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职工文学
乡
村
振
兴
创
作
专
辑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主办
2023年01期 总第013期
中华辞赋鉴赏公益讲座(江必新)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号
邮箱:
1410465391@qq.com
校 对:
蒹 葭 刘金祥 高莉玲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主办
顾 问:
张泽勇 肖思科
主 编:
张永久
责任编辑:
若 水
编 审:
冯汉斌
编 委 会:
冯汉斌 刘小平
阮仲谋 陈 刚
张明俊 姚正威
彭红卫 熊本旭
-------------------------------------------------------------------------------
01
07
13
19
24
34
39
43
49
宜昌赋
石头上的村庄
且以青山写青史
乡村振兴顾问彭正平
典范村的涅槃路
茶香老雾冲
——记“清江茶王”覃立明
扎根深山的“大学生”茶农
因军人而荣光的村庄
沧海桑田话金湖
江必新
周凌云
虹 珊
程心才
彭远光
刘玉新
周保平
李广彦
董传莲
屈定国
向 刚
刘启艳
何宏江
向大梅
韩晓夷
方扣锁
潘祖德
陈华东
马玉杰
格杉
花海月鸣
山峡客栈
飞跃的梅二冲
走进龙潭坪
鸦鹊岭中学变奏曲
半村烟雨半朦胧
南边村
炳大叔的习惯
大山深处土美味
牛庄印象(组诗)
西河作证
——致敬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胡延清
53
59
64
70
74
79
83
89
96
102
107
01
古邑夷陵,今之宜昌。峡州故地,亦名临江。江划南北,地括清漳。西控巴蜀,东襟荆湘。鄂咽渝喉,吞湖吐江。岭峦相拥,陵夷接壤。汉土俗异,巴楚文襄。文化灿烂,符号昭彰。
宜 昌 赋
江必新
02
积厚宜昌,悠远之邦
人猿揖别,始启智商;颌骨臼齿,幸存长阳a。关庙彩陶,文明曙光。杨湾陶符,汉字滥觞b。季连南迁,绎都丹阳。熊通称王,庄王兴邦。武落钟离,务相图强;白虎夷水,土家发祥c。
大爱宜昌,佳人之邦
西陵嫘祖,养蚕植桑;缫丝织绢,法制衣裳;嫁娶循礼,诀别蛮荒;弼政帝业,功德无量。兴山王嫱,落雁朔方;一曲琵琶,亘古绝唱;万里出塞,息战安邦;胡汉和亲,百世流芳。
戊戌年秋,应家乡之约,赋记《符号宜昌》。余虽深感才疏学浅,难以胜任,然故土情深,盛情难却,且家乡不仅为世界水电名都,亦为文化蕴藉深厚名城,故不揣鄙陋,勉为其难,长歌当咏,略抒衷情,以偿乡怀夙愿。
03
屈子相楚,沥胆抽肠;志洁行廉,因谗遭放。行吟辞赋,山高水长;忠清许国,日月同光。李杜流连,酒酣诗畅。前后三游,文弘宋唐。二陆入峡,泉茶称上。文宗欧阳,忧喜黎苍。山谷述物,记叙周详。
巍巍玉泉,伽蓝道场。天台祖庭,智顗初创。宋代铁塔,见证沧桑。鹏云博学,才显东洋。园亭里馆,文华泱泱。庠序乡城,俊才茁壮。体坛繁荣,辈出健将;艺苑茂盛,群星闪亮。
文华宜昌,多才之邦
04
西陵峡口,关津要防,巴蜀锁钥,荆楚屏障。子龙救主,奇功屡创。翼德横矛,水逆当阳。云长点兵,气宏胆壮。火烧连营,书生拜将。明翰赴死,主义高扬。民生作孚,竭忠双抢。石牌鏖战,图存救亡;军民浴血,倭寇胆丧;卫我陪都,挫敌锋芒;血肉长城,固若金汤。
英雄宜昌,克捷之邦
生态宜昌,大美之邦
白垩鳇鲟,江生海长;洄游峡口,种繁群昌。高峡平湖,流彩溢光;山崇岭峻,拢翠叠嶂。奇秀绝景,纷呈妙相。九溪一瀑,珠飞玉漾。三峰五洞,形塑万象。两江四峡,山水画廊。崖岩岚谷,奇境千状。造化神工,恍若天堂。
05
注 释:
a幸存长阳:1956年9月,长阳县生物教师陈明治在大堰钟家湾发现类人猿的上颚骨以及上附的两枚牙齿。1957年,经中国科学院古
资源富集,禀赋优良。物济海外,货通诸洋;名优新特,享誉八方。绿色发展,生机盎盎。橙红茶绿,鱼跃稻香。佳酿美食,五洲共尝。水电名城,输能送光;防洪减排,百姓安康。柏斯钢琴,品牌长江;祥乐高奏,协和华洋。昨著青史,今谱新章;美誉接踵,殊荣连榜;继往开来,鹏举凤翔;革故鼎新,虎跃龙骧;固本强基,地久天长;此域恒盛,斯宜永昌!
富饶宜昌,兴旺之邦
06
江必新:著名法学家,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二级大法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贾兰坡先生鉴定距今年代19.5万年,肯定其为古人类分布与演进的罕见实证,命名为“长阳人”。
b杨湾陶符:1981年和1994年,湖北考古专家分别对夷陵区杨家湾一带进行两次发掘,出土大量石器、玉器和彩陶,其中244件彩陶上有刻划符号。
c巴务相:相传,远古的时候,武落钟离山廪君蛮有巴、樊、晖、相、郑五姓,巴务相以技高一筹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07
村庄多石头,面貌尽峥嵘。
我在村庄里彳亍,就是在石头上行走。
多青石:青灰色,是钢的品质,犹如村里人的意志;多墩子石:囫囫囵囵,朴拙的就是村庄的情态;多煤矸石,墨坨般的,可能还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的气息里含有石头的气息。
还有,打开我的视野,从村子的最下端移动我的眼光,成一个角度,向上,向上,那些层层叠叠的石头,都筑成了山坡峻岭,多
周凌云
石头上的村庄
08
么有序,不知合不合平仄的规律,多像波浪啊,波动着、起伏着,从山脚一直浪上去,一个浪头刚好碰触到天上;还有些石头构成的山,参差错落,相互勾连,艺术形态也是有的,正合长短句的韵律。
地底下的、地表上的,皆石。从地里生长并竖起来的一丛丛石柱,也是石,都叫它“冲天炮”,我觉得也像。如果长出来的是古树,青枝绿叶的,能点缀一下江山,多好啊!“冲天炮”冲得再高,有什么用呢?有些石头生得狰狞,老虎?狮子?猩猩?恐龙?这些自然界的大虫会复活吗?白天不会,它们肃穆着,是雕塑,太阳落了,村子朦胧晦暗的时候,可能会复活,幻影般蹲在不同的山头,梦中或许会听到它们的吼声。
村庄的路都是石板路,走在步道上,脚不沾泥,鞋子踩上去,“咔嚓”“咔嚓”,我每一步都把村庄踩响了,有了共鸣,可见村庄不是一团软泥,而是坚硬的大地。走了一段宽阔的茶马古道,也全是石道,我虚构了一长串马蹄足音,在耳边繁响,又藏于心头去回味。马队带走了村庄的往事,故事远去了,留给我们的还是石道。村庄是时代的走道。
曾经,全村都是石头房。地基、屋墙、瓦片,都是石。地基和屋脚用墩子石垒起来,再用条块石砌成墙,里屋用石灰抹一下,盖上青石瓦片,就可以住人了。灶是石头做的,家用的水缸、桌子,还有磨和碾也是石头的。猪槽,是凿的石槽,茅坑也是挖出的石
09
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石头关联着。石头房虽然外面看起来粗糙,棱棱角角,但就地取材,房子牢靠,冬暖夏凉,像城堡一样固若金汤。院坝用石片铺垫。家族的坟茔,用石头围砌。石头为谁而生呢?当然为全村的每户人家。
男人都是石匠。都在石头上做文章。有的用青石打墓碑,糊口养家。也有人开山劈石,切割成石条、石砖,卖出去铺城市街道,赚些生活费。石头,好像是生活的出路。
我对石头房兴趣浓厚,寻寻觅觅,跑遍了全村,却只见一家农户还住在石头房里,一位老者在家。娘在石坡上干活时动了胎,在石头上生了他。名字就叫石生了。石生,这个名字多有纪念意义啊。一生注定离不开石头了。他是最有名的石匠。建石头屋,盖石瓦片最难,别人盖得漏雨,这倒是他的绝活儿,是大师傅,都曾找他盖过石瓦片。他不打算建新屋了。石头屋是他和父亲的杰作,够住几辈子了。死也要死在石头屋里。他给自己凿好了石头棺材。在石头上生,也要埋到石头里去。
有的人户将石头屋做了杂屋,有的成了猪圈和羊舍,有的任其破败,不再理会。石头屋是历史跑过的痕迹呢。
我来到的这个石头上的村庄,它的名字叫:白果埫村。村庄里,白果树是有的,古树还有好几棵,不高大,年代却久远。来时是秋天,白果树全都金黄了,多么美丽的色彩,如果它的叶片都是金叶,多好!金黄的色彩映衬着漆黑的、铁灰色的石头,村庄就丰
10
“埫”是什么?山与山、石头与石头间的小平地。全村有百来个“埫”,筲箕埫、四方埫、窝窝埫、夜壶埫、天坑埫,是各种埫的形态;叶家埫、施家埫、郑家埫,是家族聚居之地;柏果淌、皂角埫,是形象标志性的小地名。我还看见一处“大寨埫”,这是改造过的梯田,墩子石砌成大坎,一弯一弯,一层一层,这是最规整的埫了。埫,是人们耕耘的庄稼地。石头分化为石碴,石碴烂为碎土,成为瘦土。埫里生长苞谷,其他作物看起来零散。苞谷就苞谷吧,苞谷并不低贱,还是有价值的,它也能成就大事。村民用收获的苞谷办酒厂,也有的喂黑猪、养黑鸡。遥远处,就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我靠近一家鸡场,眼前黑压压的。蹦跳的,鸣唱的,还有公鸡骑在母鸡身上强迫“打水”的,都像黑黢黢的石头,只是生动活泼,它们与村庄色调一致。鸡场用石头砌围,养了千把多只,主人将苞谷撒进石槽,鸡们骨碌骨碌,滚到一堆,鸡喊鸭叫。鸡场还要养几只鸭,鸡不怕人,怕鸭,鸭会收拾它们。山坡上,铁丝网还圈了一片,黑鸡们自由散漫,但也有追逐者,上演打情骂俏的小情景。主人最累的不是喂养它们,是捡鸡蛋。鸡们躲躲藏藏,蛋生在旮旯里,乌不溜秋也像石头,不仔细搜寻,真会漏掉。石头村,鬼不生蛋的地方,倒出产土鸡蛋,销路好得很。都被那些来爬山的背包客买走了。
富多彩起来。看看这个村的劲头,总有一天,金色会统治整个村庄,金色将覆盖石头。难怪村支书说,要大力栽培白果树呢。
11
白果埫村幅员广阔,野马溪大峡谷,还有美座峡、溶洞和天坑,这些石头组合的雄伟山川,也属于村庄。它们的石头不是去奠基村委会大楼,没有砌农家的房屋、铺百家的院子,而是铸起了壮丽的景致。它们的美,其实早就暴露了,只是发现得晚了些。在贫穷的时候,它们还是石头,眼下成为美景了,已是大伙儿的“饭碗”。前一届村主任干脆辞了职,将房子重新翻修,办起农家乐来。“冲天炮”石柱就在眼前,家还紧靠茶马古道,处处占尽了便宜,背包客上上下下,就成供给站了,吃饱喝足了再赶路。我和几位作家进到他家时,一尊赫然而起的石头蹲在院子里,数丈高,黝黑发亮,纹理是天书。主人请我们给农家乐取个名儿,我们也不谦虚,“黑石斋”“冲天炮饭庄”,等等,七嘴八舌说了一堆,主人也只抿嘴笑一笑,也许他心中自有主张了。大石头成为他家的标志,也是一景。人们对待石头的观念已发生了改变,虽然占领了院坝的地盘儿,但他觉得,这就是农家乐的招牌,最好的广告词。石头曾是一坨穷疙瘩,眼下要保护它了。
农户建房已不用石头了,水泥、砂石、钢筋替代了,外面光鲜,里面也讲究,新房子是春天的竹笋,一丛丛长起来了。在外打工的人,敏感得很,先动起来,回村重新建房、置业,都想把好事抢到前头。一户人家也是新建房,挨着村委会,我们几位作家住进去,感觉是住进宾馆一样。另外几位作家住在红房子里,更洋气。推开门,豁然开朗。山峰耸峙,云雾缭绕,鸟雀鸣唱。没有城市的
12
喧嚣,只有宁静闲适。还有几户也是红房子,都在风景的面前。这几户很有眼光!我给村支书建议,可以恢复石头房,里面呈现代潮流,外墙保留古拙味儿,游客更有惊喜之感。村支书哈哈一笑:正合吾意。
周凌云,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散文和随笔集《鹰走峡江》《诗意村庄》《屈原的村庄》《诗魂余魂》等。长篇散文《屈原的村庄》系湖北省作协“家乡书”散文创作项目,长篇散文集《驻村记》为中国作协2020年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散文作品曾获首届“汨罗江文学奖”白话散文离骚奖、中国报纸副刊散文年赛二等奖、宜昌市“三峡文艺明星奖”和“屈原文艺创作奖”等。
13
每天清晨鸟儿们开大会,倒并不妨碍张晓东的睡眠。
他每天忙到零时睡,六点准时醒。虽然窗外就是树,手一伸,就能握定叶的摇动,但树叶间的鸟儿他抓不住,常常是,明明鸟鸣就在翠绿的树涛里滚来滚去,眼睛却无论如何捉不住它们的身影。
主要是他没有如我这个外来者一样的闲心。他出生在这里,早已长成了这里的一部分,与山河林田草相比,与鸟兽虫鱼花相比,他认为,除了思维、语言、行为有异,其他并无多少差别,他与它们,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山里的生命。
且以青山写青史
虹 珊
14
因此,作为下堡坪乡蛟龙寺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并不怎么顺应潮流,并不热衷削尖脑袋去寻找显赫的投资,或一门心思去拉扯庞大的项目。他寻找和拉扯的,要么是顺着青山去增加青山的媚,比如谷德庄园、竹隐漫居、朴玉山居等20多家民宿产业,也就是在原有民居上进行艺术化改造,纳山野为庭院,养山风为清音;要么是顺着湾头填补湾头的幽,比如引入品类繁多的果树,也就是让花朵一季接一季不言凋零,让果实一茬接一茬与枝同在;要么是顺着河流去延展河流的美,比如规划为8.5平方公里的三峡叠泉沟工程,也就是集森林康养、彩林花海、休闲度假、秘境探险于一体的自然公园……总之全是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以!”军人出身的张晓东几乎从不使用任何手势,但说出的话与他端正的坐姿一样,永远自带气势和气质。
如此,他自认为的得意之笔,也许并不在他一手规划的北部民宿、南部果园和西部旅游了?果然,到达村部时,我完全被惊到了!那些半身高的茶树,像一匹匹凝固的青绸,整整齐齐,将一望无际的田地分割得清清楚楚却又凝为一体,自东湾和西湾逶迤而来的两条河流,穿过茶园,在盆地的中心交汇构成“人”字之顶,淙淙奔向山那边的长江,白墙黑瓦的幢幢楼房依山环立,似乎是茶园的看护,又像是画在茶园里的美丽建筑。
走在茶园中,风拂衣袂,感觉自己乃天外来客,一朝幸运地降落于绿宝盘中,总要踮起脚舞上一曲才好。“虽说村里有3300亩茶
15
是中药材。在村子东部的坡田里,我看到了重楼(七叶一枝花)、黄精、白芨、苍术、芍药、薤白、白蔹、百部、八角莲……这些饱含诗意的名字,全都以草本的形体和姿态,因山就势,葱茏葳蕤在我的眼前。它们向着四面八方,一垄一垄盘旋而去,最终融入了每一座等待的山体,我的目光根本覆盖不了它们,分不清它们的青与山体的青,究竟有着怎样的界限与不同。
也许原本就是无需划分的吧,好比蛟龙寺村种植中药材的深厚传承。“种天麻,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天麻好,但要砍树,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大规模种植,一定会出问题,得想办法引入其他品种,既可以保障老百姓的收入,又不会破坏自然生态。”张晓东笑呵呵地,但额头上两道刀刻般的皱纹,却泄露了一个生于70年代末的汉子所不应有的风尘与岁月。
事实上,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8年,从部队转业回家,他不愿守着玉米红薯过日子,于是就做天麻的产购销,其间走遍了湖北境内的大小山头,结果,苦是吃了一大堆,却赔进了不少钱,眼看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他觉得羞愧难当。2007年,他决定引种白芨,白芨产量大,三年收益,可是看准了,也没钱投入,最后东拼西凑借了1300元,买回85斤种子。
园,但海拔高,季节迟,赶不上最好的价格,所以老百姓的收入提不上去。”那么,既然自觉限制了各种开发,既然不可完全依靠中部的茶园创收,张晓东的秘密武器又是什么呢?
