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宜昌职工文学 2023年03期 总第015期

宜昌职工文学

宜昌市职工文学读书协会主办

2023年03期  总第015期

“玫瑰书香 悦读悦美”全市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一)

-------------------------------------------------------------------------------

01
08
12
19
22
28
33
37
41

雷   丽
张   喆
曹玲玲
徐小红
颜雪飞
谢   璐
郑凤玲
张春林
李伟杰
向金平
向大梅

我的母亲
读懂你
人生是场离别席
竹床浅梦
背篓里背出的教书匠
流金与求索
阅读龙津溪
端午,宜昌老乡接屈子回家
乐平里的杜鹃
我从乐平里来
遥祭屈原

邓津津印象
燃情夏日 斗志昂扬
矿山儿郎的风采
——献给“五一”劳动节
一生只做一件事
养护生命,静待希望
——读《生死守望》有感
情满江家湾
浅夏·临沮·当阳
樱花树下的梦
袅烟升起是故乡

44
47
51
56
61
65
70
72
74
80
86

刘    艳
曹礼红
孙海先
阙惠玲
秦    燕
叶绍继
陈天蓉
周祥龙
陈    虹

01

02

到邓津津单位那天,是一个周末的上午,太阳若隐若现,不舍得出来,似乎也没有下雨的迹象。之前与邓津津电话了几次,熟悉了他的声音,听声音应该还比较年轻,心里想着,邓津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长相几何,好不好交流,劳动模范,是不是就像名人画像,自带光环呢?而且,用散文形式写劳模,于我还是第一次,心里颇有些压力,有些惴惴不安。
其实,我主动选邓津津作为我的采访对象,有几层理由。十多年前,我当卫生监督员,管食品卫生,到恒安药业检查,当时公司还是起步阶段,生产一种“牛初乳”的保健食品,成品是胶囊。那些年,保健食品盛行,公司正尝试生产。记得当时他们还生产西药,其中有氨咖黄敏胶囊,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生产线,车间对环境要求很高,很整洁,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算是有缘。再就是十年后,我与恒安芙林药业公司(公司后来更名了)副总林华清

邓津津话语不多,但思维却很严谨,似乎是典型的理工男。然他与我想象中又略有不同,个较高,胖瘦适中,属于健康型体魄,且一点都不刻板,甚至还很随和,很有亲和力,浅浅一笑,让人初识他时便如沐春风。但他戴眼镜,与我想象中一样。但凡有学问,又长期与实验和数据打交道,不戴近视眼镜的,怕是很少了。
在实验室,他穿的是一身白大褂,像医院医生,让人感到很亲切。我在卫健系统工作二十多年,身边多是医生,若是不知道他的身份,以为他就是医生。其实,药业公司实验室,一样与瓶瓶罐罐、各色试剂打交道,再就是分析各类数据,与医院检验科有异曲同工之处,实为一类。我后来一想,之所以选择写邓津津,潜意识或许与自己职业有一定关系。
邓津津到恒安芙林药业公司工作已经十一年,一直在公司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说实验室是他的第一个恋人并不为过。他从事的

刘   艳

邓津津印象

女士相识,一起开过会,吃过饭,交流甚好,很是投缘。林女士人好,技术过硬,是公司高管,市人大代表。前几年由于主导一个改良型新药获批,让公司获得市政府五百万元的奖金,这成就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不可求的。邓津津恰与林女士同一个单位,且以前就听林女士讲过,公司人才不少,特别是技术人才,都是个顶个的厉害,博士硕士一大堆,就想,邓津津肯定也不一般,且林女士应该会给我提供方便。果然,林女士很热心,极为支持,马上帮我牵线搭桥,让我迅速走近了邓津津。

邓津津真正的恋人也是在实验室收获的,苏醒,一个很美的名字。初识时苏醒也在公司,做微生物检测,与邓津津同领域、同专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共同的志向促成了爱情之花的绽放,且早已结了果,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的二年级,小的幼儿园中班。提起爱人与女儿,邓津津一脸幸福。
别家孩子上公园玩、在家玩玩具不亦乐乎,邓津津两女儿最大的喜爱却是到爸爸实验室里看书、做趣味实验玩。将白醋倒进瓶子里,小苏打粉放到气球里,绑上气球,气球一下子被“吹”鼓了起来。干冰放到水里,马上会冒出成串的泡泡,像舞台上的雾一样美丽。把紫甘蓝放到苏打水里,会变成红色,放到醋中,变成青色。每每这时,孩子的求知欲简直爆棚,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为什么会产生气泡?为什么水会变色呢?简直十万个为什么。原来白醋和小苏打粉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让气球“鼓”起来。干冰是固状的二氧化碳,水的温度使干冰升华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了。紫甘蓝含有花

在邓津津办公室,我看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的。是他的工具书。他看《药典》时眼睛发亮,精气神十足,马上露出一种职业自信。看我对他研发的药品感兴趣,便极认真细致地向我讲解他主导研发的两种药: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讲两种药的含量测定。怕我听不明白,专门画了一张图,形象地向我讲解什么是分离度、色谱柱、流动相,杂质与限度,要做多少次试验,才能让分离度符合要求,要用到哪些方法,才能少出差错,又说每项指标必须是牢记的,都要精雕细琢,不能有丝毫的侥幸。不厌其烦。可惜我是一个文科生,虽努力地想弄明白哪怕是一点点表象,却也是自欺欺人。
后来,从邓津津的领导和同事口中,我看到了更真实的邓津津。说一天晚上,邓津津领了一项任务,非常紧急,要求检测结果必须当天出来,其他部门第二天要用。邓津津马上从家里赶到公司。碰巧,公司停了电,电动栅子门打不开,进不来,邓津津和同事急中生智,找了架梯子翻墙爬了进来。实验室没电不行,公司紧急柴油发电。邓津津一进实验室、工作间,恰如鱼儿入了水,迅速进入状态,做数据,分析,硬熬了整个通宵。答卷自然是无比圆满

是新产品研发,技术含量高,是一项系统工程。每天八小时,他八成时间都在实验室。面对数据,可以用精致来形容他。他的数据总是最精准的,会用最好的方法处理、分析。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总结经验,每每将实验心得分享给同事,要想,这可是吃饭的本钱,就是藏着不示人也是情理中的事,猫教老虎当徒弟也是留了一手的,何况竞争力这么强烈的当下社会?仅这一点,就为邓津津拉了不少人气。

青素,花青素遇碱成红,遇酸成青。实验是又好看又好玩,孩子总是兴奋不已。父亲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科学的大门,孩子早早体会了科学带来的乐趣。学寓于乐,邓津津的科技研发事业,似乎后继有人。

03

04

早就有一个认知:“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世界”。他的生物成绩一直很好,最终又选择了他喜欢的专业为职业,应是人生一大幸事。言谈中他对自己没有在大学毕业后继续读研、读博感到些许遗憾,然于我看来,实践中学习却是最好的途径。先学,或后学,倒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得知他已在职攻读华中科技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并顺利取得硕士学位,且成果、荣誉一项接一项,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员工”“最佳员工”,被评为夷陵区“劳动模范”“夷陵工匠”,无须多说,皆顺理成章。

还有一次,是去年元月,临近春节放假。公司原有计划,应是年后领任务,工艺验证。邓津津自然早做了准备,随时听从召唤。计划赶不上变化。原计划两个月,提前到一个月,时间压缩了一半。一个月就要把所有方法全部验证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科技是掺不了半点水分的。邓津津只有一天当两天用,每天晚上工作到十一点,元月份没有休息一天。问他累不累?他一笑,说:还好。
邓津津的笑容是真实的。他完全有笑的自信与资本。他的团队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让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两种原料药顺利获批,填补了恒安芙林药业原料药产业的空白。在这之前,糠酸莫米松乳膏和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的原料药均依赖外购,无论是在供应、市场、价格、还是在产品质量上,均受制于人,存在市场“卡脖子”风险。现在,公司能自己生产,节约了大量成本,产品质量更有保证,两种药作为公司主打产品、高端品牌,销量均突破亿元,畅销国内外。而主导研发这两种原料药的邓津津本人,没有为自己表功,对两年的个中艰辛,没有过多地言语,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喜悦是实实在在的。
邓津津大学学的是生物科学专业。他从小喜欢生物,觉得生物很有趣,很神奇,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多样、物种多样,早

也许是职业习惯,邓津津对新药格外敏感。专门对我提起一味新药:千金藤素。说千金藤素是新冠治疗新药,近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千金藤素可抑制新冠病毒复制,10μmol/L(微摩尔/升)的千金藤素抑制冠状病毒复制的倍数为15393倍,远甚已上市的新冠特效药瑞德西韦和帕罗韦德。且宜昌本地就生长有含千金藤素的地不容、金线龟等草本植物,着实让我一阵兴奋。我从参加工作就在卫健系统,这两年亲历新冠疫情,目睹医务人员的辛苦,还有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无时不想疫情能早早控制、消失殆尽,如今从邓津津这里知晓这一福音,真真让人鼓舞,算是另种收获。
都说一个人的成长与他儿时志向,或生长环境有关。我不禁纳闷,到底是怎样的水土才能养育出邓津津这样的男儿,学识好、性格好、人也好。得知他出生在雾渡河镇清江坪村,一个山清水秀的

的。事后说起,他对翻墙而入的事倒记忆犹新,只字不提加班辛苦的事。

05

06

燃情夏日 斗志昂扬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山高出俊才,今观邓津津,应如是。

每当这个烈日炎炎的季节,总有那么一群人,即使挥汗如雨,依然坚守岗位;哪怕环境再艰苦,也不折不扣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他们默默奉献,或为保证产量和质量而奋斗,或为更多人提供后勤保障而努力。他们的坚守和付出就是“南玻力量”的最好诠释。
高温酷暑天气,工人们即使是大汗淋漓浑身湿透,却仍不言苦。你可能不知道,只要防护面具一戴,防护服一穿,让你在喷涂间站个把钟头,你肯定就受不了了。而咱们的喷涂工人们,每天在喷涂间里奋斗十二小时,就像久经沙场的悍将,不断超越自我,任凭汗水浸泡身躯;是他们心里坚守的那份责任,默默支撑着他们挺过一天又一天。

曹礼红

地方,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07

08

绿化工背着笨重的打草机汗湿的后背

晶莹的汗珠,滑满高温炙烤后透红的脸颊,紧贴着已然湿透了的衣背,这就是我们一线员工正在为刚出炉高达50℃左右成型的多晶锭进行日常的拆锭工作。这里一年四季如酷夏,在拆锭中伴随着一阵阵扑面而来的热浪,他们没有“闪躲”,而是默默地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每一滴汗水里饱含的是他们对工作的担当和责任!
炎炎夏日,装料车间内虽然没有外面似火的骄阳,但由于装料间工作穿戴特殊的原因,全副武装的防护服密不透风,闷热胜似“蒸桑拿”。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顺着防护口罩的边缘吸入工作服内,很难想象整个人从头到脚就像从水里刚捞出来一样,汗水在他们宽厚的脊背上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虽然心酸,但这才是最美的画卷!
阳光的暴晒,将大地熨烫,在毫无遮蔽的炎炎烈日下,我们的公用维修人员正在挥汗如雨地奋战在工作阵地上。虽然他们的身体被热气和汗水包裹着,工作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脸上的汗水缓缓流淌着,在下巴尖汇成了一滴滴汗珠洒落在炙热的地面上,但是他们依然跟热辣的太阳比拼着对工作的热情,他们就是最可爱的南玻人!
虽然不用经受烈日的暴晒,但他们的汗水早已随着手中那把锤子抡起、落下的瞬间淌满了后背。将承载硅锭的坩埚拆除,看似一项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却也不容易,除了需要一点蛮力更需要一点

近日来,宜昌的气温一路攀升至36摄氏度。正在配合维修厂房内中央空调控制器的供配电员工,虽然是在室内作业,但在狭窄且通风性差的环境下短短几分钟汗水就湿透了衣背。为了其他同事能够在凉爽的空调下工作,即使挥汗如雨仍坚守在工作一线,全神贯注地修复着面前的电器元件。

巧劲和专注,要不然弄伤了自己或者砸坏了硅锭都不是一件小事儿。是这群默默无闻的拆除工人,一边承受着氮化硅粉的飘舞,一边忍受着汗水和体力的消散,为我们的铸锭工序圆满而收官。

09

10

热浪扑面的夏日,总让人觉得燥热不安,可是工厂里随处可见的一片绿,却总能不经意地给浮躁的心境带来一丝丝凉意。这抹小美好的背后,却是我们的绿化工人顶着火辣辣的烈日,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为我们撑起的“绿萝伞”。瞧,这抹瘦弱的背影正背着笨重的打草机在全神贯注地修剪着草坪,浑然不觉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衣衫。
骄阳似火,当大家都坐在餐厅舒适地享受美味的时候,可曾想到,此刻正坚守在后厨一线为我们制作美食的师傅们。是他们,站在高温的炉火旁挥舞着长长的大铲,一边感受着热气扑面的蒸腾,一边承受着汗流浃背的浸润,为我们所有人制作着可口的饭菜。
结语: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慵懒消极和斗志昂扬之别。无论你身处何种岗位,只要你勤勉尽责,爱岗敬业,你就是咱南玻最可敬的人,是炎炎夏日里的“最燃力量”。阳光很烈,你们很美,让我们一起向高温下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敬!

