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宜昌职工文学 2022年06期 总第012期

宜昌职工文学

老作家李华章作品与评论专辑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主办

2022年06期  总第012期

-------------------------------------------------------------------------------

主         办: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
顾        问:
张泽勇   肖思科  
                        
主        编:
张永久  
编        审:
冯汉斌
责任编辑:
若   水
编  委  会:
冯汉斌   刘小平   
阮仲谋   陈   刚   
张明俊   姚正威   
彭红卫   熊本旭
校       对:
蒹  葭  刘金祥  高莉玲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号
邮箱:
1410465391@qq.com

01
05
09
16
25
29
34
40

46
50
55

李华章简介
长江三日
沈从文过三峡记
信号台,三峡的风采
诗意乐平里
橙黄橘红醉秋风
“东山图画”怀想
秋 兴
神秘的后河
永不凋谢的奇葩——再读《哥德巴赫猜想》

踏遍青山人未老 
——读《李华章文集》  樊 星 
 
落花时节读华章
——读李华章散文集《更行更远》 徐 鲁
李华章散文的境界
——《湘西风与月》读后感  金道行
李华章的散文创作及其成就   刘济民
 
三峡散文家的炽热情怀
——读散文家李华章新著《岁月叠影》 邢秀玲
静水深流 自成一派
——《李华章文集》扫描   姚自蹊
收获时节果满园
——读李华章散文集《情满绿水青山》 张永久
文章老更成
——读李华章散文新集《岁月叠影》 黄济华 

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
—— 读李华章散文集《江河长流》 张 同
如画山水寄深情 
——读李华章散文集《情满青山绿水》牛 军
尺幅千里  纯正优雅
——读李华章先生散文的感悟   向大梅

李华章散文选录

64
65
72
76
80
84
88
92
96
100

02

01

李华章先生是文坛的常青树,也是我一直敬仰的文坛前辈。几十年来,他勤奋写作,硕果累累。每有新著,常赠送予我。最近,《李华章文集》三卷本(2019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真是宝刀不老、陈酿弥醇!

先生著述等身,其中又以散文写作成就最高。有论家赞叹先生写湘西故乡之美、宜昌风光之奇,令人心驰神往,确为不移之论。然而,先生文思泉涌、笔墨所及,也常涉往事漫忆、故旧轶闻、风俗探寻、读书笔记……可谓不拘一格,如杂花生树、百鸟齐飞,万花筒般美不胜收。看得出来,先生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记录在了自己的散文中。于是,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的鲜活感受都凝聚在了一篇篇美文、一本本散文集中。散文就这样成为了生命体验的记录、人生旅程的足迹。如此说来,散文这种最自由、最活泼的文体,也是与生命最贴近的记忆储存器。所有的欢乐与感慨,所有的艰辛与偶得,所有的纷纷扬扬的记忆碎片,都汩汩流淌在如梦如歌的字里行间,从而使许许多多的日常体验都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所以,我特别看重那些怀想困难岁月的温馨之作,像《赶考记》那样追怀步行90公里山路赶考的难忘经历,《晚景》那样回忆“同家庭划清界限”留下的锥心之痛,《杖筒而哭》对于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故乡丧俗的描写,还有《永驻心中的“天官牌坊”》、《忆北山坡学府》、《镇镜山下》中关于困难时期日常生活、同事行迹的蓦然回首,以及顶着“名利思想”的压力追求“作家梦”的心劲……读来都有五味俱全之感。那一段历史好像已经消逝在时间的滚滚东逝水中。然而往事并不如烟。读着这些回忆往事的佳作,我很自然想到了华师老校友、已故老作家李德复先生的回忆录《不言放弃》,书中记录的六十年生命旅程苦乐交织,令人感慨。还有华

踏遍青山人未老

——读《李华章文集》

樊 星

03

04

那一代人经历过多少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大家咬咬牙也挺了过来。华章先生常常笑对人生,在那一代人中很有代表性。他走遍了鄂西的山山水水,好些地方曾多次踏访,每次踏访都有新的发现,可见那份对于鄂西的挚爱之情。我喜欢那些欣赏三峡雄奇、巴蜀风物、凭吊历史名人的篇章,也喜欢《白云深处人家》《香溪诗意》《守望诗魂之舍》《三峡背篓女》那样记录山区普通人生活、弥漫着日常生活气息的人生速写。从故土难离的山民、王昭君娘家的后人当上先进工作者、为屈原守庙27年的老教师、背起背篓谋生的女人的坚毅,都显示出山里人的淳朴、厚道、坚忍、豁达,可以称为“山魂”吧。另一方面,当作家在踏访山水时留意普通人的生活、与他们攀谈,也就流露出深入民间、亲近平凡的动人情怀。尤其是当下都市中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浮躁、焦虑、吐嘈、郁闷的生存状态时,那些山里人的平淡、从容、腼腆、固守就显得非常可贵了。在广袤的大地上,甚至在都市中那些不为人知、安宁如故的

《文集》中的许多篇章,从前都读过。此次重读,仍然觉得作家自强不息、乐以忘忧的精神灼然可感。爱生活,爱故乡,爱山山水水,是文学常在的活水源泉,也是前辈作家最令人感动的风范所系。有了这样的风范,才能够跨越各种障碍,体会人生的多姿多彩。正所谓:“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樊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长江》丛刋编委会副主任。

师1949—1964级校友的回忆录《回望昙华林》(主编:王一民),其中对于那个年代的缅怀、对于老先生感人事迹的生动描写,也令人难忘。那一代前辈的蓦然回首,与我们这一代渐入老境以后对于我们经历过的知青岁月的回忆(如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都真切记录了几十年来不论时光怎么冲刷也魂牵梦绕的历历往事。那些往事就是鲜活的历史吧!是的,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中的抽象叙述,更应该与过来人的日常记忆紧密相连。

街衢巷陌中,普普通通的人们大多过的还是平平淡淡、波澜不兴的日常生活。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各种烦恼,却在与烦恼的周旋与搏斗中打发着漫漫的光阴。记下他们的普通生活,也是文学的一个传统——从杜甫的“三别”、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沈从文的《湘行散记》……都是文学家关注普通人、不忘人间事的情怀写照啊。应该有更多年轻的作家继承这一传统并且发扬光大。

05

06

记得有次和李华章先生闲谈,我提过这样的一个建议,长江三峡是文人们过往频繁的旅游胜地,凡是往还于三峡的文艺家,大抵都会与身为宜昌市文联主席和《三峡文学》主编的散文家李华章有所联系,这样,华章所接触的文人可谓多矣,倘能做个有心人,梳理出一些可写之人和可记之事写成散文,则不仅会有文学价值,恐怕还有一定的史料意义。这个建议其实早就在华章心中形成了,而且他果然也这么做了。他已经写了峻青,丁玲、兰光、冯牧、徐

秋高气爽的落花时节,读到了李华章先生的散文新著,而在这之前,还收到了他寄赠的另一本新著《生命的河》。华章擅写游记,而且多是美文短章,游而有记,记而有情,还有所思。这就不仅仅要求作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的风景,更主要的,要求作家具有一种能敏感地洞察和顿悟山川自然的外在特征和内含神韵的能力,就是说,既要有"爱",更要有"知",有了爱,才不致使文章干瘪无情;有了知,也可以使文章避却浮泛和空洞。这也正如孙犁先生所言:“游记之作,固不在其游,而在其思。有所思,文章能为山河增色,无所思,山河不能救助文字,作者之修养抱负,于山河文字,皆为第一义,既重且要。”
华章是湘西溆浦人,对湘西的眷恋和追忆,即是他献给故乡的恋曲。无论是古朴的风情,幽美的景色,对亲人的怀念,还是历史的变迁,不朽的文化,再加上个人生活的足迹,留在童年里的记忆……都在作家心中挥之不去,抒写不尽。屈原在《涉江》里写着“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而梦里的溆水,负载着李华章此生的乡愁和乡情,要知道,正是从溆水河上,他开始了自己艰辛的人生中的第一课……

迟、鄢国培、黄声笑等文艺家在三峡的踪迹,读着华章的这一类散文,我想到了高建群写过往于延安的文艺家,林染写去过敦煌的文艺家,罗维扬写过往于武汉的文艺家……这些文章的最大意义当不在文章本身,而更在许多年之后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上。

徐鲁

落花时节读华章

——读李华章散文集︽更行更远︾

07

08

集子中的那些过往于三峡的名家们的印象记和签名书,以及所收藏的文艺书信,史料十分宝贵,启人深思。华章记人,不枝不蔓,一五一十,本本分分,如实道来,其真实可信正好为将来的研究家们提供了足可依凭的史料。作为散文,它们则不施铅华,少有矫饰,朴素可亲。
李华章曾在《我的文学梦》里说:“一个作家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进取,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才可能获得人生的欢乐。”合上这部散文集,我们祝愿华章继续谱写新篇,在创作道路上更行更远!
徐鲁,著名儿童文学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湘西也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华章写湘西当然撇不开沈从文,而在我看来,华章写的《凤凰回山倍有情》《访沈从文故居》《沅水行记》《心中流淌的凤凰沱江》等,比一般的游记散文也许更耐读,更有意义。
华章的“第二故乡”是湖北宜昌,散文集中的许多篇什是抒写鄂西这片“老不死的”神奇的土地,以及三峡的雄伟多姿的生活与美丽景色的。华章是宜昌通,也是三峡通。写三峡,他写得最多也最好,可谓得心应手。我曾对他戏称,倘若长江三峡能够因为人们观察和歌颂它的美丽雄伟而对人们怀有感激之情的话,那么它首先应该称谢的该是李华章。华章这一生与三峡、宜昌的缘分,恐怕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华章自己也承认:“神秘的鄂西山乡,昭君故里,屈原故里,那神奇的土地,那浓郁的乡情,那淋漓的野趣,那风味别具的风俗,那可亲可爱的人物,那悠悠的深厚的文化沉淀,给了我写作散文以许多灵感和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个基地。反过来说,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观察,有些作家总是(甚至终其一生)在重复地写着“同一本书”,便不是没有道理了。我在想,李华章先生这一生将“重复”地写着的“同一本书”,无疑就是壮美瑰丽的长江三峡了,而这一本“书”,可能也就是他最好的书。
除了湘西和鄂西,华章还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胜地,这就是集子中“销魂远游”所包含的内容。华章游山水,其醉翁

之意也不在山水本身,而是多少也带着一点“文化苦旅”的味道。华章的游记以写景,抒情见长,因为华章原本就是位诗人。但他间或做一点小考证和切实的议论,也颇可喜耐读。

部魅力在于,不断躲避和对抗诗”(《悲剧的诞生》)。华章最早是从写诗开始的,但他弃诗从文了,并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在他的散文中,故乡湘西又是写作不倦的主题。例如他写同乡前辈沈从文,我看到的就不止五六篇。《访沈从文故居》写于1990年,其中有个细节,写沈从文的一张写字桌,“那斑驳的桌面子,饱浸着一代文豪的多少汗水心血,留下了沈从文坎坷人生的条条痕迹……多少不眠之夜……占用人民的地方很小很窄,可奉献……很多很大。”他后来在2003年写《谒沈从文墓》,又写到沈从文故居的那张“斑驳、破损的写字桌”,却是“我心遐想,只有这张沉甸甸的大理石桌子,才可能承载得起他那1000万字著作的沉重分量?!”比较起来,前文浓重,后文平易,不难看出在对诗的躲避和对抗。再看2020 年写的《沈从文行船过枝江》,写沈致张兆和的家书也是散文笔法,如“犹如逼近目前”,“好似攥着一股穿透历史的力量”;“岸边航船如蚁”,想象枝江“双桅船之多”等。这就如叙家常了,文字当更平易。

10

09

李华章先生的新著《湘西风与月》(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年11月版)出版了,这是他半个多世纪散文创作的最新佳品。拜读新作,有个想法跳上心头,即想知道华章先生在漫长的散文历练中,新品与旧作有何不同,同时也就明白他何以钟情于散文,并修炼到何种境界。
 1
尼采说:“好散文是同诗的一场不间断的有礼貌的战争:它的全

平易,也是平淡。“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似淡而实美”(苏轼)。华章散文越来越归于平易、平淡、平实、平和,也就成了他的审美追求。
我原先也写过对华章散文的读后感,曾归结为一个“真”字。其实,华章的为人就极真诚、真挚。“真”是他的人品。而散文,正在于以人为文。上面谈到他越写越平易、平淡,也就越写越是自我,

李华章散文的境界

 ——︽湘西风与月︾读后感

金道行

11

12

华章写于1987年的《昙华林记》,较早成了他的代表作。作者也是以真情的笔触,叙写母校华中师院所在地的昙华林的历史和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而感慨“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多少月,我都永远留恋这个绿色的摇篮”。岂知本书又有一篇《昙华林记》,而且还是“二题”,却与30余年前的那篇代表作完全不同。一写接到华师录取通知书后,跋山涉水80里路,再乘“桐驳子”船,过洞庭湖,坐绿皮火车,“直奔武昌蛇山脚下的昙华林”的入学情景,题曰《梦里的昙华林》;二写4年后的毕业分配,怎样“如愿以偿”分到

林非先生给华章散文集《人生四季》的序中寄语:进一步写出“主观对客观的思索、判断,和深入地甚或是振聋发聩的阐述”,从而“推向一个崭新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这使我同时想到罗丹说,艺术家要“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而这个真理就是美”(《罗丹艺术论》)。华章30余年两写《昙华林记》,怎不是越来越发现“内在真理”的美呢?林非先生的寄语,华章努力达到了。
 2
我国散文在上世纪60年代曾出现过名噪一时的“三大家”,影响了一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方向,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杨朔。他的所谓“抒情散文”以精巧的构思迷惑人,却完全虚构,情感虚假,构成了一个“大我”的虚壳。另一个刘白羽所谓的大气磅礴更是直抒“大我”。再一个秦牧写的则是人文小品,也不具备散文的真情品格。
80年代以后,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发端,接着《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等或旧或新相继而出,“文化散文”风

因而也就越写越成熟。他在1995年写的《舅舅的梦》,写母亲病重,他遵嘱给台湾的舅舅写信。舅舅回信叙梦中情系大姐,回忆10岁时抱着大姐织的布到集市去卖,又坐花轿给大姐陪嫁……可是60年却天各一方……。他把此信连读几遍,流泪不止,而母亲却没赶上听到……于是作者感叹:“人有情,天无情啊!”母亲的情,舅舅的情,“我”的情,汇成一股真情,真是力透纸背。本书有一篇《二舅妈》,也是写舅舅(二舅)的。二舅妈出嫁不久,二舅就离家了。二舅妈带着“我”睡,看到她多少不眠多少泪,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难受不过人想人啊!”又写“我”10岁时,二舅回家了一次,也留“我”三人同睡,还要“我”以后代二舅妈写信。可是,一别竟42年……直到“三通”以后,二舅才从台湾回来,文中写“二舅妈如在梦里,哭了又笑,笑了又哭了”……这悲欢离合的情感何其复杂,其文也就更加真实感人!