一种十年。2017年,终于赶上好年成和好行情,他的1亩2分白芨地,一举获得了百万余元的收入。但过高的价格让他警惕,他转而引进黄精、重楼等其他中药材,并劝说村民尽快发展多种经营。
可那时他还是“自由人”,老百姓会听吗?张晓东眯起眼睛,弹了弹烟灰:“老百姓只认事实。”我信。初二辍学的他,15岁出门谋生,做过早点,学过厨师,当过出纳,参军后,依靠刻苦自学,先后在部队担任文书和军械员,再加上后来回村做天麻生意到处闯荡,以及当中心户协调关系、当副书记处理村务,他已经用他的前半生蓄足了人生长河的高坝之水。
只等闸开。2018年,他从老书记手中接过接力棒,高票当选为蛟龙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扛上了千钧之担。作为“省级贫困村”和“绿色示范村”的领头人,让720户2069人全都实现物质与精神双丰
16
17
特别熬人了!他将全副身心扑了上去。2019年,一直是家里主劳力的父亲和妻子双双生病,各自手术卧床近两月,他一咬牙,将9只母猪处理掉了7只,要知道,每只母猪平均每年可产仔2.5窝,每窝仔猪平均可达15只,而当时的价格,每只高达1300元。更痛心的是,他租种的50亩水菖蒲,因无暇分身照顾,只好眼睁睁看着作废,而且至今仍无精力投入,已成为每年必须照付租金的荒野。
“后悔?我确实一直想去远方做大点的生意,见大点的世面,再不济,也可以让家里的经济条件更好点,当年种白芨一百多万的收入,为带头推行民宿产业,喏,就是这幢房子,全都投进去了,还不够,后续还得挣钱完善,其实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主要是在水、电、路、网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讲不通道理的时候产生过几次动摇,可每每闭眼想想,这个村支书,不当是不当的话,既然当了,那就得把自己挤开,把心腾出来装党组织和老百姓,撇开别的不说,总归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啊。”他望着不远处的银杏树,有些失神,嘴里却反复说:“在其位负其责,我总要把村子照顾好,得让出去的人想回来,回来的人不想离开。”
其实我也不想离开,如此青青的世界,谁都会留恋,虽然我的恋与张晓东的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就像那棵粗壮的银杏树,据他的家人说是城市建设的遗弃物,他将它移栽到了自家门前,现在,
收、生活与生态两提升,让村子如期实现经济与文明同进步、金山与青山齐巍峨,这是张晓东自认为的天然责任。
18
杨洪书,笔名虹珊,作品见于《读者》(原创版)《黄河文学》《朔方》《草原》《芳草》《散文百家》《长江丛刊》《海峡文艺评论》等刊物,有多篇作品入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2012》《2014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等散文、随笔年度选本,并入选中小学作文高中阅读教材。
而张晓东呢?他看它,应是回归青山的不老生命,是绿色大地触摸碧色天空的手臂和愿望吧。
我看它,不过是被解救的幸运之树,是未来必将成荫的可期风景。
4月26日,我接到伍家岗区伍家乡共联村负责《共联村志》编
19
乡村振兴顾问彭正平
程心才
2009年,彭正平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参加湖北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归来。
2021年7月,彭正平在卸任伍家乡共联村党委书记,12月,卸任村委会主任以后,被聘任为共联村乡村振兴顾问,协助做好村“两委”日常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担任乡村振兴顾问的彭正平,早在1984年1月,就荣获“宜昌市新长征突击手”、1993年12月,获“湖北省优秀村委会主任”、1995年5月,获“宜昌市乡镇企业家”、2005年6月,获“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4月,获“湖北省劳动模范”、2012年2月,获“伍家岗区优秀建设者”、2015年7月,获“伍家岗区第三届区管优秀人才”、2016年6月,获“湖北省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等多种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彭正平的坚守与付出的真实写照。
1980年3月,彭正平17岁就当上了共联村蔬菜技术员,同年被推选为共联村团支部书记。后来还当过村汽车运输队、船队、码头的总会计。
1997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伍家乡党委有意提拔彭正平到乡
纂工作的村社会事务委员韩莉打来的电话,电话中韩莉委员高兴地告诉我,《共联村志》在通过复审后的修改任务由村原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正平主动承担,现在就志书中的表格数据及相关时间节点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再核实。村老彭书记根据目前志书进行再次修改的进度,他说:“让我们共同努力,抢抓时间,尽快进入终审,争取《共联村志》在今年9月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国庆74周年献礼”。
20
政府工作,组织部门在找他谈话征求他本人意见时,彭正平心中始终装着乡村振兴,他找出各种理由“留下”。他曾经说过“作为共联人民的儿子,村民那么相信我,我一定要与乡亲们一道,通过艰苦奋斗改变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父老乡亲们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彭正平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这期间,彭正平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破难题、暖民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上从未掉链子。
村党支部书记彭正平带领一班人,通过招商引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初步建成以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商贸批发、新型建材、包装印刷、奇石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临江坪城乡一体化经济示范园。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共联村已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热土,第一批失地农民实行货币化安置,万民汽车交易市场等50余家企业先后落户共联村,给村民带来了就业安置和无限商机。一批农民企业家步入年收入百万元的行列,私家小车进入居民小区,村民出行基本以车代步。村级经常性收入以每年百万元递增,连续11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居全区首位,2014年在全区率先进入“千万俱乐部”,连续9年实现村级集体经常性收入过千万元。
如果要问彭正平在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期间,能够把一个接任时债台高筑的共联村发展成为如今银行存款3亿元的富强村的成功秘诀是什么?“那就是不办企业抓招商、不管企业搞服务,
21
2004年3月,彭正平每天都要到招商引资落户共联村的楚天汽车超市建设工地上转一转,关心工程施工进展情况,看着引进的项目在共联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彭正平的脸上不由露出了笑容。
2009年,共联村经济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周边湖光山色,景色优美。共联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正平的带领下,以丰富的休闲项目、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独特的风味餐饮、民宿吸引着各方游客,每年为全村带来超过1亿元的收入。
在城市东拓步伐的推动下,加之临江区位优势,曾经的“楚天明星村”共联村狠抓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自2014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就超过了千万,一跃成为宜昌城郊第一村。然而,随着环保愈加严格,共联村石材、印刷、砂石码头等传统粗放产业问题逐渐暴露,淘汰落后污染企业的行动也由此拉开。
2018年7月,共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正平带病坚持工
22
争创最佳投资村。”为外来客商营造环境,争取“引得进、留得住、搞得长、能发财”。由于投资环境好,一个又一个企业厂房在共联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说起投资环境,来自襄阳的投资商张富彦深有感触地说:“刚开始我还担心在共联待不下去,所以在签合同的时候只签了一年。没想到共联人很支持我们,不到一年我赶紧要求续签5年。我刚到共联时资产不足30万,经过两年与共联村的合作,我拥有了“蓝鸟王”,资产滚动发展到300多万元。”
作,通过广泛宣传,多次开会,统一村级班子和企业法人的思想,反复走访,上门服务,泰丰石材城法人代表陈茶林被彭正平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变被动为主动,当着村干部的面私人掏钱给4家带头搬迁的经营户分别奖励了1万元,有效地推动了整个石材城的搬迁,为长江大保护和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程心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40余年,爱好文学、史志研究。《铁血战魂张自忠》《运输救国卢作孚》《空军战神高志航》《农运领袖陈本金》《码头工人诗人黄声笑》等30余篇诗文在各类文学刊物上刊发。曾主编《万寿桥街道志》《共联村志》。
23
未来,共联村将依托江畔小镇建设,由传统小型的加工业态向高端商贸物流、酒店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转型,探寻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的彭正平,再一次站在了乡村振兴建设一线,他曾表态,将按照“强基础、重创新、育特色、促提升、优服务”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顾问的职能,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注:彭正平已收入《共联村志》人物录。
24
典范村的涅槃路
彭远光
今年4月3日,春雨中,万亩稻油轮作基地焕发着勃勃生机。中共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来到位于当阳市河溶建国村的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视频系统察看油菜长势,并走进育秧大棚,询问智能化育秧、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情况,听取当阳农业产业发展及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汇报,希望当阳继续通过选用“良种”、建设“良田”、推广“良技”、打造“良品”,推动粮食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品牌化,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他强
25
湖北省当阳市河溶镇建国村,经过近20年的辛勤努力,该村6个村民小组,902户,29345人,1682名劳动力,已经全部脱贫,成为当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今非昔比的绢庄街
绢庄街要从古镇河溶蚕茧生产有悠久历史说起,“溶丝”质地优良。清代文人盛徽琪赋诗赞道“蚕市家家板屋连,缫车低就树阴园。新诗留与河溶客,不织罗衣换木棉”。十九世纪80年代,申庄丝商熊杰夫做生意,来到河溶,发现了当阳蚕丝业的弱点和潜在优势。如果充分利用河溶蚕茧集散地的丰富原料,将其加工成高档丝,再利用河溶的地利之便,运到大城市销售,在蚕丝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甚或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于是他在河溶镇上开办了四个“茧子局” (收烘蚕厂)收购鲜茧,后来这里变成了一条新街,老百姓叫它绢庄街。1894至1938年是"溶丝"的鼎盛时期,年调销丝量达到3600至4000担。熊杰夫也随着“溶丝”的兴盛而登上
调,深入实施强县工程,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着力提升农业产业质效,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差距的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26
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作了一些修补和改造,但由于靠近农村郊区,镇村两不管,多处危房,显得脏乱差。
2022年,河溶镇政府把绢庄街划归建国村管理,去年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上千万元,对破乱不堪的绢庄街道进行了整旧如旧,焕然一新。
事业的巅峰,家产曾达到三十万两白银的规模,后因种种原因趋于没落。将“金幅”牌商标以2000两白银卖给淯溪丝商佟福堂,“溶丝”的中心也由河溶转到淯溪。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摧残,产销渠道中断,丝价陡跌,蚕农纷纷弃丝毁桑改业,1940年后,桑蚕生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溶丝”也由此没落,河溶绢庄街一蹶不振。
27
邵家碾子的葡萄园
葡萄园位于邵家碾子、黄家沙坝和徐家渡口三交界的建国村三组。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钢架结构塑料大棚尽收眼里。
这里原来是专门种植时令蔬菜专供镇上居民和宜昌330水电工程及远安066三线工厂职工的蔬菜基地。自从市场开放以后,菜农所种的蔬菜没有了销路。单一种植萝卜,白菜的农户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浙江打工的曹军,肖雪荣夫妻机缘巧合了解到当地农民通过大棚种植草莓,麒麟瓜,葡萄等作物收益颇丰。
看到这幅丰收场景,让本想回乡创业的夫妻二人顿时心起波澜。心动不如行动,说干就干,为掌握大棚技术,夫妻二人隔三差五就去给当地农民免费干农活,学习技术,请教经验,随着种植技
28
为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提高科学种植水平,提升果品质量,产量,曹军和爱人多次外出学习取经,先利用15亩大棚开展夏黑,美人指,阳光品种的实验种植为日后扩大种植规模积累经验。由于管理得当在第二年葡萄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亩均收入达到2万元。随着葡萄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随即又投入资金18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开展了规模化种植。
农场2020年注册“建国葡萄”商标,加入了国家产品体系追溯平台和“真农网”产品追溯平台,实行产品一盒一码制,让消费者可通过手机扫码了解葡萄生产全过程,实现产品直销可追溯机制。同时,农场为拓宽果蔬销售渠道和市场,采取“商超十农场十农户”的营销方式,先后与雅斯,北山,百姓超市以及批发市场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有效解决了产销对接难题。
曹军说:“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2018年以来,煜辉家庭农场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周边农户增加收入,一是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月支付工资2万多元;二是流转农户土地,扩大种植,支付土地的转租金提高农户收入;三是引导有能力,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及贫困户开展葡萄种植,实行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签订收购合同,实现增产。近年来,
术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曹军在浙江购买了一批优良葡萄苗,义无反顾回到家乡河溶建国村,着手建设葡萄,果蔬种植园,并注册成立煜晖家庭农场。刘建华书记边走边介绍曹军夫妻农场的基本情况。
29
为提高农场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水平,跟上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夫妻先后参加了南京农业大学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暨乡土科技特派员研究班,湖北省农业电商直播培训班等学习,夫妻俩各自取得了助理农艺师资格证,全国农产品类检验员证书等诸多荣誉证书,至此农场发展拥有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从煜辉家庭农场徒步走到一田之隔的建国村文艺大舞台,与舞台遥相辉映的是巨型钢屋架的蔬菜加工车间,只见车间大门口挂着耀眼的“当阳市莫家湖商贸有限公司”“当阳市曹家茅室家庭农场”“当阳市莫家湖蔬菜批发部”“当阳市莫家湖蔬菜专业合作社”,“河溶镇建国村文体俱乐部”五块金字招牌。
塑料大棚里,鲜红的西红柿,小南瓜,紫色长茄,以及辣椒、小白菜、莴苣、小葱等正在蓬勃生长。
据介绍,蔬菜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出资总额100万元,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蔬菜种植,组织销售本社成员种植的蔬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有社员60户,固定员工10人,流转耕地面积2000多亩,种植设施蔬菜200亩,露地蔬菜1800亩,拥有一间1200平方米清洗车间,一间300平方米的冷冻室,五辆运输车。年生产蔬菜5000吨,年销售蔬菜12000吨。网络辐射周边2000多户,年蔬菜种植3万亩,合作社核心区建有设施蔬菜100多亩。
已带动周边28户贫困户种植葡萄或蔬菜,年均为贫困户增加收入1万-2万元。
30
合作社建立以来,为社会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还签订了200多份临时或长期就业合同,每年向社会提供劳动工作日4000个,年平均发放劳务费100万元,解决了基地附近闲置劳动力和贫困户就业问题。同时,还通过每亩高于周边200元的租金,租赁贫困户土地并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常年进社务工,给予优惠的报酬。
在三年疫情中,高华荣的农场向宜昌城区提供蔬菜1400吨,为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困难群众捐赠蔬菜60多吨,向红十字基金会捐款1.2万元,口罩2万只。2021年高华荣的合作社投资10万元建立了舞蹈平台,购买了一套音响设备和100套舞蹈服装,闲暇之余,组织附近妇女练习广场舞,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广场舞队伍已达200多人。
31
在河溶,只要说起高华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合作社的突出表现,2019年九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楚天质量万里行宜昌主会场定在这里;2020年10月,湖北省蔬菜生产现场会主会场设在这里,全省各地到这里参观的人员数不胜数!