孙海先

矿山儿郎的风采

      ——献给“五一”劳动节

“斜井下钻幽深地,矿山作业最艰难”说起矿山,人们联想到大山的崇山峻岭、山峦沟壑。兴山后坪磷矿,有一群默默无私奉献的矿山人:他们远离家人,远离城市的繁华,他们常年在大山的深处井下作业,挥汗如雨、努力拼搏,为兴发集团与地域经济的发展,献出他们的青春年华,他们就是兴发集团后坪磷矿基建三班的矿山人。
矿山员工扎根于平均海拔1000米高的山区作业,与他们平日相伴的是高山寒风,深邃巷道行走的胶鞋、身穿的工装、头戴的安全帽。天然的磷矿石埋藏于深山之中,看到一车一车运输的原矿石,真可谓是来之不易。据向正波介绍:基建三班有员工11人,大专学历4人(含在读1人),平均年龄41岁。公司考虑到矿工上班的辛

(一)

11

12

(二)

矿工上班的作息时间安排,分为早班、中班,上班之前穿好工作服装,开班前会,强调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上岗安全宣誓,所有的矿工举起右手,面对井口虔诚地宣誓: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为了后坪磷矿安全发展,我郑重宣誓:严格自我管理,做到依法依规,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牢记公司三条铁律和十条禁令,履行互联互保责任,坚决做到“四不伤害”,不违章、不冒险、杜绝“三违”行为,以实际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向正波既是安全员又是班长,对于现场作业的管理,要求严格,班组人员紧密配合,各个环节必须按照岗位操作规程操作。在通风管理上必须坚持“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风机的高度,按设置要求安装,风筒的松紧度要“紧、平、直”,确保作业面的风速、风量、风质指标达到标准。比方说:“井下通风设施,出现了故障,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排除故障使井巷通风顺畅,方能上岗。”纠正每一个细小环节,实现标准化作业。
巷道掘进,顶板支护等严格按照技术交底的要求施工,保证巷

苦,下班的寂寞与空虚。为了缓解矿工的心情,使他们愉悦工作,安装了WiFi、室内影院、篮球场等娱乐设施,解除上班一天的疲惫。

道方向成型及支护质量达标,确保顶板安全。在顶帮的问题上,各个生产环节首先是细心检查、敲帮问顶、至二次清排。一次,班中安全员在巡检时,发现一处顶板有空顶现象,及时汇报,经妥善处理,将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在萌芽之中,防止了冒顶事故的发生;设备的管理维护,做到班前检查、班中维护,班后保养,消除事故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状态,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井下巷道的日常作业现场,对管线架设、照明装置、挂钩、标识牌、开关箱等统一标准、规范设置。区域内各类高低压电缆,水管按照磷矿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基建巷道标准架设,所有的风水管线架设横平竖直,在各条掘进巷道中统一实施,左边电,右边水。生产活动区域内的环境,维护责任分工明确,班组人员各尽其责。行人运输巷顶帮清理做到2天一检查、5天一清理,确保现场环境整洁有序,随时清收巷道垃圾及渣石,主巷道中路面平整,没有5cm以上的渣石。一个整洁、有序的作业环境,不仅可以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还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提高工作效率。
基建三班在凿岩、爆破等工序中,确保安全生产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节约炸材消耗,采用临时爆破母线代替导爆管。根据勘察岩层的变化和爆破效果,不断地优化布孔参数,能打流水眼的决不打养水眼,能用硝铵炸药的决不用乳化炸药,采取各种方法,达到最终减少炸药的用量。在生产中,出现爆破效果不好时,班长召集凿岩工和爆破工,一起到作业现场共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13

14

法打通瓶颈,经过实践操作,降低消耗的这种方法,对提高单班的进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022年底,新冠疫情政策实行全面放开以后,向正波巡检至凿岩现场时,发现一名工友精神状态不正常,经询问工友的身体状况,判断“阳”了,立即安排人员将其送出井外,在宿舍休息几天,不上班的同事,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病友在同事们的关爱下,身体得到了康复。

安全生产必须严守安全底线,实际操作中,注重现场培训纠正不良行为。对待新员工,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积极做好传帮带,手把手地传技能,面对面地纠正错误,促进新员工快速成长,至独立操作;爆破作业,从民爆物品的领取到退库全过程,督促按章操作,经常性开展安全警示教育,让安全融入血脉,深入骨髓。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落实风险隐患分级管控,记录填写规范追溯可查的管理。
班组培训及每天的班前会反复宣贯各岗位操作规程,班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按章操作的习惯。下班休息时间组织班组人员学习,来自官方的、各地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案例通报和“三违”情况通报,并在影院播放“安全事故的案例”的视频,让班员谈感想写体会,以更多的方式加强班员的思想教育,使班员在工作中能时刻紧绷安全弦,自觉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
 基建三班深植安全观念,注重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制定班组制度、铁规矩、岗位红线等,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提升班员安全意识。比如:将岗位铁规矩进行前后押韵,每个岗位不超过10句话,便于记忆;将岗位红线“上墙”,动态抽查提问,时刻警醒,促进班员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将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的防范措施进行精炼,每个事故案例不超过3条,每条不超过10个字,简短易懂……通过视觉化、课堂式、宣传式等多途径多方

(三)

安全管理通过激励与处罚措施,让各种规章制度得以真正地落实。推行互联互保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班长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并签订互联互保承诺书。在一次排险作业时,排险工官兴安发现正在进行橇毛作业的姜从武为图省事,在台车喷洒系统中水箱的水用完的情况下,准备继续作业,官兴安现场制止,要求加水后再湿式作业,经提醒,姜从武马上就清醒了。此事经班长调查核实后,树立典型,班组内部核算时给予官兴安500元奖励。至此,互联互保安全管理制度在班组已得到落实,班员在工作中已能够自觉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在发现的“三违”事件中,特别是涉及安全底线时,班组绝不姑息,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只有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班

组在组建以来,未发生任何生产安全事故。

15

16

(四)

基建三班针对在工作中产生的意见、矛盾不回避,采取当面锣,对面鼓的办法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不搞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制”“一言堂”。在班员最在意的收入分配上,班长根据定的“多劳多得”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明,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确保上班人员不带情绪上岗,不因个人的利益而影响整个班组荣誉,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持续开展工作。
矿山工人很普通、很平凡,正是由于他们努力,才有兴发集团创“千亿兴发、世界一流”希望。虽然他们每天工作很辛苦,但他们的心灵却是最纯净、最无私、最美丽、最高尚。如今,矿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化矿井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工作环境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很多人都在城区买了楼房,买了车。我作为兴发的一名员工,为矿山的变化感到高兴,为每天踏着胶鞋子足印的矿山儿郎而感到自豪,愿他们以健康的体魄,继续为兴发矿山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吧!

式灌输安全文化,强化“浸润式”安全文化建设,致力塑造“我要安全”的班组集体,实现本质安全。多年来,基建三班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建立激励性动态化考核机制,创建学习团队。基建三班积极参加公司、矿、区队组织的各项考试,组织班员开展炮眼布置、顶板支护、台车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坚持正向激励引导,将理论和实操相结合,设置技能津贴,促进班员自觉主动学习提升。此外,研究设置单项奖励项目,制定考评办法、考核指标和标准,挖掘潜能,全面提高基建三班钻研业务水平。

一个团结的班组必须要有凝聚力、战斗力,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重员工对班组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基建三班在每月的安全生产活动日,组织班员参与各类活动,提高班组的团队精神,连续几年参与安全知识竞赛,在2000年获得了第一名,后来两年排列前三名,团队活动大大地提高了班组凝聚力。他们在荣誉的光环下没有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继续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工作,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于2022年获得宜昌总工会“五型班组”之一的“安康型班组”。

17

18

毕业分配,原本她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国家建设到处都需要人才,她的先生彭金章就分到了武大。可是她毅然要去那个水土不服,整日风沙漫天的地方。这股力量的强大与她那身体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她的回答是:“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选择去敦煌,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国家,就是她这股力量的源动力。
然而,她对自己的选择是很轻描淡写的。“我不像很多报道中写到的那样厉害,我去敦煌是服从国家分配,几次想离开都没有离成。”她所说的几次想离开,都不是发自内心的。不然她又怎么会:“躺下去想敦煌,醒过来还想敦煌”呢?
她与珞珈山下的彭金章许下三年之约,可又违约了。换来的是彭教授为结束十九年的两地生活追随她到了敦煌。撇开研究者的身份看,她们也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也会有每个家庭的生活难题。她曾敞开心扉说:“其实后来有段时间我也想过,我总不能为了这个不要孩子,不要家,不要丈夫。但是呆的时间越长,越发现很多事情要做还没做。自己慢慢也跟石窟有了感情,非常复杂,想离开又舍不得离开”。 的确她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身为女性,她要养育后代。女人的孕产期是身体和身心都非常脆弱的时期,而她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候,也没有想过离开敦煌。

一生只做一件事

阙惠玲

第一次踏足西北,是十年前。初春到敦煌,西北的风劲吹,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似刀刮脸”啊!当时,很难想象千佛洞是些什么样的人在管理和守护的问题。
直到2016年12月的一天,在成博报告厅听樊锦诗先生的“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学术讲座。看着讲台上那个弱小的身躯,凑着台灯看讲稿还略显吃力的先生,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么大的敦煌,是由一个弱小的樊先生带领的团队支撑起来的啊!
看着她:走路慢条斯理,但坚定自信;说话不紧不慢,但铿锵有力。她的内心似有一股难以抵抗的力量在迸发。
时间回到1962年,樊锦诗到敦煌实习,艰苦的生活令她水土不服,咬牙也坚持不下来,她的身体太过瘦弱,只得提前回校。
可她大学毕业之时,依然选择去敦煌。父亲担心这个曾因病差点丧命的身体羸弱的女儿难以承受,写信恳请学校阻拦她,信却悄悄地被扣下。
这股力量,坚定着她的决心。

19

20

她挺着大肚子还与大家一起帮助老乡摘棉花。第一个孩子将出生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就在生着煤炉、布满烟尘的简陋病房里生下了大儿子。得到儿子出生的电报,彭金章挑着小孩衣服、鸡蛋等物资,历尽颠簸赶到敦煌,已是一周以后。彭金章看到,他们的孩子,就包在妻子的破棉袄里,一件可穿的衣服都没有。

养护生命,静待希望

——《生死守望》有感

在敦煌呆久了,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这里的前辈们不希望我走,老人家们做出了榜样,我们段先生也罢,还有别的先生。大家对我的感染,特别是这个洞的魅力,我们的责任,最后就没走了”,她很淡然。
长久以来,樊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将自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尽管如此,她带领的团队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历史的功绩一定会载入史册。

秦 燕

五月,土家源广场,初夏阳光明亮耀目,鲤鱼洲上绿树婆娑,间有游船驶过,激起碎浪如银,真是岁月静好,美景如画,在这珠翠般的清江水前,我的思绪飞向了《生死守望》。

21

22

的年轮上,借着这游丝般的记忆,顺着一切变化渐渐发生的脉络,当故事撞上意义,书名顺理成章——《生死守望》。

2016年,我将以往的文章系统整理,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我决心写部护理人员自己的书。
人,有时候,需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金钱与物质,转而寻求精神上的幸福。
幸运总会降临给努力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预备出一套职业系列丛书,就这样,我们相遇。
创意是偶然的机遇,一本书,借着记录自己这些年的轨迹,展示护士这个群像的故事,从那些有笑有泪的轨迹里捕捉光亮,纪念逝去的经验教训,多好。
二十多年过去了,仿佛昨天还带着甫出门的稚嫩,今日却不经意在人生的脉络里嵌上了风霜,眨眼间,身边满是眉眼青涩,单纯热情的小伙伴。
昨天的伙伴,大多从昨日的激扬少年,到今日的沉静中年。
“护士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成为怎样的护士?”
“当我老了,如何才满意而没有遗憾?”
我们最终确定,写一部关于护士与自己,护士与病人生命互相影响的书。接下来,我需要丰富其中的故事,删掉无关的,增加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并展示护理工作的日常。
知易行难,真正回头去寻找的时候,才发现那散落在岁月尘埃里的碎片难以搜寻,有些细节早已忘却。可是鲜明的情感刻在岁月