宜昌,“激动得浑身灼热”的情景,题曰《遥远的逆水而上》。这样一写入学前的梦,二写离校后的分配,连昙华林的影子都没有写,是不是离题呢?认真揣摩,我才读懂——作者对大学情牵梦萦,又满载所学而去,于是,“昙华林”就不再是个地名,而成了精神的符号,理想的象征。“昙华林”不写而处处写,这样的散文就已不在于形,而在于神。

张中行的散文可能比余秋雨早。《负暄琐话》连续三集,到90年代,他已写了几百万字,人称“张中行散文风暴”。他文笔老派,确实写得好,却多是人物轶事的随笔。再就是杨绛,《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全在写“我”,娓娓道来,却以少胜多,正是散文的正宗。
李华章先生的散文与杨绛先生是一路。写自我而决不居高临下,写生活而真情实感,文风平实而天然去雕饰,遵从的是自然美。
宜昌之地,散文繁荣,新老散文作者也多。知名的如温新阶,不论写民风民俗,还是现实人事,其文精致严谨,语言考究,佳句与文眼联翩。从其文,知他是一个严谨得苛刻的作家。甘茂华的散文,也多写民风民俗,还写文人文化,而其文则热情澎湃。从其文,可见他是一个热情豪爽、情感丰富而又勤于思考的人。
温新阶散文有山水之灵秀,甘茂华散文有江河之流淌,李华章散文则如“湘西风与月”之和穆。

13

14

3
李华章先生已出版散文集20部,文集三卷,并有多篇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一2000年)散文卷等重要选本。相比之下,这本最新的《湘西风与月》篇幅并不算大,却代表了作者散文创作的新高度。他在本书后记里说:“文坛台阶总是一级一级攀登而上的,半途退伍者亦不在少数。但‘文学梦’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人贵有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华章先生在《昙华林记(二题)》里不是写他1955年几天几夜赶路上大学,盼望早日圆“作家梦”吗?从18岁到而今耄耋老矣,最近还写出《橘颂》这样探新式散文。林语堂说:“只有鲜鱼才可以清蒸。”华章一生写两条大江(沅江与长江),他爱大江的鲜鱼,故“清蒸”散文亦鲜矣。60余年“攀登而上”的力量确实“不可低估”。
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人间词话》)。华章一生钟情散文,他把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亲人文友的爱,全部写进了散文。他为人真诚,平实,谦虚谨慎,与人为善,而这,也正是散文的审美品格。故他专攻散文,也是他的人格决定的。是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文;从怎样的文,也看到怎样的人。华章做到了他的人与文的高度统一。
写了一生散文,华章的体会是,“感觉散文越来越难写了”。他说,“有些人误以为散文是一种没有‘难度’的写作”;“其实,‘散文易学而难工’”(《李华章文集·后记》)。华章散文,平淡如水,如清

行一时,但很快反感诟病者也众。例如《山居笔记》以《可怜的正本》为题的自序,洋洋41页,大写反盗版,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乃自我炒作。即便《文化苦旅》,也只是典故的翻新,故作姿态的卖弄文字,其虚假更甚于杨朔散文。杨朔的虚假还是对“大我”的真诚;余氏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人品的虚伪。

王国维论“大事业”“大学问”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李华章先生经历了“望尽天涯路”的摸索,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才登上“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散文高峰,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金道行,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数授,出版《我看香草美人》等多部著作。

16

15

风朗月,看似平常却难得,平易中而见功夫。鲁迅总结“作文秘诀”在于“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巴金还说最好的技巧是“无技巧”。华章散文,越来越好读,越来越自然而亲切,就是去掉了一切粉饰、做作和卖弄的东西,唯一留下了“真意”,而达到“无技巧”的境界。这是他毕生修成的正果。

一、李华章散文创作概述
李华章,湘西溆浦人。曾在宜昌师专和宜昌二高任教11年,1971年调入宜昌市文艺创作室,后历任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作协主席等。编审职称,《三峡文学》主编。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当选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湖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绿韵》《文苑漫步》《湘西,我的梦》《生命的风景》《告别三峡之旅》《追赶日出》《生命的河》《人生四季》《缠人的乡情》《岁月叠影》等16部;另出版少儿作品《高峡出平湖》《中华三伟人的故事》《中国的脊梁》等多部;与人合作有《鲁迅论文艺》《巫山神女》《长江三峡传说故事》《三峡游览志》《桃花鱼赋》等10余部。作品多次获各种奖励,《绿韵》获1993年湖北省社科联散文一等奖,《湘西,我的梦》获中国(1978—1984年)散文旅游文学作品集一等奖,《高峡出平湖》获2002年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散文《千岁屋》荣获首届“中华精短散

刘济民

李华章的散文创作及其成就

文大赛”优胜奖,《中华三伟人的故事》被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7部委向全社会推荐的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一2000年)散文卷、《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儿童文学卷)、《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当代美文300篇》、《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散文集萃》、《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等。荣获湖北省文联先进工作者、“宜昌市十大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在患浮肿病的日子里》表现了特殊年代的困窘生活和人性的善良。这些散文最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啊,农民工兄弟》表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抒发了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千岁屋》从家书引出对母亲的回忆,为母亲的心能够随时代的变迁而进步高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三峡背篓女》描写香溪河边劳动妇女,写她们沉重的劳动和宽厚的情怀,有对平凡人生的深刻思考。曾经感动了著名作家林非、金道行的《晚景》就是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间悲欢,是许多人经历过的生活。

18

17

二、李华章的散文创作始终追求高品味、纯美文
李华章早年的创作,文艺随笔、诗歌、散文都写过,并且都有一定的成绩和影响,1979年起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10多本厚重的散文集子呈现在读者面前。遂成为全国知名的散文作家。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园地百花齐放,也出现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散文,有人写伤痕,有人写荒诞,有人写美女,有人写卿卿我我,各种风都吹过,但是,李华章认定自己的道路坚定地往前走。多年来,他的散文在内容上大致有以下这些方面:
 1.人生风景,人世变迁。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也包括对亲友的回忆,表现普通人的人性美、人情美,如《翡翠观音》回忆友情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写出世事的沧桑。

2.山水游记,旅游散文。李华章先生出生在湘西,宜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几本散文集子,都有对湘西和三峡自然风光的描写。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也有一些写名胜古迹的散文。特别是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修建,作家无数次地深入民间寻幽探奇,体察民情,这些散文能很好地表现三峡风光和三峡建设者的情怀,用优美的文笔表现大自然的壮美,描写三峡建设的热潮,定格历史变迁的瞬间,讴歌了“高峡出平湖”以后三峡的新美。如《滩多流急西陵峡》曾两次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子午书简”栏播映,与刘白羽、菡子、林非的三峡名作同时编为一组,播出效果很好。
3.名人交往,片断回忆。在《岁月叠影》一书中有一辑“名家魅力”,在《生命之河》中有一辑“千里文缘”,在《人生四季》中也有这么一组文章写当代作家、知名人士的。这些文章多是以自己与文艺界人士亲密接触为生活基础,抓住几个小镜头,几个细节,从一

4.文学随笔,品书谈艺。李华章的散文不仅是三峡散文的精品之作,也是三峡散文的开拓之作。他是宜昌散文创作的推动手,他为青年作者写书序,写书评,也有对老作家的读书随笔。他与本地的青年作者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全市范围内发掘和培养了不少散文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宜昌散文作者逐渐活跃,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散文作品,有30多位有实力的散文作者被推荐加入中国散文学会。这其间凝聚了李华章许多的心血,他的序文和评论成为青年作者前进的航标。
李华章散文创作的领域是很宽泛的,他一直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获得好评,表现了一个作家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三、李华章散文的艺术特征
李华章散文的风格,纯朴自然,平易近人,不媚俗,不矫情,不造势,不堆砌,一个朴实敦厚的人,抒发真情实感。文如行云流水,情自内心而发。他的散文“于朴实中见深厚,于自然中显华采。……初读之下,也许不能一下就激动你的情愫,细读之余,自有一番韵味在其间。”他的散文有内涵,有诚心,与读者心灵沟通,这样的散文就耐读,就韵味隽永。
散文要有自己的风格,绝非一日之功。首先得力于作家的人格力量。古人有言:“文如其人”,李华章先生从生活中过来,从风风雨雨中过来,从大风大浪中过来,但是,他信念坚定,步履从容,从不炫耀自己。他认为一个作家要能摆脱物欲和精神的羁绊,潜心于创作,不要“追名、沽名、骗名”,要心情淡然、坦然、悠然,他早期把自己的书房就取名为“淡泊居”,他抱着一个作家高度的责任感、时代感,同人民群众一道,同呼吸,共命运,走过艳阳高照的春夏,走过硕果累累的金秋,也走过雨雪纷纷的寒冬,他这种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一种与其相应的风格。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有这样一些特征:
1. 超脱的审美观念,对最高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华章先生立足现实,关注民生,而又能超越现实。在别人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不太经意的地方,他以善意的敏锐的审美目光,发现生活之美,开拓生活之美。他的作品多是反映生活的光明面,

个侧面、一个角度再现作家的音容笑貌、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他写过丁玲、张光年、王朝闻、徐迟、曹禺、冯牧、峻青、刘真、林非、吴泰昌、石英等数十人,都出自于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来十分亲切自然。写黄声孝、鄢国培、习久兰这些与自己有过长期接触的人,能够再现历史的真实,让读者了解人物全貌及性格特征。《三峡从她心里流过——女作家刘真掠影》,他写女作家刘真在葛洲坝大江截流工地采访的情景,李华章先生不因刘真后来遇到一点小麻烦就把这篇文章从自己的集子中删去,人们最佩服作家这种执着的精神。这类文章时间愈久,它的价值愈显珍贵。

19

20

22

21

李华章先生说过:“我的散文就是自己半辈子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凭着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心思,表达我对人生和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追求质朴清新的美。”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和一位知心朋友谈心,听他对人生的感受,亲切自然,不是从枪林弹雨走过来的英雄高谈阔论,对别人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2. 精心构思,自由联想,赋予散文以深邃的思想。
他的散文,无论写人物,还是写自然景物,都经过了作家精心的过滤,精心的提炼,摄取一些生动的细节,使人物或景物鲜活起来,把生活的真实上升到了艺术的真实。如《三峡背篓女》写香溪河边背煤炭的女工,“凝望背篓女人的背篓上,那装煤炭的袋子横

能给人以温暖鼓舞。他并不回避对特殊年代人性扭曲、人物命运艰危的描写,他是以平静、超脱的心态来忆念和描写,人们读了能够产生共鸣,很乐意地接受。如《昙花林记》、写到了当年的反右运动,但他能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发现并写出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师生情长》写石声淮教授,“他的岳丈老人钱基博教授被打成了大‘右派’之后,又不幸去世。第二天,石先生臂上戴着黑纱,走上讲台后连钱先生几个字还未说完,就热泪盈眶,潸然而下,教室里一片寂静,很久很久……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样的真情怎么不感动人呢?散文就是要像这样写出人性的真善美,世上不能没有了亲情,作家现在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确实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搁的象一条岭,竖放的似一座峰,上坡时脚肚子青筋暴暴;下坡时两只腿抖抖神。……她们脸上煤灰掩盖了红润,超负荷压弯了身腰,”作家自然地想到了历史上的王昭君,三峡背篓女“虽没有昭君的花容月貌,婀娜多姿,但骨子里同样蕴含着不屈不挠的品格,这是追求美好人生和幸福生活最宝贵的东西”。从最基层劳动者的艰辛,展现他们的情怀和理想。用一位中学毕业就做了码头搬运工的女青年的话,道出生活的真谛,“人一生都在同自己的命运搏斗,人生的价值不就体现在同命运搏击的过程中吗?!”这正是“五四”以来冰心、杨朔等作家坚持的传统散文的写法,李华章先生运用到了极致。

李华章先生说过:“散文随笔家应是思想家。伟大的鲁迅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他告诫青年作家要克服散文思想贫血的毛病。他的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散文《王村镇风韵》,描写了王村镇因拍摄过电影《芙蓉镇》以后种种变化,他指出:“在努力为王村镇换新颜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王村古镇会因之而风韵长存的”。及时地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问题,引人思索。他写行色匆匆的农民工,走南闯北,风风雨雨,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同情或敬佩上,而是感受到一种时代热潮,加快了国家文明的进程。他写三峡的风景,如《信号台,三峡的风采》,就十分注重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3.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作家真挚的情怀,与时代的脉搏相律动,与人民大众相呼吸。

他写人物或景物,都灌注了自己真情实感,朴实的文字,平静的叙述,娓娓道来,不是高调呐喊的矫情,而是汩汩涌动的深情,如《回乡的滋味》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春光明媚的一天,清晨,侄女儿在塘边放牛。我走了拢去,见她一手拿着书本,一手牵着牛绳,那清瘦的身体,那黑红的脸色,那清凄的嗓音,那少许忧郁的眼神,既人见人爱,也人见人怜。我很想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尽管想把语气尽量放松,但心情却十分沉重。……
这段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是很动人的,作家内心的自我剖析是很真诚的,感情细腻,是一个有责任的作家面对还不富裕的农村生活所产生的使命感和沉重感。就是写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也不尽是去描写兴高采烈,激动人心,欢欣鼓舞的场面,《归州,留在美丽的思念中》就独辟蹊径,捕捉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在全城东迁到新县城的时候,老县城“街巷里静悄悄的,一片萧瑟气氛,俨然一座空城,令人怅然若失。此刻,只有喝半瓶‘屈原大曲’才能温暖寂寞的心肠。”从对空城的依恋,去体会移民们舍家离土,背井离乡的内心感受,从一种近乎悲壮中感受移民们舍小家,为国家的博大情怀。散文如果没有真情,就如风干了的苹果,没有了果汁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4.自由洒脱,不拘成法。读李华章的散文,感到他的文笔自由洒脱,意到笔随,挥洒自如。他继承了五四以来优秀散文的传统,

24

23

清晨,推开窗户,半窗阳光,半窗山风,半窗涛声。山色入眼,山风贯耳,江涛动心。坐在门前的青岩上,神女峰亭亭玉立、含情脉脉地朝我走过来,既有神女的庄重,又有美女的潇洒,妩媚动人。彩云,她像是招之即来;清风,又像是挥之即去。她摘下一片云当作轻柔的面纱;她追赶一丝风,进入岁月沧桑的回忆中……
这是作家深入到巫山十二峰的腹地,在青石村观赏到的神女峰,有独特的视角,美丽动人。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出三峡山水的神韵,有意境美。他的散文有首尾照应,有结尾点题,有提炼警句,有穿插回忆,有营造意境……但是,绝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文成法立,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数百上千篇的散文各有不同,这是接受了前人散文写作的教训的结果,更准确地说是作家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不要僵化,保持鲜活自由,为散文注入新的生命力。
刘济民,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但是摒弃了以往某些人过分雕凿的毛病,语言十分自然,而且接近口语,十分鲜活,更没有堆砌辞藻。如《神女峰,永远美丽》,有这样一段文字;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徘徊在散文门槛之外的一个副刊编辑,已从知名刊物拜读了李华章先生的《梦里的溆水》《王村镇风韵》等美文,从此,作者那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便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壁上。
1995年8月,我们在一艘开往九江的“江渝”号客轮上不期而遇了。都是赴庐山参加散文笔会的,而且同乘8号舱。当客轮行至宜昌时,我坐的三等舱中上来了三位旅客,一个个温文尔雅,浑身的书卷气,一看就是文化人。我主动上前询问,果然是同赴庐山开笔

26

25

据同行的两位宜昌文友介绍,华章老师不仅著作颇丰,人品也极好!他的善良、厚道、刻苦是出了名的,在湖北文坛素有“好人李华章”之美誉。在那次群星荟萃的庐山笔会上,他表现得很谦虚,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会下交流,他毫不炫耀自己,十分低调,但大家对他的尊重远远超过了那些拼命鼓吹个人“辉煌成果”的“冒哥”。作品评奖时,他的散文集《湘西,我的梦》几乎以全票被评为一等奖。
一年后,重庆散文学会和宜昌文联联合举办“三峡散文笔会”,为了让与会代表畅游三峡,笔会就在船上举行,从宜昌启程,在重庆结束。做为这次活动的东道主之一,时任重庆散文学会秘书长的我,负责在重庆的接待工作,未能前往宜昌,未免留下一点遗憾。所幸的是见到了许多心仪已久的散文家,他们对接待工作很满意。在气氛热烈的闭幕式上,由华章老师代表本次笔会的组织者讲话,由我致欢迎辞,合作得非常愉快。
自那次笔会后,我们未能再见面,但常常从报刊上看到他的新作。去年以来,我一连收到他的两本厚厚的专著:《缠人的乡情》

会的作家。由于我在半年前读过李华章先生的散文集《湘西,我的梦》,扉页上有他的小照,立即对上了号,准确地认出了从未谋面的华章老师。他中等个头,椭圆面庞,穿着十分朴素,白汗衫洗得很干净,后背有几个小破洞,估计已穿了些年头。没想到这位宜昌市文联负责人、《三峡文学》主编,大名鼎鼎的散文家、评论家,“包装”得如此平民!

