绿色低碳水平。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原则,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提升严寒、寒冷地区新建农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优化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新建农房防潮、隔热、遮阳、通风性能。有序开展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对房屋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进行菜单式微改造。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引导农民减少煤炭燃烧使用,鼓励因地制宜使用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
(七)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广标准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严格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积极推广装配化装修,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住宅。发挥政府采购引领作用,支持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纳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实施范围的政府采购工程,应当采购符合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的绿色建材。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建立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广节能型施工设备,统筹做好施工临时设施与永久设施综合利用。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八)严格建筑拆除管理。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加强老旧建筑修缮改造和保留利用。对各地区建筑拆除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各地区要把握建设时序,坚决杜绝大拆大建造成能源资源浪费。
(九)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等建筑新一代技术研发,持续推进超低能耗建筑构配件、高防火性能外墙保温系统、高效节能低碳设备系统、建筑运行调适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钙钛矿、碲化镉等薄膜电池技术装备在建筑领域应用,推动可靠技术工艺及产品设备集成应用。推动建筑领域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定期征集发布一批建筑领域先进适用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典型案例。加快建筑节能降碳成熟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建筑节能降碳产业链,培育建筑节能降碳产业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建筑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培训平台,加强从业人员工程实践培训。
(十)完善建筑领域能耗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构建跨部门建筑用能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完善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编制建筑行业、建筑企业以及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核算标准,统一核算口径。
(十一)强化法规标准支撑。推动加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区分不同阶段、建筑类型、气候区,有序制定修订一批建筑节能标准,逐步将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到超低能耗水平。加快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的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严于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标准。开展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测评,确保建筑达到设计能效要求。加强建筑能效测评能力建设。
(十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实施有利于建筑节能降碳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加大中央资金对建筑节能降碳改造的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建筑节能、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完善绿色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支持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落实“七个提升工程”要求,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加快建设彰显三秦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新局面支撑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确保粮食安全
(一)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500万亩、产量保持在1260万吨以上。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推动16个国家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配套推广1500万亩小麦、玉米“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策”集成技术,创建一批“吨粮镇”和“吨粮村”。持续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扩大果园套种大豆规模。扎实做好夏秋粮市场化收购。精准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政策。建立健全农资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推动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大豆有序扩面。提高苹果、奶山羊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能力。做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保障工作。发展春油菜、油葵等特色油料,加大良种油茶栽植力度。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有效安全供给,确保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合理区间,推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渔业绿色发展。加强复原乳产品监督管理,促进鲜奶消费。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产业。开展农作物遥感测量,建立“天、空、地”立体式现代化粮食生产统计体系。
(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终身追责。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坚决落实耕地保有量432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377.6万亩的保护任务。改进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强化“以补定占”约束,以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上限控制。严格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坚持县域自平衡为主,夯实属地责任。优化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空间布局,全年净增稳定耕地20万亩。按规定做好耕地数量和质量等级核定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力争将补充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加大撂荒耕地整治,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深入落实田长制,构建“智慧耕保”体系,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政策分析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政策分析