笔耕三年,《生死守望》写了我职业生涯的历练和许多护士的成长。从青涩到成熟的记录,从生到死的现场见证,点点滴滴好似生活的沙漏在积累沉淀。书里也许有你我医务人的影子,还有我们与病人曾经的交集。
年轻护士进修的拼搏--“只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俩不再讨论,只顾低头啃面包。沉默里,我想起了自进修以来的每一天,哪一天不是起早贪黑,站到腰酸背痛,三餐难以保证?”
“24岁的我,喝着咖啡,眼泪一滴滴落在咖啡里。立香落泪了,小声地抽泣声无人注意。所有人都很忙,这样的小情绪无疑显得很奢侈。”
描写生命的两级--“一边是垂危的生命在挣扎求生,一边是新生的生命在迫不及待地准备拥抱世界。”
颂扬团队合作奋进--“梦想在日月上唱歌/是脚步的方向啊/心上的守护路/前头渐远/后头渐长/可爱的急诊之花的美貌/自在绽放/那坚忍美丽的天使之光/羞坏了八百里清江鱼/爱煞了江畔数不清的廪君的儿郎。”
心路的转换--“这一夜,我心绪难平,第一次开始质疑护理职业是否值得继续做下去。”
“而护士,则会与医生结成最可靠的联盟。”

23

24

“位置是相对的,而人的行为,却是确立自身位置的关键。”
再一次,我泪流满面,不知道,到底是故事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故事的结局?
中国作协的温新阶老师,给了这样的评价:“在《生死守望》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向上,互助友善的护士团队,她们没有英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一句普通的对话,一个很小的服务细节,甚至一个眼神都让我们深受感动。《生死守望》就像一株小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树枝,摇动着树叶,是那样生动,那样洋溢着勃勃生机。”
有的老师与我从未谋面,却在文字中一见如故:“对于正在力推护理人文建设的我们,所有的观点都贴合而默契,所有的故事都平凡而真实。记录得点点滴滴细腻、暖心,在感受中成长,在成长中感受,每一次蜕变看似无痕,却在慢慢积蓄的护理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中渐渐清晰可见。护理人的成长就是专业与传承、感受与感悟反复叠加后盛开的一树花开。”
《生死守望》里鲜活生动的护士形象,“哦,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促进了生命与生命相遇,他们聚在一起,反复叠加后一树树花开,如初夏阳光,纯净、洗练,干净,活泼。
生于长阳,清江水哺育了我们,使得我们热爱这青山绿水,也始终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里,保持一点坚毅,永远对生命保持敬畏。
20床李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我一直思考着康复对他的意

老头从神经内科转过来时,我亲自查房,掀开被子,最明显的,就是系着保鲜膜的生殖器,阴囊扑着痱子粉,小便失禁。他很瘦,大腿双手一合就握住了。只能从偶尔睁开的眼睛瞥见一丝丝生命的迹象。
右侧肢体肌力0级,完全不能活动。洼田饮水试验3级,饮水呛咳。陪床,是医院的老陪护彭师傅。
老人不说话,终日闭着眼,更是从未见他笑过。
翻开病历,我胆战心惊,入院大面积脑梗死,心电图曾有急性前壁心梗,还有肺部,泌尿系感染。家属断断续续地叙述,还原了老人的发病经过,老人一个人独居,一天上午,他电话忽然打不通,家人找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老人倒在卫生间,人已昏迷。家人呼叫120送入我院,在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住了一段时间,最后转入我科。
我下了个首要护理诊断:存在心跳呼吸骤停的风险。
几天后,病人站电动起立床了!
站了几天,出现了点意外,病人无力站了,再停了一天,再过几天,病人离开了电动起立床,立位站了!
我依然胆战心惊,吸引器放在他床头,急救柜离他仅几步之遥。
悬在他头上的剑,是我心上的刺。

义。

25

26

一天天地康复治疗,却让老头开始站,开始笑。
老人吃得不少,喝水少,护士们反映,那就适当增加饮水量,老头的血稠着呢,纤维蛋白原也是临界值!
老头开始说话,重复自己名字三个字,偶尔会露出笑容,与刚来的死气沉沉判若两人。
但是,生殖器的红肿又出现了,可能是不透气及过紧有关,松紧了一下,用胶布固定了保鲜膜的一侧,好了一些。再过几天,我们去掉了保鲜膜,换上了护垫。
一个多月过去,老人能试着走几步了,能清楚说出管床的护士和医生了!
我想,这样的病人,甭管有没有意义,起码,他能在我们这里,一天天养护,能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光亮。
有时候,医院资源有限,总是尽量收治些有迫切需要的病人,尤其是康复科,床位尤其紧张。也许,意义有否,取决于我们是否改善某个生命的结局,就是在守望中养护,静待希望,比如,王老那带着光亮的微笑。
那些生命的鸿泥雪爪,因为看见,具有了某种意义的感动。扶起压伤的芦苇,挑旺将残的灯火,是护士一生最大的喜悦与成就。
任是一庭春雨,引来满架秋风。到底是我们改变了故事,还是故事改变了我们,这一切,仿佛化成了庄生与蝶,早已分不清彼此。

27

28

情满江家湾

叶绍继

江家湾地处宜都市东南部,与松滋市刘家场接壤,距宜都城区43公里,全村面积13.84平方千米,分为七个组,共815户,2504人,是宜都市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
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我军战功显赫的“独臂将军”贺炳炎于1913年2月诞生在这里。贺炳炎出身贫苦,从小就帮别人放牛,后来到松滋刘家场跟师傅学打铁,练就了一身力气。1929年,他才16岁,贺龙领导的红军来到松滋刘家场从事革命活动,他见红军专为老百姓谋利益,办好事,于是毅然放弃学艺,决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历任红军连长至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

这里也曾经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家湾因发现丰富的煤炭资源,政府在这里成立了宜昌市清江河矿务局江家湾煤矿,开挖有四个采煤洞口,大量采煤工人来这里从事采煤工作,偏远的小山村一下子热火起来。随着煤洞日夜不停地向内掘进,上好的煤炭就被采挖出来,然后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财富也就不停地流向这小小的山村,江家湾人就依托煤炭,过上了令周边群众非常羡慕、比较富裕的日子。可在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资源枯竭,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村民的好日子不再,生活变得困难,于是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从此,煤炭支柱断了,江家湾成了省级贫困村。村内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道路坑坑凹凹,通行非常不便,却无力维修改善,不少农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村民吃水困难,都是吃堰塘的浑水,在外打工挣到钱的年轻人纷纷在城里买房,让子女进城就读,平常日子就很少回来。老百姓看到这一切,急在心里,热切盼望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来带领大家改变这种面貌。2009年,村里30出头的退伍小伙刘勇,被大伙推上了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刘勇在退伍后,先是在周边打工,或做点小生意,他知道大家的心情,也明白村里的症结所在。他上任后,先把党员组织起来,通过党员团结群众,对内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对外想方设法争取外援,从改变村内环境、道路、吃水着手,一步一步,不断努力,经过几年,终于

授予上将军衔。

29

30

使村里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调整产业结构,在村内推广粮油、金银花、茶叶等产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并发展中蜂养殖,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2021年7月底,宜都市文化旅游局干部周保平被市委任命为乡村振兴驻江家湾第一书记。年过半百的周书记进村之后,立即和其他驻村干部明确分工,分组走访老党员、老村组干部及脱贫户,了解村情民意,与村党总支密切配合,积极出谋献策,研究村里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并撰写广告词和大量文章,向外宣传江家湾的优势,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效果显著。两年多来,周书记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千方百计联系老乡、同学、战友、文友等买家,把农副产品卖到了吉林、北京、山东、广东等地,帮助村里三个脱贫户销售土蜂蜜 炳炎将军陈列室的策划设计,并努力争取资金恢复或修建。目前这些红色旅游打卡景点,已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今年初夏,我应友人之邀,走进江家湾村,只见一幅和谐恬淡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群山环绕,炊烟袅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宽敞的柏油路直入村中,小河绕村而过,河水清清;周边一幢幢白色民居楼房错落有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幸福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真是犹如走进了桃花源中。周书记陪我参观了贺炳炎故居、炳炎文化广场、

贺炳炎将军陈列室等景点,并热情地向我讲述了贺炳炎将军的故事。

刘书记告诉我,江家湾村近年来发展变化很大,村组道路均已硬化,90%农户通了水泥路,完成全村7个组村民安全饮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1%,村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100%,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的问题。重点发展了光伏、金银花、精品粮油、蜂蜜等四大主导产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以“清洁乡村”工程为载体,全村环境大为改善;安全用电有保障,通信实现全覆盖。江家湾村正在逐步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红色旅游示范村”。
在村委会里休息了一会,市里对口帮扶该村的文化旅游局裴学飞局长等人也来到江家湾村调研。裴局长坐下喝了点水,不等稍事休息,就急忙向刘书记了解村里情况,询问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帮助解决,并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刘书记向裴局长汇报:一是红色文化传承,贺炳炎将军陈列室已经建好,如何开始营运,充分发挥作用?最好是在“七·一”建党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党员服务中心(内部装修)等,还有资金缺口。裴局长边听边记,不时插话,提出相应的建议。等刘书记汇报完毕,裴局长当即表态:过去还有一些争取的帮扶资金尚未到位,加上现在资金缺口需要增加的,我们都将继续努力,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督促落实到位,你们就按已经确定的工作思路,大胆地开

31

32

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这时已是下午五点。刘书记要留裴局长休息一会,吃了晚饭再回城。裴局长说:“不吃了。”说着,就让司机启动小车,准备离开。我想,江家湾村遇上了这样一批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再经过几年的奋斗,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展工作。这着实让刘书记吃了一颗定心丸。

浅夏·临沮·当阳

陈天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作别春日的万紫千红,五月的薄妆浅黛就轻柔地来了。临窗远眺,外面已是绿肥红瘦,一片浅夏的宁静!
蓦地念起母亲的小院,葡萄也该结成串了吧,柿子也该挂满枝了吧,母亲又该在家门口张望了吧!
趁假日驱车回到老家,推开母亲的小院,一切如念想中的一样,母亲站在葡萄架下,阳光透过葡萄藤的葱绿洒在她脸上,明净而恬静!柿子树开的白花早已变成了一颗颗小小的绿绿的柿子,整棵柿子树如一把撑开的绿伞荫庇着小院的一隅,整个小院氤氲着阳光的味道!
阳光正好,微风不躁!我和母亲决定再去附近的临沮公园转转。向北穿过一条几百米的水泥巷子,再爬上几级水泥台阶,我们就进入了临沮公园了!
对于临沮公园,我始终有着特别的情愫,是我每次回家必去漫步的地方。“临沮公园”因为位于当阳一桥与二桥之间的沮河岸边而

33

34

得名,1998年由政府正式动工修建,2000年竣工。后来不断地扩建,现在的临沮公园已向西延伸到一桥至当阳四桥之间,向东延伸到二桥至当阳三桥之间的沮河两岸。而此前的沮河,还是如我初中至高中时期的记忆一样,没有现在高大坚固的堤岸和河边整齐的步道以及各种花草绿植,沮河水常年在毫无约束的河床中肆意泛滥,甚至淹没了岸边的庄稼和杂草,而连接两岸的除了已经老旧的当阳一桥,就只有河面上的一条拉索船了,更不用说有现在现代化的整体设计和规划了!