在希望的田野上
淯溶路与溶新路结合部,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当阳市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坐落在此。敞亮的办公室里,墙上的大屏幕展示着田园风光。
32
七月的沮漳大地,骄阳似火,绿色稻田秧苗滚滚。电视屏幕上看到无人机在田间上空飞翔。
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6600万平方米,经过10年发展,现拥有自走式喷大干喷雾机2台,无人机22架及配套设施,担架式喷雾机1台,静电式电动喷雾器200台,3条育秧生产线和100亩育秧基地,播秧机10台,954拖拉机2台,654拖拉机1台,大型收割机1台,运输车辆和服务车辆5台,904农用车雾炮机1台,固定资产630万元。
合作社负责人侯贵指着手机大小的北斗终端屏介绍,接触“北斗”才一年,就这么个小东西,装上它,农机像有“眼睛”,会拐弯,有异常会停下,又像长了腿,导航系统自动控制,农机设定的路线直线,匀速作业。在手机上随时监控田间,在家都能“指挥”机械耕种插秧,洒药,收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人更轻松。如今,种地都成了技术活,农民,已经活出了品质和尊严!
市人大代表侯贵,先后被授予宜昌市“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宜昌市“百佳农民”,宜昌市“农业部实用拔尖人才”,当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他的先进事迹多次在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报道。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农作”到“智作”,数字化让传统田间地头景象变了样。随着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数字化推广,“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离不开庄稼地”的传统生产模式,在今日田间地头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数字红利,实现农业智慧经营,成
彭远光,笔名老三届,生于1948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文化。退休干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特约记者,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三峡日报》《三峡晚报》及《长江文艺》《湖北作家》《宜昌作家》等报刊杂志上;《河溶镇志》主编,总纂。散文《磨盘山的传说》获2019年度湖北省散文,报告文学优秀奖。现退休定居武汉。
33
为新型农民,领跑现代化。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这批返乡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的奇迹,先富带后富,一带十,十带百,千千万万的农民从此富裕起来。
34
“五一”前后,老雾冲的茶树上才有了浅浅的嫩黄,三三两两的叶芽,俏立于丝丝缕缕的云雾之中。比起海拔低于千米的清江边茶园,整整推迟了一个多月的采摘时间。
每年的这个时节,覃立明总是要第一个来到冲里,他和几个同事要为现代农艺班的学生实习实训打个前站。空闲了一个冬的茶
茶香老雾冲
--记“清江茶王”覃立明
刘玉新
35
做完这一切的时候,已是一周后了。
覃立明习惯性地站在厂房门前,看看周遭的山峦。他最爱看那些缭绕的云雾,从上冲到下冲,缥缈游弋。那些雾一天一个样,变幻出各种姿态,丝丝缕缕,缠绕在山坳间的茶树蔸上。温暖的阳光穿过树林,照进冲里,照在云雾上,就有了斑斓的色彩。偶尔也有蒙蒙细雨掺和进来,太阳一照,那就有了虹的底子。
这样的风雨云雾正是覃立明最希望的,阳光雨露,恰是茶叶生长的天作之合。在他心里,一直生长着一树高山云雾茶。
天空放晴,老雾冲周围大大小小的茶垄上,已经簇起了一层翠绿的小芽茶,一叶一芯,两叶一芯,谷粒儿大小,淡淡的鹅黄,清新而雅致,像是哪个画家随手抹了一层嫩黄色的颜料在深绿叶片的老树上。
每每看着这些勃勃生机的小精灵,有着“清江茶王”之称的覃立明,眼里就放光。他轻抚着那些嫩油油的叶片,就像是摸着他的孩子的小脑袋,有一种亲切和爱意,瞬间流淌在心间。
覃立明在老雾冲坚守了十多年,他把一本“茶经”念得滚瓜烂
厂,该归置归置了。厨房要洗刷,宿舍要打扫,厂房要除蛛网,水管、电线、燃料都要检查一遍,翻炒机、揉茶机、烘干机该除尘的除尘,该打油的打油,再过几天,它们就要呼啦啦转起来,还有那一二十口手工干煸茶叶的炒锅,也要清洗干净,打蜡保养,让它通风去潮。
36
熟。老雾冲的老百姓都知道县职教中心有一个茶叶专家覃立明老师,也知道清江两岸许多茶厂的厂长见到他时,一口一声“师傅”。一口一个“老师”。《湖北日报》就曾以《10万茶农,都是他的“学生”》为题,把群众心中的茶专家事迹,收录于“荆楚好老师群星闪光”合集,详尽报道了覃立明30年来,以茶为魂,坚守武陵山区这一抹绿色的土家工匠精神。
早在20多年前,他研制的“佷山剑毫”就一举夺得湖北省农业厅“鄂茶杯”金奖。这些年,他一心扑在老雾冲,倾力打造有机茶产学研基地,他牵头研究的“黑茶技术推广”等课题,产生了深远影响。走进“立明茶叶产学研工作室”,一眼就可以看到乡亲们送来的锦旗,上书八个大字“茶行砥柱,诚信典范”。
听说那天,乡亲们一大清早就燃着鞭炮,敲锣打鼓送锦旗。他们是来感谢覃立明在老园改造上作出的突出贡献。他扎根老雾冲,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深入田间地头,一家一户指导剪枝、施肥、杀虫。从那一年起,老雾冲的茶园才有了新气象,一年一个新台阶,累计为清江两岸的茶农增收产值亿元以上。中央电视台13套“走进乡村看小康”专题栏目,播出了覃立明“我和乡亲一起管茶园”的事迹,使长阳茶名片亮相央视。
老雾冲,钟灵毓秀。覃立明深深迷恋上了这一块块的高山茶园。老雾冲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给了他又一次大显身手的机会,刚刚研发的土罐茶一举申遗成功,成为长阳县域内又一款非物
37
除了春茶,覃立明还带领乡亲们制作大秋茶,他领衔研制的“丹水源”红茶,声名远播,受到业内外好评。我喝到他亲手泡的第一杯红茶时,是在他的工作室里。眼前这个中等个头,剑眉朗目的茶师傅,一顶草帽,一双球鞋,如果走在茶园里,你绝对看不出他就是被推举为“荆楚好老师”“荆楚工匠”的职业院校国赛专家组评委。
记得2012年,我和覃立明带队赴贵州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手工制茶大赛,走进贵定云雾镇,我再一次看到了覃立明眼中的光芒,他被那一坡坡的云雾茶深深吸引住了。
高山流水,他似乎找到了知音。
云雾镇和老雾冲,千里之隔,却天地同“雾”。下火车后的第一件事,他就带领选手租了一辆“面的”,去拜山试手了。
很幸运的是,在满山的茶厂中,遇见了一家规模和技术相当不错的厂子,当我们言明来意、寻求帮助时,厂长和员工虽一时还心存疑虑,但最后还是尽地主之谊,同意了我们的请求。
覃立明立即着手准备,他指导选手现场备料,炒了两锅茶,一锅扁形绿茶,一锅卷形绿茶。茶出锅的时候,香气溢满了里里外外,厂长尝过亲手泡的两杯茶后,他竖起大拇指,高度赞赏其色香味形,给了孩子们极大的鼓励。
临走时,厂长一再相邀,比赛结束,定要再去献艺。
质文化品牌。
38
覃立明说,他的根在山上,在茶园,在茶农的心里。他要和乡亲们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种茶制茶研究茶,念好高山茶业经。不断在新建茶园、老园改造、加工销售和产品升级上多做文章,让茶企业产品质量及销售收入产生质的飞跃,走出清江,走向全国。
那一次,覃立明指导的学生夺得了宜昌市国赛第一块金牌,从2012年到去年,长阳职教中心共夺得国赛制茶奖项5枚金牌,及其他多枚奖牌,占据了宜昌市国赛金牌的多数,而覃立明也渐渐摸透了高山的脾性,一到春秋两季,他就会打起背包,“雾”必同行。
刘玉新,土家族,湖北省作协会员。在20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时评和报告文学100万字,著有散文集《河流与村庄》《爱在深处》和旅行随笔《谁与远方》。
又到春茶飘香时,宜都市王家畈镇松乐山茶叶生态园里、数千亩茶树绿意绵延。我们驱车从宜都城区前往松乐山茶园,得爬二十多公里山路。等到群山与视线齐平,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座座山头上,茶树成行,浓绿茂密。
39
扎根深山的“大学生”茶农
周 保 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陈宇的岳父温和平就是一名种茶行家,来到松乐山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在树林里套种茶叶,形成了如今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态种植模式,八百米高山茶园郁郁葱葱,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陈宇扎根深山,秉承父辈精神,以“种有机茶、做良心茶、喝干净茶”的理念,来到夏家湾村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始创业之旅,从此住在村里,睡在茶厂里,和茶农一起下地种茶,进厂炒茶,骑着
40
松乐山被称为“宜都的青藏高原”,地处宜都市西南部,这里自然环境甚美,终年云雾环绕、气候温和、空气清新,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是生产绿色有机天然茶饮品的佳地。陈宇用五年青春,书写了一个大学生来到松乐山的创业史。
现年三十岁的陈宇,是湖北浠水县人,2011年考入湖北大学,连续四年担任班长职务,获得优秀班干部、学校奖学金等荣誉。201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知名企业志高空调有限公司任总部纪律监察部监察员、市场监察科科长等职,年薪二十万元。因大学时热恋女友回到宜都市任教,2017年陈宇为了爱情选择辞职,走进宜都市松乐山区,来到王家畈镇夏家湾村创业。
经历了时间和生活的磨炼,陈宇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变身时代创客,他着手打造的宜昌市春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科研和农旅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是宜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目前,春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属王家畈镇夏家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夏家湾后春家庭农场、宜都市劲牛茶厂,现有茶叶加工厂两个,红茶、绿茶清洁化生产线两条,茶叶加工设备32台。公司一直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茶叶杀青、揉捻、烘干、复干、提香等技术环节全部采用自动化流程,每年可生产干茶700余吨,主要销往北上广深、江浙等地,注册“松乐山”和“碧铁春茗”商标,按照“商品化、礼品化、精品化”销售名优茶,解决了农民茶叶“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五年多创业时间里,陈宇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他的公司和他个人先后收获了很多荣誉。公司的茶叶产品荣获“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湖北省农业创新创意项目大赛二等奖”“宜昌市创新创业大赛优
41
小三轮四处收茶,开着小货车满市场卖茶。陈宇在岳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茶产业,并对合作社158户社员、5200亩茶园进行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施肥、统一采摘标准的“抱团发展”新路,由于有这样的管理体系,茶叶安全得到了保障,真正做到了干净茶、有机茶,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促进了茶企增效、茶农增收,茶园基本上每亩增收4000元。“只有扎根田间地头,与茶农打成一片,才能做出高品质的茶叶。”陈宇说,他的梦想是做好真正的“干净茶”! 准备再打造一个面积两千亩的有机茶园,要求无公害零污染,建在这群山环绕、钟灵毓秀的山水宝地,寻找那种最干净、最原生态的感觉。
42
陈宇表示,下一步凭借宜都市建设宜红观光茶园茶旅融合为突破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松乐山绿茶的卓越品质,将松乐山绿茶的金字招牌推向市场,以工匠之心制茶、优惠价格售茶,经营自己的健康茶道人生。继续深耕松乐山茶园,将茶园打造成生态旅游景点,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靓丽风景线,吸引全国游客来此打卡拍照,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一杯好茶制作出来的全过程。“高山云雾出好茶”。
陈宇选择在这幽静的大山里施展自己的才华,立足深山当一名茶农。群山环绕,蓝天白云,他的身影为古朴、醇香的高山茶乡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好山好水好茶,他在这大山深处静静写下美丽诗篇,青春光芒在此绽放夺目……
周保平,笔名洛军,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供职。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杂文学会理事、湖北《党员生活》评刊员。著有散文集《寻找自己的天空》《孤旅》。
胜奖”;公司荣获“宜昌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下属茶叶专业合作社获评“宜昌市规范化建设标杆”“宜昌市级示范社”“宜昌市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会长单位”。陈宇本人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宜昌市优秀五四青年奖章”“宜昌市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宜都市两江精英人才”“宜都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宜昌市第七届政协委员”“宜昌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宜昌市茶产业协会会员”“宜都市第九届人大代表”。
军人战时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平时奋不顾身,抢险救灾;即便退役,也是各行各业的尖兵。我崇敬他们!
江家湾村是开国上将“独臂将军”贺炳炎的故乡。当年这个放牛娃、煤黑子、铁蛋蛋,参加红军打江山,出生入死,满身伤痕。1937年10月,716团团长贺炳炎指挥雁门关战役,歼灭500多名日军,击毁30多台车辆,电影《太行山上》中一位八路军团长左手挥刀,横杀竖劈,浴血奋战,表现的就是这场战斗。
将军故里,风水宝地,地上金银花,地下藏乌金。20世纪80年代,这里煤堆如山,矿工如蚁,村民吃阳间饭,干阴间活,虽说发了点小财,也是提心吊胆,拿命赌明天,不是缺胳膊断腿,也是矽肺病上身。1993年我在《三峡晚报》工作时,曾去该村采访,见识了这个晴天煤尘飞、雨天流水黑的村庄。后来山被掏空,地面塌陷,水脉断流,资源枯竭,煤矿陆续关停,村民便是“孔雀东南飞”,外出打工不思归。
43
李广彦
因军人而荣光的村庄
44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看“领头羊”。“有事大家议,有事共同做,打铁自身过得硬,我带大家一起干!”2009年,刘勇被上级党委任命为村党总支书记,被群众推举为村委会主任。生态环境坏了要修复,人心散了要聚拢。大兵出身的刘勇深知,打仗筑堡垒,党建是堡垒,把“最硬最强能打仗的人”选上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联合起来,把潜力挖掘出来,“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九个大字被立在村委会房顶,他带领村干部们,用热血温暖荒凉的土地,用热情激活沉寂的山村,用热能鼓舞乡亲们的斗志!