邢秀玲

三峡散文家的炽热情怀

——读散文家李华章新著《岁月叠影》

《岁月叠影》的第一辑为“名家魅力”,集中写了一批他所接触的当代著名作家,或从一个细节入手,或从一个侧面着墨,绘声绘色地再现这些名家的音容笑貌和精神世界。从他的笔下,我感受到丁玲的火红情怀,冯牧的潇洒风度,骆文的长者风范,林非的学者风采,刘真的三峡情结,徐迟的如瀑才思,柯灵的坦荡直率……还有出生于重庆涪陵的工人作家鄢国培走过的坎坷曲折的创作之路;工人诗人黄声笑从成名走进寂寞的历历往事……让关注名家的读者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巡游了新时期文坛的一角。作者不媚俗,不粉饰,不做秀的写作态度,也让我陡生一份敬意,一种感动。
《岁月叠影》中的第二辑“人生风景”多为怀友忆旧之作,其中《泪珠滚落胡须上》中“美丽似花朵”的初中同学华子莞,在“反右”运动中遭到残酷打击,先是被开除了公职,又被“站稳立场”的丈夫抛弃,人生被逼到绝境。万般无奈的她,嫁给了北方的一个农民,远走他乡……当历尽沧桑,获得平反之时,她已面目全非,表情麻木,眼泪都流干了……作者痛楚地录下她苍老的背影,正是为了唤起读者的同情,牢记那段真实的历史。

28

27

《翡翠观音》中的农村细妹子九莲纯洁而善良,她表达爱意的方式又是那样含蓄,一枚翡翠观音,凝聚着少女几多情意,几多隐秘!却终究未能得到回报。正是这枚观音,在惊涛骇浪中“显灵”,让作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使他内心常存愧疚,久久地依恋这片生命中的绿荫。
《善生老左》《宜昌二高漫忆》等篇章,也写得栩栩如生,娓娓动人,读来扣人心弦,发人深思,表现出作家的社会良知和忧患意识。
这本散文集第三辑中的“华章小品”可谓全书的华彩乐章,也是我最喜爱的美文佳构,宛如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特别是歌颂三峡的一组散文,不仅写出了三峡的壮美雄奇,也写出了三峡的风土人情。作者凭借身居“三峡门户”宜昌的地理优势,长期深入三峡沿岸城镇,访问船工村民,查阅县志史料,探究名胜故址,搜集民间传说,积累了大量素材,早就捧出了有关三峡的一系列作品,赢得了“三峡散文家”的雅称。“华章小品”中的篇什都是近年来的新作,让我们再度领略了巫山神女的绰约风姿,巴东新城的七彩光影,屈原故里的动人故事,三游洞前的古风遗韵……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许多三峡景观正在改变或者消失,但他笔下的三峡却是一道永远的风景,长存在读者的记忆中,亮丽在散文的花园里。
邢秀玲,中国作协会员,重庆散文学会会长

和《岁月叠影》,前者是他唱给故乡湘西的一支支深情的歌;后者是一本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综合性散文集,既有对逝水年华的追忆,也有对时代风貌的描绘,更有对山川风物的讴歌,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

30

29

著名散文家李华章,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具有经典意味的散文作品。文学评论家涂怀章评价他的散文“平实之中含有深意,且用笔精细,语言清冽如泉水。”不久前,《李华章文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李华章散文创作的整体风貌,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李华章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李华章文集》分为三卷,可以说是李华章散文之精华。第一卷“湘西之梦”;第二卷“三峡情怀”;第三卷“荷屋随笔”。
李华章出生于屈原流放地溆水河畔,工作后又扎根于长江三峡,所以“水”是李华章散文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元素。李华章自己也说“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情有独钟的是‘两条河流’,即生我养我的沅江溆水和长江。‘两条河流’我写了一生”(《李华章文集·后记》)。“水”不仅是李华章散文中的重要题材,同时也作为一种风格贯穿其散文创作。
李华章的散文语言如水般澄澈灵动,读来使人有一种在宽阔的河流中顺流而下的畅快感受。同时又笔法多变,时而如涓涓细流,精雕细琢;时而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时而如瀑布喷涌,澎湃激昂。他对语言的考究与其散文观念密不可分。李华章认为“散文毋宁说是美文……散文的‘文’,在语言上讲究文采焕焕、自然天成、妙语迭出、气韵绵长、诗意盎然。描写,绘声绘色;抒情,情真意切;叙事,娓娓生动;议论,精辟简洁”(第三卷《既散且文》)。李华章的散文语言,就是按照以上要求不断锤炼打磨而成。在《湘西之梦》中,作者用独特的语言艺术,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笼罩在水汽中民风淳朴、令人神往的世界,颇似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这个美妙的湘西世界中,有坚韧耐劳的船工、有善良美丽的乡镇姑娘、有一排排依水而建的吊脚楼……李华章描写船工“无风走长潭”时的语言十分动人,“这时,船工们各就各位,竹篙、木浆、长橹统

姚自蹊

静水深流 自成一派

——《李华章文集》扫描

统上马,江面波平浪静,无一丝儿风,太阳火辣,蒸气灼人,河流变成了死水似的,荡一浆、撑一篙、摇一橹,小船才前进一步,船工汗流浃背。即使如此,他们也会苦中作乐,不知谁带头吹起一声口哨,‘嘘——嘘——’,船工们便接二连三地吹起来了。据说,这是在呼唤江风。这一声‘嘘——嘘——’的口哨,就像在死寂的空气中,冒出一点希望的火星。他们不甘失败,一声又一声地呼唤,是那么认真、虔诚”(《梦里的溆水》)。李华章还描写了湘西的一系列风土人情,比如背禾桶、划龙船、打糍粑、赶场等,其中以打糍粑最为有趣,生动地再现了浓浓的湘西年味。在《三峡情怀》中,作者引经据典,笔力独扛,语言气势磅礴如长江奔流,将三峡的雄奇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对三峡雄鹰的描写:“高阔的天空,深沉的江波,任你自由飞翔。右岸的奇峰,左岸的悬崖,筑起你起飞的跑道。雄鹰在三峡展翅,一个盘旋,一种风采;一个畅飞,一派潇洒;一个飞升,一层境界……夔门的惊险,你敢飞越;巫山的云雨,你敢剪碎;西陵的波涛,你敢傲视。三峡的儿女,经历了百年风雨沧桑过后,个个都像展翅的雄鹰!”

李华章的散文,具有真挚细腻的感情,仿佛清冽的泉水涤荡着读者的心灵。他往往选取一两个微小的事件,用精细而质朴的语言描绘,因为其中灌注了真挚的感情,所以不用过分点染而自有一股感人的力量。同时,他擅长将感情层层铺开,像一条条润物无声的支流,最后合为一股清泉喷薄而出,给读者极大的情感冲击。“散

文贵有真情实感。这是散文的命根子,也是散文的灵魂。但这个‘情’和‘感’必须深挚,因为‘情’和‘感’不深挚,则无以惊心动魄”(《散文天地任驰骋》)。李华章最欣赏的散文之一是朱自清的《背影》,正是因为朱自清“动了真感情”,才将父爱表现得“既有诗的情味,又有画的形象”。李华章的《田野的声音》也塑造了一位打动人心的父亲形象。他从做农活写起,父亲是种田的“行家”“里手”,一年丰收之时,高兴的父亲当场表演起了“扯旗角”——一种难度极高的背禾桶的方式,田野上人群的喝彩多年后还回响在他耳边。通过这个细节,将一个淳朴勤劳、憨厚可爱的父亲生动地呈现给了读者。这篇散文表现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怜惜之情、怀念之情,最后由父亲而及千千万万“战烈日,斗风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百姓,数种情感一起迸发,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真挚细腻的感情使李华章笔下的人物都饱含深情,显得生动可爱。又比如《山里舅舅》把大舅看戏那轻轻地摇着头、晃着脑,那陶然、沉醉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每每令后生仔瞠目结舌!

李华章的散文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风云气”。他认为“脂粉气足而风云气少”是造成散文故步自封、思想贫乏的主要原因,因而他提倡散文作者应“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洋溢出如海似潮的澎湃激情,增添放眼时代的豪气,抒发更多汪洋恣肆的情思与革命理想的光芒”(《散文,多一点“风云气”》)。李华章的散文,即使选取的题材不大,但总能与时代精

31

32

神相联系,显示出他宏阔的思想境界。如《记忆烘桶》由湘西人家旧时用的烘桶换成了电暖箱这一小事切入,写出了湘西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再如《千年屋》,作者通过母亲把棺材让给先过世的儿媳这件事,联想到农村旧习俗的变化、新思想的传播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在游览风景名胜、文化古迹时,李华章总是怀古思今,为古老的风物注入时代的生命力。又如《春满昭君镇》,他追忆历史,展望未来,通过昭君故里的今昔对比表现出昭君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在散文结尾,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环顾周围,兴山多山,象征着昭君坚强的人格风骨。一座座大山林海茫茫,万木森森,苍翠蓊郁。若把这条碧绿的香溪保护完好,让其生态环境优美,永远流香而去,那么,兴山昭君故里的绿水青山,就是习总书记讲的金山银山!”

这又是李华章先生的一个丰收年。年初就听文学界的朋友说,华章先生今年将有好几本书问世。具体多少本,我没有问,朋友似乎也不清楚。“总之,好几本书!”朋友扬起眉梢,说话的语调充满了羡慕。
应该说这是预料中的事。写作就像种果树,每写一篇作品,或者出版一本书,仿佛在自家果园里栽下了一棵树,可以想象成苹果树,也可以想象成梨子树、杏子树、樱桃树……如果足够勤奋,一年年写下去,到了人生的丰收时节,你的文学果园里自然会精彩纷

作家余光中说:“在一切文体中,散文是最真切的、最平实的、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让人物戴上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姿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读李华章的散文,我们读到了一颗怀瑾握瑜、热切真挚的赤子之心。他对家乡的热爱、对时代的关怀都化为灵动的文字,流淌于笔尖,静水深流,自成一派。
 姚自蹊,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居深圳。

张永久

收获时节果满园

——读李华章散文集《情满绿水青山

33

34

36

35

呈。况且,在宜昌乃至湖北文坛,华章先生是众所周知的文坛常青树呢。

华章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前辈。在我年轻的时候,他的名头已经享誉湖北文坛了。那时候省作协经常来三峡搞文学活动,到宜昌了必定要找两个人:一个李华章,一个刘不朽。华章不朽,不朽华章,这两个名字经常是联在一起念的。华章先生的文学路子比较宽泛,涉足文学评论、儿童文学、诗歌等领域,但是散文创作最为人所称道、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行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算起,30多年来,他出版的散文作品多达16部(如今还在不断地增加中),散文作品入选全国多个选本,获各种散文奖不计其数。
每隔一段时间,华章先生就要送来一本他新出的书。最近收到他的《情满绿水青山》,九州出版社2018年出版。收集在这本书中的作品,大多数是先生近两年的新作,也收有相关题材的旧作。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都是描写祖国的绿水青山之作,都是描写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环保之作。华章先生在自序中云:“许多年来,我听从伟大时代的召唤,坚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行走于大江南北,攀登一座座名山,跋涉一条条江河,徜徉于一个个古镇村寨,饱览一幅幅美丽中国的图画,放情于山水之间,借景抒怀,每到一地,偶有所得,因此,时有散文作品问世。尽管散文易学而难工,尤其是自我超越不易,突破更难。但我依旧努力,坚持不懈,无怨无悔,呕心沥血,笔耕不辍,乐在其中,以它来陪伴自

己人生的青春和美好。”

《情满绿水青山》分为“忆江南”“西行记”“南国风”“湘西情”“三峡梦”五辑。“忆江南”一辑计10篇,写江浙一带的鲁镇、苏州、乌镇、甪直、周庄以及其他江南名胜庐山、洞庭湖、云梦泽等,笔下徐徐展开一幅幅水墨画,恬静淡雅,意境悠远,饱含着历史的沧桑烟雨。华章先生上大学时他用两年的课外时间读完了十卷本《鲁迅全集》,年轻时狂热地喜欢鲁迅,曾是湖北省武汉鲁迅研究组的成员,他对鲁迅的熟悉了解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拟。当他“乘着文学的乌篷船而来”,站在鲁迅故里前的游船码头上,其心潮澎湃的感受是能够想像得到的。《乌镇,我轻轻地来》则是写茅盾故乡乌镇,“纵横的河面很窄很小,流水也很潺潺湲湲,唯有河上石桥高高地拱立,青石板小巷幽深古朴,明清建筑老宅保存完好,木板铺子古色古香,风韵浓郁而独特”。他站在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前,凝视良久,思绪万千。“当年茅盾亲手种植的那棵棕榈树,而今枝干已超过院墙,高达七八米,郁郁葱葱”。其他篇什有的写苏州小巷,有的写甪直名胜,有的写诗画周庄,均与现当代文化名人有关。地以人名,自古已然。华章先生如今已年过八十,行走在水墨画意境般的江南,他想起叶圣陶老人的一句话:“多活几年,多做些事”,内心里的感受会比一般人更加强烈。
《西行记》一辑有15篇散文,写金沙江、西双版纳、贵州苗寨以及长江三峡区域的向家坝、苏马荡等地风景与人物。古人将“读万

《南国风》一辑有散文10篇,收录了作者游览台湾、澳门、福建、海南等地的作品。退休后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今许多老人生活的常态,喜爱读书写作的华章先生也不例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处去走走看看,青少年时代的若干梦想,就在这走走看看中完美实现了。“澳门早已在我心中。谁不为《七子之歌》的深挚真情所打动?”“日月潭早就荡漾在我的心中。读小学语文课本便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次,我在台湾环岛漫游,好像行走在梦里一般。”读着这样的一些句子,怎么能不为华章先生的赤子之情所感染,跟随他的文字去旅行,身边仿佛也吹过了一阵南国风。虎门未

卷书,行万里路”捧为人生求知的必由之路,华章先生乐此不疲,平时在家手不离书,除了写作就是读书,勤奋的人生态度让晚辈敬佩。不仅如此,近些年他已进入高龄,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在全国各地行走,凡有文学聚会,他必定兴致勃勃参加。他家乡有个侄子,在利川苏马荡买了新房,邀请他去享受大山深处的清凉。他不仅去了,兴趣盎然观赏了红杜鹃、紫杜鹃和银花杜鹃,还大大方方地掏腰包,也在苏马荡买了一间房子,当作自己夏天读书写作的“避暑山庄”。尽管听说花去了先生的大半生积蓄,但他似乎一点也不心疼。我懂得华章先生的心思,和读书写作比起来,其他什么事都是小事。在《苏马荡流淌出的美》一文中他写道:“好似在吟咏一首首山水诗,观赏一幅幅中国画,于不经意间在林海深处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这种美好的人生境地,正是中国文人所向往和追求的。

消散的硝烟,武夷山大红袍的诱惑,客家土楼的风情,海南岛的椰子树,别具韵味的惠安女……此刻脑海中浮现出华章先生在散文中所描绘的一个镜头:“霏霏细雨中,我倚着一棵高高的相思树,手里抚弄着几片绿叶,似乎感觉到一种无言的绿色默契,涌出了一缕缕情思。”

李华章一生最爱写两条河:一是家乡的沅水,一是长江三峡。这本散文集中的《湘西情》和《三峡梦》,分别与这两条河有关。《湘西情》计13篇,《三峡梦》计14篇,都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优美篇什。“我独自徜徉在茶峒街上,寂静到了极点,连青石板也踩不响了。”在这种寂静的意境中游览诗画般的湘西,也是人生的一种至乐。“老人推开木窗子,酉水悠悠地流动在眼前。我探出头左右望去,河岸杨柳依依,万千条柳枝拂在水面,春风吹绿酉水岸。”读着这样的文字,仿佛看见华章先生在悠悠岁月中笑谈人生,白云苍狗,今夕何夕。三峡的路,像一首读不完的奇诡的诗。沿着这条路去看三峡的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水位上升,三峡许多美丽的景致被淹没到江底。无论是旧三峡,还是新三峡,抑或是故乡的沅水,华章先生始终满怀着热情赞美和讴歌,倾尽毕生心血,写两条河的风情。
被人称作文坛常青树的台湾散文作家王鼎钧先生曾经说:“真正的衰退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和进取。”这段话用在李华章身上,十分准确和贴切。在散文写作的道路上,他从来没有停止