不必说公园的六大景区:丹阳夕照景区、中心水景区、芙蓉映霞景区、四面云山景区、沮河春晓景区和雾海松涛景区各具特色,也不必说公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景色各异,单说现在暮春浅夏时节的临沮公园便让人流连忘返!
微风习习,杨柳依依,我和母亲沿着河边的青砖步道慢慢踱步,斑驳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柳枝,细细碎碎地落在我们脸上、身上,温柔而惬意!宽阔的沮河水波平如镜,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水边有几位垂钓的老者,静静地看着水面,面容安详,垂钓之意不在鱼,在乎那一份闲适!
步道旁边的草坪上绿草如茵,大片大片的新绿绿得逼人的眼,草坪边上是各种各样的树木:桂花、女贞、枫香、池杉、龙爪槐、棕榈等,从初春的新芽到暮春的新叶,现在早已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下点缀着些不知名的小花,红粉黄白,虽然没有盛春的桃红

李白的绚烂张扬,却也开得热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给满目的春色平添了不少色彩!

尽管五月刚至,公园里已经是一片浅夏的景象,黄发垂髫在柳条飘舞的步道上漫步徜徉,一家几口则支起帐篷,在浓荫遮蔽的草坪上乐享天伦,孩童在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笑声飘荡在公园的上空!还有些年轻的情侣,就坐在草地上相依相偎、喁喁私语,风在摇他的叶子,草在听他的故事,一切和谐而美好!
站在堤岸远眺,对面的河岸天空正蓝、绿色正浓,远处的锦屏山如黛,隐约可见山顶上高耸的当阳电视塔。
 一个城市里有了河流,便多了几分灵气,当阳人世世代代临河而居,享受着沮河水的润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临沮公园两岸高楼林立,多为新建的居民小区,如“临沮苑”“凯旋名邸”“凯旋国际”“香榭水岸”等等,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属于当阳的高档小区,为当阳城增添了不少现代气息。
我和母亲就这样沐浴在五月的阳光下,呼吸着公园里浅夏的味道,边漫步边感受着母亲河沿岸的日益繁华。
前面映入眼帘的是当阳一桥,当阳一桥经过后期的重修加固,已今非昔比,桥身干净爽目,路面宽阔平整,桥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远望去似一条巨龙横跨在宽阔的水面上,雄伟壮观。如果是晚上,桥上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灯光与水面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曲奇幻、壮阔的城市交响曲!

35

36

走上桥头人行道眺望,碧水蓝天,下游的当阳二桥与一桥遥相对望,似一对孪生兄弟,其实它们还有更下游的三桥和上游的四桥兄弟,四桥飞架,沮河变通途,大大缓解了南北两岸的交通压力,也极大地促进了当阳的经济腾飞!
 暮春浅夏,临沮情长!踏一程临沮,便赏遍了家乡的风华!即便还有佛教圣地玉泉禅寺的钟声、关陵庙关云长的忠义情长、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传奇、娵隅的新南门巷子的故事、网红打卡地玉双路的秀丽、关雎河畔穿越的唯美浪漫……
身旁车水马龙,耳边笑语盈盈,吹着母亲河的柔风,嗅着母亲河的空气,我和她亲密相拥,“岁月清和更胜春”,把心放逐在这暮春浅夏的暖阳、明媚、绿意中吧!
行走在临沮公园的光影叶隙间,吾心飞扬!

周祥龙

樱花树下的梦

那年春天,母亲在樱花树下睡着了。她走进考场,明晃晃的太阳透过窗子照在试卷上,试卷白得耀眼,一个字都看不见,她正要举手向监考老师示意,却突然想起自己忘了带钢笔。窗外是悦耳的鸟鸣声,也许是斑鸠,也许是鹧鸪在叫。在兵慌马乱中醒来的她有些无所适从,春天的武汉大学校园已经美成了花海,但她无心欣赏,也不敢走远,只是在树下的长凳边踱着步子。时间很悠长。她不知道,落英缤纷,已将她的头发染作花白。

37

38

我所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坐落在樱花大道的尽头,学院将论文答辩安排在樱花季,算是给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后的奖赏。当我在同学的搀扶下走出阶梯教室时,母亲已经早早地在走廊里候着了。她千恩万谢地从同学手中接过我的胳膊。母亲个子比我稍矮,将我的胳膊搭在她的肩上刚刚好。我将一半重心借到她身上,就可以支撑起我无力的脊椎。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椎体外系的神经因不受大脑支配而导致肌肉痉挛、扭转,累及躯干、下肢,行走十分困难。每当我不得已要出门走路的时候,母亲就成了我的拐杖。
老师们给予我最大的宽容。论文答辩开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评审老师都是在询问我的病情和生活,他们尽量让我放松情绪,似乎这不是一场考试,我们只是聊聊天而已。入场前半小时我吃了两片镇静剂,药物使我的肌肉不再痉挛,副作用就是四肢瘫软无力,活跃的只有大脑,那一刻的思路出奇清晰。母亲没有问我答得好不好,连她刚才那个荒诞的梦都只用几句话带过。扛着我的胳膊慢慢走在樱花大道上的时候,她开始描述她看见一只鸟衔着树枝筑巢的情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樱花大道几百米的长度,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花瓣雨落满我们的肩膀。我想,母亲应该是累了。
少年时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写母亲的片段虽然感人,其实也是浑浑噩噩如隔靴搔痒。直到母亲陪着我走过了病痛折磨的那些路,我才真正读懂了史铁生。那几年陪着我跑遍武汉、广州、

上海、北京,在一座座陌生的城市挤早公交,抢末班地铁。从一家医院到另一家医院,名医换了一拨又一拨。母亲从没喊过累,而我又怎能轻言放弃。史铁生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原来,那些路我走得有多疼,母亲的心就有多疼啊。

在北京找到可以做手术的医院,姑妈将她南郊的空房子借给我们娘俩住。虽然离医院比较远,却可以省下不少住旅馆的钱。房子空置多年,四月满城风絮,纱窗上糊了白白厚厚的一层。母亲忙着打扫屋子,我帮不上忙,便挪去阳台上坐着。突然,一只鸟的黑影向我俯冲而来,发出凄厉的叫声。抬头一看,原来头顶有只小小的燕巢,平如小碗,几张黄色的小嘴露出碗沿儿,嗷嗷待哺。那只燕子站在晾衣竿上斜眼看我,眼神中充满警惕与不安。天色渐暗,街灯亮起,阳台之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母亲也已收拾完屋子,麻利地刷锅点火,开始做饭。母亲就是有这种神奇的魔力,可以在这个本不属于我们的城市,将一间小屋填满人间烟火和温暖。而阳台上那只燕子,仍然站在晾衣竿上守护着她的孩子们。它也许正在心里嘀咕:这个人既然无意驱赶我们,为何又泪流了一脸?
首都的医院不比地方,全国的患者都挤到那里,即便被专家确诊并制定了手术方案,床位也是一张难求。排队等待床位的那些日子,我们一直住在姑妈家。母亲怕我等得心焦,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不便走远,我们就在小区里散散步。

39

40

北京的春天比湖北迟,樱花也开得晚。楼下小公园里几棵晚樱灿若云霞,午饭后暖阳当头,母亲提议去赏花。坐在樱花树下,母亲就讲起过去的事情。她并不是第一次来北京。早在她高中毕业时的特殊年代,她就和同学从老家步行一个月到过北京,记忆深刻。母亲在当年是妥妥的学霸,每次考试都名列年级前茅,到北京后也曾去探访过她心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只可惜造化弄人,那年高考被取消,紧接着上山下乡,梦想的大学也终与她失之交臂了。
等到床位空出来,我入院做完手术。手术很成功,植入脑神经刺激器一个月后,我终于可以自由地行走。带着重生的喜悦,我陪母亲去了天安门广场、颐和园、天坛,那些多年前有过她足迹的地方。我不再需要母亲的搀扶,却依然紧紧挽着她的手。
史铁生的母亲去世多年以后,他在《我与地坛》里写道:“我才意识到,这个园子当中不单单留有我的车辙,在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而我是幸运的,一路行来都有母亲的陪伴,我们的脚印一左一右,紧紧地贴在一起。
我会永远记得那个春风和煦的午后,小区花园里的樱花树下,我轻轻哼唱起一首老歌。母亲问是什么歌,我告诉她这是民国时期卢冀野写的一首小诗,名叫《本事》。在我的歌声里,母亲微笑着,渐渐靠上我的肩头,她安心地睡着了。我继续哼唱:“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树下,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41

42

袅烟升起是故乡

陈 虹

古人对缕缕青烟是有一种特殊情感的。总会在落魄之时以一缕青烟来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心中的酸甜苦辣便和这青烟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怀才不遇,漂泊他乡,见袅烟升起,便赋予它“孤独”之感;范仲淹外放西北,主持军事,偶见得那碧波之上,袅烟升起,便赋予它“寒冷”之味;春梅谢去,冰雪融化,本是万象回暖之时,可是家国残破,那随风飘扬的青烟便被赋予“凄冷”之意……只要有烟升起,文人心中的那缕愁自然升起,那愁既是对自己的慨叹,因为慨叹身世,无所寄托,所以也是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说到烟,人们自然就与愁联系起来。

这样的观赏体验太过悲观,积郁太深,让人深感压抑。但是每至乡间林舍,见袅烟升起,却怎么也想不到凉意,只有满心的温暖与满足。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院落,母亲的灶台就已热乎。于是灶膛里的明火,锅中的清水,都会通过黢黑的烟囱,凝化成一缕缕青白色的烟。微风掠过,这缕白烟就如调皮的孩子,穿过竹林,跳过小沟,越过田坳,再跃到更远的山林。此时,几缕阳光撒下,土墙、青瓦、竹林在白烟的环绕下,真如仙境般熠熠生辉。当沉醉于这仙境时,朦胧之中有股油烟味夹杂而来,散到院子里,唤醒了圈里的鸡鸭,惹得他们直叫唤,并向着食槽阔步而来。于是那带着味儿的烟雾便四散开来,升到空中,化为云朵,只留下满院子的烟火气。于是,蓝天白云,农家小院,都被这氤氲的烟气环绕,嗅到鼻尖,才知那是最真实的烟火气。

夕阳西下,山头的那棵树竭力衔起天边的红日,生怕它收尽最后的光亮,让天色黑了去。这时,忙活了一天的农民收拢所有的柴禾秸秆,成堆点燃。此时,一缕青烟升起,与那棵树融为一体,托举着最后的阳光,比那西方的印象派油画更具感染力。偶尔风吹草动,青烟便扭动身体,直至高空,穿过青山,穿过淡蓝色的天空,最终化为丝丝白云。灯火阑珊,那青烟依然粗壮,只是火苗成了零星的火点,时隐时现,像是人们的希望,被青烟融入了蓝色的夜幕中。这时,太阳已落,天上的星辰,地上的火光,在缕缕青烟的勾连中,成了乡村最温暖的怀抱。倘若行走在这样的乡村田垄上,虽

43

44

另一番风景便是雨中的轻烟。雨淅淅沥沥,又是一个秋冬之时开始了。忙碌了一个秋的人们终于有时间坐在炉旁闲聊这一年头的日子。剥着花生,嗑着瓜子,烧着柴火,混着吐沫子,一起在火堆燃烧。此时雨中,便又有一股青烟从瓦缝中钻出来。悬浮于房顶,就像一层薄薄的云,始终舍不得离开。又像一个安静的老人,蜷缩着身子,在温热的房顶沉思,只听着屋子里家人的唠嗑。偶尔几只麻雀飞过,找寻瓦片里的果实,扑扇着翅膀欢快地抢着食物,可那烟儿只是略歪身子,便又稳如泰山,凝结在房子之上。青色的瓦片,白色的袅烟,褐色的麻雀,浓淡相宜,成了最经典的乡村画。

沉浸在这样的袅烟之中,我是舍不得离开一时,连那透出来的烟火气都将细细嗅闻,因为那里面有母亲的灶台、家人的忙活、雨天的宁静。这一切都是我对故乡最典型的认识。
生活繁忙,也曾游山玩水,驻足山水,袅烟再次升起,那不是游子的思念,而是故乡最温暖的守候。

不到家,但是远望着那烟,便知家就在前方,因为那零星烟火就是家人不久前的忙活。

我的母亲

雷  

我的母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精明能干,骨子里有着一股爱面子、不服输的劲儿。
母亲今年58岁,一辈子与农田打交道。迄今为止,她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我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宜昌。自打记事起,母亲就是村组里远近闻名的能人,田里的农活譬如插秧、割稻、集体抢收……她都是头一两名完成,从不愿落在别人后面。
小时候虽物资条件不好,但家里家外总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为了供养我和弟弟两个人的学费、生活费,妈妈除了做家里大量的农活外,还会到镇上玻璃厂去上班(彼时村里的大多数人农闲就待在家串门,聊天)。她每天四点多钟起来,把家里一天的事在早上有限的时间内操持利索。为了节省开支,她早中餐都是从家里带饭解决,除非农忙时候,最奢侈的也仅是花5毛钱在镇上买一个馒头对付早饭。

