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宜昌职工文学 2021年02期 总第002期

电子杂志文学2023-11-24
1963

宜昌职工文学

2021年02期  总第002期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主办

全国劳模     曾凡柏

阅读红色经典  激励奋进力量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创造幸福”党史学习活动剪影

“把一切献给党·劳动创造幸福”全国职工
党史学习教育读书湖北(宜昌)专场活动在远安县瓦仓
4月29日,“把一切献给党·劳动创造幸福”全国职工党史学习教育读书湖北(宜昌)专场活动在远安县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办。宜昌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皮祖武出席活动。来自全市各县市区总工会、市直机关工会、市直企业工会负责人和工会干部代表,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会员代表,远安县职工群众代表共计100余人参与。
市总工会、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向全市职工发出“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的倡议,号召大家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在宜昌加快建设“三城五中心” 的火热实践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委主任郭从军向全市职工荐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会长张永久荐读吴运铎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湖北省最美读书人、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副会长刘小平荐读已故宜昌工人作家鄢国培先生的《长江三部曲》。
据悉,结合全民阅读和党史学习教育,市总工会今年将在全市组织开展五个一职工阅读活动,即:打造100个职工书屋,举办100场读书活动,开展一场读书征文及演讲(宣讲)大赛,评选一批优秀读书心得,选树一批书香企业。
本次活动由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工人出版社主办,宜昌市总工会、宜昌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远安县总工会协办。

摄影:熊先春

~卷 首 語~

100年前,一轮红日从东方沉沉暗夜里破空升起,100年后,她灿烂的金色光芒正辉映着全世界。
百年红旗漫卷,百年浴血荣光。
从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走向波澜壮阔的伟大新时期,在宜昌这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英勇智慧的宜昌儿女,用生命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用鲜血浇铸了共和国大厦的基石。瓦仓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7年“八七会议”后,李超然、陈海涛等革命先烈在宜昌最先发动瓦仓起义,打响了鄂西秋收武装暴动的第一枪。瓦仓的历史气壮山河,瓦仓的精神薪火相传。
2021年4月29日,市总工会、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在远安瓦仓举办“把一切献给党·劳动创造幸福”全国职工党史学习教育读书湖北(宜昌)专场活动。部分会员代表走进瓦仓谷香生态农业,走近瓦仓起义烈士纪念碑,以饱含深情的文字书写这片英雄的土地和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瓦仓儿女……
芒种夏至相连,收获种植交替。本土知名作家温新阶一篇《栽秧饭》,犹如一副鄂西土家儿女生产生活的温馨剪影,唤醒心底浓浓的乡愁;又如一轴徐徐展开的清丽画卷,晕染出烟火气里悠然南山的水墨诗意……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三峡奇潭无疑已经率先成为典范。《西沟的风》强劲有力,吹散了上洋村昔日贫穷的霾云;三峡奇潭,如龙腾渊,生态农旅蓬勃兴起。在夷陵老彭和羊角岩的笔下,三峡奇潭的美,更赋予了深刻的时代意义。
同样,玛瑙河畔,也奏唱着美丽乡村建设动人的乐章。刚刚过去的宜昌“三艺节”,留给我们对于一场艺术盛筵的美好回味,也留下了大型交响音诗画《玛瑙河畔》所构建的浪漫唯美艺术殿堂。
我们以百般的虔诚迎接神圣的七月。阅读并分享,是回望、思考与振奋最好的方式。《中国共产党简史》《把一切献给党》《红岩》《长江三部曲》以及更多更多……“书”途相遇且同归,期待您像彭定新一样,深入阅读并书写发生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像张楚一样,在阅读中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不出去走走,会以为目之所及,就是全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来同等重要。所以,李白饱读诗书而后仗剑天涯,名山大川激发他诗情万丈,将锦绣文章著于壮美山河。为了走向内心的圣殿,职工文学读书协会理事、人福药业职工杜晓云,30年如一日,执着于阅读和行走,志在走遍中国333个地级市。阅读与旅行,是其诗意栖居所承载的不可或缺的两只行囊。本刊特开辟“走遍中国”专栏,随同杜晓云一步步走向祖国大好河山,走向华夏文明的深处。
我们一如既往地期待,各界师长朋友,提供更多的精品佳作,丰饶我们的精神家园;支持我们,秉承初心,勇往直前。

“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全市广大职工朋友们:
百年征程,岁月峥嵘;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年,我们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为此,我们郑重向全市广大职工倡议:
行动起来,学党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全市广大职工要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工人运动史,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切实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行动起来,颂党恩
历史巨变雄辩地证明: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市广大职工要争做百年党史宣传员,红色基因传承者,感激党的无限恩情,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行动起来,跟党走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全市广大职工要发扬优良传统,承担历史使命,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建功立业,用最优异的成绩向党汇报。
阅读红色经典,激励奋进力量。全市广大职工朋友们:开局“十四五”,奋进正当时,让我们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在宜昌加快建设“三城五中心” 的火热实践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宜昌市总会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
2021.4.28

倡 议 书

主         办: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
顾        问:
张泽勇   
                        
主        编:
张永久  
责任编辑:
若   水
编  委  会:
冯汉斌   刘小平   
阮仲谋   陈   刚   
张明俊   姚正威   
彭红卫   熊本旭
封面摄影:
王新民
校       对:
蒹 葭   刘金祥  高莉玲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隆康路10号
邮箱:
1410465391@qq.com

在现场

新写实

非虚构

10  栽秧饭   温新阶
19  瓦仓米   陈金成
22  致敬劳动者  朱白丹
24  行走在这方沃土  郑凤玲
29  瓦仓回望   陈军娥
  34  在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诵读  王雯憬
45  西沟的风   夷陵老彭
50  三峡奇潭 龙兴之象  羊角岩

76  吟诗忆圣访草堂  杜晓云

1   致富“领头雁”  强村“孺子牛”     
--记全国劳动模范、当阳照耀村党支部书记曾凡柏
冯汉斌

  57 《中国共产党简史》荐读语   郭从军
58 《把一切献给党》荐读语   张永久
59  《长江三部曲》荐读语  刘小平
60  《红岩》阅读分享   杜晓云
62  “书”途同归   张楚

悦读风

史志窗

71    共产党领导的宜昌早期工人大罢工运动
彭定新

39  红色记忆——瓦仓起义    宋发刚
 41  瓦仓谷米香    谭 红
  43   瓦仓,瓦仓    熊先春

走遍中国专栏

艺苑录

致富“领头雁” 强村“孺子牛”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1800多年前,东汉文学家王粲登上沮漳河岸的当阳楼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楼赋》,优美风光尽收眼底。离当阳城区20多公里的坝陵办事处照耀村,就在沮漳河西岸,被城里人称为“世外桃源”。这里耕地面积4783亩,水面面积500亩,近3公里的漳河水道穿行于照耀村的碧波绿草之间,香樟临风,绿坡柳岸,霞飞鹭栖,一派田园美景。

1

如此美丽的照耀村,还有一段让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美丽、感人的故事不胫而走,在十里八乡流传。故事的大背景,当然是照耀村和它的1200多位村民,而故事的主角,就是照耀村的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曾凡柏。2020年11月24日,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曾凡柏出席了在北京隆重举行的表彰大会,载誉归来后,曾凡柏接受了采访。
采访曾凡柏,首先触发我记忆的,却是鲁迅先生的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曾凡柏就是这样的“照耀村的骄子”,“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以广州金领之身放弃50万年薪回乡当村官;正是他,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问题成堆的后进村带成了先进村,奋力甩掉落后村的帽子。也正是他,让照耀村各项事业光彩闪耀,全村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很多人问他:“你放弃广州那么好的生活,一个人回到这里,没有家,没人做饭,有时吃盒饭,有时泡快餐面,到底图了啥,回来你后悔吗?”曾凡柏笑着肯定的回答:我从不后悔,看到家乡人民致富我高兴,我在这里找到了另外一种人生价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蛙鸣谷,虾稻香,钓虾抓蛙捉鱼忙……”听,照耀村又响起了新的歌谣。

2

------记全国劳动模范、当阳照耀村党支部书记曾凡柏
冯汉斌

乐做“领头雁”,曾凡柏初心似柏坚

1989年5月,曾凡柏携妻儿,从宜昌当阳市坝陵办事处照耀村远赴

•在现场  封面人物

•在现场  封面人物

那个时候,照耀村这个偏僻的岗地小村是典型的“后进村”。一名原村干部说,开个群众会,“等会的时间比开会的时间长,来的群众还没有干部的人数多”。
在翠竹企业集团,曾凡柏先后从事过机修、水电管理等工作。他1999年入党,2002年起一直担任集团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还拥有自己的物业公司,个人年收入50万元,在广州安家落户。2014年9月,当阳市村级班子换届在即,整顿15个后进村成为头号大事。当阳市希望翠竹企业集团选派一位能人回村参选,同乡们一致推荐曾凡柏。
“别个都能回去,我家凡柏不行。他走了我在广州靠谁啊?”迁居广州随他生活了11年的八旬母亲闻讯动了气。曾凡柏还是决定回去。他忘不了照耀村的一坡林一塘水,更忘不了照耀村的那些穷乡亲。得知曾凡柏下定了决心,妻子岳春莲四五天没和他说话,一个人暗自抹眼泪。
2014年10月27日,曾凡柏只身回到离开了25年的照耀村。当年年底,他先后当选照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扛起了带领3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
放着大城市白领的舒服日子不过,远离至亲也要回到穷乡僻壤、无房无田无山林的老家,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个人如此决绝?这一切,只因为他想当那只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广州,成为翠竹企业集团的一名员工。翠竹企业集团由照耀村走出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道槐创立,吸收转化了一大批来自当阳市农村的农民。

3

带领群众致富任重道远,农村基层工作更与企业高管有千差万别,曾凡柏的挑战很严峻。照耀村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人思想保守,在2014年全省基层党组织测评中排名倒数第三。这里的村委会院内杂草丛生,村干部互相抵牛,会开不拢、事办不成。村财务账上只有700元,外债却有100多万元。
事要一件一件做,困难要一个一个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先拢队伍、再搞项目的思路渐渐成型。为了早日摘掉落后帽子,曾凡柏不得不在白天走访村户,夜晚筹划项目;在支部会上定规矩、设制度。渐渐地,乡邻们心气越理越顺,村委班子也慢慢成型,脱贫致富的任务也就摆上了案头。
要摘掉落后帽子,上项目搞建设,没有真金白银可不行。曾凡柏白天走访夜晚思考,结合实际列出全村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他不顾嘲讽在朋友圈里发起募捐,不怕白眼到上级部门跑资金。最终争取到300多万元,改扩建村委会,增设便民服务中心,恢复村医务室,修建村级生态公墓,硬化道路30多公里,硬化渠道2万米,硬化堰塘58口。曾凡柏说,随着看得见的变化越来越多,心存疑虑的群众开始对他有了信心。
2014年,照耀村还是以种植玉米、稻谷、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较贫困的行政村,人均收入只有8260元。面对闭塞守旧的村民,曾凡柏先后组织7批次200余村民到广州、珠海、松滋等地学习考察种养业先进技术和经验。村里从一组的河地开始入手,种植