依托本土资源,发展光伏、蜂蜜、金银花、精品粮油、四大主导产业,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发展村经济,加强公路、饮水、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等问题一个个克服。路灯太阳能、屋顶太阳能,生态村庄见雏形。金银花漫山遍野,蜜蜂筑巢酿蜜,油香稻香四溢,因地制宜光伏发电,收入稳步增长,农民笑逐颜开......2017年整村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内心洋溢着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成就感。
煤炭支柱断了,江家湾成了省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一度负债百万元。生态修复迫在眉睫,经济发展亟待转型,一个壮士逆行回村,他就是退役军人刘勇。他在辽宁营口当兵时,领教了冰天雪地的寒冷,如今家乡冷火秋烟,往昔铁匠铺的叮当声、矿井深处的滴水声、石灰窑的上料声,不时在他脑海回响,勾起沉重的回忆。
45
阔别三十年,重游江家湾,车在乡村柏油公路飞驰,风景两重天。
走进江家湾,村头立有江家湾石碑,上书“独臂将军魂,红润江家湾”,内嵌“八一”两字,进村公路两旁有许多表现战士冲锋陷阵情景的墙画接二连三,在春日里更显生动明快。到了村委会,“将军故里”大字赫然入目,当年的土坯房屋和煤渣老路消失,宽敞平整的柏油路通到家家户户,原来的矿山渣场建成文化广场,废砖旧瓦移花接木成景观墙,村容村貌像灰姑娘化蝶一般令人恍然如梦,这哪里是农村呀,简直就是旅游区。
见我到来,周保平喜出望外。2021年7月底,他被宜都市委选派江家湾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全村总人口2454人口845户,虽说脱贫摘帽,但低保户、特困户仍不稳定,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道完村情,没等喝杯茶就兴致勃勃带我村前村后转悠。
绿色生机,红色资源,作为全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周保平和村“两委”班子着手修缮、复建历史遗迹,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村。村委会旁是耐火窑遗址,几十年尘埃静默,无声胜有声。村标雕塑像红色飘带,又像红旗,也像火炬,一颗红五星镶嵌正中。宣誓墙上贺炳炎上将浮雕惟妙惟肖,气度非凡。将军广场上正在搭建乡村大舞台,原煤矿礼堂正在改造成贺炳炎将军纪念馆,将军故居复修,这些都是他驻村后在党史专家、规划设计公司指导下,短短一年半时间内完成的。追忆“红色文化”,不忘“黑色历程”,当年挖煤
46
“贺炳炎1913年出生于宜都市松木坪镇江家湾村,16岁参加红军,1935年12月,身为红五师师长贺炳炎在长征途中右臂受伤被迫截肢,没有麻药,他像关云长刮骨疗伤,嘴咬毛巾锯掉右臂,贺龙举着被锯下的骨片对战士们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这是红军的硬骨头!是共产党人的硬骨头”贺炳炎将军的人生故事周保平信手拈来,当好义务讲解员。全国“故事大王”徐荣耀到村听他讲解自愧不如谦虚道:“你对贺将军生平事迹了如指掌比我强!”
也许人们不知道,周保平曾在享有“铁军”美誉、前身为“叶挺独立团”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服役16年,是一名军政双全的转业干部,更能感悟贺炳炎将军的“硬骨头精神”。2022年“五一”前夕,贺炳将军故居修缮落成后,成千上万党员干部纷至沓来开展党日活动,追忆将军丰功伟绩,接受心灵的洗礼。周保平和村“两委”班子立志打造成“红色旅游名村”,让将军故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他说,光我一个人不行,以后还要培养村民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谣、现场讲解将军的人生历程,人人成为红色故事宣讲员。
周保平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为宣传红色江家湾村先后写下了18篇文章刊发在党报党刊和新闻媒体上,并激情创作《红色江家湾》歌词,请人谱曲成村歌。“山清水秀松木坪,人杰地灵江家湾。
的第一矿井保存完好,斜井直伸地下,坑口“安全生产”大字,矿轨桥、运煤绞车再现采煤情景。
47
“我们都为将军故里而光荣!”周保平鼓励村民陈光荣就用自己的名字开“光荣农家菜餐”。夜宿江家湾,晚餐就在“光荣农家菜餐”,这里的腊蹄子味道很香,区别在于熏料生态木。村里两家小酒厂,山泉酿酒,酒质纯净,口感绵柔,余味悠长。闲聊得知村里鼓励农民建设生态家园,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家门口成风景,足不出户能增收,家家户户干净整洁,路有路长、林有林长、河有河长。好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乡愁。
早起晨步至后山,烟雨朦胧中,菜黄、柳绿、楼红、瓦蓝、墙白,层叠交错,仿佛美庐别墅。
置身观景平台,周保平介绍说山村怕山洪也怕旱天,村里计划下一步在柳林河拐弯处修个拦河坝,一可蓄水抗旱,二可构成水风景,供游人赏玩。还计划对贺炳炎父亲贺学文烈士墓进行整治修缮,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融合田园风光、红色资源,有迹可
宜都最好的稻米在江家湾!宜都最好土蜂蜜在江家湾!宜都最香苞谷酒在江家湾!宜都最响名人出生江家湾!宜都最红旅游村是江家湾!”他像广播喇叭,甘为江家湾村农副产品代言。战友、同学、老乡、文友,有群就有他的声音,本着“服务农民,送货上门,不赚分文”的理念帮助村民卖土猪肉、土蜂蜜等农特产品,产品卖到了吉林、北京、山东、广东,帮农民卖出1200多斤土蜂蜜,为蜂农增收6万多元。其间他开私家车带着养蜂专业户,去宜昌及周边县市开辟市场。
48
市里公交每天有班车进村,候车亭路线牌设计如时钟状,冥冥之中不正是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日月争辉的钟声吗?!将军广场上矗立着的贺炳炎雕像,这是将军解放后回故乡与乡亲们亲切招手的身影。一个将军让这个偏远山村声名远扬,如今刘勇和周保平两名退役军人,带领全村人民奋发图强,不正是将军“硬骨头精神”的发扬与光大吗!
村庄因你们而荣光,你们也因村庄而精彩!
循、有景可看。目前炳炎文化广场所在小山岗已经沿栽下很多映山红,来年成为映山红观赏点,那时风景更加绚丽多彩,这里将成为热门红色打卡地,争创“湖北旅游名村”“全省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大有希望……言之凿凿,信誓旦旦。他和另两名驻村工作队员按照“组织关系到村、岗位在村、吃住在村”要求,与村干部朝夕相处,与村民无话不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共奋进!
李广彦: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中国水利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利摄影家协会理事,宜都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出版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集多部。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荣誉。
明媚的夏日,走进枝江市金湖湿地公园,满目所及,皆是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见碧绿的荷叶铺满湖面,一朵朵、一簇簇白色的、粉色的荷花在成片的翠绿色荷叶间绽放,清香袭人;湖岸边,美人蕉摇曳着亮黄色的、大红色的笑脸,笑迎游人;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嬉戏,鸟儿在空中绕湖飞翔;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杨柳依依,好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即使在炎热的夏日,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来游玩打卡的人们。
如今,金湖已成为枝江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金湖,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是“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是被中国自行车联赛组委会授予的“最美赛道”,枝江的“城市之肾”,是枝江市民休憩游玩的“后花园”。
49
沧海桑田话金湖
董
传
莲
50
可是,有谁能够想到,金湖这个曾令人谈之色变的“死水湖、臭水湖、污水湖”,在短短的几年间,仿佛少女般越变越好看呢!
沧海桑田,金湖凤凰涅槃,惊艳了世人!
金湖是东湖、刘家湖的统称,因两湖相邻,水体相通,其在平面布局上宛如一条灵动的金鱼,故名“金湖”,自古与长江相连。金湖在历史上曾闻名遐迩,金湖是枝江大溪文化的中心,也是枝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在金湖的北边,清代进士宋楚望曾在这里寒窗苦读,一代大儒曹浦莲曾在这里著书立说;在金湖的南边,东汉刘凝之曾在这里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田园诗意般的悠闲生活,满清八旗子弟也曾在湖边养兵牧马,生息繁衍。那时的金湖,想必亦是湖水清清,湖岸青绿如初生婴儿般美好吧!
金湖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说起来都是GDP惹的祸。GDP,GDP,政绩,政绩!在所谓GDP就是政绩理念的驱动下,为了让“闲置”的资源变为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美丽的金湖惨遭肢解,筑埂养殖、围网养殖,金湖支离破碎,被围成大小不一的八百多个鱼塘对外发包,金湖的“主人”当起了抛手掌柜,啥也不用管,每年坐收承包费,一个“利”字彻底毁掉了金湖清丽的面容。承包了鱼塘的养殖户将“利”作为唯一的目的,为了“利”的最大化,疯狂养殖芡实、养鱼。多养鱼、多投肥料成为养殖户们的不二选择,金湖渐渐变成了“黑水湖”。金湖在哀泣,可是没有人听到它凄惨的哭声,金湖被毁容了,可是没有人看到她凄惨的容颜!
51
一年又一年,投肥养殖和水系的不循环流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蓝藻和水华频发,鱼塘经常“翻塘”。发臭的湖水与腐烂的死鱼一起发酵,金湖变成了一湖死水,成了蚊蝇的“天堂”,金湖的水黑了,金湖的水臭了,成了远近闻名的“龙须沟”,金湖早已不复清爽俏丽的模样。2013年8月23日,《湖北日报》以“天光何时映湖水”为题,曝光了当时金湖“芡实铺天盖地,湖水不见天日,蚊蝇成群乱飞,家家关门防咬”的状况。在媒体的强烈呼吁下,金湖的命运再次发生改变。
治湖工程启动,退养、截污、筑岸、复绿……
枝江市迅速筹措资金三千万元,开始了艰难的退养谈判。经过几年的谈判,终于收回了金湖的养殖承包经营权,拆除了湖面网箱八百多个,腾退围垦农田和精养鱼池近两千亩,恢复了湖水的自然流动属性。
这只是金湖命运转折的开始,好戏在后头。二〇一六年,枝江市政府把治理金湖纳入重大民生实事,投入巨资,重拳治理金湖,确保“一湖清水入长江,一江清水出枝江”。
截污,源头治理的重要一环。政府果断决策,在金湖上游区域建设污水处理厂两座,将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接入截污管道,堵截污水进入;完成了五百多户散居农户“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关停周边畜禽养殖场十多家,搬迁污染企业五家,叫停了金湖周围的所有餐馆;设置固定水质监测点三十多处,彻底根除污染源。
筑岸,复绿,构建环湖生态。在湖岸治理上,对沿湖周边山地林场十多万平方米地形实施整理,栽种树木五万株,建设生态护坡十多公里,将沿湖一百米内划为湿地保育区,新增人工湿地两百多亩,新增绿化面积六百多亩,建设环湖绿道近二十公里。十几公里驳岸、十多公顷湿地都得到了自然恢复。二〇一九年,枝江请来武汉大学于丹团队,在滨水区大量种植了沉水、浮叶、挺水植物,彻底净化了水质,平衡湖水生态,金湖水质达到了Ⅳ类。
52
近十年的持续治理,几个亿的投入,持续的休养生息与生态修复,沧海桑田,金湖终于恢复了清丽的模样。现在的金湖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天堂,更是鸟儿们的天堂,有两百多种植物在金湖欢快地生长,有一百八十多种鸟儿在金湖上空飞翔,就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青头潜鸭也入驻金湖,金湖湿地已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候鸟驿站。
今天的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了一万一千亩,其中湖泊面积八千三百亩,正常库容一千万立方米。今天的金湖水绿岸美,鱼跃鸟欢,游人如织,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游人的网红打卡地。
董传莲,网名莲子,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多年的新闻工作, 数百篇新闻、散文作品散见报刊杂志, 著有散文集《流年》,现为枝江市委办公室干部。
53
同心花海比以往热闹多了!