母亲没读什么书,但眼光长远,即使家里再困难,也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我和弟弟享受良好的教育。80-90年代,农村地区或多或少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和我同村以及附近村的绝大多数女孩在初中毕业后家里就不让读书,学习手艺、南下打工、结婚嫁人成了家里给她们安排的“理想归宿”。当时最时兴的是裁缝工种,母亲为了激励我,特意买了一台缝纫机,对我说,考不上重点高中,这台缝纫机就是你的,其实长大后得知,即使当时考不上重点高中,母亲也没有过让我不再读书的念头。
还记得读高中时,学校一月一放假,有时候家里经济紧张,月头拿不出一个月的生活费,母亲就攒足1—2个星期的生活费后送到学校。学校离家来回二十公里,母亲不分酷暑寒冷,总是骑着那辆破旧的“永久”(自行车),风尘仆仆地赶到我的教室外等着。那时的我,少不更事,虚荣心强,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甚至有些“嫌弃”。
母亲话不多,但总能给我力量。高三下学期那会儿,面对考大学的压力,我总是吃不好、睡不好。母亲为此特意跑到学校跟我谈心,到现在我还记得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让你读书是希望你今后有更多的选择,你看XX家的两个孩子,一个读了大学,一个虽未读过大学,但通过后面的努力,现在都过得挺好的。”听了母亲的话,我从焦虑中走了出来。最终虽未能考取重点一本大学,但我已竭尽所能。

45

46

母亲很要强,在儿女面前从不叫苦。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母亲生病住院,做了一台不小的手术,但直到回家过年父亲才告诉我,并再三嘱咐我,母亲不让告诉我和弟弟,怕我们在外担心。有一次,我的小孩生病了,母亲从老家赶车直接奔赴医院。因医院儿童病区床位紧张,母亲跟着我从一个医院辗转到另一个医院,而她的身上还背着老家带来的60多斤大米和蔬菜,直到把孩子安顿好,她才歇了一口气。后来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就在几天前,母亲摔过一次跤,一根肋骨轻微骨裂。挂掉电话那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操劳辛苦了一辈子,现在的生活重心仍然是围着儿女子孙转。这就是我的母亲,也是全天下母亲的缩影。

47

48

火车平稳地开动,视线被夕阳光晕拉得冗长,我坐在靠窗的位子,任凭着窗外风景一帧一帧后退,从高楼到矮房,从工厂到农田,从熙攘到宁静……喧嚣的车厢内,像我这样一个手捧着纸质书的人,多少是有点违和的。
合上书本,视线转移到窗外延绵的大山,是长大的缘故吧,还是清明时节的原因,看着窗外的青山隐隐,我感到莫名的厚重与哀愁。
犹记得2010年那个冬天放寒假,第一次坐火车回家的我惊奇不已,那种树木、房屋迅速向后移动的视觉体验是车窗外风景带给我最初的刺激,我感到惊喜。回到家,我绘声绘色地向家人描述坐火车的新奇体验,全家人都笑话我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丝毫

读 懂 你

张 喆

不掩饰自己对于坐火车的期待,我期待和同学一起买车票、挤火车、数隧道、玩纸牌的火车之旅。

那年过年,全家人去给爷爷拜年,闲聊中,我再次提到坐火车的事情,爷爷突然严肃提问“坐火车除了觉得新鲜,还有没有其他感受?”对于爷爷的突然提问,我不知该怎么回答,挠头尴尬地问爷爷“您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呀?”
“我当时在想,这样的山脉连绵,要多大的勇气和努力才能走出去呢?”这是爷爷当时的回答。
听完爷爷的回答,我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对于爷爷这一辈人而言,读书是很奢侈的东西,我们村当年土地薄瘠,出产少,出行困难,是个比较偏僻的村子,对于村里人而言,读书是想都不敢想,或者说想都不愿想的事。再者,我们家在村里属于单门独户,爷爷又是家里独子,我想在那个信奉多子多福的年代,这样的家庭出生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自卑感。
但是,爷爷依然坚持读书,小的时候,边上学边做农活,成年之后,边上学边料理家务,奶奶现在还常常讲给我们听的故事就是,爷爷在外地读书,彼时已经和奶奶结婚,奶奶在家给他做了双布鞋请人带到学校,爷爷收到后舍不得穿,一直放在箱底,等到天极其冷时准备拿出来穿时,发现已经被人偷走,爷爷既气愤又无奈还懊悔,于是给奶奶写了一封长长的道歉信寄到家里,表示将通过饿肚子的办法把损失降到最小。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爷爷依旧坚持,也正是因为爷爷的坚持,他成为村里唯一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得以在地方为官,可以说改变了咱家好几代人的命运。爷爷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一点,就是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而读书是我们普通人家孩子的最好选择。
临别时,爷爷送给了我一本《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回到家,我一气呵成读完了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本书描述的正是古蜀道中最艰险的南部通道宜万铁路的建设过程,惊叹、悲伤、感动和震撼……读完之后,我的各种情绪集结混合在一起。
年后的新学期,我再次背上行囊,踏上上学的火车,火车在宜万铁路线上奔驰,奋力追逐着前方的光亮,把一路风景留在身后。此后四年,我奔波于家乡与学校之间,铁路火车就像是一条线,一头牵着我,一头牵着我的家乡,一张张往返的车票逐渐化成了埋藏在我心中的一颗叫做“理想”的种子,这四年,我与火车一同奔驰,呼啸着,呜咽着,前进着。
2016年5月2日,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放下了他一生挚爱的书本。这一天,也刚好是他的生日,我匆匆地赶回,但也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爷爷的生命列车最终停留在一座隆起的坟墓。

49

50

我曾搭载爷爷的人生列车,看到了无数绝美的风景。如今,我坐在自己人生的列车上,我再次阅读《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

末》,眼前总是显现飞驰的列车,如同人生的列车一往无前。此刻,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也许我现在才真正读懂你。

人生是场离别席

小时候,怕黑,怕鬼,怕葬礼。
现在,什么都不怕了。因为曾经疼爱过我的人,渐渐都去了那黑暗的地底下。
爷爷离开已经七个月了。某天夜晚,忽然很想他。便掏出电话拨打了他的号码,机械又礼貌的女声提示此号码为空号,请查证后再拨,一时间心生怅然。对爷爷,我有过陪伴,有过给予,有过照顾,一直自认为是尽到了孝心的。但在那个深夜,翻看我和他2022年的通话记录,从过完年到他离世大半年间不过寥寥三四次,悔恨顿时就涌上了心头。总以为自己很忙,总觉得我们还有明天,哪晓得来日并不方长,人间并无永恒。
爷爷离开的那天,早晨我去医院探望他时,他还能坐起来,虽口齿含糊不清却还是能思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努力想喝牛

周南海

51

52

奶,拼命想吃点东西。我放下心来,想着他在医院住上几天后就能和从前一样精神抖擞地回家。那天是周五,下班后我既忧心忡忡又心怀希冀地步行回家,和平常一样进厨房给儿子准备晚餐,想着这大抵还会是一个平常的不会有坏消息的周末。夏末的傍晚天高云淡,楼下院子里老人在笑,小孩在跳,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我却浑然不觉,离别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天快黑时,下班回家的老公在楼下叫我赶紧下楼,我探出头只看了他一眼,就知道大事不妙。丢掉手里的锅铲,飞奔下楼,泪水已经不自觉地流了下来。进医院时,暮色初合,爷爷还在。出病房里,繁星点点,斯人已逝。

八十八岁的高龄,没有经历大的病痛的折磨,算得上是无疾而终。旁人都说这是喜丧,不必太悲痛。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总归还是有些意难平呀。和爷爷相伴的最后一年,对他我明显有些敷衍,因为孩子在那一年中考,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儿子身上,所以2022年,我和爷爷不仅见面不多,连通话也很少。耄耋之年的爷爷是有情绪的,但我每次都是打个马虎眼儿就搪塞过去了。这一敷衍,我和他今生的缘分就戛然而止了。
爷爷是个有趣的老头,能识文断字,乐于享受生活,钟爱美食美景。小时候我就喜欢他,聊天能和他聊到一起去,无论我的想法如何天马行空,他都不打岔不质疑只点头。有缘成为爷孙的四十六年间,共同经历的事情很多,撷两三事,成文以记之。
小时候爷爷房里有个用旧茶壶改成的储钱罐,平常卖菜卖粮所

刚出嫁时,工资微薄,我又不懂持家,有几年过得比较艰难,此为背景。为了上班方便,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代步,是活泼清新的绿色,车很好骑,我很爱惜。骑了不到一个月吧,有天中午回家吃饭,停在宿舍院子里,被偷了。我很懊恼,顶着夏天大中午的太阳在大街小巷寻了许久,自然是无果。后来回爷爷家吃饭的时候,我带着遗憾讲起我被偷的新自行车,语气中或许夹杂着我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失落吧。婆婆爷爷安慰了我几句,这事也就算过去了。一周后,我在上班,爷爷打电话给我,让我下楼,说有事找我。我很吃惊,问他有什么急事,竟然找到我单位来了。他语气中有掩不住的

得的小额的硬币纸币他都丢在这个储钱罐里。对于幼小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宝藏。那时候我正确的三观尚未形成,并不觉得小偷小摸是错的。每次去爷爷家我都在储钱罐里摸上一两个硬币,去小卖部换成冰棍或是糖果。在八〇年代,大人的钱都是有数的,他一定是知道的,但从未拆穿过我。最过分的一次,是我斗胆拿了一张一块的纸币,因为夏天穿着裙子无处可藏,我就把钱塞在肚子前面,透明的白纱裙子让纸币一览无余,我浑然不知,大摇大摆走出了房门,爷爷看了我一眼,最终什么都没说,仍旧轻言细语和我说了再见。走到大路上,我低头看自己的肚子,一元纸币清晰可见,想起刚刚爷爷洞察一切却不发一言的样子,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了知耻之心。对我这样敏感混沌的小孩来说,宽容理解似乎比打骂责怪更有力量,从那天到现在,我再也不偷拿任何人的任何东西了。

53

54

雀跃和欢喜,他说你下来就知道了,快下来吧。我跑出去,爷爷在单位门口的广场上等我,他骑着自己的三轮车,三轮车上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问这车是哪儿来的啊?爷爷说:“我给你买的,给你上班骑!”那个时候我已经37岁了,已经不是小女孩了。但是那天,我像个小孩子一样幸福和被爱着。不懂事的我,还嫌弃爷爷买的自行车有点大,颜色有点土。爷爷说,那你自己去换吧,我跟别人说好了的,不满意就去换。下班后我骑着自行车去商店调换,老板看到我,说:“姑娘啊换没问题,但我劝你别换了。这是你爷爷买给你的吧,他说要买辆最好骑的给孙姑娘,我没有骗老人,这真的是我店子里最好骑的自行车。老人在这挑选了半天,说你的自行车被偷了,上班没得车子骑,想给你买辆好骑的车。老人家不容易啊,给钱时掏出来一把的零钱,说是卖菜攒的,你有个好爷爷,我这辆车真没赚他钱咧。”我怔在那里,有感动,也有心疼。我怎么就那么理所当然地觉得爷爷有钱呢?我怎么就没问问爷爷买自行车是从哪里弄的钱呢?虽然只是三四百块钱的自行车,但是对于一个只有零星卖菜收入的老人家来说,他需要攒多久啊!我没有调换,骑回了家,果然很好骑。当时我就想,这是我得好好珍惜骑一辈子的自行车啊。可惜,成年人的世界也很善变。摩拜投入到市场上后,我觉得骑摩拜方便些,便经常骑摩拜出行。爷爷在的时候见我骑摩拜回家,问我怎么不骑自己的自行车,我说这个车想骑就用手机扫码骑,停放方便些啊,爷爷听了哈哈一笑,但看得出来还是