上任“三板斧”,照耀村奔上致富路

4

•在现场  封面人物

•在现场  封面人物

妇联主任岳小玲介绍说,在曾凡柏书记的推动下,2017年是照耀村产业调整动作幅度最大的一年,宜昌蛙稻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黑斑蛙养殖基地在村里落户,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和带头效应,村民们对特种养殖一下子有了信心,村里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482亩虾池就开挖完成,并迅速投放虾苗,当年投入当年收益,每亩收入增加2500元,老百姓真正尝到了产业调整的甜头。正是曾凡柏的努力,在他任职以后,村集体经济由负债100多万发展为年收入过20万元,村人均纯收入5年翻一番达1.7万元,全村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该村一跃为远近有名的先进村。
曾凡柏带我们参观了在照耀村落户的宜昌蛙稻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只听见蛙声一片,煞是壮观。公司总经理曹刚介绍说,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照耀村打造成湖北乃至全国有名的黑斑蛙大蝌蚪培育基地,带动当地百姓向富裕路挺进。

5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曾凡柏回村任职以来,始终牢记一条原则,那就是干好村里的事,必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上任没几天,发现一个在建道路硬化工程水泥标号太低,他果断叫停返工。有人来说情,他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一个远房表叔不按规划线建房被阻止后,私下塞给他一个红包,要他睁只眼闭只眼,但他态度强硬地拒绝了。事后,表叔逢人就说:“我的这个侄子脸黑心硬,六亲不认。”
在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上,要扬正气、压歪风、富头脑、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形式,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曾凡柏自掏腰包4万多元购置篮球架、乒乓球台、音响、乐器等器材,请舞蹈老师教村民跳广场舞,带领大家看电影,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村里建立村孝道“红黑榜”、“乡贤榜”,培育孝老敬老、见贤思齐好风尚。曾凡柏还带领大家一起制订《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素质,村民们个个都认真执行。
曾凡柏的无私付出让照耀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天忙碌的他以村为家,住在村委会,在城里开会,就借住在市政协的一个不到20平方的招待所单间里。他为村里的事情奔波劳累,昔日白皙的脸庞如今变得黝黑,吃饭是饥一餐饱一餐,居无定所,生活无规律。
与家人分别的日子里,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想把村里的故事分享给母亲、妻儿听,可每当想起当初不顾妻儿老母的感受,决然回乡的“绝情”,编写的短信最后都没有发出去。

6

鱼腥草和半夏,成立了袁家河药材专业合作社,网络农户35户,当年就见到了效益。后来又制定种蔬菜、药材、树苗,养鸡和水产养殖“三种两养”实施方案,先后成立了呈祥蔬菜种植合作社、当阳市生辉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农户150户。

•在现场  封面人物

•在现场  封面人物

 美哉,照耀村;壮哉,曾凡柏!

2016年6月1日半夜,他忍不住给儿子发了一条“想你们”的微信,妻子看到后,哭了半宿。因为她知道,就算丈夫一个人天天带着药瓶在村里奔走,也不会回广州了。“你一个人回去,没有田,没有家,每天除了盒饭就是泡面,图个啥?你后悔吗?”面对妻子的疑问,曾凡柏总是笑着说:我从不后悔,因为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7

田园风光,五彩照耀,这是曾凡柏心中美丽照耀村的俏模样。而曾凡柏对照耀村的历史文化,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照耀村是革命老区,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照耀村的三国文化俯拾即是,产于本地的玉皇李,个大,色艳,味甜,又名“关公李”,传说是关公当年守麦城时,用麦城红井水浸起泡苦李子变成的,此李曾在关公突围时把追赶的曹兵砸得鼻青脸肿,为关羽突围争取了时间。照耀村附近还有不少古代墓葬,是研究古文化的重要遗迹。他想让更多的城里人到照耀村来体验农耕文化,观赏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光。他心目中的美丽照耀村是高颜值的:整个村庄,将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休闲采摘、趣味垂钓、水上划船、原始抓捕、特色餐饮、仿古农舍等多功能、多项目为一体的原生态田园综合体休闲观光景区。
照耀村如此多娇,曾凡柏居功至伟。几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法治示范村”、“绿色示范乡村”等,他本人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湖北省优秀村支部书记”、“湖北省劳动模范”、“荆楚楷模”等。
“从繁华的广州,到贫困的照耀,不是没有留恋过大城市的生

8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走在美丽的照耀村村级公路上,扑面而来的,是宋人翁卷所写的山水田园诗意境。而在照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我们看到了极为诱人的村居景观规划:“蛙鸣谷,虾稻香,钓虾抓蛙捉鱼忙;土鸡蛋,草中找,大棚架下摘葡萄;观菜花,垄上行,漳河岸边放风筝;生态肉,有机菜,时令瓜果任君采”,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照耀村的远景规划,不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意栖居图么?
为了提升照耀村的颜值,从大城市归来、视野开阔的曾凡柏可谓费尽心思。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他筹资300多万元,在村主干扩宽路肩,铺设碎石子,树立路面标识牌,植树15.6公里共13000余株、栽花种草近5公里,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亮化工程。
为了提升照耀村的品格,曾凡柏牵头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村庄发展规划。兴建占地3300平方米的村级生态园林公益性公墓。借助碧水保卫战“迎春行动”的东风,在漳河这一母亲河上大做文章。全面

整治曾家渡口和袁家渡两个渡口,已完成河堤护砌300余米和其它设施,在漳河西岸修建沿河景观林一处,种植高规格的风景树和果树200余棵,春暖花开时,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将吸引更多的城里观光客。

•在现场  封面人物

•在现场  封面人物

活,也曾经纠结过自己的选择,在这样的年纪回到落后的家乡到底图什么?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于我而言,回到养我育我的家乡,带着乡亲们一步一步走出贫困的泥沼,共享时代的荣光,这就是我的长征路。看到乡邻的笑容越来越灿烂,照耀的美好愿景也越来越丰满,这一切也都值了”,曾凡柏说,“作为一名选择投身基层的共产党员,我更要在新时代主动作为,要让新时代的光芒照耀更多的角落,播撒进更多的心灵”。
  

9

10

 他是这么说的,这是这么做的。美哉,照耀村;壮哉,曾凡柏!

蓝天像一面镜子,挂在高处,水田也像一面镜子,铺在大地上,我们从水田里看到了蓝天。
在水田里,我们还看到了田埂边盛开的石榴花,火红火红的花朵跟密密匝匝的绿叶相互映衬,有一种动人的美感。刺泡子(后来有人告诉我那叫树莓)的枝叶则疏疏朗朗,挂着几颗还没有熟透的刺泡,诱惑着那一群赤着脚从田埂上走过的人。
季节跟着风走,一缕春风,满山都绿了,绿叶可着劲儿地疯长,山峦上挤出了一个一个墨绿的隆起,映山红的枝条不得不踮起脚把一蓬蓬紫色、红色、粉色撑出绿叶的包围。
风吹过来,似乎有一种味道,嗅一嗅,是青草的气味,是绿叶的气味,是映山红的气味,一条冲,都是这气味的弥漫。
该栽秧了,男人们有的从绿意盎然的树木看出了时令,有的从盛开的映山红看出了季节,更多地是从秧田里那一拃多深的秧苗看到了眼下该务的农事。
      

冯汉斌:《三峡晚报》副刊部主任,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

•在现场  封面人物

•非虚构  名家特稿

栽 秧 飯

溫新階

11

12

秧田是培育秧苗的水田,鄂西又叫“秧底”。开春不久,天气暖和了,田埂上的大蓟带刺的叶片从泥土中钻了出来,学名叫做薇菜的猫儿苔也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它们听到了山喜鹊清亮的叫声,那是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沉闷之后被春风浸润得清脆而响亮的叫声。做秧底的水田跟其它水田一样,去冬就犁过泡了腊水田,现在已经耙平,放掉淹在泥上的水,细绵瓷糯的泥巴好似一钵煮得有些稠的米粥,平平展展,立得稳竹筷。农人们端来装满谷芽的笸箩,将谷芽均匀地撒在秧田里,每一粒谷芽的形状像极了一只小鸡,黄黄的身子很是饱满,生出的谷芽白嫩白嫩,像是鸡头,而那几根细细的根须自然就是鸡脚了,当然这是一只只微缩的鸡。谷芽撒到秧底,就粘附在泥巴上,我这才明白放掉淹在泥巴上的水的原因。
刚撒下谷芽的日子,农人会在田埂上巡逻,防止老鸦啄食谷芽,有的还在田边立了茅人,这茅人的行头跟旱田里的茅人完全不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让人想起细雨斜织的春日里人们在水田劳作的意境。也许是司空见惯的缘故,老鸦对于茅人并不惧怕,还时常歇在“他”的斗笠上四处张望,就有人拿了火铳打下一只老鸦,用长长的竹竿挑了这老鸭的尸首插在田埂上,这一招倒是很灵,但多数人家里并没有火铳,就是有也觉得那法子过于恐怖不想效仿,就到田埂上多走一走,哦吙哦吙叫几声,再或者手执一个破搪瓷盆一边走一边敲打,再胆大的鸟儿也吓走了。
谷芽在泥巴上生根,白嫩的谷芽慢慢变成了绿色的秧苗,水也没过了泥巴,无需再防老鸦了,农人们白天忙着耙水田,傍晚,多是包谷酒的小酌,三五成群在微醺中等待栽秧的日子。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风抚摸,秧苗倏地生长起来,秧底的绿色很浓了,远远望去,像一块镶嵌在山乡的碧玉。渐渐地,秧苗就要有一拃深了。
在布谷鸟的叫声中,栽秧的事正是进入议事日程。
栽秧,不单是一项农事,更是一个节日。早就排出了顺序,从冲口往上,一户一天。集体生产时,没有了这个概念,几时栽秧,在哪栽秧,全听生产队长安排。土地承包以后,这事就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安排。杨家冲德高望重的人还是老队长,他过世后,儿子承袭,顺序安排好,发在微信群里,各自准备。
说栽秧是个节日,除了它在农事中的地位特别重要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它是左邻右舍聚集走动的一个契机。一群人,在一条冲住着,总要有机会相互走动,把感情的纽带系得更牢一些。正月里,家家户户接春客,栽秧时节请吃栽秧饭,七月十五接了过月半节,其他的节日,在鄂西小地方大家似乎并不怎么看重。
冲口海拔低,秧得先栽,自然排了第一。
提前两天,女主人就开始准备。烧肉,要把腊肉的皮烧焦,然后热水浸泡,洗出来焦黄脆嫩。腊猪蹄腊羊腿都需要烧,栽秧饭不逊于接春客,两个火锅被称为“双排座”,才对得起客人,也才对得起自己的面子。近几年,也有人买了液化气喷枪烧肉,快,轻省,有人说肉皮都烧掉了,不好吃。于是,招待贵客,还是柴火烧肉。点起熊熊大火,火钳夹着猪蹄或是羊腿,伸到大火中间,烧得嗞嗞地响,间或有油滴到火苗上,火苗顿时蹿得老高……除了烧猪蹄羊腿,还要烧一块五花肉用来做蒸肉,栽秧饭没有一碗蒸肉再怎么也说不过去。