37

38

过学习和进取。他认同林非、石英、张新颖等散文大家的文学见解,认为散文是“心的文学”,但凡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首先要有感而发,富有真情实感。好散文看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实则是作者惨淡经营,在大量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精雕细刻而成。好散文都是有血有肉的,追求真善美,字里行间带着生命的欣喜和疼痛,具有终极的人文关怀。纵观他的散文集《情满绿水青山》,他这么说,也是在这么做。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取的人,必然会向着理想的灯塔一步步前行,成功到达彼岸。
张永久,中国作协会员,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会长。

文章老更成

——读李华章散文新集《岁月叠影》

黄济华

最近,我读完李华章新出版的散文集《岁月叠影》,不禁从心里发出一声赞叹:新秋时节读华章,直感到你的文章真是应了杜甫的名句“老更成” 啊 ! 
《岁月叠影》 所收的是作者2004——2008年间所发表的散文中遴选而成的一个集子。这是作者古稀前后几年的作品。作者身体健康,文思敏捷,又一贯勤于读书与写作。因此,作者的笔头子越来越老练了。这些文字可说已臻于炉火纯青,正好印证了“文章老更成”这句名言。如果要说得具体些,我以为,这“文章老更成”在《岁月叠影》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善于选择取材角度,简洁地写人记事,留下了好些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社会的珍贵侧影。

40

39

本集散文写了许多人物,既有大家、名家,也有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作者善于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写他们。比如,以“文艺花圃”的园丁写鲁迅,突出鲁迅对青年作者的“苦心的忠告”,今天仍发人深省;以“作家的风范”写冰心和巴金,突出他们品格崇高,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敢说真话,推崇文友,没有丝毫“文人相轻”之弊;以“从文让人”写沈从文,突出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和之后遭到残酷批判时的“忍让”“惹不起躲得起”。不能创作,就默默无闻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这个冷门,终于大有成就,成了“出土文物”,“甘于寂寞而终不寂寞”;以“秉大公心,奋笔春秋”写柯灵,突出他的正气和勇敢,敢于为张爱玲和梁实秋说公道话……。作者故乡溆浦高中的老同学很多,在一次难得的聚会之后,他以《善生老左》《泪珠落在胡须上》两篇短文分别写了左善生和华子莞。前者考取湖南师院俄语系,因曾经常向苏联老师请教,又与该老师来华的女儿接触交往较多。他们返国后,他仍与他们有一段通信来往。但在“文革”中,左善生却因此被打成“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分子”,关进监狱。但他“善生”,“坚守信念和理想,不气馁,不迷茫,仍从容”,后终获平反,过上了好日子,晚境幸福。后者是个女同学,当年高考,本来品学兼优的华子莞却意外地名落孙山。而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又因一篇日记被打成右派,丈夫为划清界限,与她离婚,她从此受尽磨难。后来她因对知识分子绝望,找了个北方农民做丈夫。1978年终获平反后,当上乡政府的妇女干部。

《诗意的生命常在——忆念工人诗人黄声笑》是本集中最长的一篇,几乎写了黄声笑的一生。记得当年读大学四年级时,黄声笑被聘为我们中文系教授,我曾和华章等许多同学一起,听过他给我们讲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大课。毕业后,华章到宜昌工作,与黄声笑有长期交往和深厚友谊。黄声笑原是宜昌港的码头搬运工,爱好口头创作顺口溜、快板诗,1958年“大跃进”中以《我是一个装卸工》而一举成名。正如本文所记,他文化低,经报刊编辑、诗人们热情无私的帮助和精心修改加工,他发表了许多作品,以至长篇叙事诗。名声因之更大,荣誉也随之而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终归寂寞,1986年退休,从武汉回宜昌,晚境颇为凄凉,最后在宜昌老家寂寞地离开了人世。华章为他不平和悲痛。正如他在本文开头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诗人”。我以为,也许如同当年一些一度影响很大的农民诗人一样,黄声笑的诗歌是“大跃进”诗风的产物。他的终归寂寞,代表了一时代诗风的终结。但后来的文艺界领导对他缺乏应有的关怀、关照,却不免令人感慨和心酸。

老同学聚会时,别人为她流泪,她却没有泪。她说,眼泪过去都流干了。这两个老同学的人生遭遇反映一代中小知识分子的命运。而《在患浮肿病的日子里》,回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家“总是吃不饱”。他选取了一件小事,一位教学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因传出“偷吃食堂萝卜的丑闻”,一度引起纷纷议论,但大家将心比心,将饿肚比饿肚,很快就原谅了他。事情虽小,历史印痕却很深。

42

41

其次,作者笔底常走春秋,饱含着岁月长期积累沉淀的深情,读来感人至深。
我一路读着读着,心灵时时为作者的真实、朴素、感人的文字而震颤。这种真情和深情,不是一闪现的思绪和旁观者的感慨,而是作者长期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宝贵结晶,也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仁爱之心、悲天悯人、忧国忧民、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真实体现。当他与老同学华子莞双手紧握、互相对望时,他的心情是:“我的心底涌出一缕缕痛楚,一声声叹息。”最后写道:“我思忖良久。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历史,个人的命运,经历的痛苦,流过的眼泪,是值得永久回忆的。留下历史的真实证词,岂不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读完《竹篮思绪》,我的思绪也不禁为之牵动。作者在三峡库区忠州大桥桥头,邂逅一位进城的老大娘。她已70高龄,本来硬朗的身腰已显衰弱,手不离拐杖,但还是苦撑着背上15只自编的竹篮到城里来卖。作者写道:“我相信,大娘不是‘老来疯’,而是生活所迫。”“从卖竹篮大娘的一脸疲惫、不苟言笑的状貌,我好似读出她的坎坷人生和不幸命运。我想对她说些宽慰的话,但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回看大娘成乡亲。我情不自禁地一步三回首。俯瞰长流的江水,带去我一片深情的祝福。” 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对普通乡亲的深厚感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对某些人来说,这位途中偶见的老大娘,也许不屑一顾吧。

作者在本集的《后记》中说:他的所写 “都是通过个人视角的自我记忆,真实中寓着深情,字里行间泄露了作者的影子与情思。这是从性情中流露出来的文字,没有过于刻意,没有铺排雕饰,也没有故作升华。”我以为,作者的这段夫子自道对散文创作是有普遍意义的。
再次,篇幅短小精炼,意蕴丰富,耐读耐回味。同时,作者精于文字锤炼,散文中常有洗练的句群、流畅的排比、工整的偶句和诗的韵味,给人以语言的美感和阅读的愉悦。
本集所收作品,大多篇幅短小而精炼。我以为,精炼也者,乃精于剪裁,反复锤炼,言约意丰之谓也。本集第三辑“华章小品”诸篇,我尤为欣赏,确有不少精彩的华章。而《沅水行记》《乐水者记》《悠悠辰河长相思》《溆水思蒙》等写作者家乡水及与沈从文有关的篇章,尤其写得情文并茂,写出了水的灵性、水的活力、水的澄澈、水的柔美、水的情思,耐读,耐欣赏,耐咀嚼,耐回味。这真可谓“智者乐水”、水更给智者以智啊!作者写道:“十年前,我从辰河出发,沿着沅水漂流而下,过浦市,泊泸溪,宿沅陵,徜徉幽静的麻溪铺,流连美丽的桃源……历史的长河,后浪推前浪,依旧滔滔,依旧风流,风情如画!”(《沅水行记》)写得多么洗练、多么流畅,多么有文采!没有中国古典文学和文章修养的功底,没有长期磨练的笔力,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作者说:“我是喝溆水长大的,是从溆水走向武汉、走向长江三峡的。无论春夏秋

44

43

冬,无论雨雪风霜,悠悠溆水都流动在我的心中,纠缠在我的梦里。”他默诵着屈原的《涉江》,面对眼前的情景,“好似进入了屈原的诗境,浸润着屈子的英灵,流动浪漫的楚韵。”船到溆水下游的思蒙,正逢烟雨霏霏,“天蒙蒙,山蒙蒙,水蒙蒙,置身其间,连人的思绪也蒙蒙起来。思蒙啊,思蒙,留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永远的美丽……”(《溆水思蒙》)没有对故乡的深情,对溆水的爱恋和老到的文笔、诗笔,也是决然写不出这样情文并茂、令人读之不禁击节赞赏的文字来的。 我们这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读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虽然是师范生,但不少人都曾做过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梦。李华章是我们之中极少数终于圆梦、成为颇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之一。我们为他的成就而高兴。衷心祝愿他老当益壮,健笔凌云,勤奋写作,再结新果。
         黄济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

一一读李华章散文集《江河长流》

张同

认识李华章先生十多年,常在报刊中看到他的散文,也读过几本他的散文集,对他的文风和情怀似乎很熟悉了。收到这本《江河长流》时,既有新鲜感,也有亲切感。
这本书中的“沅水”“溆水”“洪江”“安江”“龙潭”“香溪”“峡口”“清江”“枝

45

46

江”“长江”等是自然的江河,读者却可以透过这些自然的江河,看到沈从文、舒新城、屈原、昭君、鲁迅、徐迟、鄢国培等这些文化江河中的脸谱,他们为这些自然的江河赋予了某种灵性。在《江河长流》这本散文集里,我读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真眷恋。《沈从文流泪听“傩堂”》一文中,“听到这里,他和另外几位朋友都哭了。眼里噙满泪水,又滴在手背上,他仍然一动不动。”对家乡戏的爱恋之深,泪水是最好的解读。作者写道:“他的流泪正是对故乡山水花草的眷恋,对故乡父老乡亲的感恩,对故乡古老传统文化的致意!”可以说,李华章先生既走进了沈从文的内心,也道出了读者读到这里时想表达的心语。这本书所蕴藏的文化信息量之丰富,读后感到收获满满。正是在《沈从文行船过枝江》一文中,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枝江的文化信息。1951年10月31日,沈从文《致张兆和》中写道:“船刚过枝江县,江边大县,已起始见到山头,树木郁郁森森,使人想到两千四百年前泱泱楚国景物,犹如逼近目前。江流壮丽,岸边航船如蚁,其实大多是过千石双桅大船。也有小渔船在江边漂浮。气候还如八月间北方。已见到江边大祠堂和油坊一类建筑。远山有如崂山重叠作浅蓝峰岭的。极壮丽感人……”这一段,作者选自《沈从文全集》第19卷。如果没有作者的博览群书,又如何能知道沈从文行船过枝江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这篇散文里,我们还知道了“枝江县域内,占有95.5公里长江岸线,上达重庆,下通武汉、南京、上海,不愧为大城镇”。古人说

李华章自己是写散文的大家,他喜欢的散文是:“于平实丰富中见真切,于清淡优雅中出境界,于随意漫步中显活力,从独特的感悟与自由的抒发中,获得审美的欣赏和创造的愉悦。”这正是他散文作品风格的体现。在读《江河长流》之前,读过他的《更行更远》《李华章散文选集》等,其文风一直保持了这种真切、境界、活力与愉悦。2014年夏天,我和李华章、甘茂华、温新阶等宜昌散文界老师们一同前往兴山参加宜昌市散文协会成立大会,不久便读到了他发表在《三峡日报》副刊上的《香溪的散文树》。我认为这篇亦是“于清淡优雅中出境界”的代表作。书中也收录了《美丽董市之恋》这篇散文,那是2016年初夏时节,我们邀请了宜昌一批文艺名家来董市采风,华章先生写的作品。董市是长江中游的千年古镇,在这部《江河长流》里,是一朵充满激情的有温度的浪花。
看完《江河长流》时,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上读完时间,12月11日。这与李华章老师赠寄书时在扉页上的签名时间正好一个月。回想这一个月的业余时间里,一直在文化的江河里行船,看两岸不同的风景,结识不同的人物,体会另一种山水风情,不是熬夜的辛

得好,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信然。当今时代,资讯丰富得有些成灾,一方面是海量的读物堆积如山,一方面是生存的奔波忙碌辛苦。在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静心阅读《沈从文全集》时,能从李华章先生的文章里知道一些关于沈从文的片段和信息,也能获得一点点求知的满足感。

47

48

苦,而是对匆忙生活的调剂和滋养,在文化江河里漂流与旅行,其心境如此高远与辽阔。

“唯愿有生之年,继续笔耕不停,保持一种向上和向前的精神状态,倾注自己的毕生精力,再出几篇有生命力的好散文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更行更远。”这是李华章先生在《后记》里的心愿。我想在这里给他改一个用词上的“错误”,是希望他再出“一系列”有生命力的好散文,而不是“几篇”,以飨更多的如我一样喜爱这种文风的读者。
张同,中国作协会员,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理事

如画山水寄深情

——读李华章散文集︽情满绿水青山︾

牛 军

李华章先生送我一本浸透着墨香的《情满绿水青山》,封面简洁朴实,没有刻意吸引眼球的华丽,却使人从心中生发出一种十分厚实的感受。
这是一本描述山水的抒情散文集。全书分“忆江南”“西行记”“南国风”“湘西情”“三峡梦”五个部分,除附录外收入作者作品62篇。书中,华章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图画。字里行间,寄托了他那深似大海的浓浓情意。

50

49

山,在华章先生笔下千姿百态,各领风骚。他总是不止一次地去游览同一座名山,他认为只有反复地与山亲近,与山对话,才能感悟出山的真谛。在《始识庐山真面目》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头一次登庐山,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后,我沉醉于处处风景名胜中,竟没有写出任何文字,空空而归。”再次去庐山,才发现是“庐山,一座神秘的山”,一座让人“思绪联翩,遐思漫想”的山,在这里有“多少人物亮出了他们的众生相,香炉峰的飞瀑录下了多少人的心声……”短短的几句话,便揭开了庐山的“真面目”。惊心动魄的故事,力挽狂澜的人物在这里一览无余。随之,他顺理成章地展现出庐山的不同凡响。“那奇观,那磅礴,那壮景,该是何等不同寻常,令人振奋,叫人沉思。” 从而,使人感受到了一种雄奇的美。
在《重访韶山冲》中,华章先生运用他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另外的一座山。那是“舜帝南巡到湘江流域”,“依依不舍”的“一座青山”。一座走出了“20世纪中华伟人”的山,一座让“天南海北的千千万万人向往”的山。当人们走在这里时,就“好似走在中国最神秘、最可爱、最伟大的土地上。”如此极致地形容,这只能是“中国韶山”。也由此,“千千万万人向往韶山,怀念韶山,解密韶山”,使“韶山走向了世界。”(《重访韶山冲》) 这些简单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其实内涵深刻,寓意深远。让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从韶山走出来的伟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世界”。于是,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厚重的美。

崀山,位于“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与广西比邻”,“当代大诗人艾青,1939年9月……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一年,完成了《诗论》一书,创作了长诗《火把》等作品”。山上“那天然的巨型石廊,形似银珠飞溅,崖面平整如镜,宽达数万平方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那幽静的翠竹巷,翠竹婆娑,鸟语花香,让人流连忘返,依依难舍。”“崀山,山奇水美……江水碧绿碧绿,清亮清亮,细沙轻柔,彩石可见,鱼游浅底,江面宽约200米,有险滩,有长潭,弯弯曲曲,两岸风光如画。”如今,勤劳的新宁人,把它打造成了“崀山天然公园”,已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崀山归来入梦频》)之说。凭籍着这里的如画美景,作者“衷心祝愿崀山风光早日与桂林山水媲美、争妍。”读此,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清新的美。
水在华章先生的笔下百般娇媚,风情万种。湘西凤凰“沱江的水,长年清澈,水色似新鲜的绿豆一样”。这水“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缚竹子做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水田”,构成了一幅“湘西民风民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画。这水 “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潜映“离愁别绪、孤独悲哀”的“苍凉人生”,却造就了“一位大智者、大作家、大学者”。水的妩媚,水的灵性,水的情感,水的创造,与这位“大智者、大作家、大学者”融为了一体,“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入悠悠的沱江碧水……那绿绿的水,将会永远荡漾灿烂!”作者的笔下活现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告诉我们“沈从文创作的活水源头,就是