在我的能力范围内,我尽过孝心,我买过轻便好穿的老人鞋给爷爷,他很喜欢。我请他下过馆子,他很享受。我买过松软可口的零食给他,他很爱吃。我以为这些已经足够,我以为离别的时候我会没有遗憾。但是,如今想起他来,我还是有许多歉疚,在他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给他足够多的陪伴,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我嫌他刷抖音太吵嫌他不会用手机老让我教他太麻烦嫌他不体谅我人到中年的无奈大事小事都找我太啰唆。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啊,在我们有缘相处的时候,我曾那么不懂珍惜。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无论多么遗憾,我们都回不去了。时间的针脚不能后退,我再也回不去2022年的夏天,去叫一声爷爷,去改正我的错误,去对他说声对不起。
人生是场离别席。多么幸运,我们在这苍茫人间相遇。多么无奈,我们最终都逃不开分离的结局。光阴流逝,离别的痛苦会渐渐淡忘,但是曾陪我们走过一程又一程的亲人,会留在我们或深或浅的记忆里,提醒我们好好珍惜当下,也温暖着我们余下的人生。

有几分失落。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很对不起他,好像辜负了他的爱一样。车子还在,我会骑的。

55

56

竹床浅梦

徐小红

初夏的第一声蝉鸣,提醒着酷暑将至,趁着日头不太烈,妇人们赶紧收罗和清洗纳凉之物,于是,左邻右舍像开着展览会,东家去水塘里洗着凉席,西家去水塘里刷几把蒲扇,你家洗凉鞋,我家搬电扇,家家户户都准备着和伏天打场硬战。
怎么少得了竹床呢?还没等大人们冲洗完竹床上的陈灰旧迹,小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跳上去,激动地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多

孩家庭免不了一场争夺,等着父母帮忙主持公道,分划领土。待水迹稍干了些,整个人躺平下来,完全舒展开四肢,闭目憧憬,只等着夜幕到来。

落日褪去红光,家家户户开始了短暂的忙碌。有的抬着竹床去自家楼顶,有的将竹床置于家门口的大树下,还有的扛起竹床来到了水塘边……总之,哪里凉快,竹床就放在哪里。光一张竹床,解决不了一家人乘凉的需求,还得搬出几张椅子,直接坐也好,拼在一起睡也行。
三下五除二,桌椅板凳准备就绪,开阔的视野下,每家每户风景大致相同,毕竟气候对群居的人总是公平的。管它贫富,风之去处,每个人都觉凉爽。当我洗完澡,选择一端平躺下来,尽可能伸直每个关节,享受着这份惬意时,灶屋里传来声“吃饭”!
我紧闭双眼,佯装睡着,趁他们去灶屋里端菜时,比了比脚尖所至的那头,嘻嘻,还留了不少位置,够放菜碗了,幸亏我没长得那么长嘛。
爷爷从屋内出来,见我此状,一边将饭菜放在竹床的那端,一边用手扇我的脚,“你的脚敢不敢再伸长点,碗都要踢到地上了!”他慈祥地恐吓,让我暗自得意。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脚,紧憋着差点笑咧开的嘴。瞥见奶奶端着一盆刚沸腾过的锅巴粥过来,我惊坐而起,立即腾出地儿。前面是饭菜,后面是热粥,奶奶边吃边叮嘱我要小心,别烫着自己,也别弄翻了食物。

57

58

说来也怪,奶奶一直都是讲究的人,灶台用品、厨台摆设,容不下任何欠洁净的东西;嘴上吃的、身上用的,务必要隔离开来的。但她竟由着我坐在竹床上吃饭,此刻的竹床并不是床啊,而是饭桌呢。现在想来,在物质匮乏的当时,很多讲究只是讲究,一物多用不过是生存之道罢了。比如,老街的早餐店生意太好时,就把板凳当成小桌子,给没有位置的人安排一个角落,好让他们有地方填饱肚子。
其实,坐在竹床上,在食物之间进食的感觉一点都不舒服,盘腿而坐,夹菜时得一直弯着腰,没一会儿,就全身酸软。再者,和食物“平齐平坐”,实在是不雅观。但只要是在竹床上,就丝毫没有减少这特殊季节恩赐而来的放肆。
晚饭过后,帮着奶奶收拾完碗筷后,我再次将竹床清洗几遍,好真正地躺下乘凉。奶奶忙完厨房的事情,就会送来一盘点燃的蚊香,放在竹床底下,然后搬把椅子,挨着竹床坐着,聊着天,摇着蒲扇。
明亮的星空变幻莫测,总是给予孩子无尽的乐趣:星星有几颗,越数却越多;比画着北斗七星的样子,寻着方向,认到了最亮的北极星;极少的时候,流星蓦地出现,稍纵即逝;不少时候,区分不了天际边闪动的,到底是飞机,还是歌曲中唱到的“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
闭目养神时,耳之所及,画面依然生动:田边水畔,青蛙在不

没有目的地听听看看,不一会儿就目困耳乏,随后就进入了梦乡。也不知过了多久,感觉身体有点侧滑,迷迷糊糊中听到“小心门槛”的提醒。困得实在睁不开眼睛,又好像做了个梦,昏黄的路灯下,两个老人踉踉跄跄地抬着张竹床,一步一步走上台阶,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屋。
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睡在熟悉的蚊帐里,还淘气地问:“谁把我放床上的,我明明想在外面睡到天亮的。”奶奶不想解释,却还是透露:“该把你留在外头的,让你淋雨。”
爷爷奶奶经常笑我瞌睡大,睡得死,蚊子把我抬走了都不知道。可是,从上一次睡竹床后,再也没睡过那么安稳了。
那不是特殊的夏季,而是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
从医院接回弥留之际的奶奶,姑妈要留在奶奶房间看护,便在一旁摆上了竹床。而我,虽已成年,却不敢独自回自己的房间睡觉。他们笑话我,问我怕什么。亲人面前,我袒露心扉,听说人死前,灵魂都会与生平最爱的人诀别,直到黑白双煞用铁链将她拽走,而最爱的人能听得见拉链条的声音。
不管是受神话电视剧的影响,还是道听途说而来的迷信,爷爷看穿了我心底里的恐惧,安排我跟姑妈挤在一张竹床上,姑妈胆子

绝地歌唱;老两口或忆往昔,受过哪些苦,或谈农忙,计划着近几天的农事,或望未来,到时候如何整修房屋;邻里间扯着嗓子,相互问候与打趣;时不时,还有个把熟人登门,喝茶取经……

59

60

大,可以给我壮胆。说着,便在一人宽的竹床旁边添加了几条板凳和几张椅子,我们姑侄二人安稳地睡了一觉。

奶奶是在我返校续假的深夜去世的,家人说,她在人间最后的挣扎确实很痛苦,幸亏我不在场。奶奶养了我一场,爱了我一场,终究,她也懂我怕什么,连去世都安排在我唯一不在的那天。
此后,我再没睡过竹床,再也没睡过踏实觉。
十多年了,思念的洪水总在失眠的深夜翻江倒海,牵挂的人儿会在睡梦里来来回回……

颜雪飞

背篓里背出的教书匠

有些故事就像陈年的苞谷老烧,浑厚却辣口。就像父亲总爱调侃说,我是他背篓里背出的大学生。虽父亲只是玩笑,但我知道,这背篓里不止盛放着骄傲,还有坚韧和辛酸。
我父亲之所以爱开这个玩笑,一是因为婴幼时期的我是在背篓里长大的。听父母说,我小时候特别乖巧,不爱闹腾,很喜爱睡觉,所以他们照看我这个乖娃娃很容易。遇到农忙时节,把我背在背篓里面,稍作哄逗,我就能睡得香甜昏沉,于是他们就在田坎边找个稍微平缓的地方,挖一个坑洼,把我连同背篓一起靠着田坎立放在那儿,确保我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安睡,他们就又可以田间地头忙碌起来。就这样,我在背篓里度过了我大多数不会自由行动的日子,悄悄默默地长大,父母终日在田间劳作,而我慢慢地就可以自己在田里玩土坷垃、在田边摘花花草草了。有一年母亲收拾陈旧物件,翻出了那时的竹背篓,还专门唤我去看,说我该好好感谢它,是它服侍了我很长时间,堪比我小时候儿的保姆。
父亲这样调侃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读书那会儿条件艰苦,上学要自己带课桌、储物箱和被褥等,这些东西笨重,那时又没有现在

61

62

如此便利的交通,摩托车都少有,所以只能靠父母肩上的背篓。从小学到高中,初入一所学校报名和从这所学校毕业,父母一起出动,把我大大小小的行头安置在背篓上,用绳子绑紧,弯着背、伸着脖,背的气喘吁吁,就这么背去背回,把我背到了县一中,背到了985、211的大学。

因为这些成长经历,父亲总爱这么跟人说道,我家小囡就是我用背篓背出来的大学生。但是我之所以赞成他这个说法,还有一个原因,那是藏在我记忆深处的满满的一背篓书。
还记得读小学时,我们乡村小学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是刚毕业返乡的,所以她带着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来到我们身边,也是从她那里,我知道了要多读课外书。可是家里仅有的几本泛黄书籍,我早就不知道翻来覆去翻了多少遍,它们对我早已没有了吸引力。正在闷闷不乐的那段日子里,一个雨后阴沉的傍晚,给我带来了惊喜,那就是爸爸给我背回来的满满的一背篓的书。我欣喜若狂,手里赶紧翻弄起背篓里的书来,有我曾经听同学们讲过的《隋唐演义》,有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红楼梦》,有封面肃穆典雅的《围城》,也有《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内心的巨大空虚突然赢得了充盈,曾经的苍茫洪荒迎来了崭新天地,这份富有来得太突然,没有任何预告。
我雀跃地问父亲:“你怎么知道我想要书?”“你不是说家里的书你都看完了吗?前几天看你翻书时嘴都撅得老高。“这些书从

哪儿来?”“你姑爷爷是医生,平常就看他爱翻书,你幺幺现在又在上大学,家里肯定有书,今儿下雨田里干不成活儿,我就去看了一下。”父亲看着这一背篓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可是莫名地有一股很冲的劲儿把现在的高兴掀起,掀得我鼻腔发酸,眼睛发胀,眼泪就这样漫到了眼睑下,决堤只在瞬间,可我努力地抑制着不想让它决堤。我知道,姑爷爷住在小镇上,海拔低,我们家在山上,两家的垂直海拔相距大概有500多米,从我们家走去要翻过一座岩山,路很陡,去的时候全是下坡,要防滑,回来的时候又要艰难地往上攀,脚上要咬着劲儿地才能向上走。父亲肯定要走小路,刚下过雨的小路,杂草丛生,路旁树枝、荒草上全是雨水,身上不打湿才怪呢。父亲脚上穿着雨靴,可是裤管还是湿了一截。我怔怔地看着父亲,许是因为雾气大,还有霏霏的小雨,他的头上都是晶莹的迷你水珠,脸上也是,在那个雾气弥漫的午后,那些小水珠像珍珠一样璀璨,耀动着父亲的光华,摇动着我的心。再回到那一刻,真该和父亲来个拥抱的,不过我们那一代表达感情都十分含蓄,不像现在的青年人有开放的理念,热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这个拥抱迟到了很多年,但是这份感动一直都在,这一背篓书,像小火苗一样,点亮了我努力奋进的火烛,虽然这些我一直未向父亲提及,但我一直记在心里,这也是我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自觉自律的源动力。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离父母不远的镇上当

63

64

上了老师,照看父母的同时,又可以与书为伍,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分享给正在探寻世界的孩子们,干着一项平凡而又简单的事业。可是父亲很开心,他觉得教师这个工作很光荣,叫我要好好地干一辈子,他又开始跟乡亲们笑称,我这是背篓里背出了一个教书匠呢!