•非虚构  名家特稿

•非虚构  名家特稿

农历四月,鄂西的乡村,还有很多人穿着外套,女主人褪了外套,依然被烤得大汗淋漓,额头上冒着热气,她不恼,倒乐呵着,一边把烧好的肉往一只盛了热水的大木盆里捡,一边还哼起了小曲儿:
早晨早,早晨早 / 路上碰到花大嫂 / 人又标志脚又小……
烧了肉,还要杀鸡,中午的猪蹄羊腿两个火锅,晚上是鸡火锅和鱼火锅,鱼已经在镇上定了,到时会送来。鸡,得是自己喂的土鸡,昨晚鸡子上笼时就抓好了脚背篓扣在卫生间,今日,左手捏了鸡翅膀,右手握了菜刀,竟然落下泪珠子,一把谷一把米从鸡雏养大,公鸡雄赳赳,母鸡顺溜溜,哪舍得下刀?没法子,眼一闭,一刀下去,还咯咯了两声就再没声响,褪了毛,破了膛,挂到了厨房的柱头上,女主人的心还在冰窖里没暖过来。
一只山喜鹊歇在晾衣杆上叫了几声,女主人心头亮堂了许多,开始磨魔芋豆腐,过去魔芋少,过年时磨几个,接完春客就吃完了,现时魔芋多了,随时都可以磨,乡里人,爱吃这一口,有人说有了干辣椒烧的魔芋豆腐可以多喝一杯酒,为了这句话,这魔芋豆腐不敢少。
磨完魔芋豆腐,把烧好的肉洗好剁好,放到冰箱冷藏,日头已经偏西,看一眼早上泡的黄豆,胀得刚刚好,她不想用电动的干湿磨磨黄豆,把久已不用的石磨洗干净了,开始磨豆腐。自己推磨自己喂,一边推一边想起儿时的往事,想起自己嫁到杨家冲来时那个晴天的太阳,想起丈夫出门修路时对门的小伙子给她背来一捆柴然后来拉她的手,她一顿呵斥,他走时,又给了他一个嫣然一笑,那小伙子再没来过,也没记恨她,过两天来栽秧的就有他……

13

打完豆腐,夜幕已经降临,丈夫从土地整理的工地回来了,炖了肉,炒了小菜,还有一海碗豆腐脑,她问丈夫:“喝一盅不?”丈夫说:“喝吧”,她又说:“我也喝一盅,今天有点乏。”
两人喝了三盅,有了几分醉意,丈夫洗了睡去了,女主人找出纸笔,安排菜谱,除了火锅,蒸肉,烧魔芋豆腐,煎豆腐,五花肉炒豆豉,还有肥肠烧鲊辣椒,炒甜豆,烧豌豆,香椿炒鸡蛋,炒猫儿苔,炒竹笋,炒土豆丝,炒马齿苋,清蒸鹌鹑蛋,干豇豆烧口条,凉菜还有水腌盐菜,泡鸡爪,红椒鱼腥草,野韭拌皮蛋……明天还有一天准备,后天栽秧,那么多姐妹都要来帮忙,一定会妥妥的。
于是洗澡睡觉,听春风从瓦缝穿过那细微的声音,这声音象鸡毛掸子撩动她的心房,这时,她才醉了。
栽秧的日子到了,天边还只有一丝鱼肚白,水田田埂上已经人影憧憧,短袖短裤的汉子们赤着脚奔秧底而去,田埂上几树刺泡子,都没顾上看一眼。

14

•非虚构  名家特稿

•非虚构  名家特稿

      

从秧底把秧苗扯起来,鄂西叫huài秧,备好的棕榈叶放在秧苗上,扯一把,用棕榈叶扎起来往田埂上扔过去,秧苗huài的差不多了,一行人挑着一担一担的秧苗奔栽秧的水田而去。
太阳闪边了,阳光从山坳照射进来,一路人影倒映在水田里,像一幅木刻,生动异常。
人们站在水田田埂上把一把把的秧苗抛到水田中,这叫抛秧。抛秧是一门技术活,必是栽秧的老手方可胜任,秧把的密度要刚好把这块田栽满,既不能剩下秧苗,也不能还没栽完就没了秧苗要到别的田里去“匀”,初学栽秧的后生们看着一把把绿色的秧苗在初阳下划过一条弧线“啪”的一声落在水田里,觉着怪有意思,也想抛一把,老师傅们不好拂了后生们的这点心意,让他们抛,只是叫他们稀些抛,老师傅们根据需要的量在后面“补抛”。
抛完秧,一行人去吃早餐。早餐自然稍微简单,每人一大碗面条,有腊肉哨子,碗底卧着两枚鸡蛋,凉菜也是三盘四碟的,吃得带劲。
吃完早餐,喝了茶,一行人下了水田,这可是真功夫,左手握秧把,右手栽秧,两只手几乎凑在一起,这样秧分得快,栽得快,一边栽一边往后退,谁栽得慢谁就被关了笼子,那是栽秧人最丢面子的事。
几乎没有话语,只看见栽秧的手像蜻蜓点水,不一会,前面就有了一片绿意,随着绿意的延伸,一坝水田慢慢就要栽完了。
栽秧紧锣密鼓进行时,屋里也不敢怠慢,男人们来栽秧,婆娘们
     

一句话,让一拨没事的婆娘有事了。这懒豆腐是鄂西家常菜,黄豆泡好,石磨磨浆,铁锅烧开,并不过滤,焯好切细的白菜丢到锅里,撒一把盐,起锅,就成了,大概是因为相比豆腐的制作过程“懒”了许多,故而叫懒豆腐,外地人第一次到鄂西来,在菜场里看人打懒豆腐,觉着好生奇怪,于是编出了谚语:
鄂西人,有点怪
豆浆里面放白菜
打懒豆腐的一拨人泡好黄豆就不着急了,负责蒸饭的人找来多日不用的杉木甑子,大门口溪沟里仔细涮洗,拿回来还在水缸里泡着,很久不用,甑瓦子都裂了缝,不把它泡胀,蒸饭要漏气,猴年马月才蒸得熟哟。
日头已经偏了,厨房里蒸炒煮炸都已完工,菜摆了两大桌,酒拎出两壶,婆娘们叽叽喳喳等着栽秧的人回来开席。
栽秧都只栽半天的,最后两丘田坚持栽完,一行人才在溪边洗了脚穿了鞋奔冲口人家而去,还在阶沿上就闻到了香味,肉香菜香,更加难得的香味是杉木甑子蒸饭的香味,大家不由分说上了桌子,男的一桌,女的一桌,男人有不喝酒的,女人又有喝酒的,于

•非虚构  名家特稿

•非虚构  名家特稿

15

16

都来帮忙做饭,女主人准备了两天,东西都备好了,今天当切的切,当煮的煮,该炸的炸,该蒸的蒸,做饭本也不需要这多人,不过是为了一起吃饭。正好,今天吃早餐时,安排栽秧顺序的老者提了两条要求,一是有肉有鱼我不管,还要一锅懒豆腐,二是电饭煲煮的饭吃腻了,要木甑子蒸的饭。

吃着,喝着,讲着,笑着,一顿饭吃了两三个小时,男人们下了桌子,三三两两斗地主,打花牌,一边打一边吹得人天花乱坠,笑得人前仰后合,哪计较得了牌的输赢。女人们忙着收拾碗筷,还要准备晚饭,剩的菜不少,有人说现菜热一热,加两个新菜,就是一餐,女主人坚决不同意,定要做新的,一年一度的栽秧饭,吃了现菜,明年还有人来给你栽秧?
有倒是有,就怕你不敢要人家栽?说着,嘴一努,指向那个没有打牌自顾玩手机的曾经想拉女主人手的后生,女主人岂肯饶,手里握着的水瓢一瓢盖过去,努嘴的人呢忙不迭跑了。
掌灯时候开的晚饭,换了新的花样,吃得尽兴,只是酒喝得少,这十天半月天天有栽秧饭吃,不蓄着点,只怕秧没栽完,人却栽了。
临出门时,排工的人说了第二家的时间,就各自散去了。
婆娘们收拾碗筷,又把今天的菜做了点评,对第二天的菜做了建议,也有人想到了好菜没有说出来,想等到到自己家吃栽秧饭时来个一鸣惊人。
她们出门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幸好她们的包包里随时都装着一把伞,雨天遮雨,晴天遮阳。
    

17

18

是做了调剂,喝酒的一桌,不喝酒的一桌,女主人本来喝酒,他们两口子一人主持一桌的吃喝,只好留在女的一桌吆喝着大家喝饮料。

一行雨伞盛开的蘑菇逶迤到雨幕中去了,只可惜是晚上,看不到那斑斓的色彩,只有伞下的说笑声清清亮亮,像拨动一只只景德镇的骨质瓷碗。

温新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多部,有多篇散文、小说被《小说月报》《散文选刊》《北京文学》《作品》《读者》《中外文摘》等刊物选载,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非虚构  名家特稿

•非虚构  名家特稿

远安多山,但山不高;远安多水,但水也不深。县情资料说,远安地处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河谷平畈,冲垄纵横,波状起伏,丘岗绵亘,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样的地形气候适合农业种植。种什么呢?“三贡”是也!“三贡”乃贡米、贡丝、贡茶,远安的出产,也是远安的骄傲。“三贡”之首贡米,就是瓦仓米。
瓦仓米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历史悠久。据同治五年(1866年)《远安县志》载:“瓦仓米行销沙市、汉口,米质上等,价高数码。”瓦仓米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有名气身价了。
      

19

20

瓦仓米“米质上等”,得益于大自然的造化、馈赠。瓦仓及远安一带,土壤为独特的青岗泥、黄泥和紫潮泥,含丰富微量元素和养分,其泥又是制作陶器的好原料,四季可陶,瓦仓一带以瓦罐作储存粮食器皿,为当地一大特色,瓦仓也因此而得名。故有诗曰:银子陶瓷享四海,瓦仓米味香三江。远安又拥有“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等众多与林、绿相关桂冠美誉,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6%,而林地面积又是耕地面积的七倍多,可见在远安的地表面,稻田绝对是“小众”。俗话说:螺丝壳里玩道场。而远安人,何尝不是在山涧溪冲玩“稻场”呵!然而,海拔四五百米的高度,冬不见雪,夏不铺席,常年绿色掩映,溪水淙淙,岂不是神仙环境,“稻藏”福地?虽看不见“稻菽千重浪”,也能欣赏“衣冠简朴古风存”,炊烟夕阳稻花香。
万物皆有灵,静念自生长。我相信,瓦仓米乃是有灵性的物,传承着历史与文化。他们的“稻场”,能一代代“玩”下来,仅有土壤气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侍奉者”的静心、恒心和素心。二十多年前,本人因工作关系,几乎走遍了远安的每一个乡镇,到访了远安的每一家重点特色企业,远安人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朴实。朴实,是中国文化内核和中国人为人处世品德中最纯善美好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在时代前进的路途中不断抖落、稀释,但我在远安人身上看到的朴实,还是最本分深厚的。二十多年来,我每每和朋友同事谈起这样的观点认识,基本都能得到认同。远安人的朴实,使他们不以“仙”名山,不求“龙”显灵,他们平常、宁静、勤奋、善良,与自然和谐相处。瓦仓,其实是他们心灵的净土,瓦仓米,是这方水土的精灵,天地的物华。