51

52

在华章先生的笔下,不仅有着沱江水的悠悠流淌,还有着峡江水的“惊涛骇浪”。在三峡建设者的手中,峡江水由“不尽长江滚滚水驯服地经导流明渠——三峡人工河滔滔东去。”从而,“巫山神女无恙地微笑了。千山万水响起了欢呼的回音。”(《龙口激浪》)于此,使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勇敢和胆识。
此外,华章先生还为我们呈现了一条有着嗅觉感受的水——“香溪河水”。只要你“扑进了悠悠香溪河的怀抱,那潺潺的碧水,淙淙的音韵,水中的倩影,令人一见钟情。”作者用“香溪水”寄托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思念和敬慕。因为“百里香溪汇入昭君的泪泉,浸润着昭君的体香,即使岁月流逝,烟雨苍茫,人民心中的香溪也会永远流香而去……”(《香溪流香去》)在作者的笔下,“香溪清亮的水是香的”。一个“清亮”又“香”的水,凸现了香溪河水“娇柔妩媚”“玉洁冰心”的特质。
华章先生钟情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用自己的笔墨让山水灵动于我们眼前,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一种永恒的景观,”使人拍手叫绝。同时,通过他“攀登一座座名山,跋涉一条条江河,徜徉一个个古镇村寨,饱览一幅幅美丽中国的图画,放情

于山水之间”(《自序》)的做派,使我们看到了山水类抒情散文蓬勃发展的“灿烂的明天”。
      牛军,湖北省作协会员,当阳市作协原主席。

故乡的河,故乡的水。沈从文乐水的习性,从小培养了他的品性和个性,成就了他一生创作的辉煌。”(《乐水者记》)就是这条“悠悠流来,潺潺流去”的水,给了沈从文以大智慧。当我们在品赏华章先生笔下的“沱江水”时,也同时分享了沈从文先生的大智慧。

53

54

金秋十月,高高的栾树们摇曳着一簇簇金黄色碎花,挂着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时;桂花们正在拼命孕育蓓蕾准备向人间散播芬芳时,我开始阅读李华章先生散文集,一共6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读,一读就一篇接一篇直读到两眼发花,视物模糊时方才放下。虽不是小说但其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深深吸引着我。像这样读法,一直读了近一月,方将这6本文集看了个大概。遇到特别对口味的文章就连读几遍,私心最爱的是写三峡风光、宜昌的、家乡亲人朋友的文章,尤显精彩!让人把玩再三,舍不得只看一遍!有的还默默记诵;不大明白的,也要再读,一旦读懂欣喜连连!
华章先生的文章一千多篇,我有幸读到了三百篇左右,诚如大家所说沅水与长江三峡两条河,是先生书中的两个绝对主角,从先生的心中倾泻到文中又流淌到了我们心中,悠长悠长,我想这两条

向大梅

尺幅千里,纯正优雅

一一读李华章先生散文的感悟

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千字左右,鲜少几千字的。我揣摩倒不是先生写不出洋洋大观之文,而是写了即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宜短不宜长。文短意长,内蕴丰富、厚重,尺幅千里。
尺幅之所以能千里,很大程度上在于材料的安排上以一当十,角度多变,层次丰富,娴熟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多侧面刻画人物,叙写故事,描写景物。
《云端的花瑶梯田》在选材上颇有讲究,写了花瑶梯田的位置及得名由来;接下来宕开一笔写知名摄影家魏荣光20年来对花瑶梯田的痴迷及摄影,先生选择这件事,既从侧面写出了花瑶梯田的美,又为下文写出四季之美铺垫;紧跟着采用虚实相生手法,写出了梯田的四季之美,真是妙;文中还写到了别人从未写过的新鲜事物奇石与香土,令文章立马与他人文章不同,富有新意,读来饶有兴味。总之,文章的选材是颇费了一番心思,为我们写散文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小巷美发女》也是这样,如果不用心去品,这文章一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无甚妙处!但细品,句句用心剪辑,事事精心挑选,最后成功向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技艺高超,内心丰富美好的新时代美发女形象。文章一开始用对比手法,寥寥几笔就凸现出这“爿小美发店”作为传统理发店,十分罕见。接着写“我”起初颇踌躇,不想进小店,出人意料地,尝试过后非常舒服,一问之下,科

河会在我们宜昌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流下去。

55

56

班出身!这简单几句便告诉读者别看店小但手艺高!接着话锋一转,写到了“和气生财”,洋洋洒洒一大段写美发女待人接物极有分寸!这显然已变了角度,从心灵方面在写美发女,并一句话交代她原来学过心理学。接着再次转换角度,写店小又位于小巷深处,但每次去都有人在那里等,意即生意红火,有回头客。通过交谈得知美发女有梦想,想要开一个气派的大理发店,边打工边学习。勤劳而有理想,让人佩服!最后再次变换角度,以旁观者角度写出了美发女给一白发老人细心理发,发落时像雪花飞舞般好看,老人满意!她还小心翼翼扶老人下台阶。整篇文章一气呵成,仿佛就是生活本真!但哪一件事不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呢?

巧妙选材,匠心独运,有时还体现在横向上。先生写了一千多篇文章,细看之下并不千篇一律!就拿《向警予之歌》《沧桑贺龙桥》《名将的情怀》来讲,这三篇都是写先生家乡名人的,均属革命前辈。《向警予之歌》主要选取了纪念馆来写。因为在这里有她动人的故事;有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的题词;有象征着英烈精神的高大樟树;有似丰碑一样耸立于眼前屹立于心中的高大铜像。《沧桑贺龙桥》选取一个特别的角度一座桥来写贺龙的一生,开口小,有新意!《名将的情怀》则写了三个故事,粟裕将军在解放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次次都思念亲人怀念家乡渴望还乡却因心怀人民身系天下而终未回去!读来令人嘘唏!前辈的高风亮节的形象刹时便立在了我们眼前。这样一来,我们读来觉得丰

对于先生文章在这方面的妙处,有时候也是比出来的。我和华章先生都写过以“过年”为话题的文章。先生的是《湘西年俗》,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主题深刻而鲜明:通过写家乡年味来表达思乡之情,歌颂祖国的富强!精选材料,有详有略。略写家乡种种年俗,详写打糍粑,那还原生活式的描述方式,看得人是口水直流。吃团年饭时,特写镜头似地写人物对话,“‘我要吃鱼”,小妹轻轻一声。爸爸赶忙夹起一块鱼:“乖。这里有鱼,年年有鱼(余)。”这充满期盼的话语,让人回味终生。将大人们新年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刻画得淋漓尽致!小孩子们的懵懂也一并体现了出来。令人忍俊不禁!与《阿长与<山海经>》中那一段新年里对小迅哥的折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一个赞颂一个批评。文章最后的对联,将年味喜庆气氛烘托到了极致!而我的文章纯属原生态,无选材、无立意、无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先生的《小巷美发女》与我的《如水的小杨》均是写服务人员,我刻画人物方式单一,内容也就非常单薄,而先生的却方法多样,内容丰厚,立意高远。总之,如果动笔你就知道了先生的厉害!
除了选材精当,构思看似平淡实则藏匠心于无痕之中以外,文章立意紧扣时代脉搏。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先生的文章是对我们这个火热时代满腔热忱的讴歌。现举几例,且文章是随手一挑的,不

富多彩,非常灵动!

57

58

中堂,字画琳琅,人头攒动”,“琳琅”二字便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屋子的字画出来,“攒动”二字写出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语言如诗一般美也如诗一般丰厚。面对昭君的出生地“厢房”,文中这样写道“凝目寂静的卧房,山风吹乱了窗棂上的橘痕、竹影,却吹不散我心中美人的音容”,“吹乱”与“吹不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昭君在心中的美好形象;“橘痕”“竹影”高度浓缩的诗化语言,令文章摇曳生姿。语言的凝炼与诗意,在于简约而不简单!通过大量叠词,短语,高度浓缩的对偶句,来达到这一效果。《难忘雪峰山》中写道:“眼前群峰叠嶂,悬崖绝壁,树木参天,枯松倒挂,瀑流飞湍,溪水潺潺,鸟鸣林间”,完全是骈体文,如诗,如画,有声有色,读来朗朗上口,极富美感!《屈原的流放地溆浦》的结尾“历史自有兴衰,溆水也有涨落。当我重返家乡,徜徉在溆水河畔,耳闻屈原传说,目睹雄伟的‘涉江楼’,心潮起伏。我俯瞰滚滚溆水,一个泡漩沉入远古,一个泡漩又浮出现代;岁月把屈原的身躯化为灰烬,历史又把屈原的心灵凝成诗魂”,这段文字精美经典又富有哲理饱含感情,令人赏读再三!像这样高水平的句子段落,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不是大家觉得无聊,我可以将先生任意一篇文章整篇写下来进行分析,大家会发现句句经得起推敲、赏析。越读越觉得华章先生的语言耐读,仿佛一个衣饰简朴不施脂粉的美丽女子,初看,淡然;再看,精致;细品,有味。看来先生真正做到了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写作秘诀:无一字多余。而这也是先生严格要求自己,苦心追求的

《牵挂》《宜昌,飘出一道道彩虹》《王昭君的故乡》《岁月叠影》前二者主题明后二者暗。《牵挂》直接写出了疫情期间,家人对我的牵挂,国家领导人对疫情的重视,医护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无私奉献,由小家到大家,讴歌了非常时期那无处不在的关爱。《宜昌,飘出一道道彩虹》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仅在宜昌长江段就陆续修出了整整十座高规格大桥,而几千年来都未有过一座桥,歌颂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王昭君的故乡》,看题目以为是写景文,看完后才知道“抓住机遇”是本文的内核,古夫镇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腾飞,正如几千年前的昭君一样,利用和亲,改写人生!千古流芳!不然就会终老宫中。将历史的现实的神话的,融为一体。《岁月叠影》看题目以为是对往事的回忆,直看到文章最后才恍然明白是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英明决策。(《湘西风与月》)先生的好多文章都是这样,不到结尾,你压根不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
和精心选材紧密相连的便是凝练的语言。黄济华先生在《文章老更成》中还说,“作者精于文字锤炼,散文中常有洗练的句群、流畅的排比、工整偶句和诗的韵味”。《香溪留香去》中说“昭君宅的

是刻意选择。冰心以“大自然、母爱、童真”三大主题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主题。而先生则孜孜不倦、深情地歌颂我们的祖国、人民和党。无论写历史的现实中的人,还是摹写名胜古迹,抑或是对往事的回忆都能和这个伟大的时代联系起来。

59

60

先生在书序《真挚的感情最有力量》中说“散文大家孙犁的散文,那是何等的‘寻常话’,又是何等的'佳句’啊”!我认为先生的语言也正是如此,朴素、典雅!仿佛秋日午后,漫步田野,蓦见在秋风中摇曳的野菊花,并无多娇艳,亦无芍药牡丹们的雍容华贵,但只要你驻足片刻,自有清香飘来,那纯净金色直击人心,丝绒般质地花瓣亦一样迷人!
尺幅千里也离不开一个好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先生深谙此道,也精于此事。好些题目,一看之下便吸引住了人的眼球,想要一睹为快!《晚晴片羽》比喻加比拟,很奇妙!晚晴喻晚年,“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又将晚年的美好生活比作了鸟儿,“片羽”意即只选取了几件小事而已。《千年屋》,只一眼便惊奇之极,啥屋能有千年?及至迫不及待看完,哑然失笑!《云端的花瑶梯田》,云端引人向往,花瑶令人遐想。《泪珠儿滚落胡须上》抓住细节,一开始就动了恻隐之心。
“尺幅千里,纯正优雅”这一效果的产生得益于先生“读了万卷书”更“行了万里路”。《小窗幽记》中说“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纵文亦儿女语耳”。 意即要多读书, 要多游历, 这样才能增长见识, 作文才有气概, 否则即使能作文也不过是抒发些个人私情。 张永久在《收获时节果满园》中说“先生好

先生一生酷爱读书,在《我的荷屋》一文中说,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小部分时间用于写作!邢秀玲女士在《三峡散文家的炽热情怀》一文中说先生身为宜昌文联主席,穿着泛白的衣衫,非常朴素。为什么那么朴素,低调?我揣测一是因为打小家里面穷,给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二是因为心思全用在看书上,钱用在买书上,对穿着打扮压根儿没兴趣!先生从中学时代起便有了作家梦,幸运的是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昙华林记》一文中写道,读大学时没有上过一次馆,吃饭后剩下的仅有的一元多钱都用在了买书上;没有逛街游玩,时间都用在到书店看书上。梦想成真后,也未有半点松懈,仍在努力耕耘!除了看书就是写作!直到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保持二年出一本书的节奏,让人感佩!付出在那儿收获就在那儿。花开如海,硕果累累是对先生最好的回报!
路行得多,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写作素材多得就像小河流水,源源不断!先生在文中写到为了写好三峡,多次风浪里上风波里下,来来去去,对写作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了解。

结果。最近我也在尝试写作文,老是信马游缰,随心所欲,一点不严谨。以后要像先生那样字斟句酌。

多文章看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实则是作者惨淡经营,在大量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精雕细刻而成”,对此深表同意。华章先生的散文,历史的、现实的、想象的、文学的、哲学的,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融合了海量知识,精心选材,匠心独运,巧妙布局,不露痕迹地将主题思想呈现给读者。

61

62

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的传说的,在作者那支严谨生动凝炼清新的笔下,血与肉、灵与魂紧紧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一篇又一篇精美的文章。以万卷书万里路为经,以时代的烙印为纬,用那支生花笔上下翻飞往来穿梭织成了一幅幅华彩锦缎,闪烁着灼灼光亮,耀人眼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先生的文章不是那种速成的,自然也就不能速看,非细心品味不可!方能领会其深意,收获其妙处。看先生游记类文章顿生前去打卡之愿望。我虽喜欢旅游,生性却又懒惰,去前很少做功课。以至于去后有些糊里糊涂,成了外行看热闹,先生则是内行看门道。看先生的书评又恨不得马上也买来一睹为快!感染力实在是太强!
此刻,栾树上早已没有了灯笼的身影,桂花们也早已“碾作尘”了,先生的文章似灯笼照亮了我的前方,散发着阵阵墨香书香浸润着我的读书生活!
李华章先生的尺幅美文值得你读,值得你再读!
向大梅,宜昌市作协会员,夷陵区鸦鹊岭中学教师。

李华章 ,湖南溆浦人,湖北宜昌市文联原主席、党组书记 ,兼市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原理事,湖北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等。
其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一2000年)散文卷、《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中国当代美文300篇》《中学语文乡土教材》等30多种全国性选本。
出版散文随笔集《湘西风与月》《江河长流》《李华章散文选集》《情满绿水青山》等20部;有的作品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现有《李华章文集》三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行世。

李华章简介

63

64

李华章散文选录

“96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三峡笔会”,在宜昌一一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内蒙、山东等13个省市的散文作家、理论家、学者教授60余人参加会议,韩国的随笔家金镇植、汉学家金惠俊也应邀参加会议。11月1日上午开幕式,下午参观葛洲坝和三游洞。“要看中国现代化,就到宜昌葛洲坝!”这是当时响亮的一句流行语、时髦话。当晚,与会者乘船过三峡,随船开会,溯江而上。由于“天山”号轮船较小,名为三等舱,实则比“江”字号轮船的四等舱条件还差,下铺贴地板,震动抖音强。临时交涉换得了几张二等舱船票,作为会长的林非先生,年龄已过花甲,几经劝说,硬是不肯改坐二等舱。他说,能为会议节约就节约一点。况且同与会代表、朋友们在一起还快乐些。当我听到这几句真诚的平常话时,真的被感动了。从一件小事,足可以区分出一位作家、学者的不同境界,不同胸襟,不同风范。轮船驶过了雄伟的葛洲坝船闸和闻名的三游洞后,汽笛一声响,嘹亮的声音掠过波峰浪谷,穿越缭绕云雾,回荡在西陵峡的悬崖峭壁,在探照灯的闪耀中,江南岸的“灯影石”影影绰绰地屹立在我们的仰视中。传说,那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路上的生动形象,巍峨奇特,活灵活现,非鬼斧神工莫能为之。尤以孙悟空的一足站立、一回眸的奇诡最为岀彩,达到了形神兼备之极致,为西陵峡的一大奇观。难怪大诗人