2020年,一个永远在我心中无法释怀的特殊年份,我孑然一身,似一叶芦苇飘飘荡荡,带着懵懂与憧憬,闯入这条河。还来不及为我逝去的青春而伤感,就携带几缕家乡的芬芳与月光,几句父母的嘱托与告诫,与这个我曾经在诗中追寻、回味的地方来个拥抱,熟悉而陌生的感觉。秭归,秭归,之子于归,我仿佛一位刚出嫁的姑娘。
那是金色的9月,秋风送爽,硕果飘香,我进入了耕耘岁月。当我走上幼师岗位,当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瘦弱的肩膀油然而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厚重感。“莫叹江湖子弟老,落日西去东又升。”这是我父亲临别之际写给我的。我拿着还带着体温又充满父爱的纸张,看了一遍又一遍,泪眼婆娑。两河口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净,虽无车水马龙,却有茂林修竹,虽无大江东去,却也橘树成荫,虽无名胜古迹,却别有一番风土人情,流水潺潺,凉风习

流金与求索

谢  璐

树为什么这么高

65

66

习,绿山环抱,石桥竦峙,连空气都是香甜的,贪婪地吸一口,心旷神怡。我悄悄望向身边的小梅姑娘,她清澈的眼眸下,舒张鼻孔,似乎也在寻找诗意的味道,我不禁嘴角扬起一抹窃笑,看来这个跟我一起上岗的小姑娘跟我父亲一样,也是个爱吟诗作对的主儿。“你看,那边的树怎么长得这么高啊?”,我抛给她一个问题。“可能是长在学校旁边的缘故吧,孩子们读书声浇灌了它们,所以才会蹿这么高啰,哈哈”,她清澈的眼眸注视着远方的大树,用开玩笑的语气认真地说。树为什么这么高?种子从哪儿来?我思考着……

弄潮儿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很快2020年过去了,大地焕发了新春,我也捕捉到了我的春天。这么久以来,我是快乐的,我喜欢跟小孩子待在一起,她们天真清脆的笑声会把你治愈,她们如水晶般通透明亮的眼睛会抚平你的伤口,她们粉嘟嘟、汗津津的小圆脸会把你逗得发笑,这群小天使呀,真让我越活越年轻,生活是甜的,生活的“酸”“苦”“辣”都躲了起来。
这一天,闲来翻阅诗词,宋代诗人潘阆写的一首《酒泉子·长忆观潮》让我眼前一亮,其中几句写得颇有气势,曰:“弄潮儿向

通过一段时间地思索,我想,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旧时代的人们是朴实的,是上进的,是奋勇向前的,大家都争做“弄潮儿”,争做“时代的先锋”,他们把自己的大好年华燃烧给祖国,那是融汇血泪的青春,那清贫高洁的岁月。你看,“弄潮儿”如雨后春笋,尽染大地。诸如“先锋”“楷模”等也成了大家口口相传,耳熟能详,时髦流行的词汇。在今天,崭新的时代,我重新把“弄潮儿”这个词汇从尘封的历史书中翻出,“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我愿意追随先辈们步伐。如果教育是平静的小河,我就做一条掀起波浪的鱼儿,如果教育是汹涌的大河,我想站立潮头,随浪花翻滚,去向远方。

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是诗人观潮后有感而发的,他看见的是席卷而来的潮水,如今同样气势磅礴的潮水把我推向前方,我是否准备好挥舞着红旗呢?我应该与“甜”做一次短暂的告别。

沙漠鱼

2021年过去了,孩子们个头高了不少,我额头上也悄悄爬上几条皱纹。我没着急,我这个人喜欢笑,没事儿偷着乐,也许是笑多了的原因吧,我这样安慰自己。直到那天,我亲手拔下了我头上的

67

68

几根白发,才意识到我确实有些累了。这一年以来,照顾小朋友的生活起居、备课、磨课、上课、处理人事关系……,我的时间被切碎,拆了东墙补西墙,忙忙碌碌。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成果,也有牺牲。渐渐地,我好像一只泄气的皮球,瘪瘪的,不像以前那么“鼓”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饱含热泪读着杜甫的诗,突然想起我那爱吟诗作对的父亲。于是,一通电话打过去,那头传来了父亲熟悉的声音,我仿佛看见父亲龟裂的手攥着手机着急忙慌的样子。我像个受了委屈小孩儿似的,一通诉说,此刻所有的辛酸与压力全都变成了泪水与呜咽。我不知道是怎么了,以前都是一个人悄悄地哭、无声地哭,今日跟父亲的一通电话竟让我潸然泪下,心潮难抑,我突然发现我真的好脆弱。

电话打完,耳边还回荡着父亲的安慰与鼓励,我心情也瞬间舒畅了许多。我曾经见过一种鱼,在死亡谷的东部,它有个矛盾的名字,叫“沙漠鱼”。这种鱼生活在“魔鬼洞”,生存能力极强,缺氧、高温是它的生存常态。我对这些鱼儿树以崇高的敬意,这种恶劣环境本不该有鱼,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而赋予了沙漠一丝生机。海鲜市场的鱼活泼、肥美,生活在玻璃缸里,不劳而获。可它们终究被送上人们的餐桌,在大家一筷子,一筷子的择挑中消失殆尽。它们与摆放在案板上的鱼肉又有何分别呢?只不过存在一个时间差而已。而沙漠鱼虽无美味的饲料享用,无精美的玻璃装饰,也无人前来驻足围观,倾相解囊,它们却能焕发自己的生命光彩,留

当鱼缸里的鱼擦去眼泪,活得坚韧,它就成了沙漠鱼。

人一段佳话。因为它们甘受酷热,绝处逢生,不妥协于恶劣的环境。这种鱼儿收获了自由,也收获了人们敬意。我擦去眼泪,一摸脸,还在发烫,哭什么呢?赶紧稍作整理,因为明天还要见我的小天使们。

69

70

郑凤玲

阅读龙津溪

纤夫的号子 一声声
迤逦着龙津溪 你
躺在渔网的夸张中
看栈道和翠竹纠缠
鹭鸶扑棱 潋滟
浣女千年的捣衣声
棒槌捧起的花朵
点燃了 一盏盏蛊惑
一挂瀑布
串起拱桥圆圆的悄语
逗引掉新嫁娘的盖头
山风 终于

急急前来赴宴
水车掩隐心事
袭一身汉服唐装
用周而复始的唇形
把石牌绘成前生的模样
做一个披蓑戴笠的钓翁吧
听长亭里的琴女
弹奏锈迹斑斑的音符
和晕开的长江水
日夜唱和

71

72

端午,宜昌老乡接屈子回家

张春林

是汨罗江太过厚重的悲愤
才熬出粽子的千年淡雅香味
是年年端午的滂沱眼泪
才浸润出两千多年的绝世《离骚》
 
不知是谁
打翻了桌上的一坛雄黄老酒
淋湿了《楚辞》中的大片国土
滋养出您世代仰止的皑皑风骨
一大早,家家户户
菖蒲艾叶挂满门楣
把人间所有的瘟神
驱赶得远远地

长江上
起伏的浪花你追我赶
祭祀屈公的龙舟年年竞发
雄浑悲壮的号子
喊了几千年
为的是宜昌老乡们
纷纷争先
迎接屈子回家

73

74

乐平里的杜鹃

李伟杰

2022年5月8日,正值母亲节,第一次到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屈原继《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之后开中国文学浪漫独创之路,被尊为“中华诗祖”“东方诗圣”,给予后世文学爱好者以无尽的文化乳汁和精神滋养,在这样一个节日去寻访诗祖遗迹,着实是应景的快事。
头一天,在秭归县文联周凌云主席陪同下,我们拜祭了位于秭归县城的屈原祠,走访了天问教育集团旗下的屈子书院,晚上从茅坪赶到归州,就为了能在晨光初现的时刻走进屈子故里,感受屈祖诞生地的独特魅力。天气预报有雨,但实际上却晴朗得很,气温也很适宜,算是福至心灵,老祖宗给的大利是。
乐平里的“三闾八景”均与屈原有关,而耸立于村中海拔最高处——伏虎山上的屈原庙,最让人魂牵梦萦。虽几经迁建,但绵延至今的历史底蕴依稀可见,沿台阶而上,两旁的问天柏虽未经修剪

屈原庙的守庙人是当地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黄家兆老先生。黄老先生年届七旬,但精神矍铄,谈兴甚浓,不但对庙里庙外的传承历史了然于心,娓娓道来毫无滞涩,听周主席介绍,黄老还善赋骚体诗,创作甚丰。他用古音古韵为来宾吟唱了一首自己的新作《乐平里赋》,中气十足,韵味悠长,颇有楚风楚味,让听众大呼过瘾。特别让客人诧异的是,黄老先生对拜祭之礼了如指掌,举手投足间也颇有风范,并无多少农作泥滓的痕迹,这或是屈原老祖遗风的潜移默化所致吧。周主席曾有一篇《为屈原守灵》,记述黄老的前任守庙人徐正端老先生,性格经历更类屈原,名字“正端”也与屈原“正则”“灵均”相承,守庙数十年,主持骚坛诗社活动,自费立碑颂屈,坚持不懈地在下一代中布道播种,传承屈原精神,将自己的人生与屈庙浑然一体,活成了一尊传奇。惜乎老人家前几年以九十岁高龄仙逝,但屈祖佑护正道直行之长者,使得善终,又结后续光大者之奇缘,不亦乐平里之乐乎!
仿佛是昭告屈祖作为诗圣的灵性,当我们走下庙廓,来到黄桷树荫蔽下的屈原青铜像前,突然一只灵鸟声声鸣叫,其音空灵,其鸣悲楚,其韵雅肃,似在迎接宾客们对屈祖的礼敬祈福。黄老先生介绍,这种鸟就是山中常见的四声杜鹃,也叫子规鸟。为屈原守灵的不仅是他们这些秭归人,还有这千年以降栖居于此不弃不离的神

75

76

鸟,那穿透性极强的“苦哇哭哇”声,既像是为屈子祭奠招魂的啼哭,更像是为屈原老祖一生坎坷命运鸣冤叫屈的抗争。

却整肃森然,拜谒者始终保持仰望的姿态,心情无须调适,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布谷悲鸣,杜鹃啼血,历史上的有关传说诗句不胜枚举。唐代王维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甫有“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李白有“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杜牧有“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李商隐则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宋代陆游有“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苏轼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辛弃疾则有“绿树听鹈鴂。更哪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就连晏几道的“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也颇脍炙人口。乐平里的“文化碑廊”,就刻录了很多与屈原有关的历代颂屈名作。
自古以来名家诗词中描绘的杜鹃声,都让人闻之动容,浮想联翩,每起悼亡思亲之念,甚至读之泪下,难以自禁。但这次如此近距离如此真切地听到杜鹃声声,看到硕大鸟身花羽斑斓却又如被素纱,栖身青绿之间昂首发声,不为周边外物所动,一如屈风骚辞之耽介端直,不平则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内心受到的震撼难以言喻,与读诗被感动完全不一样,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五体投地的由衷敬畏,是清廉自守的灵魂皈依。
从屈原庙步行上山,历经照面井、读书洞等遗迹,这些是屈原曾经在此生活过的明证。看过几本屈原研究的专家著作,认为这里

是否屈原故乡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证明,但我的内心已然肯定,风物宜人的乐平里就是屈原的诞生地,更是屈原精神人格的原乡,那杜鹃颇具灵性的叫声,就是最好的物证。听着守灵杜鹃的吟哦,我们应该有作为屈原老家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老天爷让牠在此停留千年,不就是等待有呈堂证供的一天么?

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为屈原文化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按照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的部署,我们目前正在编写的屈原文化学生系列读本《屈风楚韵在原乡》,便是其中一小部分。屈原庙前的杜鹃声啼,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不绝,尾声传布到更远的地方,这或许是屈原文化即将大兴于世的集结号吧!