陈金成

瓦 仓 米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摄影:张爱军

21

瓦仓,又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九十多年前,“瓦仓起义”的枪声,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样,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先声,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起义虽然失败,但烈士的鲜血,将红色基因浸染于这片沃土,滋养了瓦仓米。鲁迅诗曰:“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瓦仓的土地,因为有了英烈的血染,才肥沃凝华,可陶可塑,能承亦能传。
历史巧合的是,在“瓦仓起义”二十二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正是从远安、当阳开始集结,发起“宜沙战役”,是役解放宜昌,打开了包抄重庆,进军大西南的通道。瓦仓,也是当年十三兵团集结地。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由此集结、进军,是要告慰英灵,是要接过他们手中的红旗,化作精神的力量前进呵!此刻,我站在瓦仓起义烈士纪念碑前,环顾苍松青山,才真正感受到了大地的厚重,历史的承载。
在座谈会上,坐在我身边的作家刘小平先生发言时说,瓦仓米有两种颜色——金黄色和鲜红色。我理解,金黄色是物质的,鲜红色是精神的。他的发言启发了我,我说,瓦仓米蕴含有四种香——泥土的清香、历史的陈香、文化的醇香、革命的芳香。这四种香中,唯革命是历史文化精神的浓缩和力量的裂变,唯芳香是清香、陈香、醇香的酝酿、化合,更加浓烈,沁人心脾。

22

             朱 白 丹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和“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市总工会、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组织走进瓦仓,进行创作采风和全国职工党史学习教育读书活动湖北(宜昌)专场启动仪式,意义深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基层职工和业余作者,很高兴受邀参加这次活动。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瓦仓等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让全体人民有饭吃。粮食又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市总工会、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第一站安排参观瓦仓米业,是一次精神与物质、文化与企业的联姻,选点正确,眼光独到。

致敬劳动者
      

走进瓦仓米业创作

采风座谈会交流发言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摄影:张爱军

通过看现场、听介绍,了解到瓦仓米业人继承先烈遗志,组建大米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可圈可点;开展科技攻关,打造出“中国好粮油”品牌,走出国门,可喜可贺!瓦仓米好吃,我是深有体会的,单位发节日福利,就有瓦仓米,口感很好,吃了夜晚做梦都会笑醒。刚才市作协阎刚主席在车间展示台买了一盒米,说带回去只能给孙子煮粥吃,老婆、儿子、儿媳都不能享用,若吃了家法伺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说明瓦仓米十分珍贵。在此,要向勤劳智慧的瓦仓米业人致敬!
远安县人杰地灵,我来过N次。我与张映泉老师在远安参加过笔会,他获全国第七届短篇小说奖的《同船过渡》以及《桃花湾的娘儿们》《白云深处》等小说百读不厌;王蒙老师题名的道教圣地“鸣凤山”,我去过多次;电影《山楂树之恋》外景地青龙湾我也去过,远安的冲菜我也享用过,感觉是常来常新。感谢市总工会、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远安县总工会给我们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最后特别要致谢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据我所知,全国、全省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不多见,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很可能是第一家。协会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全年开展50多场活动,平均每周都有一次主题活动,很不容易。爱好文学的我,加入了各级相关协会,举办如此高密度活动的,唯有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
向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致敬!
    

23

24

于千寻万寻之中,终于看到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金属匾额在阳光下,灿灿地发光。这是一处方形的庭院,办公室和厂房四面环绕,捧出一方小小的花园。纯净的蓝天下,树木绿得耀眼,月季红得耀眼。
带着我们穿行的办公室主任是一个清秀的女孩。一袭长发及腰,一袭咖色风衣,在这一派明丽的四月,飘逸又安适。
成品间里,一箱箱包装盒占据了仓库的大半个江山,晶莹如玉身形修长的冠名为“湖北省优质大米十大品牌”“中国好粮油”的瓦仓米分门别类地堆放,一块块,一筒筒,一袋袋,一件件的手碾米,密密地挤着,安然地躺在一个个房间。五彩的米袋上,绘有远山、小径、粮仓,还有戴着斗笠扛稻捆、割谷插秧的农民,也有穿着裙裳迎风舞蹈的少女。在这个日益快节奏的社会,许多的幸福,都是从劳作中来的。这道理,亘古未变。

行走在这方沃土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郑 凤 玲

一幅幅图画,真实还原了瓦仓米取自古法的原生态生产过程。“远安”“瓦仓”“大米”几个字,以不同的字体,活泼地、通透地反复重复,每一笔,似乎都是修长的米粒在任性地书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全盛日开元盛世。当然,这原始生态的生产方法,又该为村村如画的远安添加新的名片了。
木质风斗靠在一旁,几架石碾不疾不徐地转悠,仿佛在坚守一首无言的歌谣。据说,手工碾磨出来的米,营养价值最高。在响声里, 我闻到米香的气息,闻到阳光的气息,也闻到儿时的气息。
站在展牌前,办公室主任指一指宣传栏:“习主席来宜昌,吃的就是我们的这款米。他说,吃出了儿时味道,不用菜也能吃两碗,还问北京有没有卖。我们组成合作社,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我们负责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保证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形象,也就提升了价值和收入。”
曾经到过柬埔寨全国第一村大榕树村。私以为,精准扶贫是中国的共同富裕,一带一路是世界的共同富裕。这格局就是着眼大局的智慧和慈善:这不是用核弹开路威慑的强势,这不是打着某些幌子颠覆性的演变——这只是满怀慈悲地播撒仁爱的种子。
她又抿嘴微笑:“这也算是保全和传承吧。瓦仓米总不能在我们的手里丢了祖宗的根本啊。瓦仓米既是因为瓦仓得名,更是因为瓦仓起义而添彩。瓦仓,这是一方沃土,更是一方热土。”
是啊,这里岗峦逶迤,丘陵起伏,沟壑纵深,丛林密布。千年青岗泥酸碱度适中,有机磷有机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又大,堪堪就

25

是植物的黄金种植区,确实是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颜值担当——这天地的慷慨馈赠。

26

瓦仓烈士纪念碑旁,树木掩映深处,小径尽头,微微透出白色楼房。米白的瓷砖和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对联,将绿意环绕的农户点缀得喜气洋洋。
农家屋前屋后,棕榈树沉绿,枣树嫩黄,桂树已有浓阴。红色的三轮电瓶车和白色轿车在四月的阳光下反着强烈的光。有布谷在张扬地叫唤,催促着季节。几只母鸡带着一群群小鸡闲适地漫步。远处树荫深处,蓝色的线网,顺着山坡,搭在几方磊石上,划出另一方底地盘,几十只毛色油光发亮的土鸡,悠悠踱步,一派波澜不惊的神色。自家留的麦种铺得薄薄的,香菇在簸箕里干干的,白色的狗儿躺在一旁,一副看管的模样。
黑瘦精壮的男人,脸上的汗水遍布。他告诉我,一家三口,儿子在外打工。夫妻俩种着十多亩的瓦仓冷水米:“喏,这就是秧苗。”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摄影:张爱军

屋场前,白色的薄膜纸已经掀开,一畦畦两寸来高的秧苗,棵棵新绿贪婪于这暖阳。每一片叶子都是恣意的舒畅,在殷殷等着主人家灌好水耙好田,然后,一棵棵丢到泥中,它们就可以吸水分吸阳光,长成串串稻穗,渐渐地金黄,之后,喷香。
这汉子手中忙活着一只硕大柴火的炉子。他在准备筹办农家乐。他说,现在远安村村诗画道路好,瓦仓米和后面的烈士纪念碑都是名片,自家的菜,自家的猪肉,自家的鸡,都是极好的生态食材,有着极好的商机。
“这里置办食材挺远的吧。这么多田,又开农家乐,能行吗?”
他憨憨一笑:“儿子马上就回来了。瓦仓米虽然产量低,价格也好。在家里开个农家乐收入也应该很好。再说,现在合作社提倡古法种植,也引进新科技,将来把手机监控,收割的时间气候,当天的日照都可以轻松搞定的。过一段时间,你可以再来。我家的农家乐搞起来了,就办丰收喜宴。”
想起午餐时,远安冲菜、农家腊肉就着一碗碗透明发亮、黏黏糯糯的米饭的绵长滋味,我说:“这米确实好吃。”
他急急接口:“皇家贡米呢,能不好吃吗?喏,我们家的田已经整好了。”
随着他的手势,看向远方山下。纯蓝的天宇,仍无一丝杂色。极目所在,分不清哪是丹霞地貌,哪是喀斯特地貌,只觉得满目的葱茏中,山脚山腰卧着一方方水田,隐约可见在整田的人影。
恍惚间,我似乎看见群山环抱中,满川梯田里青绿的叶片和稻穗

27

向天仰望,争取每一滴甘泉,争取每一缕阳光;我似乎看见修长的稻粒簇拥着,一穗穗沉沉地弯成美丽的弧形,漫川演绎着金黄。

28

一户户的稻农,就遍布于这丘陵丛林之中——这是瓦仓米业的基地。我不知道遍布于这绵延的山势之中,三万亩的水田到底有宽阔,只是知道他们已经在扩建厂房,在扩建合作社,准备将两千名职工的岗位充实,准备将偌大的粮仓塞满,准备将三万吨的仓容量无限扩大,他们要在2025年奔向产值六亿元的目标。他们要让瓦仓米成为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信仰:老百姓幸福生了,老百姓就得幸福活着,才是真正的终极目标。
回程的车子已经开出很远很远,极目回望,那农户的房子已经隐去,只有烈士纪念碑兀自在巍巍青山耸立。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摄影:张爱军

瓦 仓 回 望

瓦仓,顾名思义,即瓦制的仓库。
瓦,为粘土烧制之物,与陶同,故瓦仓即陶制仓库。
到现在,还有一些家庭有用陶罐盛放米的习惯。
据史料记载,乾隆38年(1773),湖南湘潭人王西亭在远安银子岗兴办陶器厂,鼎盛时期,烧窑4条,有从业人员34人,产品达76种。
这说明远安一直有烧制陶器的传统,因为远安有良好的陶土资源,所以远安人普遍使用陶器。
远安人选择用瓦缸、瓦罐盛放粮食,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当地盛产稻米,以缸盛之,从而形成了瓦仓这一地名。
这也说明,这一区域拥有优质的粮食稻米资源,是可以相对富绥的村落。

29

然而,解放之前的中国,战乱频发,无组织,无政府,人类的天性处在蒙昧与善恶不分,强权欺辱与匪患猖獗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撕扯就像一个冷酷的动物世界。
据父辈介绍,解放之前的农村基本上都是靠拳头,靠刀枪,靠武力说话,大部分的青壮年或多或少都参与过土匪行径,因为不靠偷拿,不靠抢劫,基本上无以为生。
父亲曾跟我说过这样的事,他小的时候即1935年到1945年期间,家乡穷困,人心如匪,家家户户如果没有吃的,几个人便一洽伙,便在夜晚上门抢钱抢粮,如果谁家养的有猪就去把它捉来杀掉吃掉。
有权势的人看到走在路上的哪个女人漂亮一点,说抢来就抢来,实在是无法无天。
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父亲一家不得不逃到荆门,白天帮工干活,晚上就躲在柴林里,即便有房子也不敢住,因为随时可能会有土匪上门打人,杀人抢劫,只要有一点点物资,一点点钱就会被抢劫干净,如果拿不出钱,可能就会被挨一顿打。
所以,为什么会有共产党?实在是因为仁人志士们想要把中国建成一个有秩序、有政权、有安定的国家,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许多时间里,人民照样民不聊生,国民党想利用少数人发展经济,从而掌控整个国家的做法,并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统治,整个国家和国民都处在非常脆弱的状况。
共产党从诞生之初就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福祉,团结广大群众,为人民谋幸福,为这个明确的目标向前,所以才形成了凝聚力。