长江三日

长江啊,母亲的河流。多少回我在长江上旅行,我在三峡中采风,风浪里上,惊涛里下,好像巡礼于世界丹青高手的艺术画廊中,一幅幅千姿百态,一幅幅栩栩如生,无比壮丽,无比雄奇,无比秀美,留下了许多如梦似幻的难忘记忆。

65

66

高了20米水位,把大小礁石、礁丛统统沉于江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陵峡通航的条件。真是“红日高照崆岭滩,巨轮穿梭如飞燕,航道英雄力无比,铁拳砸碎鬼门关!”足以自豪矣。从此,“自古川江不夜航”已成为历史了。过了昔日的“鬼门关”,前面就是王昭君的故乡、屈原的诞生地香溪河,一条溪河养育出两位名人,令世人刮目相看,心驰神往。因为行程所限,只能默诵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聊以自慰。

翌日,“天山”号航行在幽深秀丽的巫峡。巫峡长约42公里,其秀美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云雨巫山十二峰吸引着中国和世界人的目光。分列在巫峡南北两岸,各占六峰,峰奇峦

郭沫若过西陵峡时,诗情澎湃地写下了《过西陵峡二首》,其中“唐僧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像三峡水长流在老百姓的心田。倘若白天过峡,斜阳晚霞照射奇石身上,仿佛灯影戏幕布上的投影。“灯影峡”由此得名,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石”。西陵峡除去50多公里的香溪宽谷,峡长约76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历代多少著名诗人词客,无不惊叹那“三里一湾,五里一滩”,“ 恋滩密如竹节”“石芒森如锯齿”之奇绝、险绝的景象。过去,枯水季节,礁石林立,江水九曲回肠,舟船过峡,一路艰险,航速极慢,“蜀道三千,上水百日。”李白在诗中曾大发慨叹:“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在西陵峡的险滩中,令船工提心吊胆的是青滩,又名新滩。其水位落差很大,波涛汹涌,泡漩喧嚣,如斗似席。拉船上滩,一只木船需十几人拉纤;一艘货轮需一二百人拉纤不可。舟船下滩,似从天上飞落入水, 沉船惨象随时发生。民谣唱道:
       打青滩,绞青滩,祷告山神保平安。
       山神要是动肝火,人船定要上阴间……

而“崆岭滩”要数恶滩之最。“ 青滩泄滩不算滩, 崆岭才是鬼门关。”(民谣)据载,在崆岭滩沉没的船只数以万计,还有7艘洋轮也沉没在此。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川江(峡江)航道进行整治,炸礁石,疏浚河道漕口,设立航标灯,安放绞滩船。使“打滩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行船也便捷多了。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之后,提

67

68

       第三天清晨,轮船行驶在瞿塘峡中,峡长仅八公里,但峭壁万仞,峡道肠回,江面狭窄,仅容一苇,夔门激浪,一泻千里,雷霆万钧,惊心动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十个摩崖大字赫然入目。回望赤甲、白盐山上的早霞,一轮朝阳喷薄而出,正是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意写照。这是三峡的绝景;这是三峡的绝唱!站立白帝庙大门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意境开阔,气象雄浑,悲而不哀,荡气回肠。不愧为“杜集七

板上欢呼雀跃时,我又一回被神女峰所深深地感动,不由得情思飞扬。神女峰啊,你不仅是巫山顶上一块普通的岩石,也不仅是一块独具人形的奇石,而是我们心中相思的真善美的女神!此情此境,我想起古代文人为什么会“行到巫山必有诗”?如“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李白)“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刘禹锡)我默诵老诗人严辰的诗句:“高高地站在众山的顶峰,你的心将整个世界包容……你的形象是长明的航标灯,神女一一女神。”我想起著名诗人舒婷那次游三峡回宜昌后写下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山环水绕的巫山城是神女的故乡。那缭绕的云雾是她的面纱;那满山的红叶是她的衫裳;那以十二峰取名的老街是黎民百姓牵挂的情深意长。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汽笛拉响,划破长空。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秀,千姿百态。当时,游客只能“十二巫峰见九峰”,另有净坛、起云、上昇三座峰深藏于江南的大山里(如今建成了三峡大坝,水位抬高100米,可乘游船目睹此三峰)。在十二峰中尤以江北的“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格外引人瞩目。神女峰上入云端,下临大江,山峰旁有一块人形石柱,状如健美的少女,亭亭玉立,俯首远眺,含情脉脉,妩媚动人,情深意长,故又名“美女峰”。传说,很古的时候,仙宫王母的第23个女儿瑶姬,聪明伶俐,性格刚强。王母娘娘命她管理瑶池,她因过不惯仙宫寂寞的生活,受不了天庭条律的约束,悄悄地带领众姊妹驾着五彩祥云来到巫山游玩。正巧碰上10条孽龙兴风作浪,她用神剑击毙了孽龙,但孽龙的尸骨阻塞了峡江。一时洪水横流漫溢,严重影响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夏禹赶来开峡治水,神女授宝书予夏禹,终于疏通了峡江,为民生做了一件大好事。老百姓为感激神女,修建一座“神女庙”。而瑶姫姊妹为感谢百姓的深情,毅然决然地不回仙宫,留在巫山为船工导航,为农夫保丰收,为樵夫驱虎豹,为病人采灵芝。天长日久,十二位仙女便化成十二座山峰。神女峰便是瑶姬的化身。优美的神话传说赋予了神女的善良和品格,神与人介乎虚实之间,有一条扯不断的长线,它是用真挚的情感编织而成的。神女与黎民百姓之间的这种真情厚谊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女峰既是你的、我的、他的,也是天下所有人的。大美大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神女峰之所以永远美丽、千古流芳的缘由。在文友、老师们站在甲

69

70

中国历代文人过长江三峡,无不为西陵峡的滩多流急而怵目惊心,“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无不为巫峡的秀丽而欣然命笔,“行到巫山必有诗”;也无不为瞿塘峡的雄奇而惊叹不已,“不尽长江滚滚来”……

      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归。
      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
      滟滪大如象,瞿瑭不可上。
      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游……
      而真正的滟滪堆比起“谚语”来,不知要大一百只、一千只象、牛与马。进入白帝庙内,明良殿、武侯祠和史诗堂,诗词碑林,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杜甫曾寓居夔州花溪,长达两个年头,写作《秋兴八首》等400余首。家国情怀就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古今皆然矣。“天山”号从诗城奉节开头后,江面渐次宽阔平坦。云阳“张飞庙”过去了,江上风清真胜境;忠州“石宝寨”过去了,层楼飞阁石宝寨;繁华的万州在欢迎我们。万县的川橘大红袍、梁坪的竹席、竹书架、藤椅、天生城的小篾篓等等土特产与民间工艺品,汇集于沿江大路边,堆成山,连成街,老半天都走不完,望着前面,好像巳堵塞了,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热闹别有天地……在万县“逛夜市”,令人流连忘返,其乐无穷。大家又吃又带,兴高采烈,走回船上,心胸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消除疲劳,净化一切,使人忘忧。“天山号”的汽笛又一声长鸣,雄伟的朝天门已在望中,这是重庆17座古城门之一,原有题刻:“古渝雄关”四个大字,古时皇帝有钦差自长江经此城门传来圣旨,故名之。与会代表无不惊喜,似波澜起伏。重庆啊,我来了!

沈从文过三峡记

言律诗第一”。俯瞰峡口的滟滪堆,虽已被炸掉了,但瞿塘峡的惊险仍烙印在人们的心间:

71

72

轮船在艰难地前进,那惨急的呼唤声音,让他联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从前过长江三峡的沧桑情景,那悲哀就像流水一样层叠于心。巫峡以秀丽擅奇天下。过神女峰,沈从文和土改工作队员一样,完全被巫峡风光所吸引了。“秀拔直上天际,阳光强烈,因之斑驳白赭相间,特别美观。”这种奇遇似远离了“流行色”。惯常过巫峡神女峰,天气大多为云雾缭绕,神女像罩着薄纱似的,俯视江上,含情脉脉,更加妩媚动人。想必土改工作队员即将奔赴斗争的最前线,老天也许格外恩赐,为他们事先洗刷一番身上的“小资”情调吧?沈从文一向是追求美的。他正用眼和心寻觅着,观察着,思索着,巫山“上流一点有个山,山头圆圆的,上面有个相当大的庙宇,可能是什么楚王神女庙(即高唐观一一引者)。下游一点一个尖山,相当高,上面也有个小庙,好看得很”(即大宁河渡口那座尖山顶上的小庙一一引者)。在长达42公里的巫峡中,神女庙的确有好几座。神女故乡的黎民百姓,因感恩于神女为其护

岁月如逝水。1951年10月25日,沈从文被分配到四川内江参加“土改”队工作,下午七时上火车,一队人马离北京至武汉,然后溯长江而上,从宜昌入三峡。入峡这一天正是11月1日。他在致夫人张兆和的信中写道:“船今天已入峡,一切使人应接不睱,动人之至。孩子们实在都应当来看看的。真是一种爱国教育!” 30多年前,沈从文曾在湘西的一个军队上吃粮(即当兵),浪迹于湘黔川边境上,便神往于三峡,却终未能如愿。此时此刻,沈从文头一次入三峡,那一见钟情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他在信里前后三次用了“动人之至”“动人得很”“感人之至”来表达自己的赞叹之情。这四个字即便没有具体的描写,他的夫人张兆和(江浙名门闺秀、后任《人民文学》编辑)也一定会读懂其中千言万语的情思,而张扬起想象的翅膀。
三峡中的西陵峡,峡中有峡。在沈从文的心目中,这是“一个重要峡” ,已过“清冷峡”(应为崆岭峡一一引者)、“兵书宝剑峡”“新滩”“秭归”“巴东”。昭君村和屈原宅也过了。唯对“屈庙”与他心中的向往和历史的应有情形不大相称,眼前的屈原沱岸上的“屈原庙”(距老秭归城东五里许),“不过如一个普通龙王庙矗立于半山岨而已”。足见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沈从文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文化重量。如此小庙怎能装得下屈原的伟大呢!
西陵峡留给他的深刻印象是流水急、色黄浊、山高陡绝与壮而犷悍。“前后通是山,水在山中转……水急而深。船一面行进一面

呼唤,声音相当惨急。两山多陡绝。特别好看是山城山村,高高吊脚楼,到处有橘柚挂枝,明黄照眼。小湾流停船无数,孩子们在船板上船棚上打闹。一切都如十分熟悉又崭新陌生。”沈从文从小留连于沅水流域的城镇与码头,沅水清绝透明,两岸青山秀峭,别是一种风景,其美尽在他的《湘行散记》的字里行间。而初入峡的沈从文虽对长江三峡了解不太深,但描述还是相当老到的。令人不能不十分佩服他的艺术天赋和才华。

73

74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受到诽谤,身处逆境,脱离文坛,但他的文学理想依然深埋在心中。同行的其他队员都靠船边观赏,或说笑话,或看江景。可沈从文却泛滥着别一番心思:“照我理想说来,沿江各地,特别是一些小到二百或不过三十户的村镇,能各住一二月,对我能用笔时极有用,因为背景中的雄秀和人事对照,使人事在这个背景中进行,一定会完全成功的……可惜不易得那么一个机会”。
这一次,沈从文过长江三峡,特别使他感动的是,那保存太古风的山村,那在江面上下的帆船,那三三五五纤夫在岩石间的走动或爬行,那江上已经升起了的薄雾,那江边货船上的装货呼唤,那弄船人的桨橹咿呀声、船板撞磕声,还有那黑苍苍的大鹰就(即岩鹰)在江面上啄鱼的雄姿,一切都自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融合于廹近薄暮的空气中,动与静契合,雄与秀并存,而与环境又如此调和,真是伟大之至,感人之至。这一切,都在他生命中“形成一种知识,一种启示,一种另一时,将反映到文字中,成为一种历史”(《巫山县船上》)。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只剩下了美好的回忆与深沉的反思……

壮丽的长江三峡,好比一座艺术的画廊,巡礼于画廊中,有一幅独具特色的画吸引着人,那就是三峡信号台。
三峡信号台,挂在千丈悬崖,白白的粉墙点缀着青山秀水,远看似一朵白云,深情地缭绕着山峰。洞开的窗台,飘洒着花瓣,迎着朝霞,送走夕照……
滩多流急的三峡,夹岸对峙,峰回路转,为了往来轮船航行的安全,就在江段的关键位置修一座信号台,使下行的轮船和上走的轮船都能望见它那醒目的红色箭头。红色箭头向上,说明有上走的轮

信号台,三峡的风采

航、为其采药,就在显眼的位置修建多座庙来祭祀她,可见广大百姓是爱憎鲜明的,是不忘感恩的。神女峰不仅是巫山顶上一块独具人形的奇石,更是我们心中的真、善、美的女神!

75

76

三峡女子信号台/ 几多气派/ 几多风采/ 挂在千丈悬崖/ 大门朝阳开/ 花瓣飘窗台/ 四个妹子/ 山里口音/ 山里穿戴/ 喊了雾重庆/ 又呼大上海/ 新时代的女青年/ 神女含羞红满腮……
听说这是我几年前的拙作,姑娘们一阵清脆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峡谷之中 ......  
在三峡信号台工作,既有欢乐也有艰苦。当我走进青石信号台时,接待我的是一对中年夫妇,衣着俭朴,正在吃午饭,摆在桌子上的只是一小碗稀辣椒和一大碗酸菜,盛在饭碗里的是一碗冒尖尖的“金包银”,包谷加大米,女人碗里是煮土豆。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们的日子艰苦着哩!男主人老实巴交,胡子巴碴,边吃边讲,青石信号台位置特殊,正在神女峰脚下,飞凤峰嘴巴上,江面狭窄,山峰很高,烟云居多,这便是文化人说的“云雨巫山”之所在。说起巫山十二峰,主人兴致勃勃,他连夸青石是观赏十二峰的最佳位置。江对岸是神女峰、松峦峰、剪刀峰,旁边是翠屏峰,脚下是飞凤峰。信号台离青石村有一二里路远。我关切地问:“住的地方这么偏僻,生活很孤独吧?”女主人抢过话头:“怎么不孤独! 前不着店,后不着村,三峡风大,只有风作伴”男主人点燃旱烟,悠悠地说道:“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我们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两口子吵几句,笑一阵, 乐一会,一点也不觉得寂寞,还可以同汽笛对话,送走一条船,迎来一条船,心里蛮高兴的。闲下来时,眼看浪涛,耳听峡风,偶尔有几只岩鹰在山峡中盘旋,真

登白帝城,从陆路上走,要经过江巴石信号台。走进江巴石信号台,正忙着的是清一色的四个妹子,一口四川乡音,十分悦耳。墙上挂有好多年来的奖状和锦旗,琳琅满目,说明她们工作的成绩,人生的价值,青春的光彩。面对桌子上的好几台电话机,我惊奇地问道:有这么多电话机?她们微笑着说:“峡江日夜通航,上下轮船很多,我们就是通过这些电话机来传递航行信息,准确地升起信号。工作不重,但责任重。莫看房子建在偏僻地方,却连着许多城市大港口。”从这洋溢着自豪感的几句话里,我打心眼里为她们赞许:信号台的工作是美丽的。忽然,一串急剧的电话铃响起,只见一位川妹子放下电话,飞快地走出去,迅速地升起了红色箭头,动作麻利、轻捷。没有多久,一艘巨轮,响起汽笛,飞驰而过,她们目送着轮船远去……
因为江巴石信号台的主人是四个川妹子,便被称誉为“女子信号台”,在三峡名声远扬,来这里工作的姑娘们一茬接一茬,榜上有名,年年获奖。川妹子性格爽朗,待人热情,说笑间她们还背诵了一首在报纸上读到的诗歌:

船来了,下行的轮船要减速,让道;红色箭头朝下,表示有下水船来了,上走的轮船要注意让道,以免发生相撞的事故,在夜航中尤其重要。每逢雾季,三峡的航船事故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损失。旅行在“七百里三峡”中,江南江北的小小信号台,无不引人注目。

77

78

第二天清晨,我站在信号台凝目远看,神女峰、松峦峰的岩石中奔走着十多只羊,朝霞沐浴着山峰、岩石、羊群,分外耀眼,我连忙问主人:对岸的羊子多欢呀!为什么不渡划子到对岸猎一只羊来改善生活呢?他笑了,那是我自家牧养的羊。想吃羊肉,渡划子过江捉一只来宰了就是。那大岩石丛就是天然的羊圈,上面是峭壁,下面是大江,跑不掉的,每年放养几只,年年有羊肉吃,这就叫我们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我好奇地又观看着羊群,跷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绝了。好一座三峡天然牧羊场!
主人舒心地朗朗大笑。那笑声追着风,逐着浪,那笑声萦绕着三峡的云,三峡的雨......
信号台哟,三峡的风采,三峡的魂魄!让人永远难以忘怀!