7

8

“非粮化”整改范围,科学统筹恢复时序。持续整治“大棚房”。严格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制定耕地用途管控“一张图”,引导科学耕种,对确无人耕种的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耕代种,多途径种好用好。
(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县、粮食规模化经营核心区,优先覆盖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统筹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加大省级财政补助力度,推动市县足额落实财政投入任务。按规定取消当年中央财政支持的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鼓励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推行高标准农田“一张图”管理,健全建、管、用联动机制。推进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实施水毁水利设施修复,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科学利用旱区淤地坝,推广“四位一体”节灌模式。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中长期气候预测,突出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和伏旱、秋淋等气象灾害,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加快种植业、果业、畜牧业、渔业、冷链物流、烘干等领域现代设施农业建设。
(四)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和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扎实推进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主粮、奶业、树种草种等优良品种培育,开展苹果、猕猴桃、奶山羊等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实施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耕地地力提升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发挥4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以创建星级服务机构为抓手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支持杨凌示范区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成果推广应用。加快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水平,补充大型农机、丘陵山区小型农机、智慧农机装备,加大购置补贴支持力度,开辟农业生产急需急用重点机具鉴定“绿色通道”。
(五)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扩面,支持面向小农户开展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探索建立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托管、土地流转、劳务服务等居间服务。
(六)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强化粮食流通市场行政监管。推进粮食仓储、应急、加工设施一体化布局建设,鼓励高标准粮仓建设,加快“数字粮储”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口粮产销衔接。持续打击非法进口农产品。
(七)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深入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长效工作机制。继续抓好机收减损,加强技术指导和监测巡查。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提倡适度加工。大力倡导科学膳食,健全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
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八)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持续优化完善覆盖县乡村的监测网格体系,做好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分类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压实部门主管责任和市县乡主体责任,常态化推进督帮提升,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平台功能,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九)切实提高帮扶支持实效。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要求,分类指导帮扶产业发展,统筹好规模产业发展和到户产业扶持,推广科技引领型产业、特色化庭院经济、农文旅融合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模式,提升帮扶产业发展质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深入开展消费帮扶。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管好用好帮扶项目资产,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积极鼓励返乡入乡创业,推动帮扶车间和社区工厂可持续发展,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精准对接技能培训和就业需求,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打造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
(十)加大对脱贫地区帮扶支持。继续落实国家级重点帮扶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落实强化整合资金使用监管。持续落实重点帮扶县支持政策,深入实施医疗、教育、科技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组织省内经济强区对口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稳定完善56个省级重点帮扶镇、748个省级重点帮扶村倾斜支持政策。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向脱贫地区倾斜。积极探索建立针对脱贫地区和重点帮扶县镇村等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一)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统筹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完善和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发展壮大配套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就业服务站作用,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稳妥解决农村易地搬迁户新增人口住房问题。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治理专项行动。
(十二)持续凝聚社会帮扶合力。配合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促进苏陕协作提档升级,强化对口帮扶、产业合作、人员交流、消费协作,建好用好“区中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千村引千企”、社会组织合力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创建等帮扶活动,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三)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坚持链群同构,聚焦“果菜茶菌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十大行动,加快培育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链和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条百亿级产业链,带动市级建设一批百亿级、县级建设一批十亿级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大力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林业产业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推进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县、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聚集区。
(十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加快构建种养加一体、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融合发展主体。创建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旅游示范单位,打造乡村四季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乡村民宿规范发展。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行动,塑造“陕农优品”。
(十五)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增值行动,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建设保鲜烘干、清选分级、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对接标准化加工原料基地,开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等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产粮大县、特色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加工产能下沉县域。
(十六)加快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实施县域商业建设三年行动,构建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设施网络,加快补齐县乡村物流设施短板,推进农村客货邮资源共享共用,抓好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布局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改造提升。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节点布局和服务网络。打造一批县域直播电商基地,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开展农村流通领域综合监管执法,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十七)深化农业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创建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陕农品牌”。加快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和第二次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涉农成果转化。提升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国际合作能力和引领带动能力,发挥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作用,支持陕西自贸试验区杨凌片区建设。提升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全球秦商大会等国际会议会展活动辐射影响力。
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八)优化乡村空间布局。适应乡村人口发展趋势,统筹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突出村庄规划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结合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形地貌,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防止“千村一面”。积极有序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可单独编制,也可以乡镇或若干村庄为单元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联合编制;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通则式管理规定,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推进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整理,积极盘活闲置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政策分析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政策分析

9

10

(十九)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户厕入室进屋。加快研发推广陕北、渭北等干旱缺水、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宜技术和产品。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推动愿改尽改,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和管理维护。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动态监管,重点整治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源头分类减量。在黄河流域、秦岭沿线、汉丹江流域开展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试点镇。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抓好村庄清洁,深入推进“五美庭院”建设。
(二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水质提升和标准化管理专项行动。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县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进充电站覆盖所有县(区)、充电桩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持续推进乡镇通三级公路、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巩固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果,持续提升农房设计建造水平,高质量建造2000套现代宜居示范农房。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二十一)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做好标准化学校和示范学校建设。强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占比,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快乡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立经济困难家庭重度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养老补贴制度。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村困境、流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
(二十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整县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强化“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严格落实黄河禁渔期制度。实施关中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加快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加快陕北淤地坝建设,推进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抓好森林乡村建设。提升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