30

陈军娥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当我们一行来远安参加全国职工党史学习读书活动——湖北宜昌专场启动仪式,在瓦仓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习党的历史,重新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才真正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927年8月,中共鄂西特委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远安县委根据湖北省委发动农民秋收起义的指示,于1927年9月14日,在远安发动了农民武装起义。
瓦仓地处当阳、远安、荆门、南漳四县交界处,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李超然,汪效禹,傅丹湘,李勋臣组织200多人的瓦仓农民自卫团,在瓦仓起义,成立了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
远安南乡农民纷纷响应,一个月之内便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连接当阳、远安、荆门、南漳相邻地区在内的15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政权区域。
因遭受反动武装的残酷屠杀,红色政权仅仅只存活了8个月。共产党的干部们便先后被残害,仅仅只有黄冠柏率余部突围到荆门宜昌一带打游击,后来才发展成为荆(门)当(阳)游击第一大队。
可以想见,当年的斗争环境是多么的惨烈,从1927年到1949年,中间经过了漫长的22年的时光,共产党人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到新中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1年,总共94年的漫长时光,这一切,整个国家整个党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

31

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关口,回望这94年前为中国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我们真的是无从想象当年的情形,也不得不为先烈们的牺牲精神而钦佩。
回首往昔,真的是感觉岁月沧桑。
前人伟业,已成为后世之荫。
当我们返程,迎面看阳光透过稀疏的树丛,洒到我们的汽车窗玻璃上,刺着我的眼睛,我甚至觉得这时光都有点飘忽。
瓦仓变了。
瓦仓现在成了真正的粮仓,他们生产的大米远销全国,优质的大米真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时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糯可口。
当我们在瓦仓米业的生产车间里看各式各样的米的生产的时候,我们其实只是在装模作样的摆着pose,早就不知道饥饿为何物的人们,此刻只不过是在秀秀幸福与安适,和平与安宁。
接下来的事无非就是把瓦仓米的品牌做的更响,做得更好,惠及远安的千千万户的农家。
看路边一晃而过的农舍,红瓦白墙,安安坐落在绿荫的山间,看奔驰的小车悠悠然行走在宽宽的柏油路上,一切安然而优美!
这,就是新的农村,这,就是美丽的乡村,这,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的,幸福。
今天的幸福真的是来之不易,非常非常的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珍惜,珍惜,珍惜。

32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一个强大的政权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整体的强大才有国家的稳定,才有人民的安定。
所以我们要惜福。
在这个幸福的时代里,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惜福。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有你在,有我在,有我们大家共同的善意,为着共同幸福的目标,在一起,这真正的是好。

33

曾经因为我们企业的产品遍布远安的每一个角落,我无数次去过远安县,也多次走进远安县的很多山旮旯,在远安县的每一个乡镇中学、小学、政府、工矿等人群聚居地都留下过行走的足迹。茅坪场镇距离远安县城很近,交通方便,还记得那里香菇产业发展很不错,也是我常常去的一个乡镇。近几年,由于淡出企业第一线,光顾的次数少了许多。再次来到茅坪场镇,是以读书的名义走进这里,瞻仰我过去未曾去过的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
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茅坪场镇瓦仓村,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7年9月,李超然、陈海涛等革命先烈在宜昌最先发动瓦仓起义,打响鄂西秋暴第一枪,创建了鄂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为鄂西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先烈李超然英勇就义时年仅28岁。

34

在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诵读《我的“自白书”》

王雯憬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4月29日,由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工人出版社主办,宜昌市总工会、宜昌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远安县总工会协办的“把一切献给党•劳动创造幸福”全国职工党史学习教育读书湖北(宜昌)专场活动在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我有幸参与这次极有意义的活动。
来到瓦仓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虽觉人群攒动却是一片肃静。青山处处埋忠骨,啸啸松涛颂英灵,那些逝去的先烈,祖国和人民不会忘却,历史会永远铭记他们。在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国歌唱响,全体人员庄严肃穆,祭奠瓦仓起义革命烈士,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致敬,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
“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在敌人还没有投降的时候,不要放下你的武器,在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斗争中,作一个无限忠诚的战士,永远前进”……100余人手捧吴运铎的红色经典名著《把一切献给党》,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回响在瓦仓上空,激励着奋进的力量。
读书分享、经典荐读、读书倡议等活动有序进行,阳光高照,四周寂静,全场人员全神贯注,这是精神的力量。
当主持人念到“下面由枝江市关庙山文学社王雯憬……四人朗诵《我的‘自白’书》”时,我怀着对革命英烈的敬仰之情,庄严地走向前台,向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与另外三名读书人用心用情朗诵:

35

《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36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我们朗诵完毕,在主持人的组织下,由我们四人领读,全体人员再一次齐声朗诵《我的“自白”书》,100余人,没有丁点杂音,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将红色基因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永流传。此刻,陈然临刑时高呼口号,身中数枪屹立不倒,令刽子手胆战心惊,以自己的生命履行“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的誓言;电影《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许云峰视死如归……小说《红岩》里大义凛然的成刚,在我脑海里交叉浮现;胸前的党徽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似在耳边回放,这就是诵读经典的力量。
走进红色瓦仓,见证了苏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用经典打造的美丽乡村。特别是瓦仓米已经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有位老师说,来到瓦仓感受到了“瓦仓米的清香,历史的沉香,瓦仓人的纯香,革命者的芳香”。国家领导人那句“这饭真香,能吃出儿时的味道,这饭不用菜也可以吃两碗!这米北京有卖的吗?”无不令人欣喜,也是瓦仓人的骄傲。
今天的生活,是由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国家富强,百姓丰衣足食,方能告慰那些瓦仓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今天的美丽家园正是革命先烈们的心之所愿。
瓦仓起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瓦仓革命精神世代永传!

37

38

•非虚构  走进瓦仓

•非虚构  走进瓦仓

1928年8月,鄂西北的瓦仓依然是夏天
正在灌浆的稻谷丰收在望
八七会议的精神,传播到这块贫困的土地上
9月14日深夜,枪声呐喊声响彻云霄
一夜之间,80多名恶霸土豪劣绅
和反动官吏被捉拿归案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块方圆
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形成了以瓦仓为中心的苏区
12万多农民当家作了主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历时八个多月浴血奋战,瓦仓苏区虽然丧失
但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
在鄂西创建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为荆当远苏区的形成播下了种子

39

九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他们
仅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烈士
他们,化作顶天立地的纪念碑
他们,从未褪去一身泥土的芳香
他们,以泥土的容颜驻守在昔日的战场
遥看他们在弥漫的硝烟里溘然倒下
但顶天立地的松柏记住了他们的模样
不会忘记,是他们用身躯覆盖了黑暗
不会忘记,是他们用热血刷新了中国的形象
红色基因在和平的阳光下
演绎着硝烟弥漫的战火与光芒
年复一年,我们在这里在怀念、凭吊
不时惊醒在岁月深处傲雪凌霜的那首诗:
打响鄂西第一枪,瓦仓起义势堂堂。
今日江山重装点,万众常怀李傅黄。

40

宋 发 刚

红色记忆 瓦仓起义

•新写实  走进瓦仓

•新写实  走进瓦仓

四月风  青春艳阳
满怀对革命先烈的崇拜和敬仰
在远安,瓦仓起义烈士纪念碑前
虔诚地鞠躬、默哀,缅怀
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的瓦仓起义烈士
青山不语葬忠骨
松涛茂密护英灵
1927年9月14日深夜的枪声
把几千年来的黑暗撕了道口子
远安茅坪原当阳庙前石马槽
瓦仓,这个名字像一颗铆钉
钉在荆楚大地
八七会议指方向
“向反动派讨还血债”、“为死难烈士报仇”
“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
  为民众苍生,向日寇侵略者发出强烈的怒吼
为百姓有饭吃,为穷苦人不再受欺压
他们用身体挡枪弹,用瓦罐做地雷
扛大刀,握梭镖匕首,英勇杀敌
汪效禹、傅丹湘,傅恒之,汪文化、黄冠伯
李时新、曹壮夫,李超然,陈海涛、李述礼……
7个党支部,10个农民协会 

41

1万多个农协会员,3千多名起义军
130人用鲜血换来了
在瓦仓,建立第一个鄂西革命红色根据地
 三
烈士碑前,重温革命烈士陈然的
《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书”》
诵读革命英雄吴运铎著作的“把一切献给党”
沿着革命先烈的脚印,前行
红色土地培育优质谷米
瓦仓米,吃出先烈拼搏的味道
纯绿色无污染环境生长的谷米
保持了英雄品质
先烈为民有饭吃奋起打天下
英雄儿女继承英雄气概
创优品生活质量
传瓦仓红色谷米精神
用智慧和汗水
精工细作生产原生态油粮
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
康庄大道上的富裕、满足和幸福

42

远安谷米香

谭红

•新写实  走进瓦仓

•新写实  走进瓦仓

站在英雄纪念碑前
听到1927年9月14日深夜的枪声
还回荡在荆楚大地上
远安茅坪原当阳庙前石马槽
这个叫瓦仓的地方
八七会议的精神传遍神州大地
引爆了鄂西远当瓦仓起义
7个党支部
10个农民协会
1万多个农协会员
3200多名起义军
从小学教员到共产党员
名叫李超然的总指挥
发出怒吼的命令
为了老百姓有饭吃
杀尽土豪劣绅
他们用来复枪
罐子炮大刀梭镖匕首
捍卫人民当家作主的尊严
以瓦仓为中心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围剿
他们的鲜血浸染着
15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

瓦仓啊瓦仓
烈士们鲜血
浇灌的土地
生长的稻谷无比芳香
为了人人有饭吃
这个最淳朴的理想
一切为了人民的中国共产党
前赴后继奋斗百年
烈火淬炼初心
生命铸就辉煌
瓦仓瓦仓
瓦喻其陶
仓谓米粮
能陶能粮
美誉享四海
瓦仓米香溢三江
今天咀嚼每一碗瓦仓米饭
都当反思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这里生长的每一颗稻米
都是对烈士们的怀念和敬仰

瓦仓
'
瓦仓

熊春

•新写实  走进瓦仓

•新写实  走进瓦仓

43

44

西沟在哪里?宜昌市黄花镇上洋村本地的村民也未必人人知道。西沟是一个小地方,名不见经传。加上它是一条很少有人出行的数十里长沟,对农耕作用不大,谁会理它呢?时间长了,西沟的名字也淡忘了。
西沟是美的。
西沟是原始的美,静谧的美。西沟算不上高深,典型的石灰岩。岩石缝隙中留下了一些不被风吹走的黑土,显得珍贵。西沟的树木,不稀罕这些黑土,偏偏长在岩石上,西沟也是绿色的海洋,树木的天堂。树木高大的少,但不影响树木的高寿年龄。一树树古怪样,便知历经沧桑,朴拙反而更加耐看。树木长在岩石中,很难吸收土地里的营养,但空气中有氤氲的水气,是它们的养料。在这样一方僻静的地方,一些灌木、小草、野花品种繁多,藏在山里悠然自得地生长,迎风摇摆。蜜蜂、猴子、麂子、野兔、山羊给山沟增加了动感。西沟原始的山涧,远古的植物,给人一种原汁原味、原汤原水的感觉,是宜昌的香格里拉。