诗意乐平里

云南看云之五彩飘逸;庐山看云之苍茫飞渡;黄山看云之翻卷奇诡。我去屈原诞生地乐平里,车过风斗崖,山风呼啸,出人意料,伫立远望,云雾翻腾。忽而飞过头顶,忽而缠绕脚下,忽而浓密遮天,忽而笼罩山峰,如海市蜃楼,叫人心里飘然浮想……
从前读屈原辞赋,知道诗人曾与云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一生屡遭谗言,在仕途上受到排挤打击之后,便常以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借风、云、雷、电比喻成五彩缤纷的艺术形象,来抒发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屈原的《云中君》把“云” 当作“云神” 来祭,热情歌吟。诗人思“云神” 而叹息,想“云神” 而心绪不安。在长诗《离骚》中,他驰骋想象,驾着五彩祥云飘游四面八方,观察天上地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是,他

有几分诗意。”边说边嗨嗨地笑着。从他幽默的笑声里,可以品出几分生活的甜蜜来。心想,人处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己不开朗、不豁达一点,怎么过日子?面对在深山峡谷默默奉献的人,我由衷地敬佩,深深地为他们祝福!这滚滚东去的大江,这巍巍高耸的群峰,什么才是大山之魂,什么才是三峡之魂?

79

80

当地传说,屈原在秭归乐平里出生时,其屋场香炉坪上空,有朵朵五彩祥云,浓浓淡淡,相依相伴,缠绵妩媚,风吹不散,风驱不走……于是我在乐平里那天,曾久久地凝视屈乡的云,常常一团连一团,一层叠一层,翻腾着,徘徊着,依依不舍。
乐平里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的形状酷似屈原仰卧的模样。当向乡长指给我看时,我连连点头称赞。那云忽而拥着屈原长长的卧像,忽而遮住屈原渊博的头部,忽而露出屈原涉江的双脚,当它凝聚、定格在“屈原庙”的上空,好像屈原的魂已被召回,正在故乡游动,不忍离别乡亲,越看越独具缠绵、厚实和壮丽。我心想,似乎只有这屈乡的云,才托得起屈原的伟大、屈原的世界文化名人之重呵!
涉香溪河,出七里峡,天地豁然开阔。那响鼓溪淙淙潺潺,一路伴我同行,令人尽享大自然的野趣。小溪两旁,那连成一片的丘丘水田,平平坦坦,好似一面面镜子,水灵灵的秧苗,鲜活迷人,绿意盎然,仿佛屈乡的“神牛”(传说,屈乡的耕牛不用绳子牵着牛鼻耕田,称为“神牛” )显示其特异功能的魅力。

伫立屈原庙大门前的台阶,居高临下,放眼四望,对面山上的一栋老屋,是“骚坛诗社”社长谭光沛老人的旧房子。瞬间,一阵清贫安然的气息扑面而来。乐平里(今屈原村),四面环山,山色如画。看漫山遍野,苍松、橘林、桃李、香草,青翠欲滴,清新如洗。眼看着乐平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我便联想起屈原缘何在辞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和歌颂自然风物来。比如,《九歌》中有祭日神的《东君》,祭云神的《云中君》,祭山神的《山鬼》,祭水神的《湘君》《湘夫人》等等,其描写的对象都来自民间熟悉的事物,来自生养他的地理环境,来自诗人屈原对故里的炽热眷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种博大胸襟、人文思想、关注民生和追求美丽理想的精神,留给中国和世界以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日月争晖,令世世代代缅怀!

屈原诞生于山峡乡野间,这块热土滋润着他的辞赋。他在不朽的辞赋中大量采用各种草木花鸟作为比喻和象征,构成五彩斑斓、奇特非凡的艺术形象和诗词意境。比如《离骚》就是例证。

81

82

久旱初雨,我走在细雨霏霏里,已听不见往日的长冮“滩声”。眼前是千顷碧波的高峡平湖,脚底是屈原故里的归州古城。我曾徜徉过的石板小巷;我曾登临过的纱帽城垛;我曾抚摸过的朱红城门,随着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统统留在我美丽的思念中……
归州新镇崛起于屈原祠后的山顶上,露出了峥嵘的光彩。夜宿新镇,我在梦里谒见了伟大诗人屈原,他不发《天问》,却因乡情浓浓而吟颂《橘颂》,2300年前的诗情激荡、抑扬顿挫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
秭归种桔的历史悠久。兴许先有桔树,然后才有《橘颂》,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屈原故里的黎民百姓,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屈原一生忠心一片,又娴于辞令。可他一再受到朝廷佞臣的谗言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意,终于被朝廷流放于沅水流域,在溆浦(沅江支流)一住九年,历尽艰难困苦。当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时,屈原便用加强自我品德和修养以洁身自好,始终坚信美好的理想,毫不动摇其斗争的意志。
屈原倘若没有家乡的美丽自然环境,没有乐平里神奇的山水花木,没有流放途中的奇异见闻和深刻体悟,他的辞赋是不是还会有那么丰富的创作源泉与灵感?!
今日乐平里,山清水秀,古树蓊郁,奇花异草,绿意盎然。到屈乡赏绿,让人诗情涌动。在这个世界上,秭归乐平里才是适合写诗的一个村庄。那树木葱茏,生机蓬勃,似见屈子伟岸的身影;那溪水淙淙潺潺,犹闻屈子哀民的心声。我走在屈乡乐平里的山路上,时而弯曲,时而崎岖,好似品味着伟大诗人一生的爱憎。 

橙黄橘红醉秋风

83

84

亲临这里,充分肯定秭归脐橙的栽培成绩。于是秭归荣获“中国脐橙之乡”的称号。

又逢橙黄橘红时节,我们走在秭归水田坝、向家湾的柑桔园,那层层梯田,那片片桔林,似海如潮,那青枝绿叶油绿如滴,漫山遍野,果实累累,金黄灿烂,“青黄相间杂糅”,芳香扑鼻,沁入心扉。甜了屈乡桔农,醉了金色秋风。穿行在桔林幽径,我情不自禁地吟出:“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想不到陪同我们参观的桔农马上接起下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我会心地一笑,他也笑了。原来,屈原故里早就成立了“骚坛诗社”,后来,每年端午节都举办“端午诗会”,诗社社员自写自吟,外地诗友赶来朗诵,已蔚然成风,以怀念爱国爱民的伟大诗人屈原。
柑桔适宜于秭归栽培生长,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乡长站在田坎上激情洋溢地介绍:这里气候条件优越,属三峡河谷气候,年均气温18摄氏度,冬季无冻害;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壤条件,多为黄壤、紫色土,植被丰富而肥沃,酸碱适宜;论环境条件,请各位看,放眼远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上坡下,都是田园人家,没有工业污染。有了这种种优越条件,柑桔自可“深固难徙”。2003年,原世界柑桔协会主席、美国教授阿尔布里哥来水田坝考察后,称赞是“上帝对我们的特别恩赐”,是柑桔生长的“乐园”。现任世界柑桔协会主席华中农大教授邓秀新,多次

乡长热情好客,请我们自己动手,自摘自尝,大饱口福。秭归脐橙美称之为“中华名果”,真正名不虚传。“精色内白”,皮薄化渣,甜中微酸,口感很好,风味极浓。一位桔农说得十分爽快:今天来的都是客,到了桔园,大家放开肚量吃。如今,我们吃的柑桔饭,用的柑桔钱,走上了致富路。过去,每到丰收时节,家家搭起棚子,不管刮风下雨,守着桔园,防止偷盗;现在家家种植,户户丰收,柑桔大户年均收入几万元,甚至上10万元。桔园再不需要主人守护了,就是掉在树下也无人捡拾。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已形成文明风气。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靠水吃水,靠山吃山,把种桔栽柑当作主要农事,生息之本。改革开放后,三峡地区河谷种有30万亩柑桔,而秭归占了17万亩,名副其实的橘乡。

饮水不忘掘井人。回味秭归脐橙,干部、桔农忘记不了一位柑桔园艺家的名字。从桔园返回镇上,我徜徉在临江广场,一尊青铜雕像矗立眼前。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的章文才教授。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柑桔事业,把智慧和生命奉献给了人民。科技兴农,科技帮助屈乡人民脱贫致富。
(左图:章文才雕塑)

85

86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秭归的柑桔面临品种老化、劣化,产量不高,挂果需要时间长,桔农收入低,摆脱不了贫穷。百姓怪罪归州多了一道城门,名叫“顶心门”。传说,秭归的金银财宝是从“顶心门”流走的。无异于“天方夜谭”。正在这关键时刻,年过花甲的章教授,多次亲临秭归,深入柑桔园,走村串户,辛苦跋涉。他从选种、育种着手,依靠科技,传授技术,大力创新,终于走出了柑桔栽培的困境。并且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培植出脐橙、纽荷尔、长红、红肉等等优良品种,三年挂果,发展“矮(树)、密(植)、丰(产)”,连连获得省优、部优、国优和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荣誉称号。而今,秭归“屈姑国际农业集团”把脐橙加工成橙酒,橙饼等多种名优产品,远销海外四五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屈原的《橘颂》谱写新篇,写就华章。
章文才教授的青铜雕像于2002年端午节建成,与归州新镇搬迁之日同时庆典。屈原故里的广大民众永远怀念他。“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主席诗句)那深挚的真情厚意依然飘在金色的秋风中……

“东山图画” 怀想

平生所到之处,只要有空闲的话,我常喜欢询问当地古时的“八景”, 或从州志、县志中摘抄“八景”的资料,以观其胜迹、风俗和文采。在夷陵(今宜昌)“八景” :“西陵形胜”“东山图画”“赤矶钓艇”“黄牛棹歌”“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之中,我对“东山图画”情有独钟。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分配到宜昌师专工作,学府就坐落于东山之麓,东山连绵起伏,迤逦十余里。三年里,我朝看旭日初升,蓝天浮云朵朵,山上翠色鲜鲜,桃李逢春花锦绣,声声鸟鸣暖轻烟;我夕观松竹透月玉玲珑,仿佛置身在唐代诗人王维的图画之中。即使是恰逢“三年灾害” 时期,我们在山上翻地、浇水、泼粪,亦因东山美景而欲高歌一曲。
出学校大门往右步行一二里,便可从那里登上东山之巅,这里是“东山寺”遗址所在地(今解放宜昌纪念碑)。翻开《夷陵州志》(明•弘治九年刻本) 复印本 ,首页上一幅《宜昌东山寺》的老照片炫然

87

88

“东山图画”之所以引人瞩目,不仅因为它的自然风景优美,绿萝溪幽,小桥流水,更在于它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座不高的山上,修建有慈云寺、东山寺、东山草堂、揽胜楼等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与诗文。譬如,北宋欧阳修(曾贬为夷陵县令),他在任上三个年头,足迹踏遍夷陵山水之后,曾写下“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名句。而对东山寺他赞美曰:“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山林隐者趣,钟鼓梵王家”,“惟有山川为胜绝,寄人堪作画图夸”,字里行间激情洋溢,文采斐然;清代学者王定安在《东山寺》吟咏:“蔼蔼东山巅,悠悠图画里”; 清代杨振世也写道:“信步东山上,凭高眺远村,云连奔峡口,烟合锁荆门”(《登东山寺》),诗句生动形象;沈庆在《东山图画》中的描写几乎达到了极致:“旭日瞳瞳上,东山霁色开。翠凝排綉闼,清雅逼蓬莱……”,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诗意盎然。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浓郁的人文气息,莫不为西陵峡口的东山增光添彩!

夷陵自古地灵人杰。古代有伟大诗人屈原、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明代有在朝廷屡官刑部侍郎,后拜南京工部尚书的刘一儒,有任吏郎左侍郎的王篆。刘一儒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王篆获铁御史美誉,百姓尊称他为“王天官”。两人生前都怀着浓浓的乡情,未忘乡愁。刘一儒在东山脚下修建一座“东山草堂”, 从老照片看,草堂大门两层,飞檐翘角,门前石阶宽敞,为接待八方游客提供食宿方便、为过往文化名人提供交流场所;王篆则在南关外常家溪上重修一座石桥,后人改名“天官桥”(早已废毁)。当东山寺修缮后,回归故里的王天官为其作《东山寺记》;“郡故有东山寺,去州五里,建自唐。盖形家(形法家,即风水先生一一引者)言:东山蜿蜒,作镇郡城,与葛道诸山对,主客不敌,非建浮屠飞阁(即寺庙一一引者)以张主势,无以提福西陵。则寺之所由来也”。开宗明义,写明了修建东山寺的缘由。全文叙述简明,详略得当,语言生动,颇多韵味。还有夷陵名人雷思霈,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官至翰林检讨,写了许多游东山寺的诗篇。如“九日东山寺,无花却有歌。峰峦朝雨后,铃铎晚风多。峡口生秋水,湖心老芰荷。旧时游息地,竹素己婆娑”。 诗中抒发了作者多少情怀!
落叶归根,一代乡官、乡贤逝世之后,都埋葬于宜昌东山。据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两座坟茔才不复存在。江山留胜迹,历史源远长。惜乎哉!
可是,余生也有幸。我对建于东山山麓的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入目。东山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又毁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中。据传,隔江相望的磨基山抢了风水,客争主位、主不敌客。于是到了唐代时,便在东山之巅修了这座寺庙,以助夷陵之兴旺。余生晚矣,只能从老照片上观瞻古寺的外形,堪称雄壮美观,那登临进寺的台阶曲折断续,于草丛中依稀可辨。自古以来,以其历史悠久,名僧侍奉,香火旺盛,占尽地脉风水,福佑西塞夷陵,而成为闻名的千古名刹,被列为“夷陵八景”,排名第二,流传至今。

89

90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夔州(今奉节)写下《秋兴》(八首),以身居三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自己遭逢战乱,留滞他乡的秋感,于凄清哀怨之中,在萧瑟阴森的气象里,寄寓着沉雄博丽的意境。啊!往事越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今的秋天则是神州大地丰收的年景,是金色的秋天,亿万人民群众沉醉在飘香的秋风里。

上联:“”百卉斗春秋,拓东山一区,游人应识从军乐;”下联:“大江流日夜,望西陵三峡,过客犹生敌忾心。”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者从常德、从枣阳疯狂扑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罪恶滔天。1940年五六月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宜作战,其主战场不仅在西陵峡的石牌, 也摆在城区的东山。东山寺和东山草堂都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这是日寇蹂躏中国的又一铁证。历史岂容歪曲,罪行怎能洗刷!在纪念抭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加怀想东山寺与东山草堂等名胜古迹。尽管今日东山已经气象万千、风景焕然一新,图画更新更美,但作为宜昌历史文化地标的灵魂,将永远跳动在我们的心里!