(二十三)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抓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一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千万工程”实施。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互补。推动资源要素向城镇、产业、创新、投融资平台聚集,优化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网络,挖掘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强县域经济体系的枢纽节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持续推进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把乡镇建成高水平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资源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鼓励县(市、区)创造条件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四)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持续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能力,全面深化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开展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培训和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持续织密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作用。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强化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协作配合,完善村级事项议事协商制度,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管理,优化完善乡镇机构设置,加大编制资源倾斜力度。县级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以减负放权和资源下沉为重点赋能乡村治理体系,推广“镇街吹哨、部门报到”等做法,对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实行准入管理,理顺县乡权责关系。
(二十五)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做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加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做好乡村文物保护利用,挖掘农耕节庆等文化资源价值,创新举办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赛事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
(二十六)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新抓手载体,坚持农民主体,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强化“一约四会”激励约束作用,扎实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举办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广道德超市、善行义举榜等做法,推动镇村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示范带动农民群众革除陋习、倡树新风。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约束性规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二十七)建设平安乡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宗族家族黑恶势力打击力度,持续防范整治“村霸”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合理布局建设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加强农村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六、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二十八)支持农民稳岗就业。加快建设县域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农民工动态就业监测。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深化苏陕劳务协作,扶持大龄农民工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等培训模式。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二十九)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享受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鼓励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采取出资新设、收购或入股等形式兴办企业,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引导农民自愿参与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探索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
(三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接续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土地、劳动力、资产等多种要素,采取村村联合、村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县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完善发展集体经济奖励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信息化,多举措防控农村集体经营风险。

政策分析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政策分析

11

12

(三十一)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分类施策推动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首位产业,统筹县域经济和镇村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链条。支持产值在1亿元以上、优势明显、资源聚集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遍地开花。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发展壮大藤编等非遗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吸引优质企业到县域发展,拓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空间。支持建设千亿级国家储备林基地。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二)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压紧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有力有序组织推动。全面加强党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配足配强工作力量,强化统筹协调职责。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整合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切实减轻迎检迎考负担。开展县镇村党组织书记话振兴系列宣传活动,多形式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
(三十三)深化农村改革。扎实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组织第二轮承包到期的5个县(市、区)开展整县试点,推动即将到期地区开展镇村试点,依法依规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后续工作。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合理统筹土地增值收益的有效机制。落实支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三十四)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支持农业农村相关政策。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使用政策,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强化涉农资金整合,支持“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强化对信贷业务以县域为主的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精准支持,完善大中型银行在陕分支机构“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持续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点,推动银行业机构加大对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信贷投放,创新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深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涉农信用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实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费补奖政策,支持做大农业担保规模。积极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子基金支持“三农”发展,推动设立北大荒陕西种业发展基金。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加强专项债券资金监管,规范债券资金使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规范投资经营行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三十五)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激励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鼓励青年入乡返乡创业就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落实城市医生、中小学教师、艺术人才等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要求的基层服务(支援)任务,落实援藏干部职称评聘政策。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镇村服务全覆盖。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探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探索推进医疗卫生人员“县聘镇用、镇管村用”。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发挥科技小院、专家大院、各类产业试验示范站作用,支持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为战略抓手,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我省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
《方案》中指出,充分发挥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着力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为打造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5年高水平培育壮大10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百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拥有一批技术创新领先、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
《方案》中明确了各市(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方向。
西安: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物联网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增材制造、输变电装备等)、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新材料(超导等)等产业。
宝鸡:重点发展新材料(钛及钛合金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装备、工业母机、轨道交通、传感器、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新能源(氢能、抽水蓄能等)、生物医药等产业。
咸阳: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现代能源化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
铜川: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医药等产业。
渭南:重点发展增材制造、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航空、专用设备等)、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延安:重点发展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等)产业;培育壮大能化装备制造、新能源(风电、光伏等)、新材料等产业。
榆林: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镁及镁合金等)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等)、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机等)等产业。
汉中:重点发展航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传感器、数控机床、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安康:重点发展富硒食品、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钒材储能、锂电材料、光伏等)、生物医药等产业。
商洛: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锌及锌合金、钼钨材料、钒及钒合金)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抽水储能、光伏等)、节能环保(尾矿固废利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密滑台、无人机)等产业。
杨凌: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