45

西沟是独特的美,有水的地方具有灵气。大凡喀斯特地貌,水是稀缺的。下雨涨水,天晴断流,水漏到天坑地下了。西沟不一样,西沟的水盛放在一个又一个的潭里。西沟的潭多,随着河流落差下降,相隔不远处,就有大小不一的潭,每一个潭像是一口大石缸绝对不会漏掉。有的潭单独存在,有的潭相互衔接,潭潭相连。西沟是潭连着的沟,一线串珠一样。正因为有潭盛着水,西沟一直没有干涸过。那潭里生长的野鱼就是证明,为西沟增添了情趣。
风吹过处,便是风景。西沟一直美丽地藏着,就像一位藏在深山、美在深闺的姑娘。
西沟的美,长期以来,并没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美的享受,相反,由于土地瘠薄,田亩稀少,无主导产业,老百姓穷得叮当响。有打油诗为证:上洋上洋,一条枯岗;山上无木,地下没矿;要想致富,没有名堂。
时间到了2014年,一股充满力量的风,吹皱了汪汪潭水,吹绿了漫山原野。三乡工程(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召唤,刘祖海心动了。西沟是他的家乡。

46

夷陵老彭:

西沟的风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非虚构  走进上洋

刘祖海在西沟度过了少年,饥饿和贫穷,没有阻碍他的成长,反而长得高大。大山历练了他岩石般的性格,也赋予他的柔情善心。当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比西沟精彩时,他走出了西沟。农村出生的孩子会玩泥巴,他当上了泥瓦匠。从提灰桶开始,一步一步地跟着师傅学艺。做堡坎,挖土方,修涵洞,砌墙,打路,他都做的认真。
刘祖海一旦选择泥瓦匠,不管有多么苦累,不管夏天有多么酷热,冬天有多么寒冷,不管挣钱多少,都动摇不了刘祖海选择的道路。一坚持就是30年。初期,刘祖海也是勉强维持生活,赚钱不赚钱,赚个肚儿圆。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刘祖海有了经营头脑,慢慢有了积蓄。过去一直给人家打工,后来他自己带领家乡人组建了一支队伍。他们不计较得失,他们甘于吃亏,他们在建筑行业赢得了声誉,渐渐小有名气。他和他爱人秦姜艳同甘共苦,艰苦创业。2010年成立嘉乐建筑公司,鸟枪换炮。2013年成立房地产公司,跨行业经营。
刘祖海夫妇不忘西沟,一直为西沟做好事,修路、改水、栽树、资助上学、济贫帮困。特别是一次投资60万元,解决了村里2000人的安全饮水,老百姓都记得他们的好。
2015年,刘祖海夫妇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回乡投资农业旅游长远项目,开发西沟,种花栽果树,搞旅游开民宿,让家乡父老有稳定致富门路。说到做到,他们成立了三峡奇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请来三峡大学的专家教授做规划。立足山水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一个1.5万亩总投资4.5亿元的生态观光园就出山了。

47

刘祖海夫妇租来农田500亩,一亩田一年租金700元,农民一分钱不用投入,净得。仅此一项,每年支付农民租金35万元。打工收入是现金收入,老年人、妇女每天60--80元,就是锄草,修枝,属轻体力活。如果是手艺人,种花高手,嫁接能人,每天至少200元。目前,有150人常年在这里打工,每年劳务收入350万元。
刘祖海夫妇把村集体的7000亩山地也盘活了,采取集体入股的方式,村集体不用投入,保底分红,旱涝保收。
发展产业才是王道,刘祖海夫妇以基地为龙头,带动老百姓栽种樱桃。几年下来,十里樱花走廊渐成规模,无论是赏花季节,还是采果时节,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城里人,形成了一道流动的人车风景线。流动人口多了,民宿、农家乐蓬勃兴起,目前上洋村新开民宿、农家乐90多家,每家年收入3-5万元。民宿、农家乐每年给当地农民带来400多万元收入。现在打油诗变了:上洋上洋,宜居村庄;生态环保,鸟语花香;农旅融合,直奔小康。

48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非虚构  走进上洋

一旦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农业就释放强大活力,农村就发生巨大变化。路是宽敞的水泥路,大客车直通。山区也有了wifi。农民告别了泥巴水,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电再不卡壳。外来人口多了,农产品不出村就变成了商品,换来了现金。刘祖海夫妇有满满的成就感。
西沟还是西沟,山还是那山,潭还是那潭。原始风光风景一旦引入现代文化理念,就有了市场卖点。目前三峡奇潭一期项目已经建成,每一个项目都是一张靓丽的名片,樱桃之乡,上洋万花坪,天然峡谷氧吧,瀑布上的芭蕾......处处闪耀摄人魂魄的妖娆风情。
西沟的风是干净清冽的自然风。刘祖海精心呵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砖一瓦。他知道,离开了乡亲,乡土,乡物,乡食,乡情,乡愁,三峡奇潭就不可能成功 ,城里人就不会再来。
西沟的风,三峡奇潭的风,如沐春风。

49

3月21日,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张泽勇、陈刚、彭红卫、若水、刘金祥、虹珊、赵志满、刘洋等一行十余人应邀前往夷陵区上洋乡三峡奇潭风景区采风,总工会副主席彭定新、郭从军和知名导演陆洞元参加活动。三峡奇潭副总经理舒再林全程陪同。
不必说十里樱花长廊之美,不必说红、黄、紫各色郁金香争奇斗艳,单拈三峡奇潭的龙兴之象已足够令人称“奇”。
三峡奇潭景区以“潭”为主,一条幽深的峡谷里隐藏了若干的“潭”:龙眼潭、回龙潭、卧龙潭、清静潭、龙福潭、龙云潭、龙兴潭……这些潭讲述了一个“玉龙入海”的故事。不知什么年代,一位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农家子早上割牛草时发现了一颗珍珠,含在嘴里,不知怎么就滑入了肚腹之中,然后就开始长出鳞片,成了一条出山蛟龙,然后在他出山的过程中,他的每一次回望或者停顿,便留下了一个深潭,最后,这条龙跃身而起,进入东海……
这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美丽童话故事,需要进山玩赏者仔细琢磨、玩味、解读……

50

三峡奇潭 

龙兴之象

羊角岩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龙 眼 潭
顾名思义,龙子在这里开了龙眼。那么他看到了什么?
他首先看到的,一定是炊烟下面的茅屋,看到了正在唤他回去吃饭的妈妈。妈妈是美丽的,但也是贫穷的。直到前几年,上洋村一带,还在传唱哀婉的歌谣:“上洋上洋,一条枯岗,山上无林,山下无矿,致富小康,没得指望……”
龙子更应该看到的是未来,玉龙入海,无比强大,到那时,龙子一定会以巨大的爱来回馈母亲,让母亲靓丽,让世界惊艳。
投资三峡奇潭的刘祖海,正是上洋人。据了解,他小时候家里就很贫穷,很早就失学了,给人拎灰桶,当小工……
游三峡奇潭,会有无数的刘祖海,在这里开龙眼吗?

51

回 龙 潭
龙子离开母亲,一定是既兴奋又煎熬的。
兴奋的是,他面临了一个身体的巨大变化,他兴奋,但或许还来不及适应;煎熬的是,他不得不离开母亲,这是一种撕裂的痛楚……
龙子在这里一步三回首,留下了一个三连潭……
刘祖海,衣兜里揣着一沓毛角子钱,要出去闯世界了,他是不是也曾深情回望过母亲的炊烟?
卧 龙 潭
龙子不是凡人。
他可以没有财富,但是他有着龙的尊严、龙的志气。
谁的路上没有遭遇过挫折?
暂时的蛰伏,是为了未来的腾飞。

52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非虚构  走进上洋

清 静 潭
面对太多的歧路,以及走错了路的懊悔;
面对太多现实的羁绊;
面对到快把自己逼疯的空前压力;
面对自己还能量不足、太过弱小的窘境……
龙子在说:亲们,别打扰我,让我清静一会儿吧。
大战之前的宁静,多么难得。
刘祖海,你有过这样的特别需要静心思考的时刻吗?
在清静潭,我们积蓄力量……
龙 福 潭
为母亲祈福。
用尽全力,把自己仅有的能量输送给贫弱的母亲。
在母亲的榻前尽一点孝心。
刘祖海,你为乡亲们投资修路、救助贫困学生、帮助乡亲们改造房屋、支持乡亲们解决吃水难题、支持乡亲们发展农家乐等产业……不必一一细数你做过的好事,因为或许在你看来,羊有跪乳之姿,你做的一切也都是必须的。而打造三峡奇潭,打造一个立体的龙子与母亲故事的风景区,正是你孝心的体现。
一切,都是为了让乡亲们有福。

53

龙 云 潭
龙,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既是从大地出发,又耕耘于天空云朵。
云,代表了天空,代表了高度。
耕云播雨,是龙的初心和使命,要为乡亲们普降甘霖,为乡亲们送来久旱喜雨。
一鳞半爪,是感叹云的心情,常人难以懂得,或许我们看到了一点点“现象”,但是他深藏于云中的更庞大的部分,却是注定难于解读的。
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大孤独的境界。刘祖海,或许也需要更多的关注与解读。

54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非虚构  走进上洋

龙 兴 潭
这个潭好啊。
龙兴,是一种至美的姿态。
如果说一路的“潭”相当于剧情的演进,在这里,三峡奇潭达到高潮。
历史不尽在兴废之间么?而中国龙正在兴起。
中华民族正在走上复兴之路。
前些日子,习近平同志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从中国的实力出发,慷慨地说,中国现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
而上洋村正在上演乡村振兴的美丽剧情,注定还会有更多带给公众意外的惊喜接踵而至。
我们来过三峡奇潭一次,只是初步的结缘,而我们将会进一步关注期待。

55

56

•非虚构  走进上洋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共同出版《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格遵守两个“历史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忠实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在全党全国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中,让我们在学习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共共产党简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世纪50年代初,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由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即达数百万册。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校文艺小青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工人出版社再版重印红色经典《把一切献给党》,时隔半个世纪,重新捧读这部作品,依然感到沉甸甸地,厚重而亲切。
吴运铎,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在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他刻苦钻研,研制武器,并一再冒着生命危险,突击紧急任务,三次负伤,始终宜坚强的意志和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战胜死亡的威胁。1951年9月30日,吴运铎作为特邀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周总理握着吴运铎的手称赞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2009年,吴运铎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
作为一名出身工人阶级的作家,今天,我隆重向大家推荐本书,希望大家和我一起阅读红色经典,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把一切献给党》荐读语

《中国共产党简史》荐读语

张永久

郭从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

57

58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著名工人作家鄢国培老师的“长江三部曲”,分别是《漩流》《巴山月》《沧海浮云》这三部曲,总字数约200万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轰动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鄢国培老师是宜昌走出去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人作家,是职工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
《长江三部曲》讲述了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二十多年的川江历史,尤其是写了中共地下党员李明等与川江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以及地下党员们为民族解放而作出的牺牲,才迎来了川江和重庆的解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生逢其时,响应号召,阅读经典好书,走进浩瀚的知识宝藏,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劳模工匠文化中接受熏陶、启迪智慧、汲取力量,凝聚起新时代工人阶级团结奋进的磅礴

59

60

《长江三部曲》

荐读语

羊角岩

伟力,在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谱写新的长江三部曲。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