这是芄兰的感慨。芄兰爱花,特喜欢同心花海里的樱花,昔我往矣,从没有像今年这样成群结队。
赏花的纷至沓来,研学的也接踵而至。人气旺了,花也精神了。匍匐于地上的三色堇、郁金香、金盏菊、石竹、欧报春等,激动地迎风招摇;含笑、樱花、桃花、梅花、李花、梨花、海棠们更是手舞足蹈,争奇斗艳。
粉丝们步履轻盈,来了;孩子们踏春而歌,来了;妈妈们更是
屈定国
花 海 月 鸣
54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四月间的同心花海,的确像燃烧的火焰,眼花缭乱。花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奇斗艳。眼前,菜花灿了,梅花红了,海棠开了,桃花艳了,樱花粉了……大片大片的花,开得热烈而奔放,也有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留下一粒粒星星的青涩。
芄兰是一位文静的妈妈,穿一件米色的短风衣,窈窕照人,带着5岁的儿子徜徉在花海里。她时而驻足闻香,自拍花絮;时而以形色辨物,告诉儿子花草的名字。她追剧,楚宫里的芈月剧,她认定这片花海留存着芈月的足迹和身影。
跟芄兰一样,花海的制造者同样欢天喜剧,也认为芈月曾在这里看花赏春,折枝弄梅。正是这一思想的萌芽,激荡着设计者的情怀。设计者欲栽种千万株花卉,构建以芈月为主题的同心花海,供乡友贤达观之。这位叫王玉梅的设计者,把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融进同心花海的血脉,称其作品是自然生态和人工雕琢的天合之作。王玉梅是一个情有独钟的花匠,她把自己辛辛苦苦的积攒,叠加起来,倾注到枝江市问安镇同心桥村。用十年树木的眼光,经过精心栽培,营造出诸如荷塘月色、渔舟晚唱、稚子垂纶、梓桑抱槐、半亩方塘、牧童短笛、饮水思源、春江花月、楚辞长歌、探究问天等多个教育场景,成为城乡居民的网红打卡地,在全省树起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喜上眉梢,带着儿女,一波一波地涌向同心花海。
芄兰去的那天,春光柔和,少了料峭。风乍起,那张施有致的樱花,漫天飞舞。飞过一阵,突然转个弯,陡然折笔,洒落一地。这满地的落英,让芄兰想起了龚定庵的哀怨与壮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
满园的花,耀眼地艳,正是东方风来时。难怪王观在送鲍浩然去浙东时千叮万嘱:“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此时的芄兰,才真正明白了王观眼中的江南盛景。
在花海里移动,从林子底下传出一阵歌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此曲哀婉,让芄兰有些伤感。
芄兰没找着芈月,儿子追问:“妈妈,你不是说同心花海是郢都的后花园嘛,咋不见芈月姐姐呢?”芄兰苦笑着,一脸的尴尬。她顾左右而言他,娓娓叙述着宫廷的故事。儿子静下来,也做几个搞笑的表情,让妈妈拍下。随着曲调的起伏,芄兰仿佛看到林黛玉肩扛锄头,一边唱,一边葬,凄凉哀怨。
早樱谢幕,晚樱正浓。樱花枝繁叶茂,互相交缠,红花粉花白花,色泽艳丽,花形饱满,重重叠叠,缀在那遒劲的枝干上。林子里果真有黛玉 。仔细看,不是幻觉?有人装扮黛玉,扛起锄头,在堰边葬花,拍花与人,唱红与黑,演绎时代的风情。
那黛玉没有一丝伤感,而是一个劲儿地笑,笑自己的愚蠢,笑自己成了影视剧中人。
曲罢,芄兰好像又听到了李煜在哀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
55
56
花海令人留恋,看不够、拍不绝。
那棵古老的乌桕同样让人着迷。它独立堰边,全身裸露。枝条斜逸,嫩芽尚未挣出,不诉诸感官视觉,而直抵芄兰的心灵。
楚辞长歌处,半亩方塘里,芄兰听到了蛙鸣。这是久违的吟唱,初春的小令。当她听到吟唱的时候,眼前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小蝌蚪一坨坨,一扎扎,黑黝黝,在游弋,哭喊着找妈妈。小的时候,芄兰生活在外婆家,门前堰塘里,常看到蝌蚪,枕着蛙鸣的声音睡去。青蛙的鸣叫,就是她童年的摇篮曲。
同心花海的民宿是典型的楚风汉韵,装饰着元代白朴《天净沙》里面的意境。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这里充满生机,鸡鸣犬吠,蜜蜂嗡嗡,秋千荡漾。水是眼波横,惠风和畅,温情脉脉。芄兰长长地舒坦一口气,放纵着怡然与舒畅。
她喜欢这样的景致,这种纯粹而透明的花海,把春天凝聚于此。当那些迷离的粉雾与人的思绪相撞时,一种关于美轮美奂的火花就定格在这里。一切都被泯灭,没有一种语言能把梦境般的花海描写清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同心花海的名字,同样让芄兰激动,名如其形。她去过香格里
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57
拉,同心花海有着香格里拉那般的甜美与静雅。
彩云之南,悬壶之地,没见过大海的人,向往大海,往往把巴掌大一点的湖泊称为海。在香格里拉众多湖泊中,最美的要数碧塔海。碧塔海像毛毡一样柔软,水如处子的肌肤,常年清澈,如明镜高悬,清丽不凡。
在芄兰的眼里,同心花海也有着许多天然的湖。湖边树影婆娑,水波潋滟,云影徘徊,折射出无限的清丽。
夜幕大面积地拉下来,她引领儿子在月色如银的夜晚寻觅。青蛙的鸣唱更加急切,你一声,我一声,唱和不绝,很熟悉,很悦耳。儿子在芄兰的影响下,背诵了许多古诗词。看着月色,儿子突然吟诵起《春江花月夜》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她和儿子一起融进了这月夜的花海。月亮温柔,一时羞答,一时明艳。月光把夜色隔成两半,一半是静谧,一半是蛙鸣。若即若离的灯光,放大了感知。她发现花海中的樱花,正悄悄落下,每一朵堕落的樱花都在轻轻地把春天的梦托给芈月。夜,清澈如洗,蕴含着一幅悠长而灵动的水彩。
夜静人空,塘里起波。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直泻花海。池上的蛙鸣,更增添了这夜的灵动。静与动,明与暗,来回反复切换,
58
构成同心花海的奇妙。
倦意袭来,儿子哈欠连天。芄兰拉着儿子的手,往回走。天上的月,升起了毛茸茸的边;水中的月,似芈月在舞动,与北庭应和。
芄兰刷屏,突然间刷到樾月的朗诵,北庭《枕边集》中的《写月》:
你要写月,就不能只写月
要写明灭、写圆缺
写夜雨梨花打湿阶、孤影独孑
写别枝惊鹊,写关山难越
写昨日西楼锦书叠,佳人惊鸿一瞥
再写白发青丝犹带雪,西北风烈烈
直到最后才陡然折笔
把你写进词的下半阕,独独不道离别
窗外,花都睡了。芄兰开窗放野云,闭阁藏新月。在这静谧的夜,青蛙一个劲儿地鼓噪,像是要把整个同心花海吵翻天似的。
屈定国,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编著有《吃在宜昌》《味道宜昌》《根在乡下》等,有散文、随笔散见于网络和文学期刊。
59
秭归县原文联主席周凌云曾经写了一篇散文叫《秭归桥》。他在文中写到秭归桥之多,特大桥十余座,大大小小的桥梁两百座,称秭归是桥梁的博物馆。他这篇《秭归桥》创作于十几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秭归近年来又建了许多新桥梁,其中秭归长江大桥就是一座崭新的特大桥。秭归的桥,是秭归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秭归桥多,秭归的水源也很丰裕。母亲河长江流过秭归境内的茅坪、屈原、郭家坝、归州、泄滩等多个乡镇,见证和帮助四十万亩脐橙的丰收。如今,秭归已经形成春有中华红、伦晚,夏有夏
向
刚
山峡客栈
60
秭归的脐橙出了名,除了晴雨相宜的气候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长江供给脐橙的水分和养分也很重要。长江这位伟大的慈母,对勤劳的秭归人尤为关爱。秭归儿女也同样深深爱着母亲长江,沿岸茂密的脐橙树,橙树四季常青,橙花洁白,橙果金黄,形成长江中下游一道天然的翡翠屏障,把长江保养得青春常驻,像一位身披青衫的少女在大地上载歌载舞。
秭归人种橙,爱橙,懂橙,也就有人看到了商机,专做脐橙生意。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首千古名诗《橘颂》,是屈原少年时期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橙子已经是荆楚大地的知名水果,屈原的家乡秭归,就是脐橙种植的发祥地。长久以来,秭归人与脐橙,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两千多年来携手前行,从未分开,果为人甜,人因果富。秭归脐橙从量少到大面积种植,从品种单一到多样化,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华夏,兴盛之路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全国知名柑橘专家章文才、邓秀新等人先后来到秭归,经过科学实验证明,秭归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脐橙的生长。从此,在长江边居住的20万秭归人以脐橙为业,找到了一条稳稳的致富路。
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长虹,四季有二十多个脐橙品种轮番成熟。年产100多万吨的精品脐橙畅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崔永兰是个怎样的人呢?很多人的说法都不一样。与她合作多年的外地果商刘老板说,崔永兰时常和他讲起新时代的企业发展理念。当地的橙农说,她时常到果园查看橙子的长势和质量。厂里的工人说,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她的两个女儿说,她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经常好几天都见不到她的人影。我眼中的崔大姐,是一位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好榜样。
第一次认识崔永兰大姐约在十年前,秭归县残联组织全县优秀残疾人进行演讲,她阳光开朗,总是笑眯眯的。那次,包括我在内的十二个残疾人,都是讲述的奋斗人生,崔大姐的事迹是最动人的。她出生在郭家坝集镇上,从小就生活在长江边,她蹲在岸上数大船和小船,碧绿的江水也听见她的欢笑和歌谣。她家是非农业户口,没有耕地,父亲体弱多病,兄弟姐妹又多,她十二岁时就帮家
61
郭家坝镇是中国脐橙大镇。秭归长江大桥前行几百米,是山峡企业联合体的厂房,厂房很宽敞,同时可以容纳十余辆货车进出,两百多人在里面工作。该厂集收购、包装、线下销售、电商平台等以脐橙为主的业务。山峡企业是当地的一家龙头企业,是远近闻名的乡镇企业示范基地。在厂房一侧的一间办公室里,一本本红艳艳的荣誉证书非常醒目,大多数都是关于山峡企业创办人崔永兰的创业成绩,她先后获得“宜昌市杰出创业女性”“宜昌市自主创业典范”“宜昌楷模”“秭归县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秭归县创业带头人”等诸多荣誉。在郭家坝乃至整个秭归,提起崔永兰,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厄运降临,有人被艰难打倒,有人学会逆风展翅。残疾并没有令崔永兰陷入谷底,她毅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坚信,聪明的大脑定可战胜身体的残障。年轻时,她先后做过小百货生意,服装生意,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5年,已入不惑之年的她进军脐橙领域,在郭家坝的集镇上成立了一家大型的洗果厂——“山峡洗果厂”,既有优质脐橙原产地,又是一份甜蜜的事业,更是实现了她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她以优质、诚信的经营理念,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忙碌地高峰期,一天可以帮助几百个农民在家门口挣钱。
62
近年来,随着中华红、伦晚、九月红果冻橙等多个新品种脐橙火爆上市,并成为水果市场上的领军行业。“秭归脐橙”这张名片更是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秭归的脐橙不再单单是一款甜蜜多汁的水果,也成了西陵峡畔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到果园体验采摘快乐的数不胜数。
看着如织的游客们在果园里喜洋洋地采摘,对秭归情有独钟,作为热情好客的秭归人,也以最热情的方式欢迎他们。2017年,崔永兰决定在郭家坝建一处高档民宿。她投资380万元,历经两年建设,古香古色的“山峡客栈”在郭家坝集镇上圆满完工。“山峡客栈”古
里扛着负担。她在亲戚的果园里进货橙子,背到山上,换回腊肉、鸡蛋等山货,背回街上销售。小小的她,生意居然做得小有起色。天有不测风云,在她十六岁那年,一场车祸失去一只手掌,花季少女瞬间变成人人怜悯的“一把手”。
前不久,我和几位文友入住“山峡客栈”,环境优美,价格合适。我们在茶室里,慢煮清茶,畅聊人生。我们聊起诗祖屈原,聊起雄伟壮观的秭归长江大桥,它像一条红色的彩虹卧在长江上,为秭归儿女带来幸福吉祥。我们也聊到了郭家坝的脐橙与长江之间的关系。一位作家朋友说:“长江是秭归的母亲河,郭家坝的脐橙就是秭归的眼睛。”我和几位文友感到疑惑,一位文友笑道:“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哄堂大笑。
63
第二天清晨,我推开窗户,碧绿的长江尽收眼底,江水如镜子一样平静。长江的东边是大桥,像一团赤红的火焰,在新的征程上,创造和谱写新的奇迹。其他的岸边,都是密密麻麻的脐橙树,翠绿如画。伦晚脐橙已经销售结束,树上望不见金灿灿的果实,青幽幽的小果正在枝丫上茁壮成长。
向刚,曾用笔名蓝明,湖北秭归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身体残障,酷爱文学,2006年开始创作,主创散文,作品偶尔发表于文学刊物。2019年,出版散文集《乡音》。
朴典雅,有花道廊轩,有茶室书屋,集屈原文化、民间楚文化、峡江文化等多种风情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入住的宾客非常怡然。美丽的“山峡客栈”与宏伟的秭归长江大桥,一同为郭家坝这个沿江小镇增添了高度。
64
飞跃的梅二冲
刘启艳
我和姐姐约好,择一个风和日丽的良辰吉日,到我老公驻村之地去看看。老公得知我们的预先报告,高兴地表示:你们哪天去,我专程接送。
我们驱车沿着崎岖逶迤的乡村公路前行。初冬盛景,尽显眼前,远山近林,质朴冷峻,遍山以黄绿为主色调,偶尔见到几片火一样的红叶。一看望去,那山山岭岭,就似一幅巨大而凝重的油画。
65
一路欣赏着沿途美丽如画的山景,观赏豪华如别墅的民房,心中感叹不已。姐姐说,她过去到这些地方来演出,根本没有这么好的路,这么好的房,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大到已经找不到从前的痕迹了。
盘山公路,弯弯曲曲,可以直行的道路很短,时时要注意前方弯道来车,奇险无比。开车人须得小心驾驶,不得开小差。到底拐了多少弯,翻了几座山,我们不知道;坐在车上,我们只看到,弯接着弯,山连着山,弯绕着山,山顺着弯,悠悠盘山而上。
到达村委会。迎面看见村委会“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八个铁红色大字,大气醒目。空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楼,有群众进进出出,笑容满面。这里不仅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更像是群众温暖的家。
我们走进村委会大厅,整洁干净,座椅摆放,井然有序。小坐片刻后,老公便带我们上楼看村委会会议室。先看小会议室,说小,其实一点也不小,约30平米的空间,10张会议桌,宽宽敞敞,明明亮亮,会议室正面墙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八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从会议室的布局,可以看出村委会一班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以及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决心。接着,来到大会议室,老公推开大门,我和姐姐不由眼前一亮,棕红办公桌椅,光彩亮丽,会议室面积大约60平米,约30张会议桌,摆放整整齐齐,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党旗和国旗鲜艳地立于会议室正前方两
60
走,看看新村发展,开个眼界。老公说着,带我们坐上车,没走多远,一片风景闯入眼帘,那是新修的通往家家户户的水泥路,道旁绿荫成行。老公介绍说,这都是今年村里出政策筹资金,帮农民修的,姐姐看到这般新貌,脱口而出:“政策好,变化大,为民谋利不浮夸,新路悠悠连农家!”我们都哈哈大笑,称赞姐姐有才!
没走多远,眼前一幕,让我们惊叹不已。好多的垱啊!都是新修的,都勾了水泥花格,阶梯形的,一墩一墩的。保垱的一侧是白墙瓦屋,一侧是红黄绿相间的树林,左看右瞧,酷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老公说,村里出资出力做这些保垱,是为了避免大水冲垮农田,他指着保垱的一处说,那里原先不是田,是被洪水冲得稀烂的路,村委会为了保田保粮保农舍,决定改路造田。为了把这个工程做好,村干部筹集资金,协商调解,安置补偿,做了不少工作,花费了不少心血。姐姐听后不禁又出口成章:
国家政策好,干部决心大。
农民得实惠,干群乐开花。
我由衷地敬佩村干部为村民实事实办的精神,也感受到老公两年的驻村工作,真真切切为该村的发展,付出了努力。
说话间,我们看到一农户,其屋旁修建了高高的防水田垱,稻场前修了一条近百米的排洪沟,水沟足有40公分宽、60公分高,水
边,显得严肃庄严,又感觉温馨祥气。姐姐看后,不禁连声感叹,这哪像村会议室,比原来机关会议室好上十倍不止……
刚一下车,在鹌鹑养殖场就听见一段悦耳的歌声,走进门一看,原是一靓女,边挑拣鸡蛋,边唱着歌。靓女立马出门迎见。姐姐原是文工团里,欣赏她的歌喉,便夸赞其优美的歌声,靓女竟也大方,随口即唱起了“我的祖国……”看来,祖国随时在她心中。
随后,老公把我们带到一个缓坡地带。下得车来,只见大标牌上写着“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接着入眼的是那似乎直上云霄的台阶,端端直直,方方正正,清一色的青石板。台阶旁是宽阔笔直的排水沟,水沟两旁是宽广的茶园,碧绿青翠,望不到边。老公充当导游解说员,告诉我们:“这个茶园称之百亩茶园。”我们顺着台阶往上爬,茶园的美,将我们诱惑得不时停下脚步拍照,恨不能将全园美景尽收手机。登上山顶,又是一片迷人的新天地,空气清新,视野辽阔,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可观百里,满眼绿的世界,竟是一座伟岸的茶山。
在一农户用了午餐,约摸30分钟后,老公将车在一宽大的场地停下。我和姐惊呆了,这是什么地方,这么阔气?老公说:“这是
67
泥抹面,端端直直,棱棱正正。老公说,这也是村里想办法帮忙修的。正说着,房主人迎了出来说:“哦,是向书记啊,到屋喝茶,感谢您和村委会的同志,帮我们修路造田,为我们造福!”老公说:“我们应该做的,你们要记得政府的好,记得党的恩,自己要勤奋致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真切感受到国家“三农政策”的优越以及扶持的力度。
这是一个正在修建的农庄。我们楼上楼下一一观赏,真心佩服主人的审美思维。主人原来家庭条件很困难,现在已然是成功人士,还被评为“新乡贤”。主人介绍,原先这里被挖矿挖得千疮百孔,安全隐患严重,附近农户都不敢在此居住了。他决心改变恶劣的环境,恢复山林地貌,消除安全隐患。在村委会的资助下,耗巨资运石运沙铺填,才有了现在这个平坦的样子。他将在山顶建一个避暑休养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一定会吸引无数游客来此养生休闲。现在国家形势这么好,社会发展这么快,应开足马力,艰苦创业,跟上时代步伐,干一番事业。
这次梅二冲之行,解开我一直留存心中的一个疑团。老公驻村后,每每见面,话题总是离不开村里的发展规划,津津乐道村里的点点滴滴。而我插不上嘴,说不上话,只能点头附和,感觉被忽视冷落。偶尔也问他:“以前机关工作,你好像没有这大热情,现在对村里工作,怎么这么上心?”他回答,入乡随俗嘛,哪一个村干部不
68
贫困户安置点。”清一色的白墙青瓦,飞檐翘脊,古风花窗。房子分前后两排,每排房挨房,一线拉开,每排可以住十多户,共计可以入住二十多户,操场边缘有布局美观的宣传栏,宣传栏前面是一长排健身器材,操场的一头,竖着篮球架。说它是贫困户安置点,倒不如说它是山中公园别墅。我们应邀入内,只见房内设计,家具摆设,殷实如同城里人家。户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反复说,这都多亏共产党,多亏国家,多亏村干部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是这样?他们工资低,干起工作来却无比卖力,一心一意为村民着想,在实实在在为大家谋福利。那如画的保垱、那崭新的水泥路、那漫山遍野的茶园、那漂亮舒适的村民安置点,还有村民们热情的笑容,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和回报吗?