附:诗人之恋
磨基山麓的北侧,隐隐有些闪烁
是光与影的跳哒组成的含蓄图案
你如果仔细阅读
会发现世界穿梭在其中,反复演绎
浓缩了很多曲折的故事
如果有钢琴声轻灵地奏鸣

77

78

和声一定是降D大调
千转百回地呼应
你回眸注视的那一瞬间
故国的山水有一种说不出的灵性
往往在俯首凝思的时候
会唤起心底之子于归的遐思
在螽斯振羽的途中悄然绽放
在屈风楚韵的原乡
黄桷树荫蔽诗人的铜像
最是那啼血杜鹃凄苦的哀鸣
说不出的惊艳
说不出的惆怅
记忆里总带着橘园的芬芳
九章九歌极尽香草香花香氛
天问离骚编织美言美政美梦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秭归的乐平故里出发
意气风发地走到茅坪

又从丹阳一路向北走到鄢郢
从鄂渚迤逦走向汨罗
最终,消失在初夏的正午阳光里
沉睡在蓝墨水上游的袅袅河床
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却总走不出曲水流觞的伊甸园
直到遇见绿衣黄裳的婵娟
还依稀站在九畹溪畔
女媭姊姊的身旁
迎着春分时节的暖阳嫣然含笑
始觉鱼戏莲叶的真纯相思
并非只是上古传说……

79

80

我从乐平里来

向金平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是一名从乐平里走出来的人民教师。
记得99年的时候,上小学,那天的校门我是迟迟未能进,说出来都是泪,郝光举校长正在门口拦着学生,不是测体温,更不是检查是否戴口罩,而是检查我们背《橘颂》。年少贪玩(现在也贪玩),放学后三五好友一路疯闹回家,然后去田间水沟寻猪草,采野果子去了,郝校长说的背什么颂早就抛诸了脑后。如坐针毡的我和一贯较真儿的郝校长硬是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实在没法,临时抱佛脚拿出那本《屈原诗集》生嚼了两句,挤牙膏结结巴巴憋出了“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才得以进校。背诗的焦灼伴随着我的童年,这两句诗算是刻在骨子里了。
还没完,在一个温暖惬意的下午,北峰小学不大的操场坐着不到一百来人的师生,那台老的咿咿呀呀的风琴也坐在操场上主席台

下面的位置。在教学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村小学的学生手中,却可以人手一张郝校长用钢板刻印的曲谱,作曲赫然写着郝光举,依稀记得它的曲调:65 35 65 6 |535 16 5‐‖词正是《橘颂》。喜欢音乐的我很快用这种方式记住了《橘颂》。诸如此类还有很多,郝校长良苦用心,也让至少是我们这几届的孩子受益匪浅。再问读者们,你们村小学有校歌吗?我有,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张口就来:“啊,北峰小学,你是育人的摇篮,校园清洁美丽,四周绿树成荫……”

带着童年的惴惴不安,带着童年的根深蒂固我从北峰村(有考证是女媭庙遗址)来到了乐平里的屈原中学。时隔18年,中学时光像是一张老照片,斑驳了岁月,可依然有那么一幕如此清晰,清晰地就像4K超清影视画面,那是屈原中学第八届讲屈原故事大赛,我站在台上讲屈原故事,绘声又绘色,可正当我讲道:“屈原给屈幺姑妹妹梳下来一串亮晶晶的水珠儿,水珠儿刚刚落地就变成了一串串闪闪的珍珠,屈幺姑又惊又喜蹲下身去,捡起珍珠一数刚好……刚好……刚好……”我的天啦,多少颗?多少颗?脑袋一片空白,嗡嗡的,就记不起来接下来的数字和故事情节,此刻在台上只有紧张,脸涨得通红,脚趾就只差在鞋子里抠出三室一厅了。最后空场几分钟草草收尾,落荒而逃。跑到教室不争气地哭了半天,班主任李圣明老师跟我谈了长达四十分钟的话,话里话外没有批评,只有安慰和鼓励,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就是“走出大山,未来有更大的舞

81

82

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连擂鼓台;
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
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俗埃;
锁水回龙合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清•汪国霖)
这是我们的歌谣,同学们每个人都顺口道来,之所以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三闾人身上,那是因为“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们。后来步入社会,每次初识寒暄就会有这么一段对话:
“你老家是哪儿的?”
“屈原里面的。”
“就是老三闾里面?”
“是的!”
“三闾里面出人才咧!都是有才的人,我有个熟人xxx就是你们里面的……”
也不知道是尬聊,还是确实如此,我也就笑笑,反正我不是你们口中的“有个熟人”。
我倒是有两位“熟人”,一位是徐正端,1929年生人。那时候十天放一次假,放假后背着书包爬上主路旁不及百米的蛇形小路,抵达庙前的平坝,每每都会在高大粗壮的黄桷树下嬉闹一阵,然后

台等着你,今天只是你弥足珍贵的过往……”在屈原中学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讲屈原故事比赛,后来每次都拿到了一等奖。

再不知疲倦地往北峰村赶。穿过六十多级陡直的青石台阶走到屈原庙门口总会看到徐正端爷爷慈祥而安静地守在庙前,偶尔也会跟我们讲一讲屈原的故事。后来才知道他这一守就是布衣青灯伴古庙三十余载,30年来徐正端爷爷从未离开过屈原,把守庙的日子安排得满满当当,除尘、燃香、洒扫庙宇、开门纳客、吟唱诗歌……有人来访的日子,他就与访客谈论诗祖,传承屈原文化与精神;无人来访,他就与屈原交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做一次灵魂的旅行。徐爷爷和许多像我们一样的普通屈原村民一样,对屈原怀有一种自发而朴素的感情,后来听徐贪德(徐老的儿子)回忆父亲年轻时曾躲在被窝默读《橘颂》《离骚》《天问》……读得热泪盈眶。我在想,到底是怎样的情感会热泪盈眶,会一守就是三十余载?想必那一定是根与情的厚植,是血与魂的融合。

另一位“熟人”是郝明月,说起来也是一个远房舅舅,闲来无事总是能看到他在摆弄他的花花草草和一些老物件儿,每每拜读他的作品总感觉清透,听他讲屈原以及屈原文化更是如身临其境,他敢说敢做,且俗且文,能歌善舞,是一位真正的骚客。会露脸央视的某个镜头,也会耕种在某块田间地头。每年的骚坛诗社也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不是因为诗社主席的身份而活跃,而是他骨子里流露出来对屈原文学深深的热爱。
“从茅坪回五指山
经乐平里牌坊

83

84

拾级而上至你的庙堂
只想静静坐在你的身旁
或者静静流泪
至于诗歌
在你面前
不会也罢
从五指山回茅坪
也不从永定坡斜过
仍选择沉到牌坊
再往上爬
每个写诗的人
其实都是简单的人 干净的人 真实的人
像你脚下的水
流向所有人不愿意去的低处
最低处
一路滋养万物
汨罗是最低处吗
不是”
                                                              ——郝明月
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殉难的忌日,同时也是骚坛诗社的“泥巴腿子”诗人们到庙里聚会吟诗的日子。到那天你会看到敞着衣

每年端午节, 乐平里骚坛诗社会组织大家提着酒菜,聚在屈原庙前的草坪上,赋诗、吟诵,呼唤屈原的魂魄归来。这是屈原故里的人们“孝敬”诗祖的最佳方式。谭家礼、黄琼、向钢等“泥巴腿子”诗人们咕咚喝过茶,大口吸过烟后,开始拿出带着泥土清香的褶皱诗稿,激动地吟唱起《吊屈原》《颂忠魂》《玉米映碧天》等讴歌、凭吊屈原的诗句,不时有几位诗人一时兴起即兴赋诗,赢得满堂喝彩。诗会结束后,“熟人”徐正端就把骚坛诗友们的诗稿收起来,用毛笔楷书认真誊写,然后装订成册。20年来,他已将骚坛诗社成员的诗稿整理装订了10多册,他整理的《吊屈原专集》有一千多首诗词。这些专集,每个字、每个标点都凝聚了他的心血。
夜闻屈子读书声,窃见农夫锄作笔;
心有灵犀与大夫,三闾何人不能诗。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屈原生活过的土地上,每一寸土里和血液里天生流淌着关于屈原的一切,我们爱屈原。我从乐平里一路带着泥土的芳香走到大城市,我又风尘仆仆从大城市归根到屈原故里,“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捧一把乐平里的泥土,在我的三尺讲台散发芳香。

85

86

衫、卷着裤管、戴着草帽、吧咂着旱烟的诗友们陆陆续续从崎岖山路兴奋不已赶来的场面。

遥祭屈原

向大梅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又到了说起你谈起你忆起你的时候了。你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两千三百年了,为什么我一说起你的名字还喉头哽咽?为什么一读起你的《离骚》就泪流满面?你可知道五月初五的粽子因你而年年飘香?你可知道千帆因你而年年竞发?
没有你,中国的文化会一步一步演变发展成现在辉煌灿烂的模样吗?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还会出现在中国文学史册上吗?没有你,中国的文人志士们会是中国的脊梁吗?还会是历朝历代中最有骨气的那群人吗?还会为了人民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而鼓与呼吗?
没有你,贾谊痛苦时到哪里去找知音那痛苦又可以向谁诉说?司马迁遭遇宫刑时屈辱得恨不能就此离去又是谁让他明白“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白的浪漫李贺的奇崛还会闪耀史册吗?苏轼在一贬再贬的漫长流放岁月里还能挺得住吗?曹雪芹在惨遭不幸时又该向谁寻求心灵的慰藉呢?
因为有了你,有你这颗虽九死而未悔的忠贞之心在前方灯塔般闪耀,无数文人志士,面临生死抉择,或为了那个在风雨中飘摇的
 

因为有了你,有了你《离骚》中“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陈子昂方写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千千万万个怀才不遇士人的心声!因为有了你,有了你《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杜甫才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神来之笔!因为有了你,有了你的“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于谦终写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铿锵之语。
一读起你的诗,就被闪耀在诗中的忠君爱国之情感动得涕泗横流。不说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百折不挠;也不说“沧浪之水清兮,可心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心濯吾足”的超脱世俗;单说一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就已经让我热泪滚滚,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快来呀楚怀王,快来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我在前负责引导开路!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屈原都在所不辞都无所畏惧!那颗拳拳之心火热滚烫一片赤诚,那浓烈的情似决堤的海水向人奔涌而来让人灵魂悸动让人透不过气来。一想到时不待人一想到还处在危险中的祖国一想到自己的美政理想自己的种种处理政事的能力一想到曾经的君臣和谐心心相印,你忘了你的罪臣之身忘了你被流放之厄运,你不由忘情呼喊。两千三百年后的我,仿佛还听到了你的欢呼感受到了你的炽热!泪已溢满了我的

祖国或为了心中伟大的理想,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

87

88

也许是你热切的呼喊惊醒了你自己,一瞬间那颗火热滚烫的心立马变得冰冷了,眼里的光渐渐熄灭了,怒火从胸中喷涌而出,你不由高声问道:“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齋怒”,不去了解真实情况,反而听信流言而发怒。楚怀王为何你忠奸不分?糊里又糊涂?为何小人那么多?为什么呀?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忠诚我的正直我的才华反倒成了我的罪过?这泣血之问让人的心隐隐作痛?为何高洁如你忠贞如你正直如你要遭遇如此不公?难道真是杜甫所说的“文章憎命达”,所以才让你遭遇苦难吗?或者说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出现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影响后世几千年的文人,一个从思想上文学上人格上精神上都能引领后世的人,才让你受如此大的考验与磨难吗?可是,老天爷,你又为什么不告诉屈原一点消息哪怕是一点点而已,我们的屈原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承受了多少折磨呀?他的意志力哪怕差一点点就会泯灭于历史的烟云中,换成他人任是钢筋铁骨的人也承受不住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祖国一步一步走向败绩却又无能为力,无论你怎样喊都喊不醒他们呀!他们装聋作哑责备你打击你诬陷你,怪你惊扰了他们的美梦。
你的孤独来自那群道德沦丧的同僚来自无法理解你的朋友更来自你心心念念的楚怀王。你的同僚们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蝇营狗苟四

胸腔从眼里奔涌而出!

你没有朋友,唯一能说上话的女媭都劝你要同流俗,不然到时候只有死路一条!你曾经的友人们学生们见势不妙都一个个离你而去,留你一人在风中凌乱。那种被背叛的痛想必比来自敌人的明枪更令人伤心欲绝吧!
最最让你痛心疾首的还是楚怀王,你愿意为了曾经的友谊,曾有过的誓言,忠诚于他,那些促膝而谈君臣和谐的场面仿佛还就在昨天,那誓要楚国走向强大的誓言还言犹在耳,可是如今楚怀王是如此残忍如此绝情,将一片赤诚的你发配放逐,连见都不想再见你一眼。你一直认为你的楚怀王是被小人蒙蔽,却不知他本来就是一个愚蠢贪婪而鼠目寸光之人,配不上你的忠诚与才智。
四顾茫然,茕茕孑立,穷愁潦倒,就是你漫长放逐路上的常态,每分每秒,每天每月每年,犹如有千万只蚂蚁在撕扯你,鲜血淋漓千疮百孔。无人懂无人诉,唯有那支如椽巨笔,不离不弃,于是心中的愤懑倾泻而出,字字泣血,声声呐喊!经过岁月的发酵,这文字变成了玉液琼浆,让无数个优秀的后来者痛饮着,滋养着他们的灵魂;经过岁月的打磨成了珍珠宝石,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灯塔般指引着后辈走向前去!

处钻营一心想着往上爬而且还无耻地排除异己,而本已“内美”却又还坚持追求“修能”让美好的德行集于一身并心系祖国的未来的你,于是在朝堂之上“鹤立鸡群”“傲岸高洁”的你终将与他们格格不入注定成为异己者孤独者悲剧者。

89

90

你被贬是你的不幸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幸运!
泪水朦胧中,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年前走来!
又逢端午,遥祭屈原!

凝聚文学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

ningjuWENXUEliliang  hongyangzhigongwenhua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相关人员提供,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争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敬请扫码关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