今年是《红岩》一书发行六十周年。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红岩》里的英雄群像是心中屹立的丰碑。
小时候从父母嘴里,少年时从电影里,懵懂期从收音机里,我一次次看到或听到许云峰、江雪琴、成岗等等先烈的身影和名字。那时因为年龄的缘故,我更多的是把革命先烈的事迹当故事在听,当电影在看。高中时,我第一次捧起小说《红岩》,并一口气通读完毕,我是真正地被文字所讲述的先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1984年,刚刚毕业的我怀揣着一本《红岩》,去往渣滓洞、白公馆参观。到2016年,我先后四次到过那里,每一次,都是对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
“在接受考验的时刻,人的生命,要用来保持党的纯洁。”

红色经典阅读分享

我与《红岩》

杜晓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

61

耳畔回响着英烈的话语,在那个魔窟一般的地方,我曾静心冥想,感受着阴暗牢房里散发的主义的光芒和信仰的力量;在与照片里的英烈默默对视时,我曾扪心自问:如果我面对“带血的刺刀”,是否能够坚毅不屈如他们一样?革命先烈们不是不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是不珍惜人生的甜蜜,而是在生命之上,有他们视若珍宝的理想,有他们高至云端的信念。
从“红岩”开始,我到过很多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当我把自己的足迹串联起来,才真正明白了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如何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井冈山头的星星之火,如何化作燎原之势,红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再次捧起《红岩》,用真诚的阅读,向革命先辈行一个庄严的注目礼。
有一种记忆,刻骨铭心,不曾褪色或淡忘;有一种使命,砥砺前行,只为国家与人民。我想,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奉献自己绵薄的力量;二是传承“红岩精神”,教育我们的晚辈后代,让他们知、懂、信、行我们奉行的主义,让红色基因健康地传承下去。
还记得在渣滓洞、白公馆瞻仰革命英烈的时候,我在那里看到,有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又向四面八方而去……我相信,“红岩精神”便会随之被带到四面八方,祖国各地。

62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

如果一个人一年读30本书(除去专业书籍,这个数量已然不少),那么一生能够阅读的书籍在2000本左右,也只不过是一个图书馆的小角落罢了,比之世界每年的书籍出版量,如何去选择一本书,的确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年寒暑假作业背后总是少不了《中小学生必看书籍》,这都是由人民出版社所列出来具有权威性的书单,读起来,也是同一般结局:信心百倍豪情万丈到偃旗息鼓。于是,私以为,书单这种东西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不只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缘分”二字,书籍和人之间也存在气场的。有的名著被世人疯狂追捧,可拿起来没读两句就想打瞌睡;有些书本无人问津,可是拿起了就放不下,熬个通宵也要读完。
《三体》是熬通宵也看不完的,终是熬了无数个通宵才作罢。迷上《三体》,源于刘慈欣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日落五号,有舍己救苍生的悲壮,对于渐隐的英雄情结,我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欣慰。似懂非懂的科幻概念和物理知识,森林法则,移动的星体,地球人类文明与四万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古筝计划,面壁计划。刘慈欣用惊人丰富的技术细节,大尺度、大视野、大跨越的描写,最终赋予舍己救苍生的具体人物以历史的反思与英雄的悲悯。在我短短的阅读史上,《三体》就是银瓶乍破,仙露迸溅,烟花爆裂,一团晕眩。

書途同歸

•悦读风

張 楚

以前,我选择书籍时,也是瞎猫抓老鼠,总是去搜寻那些热门书籍来看。后来,倒是慢慢有了自己的选择渠道。这两年,所看的书主要来源于作者的指引。
首先是木心。我认识木心的时间不长,是他去世后某一年的纪念日,看到新闻才知晓这个人。二十世纪第一位画作被收入大英博物馆的画家,散文与福纳克海明威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国文学史教程》的作家,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二十年间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却写出洋洋洒洒65万言的文稿,手绘黑白键盘弹奏无声的莫扎特和巴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的人物!想走近他,于是,我们去了乌镇东栅财神湾186号。
那个狭小的里巷里,就是那么个不起眼的小小院落,十五元的门票。多进的院落,静得如同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点这位大师的离世。也是,在那个布满大到船坞、酒坊、染坊、百床馆,小到水晶酥饼猫头鞋的制作手工作坊的窄窄的里巷,茅盾等名字绝对碾压了木心。没有导游在此驻足。我静静地逡巡,想感知这位离世不久的大师的气息。他的打火机,他的手稿,他的用烟盒里的锡箔纸撰写的文章,勾画了了的蝇头小楷,没有一笔涂改。墙上有他的照

63

片,飘飞的风衣,阔檐的礼帽,紧抿的嘴唇,含笑的眼睛聚焦在画面之外。实是难以想象,这样的精光,这样的凝目,二十年的心中事要经过怎样的淬火。

64

出得门来,在紧闭的大门处,桐油油漆的黄色大门,带着古老年轮的木质的记忆,在阳光下,油油地招引着。我不由得伸手,双手托起铁门环,想强化大师的直观记忆。
我和大师走得更近,是因为《文学回忆录》中对《红楼梦》里诗句评价:“《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之后《文学回忆录》被我前前后后翻了三遍,笔芯都抄完好几支。其实,这本书也不是他本人所写,而是当年他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课后,由当时的学生笔记本整理而成。且不说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观点如何精妙绝伦,仅凭其间字字珠玑的妙语就让人叹为观止——据书中记录,他是张口便来。
《文学回忆录》这本书就是由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开出的一份弘大的书单。如是非要评判书中内容的话,我只能说,大约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只是我更加欣赏他的治学态度。对于历史上那些文学大家,他并非是盲目的顶礼膜拜、肆意追捧,他更多地是站在一个超脱、平等的角度去介绍他们的生平和作品。他认为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所有的文学大师都不会是横空出世,哪怕你是文学天才,在你第一本著作横空出世之前,也必须吸取前人的积淀。
有人说:“前无古人的大匠其实都有古人在前。譬如,我们熟知的俄罗斯绘画:谢罗夫之前不能没有列宾;列宾之前,默默站着洛拉姆斯柯依。看见苏巴朗,才知道委拉斯贵支并非横空出世,高华的境界总有前后左右的铺垫呼应。”这些话简直说到我的心坎儿里。

•悦读风

•悦读风

曾经迷恋村上春树到忘乎但是,他的《1Q84》从书名看就知道是对奥威尔《1984》的致敬,于是又马不停蹄的追寻着他的脚步读完了《1984》。至于《挪威的森林》自从出版以来,外界都不停揣测,主人翁渡边就是村上他自己,或者说至少是一部分的自己。渡边同样嗜书如命,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他心中,或者说在村上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你看,作家也有着属于他们的精神血统和文学脉络。当你追寻一位作家的文学脚步,会发现在他之前还有无数的名师著作在向你招手呢,又何愁找不到书读呢?只恨一辈子太短,还想再活五百年呢。
我也读蒋方舟。蒋方舟,于1989年出生在荆州,我和她一样,拥有一位中学教师的母亲。如果说,我跟随木心先生的步伐是在和不同时代的长者对话,受其教导,那么,对于蒋方舟,我则是在和同时代同年龄同样生活背景下的朋友聊天。
我非常好奇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究竟在看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对于这个社会,对于她周围的环境,对于她自身的定位,她又是如何看待的。对于她所写的文字,技巧的关注,倒是其次——我更感兴趣的是她的文字所承载“想法”。《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与其说是她对自己成长路程中得与失的反思,更多的也是我们90后这一代人在成长中共同经历过的问题。看完之后恍然大悟,啊,原来,这个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人曾有过这样的困扰呀。
其实,看过这本书后,我就知道“代笔之说”无非空穴来风罢了,个人并不认为其母能够这么深刻的领会到我们90后的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隐秘的烦恼和困扰。

闲暇之余,也会关注她的微博。如果说《文学回忆录》是木心先生的书单,那么微博就是蒋同学开的书单了。她的微博动态常常会更新一些近期阅读的书籍和书评,在其中我也淘到了不少心仪之作。
不得不说,这一老一少的确对我这两年的阅读有着非凡的指引。世上有许多的大人物、文学家、思想家等等,在这么多人物中间,不拘是哪一个,要找到自己的精神上的血统和源头,找到后,便会有用之不尽的“活水”。
当然,若是暂时寻不到你的“精神血统”也没关系,还有最后一个“死方法”——此办法倒也可试试,说不准还会有特别的惊喜和收获呢:《挪威的森林》里渡边的好友永泽同样是爱书之人,可他择书有个古怪的习惯: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不屑一顾。他说:“不是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上面浪费时间。人生短暂。” 的确,时间,总是具有惊人的选择能力,保留经典,掩埋虚无与世俗,没有一点情面可讲。
走路易,知路难。知路易,指路难。人生常常需要,与长者对话,与智者对话。书籍无疑是最佳的沟通工具。炎炎夏日,清风可入梦,祝各位看官今夜好眠。

•悦读风

•悦读风

65

66

长江、沮漳河、玛瑙河三江环绕,百舸点染,造就了这方水土诡锦秘绣的人文传承,云蒸霞蔚的田园风光和桨声灯影的风情水乡。在这诗意澎湃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劳动者们用音诗画的艺术手段来探索生命本源,描摹三峡水乡,礼赞田园枝江。我们可以在历史回顾、百花争艳与日常生活的更新迭代中发现盎然诗意,领略家国情怀。

67

水是生命之源,河自然容易被人们唤作“母亲”。玛瑙河是枝江的生命之河,世世代代的枝江人民在富饶美丽的河畔休养生息,她已经成为刻画在民众骨血中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作为舞台叙事的情感线索,玛瑙河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观众席上空,一条象征玛瑙河的蓝色布带延伸到舞台之上,舞台上用灯光特效营造出玛瑙河的一片水域,倒映出生活在两岸的枝江人的喜怒哀乐。随着《序章·水火源》《上篇·万物生》《中篇·百花艳》《下篇·步步升》四个篇章轮番上演,玛瑙河呈现的色彩随之变换。以交响乐现场演奏为底色,结合朗诵、讲述、歌曲、情景画面等艺术形式讴歌枝江人民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生如夏花的爱情追求和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予人以生命的敬畏、爱情的向往和奋斗的激情。
评论家刘波先生对本场演出总策划、编剧周立荣先生的歌词创作有这样的理解与诠释:“周立荣激活了江河在他内心的某种情愫,将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寄托在了浪花一般的想象搭配与词语组合上,而我们的自然与文明也在这种书写里获得了永久的回响”。(刘波《以真性情为巴土文化立传——谈周立荣的歌词创作》)如果说大型交响乐是整场演出的核心与基调,画面是本剧最大的视觉吸引力和感官冲击力,那么诗与词的创作便是《玛瑙河畔》的灵魂。这灵魂的吟唱从水肇始,因水而兴,最终以“涛声依旧”收束,抚慰漂泊的灵魂。

68

一、“以水的名义,我们为万物命名”