69
刘启艳,女,笔名叶子,湖北五峰人,曾任中学英语教师,后入行政、司法机关工作。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70
龙潭坪位于长阳都镇湾的山里面,依偎在清江怀里,却又与之保持着一点距离。龙潭坪,去了一次,却在梦乡里一直待着。
去之前,龙潭坪很神秘,回来后,龙潭坪让我一直回味。龙潭坪古称射堂村。1982年《长阳县地名志》关于“龙潭坪”的记载告知了射堂村地名的由来,“因系古代练武试箭的场地得名。”,它说明了射堂村更名的原因,“后因此地为一山间平地,有溪水似蛟龙长流十里入黑潭,故更名为龙潭坪。”它陈述了射堂村后来的情况和现状。清代长阳文人彭秋潭、谭启壂等人,还有贵州玉屏人田榕署理长阳县事期间的诗作中均有“射堂村”的身影。
五年以前的一个夏天,我受族人何超之邀,携友驱车到龙潭坪,一条悠长峡谷中的乡村公路,把我们迎入龙潭坪,其时那条公路正在扩宽,路况不佳,何超却能驾轻就熟地开得飞快,从庄溪到龙潭坪未到半个时辰。
走进龙潭坪
何宏江
车子直抵一个石洞跟前,刚开车门,便有凉气幽幽袭来,进入洞中,似有阵阵酒香沁鼻,原来是何超在洞里置了不少酒坛,难怪他在约我来之前,说要我体验“天长地久”,原来是“天藏地酒”。我不擅酒,倒是嗜茶,何超亦是爱茶之人,除了正在打造茶园,还在洞口石崖之上,安放了石桌石凳,可以在山野之中享受烹泉煮茶的乐趣,小饮几杯,顿感天地之灵气。
71
晚上,何超安顿我在一家乡村民宿里歇息,进了这家民宿,才知道是早已在网上熟知的纳薇开的,纳薇在深圳工作,业余闲暇时光将自己老家的房屋打造成深山里的民宿,通过互联网推广,吸引了许多地方的人到此,有的来度周末,有的一住就是几个月,为的是体验长阳的乡村生活,甚至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增加人生经历。晚上,我与纳薇交谈许久,深深佩服她的智慧、才能和做事的恒心,更被她的情怀所折服!在乡村民宿逐步流行的时代,像纳薇这般做得原汁原味又富有长久生命力的绝然不多。纳薇坚持用心记录家乡的风情和客人来居住体验的情况,使得民宿需要预订,并让纳薇声名在外,各种媒体竞相报道。问了纳薇为什么做得成功,她谦虚地说:是龙潭坪足够吸引人。
龙潭坪的确很有魅力,当天下午,何超陪同我们沿着龙潭坪的那条穿村而过的溪流漫步,只见形似峡谷的村庄被翠岭环抱,楼房点缀在河边和山丘,炊烟袅袅,村民安逸地在河边或自家门口聊天,仿佛世外桃源。沿着溪河而下,会发现河面虽越来越宽,但河
72
第二天,我们又参观了山谷里的茶园,拜访了一位姓刘的老人,刘老当年64岁,龙潭坪村2组(原青木坳村5组)人。刘老1976年之前做篾匠,76年之后做队长,92年开始学做茶,师傅有林作炎,鲁明国,陈师傅,栾师傅,张大萍等。刘在钦老人在1994年4月30日制作的“佷山毛尖”茗茶获名优奖,制作的“长阳茗峰”茶,在1994中国“陆羽杯”名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等媒体作过报道。
刘老做茶最大的感受是一直喜欢研究技术,杀青、揉捻、提香、开汤等流程都一丝不苟,质量不过关不入库,责任心特强,他认为离开诚信就无法办好事,做茶更应如此。
刘老带过24个徒弟,大多数在茶行业有所建树。刘老身体健朗,只是手在前几年受伤不能完整完成手工制茶的程序,他希望家乡龙潭坪村充分发掘名优茶的优势,发展茶产业,他愿意做好“传帮带”,希望有年轻人到他那里学习手工制茶,把家乡的茶园建设好,把家园建设成美丽乡村。
龙潭坪的确藏着历史的传奇,也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钟灵毓秀,随处都是故事。
水越来越少,直至看见裸露的河床。何超告诉我,这是因为河床下面有溶洞群,水边流边漏,直至干涸。但是再往前移步,又峰回路转地看见河床落差渐大,形成几个深潭,绿幽幽的潭水不知从何而来,格外神奇和惊喜。
龙潭坪还是一方革命的红色热土,青山有幸埋忠骨,著名的抗战英雄周志开的长眠之地就在龙潭寺,后来为了纪念英雄,改名为“志开坪”。
对龙潭坪了解越多,会更加喜爱,被他的魅力和内涵所深深吸引。走进龙潭坪,用心感受山水和人文。
龙潭坪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何超指着一家农户说:这个屋场出过考取北大、清华大学的人才,我惊叹不已,只见该屋背山面溪,气场十足。我还听族人何平先生(音乐人)介绍,长阳何氏家族的杰出人物何海峰、何青峰兄弟就是龙潭坪走出去的,读过黄埔军校,何海峰还当过少将,如今故居还在。还有我国红外制冷领域的专家何曙安先生,何曙安的次子何卫贫,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其后在美国攻读,计算机硕士、核物理博士毕业。还有新闻界名人文成国先生,也是从龙潭坪走出去的。
73
何宏江,生在三国夷陵之战陆逊驻兵地长阳芦溪,居于夷陵古邑。曾投笔从戎,恒爱文学,诗词楹联尤甚。羡季札之谦,名利或远;感《秦风》之乐,更尊国章。勤耕不辍,终有所得。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宜昌市楹联协会理事,宜昌市作协会员,三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74
鸦鹊岭中学变奏曲
向大梅
夷陵区鸦鹊岭初级中学,是夷陵区教育局布局在鸦鹊岭镇的唯一一所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
学校所处的鸦鹊岭镇,位于江汉平原西陲,距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70公里、距宜昌市中心城区42公里、距夷陵区小溪塔城区32公里、距当阳市、枝江市均为35公里,东与当阳市王店镇交界、南与枝江市安福寺镇接壤、西与猇亭与伍家岗区相连、北与夷陵区龙泉镇毗邻。作为夷陵区东大门的鸦鹊岭镇,是宜昌市最大的低丘陵乡镇,湖北省著名的“鱼米之乡”“果蔬之乡”“生猪之乡”,更是国家非遗“宜昌丝竹”之乡。鸦鹊岭初中位于小鸦路与汉宜路交汇处,位置显眼,交通十分便利。校园占地面积9858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232平方米。
这里一年四季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春天,一棵挨一棵高大茂盛酷似巨伞的香樟树,绿叶密密层层,细小繁密的淡黄色花儿散发出醉人的清香,如梦似幻笼罩着校园;白的七里香,娇的红石楠,艳的杜鹃花们,伴着伟岸的香樟翩翩起舞,尽情抖泄她们那诱人的体香。夏天,棵棵两层楼高的广玉兰,头顶着硕大的“白莲花”,阳光下泛着一抹藏青,微风里摇曳满园的芬芳, 流动着,缠绕着,烈日里给师生带来无比的清凉。秋天,亭亭如玉女般的桂花树,开着白的、黄的细密的小花,团团簇簇似云若霞,香香甜甜似醇若蜜,醉了心田;教室里,“书香亭”里溢出的淡淡的墨香,氤氲着浓浓的桂子香味,让人从醒里醉到梦里,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冬天,排排冬青绿意盎然,喜鹊、斑鸠、麻雀和好多不知名的小鸟穿梭其间,追逐着,嬉戏着,婉转地鸣唱着;松鼠也不时从树林间窜出,在主行道上或操场上卖弄一下灵巧的舞姿;白雪是覆盖不了这里的绿的,只是让冬天的深绿多了一些灵动。一幢幢红顶白墙的建筑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一点也不像学校,倒像是一个风景区。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和工作,怎能不是一种享受!
75
记得2010年校点合并到这里时,学校的外部环境特别糟糕。流经校园旁的墩子河,河水堪比墨汁,浓稠得似难流动,散发出阵阵恶臭;河对面的工厂,时不时排放出滚滚浓烟,刺鼻得让人窒息。现如今,墩子河流域进行了全面治理,各种水生花卉有序布置河道两边,河水清清,鱼翔浅底,不时有水鸟从水面掠过,犁出一
76
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从土坯垒就的“宜昌县第二初级中学”到砖木联排的“五七干校”,从红砖黛瓦的“鸦高”再到如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鸦中”,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从2010年鸦鹊岭各初中合并到此开始,这里更是一天一个模样。
校点合并之初,这里还是灰渣路,土操场,斑驳的校舍,和一些歪斜的老榆树。12年过去,学校相继对原鸦高校舍进行防震加固,“穿衣戴帽”,改造门窗,加建宿舍卫生间和洗浴间,新建了科技楼,风雨操场,多功能报告厅,升级了运动场,新增并完善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现如今,科技楼里,功能室齐全,微机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实验室、创客室,应有尽有;教学楼里,教室窗明几净,整洁亮堂,多功能教学一体机,低音广播系统,直饮水系统一应俱全,特别是今年来,建立起了标准化考室系统,安装了三相大功率柜式空调;学生宿舍里,卫生间,洗浴室结构合理,更有直饮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保障。此外,学校还建有千兆网络交换中心,智能高清录播教室,和语音室。
道银白的细浪,河边暗红色步道上三三两两散步的人,撒欢似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享受着眼前的美景;附近的工厂经过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工艺改良,往日的浓烟已然不复存在,天蓝了,云白了,水清了,树绿了。
作为这个学校的一员,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由黑板变无尘白板,师生脱离了粉尘之苦;办公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让我开始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福利;无尘白板加投影白板,老师们上课可以用上u盘,将好的课件和同学们共享,再也不用受一板书一大板的苦累;投影变一体机,让我上课不用再带U盘,课件全部在ftp里面,事先存好,要时就在里面找;一体机升级成希沃系统,里面有自带课件,让我可以方便地找到好的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大师们学习。
77
另一个特别大的感受是十年前塑胶运动场改造竣工,结束了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历史。记得操场建成之初,面对以红为主以白为点缀的宽广操场,学校周边男女老少,一到傍晚便蜂拥而至,打球散步,好不热闹,这里一时成了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学校领导也挺慷慨,大家既然很喜欢,那就共享吧!直到新冠疫情暴发才对外关闭。
近一年的变化更是让人瞠目。重修了后院墙,打通了西大门,修建了停车场,改善了学生上学放学环境,解决了交通拥堵的社会难题;“清凉工程”让教室,学生寝室都装上了空调,学生从此先别了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寒冷;无线电话、可视电话的安装,架起学生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桥梁,解除了留守学生与父母难于沟通的痛楚;标准化考室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在更加祥和,更加公平的环境中学习和进步。
78
其实我高中时代也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候这里还是鸦鹊岭高中。那时的操场是土的,下雨一团糟,天晴尘土飘,教室的外墙是清一色的红砖,连水泥都没抹,寝室是大教室改造的,潮湿,还透着风。未曾想,短短二十余年过去,昔日的校园竟蜕变成如今这般模样。
从宜昌县第二初级中学算起,鸦鹊岭初中走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壮大,培养初中毕业生2万多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同时为鸦鹊岭镇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致富带头人,为鸦鹊岭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鸦鹊岭初中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尤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鸦鹊岭初中正是乘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东风才驶入了快速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夷陵东方,弦歌铿锵;展望未来,闪耀辉煌。我有理由相信,鸦鹊岭初中必将继续构建以“和雅”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高办学品位,深化办学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继承与创新并进,进一步书写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篇章!
向大梅,中学教师,夷陵区作协会员。从学生时代起就热爱写作。如今,再次步入文学这片沃土,耕耘刚刚开始。
韩
晓
夷
湖北省兴山县古夫镇东南方向,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其山势绵延起伏,高低跌宕,宛若蛟龙游走于山脊之间,山下风光旖旎,有一水池处于山湾,远远望去,恰如游龙俯首浅饮,人们称之为龙池。
三月时节,春雨淅沥,无奈怎么也忘却不了龙池的那方神奇,于是,驱车而行。汽车回旋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晶莹的水滴,时时地敲打着挡风玻璃,山回雾绕,雨声滴答,一时间把我的思绪带入了龙池的历史印记。
相传北宋徽宗时期,龙池有一个名叫奂谷珍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考取了鼎甲状元,徽宗欲招为驸马。能做皇帝的乘龙快婿,无疑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可是,奂谷珍的老家龙池,还有一个身怀4个月身孕的妻子。“恩爱两不疑,白首不相离”。淳朴的奂谷珍没有忘记与结发妻子的誓言,如实禀报并断然拒绝了驸马的名分。然而,奂谷珍的坦言却没有得到徽宗的谅解,徽宗下令将奂谷珍五马
79
半
村
烟
雨
半
朦
胧
80
“快看!龙池到了。”同伴的呼喊声,把我从那段尘封的岁月里拉了回来。循声而望,一幅巨大的山乡田园图在朦胧的烟雨中,一一展开。
时值油菜花开,油菜花很多地方都有,但龙池的油菜花却不一样。瞧!那金黄的油菜花田跌宕开来,像极了倒置的贝壳,中心位置便是龙眼所在。金黄的油菜花,围着龙眼各自摆开,花色纯正而不娇柔,热情而不造作,像美丽的村姑,总给人以清新和不舍。菜花的黄,夹杂着梨花白、桃花红,渲染着仙侣山的绿,偶尔几声鸡鸣狗吠,掺和着虫鸣鸟叫,还有那薄薄的轻纱,好一处世外风光。
提起龙眼,据说原本有两个,间隔距离约300米,曾经一个龚老汉为了种地,毁掉了其中的一只,改造成了水田。龚老汉的做法惹怒了龙王,龙王施展法术,让龚老汉的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盲人。从此,龙池村民们对龙眼总有几分敬畏之心,直到后来农田改造,村民们刨出了当初的龙眼,我们今天才得以目睹这两只龙眼的神韵。
俯眼望去,两只硕大的龙眼,紧紧地注视着苍穹,眼神中含着情,泛着光。眉目之间,守着一份和谐,一份安宁。在村民的心中,这对龙眼更是幸福的图腾。乡村振兴以来,勤劳智慧的龙池村
分尸,株连九族。乡亲们被奂谷珍的重情重义所感动,历经磨难将他的头颅运回来,埋葬在邹家岭,埋葬之地被叫做状元坟,后来,改称为古夫镇……
民依托“龙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龙池村建设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美丽村落。如今的龙池,可以油菜花里追春蝶,向日葵中觅蝉音,成了网红打卡之地。
绕着石板小路,走进龙眼这花的海洋。一株株油菜在龙眼的呵护下,尽情地伸长了脖子,舒展了胳膊。一朵朵黄色的小花,相互依偎着,你搂着我,我举着你,嫩嫩的,柔柔的,映透了整个龙池的天空。微风过处,柔嫩的油菜花来不及躲闪,身子一扭,原本想护着那几片黄色的花瓣,却不想抖落了身上晶莹的露珠,那露珠在花叶上晃荡几圈儿,俏皮地藏到了春泥里,只惹得花儿叶儿不停地打颤儿。
细雨过后,天放晴了。和煦的阳光,顺着仙侣山的倩影,渗透绿野轻纱,偷偷地亲吻着龙池的大地。此时的山村,薄纱轻笼,微光摇曳,油菜花也更加柔嫩了,那一簇簇的黄,在风与光的催化下,泛起柔柔、幸福的波。一群群蜜蜂在油菜花中忙碌着,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嗡嗡的,嗡嗡的,只把那美丽的黄粘得满身都是的。
当然,忙碌的不只是蜜蜂。龙池村的乡亲们也趁着光景忙活起来。他们从地里摘来绿色的蔬菜,在柴火灶上炖上一锅醇香的腊蹄子火锅,配上一盘炕土豆、懒豆腐……他们要把外面的客人请到家里来。
不尽山野朦胧处,又见袅袅炊烟起。置身龙池,很想写一首
81
82
只可惜,我没有诗人的文采,也没有画家的笔墨,冥冥之中,只有那半村烟雨半朦胧……
韩晓夷,湖北秭归人,中共党员,兴山职教中心一级教师,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中国诗歌的意境创造初探》《橘香》《印象榛子》等作品公开发表。
诗,诗里有半村的烟雨。拥抱龙池,很想作一幅画,画里是花香的朦胧。
83
我在缠缠绵绵的春雨里,突然有了“人的一生,应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冲动,这可能是前几天在三峡大学求索溪畔,受到挂在桃花树上一张纸条的诱惑:“生命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联想到诗一般的世界。
于是,我决定离开宜昌城区,到郊外走走,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
我就这样被风吹着,来到那个荒无人烟的小村——宜昌市夷陵区南边村。我一直觉得,我和它们之间是该有点缘分的,否则,我怎么会就跋山涉水来到了这个僻静、偏远、陌生而美丽小山村呢?