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域热点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区域热点

陕西聚焦4大优势产业领域
培育千亿产业创新集群

日前,陕西省发改委制定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光子产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增材制造产业等4大优势产业领域培育千亿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光子产业·“一核两翼”空间布局
光子产业是 21 世纪最具革命性、 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之一,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 5G、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支撑带动诸 多产业升级发展,并催生多个新领域新赛道,已经成为国内外 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
围绕光子技术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构建“一核两翼”,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跨区域空间布局。
一核:即西安高新区光子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进阿秒激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创新源头,联合陕西光子领域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科技创新企业,聚焦光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形成“光子前沿技术创新—光子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创新链条,形成光子产业创新发展先锋力量,打造光子领域原始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高地。
两翼:即西咸新区和铜川市光子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多区联动作用,聚焦先进激光与光子制造、光子材料与芯片、光子传感三大重点领域,转化孵化一批优质光子企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推动光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形成陕西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高地。
到2025年,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5%,授权高价值发明专利30项,取得行业技术标准10项。新增8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瞪羚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省光子企业突破400家。培育产业规模1亿元以上企业50家,产业规模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优势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基本形成,年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到2030年,授权高价值发明专利50项,取得行业术标准20项,转化产业化项目20个,吸引10家国内外一流光子企业在陕落地或设立研发中心。全省聚集光子企业超过500家。光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一核多元”发展布局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是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制备技术不断迭代,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产业应用。
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深耕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西电集团、比亚迪汽车、隆基绿能、特来电、中兴、华为等龙头企业,均是第三代半导体器件核心用户,第三代半导体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场景。
按照《陕西省培育千亿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布局思路,将全面加强产业链协同能力,构建“一核多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布局。

14

13

一核:即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核心区。依托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心,包括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中试与试验中心、先进封测中心、专业人才引育中心、产业孵化与金融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构建全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生态的中枢。
多元:即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先导区。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承载,西安经开区、航天产业基地、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现浐灞国际港)等开发区,以及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榆林等地市协同推进发展。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产业创新基地,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差异化、专业化做精做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构建多点支撑、协同创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百亿,初步构建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芯片及器件制造、封测、应用等为一体的产业布局,打造国内具有优势的第三代半导体成果转化基地。
到203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亿,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主的衬底及外延、电力电子和射频电子器件等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
到2035年,带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智能电网、储能装置、轨道交通、5G通信以及军工等领域下游应用,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培育1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30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领军企业,集聚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独角兽”企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动计划中,陕西提到了要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若干产业园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区。
增材制造产业·“一体五翼多点”总体布局
增材制造是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新增长点,再制造作为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应用,在服务型制造业领域探索出“按需服务”新模式,正在形成新数字化制造业生态系统。目前,全国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中西部为纽带的若干产业集聚区。
陕西,则是国内重要的增材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有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有色院等高校、院所,增材制造研究院、铂力特、赛隆、天元智能等创新主体支撑,在金属增材、离子旋转电极制粉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西安已发展成为我国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按照《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增材制造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增产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将构建“一体五翼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集群化、生态化,推进上下游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一体:即西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和主引擎。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建设全球增材产业创新中心,在西安经开区规划建设国家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工程研发、国际交流、知识产权、中试试验、检验检测及产业孵化、创新创业等中心,构建产业生态中枢。
五翼: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示范应用和产业创新基地。依托宝鸡、渭南、汉中重工业产业,以及延安、榆林传统能源和化工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引进、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构建差异化产业园区发展生态。
多点:即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应用示范点。依托长庆、西飞、陕飞、西航、宝石、延长、陕煤、陕有色、陕鼓、法士特、比亚迪、榆能、延能等行业链主企业,以行业需求为驱动,建立工程化创新联合体,开展行业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和验证,开发标准化行业通用或专用产品与集成化服务方案,构建特色化行业应用生态。
到2025年,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转化产业化项目10个,聚集骨干企业50家,其中“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等特色企业5家;年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建成独立服务机构3家。
到2030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成熟,转化产业化项目20个,新增省级或以上创新平台5家;聚集骨干企业100家,其中特色企业10家,年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建成独立服务机构10家。
到2035年,形成完整技术创新体系,聚集骨干企业200家,其5中特色企业20家,年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建成独立服务机构15家。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建设试验区
在当今万物智联、数智赋能新时代,人工智能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座与核心引擎,其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与重要体现。
该产业创新集群未明确发展布局,在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快建设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主要任务是锁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核心产品服务创新工程、应用场景示范引领工程、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到2035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 亿元,辐射带动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装备等下游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突破5000 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行业资讯