“有你奔腾不息 我就热血激荡”
——评大型交响音诗画《玛瑙河畔》
周雄 廖飞云

•艺苑录

•艺苑录

人们常说诗在远方,但请不要忘了那句流淌在一代人青春时期的口头禅:“只要在玛瑙河边插上一根拐杖,就能开放出诗与歌的花朵。”我们可以看到显示屏上花团锦簇,各种民俗风情次第闪现,张张笑脸上或淌着汗水,或粘着泥土,或眼含泪花,那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美好生活的千姿百态。有夹杂俚语乡音的表演唱《栽秧苗》;有诙谐幽默、展现淳朴民俗的表演唱《听喜》;还有那人人艳羡的“西楚大粮仓”的《麦浪》……诗意不仅仅只在远方,还在杨柳岸上西楚人家的缠绵往事中,在桃花掩映下玛瑙河上的点点渔火里,在那些花儿一样绽放的笑脸上。
“生活不仅仅是过日子,生活是与哲学、历史、时间、传统密切联系着的非常丰富的层面。”(舒晋瑜:《于坚:我要在诗歌中重建日常生活的神性》)玛瑙河畔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神性,或者说诗意,恰恰通过音诗画的形式跨入了现代性的空间。这种多形式的融合绝不是一种一锅乱炖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从零到一”的演绎与突破:诗意并非在远方,还存于眼前的细节与日常。

69

走过青葱的岁月,走出缠绵的往事,新时代的脚步也踏歌而来。田园牧歌式的慢节奏生活画面逐渐切入到纵横的高速公路、繁华的商业街和豪华游轮上:“一个大写的名字,走过狼烟四起的远古/走过刀耕火种的履历/走到了水调歌头满江红的新时代”。(《步步升》作者:毛子,朗诵:胡乐民)但是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并非意味着生态的恶化与环境的异化,“奋斗”“奔跑”“绿色家园”才是这片古老的土地更新迭代的目标与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男声独唱《母亲的布鞋》的思念与沉吟;可以看到女生独唱《麦浪》的幸福与喜悦;还可以看到男声演唱《梦想花开》的执著与坚定。不论生活在这儿的人们走向何方,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岁月怎样梳妆,大家都“恋不够青山绿水桃花红/走不出沃野千里稻淑浪”(《玛瑙河畔》,周立荣词,方石曲)
是啊,正像结尾的主题歌《玛瑙河畔》中所唱:“有你奔腾不息我就热血激荡”“有你涛声依旧我就地久天长”,有了玛瑙河健康、安详的流淌,才有我们的幸福和安康,这也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初心与方向。

70

二、日常、细节与眼前的诗意

三、更新迭代与家国情怀

•艺苑录

•艺苑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成立后,又致力于领导组织工人运动。
宜昌早期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大罢工革命运动。
宜昌地处川东鄂西,是重要的物资交流集散地。宜昌城区工人集中,人数数万。多为航运、码头、搬运工人,以及车夫、纺织工人和小手工业者。1927年1月1日湖北省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委派共产党员王燮为省总工会特派员,随宜昌中心县委书记曹壮父率领的发展鄂西民众运动代表团来到宜昌,专门从事宜昌工运工作。
1927年注定不平凡。1月25日,宜昌县总工会(宜昌市总工会前身,下同)筹委会召开了300余人参加的工人代表大会,吴玉章、曹壮父出席会议。大会正式成立了宜昌县总工会,选举徐佑根为委员长。宜昌县总工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宜昌工人运动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71

72

这一年,宜昌城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总罢工运动揭竿而起。
总罢工起初于宜昌码头工人对英商“太古”“怡和”两公司的欺压不满。2月中下旬,宜昌轮机理货工会为解决工人生活困难问题,向在宜的14家轮机公司提出要求,增加工人工资。要求提出后,12家公司接受工会要求,唯独英商“太古”“怡和”两公司,仗着有“大英帝国”做后盾,对工会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刚刚成立的宜昌县总工会,一方面向英领事馆进行交涉,向“太古”“怡和”两公司施压。另一方面,准备罢工。在20多天时间里,工会多次与公司谈判,英方不仅不涨薪,反而以英军舰需燃煤为由,命水兵数十人持械,直奔“太古”公司趸船提取煤炭。工人予以坚决阻拦,一时间双方对峙,剑拔弩张。
一石激起千层浪。罢工斗争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反响,群情激奋。宜昌县总工会召集56个行业工会,出面声援,一致对英实行全面罢工。刚刚成立的工人纠察队,对宜昌范围内的英国人,不管他是干什么的,对其行动加以限制。动员所有为英国人服务的工人,包括西崽(旧时西洋人雇佣的男仆)、保姆、使女、花匠等,一律参加总罢工。同时不卖给英国人蔬菜、食品等。英国人如果到宜昌附近的平善坝、三斗坪、红花套、宜都等地去购买食品,工人纠察队则派员跟踪,劝说这些地方的中国同胞,不卖给他们任何可供食用的物品。对此,英国领事馆又指责罢工组织方违背了通商条约的规定,这样,更激起了各界群众的愤怒。
2月28日,总工会再次决定,于当日上午10时至11时,所属56

共产党领导的宜昌
早期工人大罢工运动

彭定新

•史志窗

•史志窗

不仅如此,宜昌邮局工会成立后,工会向宜昌邮局副邮务长鲍威尔提出改善工人待遇、同工同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工会组织邮局工人罢工20多天,最后取得了罢工斗争的胜利。
3月初,由重庆来宜的数十名英国人,以码头工人未及时搬运他们的行李为由,唆使数十名英国水兵持铁棒打伤工人。宜昌县总工会向英国驻宜领事馆提出抗议,并电告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总工会声援。省总工会和武汉码头工会先后通电,讨伐英国打人凶手。4月初,聚兴诚银行职工为要求加薪减时,掀起工潮,组织百人将总经理杨杰三戴高帽游街示众,银行终于接受工人的条件。
1927年注定不平凡。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党的工作任务。把发动农民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正确方针。

73

宜昌各地党组织,在以周逸群为中共鄂西特委书记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农村,抓紧发展农村党组织,建立农村武装,发动了一系列农民武装起义;在城镇,发展壮大城镇党组织,在码头、车夫(黄包车)等工人中秘密发展党员。10月9日,成立了宜昌职工运动委员会,共产党员王玉山(车夫工人)任书记,周逸群亲自担任工委委员。工委会成立后,很快就在宜昌城区成立了4个车夫工会分会,筹建码头、划夫等工会分会。工委会和各分工会在城区广泛发动各阶层群众,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以小商人联合会、工人代表会的名义刷标语、散发传单,开展经济斗争,提出保障职工最低生活的基本要求。
工委会与各工会分会迅速组织起来,反对资本家、厂主无故解雇工人,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削减工人工资举行罢工斗争。在斗争中,资本家勾结警察,打死一名车夫工人,激起了全体工人的愤怒。职工运动委员会在鄂西特委的领导下,一场各行各业的罢工运动声势浩大,一时间,宜昌城区交通瘫痪,商业萧条,迫使资本家赔偿损失,答复满足工人的要求。均益车业公司老板答应减少租价一半,向车夫工人道歉。罢工斗争后,工运迅速活跃起来。中共湖北省委在给鄂西特委的信中,对此高度评价:“宜昌车夫此次罢工得到胜利,这是鄂西工运的一个转机,鄂西特委要抓住这一斗争胜利的机会,切实开展鄂西工运工作。各地的工人,都可以引宜昌车夫斗争胜利来作宣传。”根据省委的指示精

74

个工会的工友3万多人,一律罢工1小时。同时组织号召学生、商民罢课罢市1小时,以示声援。其间,派宣传队共分10组到街头进行演讲,高呼口号,散发传单,营造声势。城区全面罢工、罢课、罢市如期举行,极大地震慑了英方。当日下午,英驻宜领事会同“太古”“怡和”两公司大班,邀约总工会负责人进行谈判,由冷善远担任翻译。结果,“太古”“怡和”两公司终于让步,同意接受工会所提出的所有条件。总工会下令3月1日复工,罢工斗争以工人的胜利而告终。

•史志窗

•史志窗

7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学生时代便烂熟于心的诗句,在我伫立于简朴素雅的杜甫草堂门前时,悄然涌上心头。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浣花溪畔一带红墙环绕之中。1200多年以前的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圣杜甫避乱南下,由陕入川,在这里惨淡经营,“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寄题江外草堂》)盖起一间茅屋,度过了近四年的光阴,写下二百多首诗,其中描写草堂景色的就有二十余篇。如今,古老的草堂早已荡然无存作,被称为“草堂”的,其实是后人修扩的“工部祠”。所幸后人在新“草堂”的名称、布局上,保留了当年草堂所具有的田园风味,使人一步入其中,便会想起诗圣在此吟哦的诗句。

76

与此同时,宜昌各地工会组织纷纷成立,工运事业如火如荼。1927年3月,宜都县总工会成立,郭铁任委员长。同月,长阳县总工会成立。4月,兴山县总工会成立。至此,宜昌地区共建有六个县级工会组织。各县总工会成立后,产业行业工会发展迅速,一时间,宜昌成立78个产业行业工会,工会会员达5.5万余人,其中宜昌县城区建有56个行业工会,工会会员3万余人。
宜昌工人运动的兴起,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神,中共鄂西特委和宜昌职工运动委员会,先后组建了人力车夫工会及一马路分会、二马路分会、小东门工会、大东门工会,印刷工会、青果工会、划业工会、裁缝工会、面馆业工会等。

吟诗忆圣访草堂

杜晓云

•走遍中国专栏•

•史志窗

你看,草堂大门两侧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就是从杜甫咏草堂之句“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引用而来的。倚力在大廨和柴门之间的石桥上,看两条潺缓的溪水汇于脚下,空中的鸟啼伴着水面田田的荷叶随风摇曳,杜甫那句“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的诗句,不由涌上心间。在柴门前西侧溪上,一间水阁翼然而立。阁名“水槛”,也是从草堂旧物脱胎而来。“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向来被后人认作杜甫描绘自然的佳篇。与水槛相伴的恰受航轩,似一只停泊在工部祠前的楼船。想必当年杜甫泛舟于百花潭之中,兴致所致,唱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南郊》)之句,于是后人便确认草堂不可无舟吧。
沿一条幽长的花径,信步前行,便到了柴门前。仿佛举手轻叩间,便会再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的情景。进了柴门,只见草堂庭内林木苍藤,郁郁葱葱,正合了诗圣“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的居习。诗史堂前后四株参天的罗汉松,使人猜想是不是杜甫当年种植的那四棵小松树呢?正是为了这四棵小松树,诗圣挥毫写下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千古名句。
诗史堂正中,诗圣杜甫背手捋髯,皱眉前视,似乎正在苦吟,又似乎正在沉思。想,杜甫从公元760年初营建草堂,至公元765年离开,这四年是他个人生活中最安定的时期。但国家的命运、民间

77

疾苦却始终萦绕于怀。从表面上看,他过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的山林隐士一般的生活,但从“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野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江亭》)等诗句中,一颗拳拳之心跃然纸上。诗人本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怀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痛苦心情,由被贬而被迫离职,在颠沛流离之际,又耳闻目睹了“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的离乱景象和“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街”的恐怖图景,终于悟出了“盗贼本王臣”这个官逼民反的真理。他从自己的切身遭遇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愤呼喊!……后人为杜甫立塑像,刻诗碑,敬仰他,怀念他,是与他的草堂诗作分不开的。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题)。如今的杜甫草堂仍在不断地被修缮美化,那不正是千百年来人民对诗圣的深情的延续吗?

78

•走遍中国专栏•

•走遍中国专栏•

凝聚文学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相关人员提供,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敬请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