不仅目睹过它的雄姿,而且多次穿行其下,那副镌刻的楹联依稀留在记忆中。

秋    兴

91

92

在国庆节日里,我慕名前去湖北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是前几年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指导下,重新修复的一个湖泊,由刘家湖等三个湖组合而成,湿地总面积733.36公顷。经过疏浚整治,清除湖中污泥,杜绝污水进入,使浊水变清,水体透明度大于0.7米,正常水位42.6米,水深1.75米,湖泊面积近100亩,湖堤加固拓宽,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绿色宜昌新的“打卡地”,人如织,车满场,堤上的三轮脚踏旅游车,似万马奔腾,欢声笑语掠过湖上的微澜、大波……
“金湖”的名字,是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申而来的,当然风雅。碰巧,那天天气突变,忽然刮起了狂风,我们顶着狂风,艰难地沿着湖畔行走。真有点当年屈原大夫在汨罗江边行吟泽畔之气概。兴许屈原故里的儿女,都有这般勇往直前、风姿绰约,屈子遗风将传承千年万代!
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绿树成片成林,郁郁青青,充满勃勃生机,各种鸟雀好似受过训练的歌唱演员,多声部合唱,宛如一场场精彩演出,抒发出优美的秋之韵。风中的金湖,波浪起伏,迷濛浩渺,虽比不上洞庭一湖“衔远山,呑长江”“一碧万顷,沙鸥群集”之壮观,但一丛丛荷叶随风飘曳,一朵朵荷花迎风吐艳,不怕风吹浪打,一颗颗高洁的荷心凸显绿意盎然的生命活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美丽悦目。令人心旷神怡,平添了浓浓的秋兴!
白露蒹葭。湖边的巴茅(芦苇),正展枝竞放,被狂风吹得一边

在逆风中行进,我忽然回想起当年“征服自热”的那股狂热来,战天斗地的热浪席卷神州大地,连小小麻雀都在全民的“围剿”火力中,或锣鼓喧天恐吓,或弹弓密集射击,或用猎枪灭绝。一阵“狂热”过后,经过反思,人们逐渐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情、美丽、诗意与礼赞。鸟类是十分灵敏的小生灵,一年四季中都在用辛勤的劳动来寻觅舒适的生存环境。长江边的枝江金湖国家湿地,没有逃过它们的慧眼,新奇地栖息于绿树之中,闲看悠悠白云,嬉戏于碧波之上,仰望辽阔椘天。已经首现稀有猛禽红脚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等,金湖成了“侯鸟”们的乐园;金湖也成了老百姓休憩的公

倒,仍承受住风的压力,举起雪白雪白的纤手,英姿飒爽,勇敢地手牵手、肩并肩地护卫金湖,巾帼不让须眉。秋兴是自然界赋予人们的大美,正是由无数个小美融汇而成的。

93

94

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和谐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更加高远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最响亮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深刻的哲思,从战略的高度,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实践列入全党和全国的议事日程。而对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的大保护,尤为重视。共管长江大保护,不搞长江大开发。同时,在万里长江上,实施“十年禁捕”的坚决措施;并且对其他江河湖泊实行“河长”“湖长”负责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关注!十四亿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大提高。
岁月悠悠,悠悠岁月。我们已告别了杜甫笔下凄清哀怨的“秋兴”,又将迎来第二个百年更加灿烂、更加高光的“秋兴”!

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是老百姓求得内心世界的一种平衡。

神秘的后河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后河,被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独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我早就心驰神往这片神秘的土地。
车进关门峡,一条幽深的峡谷赫然入目,悬崖峭壁对峙,雄奇壮观,地质学家称之为“V”型谷。就是这一扇自然天造的巨大石门,把山里与山外隔离成两重天地。山外的世界,平平凡凡,熙熙攘攘,习见如常;山里的世界,原始、古朴、神秘。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尚未脱贫的五峰土家族山民,为了采伐绿色宝藏,开凿一条400多米长的隧洞,才开天辟地打通了山里与山外的历史阻隔。
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远远超出了人类的丰富想象力;而后河这片原始森林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中原始森林面积105平方公里,古树茂密,蓊蓊郁郁,一望无边,浓绿映天。与神农架原始森林相比,自有大中见小之别。可是,它的特别在于一亿三千万年前,当第四纪

95

96

当我置身于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明地感觉到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神秘感,笼罩着我渺小的身体,萦绕着我贫乏的脑海,它那独特的魅力,是在别处所无法感受得到的。于是,我获得了极大的人生满足,我完全地沉醉了,我久久地沉浸在如梦如幻的境界里……短短三天,我兴致勃勃地穿越在苍苍密林之中,我惊奇地贪婪地观赏亿万年前遗留的自然景观。一路上,鸟语相伴,山泉伴奏,只见那沉积的腐殖叶柔软似毯,润湿的枯木横卧,茸茸的青苔满树,奇藤生生死死缠着树干,老茎鲜活地生花。我深深呼吸到的是原始森林独特的“土香”,似与花香不同,也与果香有别,沁人心脾后,直令人感到特别滋润。问同伴是什么香味?都说意会得到但说不出来。问导游,回答说:后河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氧气“工厂”,它每天释放氧气709吨,被誉为天然“氧吧”。听她用词都到了很时尚的份上了,我若再追问怕要见笑于人了,只好诺诺地点头。

在后河三日,我亲眼见到百年古木、千年水杉、万年珙桐……若论开眼界长见识,可谓山里仅三日,胜读十年书。刚走出炎夏火炉似的城市,后河的阳光顿时变得温煦,后河的山风变得多么轻柔。我站立那片集中生长的水丝梨纯林前,听着介绍,这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生长地,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群落,保护价值很大。对于红豆杉,不知为什么我情有独钟,它的树干那么高大,可达5~15米,它的树叶那么碧绿挺直伸张,它的树皮更是一宝,可提炼出紫杉醇,对癌有抑制作用。在世界医学界全力攻克癌症的研究中,红豆杉将发挥出拯救人类生命的奇迹。珙桐是“活化石”,被誉为“中国鸽子花”,是绝对的“国宝”,加之同王昭君有关的优美传说,更令人盛赞不绝。鸽子花是昭君出塞时请求汉文帝赐予她的一对白信鸽,随昭君到了塞外。后来,信鸽万里迢迢飞回长安、飞回昭君故里,千辛万苦,信鸽累极了,便栖落在珙桐树上,之后便化作两朵雪白的花,形似白鸽,继之千树万树都开满了鸽子花。“中国鸽子花”由此得名。后河自然保护区有珙桐群落500多亩,11500多株,是世界上最大的珙桐原种基地,堪称“鸽子花的故乡”。逢五六月开花时节,那满树的白花像鸽子一样翩翩欲飞,美丽极了。
后河自然保护区奇禽怪兽种类很多,属国家级保护动物就有51种,国家濒危物种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麂、金雕、杜

冰川袭来,以其风卷残云之猛力、摧枯拉朽之锋芒,扫荡了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古生物,生命濒于灭绝;而后河却幸免于这场空前的大灾难,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被称之为“活化石”的珍稀植物群落。据初步探明,留存的野生维管束植物有2087种,其中极度濒危植物29种;野生脊椎动物307种,其中极度濒危动物51种。在后河1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成为世界公认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国”。这是世界罕见的奇迹,这是中国独有的珍宝,也留给科学家一个尚待破解之“谜”。

在世界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后河成了一片难以寻觅的人间仙境,她的绿色生命是何等的蓬勃!

97

98

山灵通地脉,岩幽连古泉。山灵水秀的后河,有小河流12条,大小潭池200多个,瀑布20多条,清泉无数。其中贯穿保护区的那条河,在关门峡之外称“前河”;在关门峡之内称“后河”。它从原始森林的山根处汩汩流淌出来,流向湖南澧水。当地六七十岁的老人见证,他们从未见过后河干涸过,四季清亮碧透,似银水,像珍珠。下暴雨时,河水也不浑浊。有的河段深达四五米;有的河段浅到一二尺。逢峡谷声如雷鸣;遇深潭,涟漪圈圈,时而哗哗啦啦,时而潺潺淙淙,一路欢歌,一路蹦跳,水高高兴兴,人也欢欢喜喜,真是人见人爱。论水,后河比张家界清亮,比九寨沟鲜活。后河的水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多达40余种,是取之不尽的天然矿泉水资源。饮之,纯净甘甜清凉;浴之,可美容养颜,治疗皮肤病。有人总结:“清亮亮的后河水,男子喝了更健壮,女人喝了变漂亮”。
走进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恍如置身于山灵水秀、无比神奇的人间仙境。说妙不可言,那是真言;说相见恨晚,那是真情。衷心祝愿这神秘的“生命王国”永远魅力无穷,长生不老,万古不朽!

往事记忆犹新,40多年前,我拥挤在武昌水果湖街头“读报栏”争看徐迟先生《哥德巴赫猜想》的动人情景,至今难忘。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如此欢迎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因为它形象地报告了一个历史新时期的到来,高高竖立起一块新时期报告文学史上的新里程碑。老诗人、作家徐迟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一马当先冲破了“四人帮”的禁区,闯进了科技报告文学这个崭新的创作领域,从1977年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地质之光》以后,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出《哥德巴赫猜想》(各大报刊转载),《在湍流的涡漩中》(《人民日报》刊发)、《生命之树常绿》(《光明日报》刊发)等作品。广大作者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一篇一篇的报告文学,喜上眉梢,交口称赞,无不为其中感人的人物和情节所深深打动,中国知识分子重放光芒,迎来了科学与文艺的春天,轰动了国内外。徐迟的报告文学为我国文艺百花园增添了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麝,尤其是华南虎几乎快要灭绝。因本人生性胆小,对于这些奇禽怪兽,存着“叶公好龙”之心态,生怕偶然遇之。清晨,漫步林中,眼前一块“猛禽金雕繁殖区”木牌,令我马上止步。在密林中,当我看到那块“华南虎出没地”的牌子,更是胆颤心惊不已……

永不凋谢的奇葩

——再读《哥德巴赫猜想》

99

100

报告文学《哥徳巴赫猜想》一书,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今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时,《文艺报》公布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徐迟的这部报告文学集入选“百部文艺作品榜单”。令人十分欣喜。于是,我再次读了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感觉它仍然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彩。文学是人学。科技报告文学同样也是写人的,是写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工作、斗争和思想感情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努力塑造科学英雄的真实形象。在作者笔下,有老一辈著名科学家的形象,如李四光、周培源、蔡希陶;也有年轻一代优秀科学家的形象,如陈景润等,依旧鲜活动人。这是

科技报告文学是报告文学的一个新品种,它既具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叙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又具有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艺术地叙写真人真事,可以对所写的人和事适当地进行加工,允许概括和剪裁。但它区别于其他报告文学的最特殊之处,就是科学性。它的描写对象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它报告的是科技战线的新事,是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它散发的是科学的芳香,富有科学色彩。没有科学性,就没有科技报告文学。写李四光,不可不涉及他的地质论文,不可不对新华夏体系进行描绘;写陈景润,不可不说明数学公式;写蔡希陶,不可不写到植物学等等。当然,我们写科学,目的还是为了写人,写科学家,写科技工作者,揭示他们崇高的心灵美,而绝不是枯燥地介绍科学知识或写科学讲义。为了写好科学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努力学一点科学知识。徐迟写《哥德巴

的威胁,排除种种阻碍,勇敢机智地从国外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周培源顶着扑面而来的反革命政治逆流的冲击,像中流砥柱,不动摇,不低头,巍然屹立,表现了一个老科学家坚持真理、坚持党性、坚持原则的高大形象;《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陈景润,为了攀登科学最高峰,采摘“皇冠上的明珠”,整天遨游在“数学的王国”里,勤奋、坚韧、顽强,忠于科学,忠于人民。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物,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学形象的画廊,为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

一曲曲科学英雄的礼赞。《地质之光》的李四光,展现了一个革命科学家高尚的政治品格。他蔑视蒋介石的利诱,不顾国民党反动派

101

102

科技报告文学不允许虚构,写的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达到典型化的高度,而不是照搬生活,作家必须具有高度的艺术眼光和剪裁技巧。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善于选择典型人物不平凡的独特经历。生活中的一般真人真事,不能作为科技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和主人公,必须选择在某一学科或学科的某一方面有发明创造、有特殊贡献的人和事。李四光、周培源、蔡希陶等这些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正是我们生活中革命科学家的典型。选择这些著名科学家来写,当然好办,也容易为人民群众批准。但对于陈景润这样年轻一代的数学家能不能写?在当时,对陈景润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人说他是“安钻迷”“白专典型”;有人说他搞莫名其妙的数学;有人说他兢兢业业研究数学,努力攀登高峰,是“红专典型”;也有人对他有怀疑,不知他“红”在哪里。众说纷纭。而徐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其敏锐的政治和艺术的眼光,大胆地肯定了陈景润的创造性工作,怀着饱满的革命感情和责任感,毅然决然地描写了他,热情地歌颂了陈景润,向国内外读者报告了这个年轻数学家的不平凡的事迹,成功地写出

赫猜想》,就走进了数学研究所图书馆,学习古代数学史,学习华罗庚的著作《高等数学引论》,学习马克思的《数学手稿》等,努力去学习自己所不熟悉和不了解的科学知识。创作实践证明:作家懂得一点科学,就可以更好地反映科学家,写好科学家,表现宏伟的现代化建设。

选准了描写对象,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如何描写对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巧于构思,善于选择感人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他注意从人物独特的经历中概括出典型的感人的情节,又注意从人物鲜明的个性中提炼出真实生动的细节,然后加以精心组织安排,使之跌宕起伏,力避平铺直叙,加强文学色彩。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把陈景润的切身遭遇和成长过程,置于两种社会制度、两种对立路线的对比叙写中,显得比较曲折复杂,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令人神往的科学世界,读后荡气回肠。
《生命之树常绿》叙写蔡希陶为了填补祖国植物学的空白点,作者把主人公放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背景下,从他冒着被彝族奴隶主掳掠为奴隶的危险,勇敢地闯进了山大人稀的大凉山,并长年跋涉在云南边境的热带瘴疠之地的独特经历中,提炼出生动曲折的情节,突出了老植物学家的性格特点。《地质之光》的结尾:“白发苍苍的李四光,眨眨眼睛,笑了一笑,轻轻拨动他桌上一个地球仪,一下子使小小寰球急速地旋转了起来。”这个意味深长的艺术细节,形象地表现了科学家对未来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正因为徐迟在作品中善于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大”“小”结合,所以他的科技报告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在注重人物的个性描写时,不去追求所谓“奇异”,而选择那些表面的生活“怪癖”。艺术

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可以载入文学史册的历史名作。

103

104

徐迟的《哥徳巴赫猜想》,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灵活,作品面貌千姿百态,和同一创作领域的其他作品相比,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哥德巴赫猜想》和《生命之树常绿》采用了按时间顺序写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写法;《地质之光》采用了在顺叙中插入大段倒叙和补叙的写法;《在湍流的涡璇中》采用了截取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某一短暂瞬间的写法,还有新旧对比的写法,等等。灵活多样的表现手

徐迟先生,人已千古,文亦常青常绿!

细节的选择与提炼,是为了增强人物的真实性,使形象血肉丰满。《哥德巴赫猜想》写陈景润并没有把他当作数学怪人,来追求某些琐碎的、非本质的细节。同样地,在《生命之树常绿》里,作家通过蔡希陶种花、种菜、种烟叶、饲禽、相马、驯狼狗等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个植物学家的性格特点,揭示了他为发展祖国植物学,在黑暗的旧社会自筹经费,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质,令人敬佩!

法,增添了科技报告文学的艺术美。加之徐迟在作品里倾注诗人般的澎湃激情,夹有深刻的议论,既诗意盎然,又富有哲理,真是别具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尽管当时思想解放得还不够,极“左”思想的影响尚未肃清,个别作品中难免存在一些时代的印痕。岁月流逝了几十年,徐迟的科技报告文学经受住了时间与历史的检验,依然鲜活地留在广大读者的记忆里,依然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辉煌史册中,依然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像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105

106

凝聚文学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相关人员提供,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敬请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