方扣锁
南 边 村
84
就像最纯洁美丽的雪莲,总是喜欢生长在冰山雪峰的深处一样,去南边村一定要经受一段寂寞的旅程。从宜昌城区到南边村,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过了晓溪塔之后,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围着山围着黄柏河兜圈子,人被小山包围,东西南北无论哪个方向望过去都是小山,起起伏伏,延绵不断,潮水一样不断涌来。
我在山里,就像淹在洪荒一样的寂静中。这种时空的错觉,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千百年前,你和我是否也曾经以一块山石或者一株野草的姿势在这里守望?看着风一点点地从头顶吹过呢?或者看着岁月一点点地把自己风化成山崖?
宜昌的精彩,可能就在于周边到处是山。有了山,世界一下子就变得神采飞扬。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山迷恋,被山诱惑,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山洗尘,被山净化,遁入一种空蒙的境界,并与它相依相伴,生生不息。
我和同伴几次峰回路转,终于到了一个垭口,突然发现,脚下有一条小溪,曲曲折折蜿蜒向东流淌。小溪大概只有五六米宽,被挤在一些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群山之中,很有可能就是黄柏河的上游。山沟边静静的,只有五月的春风在耳边轻轻抚过,呼呼地唱着那首千年不变的歌。走在这样的路上,如同走在岁月中的长廊,幽深,寂静,心灵不染一点尘埃。
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山峦和原野都是绿茵茵,一排排茶树郁郁葱葱,连同红袖添香的采茶妹,都淹没在朦胧里。树上的杜鹃,细雨如烟地叫着,声音空旷、灵动而又悠远……
我的心被河水牵引,也随着河水起伏,索性停下追逐的脚步尽情陶醉在它的清凉里。在小河的不远处,水边一丛茂密的芦苇在风中袅娜,我不由想起《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再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玉。那又是谁家的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那河水仿佛跨越了千年,流至我的面前,恍惚还闪着涟漪,疑是女子忧思的目光了。
我在思忖:住在这山里的人,会是什么样子?那一缕缕寂寞,一把把惆怅,那一页页折叠的岁月,都藏在水的皱褶里流走了,只留下这无边的静,风一样地在山谷里回荡着。
原来南边村,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栖息地。这里有清朝古建筑群“易家老屋”,明显模仿了徽派建筑,于是让我想起了安徽老家,“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对门木格窗。”布局、造型、色彩独具一格,基本特征是天井为中心、中轴对称的内部结构与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外在形式完美结合。
85
在我身边的小径,生长着叫不出名字的山花。风便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泛涟漪,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便成了五彩的天堂。
我真的舍不得走了,在至柔至纯的河水边流连,就想起了山里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是水的清凉纯净滋润着圆润的童音,才显得那么质朴纯真。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又如何能像这水一样穿越层层大山去,领略外面的繁华呢?
白骨铮铮,精神不朽。长歌当哭,英魂何在?
自从我在进入南边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面五彩树丛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在这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
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
在小路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黄灿灿的夏橙做背景,映衬着主人的脸,发出金灿灿的光。
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在她身后土砖围成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樟树,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地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全村整体脱贫,原本几十户的小村,大都搬到晓溪塔去了,只留下岁数大的老人,她是其中之一。
86
这里还埋葬着抗战时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将士遗骸3000余具。经当地文史专家考证,1938年至1945年,时任国民党75军预备第四师师长傅正模带领部队与日本侵略军正面作战,转战于河南、湖北,参加了忻口保卫战、武汉保卫战、随枣会战和鄂西会战等战役。据村民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边村村委会一带是一处野战医院,抗战将士在保卫宜昌的战斗中受伤后都被送到这里治疗。由于伤员众多,当时的医疗条件又有限,许多受伤将士都在这里牺牲。
老人手捧夏橙,热情地招待我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橙子。问之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兀自在浓密的树丛中掩映着,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已淡去的秘密。房前屋后的橙子树上,挂满黄灿灿的夏橙,向上生长着浓浓的喜悦。这些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宜昌大街小巷飘荡橙香的日子,由于交通便利,不再受到冷落。
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我知道,石碾、井、土地、村庄、炊烟,甚至是一些包含最原始的亲切的事物,最终,都将以静物的方式留存在人类的记忆中,但究竟是人类让它们走远,还是它们远离了人类呢?
已是黄昏时分,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小村庄的时候,老人正被雨雾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小村深深深几许?细雨霏霏几多情。留下来的小村,以及身后的两棵树,和老人一起守望着岁月。
天色已晚,我决定返程。
返程的车上,使劲地播放着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87
我喜欢结尾处一连串省略号的故事。
这种意犹未尽的点缀,给人一望无垠的遐想空间。或许后来,后来的后来……我在别人的故事里,演绎自己的永远。
88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
我一年年地成长
生命与告别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方扣锁,笔名:方彦、渔舟唱晚,是《中国水运报》特约记者、长江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江航道文联副主席。撰写大量散文、随笔、诗歌,出版报告文学《荆江纪事》、《荆江人物》等。
89
潘祖德
炳大叔的习惯
人的习惯往往是逼出来的,这一点恐怕早已不是哲学家的语言了。夕阳西下,我漫步在鄂西南老家小溪旁的沙滩上。
黄昏色彩由灰变为苍黄,继而褐黑。晚霞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山外天际时,一个熟悉而又远去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他,就是云台山下一位早期“环卫义工”兰文炳,人称“炳大叔”。
炳大叔的家,背靠云台山下一座名为“雀儿头”的小山。
90
宛若大师绘制的一幅国画,这里山环抱着山,层次更迭背景鲜明;除了北方开阔有点缺口,东西南三方均为群山萦绕,状若牵手。
太阳下山永远是相对的。每临碧空如洗的晴天,家乡成片的低矮丘陵,就像幼儿园乖巧的孩子端坐在小凳上就餐。夕阳被村外远山遮挡得貌似严实,却有大量余光侧漏,雀儿头以上的层层山尖,聚光灯般照耀,突兀的高峰依然敞亮。放眼仰望,青松丛林绿、裸崖岩石白、电线塔架银等,色彩交相辉映。整个村子慢慢静下来,除有犬吠和暮归的黄牛哞叫,余下最悦耳的便是鸟语、蝉鸣和涓涓溪流声了。
天色变暗,农户飘起缕缕炊烟。年事已高的炳叔,也开始奏起锅瓢碗盘“交响曲”。孤身的他,每天就这样静静生活在村子里。
儿时起,炳大叔留给我的印象是:寡言、微笑,常担着高竹系粪筐,提着长柄小抓耙走冲寻湾,捡粪积肥。娃儿们也知道,炳叔是村里五保户,体弱有病队里才安排他干这活,劳动方式相对灵活。
父母常管教我们,不许跟别人那样小瞧“捡粪的”;积肥有什么不好,劳动最光荣。见了人家,还非得要礼貌称呼他“炳大叔”。其实,避开炳叔的时候,我们也会随口诵起那古老的指纹谣——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四螺住瓦屋,五螺六螺挑屎卖,七螺八螺打草鞋,九螺连考状元,十螺全当天官……
91
老人传教,指纹决定人生的命数。纹路椭圆封闭称“螺”或“斗”,纹路开放形如鸡称“簸箕”或“烧鸡”。满是簸箕的指纹也算富贵命,有一句“十把烧鸡银子挑起”就是寄意发财的。
见到拾粪的炳叔,群童起哄诵民谣,显然意在突出“五螺六螺”的影射之意。事实上,我们很少主动叫他。尽管炳叔那黑瘦的核桃脸,每天都挂着和善的微笑,可他一靠近,我们还是会捂鼻闪开。
炳大叔一直这样,四季装束都离不开腰间扎一条干净的蓝布围裙,用来遮挡衣服。高系粪筐很少离肩,抓粪耙子从不离手。每天拾得的鸡粪狗粪等农家肥,都是上好的有机肥料。论斤两集体记工分,再倾倒在指定位置储存发酵。长年累月忙碌着,炳叔还带动一批老年人出门捡粪,既为农田增收献力,也为村里净化环境立功。
等到责任田落户时,村民发现化肥板结农田,作物依赖性强,这才重新认识炳大叔的价值,并封他一个雅号“长寿牌吸尘器”。那时的炳叔,已届古稀之年,乡亲们祝愿他健健康康享几年福。
我对炳叔的好感,缘于念初二那年。每天上学,我要路过一条小溪,溪水像小伙伴一样,溅开晶莹的浪花迎送我们晨去暮归。
一天,不知谁家往溪沟扔下一头死猪。经不住火辣辣的烈日照射,没多久,猪身被浸泡得又膨又臭。饥饿的野狗狼吞虎咽,撕扯抢食这白送的猎物……一泓清澈的溪水就这样被玷污。人们打从这里路过,嗅着臭烘烘的气味,老远就捂住鼻子,胃不适还会干呕一阵。
92
这天放学,我和小伙伴翻过山坳,远远瞅见溪旁围满了人。
我们径直跑过去,咦,这不是炳大叔吗?
“哎,他拖走死猪干吗?”我疑惑地低声问同学二狗。
“嘿,这你就不懂?捞下酒的菜呗!”二狗子阴阳怪气地回应,惹得身旁围观的人群也望着我们俩毛伢。因为人熟,见过之后我更懵:炳叔怎么专拣这丢人的事干呢?不戴口罩他没觉得恶心吗!
忍不住一阵联想,小河、堰塘常遇见农户抛有小动物尸体,难怪过几天就不知去向呢,原来是炳大叔弄走的。回家我不解地问母亲,她也笑着说:“老人家有这么个习惯,看不顺眼的就会收拾!”
从那以后,我十分警觉地关注起炳叔的粪筐,常见他的筐里很是“富足”:不光塞满黑糊糊的牲口粪便,还装有一些干瘪的腐羊、遍布蝼蚁的臭蛇之类……真是无奇不有,难不成他深埋了?
那些年,百姓环保意识匮乏,农村无害化处理近乎空白。水域漂浮的动物腐尸,已在人们眼里见怪不怪。可是,炳大叔每天这样主动搜寻污秽之物,究竟是如何处理,到底藏哪儿去了呢?
又是一年春天,风和日丽。我跟二狗几个小伙伴玩耍,登上炳叔的屋后坡。哇,好大一片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李花,还有翠柏和葱绿的香樟……青山养眼,芳香四溢,宛若一幅斑斓的水彩画。我们兴奋得又蹦又跳,像花果山的猴崽,钻进去还攀附树枝荡起秋千。
“伢子们,快下来哟!”炳大叔乐呵呵地在后院叫着。不懂事的我们心里有点排斥他,听闻叫声竟呼啦一窝蜂溜出篱笆门……
回到家,我带着心中的疑团沉思:这么有魅力的景观,怎么偏偏会出现在炳大叔家的后山?终于有一天,我解开心中之谜。
几年后,我成为一名村小教师。我把炳叔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并找机会请来这位忙着干活的老头。那天,孩子们兴奋地围着他叫炳爷爷,嚷着要他讲故事。炳大叔乐呵呵地,脸上却憋出红光。
他不知道怎么讲。在我反复引导下,他编着一些近似童话,却又像自己经历的故事:在很远的山上,住着一位白胡子老头,他怎样爱护青蛙,怎样培育草木,怎样与花鸟为伴,怎样斗过毁树的恶人……孩子们侧耳聆听,一段讲完又催下段,静静想象着白胡子老人是谁。渐渐地,我悟出故事主人的原型。原来,老人讲的是他自
93
94
己,多年垦植,才会育出后山那片桃花梨园,那片郁郁葱葱的水杉茂松。
又一天,我领着孩子们参观现场,重返炳大叔后山坡的花草绿园,见证绿色生命如何扎根在一筐筐粪土和腐尸之上的奇迹。
我告诉他们,那个种树护林的老人就在身边,是他用自己的肩膀和双手,把荒山掘出一道道深沟,撒石灰掩埋秽物,再种上花草树木……孩子们睁大眼,以满是感动和敬佩的神情望着炳叔。
几年后,我采访炳大叔:农村何必像城市那般讲究,这样吃苦是不是心太闲了?他抽着旱烟平静地说:“哪是心闲,是习惯,龌龊不除心里难受;都嫌脏和累,你不搭我不理,让山成为‘和尚头’,那怎么对得住后人呢!只要人人动手,收拾一点干净一处,收拾一处就会干净一方。”说完,他还握着旱烟管在面前比画了一个弧圈。
所言极是,收拾一点干净一处,收拾一处干净一方……我细细琢磨这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明白炳叔用习惯凝练出来的真理。
如今,炳大叔离世已静卧青山,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管山去了”。诚然,一个对自然、对社会有益的老人,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比得过青山对他的犒劳,再没有什么能比得过乡亲们对他的夸赞和惦念。
种瓜就会得瓜。如果都有炳大叔一样的习惯,长年累月,费心劳力美化环境,美化生活,我们的乡村不就更加美丽干净了吗!