办公快报·第3期

办公快报·第3期 ▏行业资讯

陕西省披露2024年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披露金额17.98亿元,9个项目批次

   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总体发行情况   

2024年3月22日,陕西省财政厅披露2024年陕西省新增专项债券(第一期至第二期)发行前信息披露资料。本次拟发行金额17.98亿元,共计9个项目。
本批次债券全部采取到期一次性偿还本金。

15

16

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总体发行情况
序号
债券名称 发行金额(亿元)
发行期限
(年)
发行利率(%) 发行时间 还本方式
1 2024年陕西省专项债券一期(普通专项债) 5.16 20 2.57 2024-3-29 到期一次性还本
2 2024年陕西省专项债券二期 (普通专项债) 12.82 30 2.65 2024-3-29 到期一次性还本

   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地区发行情况   

陕西省本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共涉及安康市、延安市、宝鸡市3个地区和陕西省本级
从发行金额来看,排名首位的为陕西省本级,发行金额12.82亿元,发行金额占比71.30%。
从发行项目批次数量看,排名前三的为宝鸡市,发行项目批次数量4个,项目批次数量占比44.44%。

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各地区占比情况
区域
发行金额(亿元)
占比
项目批次(个) 占比
陕西省 17.98 100.00% 9 100.00%
陕西省本级 12.82 71.30% 1 11.11%
宝鸡市 3.80 21.13% 4 44.44%
延安市 0.86 4.78% 2 22.22%
安康市 0.50 2.78% 2 22.22%

   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领域发行情况 

陕西省本批次新增专项债券项目涉及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等3大领域
发行项目金额最多的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发行金额13.02亿元,占总发行金额的72.41%;
发行项目批次数量最多的为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发行项目批次数量5个,占总项目批次数量的55.56%。

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各领域占比情况
区域
发行金额(亿元)
占比
项目批次(个) 占比
陕西省 17.98 100.00% 9 100.00%
交通基础设施 13.02 72.41% 2 22.22%
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3.44 19.13% 5 55.56%
社会事业 1.52 8.45% 2 22.22%

   2024年已发行项目总体发行情况

截至2024年3月29日,陕西省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期,共计17.98亿元;已发行项目批次数量9个,单批次项目平均发行金额1.99亿元。
陕西省2024年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平均期限27.13年,平均利率2.63%。

陕西省第一批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项目清单
序号
地区
项目名称
本次发行金额
(亿元)
期限(年) 发行利率(%)
1 安康市 平利县城区智慧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 0.20 20 2.57
2 安康市 安康高新区锂电池能源关键正极材料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0.3 20 2.57
3 延安市 子长市燃煤锅炉淘汰供热管网提升改造及新建分布式燃气锅炉房 0.61 20 2.57
4 延安市 子长市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项目 0.25 20 2.57
5 宝鸡市 宝鸡市渭滨区电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 2.08 20 2.57
6 宝鸡市 宝鸡市渭滨区6号工程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0.72 20 2.57
7 宝鸡市 宝鸡市金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项目 0.80 20 2.57
8 宝鸡市 陈仓区智慧路灯建设工程 0.2 20 2.57
9 陕西省本级 新建西安至安康高速铁路 12.82 20 2.65

编辑 / 综合办公室

夯基提质
项目筑基
提质增效
人才强企

守正创新
  巩固竞争优势
  洞悉行业变革
  推动经营创新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第二分公司
电话:029-85702817
地址:西安市二环南路西段395号亚美伟博广场18F
网址:https://8bur.cscec.com/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