皓月升空。山寨的夜,依然是那样广缈而静谧。蛙鸣成为千百
95
潘祖德,湖北宜都人。湖北省学校文化研究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市散文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都市故事学会执行主席。勤于思考,乐于练笔,重于口碑;挚爱美丽乡村,感悟百姓生活,尝试笔触育人。作品散见报刊网媒。
合上记忆闸门,我的脑际倏然升腾一幅画面:美丽乡村晨雾若纱,蓝天白云下,成群的鸽子盘旋劲翔;山峦起伏,花团锦簇。林中,一股清泉幽然落下;原野,绿草如茵,淘气的孩子奔跑戏逐。
其时,他们身后,有无数个炳大叔正习惯地挥起长耙……
年的伴奏旋律;忽闪忽闪的荧光,成为乡夜大舞台永恒的布景。
96
陈华东
大山深处土美味
说到原生态的美味,鄂西大山深处的五峰,我想一定是一个不二首选,位于五峰采花乡栗子坪的四合农家,真是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萦绕!
记得那是二0一六年的国庆节,我们一行人去白溢寨返回的途中,虽然已经过了饭点,但是一行人跋山涉水地游玩回来都是前胸贴后背了,经朋友的介绍,我们去到一个叫作四合农家的地方吃饭,一走进那里,但真确实的让我开了眼界!
参观完白溢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大概1个多小时的车程,弯进一个曲曲折折的小村路,一路上丝毫不敢差错跟着地图走,便来到了这个百年老农庄。
97
上百年的木质雕花四合院瞬间映入眼帘,一切都是纯天然的风景,大门处的小花园,原始古朴的土家特色木屋,房檐窗户上雕刻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一块块老式的木板门配上大牙口的木闩,一扇扇回字镂空原始土家特色的木窗,让人瞬间穿越!屋檐前是一排主人精心呵护下的盆栽,一块块像极了塔莎奶奶的花园,不知道为何这里的人养出来的盆栽,如此美艳。让人犹如置身画中一般!阁楼里主人家自然晾干的苞谷一个连着一个码放的整整齐齐,一串串纱线串起来的辣椒青红相间,错落有致,阁楼下码放的纯栗树柴整整齐齐,棱角分明,就犹如天安门列队等待检阅的队伍一般!俨然就是一副美丽而又迷人的画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布局,正中央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枝繁叶茂,擎天立柱一般,不知道经过了几个世纪岁月的洗礼,让人一眼望不到顶,四合院以桂花树为圆心四周发散开来,北面的开口正对那高耸突兀的山峰,南北对称分布的板壁屋错落有致,屋脊上飞禽的造型栩栩如生,像圣灵一样日日夜夜的守护着,老式的厚厚的木板门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高高的门凳,已经被改为坐骑的拴马石,已经被用作花架的老石滚,还有一台重新漆过的模架,上面的石磨干净利落,一看就是经常性使用过的,如果不是那用麻线串起来的“四合农家”的招牌,谁会联想到这是远近闻名的农家乐!
我已经顾不上饿了,被这似乎仙境一般的地方彻底地迷住了,要不是主人的一声饭好了,可以落座了,我怕是还久久地不能
98
土家族的菜饭,无非腊肉盐菜醡广椒,腌菜豆豉和合渣!虽然自己也是半个土家人,从出生就一直未出去过,但是这里的菜让我对家乡菜的认知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过神来!
我们走进里屋,首先映入眼帘的老式开放式的火炉,三块条石一方为墙,火炉里放的树兜子在熊熊燃烧着,火炉上两个吊钩,两口黝黑又圆的鼎锅瞬间将你带回到童年的回忆里,老板热情的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点的土鸡和鼎锅焖饭,尽管鼎锅严严实实的盖着,但那诱人的气息早已穿透那块块等齐的板壁,沸沸扬扬的汤上下翻
见我们到来,主人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里屋坐下,这是一间偏房,丝丝印记可以看出原先做过卧室,现在通过改造放上餐桌用于了接待,还是用的老式的四方桌,很有年代沧桑感,是人到了那里都会勾起你许许多多的回忆!传统的木椅子还是小时候的样子!老式的陶瓷酒杯和碗筷,让你无不感觉到你是在穿越!由于主人家生意实在是太好,无声无息中我也不清楚到底等待了好久!
随着主人老板那熟悉的脚步声再次传来,终于开始上菜了,为了缓解我们等待的焦急,主人先给我们上了三小碟凉菜,花生米折耳根,炸土豆 ,估计是让我们先解解馋吧!
不知道是生意太好的缘故,还是土鸡真的要焖那么久才能出锅,好半天,等得我是好生着急!终于终于,香喷喷的板栗炖土鸡便被老板端上了桌子,一整只土鸡,有头有脚,有尾有翅,完完整整,配以板栗星星点点点缀其间,老板顺带说了句“都是原汁原味的佐料,我们从来不用买的佐料,豆豉稀广椒,大蒜生姜配花椒,颗颗粒粒能找到!美不美味你知道!”老板也是个幽默风趣还带点俏皮的人!顿时间整个屋子都哈哈大笑起来!
万事开头难,第一道菜上来了,紧接着就像拨动了发条似
滚,将那厚重的锅盖都给顶了起来,一开一合,有节奏的拍打着锅身,发出有节奏的拍打声,那沁人心脾的肉香弥漫到了整个屋子!加上肉的翻滚声伴奏其中,让我的肚子实在是不能忍受,时不时还发出几声咕咕声来应个节奏!
99
100
的,接二连三的陆陆续续的就上齐了,特色的榨辣椒炒土豆片,土豆片嘎嘣脆,榨辣椒被炸得金黄,一粒一粒在灯光的照射下泛出点点金黄,土豆片薄如蝉翼,在滚油的作用之下好多都鼓起了泡泡,那口感,现在回想起来都直流口水。自己在家里怎么也炒不出的那种效果,刚上桌三下五除二就被抢光了,只好喊老板再上一盘,因为实在是太好吃了!爆炒腰花,那幽黄的颜色,那扑鼻的鲜香夹杂着丝丝呛鼻的辣子味一下子就勾起了你的味蕾,十字花刀不深不浅整整齐齐的恰到好处,加以青红椒和洋葱,单从颜色上就能让你迷醉。让人不由自主的将筷子伸了过去,真是人间美味,从来都未曾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嘴里边吃,心里在默默的感叹着,要不是嘴巴忙着,早就会不由自主的大声嚷嚷了出来!
土家人的饭桌上怎能少了汤的存在,合渣粉配南瓜叶,奶白奶白的加以南瓜叶丝点缀其间,好看都是其次的,那种美味只有鄂西的土家人才能真正懂得,宁舍一顿肉,不舍合渣流。合渣是恩施人赋予它的雅名,宜昌人就称它为懒豆腐,直观形象,营养又美味,还是下饭神器!不一会儿一大盆便见底了,都还有些意犹未尽!
不知不觉中,眼前便是一片杯盘狼藉,用我小侄子的口头禅说“真是太爽了”!我们喝了茶,休息了片刻,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大山深处的原始人家,世世代代务农穷苦了多少辈,如今得以华丽转身,不光是他的菜做得有多么的美味,也不是这里的风景
现在有句最为时髦的话是这样说的:“土到极致才是真正的奢华!”四合农庄真的做到了!
也许这才是最真真正正的生活,如果再给我一段时光,我的选择依然还会是四合农庄!国家为什么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我想这也许就是它的意义所在!
是多么的美丽,最重要的还是心灵最深处那份最原始的本真。
101
陈华东,笔名实在人。宜都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1991年9月14日出生于宜昌的土家族小伙,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毕业,爱好读书写作;人生格言: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努力过,定会有收获!
102
夜闭上眼
煽动天地的遐想
我的故事开始被放逐
天光乍开
以素净裹身的山
不许其他颜色
呼唤我的名字
冰与火对立
却相融相栖
我的身躯囊括万千世界
到头来
被困在博弈里
凉风 蹑足睡眼惺忪的太阳
和呢喃低语的河流
牛庄印象(组诗)
雪的静默
马玉杰
我藏在千万人眼中
静默无语
103
从石柱岩到——家
喀斯特铸造双剑
剑锋上 季节堆叠
一层层旧痂
明灭可见
风打磨剑刃
白云的书信被刺穿
信上的字 倾泻而下
“到这里,就不远了”
文字变成雪花
每一朵 都以自己的名字
四海为家
牛庄日落
浆洗天空
先把光和暖
揉搓一下
104
再蘸几笔 绯红
在长河里涤荡
黄昏来赴约了 金钿满头
抖抖衣衫
一把金子从树梢上
铿 锵 落 地
影子探长身子——去捡拾
刹那间
光湮没于 天的影子
用茧织梦
不知道何时进
何时出
一根明黄的丝牵引
过路的车
在地上匍匐
如炬的双眸在前面 探路
我从岫间孕育
漫过树林
雾乡
淹没路人的眼睛
耳朵醒着
竖起 听渺茫的鸣笛
世间万物融化在
我的身体里
只有光会破茧而出
105
天麻
用木头、腐叶
搭一个巢
把希望埋进去
经脉板结成块
一场蛰伏 拉开序幕
断指落在地上
析出的丰腴 拔高赤箭
直指苍穹
风钉在空中
一动不动
粉被人绣上花枝
蒴果膨大、变软
希望开始熬煮
眩晕和疼痛
通通丢进火里
烧成灰烬
点燃千万根神经
一剂良方 坠落凡尘
106
马玉杰,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现工作于牛庄乡人民政府。
格杉
西河作证
——致敬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胡延清
107
题记:胡延清15年来,在远安县西河流域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救活二十多名落水群众,被人们誉为“西河守护神”。
1
站在西河仰望插旗山、荞麦寨返青的山岗
时光就会静止,任何华丽的修辞
都抵不过先烈们骨头里深藏的慈爱
因为英雄的故事在西河岸边生生不息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承载着先烈日月留声
你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同时,在激流和漩涡中
奋力挽救了20人的生命,却婉拒一切酬谢
你在汹涌的河水里,筑起生命的堤坝
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从你身上
108
我体会到什么是质朴、善良和勇敢
你让我无法平静心中的感动
我早已在心里在为你深深鞠上一躬
你活着的全部使命似乎就是把某些生命点亮
你把一朵朵濒临凋萎的生命之花
从一条汹涌的洪水里将其拽回河岸
重新在阳光下绽放一朵朵芬芳
你用那一双系满善举的双手
奏响一部部生命的乐章,也将自己的岁月照亮
西河作证:你是西河的英雄、西河的守护神
你将从这里出发:走出远安
走向宜昌,走向荆楚 ,走向神州
2
你是这里唯一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的人
这些年的巡河路上走出了怎样的人生
当我站在河岸放眼望去:爱护环境,勿丢垃圾
那些自制并不规整提示牌特别醒目
西河作证:天生质朴善良的你只是想
汛期的西河水,时常牵动着你的心
2021年7月26日下午4时许
西河深处传来呼救声
你来不及穿鞋便立即往河道奔去
河流湍急、径流复杂,声声呼救声从深潭传出
尽自己的力量,守护好家门口的河流
拎着麻袋和火钳,先后从河岸清理500麻袋垃圾
精心的收拾,让河岸干净整洁
你把自己一生交给信仰:守护西河碧水蓝天
你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请每一个人都珍爱生命
而你的一生又活成怎样的风景
当你在清晨的梦中最早醒来
你知道阳光洒在河边的第一抹绚丽
然后在万家团圆的夜色里默默隐去
西河作证:只是没有人注意
你从干净的河岸边走过的身影
109
3
110
你毫不犹豫跳入水中朝溺水者奋力游去
一股大浪将你冲出10多米
此时深潭的呼救声,声声紧揪人心
你顾不上身体的擦伤游到了深潭中
水潭暗流涌动,乱石密布
你看着溺水者在漩涡中苍白的脸色
一手抓住对方手臂,一手奋力划动水流
在父亲帮助下成功将溺水者救了起来
此时溺水者哆嗦着说:水里…还有人…
你一个猛子再次扎进水中反复探寻
当你将第二名溺水者救上岸后送医救治
遗憾的是溺水者再没有醒来
拼尽全力的你不自觉地落下泪水
你在这次救援中身体多处擦伤
也因呛水导致肺部感染而住了院
跳入洪水中救人,一瞬间就是生死攸关
你的心中耸立起钢筋一样铮铮的力量
你的骨子里顶着一轮善举的旭日
将混沌的水底世界照亮,打捞越陷越深的灾难
珍贵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是那么的脆弱
与急流赛跑,10米深潭漩涡救人
这不是你第一次挺身而出
当无情的洪水遇到有爱的人
义无反顾地施救脆弱的生命
这是一件件发生在你身边的事
也是一件件带给我们感动的事
2011年夏天,村民陈某蹚水过河
不慎滑倒被河水卷走
你在家听闻呼救声后立刻前往施救
半小时的搜寻,成功将陈某救起
2014年夏天,外地游客到此探险溯溪
突下暴雨被困,你闻讯前往现场施救
经过半天的努力,帮助受困游客脱险
2021年5月,外来一家人在河边垂钓
111
4
用英勇无畏的目光之火,焚烧越来越逼近的死亡
使被救者的世界升起早晨最美的太阳
112
其中一人不慎落水,腿部受伤感染的你闻讯后
背起100余斤的木船前往河中救人
溺水者被成功救出
还有……还有……
每一次、每一次,你都义无反顾跃入水中……
返乡定居15年来,一个个平常的日子
你先后无数次下水对溺水者进行施救
已成功挽救了20条鲜活的生命
15年来的时光被你用大爱生动的抒写
你用生命和青春把濒危的生命挽回
但也有一些人在急流中失去生命
你面对身陷困境的人都会挺身而出
西河作证:你时刻在和死神赛跑
在你眼里,见义勇为的使命
就是一辈子守护生命中的西河
就是一辈子坚挺着起死回生的脊梁
西河水流湍急,你不想看到更多人溺水
5
除了下水救人,提前防范会更好
10年前一次救人后,你决定进行自发巡河:
日常情况,每周巡河3次
汛期到来后的6月至9月,每天巡河
每年汛期来临,你便坚持6点起床
先到门前西河走一圈巡查水情
如果水势较小,天气晴朗
就去田地里劳作,或在周边做零工
如果水势急湍,或者有暴雨等情况
便会将手中的事儿先放一放
上午下午分别巡河2趟
如遇到有人想要下水游泳,立马前去劝阻
家门前的西河河道长约3公里
日常每周巡河3趟,汛期每天来回至少3趟
炎热天气增加巡河频次
西河作证:家门口沿岸这条路
你已坚持走了10余年、里程约3万公里
共走坏了几十双鞋,用坏了10个自制救生衣
113
114
这期间,你在岸边劝返300余人
这期间,你在水里救的不仅是一条条生命
更是一个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那些被你救上岸来的生命,抚着受伤的心迹
用感恩的热泪,拥抱你大义的胸怀
用无语的仰望,沐浴你大爱的光芒
心绪一寸寸拉长,蛙鸣一声声相牵
日月星辰轮转,四季更迭弥漫
西河作证:巡河救人已融入你的生活里
而你就是一颗西河最亮的善举之星
用你的善良、智慧和勇敢,活出生命最美的春光
格杉,本名宋发刚,1971年9月生于湖北秭归县,现湖北远安。从九十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以诗歌、散文诗为主,自娱自乐写多发少,作品在《芳草.潮》《新作家》《湖北文化》《长江诗歌》《三峡文学》《三峡晚报》《三峡日报》《明天诗刊》等多家报刊及电子刊物发表。
凝聚文学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相关人员提供,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敬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